乐于思考的作文

2024-06-28

乐于思考的作文(共4篇)

篇1:乐于思考的作文

让学生亲历过程乐于思考

庹家小学邹德琴

摘要:生本教学是组织学生以研究的方式面对教学内容。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并在教学设计上尝试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质疑过程,不同的思维碰撞过程……来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乐起来,在乐中学,乐中思。在教学环节中突出主体,力求创新,课堂上就会有生命的鲜活和人格的完美。

关键词:创造性、探究性、深入思考

生本课堂就是爱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更想学、更会学、学的生动活泼,更具有发展意义与价值的课堂。《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9的乘法口诀是在二年级儿童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要通过具体情景引出乘法问题,结合连加结果编出乘法口诀,并在逐步学习解决逐步加深的实际问题中增加思维的抽象性和独立性。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随着口诀句数的增多和数目的增大,学生记忆口诀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困难的。因而需要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过程中去经历、感知、体验,多角度思维,突破知识点。因乘法口诀是数学的最基本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习1-8的乘法口诀思考方法和学习经验来学习新知识,增加学习的独立性,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的基础上,自觉吸收自己喜欢的思路,学习口诀、记忆口诀。为了更好地记忆口诀,在操作或推想出连加的结果后,通过巩固练习帮助学生记熟连加的结果,再写乘法算式,编口诀,这样,记忆口诀的负担不至于留在最后的背诵上,使难度适当分散。在训练时,注意变换方式,用游戏和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解决问题时,一方面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另一方面用学具操作,为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倡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是当前小学教学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同样也要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数学课

堂教学中更要关注学生的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平等、开放的氛围,提供操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数学学习成为数学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起学生思考。

要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思维活动的教学过程,就要为这种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英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根普在其名著《数学学习心理学》中指出:“逻辑推理所展现的只不过是数学产品,而不是告诉学习者这些结果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揭开、开展出来的。它只是教学技巧,而不是数学思考。”由此可见,要教会学生思考数学问题,一定要引导其经历结果是如何得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老师灌输,学生势必只能被动接受,因为思维主要是靠启迪,而不是靠传授,越是传授得一清二楚,学习者就不需要思维;只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会主动创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凭借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创设了《通过抢答题目,争夺智慧星》的竞赛场景,这个情景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易于消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把数学学习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为推导《9的乘法口诀》确立了好的教学资源,因本地学习实际,教师对教材中的主题图做了改编,在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抢答的竞赛上,以奖智慧星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课伊始,随着《西游记》主题歌的播放,学生屏息凝听,一页页的动画片隐藏着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答语,以课件的形式奖给学生智慧星,当在屏幕上一一展现出鲜红色的智慧星时,师顺势说:“你们真了不起!获得这么多的智慧星,可是谁能从中发现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学生在老师的表扬下,一种胜利的喜悦鼓舞着他们,同时进入教师巧妙设计的思维情境中,可谓一箭双雕。学生简直情不自禁,手足舞蹈起来,他们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抢着说,有的说:“屏幕上有9行智慧星。”也有的说:“每行有9颗。”还有的说:“每行是9颗,共有9行。”“多完整的表达呀”。教师情不自禁的赞美道,自然地话锋一转,你们瞧!小袋鼠欢蹦乱跳的赶来祝贺大家了,它挠挠脑袋还认真的记下了同学们的智慧星,于是屏幕上出现数轴和舞动的小袋鼠。“请你们细心观察,猜猜它是怎样记录的,好吗?”这样渗透了集合思想,体现数与点一一对应的关系。他们在自主的学习中知道了,小袋鼠每跳一下,表示一行,于是在对应的点上记录了9、18、27、36、45、54、63、72、81,为学生自编口诀收集了素材,使学生进入了最佳思维状态,在思维的碰撞中,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这里得到好的突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学习空间,以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在困惑、探究、交流、比较、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亲身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密切相连的。随着学习过程的推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逐渐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这样创造性的适用教材,不仅反映了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而且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验,顺应了学生学习的需求,找准了教学的起点,为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性学习,主动思考。

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征,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批判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这一基本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去思考方法,领悟到乘法口诀的来源。我只是起组织、点拨的作用。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多层次的信息反馈,使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的结合起来,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在引出《9的乘法口诀》第一句口诀后,让学生拿出教师事先为他们准备的自编口诀卡,以小组为单位,同伴们在一起自编口诀,学生学习的情趣顿时高涨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只听笔在算式卡上沙沙的舞动着,口里在不停地默算着,时而静静地思考,时而有生进行质疑,他们的脸上露出自信、满意的笑容,9句口诀在学生的愉快学习中很快完成了。在学习时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不急于评价各种计算方法的优劣,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计算方法,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感受。这样的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开放思维的观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在相互影响和激励下,一次又一次地想出多种计算方法,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运用口诀加强训练,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练习设计的开放,注重了习惯培养和态度养成。选择信息,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本节课在教学中推导9的乘法口诀和利用口诀进行进行乘法计算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生动的呈现出一些智慧星的数学问题和生活场景,提出问题抽象出口诀,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巩固练习中课件中也呈现出:当花儿后面藏着谁,这样不完整的乘法算式时,学生无不被漂亮的花儿所吸引,思维的火花竟然开放;当飞舞不止的算式卡、飘飘洒洒的口诀卡在屏幕上呈现五颜六色的景象时,让学生的思维激活了;时尚的手套配上暖和的颜色,给学生提供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资源;橡胶棒的价格和数量,列出两道不同的乘法算式„„这样集多媒体的声、色、形刺激着学生身体的感官,让学生在动中感受,静中思考,然后以游戏的方式强化训练,人们常说:“一年中,冷在三九,热在三伏”。那么一九是多少天?教师提示,学生打着拍子,一九()天,二九()天„„学生在欢快的学习气氛中结束了新课。这岂止是学生的快乐?教师教的也轻松呀,只有这样教才是为了不教,最终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练习设

计不仅强调怎样运用口诀,而且引导学生注重练习设计多样化的的情感认识和态度养成,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主动习得,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做到了学以致用,乐中思考,感受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总之,生本教育的课堂是可喜的。它的改革带来了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是非常可贵的的。从教学效果来看,全班学生都能自编出9的乘法口诀,并且会用,顺利达到学习目标,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也在其中得到发展和进步,只可能个别学生因为个体差异未能熟记口诀,所以,即使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应该更多地关注哪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把差异作为一种财富、一种资源,给他们提供真正展示自己的舞台。另外,在本节课里,我注意“尊重个性,让学生超越自我”不只停留在书本的练习上,还在其他教学设计上也尝试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质疑过程,不同的思维碰撞过程„„来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有利于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乐起来,在乐中学,乐中思。教学环节只有突出主体,力求创新,课堂上才有生命的鲜活和人格的完美。

篇2:乐于思考的作文

(一) 新课程改革中问题的思考

新课程的改革在我区已经进行了四年了,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课程的理念已经不断地深入教师的心中, 但通过对平时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笔者深深地感到:要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 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化转向多样化, 让学生在做中学、思考中学、活动中学、合作中学, 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那么, 怎么样才能真正地达到《纲要》所提出的这些要求?怎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探究”呢?

(二) 我们身边的教师教学现象的思考

新课程的实施中, 教师们都比较重视学生的活动, 体现对“学习主体”的尊重, 都很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 显示主体思维的活跃, 但总感到有些探究活动与新课程所倡导的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 尤其是农村初中很多教师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和困惑、矛盾与冲突, 继而引发了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 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

1. 教师组织不到位而出现的“放羊式”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追求让学生自主活动、分组讨论, 而把自己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 导致讨论泛泛、肤浅, 还有学生活动的目的、方向不够明确, 进程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 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学生不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 创新思维, 活动能力也难以得到纠正和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探究活动的认识不深, 课堂组织能力有待提高。

2. 盲目、过度强调探究活动

我们在有些课堂中看到, 探究活动几乎遍及各个角落, 盲目探究、过度探究, 把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对立起来。学生活动内容华而不实, 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很多学生活动, 但活动达到了怎样的目的, 连上课教师自己也说不上来。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学生活动的数量过多, 不能达成有效的理想的效果。

(三) 我们身边的学生学习特点的思考

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数学活动探究中学生是活了, 课堂热热闹闹的, 却有不少学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在活动中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 缺乏问题意识、合作意识, 缺乏情感意识。

面对以上出现的一些低效的数学活动探究状态, 我们应该怎样来精心设计、组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呢?怎样保持学生对课堂探究活动持久的兴趣?遇到活动探究困难时如何进行引导?怎样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意识?

鉴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 笔者根据学校所特有的课程资源和学生实际, 在不断反思、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 对如何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探究活动能力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尝试。

二、我的实践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滩上的脚印, 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 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 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这形象地说明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 只有通过主动探究学习而不被动接受学习, 才能形成更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技术时代所需求的高素质的人才, 才能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学就是要通过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来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 形成数学观念,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获得多种情感体验和收获。

本文着重从培养学生各方面探究能力入手,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而开发学生各种潜能, 培养学生数学素质, 提升他们活动探究能力。

(一) 善于发现问题, 养成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学要诱导学生发现问题, 主动探索。要树立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通过实践解决问题的观念。在活动探究时, 学生可根据具体的情景向自己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在思考时, 学生要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理解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对教师所讲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抽象、综合, 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 并把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案例:在学习八上2.6《探索勾股定理》这一节内容时, 我给出一些勾股数组:3, 4, 5;5, 12, 13;6, 8, 10;7, 24, 25;8, 15, 17;9, 40, 41……此时还设计如下两个问题:你还能列举出另外的数组吗?你能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写完题目, 我心想, 这题应该还简单, 学生会回答出来, 我让学生思考一下。时间一分一分的过去了, 学生的表情很沉重, 一直等了三分钟, 终于有几个人举手了, 学生甲回答如9、12、15、10、24、26。我接着问他:“能说说为什么吗?”把原来的数据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仍就满足勾股定理。”他回答说:“答案虽然正确, 显然不是我要的结论。我对该同学表示了赞许, 并让其他同学继续思索, 又过了几分钟, 仍不见有新的解决办法产生, 我不得已作了少许暗示:3的平方与4、5的关系是什么?此时同学们有灵性了!有很多人举手了, 我就让学生乙发表自己的见解:“11、60、61;13、69、70、15、112、113.”并让他阐述自己的见解。但对肯动脑筋的同学来说, 这一解释肯定不会满意的。此时又有一学生站起来说:“那么12后面是多少呢?按照前一同学讲的就不行呀。”我对该同学的发言随即作了表杨, 表示满意, 然后总结规律分两种情况。

事实证明, 我这样的安排, 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说出勾股数组, 达到简便运算的目的。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氛围, 把课堂切实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其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质疑, 勤于思考,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助于良好学习方式的形成, 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使教与学的和谐地、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 学会主动参与, 进行自主探究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告诉我们:“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 不应当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应当让学生自主地把事物整理就绪, 使自己成为发现者。”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其中的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 一种愉快的体验, 会越学越想学, 越学越爱学, 有兴趣的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合理设计“探究”, 激发学习热情、培养探究兴趣, 有利于最后形成探究的习惯。

1. 创设问题情境——引探究之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教学应引起良好的情绪感觉。”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 巧妙设置学习障碍, 构建数学学习的兴奋点,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应具有知识性、实际性、新颖性的特点。

案例1:在学习“抽样”这节课时, 我从一个“生活的小插曲”引入。

妈妈:“孩子, 再帮妈妈买鸡蛋去。”

妈妈:“这次注意点, 上次你买的鸡蛋有好几个都是坏的”孩子高兴地跑回来。

孩子:“妈妈, 这次的鸡蛋全是好的, 每个都打开看过了。”

妈妈:“啊!”……

学生看后, 都情不自禁地笑了。教师适时地引导:“这样的方法合适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合适, 因为这种方法带有破坏性。”课堂上的气氛很愉悦, 学生的兴趣很浓厚。接下去, 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品尝一勺汤, 就可以知道一锅汤的味道, 你知道其中蕴涵的道理吗?我适时地激趣, 学了今天这节课, 同学们就能用数学的知识解释这个道理了。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如:曹老师要买葡萄, 先怎样呢?此时, 学生就能很快地回答:先摘一颗尝尝。学生也举出了类似的例子:某人为了解要买的西瓜甜不甜, 在西瓜的某个部位打了一个三角口子取出来尝尝。

新课标提出:“学生要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 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浙教版数学教材提供了大量的问题情境素材, 我们要学会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 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事物, 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案例2: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节教学中, 我出了单一的几个计算, 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为此我设计了“二十四点”。

师:现有4个有理数:3、-8、4、-9, 将这四个数 (每个数只用1次) 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使其结果等于24。

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生1:3― (-8) +4― (-9)

生2: (―8+4) × (―9+3)

……

很多学生还在积极地思考着, 我抓住机会又出了杭州市的中考题:

现有4个有理数3、4、-6、10, 运用上述规则写出3种不同的方法, 使其结果等于24。

大部分学生想到了3× (10+4-6)

3种方法的确有一定的难度, 随即我降低要求只要想出方法的即可到黑板上写出方法, 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上来, 尽管有很多是错的, 但从错误中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兴趣盎然, 最令我高兴的是一位后进生表现得尤其投入, 而且想出了几种方法, 让大家刮目相看。最后学生想出了很多方法:

随后又让学生模仿出24点的游戏 (要求有正负数, 同桌互做) 。

让学生做24点游戏, 营造一种让学生感到轻松的气氛, 让学生在欢悦中尽情吸收知识, 开拓思维能力, 感到是在“玩中学, 学中玩”,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这样一来, 课堂气氛活起来了, 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 教学效率也提高了。

2. 挖掘例题潜力——激探究之欲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 同样, 数学教学离不开例题教学, 它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 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 训练思维是至关重要的。但教材中的例题大都是“条件完备, 结论明确”的封闭的题型。在教学中我经常思考该如何挖掘例题, 对例题推广引申,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推广引申, 就是在解完题后, 对原题的条件、结论和题型作进一步的开拓思考, 引申出新题和新的解法。有效的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在熟悉教材, 研读教材的同时, 逐渐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 它不仅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 同时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思路清晰, 呈现就会清晰, 学生的思维也会清晰, 他们也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

如:“6.3节坐标平面内的图形变换”第二节课。

教学例题:在直角坐标系中, 平行于x轴的线段AB上所有点的纵坐标都是-1, 横坐标x的取值范围是1≤x≤5, 则线段AB上任意一点的坐标可以用“ (x, -1) (1≤x≤5) ”表示, 按照这样的规定, 回答下面的问题:

1.怎样表示线段CD上任意一点的坐标?

2.把线段AB向上平移2.5个单位, 作出所得像, 像上任意一点的坐标怎示?

3. 把线段CD向左平移3个单位, 作出所得像, 像上任意一点的坐标怎示?

教学中我在例题中这种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广引深:射线AB上任意一点的坐标 (其中A (1, -1) , B (7, -1) ) 该如何表示呢?直线AB上任意一点的坐标又该怎样表示呢?线段AB上任意一点的坐标若表示为“ (x, -1) (1<x<5) ”这条线段AB与例题中的线段AB有什么区别呢?

这样的挖掘例题, 符合有效教学的标准“教学要有价值”;也符合课堂教学中的理想提问“提问有阶梯性”。通过变式题学生真正理解了这种表示法, 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 形成了有效的课堂教学, 教学有效果。在教学中, 还可以对例题的结论开拓引申, 使其更具开放性, 对学生的思维可起到很大作用。我还经常对教材中的练习题, 对作业本中的题进行挖掘。在学生完成解题之后归纳学生的各种解法, 进行比较, 并得出最优解。

学生在教师的适度引导下, 进行有序地自主设计、探究, 使学生加深理解了探究活动的一般思路和过程, 掌握了数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动手探究的能力, 为今后综合活动的进一步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实施多样方法——增探究之效

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 这样无法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作为教师, 应当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主动发现的机会,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在数学活动中积极体验数学, 发现数学问题。

(1) 说一说

谈论是外部分语言, 是思维的外部表现, 语言清晰、逻辑性强, 表明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透彻、算理清晰。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给学生提供动口的机会。任何一节数学课, 学生动口的机会是很多的, 如计算教学说算理, 应用题教学说思路, 几何图形教学说特征等。如教学“多面体”概念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 每人在各自的小组内说出多面体的特征, 有的学生说多面体有很多个面, 有的说多面体的面是平面, 有的说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然后, 由小组长汇报各组说的情况, 最后, 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 让学生齐说出准确、完整的多面体的特征。在这样的语言训练中, 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数学的认识结构得到强化, 同时便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 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缺漏, 及时辅导。

(2) 做一做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放手大胆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动手实践而获得知识。如“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这一问题, 答案有多种可能性, 此时, 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 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 再用剪刀沿棱剪开, 展成平面, 并用“冠名权”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这样, 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可获得最基本的知识, 而且通过一些实验操作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 也使学生思维得到了有效发展。

(3) 想一想

教学中, 操作是外表, 思维是内在。让学生总结获得的数学知识和经历的数学活动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因此, 引导学生人人动脑, 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学生动脑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教师或学生每一个问题的提出, 或是每一步的实践操作, 或是每一个知识的突破……都是学生动脑的时候。我们应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大家感受到数学中充满了美, 数学也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科目, 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八年级数学“认识直棱柱”部分时,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 学生就开始对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 他们的学习兴趣高涨, 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

在灵活多样的方式教学下,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接受地知识的学习。

又如, 在教学“平均数”这一课时, 我换掉原来“苹果”的引例, 改为求本班同学的平均年龄, 因为学生太多时间有限, 我又抽了一组学生的年龄进行分析, 这样自然的复习上一节“抽样”的内容”抽取的年龄为“13、13、14、14、13、13、13、13, 14、15、13、14、13、13”。接下来学生很自然算出了平均年龄, 再下面平均数的概念, 表示, 读法, 权, 权的大小对平均数的影响, 用样本特性去反应总体特性等, 都非常自然而流畅地进行下去。

在解题的思维过程中, 也要让学生探索实验, 要让学生参与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 改教师讲思路为师生共同探索思路, 教师启发引导, 学生尝试探究。对错误思路不轻易否定, 要在讨论论证中排除, 讨论中肯定, 并从中选优, 让学生在参与探索过程中, 体会方法, 尝试创新。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表述解题方案, 实施解题过程, 检验问题结果, 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促进他们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要改进以教代学, 做到先练后讲, 先试后导, 摒弃被动接受和机械模仿,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 进行合作交流, 提升探究能力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彼此交换, 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 我有一个思想, 彼此交换, 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 甚至多于两个思想。”由此可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为学生多创设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 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共同提高。数学学科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因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 或对解决数学的问题, 只要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 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正是充分展示这种个性的大好时机。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合作启智等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交流中, 往往出现多种不同思路、方法的碰撞, 从而迸出发绚丽多彩的思维火花。

例如, 我在教学九下2.1《简单事件的概率》一课时, 带了4张标有2、3、4、5的纸片。我先拿出标有2、3、4的三张洗匀后, 背面朝上放在桌面上, 随机抽取一张作为十位上的数字 (不放回) , 再抽取一张作为个位上的数字, 能组成哪些两位数?恰好是“23”的概率是多少?

这时候, 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纸片分发给每一组学生, 通过抽、拼、说、记, 学生纷纷模仿着拼数字, 很快学生就有了结果。有的组说这样的数有5个, 有的组说这样的数有6个。我就请这两组同学汇报一下拼出的两位数有:小玲组有42、23、34、24、32。小燕组有23、24、32、34、42、43。相比之后发现6个数字是正确的, 故恰好是“23”的概率是P=1/6。

接着我请小燕组回答:你是如何找到正确的答案?有一定的顺序吗?

这时小燕介绍了他这一组的思考过程:“当十位数字是2时, 个位上的数字可以是3和4, 得23、24。当十位数字是3时, 个位上的数字可以是2和4得32、34。当十位数字是4时, 个位上的数字可以是2和3得42、43。并用手中的纸片演示了一遍。”

我带头为他鼓掌, “对, 太好了, 按这样的顺序就能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接着我在黑板上把刚才这位同学的思维过程用树状图表示:

“噢, 原来如此, 我也会。”有人这样低声说。

接着我又问:“若取消题中的限制条件——不放回, 那么又该如何?”请继续合作完成。

这时教室里先是鸦雀无声, 继而低声议论, 接着纷纷举手要求发言。我请了一组把本组的思考过程向大家介绍一下, 得到的两位数有:22、23、24、25、33、34、35、42、43、44、45、52、53、54、55。故恰好是“23”的概率是P=1/16。

这时我问:“同学们, 你们的答案如何?”顿时, 教室里掌声如雷。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分工、有合作, 人人参与活动, 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及他人的讨论, 寻求合理的答案, 使他们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学生由模仿到清晰, 再到归纳出规律, 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知识源, 蕴藏着巨大的可开发与发展的潜能, 这本身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满活力的可共享资源。因此在探究活动中,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分享彼此的思考, 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念和观念, 实现教学相长。这也真正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理念,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究欲望, 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 课外拓展延伸, 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外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探究是学生主体活动, 学生通过不断地调查, 动手尝试, 获取了生产生活中的数学模型和操作能力,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索活动成果, 指导学生获取正确活动结果的方式和方法。

例如, 在七上7.1几何图形之前, 我参考其他版本<几何图案的收集与设计>的活动设计, 设计了以下活动:

1. 活动目的

⑴通过收集、统计, 认识各种几何图形, 掌握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⑵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的对称美、简洁美。

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亲身感受几何知识与生活图案的紧密联系。

2. 活动过程

⑴第一阶段——准备

(1) 布置。要求学生收集几何图形构成的作品, 并用几何图形设计一幅作品。

(2) 调查。以小组为单位到网上、超市、商场、家里收集一些商标的几何图案。

(3) 统计。每个学生收集到的和设计的图案打印出来, 并附以文字说明。

⑵第二阶段——撰写实践体会

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过程写好体会, 并汇总到小组。

⑶第三阶段——经验交流

每一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将实践体会进行交流。交流小结是实践活动课中活跃的过程,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对活动的思路、经验、结论展开交流和讨论, 教师不失时机地激活学生, 鼓励学生拓宽范围, 创新思路。

通过开展数学课外活动的实践, 学生经过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资料, 综合应用理论和实践知识, 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得到巩固, 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学习积极性被激活了, 也培养了他们探究的兴趣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我的收获

(一) 教学效果

首先, 学生参与活动面广, 积极性高了, 探究活动形式多了, 学生活动探究的兴趣提高了;活动的难度、开放度合理了, 使不同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都得到了一定的收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保持既紧张又愉悦的心情, 活动目标达成度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区里组织的学科竞赛中我所教两班都表现不错。其次,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较明显的变化, 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 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二) 几点思考

由于课堂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不是具有了先进理念就能自然生成的, 它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习得性技能, 这就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对课堂学生活动的组织进行大胆尝试、及时的反思和调整。这样才能全方位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提高我们的数学活动效率。

在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研究过程中, 教师由于理论水平有限和实际操作的经验不足, 有些想法还不够成熟。如教学过程中如何适度把握“放”与“收”的问题, 如何有效引导问题, 如何巧妙处理“捣乱”事件等问题, 都有待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去探索、实践提高。

在本课题的探究尝试过程中, 特别是面对不同探究方式处理, 笔者获益良多, 但留下更多的却是在实践操作中的诸多困惑和思考, 乃至对尝试失败后的回味咀嚼。

参考文献

[1].高帆.《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九州出版社.2006.1.

[2].刘雯.《架设数学“探究”的立体平台》.中学数学杂志.2006.3.

篇3:让学生乐于写字的思考

[关键词]写字 教学 快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19

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写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对学生的写字指导要关注书写姿势,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巧,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当今很多成年人写的字,大多不规范,这多与他们小学时的书写习惯有着较大的关系。在多年的写字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探索,不断研究,摸索出了一些能让学生乐在其中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尚不成熟,他们的学习情绪很容易受到兴趣的影响。教师若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便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讲故事法。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许多著名的书法家都有着一些感人的故事,如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为了练字,用水代替墨汁,曾写完了几缸水;当代书法家庞中华在油田工作的时候,每天夜里打着手电筒练习书法。

2.开展书法比赛。学生的上进心强,谁也不愿意落后。教师可以在班内开展书法比赛,评出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在班内展览,增加学生的荣誉感,激励更多的学生努力学习写字。

二、指导写字方法,掌握写字技巧

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强,这就为教师指导学生书写提供了条件。然而,学生要是没有一个好的老师进行指导,容易走上歧途,不易写出一手漂亮的字。因此,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合学生的写字方法是相当重要的。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学生学习写字,最重要的一步是模仿。对学生模仿的指导,教师在上课前,可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一块带有田字格的黑板,指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结构和用法,让学生区别田字格的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教师要做好示范,先在田字格里一笔一画地书写,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让他们说出观察的感受。然后,教师继续示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观察要求:(1)看清首笔的位置和落笔的位置;(2)仔细观察该字的每一个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3)认真观察该字体的每一笔和田字格中的横中线和竖中线的距离。经过这样的训练,慢慢地,学生对田字格的书写便会熟悉起来,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进而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学生有时候观察字形不太认真,只注意笔画,而忽视笔画与字体结构的关系,在田字格里写的字不像一个字,倒像是分开的偏旁部首,有时写得东倒西歪的。由此可见,要想使学生写得一手好字,仔细观察所学字的结构是相当重要的。

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了解汉字的结构,这样便于他们学习书写,体味书写的趣味。汉字的主要特点是方块形,独体字相对较少,这样的字要求做到左边和右边基本等高,然后看具体的字进行分类,如左窄右宽、左宽右窄、左右相同等。左中右结构的字的各个部分要写得窄而且长,上下结构的字的各个部分要均匀,上下结构的字的各个部分要写得扁而且宽。学生在弄懂这些要领以后对字的结构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不再对书写感到恐惧了。

2.指导学生用笔。要想写好字,就要掌握好运笔的方法。运笔就像打太极拳一样,动作要领要规范准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感性认识能力强,有较强的可塑性,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运笔指导,使学生打好写字的基础,终身受益。汉字的特点是它的每一个基本的笔画、笔顺都有起笔、行笔、落笔的动作。比如,我在指导学生书写“米”字时,先写“点”画。教学过程中,我配上自己编写的口诀,比如“点”:“起笔比较轻,行笔比较短,落笔比较重。”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为学生创造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运笔的方法、书写的方法。学生在口诀的影响下,逐渐掌握了写字的要领,在写字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写字的乐趣。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汉字的美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写字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的国粹,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和无可比拟的艺术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用多媒体呈现出来,并配上古典乐曲,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体味、领略其无穷的艺术风采,让学生从内心体会到其美学价值。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写字的快乐,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的见识,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写字教学是小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运用各种成熟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会写字,乐于写字,享受写字,是教师的职责。

篇4:乐于思考的作文

一、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有以下几点

其一, 教学目标太笼统, 太空泛, 语言表述不准确。

其二, 材料大量而广泛的使用。

其三, 缺少足够的有效用的教具。

其四, 现行的美术教学方案绝大多数将课堂教学的重心落在教学实践———如何创作艺术品, 学生通过教学实践的结果是并不能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视觉形象。

其五, 多数情况下, 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的是总指挥, 派工头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有效而且充分的创造一个有激发作用的环境。

其六, 教学评价语言单调, 形式简单, 在教学中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

其七, 学生不能在上课时自觉, 准确、充分的收集学习资料和准备美术学习材料。

其八, 随着学生年龄增长, 对美术学习的态度逐渐变得消极, 作业完成显得很被动。

其九, 作业形式单调僵化, 在艺术形式开放的当代, 学校的美术教育究竟应该在怎样的传承中创新等等。

以上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在学校环境中受教育的学生, 影响他们学习结果最根本的, 最核心的因素只有两个:一个是学什么内容, 即学什么, 另一个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学习, 即怎么学。只有找到了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又符合教育学规律, 还要符合美术学科特点的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出现的多数问题才能够解决。找到适合的美术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接受并且掌握良好的美术学习方式正是我此次研究目标。

二、小学 (第二学段) 美术学习方式的培养的研究结果

1.教材上每一课的知识点或者叫做问题, 它包括认知, 能力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的所有要学习的新知识, 如何呈现给学生才会激发起他们学习探究的欲望, 研究结果显示:不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 很难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能够强烈的激发起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能够真正体现他们的需要。但是不足之处在于, 对问题的发现不全面, 不深入, 这是由于这一学段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学生自主发现和教师引领相结合是最适合这一学段的问题呈现方式, 它既能够保护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另外, 当教师为学生营造贴近他们生活的情景来呈现问题时,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2.通过研究证实, 在美术课的学习过程中, 收集学习材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收集到什么质量的学习材料是由学生的学习态度所决定, 当教师把它当做作业或者任务布置给学生时, 学生的普遍态度———消极, 抵触, 往往出现很多人不带材料或材料准备不全面的现象;当教师为学生营造收集学习材料的情景以及把收集材料的权利交给学生时, 学生的普遍态度———积极, 热情, 材料收集的不但数量足而且种类丰富。收集材料的过程也是学生自学的过程, 为下一环节的教学提供充足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

3.研究显示, 当学生没有任何学习准备的进入课堂, 这时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反映是迟钝的, 间断的, 更不会自主的、真正的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 参与的课堂讨论与合作也很形式化。这时教师为了达到教学效果, 只能采用直接灌输或者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体验得到结果的方式简单解决, 但是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最有用的办法是教师来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或者学生合作来解决他们自主发现问题, 这由学生的年龄和问题的难度决定。

4.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他们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烈, 而且, 艺术创作的重点就是“自由”, 没有明显的对错界限。当学生自主创作的意愿受到限制, 他们就开始感到有压力, 创作行为表现的很被动。

5.在美术学习中, 没有优质的交流, 评价和反思就失去了下一次优质创作的机会。教学的全过程评价, 让家长参与评价, 互评, 自评, 游戏评价众多的评价方式, 每一次评价, 学生对自身有更全面地了解, 能更准确地使用美术语言, 能对他人的艺术创作有客观的评定, 能激发再次投入创作的热情。

综合起来看, 通过上述的研究过程, 逐渐培养起学生一种新的美术学习方式:课前自主学习, 发现问题, 收集材料———在课堂的合作, 体验, 讨论, 探究过程中以及老师的适当帮助下解决问题—有很大选择权的艺术创作来验证问题———交流合作反思后认识自我并发现新的探究问题。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

1.在教学研究之初由于缺乏理论经验, 研究步骤不明确, 耽误了很多研究时间, 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 提高理论修养才能正确的指导教学。

2.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也不能灵活运用, 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应用才能显示它的优越性, 也才能暴露出它的问题。

摘要:在长期的美术教学工作中, 发现了诸多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的因素很多, 但归根到底最根本, 核心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学生学什么, 一个是学生怎么学。其中“怎么学”指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能有效解决学生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且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 技能, 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呢?

关键词:主动参与,探究思考,学习方式,小学美术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2]《中小学教师教学策略书系·学科教学策略系列·小学美术教学策略》.尹少淳

上一篇: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存在的主要缺陷及解决思路下一篇:高三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