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2024-07-07

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精选4篇)

篇1: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日前在京召开。这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总结了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实践经验,分析了水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主要任务,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更为有力的水利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治水兴水成就,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主要江河防洪能力显著增强,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水资源节约保护得到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稳步推进,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巨大,战胜了多次特大洪涝干旱灾害,为经济社

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水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水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突出,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列世界第125位,全国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年均影响上千万人口。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我国水利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

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加快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和区域、城市和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要坚持人水和谐,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的关系,科学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基本需求,决不能为追求一时发展而牺牲子孙后代福祉。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水利体制机制。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整合工作力量、集中优势资源,突出战略重点、加强薄弱环节,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确保不断取得阶段性突破和进展。当前要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提高防洪保障能力,着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着力推

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

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强国富民的重大举措。面对我国特殊的基本水情,要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我们要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苏楠)

篇2: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动员起全社会力量

—江苏省海门市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市”的做法

国土资源网(2008年1月18日10:52)

海门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屈宝田

近年来,江苏省海门市以实行村级土地管理责任制为实破口,以“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市”为抓手,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土地执法监察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市”工作迈上新台阶。

健全领导责任制,提高组织化程度

海门市在认真总结深化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市”工作的基础上,坚持整体推进,实施长效管理,巩固创建成果。一是市领导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市政府成立了创建工作长效管理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国土资源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市政府办公室、市国土资源局、法院、检察院、纪委、计委、建设局等17个单位的负责人组成。各乡镇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了相应的创建工作长效管理领导小组。同时,每年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进行调整补充,确保组织机构健全、职责明确、创建工作持续稳定。二是市领导认真指导创建工作。今年,海门市国土资源局编辑了《海门市村级土地管理动态》(季刊),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土资源管理的政策、上级领导重要讲话及基层土地管理动态等内容按时报送市创建领导小组各成员。在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基本农田保护大检查、土地违法案件查处专项行动等执法监察活动中,市创建领导小组专门听取市国土资源部门的汇报,共同拟定实施方案,督促指导开展工作。今年4月,在市领导的支持下,有关部门严肃查处了三厂镇镇西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名对外出售农民公寓房违法用地案件,使不符合农村村民建房条件的21名机关工作人员退房还款。三是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创建工作宣传引导是关键。海门市局利用每年全国土地日和世界地球日等组织开展文艺晚会、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在海门市“两台一报”等新闻媒体开设了土地管理宣传专题和专栏。市局主要领导多次走进《政风行风在线》节目,与老百姓直接交流,解答老百姓关心的土地管理热点、难点问题,营造全民参与创建活动的浓厚氛围。四是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意识。近年来,海门市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每年举办不少于两期的市“四套班子”参加的土地管理新的政策法规知识专题讲座;同时,组织乡镇领导参加的土地管理知识的培训,进一步强化了各级领导依法用地意识,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迈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由于在创建工作中始终突出两级政府的主体地位,提升组织领导的层面,各项措施及时到位,确保了全市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深化村级管理责任制,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2006年,海门市率先在全省全面实行村级土地管理责任制,建立了村级土管员、基本农田管护员、信访信息员、土地监督员“四位一体”的管理机制,使全市256个行政村的土地管理有章可循、责任到位、奖惩分明。在此基础上,今年又采取创新举措,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一是建立村级土管员定期培训制度。海门市局统一编印了《村民委员会土地管理责任制工作手册》,作为全市村级土管员业务培训的教材,由市局主管部门负责人结合有关案例组织授课和考试,有效提高了全市村级土管员的业务素质。二是规范村级土地管理责任制内容。在对村级土地管理工作分解细化的基础上,统一印制了《村级土地管理责任制工作台账》,由本村土地利用、村土管员基本情况、村民小组信息员情况、村委会土地动态责任状、创建土地执法模范村活动记录、日常土地管理会议记录、村委会土地管理工作总结、土管员述职报告等十二个方面的内容组成,比较全面地综合了村级土地管理的工作内容,通过规范的工作台账促使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三是建立村级土地管理经验和信息交流平台。今年年初,市局编印了《海门市村级土地管理动态》,下发全市各乡镇、各村,内容包括重要信息、经验交流和村级动态等栏目,架起了局机关与村委会之间沟通的桥梁,建起了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交流的窗口。近10个多月来,《动态》先后刊登了由村土管员、信息员撰写的反映新农村建设、处理征地补偿等工作的稿件100多篇,进一步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四是充分发挥村级土管员队伍的作用。通过深化村委会土地管理责任制,极大地发挥了村级组织在土地管理中的宣传作用、动态巡查作用、信访矛盾的化解作用、违法用地查处中的配合作用。同时,增强了基层国土资源所对村委会的“条管”意识及村土管员的“直管”意识,改善了基层国土资源所执法监察环境,进一步加强了村级创建工作的组织建设。五是认真兑现考核奖惩。2006年以来,由村委会积极化解的宅基地纠纷600多起,“以租代征”意向性项目违法用地由村土管员主动报告的31起,配合法院执行到位的11起,及时化解群众建房矛盾200多起,从源头上增强了防控和处置能力。2006年年底市局拿出16万元对村级土地管理责任制执行好的村委会进行了表彰奖励。同时,通过每月梳理汇总各镇、村违法用地发案率、信访率情况,根据《海门市村民委员会土地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规定,先后对不称职的5名村土管员调离了工作岗位。

建立违法用地发现机制,提高巡查处置效能

海门市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和完善违法用地发现机制,强化事前、事中监管。一是挂图跟踪。各乡镇均制作了统一的《项目用地执法巡查跟踪动态图》,并上墙张挂,将各巡查辖区内所有的在建项目用地以已批、未批(已处理、未处理、待处理)、待批等不同分类标识标注上图,使本区域内的在建项目用地情况一目了然,显化了动态巡查责任制,发挥预警和监控作用,确保了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备案报告制度的有效落实。二是联合执法。以坚守基本农田红线为重点,建立了三级(市、乡、村)负责,五级(市、乡、村、组、农户)联动、线连网结”的基本农田纵向联合执法巡查机制,真正将保护指标落实到田块,延伸到农户。2006年,市局推广了刘浩国土资源所的经验。在联合执法巡查中由刘浩国土资源所牵头会同建管、规划等部门,统一标志,开展横向联合执法巡查,借助建管、规划等职能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采取多种手段查处土地违法行为。三是机动执法。今年3月,海门市局以监察大队为主组建了天补、三厂、悦来、包场片4个执法机动中队,执法机动中队可在半小时内集中15名执法人员在第一时间到达违法用地现场,按应急预案分头展开宣传、调查工作,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违法行为制止权,形成强大的执法声势。自组建执法机动中队以来,出动执法机动力量235人次,制止违法占用基本农田案件9起,现场拆除建构筑、组织复垦土地5200平方米。如临江镇张某擅自与承包田农户签订协议,准备占用基本农田10多亩建养猪场,执法人员接群众举报后不到20分钟就到达了现场,当场拆除在建的3排棚舍,在当地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加大执法监察力度,提高查处威慑力

海门市局坚持严格执法,对违法用地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维持良好的国土资源管理秩序。一是严厉查处违法用地行为,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以土地市场治理整顿、违法用地案件查处专项行动为契机,乘势而上,查处了各类土地违法案件132起,拆除没收违章建筑3万多平方米,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率、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准确率、结案率均达100%。二是严格实行既处理事又处理人,强化执法监察。在查处土地违法案件中紧紧抓住追究有关责任人法律责任这个关键,充分行使行政处分建议权。近年来,全市查处的违法用地直接责任人受到政纪处分的有22人,其中副科级领导干部6人,正科级领导干部1人,对违法用地单位和个人起到了教育、警示作用。三是建立了纪检、检察、法院等部门的违法用地案件协同查处机制,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会同纪检部门对万年镇振邦时装有限公司征地补偿案实行联合办案。会同法院对包场镇长桥村某村民占用基本农田建房案提前介入,提高了查处土地违法案件的威慑力。

加强依法行政,提高信访工作质量

2006年以来,海门市局健全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和业务工作流程制度50多项,大大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了依法行政,为减少土地信访案件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一是通过规范的管理制度来降低信访量。实行了《海门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施细则(试行)》、《海门市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实施办法(暂行)》和建设用地挂牌施工等制度,从制度层面保护了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了项目用地出让的透明度,减少了因征地补偿等信访案件的发生率。二是积

极引导上访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疑难信访问题。今年以来,海门市局共受理行政复议3件、行政诉讼13件,行政复议维持率、行政诉讼胜诉率均为100%。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均为“老上访户”且多头上访,在接访和答复过程中有关部门积极引导其通过行政诉讼等途径解决。同时全面推行说理式行政处罚文书,在处罚文书中将认定的违法事实、法律依据、救济途径及查处过程等说清、说透、说明,大大提高了行政处罚的准确率和被处罚人自觉接受处罚的愿意度。三是提高信访工作质量。对涉农信访一律实行“回访”、“下访”制度,以重点解决赴京、到省以及群体性上访问题为重点,下大力气解决农民反映的土地信访问题。凡涉及征收农民集体土地补偿、土地权属纠纷、违法占用农民承包地、道路建设用地等信访件作为涉农信访件的重点,在按规定要求完成调查处理、书面答复的同时,一律实行见面回访制度。今年3月,海门市天补镇广丰村村民王某来信投诉,反映因土地权属、承包地调整等原因建房问题始终未能解决,市局受理后及时回访,经反复协调,在一周内解决了困扰王某多年建房的问题。为此,王某还复信致谢,称赞市局为民办实事效率高的工作作风。通过回访中的现场解答、观点交流和换位思考,形成和谐氛围化解信访矛盾,同时依法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减少和避免了缠访、闹访、多部门重复访现象。

摘自《国土资源通讯》2007.24 总第120期

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

篇3: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一、认真研判形势, 抢抓发展机遇

1.从长远看, 解决经济稳定发展最根本的路径是破解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发展和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不平衡, 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低的问题, 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2.从国内看, 随着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不断巩固, 宏观经济政策已经出现重大调整。全球市场可能陷入持续低迷, 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与物价上涨压力并存, 国家继续实施房地产调控政策, 对我区房地产、钢铁等行业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各企业尤其是钢铁企业, 要摒弃看摊守业的思想, 花更大工夫、更大气力破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研究好如何在困难时期保生存、在保生存的基础上赢得发展, 确保产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3.我区形势。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 目前丰南已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深化改革攻坚期叠加的特殊阶段, 过去支撑我们快速发展的产业基础和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资源性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传统产业优势减弱, 新的支撑力量尚在形成之中, 深层次矛盾正在缓解。如今, 我们正处在十字路口, 主动转型, 积蓄能量, 创造更优的发展环境, 加速推进产业聚集, 就有条件和能力步入快速发展的阳光大道;反之, 僵化保守, 消极等待, 不思进取, 就被动落后。

二、在深化改革中激发前进力量

1.以“思想解放”为先导, 进一步推动理念和观念的变革

首先, 打破“在原地宿命”。不要总认为我们的注册地在哪, 就在哪发展, 要消除保守的心态, 主动交友, 主动出击, 敢与高的比, 敢与强的争, 坚定执著地抓改革, 在各地竞相开放的格局中闯出一片天地。其次, 克服“求稳”的心态。改革要深刻, 怕变、怕乱、怕错、怕险都将一事无成, 我们要大力弘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大胆去闯, 放手去干。第三,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 到发达地区参观考察、学习培训, 更新观念、开阔眼界, 努力提升把握大势、谋划思路、创新工作、促进发展的能力。

2.以“结构调整”为重点, 着力抓好企业运营中的改革

当前我们市场结构基础不够坚实, 核心竞争力不够突出, 经济效益依然落后, 所以要重点向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向非钢铁市场发力, 做到向低端市场要规模, 向高端市场要效益, 向钢铁市场要保技术骨干队伍稳定;二是向体制、机制改革发力, 选择有条件的单位尝试混合所有制形式, 用民营机制激活增效能力, 破解制约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三是向增收节支发力, 做到严格把关, 用制度降低开支。

3.在改革中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重点突出和整体推进的关系。要把市场结构的调整、经营模式的调整、人事制度的调整、激励制度的调整作为重点, 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促进优胜劣汰, 又要保证在重点发展的基础上, 促进共同发展。

二是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有序竞争”的关系。按照先进企业的做法, 中小企业必须在战略思考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 不断完善和深化, 全面把准改革的全局性、关联性、协同性问题, 从实践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获取真知, 进行有序竞争。

三是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要把握市场的真实需求, 积极探索通过何种途径、采取何种方式, 更加准确地把握市场的真实需求, 更加灵敏地反应市场需求, 测试和把握市场的能力。

三、不遗余力拓市场, 为加快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1.增强“大项目”、“高端项目”的运作能力。

体现企业实力和形象需要大项目, 提高企业效益需要高端项目。做到“大项目顶天立地”, 不要“小项目铺天盖地”。运作大项目要紧紧抓住钢铁行业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和维护检修, 建筑钢结构市场潜力巨大等发展机遇, 抓好提升产品的营销, 大力开发区域市场, 提高区域市场的占有率。

2.创新营销模式和融资模式。

企业之间的合作营销要做到互惠互利, 发挥各自优势, 要与有市场信息资源和较好人脉关系的中介方合作。在市场营销中, 我们可以采用“拿来主义”, 引进团队, 引进技术, 引进人才, 引进各种资源, 充分组合社会各种资源, 尤其是设计、资本等优势资源实行拿来主义。投资拉动营销的项目一定是效益较高的项目, 但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靠银行贷款路子行不通的情况下, 我们要加大与基金公司、保险机构、信托、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公司及混合资本等机构的合作力度, 获得满足投资需要的融资能力, 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的优势, 获得大项目、高端项目。

3.市场营销中, 传统项目、老的市场要紧紧抓住, 传统项目看常量发展;转型项目、新的市场要奋力拓展, 转型项目看增量发展。

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 按照“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的思路, 提质增效,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就我区而言, 围绕延伸产业链条上项目, 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作为重中之重, 全力做好传统产品深加工文章, 打造国家级板带生产基地、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管材生产基地、全国最大国际性陶瓷生产研发基地、成套装备及零部件新兴制造基地、国家级特别线缆生产基地、精细化工产业基地、食品加工产业基地;要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项目, 加快谋划实施一批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项目, 培育发展新优势;通过实施项目带动,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打造丰南经济多点增长新优势。

摘要:本文以丰南区中小企业发展情况为例, 从抢抓发展机遇、深化改革、开拓市场等方面进行论述如何加快中小企业发展。

篇4: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五、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十六) 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 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充分发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治资金的综合效益。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 延长征收年限, 拓宽来源渠道, 增加收入规模。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 扩大征收范围, 严格征收、使用和管理。有重点防洪任务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要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城市防洪排涝和水源工程建设。切实加强水利投资项目和资金监督管理。

(十七) 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 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有条件的地方根据不同水利工程的建设特点和项目性质, 确定财政贴息的规模、期限和贴息率。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鼓励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 探索发展大型水利设备设施的融资租赁业务, 积极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鼓励和支持发展洪水保险。提高水利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

(十八) 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 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在统一规划基础上, 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 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 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结合增值税改革和立法进程, 完善农村水电增值税政策。完善水利工程耕地占用税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性水利项目进行市场融资。

六、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十九) 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 抓紧制定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 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 要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 对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的一律责令停止。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 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 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 限制审批新增取水。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 尽快核定并公布禁采和限采范围, 逐步削减地下水超采量, 实现采补平衡。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 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 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建立和完善国家水权制度,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

(二十) 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 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加快制定区域、行业和用水产品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 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对取用水达到一定规模的用水户实行重点监控。严格限制水资源不足地区建设高耗水型工业项目。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加快实施节水技术改造, 全面加强企业节水管理, 建设节水示范工程, 普及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抓紧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 尽快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

(二十一) 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 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各级政府要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 明确责任, 落实措施。对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 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 完善监测预警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水源地保护, 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

(二十二) 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 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 对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 作为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强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 为强化监督考核提供技术支撑。

七、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二十三) 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 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 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

(二十四) 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区分水利工程性质, 分类推进改革, 健全良性运行机制。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给予补助。妥善解决水管单位分流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 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 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给予补助, 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 加快推行代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作用, 引导经营性水利工程积极走向市场,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二十五) 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 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 强化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 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 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二十六) 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 兼顾效率和公平, 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 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 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 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 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八、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二十七) 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 切实加强水利工作, 及时研究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行防汛抗旱、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地要结合实际, 认真落实水利改革发展各项措施, 确保取得实效。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 认真履行职责, 抓好水利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的实施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 尽快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和办法, 形成推动水利改革发展合力。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十八) 推进依法治水。建立健全水法规体系, 抓紧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防汛抗旱、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流域管理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 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等制度。加强河湖管理, 严禁建设项目非法侵占河湖水域。加强国家防汛抗旱督察工作制度化建设。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 完善应急预案。深化水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科学编制水利规划, 完善全国、流域、区域水利规划体系, 加快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 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做好水库移民安置工作, 落实后期扶持政策。

(二十九) 加强水利队伍建设。适应水利改革发展新要求, 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 切实增强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支持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水利类专业建设。大力引进、培养、选拔各类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 完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第一线, 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 解决基层水利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要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 更加贴近民生, 更多服务基层, 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三十) 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 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 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 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水利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 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对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上一篇:66KV变电站停送电操作流程下一篇:订货会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