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新产品上市监测研究季度报告

2024-06-29

中国汽车新产品上市监测研究季度报告(共6篇)

篇1:中国汽车新产品上市监测研究季度报告

中国汽车新产品上市监测研究季度报告

北京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原北京新华信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认为,新产品开发与上市是汽车企业推动市场发展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汽车新产品的上市可以体现汽车企业在产品线策略上的规划特点,而结合内、外环境进行产品线的科学规划,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正是当今汽车企业需要不断关注的问题。

此篇《中国汽车新产品上市监测研究》就是从汽车产品上市出发,落脚于汽车企业的产品线规划,一方面定期对上市新车进行监测,另一方面分析新车上市体现出的产品线策略特点,并综合每期的案例分析,为汽车企业提供产品线规划的案例依据与管理理念,是汽车行业企业经营与投资的重要参考。

新产品上市概况及特征分析

在2005年第三季度里,北京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共统计到有77款用于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汽车新产品上市。这个数字一方面既包括中国国内生产的产品也包括国外生产的进口产品,另一方面不仅包括企业以全新品牌方式推出的新产品,而且涵盖了企业在同一品牌下推出的新型号产品。本章结尾处对当月新车的车型、产品、制造商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汇总(见下页表1-1)。

从定量角度分析可知,2005年第三季度的新车上市态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乘用车新产品数量远多于商用车,而且乘用车中轿车新产品仍然占大多数1。如图1-1所示,本季度乘用车新品达到65款,是商用车的5倍多。而在乘用车中,轿车新品数量远居首位,SUV新品数量虽然比轿车少很多,但仍比MPV和商用车多,因此仍然可以判断SUV市场虽然日趋理性,但一定的热度仍然存在。

*中外合资企业仍然是轿车新产品的主力军,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乘用车和商用车两类新产品中表现迥异。如图1―1所示,中外合资企业的新产品总数为32个,远远多于其他三种类型企业新产品数量,其中乘用车新产品为31种,几乎占据了乘用车新产品的半壁江山,其他三种类型企业的乘用车新产品数量势均力敌。国有企业的商用车新产品数目为9种,占据商用车新产品的四分之三,外商独资企业未涉足商用车新产品领域。除了国有企业的乘用车和商用车新产品数量相当之外,其他三类企业的新产品主要是乘用车新产品。

*全新上市的新品牌产品数量远低于新型号产品数量,其中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主要依靠新型号产品进行市场开拓,而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均衡使用新品牌产品和新型号产品渗透市场。如图1-2所示,77种新上市的产品中有28种新品牌产品,49种新型号产品,二者相差悬殊。可见2005年第三季度汽车企业更多地依靠新型号产品上市来争取市场份额。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新型号产品和新品牌产品的比例分别是23:9和8:3,新型号产品占绝对优势;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中,该比例分别是12:9和6:7,不相上下。

图1-2 2005年第三季度中国上市新车新品牌产品与新型号产品对比(单位:种)资料来源: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研究

注:

1、*“形式”表示该产品是属于新品牌产品或者新型号产品。

2、本报告所涉及的商用车均指传统上认为的客车和卡车,对于划入汽车新分类标准中的微型客车等交叉车型,出于统汁的方便,本报告统一将其列入商用车。

9、宝马新3系共3款新车,其中两款在伞晨宝马实现国产、一款为原装进口。

资料来源: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研究

汽车企业产品线策略分析

通过分析2005年第三季度上市的部分国产汽车,我们总结了这些产品体现出的产品线策略特点:以同品牌更新换代产品为主,少数产品是向高、中、低端发展的新品牌产品,跨类别新产品极少,新型号产品在原有基础上体现为品质优化、多样化、性价比提高等特点。下页表2-1汇总了这些主要汽车新品。

同时,我们分析了第三季度大部分投放国产汽车新产品的企业,以及所投放新产品在企业产品线中的位置,从中了解到了这些企业在产品线策略上的规律与特点。

产品线的高端延展

企业原有产品线向高端发展意味着产品质量、性能、价格的提升,而企业为了从过去的低端形象中树立起较为高端的形象,往往会创造一个全新的品牌来诠释新的涵义。辽宁曙光的傲龙CUV、上海通用的别克GL8陆尊、东风悦达起亚的赛拉图、北京现代的NF御翔、上海华普海域305都相比各自原有产品链条中同品牌上升了档次,品牌高端化在开发和销售上要付出更大成本,承担更多风险。

辽宁曙光――辽宁曙光的主打产品是“黄海”牌客车;在皮卡市场有三款车型,价格属于同类的中低档;在竞争激烈的SUV市场,辽宁曙光也有多款车型。继瑞虎、哈弗、中兴无限等CUV先后登场,辽宁曙光又推出了新一代都市休闲多功能车型傲龙CUV,成为中高档CUV市场上的一颗新星。

东风悦达起亚――在赛拉图上市前,东风悦达起亚拥有主打产品嘉华、远舰、千里马三大品牌。于2004年上市的商务车嘉华属于中端MPV产品,远舰主攻中端轿车市场,而千里马系列集中在10万元以下的经济型轿车市场。赛拉图使东风悦达起亚产品矩阵更臻完整。

北京现代――北京现代主要生产索纳塔、伊兰特两大轿车品牌和途胜SUV。索纳塔是中级车市场的一款竞争车型,伊兰特是“新三样”之一,属于经济又不乏品质的家用汽车产品。途胜是一款中级SUV。新品NF御翔是对北京现代品牌的又一次诠释,是北京现代产品链条的高端延伸。

产品线的中端补充

中端补充是针对产品线已较完备的企业,该类企业务档次差异较为清晰,企业也有明确的定位,进行中端补充是对产品线的进一步充实和优化。同时,此类企业也以合资企业为主,还包括国内进入较早的企业。

长安福特――在推出福克斯以前,长安福特公司有蒙迪欧和嘉年华两大系列国产轿车。其中蒙迪欧属于中高档轿车,福特嘉年华属于经济型轿车,竞争的是10万元以下的三厢小排量轿车市场。福克斯的加入弥补了长安福特产品线的中端链条,也逐步实现福特公司在华的战略布局。

吉利汽车――吉利汽车拥有豪情、美日、美人豹、华普和自由舰5大品牌,产品线排列较为紧密。优利欧温馨版和美人豹自动挡都是在各自品牌下的延伸,自由舰1.3L小排量款进军中级车市场,美日之星继承美日产品仍然保持高性价比路线,也是对吉利系列产品中低端部分的进一步巩固。

产品线的低端延展

中低端市场的消费者购车门槛较低,因此这部分市场也是企业竞争最为白热化的市场,无论是新进入该行业的企业还是产品线已臻完善的的企业都对这块市场都较为看重,这也比较符合中国目前汽车消费的特点。

东风日产――东风日产以阳光为首,在中国逐步实现六款NISSAN车型的国产,包括位居中高端品牌的天籁、中端品牌的蓝鸟、阳光和颐达,以及两厢骐达川DA(其中风神已停产)。骐达TllDA从价位、配置等来看属于中级轿车,目标定位于更为年轻、追求个性和品质的消费者。

上海通用――上海通用产品线由凯迪拉克、别克、雪佛兰三大品牌构成,分别涵盖了高、中、低三个档次。凯迪拉克、别克、雪佛兰三大品牌各有表现,从品牌塑造方面来看,凯迪拉克提升了别克和雪佛兰的品牌形象。雪佛兰乐骋的上市,使企业产品线的完善过程更向前迈进了一步。

长丰汽车――长丰汽车集团主攻轻型越野车市场,拥有猎豹、猎豹飞腾、猎豹黑金刚等十余款中高档轻型越野汽车,以及和日本三菱集团合资生产的国产帕杰罗系列产品。随着SUV的销量下跌,长丰推出猎豹奇兵这款自己研发的产品,改变了长丰一直以来占据中高端SUV市场的战略,表明其开始进军经济型SUV市场。

北汽福田――福田旗下有欧曼、欧V.风景、奥铃和时代汽车等品牌,涵盖了商用车中的35吨级以下卡车全系列产品、轻客、SUV、皮卡产品及大中型客车系列产品。近期福田的“冲浪”和“SAGA传奇”两大全新品牌同时抢攻SUV市场,标志着福田汽车正式进军乘用车市场。

长春一汽轻型车厂――该厂主要整车产品为一吨、二吨、三吨系列客车及货车底盘等零部件和一吨、_二吨车的前后轿及主被齿轮。“长轻牌”轻卡(低速车)是在原小解放的技术平台上设计开发的新品牌。这种高配置、低价位的轻卡(低速车),主要是针对市场上使用农用车第二次换车的用户群体而开发的。

江铃汽车――目前主导产品有陆风乘用车系列陆风X6、陆风X9和陆风新世界三大系列近20个品种;商用车系列“全顺”轻客、JMC轻卡等产品500多个品种。9月上市的陆风X6舒适版是陆风X6品牌的拓展,进一步丰富陆风的产品线。

同档次产品的型号多样化

除了通过新品牌延长产品线来触到新的市场,企业经常会在原有产品基础上进行改进,或是排量不同、或是内饰不同、或是性能改进。型号的改进是对该品牌的进一步优化和巩固,开拓一块更细分的市场,企业试图在该品牌已站稳的市场上再增添一些砝码。相比开发全新品牌,同档次产品的型号多样化不失为代价更小、更易见效的一种策略。

上海华普――上海华普产品线不长,种类较单一,然而特色鲜明,主要包括海域、海迅和飚风三大系列轿车,主攻经济型低排量小型轿车市场,2005年初刚推出了飚风05款。新上市的海域205属于家用经济的两厢车型,性价比上具有一定优势。

南京菲亚特――南京菲亚特在中国推广的车型有菲亚特?派力奥、菲亚特?西耶那、菲亚特?周末风三款紧凑型家庭轿车,三款车从价格和消费群上都较集中。2005年7月26日,南京菲亚特将升级版派力奥、西耶那、周末风3个系列4款新车型推向市场,而9月上市的菲亚特?西耶那1.5FSX也是对南京菲亚特自身产品谱系中端部分的扩容。

上海大众――上海大众的产品包括普桑、桑塔纳3000(超越者)、商务型的中高级车帕萨特、时尚紧凑型轿车POLO、紧凑型经济轿车GOL以及兼具轿车和MPV的多功能的途安等6大系列几十个品种。其中,帕萨特是上海大众销售最好的车型,进军国内中高级轿车市场。而在05款帕萨特1.8T手动天窗版车型的基础上的增值版车型和帕萨特2.0升自动型超值款,属于产品的延伸型。

天津一汽――天津一汽旗下的威姿、威乐、夏利三个品牌在经历了各自的发展道路之后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型轿车领域的三个典型。7月上市的1.3L威乐在自身的产品谱系中属于较高端。而8月推出的夏利新N3共有6款不同配置的车型,在品质上有较大提升。

吉奥汽车――吉奥汽车的产品主要是皮卡和SUV。在SUV领域吉奥有帅驰、凯旋两大品牌,在配置和定位上前者档次要低于后者,不过都属于同类中性价比较高的车型。这次吉奥推出的全新柴油SUV,主要是针对目前市场上对高质量、高性能、低油耗、低排放柴油SUV的需求呼声而推出的。

奇瑞公司――奇瑞公司目前主要产品有QQ、风云、旗云、东方之子四种轿车车型和瑞虎SUV,分别锁定低档型、经济型、中档型、中高档型和经济型SUV市场。8月的“QQ先生版”是QQ品牌系列下更具特色和针对性的产品,再次强化了其低端产品线,而其余品牌的维持力度近期相对较弱。

一汽―大众――一汽―大众有捷达、宝来、高尔夫、奥迪和开迪5大系列品牌。其中捷达属于经济型小排量轿车;宝来是一汽―大众主攻中偏高档轿车市场的一款车型;高尔夫是运动型紧凑两厢车,定位于该市场的中高档;奥迪则占领中高档轿车市场;而开迪系列则属于多功能车领域。7月一汽-大众接连推出宝来的运动版、奥运限量版两款,捷达伙伴和奥迪简装版。

北京现代――北京现代主要生产索纳塔、伊兰特两大轿车品牌和途胜SUV。索纳塔是中级车市场的一款竞争车型;伊兰特是“新三样”之一,属于经济又不乏品质的产品。途胜是一款中级SUV,8月推出的途胜2.0小排量是继2005年6月北京现代推出2.7L产品之后的第二款途胜系列产品。

东风本田――东风和本田合资的起步产品和主打产品为CR-V运动型多功能车。4月上市的新CR-V动力、外观、内饰。适时四轮驱动、排放技术方面进行了升级,产品集进一步成熟和壮大。8月2.0L、2.4L手动挡的推出,把握住中档SUV市场的特点,使节能、驾乘乐趣等优势竞争地位得到提升,产品链更丰富。

一汽吉林――该公司主要生产一汽佳宝微型客车、微型卡车等各种系列及其专用车。一汽佳宝AV6是完全自主开发和生产的经济型微客,把目标客户定准农村市场。一汽佳宝全新系列微车AV6的加入使一汽佳宝形成了CA6360、CA6361、AV6微型客车和1010A微型卡车四大系列,在一汽的产品线中是向低端延伸。

长安汽车――长安汽车产品包括各种型号的长安牌微型厢货车、微型货车、奥拓微型轿车、CMS都市多功能车以及用于微型汽车的发动机等零部件。9月上市的CM81.6L作为长安汽车首款自主研发车型推出的延伸产品,进一步增强了长安在中高档小排量车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也是长安汽车从微车向微型多功能车迈进的重要一步。

东南汽车――东南汽车拥有和别克GL8、奥德赛较量的MPV菱绅,风云一时的RV富利卡及2005年的新品富利卡菱动,轻型客车得利卡和进军中级车市场的菱帅品牌。于9月呈现给消费者的菱帅“满足款”性价比更高,在技术上更接近国际水准,在性能上更贴近消费者需求,以及顺应低能耗的趋势。

一汽红塔云南汽车――公司目前生产

1.0L小排量的经济型轿车-汽红塔幸福使者,“蓝箭”系列工程车,解放蓝箭系列卡车,包括从小卡、微卡到轻卡等7款不同吨位的车型,以及不久前上市的“高原骑兵”SUV多功能车、一汽霸菱MPV等,产品种类较多而全。9月一汽红塔的解放“霸铃”入世,进一步丰富了一汽红塔轻卡系列产品。

重庆红岩――重庆红岩汽车公司拥有红岩、斯太尔两大品牌、33大系列、1700多个品种、载重涵盖5吨~60吨的重型汽车,及总成、零部件产品。红岩新大康金刚和斯太尔霸王两款新车均为系列车型,包括自卸车、载货车、牵引车等重卡领域的多种车型,在各方面技术性能上进行了全面升级。

东风雪铁龙――东风雪铁龙现拥有四个系列雪铁龙轿车产品:经济型轿车富康、中档家用轿车爱丽舍、中高档私家车产赛纳和中高级轿车萨拉毕加索系列,全面覆盖和满足了从7万~20万元价格黄金区间的中档轿车的市场需求,产品线明晰,各档次定位明确。双燃料爱丽舍早在去年就已投放成都出租车市场。

产品线类别的扩展

类别的扩展相对来说最不容易,和前三种方式的新品引入比起来,这种方式的风险最大。企业要打造一类完全不同的产品,从设计开发乃至生产线从头到脚都可能会增添新内容。一般来讲,企业在进入完全不同的产品领域时会在已有产品线基础上发挥优势,或者通过和其他企业联合或收购产品线的方式推出全新类别的产品。企业在整合这些优势时要充分考虑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比率,市场固然诱人,然而代价也很可贵。

浙江飞碟――浙江飞碟汽车制造公司目前已拥有客车制造、SUV制造、中轻型卡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环卫设备制造、专用车制造等六大制造事业部,在产8款客车、1款环卫车和一款专用车。飞碟UFO是浙江飞碟历经三年成功研制开发的第一款SUV,也是国内首款时尚的全新三门车型。该车的上市表明浙江飞碟正从商用车领域向乘用车领域延伸。

北汽制造――北京汽车制造厂的主要产品集中在越野车/SUV、商用车和专用车、改装车领域,有陆霸、雷驰、战旗、传统车、轻卡、轻客、专用车等产品、150多个品种的产品线。在越野车方面走低端路线,在SUV方面进军中端市场。北汽陆铃SUV是陆铃系列中的首款SUV。

江淮汽车――江淮汽车乘用车领域的瑞风MPV长期在国内销量位于前列,旗下拥有瑞风、瑞风Ⅱ以及“彩色之旅”三大系列产品。

7、8月在商用车市场相继推出重卡格尔发和微卡小薇,9月又在瑞风全系列品牌下向市场投放装备了柴油版本车型,包括兼顾商务和越野。

无论向高端、中端、低端发展还是丰富原有产品系列,企业都是在用新品补充和完善自己的产品线,用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渗透原有市场。然而,向高端发展可能意味着花费较多的资金、时间和精力,要以牺牲销量为代价,而向低端发展可能意味着破坏原有的高端形象,失去原有客户的品牌认可,从而流失客户。另外,产品线的成功塑造不会是像推出新产品那样简单,而是需要长远的战略规划和对全方位营销的重视。

新产品上市特别结论与建议

季度新产品上市特别结论

从前边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从第三季度来看,整个汽车市场新上市产品一共有77款,涉及24家企业,其中以一汽大众、吉利汽车、南京菲亚特等推出新产品最多,新品牌轿车达到8种,2003年和2004年全年轿车新品牌数量在20个左右,因此2005年汽车新产品上市更为频繁,引发激烈的市场竞争。汽车企业不断通过新产的上市拓宽或者强化其产品线,最终目的是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巩固其竞争优势,同时也导致整个汽车市场更加细分。

2.创新速度加快,尤其是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最终推动力量。目前中国整个汽车行业各种新款车型不断推出,创新速度也在加快。虽然中国的汽车市场依然以合资为主,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民营资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汽车作为中国政府不断支持的主导产业,积聚了大量的民营资本,而通过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和竞争,民营企业的创新意识不断加强,在第三季度中,推出新产品的企业中,民营企业有8个,而且单吉利汽车就推出4款,这充分说明民营企业的创新观念不断在加强,很可能在未来的汽车产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国有企业的创新意识也在加强,本季度推出新产品9种。

针对产品线建设的建议

汽车产品线的建设在汽车企业的整个竞争策略中十分重要。在第三季度中,众多企业通过推出新产品从不同的方面在拓展产品线或者强化产品线,但是在整个产品线的建设中,企业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企业新产品的推出应该与企业发展战略保持一致。企业推出新产品不仅仅是一个短期的策略问题,更应该立足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一方面新产品的推出将会影响到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汽车在中国依然是一个高消费产品,品牌十分重要,如果一个一直定位于高端的企业忽然推出低端产品,必然造成该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整体定位,从而影响其高端产品的消费需求,因此定位于高端用户的企业不应该因为低端汽车消费需求的增大而盲目进入低端市场;另一方面新产品的推出将会耗费现有的资源,对企业来说,将会围绕企业战略,集中优势资源,而一旦推出新产品就需要分担出一部分优势资源承担新产品的推出、推广,销售费用,甚至要承担一定时期内的亏损,因此企业在推出新产品时,需要慎重考虑其与企业整个战略是否相一致。

2.新产品的不断推出不是企业竞争优势提升的必然条件,核心技术才是关键。在现在的企业竞争中,差异化和低成本是企业的两大竞争策略,而往往差异化的效果更加明显,但是所需要的能力更高。而某些汽车企业盲目的追求差异化,只注重汽车外观的不断推陈出新,却忽略了核心技术才是致胜的关键。而在汽车产业链中,发动机技术是核心环节,中国国内大部分企业使用的都是国外企业的发动机,使用本土发动机的企业极少。因此,企业应该从核心技术着手,建立起核心竞争力。

3.产品线的塑造需要长期的战略规划和全面的营销策略。产品线的塑造不是单可以通过推出新产品就能够实现的,特别是低端企业在进入高端市场时,所要承担的风险更大,不可急于求成,而更应该从本质着手,在取得技术突破以后再向高端市场迸发。

篇2:中国汽车新产品上市监测研究季度报告

一、汽车产销量总体情况分析

2018年1-6月,我国汽车产销1405.77万辆和1406.65万辆,同比增长4.15%和5.57%。与上年同期相比,产量增速回落0.49个百分点,销量增速提升0.83个百分点。其中乘用车产销1185.37万辆和1177.53万辆,同比增长3.23%和4.64%,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速均有所提升;商用车产销220.40万辆和229.11万辆,同比增长9.41%和10.58%,与上年同期相比,产销增速略有回落。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总体表现好于年初预期。

二、乘用车产销量情况分析

1-6月,基本型乘用车(轿车)产销566.09万辆和569.40万辆,同比增长3.02%和5.46%;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产销511.94万辆和496.47万辆,同比增长9.62%和9.68%;多功能乘用车(MPV)产销85.79万辆和88.19万辆,同比下降17.10%和12.72%;交叉型乘用车产销21.54万辆和23.47万辆,同比下降23.78%和25.88%。

三、商用车产销量情况分析

1-6月,商用车产销197.39万辆和206.46万辆,同比增长9.92%和11.51%。其中:重型货车产销63.13万辆和67.18万辆,同比增长10.47%和15.11%;中型货车产销10.03万辆和10.09万辆,同比下降1.74%和4.67%;轻型货车产销95.80万辆和97.49万辆,同比增长14.78%和16.15%;微型货车产销28.42万辆和31.70万辆,同比下降1.13%和1.75%。客车产销23.02万辆和22.65万辆,同比增长5.24%和2.79%。其中:大型客车产销3.54万辆和3.46万辆,同比增长24.32%和24.15%;中型客车产销3.16万辆和3.06万辆,同比增长21.41%和17.67%;轻型客车产销16.32万辆和16.13万辆,同比下降0.63%和3.11%。

四、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情况分析

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1.3万辆和41.2万辆,同比增长94.9%和111.6%。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共销售35.5万辆,同比增长70%;新能源商用车共销售5.8万辆,同比下滑29.9%。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中,纯电动乘用车占比63%;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迅速增长,占比23%。新能源商用车销量中纯电动商用车占比13%,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仅占比1%。按照以往下半年市场走强的趋势,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突破100万辆。

五、汽车融资租赁市场情况分析

2014-2016年中国汽车消费金融渗透率分别为 20%、35%、38.6%,逐年快速增长,但整体渗透率仅为欧美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在欧美市场,50%以上的消费者选择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拥有汽车,美国汽车融资租赁业务渗透率在30%以上,中国目前约为5%左右,未来汽车融资租赁市场成长空间巨大。

2018年开始,互联网公司、传统车商、互金平台及汽车金融资产端平台都开始全速加码汽车金融。随着租赁概念的快速传播和年轻人购车需求的提升,上述头部平台更相继推出10%-20%首付甚至0首付的“以租代购”服务,即汽车直接租赁业务,且已成为汽车金融领域的最大风口。BATJ已然资本布局,互联网金融明星如趣店亦推出大白汽车,高调布局汽车租赁领域,厂商金融紧随其后,如一汽集团成立汽车融资租赁公司。传统汽车金融,已从银行与厂商的二元格局转向银行、厂商、互联网公司、汽车融资租赁公司的四方博弈与混战。

从机构端来看,BATJ等大型互联网公司主要为资本输出,由合作汽车金融平台提供相关服务;一汽、奔驰等车商依托资源优势,主要开展汽车融资租赁业务;电商平台、互联网金融公司通过自建汽车金融平台或与其他汽车金融服务提供商合作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购车分期、以租代购等服务;滴滴、神州优车等网约车平台依托网约车司机和乘客资源,也陆续推出汽车金融服务。

从产品端看,目前互联网汽车金融主打汽车新零售业务,但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多集中在低端乘用车型,如弹个车、毛豆新车网、易鑫、优信二手车都在首页突出显示“一成首付乃至零首付开走车”,易鑫、弹个车推出二手车贷款,优信二手车则开始推出新车贷款。最新介入的大白汽车,也是从汽车租赁入手,且总价多在15万元以下,以10万元车型为主,主推低首付,4年超长分期的租赁业务。

从业务布局来看,不管是汽车新零售公司还是车抵贷公司,互联网汽车金融主打业务渠道下沉,宣称要开拓二三四线城市,银行、厂商金融紧随其后,都在不遗余力地拓展线下业务,如趣店大白汽车上市半年就布局175家门店,互联网汽车金融公司线下门店数量也在大幅度增加,渠道竞争日益激烈。

六、汽车销售行业分析预测

2017年我国汽车产销2901.54万辆和2887.89万辆,均创历史最高纪录。行业普遍认为这是受益于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2016、2017年汽车销售维持了较高的景气度,但也透支了消费,2018年预计汽车销量增速将进一步下滑,汽车销售量不会高于2017年。

但是2018年上半年汽车整体产销情况均高于年初预期,按照以往下半年汽车销售市场发力走强的趋势,预计我国全年汽车销量将突破3000万辆,再创历史新高。

一方面年轻人购车意愿在增强,三四线城市客户购车需求上升,另一方面汽车生产厂商,尤其是中低端车型产能过剩。在汽车金融产品创新、消费模式变化等因素的推动下双方一拍即合。数据显示,汽车金融产品在年轻群体尤其是30岁以下人群中的渗透率更高,达52%,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将会推动汽车销量和汽车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从国家层面,我国正处于从汽车产销大国到汽车产销强国转变的重要时期,国家从政策、税收、产业等多维度支持汽车工业的发展。

七、行业建议

篇3:中国汽车新产品上市监测研究季度报告

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下降通道,2011年至2012年的景气水平明显走低,2013年在下滑与回升的搏击中低位企稳,2014年一季度再次走低。2014年一季度的经济走势呈现如下三大特征。

1.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全面走低。

2014年一季度,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明显走低。3月份,中国经济运行指数为30.1,景气分值比2013年四季度回落5.8个点,降至浅蓝灯区,处于明显偏低状态(见图1)。

(1)经济增长速度降低。2014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增速比2013年四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创本轮回调以来的新低。自2002年以来,低于这一增速的情况仅在非典时期和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发生过。从工业产出等指标看,经济回落幅度则更大。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增速与偏冷的2001年下半年相当,比2013年四季度回落1.3个百分点。2014年1—2月份,按可比价计算的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9%,增速比2013年四季度回落3.5个百分点。一季度,中央企业和36个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仅3.7%,增速比2013年四季度回落4.1个百分点,比2013年三季度回落7.9个百分点。

(2)用电量和货运量增速回落。2014年1—2月份,全社会货运量同比增长7.5%,增速比2013年四季度回落3.2个百分点,货物周转量同比增长4.4%,增速比2013年四季度回落5.4个百分点;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4%,增速比2013年四季度回落3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2%,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6.6%,增速分别比2013年四季度回落3.1和1.9个百分点;发电量增长5.8%,增速比2013年四季度回落2个百分点,比2013年三季度回落4.1个百分点。

(3)基础原材料增速大幅回落。2014年一季度,钢材产量同比增长5.3%,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长6.7%,水泥产量增长4%,化学纤维产量增长4.8%,增速比2013年四季度分别回落5.6、2.8、5.9和4.2个百分点。

(4)内需状况下滑。2014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比2013年四季度回落1.5个百分点。不含农户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6%,创2002年以来的新低,增速比2013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

(5)工业购销价格降幅增大。工业购销价格在2013年下半年呈现止降走势,价格水平连续6个月基本稳定,同比降幅逐渐缩小,但2014年一季度再次转降,3月份,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3%,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5%,两者降幅分别比2013年四季度增大0.9和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同步回落,3月同比上涨2.4%,比2013年四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

2.经济增长速度累计下滑幅度相当大。

自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幅度相当大。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从2010年的10.3%下滑至2014年一季度的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从2010年的15.7%下滑至8.7%,不变价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速度从2010年的22.1%回落至2014年1—2月份的9.9%;如此大的下滑幅度很难用经济增长潜力下降来解释。

3.经济下滑进入循环推动阶段。

乘数和加速数原理揭示了经济上升和下滑都会自我加速,也就是说需求不足会在乘数和加速数的作用下变得更加严重。我国目前的经济下滑已经进入这一阶段,主要循环推动方式有两种,具体作用过程如下:

需求不足→经济下滑、价格下跌→企业效益下降→投资意愿下降→需求不足更加严重

需求不足→企业扩张意愿下降→资金需求减少→流动性充裕和利率下行→央行收回流动性并维持利率在目标水平→货币政策加剧紧缩→需求更弱

要打破以上循环,单纯依靠市场力量不仅需要很长时间并且代价很大,因此总量调控措施必不可少。

二、经济再次下滑的原因分析

造成经济再次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货币政策过紧、房地产市场下行、汽车市场增速减缓以及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下降。

1.货币政策过紧。

M1增速在2011年9月份降至不到15%的水平(按可比口径计算)①,2011年末降至13.7%。2012年,M1增速低开后有所回升,年末增速估计在13%以上②(比央行公布的数据高7个百分点),与2011年大体相当。2013年,M1增速再次走低,但5月份之前仍保持在将近12%的水平,6月份,受流动性高度紧张的影响,增速降到9%,虽然流动紧张很快得到缓解,但M1的增速没有恢复,一直在10%以下运行,货币政策进入偏紧状态。2014年,M1增速进一步走低,3月末同比仅增长5.4%,增速比2013年末回落3.9个百分点。M1增速位于绝对低位,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任何一次低谷都要低,虽然货币电子化会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流通速度下降引起的货币需求要比以前少一些,但M1增速已降至经济增长速度之下,因此无论如何也是明显偏低的,标志着货币政策已经由偏紧转变成过紧。现金流通量(M0)的走势与M1相似,2014年3月末同比增长4.6%,增速比2010年末回落12.1个百分点,剔除受春节因素影响的1、2月份后,增速位于1991年以来最低水平。2014年3月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2.1%,增速回落幅度相对较小,但与经济走势的关系远不如M1密切,因此重要性不如M1。

货币政策过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利率水平上升。在经济回落过程中,利率水平理应趋于回落,从而起到内在稳定器的作用,但这一次却相反,由于受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利率水平不降反升。央行正回购利率比2013年同期提高1个多百分点,财政定存招标利率大多超过6%,债券市场现券收益率居高不下,同业拆借利率和质押式回购利率明显高于2013年同期水平。利率走高会对内生性投资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工业购销价格下跌的情况下,负面影响就会更大。由于受融资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2013年下半年以来,企业债券净融资大幅萎缩,7—12月份的净融资额比2013年同期下降59.2%,2014年一季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49.2%。

2.房地产市场下行。

房地产市场下行在2013年就已经有表现,2013年以高增长开局,但回落很快,4个季度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7.1%、23.5%、15.7%和7.7%,四季度已降至较低水平。2014年一季度的情况更差,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8%,销售额同比下降5.2%,出现较为少见的销售额增速低于销售面积的现象。房地产市场下行原因有:货币政策偏紧、市场利率上升、经济增速较低以及工业生产者购销价格下降等。由于按揭贷款利率较低,因此受利率上升的冲击较大。银行普遍收紧了按揭贷款,按揭贷款的利率上调、审批期延长,获得按揭贷款的难度明显加大。目前,房地产已成为我国支柱产业,产业关联度很高,又是地方财政重要来源,因此房市下滑对经济走势有相当不利的影响。

3.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减弱。

地方政府历来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但自2013年以来,这种推动力有所减弱。首先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被限制为总量不能增加,断了资金来源,推动能力自然下降;其次是激励机制发生变化,GDP已不再是衡量地方政绩的唯一指标。

4.汽车市场增速减缓。

汽车市场在2013年保持较好走势,产销量均增长较快,汽车产量增长速度从一季度的13.5%上升至四季度的24.6%,增速明显高于2011年和2012年,对经济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种走势没能在2014年延续,增速从高位回落,一季度汽车产销量分别为589万辆和592万辆,比2013年同期均增长9.2%。增速回落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基本面无力支持汽车消费高增长。另外,公车改革和限购城市增多对汽车需求也有不利的影响。

三、对经济走势的展望

1.经济下滑不会很快结束。

当前经济下滑与2013年5、6月份的情况有明显不同。当时是受严查套利贸易和流动性高度紧张的影响,两个因素都是暂时,因此政府采取稳增长措施后可很快恢复稳定。但目前经济下滑的原因是可持续的,恢复稳定的难度要大很多。为保持经济稳定,我国已经采取一些稳增长措施。2014年3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抓紧出台已确定的扩内需、稳增长措施,加快重点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进度。2014年4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减税小微企业、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快铁路建设三项具体措施。估计还会有更多措施出台,但出于防范风险考虑,首轮调控将以结构性措施为主,对投资扩张和总量扩张较为谨慎,调控政策力度将会比较温和。从近期货币政策操作情况看,正回购力度始终很大,远超2013年同期水平,尚未出现松动的迹象。截止到2014年4月23日,正回购余额高达5790亿元,是2013年同期的2倍,回购利率比2013年同期提升1.25个百分点。正回购规模扩大和利率上升都是紧缩性的,将会削弱结构性保稳定政策的作用。由于目前经济下滑的根源在于总量政策过紧,并且已经进入循环推动阶段,因此在总量政策作出调整之前,下滑过程不会马上结束,结构性措施主要可起缓解下滑程度的作用。

首轮调控措施的政策效果至少需要观察2~3个月,因此第二轮调控措施要在6月份或更晚以后才会实施。估计第二轮调控措施的力度将会明显加大,总量政策将转变为温和扩张,地方政府投资将会受到一定鼓励,但具体效果要到那时才能分析。从2008年情况看,四季度政府密集出台大力度调控措施,经济回升在2009年3月份才开始,调控效果显现的滞后期超过3个月。这次经济下滑的动能要比2008年四季度小很多,并且还有首轮调控作铺垫,因此滞后期会更短些,乐观估计,政策效果在8、9月份会有所显现,四季度则会比较明显。

2.对经济下滑程度的估计。

为判断经济下滑程度,可以选择历史上M1增速较低的时期作为参照。通过深入考察,2001年下半年,M1平均增速在12%左右,整体经济走势向下,GDP增速最低降到6.8%,工业增加值的季度增速降到8.5%。2013年下半年,M1的平均增速是9.3%,由于2001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得比现在快,因此两者增速可看作比较接近。但是,如果M1增速在2014年一季度的水平延续下去,那么经济下滑幅度将会超过2001年下半年。

3.通货紧缩将再次降临。

2014年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为2.3%,尚未形成通货紧缩①,但涨幅回落趋势明显。货币供应量M1始终是影响我国消费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不论是消费价格涨幅上升还是回落,都是M1增长率变动在前。1996—2013年,两者之间最大时差的相关系数高达0.57,消费价格涨幅的平均滞后期约为9个月。2012年,货币供应量M1平均增速略低于13%,2013年的CPI平均涨幅为2.6%,可以作为测算的基准。2013年6月至12月的M1平均增速为9.3%,2014年3月份仅为4.6%,从目前的央行操作看,M1增速在短期内回升的可能性不大。M1增速回落有一部分会被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吸收,剩余部分就只能由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和通货膨胀降低来吸收。在物价涨幅较低时,靠物价涨幅回落吸收的部分至少要占1/3,据此推算,二、三季度的CPI涨幅将回落至1%以下,四季度将接近0或更低。

四、调控政策建议

1.货币政策应按稳增长和控通胀的阀值进行操作。

货币政策的操作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进行调节,前提是能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另一种是根据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水平进行相机抉择,适用于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难以把握的情况,虽然调控的滞后期较长,但可以避免系统性差错。当然,也可以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

从我国的历史数据看,货币供应量M1与经济增长和物价变动的关系要远比货币供应量M2密切,因此可以作为衡量货币政策的主要指标。2011年9月份,M1增长率回落至15%以下,9个月后的CPI降至3%以下,2012年,M1的平均增速为13%左右,2013年CPI的平均涨幅为2.6%。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M1增速保持在14%左右就可以满足控通胀的要求。

经济增长速度的适度水平主要取决于潜在增长率。虽然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有下降趋势,但短期内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2011年,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从2010年末的21.2%回落至13.7%,回落幅度很大,但工业产出增长率回落很少,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9%,仅比2010年回落1.8个百分点,且与2010年下半年基本持平。在总量调控政策收缩时,经济增长速度会降到潜在速度以下,因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适度增长率应不低于14%,与此相对应的GDP增速应在8.5%以上,作为货币政策的下限阀值。

根据稳增长和控通胀的阀值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基本规则是:当通货膨胀超出阀值时应采取收缩性政策,但只要通货膨胀回落至阀值之下,货币政策的收缩就应停止;当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增长速度阀值且通货膨胀水平较低时,则应适当放松,目前的经济状况正好符合这一条件。

货币政策适当放松对于防范金融风险也是很有必要的。经济下行会使地方政务债务和银行贷款面临更大的违约风险,而货币政策适当放松则可以改善经济走势,从而提高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偿债能力。

2.保持必要的速度才能实现总供求平衡。

只要实际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全社会储蓄就不能全部转化投资,除非把富余的储蓄全部投向国外,否则就会造成总需求不足。实际增速低于潜在增速的幅度越大,总需求不足就会越严重。总需求不足必然会造成产能过剩,需求不足持续的时间越长,产能过剩就会越严重,产能利用率就会越来越低,产能过剩的行业就会越来越多。大范围产能过剩是每次经济低谷的共性,但所谓的过剩产能大多是今后需要的,而不是需要淘汰的落后产能,因此称为富余产能更为合适。1998年曾发生过电力过剩,但到了经济回升的2003年,电力紧张再次拉响警报。要消除经济增速过低引发的总需求不足,必须把实际增速提高到潜在增速,离开这一前提,其他措施很难凑效。

3.拓宽扩大内需的视野。

通过与发达国家比较可知,我国落后的领域还很多,这些领域都可以作为扩大内需的备选对象。从目前的情况看,除已经出台的措施外,还应重点考虑的领域为:一是迅速加大对空气质量的治理力度,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各种废气(如汽车尾气、烟尘等)的排放标准与发达国家一致;二是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力度,切实解决城市排涝能力不足、道路交通拥堵和停车设施不足等问题;三是加大大江大河整治力度,抗洪能力要达到50年一遇或更高的水平,从而逐渐缓解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四是对地震带的校舍按抗8级地震的标准进行全面改造,防止校舍在地震中跨塌的悲剧重演。由于中央财政的能力有限,因此扩大内需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鼓励地方政府在融资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探索。

4.出口鼓励政策需谨慎。

2014年一季度,我国商品进出口贸易顺差167亿美元,不到2013年同期的4成;按美元计价的出口额同比下降3.4%。但全年的出口并不一定会很差,一季度出口下降主要是2013年基数异常造成的。影响未来出口的因素以有利居多:一是外部环境比较有利,全球经济继续复苏,主要国际机构均预测全球贸易增速加快;二是我国出口潜力随经济发展而增加,近两年的出口增速不高,均为7.9%,为出口加快增长积累了一定潜能;三是内需状况较差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下降会迫使企业在出口方面作更多努力;四是2014年2月份以来的人民币贬值对出口有利,虽然全年是升是降还不好说,但至少升值速度会减缓。预计出口增速会在二季度转正并形成上升走势,全年贸易顺差有望超过2013年。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出台鼓励出口的政策虽然可以缓解内需不足的问题,但会加剧外部失衡,会使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更加严重,因此需谨慎实施。

5.要容许房地产市场适度调整。

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市产场形成调整趋势,类似的调整在2008年也发生过,因此不会导致全局崩盘的后果。虽然部分地区出现房价过高的问题,但我国正处于加速城市化阶段,且经济发展速度依然相当快,因此房地产业的黄金发展期并没有结束。面对房地产业调整,有的城市已开始谋划维稳措施,但这样的做法并不十分可取。房市的适当波动对于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极为重要,波动是最好的风险教育,没有波动就不可能打破房价只涨不跌的刚性预期,而只涨不跌的市场最终必然会导致严重泡沫并以崩盘收场。当然,做好应对房市过度下滑的充分准备也十分必要,因为房市是一个高度受预期影响的市场,悲观预期往往会导致更加悲观结果,甚至形成蝴蝶效应。

篇4:中国汽车新产品上市监测研究季度报告

万方&红火广告策划人才机构行业数据中心监测显示,截止2007年10月,我国省会城市报刊广告总体规模已达9000余万元,加上二级城市的报刊、杂志广告投入以及电视媒体的投入,整体广告规模预计突破1.5亿元。而从广告中的产品品类和投放量来看,减肥产品广告在近几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万方&红火广告策划人才机构重点选择了华北、华东、华南、西北和东北5个地区的省会城市石家庄、济南、南京、广州、西安、沈阳等六大城市作为重点监测区域,并以当地主流报刊作为监测媒体,对2007年的中国减肥产品的广告投放情况进行了监控分析。

一、2007减肥市场四大剂型唱主角

从减肥产品投放品种上看,2007年的减肥市场,品种集中在茶剂、胶囊、贴剂和冲剂四类剂型上,其中以传统茶剂型占据主流。茶剂的报刊广告花费比重占到了减肥产品报刊广告总量的30%左右;其次是胶囊和贴剂;冲剂作为一种新兴的品类在减肥市场中占据了13%的市场份额,属于市场占有量最少的一类剂型。(见表1)

茶剂:大都是一些老品牌,尤其是碧生源、御生堂、9快9三个减肥品牌全部是通过了前期的市场验证后陆续推出来的,这说明茶剂在现阶段非常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茶类减肥品在前几年就非常畅销,维持了中国将近5年的减肥热潮,尤其是在中低消费群体中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市场地位。而后来跟进的茶剂减肥品果茶抽油瘦、韩国魔恋A计划,虽然在市场上的表现还有待观察,但从前期市场监测来看,茶剂减肥品在整体上依然具有不可小觑的市场潜力。

胶囊:胶囊剂型产品中,处于龙头老大地位的依然是澳曲轻和曲美两大巨无霸,跟进的产品是曼秀减肥胶囊和果醋胶囊两个品种。与茶剂减肥品相比,胶囊剂型的减肥品有效迎合了人们对减肥产品的功能化心理需求,也迎合了部分消费者“认药品不认保健品”的心理趋向。曲美减肥胶囊作为专业减肥药物,自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在中国上市7年来一直牢牢占据减肥市场第一减肥药物品牌的地位;而国家二类减肥新药澳曲轻(盐酸西布曲明)从2001年上市至今,已在30多个国家上市,并成为我国减肥市场上的主流减肥药。随后跟进的曼秀减肥胶囊、果醋胶囊虽然无法与两大减肥产品相提并论,但作为胶囊剂型的保健性减肥品,依然在减肥市场中有着不错的表现。

贴剂:主要有夜夜瘦、七点瘦减肥贴、美拉美三个品牌,贴剂减肥品沿用了中国传统膏药的炮制手法,试图通过剂型上的改变寻找到新的市场突破点,在某种程度上,它给减肥市场带来了一种古老却也新奇的减肥品种。但这类减肥品所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因为贴剂不能像口服减肥产品那样能直接控制人的食欲或者加速人体的排泄过程,所以减肥效果不如口服减肥产品直观。正因为此,一些厂家在产品里加入了溶质成分,当这些溶质成分接触到人体后,就会在人体温度的作用下溶解,流出类似油脂样的东西,很多企业借此大做文章,宣称排油看得见。但这类产品能不能最终修成正果,还应该看它能不能真正起到减肥的效果。

冲剂:这类产品较少,主要品牌以禁果纤体苹果晶为主,产品效果类似于片剂减肥品,只是更具有生活化气息。这类产品作为保健型食品,应该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但从监控情况来看,这类产品尚处于成长阶段,属于明日之星类减肥品,要想与胶囊类的药物和其他类型的产品抗衡,还有待精心培育。

片剂:片剂减肥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消费者乐于接受的,主要有正点苹果醋、LPA减肥片等。这类减肥产品试图通过剂型和口感的创新,比如有类似于口香糖的清香及各种口味,注入时尚与流行的成分,直接走进消费者的生活,把人们对药物的那种天生畏惧性和潜意识里的敌对观念冲淡,很能诱惑一些年轻人因为好吃、追求时尚而购买。

二、减肥产品广告投放区域江苏排名第一

从减肥产品报刊广告投放区域选择情况来看,2007年减肥产品的报刊广告投放区域集中性非常明显,江苏是广告热点投放区域。曲美、LPA、9快9等减肥品牌都在当地进行了大规模、连续性的广告投放,而且力度与其他所有市场相比都是最大的,投放版面也集中在整版和半版之间,广告投放额达到677万元,几乎占据了整个减肥产品报刊广告近七成的份额。辽宁则紧随其后,减肥产品报刊广告投放额270多万元。而作为传统厂家必争的一线城市如西安、石家庄等地,减肥产品的报刊广告投放却表现平平,在监测的6大城市中排名中间位置,两地合在一起也只有351万元,只占到江苏地区减肥广告投放额的一半强。济南报刊广告投放额仅维持在88万元左右,位居倒数第二;而经济发达的广州主流报刊广告投放额仅为32万元,排名末位,其广告规模仅为监测地区整体规模的2%,与其城市地位极其不符,是2007年减肥报刊广告排名榜中萎缩最为明显的一个城市,这充分说明了减肥产品报刊广告市场更趋集中于目标市场的竞争特点。(见表2、表3)

三、广告投放量LPA品牌排名第一

从各减肥产品的广告费用排名情况看,2007年在监测地区的各类减肥产品报刊广告总投放额为1418万元。其

中居于冠军地位的是LPA,在2~10月份的监测期内共投放了523万元报刊广告费,为减肥产品整体投放费用的38%;其次是9快9、禁果、果茶抽油瘦,这三类产品的报刊广告费用均在100万~170万元之间,与LPA相比属于中度投放;果醋胶囊、曼秀、夜夜瘦减肥贴、七点瘦、正点苹果醋片、御生堂减肥茶、美拉美、澳曲轻、韩国魔恋A计划等减肥产品的报刊广告投放均属于比较低的品种,9个品种的广告费用加起来刚好接近LPA的一半。(见表4、表5)

四、减肥产品广告4月达最高峰

2007年减肥市场共有16个品牌参与了报刊广告竞争,从减肥产品报刊广告投放的全年走势来看,减肥产品报刊广告季节性变化极其明显。

出于启动市场的需要,除了果醋胶囊和LPA这两个减肥产品选择了在2月底开始投放广告外,大部分产品是从天气开始转暖的3月中上旬开始投放,并且力度比较大,当月全部广告投放频次加起来有53次,投放金额超过190万元。到了4月,监测地区的减肥报刊广告的投放次数达到全年的最高峰,投放品种11个,所有减肥产品的报刊广告投放频次加起来有79次,总投放金额达到260余万元。這说明4月份是减肥产品的黄金季节,大部分减肥生产企业把营销重点放在了这个天气即将转热、消费需求旺盛的月份,因此这个时期的市场竞争也最为激烈。但到了5、6月份,整个减肥市场的报刊广告投放不但没有随温度的上升呈现上扬趋势,反而表现出了大幅缩水,减肥产品品种由前期的11个锐减到6个,所有减肥产品在这两个月的报刊投放次数加起来不足70次,还不如4月份一个月的投放次数;到7月份,参与竞争的减肥产品只剩下LPA、夜夜瘦减肥贴、9快9、禁果、果茶抽油瘦5个减肥产品,这个时期LPA依然承担了80%的报刊广告投放力度,但整个减肥市场并没有因为LPA的力挺出现牛市,大多数产品开始鸣锣收金,报刊广告从此开始一路下滑,到2007年10月,已经很少见到减肥广告出现,整个减肥市场表现出一片孤寂的态势。(见表6)

五、狠投一把、见好就收,成为众减肥品牌保存实力之“法宝”

从各减肥产品的报刊广告投放时间长度来看,2007年报刊广告投放时间最长的首推LPA,其次是曲美,这两大减肥品牌都在各地市场进行了长达半年之久的连续性的报刊广告投放。而七点瘦、美拉美、禁果、夜夜瘦等投放时间都在1~2个月之间,然后就停止了报刊广告投放。而韩国魔恋A计划则在8月份的减肥产品竞争淡季开始选择报刊广告投放,一个月也悄然停止。一些减肥品牌企业保持原有竞争模式,狠狠投一把,有利可图就继续投放,效果不好,馬上撤掉,绝不恋战,这也正是许多减肥产品经销企业得以保存资金实力的办法,不过随着越来越规范化的市场环境变化,这种运气加胆大的赌弈方式将面临巨大挑战。

2007年的减肥市场的激烈竞争使众多的经销商已经舍弃了传统营销学中所讲的市场预热阶段,而一上市就直接进入活动拉动阶段,从产品一投放市场就希望制造热潮,推到风口浪尖上。这既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无奈,也使得传统营销理论在减肥营销实践中面临着一种被解构的挑战。

六、促销活动贯穿各品牌营销过程,同一促销手段呈区域性效果差异

从各产品的促销手段来看,在监测的16个产品中,除碧生源减肥茶和禁果较少开展促销活动外,澳曲轻、LPA、曼秀、9快9、七点瘦、美拉美、御生堂减肥茶、果醋胶囊、七点瘦等产品都采取了大幅度的买赠或者特价销售活动,而且活动贯穿整个市场的销售月份。正点苹果醋片则突出其水果味道的特点,以免费试吃活动为主题贯穿整个营销过程。

曲美在上市初期就推出了4999元奖金制度和香港迪斯尼抽奖活动,附带加1元赠送小包装产品两盒活动;2007年3月份,还在江苏、辽宁两大市场不断推出买一赠二的活动,并聘请了范冰冰为产品形象代言人,采用版面大小差不多的报刊广告不断凸显其妖娆靓丽的体形,以突出产品高端形象基础的广告操作思路。其营销手段在南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沈阳只投放了一个月便偃旗息鼓了。在陕西和山东市场,3、4两个月份断断续续地做了广告投放,5~8月份则挂了空挡。这说明同一种促销策略在不同地区的效果是不同的,这充分反映出曲美不同地区经销商的执行力和各地市场的掌控力存在很大差异。

后记:

雷同化、同质化是2007年的减肥市场竞争手段的一个共性,它一方面反映出各企业营销手段的匮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减肥产品的营销手段已经到了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阶段。突破的关键,一方面要看整个市场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要看减肥市场的经营企业是不是有创新的动力。相信经过一个冬季的养精蓄锐后,在2008年春暖花开的季节,一场新的减肥市场大战就将重新开始。

篇5:中国汽车新产品上市监测研究季度报告

手机自带移动应用商店的加入使得应用分发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移动应用商店将加大营销力度,重点争夺新生代用户。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 培养90后、00后用户消费习惯对应用市场的未来布局非常重要,无论是百度手机助手举办的高校人气校花评选活动,还是360手机助手力推的TFboys代言人活动,都显示出这一营销方向。

2、分发形式创新,多种模式并存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移动应用商店分发模式将日趋多样化,并在分发模式上不断创新。从最初的单一搜索分发,到后来不断探索出社区分发、社交分发、内容分发、直播分发、场景分发等各种分发形式并存,移动应用商店都在方便用户快速获取优质应用过程中不断前进。

3、增加应用内容展示,以内容引流量

为用户更好地了解应用内容,增加用户粘性,移动应用商店将展示更多优质应用内容,让用户提前浏览和获取应用内的信息。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用内容吸引用户停留更多的时间,争取用户注意力不仅是当下电商玩家的做法,也是移动应用商店争夺流量的一大战略。运用破壳技术让内容提前看的百度手机助手已是这一趋势的先行者。

4、移动应用商店与开发者合作加强

篇6:中国汽车新产品上市监测研究季度报告

关键词:2014年三季度,经济运行监测

一、经济景气水平降低

2014年三季度,我国经济景气水平进一步降低,特别是8、9月份下滑较为明显。9月份,中国经济运行指数降至27.2,比6月份降低4.7个点,已在浅蓝灯区连续运行10个月(见图1)。构成中国经济运行指数的各项分指数均在绿灯区以下运行,且大多呈下行走势,只有外经指数明显回升。9月份,生产运行指数降至25,比6月份回落4.5个点,位于偏低的浅蓝灯区;国内需求指数降至38.3,比6月份降低4.3个点,首次降到绿灯区以下;价格运行指数为28.6,比6月份降低3.4个点;金融运行指数降至15.9,比6月份降低4.8个点,位于明显过低的蓝灯区;外经指数升至33.6,比6月份大幅提高16.6个点,从蓝灯区回升至浅蓝灯区;原材料设备指数为31.5,比6月份降低1.6个点。

: ! " # ! $# #%

二、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回落

2014年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3%,增速比二季度降低0.2个百分点,回落幅度不大,仍位于基本稳定的区间。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增速比二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4%,增速比二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7%,增速比二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回落较为明显。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增速比二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虽然增速很低,但没有进一步回落;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5%和6.2%,两者增速均比二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增速比二季度回落1.8个百分点,回落幅度较大。

工业产出增速的回落幅度明显高于国内生产总值。2014年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增速比二季度回落0.9个百分点,比2013年同期回落1.9个百分点,创本轮经济回落以来的新低;按可比价计算的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增速比二季度回落2.8个百分点。三大工业门类同时回落,规模以上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制造业增长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增速分别比二季度回落0.8个,0.8个和2.8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得到相关指标支持。一是用电量和发电量增速明显回落。2014年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4%,增速比二季度回落3.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2%,增速比二季度回落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4%,增速比二季度回落4.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发电量同比增长1.6%,增速比二季度回落3.7个百分点。二是中央企业和36个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总收入增速回落幅度较大,三季度同比增长3%,增速比二季度回落3.2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同比增速已降至0.4%。三是税收增长率不断降低,三季度同比增长5.1%,增速比二季度低1.9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低5.1个百分点。

三、国内需求走低

1.固定投资增长速度加速下滑。

2014年三季度,不含农户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4%,增速创出新低,比二季度回落2.8个百分点,比2013年同期回落5.9个百分点,呈现加速回落的趋势。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增长13.1%,增速比2013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2.6%,增速比二季度上升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8%,增速比二季度降低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4.4%,增速比二季度降低5.1个百分点。

受经济下滑的影响,由市场内在力量决定的民间投资回落很快,2013年三季度同比增长15.7%,增速比二季度回落4个百分点,比2013年同期回落7.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投资总额比重高于60%,其增速快速下滑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不可小觑。若不能打破经济下滑与民间投资下滑之间的恶性循环,则有可能引发经济更大的波动。

受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不断走低,2014年三季度同比增长10.1%,增速比二季度回落2.5个百分点,比2013年同期回落8.7个百分点。但投资增速走低并不是单纯由房地产引起的,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的投资增速仍大幅回落,三季度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二季度回落2.8个百分点,比2013年同期回落5.2个百分点。

投资增速加速下滑得到相关指标的支持。一是建筑业总产值增速回落幅度更明显,三季度同比增长10.9%,增速比二季度回落4个百分点,比2013年同期回落7.9个百分点。二是建材产量出现负增长。9月份水泥产量同比下降2.2%,这种情况极为罕见,2000年以来仅在2008年1、2月份发生过一次。钢材产量的增速也很低,9月份同比仅增长1.7%,比二季度回落4.5个百分点,比2013年同期回落13.8个百分点。平板玻璃产量在6月至9月的4个月中有3个月同比下降,9月份同比下降6.5%。

2.消费需求增速进一步走低。

2014年三季度,消费需求延续下滑走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1.9%,增速比二季度低0.4个百分点,比2013年同期低1.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0.6%,增速比2013年同期回落0.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6.6%,增速比二季度回落1.6个百分点。收入增速下降是导致消费需求走软的主要原因。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7%,增速比二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比2013年同期回落1.5个百分点。随着经济增速下滑,居民收入增速回落是必然趋势,因此消费需求增速的下滑趋势还将延续。

3.内需增速持续下滑已导致内需不足。

内需增速下滑是否会导致需求不足主要取决于回落前的需求是否过大。2012年和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均不到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涨幅更低,分别为1.1%和0.3%,因此这两年的内需增速比较正常,不存在偏高的可能。若内需增速明显低于2012年或2013年的水平,则表明内需增速过低,进入了需求不足状况,2014年三季度的情况正是如此。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主要由需求状况决定,而不是由经济增长潜力决定,因此只有增加需求才能制止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其他措施则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四、外需状况好转

2014年三季度,出口总额(美元,下同)同比增长12.9%,增速比二季度加快8个百分点,呈向好趋势。与此相对应,工业出口交货值也呈上升趋势,三季度同比增长7.8%,增速比二季度高1.1个百分点,9月份同比增速已上升至10.6%。一般贸易出口明显好于加工贸易,三季度同比增长14.7%,增速比二季度加快4.4个百分点,比加工贸易出口高6.9个百分点。虽然出口状况好转会对经济稳定产生积极影响,但难以抵消内需下滑的不利影响,因此不足以改变国内经济的下滑走势。

2014年三季度,进口状况依然很差,同比仅增长1.3%,增速自年初以来基本稳定,但比2013年同期低7.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进口状况更差,三季度同比下降4.1%,速度不断走低;加工贸易进口明显回升,三季度同比增长12.1%,增速比二季度加快7.7个百分点。在汇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一般贸易进口主要由国内需求状况决定,其增速不断走低并转为下降则表明内需状况较差并在恶化。

五、价格指数走低

2014年三季度,受经济增速下滑、货币政策收紧和内需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主要类别价格指数均呈下滑走势。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6%,涨幅比6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创本轮涨幅回落以来的新低。其中,食品价格涨幅回落幅度最大,9月份同比上涨2.3%,涨幅比6月份回落1.4个百分点。工业购销价格降幅由二季度缩小转为增大,9月份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8%,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9%,降幅分别比6月份增大0.7个和0.4个百分点。

主要类别价格指数在偏低状况继续走低,既是经济走势偏弱的表现,同时又会对未来经济走势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工业购销价格持续下降,对相关产业的负面影响较大。

六、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缩

2014年三季度,虽然货币当局采取了定向降准、投放常备借贷便利等带有放松性质的措施,但货币政策的实际执行结果为进一步收缩。从央行公布的数据看,9月末的广义货币 (M2) 同比增长12.9% ,但依据绝对量直接计算的增长率仅为11.6%,比央行公布的数据低1.3个百分点,呈明显下滑走势;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4.8%,增速回落很快,并不断创出新低,比2013年同期低4.1个百分点;现金流通量(M0)同比增长4.2%,增速不断下滑;非金融企业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6.3%,增速比6月份回落3.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2%,增速比2013年同期低1.1个百分点。7—9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均为大幅下降,同比降幅分别为66.6%、39%和25.1%。

由于2013年的经济运行状况基本正常、物价涨幅较低,当时的货币政策没有过松,因此当前主要金融指标增速明显低于2013年同期水平标志着货币政策进入了过紧的非正常状态。货币政策过紧应该不是政策目标,而应是操作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导致操作出现问题的可能原因如下。

一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制约。面对影子银行、表外业务迅速膨胀引发的巨大风险,管理层不得不进行规范,但这会对社会融资规模产生较大影响,在表外业务大幅收缩时,若表内业务又没有同步扩张,那么就会产生较强的紧缩效果。

二是外汇占款增加量减少的制约。外汇占款已成为我国投放资金的重要渠道,其作用与贷款相同,但今年增量不多,1—9月份为8288亿元,同比下降50.2%,尤其是三季度仅为78亿元。在外汇占款增量减少时,若不同步增加贷款等其他方式的资金供给,就会产生自动紧缩的效果。

三是常规金融指标有效性下降的制约。受影子银行、表外业务迅速发展的影响,常规金融指标与经济增长、物价变动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较大变化,常规金融指标增长率的适度水平也在变,这会对货币政策操作造成相当大的困难。6月份,受季末异动的影响,部分金融指标增长率明显上升,虽然这种异动不会对经济增长和物价变动产生实质性影响,但7月份新增贷款降至超低的3852亿元,似乎表明6月份的数据对7月份政策操作有较大影响。

四是调控能力的制约。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操作主要不是通过资金价格进行,而是依靠数量控制和行政手段。这种调控体系具有很强的方向性调控能力,但微调能力较弱。我国有能力采取扩张性政策,货币政策就会不断放松,也有能力采取紧缩政策,货币政策就会不断收缩,但很难实现精准调控。

不论货币政策过紧的原因是什么,对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都是一样的,都会导致内需不足和经济增长潜力不能充分发挥,三季度经济运行状况下滑正是货币政策收缩的直接后果。如何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是当前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首先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要有更加明确的数量界限,主要金融指标增长率至少应保持在2013年的水平,甚至可以略高一些;其次是贷款规模要根据外汇占款和表外业务的变动情况进行调整,当表外业务收缩或外汇占款减少时,贷款规模就应增加,从而保持社会融资规模的适度增长。

七、未来经济走势仍面临下行压力

受货币政策持续收紧、产成品库存增长过快、汽车工业失速、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和内需下滑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1.货币政策调整信号不够明确。

货币政策是决定短期经济走势的关键因素,虽然有调整的动力,但调整信号不够明确,调整力度偏弱,无法抵消表外业务减少和新增外汇占款大幅减少等内在收缩因素的影响。在货币政策发出更明确调整信号前,货币政策执行结果出现明显改观的可能性不大,由此引发的巨大经济下行压力仍将持续。

2.产成品库增长过快。

2014年初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库存一直处于异常状态,不仅增速明显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并且增速不断上升。9月末同比增长15.1%,增速比2013年末上升7.9个百分点,比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10个百分点,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的下滑走势形成鲜明反差。这一现象与市场经济行为相背,很难解释,但不管原因是什么,迟早要回归现实。一旦存货进入下调周期,将会对经济走势产生不利影响。

3.汽车工业失速。

汽车工业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14年前7个月的走势相对较好,1—7月份汽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0.9%,但始终存在产成品增长过快问题,8月末同比增长22.8%,比同期销售收入增速高13.3个百分点。8月份,随着汽车销量增速的持续回落,产成品过快增长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产出增长率大幅回落,当月汽车产量同比增长速度降至3.1%,9月份同比仅增长4.5%。从消除季节因素的数据看,三季度产量低于二季度,若延续这种走势,四季度同比将出现下降。

4.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

房地产市场低迷始于2013年四季度,2014年一季度步入负增长,三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2.7%,降幅又比二季度增大5.2个百分点。虽然各地已经对房地产市场采取调控措施,绝大部分城市已取消限购限贷,房贷政策明显松动,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对购房进行补贴,但在房地产市场整体转弱的情况下,这些措施难以在短期内取得实质性效果。这次房地产市场调整源自前些年的房地产市场过热和货币政策过紧等众多原因,因此低迷走势不会很快改变。

5.经济增长与需求不足会形成向下循环。

经济增速下滑会对消费需求产生不利的滞后影响,并会导致内生性投资下滑,从而加剧需求不足,而需求不足又会反过来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这种由乘数和加速数相互作用引发的向下循环一旦开始,就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只有靠外力的推动才能迅速打破这种循环。

上一篇:今天我高兴下一篇:执行力建设年活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