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学习汇报

2024-04-16

非遗项目学习汇报(精选7篇)

篇1:非遗项目学习汇报

第二届成都国际非遗节考察情况汇报暨我公司非遗项目初(2009-07-07 12:51:40)标签:商务与管理 杂谈

第二届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于6月1日在成都隆重开幕。本次文化节以“多彩民族文化,人类精神家园”为主题,设置了开幕式暨“非遗公园博览会、天府大巡游、集展示和展销于一体的博览会、剧场演出等系列活动”,主会场设在非遗公园,在金沙遗址、文殊坊、郫县、崇州以及都江堰设立了五个分会场和演出场地,时间从6月1日——6月13日。现将在部分会场的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略。

二、优劣势与主要问题分析 1.本次非遗节的优点与经验

①作为非遗节主办方,政府的公信力使公众对其宣传的接受度较高,有左右舆论导向的影响力,易于宣传造势,媒体也会积极主动予以报道,社会各界关注度高。

②政府在调集各项人财物资源上具有便利优势。比如,有大量党政机关、国企、事业单位人才可供借调、征集或聘用(如本次非遗节聘用了大量成都艺术剧院的演员,估计其聘用费用比市场价会相对较低),策划、设计、施工、制作、表演等专业人员储备丰富;在后勤组织诸如物资采购、交通组织、通讯和工程保障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在场地选址、空间规划等方面可动用政府所独有的征用权予以专门安排;通过行政手段,不会碰到一般企业在举办类似活动中可能遭遇的地方政府刁难或不配合行为,非遗节集中展示区和活动举办场地所在的区(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都会尽其力量配合和承办具体组织工作。

③政府的信息搜集与来源渠道比一般企业广泛得多,因而在设计非遗节节目和活动、策划非遗文化展示内容等方面具有优势(如本次非遗节,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展示比较丰富),在咨询服务的引进方面也具有相对强势地位,这都有利于筹备工作的顺利推进。

④政府作为主体举办非遗节,更易于得到国内社会各界甚至海外的支持,形成群策群力的合力。

⑤政府在举办大型公益活动、会展活动和文化活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易于解决承办工作中的具体困难。2.劣势与问题 政府举办非遗节,其操作思路和手法和企业化的运作一定是有所不同的,这和政府的自身定位和公益性质有关,也和本次非遗活动主要为达到社会效益的价值取向有关。因此,从商业运作角度来看,本次非遗节的问题也很多,概括如下: ①广告宣传诉求点不突出,目标导向尚不到位。

本次非遗节,尽管报纸等媒体宣传较多,但行政导向较为突出,广告并未对目标人群说明“我为什么要来看非遗节?非遗节能满足我哪些方面的文化消费需要?有哪些项目可以满足我的兴趣让我达到体验式消费?有哪些活动可以让我或我的家人深度参与?”,即未能真正针对细分市场的文化消费需求进行宣传,而是以一味宣传大概的活动流程和内容居多,只突出了“有免费表演可以看”的概念,没有达到抓住顾客的深度好奇心和引导消费冲动的广告效果。

另外,现场的氛围营造也不够。在主会场金沙博物馆,到处充满的竟是联通公司宣传3G品牌的标有“精彩在沃”的道旗,与现场非遗节的气氛很不搭调,而突出非遗文化的户外广告物却几乎没有见到。

再有,整个非遗节缺乏大手笔的、系统性连续推出的宣传策划,没有有效地制造出“全域成都”都尽人皆知的眼球效应和积极参与的轰动效应,②主题特色不明确,缺乏在市场细分基础上的明晰的功能分区。

非遗本身包含的概念极广,渗透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可谓大而全,但是,也正是因为其大而全,在非遗策划时也容易陷入主题不突出、项目展示内容简单堆积的误区。本次非遗节,主办方显然是希望尽可能地罗列各种特色文化,但是,罗列的越多,并不意味着就会引起游客更多或更大的兴趣。某些大家都知晓度极低而商业发掘价值也较低的文化项目,其受众群体极小,从商业角度来看,是不一定都要拿到作为大众化活动的非遗节来展示的。

由于本次非遗节事先缺乏市场细分,因而在目标受众的针对性宣传和营销上也比较欠缺。比如,非遗节上针对中青年(这部分人恰恰是更愿意以付费方式进行文化项目消费的主力军)的文化项目太少,基本都是老年人才会比较感兴趣的、非常传统而又“非主流”的文化展示内容(如戏曲、曲艺、书法、绘画等高雅艺术)。

③活动形式显得比较单一化,展示性有余,体验性、互动性和特色不足。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的传播和传承,而传播和传承首先依赖的是体验,有了大众化的体验作为基础,才有可能形成文化。从商业角度,有了以体验性和互动性为特征的文化项目作为载体,才能衍生出具盈利性的经营模式。但纵观本次非遗节,展示的一面太多,而真正商业性质的项目设计非常鲜见。比如,金沙博物馆和文殊坊都有很多展示传统手工艺品的柜台,游客往往只会驻足观看一会儿,但真正买的极少。其实这些物品作为旅游商品,在旅游景区和文物或工艺品店铺都可以见到,并不是非要在非遗节来看和来买,何况非遗举办期间,这些商品价格可能还会比平时更贵。游客看完所有的陈列柜台,看完每天一两个小时的歌舞表演,就算过完了非遗节。这样的内容设计,会使游客有非常单调的感觉,而且,歌舞表演只是当时看上去热闹了一下,过后整个展场便冷冷清清,看不出节日的气氛。

位于土龙路附近的非遗公园系由原两河森林公园改建而成,分为外国馆和中国馆,外国馆里只是图片展,馆外有一些有点异域风情的人像广告牌,中国馆实质就是各个中国餐馆,并未体现鲜明的非遗特色。

单一的展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游客看过一次往往就不会再来第二次,就象十多年前郫县的世界乐园,热闹一时,但是当本地人多半都看过之后,人气就渐渐冷清下来。④盈利模式(收费模式)未建立。

尽管政府主要从社会效益角度出发来运作本次非遗节,但也能看出,政府也希望节约预算,其在展场引入联通的3G广告就能说明这一点。但是,从本次非遗节来看,政府并未找到解决收费模式问题的办法。我们认为,应在文化项目上发掘更多的商业价值,从号召参与、创造需求、引导消费的思路,为非遗注入更多的商业元素,而不是仅仅通过搭建临时性的摊位或展台来单一地、静态地展示体现非遗文化的物品。⑤硬件设施建设明显不足。

本次非遗节的主展场金沙博物馆、文殊坊、非遗公园都存在这一问题。在展场内,并未发现有任何专门为非遗活动修建或安置的比较大型的建筑物和设备设施。比如,金沙博物馆内除搭建的工艺品简易展台和表演用舞台外,没有新增任何其它设施。当然,估计这也和政府较紧张的预算有关。⑥空间规划不尽合理。

各会场内由于自身固有地形和空间分布的特点,使非遗展区相对比较零散,并未形成较大规模的集中展场,而且,公园内的大片绿地等也分隔了非遗展区,使其成为“点缀”,和公园的整体环境有一种不太协调的感觉。⑥节目内容比较单一。

从现场来看,节目一般都集中在歌舞方面(“雅”的居多),缺乏相声、小品等娱乐性强的节目(“俗”文化不够)。据观察,现场人气最高的节目是魔术、杂技和单人小品,人气相对较低的是传统曲艺和歌舞(大多数)。并且,节目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不强,气氛不够。⑦未利用“六一”儿童节节日进行借势策划。本次非遗节于6月1日儿童节这一天开幕,正是家长们带孩子到公园玩耍的时候,如果能在非遗展场的公园内筹备以非遗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儿童游乐设施并设计相应游戏和娱乐项目,只要趣味性、参与性强,符合儿童特点,一定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⑧交通组织不是很到位。

在文殊坊和金沙博物馆等非遗会场,均未见到停车场所的指示标志,也没有导泊员,不少车辆停放在路边。停车面积也较小。

三、我公司非遗公园项目初步建议

鉴于外部聘请的旅游策划与设计机构(高校院所或咨询公司)不会对业主项目的投资可行性和成功与否负责,甚至不会深入考虑其策划与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仅仅对方案本身的技术层面负责,因此,我公司的非遗项目,必须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基础上提出科学的策划或设计任务书,对任务书也要进行动态的修正。对我公司非遗项目的初步建议如下: 1. 项目定位与规划方面 因涉及商业机密,略。

2. 项目运作和项目内容策划方面 略。

3. 项目组织工作与广告营销方面 略。附件: 非遗节主要节目安排 2 各分会场活动流程表

3、学术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略。)

篇2:非遗项目学习汇报

为推进婺源非遗传承展示基地项目建设,2017年6月25-27日,婺源县文广新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群英、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揭凌峰等一行赴苏州、南京先后学习考察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江苏省非遗馆(南京博物院5号馆),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习考察点概况

1、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位于江苏省园博园内,2016年建成开馆,非遗馆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其中主展陈面积4500平方米。展馆将苏州的非遗资源融入寻常百姓的生产生活之中,通过“光耀历史的一刻”、“市井生活的一天”、“岁时节令的一年”、“人生礼仪的一生”、“生态苏州的一城”五个主题厅来多方位、多视角地演绎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厅“一刻”,撷取了昆曲入选第一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香山帮走出国门、御窑金砖结缘天安门、宋锦惊艳APEC等4个瞬间来重温苏州非遗史上光耀世界的时刻。“一天”将众多非遗融于苏州人日常生活的一天,绘就了一幅幅别有韵味的苏州市井风情画。“一年”和“一生”,以春夏秋冬苏州的传统节俗为平台,以新生、婚俗、寿俗等人生重要礼仪为背景,结合展示非遗各类项目。“一城”,通过苏州市非遗保护工作大事记和苏州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布图,从“传承”及“传播”两个层面介绍苏州的非遗资源与保护工作。

2、南京市非遗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址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宅第。甘熙宅第又名“ 甘熙故居”,建于清嘉庆年间,民间俗称“ 九十九间半”、“ 甘家大院”,是清代著名文人、方志学家甘熙的故居,占地面积近万平米。2010年1月,南京市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增设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立全国首家民俗、非遗“双博馆”,2012年6月建成开放。

南京市民俗、非遗“双博馆”在展陈上主要有《一脉文心、千古流传——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金陵工巧——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展演》、《南邦巨族、江南甲姓——金陵甘氏家庭历史陈列》、《榴开百子、百年好合——南京育儿、婚嫁习俗展示》、《梨园雅韵》、《金陵十八坊》等六个专题陈列,既有静态的展示,又有动态的展演。

3、江苏省非遗馆(南京博物院5号馆内)江苏省非遗馆是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中一院六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综合博物馆内搭建非遗馆的一次创新尝试,江苏省非遗馆主要包括江苏省非遗概览展厅(如意工坊)、民俗艺苑、老茶馆、剧场四个组成部分,是以活态为主、静态为辅,视频、音频等多种展览形式相结合主题展馆。

二、考察展馆建设亮点

1、苏州市非遗馆在建设理念上突破传统的一项目一展厅的陈展方式,以一刻、一天、一年、一生、一城为主线,以春、夏、秋、冬的传统节俗为平台,将诸多非遗项目串连起来,同时辅以众多的互动点播、投影、LED等多种现代科技的展陈方式和展现手段,如昆曲(戏台投影)、船拳(大型投影)、鼓吹堂(LED立体呈现)、轧神仙(观众互动)、微雕互动投影等等,给参观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2、南京市非遗馆设在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之一的“甘熙宅第”内。陈展内容上,既有静态的展示,又有动态的展演(昆曲、白局),观众可以在动静结合中体会老南京悠远的文化韵味。在形式上,采用了一定的现代科技展示手段,并邀请民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绝活表演,这种互动式的参观体验,可让观众收获亲身参与的乐趣,更好的满足观众对民俗、非遗文化的求知、鉴赏、娱乐等需求。

3、江苏省非遗馆除以墙面图片加多媒体的形式对非遗项目和民俗展示、介绍的基础上,还设有手工技艺类非遗展台,由传承人现场展示制作步骤,另外在非遗剧场和老茶馆还定期有表演类非遗项目的演出,民俗艺苑开设一系列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文化体验活动等。

三、考察的几点启示和思考

1、婺源非遗传承展示基地布展理念上可借鉴苏州市非遗馆的做法,在布展理念上进行创新,挖掘婺源特色的文化内涵和主题,将展示的非遗项目点线串联起来。

2、非遗展示要坚持静态与活态相结合,借助现代科技展示手段将非遗项目直观的呈现给观众,同时兼顾非遗的互动性体验项目建设,通过体验的方式让观众得到提升。

篇3:非遗项目学习汇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主体不特定性、群体性;保护时间无限期性、传承性;保护客体不确定性、地域性;存在方式无形性与多样性等特征。目前,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现代技术手段的影响, 其传承方式和保护方式遇到许多瓶颈, 因此, 在全社会范围内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途径是重中之重。

近年来, 高校博物馆的建设是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形势, 而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引进到高校博物馆必然成为一种新趋势。高校博物馆地处高校内, 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高校博物馆与政府、企业、剧团等社会机构相比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首先是人才区位优势。高校不仅拥有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民族的大学生传播群体, 而且还有很多专们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专家和学者, 这些条件为非遗的保护和展示提供了丰厚的人才资源。

其次是地域优势。高校大多都是建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丰富的地方, 尤其是在那些有少数民族聚居地 (比如说我国的云、贵、川三省) 的民族类和综合类院校。这些高校所处的地域拥有丰富的民族、民间特色遗产, 有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 为非遗项目的展示和保护提供了文化背景优势。

最后, 高校博物馆对非遗的保护和展示还具有丰厚的资源优势。一方面一些高校博物馆搜集了很多当地已申请的非遗项目的传统手工艺品和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的图片及其文字记录书籍等的实体表现形式;另一方面, 高校博物馆拥有高校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高科技多媒体技术人员, 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因此高校博物馆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普查、发掘、研究、整合以及文化传承、发展、创新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教育功能。

结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 再联系以上高校博物馆具有的功能与优势, 我们不难发现高校博物馆与非遗项目展示的方法是多样的,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传统展示。

主要包括两点, 其一是最基本的实物展览方式。即把非遗项目的民间手工艺品和传统表演艺术、民俗节庆举行所运用的服饰、道具等实物载体在高校博物馆展出, 再辅之以科学清晰的文字说明, 和专业讲解人员的讲解。其二是图片专题展览。在高校博物馆开展图片展览宣传周, 尤其是在一些特殊节庆, 如端午节, 羌历、羌历新年, “三月三”等传统民俗节日, 高校博物馆可在馆内设置一些专题性照片墙、图片走廊等向学生或是外来参观人员展览, 再安排一些对展览图片内容较为熟悉的学生做图片讲解。

2、走多方面结合途径。

首先是高校博物馆和高校课堂相结合, 像一些民族院校博物馆馆内多收藏了各种各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载体 (比如说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展示了藏族的唐卡壁画、医学典籍书籍, 羌族的刺绣手工艺品及四川凉山彝族手工艺品及其各民族的服饰等) , 高校应该将开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与博物馆实物资料相结合, 将课程搬到博物馆来讲, 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层次的把握课堂内容。其次就是将风俗节庆节日 (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 和学校生活相结合, 学校博物馆也刚好可以在这些节庆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展演、学术讲座、技艺比赛等, 加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护的认识。

3、“引进来”。

高校博物馆要积极打造非遗传播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平台。高校博物馆要与学校和非遗保护相关部门结合积极主动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比如多个高校可以联合起来与相关文化部门或是遗产保护部门达成一致, 在高校举行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巡演”活动。在这些活动中, 既要安排非遗项目的展演、专题图片展, 更重要的还要安排传承人的现场手工艺演示, 此外还要举行一系列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和论坛等活动。这样, 高校博物馆不仅做到了对非遗展示和保护的宣传作用, 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更重要的是呼吁了更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 呼吁大家对那些后继无人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4、“走出去”。

高校博物馆可以以课程的形式安排专门的老师对学生们讲授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将高校博物馆和课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 老师在博物馆授课, 学生在学校博物馆不仅可以听老师讲课, 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边看学校博物馆展成的非遗项目的图片或记录书籍。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非遗项目, 也能帮助学生培养对非遗项目的趣味性。此外, 高校博物馆可以和校外那些从事非遗项目传统手工艺制作的作坊、工厂和一些民间传统节日举行仪式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域以及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主办单位建立密切的联系, 以便在空余时间, 学校博物馆可以组织对非遗项目感兴趣的同学去参观, 然后再让那些学生在课余时间去跟从那些手工艺者去学习。比如说西南民族大学的美术专业和考古专业研究生每年都会有老师带领去藏族手工艺品作坊区参观、学习。这种方式的倡导不仅可以让大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尤其是那些面临濒危的非遗项目, 为人所知然后受到广泛人群的重视, 而且还能为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养提供好的契机。

5、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博物馆的数字化保护。

目前, 运用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已成为中国非遗保护工程的主要实施内容之一。高校博物馆由于它在高校, 拥有自身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高科技多媒体技术人员, 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就可以利用2D、3D数字动画技术, 再现和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场景、时间或过程, 通过图片、视频、三维动画等形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 实现与原物或原事项完全一样的恢复和再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共同记忆和族群身份认同的特殊载体, 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高校博物馆的兴起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多元化的方式。总之, 有效的运用有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而建立的高校博物馆,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的多元化途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9.

[2]王莉霞, 巴华蕊, 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正式制度保护探讨[J].经济学刊, 2013 (3) .

[3]张泰城, 龚奎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方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2) .

篇4:“非遗”项目迎来“中国年”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共有166项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以总数26项名列第一。据相关人士估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其他国家很难超越这个数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大规模地获得世界认可,背后意味着什么?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就这些问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接受了记者采访。

中国还需承担更多责任

记者:以前好像是两年一次评选,每个国家一次一项。这次仅中国,一次性就通过22项,这在意料之中吗?

张庆善:应该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评选规则改变了。如果两年一次、一次一国只能评选一项,恐怕许多濒危遗产等不到进入名录就已经无处可寻了。

每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一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小国与拥有几亿人口的大国,一个由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与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大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方面,一般不可能有可比性。所以,在数目上,绝对地追求国家的平等,其实是对各种文化的不平等。作为文化资源丰富的古国来说,中国这次通过的项目多,也就不意外了。

这既是对中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可,也是对这些年我们不遗余力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种肯定。

同时,这也表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中国能在保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方面承担更大更多的责任。

22项体现了文化多元性

记者:这次获得通过的2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什么特点?

张庆善: 一是对世界文化有较大的影响。如安徽宣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养蚕及制丝工艺、龙泉青瓷的传统烧制工艺等;二是体现文化的多元性,尤其是对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了充分的关注。这次有藏剧、新疆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贵州侗族大歌、中国朝鲜族农民舞、甘肃花儿等民族艺术形式,此外,妈祖祭祀仪式的入选也是众望所归。

记者:很多人都注意到了端午节的入选。

张庆善:端午节的世界影响很大。在海外,华人聚集的地方也会欢庆龙舟节。所以我们就委托了湖北牵头,协调湖南与江苏共同来申报。而且,我们的端午节与韩国上次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完全是两码事,我们有我们的典型传统习俗。

记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鼓励联合申报,我们这次入选的好像都是单独申报。

张庆善:文化是有辐射性的。鼓励联合申报,是为了共享资源,更完整地进行保护。比如以前的长调我们就是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中国的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与影响一直都很明显,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相关调研,今后会与周边国家加强这方面的合作。

探索“非遗”生产性保护

记者: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申报有预备清单,“非遗”的申报呢?

张庆善:也有清单。我国已有1 028项国家级名录项目,这就是今后申报“非遗”名录的预备清单。

记者:据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对“非遗”的提名数量表示关注。今后,我们是否不太可能一次性通过太多项目?

张庆善:我们的每一次申报都是按照联合国的程序按部就班严格执行的。至于今后是否会有数量要求,还不清楚。我们申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不会单纯追求数量多少。

记者:成功进入名录之后,相关的保护工作如何进行?也有类似的退出机制吗?

张庆善:如同世界文化遗产一样,加入名录只是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何保护还在于每个国家以及每个地区。

和世界文化遗产不同的是,“非遗”的许多内容与百姓密切相关。除了一些确实无法融入当代社会的“非遗”内容,我们正在积极探索“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比如中国的剪纸,其基本的功能已经发生了转化,不再是生活的一部分,却以艺术品的形式进入了审美与收藏的行列,这就是生产性的保护。再比如唐卡,本来是宗教寺庙的用品,现在也成了许多人的收藏品,在青海热贡早已成为一种产业,这种活态的保护更有生命力。

篇5:“非遗”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于2006年,经过5年的努力工作,先后编辑出版了两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仪征市资料汇编》,调查整理了120个“非遗”线索资料,建立了37个县级“非遗”名录,命名了34个项目38个代表性传承人,32个项目列入扬州市级“非遗”名录,2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还有2个项目正在申报省级项目之中。“非遗”保护工作在扬州各县市处于领先地位。

回顾几年来的工作,我市“非遗”保护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普遍发动,全面普查。举办“非遗”普查员培训班,掌握普查知识和具体业务,专门召开“非遗”普查动员会议,发动各乡镇专门组织人员逐村逐组普查。经过努力全市共普查出“非遗”线索241条。这些线索主要集中在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间习俗等方面。

二是明确重点,全面整理。在我们搜集的241条线索里,其价值有高有低,我们对其进行了认真梳理,梳理后,又组织老教师、老群文、老专家和基层文化干部,重新开展田野调查,全面搜集了解每个项目的情况,整理出比较全面完整的项目资料。共形成记录文稿54.56万字,录音17.5小时,文献资料180多册,基本摸清了全市“非遗”项目家底。

三是逐级申报,建立名录。我们采取边普查边申报边建立名录的办法,努力做好项目申报工作。2007年我们首报扬州市级项目13个,全部获得通过,2008年,我市在上级的统一部署下,首次建立县级 1

名录,当年建立名录20个,同时成功申报两个省级项目,即:《胥浦农歌》、《朴席制作技艺》。“非遗”申报工作是2年为一个申报期,2010年,我们又新增县级项目17个,新增扬州项目19个,合计县级项目37个,扬州市级32个。这些项目主要是:民间文学类《伍子胥的传说》、《大仪大捷的故事》、《捺山的传说》、《小秦王赶山填海到龙山的传说》、《二度梅口头文学》等,传统音乐类《胥浦农歌》、《月塘民歌》、《大仪民歌号子》等,传统舞蹈及体育类《新集跑驴舞》、《月塘舞镗叉》、《月塘玩石锁》等,传统技艺类《萧美人糕制作技艺》、《十二圩茶干制作技艺》、《大仪全牛席烹饪技艺》、《谢集臭干制作技艺》、《仪征绿杨春茶制作技艺》、《史家香制作技艺》、《周氏铁具制作技艺》等,传统医药类《“臣”字门儿科中医术》、《新城姚氏肝胃中医诊疗法》、《大仪王氏妇科中医术》、《牛角山张氏祖传中医术》等。

四是加强保护,传承再现。我们克服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做好有关项目的保护再现工作。对一些传统技艺类项目,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对文艺类项目通过开展特色文化团队创建、乡镇文艺汇演、重大节庆活动等进行排练、加工,使之得到再现。几年来,我们先后再现了《新集跑驴舞》、《月塘舞镗叉》、《大仪民歌号子》、《胥浦农歌》、《月塘民歌》,有的项目还走进了扬州电视台,参加了扬州电视台《大地飞歌》栏目表演,与高邮民歌进行PK对唱,民间文化得到了交流和传扬。

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依然不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保护经费捉襟见肘。今年我们打算建立“非遗”展示厅,预计需要资金40万元;在37个项目中需要进行录像的约有30多个,目前,有录像资料的只有4个项目,其它项目尚无;照片资料有一半以上因为缺少设备,像素达不到,画面质量差,不能作为宣传使用。代表性传承人命名后,无个人经费补助待遇;用于项目保护的相关设备缺乏,如:摄像机、资料硬盘、电脑、打印机、放映设备等;项目再现的资金,如:服装、道具、音乐制作、演员排练费等等。省市级“非遗”项目申报需要不少资金。这些资金均无处着落。

二是高端项目尚待挖掘。我市“非遗”项目数量不少,但能冲刺省级乃至国家级的较少,多半“非遗”项目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个性不够鲜明,影响力大的项目少,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整理。

建议:

一是政府加大对“非遗”资金的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年安排经费不低于10元。

二是要敦促乡镇政府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非遗”项目都在各乡镇,他们不重视,仅仅靠基层文化干部无力承担保护责任,使一些项目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篇6:非遗项目名录 申报程序

附件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定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二条“国家保护名胜故迹、珍贵文物和其他历史文化遗产”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第三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1)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2)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

(一)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表演艺术;

(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五)传统手工艺技能;

(六)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第四条

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目的是:

(一)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

(二)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提高对中华文化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的认识;

(三)尊重和彰显有关社区、群体及个人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展示中国人文传统的丰富性;

(四)鼓励公民、企事业单位、文化教育科研机构、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五)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发展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第五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评定工作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具体实施。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要与各有关部门、单位和社会组织相互配合、协调工作。

第六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项目,应是具有杰出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典型意义;或在历史、艺术、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及文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具体评审标准如下:

(一)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

(二)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三)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四)出色地运用传统工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水平;

(五)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

(六)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

第七条

申报项目须提出切实可行的十年保护计划,并承诺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进行切实保护。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一)建档: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为申报项目建立完整的档案;

(二)保存: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选定有关机构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

(三)传承: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使该项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能够继续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在相关社区尤其是青少年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四)传播:利用节日活动、展览、观摩、培训、专业性研讨等形式,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宣传,加深公众对该项遗产的了解和认识,促进社会共享;

(五)保护: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以保证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保护该项遗产的传承人(团体)对其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所享有的权益,尤其要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

第八条

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可向所在行政区域文化行政部门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申请,由受理的文化行政部门逐级上报。申报主体为非申报项目传承人(团体)的,申报主体应获得申报项目传承人(团体)的授权。

第九条

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项目进行汇总、筛选,经同级人民政府核定后,向部际联系会议办公室提出申报。中央直属单位可直接向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申报。

第十条

申报者须提交一下资料:

(一)申请报告:对申报项目名称、申报者、申报目的和意义进行简要说明;

(二)项目申报书:对申报项目的历史、现状、价值和濒危状况等进行说明;

(三)保护计划:对未来十年的保护目标、措施、步骤和管理机制等进行说明;

(四)其他有助于说明申报项目的必要材料。

第十一条

传承于不同地区并为不同社区、群体所共享的同类项目,可联合申报;联合申报的各方须提交同意联合申报的协议书。

第十二条

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对 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将合格的申报材料提交评审委员会。

第十三条

评审委员会由国家文化行政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和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承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审和专业咨询。评审委员会每届任期四年。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主任由国家文化行政部门有关负责同志担任。

第十四条

评审工作应坚持科学、民主、公正的原则。第十五条

评审委员会根据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的规定进行评审,提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推荐项目,提交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

第十六条

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通过媒体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推荐项目进行社会公示,公示期30天。

第十七条

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评审委员会的评议意见和公示结果,拟订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单,经部际联席会议审核同意后,上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第十八条

国务院每两年批准并公布一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十九条

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各级政府要给予相应支持。同时,申报主体必须履行其保护计划中的各项承诺,按向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提交实施情况报告。

第二十条

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进行评估、检查和监督,对未履行保护承诺、出现问题的,视不同程度给予警告、严重警告直至除名处理。

第二十一条

本《暂行办法》由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二十二条

本《暂行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010年6月12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草案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定、传承与传播等保存、保护制度。会议决定,该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全国人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立法调研组进行实地调研。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全文

(摘录)

中国人大网 日期: 2010-08-28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及草案说明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社会各界群众可以直接登录中国人大网()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北京市西城区西交民巷23号,邮编:100805,信封上请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征集意见)。意见征集截止日期:2010年9月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

第一章

第二条 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属于传统口头文学组成部分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和曲艺;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十六条 国务院建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对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予以保护。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对本行政区域内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予以保护。

第十七条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拟订,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第十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选择项目,向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推荐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推荐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项目介绍,包括项目的名称、历史、现状和价值;

(二)传承情况介绍,包括传承范围、传承谱系、传承人的技艺水平、传承活动的社会影响;

(三)保护要求,包括保护应当达到的目标和应当采取的措施、步骤和管理制度;

(四)有助于说明项目的视听资料等材料。

第十九条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根据保护工作的特殊需要,可以建议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未推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二十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认为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可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提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建议。

第二十一条 相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形式和内涵在两个以上地区均保持完整的,可以同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二十二条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评审小组和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推荐或者建议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评审。

专家评审小组由5名以上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不同领域,分别建立由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库。专家评审小组成员从相关领域的专家库中随机选择产生。

专家评审委员会由各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由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人召集。

第二十三条 专家评审小组对拟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初评,提出初评意见。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初评意见进行审议。

初评意见应当经专家评审小组过半数的专家通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初评意见应当进行充分协商,提出审议意见。

第二十四条 评审工作应当科学、民主、公正,维护公共利益。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评审专家的遴选、回避制度,对参与评审的专家建立诚信档案。

第二十五条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将拟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予以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公示时间不得少于20日。

第二十六条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制定保护规划,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保护。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制定保护规划,对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保护。

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应当对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重点保护。

第二十七条 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应当根据下列要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整体保护:

(一)保持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的历史延续性;

(二)维护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场所不受破坏。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制定专项保护规划,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确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应当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

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地村镇或者街区空间规划的,应当由当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相关法规制订专项保护规划。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保护。

国务院传统医药主管部门、负责传统工艺美术保护的部门等,应当根据本部门的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对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保护。

第二十九条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保护规划未能有效实施的,应当及时纠正、处理。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篇7:中国30项世界非遗项目(介绍)

2001年

1、昆曲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2003年

2、中国古琴艺术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2005年

1、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以“十二木卡姆”为代表。木卡姆音乐现象分布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19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新疆处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最东端

2、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蒙古族长调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时期就已经存在,它与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蒙古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

2009年

1、中国篆刻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2、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3、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4、中国剪纸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今天,剪纸依然是中国百姓用以表达意愿、思想和情感的方式或形式,它介入当代民俗活动,呈现出互动的活力和再创造的面貌。

5、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由这种技艺所构建的建筑及空间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审美意向,凝结了古代科技智慧,展现了中国工匠的精湛技艺。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七千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6、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它采用“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上下两人手工操作,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线等材料织出华贵织物,如龙袍。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有着完整的体系,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如今,因灿若云霞而得名的南京云锦,依然作为中国传统织造技艺的经典,用于高端织物的织造,为民众所喜爱。

7、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各种活动因地而略有不同,湖北省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省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省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和浙江等全国广大地区均各具特色。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

8、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舞蹈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舞前踩地神祭祀,表达了尊重自然、依靠自然的原始信仰。舞者伴随唢呐、洞箫、锣鼓的节拍欢歌起舞,表达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场面热烈奔放,民族特色鲜明。农乐舞已融入中国朝鲜族的血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

9、《格萨(斯)尔》

《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史诗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间使命,最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凭借杰出艺人的说唱,史诗流传千年,主要流传于中国西部高原地带的广大牧区和农村。史诗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关族群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和知识,成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众共享的精神财富。

10、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众低独高”是其传统的声部组合原则,优美和谐是其鲜明的艺术品格,歌师教歌、歌班唱歌呈全民性的传承方式。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

11、花儿

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它用汉语演唱,在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由于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不同,又被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三个大类。人们除了平常在田间劳动、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兴漫唱之外,每年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自发举行规模盛大的民歌竞唱活动——“花儿会”,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特殊价值。

12、《玛纳斯》

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演唱异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玛纳斯及其后世共8代英雄的谱系式传奇叙事,长达23。6万行,反映了柯尔克孜人丰富的传统生活,是柯尔克孜人的杰出创造和口承“百科全书”。相关社区的传统节庆、民俗活动是其主要的文化空间。

13、妈祖信俗

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公元987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的妈祖因救海难而献身,被该岛百姓立庙祭祀,成为海神。随着航海业发展和妈祖影响扩大。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该信俗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2亿多民众所崇拜并传承至今。湄洲岛是妈祖祖庙所在地。

14、蒙古族呼麦

呼麦是蒙古族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呼和浩特及新疆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等地区和国家也能听到这种方式的歌唱。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是蒙古族人杰出的创造。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15、福建南音

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现存的3000余首古曲谱,保留了自晋(公元265-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1911年)历代不同类别的曲目。音乐风格典雅细腻,其演唱形式、乐器形制、宫调旋律、曲目曲谱及记谱方式独特,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南音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珍爱的文化遗产。

16、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肇始于13世纪的热贡艺术,主要分布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流域的吴屯、年都乎、郭玛日、尕沙日等村落,其内容以佛教本生故事、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等为主。热贡艺术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为信仰藏传佛教各族僧俗群众所喜爱。它承载着热贡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7、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

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五千年来,它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传统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至今还保存在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南部的太湖流域(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和苏州等市)以及四川省的成都等地区,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8、藏戏

藏戏是带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常演剧目为八大传统藏戏,内容大都是佛经中劝善惩恶的神话传说。藏戏原来流传于民间,由艺人口传身授,在广场或寺院中演出,后来建立了专业剧团,出现了舞台演出形式,这两种演出样式都为藏族群众认可和喜爱。藏戏承载着藏族文化的血脉,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包括原料的粉碎、淘洗、陈腐和练泥;器物的成型、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最后在龙窑内用木柴烧成。在原料选择、釉料配制、造型制作、窑温控制方面,龙泉青瓷具有独特的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服务人类生活,其成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陈设瓷、装饰瓷、茶具、餐具等,是烧制技术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龙泉窑烧制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宁静,是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表现。

20、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自唐代(公元8世纪初)以来,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有108道工序,对水质、原料制备、器具制作、工艺把握都有严格要求。这一技艺经口传心授世代相传,不断改进,与多种文化元素结合,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促进民族认同和维护文化多样性有重要的作用。

21、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鼓吹乐。乐队编制分敲击乐器与旋律乐器两大类,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至今使用着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时期俗字谱的记写方式。乐曲结构庞大、风格典雅,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22、广东粤剧

粤剧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300余年的历史。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二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最完美的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迥异于中国其他戏曲剧种。作为粤方言区中最具影响力和海外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剧种,粤剧以多样而独特的演剧形式,渗透在岭南的传统和现代生活中,成为族群认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010年

1、京剧

京剧是流传全国的一种戏曲。在国外,他往往代表着中国的戏曲艺术,所以又被称为“国剧”。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

京剧原起于四个地方的剧种:一是原来流行于安徽省一带的徽剧;二是流行于湖北的汉剧;三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昆曲;四是流行于陕西的秦剧,又叫梆子。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用胡琴(京胡)、和锣鼓、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2、中医针灸

中医针灸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2010年11月16日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2011年

1、中国皮影戏

中国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音乐和唱腔表演故事的戏剧形式。皮影艺人在幕后用木杆操控影偶,通过光线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创造出动态的形象。皮影艺人有许多绝技,诸如即兴演唱、假声扮演等,一个人同时操纵数个影偶,以及能够演奏多种不同的乐器,相关皮影技艺经由家庭、戏班或师徒传承。

2013年

1、中国珠算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非遗项目学习汇报】相关文章:

行动学习项目成果汇报07-05

非遗项目信息调研报告12007-06

学习项目06-25

学习项目总结06-24

项目学习模式05-20

基于项目学习07-07

pbl项目学习05-25

项目学习计划范文06-03

项目培训学习心得07-20

项目管理学习笔记05-24

上一篇:布贴画社团教案下一篇:中国管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