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重度弱智儿童认知能力的训练

2024-06-28

对中重度弱智儿童认知能力的训练(精选6篇)

篇1:对中重度弱智儿童认知能力的训练

对中重度弱智儿童认知能力的训练

采用协同教学的形式

近些年来,弱智教育迅速发展,人们对弱智儿童教育的课程设臵、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随着轻度弱智学生随班就读的增多,培智学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源对象已从过去的轻、中度学生逐步转向中、重度弱智儿童,这些学生由于大脑先天发育不全或者因为后天脑伤,造成心理发展迟滞,智力落后,感知觉与动作不协调,接受知识缓慢,记忆能力差;所以他们在认知能力方面明显地表现在语言、动作、行为、精神、肢体等多方面的不同程度的障碍,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存在着很大的个别差异。为了提高中重度弱智儿童的认知能力,对他们的教育,必须坚持经常性的补偿训练。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式势必突破原来的班级传统模式,将触角延伸出去,跨越班级的界限,进行专业合作,以团队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即所谓的协同教学。

一、协同教学的基本概念

协同教学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及教学助理人员以一种专业的关系,组成教学团队,彼此分工合作,共同策划和执行某一单元、某一领域或主题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形态。其特征如下:

(一)教师在同样学生群组的共同学习当中具有紧密的协同关系。

(二)是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的教师所构成。

(三)在学生的分配、时间的分配、分组的调配或空间的配臵等是多样性、多变化的。

二、实施协同教学的意义 采用协同教学,从学生个体来说:提供并增加了个别学习机会,充分发挥与活化每个弱智儿童的能力和个性,教师在一次活动中能照顾到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障碍,减少个别差异,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学习和训练的机会。同时,不论是单科还是跨学科,教师将片段、零星知识、概念予以整合,成为有系统、有组织的完整的教学内容,使一次教学活动能达到最大的效果。从教师团队来说:协同教学提升教師群组的教育力量,充分运用教师的个别能力、专长、兴趣及活化教师的个性,为适应儿童的能力和个性,教师也应发挥能力与个性;也使得某一教师团队应运教学的需要而共同备课、共同商讨、互相合作,增加了互相交流的机会,同时也能互补不足,取长补短,发挥每一位老师的所长,优化解决学生问题的最佳方案。

三、协同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协同教学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课堂纪律,使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实施协同教学,首先必须建立一支具备良好的教学品质,既有爱心和责任心,又能互相配合、协调的教师团队,并且了解协同教学的目的、功能及有关的专业知识,使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建立协同教学的观念,进而共同商讨、策划协同教学活动。

在我班首先采用协同教学的模式对弱智儿童进行认知能力的训练,并且已经有两年的时间,我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林老师互相配合,分别教授数学和语文。由于弱智儿童的自制能力差,学习习惯不容易养成,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他们往往也会在课堂上会做出令教师意想不到的事情,有时会随便说话或离开自己的座位在教室中任意走动,也会不服从教师的命令而随心所欲,还会有突发事件发生。如果一位教师遇到这样的情况,维持纪律就要浪费许多时间,教学任务不能够正常完成。如果有两位教师协同上课,情况就会有所不同。比如:我在上数学课时,先给全体学生讲授新知,林老师就在一旁时刻注意着每一名学生的听课状态,如果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就马上提醒他;在进行分组训练时,我和林老师就分别辅导A组和B、C组的学生,指导他们进行训练。在语文课上也是这样,林老师先讲授新知,我在一旁维持纪律,在分组训练时我们就进行个别指导。每节课都能够在三十五分钟之内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而且学生的听课状态也很好,从而养成了注意听讲的好习惯。

(二)协同教学使教师逐步向探究型转变。

为了保证“协同教学”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团队成员要共同商讨,对每一个学生确定一个比较具体的个别化教学计划(IEP),以使在教学过程中,能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可行的、明确的学习内容。

协同教学主要体现在每节课的分组训练上。在班级中,学生按照认知能力的高低分为A、B、C三个训练小组。在进行分组训练时,三个小组训练内容在难易程度上及量上有所不同,就要有大量的训练内容进行填充。这就要求我和林老师在准备每一节课时都要互相研究,共同探讨给每一个小组设计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够达到充分训练的目的,让A组学生能够使训练难度有所提高,B、C组学生能够在完成基本训练的同时其难度也要有所提升。我们虽然分别教授数学和语文,但每一科都要去参与,所以我们必须把两个学科的课都备好,尤其是备好分组教学的内容。这样才能使每一节课都能充分利用,使学生在认知能力上得到更多更全面的训练。

(三)协同教学使每节课的训练内容大量增加,而且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并且提高记忆力。

数学课上,从整体上来看来内容似乎比较简单,前一阶段是“认识图形”;后一阶段是围绕“20以内的数”而展开的,可是却没有一道计算题,都是概念性的问题。比如:“认识、读、写20以内的数”,“认识数序”,“比较大小”,“认识十位、个位”,“认识单数、双数、相邻数”。这些对于弱智儿童来说都是比较抽象的,很难理解,更不要提记忆了。

在分组训练时还要有大量的内容进行填充,比如在“数数”时,要训练B、C组学生能够熟练地数出一至二十之间的数,让他们数一些实物进行练习,比如:小棒、玩具、图片等,以提高熟练程度,林老师就在一旁对每一名学生进行辅导,有问题及时纠正。而A组学生已经能够非常熟练地从一数到二十,于是我就给他们设计了一个走迷宫的游戏,无论走多少步都要一步一步点数出来,让他们在游戏中既完成了数数的训练,又使他们对方向加深印象,使寓教娱乐融为一体,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提高了记忆力。

在填写“20以内数的数序”时,学生们必须借助数数或特制的数序表才能够完成。通过分组训练,A组的学生吕彦霖、孙磊、曲强接受得比较快,可以直接用倒数的方法正确地完成类似“()17()”、“()()15”这样三个连数的习题,于是我又给他们增加了难度,让他们完成“()()8()()11()”这样更多连数的习题,他们同样也会完成得很好。B、C组学生在能够完成“14()()”、“5()()()9()()”这样习题的前提下,林老师还辅导他们试着完成“()6()”、“()10()12”这样基本训练。在每次分组训练的同时,都要求每一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及时地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也锻炼了说话的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语文课上重点就是识字,每学期学生们都要认识近百个生字,对于正常学生来说是非常容易的,可是对于这些中重度弱智学生来讲,那是他们在每节课上一个字一个字积累来的。林老师首先教全体学生学会一个新字,包括字形、读音、简单的字义和扩词,然后进行分组练习时,她辅导识字速度快、说话发音清楚的A组学生,指导他们给这个字扩词或者用这些词说一句完整的话。例如:王涵可以用“……和……”说“我和王楠是好朋友”;吕彦霖可以用“洋娃娃”说“赵秋雨有一个洋娃娃”这样简单的语句。通过训练他们还可以说出许多完整的句子,也能够按照课文进行简单的对话。我辅导识字速度慢、说话发音吐字不清楚的B、C组学生,让他们在识记生字的同时也要学会给生字扩词。但往往是我说出一些现成的词语,让他们反复地练习从而加深记忆,同时还要训练说话有困难的学生。

(四)协同教学真正做到个别化教育,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进行协同教学,真正做到了个别化教育,使教师在有可能有效的时间里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C组的王楠说话能力是比较弱的,当他自己连贯地说一段话时,老师和同学们基本上是听不懂的,所以很难交流。但当你教他说话时也只能一个音一个音地教,三个音连在一起时,他就很难模仿。所以就必须让他得到充分地训练,在课堂上分组时,无论是组词或讲题时都要求他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言,学会模仿,鼓励他要说完整话,并且尽量把每一个字的音都说清楚。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王楠可以通过模仿别人的发言,可以自己把一道题讲清楚,虽然发音上有些不清晰,但已有了相当大的进步。

在数学课上,使学生能够认识钟面上的整点时刻,A、B组的学生接受能力快,可以很熟练地读出钟面上的整点时刻,这时我就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在自制的学具钟面上正确拨出相应的整点时刻,从而使时间在学生的头脑中再次强化;而C组的学生还不能准确区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这时林老师就继续使之强化,把这个知识点垒实,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铺垫。

在语文课上,每一节课都要锻炼学生们读课文。在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指读。但由于弱智学生的感知觉和动作不能协调一致,往往眼、口、手的动作不能统一,即使读到了课文的这一句话,可是手还停留在前一句话上,甚至是上一自然段。于是林老师就和学生们一起读课文,并且一边读一边用手指做示范,虽然这样也有的学生不能完全跟上其他人读课文;于是我就在学生中不断地进行巡视,及时纠正。通过不断地训练,孙磊、吕彦霖、王涵,曲强能把书中的20篇课文读得很流利,其他学生也能够慢慢地一字一句地读出来。班里有一名后来的学生王楚逸,他还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学生。他刚来时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自制能力很差,在课堂上注意力最多能保持五分钟,然后就随便地离开座位,在教室里走动,或者蹲在桌子底下爬来爬去,有时也会趴在桌子上。但是在他注意听讲的情况下,可以认真听同学的发言,并且会模仿;虽然不会写字,却可以看着板书上的生字和习题读下来。根据他的这个特点,每节课我和林老师都要分别站在他的旁边,注意着他的一举一动,使他能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无论是数学课还是语文课,都要对他进行一对一的训练。这样,王楚逸能够坚持坐在座位上二十分钟,能认识百分之八十的生字,并且一些习题也能够看着板书独立地讲出来。通过近两年的学习,王楚逸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有了极大的进步,例如他现在可以写1到10个数字,认识钟面上的整点时刻,还可以写“王”、“土”、“工”等简单的汉字,总之,通过实施协同教学,使每名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提高,真正做到了个别化教育,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吉林市船营区特殊教育学校 国莹

返回

篇2:对中重度弱智儿童认知能力的训练

能力指标在评估弱智儿童综合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能力指标在评估弱智儿童康复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综合康复训练方法对弱智儿童进行为期6个月康复训练,以6项能力指标为评判指标进行训练前后测值对比.结果 48例患儿经过6个月综合训练均有不同程度进步,有效率100%,13例进步很明显占27.1%;患儿6项能力指标训练前后均显著提高,增加率为11.36%~60.53%,其顺序依次为语言交往能力(60.53%)>社会适应能力(48.77%)>认知能力(46.95%)>感知能力(36.59%)生活自理能力(15.52%)>运动能力(11.36%).结论 6项能力指标能全面反映弱智儿童康复治疗状况,是良好的综合评价指标.

作 者:段玉梅 庄淑云 Duan Yumei Zhuang Shuyun 作者单位: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830002刊 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ISTIC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年,卷(期):14(3)分类号:B84关键词:弱智儿童 康复训练 能力指标 评估应用

篇3:对中重度弱智儿童认知能力的训练

担任培智班的劳动技能课已有两年多,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智商、缺陷情况和个性特点,积极开展劳技训练。所教的30名学生由于先天缺陷,大多手指僵硬、笨拙、不灵活,手的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性很差。因此,本学期劳技就以手工缝制为主,不断探索手工缝制训练对弱智儿童的缺陷补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明确目的和要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明确了训练目的,就会更加自觉地对待并认真完成,否则便会感到枯燥乏味,产生消极的情绪。手工缝制的各种基本针法,如:平针、排针、十字针法等,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起来较困难,也较单调,在训练前我就让学生明确目的,只要学会了基本针法,以后就不用麻烦妈妈了,可以自己钉纽扣、缝沙包等,学生听了以后都很高兴,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在以后的训练中再进一步重复引导,为每节缝制课创造条件。

二、运用正确的方法,获得清晰的表象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避免盲目的尝试过程,提高缝制的效果。首先,通过直观的语言解释,使学生理解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加以示范动作,使学生获得关于缝制方法和实际动作的清晰表象,有了模仿的样板;然后,让学生勤于动手练习,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连环针法,教师在准备好的硬卡纸上沿边练习缝制,并把基本方法归纳成容易记忆的三步法进行,第一步戳(从上往下),第二步绕(从右往左),第三步拉(从上往下),教师边讲解边示范要领,强调各环节应注意的问题,让学生边说边练习,教师个别矫正;对于学习较困难的,教师可以多示范几次,手把手地教,先在卡纸上练习,再在布上练习。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同时手的灵巧性也得到了训练。

三、方式多样化,增强学生的兴趣

学生参加训练时的兴趣高低,直接关系到训练的成效,适当地使练习方式多样化,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如:学完一种针法后,可以让学生练习缝制沙包和小裤子、小裙子、钱包等,变换形式综合地进行针法练习,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看到自己学的针法在生活中得到了应用,从而增强了练习兴趣。

四、有计划地进行缝制,促进技能的掌握

选择的内容,需要有适当的计划,坚持循序渐进,即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求“小而精”,教师教一点,学生掌握一点。在开始时放慢速度,保证技能的准确性,要求学生练好基本功。刚开始学时可降低要求,等学会后提高要求。对于复杂的技能可以分成若干个简单的动作进行。

五、评价训练结果,树立自信心

学生在每次的练习后,如能及时知道练习结果并对结果加以分析,就能克服困难,改正错误,及时纠正。教师首先必须加强对学生缝制练习的指导,要认真及時地检查每个学生完成的情况,肯定学生的成绩和优点,指出缺点和错误,鼓励学生不断进步。每节课后把学生的训练结果公布出来,适时地进行展览,使学生产生莫大的喜悦。

当然,弱智学生的劳技训练,还需要家长和社会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在开展劳技训练的过程中,我很注重分层分类教学,加强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感知、手的灵活性、手眼的协调性和手的精细动作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发展,为学生以后立足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4:对中重度弱智儿童认知能力的训练

(一)个案基本情况

晨晨(化名),男,8岁(截止至2009年2月研究开始时),独生子女。他的母亲29岁生下他。他是母亲的第1胎,由产钳夹出。5个月会喃语,1岁会说有意义的单字,2岁会说2~3个字的语词,2岁半一次高烧后出现电报语,而后语言严重退化,只会发“啊”“咿”和“哦”等语音。有比较明显的刻板行为,总是将某些物品放在固定的位置,不许他人移动。出生以来主要由母亲照顾。父亲工作繁忙,无暇对他照料和教育。

晨晨于2008年9月入读培智学校学前班,在校期间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坐不到1分钟就四处走动,跑离教室的行为频繁;无目光对视;偶尔发出简单重复的音节;有时会站在教室角落看着窗外或摆弄小球,玩小球的形式非常单一,总是不停地翻转或用手指敲击;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同学的言行不关注、无反应,游离在集体之外,不参与学习活动;听到马路上的汽车报站声表现出“侧耳倾听”的状态;喜欢触摸有纹路的东西,如网格带和塑料小篮子。

(二)诊断与评估

4岁时,母亲带其至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检查,被诊断为患有自闭症,韦氏智力测验测量结果为重度智力残疾。用《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测定为50分,属重度自闭症儿童。训练前,研究者利用《自闭症儿童发展及行为量表》中的模仿能力领域共计16个项目对其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为:模仿能力分数为4分,相对应的发展年龄为1岁3个月。

二、实施过程

训练时间安排为每周5节课,每次35分钟。训练形式是一对一训练,家长陪同参与训练全过程。训练分三个阶段:建立信任关系、训练先备技能和训练模仿能力。

(一)阶段一:建立信任关系(2009年3月)

晨晨第一次进入训练室,面对陌生的环境,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表现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状态,对研究者表现出回避和抗拒的行为。为了让他在训练室里建立起安全感,研究者尽量顺从他,在一旁静静地陪伴他。当他听到窗外的汽车报站声后发出“啊哦哦”的声音时,研究者也发出同样的声音,以模仿他来引起他的注意。

自闭症儿童与玩具建立关系比与人建立关系更快更容易。研究者在训练室放置了晨晨喜欢的玩具——沙槌、拨浪鼓、响板。他摇动玩具,玩具发出声音,这令他着迷。虽然他玩玩具的方式单一、刻板、重复,要么是摇一摇,要么是拍一拍,研究者都尽量给予支持和鼓励,不强迫他改变。与此同时,研究者也拿起同样的玩具模仿他的样子摇动或拍打。该阶段以个案自主活动为中心,他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研究者不干涉,只跟随他的行为引导,并模仿他的手势、身体动作以及发音等。需要说明的是,研究者只模仿其适当的行为,而自我刺激行为或攻击性行为不去模仿。

(二)阶段二:训练先备技能(2009年4月~5月)

待晨晨与研究者之间相互熟悉并建立起信任关系后,训练进入第二阶段——训练先备技能,如安坐、专注力、目光对视训练,这是后续训练的前提。

1.安坐训练

考虑到晨晨坐不到1分钟就四处走动、跑离教室的行为频繁,研究者在训练初期先带他到操场上跑几圈、滑滑梯或爬楼梯,待其身体疲累后带其至训练室进行安坐练习。训练方法有:(1)环境安置法。把训练桌椅沿墙角放置,让他坐在里面,研究者与他面对面坐着,避免他起身跑开。(2)使用视觉提示板。视觉提示板上贴有“上课、1、2、3、4、下课”的标签,1、2、3、4分别代表第1、2、3、4项任务。开始训练时只贴第1项任务单,当他无法安坐时,立刻让他撕下“1”,接着撕下“下课”,离开坐位。随着安坐时间的延长,可依次增加任务单的数量。(3)玩桌面游戏。考虑到他喜欢触摸有纹路的东西,研究者在训练桌上放置了干燥的大豆和大米,让他一边触摸一边玩。当他有良好表现时,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此训练持续3周,3周后他能在训练室安坐20分钟以上。

2.目光对视训练

本训练包括“看着我”和“呼叫反应”两部分训练内容。

“看着我”训练:研究者与他面对面坐着,手持他喜欢的小球,举到自己眼睛的前面,并呼唤他的名字,说:“看!”当他与研究者目光接触了1秒钟,研究者立刻把小球给他。“看着我”可分解成“看”—“看着”—“看着我”三个步骤来实施。在训练过程中,逐渐延长目光接触的时间至5秒钟。

“呼叫反应”训练:当他在桌面活动(摸大豆、大米)中玩耍时,研究者呼叫他的名字,当他做出反应、有目光接触、并能答应“哎”时,研究者再站在2米远的地方呼叫他,同时在集体活动中叫他的名字,当他有正确反应时立即予以奖励。

经过2周的训练,晨晨对研究者有了目光接触行为和呼叫应答反应。

3.专注力训练

晨晨注意力分散,无法专心注意眼前或周围的人、物及进行的活动。于是安排了2周的专注力训练,目的是提高他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训练在桌面活动中渗透,强调活动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如小猫钓鱼、串珠、套环、配对、抓肥皂泡泡、拼嵌板。经过2周的训练,晨晨能专注于手中的活动8—10分钟。

(三)阶段三:训练模仿能力(2009年6月~2010年5月)

模仿能力训练分为五个层次:模仿玩玩具、模仿身体动作、模仿手部动作、模仿口型和模仿发声。训练以单元主题活动的形式推进,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第一层次:模仿玩玩具

单元活动一:敲一敲

时间:2009年6月上旬,共7次。

目标:注视并模仿拿木棒有规律地敲击桌子、小鼓、罐子等,独立模仿时正确率达80%以上。

主要活动:模仿拿木棒敲打桌子、小鼓和罐子。

提升活动:模仿拿木棒轮流敲打桌子和小鼓,轮流敲打罐子和小鼓,轮流敲打桌子、罐子和小鼓。

提示方法:当他不能模仿时,研究者轻扶他的手以协助他完成动作,然后慢慢放开手,让他独立完成。

nlc202309021449

单元活动二:摇一摇

时间:2009年6月中旬,共7次。

目标:注视并模仿有节奏地摇摇铃、摇沙槌、摇手摇鼓,独立模仿时正确率达80%以上。

主要活动:有节奏地摇摇铃、摇沙槌、摇手摇鼓。

提示方法:当他不能正确模仿时,研究者立即让他停止,并向其示范正确的摇动方法及动作。家长扶着他的手以协助他完成动作,然后让他独立完成。

2.第二层次:模仿身体动作

单元活动一:模仿大动作

时间:2009年6月下旬,共7次。

目标:注视并模仿踏脚、拍手、摸头、摸脸、挥手、点头、弯腰等身体动作,独立模仿时正确率达80%以上。

主要活动:模仿踏脚、拍手、摸头、摸脸、挥手、点头、弯腰等动作。

提升活动:把若干个单一的身体动作串联起来成为一节韵律操。跟着音乐节奏进行踏脚、拍手、摸头、摸脸、挥手、点头、弯腰等身体动作模仿练习。

提示方法:运用视觉提示,研究者和他一起面对镜子做动作。当他不能模仿时,家长在一旁协助他做出相同的动作,直至他能独立完成。

2009年7、8月为暑假,训练暂时告一段落。研究者将晨晨前期训练的内容及方法交代给家长,让家长协助孩子在假期里复习巩固。

单元活动二:利用物件模仿做动作

时间:2009年9月,共21次。

目标:注视并模仿洗脸、梳头、吃饭、喝水、刷牙、抹鼻等动作,独立模仿时正确率达80%以上。

主要活动:研究者拿起毛巾说“洗脸”,并示范洗脸的动作。然后把毛巾放到他手中,协助他用毛巾洗脸。随后把毛巾放在他面前,研究者做出洗脸的动作,并说“洗脸”。当他模仿洗脸动作时,立即奖励他。重复以上步骤,模仿用梳子梳头、用牙刷刷牙、用纸巾抹鼻、用汤匙舀食物、用杯子喝水等。

3.第三层次:模仿手部动作

单元活动一:用手摸一摸

时间:2009年10月,共15次。

目标:注视并模仿摸头发、摸鼻子、摸眼睛、摸耳朵、摸嘴巴,独立模仿时正确率达80%以上。

主要活动:模仿用手摸头发、摸鼻子、摸眼睛、摸耳朵、摸嘴巴。

提升活动:同时模仿2个动作,如一手摸鼻子一手摸耳朵。

提示方法:利用视觉提示,训练前让他先照镜子看看自己的模样。在模仿有困难时,面对镜子进行活动。研究者做示范,家长在一旁协助,牵着他的手进行。当模仿正确时,立即给予奖励。

单元活动二:交替完成两个连续的手部动作

时间:2009年11月上旬至中旬,共15次。

目标:按照以下程序完成两个连续的手部动作模仿:拼图—拍手表示高兴—拼图;拼图—伸手向老师要图卡—拼图;拼图—举手表示要图卡—拼图。独立操作时正确率达80%以上。

主要活动:给他1个拼图底版和1块图卡,让他拼图,当他拼完第一块再想拿第二块时,研究者立刻做出高兴的表情并拍手,同时鼓励他做出同样的动作才给图卡。当他不能模仿时,协助他拍手,然后把图卡给他。当他掌握以上步骤后进行类化练习,模仿伸手和举手等手部动作向研究者要图卡。

单元活动三:玩橡皮泥

时间:2009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共14次。

目标:注视并模仿把橡皮泥搓成条状、滚成小球、压成饼状、制作成脸谱。

主要活动:在他注视时,研究者示范将橡皮泥搓成条状。在搓橡皮泥时,对他说:“你也跟着做。”同时用另一只手协助他。当他开始模仿时,立即奖励他,并引导他把搓过的橡皮泥放入“完成篮”。当完成以上训练后,改变玩橡皮泥的方法,把橡皮泥滚成小球、压成饼状、制作成脸谱等。

单元活动四:堆叠积木

时间:2009年12月中旬至下旬,共15次。

目标:注视并模仿把积木叠高、排成火车、堆砌成房子等。

主要活动:研究者示范将积木叠高,在叠积木时对他说:“你也跟着做。”当完成以上训练后,可以将积木排成火车、堆砌成房子等。

4.第四层次:模仿口型

单元活动一:模仿唇部动作

时间:2010年1月上旬,共5次。

目标:模仿张开嘴唇、双唇紧合、先撅起嘴唇然后咧嘴笑等唇部动作。

主要活动:研究者示范先紧闭嘴巴,然后再张开,提示他跟着做。重复以上训练,逐渐减少协助至他开始主动模仿唇部动作或没有兴趣为止。

提示方法:利用视觉提示,研究者和他一同看着镜子做,必要时用手辅助。

单元活动二:模仿舌头动作

时间: 2010年1月中旬,共8次。

目标:模仿舌头的动作(向前伸出、向左、向右、向下伸),伸舌头舔棒棒糖。

主要活动:研究者示范将舌头向前伸出,提示他跟着做。以此类推,模仿舌头向左、向右、向下伸以及用舌头舔棒棒糖等。

提示方法:利用视觉提示,出示舌头动作图卡。

单元活动三:吹一吹、吸一吸

时间:2010年1月下旬,共7次。

目标:模仿吹羽毛、吹蜡烛、吹碎纸屑、吹乒乓球、吹肥皂泡、用吸管喝饮料。

主要活动:研究者将一根羽毛放在训练桌上,朝着羽毛用力吹气,同时协助他跟着做。当他能模仿吹羽毛时,再示范吹蜡烛、吹碎纸屑、吹乒乓球、吹肥皂泡等,让其模仿。当他跟着模仿时奖励喝饮料,在奖励过程中顺便进行模仿用吸管喝饮料的练习。

2010年2月放寒假,学校训练暂时中止,家长带孩子在家巩固身体动作、手部动作以及口部动作的模仿练习。

5.第五层次:模仿发声

单元活动一:模仿发单音

时间:2010年3月上旬,共8次。

nlc202309021449

目标:模仿发“爸”“妈”“嘟”“车”“饭”等单音。

主要活动:当他发出“哦”时,研究者立即模仿“哦”,观察他有没有再发出这个音,如果他再发出“哦”立即奖励他,并重复这个声音回应他。过几分钟,研究者再发出他曾发出的另一个声音“咿”,当他模仿时奖励他,并重复这个声音回应他。当他模仿了熟悉的声音后,可发出一个新的声音“爸”,鼓励他模仿。重复以上步骤,完成“妈”“嘟”“车”“饭”等单音的模仿。

单元活动二:配合动作发单音

时间:2010年3月中旬至下旬,共15次。

目标:模仿打哇哇、用手指按住唇边发“嘘”声、用手指轻弹脸颊发出短促的“卜”声、撅起嘴唇发“波”声。

主要活动:研究者一边用手拍自己张开的嘴巴,一边发出“啊”声。家长一边协助他模仿拍嘴动作,一边发“啊”声。逐渐减少协助,让他独立模仿动作并发声。其后依次模仿发“嘘”声、发“卜”声、发“波”声等。

单元活动三:模仿物件发出的声音

时间:2010年4月,共22次。

目标:模仿玩具汽车(嘟嘟)、电话(铃铃)、玩具钟(滴答)、响铃(叮叮)、火车行驶(轰隆)等声音。

主要活动:研究者拿起玩具汽车并发出“嘟嘟”的声音。将玩具汽车交给他,一边发出声音,一边用手接触他的嘴巴提示他发声。当他模仿时,给予奖励。完成后把玩具汽车放在他右边的“完成篮”里。重复以上步骤,模仿电话铃声、玩具钟声、响铃声、火车行驶的声音等。

单元活动四:模仿动物的叫声

时间:2010年5月,共20次。

目标:模仿猫、狗、牛、鸡、猪、羊、鸭子等动物叫声。

主要活动:研究者拿起玩具猫,以夸张的动作发出猫的叫声。把玩具猫交给他,鼓励他模仿猫的叫声。当他模仿时,给予奖励,并引导他将玩具猫放入“完成篮”里。重复以上步骤,逐渐减少协助直至完成其他动物叫声的模仿。

三、训练效果与分析

当2010年6月再次利用《自闭症儿童发展及行为量表》对晨晨进行了模仿能力评估时,其结果为:晨晨的模仿能力由训练前的4分提高到12分,相对应的发展年龄由1岁3个月上升至3岁。(1)在模仿玩玩具方面,晨晨能模仿拿木棒有规律地敲击桌面、小鼓、罐子,但在模仿轮流敲打桌面、小鼓和罐子上有一定困难;能模仿有节奏地摇摇铃、摇沙槌、摇手摇鼓。(2)模仿身体动作方面,能模仿踏脚、拍手、摸头、摸脸、挥手、点头、弯腰等身体动作,但将这些身体动作串联成音乐律动操进行模仿时,他无法独立完成;能模仿洗脸、抹鼻、吃饭、喝水、刷牙等动作,但模仿梳头有困难。(3)模仿手部动作方面,能模仿摸头发、摸鼻子、摸眼睛、摸耳朵、摸嘴巴,但在同时模仿两个手部动作时有较大困难;能模仿把橡皮泥搓成条状、滚成小球、压成饼状等。(4)模仿口型方面,能模仿张开双唇、双唇紧合等唇部动作,能模仿舌头向前、向左、向右、向下伸出、伸舌头舔棒棒糖等舌部动作;能模仿吹羽毛、吹蜡烛、吹碎纸屑、吹乒乓球、吹肥皂泡、用吸管喝饮料等。(5)在模仿发声方面,能模仿发“爸”“妈”“嘟”“车”“饭”等单音;能模仿打哇哇、发“嘘”声、“卜”声和 “波”声;能模仿玩具汽车、电话、玩具钟、响铃发出的声音,但模仿火车行驶声(轰隆)有困难;能模仿猫、狗、鸡、羊、鸭子等动物叫声,但模仿猪和牛的叫声有一定困难。

此外,在与晨晨母亲和任课教师交流中得知,晨晨有几点较为明显的进步:注意力得到较大改善,能专心注意眼前或周围的人、物及进行的活动5分钟,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能安坐20分钟以上;在与成人互动上有进步,能模仿用点头的方式和老师打招呼、用挥手的方式和老师再见;建立了生活常规,学校生活形成规律;兴趣范围得到扩展,训练前只喜欢拿着小球在手里翻转或用手指敲击,训练后开始喜欢吹肥皂泡泡、堆积木、串珠、拼图、听音乐、玩橡皮泥等活动;开始关注父母、老师以及同学的言行,喜欢父母和老师的鼓励和表扬;能模仿拍手、拍头、拍腿、踢脚等熟悉的手势和动作,建立了身体概念;能跟着老师仿说字词和3~5个字的短语。

从以上评估和家长、任课教师访谈结果中可以看出,训练后晨晨模仿能力有一定提高,与此同时该训练也带动了其他能力的发展。这与全面了解个案基本情况,制订合理的训练计划,循序渐进地正确实施以及家长的密切配合紧密相关。但是评估结果也反映出个案模仿能力的发展仍存在一定问题,其实际发展年龄与生理年龄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其中,个案在无意义的手势模仿、复杂的动作模仿以及婴幼儿社交游戏模仿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这可能与训练时间的有限以及个案的年龄、能力、生活经验等因素有关。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在后续训练中加强以上几个方面的训练,并强调在自然情境中个案模仿能力的应用和泛化。

四、讨论与思考

(一)训练先备技能是模仿能力训练的基础

对于重度自闭症儿童,模仿训练是一项重要的课程。但在学习此课程之前,多数重度自闭症连最基本的安坐、目光对视、专注力等技能尚不具备,所以在训练之初应先训练以上能力,为后续训练打好基础。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训练的保障

训练中教师要以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来激发儿童参与活动的欲望,积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营造一种友好的氛围。这对自闭症儿童与教师之间建立一种信任、友好、和谐的情感关系将起到积极作用,而这种情感关系又将促使自闭症儿童积极参与到训练之中,保证训练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训练应循序渐进

在制定训练方案时,应考虑到儿童身心发展顺序以及个案的基本情况。训练应分步进行,循序渐进地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由低难度到高难度的顺序。如在模仿动作训练中,应先模仿熟悉或易于观察的单一动作,再模仿陌生或较难观察的单一动作,然后模仿有次序、有节奏的连串动作。

(四)交互式教导技术和直接教导技术的综合运用

本训练综合运用了交互式教导技术和直接教导技术,主要表现在:在建立信任关系阶段运用了“跟随儿童的引导”“模仿儿童”等交互式教导技术;在模仿能力训练中运用了“提示”“强化”等直接教导技术。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对训练的有效开展起到了有利的推动作用。

篇5:对中重度弱智儿童认知能力的训练

坐:应该尽早让孩子坐着能控制头,使头不向前下垂或向后仰。开始抱着他可以让他把头靠着成人身体,再慢慢推开他,只给他一点儿支持,使他不致完全倒下或后仰。有时可以用手臂做个圈,围住他的肋骨部分,以增加他独自坐的信心。待多次练习以后,孩子就能学会控制头颈和上半身的肌肉了。

站:弱智儿童比正常儿童学会站立要晚得多,一方面是因为弱智儿的腿和躯干肌肉软弱,另一方面是他们比较胆小,不敢独自站立。开始可以训练他拉住东西站起来。把他放在有栏杆的小床边坐着,一边在栏杆上方用玩具逗引,一边用手扶着他,使他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如他有想够取的意图,就用手扶着他的胳膊帮他用力,渐渐放松支持,待他有一点进步马上就表扬。有时可以把他放在墙边,靠着墙站着,自己在前面逗引。为了克服他们怕失去平衡而跌倒的紧张心理,可以让他抱一只大球或大吹塑玩具,在他有一点进步时,可以与他玩游戏。比如:够一个从上方悬垂下来的玩具,这个玩具必须要站立才能取到,或从上方给他一个苹果(或他喜欢的糖块),他也必须站立才能拿到等。这样,可以使他的注意力从腿部转移开去。有时玩几次,他就會独自站立了。

爬:爬是很好的锻炼。对颈肌、背肌和四肢的协调都有好处。爬有两种,一种是“匍匐爬”(腹部着地),另一种是“用四肢爬”(腹部不着地,只用手、胳膊和膝、腿爬)。一般是先训练匍匐爬,再训练用四肢爬,弱智儿童也是如此。但有些中度、重度的弱智儿童可能永远也学不会用四肢爬。

弱智儿童学爬很困难。往往一个普通玩具、一点食物不足以激发他们爬过来取的兴趣。这时就要想法增加“刺激物”的吸引力。可以用色彩更鲜艳的玩具、会响的玩具、他很喜欢玩的玩具或吃食配合语言来逗引他。

对于有取物动机但肌肉力量不足的儿童可以给以帮助。开始可以兜一条宽布带子或大毛巾在他的腹部,然后轻轻地帮他把腹部抬离床面或铺了席子的地板,轻轻敲击他的脚趾,或推他的脚趾,给助力让他向前(图1)。由于有了腹部的带子,他的重量减轻了许多,很多儿童就是这样学会爬行的。

当弱智儿童在这种情况下学会了爬以后,就要尽快帮助他离开腹部的带子(一点一点减少用力)。直到不用带子,才是真正地会爬了(图2)。

走:弱智儿童学会走很困难。愈是智力落后程度严重的,学会走路愈难。有的弱智儿童甚至到八九岁还走不稳,也有终生不会走的。当然,不会走还可能有其他原因。它不是衡量智力落后的惟一指标。

从站到走是弱智儿童一大难点,因为他们不会把身体重量“暂时”移到一条腿上,以致不能迈步。成人要做许多鼓励、帮助、激励的工作,帮他们克服害怕摔倒的心理,把身体重量暂时放到一条腿上。

对正常儿童来说,教他们走路是先拉着他们的两只手,逐渐变成拉一只手,再保护,最后让他独自走。可是拉着弱智儿童的手,领着他走这个方法效果却不好,因为他们很难主动放弃支持。比较好的办法有几个,比如:

①用一根木棍(或橡皮管)让孩子抓住中间的地方,成人也抓住中间的地方领着他走,渐渐地使两人的手的距离变远,这样,他只好自己用力了,时间长了他就会慢慢放手自己迈步走了(图3);

②让他抱住一个玩具,成人扶住他的腰部或臀部来推他;

篇6:怎样训练弱智儿童听懂他人讲话?

语言主要有三个方面:(1)语音;(2)懂话,即理解;(3)说话,表达。有时人们也把发音放在表达这一个方面。训练弱智儿童说话,首先要看弱智儿童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弱智儿童语言发展特点

弱智儿童的语言障碍的程度可以从词汇少、句型简单到完全不会说话、不懂话。下面所说的语言障碍的特点是轻、中度弱智儿童的表现,不包括重度或深度弱智儿童的表现:

(1)弱智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与正常儿童不一样,正常儿童往往是先会牙牙学语(发出令人难懂的语音),然后会懂话,再会说话,基本过程到3~4岁就完成了;而弱智儿童往往是没有语音(哭声还是有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家长的“强化教育”(即老对他说话)下,能听懂一些生活上的话语,但不会说话(轻度落后的会说一些话)。有的弱智儿童到5~6岁还不会开口。

(2)开始说话的年龄晚,成人花费的教学时间多。一般经过强化教育,轻度落后或中度落后的儿童可以学会说话,但最早要到4~5岁或5~6岁才会说一两个字。

(3)口齿不清,只有最亲近的人才能听懂,这可能与他们辨别人的语言差有关,也与他们失去最佳学习语音的年龄(1岁半~3岁)有关,当然,也可能与他们语言器官有缺陷,大脑控制薄弱有关。

(4)理解语言(即懂话)的能力大大超过表达语言(即说话)的能力。他们往往能按成人的要求做一些事(如取来一个肥皂盒子等),但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如要妈妈给讲故事书上的小白兔吃萝卜等),只是用手拽、用手指。

(5)说话不完整,往往只说他认为是主要的词,如:“喝”(表示喝水)、“打”(表示一个小朋友打了他),成人只能从他的眼神、手势、表情来理解他的意思。

(6)连续说两个字是学习语言的难关。比如教一个5岁的弱智儿童说“钢笔”,他往往只说“笔”,教他说“苹果”,他只说“果”。如果这一“关”过了,再学3个字的词,如:“大红花”、“天安门”等就容易多了。

(7)轻度弱智儿童的语言比较好,能说完整的句子,能回答简单的问题,但句型简单,内容单调,这与他们的思维简单有关。

(8)有重复语言现象,比如,一个6岁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常常说:“你干吗呀?”、“他怎么不来呀?”等,有时可在一天内重复说几十次。

从懂话开始

要训练弱智儿童说话,必须从懂话开始。

对弱智儿童来说,懂话比表达容易。家长常常说:“他懂,就是不会说。”所以,训练的任务相对容易些。不过,由于弱智儿童智力程度不同,他们的懂话水平也不相同。深重度的弱智儿童可能只懂几个命令,重度弱智的儿童可以懂几十个命令,中、轻度弱智儿童懂得就更多了。但是,他们能懂的话,多半也限于生活中不断重复的事。

要训练弱智儿童懂话,可以用以下一些方法。

(1)创设一个语言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都尽量告诉他,向他描述你正在做的动作。比如:“我正在给你削苹果呢。”“我在给爸爸织毛衣呢。”“你是在玩小火车呀!”在不断的重复中让儿童把物、动作和代表物、动作的词联系起来。

(2)带孩子上街,去公园、动物园,可以扩大孩子接触新事物的范围。要尽可能让孩子多听、多看。每次要有重点地重复一些事情,帮助他记忆。

(3)训练孩子听音指物。开始先指给孩子看:“这是桌子。”“这是鞋子。”然后问孩子:“哪个是桌子?”“你的鞋子呢?”等等。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都可以说,可以发问。开始可以是孩子身边的东西,以后可以发

展到用图片来讲,来提问。要选轮廓清楚、色彩鲜明、大小适中便于拿取的图片。开始一般先教孩子名词,如手、眼睛、橘子、碗等,以后可以发展到动词,如“他在跑”、“姐姐在跳”。对于动词的学习也可以你一边说,一边领着孩子做。一般来说,孩子会乐于做动作的游戏。

(4)猜物游戏。当孩子的词汇量达到30个左右时,可以开始和孩子一起玩猜物游戏。把画有苹果、香蕉、自行车的图片放在桌子上,对孩子说:“哪一个是香蕉呀?请告诉我。”

如果他指对了,就马上表扬;如果指错了不要批评,就把这个词再教一段时间。当这种方法玩会了以后,就可以把这些图片放进一个布口袋中,对孩子说:“请把自行车的图片给我拿出来。”由于开始是三张图片都看不见,增加了难度,也增加了兴趣。对于训练他懂话的准确性很有益处。

训练弱智儿童理解语言最重要的一点是多重复。经验告诉我们,教他们听懂一个名词,有时要经过数百次,上千次的重复。有时并不是他们学不会,而是重复的次数不够。

正常儿童理解语言(懂话)发展最初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出生不久,可以对声音刺激有反应,比如刚生下来不久的孩子能“倾听”声音,并大体上辨别出声音来自何方。

第二阶段:出生后两三个星期,可以辨别不同声音之间的频率变化;区别是人的声音还是其他的声音。

第三阶段:两三个月以后,对成人话语中流露出来的感情能做出反应。比如,听到训斥的声音会退缩甚至哭泣;对逗引的声音会笑等。此时还会区分亲近的人的声音和陌生人的声音等。

第四阶段:三四个月以后,能听懂对他说的一些简单的话语了。他们已能意识到讲话的语调和节奏。

第五阶段:快到1岁时,理解成人的话的能力显著提高,能懂许多简单句,但还不会说。

上一篇:仓库盘点工作总结542361459下一篇:关于建党节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