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家庭教育指导20130

2024-05-28

儿童家庭教育指导20130(精选8篇)

篇1: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策略探析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价值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是流动儿童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应有之意。儿童的健康发展受家庭、学校、社会各教育因素的综合影响, 其中家庭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站。缺少家庭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家庭环境、家长素质及家长的教育观念等因素直接影响儿童今后的发展, 直接决定他们能否入学以及进入学校的质量, 还间接影响到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帮助以及良好学业成绩的获得。因此, 开展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是维护教育公平、公正的需要, 也是确保流动儿童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其次,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许多国家、地区的历史经验表明, 流动人口如果不能与流入地实现良性整合, 缺乏认同感, 长期存在隔膜和抵触, 就会导致角色错位、行为失范, 自发地形成亚文化圈, 损害流入地的社会整合能力, 破坏社区稳定, 降低社区品质, 甚至会频繁发生反社会行为, 造成社会性灾难。目前, 流动家庭还属于社会弱势阶层, 他们的生存状况影响着社会和谐稳定与社会经济发展。因此, 开展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保障他们享受全面教育、健康发展, 有助于促进他们与流入地的社会整合,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第三, 开展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寻求家庭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是学校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 是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的重要措施, 是学校教育的职责所在。学校教育的特殊功能与优势, 也决定了它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方面能够大有作为。因此, 开展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帮助流动儿童家长和家庭发展, 最终促进流动儿童健康发展, 是接收流动儿童就学的学校德育工作的应有之意。

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

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受多种因素影响, 清楚了解这些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加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目前, 影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主要以下因素。

(一) 家庭内部因素

家庭是流动儿童城市化的初始环境, 家庭内部因素直接影响家庭教育质量, 进而影响流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流动儿童家长不少为个体经营者、工人、郊区租地农民, 从事一些为城市人所轻视脏乱苦的低层次工作。出于对自身的文化水平、职业状况、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不满意, 多数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把改变命运的期望寄托在子女身上, 这种较高的期望易导致亲子矛盾冲突。同时, 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也有功利化、现实的一面, 对子女的期望值较低, 甚至认为孩子只要能认几个字、算个帐就行了。较低的期望导致家长放松甚至放弃对子女的家庭教育。

来到城市后, 流动儿童比父母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相比之下, 父母由于文化水平比较低, 又忙于生计, 难以跟上孩子在学习、精神上的需求,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权威地位逐渐削弱。同时, 由于父母多从事脏苦累活, 且劳动时间过长, 用于家庭教育的时间相应减少, 在家庭教育上付出的精力更加有限, 对亲子互动造成严重影响, 良好亲子关系难以形成, 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成效。

与城市居民相比, 许多流动人口的收入依然偏低, 物质条件有限, 难以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 部分流动人口在事业上非常成功, 成为雇主、包工头甚至中高层管理人员, 家庭收入比较高, 这类家庭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普遍存在物质投入有余而精神关怀不足的现象。部分家长在“暴富”之后所显露的重玩乐享受的心态妨碍了孩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 社区环境因素

良好的社区环境是家庭教育重要外部条件。流动儿童家庭大多居住在房租低廉或就业方便的城市边缘地区。由于各种原因, 这些地区房屋的基本设施比较匮乏, 社区环境相对落后, 黄赌毒危害较大, 生活在其中的流动儿童容易受不良影响。流动人口大多从事低等工作、社会地位低, 他们聚居在一起, 容易产生社会和心理问题, 一旦不能予以及时有力的疏导, 就会成为家庭教育的隐患。

由于家长职业不稳定, 流动性较强, 居无定所, 流动儿童经常需要适应不同的环境。缺乏相对稳定的社区环境, 流动儿童的社会化和城市化过程被多次中断, 造成了其子女社会化和城市化的不充分状态, 无疑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 导致家庭教育无法顺利进行。

另外, 随着父母进入城市后, 流动儿童与城市青少年基本隔离, 带有极强的边缘色彩。同龄群体的边缘性不利于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正常交往, 加剧了自身地位的边缘化, 甚至造成了流动儿童之间不良行为习惯的相互传染。由于家庭的流动性, 流动儿童的同龄群体在不断变化, 甚至在某段时间根本就不可能建立新的同龄群体, 同龄群体呈现出一种衰落的趋势, 导致流动儿童心理孤独感的增强, 不利于流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在客观上要求流动家长加强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 发挥家庭教育的正功能。

(三) 社会政策因素

流动儿童家庭主要来自农村。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政策, 使他们被视为二等公民。户籍制度派生的职业排除政策使流动人口只能做本地人不愿干且待遇极低的工作, 给流动儿童留下不平等的印象。因为户籍歧视所带来的心理伤害, 也影响到父母家庭教育的权威地位。部分流动儿童无法理解户籍制度深刻的社会体制原因, 受到城里人特别是城里孩子的歧视时, 他们往往迁怒于自己的父母, 甚至于看不起自己的父母, 拒不接受或不理会父母的教育。既不能融入城市, 又难以回归农村, 这种边缘化状态, 妨碍了流动儿童极其家庭和谐地融入城市生活, 也导致了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受以上因素影响,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和困惑。化解这些困惑, 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有效开展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一) 加强家长学校建设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离不开学校主渠道教育的推动。然而, 由于各种原因, 以接受流动人口子弟为主的民办学校通常以“拼教学质量”招揽学生, 忽视家庭教育指导, 家长学校流于形式, 难以计划地开展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在此背景下, 需要加强流动人口子弟家长学校建设, 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 改善亲子教育行为, 从而发挥最大的育人效益。中小学校在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长培训、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学校应该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 放在重要位置来安排, 采用, 多种指导和沟通方式, 调动家长参与学校事务, 有效地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二)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需要教师有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 掌握专业的技巧和方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可以提高家庭教育指导专业能力。教师要突破职业局限, 在研究学生的同时, 还要研究家长, 跳出技巧传授及技术性指导的层面, 关注家长的心理健康、个人素质, 帮助家长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自己, 与子女一起成长, 应该是家庭教育指导的重点。学校可采取请专家辅导、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专题研讨、开展课题研究等形式开展教师的校本培训, 还可以提供条件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进修、外出参观考察、参加各类家庭教育学术研讨活动等校外培训, 帮助教师突破职业角色的局限,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 开展分类或个别指导

流动儿童家长文化差异大, 素质高地各有不同。家庭教育指导要取得实效, 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殊差异, 采取不同的分类教育指导策略。面向全体家长的辅导解决全体家长带有共性问题, 分类指导则解决部分家庭所具有的同类问题。比如, 对经济条件较好的经商家长或纯粹打工的家长的分类辅导等。他们有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共性问题。分类辅导要在在集中解决共性问题的基础上展开, 使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分类辅导在方法上可以运用小组讨论、情景体验、个案分析等多种活动形式, 鼓励家长“活学活用”, 强化教育效果。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 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个别辅导是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特性。因此, 在分类辅导的同时, 也要进行个别辅导, 尤其需要对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家庭制定相应的指导方案, 实施个别指导, 给予人性关怀。例如, 结合家访对学生家庭“因材施教”、请专家预约辅导,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家教辅导室”、开通“家教咨询热线”、开展家庭治疗。

(四) 为家庭提供社会支持

我国应完善社会服务, 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社会工作系统。社区工作直接面对流动儿童及其家长, 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可以让流动儿童家长及时、就近得到社会支持和帮助。具体说来,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流动人口社区服务中心。

中心以社区为基础, 把流动人口动员起来, 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和帮助, 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技术和知识水平, 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 融入城市。可以针对流动儿童举办一些关于城市生活常识、安全以及卫生保健知识的讲座,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可以为社区中的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及家长提供书籍供他们阅读, 包括儿童益智图书、家长育儿图书、报纸、杂志等等。

2. 为流动儿童家庭提供社会服务。可以从两个层面介入。

(1) 个人及家庭层面。通过个案工作或小组工作, 如个案辅导、家庭治疗、小组“历奇”活动、个人成长小组等协助流动儿童家长正确认识和发展自我, 纠正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偏差;通过小组活动形式, 提升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对迁入城市、居住社区的全面认识和归属感, 以积极的心态融入城市生活;还可以通过家庭辅导, 如“家长学校”、“亲子康乐”活动, 协助流动儿童家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2) 社区层面。加强社区管理, 严打黄赌毒, 为流动儿童家庭创造健康、安全、卫生的社区环境;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 安排好流动人员的社区生活, 包括居住、医疗、教育等工作;邀请流动儿童家长参与社区管理, 促进社区居民了解和沟通, 消除与社区其他居民的隔阂;组织各种文化或其他健康文明的社区活动, 增强社区文化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还可以为流动儿童较多的学校, 如流动人员子弟学校、城中村学校, 举办教师培训班和校长培训班, 提升办学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家庭教育指导水平。

摘要:开展流动儿童家长教育是促进流动儿童全面发展的应有之意和必须环节。受多种因素影响, 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和困惑。化解这些困惑, 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有效开展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为此, 学校要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要采取分类辅导的策略, 提高流动儿童家长教育的针对性。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各类家长学校的建设和指导、增加教育投入。要大力发展社会服务工作体系, 建立流动人口社区服务中心, 为流动儿童家长提供专业的社会服务。

篇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策略研究

那么,孩子的个体差异与家庭结构、家长的教育观、态度和行为到底有何关系?通过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和指导,孩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便是此篇个案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研究对象

1. 指导对象:许平:男,44岁,吉林省长春市赢利文化用品商店经理,对独生子特殊的爱,特殊的保护、依从,怕他摔跌,怕他出意外。唯恐失去儿子,从来不敢撒手,他成了百分之百的溺爱型父亲。

2. 教育观察对象:许百功:男,今年5周岁,是吉林省政府机关第一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平时他和爸爸、妈妈、姥姥生活在一起。他很聪明,知识面广(与同龄幼儿相比)语言表达能力极强,对事物有自己的想法,不随便听从他人的指挥,好反抗,生活上依赖性强。

二、指导过程摘要

1. 理解为先,取得共同语言。百功是中班时来幼儿园的,父母溺爱他,不敢过早地送他上幼儿园,怕受欺负。来园初,很少有小伙伴们跟他玩,因为他一伸手不是推人就打人,抬脚就踢人,同他父母谈过两次,很不理想,母亲比较通情达理,父亲却“顽固不化”,如说孩子优点时,他便洋洋得意的样子,说缺点时,表情一变,忙插嘴说:“不可能,不可能。”就好像他看见一样,很难沟通。在与他母亲交谈时得知:“孩子在家时每天都和他爸爸打闹,拳打脚踢,还经常看武打片。”

在幼儿园的一次春游中,父母不敢让他去,担心不安全,百功执意要和小伙伴一起外出活动,父母一贯依从孩子的执拗,只好违心地答应。上车时,他爸爸看到儿子稳稳地坐好了,老师站在他身边,车子开了,他才离去。按理他的做法是有些过分的,集体活动应教育孩子先人后己、互相帮助才是,但我很理解他的心情,对他的再三嘱托:“孩子坐车要头晕的,你要多注意他”等等,当他看到儿子安然无恙地、欢快活动回来,笑容绽开在他紧张了一天的脸上。一次次的外出活动,一次次的理解,增添了他对我的信任,为进一步的家教指导打下了基础。

2. 方法指导,观念转变。晚饭后回家的时间到了,家长们纷纷来接孩子,百功看到爸爸来了马上就去抢李杰南手中的玩具,南南哭了,手抱着玩具不放,百功爸爸见状马上对南南说:“你让百功先玩,我们马上就走了,你妈妈还没来,等我们回家了你再玩吧。”说完就帮着儿子从同伴手中拿过玩具玩起来,看到这情景,我赶紧拉起南南的手说:“老师讲故事给你听。”百功玩一会儿之后,他爸爸与我道别。这件事使我想了又想,如何进一步去指导他呢?我决定先教育孩子,让百功的行动、言语去促动爸爸,不要再被溺爱所困,我对百功说:“老师知道你很聪明,我讲的关心爱护小朋友的道理,你一定都懂的,昨天你从南南手中‘抢了拼版,结果南南很伤心,你说应该吗?”他笑笑,不回答。我说:“你回家问问爸爸,明天告诉我,好吗?”他说:“好的。”第二天,许百强兴冲冲地跑到我跟前对我说:“老师,爸爸说昨天我‘抢玩具是不对的,让我以后改正。”我说:“你知道就好了,你爸爸如果看到你很懂礼貌,一定会比现在更高兴。你今天回家再去问爸爸,老师说的对不对?”

3. 把握时机,及时指导。每到午睡时,百功总是坐着不动,我问他:“你怎么不脱衣服?”他说:“我是想睡的,但爸爸关照过我,衣服、裤子都不要脱。”我说:“不脱衣服、裤子睡觉会出汗的,容易感冒,被子也会脏的。”在我的一再坚持下,他脱下外衣外裤睡着了。第二天,他爸爸告诉我让百功穿外衣外裤睡觉,并说是怕他气管发炎,我给他讲了许多“这样不好”的道理,他爸爸笑笑说:“我知道,百功喜欢这样就让他去。”爸爸的包办代替换来了依赖性强、动作慢、不会自理的儿子,不脱衣服是怕麻烦,这是真正理由。每天午睡起床,他就如同在家一样,坐着等老师的帮忙。我想我有责任提醒他爸爸,让他认识到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4. 分析效果,坚定信心。以往,家里做好吃的孩子先吃。一次,姥姥做了一盘海鲜,放到桌子中央,百功不高兴了,因为他很喜欢吃海鲜,为什么不放在他的面前,他爸爸跟我讲了这件事的经过。他说:“要是以前,我就要跟他姥姥吵了或者再去给我儿子买一盘,但想到老师们一再说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要太宠孩子,要教育他关心、爱护别人等,我就忍下来了,另我高兴的是坏事变成了好事,百功想起了老师的话要尊敬老人,以后姥姥无论烧了什么百功爱吃的菜,他都让姥姥先吃,爸爸妈妈先吃,这使我想到对孩子严一点是有好处的,我也有信心去教育他了”。平凡的话语道出了我们家教指导工作的成功,许百功爸爸的教养观念、态度、行为的转变,对孩子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效果

1. 家长的变化。从许百功爸爸一味地宠爱孩子到学会科学地教育孩子中,清楚地看到家庭教育指导以后的成功。首先,家园教育的一致就能起到教育的“共振”作用,使得对儿童的教育取得最大限度的成效。其次,家长有教育观念、态度、行为的变化,才会有孩子的进步,抓孩子的教育必须同步抓家教指导;第三,家教也要讲艺术、讲方法、讲循序渐进,使家长乐于接受。总之,本个案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是成功的。

学前儿童的可塑性是很大的,从教育的角度说,可塑性大就为转变孩子的思想、行为等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教师和家长可以按照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健康地成长。从可能性转变为成功的必然性,还要靠目标的适当、方法的科学、手段的艺术、途径的多样。从许百功的转变中,可以看出上述诸要素的和谐一致。

四、个案研究的几点启示

1. 树立良好的教育观是进行个别家庭教育指导的基础。教师与家长要建立友好平等的交往关系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如同所有的交往一样,它会遇到某些因素的干扰,这种干扰可能是由家长引起。譬如,家长情绪不好、疲劳等生理、心理因素会引起与教师的摩擦。另一方面,教师的态度和教育观上的方式方法问题也会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排除交往关系中的干扰,就幼儿园而言,教师应接纳人本主义的观点,记住教师的职责。我认为,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始终应该是真诚的,没有任何的虚伪,不论家长文化水平的高与低,地位的贵与贱,家境的贫与富,子女发展的好与差,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地待人,真心诚意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共商教育幼儿的对策。

在与家长的交往中,教师要既能接受家长偶尔的冷淡,也能接受家长一时冲动的责怪,还能放下架子接受家长比自己更高明的做法。教师采取接受的态度,两者之间就较易沟通情感,教师有容纳意见的胸怀,就能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和子女教育的热情,可使教师的家庭教育观显露出指导工作处于一个和谐的、生气勃勃的氛围之中。

此外,教师还应对家长持理解的态度,要角色移位,对家长的喜悦、烦恼、无奈、厌倦和生气做出移情性的理解。教师应该看到当前的幼儿家长自主性很强,他们都具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都对子女有很高的期望,由于缺乏教育经验,在子女的管教中常常遇到各种困难,因此而引起的在教育态度和行为上的偏差也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幼儿园教师与家庭教育之间的指导关系并非约定俗成的,这种关系的存在需要有一个基础,简单地说来:(1)前提是理解;(2)手段是沟通;(3)关系是朋友。如此,家长才能接受指导,才能推动家园关系的建立。

2. 淡化指导痕迹是进行成功的个别家庭教育指导的基础。“我讲你听”式的指导,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指导而指导,这种形式作为讲座还可进行,而面对特定对象的个别指导则常常要失败,原因就是家长被推到了受教育的地位失去了面子,因而对幼儿园的指导产生抗药性。最好的办法是淡化指导痕迹,开展隐性化的指导,在潜移默化中使家长受到启迪,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

3. 抓住契机、不拘一格是进行教师的个别家庭教育的经常形式。个别指导并非有固定的时间和场合,由于家长和家庭情况的多样性,常常在各类偶发事件之后需要及时开展教育,这就需要教师有教育机制,善于抓住契机,不拘形式开展指导,可以在家长来园时指导、电话指导等。

4. 研究方法,艺术指导是教师的家庭教育观体现的重要手段。教师的家庭教育面对的对象是家长,对家长更要讲究方式,开展艺术指导,教师不要以为自己一定比别人家长高明。无非是教师的职业地位保证了这种指导关系。艺术的指导就是讲究指导的艺术性,使家长愿意听、爱听,听了以后肯做、肯改、肯身体力行。

5.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提高教师的家庭教育效果的基础。教师的家庭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容易事。家长水平的提高有一个过程,家长的行为影响到子女的进步更有一个过程,这就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使家长逐步提高开展家教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帮助家长改正一些陋习,家长能够在子女面前起表率和榜样作用,教师的家庭教育效果才显著。

篇3:儿童家庭教育指导20130

实施儿童职业启蒙教育的可能性

(一) 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儿童职业启蒙教育提供了可能

首先, 从儿童的生理特点来看, 进行适当的职业教育和适量的锻炼, 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动手能力。

由于儿童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发展不平衡, 兴奋占优势, 并易扩散, 因此活泼好动, 注意力不集中, 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占优势, 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 表现出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动作准确性差等特点。进行简单适量的职业训练和工具操作, 可以有效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激发儿童的兴趣,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

此外, 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 躯干和四肢都在生长发育阶段中, 进行一些适度的职业锻炼和操作, 不仅有益于儿童身体的协调性的发展, 还可以提高儿童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其次, 从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看, 合理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锻炼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心理认同。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 7~12岁儿童的心理正处于由较低的心理活动过程向高级心理活动过程迅速发展的过渡阶段, 该时期儿童的心理具有三个主要特征: (1) 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模式向抽象思维过渡; (2) 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迅速发展; (3) 集体意识和个性逐渐形成。因此, 这个时期对于个体的品质和意识而言, 不仅是有利期, 也是关键期。

在这一时期可以利用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第一, 可以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 使其提升对自己的认同和归属感;第二, 可以培养儿童的发散思维, 提高抽象思维水平;第三, 可以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和与人协作的精神;第四, 有助于塑造儿童良好的人格品质。

(二) 职业教育的规律为儿童职业启蒙教育提供了可能

从职业教育本身来看, 其发展规律也呼唤对儿童的职业启蒙教育。

职业发展理论的先驱弗兰克·帕森斯认为, 职业发展是个体的“职业自我概念”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过程。职业发展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 职业选择不是个人生活中面临择业时的单一事件, 而是一个过程, 人的职业态度和要求也不是面临就业时才有的, 而是在童年时期就开始孕育职业选择的萌芽。

我国教育家刘占恩在《择业自审表》首项内容“择业须知”中曾明确指出:“对于所择的职业, 若要成功, 必须有充分的预备与相当的学识”。职业选择是不断发展的, 在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不断增补有益的信息, 持续吸收相关学识, 这一过程无法一蹴而就, 需要从小开始积累和学习。

此外, 要使人们永远具有既为个人谋生, 又为社会服务的职业意识, 有赖于职业指导。这种指导是一种长期持续不断的过程, 开始于职业选择之前, 继续于已得职业之后。因此, 儿童时期的职业指导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

实施儿童职业启蒙教育的必要性

(一) 顺应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英国儿童、中小学与家庭事务大臣埃德·鲍尔斯说:“我们知道, 相比于在7岁至9岁就接受相关教育的孩子而言, 14岁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已太晚。”英国的这项职业指导计划将率先在曼彻斯特、普利茅斯、约克等7个地区的38所试点小学实施。届时, 试点小学里7~11岁的小学生将有机会进入大学和企业, 切身感受成年人如何学习和工作。同时, 教师也会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为学生的职业选择出谋划策, 并提醒家长做好相关准备, 以便指导孩子做出正确选择。另外, 在诸如“脸谱”等社交网站上, 儿童也能获得职业指导信息。

在德国, 学校的设置不仅是逐渐递进的, 而且在接受完基础教育之后, 还可以针对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学校进行专门学习。从小学四年级开始, 学校就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天赋和特长进行分流, 一部分孩子从10岁就已经开始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了。德国人认为, 儿童修完基础学校后, 应当进入最适合他们学习能力的学校就读, 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和高度工业化与小学分流不无关系。

美国在1971年就开始在全美范围内推行实施的终身化的职业教育———生计教育也涵括了对儿童的职业教育和指导, 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从幼儿园到成年获得全部生涯的谋生技能, 并形成个人生活方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通过的《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提出:“初步了解技术和职业生活应是普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此可以形成对现代文化的技术本质的理解, 并使他们尊重那些需要实际技能的工作。”

(二) 弥补国内儿童职业教育的空白

虽然我国正在逐步提高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投入, 但是由于职业教育起步晚, 还有一些观念认识没有转变, 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仍处于劣势, 专门针对儿童的职业启蒙教育和指导更是一片空白。

由于职业教育不到位, 很多学生只有在所谓“学有所成”之后才考虑定位问题, 只有在面临毕业时才考虑职业问题。这就造成对于“职业意识”的无意识, 导致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新失业群体”等就业难题。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当下应当做的, 就是要利用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扶持这一契机, 从娃娃抓起, 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发展。

(三) 塑造个体的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

在我国, 职业教育发展起步晚, 职业教育不完善, 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观念存在问题。家长、教师、学生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 忽视职业指导, 使得专门的职业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低下。虽然人们最终都会在某一时段面临就业, 开始职业生涯, 但却对这之前的职业教育不屑一顾。从娃娃抓起, 对儿童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和职业指导, 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逐渐扭转职业教育的劣势地位, 逐渐转变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不仅不会限制儿童的选择, 还会为儿童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深化其对职业选择的认识, 为以后职业生涯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做好准备, 使得个体在重视个性发展的基础上, 拥有一定的能力, 并且担负起社会所赋予的重任。

实施儿童职业启蒙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 避免强制教育和过度教育

早在18世纪, 被誉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的德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赫尔巴特就曾警告教育者:“不要进行过度的教育, 要避免运用一切不必要的强制, 这样的强制可能使儿童无所适从, 可能抑制他们的情绪, 毁灭他们的乐趣;同时这还可能毁灭他们今后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探讨职业教育是否应从娃娃抓起这一问题的关键, 是如何把握好实施职业教育的度, 适度的教育和指导有益无害, 不恰当的教育就会适得其反。

因此, 以儿童职业启蒙教育这一概念定义儿童职业教育, 就是要强调对儿童的非职业定向的启蒙教育, 避免过早地给儿童带来心理枷锁和社会负担。职业启蒙教育旨在激发儿童对职业的好奇和兴趣, 为儿童提供初步的职业认识, 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完整的人格品质。

此外, 还要注意避免强制教育。职业启蒙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从其兴趣出发, 给儿童自由选择的空间, 以免儿童产生逆反心理。

(二) 注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在对儿童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和指导的过程中, 教师的素质和对待职业教育的态度显得至关重要。儿童的职业意识正处于懵懂阶段, 接受性和可塑性极强, 对他们进行正确的职业教育, 有助于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长久的错误观念和偏见。因此, 教师首先应当提升自己对职业教育和指导的认识, 注意自己的言行, 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念, 扭转错误的文化传统偏见, 以使职业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 注重儿童人生关怀及品质和意识的培养

儿童职业启蒙教育的模式建构是重点, 也是难点, 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地点选择、教学内容筛选等都需要经过严谨的研究和科学的安排, 都亟待大量相关研究和理论的支持。唯一可以确定的是, 要始终围绕启蒙二字, 把握合适的度。

对儿童的职业教育, 重点不是训练儿童掌握某种技艺或产生某种社会责任感, 而是要给予儿童丰富的人生关怀, 塑造其健全的品质和完整的人格。因此, 没有必要安排过于专业的过程和紧凑的课时, 可以选择类似于手工劳动等简单的课程, 并通过选择合适的户外地点将职业教育和指导融入教学内容中, 给儿童以职业代入感, 丰富儿童的学习生活。

摘要:我国的儿童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受到的关注甚少, 相关研究也屈指可数, 具体实施更是无从谈起。职业教育是否应当从娃娃抓起, 也是一个各方质疑的问题。因此, 有必要研究有关儿童职业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英国政府于2009年10月26日推出一项职业指导计划, 即向英国的小学生提供职业信息, 并让他们体验大学校园生活和企业工作环境。此举可以为我国的儿童职业教育带来一点启示, 引发我们的思考。

关键词:英国,职业指导计划,儿童职业启蒙教育

参考文献

[1]叶亚玲.职业教育应从儿童起步——由“新失业群体”引发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6 (15) .

[2]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3]新华网.英国职业规划从娃娃抓起让小学生体验企业环境[OL].[2009-10-27].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10/27/content_12337161.htm.

篇4:儿童家庭教育指导20130

全书共十五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规训的基础,包括第一至第三章,主要介绍规训和影响规训的因素。在第一章对“规训”进行了界定——帮助儿童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能自己判断正误。规训不同于强迫甚至强制儿童按照某种方式行动,而是提倡帮助儿童理解为何某些行为比其他行为好,并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生理发展与情感发展、智力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两个角度阐述了儿童的发展规律对儿童行为和成人如何规训其行为的影响。有效的规训方法必须建立在对儿童身体、情感、智力以及社会性发展的了解之上,同时也要考虑到每个儿童的个性特征。

第二部分,规训方法,包括第四至第十章。这一部分主要按照从积极到消极的递减顺序介绍了不同的规训方法。这一顺序也可以看作是从干扰最小到最大的递增顺序。第四章主要讨论了怎样通过营造一个最支持儿童发展的情感环境和物理环境来预防行为问题的发生。作者认为,作为家长应该帮助儿童找到友谊、成功以及认可的教师;作为教师则应该尊重儿童个体、尊重他们的家庭以及他们的文化进而培养出一个互相关心的班集体。在第五章,作者主要探讨了通过设计与实施学校课程的内容来预防行为问题的发生。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介绍的是预防纪律问题发生的方法,作者认为这是最佳的规训方法。第六章介绍了成人示范的榜样行为会如何影响儿童的行为,此外还展示了如何帮助儿童在冲突情景中使用这些榜样行为。第七章介绍了与儿童进行有效交流以预防冲突并协商解决现存问题的有效方式,主要帮助儿童掌握交流和协商的技巧,初步学习自我管理潜在的行为问题。第八章介绍了通过使用自然后果和相关后果帮助儿童反思他们的经验,来理解为何某些行为比其他行为更为可取,进而逐步建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在第九章中,作者讨论了行为主义理论在规训中的运用,即行为矫正,其中包括奖励、惩罚、暂停、表扬、鼓励。第十章,通过案例介绍了惩罚的危害,作者认为惩罚不应再被视为合理的规训方法。

第三部分,包括第十一至第十五章。这一部分通过具体的案例,提出应依据不同的行为原因选择相匹配的规训方法。第十一章讨论了成熟水平和可接受行为之间的关系,在探寻纪律问题的原因时,一定要考虑到由于不成熟造成问题的可能性。第十二章考察了若儿童的需要没有满足得到(比如,关注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成功和挑战的需要等)会导致何种问题行为的产生,作为成人需要敏锐地观察儿童的需要有没有得到满足,并采取适当的反应措施。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探讨了有缺陷的儿童和有特殊情感需要的儿童的行为问题,并给教师和看护者提供了有益的建议。最后一章综述了纪律问题的可能原因,并分辨出哪种原因与何种特定的情境有关。这一章还为将原因与最可能有效解决由此原因引起的纪律问题的规训方法相匹配提供了指导。

篇5:加强朗读指导启迪儿童智慧

关键词:朗读指导,儿童智慧

小学生的朗读指导是从读准字音这一环节抓起的,要读准字音必须突破拼音。刚入学的孩子有的口齿不清,拼音教学就显得更为重要。笔者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音形结合的特点,认真教学每个字母的发音。识字时,借助拼音这个拐棍,去掌握每个生字的读音。

正确读音的最大困难是方言的严重干扰。对于常见方言来说,常见的错误是把翘舌音读成平舌音,如“手”读成sǒu,“水”读成suǐ,“站”读成zàn等。而纠正这一错误,学生往往又会把平舌音读成翘舌音,如“坐”读成zhuò,“村”读成chǖn等。有些入声字也是学生容易读错的,如“北”(běi)读成bǎi,“雪”(xuě)读成xuē,“白”(bái)读成bǎi等。对于这些最容易读错的地方,应作为朗读的难点,认真处理。每教一篇课文,笔者总是在课前反复地读几遍,找出学生易混的平舌音字和难以掌握的入声字,划下来,作为朗读正音的重点。此外,还要找一找文章中是否有变调的字,如有的文章经常出现“一”字,这些“一”字有三种读法。例:“一片片叶子”的“一”读yí;“一群”的“一”读yì;“排成一个字”的“一”读yī。不少的课文中出现的“啊”字,变调也颇为复杂,虽然没有必要给学生讲理论,但是老师自己必须要掌握住“啊”字的音变规律,读出来让学生去体会,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变读,才能读得自然动听。“啊”的多种读法,对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困难的。遇到这个问题,可反复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去区别。为了帮助儿童正音,在教学中应常把一些变调字、入声字组成词语让学生反复练习。如入声字“雪”,组成“下雪”“飞雪”“风雪”“鹅毛大雪”“冰天雪地”等等,这样的练习练熟了,字音也就掌握了。

字音解决了,还有句子的问题。句子先要读得准确、流利,进而要求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虽然小学生对课文的句子并不陌生,但书面语言和小学生的口语习惯还是有距离的,这往往造成学生朗读时有添字、掉字现象。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老师的范读、领读是十分必要的。笔者领读学生读课文时,首先是针对学生添字、掉字、拼字、不连贯的毛病,逐字逐句地讲清楚,开始尽量读得慢一些,力求准确无误。长句子、难句子,让学生先用手指着课文读,这是个过渡的办法,目的是训练学生读准。有些长句子,可多媒体将其投在银幕上领学生读,让学生练。然后再通过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低年级学生由于对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缺乏理解,要让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困难是比较大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总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地帮学生领会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生动的图画。然后再进行反复的练习,把课文中细致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把不同的语气读出来。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要靠老师的启发。我在读讲课文时,常常注意从朗读的角度去启发学生体会课文内容。如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狐假虎威》一课中有这么一段:森林里的动物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来,一反常态,都很纳闷。接着是:“再往它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大大小小的野兽都吓得撒腿就跑!”这段文章很精彩,把森林的动物见到狐狸老虎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指导学生读这段文章,必须从启发学生理解内容入手。让学生想一想森林里的野兽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为什么都很纳闷?学生回答说:“狐狸很狡猾,诡计多端,走起路来东瞅瞅,西望望,从来没有大摇大摆过。”还有的说:“狐狸忽然不像平时那样走路了,大摇大摆起来,大家纳闷了。”学生是动了脑筋的。我又问:“野兽们再往后一看,看见了什么?是什么心情?”学生说:“不得了啦!大老虎在后面呀!”“哎呀!大老虎来啦,逃命吧!”这里可先让小朋友想一想应该怎样读这两句话,再让他们细细体会这个“呀”字,这是惊慌语气,然后再让学生练习读。由于充分地领会了课文内容,所以,稍加练习,就能把“呀”字读得准确、生动、恰到好处了。

再如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狼和小羊》一课,个性化的语言和神态,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为学生领会。一般地说,学生能读狼和小羊的不同语调,但进一步要求学生读出狼三次找碴儿的不同语气,老师就要打开学生的思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笔者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中这三次找碴儿是怎样写的。学生找出了课文中的“故意找碴儿,说”“气冲冲地说”“大声嚷道”三种不同程度的词语。接着,让学生读读句子,体会当时的语言环境,体会第一次找碴儿的语气。学生回答活跃:“狼装生气,找小羊的事”“狼有意找碴儿,是吓唬人的声调”。这样,学生就能恰如其分地读出狼当时说话的语气。狼第二次讲话语调变了“气冲冲地说”。学生说:“气冲冲是发火的意思,非常生气的意思”。对“小羊竟敢还嘴,这还了得!狼火了”怎么读?笔者启发学生比较狼两次说话的不同态度,想一想为什么要用“!”号?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第一次是威吓,第二次是发火,要分别读出不同的语气。接下来是“可怜的小羊喊道……”让学生能体会到“是吓得发抖的声音”“话里带着哭声”。接下来进一步告诉学生,关键读好这个“啊”字,吃惊,害怕,着急,各种感情都有,应读成“á”。第三次狼“大声嚷道”和前两次有什么不同?再让学生看课文。学生说:“狠龇着牙,咧着嘴,瞪着眼睛,一步一步向小羊逼近。”“这次找碴儿,不是说话,而是叫嚷。”学生很容易读出狼的大嗓门和撕破嗓子的叫嚷。这句话把狼的本性彻底暴露了,读法和前两次不同。最后,我让学生轻声自由读,分角色读,较好地达到了课文的朗读要求。

篇6:儿童家庭教育指导20130

【关键词】亲子教育 绘画创作 有效指导

一、亲子活动的目标和特点

亲子教育,是根据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由孩子及其父母或其他看护者共同参与的一项具有指导性、互动性的活动。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带领孩子及其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亲子活动,对家长进行现场指导,普及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和方法,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地发展。亲子教育具有现场示范性、指导性与实践性,能使家长在活动中接受科学育儿知识和技能基本培训,是当前家长学习科学育儿的重要途径。活动形式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分散的。亲子教育核心目标是指导家长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以科学的方法实施早期教育,进而促进婴幼儿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为后续的教育以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亲子教育的主要特点为:以教师、幼儿、家长的互动为基础,以游戏为基本内容,体现多主体参与、多向互动、家园一致、课程具有开放性。在亲子活动中,教师以其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影响家长,家长也以所获得的有针对性的育儿经验影响教师。

二、亲子教育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1.教育的适宜性和适度性

亲子教育的课程和活动必须遵循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亲子活动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和发展的可能性的深刻了解上。活动目标的确立必须以婴幼儿“最近发展区”为基础,婴幼儿在教师和成人的指导、帮助下完成活动任务,表现出更高的智力发展水平,获得“原则上为新的东西”,真正建立起教学与幼儿发展之间的桥梁。同时兼顾孩子群体的水平和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

2.寓教于乐

亲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婴幼儿好奇、好动、好游戏、好户外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内容和形式,以充满“情趣”、能够吸引孩子的游戏活动为基础,附以小故事、小歌舞;注重动静交替,集体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同一个活动以变化的形式和内容进行适当重复,满足孩子喜欢新鲜的心理特点,在游戏和活动中达到促进孩子发展的目的。

3.教育的指导性和示范性

家长和看护者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亲子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教会家长如何教育孩子。教师在活动中要特别关注成人的学习和状态,通过指导他们与孩子共同游戏,传播科学育儿的观念和方法,体验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提高他们的育儿水平和能力。活动中既要对家长进行现场指导,又要对家长提出育儿方向,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

4.教育的互动性

多元主体性决定了亲子活动的多向互动性,其中不仅有师幼间、亲子间、教师与家长间的积极交流、互动,同时还有幼儿间的同伴互动。亲子教育要充分挖掘集体活动的价值,通过孩子、家长和老师的多向互动,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合作意识,同步提高幼儿的情商和智商,为孩子以后的生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家长将自己丰富的育儿经验和成功经验相互分享,并将其中好的做法引入到亲子教育过程中。

5.循序渐进

亲子教育活动中,由于孩子能力处于尚待发展的状态,活动中不能独立完成的部分比较多,需要由教师引导学习。随着幼儿相应能力的发展和加强,教师就会与幼儿分担责任,最后,当幼儿已经获得相应的能力,能够独立解决活动任务时,教师就会撤走支持,让幼儿承担起全部责任。此时,也就标志着幼儿跨过了“最近发展区”,达到了新的发展起点,同时也就有了新的“最近发展区”,而新的“最近发展区”自然意味着新的师幼互动的开始。通过一次次这样的师幼互动,幼儿就会从中获得更为高级心智功能的发展。

6.教育的开放性

亲子教育活动提供了幼儿、教师、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环境和氛围,课程内容广阔,活动形式开放。亲子活动中,组织者不仅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家长进行必要的讲解示范,同时还将活动的指导性向家庭延伸,如每次活动后对家长提出回家应继续完成的任务,使亲子活动向家庭延伸,鼓励家长举一反三,创造更多更好的经验和方法。亲子活动的内容之所以广阔,是它根据家长的需要、阶段教学的需要以及幼儿成长中典型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亲子活动的方式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根据季节安排在室内或户外,使活动的趣味性更强,形式更加多样,如生动有趣的亲子调查活动、亲子探究活动、亲子制作活动、亲子展示活动、亲子郊游活动等。

7.全面教育性

亲子活动的目的最终要落实到幼儿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上,因此,其目标应是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所以,亲子活动从内容到方式等各方面都应为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服务。

8.共同参与性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发现,父亲和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其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父亲对于孩子形成勇敢、自信、果断的个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母亲对于孩子形成稳定、温顺、合作的个性起到更为明显的推动作用。父亲以男性自身特有的优势弥补了母亲教育上的不足。在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社会和家庭都非常重视亲子教育,强调父亲应该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中付出更多的爱。但是,在我国亲子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和孩子一起参加活动的几乎全是母亲,很少有父亲参加,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状。父亲作为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示范者和教育者之一,应该以积极的、负责任的态度,为孩子创设一个最优的成长环境。所以,我们要积极倡导和鼓励父亲与母亲共同参与亲子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普及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推广科学的教育方法,让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亲子教育活动更是一种教会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教育活动,还需要家长以正确的心态参与其中,而不是把孩子全权委托给亲子园的教师。家长应热情参与活动,以亲情鼓励孩子勇敢、自信地与教师合作、与同伴交往。活动中家长应积极协助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孩子,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但要避免包办代替,应当把学习、锻炼、完成任务的机会留给孩子,要正视和尊重孩子间的个体差异,不要在孩子面前做横向比较。

三、亲子教育中要提高教师开展创作性绘画活动的素质

在繪画活动中,老师应具备艺术教育能力。

教师的自身素质及艺术修养与能否开展高质量的绘画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创作性绘画活动相对对老师要求较高:教师要创设宽松的环境,准备充足的活动材料,要运用多种方法,以多种多样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在活动过程中还要根据绘画情况随机灵活地对儿童进行指导,培养幼儿手、眼、脑协调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绘画活动组织方面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实践经验的积累。

综上所述,在亲子教育中有效培养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创造力,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和帮助,教师只有认识到幼儿创作性绘画并非是一种技能的练习,而是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才不会失去组织幼儿创作性绘画活动的意义。教育者在教学、教法及指导思想上必须转变观念,教学中应以启迪幼儿的发展思维为主,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幼儿勇于独创、勇于尝试创新的良好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国家教育部出版

篇7:浅谈指导儿童绘画创作

一、欣赏优秀作品, 激发创作兴趣

学生对创作充满了陌生感, 有的一听说创作就一脸茫然, 无从下手, 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对此, 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各阶段的创作内容等要求, 结合儿童的生活环境采取相应的方法来消除学生对创作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如我在指导创作画《我和妈妈》一课时, 课前准备了许多有关“我和妈妈”的同龄小朋友的优秀作品, 引导学生欣赏, 这些作品不仅画出了妈妈的形象, 还表现了妈妈的职业, 如教师、护士、清洁工人等。构思、构图天真, 形象有趣, 反映了主题, 表达了孩子们对妈妈的思想感情。由于画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对这些儿童画感到亲切, 同时也反映了孩子的心理特点, 更接近孩子的一般水平。这样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开阔了创作的思路。这时, 教师再启发学生联想, 让他们谈谈自己妈妈的有关情况, 学生们争相发言, 将自己妈妈的工作及家里的各种情景一一讲述, 最后教师进行小结, 并让学生将自己所述的情景用图画表现出来。在学生的讲述中, 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 评价创意新、内容丰富的构想, 真正消除了学生对创作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 让他们感到有东西可画, 跃跃欲试, 提高学生的创作兴趣。这样的创作课收效甚好, 许多优秀作品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二、深入生活实际, 观察积累素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熟悉生活、融于生活, 就会发掘出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凡来自儿童直接生活或间接生活体验的事物或想象中的事物, 都可以作为儿童绘画创作的题材。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从观察描绘单个实物、人物开始, 进而画多种实物, 再进一步去表现生活中的某一情节或想象中的世界, 而对于中、高年级学生, 要逐步引导他们观察生活, 从生活中发现创作题材, 表现一定的主题思想。如在指导学生创作《丰富的课外活动》时, 由于学校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有体育项目、游戏、科技小制作、美术书法等, 要表现的内容多且杂, 学生往往不知道画什么好。这时,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去观察, 引导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发现美好的、有意义的东西, 围绕生活中的一定情节, 观察人物的表情、形象、动态等, 如课外活动作品《跳皮筋》, 画面主体突出了三个小朋友跳皮筋的场面:摇绳的神情专注, 边摇边数, 跳绳的步态轻盈, 好似她一定是最强的, 背景配以小鸟为之喝彩, 再采用剪贴的表现手法, 使得画面充满了儿童生活气息 (本作品获得了市中小学书画展二等奖) 。教师可在现场指导学生观察, 也可课前布置学生观察, 多做记忆画的速写, 积累丰富的素材, 为创作画提供充足的准备。

三、确定内容中心, 精心设计制作

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各种素材, 确定了不同内容的构思, 就要通过具体的绘画创作, 把它表现出来, 这是创作的重要一环。在这个阶段, 教师重点要帮助学生解决构图和造型上的问题, 特别要注意儿童画的特点, 要逐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构思先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画面———确定内容中心。如在指导以宣传消防为主题的创作时, 学生通过日常的观察及影视作品的欣赏, 积累了一定的创作素材, 并形成了自己的构思。为了让学生对消防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 教师可预先准备许多有关消防方面的资料、图片, 也可带他们去参观消防演习, 加深他们的认识。而对于学生画不出的形象, 教师可画在纸上供其参考, 等学生的初稿完成后, 让同学相互评论、比较、完善, 再定稿进入制作。在制作中, 教师要根据儿童自己的设想, 对其造型、调色等问题进一步加以指导, 特别是后期的修改润色, 往往会让作品达到更理想的效果, 而由于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力不同, 在其创作形象上不要作过高要求, 特别是形象的比例动态, 虽然不够准确, 也不宜强求, 这样学生会画得更加生动传神, 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确定创作范围, 指导学生命题

创作命题是创作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创作范围应是儿童在生活中印象深刻的或感兴趣的内容, 命题要注意思想性, 要引发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如在指导命题创作《下雨了》时, 教师提前布置学生观察雨景, 事先向学生讲明, 由于环境、人物、场合与季节的不同, 雨的变化也不同, 这里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回忆、联想, 开阔他们的思路, 使他们从观察和感受中选择自己认为有意义的题材, 并考虑如何表达出来, 让题意紧扣画面内容。有一位同学表现的情景是“下雨了, 儿子为身有残疾, 在外替人修鞋的父亲送伞。雨幕下, 儿子替父亲收拾工具, 父亲为儿子遮雨”的情景, 画面简单明了, 却饱含了深深的父子亲情, 深化了题意。就此内容, 教师引导他们继续思考:可否用其他的命题呢?激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画面内容去命题。对于一些不成熟的画面, 如只画了单调的雨景,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路, 帮助他们, 引导他们通过画下雨的情景来反映一定的情感, 但切忌以教师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 否则就表现不出儿童的特点。

篇8:儿童家庭教育指导20130

关键词:图书馆 少年儿童 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b)-0180-02

Abstract:This article elaborates reading has important effect in the youth healthy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necessity of reading instruction for the youth.Also it explaines how the library instructs the youth in reading from five aspects.

Key Words:the library;youth;reading instruction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这样写:“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然而,在当今经济社会,很多家长只知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少年儿童精神领域的健康发展,致使许多孩子上网成瘾,有的甚至走向了犯罪的道路。面对这样一种现象,身为社会教育工作者的图书馆员,我们肩负着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任,如何让每个孩子都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是我们图书馆员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就从我多年的工作实践出发,发表一下自己的一点认识。

1 阅读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作用

一个人对知识的接受不可能全凭直接经验,大量的是间接经验,而阅读就是人们吸取前人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等知识和能力的捷径之一。在阅读过程中,孩子的分析、理解、抽象、概括等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健全的性情,丰富的情趣和完美的人格,阅读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 阅读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阅读是孩子籍以观察和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小窗子。自我教育和个人的精神生活也是从书本开始的。特别是童话,童话与童年有不解之缘。如果童年时代读过善与恶、真理与谬论、诚实与虚伪的作品,那么这些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就会成为这个人的财富。童话对年幼的儿童来说,不只是幻想性的故事,这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孩子在这个世界中生活、斗争,并以自己的善良意志对抗邪恶。如果孩子从儿童时代起就没有养成对书籍的喜爱,如果阅读没有成为他一生的精神需要,那么到了少年时期,他的心灵就会空虚,似乎不知从哪里来的坏东西就会出现在他身上。阅读有助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1.2 阅读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

阅读可以增长少年儿童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生活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使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了解掌握广博的知识就是为全面发展奠定知识基础。阅读能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能使孩子变得更聪明,头脑更灵活。

1.3 阅读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少年儿童自主学习的习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性,关键在于能不能自主学习,只有有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才可能进一步自觉创造。阅读,特别是自学式阅读是一项全面综合性的智力活动。与电视等声像形式相比,阅读可以使人深入思考内心世界,形成独立思考的性格,这是其他信息载体难以做到的。因此,通过阅读能大大启发少年儿童自觉的学习和创造。

1.4 阅读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对知识的兴趣

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是从兴趣开始的,这是所有成功人士的规律。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使少年儿童有了多种选择,在选择过程中,个人的兴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他们迈向成功搭下了一个阶梯。

1.5 阅读有利于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

目前,心理不健康的少年儿童人数在不断增加,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和灵魂塑造主要是依靠阅读来完成的,少年儿童在阅读优秀作品的过程中接受的正确的理论、观点,如细雨润物一般,是在愉悦的、不知不觉的状态下获得的。这是由于优秀作品作者的观点是鲜明的,立场是“中立”的,用心是善意的,教育不带强制性和明确的目的性,易于为读者真诚的接受,因而,阅读能使少年儿童能尽快地走出“心病牢狱”,有利于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

2 对少年儿童进行阅读指导的必要性

由于少年儿童思想单纯、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意志力薄弱,辨别是非能力差等特点,这一时期读什么样的书,如何去阅读,都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重要的导向。因此,图书馆员对他们进行阅读指导非常必要。

2.1 少年儿童的阅读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

每当少年儿童走进图书馆时,面对浩瀚的书海,他们往往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不知道要选择什么样的图书去阅读,在挑选图书时往往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就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宣传优秀图书,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让优秀的作品引导他们走向知识的海洋。

2.2 少年儿童的分析鉴别能力差

一本好书却可以给人不尽的滋润,一本坏书可以损害人的品质。少年儿童的思想单纯、好奇心强、分析鉴别能力差,如不加以指导,就有可能被低级下流的书刊污染,因此,圖书馆必须对少年儿童的阅读进行指导。首先,图书馆在购进图书时,一定要严把质量关,选择优秀的儿童作品,不要让非法、不健康的图书进入图书馆,二是确定科学、系统的推荐书目,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推荐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的读物。

3 如何做好少年儿童的阅读指导工作

3.1 建设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吸引少年儿童走进图书馆

丰富的馆藏,是吸引读者的首要因素,又是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图书馆在增加少儿图书馆藏时,要针对少年儿童发育和成长需要,重点收藏各时期的中外名著、爱国主义教育书籍、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科普读物以及有利于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方面的文献资料,努力给少儿读者选购优秀书籍,提供健康的精神文化食粮,丰富少儿读者的课外阅读,让少年儿童通过阅读优秀书籍,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开阔视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3.2 展开丰富的读书活动,激发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兴趣是一种喜欢学习的原始动力,是一种跃跃欲试地探究未知世界积极向上的精神。兴趣与爱好结合在一起,它往往可以使人废寝忘食。但人的阅读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他需要老师、家长及社会上少儿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和培养,所以,我们图书馆工作人员应针对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心理、生理上的特点所呈现出的不同的各种兴趣爱好,开展饶有兴趣、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以此激发少儿读者的阅读兴趣。

3.3 指导少年儿童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云:“授人以鱼,足解一日之饥;授人以渔,足食终身之鱼”。把图书借给读者,只是“授人以鱼”,向读者传授读书方法,则是“授人以渔”。图书馆员应指导少年儿童不要为作文而读书,让少年儿童了解读书的过程原本就是心灵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意义,建构起他们阅读的内在自主动机。图书馆员还应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指导少年儿童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指导少年儿童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让少年儿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4 加强与学校、家长的沟通,为少年儿童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但凭图书馆员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老师、家长的参与,共同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先有学习型家长,后才有学习型孩子,所以我们应积极与家长联系,组织家长参加亲子阅读活动,形成一种你读我也读,父(母)子同进步的良好风气。另外,我们还应与老师联系,配合老师做好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来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3.5 提高图书馆员自身素质,做好少年儿童健康阅读指导工作

图书馆员的思想、精神面貌、文化专业技能、职业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发挥。要想做好少年儿童的阅读指导工作,首先要求图书馆员要不断学习知识来充实自己,对少年儿童进行阅读指导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其次,图书馆员还应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一是熟练掌握图书馆业务知识,从而指导少年儿童如何利用图书馆;二是掌握一定的儿童心理知识,这样才能了解小读者的心理需求;三是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为儿童正确阅读提供科学依据;四是增强自身阅读意识,引导少年儿童多读书、读好书。图书馆员作为一名社会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加强自身素质建设,让自己成为小读者的“良师益友”,从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总之,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要发挥自己馆藏文献资源的优势,长期、持久地开展全社会少年儿童的读书阅读活动,从而吸引更多的少年儿童走进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工作者的图书馆馆员,要认真做好少年儿童的阅读指导工作,引导他们正确利用图书馆,让图书伴随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孙萍.课外阅读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4).

[2] 郑凤岗.少年儿童阅读指导与构建和谐社会[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6).

[3] 张俊杰.浅析少年儿童阅读兴趣的成因与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师与教学基教期刊,2006(7).

[4] 严美丽.阅读与健康[J].图书馆学刊,2005(3).

上一篇:井底之蛙作文700字下一篇:活动彩色手帕美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