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提前退休问题的通知

2024-06-30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提前退休问题的通知(精选10篇)

篇1:关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提前退休问题的通知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提前退休问题的通知》

(省人事厅皖人发[1999]27号文)

鉴于新一轮机构改革即将展开,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字[1998]9号、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1999]1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经研究,并报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我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提前退休问题通知如下:

一、国家机关公务员如符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七十九条规定的条件(即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年;工作年限满30年),本人提出要求,经批准,可以办理提前退休。但不再执行皖人发[1996]107号文件规定的晋升工资档次的规定。

二、凡符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七十八条第二款条件的公务员和符合国务院国发

[1978]104号文件第四条第㈡、㈢款规定条件的机关工人和事业单位职工,因伤、因病“完全丧失工件能力”,要求办理病退的,可以办理退休,但必须持有县以上医院或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鉴定证明。同时,也不再执行原规定的工资晋升政策。

三、我省《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前退休或因伤、因病退休、退职若干问题的通知》(皖人发[1996]107号)和《转发人事部关于禁止赎买工龄和违反规定办理提前退休等问题的通知》(皖人发[1998]65号)中,凡有与本文件精神不一致的,按本文件规定执行。

四、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提前退休问题,事关全局,各地各单位一定要从改革的大局出发,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政策,不得各行其是。

五、本通知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篇2:关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提前退休问题的通知

来源:劳动和社会保障网

【标

题】关于制止和纠正违反国家规定办理企业职工提前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 【内容分类】养老保险

【颁布单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颁布日期】19990309 【实施日期】19990309 【发 文 号】劳社部发〔1999〕8号

关于制止和纠正违反国家规定办理企业职工提前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 劳社部发〔1999〕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1999]10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坚决制止和纠正违反国家规定办理提前退休的行为,现对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坚决制止违反规定提前退休的行为

国家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以下称特殊工种)的,退休年龄为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因病或非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退休年龄为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

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提前退休的范围仅限定为:国务院确定的111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国有破产工业企业中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职工;三年内有压锭任务的国有纺织企业中,符合规定条件的纺纱、织布工种的挡车工。但此项规定与前款规定不能同时适用于同一名职工。

对国家关于企业职工退休年龄和条件的规定,各地区、各部门和企业及职工必须认真执行,不得随意降低,严禁扩大适用范围。今后,凡是违反国家规定办理提前退休、退职的企业,要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已办理提前退休、退职的职工要清退回企业。

二、规范退休审批程序,健全审批制度

(一)加强企业职工退休审批工作的管理。各地区要严格按《通知》规定的企业职工退休、退职审批权限,规范企业职工退休审批工作。要建立审批工作制度,规范审批程序,加强对审批工作的监督。

(二)对职工出生时间的认定,实行居民身份证与职工档案相结合的办法。当本人身份证与档案记载的出生时间不一致时,以本人档案最先记载的出生时间为准。要加强对居民身份证和职工档案的管理,严禁随意更改职工出生时间和编造档案。

(三)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统一由地市级劳动保障部门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负责医疗诊断,并出具证明。非指定医院出具的证明一律无效。

地市级劳动鉴定委员会负责定期审核指定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作出鉴定结论。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鉴定标准,暂按《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GB/T16180-1996)(1-4)级》执行,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做出补充规定。

(四)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特殊工种的管理和审批工作。设有特殊工种的企业,每年要向地市级劳动保障部门报送特殊工种名录、实际用工人数及在特殊工种岗位工作的人员名册及其从事特殊工种的时间。按特殊工种退休条件办理退休的职工,从事高空和特别繁重体力劳动的必须在该工种岗位上工作累计满10年,从事井下和高温工作的必须在该工种岗位上工作累计满9年,从事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必须在该工种岗位上工作累计满8年。

原劳动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批准的特殊工种,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条件的改善,需要进行清理和调整。新的特殊工种名录由劳动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清理审定后予以公布,公布之前暂按原特殊工种名录执行。

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核定提前退休人员的待遇

对于因病或非因工致残退休和按111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国有破产工业企业的有关规定提前退休的人员,其养老金按《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规定的办法计发,按新办法计发的养老金低于老办法的部分不予弥补。对于按纺织企业提前退休规定办理退休的人员,要按照劳动保障部、国家经贸委《关于切实做好纺织行业压锭减员分流安置工作的补充通知》(劳社部发[1998]6号)的规定减发养老金。

四、集中力量,按期完成清理提前退休的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通知》要求,按期完成对企业职工提前退休、退职情况的清理工作。企业要开展自查,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对违反国家规定办理的提前退休要严格按规定进行纠正。对存在问题而不主动进行清理的企业,要对有关领导和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在清理工作中,要做好企业职工和退休、退职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讲清道理,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对被清理的人员要妥善安置,保证职工队伍的稳定。各地区、各部门要将清理情 况和下一步加强管理的措施及处理结果写出书面报告,并填报《清查和纠正1998年违规办理提前退休统计表》(附后),一并于5月10日前报送劳动保障部,由劳动保障部汇总后上报国务院。

五、加强领导,切实做好企业职工退休审批管理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企业职工退休、退职审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违反国家规定提前退休、退职的危害性,切实加强领导,将其作为深化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定期公布退休、退职审批结果。企业对职工退休、退职的报批要严格把关,切实维护职工参加劳动和享受养老保险的合法权益。

篇3:关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提前退休问题的通知

一、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稳定器, 对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重大作用。社保制度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否和谐稳定运行发展。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 更应该体现社会公平。目前的“双轨制”, 无法做到使全体退休职工风险共担、权利共享, 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同时, 差距较大的两种养老制度对青年人择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如“国考热”等现象不利于劳动力的合理分配。

(一) 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养老金差距的产生

造成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养老金待遇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双轨制”导致的各方面不同。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制度并未统一, 最早是由于工作单位性质的不同产生的, 因此从待遇享受主体来讲, 社会人群上的分割导致了享受养老金待遇群体的差异化 (丁元竹, 2008) [1]。1997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改革之后, 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有了较大的变化, 筹资、基金财务管理、待遇发放等三个方面的差异在实际运行中进一步影响着二者之间的差距, 而这种差距不仅仅体现在职工退休后养老金的领取数额上, 更体现在职工在职时的缴费金额、风险分担等方面 (郑功成, 2012) [2]。从福利的角度来看, 制度设计中对基本养老金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 造成了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在福利方面产生较大差距 (杨燕绥等, 2010) [3]。在养老保险制度之外, 不同的工资制度以及二次分配中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也都会对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差异产生影响 (王晓军, 2007) [4]。

(二) 缩小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养老金差距的制度设计

单方面的养老制度改革势必会在福利刚性的影响下举步维艰, 因此, 只有多层次制度设计下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才能实现对老年人口的有效保障 (罗伯特·霍尔茨曼等, 2006) [5]。多层次的养老体系改革是一项帕累托改进, 可以有效减少政治成本、降低财政负担, 并最终完善养老金个人账户和公共服务体系 (杨燕绥等, 2010) [6]。

1. 改革模式。

养老保险改革不仅是一个制度设计的问题, 更多的是利益平衡的问题 (宋晓梧, 2011) [7],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成功, 必须要注意平衡各方利益, 郑秉文 (2009) 提出“三个联动”方案, 将机关与事业单位、不同类别的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与建立职业年金三方共同联动, 进而确保改革的最终成功[8]。

2. 制度设计。

一方面, 要建立制度统一的第一支柱养老体系, 建立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三者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减少改革过程中的阻力;另一方面, 要大力发展第二支柱养老体系建设, 建立职业年金制度, 促进企业年金的快速健康发展。在整合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 要把握好“促进公平正义、适应发展趋势、实现多方共赢”的三个理念和原则 (陈颐, 2009) [9], 保证改革能够真正落实到位。

二、全国及河北省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差距比较 (1)

(一) 我国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差距比较

由图1可知, 在1999年, 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略低于企业养老金, 二者差距不大。然而从2000年开始, 特别是在2000年、2002年连续两年超过30%的养老金高速涨幅 (见图2) 使得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迅速超过企业养老金并拉大二者之间的距离。虽然2006年、2008年企业养老金的同比增幅有了较大的提升, 但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相比, 由于企业养老金的基数偏低, 在相同的增长幅度下, 企业养老金的实际增长数额要低于机关事业单位, 而2007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再一次将近30%的增幅, 进一步拉开了与企业养老金的差距。

下面, 通过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金的进一步比较, 可以更直观地看清二者之间的差距。

由图3可以看出, 除1999年之外, 从2000年开始, 企业养老金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比例相对稳定, 一直保持在60%左右。虽然从2008年开始, 国家大幅度提高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待遇水平, 但企业养老金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比重仍然低于70%。需要注意的是, 随着养老金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比例稳定的情况下, 企业养老金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差距是越拉越大, 图4就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结论。从图4可以看出, 除了2006年、2007年稍有波动之外,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与企业养老金的差距基本上逐年成上升态势, 二者之间的绝对值越来越大。

(二) 河北省与部分省 (市) 养老金比较

以2011年为例, 本文选取了与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 (年人均GDP) 相近的湖北、重庆、陕西三个省份的平均养老金数据, 通过对比, 可以发现, 河北省的平均养老金高于国家平均养老金, 并且在国内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省份中, 河北省的平均养老金水平相对较高, 能够基本保证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

(三) 河北省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差距比较

河北省领取养老金的人群主要分为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两部分。由图6可以看出, 河北省养老金的增长幅度基本平稳, 特别是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增幅比较稳定, 体现了政府对增加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的重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明显高于全省平均养老金水平, 但河北省企业退休职工的基本养老金与全体退休职工的平均养老金相比差距不大, 这主要是由于河北省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职工人数相对较少, 个体的差距并未对平均养老金的浮动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河北省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差距目前仍处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逐步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并最终实现养老金的合理分配是有可能的。

三、缩小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养老金差距的思考与建议

(一)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体制改革的难点

一方面,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学历普遍较高, 整体的职业生涯要短于企业职工, 缴费时间短必然导致养老金待遇低于企业职工。同时, 相对于企业, 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更为严格, 职称的晋升更为困难, 实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在个人账户的积累方面, 实际上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不利。另一方面, 养老金的刚性决定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可能接受养老金的瞬间大幅下降, 极有可能利用制度发布与正式实施的时间差采取提前退休等行为 (在之前进行的五省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中, 就引发了大量事业单位职工提前退休事件) , 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的很大一部分具有高技术水平, 提前退休势必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如何确保改革过程中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职工享受养老保险的相对公平值得思考。

(二) 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受历史原因影响, 目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性质比较复杂。特别是改革开放后, 许多机关事业岗位的公共服务职能正在逐渐消失, 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运行已经完全市场化, 在有经济收入的前提下, 此类单位的职工在退休后就不应该继续享受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发放标准。而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在市场化的条件下转为企业, 则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因此, 要加快符合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转企的改革力度, 进一步降低享受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待遇的职工数量, 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减小阻力。

(三) 提高养老待遇需多措并举

养老保险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 而本文所指的养老保险, 则是狭义上的养老保险, 即国家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 为保障退出劳动岗位的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水平而建立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换言之, 养老保险保障的是基本生活需求。既然是保“基本”, 那么养老金的给付标准就不会过高。因此, 对于退休人员 (尤其是退休前工资待遇水平较高的劳动者) 来说, 想要完全依靠养老金来维持退休之前的收入水平是不现实的, 养老金与在职工资产生一定的差距属于正常现象。广大劳动者需要转变对养老金的主观认识, 即较高的退休收入不单单依靠国家提供的最基本的养老金, 还需要包括企业年金 (职业年金) 、商业养老保险等养老保障体系的共同作用。

(四) 取消养老金“双轨”制的方式及其选择

目前, 对于造成养老金巨大差异的原因, 普遍认为是“双轨制”造成的, 因此, 取消“双轨制”, 减少养老保险的碎片化, 完全统一养老保险制度成为大多数人的希望。完全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但是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 想要完全达到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 缩小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差距, 还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养老金制度存在“双轨”现象并非完全不合理, 事实上, 许多国家的养老制度都存在类似于我国的“双轨”模式。“双轨制”一般并不会引发较大的问题, “双轨制”下的养老金巨大差异才是问题的关键。换言之, 如果“双轨制”下的养老金差距非常之小 (如新中国建国初期阶段) , 那么“双轨制”便不再是个主要问题。缩小企业养老金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差距, 可以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直接取消“双轨制”, 将所有的劳动者均纳入到唯一的养老保险体系中;二是继续保留“双轨制”, 但二者之间的养老金差距几乎不存在, 基本达到相同水平;三是将以上两种方式结合, 先缩小养老金差距, 再最终实施并轨。

就第一种方式来讲, 由于导致企业养老金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存在较大差异的养老金双轨制运行由来已久, 作为既得利益者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从心理上并不容易接受养老金待遇水平可能会下降的改革, 而这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又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极高的发言权, 因此想要在短时间内将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并轨的难度极大。第二种方式的难点在于同样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设计出较为合理的能够平行运行两种养老制度, 来确保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水平基本一致, 如果通过提升企业养老金待遇的方式来拉平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差距, 那么就意味着将占有绝对多数的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待遇上涨到与少数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相同的程度, 国家财政将会承担巨额转制成本, 很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 养老保险的最终趋势仍将是统一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双轨制”不可能长期存在。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下, 只有第三种方式是可行的, 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差距只能慢慢缩小, 进而实现两种制度的最终并轨。

(五) 分阶段实施养老金“双轨”改革

养老金“双轨”变“单轨”是未来养老金发展的一个趋势, 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待遇也必将逐步趋于一致。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当前社会发展条件下, 双轨制在短时间内达到统一的条件并不成熟。改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针对不同类型的人群, 需要制定不同的改革措施。因此, 缩小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制度改革, 可以借鉴1997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做法, 将当前符合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的人员分为“老人”、“中人”、“新人”三部分。

“老人”即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之时已经符合法定退休规定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由于这类人员在改革之前就已经退休, 因此, 这部分人员的养老金待遇仍应按照原有制度发放。可以说,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越早, “老人”的数量就越少, 财政承担的负担越轻, 越利于减少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金的差距。

“中人”则是在制度改革之前已经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系, 但在改革开始时未达到法定退休标准的相关工作人员。这类工作人员是改革的重点。由于多数“中人”并未缴纳过养老保险费, 不存在积累的个人账户, 因此, 政府有必要承担相应的转制成本, 如做实个人账户、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以确保“中人”的养老水平保持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内。而王晓军 (2013) 等曾对“并轨”改革做过相应的精算分析, 从长远角度来看, “并轨”将大大降低财政负担, 实现养老公平[10]。

“新人”是指在实行相关制度改革之后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职工。对于这类职工, 将完全按照企业养老保险的相关规定执行, 从根本上杜绝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金差距拉大的现象。同时, 对“新人”实施与企业职工相同的养老保险制度, 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 可以有效避免因养老福利待遇等优势而导致的“国考热”等现象, 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实现劳动者的最大效益。

(六) 建立完善企业 (职业) 年金制度

由于基础养老金只能保障退休人员的最基本的生活水平, 因此, 想要达到安享晚年、颐养天年等更高层次的退休生活标准, 退休人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企业 (职业) 年金的保障。建立并完善一套健康、稳定运行的企业 (职业) 年金制度迫在眉睫。

一是要在进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的同时建立职业年金制度。职业年金制度可以有效地解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后养老金大幅下降的实际问题, 这种互济性、强制性的制度 (黄瑞芹, 2003) [11]可以很好地作为基础养老金的辅助补充, 并可以促进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尤其是“新人”) 的工作热情与效率, 提升机关事业单位的公众形象。

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年金制度建设。企业年金可以较好地提高企业职工的综合养老金替代率, 有效提高企业职工养老金收入水平。但由于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建立的时间不长, 且并非国家法律法规强制实施, 导致多数企业并没有建立相应的企业年金制度。对于部分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企业, 其年金的制度运行中也存在诸多问题。而市场的稀缺、垄断、扭曲、无知、监管不足等制度外部性约束更加导致了企业年金市场的恶性竞争 (杨燕绥, 2011) [12], 致使企业年金制度发展混乱。为保证企业职工的养老水平, 在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下, 政府应该在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政府可以借鉴部分智力养老金运行的理论, 并结合全国社保基金稳定运行的实际经验, 严格审查企业年金公司营业资质, 加大企业年金强制力度, 保障企业年金最低收益, 促进企业年金以良好的态势发展。

三是要做好职业年金制度和企业年金制度之间的转换衔接。两种制度的良好衔接和转换, 可以有效地降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人员流动的壁垒, 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 保障社会的良性健康发展。

摘要: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养老金存在较大差距, 从2002年开始, 这个差距在400元以上;企业退休职工平均养老金占机关事业单位平均养老金的70%及以下, 这极大地损害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原则。缩小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差距需要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分阶段实施养老金“双轨”改革、完善企业 (职业) 年金制度等。

篇4:关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提前退休问题的通知

一、关于参保单位和人员范围

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和人员范围包括:

(一)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及其编制内工作人员。

(二)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已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并明确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公益一类、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工作人员。

对于划分为生产经营类,但尚未转企改制到位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已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仍继续参加;尚未参加的,其编制内工作人员暂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待其转企改制到位后,自转企改制基准日起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对目前尚未确定分类类别的事业单位,已参加当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仍继续参加;尚未参加的,暂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待其分类类别确定并改革到位后,参加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

符合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单位中2014年9月30日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的原编制内退休人员,随本单位编制内工作人员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范围。

对于编制管理不规范的单位,应先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清理规范,明确工作人员身份并经机构编制部门确认后再参加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

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工作人员应依法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二、关于缴费工资基数的核定

参保人员缴费基数按自然年度执行,实行一年一定,

机关单位(含参公管理的单位)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包括: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中的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警衔津贴、海关津贴等国家统一规定纳入原退休费计发基数的项目)、自治区统一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地区附加津贴)、年终一次[生奖金。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包括: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中的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国家统一规定纳入原退休费计发基数的项目)、自治区统一规范后的绩效工资。

三、关于参保登记

参保人员参保登记由所在单位负责办理。

2014年10月1日至用人单位办理参保登记期间,经组织批准调动工作且符合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工作人员,由最初负责养老保险费和职业年金代扣代存的单位办理参保手续,并补缴此期间相应时间段应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职业年金;调到企业工作的,或以其他方式灵活就业的,由原单位办理其参保手续,并按规定补缴此期间相应时间段应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职业年金后,按规定办理养老保险关系和基金转移。

四、关于视同缴费年限的认定

参保人员按规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后,其2014年9月30日前符合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政策规定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

原已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再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参保人员,其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实际缴费年限与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后的实际缴费年限、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与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合并计算。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前按规定视同缴费的年限,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视同缴费的年限合并计算。

五、关于基本养老金的计发

(一)关于视同缴费指数的认定

参保人员视同缴费指数的认定,以本人退休时职务职级(岗位薪级)所对应的全区统一规定的视同缴费指数予以确定(视同缴费指数表另行下发)。

(二)关于基础养老金的计算办法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全区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其中,缴费工资指数的具体计算办法是:

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退休时上年度全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x平均缴费工资指数

平均缴费工资指数:(视同缴费指数x视同缴费月数+实际平均缴费工资指数x实际缴费月数);全部缴费月数

实际平均缴费工资指数:历年各月缴费工资指数的总和;实际缴费月数

月缴费工资指数:当月缴费工资基数;当月上年度全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三)关于已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核定

1.2014年9月30日前退休的在编在职人员,随所在单位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后,其基本养老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国家和自治区统一规定的标准予以核定。属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统筹项目的,由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列支;属于非统筹项目的,仍从原渠道列支。属于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列支的统筹项目有:

(1)退休时按规定计算的基本退休费及历年按国家和自治区政策规定调整增加的基本退休费;

(2)生活性补贴;

(3)国家和自治区规定列入统筹项目的其他项目。

2.2014年9月30日前已退休且不符合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而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其基本养老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国家和自治区统一规定予以核定。属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统筹项目的,从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之月起,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列支;属于非统筹项目的,由退休人员所在单位自主确定。属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列支的统筹项目有:

(1)退休时按工作人员工作年限对应的计发比例计算的基本退休费;

(2)历年按国家和自治区政策规定调整增加的基本退休费。

六、关于各地试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处理

已参加各地试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单位和个人,从2014年10月1日起按其单位性质和个人身份参加相应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对于符合参加机关事业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在职人员,试行期间个人缴费本息,可以一次性划人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可采取实账方式划人,也可采取记账方式划人,但要在工作人员退休前记实,也可由各地一次性清退给其本人;已退休或死亡的人员,一次性清退给本人或法定继承人。

符合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其个人缴费本息可并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七、关于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

(一)参保人员在全区范围内跨统筹地区机关事业单位之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的,应按规定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同时以其本人参保后各年度实际缴费工资基数总和的12%转移社会统筹基金,并将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随同转移,与转移后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合并进行管理。

(二)已参加了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之后离开机关事业单位从事灵活就业未选择参加其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应将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社会统筹基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转入居住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管理,待其明确参加企业职工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后,再按相关规定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转移。

(三)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的,其养老保险关系按国家现行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八、关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核定

参保人员符合法定退休条件时,已按现行干部管理权限办理了退休手续的人员,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由所在单位负责向参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核定其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核定后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从组织确定其退休的次月起发放。

九、关于基金收支预算的编制管理

(一)每年度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预算的编制,由各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上年度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结合当年参保人员人数变化、缴费工资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增长等情况编制本级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算草案,由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同级财政部门对基金预算草案复核后,由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合报同级人民政府审定,同时报上一级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经同级人民政府审定后的基金预算草案与一般公共预算同步提交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篇5:关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提前退休问题的通知

提前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

云劳社办[2007]219号

时间:2008-01-29 来源:云南劳动保障网(2007年12月6日)

各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中央、省属行业管理单位:

我厅《关于贯彻<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意见>的细则》(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公告第5号)和《关于企业职工办理退休办法(试行)》(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公告第4号)下发后,各地在执行中反映了一些问题,经研究,现通知如下: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职工分流安置和提前退休的规定

(一)1995年,国家劳动部《关于印发〈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劳部发〔1995〕309号)规定:请长病假的职工在医疗期满后,能从事原工作的,可以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医疗期满后仍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参照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进行劳动能力的鉴定。被鉴定为一至四级的,应当退出劳动岗位,解除劳动关系,办理因病或非因工负伤退休退职手续,享受相应的退休退职待遇;被鉴定为五至十级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和医疗补助费。

(二)1996年,省政府在《云南省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实施办法》(云南省人民政府第39号令)中规定:一般工种男职工年满50周岁、女职工年满45周岁或者特殊工种男职工年满45周岁、女职工年满40周岁,且连续工龄满15年以上的;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医疗期的;患有精神病、麻风病、恶性肿瘤及烈性传染病并鉴定为1—4级的„„企业应当予以妥善安置,不得推向社会。

(三)1996年,国家劳动部办公厅《对〈关于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计发经济补偿金有关问题的请示〉的复函》(劳办发〔1996〕33号)的规定:由劳动者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四)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云发〔2002〕3号)规定:企业改制重组中因国有资产退出而调整劳动关系,改变职工身份的要给予职工相应的经济补偿。

(五)2002年,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执行职工经济补偿政策的通知》(云政办发〔2002〕116号)规定:退休人员、企业内部退养职工不存在与企业调整劳动关系,不能进行经济补偿。

(六)2006年,我厅《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劳动保障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云劳社发〔2006〕11号)重申:国有企业在改制或经济性裁员分流安置职工时,不得与距法定退休年龄(含从事特殊工种提前退休)5年内的职工解除劳动关系,企业应按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资委等部门<关于解决当前深化国企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的通知》(云办发〔2004〕28号)有关职工内部退养的规定发给生活费和缴纳社会保险费。

二、军队转业干部和军队退役人员提前退休的规定

(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人发〔2002〕82号文件精神,切实解决部分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问题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3〕29号)和国家人事部等部门联发《关于印发〈关于中办发〔2003〕29号文件有关政策给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的电话答复〉的通知》(国人部发〔2004〕55号)规定:2000年12月31日前转业到国有困难企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包括在岗、下岗、失业、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如本人自愿,可办理提前退休。

(二)我厅等部门联发《关于转发劳动保障部等七部委做好部分军队退役人员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文件的通知》(云劳社办〔2006〕133号)规定:在困难国有企业工作(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或长期严重亏损,在岗职工的实际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军队退役人员,经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可提前办理退休。

三、对提前退休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

(一)根据本通知第一条第(一)至

(六)款的规定,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因其国有或城镇集体企业职工身份已经置换,所以对原从事特殊工种已满规定年限且距特殊工种退休年龄5年以内、原在单位时已患病非因工负伤或在规定医疗期的人员,属用人单位未执行国家和省的相关政策,将其推向社会的,应由用人单位给予纠正;属本人提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并重新就业或自谋职业的,申请办理提前退休时,须严格按《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企业职工办理退休办法(试行)》(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公告第4号)第一条第(四)款第7项的规定执行。

(二)各地有关部门在实施企业改制、破产时,没有依照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安置从事一般工种男年满55周岁、女管理(技术)年满50周岁、女生产(工勤)年满45周岁,或者从事特殊工种男年满50周岁、女管理(技术)年满45周岁、女生产(工勤)年满40周岁,且连续工龄满15年以上的人员,应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由有关责任单位对这部分人员的缴纳社会保险费存在困难等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给予妥善处理解决。

(三)根据本通知第二条第(一)至

(二)款的规定,困难国有企业军队转业干部和军队退役人员申请办理提前退休时,需按隶属关系提供申请退休当年政府经济综合管理部门或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出具的困难国有企业证明;军队退役人员还需提供退休前三个月的工资或生活费发放表。

(四)已破产、改制等企业中的协议托管人员(含军队退役人员)申请提前退休的,须提供本人与原单位签订的托管协议书。

(五)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在受理从业人员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劳动能力鉴定申请时,应当要求其提供历史病历资料和近期病情检查资料,不能提供相关资料的不予鉴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从业人员进行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劳动能力鉴定时,应当严格执行劳动保障部《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试行)》(劳社部发〔2002〕8号,以下简称《标准》),只有《标准》未列出的其他伤病残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条目,方可参照《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国家标准GB/T16180-2006)的相关条目执行。

(六)各地不得用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代替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鉴定结论,未按规定程序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一律无效。对不按国家标准鉴定做出的鉴定结论的,由作出鉴定结论的劳动鉴定委员会予以纠正。对违反国家政策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或违反规定出具病情证明的有关人员,由相关部门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七)根据《劳动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因病非因工负伤人员经州市以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且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应在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一年内书面申请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超过一年的应当重新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被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大部分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须

满一年以上的方可重新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病情出现危重情况的除外)。

(八)对擅自扩大提前退休范围,少征收养老保险费及在养老保险基金中增加的开支,我厅将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篇6:关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提前退休问题的通知

和休病假人员进行医务鉴定工作的通知

各区人事局、市直机关事业单位:

按照《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和《黑龙江省人事厅关于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问题的有关规定》(黑人办字〔1998〕131号)文件精神,我们将组织2012年上半年机关事业单位因病提前退休和休病假人员的医务鉴定工作,具体事宜如下:

一、具体条件

1、提前退休人员

机关事业单位中男年满五十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且连续工龄满十年,经过医院证明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因工致残,经过医院证明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人员;因病生活不能自理,完全丧失工作能力,长期休病假的人员。

2、休病假人员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时间连续2个月或1年内累计满6个月, 且不能恢复工作的;2011年4月份及在此之前参加过全市医务鉴定,经福利科审批已经休病假,但病假时间已经满1年或超过1年需要复检的,应重新申报近半年的连续病历材料并参加医务鉴定,鉴定后仍不能恢复工作的,已达到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的病退年龄的人员,一般应予办理退休;工作人员因工致伤、残或患癌症等重病症,病假时间可适当延长,病假满3年仍不能上班工作的,已达到病退年龄的人员,原则上按退休规定办理。

二、具体要求

本人自愿提出书面申请,说明病因,在申请书上署明同意病退或病休,出具近半年内县以上医院的原始病历材料,由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核实同意后汇总,以正式文件报市人事局福利科;对人事局批准已休病假人员,各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发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病假期间生活待遇的规定>的通知》(国发[1981]52号)文件规定,工作人员病假时间超过两个月、六个月的,由病休人员所在单位及时上报人事局福利科减发工资基数,执行病假期间工资待遇。对于病假时间超过6个月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不能晋升级别工资档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能晋升薪级工资。

三、上报时间

篇7:关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提前退休问题的通知

2009-01-07 湘潭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潭劳社字[2009]1号 湖南省湘潭市

各县(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各行办、各企业: 为切实解决破产改制企业符合病残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条件的职工的基本生活,推进企业破产改制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经局党组会议研究并请示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做好破产改制企业病残和从事特殊工种职工提前退休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前退休的条件

(一)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致残(以下简称病残)提前退休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病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2、男年满50周岁以上、女年满45周岁以上;

3、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达到15年以上。

(二)职工从事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从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种达到规定年限以上(即从事高空和特别繁重体力劳动工作累计满10年或从事井下高温工作累计满9年或从事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满8年的);

2、男年满55周岁以上、女年满45周岁以上;

3、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达到15年以上。

二、办理程序

(一)符合病残提前退休条件的职工,由本人书面申请,单位公示无异议后,向所属劳动保障部门申报,经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申办提前退休。

(二)符合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条件的职工,由本人书面申请,单位公示无异议后,可向所属劳动保障部门申办提前退休。

(三)提前退休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报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复核同意后,所属劳动保障部门才能办理提前退休手续。

三、职工提前退休应预留的“一费一金”标准

(一)“一费”是指职工提前退休时到法定正常退休年龄期间,单位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一次性缴纳的预留金额为上年度全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乘以提前退休月数。

(二)“一金”是指职工提前退休时到法定正常退休年龄期间应发放的基本养老金。一次性缴纳的预留金额为上年度全市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基本养老金乘以提前退休月数。

四、实施办法

(一)正在实施或以后实施破产改制的企业,在破产改制时符合病残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条件的职工,由本人申请可以办理提前退休。企业应为提前退休人员(包括破产之前已办理提前退休的人员)预留的“一费一金”列入清算,无力支付的由市人民政府批准作挂帐处理。

(二)已实施破产改制的企业,由主管部门组织办理。符合病残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条件的职工本人申请提前退休的,应将领取的安置费在扣除一定生活费后的余额,作为提前退休预留的“一费一金”上缴社保经办机构。“一费一金”预留不足部分,以主管部门为单位,报市政府批准后办理挂帐手续。此项工作应于2009年3月底之前办理完毕。

(三)在应预留的“一费一金”缴纳到社保经办机构或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办理挂帐手续后,提前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由社保经办机构负责发放。

五、其他

(一)特殊工种是指企业根据国家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规定、并到所属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的有毒有害工种。特殊工种实行逐年备案制度,企业应将认定为特殊工种的文件依据、从事特殊工种的职工花名册等有关资料向所属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未备案的工种和企业不予认定,不得办理提前退休。

(二)在省政府7号文件生效前(即2006年1月1日前)已办理病残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的人员(包括未实行破产改制的企业),在企业缴纳“一费”后,其基本养老金由社保经办机构负责发放。2006年1月1日以后办理的病残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人员,在企业缴纳“一费一金”后,其基本养老金由社保经办机构负责发放。未缴纳“一费”或“一费一金”的,提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由原企业发放。

(三)病残和从事特殊工种提前退休人员医疗保险问题,按现行政策规定可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四)各县(市)区可参照本文精神,妥善解决破产改制企业病残和从事特殊工种职工提前退休的有关问题。

篇8:关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提前退休问题的通知

一、工作原则及要求

按照国家及自治区政策规定,原开展机关事业养老保险试点的各类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应严格依照《社会保险法》及国家、自治区现行有关规定参加相应的养老保险。其中符合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人员,应按时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不符合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人员,应及时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二、对符合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人员养老保险关系的处理

(一)在职参保人员

凡符合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单位和个人,应从2014年10月1日起按照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关规定参保缴费,2014年10月1日至按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定执行正常缴费之月期间已按原试点规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全部退还单位和个人,同时将2014年9月30日前个人缴费本息(个人缴费利息按其缴费年度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定期利率计算,下同)可一次性划入本人职业年金个人账户,也可由各地一次性清退给本人。2014年9月30日前按国家政策规定计算为工作年限的工作时间,视同缴费年限。

(二)已领取退休(退职)待遇的人员

1.对于属于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内、且于2014年9月30日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退职)手续并领取了相关待遇的人员,由单位负责造册填表,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报经参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统筹项目重新核定其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标准后,从2014年10月起实行社会化发放。

2.对于属于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内、且于2014年10月1日至按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定执行正常缴费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退职)手续并领取了相关待遇的人员,单位和个人应从2014年10月1日起按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关规定参保缴费,2014年10月1日至按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定执行正常缴费之月期间已按原试点规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全部退还单位和个人,2014年9月30日前按国家政策规定计算为工作年限的工作时间,视同缴费年限。对累计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满15年及以上的人员,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定重新核定其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标准,从其在原开展试点单位领取待遇之月起实行社会化发放;对累计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由单位和个人按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当月核定的缴费基数一次性缴费至满15年后,按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定重新核定其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从其在原开展试点单位领取待遇当月起实行社会化发放。

3.2014年10月1日至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执行正常缴费期间已领取的待遇与重新核定后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标准的累计差额,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单位按规定进行清算,单位再与个人进行清算。

4.已退休人员在2014年9月30日前原开展试点单位期间个人缴费本息一次性结算支付给本人。

三、对不符合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人员养老保险关系的处理

(一)在职参保缴费人员

凡不符合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人员,应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参保,单位和个人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并将2014年9月30日前个人缴费本息并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进行管理,其2014年9月30日在原开展试点单位期间单位和个人已全额缴费的实际缴费年限与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后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为缴费年限。2014年10月1日至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执行正常缴费之月期间单位和个人缴费部分清退给单位和个人。

(二)已领取退休(退职)待遇的人员

1.对于2014年9月30日前已办理退休手续并领取待遇的人员,将其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参保,原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保持不变,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国家和自治区有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定进行核定,属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项目的,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列支;非统筹项目的,由原所在单位自行确定。

2.对于2014年10月1日至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执行正常缴费之月期间办理退休(退职)手续并领取待遇的人员,单位和个人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并将2014年9月30日前个人缴费本息划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进行管理。2014年10月1日至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执行正常缴费之月单位和个人缴费部分清退给单位和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及以上的,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定重新核定其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从批准退休之下月起进行社会化发放;累计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单位和个人应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定继续缴费至满15年再申请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从缴费年限满15年之下月起实行社会化发放。

2014年10月1日至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执行正常缴费期间已在原开展试点单位领取的待遇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单位、个人按规定进行清算。

nlc202309081111

四、对其他相关问题的处理

(一)对其他养老保险关系的处理

1.对于编制管理不规范的单位,要先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规范,并经相关职能部门确认参保人员身份后再纳入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

2.对于已转制为企业的事业单位及其参保人员,按照国家及自治区有关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政策规定办理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已明确为经营性事业单位但已名存实亡的,其退休人员直接转移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参保,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定重新核定基本养老待遇标准后实行社会化发放。

(二)对统筹基金的处理

原开展试点单位地区要对基金收支情况进行全面清理,对参保单位和个人应缴未缴养老保险费形成的基金缺口,由原参保单位负责归集并按规定补缴到位;原开展试点单位地区的部门(单位)或管理机构挤占、挪用基金收入等形成的基金缺口,由责任单位负责弥补。

原开展试点单位养老保险工作妥善处理后,结余基金应并入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一使用,严禁挤占挪用,防止基金资产流失。

五、工作要求

妥善处理原开展试点单位养老保险工作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涉及时间跨度长、情况复杂,各地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认真排查风险点,妥善制定应对预案,把工作做实做细,确保清理规范工作平稳有序。

(一)严格执行政策。各地应严格按照本《通知》规定将各类型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至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内,严禁擅自突破政策,擅开政策口子,坚决杜绝违规纳入,对部分地方存在的基金缺口应按规定弥补到位。本《通知》下发前已对原开展试点单位进行清理规范的地区,应按照本《通知》规定予以妥善处理。对擅自突破政策的违规行为要及时纠正,并坚决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二)精心组织实施。各地应严格按照政策规定确定参加原开展试点单位人员范围,并将人员名单统一报送市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各县(市、区)应对编制外参保人员的缴费基数、缴费标准以及已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标准进行审核,经市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复核后执行。

(三)各地应抓紧时间解决原开展试点单位养老保险关系衔接工作,力争在2016年底前完成,从2017年1月1日起停止原开展试点单位相关业务工作。

(四)各市要及时掌握本地工作实施情况,认真分析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重大情况和问题及时报告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

篇9:关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提前退休问题的通知

【颁布单位】广东省人事厅.财政厅

【文号】粤人发〔2007〕57号

【颁布日期】2007.01.23

【实施日期】

各市、县(区)人事局、财政局,省直各单位: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现将《广东省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计发离退休费等问题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按照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计发离退休费等问题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60号)、《关于印发<关于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中有关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88号)以及我省的实施意见执行,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广东省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计发离退休费等问题的实施意见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的通知》(国发[2006]22号)和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56号)、《关于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计发离退休费等问题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60号)、《关于印发<关于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和事业单

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中有关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88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离退休费计发办法

2006年7月1日后离退休的人员,在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前,暂按下列办法计发离退休费:

(一)离休人员。

离休费按本人离休前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之和或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全额计发。

(二)退休人员。

1、公务员退休后的退休费按本人退休前基本工资(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之和,下同)的一定比例计发。其中,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90%计发;工作年限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工作年限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工作年限满10年不满20年的,按70%计发;工作年限不满10年的按50%计发。

2.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的退休费按本人退休前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下同)的一定比例计发。其中,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90%计发;工作年限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工作年限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工作年限满10年不满20年的,按70%计发。

3、机关技术工人、普通工人退休后的退休费按本人退休前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技术等级工资之和、岗位工资,下同)的一定比例计发。其中,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90%计发;工作年限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工作年限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工作年限满10年不满20年的,按70%计发。

4、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可以提高退休费比例的人员,继续按现行政策规定执行。

(三)退职人员。

按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办理退职手续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机关工人,退职生活费按本人退职前基本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其中,工作年限不满10年的,按基本工资的50%计发;工作年限满10年不满20年的,按基本工资的60%计发;工作年限满20年以上的,按基本工资的70%计发。

二、增加离退休费办法

2006年6月30目前已办理离退休手续的人员及已达到规定退休年龄应办退休手续的人员,从2006年7月1日起增加离退休费。具体办法是:

(一)离休人员按下列标准增加离休费:行政管理人员,正处670元,副处490元,科级及以下职务350元;专业技术人员,教授及相当职务990元,副教授及相当职务540元,讲师(含相当职务)及以下职务350元。

(二)退休人员按下列标准增加退休费:行政管理人员,厅局级750元,县处级450元,乡科级275元,科员及办事员180元;专业技术人员,教授及相当职务700元,副教授及相当职务400元,讲师及相当职务275元,助教(含相当职务)及以下职务180元;工人,高级技师和技师2万元,高级工以下(含高级工)及普通工180元。其中,按国发[1986]26号、中办发{1985}67号、厅字[1985]340号、劳人薪[1985]22号、劳人险[1983]3号文件规定,享受原工资100%退休费的老专家、起义人员和建国前参加工作的退休工人,按同职务在职人员平均增资额增加退休费,具体标准是:厅局级850元,县处级485元,科级及以下职务330元;教授及相当职务810元,副教授及相当职务480元,讲师(含相当职务)及以下职务330元;工人330元。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前退休的无职务人员(不包括工人),按下列办法增加退休费(不涉及职务职级的重新认定问题):工作年限不满20年的180元,工作年限满20年不满30年的220元,工作年限满30年的270元;对大学专科毕业人员,可在上述标准

基础上增加20元;对大学本科以上毕业人员,可在上述标准基础上增加40元。

(四)退职人员按160元增加退职生活费。

三、离退休费调整办法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前,在职人员调整工资标准时,离休人员相应增加离休费,退休人员适当增加退休费,退职人员适当增加退职生活费。

四、有关政策规定

1、根据国家和省的政策规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审批提高了离退休待遇的人员,可接提高后的职务待遇增加离退休费。

2.离退休(退职)人员因违法违纪被查处期间暂缓增加离退休(退职)费,待有结论或处罚期满后再按规定处理。

五、组织实施

离退休人员增加离退休费,省直单位由省人事厅、省财政厅组织实施,各市、县(区)如何实施,由各市人民政府确定。增加离退休费,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批(附表一至二)。调整离退休人员待遇,政策性强,涉及机关事业单位广太离退休人员切身利益。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同时,要注意做好政策解释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离退休人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本实施意见由省人事厅负责解释。

附表

篇10:关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提前退休问题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县直各单位:

为切实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女职工在生育期间的基本医疗需要,根据《XX县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执行〈浙江省生育保险暂行规定〉的通知》(安政发〔2006〕25号)精神,现就我县国家机关和财政供给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参加生育保险的政策问题通知如下:

一、适用范围。县属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以及财政供给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纳入我县城镇职工生育保险范围。

二、参保登记。县属国家机关及财政供给事业单位(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浙江省社会保险费征缴办法》(省政府令第188号)及《XX县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执行〈浙江省社会保险费征缴办法〉的通知》(安政发〔2005〕49号)的规定,向县社会保险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经办机构”)办理生育保险参保登记手续。

用人单位依法终止或者生育登记事项发生变更,应当按照规定向原登记机构办理注销或者变更登记手续。

三、生育保险待遇。已参加我县城镇职工生育保险的国家机关及财政供给事业单位女职工,在符合法定条件生育或者实施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手术和复通手术后,可享受以下待遇:

(一)医疗费用。参保女职工因生育发生的医疗费用以及实施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手术或复通手术发生的医疗费用由经办机构审核后,按90%比例报销,药品及诊疗项目按照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执行。

(二)产假。妊娠7个月(含7个月)以上生产或者妊娠7个月以上早产的,享受90天的产假(其中分娩时遇难产剖宫手术的,增加15天的产假;多胞胎生产的,每多生产一胎,增加15天的产假;分娩时遇有难产实施助产手术的,增加7天的产假);妊娠3个月(含3个月)以上、7个月以下流产、引产的,享受50天的产假;妊娠3个月以下流产或者患子宫外怀孕实施手术的,享受30天的产假。女职工在产假期间,享受本单位干部职工同等工资、奖金、福利等待遇。

四、资金列支渠道。女职工发生的以上费用由县财政核拔给经办机构,专款专用。

五、申领办法。女职工发生符合本通知第三条规定的享受生育保险待遇情形的,应在产后或术后3个月内经所在单位审核后,向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生育保险待遇。申请时需提供以下材料:

(一)本人身份证;

(二)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

(三)医疗机构出具的生育医学证明;

(四)原始发票、费用清单、病历资料;

(五)用人单位相关证明材料。

受委托代为申领的被委托人,需提供申领人出具的委托书和被委托人的身份证。

六、本通知未尽事宜按《XX县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执行〈浙江省生育保险暂行规定〉的通知》(安政发〔2006〕25号)文件规定执行。

上一篇: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下一篇:工会全委扩大会议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