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模式典型案例

2024-05-20

扶贫模式典型案例(通用6篇)

篇1:扶贫模式典型案例

创新扶贫理念 拓展扶贫领域 全面开创全社会参与的统筹扶贫大格局

社会扶贫工作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开展社会扶贫工作,不断拓宽社会扶贫领域,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开发工作,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重要体现、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又是弘扬中华民族扶贫帮困传统美德的时代需要,也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武隆县把社会扶贫工作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始终坚持大扶贫理念,着力构建“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行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不断健全机构,不断完善机制,不断探索社会扶贫模式,以凝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济困事业为抓手,不断引领扶贫开发思路创新、工作创新和机制创新,使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手段,走出了一条具有武陵山区特色的社会扶贫之路,加快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以“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制”为目标,以凝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济困事业为抓手,不断引领扶贫开发思路创新、工作创新和机制创新,使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手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扶贫工作新路子,加快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五年来,我县共争取社会扶贫资金2.5亿元,引进社会帮扶资金7.5亿元。

一、狠抓“三大创新”,吸纳各方资源,积极探索社会扶贫模式 一是走创新开展“城乡互动〃结穷亲帮扶”活动。广泛聚集社会爱心人士或企业本与扶贫济困事业,开展“城乡互动〃结穷亲帮扶”系列活动,创新“城市富人”帮扶“农村穷人”长效机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目前,城市爱心人士与贫困农户结为“亲戚”的达2000多对,有各级干部8000余名结亲帮扶贫困农户1.39万户,筹集各类帮扶款物近亿元。二是创新推行社会扶贫信息化。把建设贫困村信息路与开发扶贫爱心救助网、扶贫对象监测网和乡村旅游宣传营销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路三网”的信息化社会扶贫工作格局。将贫困群众的姓名、家庭人口、生活状况、致贫原因等资料上传到网络上,并对外公布急需助学、助残、助医、助智、助技术、助产业等方面的信息,借助网络让愿意奉献爱心的单位或个人,能快速、便捷地找到合适的救助对象,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目前,社会各界通过网络向武隆捐赠款物近1000余万元。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就是通过扶贫爱心网搜索到我县白马镇板桥小学缺教学设备、学生缺衣、缺学习用具的实际情况后,组织重庆、福建、陕西等几个省市的职工捐款10万元,为学校购置了2套多媒体、7台电脑、1台数码相机、1套乒乓球台等教学设备一批、为全校170名师生每人赠送校服1套、运动鞋1双。三是创新探索特殊救助扶持制度。将财政扶贫资金和社会扶贫资金融合、,筹资近2000佘万元,建立46个农村扶贫互助协会,向贫困农户发放3000-10000元生产借款,解决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难题。出台《农村特殊贫困户救助办法》,建立救助式扶贫基金,对因重病、学生读书、重灾祸导致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特殊群体,从就医、就学、住房重建等方面给予1200-30000元不等的救助和帮扶,促进他们早日脱贫。

二、突出“三个联动”,依托帮扶单位,广泛开展定点协作扶贫 常言道:财政扶贫有限,社会扶贫无限。因此,找们树立“大扶贫’理念,在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参与扶贫济困的同时,也加大与水利部、济南市、厦门市、市委政法委扶贫集团等帮扶单位的对接力度,着力推进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和市级扶贫集团对口帮扶工作。一是与定点协作扶贫单位联动。深化国家水利部定点帮扶,部领导先后100余人次深入武隆调研,下派6名干部挂职扶贫,援助设立重庆市首个区县水文局,累积投入水利行业扶贫资金13.93亿元,建成各类水利工程9015处,农村人畜饮水工程2916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1.3平方公里。争取山东省济南市开展东西扶贫协作,捐助财务资金900万元,助推武隆教育发展、农业改良、招商引资、旅游管销。二是与市级扶贫集团联动。直辖以来,四任市委书记先后联系武隆,市委办公厅扶贫集团、市委政法委扶贫集团先后对口帮扶武隆。累计下派干部88名,直接投入帮扶资5300余万元,协调引进资金3.52亿元,帮助实施扶贫项目757个,与6267户贫困群众建立结亲帮扶关系,资助贫困学生4315人次,送去慰问款物1490.56万元,帮助我县实施连片开发、整村推进、信息扶贫等实现全国领先,建成公路、桥梁、电站、旅游等一批重大扶贫项目,对促进武隆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与其他帮扶单位联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拓宽帮扶渠道、汇集帮扶资源。不断拓宽帮扶渠道、汇集帮扶资源。与德意志银行、新加坡边氏援助组织、香港道德会、中国民生银行、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厦门南普陀寺、珠海京威公司、长安集团、同创集团、华为集团等30多个境内外单位建立扶贫协作伙伴关系,获得各类捐赠5000佘万元,帮助贫困村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

三、做到“三个到位”,坚持自力更生,深入推进县内集团扶贫 一是集团对口帮扶到位。组织、动员全县120个党政机关、企事业本位组建26个扶贫集团,落实37名县级领导挂帅,对口帮扶26个乡镇89个贫困村和经济发展后40位贫困村。各成员单位按照建设一条公路、修建一口水池、发展一项产业、引进一个项目、支持一所学校、改造一片房屋、帮扶一批农户、资助一批学生、培训一项技术的“九个一”帮扶内客,每手投入自有资金1万元以上、协调帮扶项目资金5万元以上,帮助联系帮扶乡村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和建设“百座便民桥工程”。近年来,累计开展扶贫调研1.22万人次,直接投入帮扶资金和物资1200余万元,引进资金9500佘万元,实施基础设施项目480个。二是干部结对帮独到位。2013年我县再次对贫困户进行识别,按精准扶贫的思路,对识别的贫困户按ABC类、然后组织各级干部8000余名,结对帮扶AB类贫困户1万余户,每年深入帮扶户家中4次以上,干部职工每年到贫困户家中4次以上,帮助谋划发展思路、落实生产项目、指导检查进度和开展节日慰问等。三是干部挂职扶贫到位。近年来,全县先后选派年轻干部240人到84个贫困村挂职扶贫,驻村宣传惠农政策、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发展骨干产业,推进整村扶贫和扶贫政策到人到户,帮助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オ,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年来,县内集团式扶贫累计开展扶贫调研15200人次,直接投入帮扶资金和物资2300佘万元,引进资金19500佘万元,实施基础目870个。

四、建立“三大机制”,注重统筹协调,确保社会扶贫顺利推进 一是建立领导联系机制。由县委书记担任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强化对社会性扶贫工作的统筹协调。实行领导包乡、部门工作例会制度,每个县级领导联系1-2个乡镇的扶贫开发工作,每个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例会,专题研究部署社会扶贫和集团式帮扶工作。切实解决社会扶贫工作机构调协、人员配备等问题。设立的社会扶贫机构有社会扶贫科、信息科、配备社会扶贫工作人员5人。二是完善督查考核机制。将扶贫开技工作特别是社会扶贫工作纳入乡镇、县级部门和干部个人综合目标内容。加强督查督办,实施动态考核。每年评选表彰十佳先进扶贫集团、十佳先进帮扶单位、十佳帮扶干部和十佳挂职干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优化社会扶贫投入机制。创新组建公募扶贫基金会,畅通扶贫捐赠渠道,搭建社会慈善扶贫平台,为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提供更合法、便利的服务。据统计,基金会成立仅一年时间就募集社会扶贫资金433万元,完成了397名贫困学生资助,启动实施了20个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以项目规划为载体,充分整合涉农资金、汇集社会扶贫资源,加大对贫困乡村扶贫项目投入;每年安排本级财政资金400万元用于扶贫开发,重点用于社会扶贫工作,其中用于特殊贫困户救助100万元,用于元旦春节慰问50万元,用于社会扶贫工作经费20万元;创新社会扶贫工作绩效激励机制,对争取到位的社会扶贫资金和物资,超过1000万元部分,由本级财政按照5%的比例追加社会扶贫工作经费。

五、强化“三项措施”,突出真抓实干,开创社会扶贫崭新局面 我县社会扶贫工作在探索中前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扶贫部门的要求还有差差距。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大扶贫”理念,强化行业扶贫管理、搭建扶贫捐赠通道、挖掘信息平台潜力,进一步探索创新,真抓实干,不断开创我县社会扶贫工作的新局面。一是强化行业扶贫管理。继续做好与中央国家机关、济南市、市级扶贫集团的对接工作,加强对口扶贫项目管理力度,建立台账式管理,即对这些帮扶单位的每一次调研、每一笔帮扶资金和物资,按照时间顺利建立台账,进行跟踪和管理。对市级扶贫集团的对口扶贫工作动态,定期报送简报、反映工作进展情况。二是挖掘信息平台潜力。充分利用武隆扶贫爱心网搭建的信息平台,精心策划扶贫项目,发布扶贫信息,结合扶贫基金会,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扶贫开发。在主题为“携手扶贫,爱心助学”的第二期“城乡互动,结亲帮扶”活动基础上,继续推出更多的系列活动,将“城乡互动,结亲帮扶”活动向纵深推进。三是探索建立以离退休教师、医务工作者、大学生村官为主体的扶贫志愿者支教、支医、助学帮扶机制。

篇2:扶贫模式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14-04-20 17:18:46

来源:潜山扶贫办

阅读次数:944

特色产业舞龙头,对症扶贫阔步走

徐建平

一、案例背景

潜山县位于大别山东南麓,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1万亩,宜林山场面积131万亩,水面9.2万亩。县域地形地貌复杂,西北部为大别山余脉,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59.2%,中部的丘陵区占全县面积的23.9%,东南部为圩畈区,地势平坦,河湖穿插,耕地集中,占全县总面积的16.9%。全县辖16个乡镇164个行政村,其中山区村为158个。2004年年末总人口5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3万人,占总人口91.4%。由于我县山区面积较大,地形地貌复杂,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贫困人口数量较大。2004年全县人均收入668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3.75万人,人均收入668-924元的低收入人口6.38万人。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在温饱线上挣扎。而且贫困人口居住分散,扶贫开发成本高。该县人均收入924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10.13万人,且多分布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深山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居住分散,缺乏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短时间内还很难摆脱贫困,改善这部分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其温饱问题需要付出的扶贫开发成本较大。山区多是以保持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林,经济效益较低。农民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其他经济作物如茶叶、蚕桑、板栗、瓜蒌等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市场影响因素大,缺乏促进群众收入稳定增长的主导产品。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80元,山区人均纯收入仅为1200元左右,除绝对贫困人口外,尚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在温饱线徘徊,生活条件和质量较差。脱离贫困的群众也只是一种低层次、低标准、低水平解决温饱,基础不牢,稍遇自然灾害极易返贫,需要继续扶持进行巩固。

近年来,潜山县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扶贫开发面临的新情况,在国家扶贫开发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探索实施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六大产业对症扶贫模式”,即根据当地不同的资源禀赋,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根据不同地势的土质地貌,实行不同的产业扶贫,扶贫项目和资金向真正需要扶持的贫困户重点倾斜。这种扶贫模式的特点在于突出以人为本的扶贫理念,重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使不同环境、不同特点的贫困户合理地享受到政府和社会给予的扶贫资源,从而使脱贫致富步伐更坚实、更协调。

二、主要做法

一是因地制宜,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打造特色经济板块。该县整合县扶贫、发改、农委、交运、水利等相关部门资源和力量,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对扶持项目进行论证,结合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做规划、选产业、定项目,对六大特色产业提出包含基地建设、质量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市场开拓等内容的总体要求,制订新的发展规划,并按分解各阶段性目标,指导全县特色农业的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素质。并严格按照项目规划实施,强化项目资金监管,确保各项目科学合理有序推进。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坚持实行“一个产业、一名县级牵头领导、一个主抓部门、一套班子、一块资金”的“五个一”捆绑推进机制,围绕茶叶、瓜蒌、蚕桑、食用菌、油茶、畜禽等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做文章,打造特色经济板块。

二是扶贫项目跟着特色产业走。该县2009年成立了茶叶、瓜蒌、油茶、食用菌、畜禽、蚕桑六大特色产业指挥部,强化具体措施,安排千万元资金,扶持产业基地规模发展、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在项目村修公路、改水渠、建塘堰,发展茶园、桑园和畜禽等特色种养业,使项目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生产发展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为农民增收致富拓宽了新天地。先后在158个重点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工程,累计投入5763万元,占县扶贫资金总额的70%,平均每个村综合投入52万元。累计新建乡村道路210公里,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640公里,新建平板桥18痤,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2座,建自来水塔108座,铺设引水管道720千米,解决18万人饮水困难,干渠整修安装U型槽37千米,恢复水毁农田护岸67千米,修建当家塘251口,改善灌溉面积2.2万亩,改善低产茶园3700亩,发展茶园2600亩,新建厂房1890平方米,添置机械设备87套。

三是为确保扶贫工作取得成效,该县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定期考核、民主监管为一体的长效机制,推动扶贫开发健康有序发展。各大产业指挥部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有力推进措施,加大督查验收力度;各乡镇加大政策宣传引导,细化分解发展目标,将工作任务落实到村组、农户,并突出各自的特色,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格局初具规模,有力促进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抓基地建设,注重规模化和标准化。在基地建设中,充分发挥大户带动作用,走“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之路,实施连片开发、规模化发展,至目前,全县已有50亩以上规模化基地4处,5亩以上生产大户20余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积极探索发展规律,注重规避风险,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把握季节、气候特征,因地制宜,适地适种。

五是抓龙头企业发展,注重品牌建设。全县六大产业已有龙头企业 4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15家。按照特色农业发展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植发展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特色农业中的带动作用。注重加强能人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培育,抓好与扶贫有联系、能带动群众增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在资金和项目安排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至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企业实现产值由2009年的21.9亿元发展到33亿元,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到1700多人,带动6000余户2.5万人脱贫致富。

典型案例一:合作社撑起“茶叶楼”。

“黄柏到塔畈,九十九道弯”一曲民谣唱出了80年代塔畈人的艰辛。而位于塔畈中心地的彭河,更是可想而知。由于是三分水田七分山的地形,这里的农民粮食不能自给。常常是“守着青柴当米钱”。如今,一提及自家盖起的小洋楼,倪天喜便要提及一个人和他的合作社——江成生和彭河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我40多岁了,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干点苦力活。”倪天喜一家四口人,因为他和妻子都是老实巴交的庄家人,生活只能勉强维持温饱。“江总让我负责收购鲜茶草”今年,近收鲜茶草这一项收入,倪天喜一家收入在9万元。“如今,我是手中有茶,心里不慌。”倪天喜憨憨的说道。江成生,安徽省劳模,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彭河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牵头人,他却清楚的记得,第一次与茶农的订单,源于“看见锄头挖茶树心在痛”。

濒临长江的潜山县彭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这里平均海拔900米,年平均气温16.3度,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故山高雾绕,风光秀丽。其光照、温度、湿度、土壤均适宜茶叶生长。所产名茶,更是自唐代以来一直被列为贡茶。但是由于地处深山,这里的茶产业采用传统粗放经营模式,主要通过分布在各地的同乡和批发商销售。产品也主要依靠散装形式销售,茶企普遍缺乏品牌意识。“茶树叶子能包盐,茶树杆子能撑船”说的就是当年的茶叶质量。在当地,茶叶大部分是老百姓饭后用来说天聊地的饮料。2004年的一个秋日午后,江成生正准备到自家茶地干活,看见一位老大爷用锄头挖茶树,江成生便问他“干嘛要砍茶树呢?种着不挺好的吗?”“又不能当饭吃,还不如挖掉种点小麦实惠!”看着好好的茶树要无端受灭门之灾,江成生很是心疼。“你把茶树留着,等茶叶长出来了我来收购”“你空口讲话以后不算数咋办?”江成生说“那我们签合同”也就是这场偶然,让江成生和他的同行慢慢走上了一种新的模式。2008年,由潜山县彭河幸福茶场牵头,联合塔畈乡炳峰、观音洞、广西园等18家初制茶场、茶叶经纪人和1058户茶农自愿组成的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加强诚信建设为重点,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推行“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三位一体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模式,采用订单农业方式,与广大茶农签订合同,公司对茶农进行二次返利,极大提高了农户发展茶叶的积极性。目前,加入该合作社的户数已达1200户。加入合作社的茶农人均茶叶纯收入达到4000元。近期,该合作社已申报省级龙头企业。

茶曲悠悠唱发展。为引导茶叶发展,潜山县政府每年安排茶业发展专项资金120万,其中60万用于扶持茶叶基地建设、30万用于培育发展龙头企业、10万元用于茶叶技术培训和指导,对当年成片新发展茶园10亩、50亩、100亩以上,经验收合格,每亩以奖代补200元、300元、400元。奖补点燃了茶农的激情,至2012年,潜山县茶园面积增加到10.06万亩,无性系茶园面积增加到3.08万亩,全县130余家茶场通过更新改造,加工水平明显提高。取得QS认证的茶叶公司、茶厂22家,通过统一标准收购,统一工艺加工,名优茶质量稳中有升,茶叶销售均价达123.8元/公斤,最高价4400元/公斤,茶叶生产比较效益明显,成为茶农增收的亮点。

典型案例二:龙头企业引领养鸡户致富。

余井镇天圣村地区原先农户也有养鸡的传统,只是没有形成规模,处于家庭副业状态,再加上没有龙头企业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带动,畜禽产品的销路没有保证。作为“安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潜山县天胜农业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本着“服务农民、富裕农民”的宗旨,坚持做到“四到户”服务,为广大养鸡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所谓“四到户”,即一是对养殖户实行送苗鸭和饲料到户。统一引进良种,该品种品系纯正,抗病力强,生长迅速,深受加工厂和广大消费者欢迎。二是技术服务到户。将自己掌握的养殖技术经验一家一户地传授到农民家中,确保养殖成功。三是防疫治病到户。将自己专门聘请的18名中高级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服务、巡回咨询,及时到户解决养殖过程中的突出性技术问题,同时每月为社员讲授新知识,为养殖户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四是收购到户,挨家挨户上门收购。现金结算到户,销售由合作社安排。组织并指导周边村民科学养鸡、水产养殖和苗木种植。这种以公司为龙头,采取“统一品种,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方式,不断壮大专业合作组织,克服了一家一户小规模、低投入、低产出的小农经济局限性和对土地等资源过分依赖性。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目前,随着专业合作社影响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的不断增强,合作社成员由最初的104户增加到200户,另外辐射带动了本地及周边乡镇养鸭户500余户。从合作社成立至今,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紧密型合作方式,短短三四年时间,帮助120多户困难家庭摆脱了贫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为推进畜禽标准化生产,指挥部产业技术指导组成员深入乡村,按照省畜禽养殖技术规范的要求,引导养殖户、养殖小区按照标准化进行建设和改造,帮助建立并完善养殖档案,提高生产者质量标准意识和应用能力。中泰六和养殖有限公司、天胜农业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被评为安庆市市级规模养殖示范场,为推进畜禽标准化生产起了带头示范作用。

至2012年,潜山县出栏生猪20.92万头,出栏家禽332万只,出栏肉牛0.41万头,禽蛋产量8420吨,肉类总产22620吨。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05%、8.85%、2%、4.1%、4.5%。畜禽生产基地建设稳步发展,目前全县已发展畜牧合作组织22家,入会会员1200多人。潜山县绿色养殖有限公司、天柱鸭业有限公司分别新申报了市、省级龙头企业。

丘陵,油茶挂果累累。截止目前,全县已新建50亩以上成片油茶基地6.5万亩,已兑现奖补资金近1600万元。该县注重良种繁育和推广,加快繁育推广省认定的 “皖潜1号”和“皖潜2号” 油茶新品种,确保高品质油茶基地建设。狠抓重点项目、建设示范基地。全县油茶基地达万亩以上乡镇3个,千亩以上村10个,全县涌现油茶基地建设大户220余户,其中有千亩以上承包大户7个,已组建油茶专业合作社15个,2012年全县共完成油茶新造林11000亩,完成县级技术培训200人次,发放培训材料2000册。

圩区,瓜蒌架下话丰收。瓜蒌俗称野葫芦,潜山一带民间早有将瓜蒌籽炒制招待客人的习俗,但真正作为食品摆上桌面还是近十多年的事情。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该县农民李德祥等大胆提出了瓜蒌籽的食用性研究,在科研部门的支持下,该县对瓜蒌开发利用进行科技攻关,初步掌握了育种、栽培方法,这一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从而开辟了瓜蒌产业的新天地。为发展瓜蒌种植,促进山乡致富,该县拿出百万元财政资金扶持种植大户,并相继建立了10多个瓜蒌示范片。农业科技部门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生产。大力开展种苗繁育,推广换垄轮作、间作,土壤消毒技术,推广高密度栽培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该县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的新路子,不断打造瓜蒌产业链。各瓜蒌公司以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与瓜蒌农户签订生产合同,与超市签订购销协议,形成产学研、产加销一条龙。全县现有标准化生产基地近5万亩。瓜蒌产业农民经纪人百余人,农民瓜蒌种植专业合作社4个,痘姆新农生态农业合作社以瓜蒌种植为主,社员有200人,2011年被评为安庆市示范合作社。有2家企业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证书。天柱山牌、传文牌瓜蒌籽荣获安徽省著名商标。近年来该县与南京野生植物利用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进行技术合作,培育出的“瓜蒌新品种“皖蒌6号”获县政府科技一等奖、获安徽省科技三等奖,2012年潜山县施行的瓜蒌种植保险,为保护农民利益筑起了一道防火墙。至目前,有半数种植户投保。

食用菌打开致富门。潜山县将食用菌产业列入重点扶持的农业特色产业,在各项激励政策推动下,目前,全县新增食用菌生产农户150户,新发展食用菌面积800亩(其中竹荪230亩)。全县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户近600户,食用菌种植面积达600余亩。预计全年食用菌产值2600万元,菇农纯收入1200万元,户均增收2万元。

该县对新发展食用菌基地继续实行以奖代补,对种植香菇5亩以上的给予重点扶持,种植竹荪50亩以上给予每亩100元补助。对通过绿色认证或QS认证的龙头企业也给予适当奖励。目前,全县规模化基地18个,食用菌公司4家,合作社10家。各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订单生产,完善产供销服务体系,建立保鲜库收购。如水吼天宜菌业公司向农户提供菌棒和生产技术,并负责以保护价回收,有效规避了种植户的市场风险。为提高食用菌种植效益,该县不断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经过近几年试验,利用竹屑、稻壳生产竹荪,利用废弃桑枝生产香菇,在夏季生产反季节香菇等技术已成熟,今年,各地积极应用新技术,实现节本增效。槎水镇建立了5个废弃桑枝发展反季节香菇生产基地,仅万全村就发展反季节香菇27万棒。全县建立竹荪生产基地4个,新发展竹荪200余亩,亩产137斤。

三、主要成效

一是扶持对象得实惠。“对症式扶贫模式”充分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使其思想上由“要我脱贫”转变到“我要脱贫”上来,项目的成功率和实施后的效益明显提高。这种“极贫重扶”的扶贫思路,真正让贫困人口成为扶贫主体,得到了贫困群众的称赞和拥护。

二是项目扶持结硕果。“对症式扶贫模式”使那些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对象得到了实质性扶持,真正做到了“扶真贫、真扶贫”。不同标准的扶持政策,减少了贫困户实施项目的自筹资金量,贫困户既能够把项目建成,又能够把项目建好,达到了扶持一户、脱贫一户、致富一户的扶贫效果。到2012年,全县已实施差别式扶贫项目的贫困村90个,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400多万元,扶贫到户项目涉及生产发展、“一建三改”、“雨露计划”、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教育资助等5个大类,子项目165个,受益农户2110户,其中绝对贫困户和低收入户1300户,约占全县登记建档贫困户的三分之一,80%以上的农户建立了稳定增收的致富项目,家庭生活环境得到改善,逐步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三是干群关系更和谐。以前部分贫困户因多种原因没有得到项目扶持,在心理上很不平衡,对村干部和得到项目的农户有强烈的抵触和怨恨情绪,村干部威信较低。“对症式扶贫”使多数贫困户得到了国家扶贫项目,而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村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真心实意地进行传、帮、教、带,为贫困农户解决生产发展中缺资金、技术、信息、劳力等困难,使他们的生活环境得到彻底改观。“对症式扶贫”进一步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化解了诸多农村社会矛盾,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党群干群关系更为融洽。

四、主要启示

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户脱贫的突破口,是确保贫困户脱贫的重要途径,也是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的最有效方法。能有效整合土地资源,搞规模经济。它打破了长期以来扶贫政策对农户的“平均化”扶持,既让不同程度的贫困对象合理享受到国家给予的扶贫资源,破解了“扶贫到户”难题,又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实现了低碳扶贫和可持续扶贫的结合,创新了扶贫政策对贫困对象的“瞄准”机制,有效避免了“脱靶”现象,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生动实践。

启示之一:政府引导是“中流砥柱”。

产业扶贫,实现了可持续扶贫。潜山县充分发挥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创造性,自强自立,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在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必要扶持下,更加注重“授人以渔”,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施连片开发,构建产业支撑。按照高起点、大手笔、全方位的要求,编制特色优势产业连片开发规划,坚持“一村一品”和“一村多品”的布局实施连片开发项目,推进当家扶贫产业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品牌化,提高组织化程度,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加销”一条龙体系,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构建产业支撑。扶贫部门在扶贫开发中不可能包打天下,联合各部门集中打造扶贫工作的新平台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三年来,通过县委、县政府的组织、协调,扶贫部门主动与涉农部门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做好扶贫村的项目建设。在扶贫村联合打造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产业化项目,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主要渠道。

启示之二:资金整合是关键。

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多方力量,组织多方资金,集中向扶贫村投入,实现扶贫开发的社会化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县委、县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新农村建设的大盘子中统筹规划,按照各投其资、各计其功的原则,在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实行统筹安排、综合调度、捆绑使用、集中投放,最大限度的覆盖贫困农户。潜山县把水利部门的人畜饮水项目、农委的农业开发项目、发改委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交通局的农村道路建设项目集中向扶贫村投放,形成了多部门项目资金整合、捆绑使用的新格局,为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三年来,全县各部门共投入各种项目资金 万元,使扶贫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

启示之三:龙头带动是载体。

如何破解农民“种什么,养什么,怎样种,怎样养,如何卖,如何卖个好价钱”应该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一家一户的农民真正实现与日趋成熟的大市场对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需要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用利益连接,把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民、扶贫资金有机结合起来,使龙头企业成为项目实施和资金周转的有效载体,促进扶贫工作市场化。近年来,潜山县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先后扶持了近40家龙头企业.通过扶贫龙头企业与农户直接签定种养和收购合同,组织农产品进入市场,有效解决了农民的卖难问题,实现了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保证了农民的利益。

启示之四:合作社组织是桥梁。

篇3:扶贫模式典型案例

一、研究区域概况

河池市是集“老、少、边、穷、山、库”于一体的特困地区,是广西乃至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2013年,河池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0.36%和0.31%,但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仅占全国的0.093%、0.039%,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36.9%、12.8%。目前,河池仍有7个国家扶贫县,2个自治区贫困县,贫困人口达100.25万人。2012年7月6日,国务院扶贫办与国家旅游局在北京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力图探索新时期旅游扶贫新模式,重点启动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工作。

二、各县(区、市)贫困度测量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贫困的基本内涵,参考扶贫办测度贫困方法,本文建立贫困度指数,用以定量评价河池地区贫困状况的指标体系(见表1)。

(二)评价方法

为得到更客观的赋权,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设P维可观测随机变量X=(X1,…,Xp),X线性依赖于少数几个可能难以观测的随机变量F1,F2,…,Fm(m<p)和p个附加的随机变量e1,e2,…,ep。因子分析模型的一般表达式为:

F解释了变量之间的相关;E(ei)显示了变量间的差异;矩阵A(A=(aij))为因子载荷矩阵,aij为因子载荷,是连接观测变量和因子变量之间的纽带,其值是Xi,Fj的协方差,即相关系数。将aij看作是第i个变量在第j个公共因子上的权重,a,j的绝对值越大,Fj对于X,的载荷量越大,则说明Xi与Fj的相关程度越大。贫困度分值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Fi表示第i样本综合得分;Wj表示第j因子指标权重;Yij表示第i样本的第j因子的单项得分值。

(三)贫困度测算

在Excel表中建立2013年河池各县贫困度数据库。根据因子分析法的步骤,利用Z-Score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然后求相关系数矩阵、特征根、特征向量及方差贡献率。最后,根据公式(2)测得河池各县贫困度综合得分见表2:

三、各县(区、市)资源禀赋测量

建立区域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3),并采用加权求和法,对各县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公式为: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资源普查报告》及《河池旅游总体规划》整理计算出河池各县旅游资源禀赋得分表:

四、区域划分及模式分析

(一)区域划分

将表2和表4的结果在四象限图中进行耦合,得出河池市旅游扶贫四大类型区:Ⅰ区,资高贫低区,包括南丹、宜州;Ⅱ区,资高贫高区,包括巴马、天峨、凤山、东兰、大化、都安;Ⅲ区,资低贫低区,包括金城江;Ⅳ区,资低贫高区,包括环江、罗城。

(二)模式选择

1、资高贫低区——地方自主开发扶贫模式

地方自主开发模式是指在政府优惠政策支持下,由农民自主进行旅游开发,如村民合资组建旅游相关企业,或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旅游开发等。这种模式下必须有一个具有较强的市场观念、创造力和和领导才能的村民担当领导者。南丹、宜州的许多贫困地区地处景区附近,且临靠金城江这个强大的客源市场,宜发展都市居民周末休闲游,适合走“市场推动、自主开发、规模发展、政府规制”的扶贫发展道路。

2、双高区——政府扶持与国际援助扶贫模式

政府扶持与国际援助扶贫模式指通过向政府部门申请,与NGO和国际援助组织联系,争取到旅游扶贫试验区、PPT、ST-EP、环境保护、社区发展等项目,并提供政策、资金、培训、就业等支持,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巴马、东兰、凤山、天峨、大化、都安位于广西自治区“十二五”重点打造的巴马国际养生度假旅游区。

3、双低区——产业融合扶贫模式

产业融合模式是指将旅游业与本地的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并通过旅游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带动贫困人口脱贫。金城江区是市区,旅游资源禀赋不高,但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产业基础较好,可以走产业联动模式,在旅游扶贫中借助相关产业的力量,实现联动发展,互惠互促。

4、资低贫高区——区域联动扶贫模式

区域联动模式指充分发挥本地旅游资源的相对比较优势,争取纳入大范围的精品旅游线路也可向附近发展较好的旅游区提供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从而使本地的旅游经济融入整个大区的旅游发展中。环江、罗城可以通过挖掘文化特色,利用宜州刘三姐故乡的知名度,积极融入“宜罗环民俗风情”旅游区,以实现互惠共生,进而实现旅游扶贫。

五、旅游扶贫保障机制

(一)资金保障

建立河池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专项基金,在税收上缴及专项资金补助等方面给予河池重点关注;加大对河池的生态补偿力度,建立生态补偿试点。争取自治区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优先安排在试验区布局;坚持投融资模式的市场化和渠道的多样化;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融资授信支持,完善担保体系,扩大信贷投入。

(二)土地保障

充分利用滇黔桂石漠化片区扶贫开发政策,积极争取大型旅游扶贫开发项目列入自治区级重点工程;支持具备条件的村镇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支持旅游企业利用荒山、荒坡、荒滩和废弃矿区开发旅游。

(三)管理保障

成立建设河池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领导小组,由自治区领导担任组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和干部考核制度;加强与其他地区政府间旅游扶贫合作,实施跨行业、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完善旅游扶贫监督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四)人才保障

篇4:广东扶贫开发的典型案例研究

关键词:扶贫开发;对策;效果;建议;龙尾村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1-0053-04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作为前沿阵地的广东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原因,广东粤东、西、北仍存在大量贫困人口。据统计,广东2009 年还有3409个贫困村,70万户、316万人处在贫困线以下①。因此,广东省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关系着广大贫困村民的福祉及广东的未来,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一是农村扶贫开发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扶贫开发的开展,可以极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状况,为农民脱贫奔小康提供支撑。同时,受过良好教育、拥有更多消费能力的农民,可以为广东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并能更好的拉动内需消费,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是农村扶贫开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通过农村扶贫开发,更好缓解乃至消除贫困现象,保障贫困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发展权,改变贫困农民的弱势地位,实现发展机会的人人平等,促使广东社会不断向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不断趋向橄榄型的社会结构,走上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11年5月-2013年3月,笔者被原单位(深圳市盐田区海山街道办)派驻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仙塘镇龙尾村,协助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全程参与了本轮扶贫开发工作过程。通过检索相关资料,笔者发现:有关扶贫开发研究的文章很多,但多是从机制、政策等方面进行的宏观研究,通过某个具体个案得出一般性、规律性对策的研究较少。故本文的研究不仅对广东的驻村干部、扶贫工作具有实际指导和借鉴意义,还能丰富扶贫开发实践和理论研究。

二、龙尾村扶贫开发工作概况

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入户调查等形式,笔者单位深入了解龙尾村的状况和贫困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相应对策,经过本轮帮扶,龙尾村的贫困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一)龙尾村简介

龙尾村属河源市郊区②,在河源市东北部9公里处,位于东江河流东部,水陆交通便利。龙尾村属于行政村,下设7个自然村小组,村民全部是水库移民③,2009年人口为652户2780人,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9人,党员69名④。由于靠近市区,龙尾村的贸易、赶集、务工、上学、就医等都较为方便,相对于大多数边远农村山区,这是一个不错的地理位置。理论上说,处在这样一个位置,龙尾村应该比较富裕,起码不会贫困才对。确实,有些精明的龙尾村人通过外出打工、做生意等方式在家盖起了崭新的小洋楼,甚至买了小汽车。但龙尾村贫困人口还是不少,这说明了农村贫富开始分化,贫困较之前更为分散和隐蔽,要解决起来也更为困难。

(二)龙尾村贫困原因

一是人多耕地少,耕种方式落后。全村耕地面积1354亩(其中旱地474亩、水田880亩),人均耕地仅0.48亩,这么少的耕地,要通过种植农作物脱贫致富几乎不可能。且龙尾村农业生产结构单一(以水稻种植为主),农业科技力量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增收难度很大;二是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贫困户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只能从事较为低端的劳动,外出务工的也仅能维持自身的生活,留守在村里的则多是“妇幼、老弱、病残部队”;三是社会保障水平很低。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完善,村民抗风险能力很弱,很多家庭都是由于病、残、孩子读书、建房等原因陷入贫困,甚至债务累累,出现所谓“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情况;四是贫困人口老龄化严重。从2009年的统计数据看,龙尾村贫困人口860人,其中60岁以上就有178人,占贫困人口约21%,老龄化比例非常严重;五是观念落后。龙尾村贫困人口大多数思想观念陈旧,安于现状,心存等、靠、要思想,希望政府、他人救济,而不是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脱贫致富。

(三)相应对策

1.建立扶贫工作机制。一是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笔者单位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相互协作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挂点帮扶工作机制。由单位相关领导牵头,以其分管科室、事业单位或挂点社区工作站为单位,建立挂点帮扶工作机制,使每一工作人员均与贫困户一一对应,真正做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三是建立扶贫驻村工作机制。成立驻村工作小组,并派工作人员长驻龙尾村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

2.建立起完善、透明、高效的信息系统。对贫困村、贫困户信息建档立卡,将村帮扶规划、村帮扶成效、户帮扶措施、户帮扶成效、到户记录、危房改造等信息及时录入广东省扶贫信息网数据,做到“村有册、户有卡”,保持信息及时、畅通、高效。并将扶贫资金、项目、扶贫对象等信息都在村委会公告栏公布,使扶贫工作更透明、公平。

3.抓好对村帮扶建设。一是积极协助龙尾村开展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力保选举依法依规有序进行,确保村里顺利完成两委换届选举,产生新的领导班子;二是大力支持村硬件设施建设。帮扶龙尾村制作扶贫开发“双到”、党务、政务、财务工作宣传栏;三是帮扶龙尾村农田水利建设;四是帮扶村集体投资两个自来水厂项目,为村集体每年增收9万元;五是帮扶建设村会议室、公厕、村卫生清洁工程等项目,缓解龙尾村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村民需求的矛盾。

4.抓好对户帮扶建设。一是根据贫困户的不同贫困原因,制定“一户一策”的针对性脱贫措施和年度实施计划,并确保帮扶资金如期到位;二是做好危房改造工作。资助龙尾村9户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工作;三是确保贫困户子女接受教育。龙尾村贫困户普九毛入学率达100%,没有发生因贫困被动辍学现象。并为高中及以上教育阶段贫困户子女提供助学金,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四是结合当地实际,为贫困户举办相应技能培训,并资助其发展养鸡、养猪等家禽家畜养殖和种植经济作物;五是对特别困难的贫困户进行特别帮扶和关怀。针对由于疾病、年纪大等各种原因而造成的特别贫困户给予特别的帮助和关怀,力争在生活、生产、上学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度过难关。

nlc202309020833

5.帮扶壮大村民企业。帮扶竹制品加工厂、腐竹加工厂等村民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农民采用生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形成规模化经营。农户按照自愿、互助、获利原则种植竹子、黄豆,合作社提供种植培训、市场信息、联系生产企业等服务,生产企业从农户手里收购竹子、黄豆等农产品,加工成一次性竹筷、牙签、腐竹等产品,销往珠三角地区。同时,笔者单位利用深圳的区位优势,联系企业和客户,在村企业和客户间搭起通畅的销售渠道。通过帮扶,不仅让村民企业发展壮大,还使贫困户实现就业,顺利脱贫,并带动其他村民一起致富。

(四)帮扶效果

经过三年努力,龙尾村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村容村貌显著改观,村两委换届选举顺利完成,实现平稳过渡;村集体收入稳超3万元,达到15.48万元;收入2500元以上的贫困户率100%,贫困户人均收入达9093元;全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建完成率100%,新农保参保率100%,新农合参合率100%,贫困户子女“普九”毛入学率100%,低保人口纳保率100%,农户安全饮用水率100%,村道硬底化率100%,村公共服务设施拥有率100%,顺利完成本轮扶贫工作目标任务。

三、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存在问题

1.贫困户返贫压力仍然很大。本轮扶贫采取到户战略,减少中间环节,使贫困户直接受益,提高扶贫效益,这在实践中确实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但贫困户返贫的压力仍然很大。一是本次的帮扶主要以产业帮扶为模式,贫困户必须有项目才能配套一定量的帮扶资金。但一些贫困户拿到资金后,并没有有效的利用这些资金,而是吃光用净,过几天好日子,过一段时间又重新陷入贫困;二是本次广东省扶贫开发贫困线的标准定为2500元,虽然高于全国其他一些地区,但在广东省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物价水平不断上涨的背景下,这一脱贫标准仍显得较低。这也意味着贫困人口仍然在温饱与贫困线上徘徊,如果不能继续得到扶持或者有意外情况,很可能重新陷入困境;最后,农村的社会保障程度低,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因病或其他负担而返贫的现象仍然存在。

2.扶贫资金渠道和方式较为单一。本轮龙尾村扶贫开发工作,帮扶单位、各级财政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开展帮扶工作。从资金的数量来看,是不小的数字。但是从资金的来源构成看,政府的财政资金占了绝大部分,社会资金、资源并没有真正的调动起来。我们也积极动员、鼓励身边的企业投入到扶贫开发工作中来,但效果并不明显。政府是扶贫开发的主力,但政府的力量毕竟有限,如何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比如:企业、NGO等组织,参与到扶贫开发中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扶贫开发局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另外,本轮扶贫中,对农业中介服务组织的培育发展重视不够,在农村和市场之间横亘着很多障碍和空白,亟需由产业服务、中介组织来填补和疏通,在农民和市场间架起信息的桥梁和通道。

3.对思想扶贫的重视程度和措施不够。思想观念落后,是致贫返贫的重要内在原因。以龙尾村为例:村里贫困户很多存在“等、靠、要”思想,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多子多福”的思想根深蒂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现象仍然存在;人情观念落后,结婚、生子、乔迁新居等都要送礼摆宴,礼金、宴席都价格不菲,造成村民较大负担;文明观念落后,麻将是村里最普遍的“娱乐节目”,甚至听说有贫困户拿扶贫金打麻将的现象等等。以上观念都是致贫返贫的关键因素,本轮扶贫较多注意从物质上帮扶,如何从思想上帮助贫困户,改变其落后的思想观念,仍然做的不够。

(二)相关建议

1.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机制。要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为引领,继续深入开展扶贫开发事业。建立帮扶单位和贫困村的长期联系,定期回访,了解贫困户情况,监督帮扶项目的发展情况、帮扶受益资金使用情况。建立和完善贫困监测系统,加强对脱贫户的跟踪调查和后续支持。及时准确地掌握贫困人口脱贫后的生产生活状况,如果发现其生产生活出现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遏制返贫现象发生。

2.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一是积极发动辖区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对于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彰,让慈善成为企业回报社会、树立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形式和手段;二是积极发动辖区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例如:鼓励社会工作机构派社工向农村留守儿童、老人的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和相关服务;动员慈善基金会通过项目帮扶的形式提供善款支持等;三是大力培育、发展贫困村当地农业服务中介组织,通过中介服务组织架起农村和外界市场的桥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风险,解决农村信息闭塞、市场信息不灵、过剩劳动力等问题。另外,倡导扶贫慈善文化,精心策划组织慈善活动,通过策划举办义演、义拍、义卖、义诊等各种活动形式,开发和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到扶贫事业中来。

3.进一步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帮扶投入,特别要帮扶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三项制度建设,并完善以 “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为补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鼓励村民购买新农保、新农合,让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危房改造、道路硬化、卫生设施等,仍是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抑制返贫、改善生活、促进发展的根本性措施。

4.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自力更生。贫困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但在诸多导致贫困因素中,观念落后是一个非常核心的因素。只有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破除陈规陋习,艰苦奋斗,才能真正脱贫致富,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要“欢迎走进来”,通过鼓励企业、社会组织进村培训交流等方式,让各种社会力量和资源走进农村,形成良性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农民既能学到知识和技能,又能在交流中开阔视野、转变思维方式和观念。要“鼓励走出去”,鼓励村民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就业,既增加个人收入,又学习了先进的思想、知识、技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的通知》(中发[2011]10号)[Z].

[2]谢佚芳.顾海辉.建设“幸福广东”的一个璀璨点[J].源

流,2012(9).

[3]吴晨.葛孚桥.广东扶贫开发中“规划到户、责任到人”

的理论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1(9).

[4]郭艳华.广州农村扶贫开发的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南

方农村,2012(1).

[5]闫玉科,陈雪.广东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路径探讨[J].南方

农村,2012(3).

[6]闫玉科.湛江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路径选择及政策建议[N].

湛江日报,2012-04-22(A3).

(责任编辑:陈 勇)

篇5:王改娥扶贫典型案例

府一学区念沟湾教学点

王改娥

王改娥老师 ,女,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她是我校一名老教师,以其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工作成绩 , 得到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每教一班学生, 王老师都会有自己的家访记录, 字字句句都体现了对学生的关爱。以下是该老师的扶贫家访心得。

一、有备而去,收获丰硕

每次家访前,她都要进行充分的准备。首先,把学生按平时在校的状况分类, 确定重点家访人员。这些重点人员多数是平时比较调皮、成绩后进的学生,家长因为生活繁忙,平时无法按老师的要求做,缺少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对这些学生,王老师重点分析,重点安排,要求自己做到三点: 第一, 一定要亲自到家中拜访,重点了解家庭教育情况,家长的教育态度。

第二, 认真了解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看法,消除对学校教育的误会,加强家校间沟通。

第三, 努力寻求最符合学生和家庭实际、最为有效的沟通和教育方法,与家长密切配合, 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工作。

对于其他的学生, 她则把家访重点放在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 征求家长意见和建议方面, 力求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多方面的接触。

二、全心投入,家校沟通

在刚开学一个多月的时间内,王老师通过电话、短信和班级 QQ 群以及到各个家庭全部进行了家访。在学生家里,王老师没有高高在上,而是和学生的爸爸妈妈拉着家常,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和家长的想法。家长也心平气和地接受她的观点。学生见她去了,都很高兴,热情招待老师。整个家访过程中,学生把王老师当成了最亲密的朋友, 与他们一起分享美好的回忆, 一起感受师生和谐的甜蜜。这学期,王老师班上有个叫韩宇轩的学生,学习很不认真,常不完成作业,王老师屡次电话联系家长,想请家长配合,但是这位家长每次都不露面。有几次家长远远的看到王老师来了, 却早早地躲开。面对家长的这种态度,王老师没有退缩,而是反复联系, 多次到他家去。终于了解到韩宇轩的家庭状况,原来,他家有5口人,爷爷70多岁,哥哥上大学,母亲患有精神病,父亲要照看母亲,无法打工赚钱,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于是,王老师自费为他购买书包,衣物及学习用品等,还主动细致内心的帮他辅导功课,王老师的诚心感动了家长。家长真诚地说:“老师, 您这么热心的教他, 这么不厌其烦地和我们沟通。真的是令我非常感动,谢谢您了 ”。

三、及时总结,长效坚持

王老师没有像有的老师一样只是为了完成家访任务。王老师除了 在学校组织活动期间进行家访外, 在平时也坚持经常性的家访。家访 后,针对班上一部分 “ 问题 ” 学生专门建立了追踪记录,随时掌握家长 在学校的基本情况,并且定时与家长联系沟通,随时交换意见。就在新学期开学 2周后,有一位家长对刚从外地转学过来的孩子极不放心,几乎周周要往学校跑个来回,针对此情况,王老师多次与家长交流,进行劝慰和鼓励,跟这个学生建立了在校情况追踪记录,随时掌握该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并每周同家长联系一次,与家长交换意见, 大大地消除了家长的顾虑,与家长也相处得更加融洽了。

篇6:旬邑县教育扶贫典型案例

旬邑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咸阳市北部,属国家贫困县。辖11镇3社区,187个行政村,28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25万,是农业大县、山区大县和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截止2010年底,全县还有低收入人口6.1万、占总人口的24%。旬邑县有中小学校153所,学生41000余人,教职工3300多人。其中,普通高中学校1所,在校生5668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2856人。绝大部分学生均为农业户口,家庭经济困难,上学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近年来,旬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文件精神,为解决广大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及进一步把资助政策落实好,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送给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符合条件的学生及时得到资助,引导更多的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能上学、读好书,充分发挥资助政策的最大效益。旬邑县秉持服务学校,服务贫困学生的理念,全面落实党的惠民政策,严格标准,规范管理,扎实工作。对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高中贫困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费等涉及党的惠民政策体现上,旬邑县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示”的要求,始终“坚持不贫不贷、无信不贷、应贷尽贷”的原则,严把资助申请、资格认定、审核、公示、资金发放、档案管理等环节,确保“助真贫,扶真困”。近年来资助工作成绩连年攀升,不断提高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水平,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工作中,旬邑县的具体做法是:

一、建立完善资助机构,加强资助工作管理。旬邑县成立了旬邑县学生资助中心组织机构,统筹管理学生资助工作。同时,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带复印)、传真机等现代化办公设施,并配有专车,各种硬件建设达均到省颁标准,为资助工作全面展开提供了有力保障。按照要求,县教育局、旬邑中学、县职教中心也建立了学生资助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开展资助工作。

二、重视资助工作宣传,扩大资助影响。为了扩大资助工作影响,提高政策知晓率,旬邑县充分利用电台、网络、展板、印发宣传材料等方式,积极开展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将宣传工作重心下移到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做到了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全覆盖。同时,把每年五月份作为“资助政策宣传月”,定期、深入开展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宣传活动,帮助每位家庭贫困学生和家长了解国家的教育资助政策,特别加强了“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贫困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办理的条件、办法”的政策宣传,使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确保了每位贫困学生能够享受受助政策顺利入学。

三、加强制度建设,保障规范运作。旬邑县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资助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方面发展,保证资助工作健康运行。一是制定贫困学生资助办法。结合国家、省、市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和生源地助学贷款有关政策,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县情出发制定出台了《旬邑县贫困学生资助办法》,明确了资助的对象、范围和资助方式,量化资助标准,细化资助工作程序及受助学生后期跟踪管理等,全面指导开展资助工作。二是建立反馈督办制度。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向公众公示投诉电话,公开意见箱,建立了来访和投诉举报的接待、登记、反馈和处理工作制度,促使资助工作规范、健康操作运行。三是按照《中学生资助发放档案有关规定》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完善档案登记、交接、保管制度,进一步规范资助档案资料管理。四是旬邑县教育局、旬邑中学、旬邑职教中心根据出台的实施办法,对原来制定的助学金、奖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相关资助政策进行了统筹安排,重新制定了管理实施办法和细则。受助学生比例和资助额度均比往年有大幅度提高。

四、严格资助过程,提高资助效益。一是严格资助认定。贫困家庭学生认定是学生资助工作的关键环节,是保证资助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在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上,旬邑县始终坚持“应补尽补”和“不贫不贷、无信不贷、应贷尽贷”的原则,认真审核资助的相关证件或证明,严把学生资助申请、资格认定、审核、公示等环节,真正做到“助真贫,扶真困”,严格控制不应资助者受助。二是细化资助步骤。按照“三公开”的原则,即资助政策公开、金额公开、资助对象公开,将评审结果向社会公示,存在问题及时纠改,达到零投诉举报后按有关规定,严格时限足额资助,资助过程客观、公正、高效、透明。三是加强资助后管理。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相关活动,促进学生资助工作健康顺利实施。特别针对助学贷款 “信用贷款”的特点,建立贷款学生档案及诚信档案,定期通报提示、督促毕业学生家庭及时还款,切实提高还款率。2010年毕业学生127人,旬邑县印发《助学贷款还本付息办法》宣传资料500份,更新学生信息246条,方便群众了解还款办法,应收利息2.35489万元,已全部回收到位;2011年元月至四月份回收提前还本、利息16.033万元,保证了贫困学生国家助学贷款持久、健康、平稳运行。

近年来,旬邑县在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方面,坚持“应贷尽贷”的原则,至今累计贷款学生3167名,累计贷款金额1658万元,贷款学生占在校生比例约90%;普高资助3307名贫困高中生,资助金额330.7万元;中央福利彩票资助1404 贫困高中生,资助资金127.16万元;中职助学金资助8683名贫困学生,资助金额276.225万元;免学费资助学生1016名,资助金额162.560万元。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旬邑县以体现党的惠民政策为己任,以服务学校,服务贫困学生为工作出发点,不断创新,改革,探索学生资助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强化内部管理,从工作实践中,得到一些启示:一是建立健全贫困学生、受助学生信息库,资助工作程序、公示制度、受助学生后期跟踪管理等制度;规范对各级各类贫困学生的资助办法。二是严格执行资助政策和资助流程,使学生资助工作科学、有序、规范。三是按照“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档案管理实施细则”,中学生资助发放档案有关规定,做好整理、立卷、存放、保密等工作并制定档案交接、登记、保管及档案管理制度。

上一篇:月度物业工作计划下一篇:高中政治选择题解题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