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模式”革命老区的精准扶贫

2024-05-03

“盐池模式”革命老区的精准扶贫(共4篇)

篇1:“盐池模式”革命老区的精准扶贫

“盐池模式”革命老区的精准扶贫

2016年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对金融扶贫“盐池模式”给予督查表扬和政策激励。一时间“南有麻阳,北有盐池”的美誉,成为宁夏扶贫工作的骄傲,也让革命老区盐池县受到了广泛关注。

1000元起步

宁夏盐池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是宁夏9个贫困县之一,也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以著名的“宁夏滩羊”养殖为主要经济来源。

66岁的汪淑莲是这里农村妇女创业的杰出代表。她凭借1000元小额信贷起步,一步步发展到开矿办厂,现在家庭资产已经超过百万元。

1996年,“龙头”在盐池县王记沟村开展信贷扶贫项目,鼓励围着灶台转的她贷款1000元,养了6只羊羔,又上了扫盲班学习。几年后实现了滚动发展的她,主动增加贷款,不仅养羊还利用当地资源先后开办了两家石膏厂。她在当选村长后继续作为惠民小贷项目大组长,带领王记沟村发展成了富裕村。2011年,她成为宁夏赴法国捧回“全球小额信贷微型企业家社会影响奖”的第一人。汪淑莲说:“当初‘龙头’贷款给我们这些农村妇女都还不敢要,现在看这1000元的启发、引导和鼓励的作用更大。”

被汪淑莲称作“龙头”的,是宁夏东方惠民小贷公司董事长龙治普,一位土生土长对干旱和贫困记忆深刻的盐池人,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当地试行信贷扶贫,并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盐池模式”六个支撑点之一的“惠民微贷”。

“我们的客户全部是农民,而且93%是妇女,平均贷款额度两万元,最高不超过5万元。”这里,每个信贷员要负责三四百农户,该如何提供服务?又如何保障稳健运营?”龙治普说成功的关键是公司与农户的信息对称;核心是通过建立富有亲情的客户组织,来实现对分散的低收入农户的服务。另外一个重点就是“村组例会制度”,它像一个大筛子,筛除了村子里嫌额度小又不愿意付出较大时间成本的富裕户,保证了信贷资金能够精准透过优势人群自动到达真正有需求的低收入农户手中,从而实现了扶贫和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

据惠民小贷公司对盐池县122个村组2126户小贷客户项目经营情况的调查:户均每年每笔1000元贷款,毛收入728.54元,纯盈利388.46元;有30%以上的客户选择了新的经营项目;参加小贷项目三年的家庭,其收入可以实现翻一番。

“把客户从低端市场培养起来,贷款需求慢慢地从几千、一两万增加到八万十万然后就要拱手让给银行了……”过去,老百姓生产经营水平还处于相当低的水平。但随着当地“三农”的快速发展,现在一般的养殖户动辄就是二三百只羊,此项个人资产就是二三十万。在逐步走向富裕的盐池县,项目的客户数量在萎缩、额度却在增加,“惠民微贷”也开始面临挑战。

2009年,公司开始走出盐池,走向六盘山贫困片区。目前,公司已在六盘山贫困片区的六县一区设立了营业部,员工人数达到190人,业务覆盖7县区317个行政村;分别建立了1157个信贷大组,建成725个标准信贷中心活动室;全年发放贷款1.61万户,贷款余额3.13亿元;按合并口径计算完成收入3899万元,上缴税金353万元,净利润782万元。2015年末,公司以“盐池微额”为基础,与海南省海口邦信小贷公司建立合作,尝试管理模式输出,并派遣两名工作人员协助进行海南的异地实践。

盐池模式

“盐池模式,可以说是麻阳模式的升级版。”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高波表示。2013年以来,在人总行等部委政策框架内,人行银川中支积极推动构建了宁夏金融普惠扶贫工作,并会同自治区扶贫办等部门赴湖南怀化市麻阳县考察扶贫小额信贷运行经验,积极研究麻阳经验在宁夏的适用性,研究制定宁夏金融扶贫试验区建设、金扶工程等多个专项方案,在财政资金运用、特困地区风险补偿基金建立、部门分工等方面开拓新思路。宁夏全区特别是特困地区已打破扶贫和金融部门两家发力、财政资金分散运作的格局,银行信贷与财政扶贫资金合力逐步显现,金融服务渗透率和覆盖面显著扩大。

20字思路。“政府主导、金融参与、龙头引领、产业带动、风险防控”。借力政府搭台,整合资源;以解剖麻雀、分类施策为总体方略,因人因地施策;用足用好国家支持资金、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并与贫困农户、贫困地区项目对接,打破给钱给物、打卡到户的帮扶模式,切实激发农户自我发展意识。

六个支撑点。一是以“互助资金”为支点,培植整体诚信信用环境。盐池县实行“2242”资金管理运行模式(将利息的20%滚入本金、20%作为公益金、40%作为运行成本、20%作为风险准备金),在互助资金监督、借款发放、回收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2006年至2015年,盐池县实施互助资金的项目村由3个试点村发展到93个,实现了贫困村全覆盖;互助资金总量由80万元增加到9721.57万元,累计发放借款3.2亿元,受益农户达17739户(其中贫困户8787户)。

二是以“千村信贷”为支点,主动对接互助资金。盐池县农村信用社与当地扶贫部门建立协作机制,由互助社推荐,对贫困户在互助社借款仍不能满足发展需求的,农村信用社给予互助社借款金额1~10倍的贷款支持,小额贷款最高可达10万元,并给予不同程度利率优惠,财政同时给予贴息支持。目前,农信社已累计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4.92亿元。

三是以“资金捆绑”为支点,对接财政“双到”资金。在规范财政资金运作基础上,改变过去“双到”资金直接发放到户的传统做法,采取财政支持资金与互助资金“捆绑”使用方式,将财政支持资金注入互助社作为入股资金。符合条件的社员可获得至少1万元资金支持,最高可享受1∶10比例放大贷款额度支持,并享受利率优惠,使农户“睡着等救济吃”的观念转变为“依靠双手干着吃”。

四是以“企业参与”为支点,对接特色产业基地农户。以做大特色滩羊产业为依托,支持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企业参与、多个主体互动模式,引导银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贫困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体,带动农户发展致富。银行依托龙头企业担保和产业项目,为农户提供滩羊养殖专项贷款;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升滩羊附加值,利润提升部分作为农户缴纳利息的重要保障,同时也作为银行提高企业授信的重要依据,形成了完整的利益共同体。

五是以“评级授信”为支点,对接小额分散农户需求。建立村级金融扶贫便民服务中心,拓宽建档立卡贫困户融资渠道。农村信用社打破传统的抵押依赖,站在农户实际状况和现实需求的角度,更加强调农户信用状况,切实降低贫困户贷款准入门槛,推出“631”评级授信模式,即诚信度占比60%,资产状况占比30%,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占比10%。并依托“富农卡”专项信贷产品,将农户评级授信中诚信占比提高到60%,A、B、C三级农户分别可获得5万~10万元、2万~5万元和2万元以下的授信支持,2~3年评定一次,农户可凭借“富农卡”随用随取。目前,已完成全县102个贫困村,10128户贫困户的评级授信,达到了村级全覆盖。

六是以“惠民微贷”为支点,托起“半边天”创业梦。由中国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中唯一获得公司注册的宁夏东方惠民小额贷款公司为实施主体,针对贫困家庭妇女发放的特定对象信贷产品,利用农村熟人关系网络,构建互助联保小组,只需互助联保小组全体组员签字认可,无需抵押即可获得贷款支持。首次申贷可获5000元贷款,良好信用积累可获得贷款额度逐年累加的优惠,最高可获得5万元贷款。目前,惠民小额贷款公司已为2个试点互助社331户社员发放贷款1475.5万元,户均贷款4.45万元。

四个创新依托。一是推动成立盐池融盐扶贫信用担保公司,县政府出资1亿元,引导社会资本入股5亿元,形成了6亿元的担保基金池,撬动银行贷款,定向精准扶持贫困户特色产业发展。二是充分发挥一个县域金融创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县、村两级互助资金管理中心(社),“政、银、企”三方联席会议平台的管理作用。三是人民银行用足用好优惠支农再贷款政策,严格控制运用支农再贷款发放涉农贷款利率加点幅度。盐池县农信社借用支农再贷款发放的涉农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使用其他资金发放的涉农贷款利率低近2.5个百分点,全年减少贫困贷款户利息支出近500万元。四是将金融扶贫纳入县、乡脱贫攻坚责任清单,实行量化考核。县政府每年投入300万~600万元用于绩效考核奖励,以形成奖励激励机制。(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

篇2:“盐池模式”革命老区的精准扶贫

2015-4-10 9:35:00 陕西日报

扶贫开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2月13日,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明确指出:“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作为革命老区的陕北延安、榆林两市,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贫困人口数量庞大。做好陕北的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既是经济责任,也是政治责任。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延安、榆林两市围绕“两不愁、四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有保障)的总体要求,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扶贫方略和开发式扶贫方针,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思路和方法,加大市县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实施精准扶贫,真抓实干,吹糠见米,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面同步够格迈入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合实际亮点突出

“座谈会上,总书记给参加会议的市、县委书记出了四道题,其中之一是„如何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改善老区百姓生活‟。延安作为中国革命圣地,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给总书记交上一份满意答卷,让全市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是我们的神圣职责、光荣使命和政治任务。”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如是说。

延安是革命老区,也是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据了解,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人均年收入2500元以下的扶贫标准,2011年延安尚有44.7万低收入人口,主要集中在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和洛河峡谷三个地带。

“为了尽快让全市低收入人口脱贫致富,我们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延安率先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在认真做好产业扶贫、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常规扶贫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延安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3月25日,延安市老区扶贫开发局局长牛永红告诉记者。

移民搬迁是帮助贫困群众彻底拔掉穷根的重要举措。2011年以来,延安市依托“1个中心城市、12个县城、33个重点镇和100个新型农村社区”四级城镇体系,大力实施避灾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加强产业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把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发展基础薄弱、生存困难的边远山区贫困群众搬迁出来,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迁移,使贫困户彻底告别地质灾害、深山窄沟等危险地带,告别土窑洞、土坯房和原始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享受同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

与此同时,延安还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从2012年起,在全市开展了“千名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活动,1366名党员领导干部每人包扶一个低收入村,一包5年不变,不脱贫不脱钩。同时,带动1万余名市县乡党员干部驻村入户。2013年延安市委还决定实行“县乡两级党员干部驻村联户”制度,村里有困难,干部帮助解决;没有困难和问题,及时报平安。延安高度重视贫困村的“两委会”建设,这两年先后选派了159名县乡干部到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的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

此外,延安市在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的基础上,以在册登记的贫困户为扶持对象,建立了扶持贫困人口专项资金,从2013年到2017年,每年筹措专项资金4.5亿元,按照“有劳动能力的扶持发展产业,无劳动能力解决生活实际困难”的原则,每人每年补助1000元,为全市贫困户脱贫致富注入了新活力。

榆林市的扶贫开发工作同样亮点频现。资料显示,2011年时,该市12个县区中定边县为国定贫困县,横山、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7个县属国家吕梁片区县,靖边、定边属于省级白于山区片区县,有贫困村1074个,贫困人口达87.34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9%。

在巨大的扶贫压力面前,榆林市在主抓产业扶贫、移民搬迁的同时,大力实施振兴南部战略,全面确立了省市扶持、北部县对口帮扶、企业援助、人才支持的“四位一体”帮扶机制,因地制宜推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工业项目建设。几年来,累计实施振南项目184个,完成投资近40亿元,给南部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广泛开展社会扶贫也是我们扶贫工作的一个亮点。”榆林市扶贫办主任郝海东说。据他介绍,榆林市多方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落实定点帮扶资金和物资折合人民币5.84亿元;安排1120个企业开展“千企千村”扶助行动,投入资金2.95亿元,参扶企业和帮扶贫困村数量居全省第一,特别是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投资“三农”和公益事业,神木民营企业捐资30亿元设立了慈善基金,府谷民营企业捐资10多亿元支持学校、医院等建设,形成了民营企业回报社会的“榆林现象”。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应该说延安这几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效果还是很明显的。短短三年多时间,延安贫困人口就由2011年初的44.7万降至去年底的20.52万人,累计有24.18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28.97%降至13.2%,年均降幅达5.26%。”延安市扶贫局牛永红局长说。

和贫困人口总数大幅减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延安贫困人口收入水平的明显提升。2014年底,延安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2620元,比2010年末提高了1273元,增长1.95倍,年均增幅23.6%,远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12.7%的幅度。

“通过„雨露计划‟、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贫困大学生资助项目的实施,延安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也有了明显提升。”牛永红说。2011年以来,延安围绕产业开发对农村青壮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47.8万人次,对家庭困难的贫困户大学生累计资助4900多名,对“两后生”(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通过培训并转移输出就业1万多名。

榆林市的扶贫开发工作也是硕果累累。据统计,“十二五”以来,全市扶贫开发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0.27亿元;实施移民搬迁4万户16.3万人;实施整村推进项目321个;扶持产业化项目335个;成立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261个,累计发放借款2.21亿元;投放扶贫贴息贷款4.07亿元;栽培山地苹果4.1万亩;扶助贫困家庭大学生8984人,“雨露计划”培训贫困户劳动力3.08万人,组织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6万人次;省市县三级派出867个工作队2000多名干部在947个低收入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各类项目覆盖贫困户15.4万户,贫困区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贫困人口收入实现倍增,四年累计脱贫38.57万人。

2017年率先脱贫

3月20日,延安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题传达学习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研究讨论《延安革命老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率先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行动方案(2015-2020年)》。会议提出,延安要勇担重任,扶真贫、真扶贫、拔穷根,力争到2017年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彻底消除绝对贫困。

“加快延安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步伐,必须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牢把握„精准发力、精准扶贫‟的要求,举全社会之力向贫困宣战,坚决打胜扶贫攻坚战,使延安在革命老区中率先脱贫,确保全市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够格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让党中央、国务院放心,让老区人民满意。”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表示。

延安市扶贫局牛永红局长告诉记者,为实现2017年率先脱贫的目标,延安市将在既有成绩的基础上,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以精准扶贫为主线,重点实施以下几大举措。首先是继续全力做好避灾移民搬迁扶贫。延安将全面实施《延安市扶贫避灾移民搬迁规划(2014-2018年)》,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要求,全力打造“一体六配套”搬迁安置点,到2018年完成23万户、80万人搬迁任务,彻底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启动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将贫困村整村推进的扶持标准由原来的30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

“从2015年起,延安市县两级将建立贫困助学资金专户,按照„多口进一口出‟的原则,整合残联、教育、妇联等各部门的助学资金,力争实现对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全覆盖。”牛永红说。此外,在救助扶贫、兜底扶贫方面,延安市也将采取一系列举措,确保所有贫困户2017年都能成功脱贫。

篇3:“盐池模式”革命老区的精准扶贫

近日,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业局在河池市农业局的组织指导下, 以“精准扶贫”为依托, 积极开展优质原料茧基地示范区建设、创新蚕农合作组织模式、现代蚕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及标准化简易化蚕房养蚕设施配套建设等示范工作。

项目在该县大才乡新坡村平治屯、思恩镇叠岭村洛岩屯开工新建标准化简易蚕房2 100 m2, 桑园护理示范40.87 hm2, 目前项目工作进展顺利, 多次召开了项目实施动员会、协调会, 示范区群众参与积极性高。项目的建设为该县南大门蚕桑合作社完善管理制度、台帐建立、改选理事机构等工作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提高桑蚕生产的产量、质量和效益, 提升桑蚕业的整体生产水平。

篇4:“盐池模式”革命老区的精准扶贫

革命老区脱贫攻坚进入“最后一公里”

龙岩市位于福建省西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通称闽西。全市辖新罗区、永定区、漳平市和上杭、武平、长汀、连城4县134个乡(镇、街道),总人口307万,总面积1.91万平方公里。

龙岩市是海内外客家祖地,全市80%以上人口是客家人。目前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累计120余万人。长汀被誉为“客家首府”,汀江被称作“客家母亲河”,永定客家土楼200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5年12月6日起到12月12日,我们对龙岩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先后采访了龙岩市委党校以及该市所属上杭县、长汀县、武平县、永定区的8个红色基地、10个乡镇、20个村、2个合作社,行程1290公里,足迹遍及闽西革命老区。

2015年12月7日,我们来到上杭县古田镇赤坑村。该村是古田镇为数不多的贫困村。在村支书陈启湘家,我们与当地一些村民进行了座谈。赤坑村有4个自然村,整个村子人多地少,水资源奇缺,加之一些户无劳力、有残疾,缺少启动资金等原因,导致贫困。由于贫困,全村外出务工的人很多,村里很难见到青壮劳力。

离开赤坑村之后,我们又先后走访了多个村落,对闽西老区实施脱贫攻坚情况进行了调研。与全国一些老区相比,龙岩市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较为显著。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低收入人口和贫困村逐年减少。全市低收入的农村人口从2002年的134525户53.81万人下降到2014年的12.86万人,减少40.95万人;几乎无村财政收入、村民人均纯收入不及所在县(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的贫困村从2002的612个减少到2014年的380个。

二是贫困群体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至2014年底,全市列入低保救助共47304户95761人,占全市农村人口比例3.83%,占全市贫困人口比例74.5%。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全面推行,从制度上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特困群体的温饱问题。

三是低入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50元,比2001年的3078元增长330.47%。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公路硬化,电力、通信、广播电视信号也实现村村通。上学难、就医难、饮水难、危房多等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

四是精准有效扶贫工作机制实现有力突破。201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创新农村扶贫开发机制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的意见》,因户施策,成为扶贫新方向。目前,“5936”精准扶贫模式(即“五查五看”、“九到户”、“三位一体”、“创新六个机制”)已全面推行,全市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380个贫困村的贫困人口全部建档立卡,并完成数据信息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驻村帮扶干部全部到位;启动了考核“指挥棒”,市政府向38个市直部门下达扶贫责任状,并将完成情况列入年度绩效管理考评。

目前,龙岩市脱贫攻坚距“十三五”末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要求还剩下“最后一公里”。要完成这“最后一公里”的目标,任务依然艰巨。面临的主要困难有:扶贫开发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边远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基点村,不少群众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存在着上学难、就医难、出行难、饮水难、了解信息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与平川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贫困和低收入人口依然庞大,据调查统计,截止2014年底,全市人均年纯收入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有12.86万人。31个重点乡镇平均财政收入不足100万元。尚存的380个贫困村几乎没有村财收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难以开展。

用紅色基因创新党建扶贫模式

作为一个拥有红色基因的革命老区,党建在龙岩市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整个脱贫攻坚战中,龙岩市坚持“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的工作思路,着力强化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组织在扶贫攻坚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从建立健全扶贫工作机制、提升帮扶服务工作成效、增强贫困乡村内生动力等方面入手,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将红色基因转化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闽西是革命老区苏区,以红色基因为基础的红土党建资源非常丰富。在脱贫攻坚战中,龙岩市将发挥“红土先锋”作用作为党建扶贫目标,把发挥红色优势、传承弘扬“艰苦奋斗,寻找革命出路”的红土精神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将红色基因转化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通过“先锋行动、示范引领、长廊支撑、党性教育”,围绕“振红土地雄风、谋跨越式发展”工作大局,将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引领老区精准脱贫。

全市按照服务型党组织和带领型党员干部、致富型党员群众、创造型党员能人、科技型党员能手的要求,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内动力激发出来,把新时期的“红土精神”提升起来,并将其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力量。目前,全市设立党员先锋岗1.8万个,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3000多支。

在此基础上,更加突出“抓乡促村、综合示范、整体提升”,把面上的问题放到点上去研究,再把点上的探索经验加以总结提升,通过“一下一上”的综合示范点创建培育,把基层党组织班子配强、队伍建强、事业做强,真正把标杆竖起来、示范引领起来,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共创联建良好态势。目前,全市共培育基层党建综合示范点306个(其中市级50个、县乡两级221个、市直35个)。

与此同时,全市通过构建以上杭县古田镇和长汀县河田镇为中心、36个乡镇为核心,向外辐射延伸覆盖的两条党建示范长廊,形成基层党建先行区、实验区、示范区,有效提高了基层党建总体水平,有力促进脱贫攻坚工作。

目前,以古田镇为红土核心、河田镇为生态核心向外辐射的两条市级党建示范长廊和14条县级次长廊、134条乡镇支走廊、251个村居(单位)示范点已形成规模,并在脱贫攻坚中涌现出“产业开发型、人文风情型、新村带动型、生态旅游型、工业主导型、集镇商贸型”等6大类56个党建工作成功案例。

(二)把支部建在脱贫产业链上

红色旅游产业和绿色生态产业是龙岩市最具优势的脱贫致富产业,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阳光产业。为此,龙岩市在开展脱贫攻坚战中,将农村党建工作与脱贫致富产业有效对接起来,把党建拓展到这两大产业链上,引发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蝴蝶效应”。

苏区红色基地和客家土楼是龙岩市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也是当地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支柱。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党建在提升现代旅游功能和旅游产业整体素质中的主导作用,龙岩市委创新实施了旅游产业党建工程,把支部建在红色产业链上。

这其中,以永定区实施旅游产业“土楼先锋”工程最具特色。近年来,永定区将党建工作与旅游产业进行有效对接,开展以“组织搭平台、党员展风采、旅游树形象”为主题的“土楼先锋”工程,探索打造了一套旅游产业党建工作新模式。

一是科学设置组织。依托永定区旅游局,成立了区旅游产业党委,对旅游企业、旅行社、旅游生产加工企业等涉旅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建立党的组织,成熟一个组建一个;成立了福建省客家土楼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党总支,下设机关、洪坑景区、高北景区、初溪景区党支部;在重点旅游企业客家古镇、客都国际温泉度假村、天子温泉度假村单独组建了3个党支部,成立了3个旅游产业联合党支部,实现党组织设置全覆盖。

二是创建景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由区旅游产业党委牵头,定期组织旅游、物价、工商、环保等职能部门及景区所在乡镇党委、村党支部、旅游企业党支部负责人召开景区党建联席会议,统一部署景区党建工作,定期分析景区党建和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是创建村企党组织结对共建制度。组织景区党支部和景区所在村开展结对共建,实现“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各景区党支部选派一名管理层党员挂职担任结对共建村党支部副书记,景区所在村党支部书记挂职担任景区党支部副书记或景区副经理,妥善处理村集体、旅游企业、当地村民、外来游客的利益,形成旅游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般来说,贫困地区往往也是原始生态保存较好的地区,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得天独厚,潜力巨大。龙岩市有着绝佳的绿色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77.9%,居福建省首位、全国前列,生态产业资源十分丰富,绿色生态产业蓬勃发展。基于这一特点,龙岩市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的原则,把支部建到绿色生态产业链上。

(三)凝聚党建力量引领共同富裕

龙岩市在创新党建扶贫中,坚持问题导向,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党建的一项重点难点工作来抓,破解基层党建工作难题,打造全市基层党建升级版,凝聚党建力量,引领群众共同富裕。

目前,全市共调整配齐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书记30人,培训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书记617人次;安排170名县处级领导和380个市县直单位挂钩帮扶,129名“第一书记”驻村整顿,实现“领导挂钩、部门帮扶、干部驻村”三个全覆盖;落实帮扶项目资金1.6亿元,新建、修缮58个村(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帮助解决810个困难问题。从市管党费中切出180万元,每个村20万元,重点帮助9个村解决党建项目和党员培训资金短缺难题。

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强化“输血”激活力。围绕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重点在土地开发、林权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发展专业合作社等方面,分层级研究出台刚性政策措施。注重帮扶带动,发挥党政机关和社会力量作用,将信息、项目、资金等向农村、尤其是贫困村、薄弱村倾斜。截至调研时,全市已累计落实帮扶项目3215个,帮扶资金达2亿元,消除“空壳村”109个,占“空壳村”总数的22%。

注重“造血”促发展,大力实施“党建富民强村”工程。龙岩市目前比较成功的发展模式有“创办实体型、工贸结合型、生态开发型、资产租赁型、村企共建型、资金运作型”等6大类型。

脱贫攻坚需抓牢基层党建

经过多年的努力,龙岩市党建扶贫通过抓基层支部、抓支书、抓党员,结合红色基因转化、党建向产业拓展、凝聚党建力量引领,成功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精准扶贫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整顿软弱涣散基層党组织任务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最重要的就是带头人队伍建设。但目前一些村的党支部带头人存在年龄老化、不活跃等问题,致使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脱贫攻坚决心不强,进展迟缓,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任务繁重。类似的情况在其它县区也都存在。

二是凝聚基层党员力量是难点。根据2014年党内统计数据,龙岩市共有农村党员(含乡镇、建制村)107747名。然而,受党员外出打工、发展党员后备力量不足等原因的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党员力量脱贫攻坚成为难点。调研的各村都有党员外出打工,村中剩下的多是老弱残病的党员。

三是党建扶贫缺乏产业项目支持。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目前龙岩市还有380个重点贫困村未脱贫。当地干部反映,他们当前最缺乏的是产业项目支持。农村的产业化发展程度对于脱贫很重要,贫困村永久脱贫靠的是农村产业发展。

上述问题该如何解决

在调研中,当地政府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是请求将龙岩市列入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并相应享受连片特困地区的扶持政策,重点推进长(汀)连(城)武(平)扶贫开发试验区建设。

二是请求在安排搬迁安置危房改造项目上给予倾斜。“十三五”期间,全市尚有57407户、237927人需要搬迁安置或危房改造。

三是请求国家扶贫办在安排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贫困革命老区整村推进项目上给予龙岩倾斜。

四是请求安排中央和国家直属单位到龙岩定点扶贫。

五是请求将龙岩列入全国旅游扶贫试点市。近年来,龙岩把旅游产业与文化体育、新型城镇化、山地高效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拓宽产业辐射面、延伸产业链、形成多元化的旅游生态群。旅游产业已成为龙岩扶贫开发有利抓手,贫困户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

六是请求将龙岩列入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市。去年以来,龙岩紧紧抓住阿里巴巴集团启动“千县万村农村淘宝计划”这一契机,把电子商务产业列入重点产业发展格局,并作为推动精准扶贫的“三个百、千、万”工程之一,主动对接,积极配合,目前已成为全国首个农村淘宝全覆盖的地级市。

上一篇:2018初中历史教师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高二政治生活必考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