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川旅游扶贫模式

2024-04-10

栾川旅游扶贫模式(通用7篇)

篇1:栾川旅游扶贫模式

连绵起伏的山峦,青翠欲滴的树林,清幽的薄雾绕在山间,犹如仙境般神秘莫测;这就是我对栾川的印象。不过,今天的焦点不在这里,在旅游圣地鸡冠洞里。在进鸡冠洞之前,我想:鸡冠洞里是不是全都是鸡冠标本?唉,算了还是先睹为快吧。

离开拱形的隧道后,眼前的一幕令我大吃一惊:绚丽的灯光打在这群形状不一的石头上,显得那么壮观、美丽。我眼前的这些大石块正好有八块,导游说这是“八仙迎客”。他们的形态各不相同:有的弯曲,仿佛在为游人鞠躬,欢迎他们的到来;有的上部有两条弯弯的纹路,好像少女美丽的笑靥,还有……

继续往前走,五彩斑斓的灯光越来越多了。这些千姿百态的石头在灯光的照耀下,更增添了几分活力。我赞叹大自然的灵性杰作,这些拟人、拟物的石头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再往前走,我发现左上方有两块钟乳石挨得很紧,就像象牙一样。导游说这是鱼尾巴,传说这是鲤鱼跳龙门时的情景。鱼的尾巴夹在这里鱼身则在岩石的另一端。这一刹那的镜头记录了当时美丽的传说。那鱼尾的形状栩栩如生,仿佛在挣扎,想跳出龙门。

鸡冠洞有很多垂下来的钟乳石,有的挨在一块,象是怪物的镰牙,杀气腾腾;有的重叠在一块,庞大如象。

越往前走,那些精致的小石块更多了。藏在大石块背后的小石块上面写着“诗仙太白”,仔细一看,那李白似乎喝的酩酊大醉,眼睛咪成一条缝,旁边的石头像是张床,李白倚在窗边喝酒;“诗仙太白”的左侧是“将军石”,将军披着石头做的战袍,带着大石帽,右手手握剑柄,看上去威风凛凛,体现出男子汉的气概和大气的精神。在它的右侧,还有一块石头,叫“望夫石”,流露出忧虑的神情,她昂起头,望着被天兵抓走的丈夫,伤心流泪。

往后走,我们看到那个象罗汉一样硕大无比的石头,听导游讲,他在过寿,高兴地抱着大寿桃,因为高兴,大桃从他手中掉了下来,下面的石头就是大桃了,旁边的侍女也禁不住笑了;罗汉的左侧还有倒骑毛驴的张果老,神态悠闲,因为他是八仙里唯一一个有坐骑的,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看着这些漂亮的石头,我也仿佛看到了地球的成长经历。如今的地球苍老了许多,但是,他还在创造出许许多多的杰作。

篇2:栾川旅游扶贫模式

目前, 对县域旅游研究的论文比较多, 如董鸿安研究了县域乡村旅游的嬗变与发展[1];刘玉春研究了全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发展[2];彭巍探讨了县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3]。但对县域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不多, 且都在2010年前, 对目前县域旅游模式发展指导意义不大。本文在分析栾川县旅游联合开发的基础上, 提出新的县域旅游联合发展模式, 即以景区回购构建大型旅游综合体为实现途径、以一体化运营为核心内容的县域旅游联合开发模式。本文的研究对我国县域旅游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县域旅游联合开发模式的现实基础

本文以河南省栾川县为例, 研究大栾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构建。栾川县位于河南省西部, 东与嵩县毗邻, 西与卢氏接壤, 南与西峡抵足, 北与洛宁摩肩, 素有"洛阳后花园"和"洛阳南大门"的美誉。栾川是国家首批十七个“中国旅游强县”之一, 并开创了叫响全国旅游界的“栾川模式”, 并提出了“全景栾川”的概念。

(一) 交通优越明显

铁路方面, 洛阳市2014年出台的《洛阳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 提出构建“三横一纵两支四城际”铁路网。其中, “两支”之一就是洛阳——伊川——嵩县——栾川——西峡铁路。这一铁路网骨架建成后, 铁路将覆盖洛阳市所有县级以上经济据点, 以及所有主要旅游景区、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

公路方面, 目前, 洛阳到栾川的洛栾高速已经开通。洛阳市将规划提升多处县道、省道, 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客流运输需求和景区交通基础设施配套的要求。如栾川南部升级G311、G241、G345等国道。栾川县大栾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通过高铁和高速路网, 将实现郑州、洛阳、平顶山、南阳等周边主要地市2小时通达;实现河南省其他地市5小时通达, 周边省会城市10小时通达。

(二) 旅游资源集中度高

旅游资源的相对集中是构建山地休闲度假综合体的必要条件之一。栾川县伏牛山系旅游资源集中度高。全县共拥有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6家, A级景区30家, 成为全国拥有A级数及4A级以上旅游景区最多的县份。这7家4A级以上景区都依托于伏牛山的奇异山水景观, 地理分布较为集中, 这就为构建大栾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造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三) 知名度高, 产业发展基础好

栾川县由于教科书般经典的“栾川模式”闻名全国, 2012年起, 又因为“全景栾川”再一次吸引了全国游客的目光。“栾川模式”、“全景栾川”、全国拥有A级数及4A级以上旅游景区最多的县三个称号, 以及国家级卫生县城、国家级文明县城和中原旅游名县三张金字招牌让栾川知名度颇高, 是构建北伏牛山——大栾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在市场营销上的有力保障。

(四) “美丽乡村、全景栾川”的景观保障

栾川林地面积广阔, 森林覆盖率达83.3%, 被称为“中原肺叶”、“洛阳后花园”。美丽乡村, 全景栾川, 已成为到栾川来的各地游客的共识。县域全景式旅游区是构建大栾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景观保障。

(五) 全国各地旅游资源整合的实践经验

为适应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趋势, 从2008年起, 我国一些地区为摆脱旅游发展瓶颈, 审时度势, 开始探索资源整合之路, 出现了政府回购景区的热潮。2012年底的新乡南太行旅游资源整合, 2013年的长治壶关太行山大峡谷资源整合等。这些地区在景区经营权回购、资源整合、旅游目的地品牌塑造、大旅游区打造和管理运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可以为栾川旅游联合开发提供借鉴。

二、县域旅游联合开发模式的构建

栾川县在“栾川模式”和“全景栾川”基础上开启新的县域旅游联合发展模式, 即以景区回购构建大型旅游综合体为实现途径、以一体化运营为核心内容的县域旅游联合开发模式。构建大型旅游综合体即构建大栾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一) 实现途径

县域旅游联合开发模式实现途径为景区回购构建大型旅游综合体。景区回购构建大型旅游综合体步骤如下:

1.资源整合范围。构建大栾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北起潭头镇, 南至老君山——伏牛山滑雪场一线、西至伏牛山与熊耳山交界的抱犊寨、东到庙子镇——龙峪湾一线。先期回购4个景区, 分别是:老君山、鸡冠洞旅游区、养子沟景区、伏牛山滑雪场。形成一山一洞一沟一休闲的旅游产品齐全的大旅游格局。

2.前期规划。前期开展旅游资源调查、景区发展经营状况调查, 进行前期旅游规划工作。旅游规划是北伏牛山——大栾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顺利构建的基础和行政法律上的保证, 是旅游区后期管理运营和发展的依据。要委托专业旅游规划机构, 组成数个调研小组, 实地调查, 确定旅游区范围, 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制作《大栾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构建与发展规划》。

3.完成景区收购。首先, 成立大栾川旅游资源整合景区回购指挥部, 成立由县长为组长的大栾川旅游资源整合景区回购领导小组。出台《大栾川旅游资源评估整合的公告》和《大栾川旅游资源经营权整合工作方案》。其次, 栾川县出资注册成立大栾川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具体负责政府回购景区的操作细节。再次, 完成景区资产评估审计工作。最后, 在景区资产评估基础上, 政府与景区开发商就具体回购价格进行磋商, 达成合理的回购价格。

4.完成回购景区的接管工作。回购完成后, 开展景区接管工作。景区交接时, 可以暂时保留原来的管理团队及营销团队, 有利于市场顺利过渡。

(二) 一体化运营

完成景区回购和接管工作以后, 围绕“资源整合”、“区域旅游品牌打造”两大核心任务, 开展一体化运营, 实施“四统一”, 打造“大栾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品牌。“四统一”即统一规划, 统一景区规划、景区名称、景区标识、策划包装;统一开发, 打通连接各景区之间的道路, 将各景点连成一线, 采取联票方式, 形成南太行区域旅游有机整体;统一管理, 强化政府行政管理职能, 加强对辖区内各个景区的统一监管和服务;统一经营, 整合多方资源, 创新管理体制, 实现统一、自主的旅游产业管理经营体制。建立全县旅游资源互用、信息互传、客源互送、产品互补、效益互享的旅游网络。成立市场营销中心、交通运输公司、工程维修维护公司等分支机构, 对宣传营销、景区交通运营、项目维修维护实行专业化管理。

三、县域旅游联合开发模式的预期成效

(一) 推动县域旅游理论的发展

在县域旅游的发展上, 栾川县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由此总结出来的县域旅游发展理论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005年栾川模式和宁波经验、焦作现象并称中国发展旅游的“三大模式”。在栾川模式的基础上, 2012年栾川县又正式提出打造“全景栾川”的理念。但“全景栾川”其实是表面的全景, 或者说平面上的全景、地图上的全景, 不是内在的全景, 不是体制上和机制上的全景。我们要把全景栾川的内涵进一步拓宽, 从平面的全景拓宽到内在的全景, 从表面的全景拓宽到体制上和机制上的全景。县域旅游发展理论和“全景栾川”理念的发展, 和旅游景区经营权管理的实践相结合, 产生一种新的县域旅游联合开发模式——以景区回购构建大型旅游综合体为实现途径、以一体化运营为核心内容的县域旅游联合开发模式正式成为栾川旅游新模式。

(二) 打造“大栾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品牌

打造中国最佳山地旅游度假区、大栾川国家级山地旅游度假区、国际知名度的大型旅游度假区、国际性山水旅游品牌、中国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领航中国县域旅游经济、打造大栾川旅游品牌。

(三) 产品开发目标

开发山地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大企业运营、大项目运作、项目集中布局、要素集聚发展、服务配套的旅游产业综合体;老君山、鸡冠洞联合申报“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打造三个栾川:户外栾川——打造国家著名的户外旅游目的地、自驾基地、帐篷基地;乐活栾川——养生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创意栾川——旅游创意营销体系。

(四) 整合成效

“三个转变”——实现栾川旅游由景区数量增加向景区质量提升转变, 由旅游“门票经济”向旅游“产业经济”转变, 由接待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增加向游客人均消费水平提高转变;景区游客接待量、景区收入同比增长均超过30%;真正使栾川成为国内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四、结论

回购县域旅游景区从而组成一个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的大型旅游综合体, 已经在许多县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积累了丰富的管理运作经验。栾川县旅游发展一直走在中国县域旅游业发展前列, “栾川模式”、“全景栾川”引领我国县域旅游。但近来栾川旅游遇到了瓶颈, 遇到了周边景区激烈竞争。为了走出困境, 栾川县政府、栾川县旅游局与洛阳师范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共同研究, 提出新的县域旅游联合发展模式, 即以景区回购构建大型旅游综合体为实现途径、以一体化运营为核心内容的县域旅游联合开发模式。本文的研究对我国县域旅游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在一些方面的研究尚有不足之处, 如栾川县景区经营权回购、资产重构的方法研究不够深入等。

摘要:县域旅游联合开发, 构建大型旅游综合体是实现旅游品牌的提升, 旅游产业集聚的保证, 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以河南省栾川县为例, 研究大栾川国家级山地旅游度假区的构建。栾川县具有交通优越明显、旅游资源集中度高、知名度高、产业发展基础好和“美丽乡村、全景栾川”的景观保障等旅游开发的现实基础。县域旅游联合发展模式实现途径为景区回购构建大型旅游综合体, 核心内容一体化运营。构建大型旅游综合体即构建大栾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县域旅游联合开发模式的预期成效包括推动县域旅游理论的发展、打造“大栾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品牌、产品开发目标和整合成效。

关键词:旅游综合体,县域旅游,经营权回购,栾川县

参考文献

[1]董鸿安.周彬.县域乡村旅游的嬗变与发展[J].农业经济, 2015 (1) :18-20.

[2]刘玉春.贾璐璐.全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 2015 (37) :97-101.

[3]彭巍.关于县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探讨[J].学理论, 2015 (10) :88-89.

[4]钟睿.姚治国.县域旅游发展模式动力机制研究[J].特区经济, 2010 (05) :98-101.

[5]刘立勇.县域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湖南省茶陵县为例[J].经济地理.2009 (12) :58-61.

[6]许振晓.王国新.县域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与剖析[J].人文地理, 2005 (06) :20-23.

篇3:栾川旅游扶贫模式观察

旅游扶贫作为一种特殊的扶贫模式,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河南省栾川县重渡沟村,通过十几年的旅游开发,从过去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全国闻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村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重渡沟现象”在栾川遍地开花,各种各样的特色乡村旅游开展地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服务快速脱贫致富,大步奔向小康生活。栾川县通过发展旅游业,帮助山区群众快速脱贫致富的模式,也被业界称为“栾川模式”。

“重渡沟现象”带来的巨变

“重渡沟村是栾川县最早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的,重渡沟村在旅游开发前全村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失学儿童多,光棍汉多,赊欠贷款多,聚众赌博多,酗酒滋事多,信教的多’等现象十分突出,久治不愈。”当地一位官员提起重渡沟的过往如是说。二十年前,栾川人对重渡沟满是鄙夷与不屑;而今提到重渡沟,栾川人交口称赞,神情充满骄傲与艳羡。这更加深了我们对重渡沟的好奇与向往。

重渡沟村离栾川县城大约需要四十分钟的车程,从高速下来,车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盘旋,很少能看到人家。从交通上,就可以看出当地人的不易,听向导讲,受阻于交通,很多老辈儿人一生都没有走出过栾川。迫于生计的老辈儿人为了去洛阳,扎个竹排顺河漂流而下,到洛阳后,将竹排解开当作竹竿卖掉换些零用钱,然后徒步返回,这一来一回大约需要二十天的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

到达重渡沟景区,竹林掩映,流水潺潺,一排排农家宾馆依山而建。在这里我们切实能感受到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后的自信与自豪,切实能感受到当地农村与村民,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1999年重渡沟村开始了乡村旅游开发,依托重渡沟景区这一平台,家家户户从事旅游接待服务,村民的经济条件、精神面貌大为改善,原来的“六多”变成了“六有”,即家家有宾馆,家家有经理,家家有汽车,家家有名片,家家有雇工,家家有10万以上存款,被誉为“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由过去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重渡沟的成功,对周边乃至栾川县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发展旅游脱贫致富,成了栾川县的共识。目前,栾川县拥有5A景区2家,4A景区5家,A级景区在全国同类县城首屈一指,全县15个乡镇中,13个乡镇拥有景区。旅游景区开发及旅游产业发展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周边的拨云岭村、仓房村、石门村等都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据悉,栾川县75个贫困村中已有28个被打造成为乡村旅游特色村,3.4万贫困人口中已有1.3万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脱贫致富。

旅游扶贫“扶”什么?

“旅游扶贫首先要做的是‘观念扶贫’。”栾川县扶贫办主任张啸林斩钉截铁地说。

“只有老百姓的思想观念转变了,脱贫致富愿望坚定,旅游脱贫的工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重渡沟的成功,让周边贫困的老百姓看到了希望,现在旅游扶贫的工作确实比以前好做了。”说到这里张啸林如释重负。

目前,栾川县正在积极推进具备旅游扶贫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贫困地区村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只有道路修通了,旅客才能走进来;只有旅游服务意识跟上来了,游客才会满意,才能留得住人。

“旅游扶贫,不是简单的经济投入,旅游扶贫具有很强的示范与带动作用。”栾川县旅游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胡建武这样说。

“重渡沟的旅游搞起来后,周边的一些村民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大家羞于做买卖,现在周边的一些村民开始在重渡沟景区周边卖一些土鸡蛋、野山果、小手工工艺品等。周边的一户李姓村民,家里的老母有病在身,常年卧床不起,家里穷得叮当响,通过在重渡沟景区卖小零食,一年净赚十万左右,口袋鼓起来了,家里的负担减轻了不少,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旅游扶贫做好一个点,就会带动一个面,带动一个产业链。一个景点,就有可能带动吃、住、行、购等众多的产业,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胡建武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了许许多多这样生动鲜活的事例。

通过这几年观察与思考,胡建武总结说:“把栾川旅游的大环境做好了,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发展旅游带来的成果。”

目前,旅游已经成为栾川县的支柱产业之一。通过旅游发家致富的人越来越多。

“贫困山村通过旅游开发脱贫致富,虽然面临着重重困难,但只要信念坚定,信心十足,一定能盼来发家致富的那一天。”胡建武坚定地说。

“栾川模式”怎么复制?

“栾川模式”这么成功,能复制吗?

面对这一问题,洛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孙小峰的回答铿锵有力,“能!”

作为“栾川模式”的创始人之一,孙小峰曾主持开发过重渡沟景区。

“重渡沟就是在一穷二白,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进行旅游开发的。最开始,搞旅游,必须得修路,当时我们向相关部门申请到了3万元的经费,结果3天就用完了。没有钱,怎么办?路还是要修。当时重渡沟村民义务出工,想尽各种办法,排除各种困难,一条4公里长的道路终于修通了,这是重渡沟旅游发展的第一步……”

回想起重渡沟旅游开发的峥嵘岁月,一切仿佛就在昨天,历历在目,孙小峰说。

“栾川旅游就是在一无所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栾川能成功,其他地方一定也能成功!”

“栾川模式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栾川人具有想干事、敢干事、不怕苦、认准方向走到底的精神。任何地方想搞旅游开发,只要具备栾川这种精神,就一定能成功!”孙小峰

篇4:栾川旅游扶贫模式

一、研究区域概况

河池市是集“老、少、边、穷、山、库”于一体的特困地区,是广西乃至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2013年,河池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0.36%和0.31%,但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仅占全国的0.093%、0.039%,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36.9%、12.8%。目前,河池仍有7个国家扶贫县,2个自治区贫困县,贫困人口达100.25万人。2012年7月6日,国务院扶贫办与国家旅游局在北京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力图探索新时期旅游扶贫新模式,重点启动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工作。

二、各县(区、市)贫困度测量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贫困的基本内涵,参考扶贫办测度贫困方法,本文建立贫困度指数,用以定量评价河池地区贫困状况的指标体系(见表1)。

(二)评价方法

为得到更客观的赋权,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设P维可观测随机变量X=(X1,…,Xp),X线性依赖于少数几个可能难以观测的随机变量F1,F2,…,Fm(m<p)和p个附加的随机变量e1,e2,…,ep。因子分析模型的一般表达式为:

F解释了变量之间的相关;E(ei)显示了变量间的差异;矩阵A(A=(aij))为因子载荷矩阵,aij为因子载荷,是连接观测变量和因子变量之间的纽带,其值是Xi,Fj的协方差,即相关系数。将aij看作是第i个变量在第j个公共因子上的权重,a,j的绝对值越大,Fj对于X,的载荷量越大,则说明Xi与Fj的相关程度越大。贫困度分值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Fi表示第i样本综合得分;Wj表示第j因子指标权重;Yij表示第i样本的第j因子的单项得分值。

(三)贫困度测算

在Excel表中建立2013年河池各县贫困度数据库。根据因子分析法的步骤,利用Z-Score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然后求相关系数矩阵、特征根、特征向量及方差贡献率。最后,根据公式(2)测得河池各县贫困度综合得分见表2:

三、各县(区、市)资源禀赋测量

建立区域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3),并采用加权求和法,对各县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公式为: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资源普查报告》及《河池旅游总体规划》整理计算出河池各县旅游资源禀赋得分表:

四、区域划分及模式分析

(一)区域划分

将表2和表4的结果在四象限图中进行耦合,得出河池市旅游扶贫四大类型区:Ⅰ区,资高贫低区,包括南丹、宜州;Ⅱ区,资高贫高区,包括巴马、天峨、凤山、东兰、大化、都安;Ⅲ区,资低贫低区,包括金城江;Ⅳ区,资低贫高区,包括环江、罗城。

(二)模式选择

1、资高贫低区——地方自主开发扶贫模式

地方自主开发模式是指在政府优惠政策支持下,由农民自主进行旅游开发,如村民合资组建旅游相关企业,或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旅游开发等。这种模式下必须有一个具有较强的市场观念、创造力和和领导才能的村民担当领导者。南丹、宜州的许多贫困地区地处景区附近,且临靠金城江这个强大的客源市场,宜发展都市居民周末休闲游,适合走“市场推动、自主开发、规模发展、政府规制”的扶贫发展道路。

2、双高区——政府扶持与国际援助扶贫模式

政府扶持与国际援助扶贫模式指通过向政府部门申请,与NGO和国际援助组织联系,争取到旅游扶贫试验区、PPT、ST-EP、环境保护、社区发展等项目,并提供政策、资金、培训、就业等支持,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巴马、东兰、凤山、天峨、大化、都安位于广西自治区“十二五”重点打造的巴马国际养生度假旅游区。

3、双低区——产业融合扶贫模式

产业融合模式是指将旅游业与本地的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并通过旅游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带动贫困人口脱贫。金城江区是市区,旅游资源禀赋不高,但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产业基础较好,可以走产业联动模式,在旅游扶贫中借助相关产业的力量,实现联动发展,互惠互促。

4、资低贫高区——区域联动扶贫模式

区域联动模式指充分发挥本地旅游资源的相对比较优势,争取纳入大范围的精品旅游线路也可向附近发展较好的旅游区提供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从而使本地的旅游经济融入整个大区的旅游发展中。环江、罗城可以通过挖掘文化特色,利用宜州刘三姐故乡的知名度,积极融入“宜罗环民俗风情”旅游区,以实现互惠共生,进而实现旅游扶贫。

五、旅游扶贫保障机制

(一)资金保障

建立河池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专项基金,在税收上缴及专项资金补助等方面给予河池重点关注;加大对河池的生态补偿力度,建立生态补偿试点。争取自治区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优先安排在试验区布局;坚持投融资模式的市场化和渠道的多样化;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融资授信支持,完善担保体系,扩大信贷投入。

(二)土地保障

充分利用滇黔桂石漠化片区扶贫开发政策,积极争取大型旅游扶贫开发项目列入自治区级重点工程;支持具备条件的村镇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支持旅游企业利用荒山、荒坡、荒滩和废弃矿区开发旅游。

(三)管理保障

成立建设河池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领导小组,由自治区领导担任组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和干部考核制度;加强与其他地区政府间旅游扶贫合作,实施跨行业、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完善旅游扶贫监督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四)人才保障

篇5:“三亚旅游模式”之精准扶贫篇

微风徐徐拂过夏日正午的“春天里”,女主人阿春在一楼的客厅里轻轻地摇着摇篮,几个月大的婴儿甜甜地睡着。现在是三亚旅游的淡季,阿春不必忙里忙外接待游客。要是在旅游旺季,阿春一天要接待上百位游客。阿春之前的主业是在村里开小卖部,自从三亚大力推广“民宿+脱贫”、“乡村旅游+脱贫”模式后,阿春的生活变得忙碌而充实,同时,村里的环境也日新月异。

“四无”美丽乡村的旅游之路

阿春真名叫符春,是三亚市吉阳区中廖村中和小组的一名村民。30岁的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同时,也是“春天里”的女主人。去年10月,在三亚市启动中廖美丽乡村建设时,阿春还对打造“春天里”心怀疑虑。

“一开始不想做农家乐,经营‘春天里’,因为觉得木头做的房子不结实,而且也担心小孩子长大以后没地方住。”阿春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春天里’现在不仅仅只是一个喝咖啡、吃饭的地方,周边也打造了环湖栈道、九品莲池等供客人休闲游乐。”

“春天里”为两层建筑,一楼为阿春及其家人的生活起居场所,二楼是为游客提供休憩的露天咖啡亭。二楼视野开阔,一条小河从“春天里”前面流过,屋旁的大榕树枝繁叶茂,为“春天里”投下一片阴凉。放眼望去环湖栈道、九品莲池及郁郁葱葱的树木相映成趣,大自然的清新迎面扑来。

“春天里”于2015年10月开始打造,春节对外营业。仅在春节期间就接待了上千人,一天收入能达到200元。

据中廖村副支书高俊介绍,中廖村作为47个美丽乡村之一的村庄,是一个纯黎族村庄,现有812户,总人口3350人,2014年人均收入6800元,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业、养殖业收入和村民外出务工收入。

2014年,中廖村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2015年,中廖村因零违建的传奇以及整个村庄无吸毒人员、无上访人员、无刑事案件的美誉一炮而红,成为三亚首个“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点。

2015年10月,三亚市吉阳区启动中廖美丽乡村建设,一期工程于2016年2月基本完成。二期工程已经在5月开始建设。“第一期主要是集中精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第二期主要是打造一批旅游产业,结合民宿,争取让游客留下来,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高俊说。

民宿、特色产业让乡村留住游客

朝南村50岁的蓝日新经营着一家名叫“阿姩龙祂”的农家乐。在打造美丽乡村之前,蓝日新以务农为主,尽管辛勤劳动,一年收入也只是五六千元。中廖村打造美丽乡村后,他主动申请开农家乐。“在今年黎族的‘三月三节’的一天里,阿姩龙祂来了大概一百人,一天就赚了几千块。”蓝日新告诉《小康》记者,他现在正在装修民宿用的房间,等装修好了之后,游客不仅可以在阿姩龙祂吃饭,还可以住下来体验乡村的生活。

但是,民宿的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政策的制约。“按照现有的政策,民宿的面积不能超过270平方米,所以民宿规模发展不起来,受到很大的限制。”高俊告诉《小康》记者,“面对这一情况,在等待政府的政策倾斜之外,村委会也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成立了中廖村开发有限公司,打算让村民入股,产权归村民,以公司的形式去发展民宿业。”

走在中和村干净整洁的道路上,高俊看着路旁一片开阔的土地,憧憬着在不久的将来,中和花海、采摘园等特色产业打造完成的情景,“我们这里有青山,有绿水,有蓝天大海,将来游客可以在花海举行婚礼,也可以在果园采摘果实。”

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助力精准扶贫

43岁的吉阳区罗蓬村村民兰学明,前几年因事故导致右脚微残,与他同岁的妻子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家庭年人均纯收入2533元,属于农村贫困人口。针对极端贫困的村民,三亚市旅游委通过“一对一,点对点”的方式进行精准扶贫,联系三亚市旅游协会、芒果协会等单位和企业帮助兰学明家庭摆脱贫困。今年5月,兰学明家耕种的2亩芒果,1亩半槟榔在“一对一,点对点”的帮扶下收入达到一万多元,而下半年槟榔收入和养殖收入预计达到8000元。

旅游业的精准扶贫是旅游大市三亚的一个特色,根据《三亚市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要求,三亚市各区各部门按照部署,制定相对应的行动方案和计划,加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政策措施具体落实到户、到人。

同时,三亚市还支持鼓励各酒店、旅游公司等社会经营组织开展“企业对贫困村”的爱心扶贫活动,鼓励旅游企业充分利用贫困地区农村独有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农业农村田园风光,促进农旅结合,带动贫困地区农民就业和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三亚市已经有31家企业与31户133人一对一结对帮扶,主动深入农户了解情况,以发送慰问品、安排就业或发放补贴等多种形式帮助脱贫。

而根据《三亚市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15—2030年)》和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名单,三亚已确立育才10个、原高峰乡5个以及崖州区抱古村等16个贫困村村委会为旅游扶贫开发的对象,通过发展“旅游+农业”、“酒店+民宿”,推动旅游扶贫的有效实施。力争一年攻坚脱贫、两年巩固提升,两年全面提高,并通过示范村委会的引领作用,推动“酒店+民宿”模式的全面推广,确保三亚市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编辑/麦婉华

篇6:栾川旅游扶贫模式

“生态农业”一词最早是1971年由美国密苏里大学土壤学家威廉姆·奥博特 (William·Albrecht) 提出, 他主张通过增加土壤腐殖质建立良好的土壤条件, 这样就可以在少施用化学物质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增加作物产量。20世纪80年代, 在旅游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著、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 人们不但在行动上开始探索新的谋求与环境共生的旅游方式, 还逐步形成了将生态环境研究与旅游研究相结合的旅游理论——生态旅游 (Ecotourism) 。[1]1983年,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特别顾问Hetor Ceballos和Lascurain首先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 即在强调某种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去那些相对受到较少干扰和污染的区域进行自然旅行, 其初衷在于通过生态方式的旅游为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系统的质量做出贡献。[2]

我国于1980年开始引入“生态农业”一词。生态农业不仅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 而且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并形成良性循环, 避免我国当前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引发的“石油农业”问题。我国在对西部地区进行扶贫开发, 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尤其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20世纪80年代后期, 深圳首先开办的荔枝节可视为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开端, 此后我国生态农业旅游蓬勃发展。1998年, 国家旅游局推出的“华夏城乡游”主题旅游, 以“住农家店, 吃农家饭, 干农家活, 看农家景, 享农家乐”为口号, 把生态农业旅游推到了一个新的顶点。目前, 生态农业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支生力军, 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优美的自然环境、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新型的生态环境以及其他社会文化景观融合在一起, 成为旅游业和农业的一个新亮点。

生态农业旅游的经济核心在于其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耕作、生产目标单一的经营思想, 把发展思路拓展到“人地共生”的生态农业旅游与农业结合的理想模式, 从而逐渐从传统农业经济母体中剥离出来, 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由于生态农业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 利用农业和农村景观及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式, 所以其运作的空间是农村、运作的主体是农民、运作的资源是生态景观和民俗文化, 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赋予了传统农业新的内涵, 进而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经济利益。[3]

二、生态农业旅游对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 生态农业旅游在西部扶贫开发中被作为一项重要举措, 政府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已在旅游扶贫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由于生态农业旅游具有农业和观光休闲的双重含义, 所以对于其经济影响将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

1.高效农业本身的经济价值

(1) 特色农业对贫困地区经济效益的影响。

由于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 发展特色农业就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 挖掘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在开发有特色的农业产品时, 一些具有特色的优良品种,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中, 可以打出自己的品牌, 进而将特色农业发展为品牌农业。形成品牌的农产品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其经济价值则体现为产品本身和其品牌附加的双重价值。这就增加了产品仅作为普通农产品的经济价值, 有利于提高其种植农户的经济收入。

(2) 生态农业对贫困地区经济效益的影响。

生态农业旅游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相当高, 所以高效农业自然要融入生态的概念。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在购买食物方面日益注重营养与安全。生态农业所生产的农产品是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出来的, 在生产过程中很少使用甚至不使用化肥、农药, 农产品受到的污染极少。同时, 正确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处理好生态与经济的关系, 生态农业跨越过“先污染、后治理, 先破坏、后恢复”的传统发展模式, 由此形成的市场潜力巨大, 其自身的经济价值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大大促进了农民经济收益的增加。

(3) 科技型农业对贫困地区经济效益的影响。

生态农业是高科技特色农业, 所以高效农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科技农业是具有先进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的科技含量型农业。相对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传统农业, 科技农业由于先进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的广泛应用, 已不再是投资大、回收慢、效益低的产业, 相反有可能成为效益最好、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 所以, 充分汲取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最新成果, 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以高科技带来高效益, 从而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

2.观光旅游休闲功能的经济意义

(1) 开发休闲乡村资源的经济价值。

生态环境是一种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的特殊资产, 在人类发展的早期,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像阳光、空气、水一样, 是自然界本身提供的, 并不具有经济学意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污染日益严重、绿地面积日益减少、生活节奏加快等, 都给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人们希望能从快节奏、多污染的环境中暂时解脱。生态农业旅游通过提供观光农产品和观赏、品尝、购物、习作、娱乐、疗养、度假等生态农业旅游项目, 把农业生态效益、农村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成合理的经济收入, 以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观光休闲能够使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利益, 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农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 农业结构的调整就是调整农业各部门、农村各产业之间及其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我国的传统农业是以种耕模式为主的第一产业, 第二、第三产业落后, 新兴产业缺乏, 其经营风险大, 经济效益不高。生态农业旅游是一个需要许多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才能发展的产业, 反过来它又可促进和带动许多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因此, 休闲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 能促进农村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文化娱乐业、旅馆业以及旅游商品、纪念品加工业等行业的发展, 形成联动效应, 推动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有利于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 从而有效地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3.生态农业旅游对“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带动

生态农业旅游是以不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永续循环的旅游, 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而又不危及后代人生存条件的共享农业旅游。一方面, 人们可以利用科学的旅游规划、严格的规章制度, 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一定的度之内而实现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另一方面, 生态农业旅游为当地政府、居民带来了经济利益, 会促使他们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此外, 游客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享受大自然风光的同时, 往往会将其与城市受到污染的环境进行对比, 并激发出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三方面共同作用将可以维持生态农业旅游的良性循环, 实现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

综上所述,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不仅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增加农业收入, 而且还将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 使其纳入良性循环,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产品, 满足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 生态农业旅游是旅游扶贫的最佳模式。生态农业旅游的建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生命力, 其经济效益的风险性低于传统农业, 经济效益高出常规农业数倍。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旅游, 必将促使贫困地区的经济走上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Martha H.Eco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ho Owns Paradise[M].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 1999.

[2]Ceballos Lascurain.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Mexico Journal, 1987, (01) .

篇7:栾川旅游扶贫模式

关键词:非平衡,旅游扶贫,模式

一、旅游扶贫模式优化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近年来,旅游扶贫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扶贫方式,在我国贫困地区扶贫攻坚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但在各地旅游产业发展中未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与旅游资源禀赋度之间的关联问题,旅游业发展同质化严重,同时存在贫困户参与度不高、旅游业收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使旅游业发展未能起到应有的扶贫效果。要精准发展旅游产业以促进扶贫攻坚,就必须认真分析本地区的贫困度与旅游资源禀赋度之间的关联性;就必须全面、科学评价当地的贫困度和旅游资源禀赋度;就必须精准合理地提出当地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开发深度及可持续开发手段。这些就构成了旅游扶贫模式优化的研究要素。

以湘西州为例,研究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模式优化,不仅对湘西州推进精准扶贫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国内其他欠发达地区的扶贫攻坚同样存在很强的借鉴作用,其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都很高。

二、湘西州八县市经济发展程度及旅游业发展状况

(一)湘西州八县市经济发展程度比较

从整体上看,湘西州处于经济欠发达状态,但八县市之间经济发展程度差距极大。近五年来,州府所在地吉首市人均GDP一直保持在全州平均值的两倍左右;凤凰县、泸溪县、花垣县人均GDP基本与全州平均数持平;保靖县、古丈县、龙山县、永顺县人均GDP则远低于全州平均数。具体详见表一。

具体分析各县市经济情况,大致分为四类:一是吉首市,作为湘西州州府所在地,基础设施较好,经济较发达,近几年一直保持较大的经济规模和一定的发展速度;二是凤凰县和古丈县,原有经济基础较差,近几年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凤凰县人均GDP与全州平均数的比值从84%左右发展到近100%,古丈县则从71%发展到85%左右;三是泸溪县、花垣县、保靖县,经济结构过于依靠矿冶等第二产业,在市场恶化以后经济发展停滞甚至下滑,人均GDP远低于全州增速;四是龙山县、永顺县,贫困人口较多,负担较重,又未形成主导支柱产业,发展速度不快,人均GDP与全州平均数的比值始终保持在65%左右,属于湘西州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

(二)湘西州八县市旅游业发展程度比较

湘西州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各县市都将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但是,由于各县产业基础和旅游资源不同,目前八县市旅游业发展差距极大。旅游业开发最成熟的凤凰县在年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业收入中遥遥领先;全州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吉首市紧随其后;其他各县与这两个县市差距很大,详见表二、表三。

从以上两表还可分析出各县旅游业开发利用程度不够。2015年游客人均消费额没有一个县市达到全国平均数,其中吉首市为739元,凤凰县为858元,龙山县、永顺县均为500元左右,其他四个县均为300元左右,而同期全国人均消费额为1000元以上。

三、湘西州旅游扶贫模式优化研究

(一)湘西州八县市贫困度与旅游资源禀赋度关联性分类

为了便于分析,按照各县市旅游扶贫模式的优化,将湘西州八县市按经济发展程度(贫困度)与旅游资源禀赋度分为四个类型:

1.贫低旅高:即经济贫困程度低、旅游资源丰富(或者旅游业较成熟),这类有吉首市、凤凰县。需要说明的是凤凰县虽然经济发展程度上与吉首市相差甚远,但由于其旅游业发展较成熟,易于推行旅游扶贫,故将其分为一类。

2.贫高旅高:即经济贫困程度较高、旅游资源丰富,这类有永顺县、龙山县、古丈县。

3.贫高旅低:即经济贫困程度较高,旅游资源相对欠丰富(或者旅游资源较分散,难以单独形成较大规模),这类有保靖县。

4.贫低旅低:即经济贫困程度较低、旅游资源相对欠丰富(或者旅游资源较分散,难以单独形成较大规模),这类有泸溪县、花垣县。

(二)按行政区划优化湘西州旅游扶贫模式

1.贫低旅高地区采用“政企合作型”模式。吉首市整体经济水平较高,贫困度相对较低,交通、区域位置优势明显;凤凰县旅游资源禀赋度良好,前期旅游业开发较成熟。该两县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开发环境,对外部资金投入本地旅游业有较大吸引力,在旅游扶贫发展中,应该坚持走政府主导的“政企合作型”模式,即在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宏观调控下,大力加强旅游招商力度,结合当地旅游优势资源,构建旅游扶贫招商新格局。

吉首市应充分发挥交通和区位优势,建设成武陵山区旅游中心、湘西州旅游客源集散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和重点发展一部分集娱乐、文化、接待、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企业,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休闲场所;引资兴建一部分高档宾馆,培养人员的高端接待能力。在旅游布局上,除了以德夯风景区(含矮寨大桥)、乾州古城为建设重点外,还应做好吕洞山风景区的接待基地工作。

凤凰县目前旅游业发展规模比较大,但是存在的问题一是古城开发基本殆尽,继续扩大建设乡旅游新热点;二是旅游产品较单一,游客平均消费不高。将来应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加强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努力建设成湘西州旅游业龙头县;还要利用自身民族文化优势,积极研究开发具有本土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以拓宽旅游扶贫的渠道和提高旅游扶贫的效果。

2.贫高旅高地区采用景区(项目)驱动模式。永顺、龙山、古丈三县的共同特点是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永顺县,历史人文、民族文化、自然景观资源都很丰富。这就为发展旅游扶贫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由于其贫困度较高,社会经济基础条件较差,投资风险大,对旅游企业缺乏相应的投资吸引力,本地财政又缺乏支持旅游业开发的资金。因此,该三县应积极采用景区(项目)驱动模式,借助国家或企业旅游景区(项目)的建设发展旅游扶贫。如,永顺县要发挥世界文化遗产影响力,打造土司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利用芙蓉镇景区建设、老司城遗址建设等项目;龙山县要以秦文化和原生态土家文化为引领,利用里耶古镇建设、惹巴拉土家源景区建设等项目;古丈县要依托“百年世博中国名茶”品牌和丰富生态资源,打造茶文化森林康养基地,利用红石林、坐龙峡景区建设,制定政策,合理开发,引导周边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开发,从而为当地旅游扶贫创造支撑性的开发条件与环境。

3.贫高旅低地区采用区域整合模式。这一类型地区的典型特点是社会经济条件较差,旅游资源禀赋度也相对较弱。保靖县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两块,一是以迁陵为中心,上至碗米坡大坝,下至梅花乡他沙村的酉水河景区;二是吕洞山景区。与其他县相比,发展旅游业一是景区较单一,难以形成产业链(酉水河景区),二是与其他景区距离较远,难以形成较好的旅游线路(吕洞山)。但是,该两个景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与其他县市的距离较近,以区域整合的模式易于互补,可以设计对游客较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如,酉水河景区可与龙山县里耶镇———惹巴拉一线,设计酉水河山水旅游———里耶秦文化旅游———惹巴拉土家源旅游这一互补旅游线路。吕洞山则可利用与吉首市区较近的有利条件,打造“苗祖圣山”一日游、周末游。利用旅游开发较好的地域带动“贫高旅低区域”,实现高低搭配,互惠共生,可以有效提升该区域的旅游竞争力,促进旅游扶贫效益的直接产生和提高。

4.贫低旅低区域采用产业联动模式。泸溪县和花垣县拥有较多矿产资源,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两县充分发展矿业经济,县域经济在湘西州居于前列。但近几年来,由于国际市场影响,两县矿产业连年下降,导致县域经济停滞不前。从旅游资源来看,泸溪县拥有国家4A级景区浦市古镇和湖南省5星级乡村旅游景区军亭界度假山庄;花垣县拥有3A级景区边城茶峒。但与州内其他县市相比较,这两县景区数量较少,开发程度较低。旅游业难以单独承担扶贫攻坚的重任。因此需要与本地区优势产业联动,共同发展。

泸溪县是中国著名的“椪柑之乡”,椪柑种植面积达30万亩,年产量18万吨,有获得“农业部无公害生产基地证书”的“兴隆场玻璃椒”,种植面积达5万亩,有骨质坚硬如铁而得名的“浦市铁骨猪”,有以湘西野生山茶籽榨出的“合水茶油”。泸溪县还是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先进单位,有较强的工业实力。

花垣境内资源丰富,锰矿探明储量居湖南省之最,全国第二;铅锌矿探明储量居湖南省第二、全国第三,有“东方锰都”“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花垣县还建有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利用较雄厚的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农业龙头企业德农牧业、苗汉子野生蔬菜开发专业合作社均是近年发展较好的企业。两县可积极利用关联产业的资源、技术、人力和资金,人力促进旅游开发,降低旅游产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其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弥补其旅游资源的劣势和缺陷;另一方面,要有效发挥旅游产业的联动效应,借助旅游关联性产业的力量,扩大旅游乘数效应的发挥,分散旅游产业敏感性和脆弱性造成的旅游漏损效应和投资风险,进一步促进区域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旅游扶贫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杨丹.刍议旅游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经济研究,2016(4).

[2]龙永华.精准扶贫视域下湘西州农业产业扶贫模式创新研究[D].吉首大学,2015.

上一篇:杯诚信辩论赛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对团学工作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