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农机推广与质量监督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24-05-12

某市农机推广与质量监督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精选10篇)

篇1:某市农机推广与质量监督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省农机办函[]3号“关于开展农机公共服务休系建设情况调研的通知”,我们按照文件调研的内容和工作要求,参照“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提纲”,对我市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市现有市级农机推广机构1个,区(县)农机推广机构4个。市级农机推

广机构主要职能参与制定农机技术推广规划;组织农机技术培训宣传;研制、试验先进农机技术和农业机械科研成果;对选定推广的机具进行试验、示范;制定本市技术规范、执行技术标准,参与农机技术推广的鉴定;为农民和农村提供技术信息;指导区(县)农机技术推广机构、群众性科技织织、农民技术人员的农机技术推广活动;受理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对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区(县)农机推广机构主要职能负责本辖区农、林、牧、副、渔新机械化新机具的试验示范推广、技术宣传培训、咨询、农机化质量等工作。市农机推广站现有干部职工8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高级工2人。区(县)农机推广机构现有干部职工61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8人。全市农机推广机构直接从事公共服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比例1:0.08。工作经费来源财政拨款和农机推广项目经费,资金用途主要是引进试验示范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技术的宣传培训费;试验、示范基点、基地费;现场会、巡回演示会等会议费;购买演示机具的购置费;下乡人员补助费等。

二、工作成效与经验

(一)技术推广情况

近年来,先后承担了机械化地膜覆盖技术、谷物沟播机械化技术、机械深施化肥技术、日光温室机械增施二氧化碳气肥技术、小麦(玉米)免耕播种、小麦秸秆捡拾、全方位深松、玉米秸秆揉搓、饲草打捆等技术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其中14项推广项目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12项获科学技术奖。通过推广项目的实施,为我市推广了一大批先进农机具,培养一大批农机技术人员,推动我市农机化发展。围绕市政府重点工作,正在实施的农机化技术项目有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果园机械化技术、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油菜机械化播种技术、青核桃机械脱皮技术,年实施保护性耕作面识10余万亩、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作业7余万亩、机械加工玉米秸秆饲草13余万亩、果园旋耕、施肥作业 20 余万亩,玉米联合收获3余万亩。根据农时季节,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机化技术宣传培训工作,帮助农民检修、调试机具,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解决了农机化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根据果园管理需求和技术要求,积极开展果园机械开沟技术、机械施肥技术、机械除草技术、机械植保等技术服务;根据春、夏玉米播种农时季节和技术要求,积极开展地膜玉米机械化播种技术、玉米免耕播种技术、玉米硬茬播种技术、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机械深施化肥等技术服务;三夏三秋期间根据农机生产需求和技术要求,积极开展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玉米秸秆饲草加工技术,玉米联合收获等机械化技术服务,解决了农机生产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发挥了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春播、三夏、三秋关键农时季节,印发果园机械化、玉米生产机械化、小麦生产机械化等新机具、新技术宣传材料和培训教材,技术人员结合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带着这些宣传材料在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普宣传日活动及新机具、新技术演示培训活动中发放。

推广工作的主要经验一是积极申报农机化试验示范推广项目,以项目带动农机化的发展,实行项目目标责任制,严格按项目的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各项任务。二是围绕我市的农业生产,引进先进适用农机新机具进行试验示范推广,满足农业生产对机具的需求,不断提高我市农机化水平。三是加强对农机技术宣传和培训,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进行农机技术宣传,印发培训教材、技术规范,举办机具现场会、培训会等各种形式对群众进行宣传培训。

(二)农机化质量工作情况

农机化质量工作的主要围绕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服务质量开展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市农机推广站每年对200台购置补贴机具使用情况和产品质量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对调查有问题的机具,及时将情况书面反馈给区(县)农机管理站调查处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效地预防了集体投诉事件的发生。二是市农机推广站组织开展田间作业质量巡查。春播、三夏期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对玉米播种机作业质量进行了田间巡查,待玉米出苗后,再次进行了实地复查,通过调查整理,将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区(县)农机(推广)管理站,要求各区(县)加大对玉米播种机田间作业质量的监督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三是“三夏”期间,市、区(县)农机推广站组织农机质量监督信息员,深入田间地头,对辖区内在用的补贴机具小麦、玉米两用联合收获机、免耕播种机质量情况、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按照财政补贴机具调

查表的内容认真调查填写,对调查情况进行汇总形成调查报告。四是及时调查处理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维护农机手的合法权益。

农机化质量工作主要经验:一是明确了农机化质量工作承担单位及负责人,监督投诉信息员实行持证上岗。二是对投诉记录、农机质量投诉监督便函、书面协议书、现场调查记录、结案记录等样表进行了规范。三是对各种补贴机具进行质量调

查,对有问题的机具及时给予调查处理,有效地预防了集体投诉事件的发生。四是三夏.三秋农忙季节,农机化质量监督投诉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深入田间对重点补贴机具进行产品质量调查,对作业质量进行巡查。四是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实行属地管理和项目管理相结合的快速应急处理机制。通过市、区(县)农机推广站的共同联动,使我市农机化质量工作健康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农机化质量工作经费短缺,制约工作的开展。

2、农机推广队伍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四、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强化公共服务,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以试验示范为核心拓宽服务领域,全面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和科技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五、对策和建议

1、加大投入力度,增加财政对农机技术推广投资。

2、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

篇2:某市农机推广与质量监督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省农机办函[]3号“关于开展农机公共服务休系建设情况调研的通知”,我们按照文件调研的内容和工作要求,参照“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提纲”,对我市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二、工作成效与经验

米秸秆饲草13余万亩、果园旋耕、施肥作业20余万亩,玉米联合收获3余万亩。根据农时季节,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机化技术宣传培训工作,帮助农民检修、调试机具,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解决了农机化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根据果园管理需求和技术要求,积极开展果园机械开沟技术、机械施肥技术、机械除草技术、机械植保等技术服务;根据春、夏玉米播种农时季节和技术要求,积极开展地膜玉米机械化播种技术、玉米免耕播种技术、玉米硬茬播种技术、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机械深施化肥等技术服务;三夏三秋期间根据农机生产需求和技术要求,积极开展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玉米秸秆饲草加工技术,玉米联合收获等机械化技术服务,解决了农机生产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发挥了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春播、三夏、三秋关键农时季节,印发果园机械化、玉米生产机械化、小麦生产机械化等新机具、新技术宣传材料和培训教材,技术人员结合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带着这些宣传材料在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普宣传日活动及新机具、新技术演示培训活动中发放。

推广工作的主要经验一是积极申报农机化试验示范推广项目,以项目带动农机化的发展,实行项目目标责任制,严格按项目的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各项任务。二是围绕我市的农业生产,引进先进适用农机新机具进行试验示范推广,满足农业生产对机具的需求,不断提高我市农机化水平。三是加强对农机技术宣传和培训,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进行农机技术宣传,印发培训教材、技术规范,举办机具现场会、培训会等各种形式对群众进行宣传培训。

(二)农机化质量工作情况农机化质量工作的主要围绕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服务质量开展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市农机推广站每年对200台购置补贴机具使用情况和产品质量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对调查有问题的机具,及时将情况书面反馈给区(县)农机管理站调查处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效地预防了集体投诉事件的发生。二是市农机推广站组织开展田间作业质量巡查。春播、三夏期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对玉米播种机作业质量进行了田间巡查,待玉米出苗后,再次进行了实地复查,通过调查整理,将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区(县)农机(推广)管理站,要求各区(县)加大对玉米播种机田间作业质量的监督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三是“三夏”期间,市、区(县)农

篇3:某市农机推广与质量监督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切实做好对青海省湟中县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 湟中县农机管理站成立了调查小组, 分别对川、浅、脑地区进行了调查。调查中, 农机服务组织将分散的有机户组织起来, 开展社会化服务, 解决了有机户作业难与无机户用机难的矛盾, 实现了小生产经营与服务大市场的对接。

1 基本情况

湟中县有农业人口43万人, 耕地面积5.5万hm2, 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1/7, 是西北地区农机大县。截至2008年11月底, 湟中县农机总动力达到64.80万kW, 全县农机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到4.49亿元, 农业机械拥有总量达到87 348台 (部) 。

农机服务组织有, 县级服务组织3个、乡镇级15个、村级服务组织22个。2009年3月26日, 湟中县成立了首个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组织———湟中县宏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服务专业合作社以农户带机入社、共同经营、共担责任、收益按资金、人力及作业效率等综合因素分配。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432个, 从业人员540人, 农民自行组织的农机大户主要分布在川水地区和脑山地区。

据统计, 在432户农机大户中, 上规模、有影响及有实力的有40余户。拥有联合收割机, 中型拖拉机及配套耕、耙及播机具, 小型手扶拖拉机及与之相配套的耕、耙及播机具。各类机具各显其能, 跨区进行耕、耙, 播、收及脱等作业, 年收入在2万~6万元。也有的农机大户抓住秋收季节秋雨多、农户虎口夺粮心切的心态, 又在浅山地区地块小, 大、中型收割机进地收割难, 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出, 无人秋收的情况下, 购置中、小型脱粒机进行跨区脱粒作业, 年作业收入达2万~3万元。服务组织内机械作业效益较好, 仅成立后的2009年春播, 单机收入就在5 000~8 000元, 散机由于作业的盲目性等其他原因, 单机收入一般在400~600元。

2 主要特点

(1) 农机服务组织数量多、种类全。湟中县农机服务组织县级3个、乡镇级15个、村级43个、农机大户432个, 农机服务组织虽然不能完全满足全县农机化发展实际需求, 但已经基本覆盖了全县所有乡 (镇) 村, 农机大户基本遍布全县各个乡镇。服务组织种类包含农机作业综合服务类、单项专业服务类和中介服务类等。各类服务组织能够根据农民不同的实际需要, 开展优质、高效的农机服务, 满足当地农业机械化作业需求。

(2) 农机服务组织联动性好。县、乡及村级农机服务组织既有能充分发挥乡镇、村级农机服务组织的密切联系群众、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服务项目的优势, 又能通过不同级层的服务组织加强政府、农机部门与农机户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加强政府对农民购机、开展机械化作业的引导与调控, 保持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3) 农机服务组织作业收益高, 示范带动效果突出。农机服务组织在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农机服务大市场的对接中, 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示范带动效果突出。一是开展跨区作业。60%以上农机大户辗转青海省内农、牧区开展跨区作业, 实现跨区作业收入2万~6万元/年。二是农户协议订单作业。在春播秋收前, 各农机户利用亲友提供的线索, 积极考察作业市场, 签订作业协议, 开展农机订单作业, 有效减少了农机的盲目流动, 提高了农机利用率, 增加了机手效益。三是开展一条龙作业服务。县级农机服务组织有各种大、中、小型农机具45台 (套) , 由于农机数量多, 配套结构合理, 可有效开展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与推广工作, 曾先后进行小麦、油菜的机播、机收, 马铃薯播种、挖掘等一条龙作业服务, 示范带动效果突出。

(4) 地方政府部门重视程度高, 发展势头良好。一是青海省农机局在认真调查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 全面推进全省农机服务组织建设, 现已建立11个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二是把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列为全年农机化工作重点, 纳入全年考核内容。三是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县的经验与做法, 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建设步伐。

3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 服务组织建设不规范。全县400多个农机服务组织中, 在工商、民政部门注册的共计3个, 县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注册1个。多数农机服务组织保持在自发组合、自由经营状态, 农机经营收益相对不高, 有的服务组织虽然暂时取得较好收益, 但下一步发展前景不清晰, 急需进一步规范与引导。

(2) 乡镇间农机服务组织发展不平衡。受地区经济条件、地块大小、文化程度及科技意识的影响, 全县农机大户相对集中在川水和脑山地区。全县400多个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中, 脑山地区农机服务组织占全县总量的45%以上, 川水30%, 浅山相对较少。县区农机服务组织发展严重不平衡。

(3) 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资金缺口大。农机服务组织多由农民自发组建, 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服务组织进一步发展需求, 资金缺口较大。同时, 由于受文化水平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农民自发组织的服务组织都有很大盲目性, 对服务组织进行规范与引导, 使农机服务体系发展步入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 也需要一定量资金的投入。

(4) 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 涌现出了许多村级农机大户, 他们本地作业、跨区作业, 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 造成农机作业无序流动, 盲目性大。突现出了农机中介组织发展较慢, 农机行业协会和农机经纪人等组织数量还比较少。

4 建议与对策

(1) 加强对基层农机服务组织的引导。农机管理部门要在对农机服务组织深入摸底调查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服务组织的实际情况, 按照社会化、市场化、实体化及企业化的发展要求, 以强化服务功能, 拓宽服务领域, 创新管理模式, 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生存、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 制定科学的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政策与分类引导方案, 帮助农机服务组织规范和完善组建模式、运营方式, 使其逐步走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 进一步规范基层服务组织体系建设。一是联合工商、民政部门根据农机化发展实际需求, 控制农机服务组织各类型数量比, 优化服务组织构成结构, 增加服务组织整体作业效益。二是加大对农机服务组织管理人员及成员的教育培训, 提高他们的管理和业务水平, 推进农机服务组织走市场化、企业化发展的路子。

(3) 推进各乡镇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均衡发展。积极宣传引导和鼓励社会多渠道对农机服务组织的投入, 在鼓励、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和农民个人兴办农机服务实体基础上, 积极争取政府财政的支持, 以扶持有潜力、有影响的农机服务组织, 帮助他们更新设备, 扩大规模, 提高服务水平, 以示范带动农机服务体系发展。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对农机服务组织体系建设较差的乡镇实行政策倾斜, 鼓励和带动落后乡镇加速发展、推进各乡镇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均衡发展

(4) 加大对农机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政府要站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 加大对农机服务组织资金扶持力度, 加强对服务组织的宏观调控与引导, 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 完善服务组织体系建设, 为最终推进农业规模化种植, 建设现代农业创造有利条件。

篇4:某市农机推广与质量监督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关键词:舒兰市;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222-1

1舒兰市农机化服务体系基本情况

1.1农机化生产发展现状

全市农业机械化总动力为74.1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37500台,配套农机具135000台(套),有大中型拖拉机2540台,水稻插秧机590台,水稻收割机420台,玉米收获机70台。年完成机械耕地面积185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60%以上。

1.2农机化体系建设情况

舒兰市设立农业机械化管理总站、农机技术推广站、农机监理站和农机校,17个乡(镇)街均设了农机技术推广站、是隶属市农业局管理的事业单位。全市现有在职职工145人。高级工程师22人,工程师56人,助理工程师54人。全系统基层农机站办公条件十分简陋,无电脑、无交通车辆。资金投入一是国家财政拨款,主要负担人员工资,拨付少量的办公经费;二是争取农机化项目资金;直接用于公共服务的资金和比例很少。

1.3农机化体系主要工作职责

一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农业机械化各项方针、政策、法规;制定农机化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工作指标;落实国家和省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各项服务工作;负责对全市农机市场、销售和修理网点的质量监督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二是负责组织实施农业机械科研项目的论证、申报和负责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引导农业机械产品结构调整与更新,提高农业机械普及和应用水平,为养机户提供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做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三是指导农机化管理系统信息、网络建设及农业机械统计和信息发布。

2工作成效与经验

2.1农机化综合水平明显提高

由于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通过农机购置补贴,调动全市广大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提升了舒兰市农业机械的装备水平。

2.2农机服务组织蓬勃兴起

全市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180个,经营、作业耕地规模在2000亩以上的100个,经营作业耕地规模在2000公顷以下,1000亩以上的50户。这些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新生力量和新型的农民代表,在农业机械化生产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2.3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近几年来,为抓好全市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和推广工作,市农机推广部门组织农机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围绕着水稻机械化育苗插秧和机械收获等主要环节,深入到田间地头,做好水稻插秧机和水稻收割机的检修、调试和技术跟踪服务工作,解决农民在机械化育苗、插秧和机械收获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2.4抓好农机技术培训工作

农机推广部门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围绕粮食生产中心工作,利用冬春有利时机,组织农机科技人员深入到全市各乡(镇)街,开展农机适用技术培训工作,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水稻机育机插机收”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培训。同时对全市17个水稻产区所需的农机技术和机具使用进行现场作业演示、培训和跟踪服务活动,使农机科技知识和技术服务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全市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人才。

2.5加强农机信息宣传工作

近年来,农机部门围绕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及时发现、总结、完善、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大力宣传农机化惠农政策,宣传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作用,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机化工作,营造了领导和社会关注、了解农机支持农机的良好氛围。

3存在的問题

乡(镇)街农机站工作条件差,办公场所简陋,无设备,无场地,信息网络匮乏,有些农机技术信息无法传递,无法进行网络办公,制约农机化的发展;专业技术力量薄弱,整体素质低,专业知识老化,非专业人员比例大,对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科技人员下乡指导工作无交通工具,农机教学设备陈旧老化,已不适应现代教学需要,急需更新;农机推广部门开展新技术试验、示范无试验基地,无科研推广资金,推广人员专业素质低,跟不上农机发展步伐;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难度大,无培训场所、无经费;农机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发展步伐缓慢,地方财政对农机化无力投入,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科技推广、试验示范、项目建设、技术培训及服务体系的大力发展。

4对策建议

篇5:某市农机推广与质量监督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近些年来,我县农机系统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又好又快地实施农机富民工程的过程中,先后实施了农机创业行动和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行动,为完善农机公共服务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下结合我县实际,就农机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作一浅析。

一、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完善的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应当包括公益性的农机化公共服务机构,主要有农机管理机构、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农机化技术教育培训机构和农机监理机构。

农机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制订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履行市场监管职能,提供农机科技、信息等公共服务。农机监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能,负责农机安全生产监督与管理,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与教育。目前,我站农机管理机构和农机监理机构健全。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与推广,提供科技公共服务,包括县城、乡镇两级。

(1)县区级。目前,我县农机站设有农机化技术推广站,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拥有人员6人,其中科技人员4人,科技人员比例为66%。

(2)乡镇级。设立乡镇农机站,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该县在15个乡镇设立了14个农机站,在编农机人员23人,其中科技人员14人,占人员总数的60%。

农机化技术教育培训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对农机从业人员开展农机适用技术培训与教育,提供农机公共教育服务。目前,县站设立由财政全额拨款的农机校。

二、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服务组织结构较为松散。目前,大多数仍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单打独斗,农业机械的利用率还不够高,服务范围还不够广。组织化程度低已严重制约了农机公共服务的发展进程。

(二)公共服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农机从业人员接受过农机及相关部门、有关企业的培训的机会甚少,基本上都是自我摸索。

(三)公共服务离广大农民的需要有所欠缺。主要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有些服务公共服务组织还提供不了。农民得不到其想要的服务,广大农民不得不投入高强度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

(四)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还比较弱。随着农机化的迅速发展,广大农机公共服务组织及从业人员迫切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信息及技术等公共服务。从目前情况看,乡镇一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普遍无办公场地、无技术推广机具、无办公网络设备。财政对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机教育培训机构的投入明显不足,公共服务手段落后、公共服务条件较差。

三、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一)提高认识,明确工作思路。要紧紧围绕提高蜜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和加强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新型农机化服

务组织,建立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经营户为基础,以政府强有力的公共服务为保障的新型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推进农机服务公益化、市场化、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贡献。

(二)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民办公助是推动农机公共服务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开展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总结经验,并逐步加以推广。要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农机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使用大中型和高性能农机具,引导、带动农机服务组织增加投入。要积极争取对农机公共服务组织提供优惠的信贷政策扶持。

(三)规范引导,提高组织化程度。组织起来有规模,组织起来有效益。要积极引导农机经营户加入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倡导龙头企业、农机能人及村组干部牵头成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吸引更多的农机经营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实现规范化运作,合作、共同经营农机,提高农机具的利用率,扩大农机作业范围和领域,提高农机经营效益。要积极引导农机从业人员加入农机协会,建立章程,规范运作方式,保护其成员的合法权益,扩大农机公共服务覆盖面。

(四)加强培育,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县级农机校的投入,逐步建立农机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培训。要创新农机培训形式,采取“送教上门”、“田间办学”等农机从业人员易于接受的方式,组织开展培训工作。要争取政策,将对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列入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的组成部分,进一步降低培训成本。要积极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的农机从业人员。

(五)深化改革,增强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要加快推进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将分散于各个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的农机人员进行整合,设立区域农机站,理顺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管理体制。要改善基层农机推广服务机构的办公条件,提供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农机推广机具和办公电脑网络等。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以钱养事”的范围,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机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机信息化服务体系,及时传递农机作业需求、价格行情、天气资讯、油料供应、维修服务等重要即时信息,及时发布市场分析、形势预测、政策动向等方面信息,提高农机化信息服务水平。

篇6:某市农机推广与质量监督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综合处

为全面掌握我省农机化信息宣传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2010年4月份,综合处根据省办的统一安排和要求,就全省农机化信息宣传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项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信息宣传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省紧紧围绕农机化发展的中心任务,把信息宣传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来抓,着力加强了农机化信息宣传服务体系建设。

(一)经费保障及设备装备情况。省办及各市县农机部门十分重视农机化信息宣传服务体系建设,分别成立了农机化信息宣传领导小组,部分市设立了信息宣传科室,专门负责信息宣传工作,并实行了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大部分市县每年都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信息宣传工作。目前,省办及17个市级农机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有49个县级农机部门也建有自己的网站,其中有独立服务器网站达18个。全省用于信息宣传工作设备的固定资产总值达453万元,其中,电脑453台,数码照相机205台,摄像机70台。目前,山东农机化信息网设置栏目90多个,年编发信息近万条,日点击量达2.5多次左右。全省已初步建成了以省农机化信息网为核心、各市农机化信息网为纽带、各县农机化信息网为基础,上下贯通、纵横相连的农机化信息网络体系。

(二)人员队伍情况。全省从事农机化信息宣传的人员达1161人,其中专职人员218人。这些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下文化程度的632人,具有本科文化程度的511人,具有研究生以上的文化程度的18人;具有高、中、初级职称的分别为277人、308人、83人。各地注重加强对信息宣传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大部分市每年都召开信息宣传工作会议,举办业务培训班,邀请当地党委、政府宣传部门和系统信息宣传工作的专家作报告、搞培训,使信息宣传人员掌握信息宣传工作的特点、方法和处理技巧。2009年,全省各级农机部门组织开展各类信息宣传培训达972人次。

(三)制度建设情况。为推动信息宣传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升信息宣传工作水平,省办和大部分市农机部门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的工作制度,形成了推进农机化信息宣传全面发展的良好工作机制。一是实行了信息发布制度。凡涉及农机化重要事件、重大活动,各级农机部门及时、准确地做好农机化信息发布工作。省办和各地农机部门定期通报信息宣传工作要点。三夏、三秋前,省办和一些市县农机部门都召开农机化宣传新闻媒体通报会,提前通报农机化重大活动安排,便于新闻单位有重点地搞好宣传报道;二是建立了信息通报

制度。省办与各市农机部门对信息上报采用数量定期进行通报,年终进行总排名,并进行通报;三是建立了考核考评制度。省办制定出台了《农机化信息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大部分市县都把信息宣传列入全年农机化工作重点考核内容,制定了考核办法,加大了信息宣传考核力度和信息宣传工作所占的分值;四是制定了奖励表彰制度。省市县普遍制定了信息宣传工作奖励政策,对信息采编和撰稿人给予一定的奖励,调动了信息宣传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省和部分市县农机部门设立了农机化宣传奖励专项资金,对在有关报刊、杂志发表的稿件,实行奖励。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省在农机化信息宣传服务体系建设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信息宣传队伍亟待加强。目前,全省各级农机部门从事信息宣传的专职人员仅有218人,占信息宣传人员的18.7%,其中市级农机部门专职人员27人,平均每个市级农机部门专职人员仅为1.6人。部分县级农机部门不仅没有专职信息宣传工作人员,甚至连兼职人员也没有明确。工作责任不清,任务不明,信息宣传工作无人具体抓。另外,各市县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掌握网络管理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

二是信息宣传人员的素质尚待提高。从这次调研的情况看,全省各级农机部门从事信息宣传的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仅有18人,占总人数的1.55%;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511人,占总人数的44%;具高级职称的83人,占总人数的7.1%。特别是县级农机部门从事信息宣传的人员素质明显偏低,在全部1028人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本科学历和高级职称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0.39%、40.9%、6.0%。同时,信息宣传人员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2009年,全省各级农机部门参加信息宣传培训的人次达972次,平均每人每年还不到1人次,尤其是县级农机部门人员参加各种信息宣传培训的机会更少,每年仅为0.6人次。

三是对信息宣传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小。各级农机部门基本上没有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的专项投入,国家对农业信息方面实施的“金农工程”等项目也没有农机化信息宣传的份额。2009年,全省农机化信息宣传服务体系建设经费总额为201万多元,其中信息宣传奖励经费63.7万元、网站运管经费44.4万元、设备购置经费73.2万元,平均每个县级农机部门的信息宣传工作保障经费仅为1.3万元。

四是信息宣传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全省各级农机部门的网站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信息宣传设备和手段较落后,与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机化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全省用于信息宣传方面的固定资产达438.8万元,笔记本电脑仅有35台。71家各级农机化网站

中,有独立服务器的网站仅为18家。由于多数网站没有独立的服务器,因而出现信息发布和更新不及时、数据库维护和管理不到位等现象。

五是对信息宣传各项制度落实的力度和措施不到位。从全省来看,各级农机部门在制定信息宣传各项规章制度方面,做得都比较全面,但是还有个别单位信息宣传工作制度不完善,缺乏相应的奖励制度和机制;一些单位还存在着对制度落实不到位、落实力度不够、不按制度办事等现象,使各项制度放在那当摆式,不利于调动信息宣传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六是各地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开展得还不平衡。从信息宣传数量上看,市与市之间差别很大。有的市每年被省农机化网采用的信息多达400多条,而有的市仅为50余条;从信息宣传质量上看,有的市、县报送的信息时效性强、角度新颖、内容全面、形式多样,而有的市、县的信息形式单

一、针对性差、表现手段呆板,有分析、有数据、深层次的信息少;从网站运行和管理上看,有些市县的农机化网站界面清晰、信息量大、内容更新及时、服务功能强,而有的网站,信息更新慢,经常是一幅老面孔,信息量少、形式单

一、服务功能差,有的甚至处于停摆状态,网站的影响力和作用大大削弱,不仅起不到宣传的效果,而且严重影响农机部门的形象。

三、对策与建议

下一步,各级农机部门要紧紧围绕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要求,把农机化信息宣传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利时机,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促进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农机化信息宣传服务能力,以信息化来推动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加大投入,保障经费。进一步加强农机化信息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措施,狠抓落实。把农机化信息网站建设纳入“十二五”农机化发展规划和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规划之中。加大对信息宣传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财政专项资金,把农机化信息宣传体系建设纳入农业部“金农工程”项目之中,重点对农机化信息网站建设与维护、信息资源应用、技术交流和培训等项目进行重点支持,保障信息宣传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充实队伍,提高素质。不断调整充实信息宣传工作人员,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为信息宣传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加强对信息人员的业务培训,锻造一支责任心强、业务过硬、情况熟悉、善于捕捉信息的农机化信息宣传队伍。建立健全农机化信息宣传交流培训制度,定期开展行农机化信息工作交流与培训,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开阔眼界和视野、更新拓宽知识面。

三是完善设施,提升手段。不断健全信息宣传基础设施,加强信息宣传软硬件建设,改善信息宣传装备,加大信息宣传应用服务系统的开发力度,保证信息处理和传输渠道畅通,进一步增强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大力开发和整合信息网络资源,形成以省级农机化信息网为核心,市级农机化信息网为骨干,县级农机化信息网为基础的上下联动、服务高效、覆盖全省的农机化信息网络群。

四是落实措施,促进平衡。在继续完善信息宣传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信息宣传长效工作机制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抓好既定制度的落实。坚持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科学发展的思路,通过采取促强扶弱、加强交流等措施,推进全省信息宣传工作平衡发展。

篇7:某市农机推广与质量监督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泰安市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在省投诉站的指导下,在市农机局党委的关心支持下,泰安市农机投诉站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紧紧围绕全市农机发展的中心任务,以财政补贴机具的消费维权为重点,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宗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创新实干,切实维护了农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一、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泰安市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站,成立于1998年5月25日,由山东省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站批准,人员3人,办公室两间配有办公用桌椅、电话、计算机、照相机等。从成立市农机投诉站至今,承担着全市农机质量管理投诉工作,每年都处理一些投诉案件。帮助群众解决了一些困难,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2009年为了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规范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监督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根据省投诉站09年工作任务要求,三月份向各县(市、区)下发了《关于建立县(市、区)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站的通知》,到4月底,全市6个县(市、区)建立健全了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站。新泰市农机局建立了新泰市消费者协会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站,其余县(市、区)的质量监督投诉工作,挂靠在农机修配管理站,由各县(市、区)修配管理站兼管。到目前全市共建有7处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站,从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13人,方便了各地群众就地进行投诉,重大投诉案件或县(市、区)调解不了的案件,市站协助进行调解。

二、开展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工作的经验体会

(一)加强自身学习,履行好职责。投诉站的全体同志认真学习《农业部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山东省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坚决执行保护消费者的法律法规,每个同志都能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工作积极负责,严格要求自己,从未出现违反法律和纪律的行为。同志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做好工作。

(二)加强宣传和制度建设,为方便群众投诉,向社会公开了投诉电话,在办公室门口挂上了投诉站的牌子,以利于投诉人及时找到办公室。在办公室内张贴了“投诉规章制度”“受理投诉范围”“消费投诉之注意”“农机消费投诉应提供哪些证据”等宣传栏,以利于投诉者了解投诉的法规制度和投诉应提供的法律依据和注意事项。

(三)建立健全了投诉工作档案,在投诉接待受理与处理方面,设立了来人来电来函来信登记本,投诉登记表受理通知书、调解书等,处理投诉案件能做到及时、公平、合理,做到

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在处理投诉案件中,不管是集体投诉还是个体投诉,我站在工作中采取了热情接待、查清真相、收集证据、依法调解、双方满意的工作方法,使调解工作收到了显著地效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案件达到双方都能满意的接受调解。2009年,共接受投诉咨询30多次,受理农机质量投诉9起,其中集体投诉1起,个人投诉8起,结案9起。投诉的特点多在夏秋两季农忙季节,大多数是零部件的质量问题或农忙季节机械出现故障后生产厂家售后服务人员跟踪服务不及时。

(四)积极开展3.15消费者维权活动和农民满意农机产品评选活动。每年的3月份,市农机投诉站印刷了一部份宣传单、明白纸,在市消协、市工商等部门的组织领导下,出动车辆人员,上街宣传,提高了广大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每两年一次的农民满意农机产品评选活动,我站认真分配评选票,认真组织评选活动,并且深入基层搞好调研,实行全票回收,使选票真正代表了农民的意愿。

(五)认真组织开展农机打假护农专项治理打假活动。每年春秋两季,都认真组织开展农机打假护农专项治理活动。一是领导重视,成立专门领导班子组织这项活动,各县(市、区)也都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安排专人分工负责,健全监管机制,实行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生产源头治理与市场规范管理相结合,狠抓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大要案查处。二是认识到位,大力搞好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出动宣传车,发放明白纸,做到电视里有影像,广播里有声音,报纸上有文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增强了农民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和识假辨伪能力。三是密切配合,深入检查,由农机部门牵头联合工商质监等部门参加,组成检查小组,对农机经销商修配网点进行全面检查。

(六)开展阳光服务热线活动。我市每年都要开展两次阳光服务热线活动。一是市局专门在市广播电视台每年组织一次阳光热线活动,大力宣传农机部门的有关法律政策,及时解答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阳光工程热线,听到了群众的呼声,一些不知道投诉渠道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及时的解决。二是市局和各县(市、区)组织收听省办开展的阳光热线活动,及时解答处理本地区内的有关问题。

三、农机化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1.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经费不足,处理投诉案件本身不收费,财政部门又没有专门拨给办公费用,开展质量调查、出发等缺乏经费。

2.基础设施不具备,处理案件,质量跟踪调查,需要一定的检测设备和交通工具,这些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

3.开展质量检查执法人员要配执法证件,要着装,不然群众就不认可,不接受。

4.县级投诉站09年刚建立,办公场所基本条件不够完善。

5.投诉管理人员素质、业务水平急需培训提高。

四、农机化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发展对策

1.加强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首先要引起各级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强化对农业机械质量的监督管理,规范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工作,提高农业机械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

2.加强资金投入,改善办公条件,各级投诉站要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投诉电话、照相机、传真机、微机等相应的投诉受理设备和设施。

3.加强质量监督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各级投诉机构一定要配置事业心强、业务能力好、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具有必要的农业机械专业知识的人员。

4.开展农机打假,质量检查活动,参加检查的人员,要有合法的身份,才能进行这项工作,因此,对工作人员要办理执法证,进行公务活动要着装,配有执法服装,以利于活动开展。

篇8:某市农机推广与质量监督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关键词:现状,基层,体制,建议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农业推广工作直接联系的部门和人员构成的整体, 是实施科教兴农的战略基础, 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增加农民收入, 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支撑力量, 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逐步实现农村生产力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有力保障。基层农技体系同样在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起着关键性的纽带作用。

1 现状

达县属典型丘陵农业大县, 于上世纪80、90年代每年向国家、省争取大量资金投入乡镇农技站条件建设, 逐步建立起上联县业务主管部门、下服务农民群众的较为完善的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全县共有64个乡镇农技站, 自2001年7月先后经历了三次机构改革, 将乡镇农技站由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改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 管理体制仍以乡镇管理为主。但由于种种原因, 管理体制仍没理顺。据统计, 达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实有人数505人 (含有农技、农机, 其中农技259人) 。编制人数349人, 编内大专及以上学历的117人, 中专学历的210人, 中专以下学历2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2人, 中级职称184人, 初级职称90人;50岁以上66人, 36~49岁的215人, 35岁以下68人。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 达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管理体制不顺, 技术推广缺位

2001年机构改革后, 乡镇农技人员工作服从乡镇政府统一安排, 乡镇农技站工作重点随着政府的中心工作而转移, 主要时间和精力从事乡镇中心工作。县级农业部门虽然负责业务指导, 但难以实行更多的行政管理职能, 造成乡镇农技站管理脱节, 县乡很多业务工作难以协调, 有的乡镇农技推广工作无人管, 农技推广体系出现断层, 新品种、新技术、新物资、新机具、新模式推广缓慢, 难以落实到位。

2.2 工作条件艰苦, 经费严重不足

乡镇农技、农机站人员主要集中在乡镇服务大厅集体办公, 仅有1-2个位置。乡镇农技推广全凭农技人员一张嘴宣传讲解, 一双手试验示范, , 推广手段十分落后。虽然部分乡镇农技站有办公室, 但办公条件差, 缺乏检测设备、电脑和交通工具等。调查乡镇普遍反映工作经费缺乏, 每年县财政预算工作经费为3000元/人, 但由于工作经费拨付给了乡镇府, 由乡镇府统一开支, 主要用于农技人员的基保、医保、住房公积金及在乡镇政府办公日常开支等。农技人员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极大地影响了基层农业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3 业务本末倒置, 农技推广弱化

乡镇政府在管理过程中管理错位, 政事不分, 过多抽调农技人员从事政府政务工作, 造成农技服务功能弱化。据调查, 该县乡镇农技人员主要从事乡镇政府安排的工作任务, 从事农技试验、示范和推广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大多数乡镇农技人员平均每个月开展农技服务在10个工作日以内, 有三成以上的乡镇农技人员对工作时间保障不满意或很不满意。与此同时由于不能保证农技推广正常的业务经费,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乡镇农技站存在靠经营谋生存, 轻公益性技术服务的现象。

2.4 知识更新不足, 素质有侍提高

农技站划归乡镇政府管理后, 乡镇农技人员普遍反映参加业务培训的机会明显减少, 尽管近几年来达县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示范建设项目, 每年都江堰市要组织100名农技人员参加知识更新培训, 但由于在岗在册的农技人员较多, 参加培训的多是农技站长或参与项目实施的农技人员, 大多数基层农技人员没有机会参加知识更新培训。同时, 由于乡镇管理, 业务部门想管也管不上, 想管也无权管, 造成业务主管部门与农技站的联系逐渐减少, 对农技人员的业务培训相应减少直接影响了他们业务素质的提高。

3 建议

3.1 抓机构建设, 理顺管理体制

乡镇应整合农技、农机资源综合建成乡镇农技推广机构, 科学设置农技推广岗位和落实人员编制, 强化岗位管理, 将公益性职能细化成工作职责, 实行定岗、定员、定责, 解决基层农技推广职责不清等问题。理顺管理体制, 规范到“县乡共管、以县管为主”的管理体制上, 重点是“人、财、物、事”管理移交。

3.2 抓队伍建设, 提高人员素质

在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改革设置落实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农业有害生物防控、农机管理与技术推广岗位, 保证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数的比例不低于80%。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和竞聘上岗, 实行人员资格准入和合同管理制度, 推行岗位聘用人员实名制管理, 解决人员被挪用等问题。同时, 建立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制度, 制定中长期培训规划, 使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规范化和制度化。鼓励农技人员参加革命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 并把参加继续学习的成果作为农技人员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

3.3 抓条件建设, 改进服务手段

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的要求, 国家将加大条件建设投入力度, 要及早做好规划, 积极争取项目和建设资金, 按照县域内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要求, 切实抓好项目建设。出台免除用地、建设环节相关费用等支持政策, 落实项目建设条件下, 足额落实配套资金, 改善办公条件和服务手段, 提高服务能力。

3.4 抓紧制度建设, 确保工作落实

强化制度建设, 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建立健全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岗位管理制度、学习制度、考勤制度;建立健全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制度, 实行服务对象、县级农业部门和所在乡镇政府三方考核, 把考核结果与岗位绩效工资等待遇挂钩, 充分调动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确保农技推广工作落到实处。

3.5 抓支持保障, 提升服务能力

篇9:某市农机推广与质量监督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业机械质量问题,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农业丰收、农民增收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武城县农业机械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现状

在购机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带动下,该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持续增加,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 55万千瓦,农机总值1654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10.3 %和11.4%。各类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2571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759台,同比增长12 %。粮食生产机械发展速度加快,联合收割机达到 936台,增长 10.4%,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 356 台,增长 38 %。小麦免耕播种机达到 107 台,增长55 %,田园管理机、电动卷帘机等设施农业机械达到300多台,增长了200%。为了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结合实际,我们开展了以农机维修点、农机生产经营企业为基础,以财政资金补贴购置的农机具为重点的全面质量监督工作。

(一)领导重视,组织落实。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县农机局将此项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机构明确、保证经费、责任到人。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到工作部署、人员经费和具体措施三落实。使全县农机部门形成共识,把这项工作作为保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树立农机部门良好形象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管理的重要手段认真抓好。

(二)广泛开展农机打假宣传教育工作。

我们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农机打假工作,宣传农机法律法规,及时曝光典型案件;每年积极开展农机普法下乡活动和现场咨询活动,广泛宣传政策法规,接受农民的投诉和咨询,普及农机识假辨假和科学使用知识,提高农民维权意识和能力。

(三)强化执法,加强农机产品及配件质量监管。

1、开展农机产品及配件质量监督检查。结合春耕、三夏、三秋等农时季节会同工商、质检等部门开展农机产品及配件质量监督检查,从源头上保障农机产品质量安全。

2、完善了投诉举报制度。充分利用农机质量投诉网络,设立、公布了农机110举报、投诉电话,完善了举报制度,发动全社会参与。

3、开展了以购机补助农机具为重点的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我们开展了购机补助农机具用户评价抽样调查工作。2010年县农机局对150余户受益农户进行了质量监督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购机补贴操作程序是否规范、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补贴是否按规定标准发放、机具的质量、性能、“三包”服务是否按承诺兑现、购机户受益情况以及为贫困户服务等情况。同时也发现一些如“三包”服务、加强对经销商监管力度、部分购机户存在操作技能不熟练等问题,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并要求各经销商明确措施,及时予以纠正,杜绝此类问题再发生。

(四)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重点,规范作业服务质量。

在国家对合作社扶持政策作用下,该县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建立了25家农机专业合作社。

1、宣传引导,树立服务品牌。为提高农机合作社的作业质量,农机部门通过宣传引导,向服务组织灌输服务质量是农机合作社生存发展的前提的理念,要求合作社在成立之际,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并同时制定各项农机作业标准。目前全县部分农机合作社的作业服务实现了统一作业价格、统一作业标准、统一作业服装、统一作业标志,不少合作社还专门注册了作业服务品牌。

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作业服务水平。针对该县先进农机具不断增加,农机具操作要求高的问题,该县通过召开现场会,邀请厂方师傅、有关专家对农田耕作机械、收割机械开展免费技术培训。

(五)规范农机维修网点,提高农机维修质量。

对农机维修点进行清查、建档,对不符合许可资质要求,达不到农业部有关设施、设备、人员、质量管理、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等条件要求维修点予以取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机维修点存在维修业务萎缩、人员老化、专业人才缺乏问题。

(二)农机配件积压情况较严重。由于部分厂家农机配件更新、改型较快,造成农忙时农机配件供应脱节,延误了农时。

(三)“三包”服务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三包”服务存在一定差距,个别农机具“三包”服务不及时、不方便。

四)维修技术水平跟不上新式农机具推广步伐。

三、意见与建议

(一)加强对农民机手的机械常识理论和安全操作技术培训,切实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作业质量水平。

(二)加大对农机维修网点的政策扶持。

篇10:某市农机推广与质量监督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陕西省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区域站项目总结报告近年来,陕西省农技推广总站坚持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农技推广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强化技术服务为工作切入点,积极开展陕西省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区域站项目、运行机制创新、科技培训及重大实用技术的配套集成为主要内容的农技推广工作,为全省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陕西省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区域站项目现状

2009年以来,在全国农技中心的大力支持和省农业厅的正确领导下,我省从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入手,全面复制推广“平利模式”(所谓“平利模式”,可以概括为5句话:核心是“三权归

一、服务公益性、装备和素质、机制和体制”;重点是农业技术推广主要依托物化平台和虚拟平台;关键是推广模式要创新;要害是农技人员实行动态轮岗和系统培训的双轮对接;目标是构建多元发展,公益性机构、营利性机构和非营利性机构为主体共同组合为基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努力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截止今年4月底,11个市、104个农业县区全面完成了改革任务,共建成省、市、县、乡农技推广机构1600多个,职工接近2万人。

二、采取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抓体制创新,稳步推进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

一是抓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针对前期改革整体推进缓慢的问题,2011年7月5日,省委、省政府在平利县召开了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推进会,原省委副书记王侠、副省长祝列克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各地要准确把握陕西省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区域站项目改革的目的和要求,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省农业厅成立了以杨效宏副厅长为组长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4个督查组,从去年9月至今年3月份,先后4次对改革进度缓慢的市、县进行督导。

二是抓基层中心区域站建设。按照精简县级、撤销乡镇站、组建区域站的思路,将原有的2—3个乡镇农技站整合设置区域站,形成了“管理在县级、服务在基层”的运作模式。管理体制上,区域站隶属于县农技中心,作为县农技中心的派出机构;工作职能上,农技人员从繁杂的乡镇行政工作中解脱出来,专职从事辖区内的技术推广工作;经费保障上,区域站的经费全部纳入当地县级财政预算;人员构成上,由原县乡农技人员竞聘组成,保证了人员素质。同时,按照“改革到位、先建后补”的原则,我省于2011年正式启动了区域站条件建设项目,先后整合中、省资金约1.8亿元用于690个乡镇(区域)站的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和服务能力等方面的条件建设。

三是抓陕西省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区域站项目管理体制建设。针对新阶段农技推广机构职能和特点,制定机构管理制度、工作考评制度、人员录用制度和轮岗激励机制。根据不同岗位特点,科学合理量化考核指标,把单位民主评议与服务区域内基层、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群众对农技人员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把专业理论研究成果与一线实践活动成效密切联系起来,把为民服务意识强弱与实际工作能力高低合理统一起来,对现有农技人员进行严格规范的考核,淘汰不适合搞推广且顶编占岗的人员。强化动态管理,实行农技人员跨级、跨区域流动机制,健全业务考核和工作激励机制,提高一线人员待遇等措施,引导鼓励农技人员到基层推广机构工作。

(二)抓机制创新,建立高效、科学的农技推广新机制

在推广方式上,整合农技、种子、土肥、植保等方面资源,建立多元化投资的大规模、标准化科技示范方田,并逐步由以户为核心扩展到以村为单元,形成了以农业示范园区、科技示范田为载体的集试验示范、科技培训、成果展示为一体的物化平台,带动提升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

在推广方法上,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从“大包大揽、不堪重负”的窘境中解脱出来,扶持和引导长安区长丰土地托管公司、泾阳键潍粮食专业合作社、澄城丰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种经济成份的社会力量加入到农技推广中来,构建了以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院所、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

在运行机制上,通过粮食高产创建、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等重大项目实施,加强农、科、教等部门间的合作,鼓励农技人员带着问题到科研院校研修深造,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则带着课题到示范田验证成果,成功探索出了“行政推动、项目带动、技术集成、企业参与、专家领军、农技唱戏”的运行机制,实现了多

种有利因素优势互补,多种力量合作共赢。

(三)抓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在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与推广的同时,根据我省南北狭长,生态类型多样的特点,突出关中、渭北、陕北、陕南四大粮食主产区,加强对传统生产技术的改造集成,组装形成了十大粮油作物主推技术。并结合粮油作物高产创建、“四百”示范工程(即关中灌区百万亩小麦玉米高效超吨粮示范工程、渭北百万亩春玉米旱作高产示范工程、陕南百万亩优质稻油丰产示范工程和陕北百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以此带动十大技术推广应用。

(四)抓科技培训,提高科技人员素质

从提高农技人员的科技素质角度入手,狠抓了技术培训工作。一是加强农技师资培训。结合重大项目实施,由省站组织对市、县农技人员进行师资培训,然后按照市、县、乡、科技示范户到农户的逐级培训形式,带动科技成果的快速应用。二是开展农技推广能力提升试点。以转变农技推广理念和方法为核心,以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质量和效果为目标,在泾阳、城固、蒲城3县9个村开展农技推广能力试点。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纽带,围绕小麦、玉米、水稻、设施蔬菜、苹果、酥梨、元胡等7个主导产业,组建不同作物农民技术小组,引导群众自己从生产实际中寻找问题、自主思考问题、相互探讨问题,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技推广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是开展农技体系培训年活动。我厅把2012年确定为全省农技体系培训年,整合2000万元,以市县乡三级体系为重点,按照“532”机制(即省、市、县逐级培训比例为5:3:2)和“纵横联动、教训结合、论坛讲评、技能比武、交流协作、三位一体”模式,围绕多个专题,对基层农技人员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培训,力争1年内把全省农技人员全部轮训一遍,每3年轮训一次。目前,省、市、县已举办培训班46期,培训农技人员6100人。

(五)抓信息化建设,发挥快捷畅通优势

把虚拟平台建设作为促进科技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加快与农技信息网、电子务农、农技110联网,与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实现信息共享,开发出了集网络、语音视频、手机短信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综合服务系统,推进了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截止目前,全省104个农业县全部开通了农技110,66%的农技推广机构开设了“农技信息网”或在当地农业信息网上设有“农技推广”栏目,使农民朋友更快捷、更迅速地从互联网上捕捉有益信息,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省站在抓好“陕西农技信息网”、《陕西农技推广》杂志等服务平台的同时,结合水稻、油菜高产创建活动,与联通、移动两大通讯运营商合作,免费为示范区群众发送技术服务短信,大大提高了技术指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地区认识不高推动不力。自我省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以来,省上多次下发文件,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全省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但大部分县区对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感认识不到位,文件上落实快,人员、经费等到位慢的问题仍然存在,“等、看”情绪严重,工作没有没有主动性和开拓性。

(二)地方财力投入严重不足。陕西是全国经济相对落后省份,仅国家贫困县达50个,占全省农业县的近一半,地方财政收入较低,没有能力对农业,特别是对农技推广进行大量投入,农技人员待遇较差,办公条件落后。而地方财力状况好的地区,当地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又不够,投入不足,从而导致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科技成果转化缓慢。

(三)人员断层和知识老化问题严重。近年来,受经济、编制等方面限制,许多农业院校毕业生进不来或者是不愿意到基层农技部门工作,加之现有人员中,中专以下学历人员占编制内人员数的44.9%,初级职称以下的占72.8%,接受培训和再教育的机会很少,导致科技人员知识老化,观念陈旧,很难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对新技术的要求。

附录陕西省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区域站项目采购项目配置清单

仪器采购情况(部分)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设施条件建设仪器

上一篇:医院医务部的工作职责下一篇:我国畜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