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企业家成长之路

2024-06-28

女企业家成长之路(精选6篇)

篇1:女企业家成长之路

浅谈女干部的成长之路

县直机关工委 杨凤娜

女干部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组织中处于领导岗位,担任领导职务的女性人才。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凡德才兼备之人,无论男女,均可参与到管理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建设中来。在今天,妇女参政状况,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越来越受到重视。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指出:“如果各级决策进程没有妇女的积极参与,没有吸纳妇女的观点,就不可能实现平等、发展与和平的目标。”并提出在立法和各级政府决策职位中妇女至少应占30%的目标。纵观妇女干部发展史,现结合昌黎县实际,就如何充分发挥妇女优势,做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时期女干部谈点初浅的认识。

一、妇女干部队伍形势喜人

(一)女干部成长环境不断优化

近年来,昌黎县在培养妇女干部方面,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措施,为妇女干部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县妇联积极主动配合人事部门搞好女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做到抓住换届大量推、瞄准时机成批推、优秀干部重点推、看准位置大胆推。举办妇女干部培训班和选送妇女干部到省、市学习,通过多种形式,增进妇女干部的交流和联谊,不断提高妇女干部的综合素质。

(二)女干部参政能力明显提高

女干部的成长进步与其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密不可分,广大女干部十分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能力锻炼,不断提高参政议政意识,树立女性参政议政良好的形象。近年来,女干部队伍不断壮大,一大批德才兼备、恪尽职守、勤政廉洁的女干部脱颖而出。目前,全县共有妇女领导干部282名,占全县领导干部的20.54%,其中:正科级领导28名,副科级领导65名,全县16乡镇都配备了妇女领导干部,且这支队伍还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中,是一支政治素质好,文化素质高,能力素质强,事业意识浓,思想作风正,年龄结构优,充分体现新一代妇女干部优势和特点的干部队伍。但是我县在妇女干部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二、妇女干部成长面临挑战

妇女走出家庭,跨入社会(即参加社会劳动),曾被看作是妇女解放的标志。新中国成立后,在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呼声中,我国广大妇女纷纷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走上领导岗位的妇女也越来越多,女干部的成长形势喜人,但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妇女干部健康成长的因素。

(一)生理心理存在障碍

女干部在成长过程中,自身生理心理都存在一定障碍。

1、自卑和满足心理。中国是个有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传统的包袱很重。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意识和旧观念成了一种文化模式,不仅为男性所肯定,也被女性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深深地影响着女性对自身的估量,并沉淀为女性的一种深层的自卑心理意识。

2、女性天生的软弱性和依赖性。一方面使她们容易与正职合作,诚心诚意地当好副手,真心实意地支持正职的工作;另一方面,这种依赖心理限制了女性打破常规、敢于发表独立见解的闯劲,压缩了她们独挡一面的潜能。这正是造成女性参政“三多三少”(基层多、高层少;低职多、高职少;副职多、正职少)现象的原因之一。

3、成功恐惧心理。社会对女性领导干部是十分挑剔的,性格热情活泼,活动能力强,被人说成“疯”;工作有了成绩,显得太出众,常常是众人议论的中心。社会舆论的严酷使女性难挡流言蜚语,出现了成功恐惧。因此,一些女性对从政有一种畏惧心理,潜意识里避免成功。对于承担挑战性强的工作,或者下基层独立地担负起一方责任,或者放弃眼前的安逸生活去进修、深造乃至持之以恒地自学,往往从心底里排斥,结果丧失了提高领导素质的机会,难以成为一个独领风骚的女干部。

4、自身生理特点。一个人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要经过三、五年的培养和锻炼,才能适应领导岗位的工作,而这正是女性经历结婚、怀孕、生育的年龄段,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女干部成长的起步年龄增大,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拖住了女干部成长的步伐。

(二)双重角色带来冲突

女性领导要有所作为,得比男性领导多付出“三分汗水、五分勇气、七分毅力、十二分艰辛”。社会对女性提出了多重角色的要求,导致了女性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她们常常因角色身份处理不当而顾此失彼,陷入事业和家庭的两难。在工作中,她们与男性一样奋力拼搏,要求自己做出比男性更优异的成绩,以求得社会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在生活中,又极力使自己成为贤妻良母,为家庭尽职尽责。于是,在多重角色的冲突中女性领导干部常常产生内疚心理,认为自己是个好领导,但不是好妻子、好母亲。这种内疚心理,使女性领导于部在多重角色的冲突和价值观的矛盾中苦苦挣扎。

(三)社会环境造成压力

由于“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社会对女干部的偏见仍较严重。许多人对妇女从政抱有成见,存在“强女不如弱男”的思想,认为女干部只能担任一般职位、在使用常常被分配搞内勤、收发、管资料、打杂等勤杂事务,锻炼机会少。在提拔时,许多领导不知“重用和提拔妇女干部的领导,是最无私的人”。认为培养女干部怕遭来流言蜚语,有拖累,所以不敢大胆使用和重用,给女干部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影响了女干部的积极性。

三、女干部带头解放促成长

当前,各级组织都把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工作放在干部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在选、育、用上下功夫,加强研究、探索和实践,为妇女干部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妇女干部的成长单靠组织的培养,单等一个良好的环境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在于妇女干部自己,只有不断的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才能不断的成长进步。

(一)解放思想,更新传统观念

一位领导干部曾经说过:“女人的枷锁,一半是男人给套上的,一半是自己给套上的”。目前,大部分女干部依附心理比较强,仍然把个人生活幸福、人生理想寄托在丈夫、子女身上,缺乏自我意识和对自身价值的认识,甘当绿叶和配角,为了丈夫的进步宁愿牺牲自己的进步,把婚姻看成人生的主旋律并为之投入更多,在家庭中处于依附和从属地位,最终成为男人的附庸。那么,要想解除枷锁,就必须先做到自身的思想解放,要克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偏见,克服妇女软弱自卑的思想,树立有德有才,才有事业的观念和独立自主的意识,彻底根除旧思想、旧意识、旧框框的束缚,做一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女性。

(二)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在优胜劣态、强者生存、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女干部要在男性政权为主的社会取得一席之地,必须具备广博的学识,练就足智、多谋、善断的本领。如果女干部不学无术或只是“花瓶”、“陪衬”、“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就绝无可能。女干部必须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有目标有计划地学,如饥似渴地学。既要学习理论专业知识,也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既要从书本学,也要从实践中学,更要向男同志学。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学习,不断否定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最终用广博的知识来养颜,以精深的理论来武装。

(三)善于协调,增强协作能力

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靠他的专业技术与创造,80%靠他的人际关系。而女干部处事缜密、责任心强,在做思想工作和协调工作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所以女干部在工作中应坚持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好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人际关系,运用独特的个人魅力,展示良好的个人形象。首先,在工作中要注重多重角色的和谐。正确处理好上级、同事下级的关系。对待上级,丢掉依赖、软弱心理,不卑不亢,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工作之中,以实绩赢得领导的肯定;对待同事,克服嫉妒、虚荣的心理弱点,常交流,共同勉励,共同进步;对待下级,怀宽容之心,体谅他人的难处,最大限度调动工作的积极性,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其次,注重在家庭中性别角色的转换。由于工作的原因,女干部在照顾家庭的时间较少,必然会影响到与家人和谐相处。幸福的家庭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事业、家庭犹如车之两轮,不可偏颇。女干部要善于积极调适角色意识的转换,在节假日,应尽量减少应酬,多做家务,多投入感情,争取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在社交中,言行举止要端庄,穿着打扮要得体。在与各类人物应酬时,要掌握好分寸,把握好尺度,做到心正身正,光明磊落。在日常生活中,真诚待人,坦荡示人,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人心。

(四)超越自我,培养人格魅力

俗话说:“工作方法千条万条,立好身做好人是首要的一条”。作为一名女干部,要立身正、底气足、腰杆硬,要讲得让人信服,做得让人佩服,做到老老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从政,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良好的形象影响人,感召人。女性主义的开山鼻祖德•波伏娃也曾说过:“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建构的”。那么,女干部在做好人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个人人格魅力的培养。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拥有一颗豁达的心,学会宽容,学会忍让,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最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凝聚人、感染人。

篇2:女企业家成长之路

庄伟工作照

庄伟工作照

2003年5月21日,全国首例涉及非典案件——张月新抢劫案在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开庭审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现场直播,中国法院网在互联网上全程直播了此案。从此全国观众都记住了公诉人席上那个有着一双明亮大眼睛、伶牙俐齿的女检察官的名字——庄伟。

2002年、2003年她先后荣获“北京市十佳公诉人”、“全国十佳公诉人”称号;2004年荣立个人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2005年度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2006年分别荣获“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标兵”、“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第三届海淀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今天,她又摘取了海淀区首届杰出人才贡献奖的桂冠。对于她所获得的荣誉读者都已非常熟悉了,但今天,记者想向读者朋友们展现一个生活中真实的庄伟,说说她那些荣誉背后的故事。迈入检察官成长之路

1996年,刚到海淀人民检察院工作不久的庄伟在北京市检察系统“女检察官成长之路”的演讲比赛中荣获了一等奖。说起要成为一名女检察官,庄伟笑了,她说在高中时期,看到了一些书籍或是影视作品中宣扬的那些伸张正义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律师让她有了要从事法律这个行业的原始想法。为实现这个梦想她寒窗苦读,1991年,19岁的庄伟考取了中国政法大学。

对庄伟来说,进入政法大学还只是一个开始,到底要做一名检察官、一名法官或是一名律师,她并没有太明确的概念。庄伟告诉记者,她是一个不会去设计自己的人,也不会给自己定下明确的目标。四年来,除了学习,就是参加学校内外的各种活动培养个人能力,年轻的她好像一块干涸的海绵,不断吸收外界各种新鲜事物。无论是从口才、胆识、心理素质,还是身体体能的锻炼她是一个都没落下,容貌俏丽、举止端庄的她一直是学校晚会的节目主持人;在校园广播中,校园的每个角落都飘荡着她甜美的声音;运动场上还能见到那矫健的身姿。说起大学生活,庄伟是回味无穷,看来今天的成绩得益于那四年的辛勤积累。

真正触动庄伟的是1992年,刚进学校的她碰上了中国政法大学40周年校庆,在学校广播站工作的她担任了学校讲解员,为做好整个校庆的串讲词,她搜集了学校有关的历史,了解了学校培养出的各种法律方面的人才,当时一种自豪感从她心中油然而生,更坚定了她要认真读书的信念,将来也成为一个法律方面的佼

佼者。由于平时学校的各种活动占据了太多时间,每到星期

六、星期日庄伟就开始往图书馆跑,埋头学习各种法律条文。

一个好的公诉人

“一个好的公诉人,必须具备三种能力,按主次关系分为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接到一个案件的时候,面对的是繁杂的证据和庞大的材料体系,如何地去伪存真,找出接近法律事实的真相,这就需要考察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真伪的判断力,通过这些能力吃透了相关的材料,汇总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才能得出一个有罪或是无罪的结论。”这是庄伟工作了十年之后的经验之谈。

但除了这三种能力,还需要对工作的热情,需要一个积极的工作态度与客观的做事方式。对于这些能力,庄伟既有天分,也有后天的努力。在读书期间,她就一直锻炼自己的这三种能力。从事了检察官这个职业后,她用自己对案件的敏感度去判断真伪,做的第一件事是开始反向思维。

“做人要踏踏实实、尽力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好,这样回忆自己的人生时才不会觉得虚度了光阴。”庄伟在谈到自己工作态度时这样说。只要能够兼顾到的事情她一定会做到。庄伟的同事说她是一个执行能力超强的人,只要是她接受的任务,她就会排除万难完成。她可以在感冒发烧的情况下,还是坚持去郊区取证;她可以在脚缝了4针的情况下,蹦着去上班;她可以在亲人都认为完成不了的情况下,一个星期内获得了法语培训的资格。

“你能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你就成功了。”庄伟提到了《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主人公罗文的敬业精神。故事中的罗文,冒着生命的危险,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将总统的信送给了加西亚将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是一种绝对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这就是一种忠于职守,一种承诺,一种敬业、服从和荣誉的精神。庄伟就是靠着这样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来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了。

采访札记:刚开始接到采访任务时,我是觉得有点棘手的,面对一个聪慧机敏的女检察官,我是否会卡壳,但经过短暂的交流后,双方有了一个很融洽的谈话的感觉,我们都把话匣子打开了。庄伟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她对生活的积极与工作的投入是让人很敬佩的。一个好的采访者是要客观地去面对你的采访对象,无论是他身份的高低,还是他职业的贵贱,年龄的老幼等等。但这次我犯

了行规,我当场就对我的采访对象有了主观的倾向。她说人应该给自己一些压力,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只要有机会就一定抓住不让它溜掉。她一直都认为自己很幸运,我说那是因为你全身心地付出,还能如此地去感恩生活。

除了工作,庄伟会尽量挤出时间去学习、打球、游泳、旅游,她认为生活应该多元化一点,这样人生才会丰富起来。她还喜欢逛街、美容,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喜欢去追求一切美好的东西。

篇3:女企业家成长之路

一、想象与现实的融合:树立女性自我意识

《女勇士》的开篇“无名女子”讲述的就是一个在男权社会中始终沉默、失音的女性——“我”姑姑的故事。姑姑的丈夫离开家乡后, 姑姑怀孕了。愤怒的村民闯到家里, 有她有个交代。在万般无奈之下, 姑姑在猪圈里生下了孩子。为了不让孩子遭受屈辱, 姑姑抱着新生的婴儿跳了井。从此之后, 家里的父辈就再也没有提过她的名字。正如在小说开篇一段“你不能告诉任何人我给你讲的事情。在中国, 你父亲有个妹妹自杀了。她跳进家里的井。我们说你父亲只有兄弟, 因为她就像从来也没有过一样”。母亲的警告暗含着即将成为女人的我应该遵守传统女性所该具备的道德标准。如果无名姑姑的故事存在母亲的讲述中, 那么姨妈月兰的悲惨遭遇却是真切地发生在我的现实生活中。月兰的丈夫早年离开她, 在美国社会再次娶妻生子, 生活得富足体面。对被自己遗弃在香港的妻子, 他毫无愧疚, “她有吃, 有佣人, 女儿上了大学。她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 我尽到了丈夫的职责”作为丈夫, 他认为自己满足了妻子的生存需求, 就算尽了责。可悲的是女性也接受了这种观点。月兰认为:“他没抛弃我, ……我不能给他添乱, 一定不”。无名姑姑和月兰的悲惨遭遇令我无法忘怀, 这使得我对女性的命运进行思索:为什么总是女性在承受着不幸, 而男人却可以不必受到惩罚?波伏娃认为, 女人不是生来就是女人的, 而是成为女人的。男人把女人塑造成神话, 或是他者, 正是为了显现其主体的合理性。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中, 理想的女性应该是沉默顺从的, 而在我看来, 这样的做法无非是男性在为自己的错误而找的借口。因此, 在小说中, 我把无名姑姑的故事进行了大胆地改写, 对姑姑的感情世界展开了想象。无名姑姑是为了坚守爱情而舍弃了生命, 因此我内心里认同无名姑姑是坚忍女性的典范。为了表达对她的钦佩之情, 同时也为了表达我对男权社会的不满之情, 我违背了母亲的意愿, 用笔诉说了无名姑姑的故事。

在小说的白虎山学艺一章, 我表达了对美国生活的极度失望。华人社区生活的保守村民们, 每当看到我和妹妹就不住地摇头, 用同情的眼神看着我的父母说, “一个女仔, 又一个女仔”“女仔好比饭里蛆”, “宁养呆鹅不养女仔”。这些场景深深地印在我幼小的心灵上, 让我深切意识到身为女性的低贱。而父母的所作所为使我更感身为女性的不公。女孩子出生时没有任何像男孩子一样的庆祝仪式, 比如说在脸上抹鸡蛋, 办满月酒等等。就连周末购物, 叔公也只带男孩, 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看自己的兄弟们捧着糖果和玩具满载而归。生活中的点滴记忆和女性的悲惨经历让我无法再忍受作为女性被忽视被贬低的地位, 最终在母亲讲述花木兰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来抗衡来自男权社会的对女性的压迫。母亲告诉我长大后会成为妻子, 成为奴隶, 但是也教给我女勇士之歌, 长大后我也要成为女勇士。在母亲讲述花木兰的故事中, “我”加入了自己的想象。“花木兰”在报家仇国恨的同时生儿育女, 体现了“我”对父权制男尊女卑的挑战和男女平等的渴望。通过对中国传统故事的改写,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女勇士形象:坚定, 勇敢, 强大无比而又温柔贤惠。可以说, 这个耳目一新的花木兰形象体现了“我”对生存状态的不满, 对男尊女卑社会的反抗, 对身为女性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尊重。

二、想象与现实的融合:构建华裔女性身份

作为华裔美国人, 汤亭亭始终摆脱不掉中国文化和美国经历的背景。因此, 她处于一种两难境地, “很难精确地区分在中国和美国中, 谁是他们, 谁是我们, 很难确定自己的真正身份”。身份问题一直困扰美国华裔的心灵之殇。在“我”看来, 中国只是父辈们口中遥远的故乡, 而美国才是我看得见摸得着的欢乐国度。可是,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 我永远是生活在夹缝中的人。在我的眼中, 中国的传统生活方式就是野蛮和愚昧。对迷信的母亲来说, 药店的男孩送错药, 疾病就会跟着来到。所以母亲强迫我去药店要些糖果。对母亲来说, 要糖果是避免不幸的必要措施。可是对女儿来说, 乞求糖果去除晦气的行为却荒唐不堪。同时“我”感到华人移民的言谈举止粗鲁不雅, “我所认识的移民嗓门都很大, 即使离开他们过去隔着田野打招呼的村子好多年, 也还是没有变成美国腔。我一直没有能够制止住我母亲在公共图书馆和电话里大嚷大叫的习惯。走路正 (膝盖要正, 而不是中国妇女那种内八字步) , 说话轻, 我一直想把自己转变成地道的美国女性”。

为了成为真正的美国人, “我”努力挣扎, 企图摆脱华人的形象, 像美国女性那样细声细气的讲话:做洋鬼子的事情甚至比洋鬼子做得还好……然而一切努力, 始终未能彻底改变边缘化的状态。在美国的成长经历中, 没有人认为“我”聪明;学校里有人约会, 有人跳舞, 却没有学习好的华人女生的份儿。只因为这里是美国白人的世界, 而“我”是黄皮肤的华人。母亲在旧中国是村里的医生, 打鬼英雄, 备受尊敬, 而在美国, 父母亲只能靠洗衣房艰难度日, 做着最辛苦而又廉价的工作。尽管如此, 城市改建的时候, 父母的洗衣作坊被推倒了, 这一片贫民窟被夷为平地, 改成了停车场。这里没有和平与欢乐, 有的只是如同母亲故事中光怪陆离的“鬼”世界。“的士鬼”、“公车鬼”、“警察鬼”、“开枪鬼”、“查电表鬼”、“剪树鬼”、“流浪鬼”、“卖杂货鬼”, 还有“报童鬼”和“垃圾鬼”。面对那些歧视华人的洋鬼子, “我”甚至幻想唤来天剑, “冲他肚子上来一下, 一定会给他那身衣服加上些皱褶, 添上点颜色。”可是, 这种不公平的对待并没有因为我抗议白人店主称一种颜料为“黄黑鬼色”和拒绝为持种族歧视的老板打请柬而有所改观。相反, 我更加感到迷惘, 身心备受煎熬。

最终, 母亲讲述的蔡文姬的故事其实反映了汤亭亭对于两种文化的态度:要消除“他者”与“自我”的对立, 要民族沟通, 文化融合而不是种族对抗和文化冲突。文中的“我”认识到包容的重要性, 理解了沟通和融会两种文化的意义, 确立自己的文化属性, 从而在二元文化中达到心灵的平衡与平静。

通过对想象和现实的融合, 我从早期的中美文化的撞击和冲突, 逐渐走向和解。在美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自由“取”、“舍”, 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身份。作为女性和华裔作家, 在今天充满纷争、对抗、偏见和隔阂的世界里, 我们真的需要一种乐观、一种包容, 以及追求和谐、理解的勇气和信心。

摘要:美国华裔作家汤婷婷的《女勇士》一经发表, 便引起读者和批评界的广泛关注与强烈反响。在《女勇士》中, 汤婷婷从自身华裔女性的视角出发, 努力解决华裔女性性别和种族身份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女勇士》中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 从母亲讲述的中国经典传说、自身的生活体验和自我的想象中汲取力量, 反抗父权制和种族主义的双重压迫, 进而形成独立的女性自我意识和建构华裔女性的自我身份。

关键词:想象,现实,女勇士,华裔女性意识,华裔女性身份

参考文献

[1]蒋丽平.双重边缘化下的自我建构——论《女勇士》中华裔女性成长的艰辛与困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1 (3) .

[2]蒲若茜.对性别种族、文化对立的消解——从解构的视角看汤亭亭的《女勇士》[J].国外文学, 2001 (3) .

[3]郑庆庆.站在边缘的女勇士——对汤亭亭《女勇士》的跨文化观读解[J].外国语言文学, 2005 (1) .

[4]汤亭亭.女勇士[M].李剑波, 陆承毅, 译.张子清, 校.南宁:漓江出版社, 1998.

篇4:女企业家为“全球”搭建丝绸之路

“这个世界前所未有地被商业、通讯和旅游深度地连接在一起。但全球化的格局正在发生改变。”2016年3月,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在题为《数字全球化:全球流动的新时代》的研究报告中称,全球化的格局“已经进入了一个以信息、思想和创新流通为特征的新时代”。

得益于“数字全球化”新时代的到来,以敦煌网、阿里巴巴为代表的跨境电商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成为中国外贸的重要支撑。敦煌网创始人王树彤介绍说,目前,敦煌网已经达到140多万家国内供应商在线、拥有4000万种商品,遍布全球23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万买家的规模,每小时有10万买家实时在线采购。

“不忘初心”的选择

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化进程却并未放缓,其形势正在变化。数字全球化的直接受益者便是中国。短短几年间,中国在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连通性指数的排名从第25位蹿升至第7位。

对此,有着“中国跨境电商第一人”之称的王树彤深有体会,“敦煌网作为跨境电商B2B在线交易平台的开创者,我们观察到,过去十年,千千万万中小企业汇聚在平台上。不过,2016年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传统大型外贸企业也开始拥抱平台,拥抱互联网。传统OEM工厂、传统外贸企业都在积极借助平台与海外采购商达成贸易,寻找‘互联网+’的转型之路。”

在她看来,这些变化的背后正是“数字全球化”趋势在发生作用。“数字全球化将带来一场巨变,未来5至10年,传统企业将快速地走到线上,而互联网企业也不断下沉到线下,人们不再强调做线上、还是做线下,线上、线下将没有界限,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到根本上的圆融统一。”

“这样的深层融合,会让每个行业出现新的冠军,整个行业生态体系也将被重塑。相对应的,纯粹的传统企业和纯粹的互联网企业,都将消失。”王树彤表示,现在,是最好的时机,也是最坏的境况;是创新的春天,也是停滞不前的冬天;是拔得头筹的荣耀时刻,也是退出舞台的暗淡光景。

身处其中,每个人都必须做出选择。2016年,王树彤的选择依然是“不忘初心”,努力搭建一条新时代的网上丝绸之路,帮助中小企业实现线上的全球通商。

在创新中孵化“小敦煌”

蓬松的短发、精致的妆容、考究的衣着,王树彤身上散发出的女人味十足。作为一名企业家,她睿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商业嗅觉也常常让许多男性叹服。

2004年,拥有微软最年轻的中国区高管、“思科亚洲最佳团队”主管、卓越网CEO等等靓丽履历的王树彤选择了独立创业。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贸重镇,更是东西方进行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王树彤的敦煌网正取自于此,她希望敦煌网能为中国中小企业架起一条网上丝绸之路。

不过,此时的跨境电商领域早已不是荒芜一片,前有马云的阿里巴巴,后又国际巨头eBay、亚马逊,如何突围?王树彤始终坚信,唯有创新才是制胜利器。而在她看来,敦煌网的创新就在于,“早已从最早信息服务的1.0时代升级到跨境贸易的2.0时代,并开始引领数字贸易的3.0时代。”

据王树彤分析,数字贸易时代,是一个线上与线下融合、走出去和引起来融合、交易加上供应链服务融合的时代。

“对于全球的中小企业来说,缺少对接国际市场和金融服务的能力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障碍。”如何助力中小企业走出去?在2016年敦煌网重点实施的“四大升级战略”中,王树彤找到了答案。

首先是平台升级。敦煌网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中大额交易平台,王树彤希望通过他们团队的努力,让所有的买家卖家都可以买全球、卖全球。

其次是供应商结构全面升级。通过直销、渠道和市场品牌建设,提升国内拓展辐射力。以往敦煌网更加着重服务网商,2016年则进一步优化了卖家结构,扩展到企业级卖家,包括中小企业和工厂以及大客户,企业级卖家比例大幅度提升。据王树彤介绍,今年,敦煌网发起招募全球梦想合伙人的大型品牌战略活动,目的就是通过带领优质卖家抱团走出去,打造中国诚信、中国品质、中国品牌形象。

再次,整合支付、物流、金融等更多的合作伙伴,提供一站式外贸综合服务,进行服务升级。最近,敦煌网与平安银行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领域展开合作,共创供应链金融新模式。王树彤直言,“我们的目标是,真正实现中大额贸易线上交易闭环。”

为帮助中小企业“买全球、卖全球”,海外拓展一直是敦煌网的重中之重。不过,在2016年,敦煌网的做法有了一些新变化,“过去,我们以线上的方式和移动的方式拓展全球市场,然而今天,一方面,我们在买家端进一步下沉,贴近B类买家,通过和Facebook、腾讯等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实现线上、线下、移动、社交、O2O的全渠道拓展;另一方面,我们将设立多个旗舰店——数字贸易中心,同时搭建一网万店,建立‘线上交易平台+线下加盟店’,在全球裂变出更多的‘小敦煌’。”

从G20峰会中观察数字经济

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举行,这是近年来中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峰会。

面对这样一场为全球所瞩目的盛会,致力于搭建“一带一路”下的“网上丝绸之路”的王树彤自然不会缺席,这一次,她的身份从企业家摇身一变成为了意见领袖——二十国集团工商界活动(B20)中小企业发展议题组联席主席。

作为G20峰会的重要开场活动,B20的使命是代表工商界为G20出台全球增长对策和全球治理方案建言献策,为实现全球经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做出贡献。

在此次B20活动上,作为B20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组联合主席,王树彤最关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两个关键词:数字经济和中小企业。

事实上,从2012年进入APEC担任中小企业服务联盟企业家委员会轮值主席,到今年作为B20中小企业发展议题组联席主席,王树彤告诉记者,其实她越来越能够感觉到,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企业家的话语权正在不断提升。

“尤其是跨境电商领域,全球都在看中国。”王树彤解释道,在中国,近千万中小企业受益于数字化平台。2015年,约有25%的电商交易占比由跨境贸易贡献,并且,中国电商贸易直接创造了1500万工作岗位,间接提供了3000万工作岗位。因此,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当地政府,都将跨境贸易看作提振当地经济的最佳途径之一。

《小康》记者采访王树彤时,她正在秘鲁利马参加APEC中小企业峰会,虽然行程紧张忙碌,不过她却乐在其中,她希望互联网上崛起的每一个中小企业都能得到呵护,因为“每个梦想都需要被认真地对待!”

篇5:奢侈品企业文化成长之路(范文)

没有文化支撑的经济,是不会长久的。没有文化支撑的经济,要么卖卖原材料,等原材料卖光了,经济也就完了;要么只卖低档产品,完全是苦力,永远没法抬头,没法扬眉吐气。只有在一个优秀、优雅文化支撑下的经济,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是一个极为丰富的宝藏。虽然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对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掌握得不是很到位,但是,释永信简单利用了一下少林寺,就能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这就是一个例子。

奢侈品的消费行为表现为象征性消费。象征性消费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1)消费的象征,即借助消费者的地位、身份、个性、品位、情趣和热同来传达某种含义和信息。(2)象征的消费,即消费者不仅消费商品本身,而且消费这些商品所象征的某种社会文化意义,包括消费时的心情、美感、氛围、气派和情调。

奢侈品的真正内涵,不但与金钱有着直接联系,这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生活格调。如何选择、甄别奢侈品需要时间积累、文化素养、品牌熏陶,奢侈品的最大特点还在于其超越自身功能价值之外的精神价值,能给消费者带来超乎寻常的产品体验,满足使用者的某种心理渴望。

消费者在其购买决策行为过程中的价值感知和决策会受限于特定文化影响的思维定势,我们完全可以从这一角度来认识传统文化对我国奢侈品消费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集体主义中国文化更关注群体,社会中的个人相互依赖的程度高。是以一种紧密结合的社会结构为特征,在这一结构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归属于一个或数个紧密结合的核心集团,这一集团保护它的成员的利益,同时也得到他们的绝对忠诚和支持。2.大权力距离绝对意义上的平等在任何社会都不存在,只是不平等的程度有所差异而已。中国整个社会氛围还是大权力距社会,人们接受等级制度,每个人都有一个位置而不需要进一步的调整。3.强不确定性避免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较强不确定性避免的特点,人们对信仰和行为保持刚性原则而不能容忍不正常的人和思想。很多情形都试图通过遵守严格的行为准则,把意外事件减到最低限度,由于感到社会中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威胁,他们创建机构来提供安全和减少风险,人们对异常的思想和行为缺乏容忍,社会趋向于同一阶层的一致性。4.女性文化 中国文化比较偏向女性文化特点,代表偏好于关系、谦虚、关怀弱者、生活质量,强调生活质量的文化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他人幸福的敏感和关心,而不是过于强调对物质和金钱的追求。

基于培养品牌知名度的产品策略奢侈品是满足人们对高品质舒适生活的追求而设计的,功能是否强大不再是判断其价值的主要依据。有了知名度才能让别人知道你所使用的产品的价值。象征性消费决定产品的稀缺性极为重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独一无二,才受人瞩目。通过自然稀缺、技术稀缺、限量生产等途经,用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模式,营造一种虚拟的稀缺性和高贵感。通过物以稀为贵的常识和心理,让消费者心甘情愿的接受高昂的价格,进而让消费者产生自信心和优越感,从而为成为品牌忠诚者打下基础。

鉴于中国人“面子”问题的存在,我们在具体运用营销策略时应对两个方面加以注意;一方面在认为顾客对我们无比忠诚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了对我们的品牌、商标和企业形象进行投资,以使老顾客感觉到购买和使用我们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有身份和有面子。

而面子的核心就是尊重,所以,要想和生意伙伴保持长久的彼此信任的关系,就应在生意往来中将对方的位置摆得比自己高一点,让对方获得交易的满足感。

中国奢侈品的发展需要系统思考和战略规划,依托中国深厚的历史人文和物产工艺资源禀赋,基于中国的社会价值认同体系和生活消费理念,探索创建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特质和文化艺术个性的奢侈品品牌,集聚自己的独特的核心竞争能力。

五维价值成长模式

奢侈品的五维价值成长模式,包含文化价值成长模式,艺术价值成长模式,制造价值成长模式,终端价值成长模式,服务价值成长模式。

一、文化价值成长模式

中国奢侈品必将基于中国文化的复兴而复兴,也将随着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而获得世界影响力。1.儒释道文化

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深厚的中华智慧和历史沉淀,都为中国奢侈品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国家历史文化和艺术底蕴和独特竞争优势。仁者爱人,中庸为上,和为贵,信义为本的儒家情怀;缘起性空,圆融无碍,因缘和合的佛教精义。

2.生活文化

中医养生理念,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风水建筑文化 3.宫廷贵族文化

中国千百年来的宫廷文化和贵族文化沉淀出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深入挖掘和复兴相关产品的品牌,形制,材料,工艺,历史文化,都有助于巧妙地打造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宫廷贵族气息,品味出众的中国奢侈品品牌。

4.时尚文化

传统文化和生活理念的复兴也成为时尚,针对对细分目标客户人群,为发展中的中国奢侈品品牌注入关键时尚基因,也有助于组织获得更大的价值成长。

5.礼品文化

麦肯锡的一项调查数据,2009年中国市场50%的奢侈品消费主要就是由“送礼需求”构成的。为奢侈品注入吉祥喜庆,福禄寿喜,祝福关爱,孝亲友弟等文化和情感基因,也有助于奢侈品的价值成长。

二、艺术价值成长模式

奢侈品竞争的最高形式是历史地理人文品味与艺术品位的竞争。从消费者的角度,奢侈品的主力消费人群是具有较强文化认同感的富裕阶层。奢侈品中所包含的设计师精神和产品创作过程中的丰富故事,也给奢侈品注入了浓厚的文化因素,为产品增添了无可替代的核心品牌价值。

1. 创新设计的中国文化艺术基因

一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建立准确的客户定位和产品文化艺术价值定位;二是挖掘传统产品生产工艺和艺术表现手段,结合现代工艺为产品注入鲜明的文化艺术特色。三是发掘地域和民族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特色,研发生产具有民族地域艺术特色的奢侈品;四是结合当代社会文化理念和时尚审美特点,为产品注入适应时代需求的文化艺术基因,发展适合当代目标客户群体消费需求特点的奢侈品。

2.打造设计师品牌

打造设计师产品品牌的有效模式,一是复兴历史上知名设计师的产品,延续设计符合其设计理念,艺术风格的产品,一是扶持组织内部品牌设计师的发展,发展为其专属设计的产品系列;三是通过签约合作,利润分享的模式与知名艺术家合作,合作发展具有艺术品位的奢侈品。

三、产品价值成长模式

具有历史人文特色的,原产地,知名的原材料,具有历史传承的独特传统工艺,历史上和现在的家族传承和知名制作者,都能发展成为独特的价值竞争策略。

1.发挥原产地优势

中国奢侈名酒品牌的成功要素中,一是源自独特的原产地地理环境,以及独一无二的原材料,而这是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茶酒烟,食品,药品,瓷器,民族工艺品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奢侈品创建都适用于这种模式。

2.强化材料,工艺与制造价值

奢侈品的首要价值在于出众的产品品质。而产品品质的重要基础源自出众的材料,工艺与制造品质。挑剔的原材料选择、精美的设计,精细的产品工艺,具有历史文化品味的精致包装,精益求精的细节处理。

注重具有历史传承的独特制造工艺和加工方法,源自大师和知名家族传承的制造工艺,源自宫廷作坊的特殊原料要求,独生产工艺和制作方法,以及出自知名大师和技师手工制作的作品,都能为奢侈品增添独特的价值。

3.强化时空价值 时间的沉淀,空间的距离,奢侈品获取的难度,中国的丝绸,瓷器,在唐宋时期,因为路途遥远,获取不易而成为欧洲宫廷的奢侈品。目前有的奢侈品企业将月球尘土作入手表等相关产品中,通过创造稀缺产品提升了奢侈品产品价值。

四、终端价值成长模式

在品牌形象,规模数量与客户服务等方面强化终端建设,增强客户的奢侈品消费体验,也是中国奢侈品实现价值成长的重要模式。

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模式,创新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形象,发展基于客户深度需求的产品组合陈列和定制服务,定期举办具有吸引力的群落会员活动,有助于增强客户的深度消费体验,凝聚忠诚客户,创造更多价值。

五、服务价值成长模式

满足客户在相应社会阶层及群体的自我定位,心理归属感和共同认知 规划清晰的奢侈品专属消费族群定位 1.稀缺性服务

稀有选材、特色设计师,特殊技师,稀有制作工艺,独特设计风格,稀缺产品,稀缺营销,都是打造奢侈品稀缺性的有效模式。

2.专属性服务

为专属消费人群提供及时,周到的产品保养,维修服务,有助于增加客户满意度,维护和保留忠诚客户。

建立会员组织,印发会员刊物,组织会员联谊会,酒会,论坛等各种会员活动,有助于消费者对于奢侈品消费阶层的社会群体认知和情感依附。

篇6:女企业家成长之路

○苏勇 吴仕明

一、海尔的成长之路

创立于1984年崛起于改革大潮之中的海尔,是在引进德国利渤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领导下,海尔经过近20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以年均递增78%的发展速度,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国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跨国企业。目前,海尔已初步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制造、营销与服务网络。

2001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602亿元,是1984年销售收入348万元的17000多倍;企业员工从1984年不足800人发展到2001年的3万人,而且直接拉动就业人数20多万人;1984年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而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在全球,很多家庭都是海尔产品的用户。用户的忠诚度与海尔产品的美誉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2001年海尔品牌价值评估为436亿元,是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品牌。

海尔产品依靠高质量和个性化设计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均拥有30%左右的国内市场份额。在海外,据全球权威消费市场调查与分析机构EUROMONITOR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海尔集团目前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排名第五,海尔冰箱在全球冰箱品牌市场占有率排序中跃居第一。目前,海尔已建有设计中心18个,工业园10个:其中国外2个,分别位于美国和巴基斯坦;国内8个,其中5个在青岛,合肥、大连、武汉各有一个,海外工厂13个。营销网点58800个,服务网点11976个。海尔产品已进入欧洲15家大连锁店的12家、美国10家大连锁店的8家。在美国、欧洲初步实现了设计、其中国外最大的工业园在美国南卡州,2000年3月,美国本土生产的海尔冰箱已经进入美国消费者的家庭。

根据美国《家电》杂志统计显示海尔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家电企业;英国《金融时报》评选“亚太地区声望最佳企业”,海尔名列第七;美国科尔尼管理顾问公司也将海尔评为“全球最佳运营企业”。同时,张瑞敏也获得了中国企业家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最高美誉,1999年12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评出“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张瑞敏荣居第26位。近年来,海尔已经有四个成功的案例进入哈佛大学、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的案例库,这在中国企业界是唯一的。这标志着海尔已经从十多年前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发展到以自己的创新管理进入国际管理界的前沿。

二、海尔的发展战略

(一)海尔的名牌战略。

名牌的核心一方面是优越的质量,另一方面是卓越的服务。在1984年到1991年海尔一心抓质量管理,7年时间只做一个冰箱产品。海尔对管理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企业好比放在斜坡上的球,一个企业越做越大,必须依靠两个力,一个是止动力,不能让球滑下来,这是基础管理;另一个是上升力,即创新,斜坡上的球,不进则退。要使小球不下滑就需对小球有个止动力,但仅有止动力只能使小球维持原来的高度。而唯有打破平衡,创造新动力,才能带动企业攀上新的台阶。在斜坡球体论的基础上,海尔创造了日事日毕,日清日高(OEC,即英文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n的缩写)的管理法。

在这一阶段,海尔在国内创立了海尔的名牌形象.总结出了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海尔改变了员工的质量观念,在员工中牢牢树立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观念,引入了国际上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在国内同业中率先通过了多项

国际认证。海尔以“真诚到永远”的服务,树立了整体企业形象。

1、注重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海尔在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走高起点、高嫁接、创名牌之路,占据了技术的制高点,以高技术和高质量开创名牌。同时又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来降低原材料消耗和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设备的有效作业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名牌产品的质量和市场承受能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海尔经国家批准成立了博士后流动站,为产品的开发和升级积蓄力量。1995年12月,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关于消耗臭氧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第七次会议上,海尔作为亚洲地区唯一代表受大会邀请,并展示了最新成果:超节能无污染BCD-268冰箱,受到了联合国环境署、蒙特利尔基金会、欧洲绿色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各国政府要员的高度赞赏。海尔的科研人员一直坚持这种观念:要不断地否定自己的过去,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1998年,海尔平均每天开发一个新产品,每个工作日申请1.8项专利,是中国获得专利数量最多的企业。

2、运用现代营销管理策略。

海尔按照市场细分的原则,依照消费者的需要,把整体产品市场分为若干个细分子市场。例如地域细分方案,按北方、南方、农村、沿海划分,海尔根据各自特点设计了大冷冻能力冰箱、宽气候带冰箱、无霜冰箱,适应了不同的消费群。为了与国际市场接轨,实行了“海尔国际星际服务一条龙服务”,从产品开发制造到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中,通过市场回访又反馈到产品开发中,形成一条良性的服务循环链,真正做到了“用海尔产品解除用户烦恼到零”。如今,海尔人已形成共识:产品的返修率哪怕事千分之一,对一个用户来说就是百分之百,所以生产全过程均按国际ISO9001标准要求操作。

3、积极开拓和培育名牌市场。

海尔培育名牌产品是通过市场实现的。研究市场、分析市场、预测市场,是海尔名牌战略决策中的关键。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海尔才愿意投入巨资开拓市场,培育市场。积极稳步扩大产量、海尔每年都花费巨资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放产品广告,以“海尔,中国造”树立民族品牌形象。同时,与中央电视台联手制作了以“海尔兄弟”助人为乐为主题的106集动画片,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利,它启动了无数孩子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在儿童心里树立了“海尔”的良好形象。人们对“海尔兄弟”智慧认同的同时,也对海尔企业文化产生了良好印象,为树立百年品牌打下基础。

4、强化名牌产品的内在支撑。

海尔在名牌产品创立之后,居安思危,强化名牌产品的内在支撑力,实现在动态过程中不断稳固、强大。强化内在支撑力:一是在经营理念上。根据张瑞敏的建议,海尔的高层管理者都在研读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重温毛泽东在1944年的“小胜即骄,大胜更骄,一次又一次吃亏”和黄炎培的“极胜而衰”的教诲。为此,张瑞敏提出了海尔的生存理念“永远兢兢业业,永远如履薄冰”;二是在管理上。把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认真搞好,名牌产品就有了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三是在超前决策上。海尔的每个事业部(分厂)都成立了创新评审委员会,每个季度评出职工创新奖,重奖那些在生产和技术上又突出贡献的人。使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风格在市场上占先机,领先一步,时刻瞄准市场需求变化,超前决策、超前行动;四是在规模效益上。名牌产品没有规模效益就失去了生命力、竞争力、承受力。海尔靠调整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来发展规模经济,扩大名优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创造出名牌产品的规模效益。

(二)海尔的多元化战略。

从1992年开始,海尔从一种产品开始向多种产品扩张,全面实施多元化战略。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手段,迅速由单一的冰箱产品进入冷柜、空调、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领域;1997年,以生产数字彩电为标志,海尔又从白色家电领域进入黑色家电领域;1998年,海尔又涉足国外称之为米色家电领域的电脑行业。在进行扩张时,海尔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坚持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即以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海尔特色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盘活被兼并企业的资源,既保证了资本运营的成功率.又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达到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海尔的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的目的。海尔主业仍然是家电行业,销售额约占海尔总销售额的40~70%。2001年,海尔通过在产业领域创出的品牌的信誉进入金融业,搭建了海尔的金融框架,包括入主青岛商业银行、长江证券、成立保险代理公司,人寿保险合资公司,财务公司,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奠定基础,为集团今后的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从相关多元化到不相关多元化。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发展纽带从类似的产业模式到服务品牌转变。在多元化发展方式上从以强扶弱的合并方式到强强联合的合资方式转变,在地域上从青岛到山东到全国到东南亚到欧洲到美日。

(三)海尔的国际化战略。

从1998年至今的国际化战略阶段,海尔坚持“先难后易”、“出口创牌”的战略。海尔国际化的标志主要有三点:一是市场国际化。生产的产品批量销往全球主要经济区域;二是营销国际化。有自己的海外经销商网络与售后服务网络来为企业的名牌产品服务;三是产品国际化。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信誉度与美誉度。在实际运作中,海尔运用了“先难后易”、“出口创牌而不单纯创汇”的国际化战略,先到要求最严格的国家去,后到发展中国家去。其实,海尔还在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开始了国际化的起步,它从德国引进了技术,反过来向德国出口产品,靠的不是低价格而是靠当地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目的不仅是为了创汇,同时还为了在国际上创造驰名品牌,抢得一块国际市场份额。“先难后易”的意义在于:将海外发展的目标定位于执世界经济发展之牛耳的发达国家,一旦在发达国家站稳脚跟,便可以易如反掌地进入发展中国家。而在国外建厂时,却又先易后难,1996年开始在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投资建厂,而其国际化的真正重心则是在美国,经过在发展中国家的“试点”取得经验以后,便于1999年在美国南卡州设立了一个工厂,在洛杉矶设立设计中心,按照美国本土化的要求进行设计,在纽约设立营销中心。海尔的目标是实现国际化的海尔,即让世界上每一个海尔的用户,都感觉到海尔是“自己”的海尔,而不是“中国青岛”的海尔,设在中国的总部也不再仅仅是向全世界出口的一个产品基地。国际化的海尔是三位一体的海尔(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制造中心),是一个具备在当地融资、融智功能的本土化的海尔。

随着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推进,海尔与国际著名大公司之间也从竞争向多边竞合关系发展。2002年1月8日和2月20日分别与日本三洋公司和台湾声宝集团建立竞合关系,实现优势互补、互换市场、资源共享、双赢发展。2002年3月4日,海尔在美国纽约中城百老汇购买原格林尼治银行大厦这座标志性建筑作为北美的总部,此举标志着海尔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战略又上升到新的阶段。2001年海尔实现出口创汇4.2亿美元,在连续两年翻番的基础上增长50%,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

(四)海尔的资本运营战略。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海尔抓住这个机遇,积极筹备冰箱公司上市,1993年11月份海尔冰箱股票上市,募集资金3.69亿元,1996年通过配股又募集资金1.43亿元,这些资金先后用于扩大冰箱产量及相关项目上,得到了最有效的运用。股票的上市也使企业面临了新的压力,由过去面对用户、员工,转变为要面对股东、员工、用户。股东要求企业每年给其较高的利润回报,员工要求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工资待遇不断提高。这样一来,企业上市后面临的压力比上市前更大,为使压力转化为动力,必须形成一个投资者、员工、用户互动的价值链,从而保证资产质量的不断提高,这是海尔在资本市场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成功地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外,公司在企业兼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功。海尔提出了“吃休克鱼”的思路,所谓“休克鱼”是指硬件条件较好,管理滞后的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而面临倒闭,一旦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把握市场就能获得新生。海尔在企业兼并及盘活资产方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988~1990年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投入资金,全盘改造。青岛电冰箱总厂通过与德国利渤海尔合资,引起了先进技术,生产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时,狠抓产品质量,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到1985年6月,生产出中国第一台四星级冰箱,1988年荣获中国冰箱史上第一枚金牌。1988年青岛电冰箱总厂兼并了当时的青岛电镀厂,改造为微波电器厂,通过向微波电器厂资金引进生产设备,其经营管理和企业效益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1991~1994年的第二阶段,主要是投入资金,输入管理,扩大规模,提高水平。第二阶段兼并方式与第一阶段相比,除了投入资金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将海尔的企业文化与OEC管理体系移植到兼并企业中,创造出一个具有活力的新机制,使企业迅速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上一篇:产假制度管理规定下一篇:读后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