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持续成长之路

2024-06-03

民营企业持续成长之路(精选十篇)

民营企业持续成长之路 篇1

一、公司成长阶段划分

1.1992—1999年:服务园区, 专注于科技园土地与基础设施开发

张江高科公司成立的目的是推动科技园区的土地、基础设施建设, 依靠政府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驱动形成要素群集。张江高科公司扮演着园区开发者的角色, 拥有土地资源, 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批租和政府补贴。1996年, 张江高科公司上市当年主营业务收入14188万元, 净利润4740万元, 土地租赁收入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1999年, 浦东新区管委会与张江高科公司签订了《张江技术创新区建设与租用协议》, 租用公司已开发建设及将开发建设的0.6平方公里土地、16万平方米的孵化用房等建筑及市政配套设施, 租赁期限为20年。张江技术创新区开始采用“企业建设、政府租用”模式, 上述协议的签订使张江高科公司在此后一段时间, 每年都能获得稳定的收益。

2.2000—2005年:战略转型, 土地开发价值链向下游延伸

2000年, 公司开始了第一次战略转型, 提出“土地资源深加工”, 逐步改变原来直接批租土地的经营方式, 逐步改为通过建造物业 (办公研发楼、厂房、住宅、酒店、休闲中心等) 再进行租售, 将土地开发的价值链向下游延伸, 以稳定的物业收入保证公司的稳健发展。同时, 公司开始了风险投资, 以股权投资方式集中投资于园区高科技项目, 将房产开发和高科技项目进行有机结合, 实现了“两条腿走路”, 即以稳定的物业收入保证公司的稳健发展, 以高科技项目投资回报实现公司跨越式增长。

在此战略的指导下, 公司开始进入跨越式的发展通道, 公司的业务发展模式发生了转变, 房地产销售和租赁收入成为公司重要的收入及利润来源, 公司持有物业保持良好的出租率和收租率, 为公司将来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2006年至今:二次创业, 形成“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

公司2006年开始二次创业, 提出“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即以张江高科技园区特色房产营运为主导, 专业化创新服务提供和高科技产业投资为增值两翼的产业互动发展战略, 实现由普通房地产公司向现代高科技创新园区开发运营商、创新服务集成商和高科技项目投资者的战略转型。以“一体、两翼、三产品”的互动、综合创新服务的提供来构成对客户的深度吸引, 同时依托园区产业聚集和地理区位的优势, 凭借公司对高科技产业客户需求了解的不断加深, 发挥公司在园区建设、特色精品房产打造、产业投资方面的经验和优势, 不断提高可供租售物业的体量, 并以精品化、专业化、特色化努力提高物业的价值, 使公司得以保持并增加相关市场占有率。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兴起与繁荣, 公司进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2007、2008年, 公司实行创新战略, 全年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71%和39%, 2009年全年实现净利润为2005年的4.05倍。2010年, 受宏观调控以及公司推延部分项目销售计划的影响, 利润有所下降, 但仍然维持了较高的水平。

二、公司战略演变与业态类型分析

2010年3月, 国务院正式批准张江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这一契机的引导下, 张江通过发布新品牌向社会各界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 张江正在探索另外一条高新区发展道路, 正在塑造一种以文化和创新为驱动的发展模式, 通过培育“符合市场规律, 鼓励支持创新”的创新文化, 营造“鼓励成功, 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在公司未来的规划中, 也会逐渐加大金融和科技投资的比重。这一次战略转型使公司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企业战略目标从产业型园区向科技人文社区、从外引式发展向外引式与内育式结合、从单一的产业功能向综合性城市功能转变。同时, 公司通过打造园区的“研发创新、孵化创业、转化辐射、机制创新”的功能, 形成一个超千亿级产业集群和若干个百亿产业集群, 并利用“金融中心”和“新浦东”为张江发展提供的历史契机,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等核心产业, 进一步完善产业链, 提升产业能级。

张江高科公司的转型之路可以概括为:园区配套建设平台——园区特色物业开放经营商——园区开发、科技创新服务商——科技引领、创业、产业投资者。张江高科公司的转型之路是一个产业链不断拓展和业务范围逐步细化的过程, 由最初的土地和基础设施资源提供者到现在全面参与科技创新产业链的投资和经营。张江高科公司的每一次转型都伴随着上海市以及国家层面对张江科技园区定位的提升, 是顺应政策和市场定位的转型思路。

近5年来, 张江高科技园区在战略上不断加大对于科技产业的投资力度, 然而由于房地产行业总体情况的不断走强, 其房地产业务的利润占比越来越高, 维持在90%以上的水平。2010年, 张江高科实现房地产租售收入11.21亿元, 占主营业务收入的85%。随着张江高科技园区创业环境日趋成熟, 张江高科持续加大对入驻企业的后续服务力度, 使公司物业对外出租面积和租金价格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且租金的现金回收比例维持在较高水平。

张江高科的房地产租售业务占到公司总盈利的85%以上, 通过战略调整, 依据园区的特殊资源, 延伸土地价值链, 通过园区增值服务, 丰富企业利润源。正是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下, 公司拟逐渐淡化房地产业务的支柱地位, 并希望园区内的物业价值缓慢增值, 为更多有潜力的创新项目提供发展空间。

三、经验与借鉴

1. 明确的产业定位, 培育园区产业是张江高科技园区成功的基础

经过近20年的开发, 张江高科技园区构筑了生物医药创新链和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框架。目前, 园区建有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国家863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 (东部) 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网游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基地。在科技创新方面, 园区拥有多模式、多类型的孵化器, 建有国家火炬创业园、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 一批新经济企业实现了大踏步的飞跃。从最初的医药和集成电路等高科技产业定位, 到20年来坚持不懈以产业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使得张江高科公司形成了独特的投资产业, 获益于产业的公司和园区双赢模式, 这是张江高科公司成功的最关键要素。

2. 理顺政企关系, 协调政府政策目标和股东权益目标, 多举措保障公司战略顺利实施

张江高科公司虽然是一家上市公司, 但其大股东是上海市政府全资公司, 负责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作为浦东新区的重点园区, 政府的扶持十分重要。2001年, 上海市政府提出“聚焦张江”战略, 重点培育浦东高科技产业。2004年形成“功能区”管理体制, 促进“园区”向“城区”转型升级。张江高科公司的战略转型紧随政府政策导向, 企业发展得到大股东的有力支撑。近几年, 公司通过债券和股票市场进行融资从而收购大股东优质资产, 并以大股东包租的方式锁定现金流, 保证了公司“一体两翼”战略的实施。

3. 重视利益相关者管理, 实现公司长期可持续协调发展

煤炭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之路 篇2

煤炭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之路

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坚持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孙村煤矿作为一个百年老矿,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1) 分类号:F4 关键词:煤炭资源   可持续发展   经济效益   环境保护  

探寻家族式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篇3

[关键词] 家族式民营企业现代企业治理模式可持续发展

引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大量的民营企业,但平均寿命很短。据统计,我国每年新生15万家家族式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死亡10万家,有60%的在5年内破产,有85%的在10年内死亡,其平均寿命只有2.9岁。据2003年统计,家族式民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约占59%,在投资中占比达58%,在创造利润中占比达47%。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发展的加快,家族治理模式是否是我国民营企业最优的选择? 民营企业是否应自始至终坚持家族治理模式?

一、家族式民营企业的涵义和特性

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是指由家族出资、家族控制管理的一种企业管理方式,它的基本特征是:(1)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高度统一,企业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均由创业家族内部成员所掌控 。(2)企业各项专业化职能运作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家族成员之间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一系列非正式行为控制机制来自我执行和实施。

二、对我国民营企业家族制的基本评价

虽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实行外显的家族制,但理论界对民营企业家族制现象的认识、评价不一, 主要有三类观点,而且每一种观点在现实中都有大量案例可予佐证。

1.家族制阻碍民营企业的发展

认为传统中国家庭制度孕育出来的建立在个人特殊关系基础上的企业家族制度,强调“人治”,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商业原则和市场规则,因此与高效率的现代企业制度背道而驰,严重制约企业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制约企业的技术创新、人才引进、资本扩张和管理水平。企业要增强竞争能力必须摆脱家族制的困扰。持这种观点的人目前占多数。

2.家族制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认为家族制并不是落伍的代名词,更没有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在创业初期家族企业更易获得最需要的低成本组织资源;在经营过程中家族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更易进行合作,具有更强的凝聚力,更能保证企业领导权威,保障决策的迅速和管理的效率,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和制度成本,在特定情况下甚至比市场和科层制更有效率和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企业制度的家族制更适应我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3.一分为二的观点

对民营企业家族制应作一分为二的分析这种观点既肯定家族制在特定条件下存在的积极意义,又注重分析其存在的弊端,认为家族制既是一种高效的工具,也可能成为失败的根源。正所谓“成也家族, 败也家族”。

三、我国家族式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在我国,以家族、家庭的形式组织经济具有漫长的历史过程,曾主宰了几个历史朝代,从而决定了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特色。以家族、家庭的形式组织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我国有9亿农民,近年来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从工、从商、贷款无门、举目无亲,靠的是亲友的援助,家族的打拼,血缘的凝聚,家族式的经济组合就在所难免。

2.家族的血缘性对家族企业的强大粘结力是不容忽视的,投入精力的真实性、行为的可靠性、聚合的真诚性、力量的凝聚性是目前任何其他企业难以匹比的。

3.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贫困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更适合家族式的企业形式。坐等发达地区的援助还不如行动起来,把家族的、家庭的、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搞经济、搞建设。

四、我国家族式民营企业存在的理论依据

据统计,目前在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中, 家族式经营的企业至少占到了90%以上。在这些企业中,既有家庭作坊式企业或单一业主制企业,同时也有合伙制企业、共有制企业,甚至还出现了家族成员保持临界控制权的企业集团。家族企业是否能摆脱“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败业”的宿命呢?不可否认,很多人认为家族企业是一种低效、落后的企业组织形式,大量事实表明,家族企业在当今全球普遍存在。松下,摩托罗拉,沃尔玛,太太药业,用友软件等等的家族式企业比比皆是。家族企业如此普遍地存在和发展,其原因如下:

1.家族式企业存在的普遍性

我国现阶段的民营企业的主体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实现规范的科层式管理的内在要求。在这种总体形势下,由企业主直接管理更为高效。综观世界范围内的同一状况,家族企业并非中国独有。资料表明,家族企业在世界各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球500强中,有175家为家族控制的企业,家族企业占GDP总数的比例:韩国%48.2,中国台湾61.6%,马来西亚67.2%,菲律宾和印尼最大的10个家族体现本国市值的一半,泰国和中国香港5个最大的家族体现了26%的市值总值,美国的家族企业创造了78%的就业机会,创造了全美GDP的50%。

2.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中国家族企业中的文化价值观念即“家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家庭成员间强烈的责任和义务是西方社会远远无法比拟的,由家文化传统形成的心理积淀对家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产生影响。 家族企业将企业组织和经营行为视为家族的延伸, 很自然地将自己纳入经营活动中,更容易建立共同的利益和目標,这也是传统儒文化的影响。 因此,传统文化中的家族关系、伦理规范、家族制度与非经济因素形成一根强有力的纽带,将企业与家族紧紧地整合到一起。

3.家族式企业是我国企业制度的一种形式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委托代理关系,根据经营者可靠程度和努力程度会产生代理成本,家族式企业将所有权和控制权合二为一能将企业的代理成本降到最低。可见家族式企业并不是一种低效率的企业组织形式。

4.现代家族式企业的出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现代企业制度体系的建立,我国家族式民营企业也可以在保持家族式组织结构的同时, 引入现代企业的许多合理成份, 来弥补家族企业的弊端。这种家族企业由于同时具备现代企业和家族企业的优点,以具有独特而强大的竞争力。近年来,在政府扶持和鼓励大型企业集团的背景下, 部分具有一定实力的家族企业已经开始在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寻求发展,航空业及金融业成为新的热点,拓宽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道路,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5.融资方式的多样性

经济环境如融资环境、制度环境和法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条件下,中国的家族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实际上会进一步提高。例如近年来,许多家族企业通过上市融资而得以飞速发展壮大。据统计,截止2004年末,中国境内证券市场上共有118家家族式上市公司(仅为A股上市公司,未考虑2004年下半年通过买壳上市的家族企业),在境外上市的也有不少家族企业,如天通股份、康美药业、用友软件、太太药业和广东棕泰等等。这些家族企业通过上市融资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竞争力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家族企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理论上说,企业组织形式中,能够在特定的市场环境、文化环境下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组织形式,就应当是有效率的。从现实情况看,基于不同的经济环境,家族式组织不一定是低效率的。在特定的情况下甚至比市场更有效率和竞争力。或者说,脱离具体的经济环境讨论家族式企业的优劣是没有意义的。显然,我们需要从现实的经济环境中和社会环境中寻找原因,对传统的家族式民营企业进行改良。

五、我国家族式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逐步完善, 家族式民营企业是否会逐步失去活力和竞争力,许多人在这一问题上都表示置疑。 笔者主张我国的家族式民营企业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空间,但需要在保留现有家族体制的同时,由古典家族企业向现代家族企业演进,逐步借鉴现代公司治理模式,采取增量改革的方式進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家族公司管理体制。

1.现代家族公司管理体制的含义

所谓现代家族公司管理体制,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步分离,家族纽带和商业原则共同维系,让现代企业制度的比较优势在与传统家族式管理体制的竞争比较中逐渐被接纳和吸收,从而实现改造落后管理体制并保持企业平稳发展的过渡。

2.家族式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经营者选拔机制上,制定长远的人才战略,应当更多地依靠职业经理人市场,通过市场的方式引进社会人才为企业发展服务,确立全新的用人标准和管理模式,善于运用“拿来主义”,大力选拔和招聘企业亟需并适用的外来专业化管理人才,给他们以锻炼和发展的平台,提高家族企业的竞争力。发挥经营者和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现代化改造。

(2)组织结构上,逐步推行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度分离,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型过渡,传统家族职能型金字塔组织结构中,创业者凭经验总揽一切,下属人员很少得到锻炼,而且创业者难以从日常事务中摆脱出来,专门从事企业战略性决策。企业管理者要适度授权和放权,大胆采用股东和管理层专设,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互相制约,关系平衡的制度。实行事业部或矩阵型的组织结构,给下层人员的自主权力增大,以便提高管理效率并培养人才。此外,还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保证企业主的战略决策权

(3)激励机制上,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激励机制安排应该说是有竞争力的,但其缺乏科学性,企业要针对不同的人才,实行不同的分配和奖励制度,区分普通员工、知识员工和中高层管理者的职能差别,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和薪酬制度。 给予各类人才能够体现出他们价值的利益与报酬, 减少企业前进过程中的内耗。

(4)经营模式上,单一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企业本身的特点,新型的经营方式主要体现在产权创新上,例如由分散的个体、私营家族企业将各自的资金、技术、房屋、设备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折价入股,合股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股份合作模式;有民营家族企业内部成员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将存量资产按原始投资来源和增殖资产来源划分股权,再吸收职工、社区成员的资金入股,制定章程并建立以原创业家族为治理核心的新型有限责任公司模式;创业家族通过向其他社会法人增资扩股,使其狠心产业成为符合《公司法》的要求,但却依然由家族直接管理或见解控制的赏识公司公众模式;专业化企业群落中的优势家族企业,利用自身在资金、品牌、技术、营销上的优势将地理空间布局相对集中的其他弱势家族企业整合产权独立,但统一经营、统一品牌或统一进货渠道的新型合作联盟模式。

以上制度创新模式虽然形式各异,与西方国家企业成长路径也不径相同,但他们无疑都有助于民营企业在既定宏观制度背景下最大限度的伸展自己的利益边界,都有助于民营企业现有家族产权结构的优化配置,因此都可以认为对原有家族制企业产权关系的扬弃。

3.政府在发展家族式民营企业中的角色定位

当前家族式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中国特定政策环境、法治环境、行业与市场环境等有形或无形的制度约束的结果。因此,民营家族式企业的成长就不能仅依靠企业在微观方面的自主创新活动,同时还有赖于地方各级政府在宏观制度层面上尤其是市场发育和市场竞争环境方面的大力支持,我们认为,政府在推进民营家族式企业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应当体现在为民营企业家个体的自主创新行为提供足够的创新空间和创新激励,而不是预设创新制度的方向和结果,创造公平、公开、公正、公信的政策环境,给予民营企业“国民待遇”。任何“一刀切”式 的行政干预或“拔苗助长”式的强力推进可能事得其反。

六、结论

家族式企业是一把双刃剑, 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初期,不应片面地、简单地否定家族制的存在基础和存在价值, 文化结构和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族企业制度的建设。家族企业制度是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次优企业制度,我们既不能以一个理论上“优越”的现代企业制度替代现实中有效的家族企业制度,更不能固守家族企业制度,应该因地制宜地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存在的即为合理,只要家族企业的顽强生命力还没有退化,就让这棵古老的“常春藤”继续常青吧。

民营企业持续成长之路 篇4

一、公司成长阶段

(一) 始创阶段 (1992-2000年) :致力于保税区园区建设

公司于1992年5月经上海市建设委员会批准由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开发公司改制而成, 公开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并上市交易。公司以建设保税区为己任, 主营业务是保税区内土地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1995年, 面对外商投资热情下降、周边地区竞争加剧等困难, 公司在招商工作中从实际出发, 以项目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 抓住浦东新区建设的政策机遇, 采用突出个性、加强服务和合作等做法, 不断加强区域的配套和综合服务, 改善投资环境, 大力推进保税区的功能开发, 在扩大区内服务贸易试点和设立合资进出口公司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1998年, 公司完成了股权转让与资产结构的重组, 公司土地开发的范围从4平方公里扩展到了10平方公里, 公司转向资产经营和资本化经营, 为业务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二次创业阶段 (2001-2005年) :业务多元拓展

公司所处行业为房地产业, 在上市公司中以保税区土地开发建设为主营业务。2001年是公司从重组调整转向开拓经营的一年, 也是公司为第二次创业打下扎实基础的一年。公司提出多元拓展的发展战略, 走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并重发展的道路, 着手打造现代物流产业, 探索投资以生物医药为核心的高科技和高成长行业。通过公司的探索经营, 2002年公司业务领域从单纯发展土地开发, 扩展为房地产、现代物流、医药医疗三大业务, 实行多元拓展战略, 形成了“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 积极探索医药医疗业, 整合盘活酒店服务业”多元化发展战略。公司实施战略调整, 进行二次创业, 聚焦房地产和物流业, 重视招商引资工作, 着力于存量资产盘活和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 全力推进各项重大工程项目, 实现了功能和效益的稳步提升。

(三) 快速发展阶段 (2006年至今) :业务精炼提升

2006年, 公司积极平稳推进公司资产整合战略, 确定了“区内以投资经营为主, 区外以自主开发为主”的战略定位, 公司主营业务开始凸显, 资产结构得到改善, 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历史问题基本解决, 内部管理不断加强。为实现战略转型, 公司于2008年启动并完成了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资产结构全面优化、盈利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以来, 公司主要致力于外高桥新市镇建设和外高桥保税园区的功能开发建设。浦东新区“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建设外高桥海港新城, 成为集港口和保税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 外高桥保税区和周边街镇实现联动, 外高桥新市镇将成为有着充分的商务娱乐配套和适宜人居环境的“海港新城”。基于区域发展的新机遇, 公司开始精炼房地产核心业务, 重点打造经典项目。“森兰”项目是典型代表, 该项目地处外高桥新市镇的核心区域, 其开发建设已列入浦东新区重大工程, 受到浦东新区政府、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市场的积极响应,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开发公司通过该项目提升房地产业务的盈利能力。

二、公司经营业绩演变

经过18年的发展, 通过不断调整发展目标和战略, 公司经营业绩也不断得到突破和提高。通过对2006-2010年公司各经营业务收入分析, 可以看出公司的总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从2006年的4.78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88.59亿元, 4年时间增长了1753.35%, 这与公司2006年实行积极平稳推进公司资产整合的战略分不开。

2010年, 公司资产结构全面优化、盈利能力显著增强, 实现营业收入88.81亿元, 较上年同期的71.93亿元增加23.46%;实现营业利润9.83亿元, 较上年同期的6.09亿元增加61.43%;公司的净利润6.62亿元, 较上年同期的3.52亿元增加88.03%;实现每股收益0.66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88.03%;净资产达到45.57亿元,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4.91%, 总资产达到239.55亿元 (见表1) 。近年来, 公司在凸显主营业务实力之外, 开始拓宽业务范围, 在服务业、制造业、酒店餐饮等方面都有涉猎, 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物流贸易、房地产销售和租赁。

三、业态分布与典型项目

(一) 业态分布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的房地产方向是商业地产和工业地产, 表2是公司近年来主要地产项目的业态分布。公司在发展的第一、二阶段, 以保税区内工业厂房建设为主, 不断加强区域的配套和综合服务, 改善投资环境, 推进保税区的功能开发。随着公司实力的不断增强与外界环境的变化, 公司开始着手商业地产项目, 大众河滨大厦、常熟东南国际花园等都是公司成功运作的项目, 开始参与外高桥区域新市镇的建设, 逐渐培养企业的区域整理开发能力。

(二) 典型项目

浦东新区“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外高桥海港新城, 将外高桥保税区定位于一个能更好发挥港口和保税功能的综合性“城市”。公司2006年开始计划筹资建设“森兰”项目, 该项目位于外高桥新市镇的核心区域。“森兰”的定位是一座集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商务环境于一体的国际化新型超生态港城, “森兰”为整个上海增加一片“森林”, 为浦东打造一个“生态港城”。它位于浦东北部海港新城的核心区域, 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 距黄浦江不到2公里, 东至杨高北路、南至赵家沟、西至张扬北路、北至航津路, 交通便利。总占地面积为5.74平方公里, 分为商业区和居住区两个组团。“森兰”居住区占地面积约256万平方米, 人均绿化面积约65平方米, 住宅规划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另有124万平方米的生态岛、生态湿地及城市园林。“森兰”商业区规划建筑面积为52万平方米, 有时尚主题商业、五星级生态酒店与服务式公寓, 总部办公基地和中西荟萃的环湖餐饮娱乐。

1. 体育公园, 新颖时尚

“森兰”的一大特色是拥有3.26平方公里的绿化体育公园, 将兴建多种体育设施, 满足不同人群的多种需求。2008年, 国内最大的橄榄球俱乐部已落户, 与板球、网球等项目组成森兰体育休闲中心。

2. 国际社区, 极致生活

总绿化面积达124万平方米的低密度住宅, 人均绿化面积65平方米, 享受自然宜居的生活空间。“森兰”的产品形态丰富, 别墅、多层、小高层公寓等一应俱全, 同时享受国际化的配套设施, 拥有生态湿地和水景, 以及国际学校、餐饮、医疗等配套资源。目前启动的精装修高档住宅产品项目是“森兰名佳”, 距轨道交通6号线600米。该项目占地面积约28500平方米, 地上建筑面积约45600平方米, 由五幢小高层精装修住宅和一个配套会所组成, 将是外高桥高端商务人士的理想居住场所。

3. 森兰商业, 别样奢华

森兰商业区与外高桥保税区和外高桥国际贸易基地为邻, 是坐落在森林和湖泊之中的时尚购物场所, 与森兰湖畔的港城餐饮休闲街交相辉映。“森兰商都”项目是浦东新区“十二五”商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商业项目, 项目占地面积约2815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约83000平方米 (地上四层、地下两层) , 定位为家庭体验型购物中心, 主力业态包括国际知名大型超市、国际影城、儿童体验馆、餐饮、零售、娱乐等。

4. 国际商务, 贸易基地

依托保税区集聚的产业优势, 可以为众多贸易企业和营运中心提供尊贵服务和政策扶持, “森兰”商务区坐落于28万平方米的森兰湖畔, 面向数百万平米的绿化园林, 是上海稀有的生态花园办公场所。“森兰国际”项目定位于为客户提供最高端的产品硬件、最丰富的景观视野、最完善的商务配套, 其紧邻五星级酒店、购物中心, 并充分利用森兰湖的大视野景观, 打造360度绿色生态总部。

四、经验借鉴

奢侈品企业文化成长之路(范文) 篇5

没有文化支撑的经济,是不会长久的。没有文化支撑的经济,要么卖卖原材料,等原材料卖光了,经济也就完了;要么只卖低档产品,完全是苦力,永远没法抬头,没法扬眉吐气。只有在一个优秀、优雅文化支撑下的经济,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是一个极为丰富的宝藏。虽然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对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掌握得不是很到位,但是,释永信简单利用了一下少林寺,就能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这就是一个例子。

奢侈品的消费行为表现为象征性消费。象征性消费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1)消费的象征,即借助消费者的地位、身份、个性、品位、情趣和热同来传达某种含义和信息。(2)象征的消费,即消费者不仅消费商品本身,而且消费这些商品所象征的某种社会文化意义,包括消费时的心情、美感、氛围、气派和情调。

奢侈品的真正内涵,不但与金钱有着直接联系,这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生活格调。如何选择、甄别奢侈品需要时间积累、文化素养、品牌熏陶,奢侈品的最大特点还在于其超越自身功能价值之外的精神价值,能给消费者带来超乎寻常的产品体验,满足使用者的某种心理渴望。

消费者在其购买决策行为过程中的价值感知和决策会受限于特定文化影响的思维定势,我们完全可以从这一角度来认识传统文化对我国奢侈品消费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集体主义中国文化更关注群体,社会中的个人相互依赖的程度高。是以一种紧密结合的社会结构为特征,在这一结构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归属于一个或数个紧密结合的核心集团,这一集团保护它的成员的利益,同时也得到他们的绝对忠诚和支持。2.大权力距离绝对意义上的平等在任何社会都不存在,只是不平等的程度有所差异而已。中国整个社会氛围还是大权力距社会,人们接受等级制度,每个人都有一个位置而不需要进一步的调整。3.强不确定性避免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较强不确定性避免的特点,人们对信仰和行为保持刚性原则而不能容忍不正常的人和思想。很多情形都试图通过遵守严格的行为准则,把意外事件减到最低限度,由于感到社会中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威胁,他们创建机构来提供安全和减少风险,人们对异常的思想和行为缺乏容忍,社会趋向于同一阶层的一致性。4.女性文化 中国文化比较偏向女性文化特点,代表偏好于关系、谦虚、关怀弱者、生活质量,强调生活质量的文化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他人幸福的敏感和关心,而不是过于强调对物质和金钱的追求。

基于培养品牌知名度的产品策略奢侈品是满足人们对高品质舒适生活的追求而设计的,功能是否强大不再是判断其价值的主要依据。有了知名度才能让别人知道你所使用的产品的价值。象征性消费决定产品的稀缺性极为重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独一无二,才受人瞩目。通过自然稀缺、技术稀缺、限量生产等途经,用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模式,营造一种虚拟的稀缺性和高贵感。通过物以稀为贵的常识和心理,让消费者心甘情愿的接受高昂的价格,进而让消费者产生自信心和优越感,从而为成为品牌忠诚者打下基础。

鉴于中国人“面子”问题的存在,我们在具体运用营销策略时应对两个方面加以注意;一方面在认为顾客对我们无比忠诚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了对我们的品牌、商标和企业形象进行投资,以使老顾客感觉到购买和使用我们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有身份和有面子。

而面子的核心就是尊重,所以,要想和生意伙伴保持长久的彼此信任的关系,就应在生意往来中将对方的位置摆得比自己高一点,让对方获得交易的满足感。

中国奢侈品的发展需要系统思考和战略规划,依托中国深厚的历史人文和物产工艺资源禀赋,基于中国的社会价值认同体系和生活消费理念,探索创建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特质和文化艺术个性的奢侈品品牌,集聚自己的独特的核心竞争能力。

五维价值成长模式

奢侈品的五维价值成长模式,包含文化价值成长模式,艺术价值成长模式,制造价值成长模式,终端价值成长模式,服务价值成长模式。

一、文化价值成长模式

中国奢侈品必将基于中国文化的复兴而复兴,也将随着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而获得世界影响力。1.儒释道文化

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深厚的中华智慧和历史沉淀,都为中国奢侈品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国家历史文化和艺术底蕴和独特竞争优势。仁者爱人,中庸为上,和为贵,信义为本的儒家情怀;缘起性空,圆融无碍,因缘和合的佛教精义。

2.生活文化

中医养生理念,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风水建筑文化 3.宫廷贵族文化

中国千百年来的宫廷文化和贵族文化沉淀出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深入挖掘和复兴相关产品的品牌,形制,材料,工艺,历史文化,都有助于巧妙地打造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宫廷贵族气息,品味出众的中国奢侈品品牌。

4.时尚文化

传统文化和生活理念的复兴也成为时尚,针对对细分目标客户人群,为发展中的中国奢侈品品牌注入关键时尚基因,也有助于组织获得更大的价值成长。

5.礼品文化

麦肯锡的一项调查数据,2009年中国市场50%的奢侈品消费主要就是由“送礼需求”构成的。为奢侈品注入吉祥喜庆,福禄寿喜,祝福关爱,孝亲友弟等文化和情感基因,也有助于奢侈品的价值成长。

二、艺术价值成长模式

奢侈品竞争的最高形式是历史地理人文品味与艺术品位的竞争。从消费者的角度,奢侈品的主力消费人群是具有较强文化认同感的富裕阶层。奢侈品中所包含的设计师精神和产品创作过程中的丰富故事,也给奢侈品注入了浓厚的文化因素,为产品增添了无可替代的核心品牌价值。

1. 创新设计的中国文化艺术基因

一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建立准确的客户定位和产品文化艺术价值定位;二是挖掘传统产品生产工艺和艺术表现手段,结合现代工艺为产品注入鲜明的文化艺术特色。三是发掘地域和民族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特色,研发生产具有民族地域艺术特色的奢侈品;四是结合当代社会文化理念和时尚审美特点,为产品注入适应时代需求的文化艺术基因,发展适合当代目标客户群体消费需求特点的奢侈品。

2.打造设计师品牌

打造设计师产品品牌的有效模式,一是复兴历史上知名设计师的产品,延续设计符合其设计理念,艺术风格的产品,一是扶持组织内部品牌设计师的发展,发展为其专属设计的产品系列;三是通过签约合作,利润分享的模式与知名艺术家合作,合作发展具有艺术品位的奢侈品。

三、产品价值成长模式

具有历史人文特色的,原产地,知名的原材料,具有历史传承的独特传统工艺,历史上和现在的家族传承和知名制作者,都能发展成为独特的价值竞争策略。

1.发挥原产地优势

中国奢侈名酒品牌的成功要素中,一是源自独特的原产地地理环境,以及独一无二的原材料,而这是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茶酒烟,食品,药品,瓷器,民族工艺品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奢侈品创建都适用于这种模式。

2.强化材料,工艺与制造价值

奢侈品的首要价值在于出众的产品品质。而产品品质的重要基础源自出众的材料,工艺与制造品质。挑剔的原材料选择、精美的设计,精细的产品工艺,具有历史文化品味的精致包装,精益求精的细节处理。

注重具有历史传承的独特制造工艺和加工方法,源自大师和知名家族传承的制造工艺,源自宫廷作坊的特殊原料要求,独生产工艺和制作方法,以及出自知名大师和技师手工制作的作品,都能为奢侈品增添独特的价值。

3.强化时空价值 时间的沉淀,空间的距离,奢侈品获取的难度,中国的丝绸,瓷器,在唐宋时期,因为路途遥远,获取不易而成为欧洲宫廷的奢侈品。目前有的奢侈品企业将月球尘土作入手表等相关产品中,通过创造稀缺产品提升了奢侈品产品价值。

四、终端价值成长模式

在品牌形象,规模数量与客户服务等方面强化终端建设,增强客户的奢侈品消费体验,也是中国奢侈品实现价值成长的重要模式。

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模式,创新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形象,发展基于客户深度需求的产品组合陈列和定制服务,定期举办具有吸引力的群落会员活动,有助于增强客户的深度消费体验,凝聚忠诚客户,创造更多价值。

五、服务价值成长模式

满足客户在相应社会阶层及群体的自我定位,心理归属感和共同认知 规划清晰的奢侈品专属消费族群定位 1.稀缺性服务

稀有选材、特色设计师,特殊技师,稀有制作工艺,独特设计风格,稀缺产品,稀缺营销,都是打造奢侈品稀缺性的有效模式。

2.专属性服务

为专属消费人群提供及时,周到的产品保养,维修服务,有助于增加客户满意度,维护和保留忠诚客户。

建立会员组织,印发会员刊物,组织会员联谊会,酒会,论坛等各种会员活动,有助于消费者对于奢侈品消费阶层的社会群体认知和情感依附。

企业文化、企业家与企业持续成长 篇6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新经济的发展,市场变化的速度正在加快,竞争的强度也越来越大。一些昔日闻名的大公司陷入困境,而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民营中小企业,也在经历三五年辉煌之后,或举步维艰,或销声匿迹。无论是在传统产业,还是在新兴的信息产业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这个时代的首要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显示,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40~50年,欧洲与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为1 215年(阿里·德赫斯,1998);美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的平均寿命则不超过40年(殷建平,1999);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4年,企业集团的平均寿命为7~8年(王方剑,2000)。以有中国“硅谷”之称的中关村为例,从1988年成立试验区到1999年底的12年间,平均每年诞生800家企业,同时又有200家企业歇业或撤销。营业时段为l年的企业占总量的80%,3年的占70%,7年的占50%,10年的只有30%,1988年以前成立的527家企业发展到现在比较好的企业只有联想、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几十家。

绝大多数企业何以如此短寿,企业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纵观学者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企业内部资源的挖掘得到持续成长(Penrose,1995;伯格·沃纳菲尔特,1984;蒂斯、皮萨诺和舍恩,1990;潘迪安,1992;彼得夫,1993等),基于核心能力而得持续成长(K.Prahalad、Gary Hamel,2001),积累了难以模仿的知识而获得成长(Demsetz,1988),基于战略的成长理论(迈克尔·波特,1997,2001)。上述研究似乎忽略了企业家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而人力资本主导了人类社会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自然也主导了企业的创设、运作、成长与发展(丁栋虹,2002)。

由此,笔者从企业家人力资本角度来探讨企业家与企业持续成长之间的传导机制。这一研究丰富了企业家人力资本理论,延伸了企业家人力资本研究领域,同时对于我国企业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指导。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成长内在动力

1.企业文化的内涵界定

刘光明(2001)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在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美国麻省理工科大学教授艾德佳·沙因(1985) 认为,文化是一个特定组织在处理外部适应和内部融合问题中所学习到的,由组织自身所发明和创造并且发展起来的一些基本的假定类型,这些基本假定类型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并被认为是有效的,由此被新的成员所接受。根据沙因的研究,文化由三个层次(layer) 组成,这些层次相互作用。在文化的外层,是所谓物质层——可以观察到的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等;物资层以内是支持性价值观——包括战略、目标、质量意识、指导哲学等;文化的核心是基本的潜意识假定:潜意识的、暗默的一些信仰、知觉、思想、感觉等。由外到内由三个相互作用的层次组成。“企业文化大致划分为物质文化(外围层)、制度文化(中间层)和精神文化(内核层)三个方面。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外显于厂风厂貌,内显于员工心灵,企业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易开刚2006)

笔者沿着前人的分析路径,从企业家人力资本角度出发同样将企业文化划分为内中外三层,其中内层即核心的价值观本质上来源于企业家的价值观,是企业家对社会、市场、企业本身的基本观念决定了企业家对于企业组织本身的架构、战略方向的抉择、企业社会态度等等。中间层是企业核心价值观走向社会的保证,具体体现为各种约束激励手段、企业大大小小的规章制度、生机勃勃而又训练有素的内部氛围。外层文化体现了企业向社会自我展现,如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产品涉及的人性化、个性化,企业诚信热情的社会形象,所以,企业文化是企业家内在价值观通过企业这样的组织形式同物质资本相结合负载于企业产品这样的具体物质形式,达到企业文化的外现。

2.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持续成长的传导机制

企业文化是如何影响企业的持续成长的,它的传导机制是什么,易开刚(2006)认为企业文化从内核、制度与行为、外围等三个层面对企业持续成长产生传导作用,并遵循着“理念—制度—行为—习惯—效率—价值—成长”的企业文化传导机制。可惜作者在此只是做了归纳式描述,并没有作内在的逻辑推理。下面笔者采用追问的方式来探讨其内在的机制。

什么是企业的持续成长?对此直观的回答就是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被市场所接受,不被市场接受的产品或服务会被淘汰,那么这样的企业也就要走向终结。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能被市场接受?答案是没有这样的产品或服务。任何产品都有周期,一种产品在市场一段时间以后将会被另外一种产品代替,科技进步使今天产品换代更新的速度加快,当然我们也见到很多企业也跟着“换代”了。到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企业是具有生命周期的,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组织规模的扩张,组织走向僵化、走向死亡(爱迪思,2004)。或者说企业及时地转化了产品、重新定位了战略企业,获得了重生蜕变(陈佳贵,1995)。但企业组织是由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所缔结的契约组织(周其仁,1996)。企业组织的持续成长本质上是一种核心价值观的存续,只有与社会相和谐,不断随时代演化的价值观才能存续。当然这种核心价值观必须有企业家注入且有后续的高层管理人员接受传承,才能让企业组织持续成长(荣兆梓,1996)。

企业的中层文化即制度文化是将企业家的想法通过制度的形式在企业内部传达给企业的每一个员工。企业家创建一家企业也许有多种原因,但他都会按照自己对于企业组织的理解来设计企业的组织架构,制定企业的规章制度,并设立奖惩措施,目的是希望每个人都能接受他的价值观,按他的意愿行事。这就是企业家将他的价值观内化为组织的价值观的过程。根据心理学理论,人的价值观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反过来人的行为方式强化了人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经由企业家注入,通过制度化方式内化为组织本身的价值观。建设制度文化的意义在于企业组织基于共同的核心价值观,组织的效率会更高,组织的核心价值观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具体体现就是企业的物质文化。市场瞬息万变,企业的产品也是不断推陈出新。在今天世界上的企业没有一家始终以一种产品打拼市场而获得持续成长。企业的物质文化也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企业核心价值指引下,企业的一系列产品只是其前进的印迹。如IBM从PC领域的巨人到向联想出售PC业务,但它的核心价值观“追求卓越”并没有改变。

民营企业持续成长之路 篇7

(一) 企业可持续增长概述

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内涵是指企业不能专注于短期的高速增长, 而应使企业增长与自身财务资源以及获取财务资源的能力相匹配, 使企业在长期内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它要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财务资源都要满足企业增长的需要, 即企业的增长速度必须在财务资源支持的限度之内。

企业的可持续增长主要是指企业销售和盈利的持续增长, 主要是从量的角度来评价企业发展的。

(二)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目标的实现程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过去的、现在的以及将来的财务政策。而财务政策制定的导向则取决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因此,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合理确定在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选择适合于企业可持续增长的财务管理目标, 首先应该明确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这样才能做到科学地设置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企业可持续增长财务管理目标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一是系统性。系统是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的各个组成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二是长期性。长期性是合理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考虑的另一个基本要求。三是风险型。风险性是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要充分反映风险, 企业的经营活动都是在有风险的环境中运行的。四是时间性。时间性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当前在理论界和实务界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财务管理目标有利润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等。但是这些目标都不是完美的。

第一, 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缺陷在于:一是忽略了企业财务管理最基本的两个价值观念——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二是利润最大化是一个绝对指标, 没有考虑企业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因而不能科学地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 不利于不同企业之间、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之间的比较, 给企业经营决策带来困难。三是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有可能引导企业财务决策行为的短期性, 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 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该目标没有考虑企业与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 忽视了投资者、经营者、生产者、政府部门等的利益, 难以协调好各方面的经济关系。五是利润额的确定受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较大, 即利润额是一个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的会计指标。所以, 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会导致企业步入错误的发展轨道, 进而导致企业无法实现生存、发展和获利的企业目标, 更谈不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

第二, 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却犯了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 因为它混淆了目的和手段的界限。事实上,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才是管理当局所要达到的目的, 而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只是企业达成目的的手段, 错把手段当成目的, 只会使企业真正要实现的目标变得模糊不清, 严重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导向性作用的发挥, 因此, 利益相关者最大化不可能成为一个理想的财务管理目标, 更不可能成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增长的财务管理目标。

第三,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企业通过合理的运作, 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 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与风险价值的基础上, 为股东增加尽可能多的财富。但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会存在以下缺陷:一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很大程度上不在管理当局的可控范围之内, 管理人员的行为不能有效地影响股东财富。二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容易导致企业所有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及社会之间的矛盾。三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也不适宜于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因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不存在股票, 所以也不存在有股价。

第四, 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可持续增长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是指企业通过合理经营, 采取最优的财务策略和政策, 充分考虑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及效率、效益等因素, 正确处理企业的各种利益关系, 在保证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 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面利益关系。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具有实在性、符合性、前瞻性的企业目标函数。

二、影响企业可持续增长的财务因素分析

不同学者对影响企业可持续增长因素的研究存在很大差异, 其原因除了对可持续增长的内涵理解不同之外, 就是他们所研究的角度不同, 主要有财务因素与非财务因素两种。其中影响企业可持续增长的财务因素如下:

第一, 获利能力。企业在增长中的财务问题首先应考虑的是资金的来源问题, 从筹资来源来看, 包括内源性融资和外援性融资。内源性融资主要从企业获取的利润和现金流量中取得, 所以企业的增长需要有充足的内部资源与之相匹配, 而企业内部资源的直接源泉来自于企业获取的利润和现金流量。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利润和现金流量作为企业增长的后盾, 则其在增长中很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 从而导致企业遭受财务危机, 甚至遭受破产清算的命运。因此, 企业的获利能力是企业得以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动因。

第二, 投资能力。投资能力是指为企业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某一项目中以获取一定现金流量的能力。如果企业所选择的投资项目回报率仅仅等于其资金成本, 这样的投资项目是不能为企业带来额外的现金流量的;只有投资回报率高于资金成本的投资项目才能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量, 因此, 只有具有较强投资能力的企业才能够不断发现增加企业价值的现金流量的能力, 从而得以保障企业的持续增长。

第三, 融资能力。融资能力是指企业获得资金的能力, 它集中表现为在一定时期内, 企业能够筹集到的资金数量和质量。由于企业增长失败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撑企业在增长中对资金的需求, 导致企业出现财务危机, 由此可见, 企业的融资能力对企业增长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第四, 股利政策。企业增长中所需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是内源性资金和外援性资金, 其中内源性资金通过企业的留存收益取得, 外源性资金通过企业外部筹资取得。而企业内源性资金的来源主要是企业的留存收益取得, 由于企业的股利政策是确定企业的税后利润如何在现金股利分派与企业留存之间进行的分配。因此, 企业的股利政策对其留存利润的多少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而企业一定量的留存收益又是保证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因此, 企业的股利政策对企业的可持续增长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总结

可持续增长的思想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仅仅是指“快速增长”, 还有“均衡”。企业管理层必须使销售增长速度和所控制的财务资源相互协调, 使销售增长速度保持一个合理的水平。根据可持续增长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 在探寻企业可持续增长之路上应做好相关财务管理工作: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 为日常的经营活动确立导向;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重点做好财务预算;制定合理的鼓励政策, 做好筹资管理, 确保发展所需的资金;改善企业内部管理, 提高资产运营效率。企业在上述财务管理问题上进行科学的决策将有利于其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何飞.企业可持续增长财务策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7.

[2]、赵华, 李清, 康林.论现代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动因及其财务管理[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3) .

民营企业持续成长之路 篇8

据有关资料表明, 我国煤炭开采和燃烧工艺的现状和水平, 导致矿区环境逐渐恶化, 大气污染严重, 地面塌陷和矸石堆积带来严重的土地资源破坏。据统计, 全国己有40万公顷塌陷土地, 煤矸石堆积已达30亿吨, 并以每年2亿吨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煤炭开采已造成19%的溶岩水资源被矿井排出, 加上每年2800万吨洗煤废水、每年298万吨火药厂废水的排出, 污染了江河湖泊等水资源。我国煤炭行业的甲烷排放量占世界煤炭开采排放总量的1/3~1/4。其中, 大型煤炭企业由于规模大, 产量高, 其所占比重较高, 已成为制约矿山发展的主要阻碍。

日益资源枯竭的煤炭矿山企业的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因煤炭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的地表破坏、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系统的破坏,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矸石、废气及其它废弃物对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 这些都是在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同时, 由于大型煤炭矿山企业对的资源开发而逐步形成的城市或城镇, 因资源枯竭、地面沉陷、水土破坏、环境污染、生态恶化造成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有时后者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尤为严重, 如我国东北的阜新、抚顺就是因煤炭资源枯竭而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阻滞。

这些情况表明, 如何解决我国大型煤炭矿山企业的持续发展, 已成为每一个大型煤炭企业必然要面对的重大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每个企业的必然选择, 也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根本解决上面所陈述的这些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

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根据可持续发展和矿区的定义, 矿区可持续发展可定义为:在矿区矿产资源开发中, 采用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 尽可能提高矿产资源采收率和减少环境资源的消耗, 合理利用矿区内的各种资源, 使矿区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经济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环境优化型的新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在经济上的重要表现就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 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 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 循环经济要求经济的增长必须以资源有效利用和绿色生产技术来实现。

煤炭循环经济模式是针对传统经济模式的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点而提出来的。传统的经济发展不仅耗费大量的资源, 而且也破坏了生态环境, 破坏了生态平衡。不仅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急剧下降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可再生资源的再生速度也满足不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根据我国煤炭行业现状及大型煤炭企业的特点, 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综合开采, 是指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 将与煤伴生的矿产

品、煤层气、矿井水等多种资源及废弃物, 统筹规划、综合开采, 并进行加工利用。煤矿应推广使用先进的装备和技术, 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 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 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 拉动难采煤层的产量, 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同时要加大煤炭洗选力度, 坚持把煤炭洗选加工作为洁净生产的重要措施,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为发展洁净能源生产做出积极贡献。发展绿色开采技术, 使矿区生态环境受损最小化。

2. 深度加工, 是指对不同煤种、品质的煤炭进行粗加工、深加工或精加工, 把煤炭加工成高附加值产品。

3. 高效利用, 是指将煤炭开采和洗选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如煤研石、矿井水、煤泥、瓦斯和焦化气等进行综合利用, 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4. 循环发展, 是指对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高收

节能环保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篇9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和社会,

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 节能环保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节能环保要求企业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资源利用、污染排放方面达到国家规定要求。企业决策者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 对节能环保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对节能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企业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 必须同时关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组织单位, 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如果认为采取节能环保措施会加大生产成本, 削弱企业的竞争力, 必然会在企业今后的发展中为此付出更大的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 将使企业付出更大的代价, 甚至会因此被淘汰出局。

实践表明, 实行节能环保, 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 国家有关节能环保的法规和政策对于企业的节能是非常重要的。在法规和标准上要求严格, 在政策上激励企业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创新, 会促使企业做到能节能环保。其次, 环保意识的提高对企业的节能环保也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 社会大众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增加了,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要求环保产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从而引导企业的生产决策者重视环保因素。第三, 国际公认的环境标准和国际资源环境对我国企业有重要影响。在国际贸易中, 必须按照进口国的环境标准提供商品, 否则就会遭遇“绿色壁垒”。在国内外节能环保因素的制约下, 总体上我国企业的节能环保水平在不断提高, 但由于不同企业所处的具体环境和自身素质的差异, 在节能环保程度上也存在差异。

我国有相当部分企业, 由于企业决策者节能环保意识不强, 因而企业节能环保水平较差。尤其是中小型企业, 它们规模小, 数量多, 影响大, 它们的资源利用和废气物排放决定了我国企业的节能环保总体水平。改革开放初期, 为了鼓励和吸引外来投资以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实施资源高消耗和低环境标准, 由于没有或者较少考虑环境影响, 企业的技术选择门槛较低, 对工人素质要求不高, 管理水平也比较落后, 因而在资源高消耗、低环境标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企业大多数在资源利用和废气物排放上属粗放型的。

同国外企业相比, 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和廉价劳动力来实现的, 据有关统计数据测算, 我国每创造1美元的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 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仅为美国的26.9%。由此可见, 在我国企业的产品成本中能源消耗成本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使得一些企业以劳动生产者的低工资来弥补能源和其他资源高消耗, 以取得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优势。

此外, 我国企业的许多产品还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相当一部分企业, 对环境治理和消减污染排放很少投入或根本不进行投入, 对空气、植被、水资源、河流、土地的污染日益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 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情况下, 我国企业必然参与国际竞争的大环境, 企业不能再走高消耗、高污染的路子。从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实践来看, 节能环保是企业竞争力的持久力量。节能环保迫使企业领导人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 树立科学发展观, 提高管理水平, 摒弃高消耗、低工资的落后生产方式, 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减少资源消耗, 发展循环经济, 变“三废“为可利用的资源, 增加产品的高科技含量, 创造新的财富, 依靠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 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节能环保的政策建议

1. 强化节能环保的政策环境。

我国当前的节能环保政策环境对企业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缺乏激励。企业在发展初期为实现经济的原始积累采取低工资、高消耗资源、低环境标准还无可厚非。但在发展过程中长期不变地维持环保低标准会使企业满足资源依赖的现状, 没有把低标准获得的积累投资于节能环保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开发, 从而阻碍了企业进行节能环保创新, 这样, 逐渐使产品竞争力失去优势。

针对我国目前企业的节能环保现状,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与促使企业提高节能环保水平的目标不相适应, 不利于企业更有效地化解环境成本, 对激励企业进行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不足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我国的节能环保政策还是命令型政策, 一般是在问题产生以后才起作用的, 而且往往是针对重大问题, 所执行的对象也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区域的企业, 而不是面对国内所有的企业, 不可能在整体上激励企业进行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活动。因些, 节能环保政策应转变为市场导向型的政策, 能够兼顾节能环保和经济利益, 不断提高节能技术和环境管理水平。

2.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用战略性的眼光看待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竞争环境, 通过节能环保技术创新, 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活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改变只重视物质产出、忽视节能环保的传统发展模式, 改变重产量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的的市场竞争模式, 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

要把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可以利用循环经济优化企业生存的条件, 把发展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尽快建立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循环生产链, 最大限度地协调节能环保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加强对节能环保的研究。围绕节能环保的重大问题, 组织实施战略性研究项目, 为节能环保提供技术支撑;制定和完善节能环保的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大幅度增加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 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

3. 利用税收政策推动企业节能环保技术创新。

税收政策的改进目标应该是通过税率变化提高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使用价格, 使那些滥用资源和环境的企业失去成本优势, , 促使企业节约资源和减少“三废“排放。因此, 应当制定《资源法》和征收资源使用税和污染排放税。资源使用税的征收对象应该由目前的矿产资源开采扩展到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各种经济行为。当前最主要的是那些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转化为能源和物质产品, 最终转化为污染物、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非再生资源, 促使企业采取节能环保技术措施, 降低产品中的资源成本。

4. 促进企业节能环保技术创新。

为了促进企业节能环保技术创新, 应该实施结构性产业干预政策, 使所有企业在做出技术创新决策时自觉考虑资源环境和自然环境因素, 迫使企业淘汰落后技术, 选择使用节能环保技术。除了政府直接资助企业进行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外, 还应该加强投资导向和进行规范管理, 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 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可持续发展领域, 增强企业节能环保技术创新的能力, 不断提高企业投资的节能环保准入标准, 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投资项目。

摘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和社会, 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 节能环保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在关注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 必须同时关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企业才有长久的竞争力。文章论述企业的节能环保意识, 节能环保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并针对当前情况提出政策建议。

民营企业持续成长之路 篇10

从近几年发布的CSR报告的数量中可以看出, 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十分强劲。2014-2015年度共有1007家企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 国有企业发布CSR报告共计608份, 占比例的60.4%。自进入二十世纪以来, 中国政府就开始推动CSR理念的推广并提供指导。在这样的发展路径下, 企业迅速执行任务, CSR领域受到的关注度显著提升。但是取得如此积极结果的同时, 管理者是否足够明白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自身发展的关系。从近几年中国企业发布的CSR报告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问题:1.定量指标的披露不清晰, 数据的比较与分析实施困难。2.报告中大篇幅地涉及企业利润以外的内容, 内在驱动力不足着实让人担忧。3.报告范围多集中于“环境责任”与“社会公益”等关注度高的领域, 项目雷同度高, 与自身主业关联度不高。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 在这样的背景下你应该沉下心来仔细思考是否要转变态度、借势而动, 将自己的强势领域与社会需求进行结合?是否要从战略角度出发, 在承担对国家以及社会的责任时也让企业的每一笔投资都带来利润回报?

二、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点

企业走创新可持续之路可以理解为是从战略角度出发的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驱动力就是为企业赢得利益。

(一) 不再避而不谈“求回报”

实施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得改善社会问题与企业创造利润不再是两个不相干的领域。企业所具有的商业技能帮助更有效地承担社会责任, 而一系列创新地提高可持续性的努力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商业进步。现代管理学之父, 彼得·德鲁克就曾先兆性地提出创新性履行社会责任将推动由“赚钱行善”到“行善赚钱”的战略性转变。企业有责任帮助解决社会与环境问题, 也理应让投资变为回报, 企业管理者应把创新可持续发展问题放在环境、社会以及经济的三维空间来考虑。

(二) 全面优化企业内外部关系

企业的创新可持续发展是将社会责任由外部推动变成内部自发。这就把组织内部的研发、生产、销售、人力、财务等通通考虑在内制定整体性的战略规划, 并且将企业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管理延伸至外部的企业与社会的界面来管理。这样的战略可以使企业自发地在研发时考虑到环境保护, 采购时考虑到供应商利益, 进行市场销售时考虑到消费者权益, 考虑人力资源问题时也可以顾及到社会劳动力问题等等。例如, 面对日益严重的空气质量问题, 实施创新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就会从组织内的各个环节来自检企业是否符合环保的标准, 从而制定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的应对措施。而传统的CSR战略是独立于组织内其他部门职能, 可能只是交给公共关系部门或者仅着手于一个环节来处理。

(三) 抗风险有弹性

创新性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企业经济在资源和环境的限制下弹性发展, 而不再是传统CSR战略的“亡羊补牢”抑或末端的环境治理。这样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即便遇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或者资源紧缺, 企业也能拥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尽快恢复, 并能将损失降到最低。如果说传统的CSR战略是被动的事后补救, 那么创新性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预先地投入, 预防性管理, 获得的是灵活的适应能力与抗风险能力。

三、企业如何走创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 以自身优势为导向

相比慈善机构、公益组织, 你的企业在一些领域一定有过人之处。管理者应看清自己企业的优势所在, 这些优势可能是关系网络、人员、基础设施、商业敏感度, 抑或是在专业技术和专门知识等方面。

例如, UPS公司在处理2009年海地地震中有人冒领骗得救灾物资的问题上, 充分地利用了自己企业的专业技术、商业敏感度以及迅速处理问题的习惯流程, 仅用数千美元设计的一个简易自动识别系统却创造了相当于为海地地震救灾组织捐助了100万美元的影响。而这套系统仍在其他的领域继续发光发热。正如UPS的企业使命所说的那样, “以物流业务助力全球商业”, 战略性选择与物流工作相关的慈善项目也让UPS做成了很多创新可持续发展项目。

以自身优势为导向的例子还有H&M公司回收旧衣物以支持德国一家公益组织的项目。H&M鼓励顾客前来购新衣时可以带着自己不想再穿的衣服, 一袋旧衣物可以换来本次购买即可想用的八五折优惠券。而这些废旧衣物会有专门的公司来处理, 有的会给有需要的人, 有的通过处理可以再循环利用衣料, 有的可能被制成拖把等物品。各方受益, 何乐而不为?

(二) 认清形势, 紧跟潮流

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擦亮慧眼看清“大势所趋”并思考你的企业可以为之贡献什么。在中国, 有时候所谓的“势”来自于政府的重视。

恒大集团着眼于培养体育人才、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为体育行业提供专业化运营, 为中国足球乃至整个中国的体育事业都提供了强大的正能量。2013年起, “恒大足球”通过球队的战绩以及俱乐部的运营大大提高了恒大集团的影响力。恒大通过振兴体育事业的发展所提升的高度刺激了品牌的消费以及赋予了企业可贵的体育精神。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就曾表示, “恒大在足球中所投入的每分钱, 都能得到十分的回报”。

“恒大效应”绝非巧合, 能够认清形势, 领先一步锁定容量小、竞争少却曝光度高的足球项目, 这才使得恒大准确抓住全国人民的兴奋点, 让其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完成了成为中国品牌的蜕变, 让每一笔稳健的投入都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应。

(三) 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

企业的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可以从利益相关者那里理出头绪。所谓的利益相关者包含企业的股东、供应商还有顾客等。可持续的战略是应将内外部问题整体化考虑, 而从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两个维度的交叉处来寻找着力点成为了战略创新的有效途径。星巴克按公平贸易原则获得高质稳固的咖啡供应源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

2001年星巴克在咖啡市场上已然占据了强大优势, 但是它并没有利用自己的市场购买力来压榨它的供应商以提高自身利润。这一年星巴克宣布要按照公平贸易原则来采购咖啡豆, 一方面星巴克强调它希望通过此举能够拥有长期的、稳定的、高品质的咖啡豆供应源, 而另一方面它希望以这种形式呼吁社会对咖啡种植农生活状况的关心以及切实可行地帮助他们改善生计。星巴克实施公平贸易原则后, 通过减少中间商、精简供应链直接提高了种植农的利润。此外, 星巴克通过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来购买咖啡豆, 以保证咖啡种植农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 星巴克的一系列举措也使得咖啡豆供应商可以提供更优质的产品, 没必要剥削劳工, 不必用破坏环境的生产方式, 也不必着急有收成而使用伤害人体健康的农药, 又能承担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保护生态环境, 又能维护消费者权益。

自星巴克实施公平贸易原则之后, 企业与供应商之间, 达成了可持续的互惠往来, 帮助利益相关者获得效益的同时, 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以及经济利润都得到飞速增长。

四、研究结论

通过分析以上几个实施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来替代传统CSR战略的案例, 我们得到很多启发。中国的企业不应再花大把精力于怎么把CSR报告写得漂亮, 而是应该化被动为主动, 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借势而动、着眼全局以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可持续发展之路。如果说传统的CSR于企业而言是一种责任, 那么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给予企业的是长远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时至今日, 对于CSR (企业社会责任) 意兴阑珊的中国企业不胜枚举, 其原因无非是不知道承担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责任所耗费的大笔投入能否给企业带来经营效益的提升。如果企业没有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那么就有可能会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本应履行的社会责任。而实施传统CSR战略的中国企业更多的是为了完成政府的任务, 脱离自己的经营业务去满足政府的要求, 将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目标分离, 这也不是CSR战略实施的最初目标。对于中国企业而言, 是时候该化被动为主动, 优化传统的CSR战略, 为自己谋一条创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可持续发展,企业盈利,战略

参考文献

[1]戴本骄金一方.《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探讨》[J].商业现代化, 2012 (31)

[2]王潇.《记者眼中的责任消费之二——星巴克:倡导责任消费尽显责任关怀》[J].WTO经济导刊, 2008 (4)

[3]陈安娜.《恒大现象透视:以超常规品牌经营策略打造多元化产业格局》[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6)

上一篇:唇裂修复术下一篇: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