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问题论文

2024-07-04

人口老龄化问题论文(精选6篇)

篇1:人口老龄化问题论文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

调查报告

目 人口老龄化问题

完成人姓名 XXX

别 XX系

业 XXX

级 20XX级X班

指导教师 XXX

完成日期 201X年X月

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XXX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 XX系)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中国也不例外。2000 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 %;2002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已升至8.2%。按照根据联合国制定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为老年型人口结构类 型,这意味着我国已开始迈入老年型社会

一、调查者基本情况

年级结构:大一占68%,大二占32%。性别结构:男生占66%,女生占34%。

二、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的问题涉及我过人口现状、老龄化的程度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此的解决的方法,通过数据对比、更加清晰的分析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程度。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国社会步入老龄化如此迅速,不可否认,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推动和加 速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近20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在 疾病控制、卫生条件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得到很大改善也是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原因。人口老龄化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社会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老龄化社会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赡养负担。据一项研究测算,2000年,我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15.6个老年人,2050年则要负担48.5个老年人。专家认为,在未来50年内,前20年,我国存在一个低抚养比时期,这期间儿童人 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已经下降,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刚刚上升,总抚养比处于从下降到上升的低谷,呈V字形。

其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尤为突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建华认为,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普遍缺乏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等基本社会保障。这在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尤为突出,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立。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寿命的延长,因疾病、伤 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的数量显著增加,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沉 重负担,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问题亟待解决。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社会保障重在城镇,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基本框架虽已初步形成,但正经历着未来人口老龄化的考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大批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根据建设部对城市住房需求的预测,2020 年将新增城市人口2.6亿,2050年将再增3.3亿。届时,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在 城镇化进程中,结合小城镇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的养老保险办法亟需研究出台。

另外,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研究表明,我国有大约1/3的老年人存在失落、孤独、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城市部分老年人体重超重,农村部分老年人营养不良;个体在体力和智力上 的差异被忽视,“一刀切”的退休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老年人才的丧失,使老年人过早处于被“养”起来的生活状态。作为一个发展中的老龄化人口大国,我国还没有正规的老年病医疗研究机构,人口老龄化需要的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目前全国约有2340万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据调查显示:京、沪、津等大城市空巢家庭已达30%以上。全国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而目前各类福利院的床位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养老机构总量满足不了需要和养老院利用率不高的矛盾同时存在。

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是构成生产 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数量的多寡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虽然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劳动力资源却十分丰富,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劳动力老化的问题将十分明显。老年问题对社会稳定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现收现付的养老社会保险体制,养老金是直接从企业收入中支付的,如果企业的退休人员多,企业用于养老的负担就重,在职人员的收入就可能受影响,这样,就可能导致在 职人员的不满,从而引发在职和退休的两代人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而实际上,退休人员所领取的养老金,是他们过去所创造的财富的一种补偿。但是,由于在实际操作上表现为直接从在职人员创造的价值中支付,所以容易引起在职人员的误解。

四、采取建议与意见

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必要可行的措施和多方面的配合。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研究制定适中的人口政策。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我们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因此,要制定一个二者兼顾的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按照国家人口长远战略规划,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要实现人口零增长,所以,控制人口总量发展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针对城乡区域性老龄化程度不平衡、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户等情况,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适当调整人口生育率,通过合理的生育政策,逐步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向稳定方向发展。

(2)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为老龄化提供根本的经济保证。只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加速经济发展,才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保证。老年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归根到底,有赖于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才能满足老龄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只要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国民收入的增长大大超过因老年人增加而加重的负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就会减轻。(3)发挥老年人余热作用。老年人是社会的共同财富,也是智力库,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相

当一部分人身体健康,乐意且能够为社会作贡献,加之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迟了人类的衰老过程,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社会经济活动,劳动年限延长。因此,我们要积极挖掘这一资源,以智力开发为重点,采取各种形式,开拓老年人的就业市场,为老年人的再就业创造条件,给老年人发挥余热创造一个适宜的平台,使之既可以减轻由于老年人口增多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压力,又可以使老年人进一步实现其自身价值

五、总结

老年问题还会加重现代家庭的负担。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的推 行导致了我国“4-2-1”家庭格局的出现,这意味着一对夫妇要面对供养双方的父母和抚养一个未成年子女的沉重负担。老年服务业方兴未艾近年来,我国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与社会保障已得到较大改善,但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庞大的老年群体在入住养老机构和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籍、心理调适、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紧 急救助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呈增长态势;另一方面,养老服务市场产生了多样化的细分要求,当前人口迅速老龄化,与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亦不相适应,矛盾日渐突出。例如服务设施短缺、服务主体过于单

一、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服务质量相对较低等等,因此,发展老年服务业大有可为。

201X年X月X日

篇2:人口老龄化问题论文

(09药学甲一许晓燕

1310909020)

【摘要】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前提之一。农村人口老龄化涉及农村的计生政策、劳动人口的扶养比、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老年社会组织、老年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解决好这一问题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内容。

【关键词】农村人口老龄化 成因 影响 应对措施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相对上升,按国际通行惯例,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达到10%(或7%),即可看作是人口达到了老龄化。

当今时代,农村人口老龄化明显高于城镇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突出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前提之一。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都离不开农村的和谐稳定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传统的养老保障格局已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因此,建立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就

显得十分的必要和紧迫。

(一)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人口老龄化是在诸多因素作用下而引起的人口结构的改变。以下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一、中国农村老龄化的出现,主要由于农村出生降造成。自20世纪70年代率的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的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然而死亡率却变化不大。由此可见出生率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影响非常明显,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及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推行,计划生育的下降还存在这较大的潜力,所以人口老龄化程度会逐步加深。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数据说明,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加速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三、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迁入城市和老弱人员回归农村,使得城市的年轻人口相对增加而老年人口相对减少,而农村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更加严峻。

(二)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涉及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包括经济和市场结构、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资源、分配制度、医疗体制、文化价值观念、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等。我们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一是加重了农村劳动人口的抚养负担。现有的劳动者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一方面供己支配,另一方面还要分配给大部分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群体,这无疑在代际之间形成了一种对社会资源占有使用的博弈。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社会资源资源倾向于老年群体的消耗,渐渐地增加了劳动者的生活乃至工作负担。在农村较低水平的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发展现状,一方面造成农村劳动人口就业机会,特别是高薪就业机会较少;另一方面代际冲突时有发生,使农村老年人养老无法得到保障。所以,根本上如果不提高农村劳动人口的经济生活条件,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难以得到解决。

二是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医疗机制尚且达不到人口老龄化的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老年保障形式是家庭养老。改革开放以后,在社会经济转轨的新形式下,随着农村集体保障制度和家庭保障功能的日趋减弱以及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农村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在农村地区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最近政府在农村推行合作医疗,但是推行的速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慢的,也就是说农村和城市在医疗保险覆盖的面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性。农村人口老龄化迫切需要加强农村关于老年群体的特殊的社会保障机制、医疗机制建设。

三是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重了农村计划生育的工作难度。由于农村老年群体无固定的养老收入,其养老主要靠子女或微薄的土地收入。多数农村老年人将自己的养老问题寄希望于下一代,“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严重,加之重男轻女现象十分普遍,导致男女比例失调。此外,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原因。虽然放宽计生政策可以减缓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步伐,但现阶段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经济还不发达等客观情况,是不适宜放宽人口计生政策的。

四是农村的老年性社会组织比较薄弱,老年人权益保障需要进一步关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组织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以老年人为主的社会组织和为老年人服务的社会组织将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现阶段,与城市相比,农村的老年社会组织建设意识还不强,农村老年群体自身及其他相关利益群体对老年社会组织的建设重视不够,老年人的利益权益诉求基本上比较弱化。

五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更应该值得关注。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影响,正使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长期以来,中国形成了“尊老”“养老”“爱老”“护老”的优良传统美德。然而在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时期,特别是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小家庭日益增多,使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社会上出现了重小轻老,冷漠、远离、歧视甚至虐待残害老年人的现象。这给老年人的精神层面上带来了巨大的创伤,有些老年人孤苦无依,性情扭曲。所以,应该更加

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的健康问题。

(三)解决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应对措施

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解决我国目前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本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但是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得本着具体国情出发来探讨这一问题。

1、分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真正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必须依托于建立切合我国各地区农村实际的现实可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因人制宜,针对不同身份的农村劳动力,根据其经济社会属性和负担能力的不同,分层次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在制度设计时,既要考虑农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本身的特殊性,也要考虑农村养老社会保险与城镇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在未来接轨的问题。

2、转变当代人尚存的传统观念。“以老年人自立、自助为原则,以家庭支助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法规、政策为保障”是解决老龄化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形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主体思路。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子女不可能时时刻刻陪在老年人的身边,这就需要农村老年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的迫切建立、发展和完善。同时也不能因为嫌弃老人而将其置于服务机构,应在与老年人交流的基础上尊重他们的选择,走家庭养老和社

会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养老道路,选择最适合的养老方式,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

3、推进制度创新,构建政策、法制和文化有机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运行机制。首先在制度的设计中应更加关注农民的保障权利和政策的公平性;其次,要创新管理体制,完善政策的运行机制;再者,要以法制化、制度化的手段保障农村各项养老政策的有效实施;同时,还要大力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构建新型的农村养老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

4、积极推动支持老年人再就业与再学习,不但要“老有所养”,还要实现“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学”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建立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保障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这样不仅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及伴随而来的社会经济压力,而且能使老年人感觉到社会和家庭仍然需要他们,避免或减少“不中用”、“已成为负担”的消极情绪,充分发挥老年人自身优势,自觉建立老年人合作的社会组织,更好的建设自身,服务社会。

当今社会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对该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与“三农”问题的解决息息相关,也必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内容。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将大力推动我国向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理想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张再生《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和经济后果》,《南开学报》,2000年第1期。

篇3: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现状,老龄化预测,老龄化特点

0 引言

进入21世纪, 人口老龄化已不再为发达国家所独有, 许多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的快速转变使得中国也不得不提前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从长期来看, 人口老龄化会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上世纪的90年代末, 我国逐步的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与其他的老龄化国家相比较,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着自身的特点。早在上世纪的70年代初期的时候我国开始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 使得我国的生育率水平下降明显, 在控制人口数量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改变了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 加速了我国老龄化社会到来的进程。

1 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和过程, 它是由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人口寿命不断延长等人口自然变动因素所促成。我国从1987年开始, 出生率持续下降, 由1987年的23.33‰, 下降到2000年的14.03‰, 虽然在2003至2007年有小幅度的波动, 但总体趋势依然是下降的, 到了2010年已经下降到11.9‰;自然增长率更是由1987年的16.61‰, 持续下降到2000年的7.58‰, 到了2010年已经下降到4.79‰, 2011年持续维持在4.79‰。从可查到的资料来看我国的平均预期寿命1982年为67.77岁, 其中男性为66.28岁, 女性为69.27岁, 到了1990年全国的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68.55岁, 男性为66.84岁, 女性为70.47岁, 到了2000年我国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升至71.4岁, 而此时男性为69.63岁, 女性为73.33岁, 最新数据显示, 2010年我国平均预期寿命为74.83岁, 男性为72.38岁, 女性为77.37岁。按联合国人口组织 (WPO) 的标准,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 就表明这一人口总体进入老龄化社会, 这一国家或地区就属于老年型国家或地区, 即步入老年型社会[1]。

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 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 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 占13.26%,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 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 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 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2]。《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 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2288亿, 占总人口的比重达9.1%, 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比, 上升了0.23个百分比。

纵观历史我国1964年0-14岁的人口比重为40.7%, 1982年下降到33.6%, 1990年进一步下降到27.7%, 2000年此比例下降为22.9%, 2010年比列为16.6%, 与此同时,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由1964年的3.6%, 上升到1982年4.9%, 到1990年进一步上升到5.6%, 2000年为7%, 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的比列为8.87%。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明显的趋势为:0—14岁人口的比重逐步降低, 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持续上升。按照目前国际标准,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年型阶段, 并且处于刚刚进入老年人口和高龄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整体而言呈现出少儿人口占比急速下降, 劳动年龄人口稳步上升, 同时老龄人口占比也在缓慢上升的情形。

我国人口结构最显著的特征为两点:从1982年到2010年我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由61.5%上升到74.53%, 并且抚养比持续下降, 从62.6%下降到34.2%, 这给中国带来了一个收获“人口红利”的机会, 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绝佳机遇。虽然我国目前的劳动适龄人口比重高达74.53%, 但是在2011年首次出现了劳动适龄人口比例下降, 下降到74.4%, 这比预期的年限要来得早, 警示着我们“人口红利”的将会结束, 另一方面在不久的将来, 当生育率和死亡率相对稳定的时候, 这些劳动大军都将走向老年, 我们将很快迎来“人口负债”, 虽然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并不突出, 但是在不久的将来老龄化对经济的负作用将会日益突显。

1.2 我国人口老龄化预测

联合国最近一次公布的人口预测结果是2011年5月3日发布的《世界人口前景2010修订本》, 其中预测中国人口在2026年达到峰值13.96亿后迅速下降, 到2050年时中国人口将下降到12.95亿。并且估计了中国近期和未来的生育率, 估计中国的生育率从2000-2005年的1.7%下降到2005-2010年的1.64%;未来会进一步下降, 一直到2015-2020年的1.51%, 然后掉头回升, 在2045-2050年达到1.77%, 在2095-2100年达2.01%。

联合国对我国的生育率估计有中方案, 高方案、低方案和不变方案四种, 根据高低两种预测方案展示的前景, 中国在21世纪内人口变化最大的可能性是负增长。按照中方案, 中国人口将继续增长到2026年, 然后转入负增长, 而且负增长的速度不断加快, 直到2060年达到-0.7%时才稳定下来。2080年以后负增长速度有所减缓, 但人口缩减会一直持续到21世纪末, 届时中国人口将会比2010年减少4亿人, 约是9.41亿, 相当于中国1977年中的水平。如果按照低方案, 中国人口的增长只会再继续6年时间, 在2017年达到峰值13.6亿后迅速下降。其后人口负增长的速度更是不断地加速, 到2046年达到每年减少1%, 然后直到在2080年达到每年减少1.8%的水平后稳定下来。按照此方案, 预计到21世纪末中国人口将会减少到5.1亿, 比2010年减少62%, 比1950年时还少。如果按照高方案, 中国未来90年人口变化基本上是一个缓慢增长的过程, 只是在21世纪中叶会经历一段短暂的负增长。增长速度基本在0.5%以下, 未来90年平均年增长率约为0.18%。最后在2100年达到15.9亿。但是估计中国人口增长在2070年以后达到高方案所展示的程度的可能性小于2.5%。

1.3 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

1.3.1 老年人口数量大

由于巨大人口基础的作用, 中国成为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2010年11月1日中国人口的总量为13.4亿人, 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之间, 中国人口净增长73899804人, 增长5.84%, 年平均增长率为0.57%。我国的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 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达到1亿人, 2000年达到1.32亿, 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4%, 并超过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我国老龄人口总量从1950—2050年从0.24亿增至3.31亿, 一百年间将增加3.07亿。2025年将达到2.8亿, 占总人口的18.47%, 到2050年将达到4.12亿, 占总人口的27.43%。由此可见, 中国老年人口的规模及其增量在世界上都是最大的, 如此庞大规模的老龄人口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3.2 老龄化速度快

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7%上升至14%所需时间为28年, 日本所需时间为25年, 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为30年, 多数发达国家都要长于我国:法国用了115年, 瑞典用了85年, 美国为66年, 而加拿大为64年;就老龄化的起始时间而言, 大多数发展中地区均晚于我国, 而我国2000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我国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1.3.3 老年人口本身也在老龄化

国际上在研究老龄化问题时, 常常把60-69岁称为低龄老年人口, 70-79岁称为中龄老年人口, 80岁以上称为高龄老年人口。纵观世界, 增长最快的年龄组是最老的, 其年龄是80岁或以上。他们目前是以每年3.8%增长, 占老年人总数的十分之一以上, 到本世纪中点全世界有五分之一的老年人将是80岁或以上。在中国, 这一趋势很明显, 我国学者邬沧萍 (1996) 也对我国未来60岁以上老年人口变动趋势做了预测, 8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加要快于全部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速度, 如1990年8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7.9%, 2020年将上升到10.1%, 2030年以后增加的幅度更加惊人, 2050年将上升到20%。由于生理机能衰退, 高龄老年人往往比低龄老年人患病概率高, 且大多已没有劳动能力, 生活自理困难, 再加已长时间退出劳动力市场, 用于养老的私人储蓄基本耗尽。因此高龄老年人不仅在经济上需要供养, 生活上还需要照料, 是老龄人口中负担最重的纯粹被赡养人口。

1.3.4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已是公认的事实, 尽管我国超常的人口老龄化始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但人口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协调。当考察世界各国人口发展与经济的关系时,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一万美元左右, 而中国在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7%时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800美元[3], 温饱问题初步解决, 社会保障体系远非完备的情况下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可见中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

1.3.5 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

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于10%的省市有:辽宁、上海、江苏、安徽、重庆、四川;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小于7%的省市仅有:广东、西藏、宁夏、新疆;剩下的省市的比重均大于7%小于10%。可以看出上海、江苏等经济较发达地区, 老龄化程度较严重, 而像宁夏、新疆、西藏等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老龄化程度较轻。

2 结语

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的。因此, 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 集中到一点是大力发展经济, 努力壮大经济实力, 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来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我们要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 老龄化问题会通过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而影响到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 我们应该提高认识, 在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 做好相应的准备。

参考文献

[1]王佛红.浅谈我国老铃化问题[J].时经界, 2006, (l) :238.

[2]国家统计局人口普查公报.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2011年4月28日.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10428_402722232.htm.

篇4:国外人口老龄化问题

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

社会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它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养老金的压力。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多了,对国家财政、财力的要求就更高了。

二是对卫生的要求,因为老年人是所有群体里面消耗卫生资源最多的。国际上有一个统计,三分之二的卫生医药资源是被老年人消耗了,而且一个人一生当中大部分消耗的卫生资源和医药费是在年老以后,特别是高龄、有病的老人,所以,老年人对卫生的要求还是很高的。

三是就业的压力。人口比重越来越大以后,就业人口在下降,年轻的就业人口在下降,所以,对劳动力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所以,西方的一些重度的老龄化国家,基本上都是缺劳动力的国家。

四是养老服务的影响。老年人多了,特别是高龄、有病的老年人多了以后,对社会服务、养老服务提出更高、更多方面的要求。所以,社会要适应老龄化的要求必须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给老年人晚年的生活提供便捷、多方面的服务。

五是老年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越来越庞大了,所以会有一个老年社会管理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涉及到经济、社会、家庭各个方面。因此,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80年代以来,联合国曾两次召开老龄化问题世界大会,并将老龄化问题列入历届联大的重要议题,先后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十一国际老年人节》、《联合国老年人原则》、《1992至2001年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全球目标》、《世界老龄问题宣言》、《1999国际老年人年》等一系列重要决议和文件。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给予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大的重视,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国情,采取不同的应对政策。

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人口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日本政府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便开始通过立法来解决养老问题。1959年颁布了《国民年金法》,1963年推出了《老人福利法》,1982年出台了《老人保健法》。这三项法律恰似三根支柱,支撑起日本的老年人福利保障体系。为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日本建立了养老金保险制度。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越来越多。为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政府从2000年4月开始实行“看护保险制度”。针对日本社会的高龄化现象,日本政府还通过修改雇佣保险法推动高龄雇佣。另外,日本政府还采取鼓励延长企业职工退休年龄等措施,引导老年人由“老有所养”转变为“老有所为”。

美国

随着战后“婴儿潮”时代出生的人即将步入老年,美国的养老问题也日益突出。为此,美国政府和有关方面不断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和养老制度,努力应对这一问题。从当前美国的做法看,退休后养老的资金主要来自个人积蓄和投资收益、退休金以及社会保险收入。

储蓄和投资收益是美国人为养老做准备的重要措施之一。虽然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很低,但半数以上的美国家庭都参与股市投资。多数人能为养老积蓄部分资金。退休金计划是美国养老体系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政府不直接为退休金计划提供资金,但是通过有关法律以税收优惠等形式来鼓励企业与雇员共同建立退休金计划。

社会保险是美国社会保险网中最重要的一环。每个人参加工作后,公司和雇员都必须按照有关法律同时缴纳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险税。雇员到65岁退休时即可从中受益,提前退休则扣减适当比例的收益。对于老年人来说,最重要是社会保险中的医疗照顾计划。在社会保险网的保护下,老年人的养老、治病和送终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瑞典

由于长寿和生育率低,瑞典早已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超过65岁退休年龄的老人占到全国人口的17%。

瑞典早在上世纪50年代便建立起了社会养老制度。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瑞典的养老制度变得更加完善。瑞典通过发放基本养老金、住房补贴及省级地方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障和市级地方政府提供的社会服务保障为老人们撑起了一把把安度晚年的保护伞。

黎巴嫩

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老年人的生活问题:黎巴嫩政府从1998年开始动员全社会力量,实施了一系列老年人保障计划。老年人保障计划的核心是强调家庭应在精神和生活上充分关心老年人。同时,在全社会建立各种面向老年人的服务机制,为老年人的权益和晚年生活提供必要保障。

巴西

老年人优先是巴西老年人政策的主要指导原则之一,也是落实得最好的一项规定。所有政府办事部门及医院、银行、机场等公共服务行业窗口都有“老人、孕妇和残疾人优先”的提示,甚至为老年人设立优先窗口。巴西所有老年人都有权享有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此外,地方政府也有各自针对老年人的税收优惠。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法律规定,政府应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巴西保护老年人权益的立法相当完备,但由于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支持,一些措施的实施尚不能完全落实。

近几年来,许多欧洲和亚洲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一些非洲国家也开始显现此类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之一是一些国家提高生育率,因为低生育率是造成这些国家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

其次,提高老人退休年龄是缓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让部分老年人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继续为社会做贡献可缓解老年人比例过高给社会造成的压力。再次,对于一些条件成熟的发达国家来说,实施国际人口迁移政策无疑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有效办法。此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

篇5:人口老龄化现状和问题

郑玉玲 学号01 社区101

人口老龄化在带来一定的人口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经济上的问题。这首先就表现在人口老龄化深刻影响了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人口老龄化可能导致年轻劳动力的供给不足,同时社会又有大量的老年人需要供养,提高了劳动力成本。但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也带来“人口红利”,而“人口红利”则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力的供给方面。劳动力的供给一般是由总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多少来决定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从总体来说,人口老龄化发展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下降。在人口老龄化化的初期阶段,由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的幅度较大,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幅度较小,甚至小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的幅度,那里就会出现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不是下降而是上升的现象。当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幅度大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的幅度时,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就会立即下降。

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缩减就意味着可就业人口的减少。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劳动力资源不足就可能导致部分生产资料和技术设备的更新停滞,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影响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在欧洲等发达国家表现比较明显,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成为制约他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正是由于出生率下降而形成的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所造成的。发展老龄产业需要政策支持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包括如下:

第一,老龄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政府的投入和政策优惠扶持,其中包括税收、投资、信贷、价格和市场营销方面,因为老龄产业有福利的特点,而且又属于微利行业。要对各项服务行业和项目的设置制定必要的标准和规章,逐步做到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对从事老龄服务业的人员进行基础培训。

第二,老龄产业需要舆论和媒体的宣传和引导,特别在市场潜力和营销策略和消费特点方面要有科学的探索和超前的分析,要让全社会增强发展老龄产业的意识。第三,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老年人口质量和收入等方面差异很大,消费需求的构成和数量也不一致。因此,老龄产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有先有后,有缓有急,不能搞一刀切。

(二)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

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第一,居家养老环境。为了使老年人起居方便,居住设计要充分考虑方便老年人和满足老少户可分可和的需求,公共设施要安排方便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使得绝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

第二,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在城镇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合理规划社区蓝图,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购物、清扫、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

第三,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对政府设立的敬老院等养老、安老机构和设施,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公共福利机构抚养的老人情况,政府要继续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设施条件,逐步提高居养水平。鼓励和扶持社会民办公共养老设施,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福利性公共养老设施,形成对家庭养护困难老人的救助保障体系。(三)调整年龄结构

为了减轻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对老年人抚养比的上升,和在21世纪20年代可能出现的劳动力资料的不足,以及退休金大幅度上升的压力,在维持计划生育预定人口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适时提高劳动年龄上限的办法来调整年龄结构,使劳动年龄人口比和老年抚养比保持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

中国以59岁为劳动上限是20世纪50年代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口预期寿命确定的,这个标准对现在来说显然偏低。人口寿命的延长及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消极作用将产生作用。我国人口平均寿命1950年还不到40岁,到2000年达到70岁,2050年预期达到77岁(数据来源于联合人口署),平均寿命延长使老年人口的年龄跨度加大,这就使人口的生理年龄和实际工作年龄延长,老年人口的实际劳动能力也就可以延长。由于人口素质的提高,老年人的再就业结构将会更加合理,再就业率会提高。

如果从2015年起用15年时间逐步把劳动年龄上限提高到64岁(与现在的发达国家一样),这样到2030年左右,劳动年龄的人口比重将会大大提高,抚养比也会大大下降,达到现在发达国家的水平。另外,提高劳动年龄上限和鼓励退休人员再工作,可以延长每个人一生中的储蓄岁月、减少政府用于老年人的养老金和福利支出。这样对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四)加强老年学研究

第一,在统计、经济、金融等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老年资料采集部门,跟踪最新的老龄化进程和面临的经济问题,同时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定期对特定的老龄专题进行研究分析,把得到的分析结果直接上报给上级领导,以提供切实可行、有效的老龄问题决策支持。

第二,在综合性的大专院校设立老年学系或老年学专业,培训一定的中高级人才;在民办大专院校高老年学专业培训中心,为老龄机构和涉老部门培训专业人员。

第三,在科研单位设立专门的机构从事老龄化理论、老龄产业等问题的研究。

(五)利用人口红利的时期大力发展经济。

诚然,我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分析还不全面,还要重视发展老年保障事业,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关注这个问题,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才能更好发展,民族才会日益进步。

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必要可行的措施和多方面的配合。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六)采取建议与意见

(1)研究制定适中的人口政策。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我们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因此,要制定一个二者兼顾的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按照国家人口长远战略规划,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要实现人口零增长,所以,控制人口总量发展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针对城乡区域性老龄化程度不平衡、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户等情况,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适当调整人口生育率,通过合理的生育政策,逐步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向稳定方向发展。

(2)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为老龄化提供根本的经济保证。只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加速经济发展,才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保证。老年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归根到底,有赖于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才能满足老龄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只要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国民收入的增长大大超过因老年人增加而加重的负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就会减轻。

(3)发挥老年人余热作用。老年人是社会的共同财富,也是智力库,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相当一部分人身体健康,乐意且能够为社会作贡献,加之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迟了人类的衰老过程,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社会经济活动,劳动年限延长。因此,我们要积极挖掘这一资源,以智力开发为重点,采取各种形式,开拓老年人的就业市场,为老年人的再就业创造条件,给老年人发挥余热创造一个适宜的平台,使之既可以减轻由于老年人口增多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压力,又可以使老年人进一步实现其自身价值

老年问题还会加重现代家庭的负担。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的推 行导致了我国“4-2-1”家庭格局的出现,这意味着一对夫妇要面对供养双方的父母和抚养一个未成年子女的沉重负担。老年服务业方兴未艾近年来,我国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与社会保障已得到较大改善,但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庞大的老年群体在入住养老机构和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籍、心理调适、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紧 急救助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呈增长态势;另一方面,养老服务市场产生了多样化的细分要求,当前人口迅速老龄化,与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亦不相适应,矛盾日渐突出。例如服务设施短缺、服务主体过于单

篇6: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研究背景:

所谓人口老龄化, 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 岁或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分别超过10%和7%, 即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1.原因

①人均寿命的延长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之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有了较大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是必然趋势。这是老龄化社会形成、发展以及成熟的一大原因。

.②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近几十年来,我国成功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从而少儿人口及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相对上升。在这方面分析看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是客观事实。

③经济的发展和伴随的人口流动、迁移的经常化,使老龄人在某个地区集中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就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化。权威部门预测,未来五至十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五百万的速度增长,2005年将达到一亿三千万,2010年接近一亿六千万。许多农村家庭成为所谓的“空巢家庭”。

3.影响

不利影响

①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老人赡养比上升..人口老龄化对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都带来相关影响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最终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二者此消彼长。一般来说,未成年人口无力储蓄,老年人口减少投资并开始动用储蓄,人口老龄化会使人口从劳动状态转移到退休状态,使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都成为单纯消费人口,成为劳动力人口提供税收的享受者,这样无疑形成税基缩小,税收减少,储蓄率下降,投资率比例降低,单纯消费增加。当然从近期看,消费增长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但从长期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使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后劲,必须继续扩大积累,持续增加投资。②养老保险基金源于人们的工薪收入,因此劳动年龄人口的富匮与否,决定了基金筹集的可能规模。由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发展,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不断增加。

④中国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绝对数量大,社会供养矛盾突出。中国城市老年人的绝大多数享有退休金,但其经济收入受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物价等因素影响较大,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农村老年人则主要依赖家庭成员资助生活养老,其生活水平不仅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而且受子女实际供养能力的制约。老年人尤其农村老年人的医疗需求还难以满足。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利益调整过程中,老年人贫困风险增大。

⑤中国的老龄工作刚刚起步,基层服务网络薄弱,专业工作人员缺乏,老龄工作资源不足。城乡社区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少,服务水平低,服务对象覆盖面窄,老年人的参与率和收益率不高,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都将给老年人的心理带来极大的伤害。

随着老年人口高龄化、高龄老人丧偶率上升、生活不能自理人数增加,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和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但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的中青年夫妇常常难以兼顾对老人的赡养与对子女的抚养。对于逐渐增加的独居老年人来说,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问题就更为突出。目前,完全需要由社会供养和照料的老年人约有200万,预计到2040年将超过1千万。所以我们不仅要给予老人经济上的赡养,而且还要有精神上的慰藉,要格外给予他们安慰、体贴、照料、尊重和帮助。

有利影响

人口老龄化在刚进入初期时对经济的发展会带来有利的影响——就是“人口红利”时期。“人口红利”即生育率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也使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在“人口红利”时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劳动力价格保持在较低水平,投资的收益率较高。“人口红利”时期的经济将呈现出投资活跃,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局面。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表明,2005年末我市人口总抚养比为46.1%,比1990年的53.7%下降了7.6个百分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人口红利”期不会长期持续,一般只有15-20年,而之后老龄化的不利影响将开始加剧。因此,应该充分利用“人口红利”这段时间,加速经济发展。

4.措施

①立和完善老年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②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 老年福利服务、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 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③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6章50条

④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 家庭保障安全网 社区养老服务安全网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网 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机构养老为补充养老机制⑤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营造健康老龄化的环境

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

⑦取消计划生育政策

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要正视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客观存在及其可能带来的挑战和影响。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承不承认、欢不欢迎,都客观的存在。所以,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既不能采取视而不见或有意回避的态度,也不能一提人口老龄化就“谈虎色变”,盲目悲观。我们应该站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上,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一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更要认真研究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尽量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因此,科学、客观、理性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认清未来中国人口结构演变的发展趋势,及早地制定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总体战略规划,都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是正确地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并提出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体系和具体措施。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客观产物,对人口老龄化人类社会是不可选择的,但人们在人类老龄化面前也绝不是无能为力、被动适应的,人类社会完全可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对策来缓解矛盾,化解困难,可以积极地化挑战为机遇。当然,对策的选择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是不同的,在21世纪的漫长过程中,对策也要随时间的推移不断演进和创新。目前的主要对策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充分利用当前人口红利期——社会养老负担相对比较低的有利形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为应对今后进一步老龄化做好各项准备。

在政治层面上,要大力提高政府和全社会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视程度,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制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中长期政策和长远规划。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都承担起各自应尽的职责和责任。在这一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中,政府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政府职能的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政府都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现象和问题,在改革中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用产业化、社会化的运行机制,推进安老、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满足广大老年人在物质、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殊需求,逐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提高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在经济层面上,充分利用当前人口红利期,以较短的时间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的。因此,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壮大经济实力,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来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预计下一个世纪我国老年人在2015年前后达到2亿,在下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老龄化高峰时我国老年人将在4亿以上,占全国人口的1/4,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估计为下世纪中叶)在8000万—1亿,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1/5以上。下世纪前半叶,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即或能占到世界10%,但仍要负担世界20%—25%的老年人,物质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困难仍是很大的,应未雨绸缪,早作筹划。

在社会层面上,要大力弘扬中国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实行“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的养老模式。从总体上讲,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不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我国众多的老年人口,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目前我们还不能照搬西方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只能从我国国情出发,按照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量力择路,构建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从当今世界的普遍状况来看,90%以上的老人最终都要在家中安度晚年,养老回归家庭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同时,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重礼节、讲孝道的民族,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儿女绕膝、天伦之乐是对老人最大的安慰。检举 提问人的追问 2009-05-11 10:32 解决策略?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11 10:32

4、在人口层面上,在经济社会可以承受的前提下,实行更加符合实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解决人口结构中不尽合理的现象。坚持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在面对、处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时,始终坚持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在人口加速走向老龄化态势下寻求可持续发展,可以有多种思路。其中可持续发展理论,坚持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代际之间的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探讨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基本的准则。具体而言,坚持可持续发展,应将满足老年人口需要纳入科学发展的宗旨之中,同时着眼于对全部资源的有效和科学利用,重视老年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

在产业层面上,要注意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使得未成年人口的消费品需求逐渐下降,而适应老年人口需求的各种消费品以及服务将会不断增加,并由此对我国现有的经济产业结构提出了挑战。适应人口老龄化、针对老年人自身需要的产品与服务需求将越来越大。而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又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从事老年产业研究,开发老年消费市场,从而引发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迁。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大力兴建公共养老设施、扩大老年活动场所、增加老年服务项目、提升老年服务水平、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感悟

人口老龄化是个渐进的、有规律发展的过程。当一个地区老年人占总人口数达到或超过一定比例时,这个地区就进入老龄化社会。一个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是由这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决定的。人口老龄化是个重大问题,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尽管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差异,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程度和时机也不一样,但一旦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就会显现出来。

上一篇:民办学校安全保证书下一篇:福州五虎山学校小学部德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