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基本情况汇报

2024-06-28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基本情况汇报(通用8篇)

篇1: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基本情况汇报

先锋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基本情况汇报

(2012年7月5日)

我中心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卫生局和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团结中心全体职工开拓进取、创新务实,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会议精神为指导,经过中心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医疗保障

以开展“医院管理服务年”活动为契机,狠抓医疗质量,严格“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加强核心制度培训,坚持医患沟通,推行人性化、亲情化服务,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1、抓好了医务人员的业务和核心制度培训,通过培训使社区医生有了较强的理论认识,如何来管,如何来做,社区医生不再手无足策。在抓好医务人员的“三严三基”训练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医务人员的业务学习、专案讨论、晨会问题传达,进一步提升医务人员的理论水平。

5、6月份我中心医护人员在区局“三基查考”中都取得较高分数。

2、完善慢性病的系统管理。按照市、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对辖区内的高血压病、糖尿病进行了系统管理,完善了随访记录,实行了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一对一服务。

3、开展上门服务,利用“医疗卫生进企业”、“三好一满意”“创先争优”等一系列活动主动深入社区,走进家庭,贴近群众,送医送药上门,努力为居民提供“零距离”的卫生服务。

二、实施基本药物

基本药物目录规范运行。严格按照局制定的第二批次基药目录进行实施,做好人员学习、培训,规范网上采购流程,把好药品进、1

销、存关,杜绝因人为因素导致的过期、失效药品现象发生。一次性耗材严格按照管理规定及时索取相关证照。

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传染病疫情有效遏制。今年我中心的传染病防治任务以麻疹、肝炎、霍乱、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治工作为重点,为遏制疫情在我街道流行,主要措施有:一是制定周密的突发疫情应急预案;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实战能力;三是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力求及时准确;四是规范疫点处理,有效遏制疫情蔓延;五是开展应急接种。上半年我中心在区霍乱拉练中荣获街道组第二名的好成绩。

2、儿童健康管理严谨规范。能规范建好儿童各项保健手册,认真、完整、准确填写项目内容,及时指导亚健康儿童的保健,绘制体弱儿曲线图,全面客观分析儿童生长过程中的健康状况。

3、孕产妇健康管理认真全面。在三个跑片点的努力下,能全面掌握辖区内的孕产妇,认真开展早孕建卡、全程指导、产期访视等工作,与计生、公安部门及时核对查找漏建孕产妇,及时建立各项保健手册,上报各项数据。6月上中旬我中心对街道内的1200名育龄妇女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和妇女病筛查。

4、预防接种符合部颁要求。今年上半年在主动搜索辖区内适龄儿童,掌握辖区内0-7岁儿童流动动向的基础上,重点放在一类疫苗接种上,保证了管理儿童的建簿、建证率、接种及时率等均达到95%以上,各项基础免疫接种针次都符合部颁要求。

5、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在做好国家、省、市规定的健康教育同时,我们注重院内设置健康教育专栏、在社区开展居民健康咨询服务、学校举办健康教育和讲座、针对个性化问题进行个性健康教育,还针对性编制保健手册和健康教育处方进行发放。3-5月份,我中心先后多次与街道办事处在中心门前联合开展“禁烟从我做起”、“医疗、养老等保险知识答疑”、“提升公众安全知识”等活动进行宣传。4月7日我中心与市一院在门前联合开展以“人口老年化与健康为主题”活动进行义诊和宣传,保证了健康教育元素多元化的推动。

6、健康档案规范全面。上半年能按照局统一印制的健康档案要求进行建档,重点放在六大重点人群上,以点带面(即建一份重点人群档案就建一份家庭健康档案),上半年共建档12800份。其中慢性病人3120份,重性精神病人139份,65岁以上老年人2060份,儿童3781份,妇女1580份,其他居民2120份。同时我们还按照公共卫生工作管理要求,对建档的慢性病人、重型精神病人实行动态管理和常态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逐步分批次对他们进行免费体检,为全年筛查、评估提供充分的保障依据。

7、卫生监督协管网络健全。按照区局统一部署要求,我中心及时成立相应组织,明确专人管理,按照工作职责要求定期进行随访,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配合区监督所做好相关工作。

四、存在问题

1、健康档案建档,电话难以打通,上门居民不接待,给建档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2、公共卫生经费不能及时足额到位,致使量化考核步艰为难,服务工作滞后。

3、绩效工资的绩效部分,截止六月份仍未兑现。

4、执行基本药物制度补助不能及时足额到位。

5、医疗保障一般诊疗费于2010年元月份由卫生部门与人社部门联合下发文件,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执行,致使中心医疗服务费收入下降。

四、工作打算

我们将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1、加大阵地建设力度,针对中心阵地租用实际,结合市、区两级人民政府会办纪要要求,与街道办事处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力争完成中心阵地选址,确保2013年启动装修、装潢,2013年底进行运转。

2、完善单位内部绩效管理方案和公共卫生服务绩效管理考核方案,细化相关考核细则。

3、在区人事局、卫生局定编的基础上,合理分流医务人员到两个公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制定详细的服务站考核方案和细则。

4、加大医疗设备、卫生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结合自身业务开展的需要,规范开展医疗设备的投入更新工作,提升诊疗装备水平,保障正常医疗卫生业务开展的需求。

5、扎实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的要求,认真为辖区居民免费开展10大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活化居民健康档案,加强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开展老年人、儿童和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

6、提升卫生队伍服务水平。围绕“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加强卫生人才工作建设。组织临床一线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培训,认真开展卫生人员转岗培训。

二0一二年七月五日

篇2: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基本情况汇报

**卫生局 2012年6月27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首先,我代表县卫生局、代表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在百忙之中前来我县检查指导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县地处鲁西平原,辖18个乡镇办事处,面积1064平方公里,总人口80.43万,城镇居民17.8万人。2008年以来,我县认真落实国家政策,稳步推动,积极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汇报如下: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建设情况

(一)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情况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将其作为解决城市居民基本医疗问题和卫生改革的一项主要措施,列入了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了由县政府主管副县长任组长,卫生、民政、药监、物价、财政、教育、人事劳动、城建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职责。县委、县政府曾几次专门组织召开了社区卫生服务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并研究制定 了《**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施意见》和《**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县卫生局通过参观学习借鉴经验,制定了城市社务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工作目标考核,成立以局长任组长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计划,为进一步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情况

依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原则及《**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施意见》和《**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则》。到2009年底,在城区侨润、狮子楼、博济桥街道办事处建立起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并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形成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公共卫生服务

公共卫生工作是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所在,是进行社区诊断和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措施的依据。一是加强与社区居委会领导的联系,争取社区领导的支持和理解;二是组建公共卫生团队。分片包干,开展建档查体工作。对社区居民进行入户调查,逐人核实,在入户调查的同时开展家庭成员健康体检,切实做好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三是广泛宣传、义诊等形式,争取居民的理解与参与;四是坚持以人性化的服务方式感动人,2 用一流的服务技术吸引人,用健康教育说服人,切实把调查落到实处。通过调查摸底,走访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档案166876人,其中:65岁以上老人17991人,高血压患者5451人,糖尿病患者 1852人,0—6岁儿童 9150人,育龄妇女 30280人,为6800名孕产妇建立孕期保健档案。

(二)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六位一体”

一是辖区0—6岁儿童实行了规划免疫计算机系统管理,严格按程序进行预防接种,对不按时接种的儿童采取下发通知单或电话通知的形势,有效的保证了及时全程接种,免疫接种率达98%以上;二是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惠及社区居民。“无缝式”的责任医师负责制,确保了社区医疗不留死角;巡诊、健康合同服务、上门服务、电话服务、家庭病床服务、双向转诊等灵活机动的服务方式基本满足了居民的健康需求。特别是65岁以上的老人和患有慢性病、精神病、残疾人进行家庭防视或上门服务。三是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发放居民健康宣传材料105000余份,小册子32000余份,举办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专题讲座50期,制作健康知识宣传栏98期,受益居民 72300 人,建立了 12个规范的社区卫生健康教育宣传栏,定期进入社区居民小区开展义诊,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有针对性地发放健康处方,大大提高了居民健康的自我保健能力和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85%以上;四是立足社区,切实做好“两 3 个系统”管理,把妇幼保健工作落实到社区,辖区育龄期妇女30280 人,为6800名孕期妇女建立孕产妇档案,免费进行孕期查体和产后防视。对6岁以下儿童严格按照4.2.1对其进行系统化管理,对存在问题的儿童及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五是突出中医特色为慢性病人、精神病人提供中医药服务,提高了慢性病人的康复;六是切实做好计划生技术指导,为孕前妇女提供技术指导4320人次,免费发放药具3种。

(三)建章立制,保障工作质量

为规范社区服务行为,建立了社区服务人员行为准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职责、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职责、社区医师职责、社区护士职责、社区防保人员职责、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操作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考核制度、行政管理制度、财务工作制度、诊室工作制度、治疗室工作制度、消毒隔离制度、门诊登记制度、处方制度、双向转诊制度、健康教育制度、健康档案管理制度、传染病管理制度、免疫规划制度、妇女保健制度、儿童保健制度、家庭病床管理制度、服务差错及事故防范制度、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社会监督制度等制度,在工作中坚持按制度办事、按承诺办事、按操作常规服务,确保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质量。

篇3: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基本情况汇报

1 公共卫生项目的确定

社区公共卫生项目确定的依据大多是按照公共产品理论原则和访谈等方法, 其中复旦大学程晓明教授通过对国内4省12市的调查研究确定了78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其中包含社区健康信息统计、急性传染病防治、免疫接种和慢性病管理等54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4], 该研究为后续的公共卫生成本测算研究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确定奠定了基础。根据当前我国的发展水平, 2009年国家推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包括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预防接种、传染病报告和处理、慢性病健康管理及重性精神病健康管理在内的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随后, 学者开展的成本测算研究则基本上基于该9项基本项目。例如, 陈渊清[5]等人在深圳市进行的研究, 张媚[6]在四川省开展的研究。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 各省、市也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扩大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的范围, 学者的研究也相应地进行了扩大, 例如夏海晖等[3]、杨练等[7]分别对广州市和成都市的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行了成本测算。就目前来看, 学者们的测算重点依然集中在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预防接种、传染病报告及处理、慢性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病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共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 公共卫生成本的组成部分

正确地进行成本分类是成本测算的基础。目前成本的分类方式众多, 例如:按成本核算中成本所包含的内容可分为完全成本和不完全成本;按成本变动与服务量的关系可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混合成本又可分为半固定成本、半变动成本和延期变动成本等等,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 成本也有不同的组成部分。程晓明[8]等人在研究中将公共卫生项目的成本分为人员经费、固定资产折旧维修费、卫生材料费、低值易耗品费和日常运营费五大类;高欣欣等[9]人在研究时也沿用了这种分类方法。陈渊青[10]等人在对深圳市的公共卫生服务包进行成本测算时, 则将成分分为人力成本、基本支持与保障成本两个部分, 其中基本支持与保障成本包含管理费、培训费、设备折旧费、业务用房租金、水电及维修费。周勇等[11]人在研究时则将成本分为固定资产折旧修缮费和租赁费、劳务费、公务费、业务费、低值易耗品费和卫生材料费六部分。而田建国等[12]人将劳务、业务、公务、卫生材料 (含其他材料) 消耗、低值易耗品和固定资产折旧维修等6个方面的成本费用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个部分对上海市青浦区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成本进行了测算。在实际测算时, 学者对成本的分类则依据于采用的测算方法以及测算的便利性和准确性。就国内研究而言, 大多是在劳务费、公务费、固定资产折旧维修费、卫生材料费、低值易耗品费和日常运营费六大类成本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研究的需要进行调整。

3 测算方法

对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成本测算方法, 根据测算的立足点不同可以概括为自上而下法 (top-down costing) 和自下而上法 (bottom-up costing) 。自上而下法是将总成本进行逐步分摊, 从而测算出某项目服务或者其他一些具体变量 (如某种疾病、住院床日等) 的成本;自下而上法一般以项目或者活动为基础, 测算用于该项目或活动的具体资源的数量;进而测算出该项目或者活动的成本[13], 作业成本法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方法是自上而下的方法, 比较常见的是完全成本法 (标准成本法) 和作业成本法。

在实际成本测算中, 一般采用完全成本法, 它是一种标准的自上而下进行测算的方法, 即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科室根据其成本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直接和间接关系, 划分成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然后测算各成本的六大类成本, 包括劳务费、公务费、业务费、低值易耗品费、卫生材料费和固定资产折旧维修费;接着将各间接成本的成本按照一定标准分摊到各直接成本, 形成直接成本的总成本;最后采用操作时间分配系数法, 将各直接成本的总成本分摊到各服务项目上, 得到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成本[14]。

在自上而下的测算方法中, 作业成本法是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首先追溯成本到作业也就是具体的工作项目, 然后追溯到产品和其他成本对象。其基本步骤是:首先, 确定直接成本科室和间接成本科室的业务作业范围, 其中直接成本科室业务作业按是否由最终成本对象消耗又分为一级作业和二级作业;接着收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成本信息, 得到各科室的直接成本;然后, 将各科室的成本分配到科室的作业中;随后将间接成本科室作业分配到直接成本科室的二级作业中, 再将直接成本科室的二级作业分配到一级作业;最后, 将直接成本科室一级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中, 得到不同成本对象的成本[15]。

4 讨论

国内通过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测算的相关研究, 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成本, 为政府在卫生资源配置、合理制定补偿政策和评价分析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等方面提供了参考依据, 也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的改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成本的控制提供参考, 但是, 就目前的测算研究而言, 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 就测算方法而言, 两种测算方法各有优劣, 对于采用完全成本法进行测算, 测算过程相对比较简单, 对于测算在同一机构内实施的项目或者活动的成本比较准确, 对于测算项目或者活动的总成本和平均成本有一定的优势[16];但是, 如果测算的项目或者活动涉及到多个机构和层级, 测算的成本精确性相对较差。作业成本法虽然比完全成本法相对精确, 由于它根据具体的作业, 将成本分摊到不同的成本对象中, 有助于跟踪相关机构或者个人对项目或者活动的贡献, 从而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成本管理;然而, 该测算方法对机构的信息系统要求较高, 并要求有详细的活动记录, 因此, 测算的过程比较复杂[13]。无论是完全成本法, 还是作业成本法, 均是在其他领域使用的方法, 引入到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测算中均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应根据公共卫生服务的特点, 采取适宜的测算方法。

其次, 在具体操作方面, 国内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以一个地区、一个市或一个省进行研究, 在研究时往往在同一个地域内采取同样的标准进行测算, 很少考虑不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地域、条件的差异, 这就使得测算的结果虽然能够反映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但是不足以反映公共卫生项目的实际成本。此外, 由于各地区对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范围和标准也有不同的界定, 由于标准的不同, 这就使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服务提供上会采用不同的方法, 那么,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成本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在国内的部分研究中, 研究者往往借鉴前人研究确定的成本测算值或者测算中间的某一变量值, 这会使得测算结果产生偏差。因此, 在测算时应根据本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的具体要求和情况, 科学合理地设计测算的方法和确定相关变量的取值。

篇4: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基本情况汇报

摘 要: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社区已经成为城市社会最基层的单位。社区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既要看到以往取得的成就,也要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本文简单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重点提出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对策,包括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社区文化观;坚持科学发展,制定社区文化建设规划;坚持服务地方,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坚持依法治国,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等。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原则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116-03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深化,人们生活方式日趋社区化。社区建设重要内之一就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在网格化的城市社区中,社区文化要直接面对每一位居民,满足每一位居民的基本文化诉求,以提高其生活质量。社区文化建设也是提高城市社区管理水平、创建社区文化品牌、提高社区文化竞争力乃至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全面提高社区居民文明素质的迫切要求。

一、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些问题是在社区文化建设逐渐深入过程中产生的,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解决。

(一)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科学

20世纪80年代,社区文化这一概念才在我国出现,人们对它是认识还不够深刻。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们主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对社区文化的需求很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区文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慢慢地进入居民日常生活中。可是由于建设时间较短,人们对社区文化的认识不深入,对其作用和意义了解不够。从政府的角度看,各级政府没有看清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意义。在社会建设中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效益,还未能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对社区文化建设缺乏主动意识,没有统一规划,把社区文化建设仅仅当做是上级交代下来的一项任务,走过场。各部门之间没有明确分工,出现问题相互推卸责任。从城市社区基层组织的角度来看,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引导者,缺乏主动意识,工作积极性不高,执行力不强。认为办几场晚会,搞几次比赛就是社区文化建设,没有深刻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服务社区居民、促进居民和社区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居民的角度看,他们缺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把社区文化活动看成是政府和社区委员会的事情,自己只需直接享受就成。对于文化活动,态度消极,认为自己参不参加无足轻重,不感兴趣或工作繁忙是经常使用的借口。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筹集渠道单一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主体较为单一,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政府财政。叶长丽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究一2002年至2011年城市社区个案分析》中的“社区文化调查”表明,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投资占72.18%,社会赞助占9.2%,专项扶助(包括各种彩票)占1.84%,市场引导(企业投资)只占4.15%[1]。政府财政下拨的款项是有限的,有时还出现文化建设资金被挪用的情况,导致很多社区文化建设资金匮乏,有的活动不能及时有效开展。有些社区由于经费有限,社区文化活动场地狭小(私家车任意占地)、文化设施陈旧落后,或者设施不足,活动开展不充分,导致居民怨声载道。

(三)社区文化建设参与者素质不高

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参与者既包括各级党政机关,也包括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居民。高水平的社区文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参与者。但在城镇化建设中,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队伍不稳定,素质不高,工作能力有限。目前,我国社区文化工作人员多数是从社区委员会中选出来的,面对社区居民多元的文化需求,以及繁重的工作,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加上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居民热情低、工作成就低,所以,社区文化工作人员流失严重。另外,社区文化建设主要依靠居民参与,但化参与者的现状是:社区文化活动骨干是退休的中老年人,其他年龄层次群体的积极性未能调动起来,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难以为继。

(四)社区文化建设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

政策、法规是健康有序开展文化活动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一部专门针对社区文化管理的法规,社区文化管理主要靠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和社区制定的自治管理条例,在城市社区文化组织架构、内容、员工编制、地址设备、资金、民众文化团队法律认可程度等层面尚未存在较为明确的法律制度,使得计算数据没有一定的实际基础,考评没有根据,活动开展较为忙乱,监管随意性较强。”[2]这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带来很多困难。

二、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社区文化观

“所谓社区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指的是把社区文化建设真正作为一项事业来抓,正确引导广大居民群众真心诚意地关心和参与社区的文化建设。”[3]因此社区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重视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居民的自主选择权和自由发展权,最大程度满足居民多元文化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中心”,避免“重物不重人”的形式主义和盲目跟风。人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要想办法最大限度地吸引居民参与到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来。社区文化属于公益性事业,需要国家与民间共同努力来营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以靠政府和居民两个因素的结合,通过居民与政府的协调配合来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1.政府方面。政府要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一道纳入政府发展规划中。政府不仅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文化建设也要跟上步伐,积极推进社区文化的发展繁荣,让居民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成果,促进居民全面协调发展。

2.社区基层组织方面。社区基层组织要认识到良好的社区文化就是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为任务的,不仅要改善社区民主政治、社区人文环境,还要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增强居民之间的联系,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提升居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居民的全面发展。社区基层组织应建立居民联络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动员居民组织开展好各类文化活动,让社区居民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提升自身素质。

3.居民自身方面。居民作为社区文化建设参与、享有的主体,有责任和义务为社区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要求广大居民积极投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去。居民应积极为社区的文化发展建言献策,提出自己的思路见解,充分利用每一位居民的资源,进行社区文化建设,有效改善社区资源匮乏现象,激发居民主人翁意识,这样才能携手打造出文明、健康、祥和的社区。

(二)坚持科学发展,制定社区文化建设规划

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民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4]这说明,社区文化不单纯只是唱唱歌、跳跳舞,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优化社区文化氛围,促进社区和谐发展。这就要求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领导和职能部门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充分调研,了解居民的文化需求,认真规划,尽量做到为每一个居民提供恰当的文化产品服务。

1.理顺社区文化建设运行机制。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参与者人数众多,包括各级党政机关、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居民等。把他们有效组织起来,开展好社区文化活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要建设社区文化,就要走‘共识、共建、共办、共荣、共享之路。共识是前提,共建是重点,共办是合力,共荣是目标,共享是目的”[5]。为此,必须理顺政府、街道、居委会、非政府组织、居民的关系。目前对社区管理是“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应理顺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运行机制,即弄清谁主导、谁牵头、谁执行、谁参与等问题。各部门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同时打破条块分割,加强社区自治。鼓励社区的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居民等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形成政府认可、居委会指导、社区基层组织执行、居民积极参与的社区文化运行机制。

2.制定社区文化发展规划。为了使社区文化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系统化,就应该结合各个社区的实际,制定出社区文化发展规划。发展规划至少包括:发展总体规划、专项发展规划、阶段性发展计划、活动实施方案等内容。制定社区文化总体规划是为了明确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任务、阶段性目标、考核指标等,对整体工作起着顶层设计的作用。专项发展规划主要是各个社区结合本社区的区域位置、地理环境、人口素质、经济条件等,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制定出各具特色的专项发展计划,主要包括:具体工作的提出背景、特色意义、任务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措施、组织步骤、评价标准等。阶段性发展计划主要是根据年限发展要求,整合社区的各种文化发展资源,制定出各层级的发展计划,主要包括:文化场地的选定和建设、文化队伍的组建、文艺创作任务、大型文化活动、节庆文化活动等。具体文化活动实施方案主要是根据发展规划和计划,针对某一具体活动制定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具体活动目的、活动时间、负责机构和人员、组织形式、活动内容、考核(奖励)办法等。做好这一系列的发展规划、计划、方案,才能保证社区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并做到任何活动的开展都“有法可依、有制可查”。

(三)坚持服务地方,整合社区文化各类资源

城市社区文化就是依托地方性、区域性的社区发展起来的。社区文化建设要本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原则,整合社区内外各种资源,有效服务地方。整合丰富的社区内外资源并有效利用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其中既包括硬性资源和软性资源。

1.形成资金投入多元化格局。第一,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做好社区文化建设的财政规划。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绝大部分来自政府财政,资金有限,财政部门应该根据年度财务规划,切实做好社区文化建设的财务预算、决算,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保障社区文化场地充足、器材设备安全、人员培训正常、活动开展顺利。只有建立科学而严谨的财务规划,才能形成社区文化财政保障长效机制。第二,争取众多社会力量投资。除了财政投入外,中小企业、公益慈善组织也可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来源。社区应主动争取,发挥它们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力量。此外,社区还可通过投资项目的命名权、广告权等筹措资金。

2.文化人才引进培养多渠道。社区文化活动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大计。第一,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提高社区文化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对于不符合工作岗位的人员,可进行适当调整。培训内容包括思想教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通过系统培训,提高文化工作者的技能与素质。第二,完善社区专业文化人才的聘用制度。在引进专业文化人才的同时,可以尝试与地方高校合作,通过兼职、技术支持等方式,使那些在文艺或社会工作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教师等投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特别是有专业特长的大学生,吸引他们服务于社区,既有利于社区人才队伍的优化,也有助于大学生提升社会实践能力。第三,调动社区各群体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社区内有不同的群体,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群体文化。如爱好曲艺歌唱的老年群体、爱好球类运动的青年群体、热衷于绘画、舞蹈的少儿群体等,吸引这些不同的群体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不仅能使社区文化多姿多彩,而且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文化需求。

3.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要有利于文化多样性需求。文化活动需要一定的场地和设施,现在社区的环境、硬件设施基本完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活动和需求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有个性特色。为更好地满足社区人们的文化需求,一方面应尽可能增加新的设施器械;另一方面,应做到既有文化场地、设施的资源共享。也可适度发展有偿文化服务。文化建设市场化、产业化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文化产业化提供了可能。政府在提供福利型、公益性文化服务的同时,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因为人们的文化消费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行为,也是经济行为。社区可以引入一定量的文化产业,丰富文化产品,在满足文化需求的同时,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坚持依法治国,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

党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要求今后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全面依法治国”。一方面要求我们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制体系,另一方面要求人们树立法治意识,为社会主义“两个百年”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法治保证。法治文化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文化建设本身就应该做到“有法可依”。建立健全社区文化建设的法规体系,并制定合理的政策,使政府、社区、居民有序管理、组织、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才能使社区文化建设在法律轨道上运行。第一,政府要带头搞好法制建设,一切社区文化项目都必须在法治的规范下进行,从法律上明确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地位,明确工作职责,形成权责明确的法律追究机制。第二,社区管理部门要从本社区的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区规民约,以规范和约束社区各种文化活动。其立足点要放在保障社区居民的文化权益、维护社区的文化设施、保证社区的文化活动有序开展方面,努力建设和谐文明的社区文化。第三,建立社区居民民主参与机制。所有关于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的决策与执行过程都要公开透明,让居民有机会参与并监督社区文化建设。居民中不乏专家学者,在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时,向有关居民征询意见和建议,能够使政策法规更加符合民意,更加切合实际,从而增强政策法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叶长丽.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究一2002年至2011年城市社区个案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王倩茹.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篇5: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基本情况汇报

平川区卫生局 2008年2月25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首先,我代表区卫生局、代表各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在百忙之中前来我区调研指导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平川区是新建区,辖4乡3镇4个街道办事处,58个行政村,26个居委会,总人口19.5万人,其中城市人口9.7万人。2005年以来,我区认真落实国家政策,稳步推动,积极做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汇报如下: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建设情况

1、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将其作为解决城市居民基本医疗问题和卫生改革的一项主要措施,列入了重要工作日程,区上成立了由区政府主管副区长任组长,卫生、民政、药监、物价、财政、教育、人事劳动、城建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职责。区委、区政府曾几次专门组织召开了社区卫生服务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并研究制定了《平川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施意见》和《平川 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卫生局通过参观学习借鉴经验,先后制定了《平川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评审验收标准》、《平川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收费标准》、《平川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和《平川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情况

依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原则及《平川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施意见》和《平川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则》。到2007年底,在宝积路、电力路、红会路建立起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并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到2008年底,在兴平路、红会路、宝积路建立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到2010年,在兴平路兴佳城建立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情况

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过程中,我们坚持“统筹规划,控制总量,利用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转变观念,理顺管理体制,发挥辖区为企业医院、部分卫生院的资源优势。2006年,在原企业医院和部分卫生院原来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按照《甘肃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进行了改造,并规定中心建筑面积不少于600平方米,站建筑面积不少于120平方米,预防保健服务区与医疗服务区分开设置,充分体现保护患者隐私、无障碍设计要求,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设病床区的,每设一床位至少增加30平方米建筑面积。目前,已建成6个机构的业 务用房面积为7185.5平方米,拥有设备297台件,从业人员88人,其中管理人员8人,医生40人,护士36人,专职防保人员4人。社区卫生服务初具规模,覆盖率达到了86.4%。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政投入情况

近两年,我区财政投入17万元,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入121.9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建设,设备配置和人才培训等。共维修房屋1782.5m;添置63台件,价值46.5万元的设备,改善了社区卫生服务条件。2007年,区财政按照城区常住居民每人补助1元的标准,列处了年度财政预算。中央、省、市按照辖区常住居民每人7元的标准安排,中央、省、市财政各补助4元、2元、1元,并根据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下拨我区69万元。年底前,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经费下拨到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今年,我们计划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电脑、打印机和部分医疗、健康教育设备。

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为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我们切实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素质培养工作,每年按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训计划,选派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省、市组织的全科医师和护士培训,共培训全科医师24名,护士11名,参加甘肃省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培训6名,参加市级培训15名。两年来,先后组织外出参观学习49人次,吸引优秀人才进社区3名,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

2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把业务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现已完成80%的老、弱、病、残等弱势人群的入户调查和建档工作,建档率达到了96%以上。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宣传,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举办健康教育讲座54期,出板报76期,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意识。在医疗方面,提供了方便、快捷、优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建立了24小时值班制度,发放了联系卡,根据居民的需求,随时提供咨询、护理、治疗、康复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机构选派主治(管)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到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传染病报告率在95%以上,五苗单苗合格接种率79.5%,全程接种率≥90%,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95%,儿童预防接种建卡率为100%,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9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35周岁以上患者首诊测血压60例≥9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了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并发放避孕药具和咨询服务。注重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规定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分别配备中成不少于50种和30种。

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改革及政策落实情况 人事和劳动保障部门合同区卫生局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时纳入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2007年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覆盖率达到60%以上,适当提高 了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费用的报销66例,提供就医方便的“刷卡”联网服务,有效引导参保职工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民政部门积极落实了城市生活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政策,与人事和劳动保障部门联系,将城市生活困难群众也纳入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物价部门制定了《平川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收费标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为价格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公开透明,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各医疗机构制定了双向转诊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转到对口医疗机构的病员凭《双向转诊卡》免收挂号费、免收急诊接诊交通费;对口医疗机构下转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员凭《双向转诊卡》免费纳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系统管理,实行“五免四优”优惠。

篇6:关于创建卫生城市工作情况汇报

一是全面动员部署。针对去年创城工作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年初开始共组织召开了3次专题会议,由单位负责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即卫生系统创城准备会、医疗机构创城培训会、健康教育培训会议。4月17日,全区召开了创卫工作动员大会。19日,卫生局将召开全系统创卫工作动员大会,会后还将陆续组织召开餐饮单位创城培训会、工地负责人会、学校食堂负责人培训会等。通过几次会议的召开,各相关单位高度重视,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配合创城工作,认真准备,积极整改,推进了我区“创城”工作的进展。

二是落实责任。卫生局创城指挥部和系统各单位以及驻区医疗机构领导签定了责任书。局班子成员建立了责任制,分别包保系统各单位,加强日常督导。

三是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我们本着“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创造亮点”的原则,首先调整监督员作息时间,周六周日不休息,以完成当日工作量为基准,延长工作时间。其次,监督员落实责任区,领导班子分片包干,保证组织措施到位。跟踪督导到位,按照量化指标进行跟踪督导,要求工作一天一量化,一天一反馈,对完不成当日任务的进行经济处罚。

XX区卫生局创建卫生城市整体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1、3月15日?4月16日为创城摸底排查阶段 2、4月17日?6月15日为整改、清理、整顿阶段(卫生系统百日会战)

3、6月16日?7月12日达标、验收、迎检阶段

二、存在问题及下步整改措施

一是“五小”取缔的问题,经过前阶段地毯式排查,全区有小型餐饮单位288户,市场摊位50户,小食品加工企业70 户,小美容美发87户,经过监督检查仍不达标,需要对其进行取缔。鉴于取缔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大,因此需要联合执法。由区卫生局牵头,区工商局为行政执法主体(根据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四条规定),区公安、区行政执法局配合完成取缔工作。4月18日?5月20日要力争完成取缔业户总数的三分之二,5月21 日?6月10日完成所有取缔任务。

二是集贸市场问题,全区共有27家集贸市场存在食品加工、公共场所业户,3家达不到国检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上、下水。

我局建议:集贸市场(青川路残疾人市场、大房身社区市场、正阳春和市场)内有食品生产、加工、公共场所业户的,必须有上、下水。如没有食品生产、加工、公共场所业户的,则可以没有上、下水。集贸市场转型经营问题需区政府协调解决。

三是工地食堂和机关企事业食堂问题。各工地食堂陆续开工,大多都达不到卫生标准,我局建议区城建局在工地食堂取得《卫生许可证》后,在允许其开工。吉林省安全厅食堂、省武警招待所食堂拒绝接受监督检查和整改,我们将向市创城指挥部反映,督促该单位办理《卫生许可证》。

四是传染病管理问题。全区共有7家医疗机构参加创城检查。208医院归沈阳军区后勤部管理,没有其批准,不接受任何检查,我们已报省、市卫生部门。

医疗机构普遍存在医疗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污水排放不达标。医疗垃圾存放时间超过规定的标准时限(48小时,XX市医疗废物回收公司对XX区医院、中医院的医疗废物每周回收一次,对北方肝胆医院、市二院、客车医院的医疗废物每周一、三、五、或二、四、六回收),x光和ct室等污水都未进行单独处理。

篇7: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情况汇报

XX市人民政府 2011年3月1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XX襟江近海,是长三角一座年轻美丽、充满生机活力的滨江城市。南与苏州、无锡隔江相望,北依苏中、苏北广袤平原,是长江下游少有的集公路、铁路、水运于一体的交通枢纽城市。辖8个镇、1个街道、3个办事处、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曾先后获得了全国明星县(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全国生态示范区等称号。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XX.XX亿元,人均主要经济指标领跑苏中,达到苏南“第二方阵”发展水平。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我市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2007年全面启动“双创”工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2011年,市委、市政府确立“三城同创”工作目标,力争在2013年通过国家卫生城市验收,2014年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下面,我就XX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相关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1995年我市建成江苏省卫生城市。2000年以来,连续10年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年度复审。通过多年努力,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目前我市申报国家卫生城市的10项必备条件已基本达标。

1、城市生活垃圾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80%;

2、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

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绿地率2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5平方米;

4、全年API指数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

5、我市于1995年5月被扬州市爱卫会命名为灭鼠先进市,2007年10月通过复查。1998年10月被泰州市爱卫会命名为灭蟑先进市,2008年10月通过复查。2007年12月被泰州市爱卫会命名为灭蝇先进市。蚊密度得到有效控制;

6、我市《爱国卫生工作管理办法》已递交市人大讨论;

7、城市建成区无烟草广告;

8、多年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9、多年无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

10、我市居民对卫生状况基本满意,抽样调查满意率达到85%。此外,我市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65%。省级卫生镇已建成2个。省级卫生村已建成15个。省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建成6个。

二、主要做法

多年来,我市把创建工作作为提高城市品位和群众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实事工程来抓,始终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列为市委、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之一。不断完善创建工作组织体系,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各项整治,依法实施监管,夯实城市公共卫生基础。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创建工作组织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加强创建领导。为强化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市成立“三城同创”工作指挥部,明确市“三城同创”工作指挥部机构设置、工作职能及指挥分工,制定了《XX市“三城同创”工作意见》和《实施方案》,明确市委常委挂钩联系“三城同创”工作重点建设项目。各镇、园区、办事处和市各有关部门也建立健全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联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领导体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召开创建工作协调会议,听取各职能部门的创建情况汇报,及时协调解创建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凝聚创建合力。根据国家卫生城市的标准和要求,市政府与各关镇、园区、办事处和市各有关部门签订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创建目标任务和要求层层分解,做到责任明确、分工具体。各镇、园区、办事处和市各有关部门把具体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逐条逐项落实到下属单位、社区,形成了“千斤重担万人挑,齐心协力抓创建”的工作格局。

三是开展创建督查。为切实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由市委组织部和市纪委组成创建工作督查考核组,检查督办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

(二)加大投入,强化整治,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城市容貌标准》要求,每年添置和更新环卫和保洁等公共卫生设施。实施垃圾不落地工程,加快垃圾收集速度,减少暴露时间,改善环卫工人的作业条件。加快推进垃圾中转站建设,各镇、园区、办事处先后建成了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垃圾处理达到了村组收集、镇转运、市处理模式。继续推进老城区道路硬化改造工程。加快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步伐。加强绿化和亮化工程建设。

二是重点整治成效明显。大力开展市容环境专项整治。在城区各主干道开展示范道路创建活动。结合街道立面整治和城中村改造,对临时建筑、违章建筑、影响市容市貌建筑等,实行了有计划、分步骤的拆迁,做到“清除占道、还路于民”。道路建设和建筑施工专项整治成效明显。城区在建、改建施工工地全面实行围栏施工,工地内物料分类堆放整齐,运输过程中无滴漏抛洒,工地各项卫生管理制度齐全。持之以恒抓好城中村改造和城郊结合部整治。背街小巷的保洁质量和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公厕保洁达到“四无四净”的要求。城市“牛皮癣”这一城市管理顽症得到有效遏制。城区河道专项整治全面实施。完成城区河道疏浚、驳砌工程和配套涵闸控制建设工程。

加大排污口监管力度,实行定时调水冲污,城区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规范集贸市场秩序和卫生管理。取缔无证和占道经营,做到卫生制度落实、商品划行归市、摊点摆放整齐、环卫设施齐全、垃圾及时清运。查处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实施挂牌督办。按照整改一批、处罚一批、搬迁一批、关闭一批的原则,切实解决化工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了我市城乡环境质量。

(三)突出重点,依法监管,城市公共卫生基础全面夯实 一是广泛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在开展环境建设的基础上,每年组织春冬两季灭鼠、秋季灭蟑和灭蚊蝇活动。由市卫生局安排专业消杀公司统一实施。认真做好城区四害密度监测工作,掌握我市四害消长规律和种群变化情况,指导各行业有效实施病媒生物防制。

二是强化食品安全、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强化对餐饮服务单位等五小行业经常性卫生监管,规范卫生行政许可。认真做好重大活动、重大节日期间的卫生监督工作。开展食品添加剂索证和量化分级管理,完善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科学、规范、有序地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健全公共场所内部管理制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全面落实各项基本卫生措施。提高公共场所卫生整体水平。

三是开展生活饮用水监测工作。在自来水公司进行出厂水自检的同时,按规定对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水进行监测。对我市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管理情况及自来水公司的出厂水和末梢水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卫生安全。

四是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完善疫情登记和疫情报告制度,全面实行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坚持开展肠道门诊。对医疗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置,医源性污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计划免疫工作有效落实,疫苗接种率达到了省规定的要求。全市各类传染病呈现低水平散发状态。

五是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健康教育机构和网络健全。扎实推进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镇创建工作。组织健康教育巡讲团,面向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重点人群等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巡讲活动。全市各医疗单位通过设立宣传栏、播放录像等形式,向病人和家属进行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市教育部门把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内容之一,在中、小学校全面开设健康教育课。市卫生部门广泛开展控烟工作,无烟医疗机构建设成效显著。

三、存在问题

(一)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我市目前有部分指标尚未完全达标,主要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达标,居民对卫生状况的满意率偏低,全市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低。其余各项虽然相关职能部门认为已经达标,但仍缺少上级主管部门的书面认定。

(二)我市生活垃圾送如皋市垃圾发电厂焚烧处理,非可燃垃圾送雅桥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雅桥垃圾填埋场因建设较早,容积不够且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无害化处理标准,短期内即将饱和封场,亟 6

待选址新建。西环无害化粪便处理场距城区较近,设计不符合有关要求,容积偏小。

(三)城区现有水冲式公厕61座,布局不合理,管理欠规范,特别是新城区和城郊村公厕数量严重不足。二类以上公厕数量达不到标准要求。老城区尚有14座公厕(旱)亟待改造。

(四)城区现有马洲公园、人民公园、东湖园、西郊农民公园4座,公园的数量和面积尚不能满足市民的休闲需求。

(五)农贸市场。目前老城区农贸市场容量不足,公厕建设未达二类标准,大部分垃圾站建设达不到相关要求,活禽屠宰虽有分区但未能真正隔离,缺乏污水(物)处置和消毒设施。

(六)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虽已达到4万吨/日,但污水收集管网建设还未能覆盖城区,特别是郊区村污水管网建设目前还是零。

(七)我市共有餐饮单位1483家,其中小餐饮店890家,卫生基本达标357家,公共场所单位722家,卫生基本达标173家。小餐饮店、公共场所单位71%未能达标。

(八)城区现有河道32条,已驳砌29条,尚有北长田岸河、工农河、七一河3条河道亟需整治。

(九)我市城区停车场车位严重不足,导致车辆停放秩序混乱,违章停车、乱停乱放现象严重。

(十)多年来,我市在健康教育方面投入经费不足,机构建设也不完善,市民大卫生意识较差,健康行为形成率太低。

四、下一步打算

(一)工作目标

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梳理创建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抓好整改落实,力争2013年通过全国爱卫办专家评审,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目标。

(二)工作措施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一是加强市“三城同创”指挥部领导力量,提升指挥部办公室工作效能。二是与各镇、园区、办事处和各责任部门签订创建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创建工作责任制管理。三是严格实行创建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对不履行创建责任、完不成创建任务的单位,实行责任追究。

2、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市民素质。通过新闻媒体,树立正面典型,引导市民珍惜创卫成果,组织单位、企业、工厂、学校、社区开展各项创卫活动,带动市民体验创卫、参与创卫,自觉养成爱护环境、文明生活的习惯。

3、进一步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城中村和城郊结合部改造、城镇和农村绿化建设、规范化养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电镀中心建设、化工集中区建设、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停车场建设、国家级环保优美乡镇创建、垃圾填埋场建设、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公厕改造、城区和乡镇污水处理、城区河道综合治理、公共卫生建设、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农村改厕和道路运输市场管理等18个重点项目的建设进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环境。

4进一步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创卫城果。一是不断完善和巩固督查、考核、奖惩机制。二是按照重心下移的思路,进一步强化镇、8

园区、办事处的城市社区管理职能。三是专题探讨、深入研究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的新思路、新办法,探索城市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制定适应现代化城市管理的新办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过程中。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和要求,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在此,恳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常来XX调研指导,对我市的创建工作多提宝贵意见。我市将以各位领导、专家的意见为指导,不遗余力地抓好落实,切实加快创建工作步伐,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内全面完成“三城同创”工作目标。

篇8: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基本情况汇报

1 材料与方法

自拟调查表, 先后两次对全市1个市级、13个县级卫生监督机构进行普查, 内容包括体制改革、人员、经费、办公用房、车辆、主要办公设备、取证器材、快速检测装备等8方面。调查员由市卫生监督所抽调, 经统一培训后, 逐一对各个卫生监督机构进行现场调查。

2 结果

2.1 机构改革与人员情况

至2005年1月, 全市完成体制改革并正常运行的机构共7家 (市级1家、县级6家) ;到2007年1月, 完成改革共12家 (县级增加到11家) ;其余1家改制方案已获批准, 1家还没有报批方案。

到2007年1月, 对完成改制的卫生监督机构人员仍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职称结构情况:高级职称占2.52%, 中级职称占22.71%, 初级及无职称人员占74.77%。人员学历结构:本科级以上占3.68%, 大专占39.75%, 中专及以下占56.57%。

2.2 经费保障情况

2004年全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人均总费用为1.92万元, 其中财政投入为0.95万元, 占总费用49.4%。已完成改制的7家监督机构人均总费用1.65万元, 其中财政投入0.85万元, 占总费用51.3%, 略高于全市。

2006年, 全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人均总费用为2.21万元, 其中财政投入为0.93万元, 财政投入占总费用42.1%。已完成改制的12家监督机构人均总费用为1.96万元, 其中财政投入1.19万元, 占60.6%, 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财政完全保障人员工资的仅2家, 均没有业务经费。工资总额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达58.5%, 还有2家机构不能足额发放人员工资。

注:1) 为卫生防疫站;2) 方案已获批准, 改制未到位。

2.3 办公设备与取证器材

至2005年1月, 全市7家卫生监督机构共有计算机12台。完成改制的7家监督机构普及了传真机, 仅有1台复印机, 1台摄像机, 平均拥有照相机1.6台。

到2007年1月, 由于国债项目到位, 再加上自筹资金进行装备, 全市共有计算机114台, 各家均有, 并能够部分上网。共有打印机44台, 每家均有。4家已改制的卫生监督机构还没有复印机, 其余每家1台。有投影仪6台, 均在第一批国债项目单位。有传真机13台, 3家没有 (2家为已改制的监督机构, 1家为卫生防疫站) 。9家监督机构 (均为国债项目单位) 共装备摄像机18台。照相机共有38架, 3家没有装备 (其中已改制监督机构1家, 防疫站2家) 。8家已完成改制的县级监督机构共有录音笔16支, 每家2支。

2.4 快速检测装备配置情况

2005年1月, 除了市监督所有12台、两家县级防疫站共有16台现场快速监测设备以外, 其余的单位均为零。 到2007年1月, 共有各类快速检测设备76台 (套) , 6家第一批国债项目单位共有48台 (套) 。

2.5 办公用房情况

12家已完成改制的监督机构中拥有房屋产权的仅有5家, 其余7家中有5家无产权, 2家产权未理顺。有产权的监督机构人均办公面积5.4m2 (表3) 。

2.6 车辆配置情况

至2005年1月, 全市卫生监督机构共有车辆32辆, 其中已完成改制的7家机构共有12辆, 最多的有4辆, 还有一个县没有车。 到2007年1月, 全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共有车31辆。已完成改制的12家监督机构共有车辆22辆, 其中第一批国债项目装备7辆 (第二批尚未到位) , 最多的有6辆, 还有一个县没有车。按照装备标准[5]的要求, 运城市各级监督机构的车辆配置率均不足标准的一半。

注:1) 为卫生防疫站;2) 产权尚未理顺。

3 讨论与建议

运城市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尚未完成, 但卫生监督队伍已初具规模。市、县共14家监督机构中有12家已完成体制改革, 占总数的85.7%。市辖区的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尚未起步。

由于改制的原因, 监督机构的总人数相对减少, 但是, 已改制的监督机构总人数相对稳定, 卫生监督员总数略有增加。此规模能够满足目前工作的需要, 要完成包括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以及执业医师管理在内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任务, 在乡镇设立派出机构, 还必须增加卫生监督人员规模, 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40%左右[7]。同时, 运城市卫生监督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学术带头人等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落实国家政策, 加快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步伐。从调查情况来看, 经费和装备现状不容乐观。尽管办公设备、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取证器材和车辆等由于国债项目的投入有所缓解 (相当于装备标准[5]的20%~50%) , 但由于地方配套与自筹不足, 仍不能满足一线卫生监督工作的需要。办公用房的情况更差, 完成改制的监督机构中有近一半 (5/12) 无自己的办公用房, 有产权的监督机构人均用房面积远远低于人均40m2的标准。

2006年全市各级财政提供卫生监督总费用的比例仅42.1%, 低于2004年的49.4%。财政保障工资的比例不高, 2004年为30%~50%的监督机构占到一半;到2006年, 不足50%的监督机构仍有4家, 最低的仅31.4%, 有2家机构不能足额发放人员工资, 财政完全保障人员工资的机构仅有2家。对部分卫生局和监督机构领导深入访谈发现, 财政保障不力、没有装备和房屋, 是影响改革和卫生监督机构运行的最主要因素。

必须注意到, 随着卫生监督收费力度的加大, 结果是政府财政拨款减少, 影响了卫生监督工作的全面健康发展。应强化卫生执法监督等职能被弱化, 而有收费的职能, 如培训、体检等却被强化了, 相应地加剧了被监督单位的负担, 最终影响了监督执法。卫生监督既要保证民众健康, 又要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必须保持卫生监督的人文内涵和非功利性。当国家财政不能充分保障卫生监督时, 卫生监督事业的发展只能趋于萎缩, 民众健康将受到空前的威胁, 社会发展将遭受严重障碍[8]。《行政许可法》第58条第1款规定,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和对行政许可项目进行监督检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所有的卫生法律法规都没有规定卫生监督工作可以收费。按照《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9]第2条 (1) 的规定, “卫生监督机构履行卫生管理和监督职责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支出, 包括人员经费、公务费、业务费和建设支出", 卫生监督工作的经费筹措途径应该彻底改变, 靠执法创收、以收费和罚款养人的传统做法已不能合法存在。

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要求是明确的, 关键是如何贯彻落实。建议国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 同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也要发挥主动性, 积极推进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为维护辖区人民身体健康、保护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索运城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方法自拟调查表, 于2005年1月和2007年1月两次对全市卫生监督机构8方面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至2007年1月, 全市14家机构中有12家完成改制。现有卫生监督员516人, 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3.68%。2004年全市人均卫生监督总费用为1.92万元, 2006年为2.21万元, 其中, 财政投入2004年为49.4%, 2006年下降为42.1%。国债项目到位后, 办公设备、取证器材、现场快速检测设备、车辆等仅相当于装备标准的20%50%, 地方配套与自筹不足, 卫生监督机构的装备仍很差。已改制的机构近一半没有办公用房产权, 有产权的人均办公面积仅5.4m2。结论还需进一步加大运城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投入, 改善基本条件, 不断提高人员素质。

关键词: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人员,装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中发[1997]3号) , 1997年1月.

[2]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 (卫办发[2000]第16号) , 2000年1月.

[3]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实施的若干意见》 (卫办发[2001]第112号) , 2001年4月.

[4]卫生部令39号.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2005年1月5日.

[5]卫生部.《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 (卫监督发[2005]76号) , 2005年3月.

[6]卫生部.《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实施意见》 (卫监督发[2006]223号) , 2006年6月.

[7]樊贵宏.运城市卫生监督队伍的现状与评价.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6.

[8]石滨, 杜昌琦.卫生监督面对市场经济的困惑.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3年第6期:327.

上一篇:营养大讲堂之磷下一篇:秋天也有语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