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医疗卫生服务

2024-06-16

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精选十篇)

城市医疗卫生服务 篇1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卫生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同时存在优质资源过分向大医院集中,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城市居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等问题,这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1]。针对城市社区卫生发展问题,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1997]3号)提出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1999年到2006年,从卫生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多部门到国务院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基妇发[1999]第326号)、《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基妇发[2002]186号)和《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等。《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和公益性质,强调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

因此,全国绝大多数城市都开展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设置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2],但从总体看,效果并不显著,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六位一体”(即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功能未充分体现,医疗保障政策支持不到位,双向转诊制度运行不畅,城市三级医院“门庭若市”,承担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任务,而社区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和形势仍相当严峻[3]。据调查,我国省、市级大医院的门诊病人中64.8%,住院的慢性病病人中的76.8%都可以在社区医疗机构中解决[4]。这说明我国城市社区医疗服务还远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城市大多数居民(包括就业人员,下同)不愿意到社区医疗机构去就诊。

2 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源——对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医疗的误解

我国政府虽然出台了不少文件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力求缓解和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但几无成效。究其根本原因,本文认为一个很重要的根本原因是对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医疗的误解,把两者混为一谈、混为一体,予以同样的发展机制、政策和制度安排,最终导致决策悖谬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2.1 社区卫生服务的来源及其在我国的演变

英国是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的发源地。1945年其《国家卫生服务法》提出由政府统一支付的专科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生制度。早期的社区卫生服务通常是指非住院的医疗服务,之后首先在精神病康复治疗领域发展起来,并逐渐扩大到老人、孕产妇、儿童和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领域[5]。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并未形成规模效应的服务体系,至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才再度提出要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6]。1999年卫生部等《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更明确指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义、性质和任务,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和发展。2006年《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2.2 我国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误解及其影响

根据政府的系列文件,我国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对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这种普遍认识: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有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两大职能的“六位一体”功能即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即基本医疗服务。基于这种普遍认识,各级政府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是按照这两大职能的“六位一体”功能来界定社区卫生服务及其机构的职责功能。同时,理论界也是按这种界定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学术理论研究,从而导致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工作者都总是把这两大职能的“六位一体”功能固化地“捆挷”在一起,想当然“六位一体”就是一个整体,理所当然应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作为一个整体职责来履行和开展工作。而政府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和决策也总是将这两大职能的“六位一体”功能视为一个整体,不加区分、不加区别地统一对待,笼统地混为一谈,并混予统一的发展机制和制度安排。这种误解还体现在官方文件和理论界往往都把“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混为一谈,统称“医疗卫生服务”;把“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混为一谈,统称“社区卫生服务”;把“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医疗服务”混为一谈,认为“社区医疗服务”就是“社区卫生服务”或社区卫生服务理所当然包括社区医疗服务。新医改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虽然提出了医药卫生四大体系的“概念”,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加以区别并独立出来(既然是作为并列关系的四大体系之一,就说明这两者之间的不同所在),但讲到完善这两大体系的具体措施包括《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国发[2009]12号)中的改革措施和政策导向时,又将两者相互混淆,实际上就是对社区卫生服务概念和内涵的误解所致。

以上这种对“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医疗服务”概念上的混淆和意识上的不加区别,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影响不大,甚至可以说没什么影响,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公共卫生和医疗事业(统称“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实行的是统一的计划政策,对居民群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也实行相对统一的购买政策。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特别是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影响就甚为深远了,因为从市场经济或商品经济角度看,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社区医疗服务是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产品,其生产、流通和购买(消费)规律是不完全相同的,因而涉及的政策制度安排也应是不同的,否则其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 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医疗的新解释

3.1 理论依据——公共产品理论

在经济学中,公共产品理论通常将社会产品(含服务)分为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非排他性是指一产品可以允许两个人以上消费,而要把任何一个人(不管他是否支付了费用)排除在消费之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非常高;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消费了这个产品并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私人产品是指一个人消费后其他人就不能再去消费的产品,从而只能使消费它的个人获益。私人产品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因此,一般认为私人产品由市场来提供;而公共产品因为不付费的人就可以“搭便车”,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是不会有动力提供任何公共产品的,所以应由政府负责提供;而介于以上两种产品之间的是准公共产品,它既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市场提供[7]。亦有研究指出,医疗卫生服务既有私人产品的特点,又兼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特征,既可以由市场提供,也可以由政府负责提供[6]。

3.2 确立社区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新概念

从上述公共产品理论角度分析,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六种功能和服务的性质是不同的,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即基本医疗和康复这两种功能和服务与健康教育、预防、保健、计划生育等四种功能和服务,从本质上说是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和服务产品。医疗和康复都是医生或医疗机构向患者提供的个人服务性商品,康复本来就是医疗服务的延伸或后续服务,其本质上也是医疗的一部分;而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和计划生育等则是卫生部门向一定范围内的所有居民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产品或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显然,以往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都把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及康复服务混为一谈是有欠妥之处的。因此,应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和服务产品的不同性质出发,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两大职能的六大功能进行重新归类,把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即基本医疗服务和康复归并为具有私人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性质的社区医疗服务,而把健康教育、预防(包括传染病防治)、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这些社会公共需要的服务产品归并为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从而把社区医疗和公共卫生的功能加以区别开来,把社区医疗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的整体功能中相对独立出来加以专门研究,从而在以往的研究和人们普遍确立的“社区卫生服务”的观念和概念中提出“社区医疗”这个独立概念。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要打破现行社区卫生服务观及其“六位一体”的整体功能论,重新确立新的社区卫生服务概念和社区医疗观念,即社区卫生服务是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包括社区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而社区医疗或称“社区医疗服务”是指或包括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即基本医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

3.3 确立社区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新概念的意义

综上分析,现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和社区医疗服务,其中公共卫生服务是典型的纯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负责提供或购买;而社区医疗服务尤其是基本医疗服务即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则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在不同的国家体制下,会有不同性质的判断,有的归之为私人产品,有的归之为准公共产品。而基于我国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一国情实际,我国社区医疗服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应属于私人产品,应该由市场来提供(实际上我国现实状况就如此),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因此,确立社

区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新概念,就能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依据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性及其生产、流通和购买(消费)的规律来加以研究,政府对发展社区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就应采取不同的,既符合产品特性,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实际的发展机制、政策和制度安排。这在学术研究上具有理论创新意义,对当前我国正在落实“新医改”,构建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致力于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也有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Z].2006.

[2]白剑峰."十一五"城乡医疗新变化缓解看病难有了时间表[N].人民日报,2006-03-30(11).

[3]王丽娜,王健.实施社区首诊制的意义及建议[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8):24-26.

[4]黄艾.从“看病难看病贵”看社区医疗建设[J].学习月刊,2007,283(2):28.

[5]黄存瑞,叶文彬,李国鸿.英国社区卫生服务制度及启示[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4,21:150-154.

[6]林琼.新型医疗保障制度下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52-53.

城市医疗卫生服务 篇2

半年检查考核结果的通报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8月下旬,区卫生局组织人员,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上半年工作情况进行了检查考核。现将考核结果通报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较去年有显著提高。全区截至8月28日建立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71701户、197595人,建档率为67%。开展健康教育讲座336次,受教育39286人。计划免疫接种38993人次,接种率为98.65%。孕产妇保健管理554人,管理率95.68%。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的逐步完成和服务的不断深入,半年门诊人次197730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4.52%。业务收入164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

2、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人员短缺情况下,兼顾机构建设,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服务水平,使这项惠民政策逐步得到社区居民认可。通过对全区263户社区居民的电话、入户随访,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调查均在96%以上。

二、存在问题:

1、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领导思想理念和管理能力还不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思想还停留在搞医疗、办诊所的层-1-

面,工作方式仍然是以药养医,坐堂行医,坐等病人的旧格局。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短缺,服务站人员流动性大,业务培训跟不上,卫技人员技术力量薄弱,设备短缺落后仍然是当前主要矛盾。如凯歌楼站只有4名工作人员,文化路站多名人员未注册,各项服务工作难以全面开展。

3、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不能有效衔接。如定慧寺、三官会、新楼、开光路、文化北路、鸳鸯湖等诊所转型的站,全科医师只从事基本医疗服务,不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真正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只有1-2名人员。导致公共卫生服务任务难以全面落实,建立健康档案的日常服务和基本医疗严重脱节,不能发挥居民健康监测与信息资源共享的作用。

4、中心对站的督导不到位,次数少,督导出问题解决不及时、不彻底。个别专干自身业务不精,督导不到位,如鼓楼、新明楼、驼峰路中心存在的问题,站上同样出现。

5、落后站的跟进步伐不一。如柳营路和桃源站通过半年努力各项工作逐步有所改观,并积极争取参加全科培训,提高服务水平。二里半站整体工作还没有起色。

6、网络管理员针对服务证管理系统操作不规范,服务有重复、错误记录现象发生,业务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服务证的发放速度缓慢,目前只发放服务证6441个,服务7934人次。按照年底发放2-3万个证任务差距大。

8、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重视基础免疫工作,忽略加强免疫,指标没有达到要求。传染病管理门诊日志填写不完善,部分临床医师诊断传染病时不采集流行病学信息,仅凭临床表现就进行诊断,出现误报、错报现象。结核病上报率低,时间过半但任务未过半。

9、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服务券回收率和系统管理率底,血红蛋白检测等部分服务项目未开展。不能有效的在早孕期对孕产妇进行管理,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补助卡和叶酸发放不到位。各类妇幼报表、报告卡填写不规范,上报时间不统一,内容缺乏逻辑性,有漏报情况发生。

10、慢病随访、残疾人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不设专人管理,责任医师不明确,没有按规范进行管理和针对性指导。

三、考核兑现补助情况:

公共卫生服务补助依照《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办法》,综合公共卫生占补助50%,公共卫生服务券服务回收占补助经费的50%。根据综合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得分在90分以上的全额兑现,得分在80-89分的,每降低1个百分点扣除补助经费1%,青山、崇文中心得分在90分以上全额补助,上郡中心88.1分扣2%补助,航宇中心87.3分、新明楼中心86.8分扣3%补助,鼓楼中心85.9分、驼峰中心85.7分扣4%补助。综合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按照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人

数,中心和站所辖社区半年每人补助按3.5元的标准计算,中心暂时管理社区每人补助按1.75元的标准计算,另兑现年初上郡路中心会议费等15000元,共计兑现补助642293元。社区卫生服务券按服务实际回收数结合考评得分情况兑现。航宇路中心等4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得分在90分以上,按照回收金额全额兑现。其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得分均在90分以下,以90分为基准线,每减低1个百分点扣1%补助,共计兑现补助164827元(详见附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尽快按照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对所辖各站综合公共卫生服务进行公开、公平、公正考核,将综合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和局里已考核的服务券补助经费下拨各站。考核结果要进行公示并上报卫生局。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管理、提高认识,确保全年工作任务按期完成。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将检查出的问题及早进行落实整改,明确任务、落实具体整改方案。主要领导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强化管理能力,把好大局。尤其是由医院部分转型的中心主任,要将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主要工作抓到手上,社区与医院要统筹兼顾,资源共享、合理分配,协调发展。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各项工作,认真抓好落实,确保全年工作如期完成。

2、加快居民摸底建档工作,实时开展社区诊断,发现并

确定辖区居民健康问题及其危险因素,分析并提出本社区需优先解决的卫生问题即优先干预项目,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基线数据。

3、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如散发宣传品、张贴宣传画、放映科普录像、举办知识讲座或在门诊进行宣传、开展重点人群专题健康教育、健康知识咨询等,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保健意识、自我防病意识。吸引社区居民主动要求提供各类保健服务,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知晓率。

4、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按规定配齐人员,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要严格按照规划设臵至少到位3-4名全科医师、2名护士和2名以上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目前各中心和站未注册卫技人员要尽快注册,年底将考核注册人员到位情况。要建立良好的学习培训机制,积极配合上级各项培训计划,逐步提高服务水平。各站聘用人员要按照新《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签订用人合同,合理兑现薪酬,确保人员相对稳定。

5、中心要制定严格的督导、考核方案,加强对所辖站的管理。每月至少下站进行1次业务督导与帮扶,每次督导要带着上次检查出问题核实整改情况,如尚未整改的,限定最后整改日期,并将最终整改情况上报卫生局。每半年对站进行1次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及时通报考核结果,通过督导考核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

6、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按照辖区人口分布情况建立

家庭责任医师制,每个家庭医生要明确自己所服务人口、户数、居委会数,建立“社区医生联系家庭通讯网络”,制作发放责任医生服务联系卡,公开联系方式。拓展社区医疗服务领域,积极开展特色服务和针对社区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现、随访和转诊管理。积极争取辖区大医院支持,逐步建立合理的双向转诊机制。

附:

1、榆阳区社区综合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兑现补助表

2、榆阳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券回收考核兑现补助表

榆阳区卫生局

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探讨 篇3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R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249-02

1 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重要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自2006年发布《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务院有关部门还研究制订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等9个配套政策文件,内容涉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财政补助、编制标准、队伍建设、医疗服务、药价管理、医院支援、医疗保险和中医药服务等方面。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这是一部为了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远大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文件中写到: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转变社区卫生服務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2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有待提高

(1)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及有关领导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深、不透,有的只是形式上的支持,内容上不支持导致组织领导与推动力度不够;虽然由“政府领导、部门协调、街道负责、居委会参与、卫生部门实行行业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已经明确,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没有全部理相互关系和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政府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不够,出现的医保政策不完善、补偿机制不健全、相关政策不配套等问题。(2)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认识不足。一方面,居民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疾病预防和保健的观念,在这方面的支出少;另一方面居民倾向于选择大医院就诊出于他们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设备、技术等方面的质疑。

2.2 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投入不足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社区医疗机构的经费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但是,由于企业不再承担办社会的功能,社区医疗机构的经费只能来源于政府。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公益性产品,很多项目都是免费的,普通的治疗也要求零利润,而转型的由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政府的财政投入,无法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结构的改造,功能分区,设备添制,服务人员的基本工资,人员培训以及未实行事业单位改革之前退休人员的费用,药品零利润的差价等等,只有实现财政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补给,社区卫生服务才不会出现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局面,工作人员才能完全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去。

2.3 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不足

(1)全科医学人才缺乏。首先,我国高等教育对于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不足。其次,政府对于全科人才的作用认识不足,缺乏培训资金的支持。其三,社区卫生工作人员以前都是专业性较强的临床医生、护士,知识结构单调,缺乏全科医学知识,达不到社区卫生工作的要求。(2)人才流动性强,队伍稳定性差。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社会地位相对低,工作辛苦,然而工资待遇、培训考核、职称评定等却与大医院医生存在明显差距;人才流动的政策导向、职称晋升等问题也是造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缺乏的原因。要开展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六位一体”工作尚有一定难度。

3 发展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对策

3.1 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

社区卫生服务坚持防治结合,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并重,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经济、有效的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推进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健全城市两级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逐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1)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提供基本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多样化的卫生服务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2)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深化卫生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调整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功能、布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大中型医院为医疗中心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新格局。(3)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迫切要求。为参保职工提供就近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并通过健康教育、预防保健,既保证基本医疗,又降低成本,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长久稳定运行,起重要支撑作用。(4)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社区卫生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形成了新型医患关系,充分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有利于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3.2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地方财政要努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会同有关部门合理确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服务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责任,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在坚持政府支持为主的前提下,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资金的缺乏问题,政府应该设立专项资金,扶持社区医疗机构的发展;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用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健康教育、一类疫苗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精神卫生管理、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等,再由社区医疗机构为居民提供服务;

3.3 扩大资金来源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放宽对民间投资主体和投资比例的限制,将各类可以利用的民间资本纳入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轨道,并扩大国内外各界的捐赠渠道来扩大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资金的来源。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公共卫生债券、彩票,加大征收烟草或酒类等税收来筹集资金等方式调整公共卫生筹资政策;政府可以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者,私人部门作为生产者,通过签约外包方式来获得公共资金;积极吸纳社会各方面的非政府资金,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卫生事业。

3.4 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员队伍的建设

大力培养全科医生,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建立全科医生到上一级医院的制度化的定期培训机制,加强对全科医生、全科护士的培训,逐步在社区建立一支以全科医学为主体,包括中医、西医、公卫、护理、药学、管理人员在内的卫生人才队伍;组织大医院的医生为社区医院提供服务或技术支持;组织社区医院的医生到大医院学习,建立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信息交流的平台,帮助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提高技术水平和专业技能;通过业务补助、电话补助、交通补助等形式鼓励退休医护人员按有关规定到社区服务,发展壮大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

3.5 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

社区卫生服务应具有较强的临床疾病診治能力以及良好的健康教育能力、预防干预能力、社区卫生保健等能力;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吸引患者前来就诊,关键是要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1)政府应该在资金配置、人员配置上给予特殊的政策倾斜,配备基本医疗所必需的医疗仪器、设备,配置适合社区发展的高素质的医护人员,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2)社区医疗机构应该发挥自身广泛性、高质性、便捷性、经济性等优势,针对老年病、慢性病的防治、康复保健、妇女和儿童保健等疾病,在服务内容和方式上提供多样化和主动性的特色服务。(3)社区医疗机构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服务,改变居民的疾病预防意识,使居民能够享受到家庭医生、健康咨询、个人健康顾问等医疗保健服务,做到防患于未然。

3.6 构建合理分工的两级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其一是加强社区与医院的分工合作。积极引导和组织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采取增强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对社区转诊患者提供选择科室、预约检查、组织会诊、安排住院等绿色通道,同时将处于康复期的患者及时转回社区,真正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好局面。其二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的联系。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在社区卫

3.7 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

政府的监督管理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通过一下工作来完成对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监管:(1)完备社区医疗服务标准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财会管理制度。定期对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经费、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考评,并将结果作为医疗服务质量考核的依据,只有达到规定的质量考核标准才能获得国家财政的全额拨款,切实加强对社区卫生财政补助资金全过程监督管理,提高各项财政补助资金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2)建立由卫生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医生和居民代表组成的监督机构对居民反映的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向卫生部门或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提出解决措施的公开透明的投诉制度。(3)加强行业监管,改进社区卫生服务考核评价制度,加强执业监管,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保障群众在社区卫生机构就医安全。(4)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立满足患者医疗需求的医疗信息系统和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政府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施行有效的监管。(5)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将社区卫生服务的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专户,支出纳入部门预算管理,人员待遇由财政予以保证,同时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患者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分配机制,切断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疗收费的直接联系,在药品方面实行零差率销售,定点生产,政府采购,统一配送,压缩流通环节,降低的费用全部让利给群众,维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

4 结语

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培养壮大人才队伍,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责,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切实把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城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康、持续发展,增进广大社区居民的健康,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杜乐勋•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陈孟阳,葛素红,王莹•城市居民你离“小病到社区”有多远[M] •社区出版社, 2004.

[3]刘钧,相琼.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08.

[4]国务院十一部委. 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1999.

[5]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改的意见,2009.04.

城市医疗卫生服务 篇4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卫生服务需求,影响因素

相关研究表明, 社区卫生服务 (CHS) 是满足城市居民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的最佳方式, 在提供便捷、连续、综合、协调、价廉的卫生服务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1]。当居民产生卫生服务需求时, 将会根据相关卫生服务的价格、收入及主观偏好等因素对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比较判断,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卫生服务机构。多种因素会影响居民对就诊机构的选择, 分析影响居民选择医疗机构的意向, 能够帮助改善社区卫生服务, 从而提供更加方便、有效的服务, 本文通过调查包头市城市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及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分析研究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

资料与方法

2012年3月15日-9月15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包头市3个区 (昆区、青山区、东河区) 分别选取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以该社区服务中心所管辖的年满18周岁的社区居民作为访谈对象。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以面谈的方式, 共对1180名近两周内有卫生服务需求的社区居民进行了深入访谈。问卷为自编问卷, 调查内容包括调查者的一般情况、卫生服务需求情况, 卫生服务机构选择意愿及社区卫生服务知晓利用情况等。数据采用Excel2003录入并核对, 用SPSS11.5进行Logistic分析。

结果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深入访谈对象1180例, 平均年龄45.4岁。女性居多, 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56%, 享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较多 (67.1%) ;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达到76.1%, 见表1。

近两周内卫生服务需求及社区卫生服务实际利用情况:在被调查人群中, 其中564人选择社区卫生服务, 平均年龄58.6岁, 占总调查人数的47.8%, 利用率最高的是健康指导和疾病预防, 分别为91.5%和85.5%, 见表2。

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根据研究目的, 选取居民是否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为因变量, 选择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 自变量大致分为3类[2]: (1) 人口学特征, 包括性别、年龄、全家人均月收入, 工作情况, 医保情况。 (2) 社区卫生服务知晓情况, 包括居民健康档案, 预防接种, 儿童、孕产妇、老年人保健, 健康体检与指导, 家庭病床等知晓情况。 (3) 就诊机构选择意愿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包括患病情况, 接受卫生服务情况, 选择或未选择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步行时间及就诊时间。共引入变量25个, 各分类变量按等级进行数量化赋值, 进行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置信度0.95, 结果显示有8个自变量进入最终的模型。对该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 似然比的χ2值为894.81, P<0.0001表明模型有显著意义, 调整R2为0.4595, 表示该模型有较强的解释能力。8个自变量进入最终的模型, 见表3。

对进入模型变量的分析:25个变量中8个变量被选入, 表明此8个变量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与否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年龄、基本医疗保障情况、社区卫生服务方便程度及社区卫生服务知晓情况的参数估计值为正, 可认为它们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产生正面影响, 其中年龄的OR值最大, 说明年龄每增加一个等级所引起的变化强于其他正面因影响因素, 相对贡献较大。药品种类不全、社区卫生机构医疗设施、设备不完善、医疗技术有限及自感病情的严重程度偏回归系数估计值符号为负, 提示不利于居民利用社区卫生服务, 根据OR值药品种类不全相对贡献较大。

讨论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程度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好坏的指标之一。从调查结果来看, 包头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利用率47.8%, 说明包头市城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较高。方便快捷程度也是包头市社区卫生服务的一大优势, 包头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十余年来, 社区卫生机构的数量及规模发展迅速。我们看到当居民有健康指导和疾病预防需求时, 普遍会选择社区卫生机构, 健康指导和疾病预防的相对利用率很高, 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其它医疗机构此类卫生服务项目缺乏, 二是包头市社区卫生服务真正做到了“六位一体”。

从影响因素我们看到年龄是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是否利用的显著变量, 选择社区卫生服务的患者平均年龄达到58.6岁, 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离退休人员是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群体, 且他们对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程度很高, 相反青年人普遍不清楚社区卫生服务的具体项目, 有些甚至不知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存在。这种现象相信会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深入开展慢慢改善的。医疗保障和方便快捷程度也对社区卫生服务有正面促进作用, 提示社区卫生服务要在布局和医疗保障覆盖程度上多下工夫,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方便程度, 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3]。

药品种类不全、社区中心医疗设施、设备不完善、医疗技术有限、

自感病情的严重程度四项因素不利于社区卫生服务利用, 针对这些因素, 包头市社区卫生服务一是要扩大药品种类, 改善设施设备;二是要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 例如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 配备高质量的全科医生等。

参考文献

[1] 任苒, 初伟, 周玲, 等.城市居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 2001, (4) :3-5.

[2] 卢祖洵, 刘军安, 彭绩, 等.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 21 (7) :464-467.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篇5

**卫生局 2012年6月27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首先,我代表县卫生局、代表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在百忙之中前来我县检查指导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县地处鲁西平原,辖18个乡镇办事处,面积1064平方公里,总人口80.43万,城镇居民17.8万人。2008年以来,我县认真落实国家政策,稳步推动,积极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汇报如下: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建设情况

(一)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情况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将其作为解决城市居民基本医疗问题和卫生改革的一项主要措施,列入了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了由县政府主管副县长任组长,卫生、民政、药监、物价、财政、教育、人事劳动、城建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职责。县委、县政府曾几次专门组织召开了社区卫生服务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并研究制定 了《**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施意见》和《**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县卫生局通过参观学习借鉴经验,制定了城市社务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工作目标考核,成立以局长任组长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计划,为进一步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情况

依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原则及《**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施意见》和《**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则》。到2009年底,在城区侨润、狮子楼、博济桥街道办事处建立起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并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形成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公共卫生服务

公共卫生工作是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所在,是进行社区诊断和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措施的依据。一是加强与社区居委会领导的联系,争取社区领导的支持和理解;二是组建公共卫生团队。分片包干,开展建档查体工作。对社区居民进行入户调查,逐人核实,在入户调查的同时开展家庭成员健康体检,切实做好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三是广泛宣传、义诊等形式,争取居民的理解与参与;四是坚持以人性化的服务方式感动人,2 用一流的服务技术吸引人,用健康教育说服人,切实把调查落到实处。通过调查摸底,走访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档案166876人,其中:65岁以上老人17991人,高血压患者5451人,糖尿病患者 1852人,0—6岁儿童 9150人,育龄妇女 30280人,为6800名孕产妇建立孕期保健档案。

(二)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六位一体”

一是辖区0—6岁儿童实行了规划免疫计算机系统管理,严格按程序进行预防接种,对不按时接种的儿童采取下发通知单或电话通知的形势,有效的保证了及时全程接种,免疫接种率达98%以上;二是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惠及社区居民。“无缝式”的责任医师负责制,确保了社区医疗不留死角;巡诊、健康合同服务、上门服务、电话服务、家庭病床服务、双向转诊等灵活机动的服务方式基本满足了居民的健康需求。特别是65岁以上的老人和患有慢性病、精神病、残疾人进行家庭防视或上门服务。三是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发放居民健康宣传材料105000余份,小册子32000余份,举办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专题讲座50期,制作健康知识宣传栏98期,受益居民 72300 人,建立了 12个规范的社区卫生健康教育宣传栏,定期进入社区居民小区开展义诊,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有针对性地发放健康处方,大大提高了居民健康的自我保健能力和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85%以上;四是立足社区,切实做好“两 3 个系统”管理,把妇幼保健工作落实到社区,辖区育龄期妇女30280 人,为6800名孕期妇女建立孕产妇档案,免费进行孕期查体和产后防视。对6岁以下儿童严格按照4.2.1对其进行系统化管理,对存在问题的儿童及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五是突出中医特色为慢性病人、精神病人提供中医药服务,提高了慢性病人的康复;六是切实做好计划生技术指导,为孕前妇女提供技术指导4320人次,免费发放药具3种。

(三)建章立制,保障工作质量

为规范社区服务行为,建立了社区服务人员行为准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职责、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职责、社区医师职责、社区护士职责、社区防保人员职责、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操作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考核制度、行政管理制度、财务工作制度、诊室工作制度、治疗室工作制度、消毒隔离制度、门诊登记制度、处方制度、双向转诊制度、健康教育制度、健康档案管理制度、传染病管理制度、免疫规划制度、妇女保健制度、儿童保健制度、家庭病床管理制度、服务差错及事故防范制度、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社会监督制度等制度,在工作中坚持按制度办事、按承诺办事、按操作常规服务,确保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质量。

城市医疗卫生服务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0年3~6月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随机抽取1550名我市各级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被调查的护理人员年龄18~53岁,副主任护师2%、主管护师22.4%、护师30.1%、护士45.5%。问卷设计是依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征求意见稿)》,结合美国CDC 2002年《医疗机构手部卫生指南》中的洗手指征并参考相关文献[3],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洗手指征,手卫生行为方式、相关知识及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及掌握情况。先进行预调查,根据结果对问卷稍作修改后,正式开始现场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550份,回收1491份,有效问卷1491份,回收率96.2%,有效率100%。

结果

在所调查1491名护理人员中,有91.7%的人参加过手卫生知识培训,在手部卫生知识测试中,护理人员对洗手指征知晓率较高,但各指征下洗手执行率则较低。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后洗手执行率51.40%,直接接触患者前洗手执行率仅21.76%。见表1。

对手卫生知识和手消毒基本知识了解情况有99.79%的护理人员能正确回答“正确洗手既保护患者又保护自己”。见表2。

不同科室人员的手卫生执行率,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前及接触患者直接范围后的手卫生执行率均以血液科最高,分别为68.4%、72.7%及94.2%(P均=0.000);接触患者后以内科监护室及血液科的手卫生执行率最高86.5%及82.9%(P=0.000)。接触血液或体液后的洗手执行率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讨论

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虽然手卫生指征掌握较好,但执行上情况不容乐观。在接触患者黏膜、破損皮肤或伤口后,直接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前等洗手指征条件下洗手执行率均比较低,说明护理人员对保护患者的意识不强。在观察中发现,护士在进行同类型的无菌操作时,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往往忽略两个患者之间洗手,可能为导致直接接触患者前和无菌操作前洗手率很低的主要原因,文献报道也有类似情况[4]。

近年随着设备的不断改进,硬件设施相对较为完善,被问及对医院的洗手设备是否满意的问题上,选择“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问卷总和达100%,故不存在设备限制手卫生实施的可能性。但是在被问及洗手持续时间、洗手方式、关水龙头等问题时,61.1%的被访者表示洗手时间10~30秒,有14.8%甚至<5秒;洗手方式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的仅3.4%,101份表示看心情(49.8%),95份则表示从不按照六步洗手法(46.8%)。但被调查者中没有未听说过“七步洗手法”的情况。洗手后有27.6%的被访者表示直接用洗干净的手关水龙头。

手卫生依从性问卷调查结果与现场实际观察得到的结果基本相符50%~60%,稍高于国内外手卫生依从性调查结果显示的30%~50%。这和各家医院近2年来反复宣传手卫生的重要性分不开。

调查发现,大多数医院医疗资源紧缺,患者流量大,护理人员少,很难做到护理人员每接触一个患者洗1次手。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资源,还需多方面努力与支持。

参考文献

1 熊薇,赖晓泉,徐敏.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的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7,24(3):276.

2 刘文涛.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91.

3 谭琳玲,李亚洁,孙树梅.广州市某三甲医院临床医务人员手部卫生状况调查[J].护理学报,2006,13(6):11.

4 尚少梅,郑修霞,王宜芝,等.临床护理人员洗手行为的观察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6):455.

我国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发展探究 篇7

社区医疗服务 (简称社区医疗) , 它和传统基层医疗服务相比的特点是: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 提供连续的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其主要内容是: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 地方病、职业病的防治, 提供急诊、现场抢救、家庭出诊等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三级医疗预防保健制度来解决国民基本卫生问题, 客观上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发展社区医疗。因此我国的社区医疗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一直发展缓慢。然而, 20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城市社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 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医疗资源利用、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医疗费用增长等等问题都迫切需要发展社区医疗服务。

2 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兴起的原因

2.1 国外因素

社区医疗服务起源于18世纪的全科医疗。全科医疗是指受过一般医学训练且不分科的基层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全科医生主要在社区独立行医, 解决居民的健康问题。20世纪20年代以来,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先后通过立法等方式, 确立了社区医疗服务的地位。1978年, 应世界卫生组织要求, 世界各国都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此后社区医疗便成为各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 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和成熟的运作模式。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 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一般的, 居民的疾病首先在社区得到初步诊断, 如果病情严重或确有必要, 经过全科医生的确认, 再转到相应的大医院治疗。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的社区医疗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而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印度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 也在积极开展社区医疗服务。“小病在社区, 大病到医院”, 这在国外已经很普遍。

2.2 国内因素

首先, 社区医疗发展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2006年12月, 社科院对外发布的2007年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 城乡家庭人均年消费总支出中, 医疗支出占 11.8%, 这反映了近几年城乡居民家庭医疗负担上升过快的现实。社区医疗服务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这也正是我国城市医疗服务的最严重问题。

其次, 社区服务的健全也能促进社区医疗发展。我国的社区服务逐渐发展成熟, 社区不仅注重居民的自助互助, 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 而且把社区服务作为社会福利和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区医疗服务正是针对居民实际需求而开展的便民服务。它有利于居民更加关心自己的健康情况, 对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 提高居民积极性, 强化社区整合与稳定机制都有间接作用。

3 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社区医疗服务被认为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据 2006 年卫生部门统计, 全国政府开办的社区医疗机构仅占城镇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 5.5%, 病床数占 8.1%, 卫生技术人员占 2.7%。社区医疗的覆盖面小, 医护人员数量不足, 服务设施和设备匮乏, 服务质量难以取得群众信任, 和群众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问题有:

(1) 机构设施不完善:完善的社区医疗机构, 应该具有一般医院所具备的基本医用器械和严格的消毒程序等必备的卫生条件, 否则就不具备会诊资格。一些社区医疗机构尽管干净方便, 但医疗设施不太完备, 对于非常关注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宁可到大医院。这就失去了社区医院存在的意义。

(2) 价格不透明:社区医疗机构应该是“平价医院”, 但事实上各个医疗机构的药价和其他服务价格往往不相统一。有的地方虚报高价, 使得诊者寥寥无几;如果按照要求降低价格, 却可能因为价格过低无法补偿其他费用而亏损。

(3) 医疗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人们往往对社区医生的能力仍存顾虑, 造成目前大多数社区医院仍显冷清, 而大医院又异常拥挤的局面。对于多数医生来讲, 自身并不具备全科医生所要求的素质, 在处理所有病人时, 不可能完全得心应手, 在一些患者心目中, 无法留下良好的印象。

(4) 相关制度缺失:社区医疗服务是定位在“小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医疗, 对没有能力诊治的重大疾病应及时转到大医院就诊。但是现阶段缺乏这种“双向转诊”制度, 衔接和沟通机制还没有建立完整, 也就使得社区医疗能够承担的责任极其有限。而且, 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还没能有效解决社区就医报销问题。

我国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正处于发展阶段, 主要精力放在社区医疗网络的筹建上, 在铺开点和面建设的同时, 却缺乏坚实的基础。长此以往容易使工作流于表面, 失去群众的信任, 就等于堵塞了自身的发展道路。这是城市社区医疗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具体有几方面:

(1) 人们传统意识的影响。由于人们长久以来对大医院形成依赖心理, 认为它更有权威, 因而更愿意相信医院专家的诊疗;加之社区医护人员的技能学识、工作态度, 医疗机构的就诊环境、医疗报销限制等均不能充分满足居民对社区医疗服务的要求, 更进一步强化了人们这种意识。

(2) 医疗资源配置有限。政府的医疗公共投入长期以来都向大城市的大医院倾斜, 对社区医疗机构缺乏补偿机制, 造成大多数社区医疗机构入不敷出, 工作条件和环境得不到改善。虽然现在各地政府都增加了对社区医疗的投入, 但仍是杯水车薪。只要社区医疗机构还在实施“以药养医”, 医疗费用就会继续上涨。当居民发现社区医疗费用和大医院一样高时, 他们就不再认同社区医院。政府有限的医疗资源并没有被用来矫正市场失灵, 反而被市场所利用, 最终形成了市场失灵和政府扭曲的双重问题。

(3) 监督管理和人员培训不到位。社区医疗服务缺乏专门的组织和监管部门。医疗服务价格不够公开透明;医护人员少, 学历结构偏低, 缺少必要培训, 待遇较差, 发展空间小;医疗诊断能力水平偏低, 医疗设备陈旧老化。长此下去, 社区医疗服务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生存艰难。

(4) 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制约。政府提出, 将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 引导参保职工到社区就诊。但这一政策在某些地方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一些合格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还没有纳入到医保定点单位当中, 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与二级、三级医院医保用药目录不一致, 存在只能享受基本医疗服务, 却不能直接报销的困难。

4 发展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的建议

4.1 政府主导

4.1.1 有效配置医疗资源

资金短缺是制约社区医疗服务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应当发挥政府主导地位, 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体, 多渠道, 多方式补偿相结合的筹资机制。要建立良好的医疗服务网络, 使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明确各自职责重点, 避免医疗资源浪费。为了保障其公益性, 社区医院实行政府全额拨款、收支两条线管理、药品零差价的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模式;社区医院所有收入上交国库, 支出也全部由政府审核后下发;发挥全科医生作用, 注重社区医院对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山东省将政府办的一级医院和街道卫生院全部转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 部分二级医院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基层医疗机构, 通过结构和功能改造, 也实现转换, 由政府管理;上海让综合性大医院集中致力于疑难杂症的治疗, 让社区医疗机构更好地发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功能。这些都打破了不同级别医院间的利益壁垒, 有利于医疗资源的整合利用, 使群众得到经济、便捷、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4.1.2 对社区扶植培训

现有的大部分社区医疗工作人员在知识结构和更新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制约性, 笼统的称为“全科医生”还不十分贴切。就全国而言, 真正的全科医生为数极少。所以, 建立高层次的全国性培训基地十分迫切;人才的培养教育、建立健全职业人员资格的准入制, 都十分重要。如沈阳市的医疗专家进社区、服务进家庭活动, 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服务制度正式实施, 规定拒绝到社区服务的医生不得晋升职称等等。

良好的待遇是稳定社区医护人员队伍的根本保证, 可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晋升体系和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来解决社区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社区医疗服务人员也要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 以精湛的医术, 优质的服务态度来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好评, 与患者建立优质服务的人文医患关系。

4.1.3 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要建立和完善社区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服务规范和管理办法, 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改善服务态度, 提高服务水平;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服务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地方政府应把此项工作列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注意各种配套政策的建设和落实。卫生部门要对医疗机构工作开展配套条件、工作流程规范、质量标准的监管, 确保社区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和专业服务水平质量。

4.2 社会组织辅助

政府鼓励符合规定的个体诊所和社会力量参与创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这为“社会办医疗”提供了政策依据。一些个人或社会团体出资兴办的条件较好的诊所, 它们具有良好的服务、医疗条件以及公道的价格, 也可以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不论政府或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医疗机构, 只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 均应该按照有关规定享受政府补助。例如苏州市区的社区医院并不是由政府主办, 而是通过招投标引进社会力量兴办的。以前, 卫生局和社区医院签的《目标责任书》是行政命令, 而现在变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这样使双方都更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更适应“政府购买”的实际操作。

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要应该高度重视发展城市社区医疗服务, 不断提高其综合水平, 构建以社区医疗服务为基础, 社区医疗服务与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新型医疗体系, 使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得到长足发展, 真正为群众提供便利。

摘要:在我国全面推进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 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成为解决医疗问题的关键。其中社区医疗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 对缓解当前医患矛盾、重构医疗服务体系和维护人们健康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种种原因, 现今的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存在着很多问题, 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更好的促进医疗体制改革进行, 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城市,社区医疗,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敏.如何让群众信得过[N].21世纪药店, 2006, 9-11.

探讨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作业 篇8

关键词: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ABC,作业,作业分析

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作业成本管理 (Activity-based Costing Management, ABC/M) 旨在通过建立以成本为基础、以需求 (产品) 为导向、以规范化管理和资金绩效考评为目标的成本管理系统,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的成本信息准确性和有用性, 规范机构内部管理和工作流程,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的提供能力和公共卫生资金的使用效益。

1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ABC/M的原理

按照纵向的成本分配观和横向的工作流程观建立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ABC/M十字图 (图1) , 说明处于十字形中央交叉点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作业与作业流程的成本计算过程和成本对象的管理过程是一体的。

作业可以描述为组织使用时间和资源的方式。从成本分配观看, 公共卫生服务作业成本核算是通过“作业消耗资源, 产出消耗作业”的成本消耗链, 将所有的成本最后集中到最终成本对象中。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作业成本核算就是核算公共卫生资金, 包括物料用品、人力和技术等资源是如何转化为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的, 即计算居民成本和功能成本。

同时, 作业又是组织为完成目标所实施的行动, 具有共同目标的作业会形成系列作业流程。从工作流程看, 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要完成对7类人群或5项公共卫生功能的管理, 每项卫生服务工作都是由数项作业组成。单项作业创造作业产出, 作业流程创造服务产出, 服务产出是公共卫生服务的最终成果, 因此, 通过评价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作业和作业流程的投入和产出, 能衡量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产品成本和能力以及使用公共卫生资金的效果。

2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作业相关理论

2.1 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作业概念

作业是行为, 是组成工作分配的具体任务集合, 是组织行为在实现组织目标中相对时间安排和重要性的体现。作业需要资源投入来完成目标, 因此作业的含义既包括引起作业执行的行动, 又包括执行作业的结果。当某个特定公共卫生服务事件引发某项作业时, 也引起了公共卫生资源的消耗-即作业成本, 因而执行作业的结果便是向居民提供了某项公共卫生服务-即作业产出, 如进行的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电话访视等。正如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 公共卫生服务的作业与作业之间也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当一系列具有共同目的作业组成作业流程后, 作业流程便创造了服务产出, 即公共卫生服务的最终产品-对7类人群的管理和5项公卫功能的管理。

2.2 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作业定义

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作业定义需要收集大量的工作信息, 从而为机构设计“量身定做”作业清单。定义作业的信息渠道主要包括会计信息、工作记录和其他管理信息, 收集信息的方式有观察工作活动、查验工作记录、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作业定义, 能够了解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消耗时间与消耗资源的方式以及服务的流程与产出。作业定义包括定义作业名称、作业指标和内容界定。其中, 作业指标 (产出指标) 是“每个期间作业发生的次数”。内容界定是作业执行的具体任务, 说明构成作业的工作要素或操作集合。另外, 作业定义还包括作业图的绘制, 它能解释组成某项工作流程的具体作业及其共同目的。

按照四川省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设计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作业成本方法体系, 共有4个作业库19项作业36个细目。将来随着工作的推进, 可以对作业清单进行重新定义;同时各中心也可以根据自身工作需要定义作业清单。

2.3 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作业分析

作业分析是将复杂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分解成容易理解和管理的最基本流程 (作业) 和作业产出, 使人们能容易地理解在一定服务水平上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究竟需要怎样的工作流程、资源和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产品。作业分析有利于引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作业规划、进行流程控制, 进而消除重复工作、减少人员和时间消耗, 获取更高的组织效率。

(1) 作业分析要找出无价值的作业, 并且设法“摆脱这个不必要的作业”。

作业的价值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作业对公共卫生服务是必要的;二是作业对社区卫生服务组织运作是必要的。除此以外, 其他所有作业都是无附加价值的。

(2) 作业分析的重点是重点作业。

按照柏拉图法则解释“80%的成本取决于20%的作业”, 某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作业是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相当多的作业, 因此它们也可能成为改进作业管理最大的机会, 比如“基线调查”、“家庭访视”等。

(3) 作业分析有利于建立标杆管理模式。

标杆管理模式是行业最佳组织运作模式, 通过对比作业与标杆, 能够判断目前作业存在的改进方向和空间。

(4) 作业分析不仅限于单一作业, 还包括作业流程。

作业流程是一系列具有共同目标的作业组合。作业分析不仅要努力消除无价值作业, 同时要努力消除作业流程中的重复作业。所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作业都必须支持作业流程管理。

3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业界定原则

3.1 依据公共卫生服务项目ABC/M的目标确定作业详略程度

通常ABC/M的目标有战略目标、管理目标和混合目标。战略目标是选择如何服务特定的市场或客户;管理目标是改善管理流程;而混合目标是两者兼而有之。因此, 依据不同的目标, 确定作业详略程度也不同。比如,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若要确定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定价, 则作业界定需要满足提供足够精确成本的要求;如需要改进内部管理流程, 则作业界定还需要提供更加详细的流程信息。如果是混合目标, 则需要通过总体作业平衡冲突性目标, 否则过于详细的作业信息可能会混淆战略目标的信息。所谓总体作业是相关作业的集合, 它们具有以下特征:同一作业层次、相同作业动因和共同管理目的。比如, “身体检查”、“指导用药”等工作都是家庭访视的内容, 具有相同的作业层次、都是以“人数”作为作业动因, 因此可以将其归入“家庭访视”作业中。

3.2 围绕社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界定作业类型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与传统医疗服务具有显著差异, 定义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作业要根据实际工作的特点, 不仅考虑卫生服务工作需要、还要围绕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目标, 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 (1) 卫生信息管理, 以居民健康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收集、分类、汇总、统计、分析和报告, 包括基线调查、健康档案管理、社区诊断报告等等。 (2) 卫生服务活动, 是根据掌握的居民健康信息实施以改变居民的健康观念、习惯、行为方式的活动以及进行干预、筛查等工作, 其中又分为健康教育 (指有针对性、有主题的健康知识教育活动) 、干预管理 (指按照社区公共卫生不同服务功能或不同人群管理的工作要求进行的健康干预活动) 和对外协助 (指协助其他业务机构实施改善辖区卫生状况和居民健康状况的活动) 。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 是城市公共卫生信息的重要渠道, 不仅提供公共卫生信息, 同时也对社区居民群体与个人健康信息进行管理。图2 反映出, 通过对社区居民健康与疾病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 实施健康教育及干预管理服务, 并配合其他业务机构工作活动, 共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同时, 各项卫生服务活动又能将信息结果反馈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系统, 从而构成全面、完善的城市社区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信息管理、健康教育、干预管理和对外协作是公共卫生服务的四项作业库。

3.3 有效、明确地确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作业清单

作业清单, 也叫作业字典, 是各项作业的共同定义和描述。在界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作业清单时, 要遵循有效和明确的原则。所谓有效性是指尽量不单独认定那些成本不显著的项目为作业。明确性是指简明、扼要且易理解的描述作业。通常在确定作业名称时会使用“动词+宾语 (可选项) +名词”的模式, 其中动词是行动, 宾语是对象, 名词是结果;名称定义要尽量简化;要忽视组织的服务, 即服务不影响作业定义。比如, “建立儿童保健卡片”和“建立儿童计划免疫卡片”可以结合为“新建卡片”。

参考文献

[1]葛人炜, 李林贵等.作业成本法在医院成本核算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6, 10

[2]张寿清, 刘东兴, 简伟研.作业成本法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 2006, 3.

[3]James A.Brimson, John Antos.Activity-Based Management for ServiceIndustries, Government Entitie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4]Gary Cokins.Activity-Based Cost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5]孙学玉.企业型政府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6]杜晓旭.作业成本法在服务行业的适用性及动因的选择[J].商业经济, 2007, 1

[7]Peter B.B.Turne.作业管理的第一本书-减少无附加价值作业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中小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探讨 篇9

1 建立和发展中小城市的社区医疗服务的基础条件、必要性和发展前景

1.1 卫生资源的相对富足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缺乏

社会的发展, 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将占劳动力的70%~80%, 即有更多的劳动力需从事服务业, 其中有很大比例的人员从事社区服务包括卫生服务。随着改革的深入, 有较多的厂矿医院直接转向, 以及个体、群体的跨地段, 跨专业的卫生单位的纷纷加入, 使医疗服务处于低水平、低层次、多重复的竞争状态。这使大部分正规医院的门诊、住院病人不断减少, 各类水平低、质量差, 存在严重隐患的医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群众的健康安全, 还对卫生资源造成了巨大浪费。另一方面, 社区卫生服务在中小城市开展较少, 尤其在县乡这一级更为突出, 这些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大量人、财、物正在被重复、低水平的竞争中消耗、浪费。而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人员在服务理念、业务知识构成、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素质整体偏低, 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培养更多的全科医生, 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调配资源, 使资源和条件充分发挥效益是搞好卫生服务的前提。

1.2 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和现有医疗服务供给的局限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 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与供给单一性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 现在医院门诊部只能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基本上是重复的、低水平的。同一种疾病正规医院能治, 大多数的专科门诊部也能治, 只注重病人这种服务对象的争夺, 而对群众日益突出的健康、预防、保健的需要这一庞大市场却视而不见, 存在着医院病人减少、医疗服务质量不高、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 医疗单位应重视百姓的需求, 充分发掘市场潜力。大病进医院, 小病上社区已是医疗改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这意味着80%以上的疾病是由社区医生解决的, 因此, 中小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的需要, 也是必然的趋势。

1.3 社会的发展和保健的落后

以往的医疗模式多以医院为基础、疾病为中心、医生为主导;而全新的模式是以社区为基础、家庭为单位,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医疗保健水平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 我国中小城市近20年来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 而关系到人民最基本的保健、预防、康复等健康需求和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重要一环的社区卫生服务却严重滞后。宁愿花费几千元医病, 不愿用几十元保健的错误认识仍还存在。这些与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协调。健康和保健市场的需求, 要求构建人民满意的医疗服务新体系已摆在面前不容回避, 这不仅涉及到健康问题, 更涉及到进一步改革是否顺利, 社会稳定和发展是否顺利的大事。因此, 发展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 解决市民基本医疗保健需求, 尽快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网、站) , 具有重要而又积极的意义。

2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探索

2.1 政府搭台、卫生唱戏, 成立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

以社区领导为主体, 健康问题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 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公共卫生建设范畴、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与社区资源共享, 使社区卫生服务在组织、政策和资源上得到保证[1]。

2.2 以社区为基础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或行为干预

将健康教育融入医疗、预防、保健等方位一体的社区服务中, 以健康教育为落角点和基本点, 使常见病和慢性病防治工作立足于社区和家庭医疗保健服务之中。

2.3 向社区居民普及基本卫生知识和自我保健知识

提倡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 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和信誉度,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 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4 建立社区健康档案

包括①社区信息资料:人口学资料、危险因素、疾病与健康状况、政策、社会经济和环境卫生数据及各项活动记录等;②居民健康档案:自然状况和患病情况, 每次诊治记录。服务对象由病人到社区人群, 辖区单位等, 内容由三级预防扩展到从生到死的生命全过程。

2.5 重视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的培训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承担大部分的医疗服务, 全科医生也就成为新医学模式的主力军, 全科医生的水平决定了整体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 社区护士不仅要具备一般执业护士的基本条件, 还要有多方面的智慧和能力, 因此, 现阶段卫生管理机构通过对基层医护人员有选择性的进行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培训, 以推动人力资源培养、提高专业素质, 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

3 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重点

3.1 组织丰富多彩的健康传播活动

在街道办事处的组织、协调配合下,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由卫生管理人员、退休医务人员、志愿者广泛参加的丰富多彩的健康传播活动[2]。发放各类宣传材料、举办卫生知识讲座和竞赛, 体育健身比赛等活动, 扩大健康信息传播。

3.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慢性病人的自我管理的支持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开展系列健康教育课程, 提高病人及家人自我管理基本知识、能力及信心, 提高病人与医生的交流技巧, 帮助病人完成自我管理任务[3]。

3.3 加强对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

以社区居民的慢性病和常见病为切入点, 通过组织管理、现场调研和社区诊断, 分析社区居民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把高血压、心血管病、糖尿病作为社区疾病预防控制重点, 健康教育与个体化预防保健和临床医疗服务结合起来, 实施社区干预。

3.4 高血压病进行社区分类管理

建立高危病人档案、高血压病人档案, 设立免费测量点, 建立35岁病人首诊测血压制度。

3.5 家庭治疗

对伤残患者康复服务指导, 对部分老年特殊病人、伤残患者采取上门治疗、康复训练等。

3.6 在社区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使居民无病防病、有病早治, 小病社区治, 形成新时期社区居民健康消费的理念。

社区卫生服务以其方便、价廉和功能合理等优势越来越受群众的青睐。由于各种原因, 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中小城市开展较晚, 经验不多。这就需要卫生管理机构在这方面迅速转变观念, 制定行之有效的长远目标, 进一步促进中小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建国, 胡俊峰.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的探讨.中国健康教育, 2004, 20 (11) :1022-1024.

[2]邵丽文, 王卫东.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策略.中国健康教育, 2002, 18 (5) :322-323.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模式探索 篇10

1 服务对象与内容

1.1 一般情况

2011年拱墅区米市巷街道办事处将米市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以下简称米市巷中心) 纳入街道养老服务体系, 全面启动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工作。截至2011年底, 米市巷街道户籍人口41 435人, 60岁以上老年人9 883人, 占总人口的23.85%, 全部纳入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

1.2 服务内容

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遵循“三定”原则, 即:“定人员”、“定时间”、“定内容”, 明确服务对象、服务周期、服务内容。“定人员”是指服务对象为户籍在米市巷街道且居住于本辖区的60岁以上社区居民。“定时间”是指针对不同年龄层的老年人进行上门随访服务, 60~69岁的老年人每半年1次, 70~79岁的老年人每季度1次, 8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1次。“定内容”是指在国家、省市所规定的服务项目上, 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开展能基本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服务内容。一是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版) 》和《浙江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为辖区老年人提供规范、优质、连续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二是结合米市巷中心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试点单位的特色优势, 为辖区老年人每年免费提供1次中医“治未病”体质辨识服务, 并根据体检结果及体质辨识等资料, 提供1次健康风险评估;三是提供惠民服务, 60岁以上老人到米市巷中心就医, 可优先挂号、优先配药、优先治疗、优先住院等, 开展临终关怀服务项目, 对辖区低保特困老人就诊等实行“四免三减半”优惠服务。

2 特色与成效

2.1 模式特色

米市巷中心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以责任医师团队服务为基础, 每名责任医师均配备移动呼叫器, 依托街道居家养老信息平台, 实现随访信息的实时记录、传送。街道办事处通过信息平台对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工作进行考核, 拨付相应的居家医疗服务费用。运行流程见图1。

特色体现在:第一, 建立了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明确政府在居家养老医疗服务中的责任与定位, 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物资保障, 实现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第二, 严格遵循“三定”服务原则, 责任医师提供标准化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 使服务对象享受优质的、连续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 实现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标准化。第三, 以责任医师网格化管理为基础, 依托社区干部、助老员、健康志愿者, 形成网格化管理的服务格局。第四, 依托信息服务平台, 实现居家养老医疗服务信息化。第五, 融入“中医治未病”理念, 通过中医辨识与体质调养指导实现居家养老医疗服务中医特色化。

2.2 主要成效

第一, 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满意率不断提高。米市巷街道居家养老医疗服务让老年居民享受了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的同时, 其服务信息平台还实现了老年人健康随访信息的实时传送, 让子女们通过手机短信实时知晓老年人健康状况, 切实解决居民后顾之忧。这项惠民工程让更多居民了解政府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会养老工作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有效提升了政府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形象。根据2012年底第三方考核数据统计显示, 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率从2010的78.25%提升至93.4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满意度从2010年73.18%提升至95.76%。第二, 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 为缓解看病难等问题提供突破口。从2011年6月始至今已累计提供居家养老医疗服务达3万5千余次, 实现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全程、连续、动态的监测与服务, 有效地满足了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老人在家即能享受连续的、优质的医疗服务, 特别是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有效的减轻了看病麻烦的问题。

3 对策建议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 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 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 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3]。而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是在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上, 侧重于将医疗服务内容带到老年人的家中, 其主要服务内容包括日常巡诊、慢病干预及分层管理、双向转诊、健康咨询与个性化指导、生活护理指导、康复教育、用药指导、心理精神慰籍、临终关怀等, 是一种充分体现医学人文关怀、药物治疗与心理慰籍为一体的家庭养老医疗健康服务模式[4]。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是实现“老有所医”的可持续进行的模式, 在米市巷中心多年实践的基础上, 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医疗服务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具体可采取服务项目补贴的模式, 由政府对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的内容、项目等设置标准和要求, 例如定期免费诊断、免费基础护理等[5,6]。这样一方面可以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服务内容, 起到保障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缓解社区的经济压力与人力。

3.2 构筑层次化服务体系与内容

老年人在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经济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 对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的需求层次也不尽相同。因此, 可以针对不同情况的老年人, 构筑多层次的服务体系[7,8]。通过与社区老年人的深入访谈, 老年人对医疗服务有一定需要的同时, 也希望社区责任医生能够定期上门随访, 与老年人进行生活、医疗方面的交流沟通、解答疑惑, 希望社区责任医生能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熟悉, 更多的进行连续性的服务[9]。

3.3 组织协调社会各界参与

为老年人提供养老医疗服务应该是全程、全人、全方位的行动[10]。借鉴国外的经验, 应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对退休人员提供定期体检、慰问等服务, 同时鼓励志愿者参与到养老医疗服务中, 配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团队的工作[11]。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我国老年卫生工作有关情况[EB/OL].http://www.gov.cn/gzdt/2010-10/10/content-2240602.htm.2012-10-10.

[2]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11-09/23/content-1954782.htm.2011-09-23.

[3]全国老龄办.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 (全国老龄办发[2008]4号]) [Z]. (2009-02-01) [2013-05-17].

[4]陈明, 沈明, 李会静, 等.居家养老医疗关爱服务模式浅析[J].现代医院, 2010, 10 (11) :153-155.

[5]钟要红, 陈定湾, 王国放.经济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开展养老服务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 32 (7) :704-707.

[6]徐嘉亿, 李玉敏, 赵晓玲, 等.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需求分析[J].现代医院, 2011, 11 (2) :151-152.

[7]李静思, 张小燕, 吴兵.政府视角下关于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建议——基于保定市居家养老服务调查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 (7) :75-76.

[8]初炜, 胡冬梅, 孔祥金, 等.农村老年人群对养老方式的态度及养老模式探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8, 28 (2) :87-90.

[9]孙秀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的作用[J].社区医学杂志, 2011, 9 (5) :10-11.

[10]李玉敏, 沈明, 柳洪杰, 等.浅析推行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的关键环节[J].现代医院, 2011, 11 (8) :150-152.

上一篇:教学注意下一篇:戏曲元素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