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读后感

2024-06-30

《经典名著》读后感(精选14篇)

篇1:《经典名著》读后感

“不读《红楼梦》不算一个合格的中国人”这样来看《红楼梦》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今天,我捧着这本神圣的书,筹备一心一意地研读。

《红楼梦》主要讲了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到了有权有势的贾家后发生的事。她在贾家邂逅了贾宝玉后却被常被一点鸡毛小事困扰,从此一病不起直至过世。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贾宝玉,他举止大方,乐观向上,才华横溢,看重友情,在我的脑海里刻上深深的印记。有一次,他的好朋友过世,他大哭不止,直到埋葬。我不禁想到我为了一根棒棒糖和同学吵架,比起宝玉连金条银条都不吝惜,我真不应该。

我也为林黛玉悲哀,她是个悲观主义者。黛玉为了凋零的花而哭泣。我感觉花落地上也有它独特的美,且会成为一种肥料,让植物茁壮成长。黛玉却由此伤感地想到了我们的身世,不禁暗然落泪。其实她比起晴雯等丫头的运势好多了,至少还有个外祖母疼她,舅舅、舅母也没说她什么。但她体弱多病致使心胸狭窄,说话有的刁钻,惹得下人更不是非常喜欢她。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只须珍惜了周围的所有,别想一些烦人琐事,她也可以生活得非常不错。可见一个人要掌握满足。那个年代讲究门当户对,黛玉从家庭财产和权势都没办法和宝钗相提并论,自己生气就是自己怄自己了。一个冰雪聪明的人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不然外祖母就不会说白疼她了。她是海棠诗社最有才华的女子,我要学习她的才华,却不愿像她一样顾影自怜,没办法自拔。

《红楼梦》还塑造了伶俐的晴雯,厚道的袭人,阴险狡诈的凤辣子等形象,每一个人的性格特点鲜明,让我收获颇丰。我要取长补短,努力把自己塑造得更完美。

篇2:《经典名著》读后感

今年夏季,我去北京旅游。在_广场、天坛、长城都看到了许很多多的游客。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到大观园看一看、瞧一瞧,由于,这里过去是拍摄《红楼梦》的地方。我真想看一看小姐们住的屋子和花园,领会一下这里过去发生的故事。

8月14日,我来到向往已久的北京大观园。一进门,就看到了一座巨大的假山,翠绿的爬山虎已经把它全部覆盖住了,看着这里真是一个绿色的清凉世界。假山周围有一圈花坛,花坛里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朵,把大观园的夏季装扮的分外的多姿。

我第一来到了林黛玉住的潇湘馆。她的屋外种的全是竹子,就连她所住的屋子也是由竹子做的,这竹子象征着她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并且,我还发现,这里挂着很多演员陈晓旭的照片。由于这位演员把林黛玉演的非常是传神,所以,多少年来大家心目中的林黛玉就成了她的样子。可惜她过早的离去,被人们很怀念她。在她的屋后,我还惊奇地发现,有几棵梨子树上的梨子已经成熟,只可惜那丰硕的果实都掉到了地上和池塘里。

下面,我又来到了薛宝钗住的`蘅芜苑。她的屋外没奇花只有异草,真是奇妙!她屋里的书本很多,书桌占了非常大一部分地方,这说明,她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小姐。最后,我来到了花花公子贾宝玉的住所怡红院,他屋子的牌匾上写的是怡红快绿四个字,他的屋子非常大,里面的丫环不少,屋子里香气扑鼻,体现了他浓重的脂粉气息。

篇3:名著选文丧失经典元素

一、修改经典, 忽视原著

教材编写者通过对经典名著进行修改, 包括删去不必要的部分, 改变一些词句等形式, 之后将修改好的选文纳入教材。然而修改后的名著节选存在着失真这一问题。《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作家叶开在微博上对古典名著改编本做出质疑 , 他认为流传与社会的改编本完全地把原著的面貌给破坏掉了, 改编本剩下的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而已, 原著中所蕴含的精髓或者说文学性已经完全丧失了, 这是这个快餐时代急功近利的结果。将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 或者说是经典文学作品选入到我们的教材之中, 根据时代发展与社会要求适当进行编辑本身问题不大, 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如果改编者削足适履, 把一些原本非常固定的遣词造句、表达方式、更甚者把一些思想方法强加到我们的名家作品中, 把原文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给伤害到, 那就不是教育的初衷了, 这些都在述说着阅读原作的重要性。然而事实确是现在的教材中的经典作品越来越缺少, 就算有经典名篇也必然经过侩子手的剪辑。

(一) 部分选文删减影响原意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它是根据《水浒传》中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的内容改写而成。通过对比原文, 我们可以发现选入教材的文章中被删去了很多林冲、柴进以及洪教头的心理描写, 并且可以发现语句中的一些表述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课文中第三小节中有这样一句:“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 他敢和我较量一下, 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林冲连说‘不敢, 不敢’”。通过对选文与原著的比对, 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发现, 此处缺少了一处关于林冲的心理描写。读了原著我们才知道, 林冲一再地忍让, 原来是为了给柴大官人面子。通过被删减的心理描写不难看出, 林冲是一个善于动脑、善于思索, 并且非常懂得忍让之人。笔者认为此处加上心理描写,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林冲的个性,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若删去这些心理描写, 那么原著所要描写的林冲的形象就会打折扣, 失去了原著的一些重要内容。《少年王冕》一文出自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此文根据吴敬梓《儒林外史》有关回目改写。但只要翻开相应的原著对照一下, 可以发现几乎每一句话都被改动, 已是面目全非。为了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况而进行大改动, 这样的做法是否真的适合学生呢?再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中的《母亲的恩情》一文将原本朗朗上口的《游子吟》一诗用文字包裹起来, 形成了“文包诗”, 笔者认为此种做法并不太可取。

(二) 部分选文改动缺乏依据

为了说明保持经典原貌的重要性, 除了上面笔者提到的苏教版的几篇课文之外。叶开先生先后举出经典原著改动的失败实例, 向我们验证他的观点。在《被小学语文教材窜改的巴金名作》一文中明确指出“巴金的名作《鸟的天堂》原文, 被许多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选用, 但是我所看到的好几个省的版本, 都是遭到过窜改的鸡肋文”。通过比对, 可以发现被修改后的文章已经面目全非。“也许, 上海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者不过是不巧地采用了已经被窜改过的课文, 再加以重复的窜改而已。”叶开在《再看小学语文教材如何肢解朱自清的散文名篇》一文中提到“教材编写者往往是根据教材编写的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的。”叶开举了相关例子, 朱自清的一篇《扬州茶馆》, 这篇课文脚注说文章作者为“朱自清”, 也是一个习惯性的误导。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 朱自清从来没有写过《扬州茶馆》这篇散文。经过再三查证, 才发现原来这篇文章是从朱自清的散文《说扬州》中经过剪切得来的。可见, 直至目前为止, 对经典加以修改所出现的各种弊端正在被逐渐暴露, 我们应该理性地对待这些问题以及相应的观点, 同时加以关注并思考解决方法。

笔者认为对于一些经典的名著来说, 在选入教材前要么不要改写, 如果非要改写, 那么在改写过程中万分谨慎。有时候名著原作中的某个字、某个词、某个句都是非常关键的。改写之后的文章可能会失去原著本身的一些精华所在, 让学生读到一些原汁原味的经典作品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外国经典, 数量极少

现行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十二册教材中, 选文来自于世界经典名著的文章数量非常少, 可以说外国经典作品寥寥无几。三年级下册第十七课是美国作家詹姆斯·勒菲斯特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四年级下册第十四课是前苏联作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我不是最弱小的》 (第六课《最佳路径》为编译课文不包括在内) ;六年级上册第六课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船长》;第八课是美国作家杰尼·巴尼特、罗依·李的《爱之链》。相对整个十二册教材中课文的数量, 国外经典作品的数量仅为个位数, 国外经典的缺失值得我们引起重视。

摘要:原汁原味的经典名著纳入教材时, 改编者适当修改无可厚非, 但是削足适履, 却不是教育的初衷。现今教材中名著选文的状况值得我们关注, 我们更应适当把握修改名著尺度。

关键词:名著,经典,改动,失真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师挑错小学课文[N].扬子晚报, 2009.

[2]叶开.被小学语文教材窜改的巴金名作[J].读写月报:新教育, 2010 (11) .

篇4:走近名著 品味经典

关键词:初中名著导读 阅读计划 激发兴趣 阅读方法 形成习惯

回顾多年的语文教学,我深深地感到,学生中考成绩的优秀与三年来学生们大量阅读名著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让我真正体验到了名著阅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巨大作用,同时阅读名著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7~9年级的学生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 国家教育部门为此也指定了中学生每一个学期的必读书目,这些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中学生必须阅读的精神食粮。而且近年的语文中考当中,名著或者是近当代作家的名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阅读当中,而且名著考题也需要学生对文章情节有深入理解,才能较好地作答。这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相吻合的。

我们同时也会发现,现在初中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学生不乐意进行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一些名著。学生平时作业较多,课业负担重。他们常常会把看电视和玩电脑当作课外的娱乐消遣方式,这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课余时间。特别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中学,学生家庭环境大多一般甚至困难,家中少有藏书,家长也较少引导孩子进行阅读。因此,真正能完整读过名著的学生很少。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走近经典,阅读名著,已成为每位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我在名著导读的教学中也做了一些尝试,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制定阅读计划,设定目标。

阅读计划须按年级制定,详细至每学期、每一个月、每一周。特别重要的是七年级。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过渡到中学,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自觉性不强,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准确地设定目标,让目标成为他们精神跋涉的前方驿站,引导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按计划达成目标。七年级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时期。这时候打下了基础,往后在八、九年级才能循序渐进,事半功倍。在六册的语文教科书中,规定了每学期必读的名著篇目,但在课文当中其实也提供了不少的可读名著。依据这些,我们拟定七至九年级的阅读计划如下:

制定每学期的阅读篇目后,还要布置适当的阅读量,合理安排好阅读的密度和时间。九年级的必读篇目不少,但九年级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因此,可以把九年级的阅读任务放到七、八年级。比如,可以把九年级上学期的《水浒传》、《傅雷家书》放到七年级,把《格列佛游记》和《培根随笔》放在八年级,九年级上学期阅读《简?爱》。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加以灵活安排。在平常的阅读中,七年级学生每天要抽出一个小时进行阅读;八年级,让学生每天抽出30-40分钟阅读;九年级因为学习时间紧张,阅读尽量安排在寒暑假以及周末,平时让学生每天抽出15分钟左右阅读回顾精彩片段,包括12部必读名著。同时,七八年级每周可安排一节课让学生阅读或点评名著。

老师光帮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还不行,学生必须要落实计划才能收到效果。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自己拟订一个可行的措施,比如每月阅读的篇目内容、每周的进度、每天阅读的时间等等,制成一个表格,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栏中,以起到互相监督、互相鼓励的作用。也可以在全班进行阅读比赛,看谁读得更多更快。总之,在班级中要营造一种爱读书、读好书的氛围,让每一个孩子能落实阅读计划,养成阅读习惯。

二、激发阅读兴趣,快乐阅读。

名著阅读是快乐的,名著阅读也是枯燥、艰辛的。要想快乐阅读,必须有兴趣做基础。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人们只有在活动中对某种事物萌发的情感,才会去学去做。”兴趣是学生阅读的最佳老师。教材中的名著导读对作者、主要人物和情节作了简要的介绍,展示了作品精彩的片段并进行了简要的点评。有的学生仅凭兴趣看一下,或者在老师的讲课中快速浏览一下,而大多数学生是很少认真看的,很多学生就算看也是为了应付考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通过多种方式或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拉近学生主体与文本的距离,使之产生一定的阅读期待。

1.视觉欣赏激发阅读兴趣。

用影片片段也可以很好的激起阅读兴趣。比如播放《荒岛余生》的一个片段:主人公处于一个荒岛,赤脚艰难地走在水中,脚烂了,鲜血从红肿的腿脚上流出来。主人公咬着牙,脱下上衣,把他撕下,包裹在脚上,拄着棍子继续前行。主人公究竟发生了什么呢,才出现这一幕,学生都很想知道。这时候就可引导学生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同样,《骆驼样子》、《西游记》也可以播放片段让学生观看,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堂引入名著内容。用教材名篇之“点”带动相关名著之“面”。课堂教学内容里,有很多名著的选读,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全部。比如,学习课文《寓言四则》(七年级上册)就可以联系《伊索寓言》;学习课文《列夫?托尔斯泰》(八年级下册)就可以联系《名人传》;学习课文《智取生辰纲》(九年级上册)就可以联系《水浒》等等。因为是课堂学习,学生对这些选读部分有一定的了解,但同时又不能全面了解其中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社会背景等,学生就会自然产生探求的愿望,利用这一点可以让学生走进名著。

3.片断朗读激发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早读课或者在课前,我常常搜集与名著有关的佳文片断,读给学生听。由于读的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充满趣味,再加上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朗读,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他们会觉得读书是多么有趣的事,渐渐地他们就会觉得只从老师口中了解不能满足自己了,得找本书读才行。坚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学生阅读的兴趣就大大提高了。

三.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之以法。

为了使阅读更高效,方法技巧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七年级是初中阶段的起始年级,我在七年级一开始便开设阅读课。利用这节课,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进行阅读后的交流,还可以读写互动,以读带写等。

在七年级教材名著导读的前面给我们介绍了一些阅读名著的方法,从方法上指导学生,让学生会读然后爱读。对名著阅读方法而言,以自读为主,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与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这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在导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对不同类型的书而言,要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对小说类的图书,要指导学生不能只为其中曲折的故事所吸引,可以先让他们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导他们关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深层内涵,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色,这样才能在多方面受益,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再比如诗歌,要注重诵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深入感受诗的意境,进而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以课文为训练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习课文《智取生辰纲》时,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①题目中的“智”字体现在哪里?②杨志做事谨慎精明,押运生辰纲为什么失败了?③杨志后来的命运如何?④本文出现了多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有何作用?引导他们看名著就要知道名著写什么、怎样写,还要学会概括人物性格与人物相关的情节等。堂上介绍方法后,课后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再进一步阅读小说中与杨志相关的其他内容,学会全面评价杨志,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并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督促检查,促使习惯的形成

为了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我让学生每周写读后感,结果,有很多学生都将名著的内容提要复述一遍、然后在最后加上几句所谓的总结感想就交上来了;有的竟然在网上下载一篇、改头换脸来应付检查!这就迫使我想办法来应对他们的花招。不能再单纯使用以前每周读后感的方式进行检查了,而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利用课前五分钟随机让学生讲讲名著的某个片段;让学生为所读的名著设计十道判断题,十道多项选择题,三道简答题,并附上完整的答案;对书中某一人物进行采访,必须用该人物的语气进行回答;举行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名著片段表演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学生在名著阅读中更有方法,更有路子,更有体会了。这样学生通过有计划的阅读名著、积累和多种形式的交流,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大大提高,知识储存量大大增加,鉴赏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也从中渐渐形成。良好习惯的形成,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五.深层阅读,鼓励探究创造。

初中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对问题往往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更强调探究性阅读,如“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我觉得,名著阅读中,学生在对作品中的情境及形象的感受体验中,总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平时,我们应要求学生把独特的感受及时地在书中作旁批。优美词语、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也可作为读书笔记的重要内容。另外,教师还可根据作品情况出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写读书笔记。阅读名著时,可引导学生在熟读一二部名著的基础上,用研究的眼光,联系实际从名著中发现问题,查找资料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研究,并得出结论。教师可帮助学生选择研究主题,并进行适当的指导、鼓励,激发学生对名著进行续写或改编等创造的热情。

“富不读书,纵有银钱身何贵;贫而好学,虽无功名志乃高。”我们对名著导读教学必须重视,让名著走进课堂,让学生品味经典。熟读名著既让学生在中考中不只会死记硬背课本中的名著内容,又能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这会使他们的一生都受益。课外阅读的方法有很多,可泛读可精读,可翻阅可品析,只要能让学生喜欢上读名著,能让学生从中汲取知识的营养,陶冶他们自己的情操,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少一点功利性,多一些前瞻性,通过教师的“导”来突破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困境,就能让他们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让他们在名著的熏陶中茁壮成长,升华品格。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篇5:经典名著优秀读后感

《挪威的森林》看了些许时日了,总想写点什么,昨天一以为我对村上的作品理解颇深的朋友就书中几个精彩片段向我发问,我的回答让她大失所望,于是答应她重拾秃笔把我的理解写给她看,于是又有翻开此书的机会。

在我看来,永泽是代表一类“没心没肺”的人,他的一套关于人生的理论以及自己所谓的成为“绅士”的行为规范带有太多让人触之心凉如冰的冷色,不消说是亲身历练,只是多注目一眼也会让你迅即染上某种病症――刚强者一杯温水即能恢复如初,柔弱者则久久地囿于其中不能自拔。 我不愿面对这本书的原因有二:一是直子,渡边两人所构建起来的让人忧郁的关联让我决绝地认为这个世界所给我们的指引着实黯淡无光,死亡倒不失为一种精神释放的绝佳去处;二是永泽这个太“硬”又带点灰色调“炫”了一点的角色,委实让我阅之如梗在喉,虽然他的话有时对人性的嘲讽往往一语中的――“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入木三分! 村上用八十年代的笔触去缅怀六十年代的动荡,无聊,压抑,彷徨,消沉,以及对爱情的无望,时空的更迭便生出高于事件本身的幻象。在二十世纪的时空对于我们来说还只是将来时时,人们总想着到了二十一世纪所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世纪的钟声敲过以后,人们失望地发现,身旁只是多了几件新奇的物什――那新奇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消失殆尽,但有希望总是好的,生活总是不断地在给你机会。 一则笑话云:一对穷人夫妇,一日得到神仙帮助,可满足他们三个愿望。饥饿的农夫立即说要是有根香肠吃就好了,话音刚落,香肠出现了。他的妻子见他就这么浪费了一个愿望,都快气疯了,遂诅咒他,让这根香肠长到他鼻子上去。她的愿望也实现了。故事的结局也就是第三个愿望自然是取下那根该死的香肠。这个笑话在我看来是如此残忍:你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但你未必就能抓住这个机会。 闲下来的时候我问自己:如果给我三个机会,我的愿望是什么?第一个念头是我要健康要快乐,远离失意。细想一下,却发现这些愿望受亦舒张爱玲小说影响太多以致过于苛求:我现在并非不健康,一口气可打四个小时网球;也不乏快乐的时刻;没有失意的衬托,我的得意和快乐岂不乏味?大学中庸读后感曾子杀猪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6:经典名著优秀读后感

《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抽象。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小我私家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四八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宏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历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泊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巨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决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照旧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海明威为什么没有让老人最终胜利呢? 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小我私家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扑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定,只要是人就都市有缺陷。当一小我私家承认了这个缺陷并高兴去克服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间,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照旧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小我私家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历程中充实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抱负高兴寻求过、奋斗过,岂非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

在学习上,我只要有几次考试不是很抱负就没有信心,以为自己考不到好结果。《老人与海》中,主人公与鲨鱼搏斗,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就把小刀绑在桨把上。刀子折断了,他就用短棍。短棍也丢掉了,他就用舵把。这种充满信心、锲而不舍的精力,不正是我所短少的吗?

自从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晓得了自己的不足,学习上不再因为一两次不顺遂而失去信心,而是越考不好,就越要考好。

今后,我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信心十足地去面临,对峙到底,决不退缩。我要谢谢这本书,谢谢它让我学到了那么多知识,谢谢它让我懂得了那么多道理,谢谢它让我晓得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使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7:《史记》经典名著读后感

《史记》这本书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得。他在公元前104年开始编写《史记》,终于在55岁左右的时候完成了这部史学巨著。《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它记载了从远古时代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三千余年的历史。我对我国的历史非常感兴趣。我先从黄帝了解的,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名叫轩辕。他生下来就聪颖异常,二十几岁就见多识广。还根据四季的节气种植农作物,深得民心,实力日益壮大雄厚。此时,炎帝及其部落侵犯其他部落,要称霸天下。最终被黄帝打败了炎帝。从此,炎帝也归顺了黄帝,这个部落的人成为中国人的祖先,他们的后代就成为炎黄子孙。

我们就是炎黄子孙。我们中国的历史悠久,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故事和人物。我们以后要多读书多积累。我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多研究。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很多关于中国历史的故事它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呀!

篇8:官方反对调侃歪曲名著经典

据《中新网》报道, 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近日在谈及电视剧名著重拍和经典改编问题时表示, 反对调侃、歪曲名著经典。在谈及名著改编等问题时, 朱虹指出, 电视剧创作中的名著重拍和经典改编, 是传承和光大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 是打造影视精品力作的重要途径。朱虹表示, 提倡影视艺术工作者积极探索, 锐意创新, 精益求精, 把提高思想艺术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努力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要求把握原著思想艺术精髓, 在情节内容、表现手法上创新;反对调侃、戏谑、歪曲名著经典, 反对用噱头、花边吸引眼球, 反对一味迎合市场和收视率。

篇9:学经典名著

《格林童话》

作者:(德)雅可布·格林、威廉·格林

简介:《格林童话》是由200多个童话故事组成的故事集,其中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有《白雪公主》《小红帽》《睡美人》《青蛙王子》等。

特点:

A、充满诗意浪漫的想象,比如月亮可以剪成小块,睡美人一睡就是一百年……

B、赞美勇敢、善良和机智,《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就是最著名的例子。

C、故事充满了冒险、神秘和梦幻,比如充满危险的黑森林,风光绮丽的城堡……

《安徒生童话》

作者:(丹麦)安徒生

简介:安徒生,丹麦作家、诗人,因精彩的童话故事而世界闻名。其中最著名的童话故事有《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和《红鞋》等。其创作的童话被称为“安徒生童话”。

特点:

A、安徒生笔下的人物多优雅、浪漫、多情善感,充满古典诗意美,如《丑小鸭》中丑小鸭变成天鹅后的心理描写。

B、描写充满了生气。如《海的女儿》中描写海底宫殿的时候,用“扇贝随着海水的流动一开一合”等语言给读者描绘了一个“活”的、灵性的海底世界。

C、追求真善美,充满着对弱小者的同情,对强暴者的抨击。无论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还是《海的女儿》,都使读者在“美好”而悲壮的死亡面前认识了世间最珍贵的东西。

《舒克贝塔历险记》

作者:郑渊洁

内容:小老鼠舒克为逃避坏名声而离家出走,开着直升飞机在蓝天飞行,碰到不计其数的离奇事情;小老鼠贝塔决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操纵坦克在大地上驰骋,出生入死。而两只小老鼠的相遇,又使很多有趣、感人的故事发生。

特点:

A、小老鼠的形象亲切生动,故事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能让小读者觉得很亲切。

B、想象力非常丰富,故事情节离奇有趣,比如贝塔的坦克既能上天又能潜水。

C、故事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向小读者传递了勇敢、善良、真诚等优秀品质。

编辑姐姐:除了这三部童话以外,我还要给你们提供一个经典童话的书单,你们可以找来好好读一读!

乔乔木、可乐王:耶!

经典童话书单

国外经典童话

《豪夫童话》 (德)威廉·豪夫

《王尔德童话》 (英)奥斯卡·王尔德

《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间故事)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德)于尔克·舒比格

《小王子》 (法)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

《长袜子皮皮》 (瑞典)阿斯特丽德·林格伦

《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 (英)帕·林·特拉芙斯

《狐狸的窗户》 (日)安房直子

《夏洛的网》 (美)E·B·怀特

《木偶奇遇记》 (意)卡洛·科洛迪

《绿野仙踪》 (美)弗兰克·鲍姆

《爱丽丝漫游奇遇记》 (英)刘易斯·卡罗尔

国内经典童话

《稻草人》(叶圣陶)

《宝葫芦的秘密》(张天翼)

《神笔马良》(洪汛涛)

《阿笨猫》(赵冰波)

《刁狐狸和傻狐狸》(金近)

《野葡萄》(葛翠琳)

《小布头奇遇记》(孙幼军)

《霹雳贝贝》(张之路)

《蓝皮鼠和大脸猫》(葛冰)

《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严文井)

《鼹鼠的月亮河》(王一梅)

《凝固》(白冰)

《毒蜘蛛之死》(冰波)

《草房子》(曹文轩)

《一只想飞的猫》(陈伯吹)

编辑姐姐:读经典童话,长快乐和智慧!不过,要想建造童话王国,还要进入最关键的第三站写美丽童话!

篇10:活着经典名著读后感

从《活着》这部作品里,我们既能听到艺术层面上来自那个时代遥远的哭声,又能听到近处有关生命和遭遇那无奈的悲泣。这样多重维度的悲剧感,也因此使其成为真正伟大的作品。

死亡的重复,苦难的连续,作者用这样戏剧性的手法,仿佛是让记忆里的痛感不被时间所麻醉。同时,也透过福贵的人生,折射出更为深刻的时代内涵和生命的意义。

从时代层面上来说,这部小说架构在中国近现代的宏观格局上,以小见大,以福贵个人的不幸,反映出时代的不幸。作者并不避讳谈及国家建设过程中的错误,比如生产力领域上,1958年至1960年间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度夸大了主观的作用,这样的主观主义错误,使得生产与实践脱节,为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再比如生产关系领域中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原则,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绝对的平均主义,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作者通过小人物在狂热冒进潮流里的挣扎,映射了社会风气的严重左倾与随之人们精神世界的扭曲。

从生命意义上来说,在我眼中,《活着》是一曲现实主义的悲歌,而活着本身,却是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字眼,它最主观也最理想化。也许,向死是生命的本能和归宿,而活着则需要足够的挣扎和最大的勇气。作者用象征性的笔法,将生死从绝对化的分隔,转化为融成一体的有关生命的哲学。

我们并不敢妄谈生死,只希望,在似乎无穷无尽的苦难过后,每一个坚持走过来的人都能够形成这种只为活着而活着的心境,这也不失为一种释然和旷达,更是一种精神意志的胜利。

篇11:《史记》经典名著读后感

儿时记忆,刚学会说话时妈妈就教我学《弟子规》,《三字经》虽不懂什么意思,妈妈说我读的还很认真,我一年年长大,就越来越喜欢读国学,尤其对《史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史记》这本书是由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忍辱负重用心血写成的。全面地记述了我国在这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历程,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唐朝、残暴凶恶的秦始皇……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吃了不少的苦头。原来,他为了一位将军求情,得罪了汉武帝,入狱遭到酷刑,但是他为了父亲遗愿,坚强的活了下来,完成了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优美的语言,生动而又形象的把每一个鲜明的个性描述的此起彼伏。在《项羽本记》这一篇文章中,笔下的项羽气宇轩昂,踌躇满志,一心想要干成大事业,但项羽的性格目空一切,自以为是,战略上的失误,虽有大志但无谋,最终走投无路、乌江自刎的下场。项羽为什么会落此下场,在《项羽本记》一文中司马迁生动传神的描写,项羽少年时学书学剑都不成,他却总有自己的道理: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意思是说,读书写字只要能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击剑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会对付万人的本领。他的一番话体现出了不懂得循序渐进,逐步积累自己的能力和实践经验,要使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来对付在作战中所遇到的各种突发情况。见此情形,他的叔父又让他学兵法,最终还是半途而废。

但项羽的雄心大志也是很难得,在钜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震慑诸侯,和秦军展开生死决战,杀死宋义,大破秦军。那时起,他是楚人的骄傲。

面对危难,把死置之度外,不退缩终将成功,是项羽为人们所立的榜样,项羽的缺点和优点在司马迁的描述下是个非常鲜明的人物。

篇12:项链经典名著读后感

《项链》的主人公——路瓦栽夫人,长相虽十分漂亮,但却阴差阳错地嫁给了一个小书记,过着清贫的生活。她整天地幻想着过富人的生活,住着华丽的房子,拥有贵重的家具,吃著名贵的菜肴。但这一切,似乎并不可能实现。为此,她经常哭泣。直到有一天,她丈夫给她带来了一张舞会的请柬,为了不让自己在舞会上穿着打扮过于寒酸,她不仅把丈夫准备用来买的钱用来买新衣服,还去向朋友借了一副看起来很名贵的项链。开舞会那天,她凭借着美貌和穿着出尽了风头,但她又因为虚荣心,不想在离开时被其他人看见她穿着破衣服,所以她迅速地和丈夫一起离开了。他们回到家,她却发现项链不见了,但她和丈夫也没有找到。最后,他们借了巨额的债务买了一副真的项链还给了她的朋友。他们二人用了十年时间还清了债务,但这时,路瓦栽夫人才发现项链是假的……

人的虚荣心有的时候真是太强烈了,强烈地让人无法控制,就像挣脱了枷锁的野兽一样。想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在十一放假的那几天里,一向虚荣心十分强的我,非让妈妈给我买新手机。还好,妈妈死活都没有答应,这才让我有所收敛。而《项链》的主人公,不正是告诉了我虚荣心太强的危害吗?

我以后再也不会想要是很么就要什么了,我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我也会让父母更加严厉地管我,把我内心的虚荣心慢慢地压制下去。

项链经典名著读后感5

在当时当时资产阶级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大部分人产生了极大的虚荣心。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当时的她不满足于小康之家,虽然没有山珍海味和富丽堂皇的住房,但却有一个爱她的丈夫和小仆人。

可是玛蒂尔德却一定要追求所谓的荣华富贵和贪图奢靡的生活,为了自己的面子和虚荣心,给这个家庭造成了经济上很大的负担。丈夫给妻子带回来了上流社会舞会的请柬,虽然家庭拮据,但是丈夫还是用自己准备买鸟枪的钱给了自己的妻子买了一件漂亮的大衣,妻子也问朋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以此凸显自己家世的显赫。

在当晚的舞会中,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确成为了最耀眼的那颗星,男宾们都对她侧目。她觉得这就是一种成功。但是回家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回家后,她脱了衣服时发现项链不见了,夫妇大为惊骇,在遍寻无着的情况下,只好赔偿。可赔偿的条件十分昂贵。妻子用了十年的时间省吃俭用,到处打工,最终筹得了这笔钱。

故事的高潮是在最后,在十年后的一天,玛蒂尔德碰见了那个朋友,在谈话中她得知先前借给她的项链竟是件赝品。这是多么荒唐的一个事实,玛蒂尔德用尽了自己的青春,竟然只为了一个假的项链。

篇13:初中英语经典名著阅读实践研究

关键词:初中英语,经典名著阅读,实践研究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阅读量方面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三级: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4万词以上;四级: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0万词以上;五级: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标准(2011年版)》在情感态度方面,要求中学生能保持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主动参与有助于提高英语能力的活动,有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沟通和表达,敢于用英语进行交流,在学习中有较强的合作精神,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显然,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只靠教科书是远远不能保证足够的语言输入量的。因此,教师必须设法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就变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拓宽学生的阅读量,将阅读的视野延伸到课外读物上。

二、研究背景

国外学者对课外阅读的研究

国外的很多语言专家对课外阅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们对课外阅读的材料、学习本身,对教师以及社会环境对其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细致的研究。

F.M.Hafiz和Iudor(1989)在英国,设立了一个为期三个月由巴基斯坦儿童组成的泛读班,使用英语分级读本。旨在调查为乐趣而进行广泛的阅读是否能提高被试者的语言技能,特别是阅读和写作的技能。结果表明被试者的语言行为有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在写作技能上。在教学上,该研究证实了使用分级读本的泛读价值。

Mquilla (1997)和Day£Bamford(1998)的研究指出了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应起到的作用,许多研究者建议通过适时地增加学生课内外的阅读量来达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钟敏,2007)。这样不仅扩展其词汇量,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国内对课外阅读的研究

吴玉玲(2008)将简易读物与高中英语课程相结合。实验结果表明:英语简易读物和英语课程相结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语言技能和文化意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王佳娣(2008)对将课外阅读纳入英语阅读课程体系作了可行性分析,建议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她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证明这是一种有一定意义的英语阅读教学方式。

华东师范大学的徐素慧(2010)在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上发表文章《刍议初中英语课外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认为教材选择要做到内外并举,循序渐进;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难度适中,趣味相投的原则。

综合以上国内外研究成果,本研究在初中英语课外阅读中开展经典名著阅读更有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意义

《标准(2011年版)》强调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使其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英语经典名著阅读内容丰富,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语言地道流畅生动,而且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关注故事的情节,品味经典语言,融入作品所创造的氛围,与作者形成潜移默化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热情和渴望。

四、研究的目标

本项研究主要在于探索英语经典名著阅读的策略与方法。对初中学生而言,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实践英语经典名著阅读,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对教师而言,打破了教师单一研究课本的传统,积极鼓励教师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收集。同时,此项研究使英语经典名著阅读校本课程化、系统化。

五、研究的思路、方法

经典名著阅读为初中英语教学提供新的发展机会。我校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所选择的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经典名著分级读物。并采取具体行动方案促进名著阅读活动顺利开展。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1.撰写读书笔记

读书报告可分为摘要式(summarytape book report)和简评式(brief-comment book report)。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能力一般的学生只要求作摘要式读书报告,即把原著中精美的语言、精辟的论点摘抄下来,不掺杂自己的看法,不需要任何发挥。能力稍突出的学生,可进行简评式读书报告,即可将原著情节或论述要点进行复述,也可用自己的话语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通过读书报告,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同时大大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语用能力。

2.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名著阅读

利用电影、网络视频等媒介进行文字与影像的补充与促进。如学生在读《爱丽斯之梦游仙境》时,为学生播放相应的电影。选择影视作品片段为学生播放,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阅读。名著讲究文字的形象化,影视作品讲究视觉化。将文字与意象相结合,是积极的文本再现的过程。提高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学生对名著的内容及其传递的信息与情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3.定期开展名著阅读交流指导课

(1)读书交流

让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交流心得体会。倡导生生同读,师生同读。鼓励学生用自己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交流阅读的作品。将阅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可以根据问题生成与现实生活有关的问题供大家畅所欲言。

(2)多种形式展示阅读

指导学生名著阅读时,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自己确定一个专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学生可以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展示阅读。如角色扮演、电影配音、手抄报展示等。鲜明的人物形象被学生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有助于这部分同学深度剖析作品片段,又有助于其他同学更直观的了解作品内容。

4.多元化评价

为督促学生自觉地并积极地进行名著阅读,教师可以运用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阅读评价。

首先,由学生小组内认真阅读读书报告,根据语言的连贯、文章概述的简明扼要、语言的正确、书写的美观等方面,由组内成员共同评定出不同的等级(A优秀,B良好,C合格,D有待改善)。各小组被评为优秀等级的可以在班级英语角展示。

其次,制定阅读自我评价表。

为促使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名著阅读,使其明白阅读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制订阅读自我评价表,有利于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提高阅读质量。

再次,充分利用班级英语角。

每个班级设置英语角展板,分为评价栏、推荐栏、展示栏、阅读之星四个栏目。在评价栏里公布本期阅读评价表,在推荐栏展示学生推荐段落欣赏或作品赏析等,在展示栏展示被评为A等的读书报告、优秀手抄报等,综合各方面,评选出本期阅读之星,贴上照片并配以阅读之星寄语。以此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最后,利用好名著作品后评价手册。

为丰富评价形式,了解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情况,我们可以进行阅读检测,设计一些易做的理解题。如:单选题,排序题,回答问题等考察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选词填空,单词释义等考查作品中设计的课标词汇;选用合适的短语完成故事概要,加深学生对人物关系的分析或主题分析,鼓励学生深层次理解。

结语

篇14:《经典名著》读后感

从一份调查问卷说起

七月,学子们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假期,各大出版社也迎来青少年读物不可错过的绝佳销售期。静态的阅读活动虽然不能与其他强大的促销商品相媲美,但充裕的闲暇时间,老师的推荐,家长的要求等,让青少年有机会广泛接触课外读物,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青少年究竟如何对待“经典”阅读呢?

我们先从一份调查问卷说起。

2009年6月,为了配合本期主题阅读,笔者走进厦门集美大学和嘉庚学院两所高校,按专业不同发出240份关于暑期阅读的调查问卷,后期收回190份,其中有效问卷178份。问卷虽少,但依然能反映出部分问题。由于大学生知识视野相对比较宽阔,在青少年中最具有代表性。因此这里以大学生为例,先谈谈问卷中揭示的当今阅读现状的两个问题。

上述数据无形中告诉我们:首先,如今大学生的暑假生活并不和谐,许多大学生依然对自己的生活感到茫然,选择上网、游戏甚至无所事事的比率高达68.04%,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家长与老师的警觉和反思。其次,从选择看书的比率来看,阅读虽然不是大学生们的主要暑假生活方式,但图书阅读依然占有一定的份量,针对青少年读者的图书阅读销售市场依然具有很大的潜力。

可见,在大学生的阅读中,青春读物所占比重最大,经典名著次之,而后是网络小说。(关于青春读物,我们下期主题将展开探讨)可见,经典名著阅读依然为大学生所接受,许多大学生在问卷中表达了自己对经典名著阅读的看法,无疑包括两种:

支持。理由有:经典名著比较有情节,耐人寻味;内容比较丰富深刻,能折射出许多哲理;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较多的人文关怀和普世观念;通过阅读可以了解世界经典文学,扩大知识面等。

上一篇:《客服专员》笔试题及答案范文下一篇:幼儿体育游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