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朝花夕拾阅读心得

2024-07-05

中学生朝花夕拾阅读心得(共16篇)

篇1:中学生朝花夕拾阅读心得

初读《朝花夕拾》,只是对其表面有所感触,细读品味,便觉得另有一番风味。这本书主要写了作者鲁迅的童年生活,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字面上就觉得有一股仙气,能够让人浮想联翩,有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给人留下的印象总是深刻的。

百草园是作者鲁迅家的一个园子,不过早已卖给朱文公的后代了,但这可是作者小时候的乐园,充满了童趣,你看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紫红的桑葚,无一不是乡下的田园风光,这或许就是作者所羡慕的一种生活吧,就像闰土那样可以捕鸟的生活。

三味书屋,听名字让我想起了三昧真火,可想而知是多么的“凶猛”,它是作者学习的书塾。印象深刻的是那教书先生,严厉的好像随时就要喷三昧真火一样,俗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想必正是这样,才成就了鲁迅这个伟人吧。

三味书屋中的“仁远乎哉我欲人斯仁至矣”“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芽橘柚”这些烦躁无味的古文使人感觉到了封建社会的那种私塾的严肃和教书先生对孩子们的严厉,在那里似乎没有一点乐趣,这完全是一个孩子所待不住的地方,没人能想到像作者这么一个让人感到贪玩的孩子竟能承受得了,这也许就是毅力吧。

在百草园中还有一个人大家仿佛也会记得,谁呢?长妈妈。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说的美女蛇,那是一个神奇的故事,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的动画片《葫芦娃》中的蛇精,是不是和她一样美呢?

说起长妈妈,又不得不提那本《山海经》了,它可是作者的宝书。你能想象的到一个不识字的人竟然能买来书?恐怕连记住名字都很困难!也难怪她把《山海经》记成了“三哼经”,这也可见长妈妈对作者真挚的爱。

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的明白了,为什么人们称鲁迅为文学巨匠,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他的作品。就拿《朝花夕拾》这本书来说,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也暗写了对当时旧社会的批判。这本书真实反映了作者在用笔和敌人作斗争的过程,在当时那样的社会,能有这种勇气的人也真是难得,他拥有大的力量,一种能够伤人于无形的力量,他就是鲁迅,人们心中永远的文学巨匠。

篇2:中学生朝花夕拾阅读心得

微博是个讲故事的好地方。把自己的故事讲给网络信号那端的人看,离得那么远却又感觉那么近,有一种莫名的亲切和放松。读《朝花夕拾》之前,一直以为鲁迅是高高在上的人物,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伟人也曾经如你我一样,也有少年时,也渴望被理解被认同。如果鲁迅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他会不会像我一样开一个微博,把自己的生活和心情与大家分享呢?我选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部分故事情节,用少年鲁迅的口吻讲出来,加入了一些现在流行的网络语言,让鲁迅也过一把当“网络少年”的瘾。

另一方面,做这篇新颖的读书笔记,也希望能够与大师做一次“心灵沟通”,让自己也做一次“少年鲁迅”,切身体会他的学习生活。

篇3:指导学生阅读心得

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小学生开展课内外阅读呢?根据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课内阅读

创造宽松的环境是关键。课堂上要腾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自渎,将学生阅读中的想法,疑难,体会热烈探讨,让学生积极,随时发表意见。气氛宽松,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充分发挥想象力是目的。阅读时让学生描述构造出种种鲜活的形象,做到身在课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课外阅读

一、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课外阅读同样应从兴趣开始,学生只有对课外閱读充满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外阅读中去,才能把课外阅读当作他们的一种享受、一种休闲,从而保持旺盛的阅读热情,主动遨游在浩瀚的书海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

1、故事激趣

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每周我会利用一节课,请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故事讲完后,我抓住时机进行表扬、评奖,并询问他是从那里学到了这么好的故事,学生说他经常看书,从中还学到了很多好听的故事,可以讲给同学们听。于是我就借势引导学生回家多看看故事书、童话书。在以后的日子里,学生们都迷上了故事,更迷上了故事书。

2、活动激趣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争强好胜,有强烈的表现欲。故在低年级开展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常用的活动主要有:

故事会——在班级举行讲故事活动,要求学生把课外阅读中看到的童话、寓言、故事等讲给其他同学听。故事会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要想讲好故事,就必须去找恰当的材料,而且要进行选择,这就需要他们用心地阅读大量的童话、寓言和故事。

朗诵会——朗诵包括朗读和背诵,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普通话,提高朗读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等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低年级学生推荐阅读短小的诗歌和散文,以背诵为主。

词语接龙——这是一项很有趣的活动,它可以检查学生的词语积累情况,从另一个侧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使他们始终保持进行阅读的兴趣,能多读书、好读书。 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读书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

二、开展阅读摘抄

学生如果不断努力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就会越来越少,增加学生词汇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量阅读。为此,我们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个积词本,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以便今后运用。我们经常给学生讲积词的好处,告诉他们“好记性不比烂笔头”。有了积词本,就像有了个词汇小仓库,写起文章来再不愁没词了。在积词中,有些学生不能辨别哪些是该积的好词,我们就选几篇文章,告诉他们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提高他们的鉴赏力。后来,又进一步要求他们搜集好的句子,如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描写男女老少人物外貌的,刻画人物喜怒哀乐感情的,只要觉得美,就抄下来,以丰富自己的语汇。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又是更主动的学习。在上课回答问题或平时交谈中,一旦发现学生运用了课外书或积词本上的新词,应立即给予表扬与鼓励。

三、教给课外阅读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我们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把课外阅读内容作为课内知识的扩充

1、按顺序看懂文章。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弄明白事情怎样从头说到尾,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

2、分步阅读,边读边想边记。遇到一篇文章先通读全文,掌握主要内容,然后分步阅读,边看边想原文说了什么人和事,懂得了什么道理,最后填写阅读卡片或写出简短的笔记。

总之,在阅读这块有待开发的神圣领地里,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积累和摸索,让我们把人类精神上的食粮带给我们的孩子们,让他们都能找到课外阅读的乐趣,更找到课外阅读的钥匙,从阅读中最大的获益。

篇4:朝花夕拾阅读心得

这时已经深夜,我闭上眼睛冥想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孔乙己,还有他们的故事...顿时若有所悟,心情有些沉重但又却出奇的平静,鲁迅先生肯定十分怀念《少年闰土》中那样快乐美好的时光吧,我也是啊!不知不觉已经是成人了,逝去的童年一去不还,那个时候农村简单快乐的美好又有什么能比得上那,我熄了灯,闭上眼,一个人在过去的时光中遨游。

从鲁迅先生的笔中,我似乎能感受到他的童年不是那么好过的,但却充满了让人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篇《狗、猫、鼠》,在这篇散文中描写了作者童年时与一只猫的搏斗,平凡但却有趣。想想我们的童年又何尝不是这样,简单而快乐。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童年也像鲁迅先生一样,过得好与坏它都是我们能够想象的最美好的回忆,然而我们不应该活在过去,而要把握现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更觉得,我们都无法留住留住童年,留住时间,但我们不能忘却逝去的那些美好,或回忆,或幻想,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总之就是不能忘记初心。

世人都说鲁迅先生的文章极具批判色彩,只有读过后才能真正领会。《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寻味,它不仅记录了那些令我们每个人都怀念的童年的味道,还反映这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吃人肉,人血馒头,人们迷信,古板,缠足,相互欺诈等等都受到鲁迅先生的强烈批判,也不由得令我感到悲哀,使我陷入深深地思考。

封建陋习深深地压迫着人们,人们于当时或根本无可奈何,不好的东西就应该摒弃,想想当今我们的生活,不由得深感欣慰,所以我们更应该感谢党,感谢那些为中国做出贡献的英雄烈士。

篇5:《朝花夕拾》阅读心得体会

这十篇文章读起来很吸引人,也很难放下。字里行间有温暖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但很多晦涩难懂的地方,我还是理解不透。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呈现的一个五彩缤纷的儿童世界。在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破砖下面,隐藏着很多惊喜。长妈妈讲的离奇故事,让鲁迅信以为真。他被送到学校后,很调皮。好奇的孩子心思没怎么变。他喜欢问老师奇怪的问题。他喜欢爬到书店后面的花坛里折腊梅。他还喜欢抓苍蝇和喂蚂蚁.

这让我想起了脑海中难忘的趣事。我还记得一年级的时候,我和几个朋友在小区花园玩的时候,发现了一棵光秃秃的,不好看的小树。我们决定好好打扮它,让它看起来焕然一新,光彩夺目,于是我们摘了许多娇艳的花朵、绿草和娇小的果实来装饰这棵小树。当我们结束工作,正在沾沾自喜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一阵风吹来,花草随风纷纷落下,果实落入大地母亲的怀抱,小树又变回丑陋的模样。暴风雨过后,只有我们几个人呆在同一个地方.小时候喜欢观察蚂蚁,发现蚂蚁经常搬家,以为对自己的房子不满意。所以我请朋友们讨论如何为蚂蚁建造一些“宏伟美丽”的新房子。我们搬了很多小石头,建了几个“迷你堡垒”,摘了一些花当装饰品,然后通过草丛“邀请”蚂蚁搬进新房子,但我们觉得少了点什么。想了一会儿,我们以为是缺粮。我们跑来跑去找一些苍蝇。

篇6:朝花夕拾阅读心得体会

就内容来看,《朝花夕拾》主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记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第一篇作品《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而发的,嘲讽了他们的“流言”。“这是侥幸的,我想,幸而老虎很性急,甭则从桂树上就会爬下一匹老虎来。然而究竟很怕人,我要进屋子里睡觉去了。夜色更加黯淡;桂叶瑟瑟地作响,微风也吹动了,想来草席定已微凉,躺着也不至于烦得翻来覆去了。”从语言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想见鲁迅先生在当时被“正人君子”所压迫下的难耐,但是,这也是反话正说的独特之处,他告诉了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真正的中国人的灵魂是不会被消灭的。文章透露出作者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征的憎恶;同时也追忆作者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埘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盼憎恨。

第二篇《二十四孝图》揭示的则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接下来几篇,《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都是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地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面貌,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后面的《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是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脚印。

这些作品在写作手法上,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写得绘声绘色: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夹树、紫红的桑椹;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弹琴,呜蝉在树叶里长吟,云雀从草间直窜向云霄,班蝥从后窍喷出娴雾……这些构成了富有情趣的风景画,成为令人神往的儿童乐园,作者把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时弊的议论结合得自然恰当,天衣无缝。揶揄嘲讽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犀利风趣,耐人寻味。在叙事、议论中,常插相关的童话,传说和典故,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串入“美女蛇”的传说,增添了阅读的趣味。作品的语言清新、朴实、亲切感人,是现代回忆散文的典范之作。

篇7:与学生分享阅读心得

关键词:抓预习;肯取舍;悟中心;会总结

高年级的语文课乐趣在哪儿?乐趣在于能与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一起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仔细阅读,建立文章的宏观表征,感知文章的整体,这是进入高年级后,语文课上研究最多的内容。文章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形式,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摸清作者的写作脉络,是高年级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也许就因为如此,课堂的魅力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常常因为学生的精彩解读而欣喜万分,语文教师的最大乐趣就在于此。

一、抓预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分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都要求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前要独立思考。课前让学生充分独立思考,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交流,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细节,解释或阐述自己为什么。就在一次次的交流碰撞中,我享受着学生带给我的快乐,学生也享受着其他学生带给自己的思维火花,高年级语文课的快乐就在此。

二、肯取舍,抓重点段进行赏析,揣摩用词、句法、构段的妙处

备课时,我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体悟写在课文的旁边,一来可以为上课作准备,保证上课时能得心应手。二来精心组织的语言可以给学生美的享受,同时只有教师语言准确,学生习作表达时才能做到准确。因为登高才能望远。

打开我的语文书,几乎每篇文章旁都注满了我的阅读体悟,到了高年级,我觉得采用何种教学形式并不是十分重要的,重要的是每堂课老师和学生都能共同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悟,能否使自己思维的火花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激起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尤其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的东西越多,就越需要教师用自己鲜活的语言、贴切的联想和飞扬的激情,刺激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能够“披情入文”,课堂语言自然也就能生动起来。语文课堂的乐趣也就在此。

[案例]

师:《乡戏》一文,通过两节课的学习讨论,大家对乡戏的过去和现在以及农民对乡戏的喜爱都有了了解,现在请大家想想:如今乡村的经济在不断发展,农民的文化娱乐要求也越来越高,乡戏最后会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会,是为什么?不会,又是为什么?

想一想,小组讨论交流。

大组交流:

生1:我觉得乡戏会退出历史的舞台,乡戏的根基是人们要自娱自乐,随着时代的发展,将有更多的娱乐项目,这样,喜欢看乡戏的人会越来越少,最后可能乡戏会变得无声无息了。

一说完,其他学生又纷纷举起了手。

生2: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因为科技在发展,乡戏会在原地踏步吗?乡戏也在发展,它会向科技索取技术来不断完善自己,使其成为大家的最爱。另外,乡戏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活动,乡下没有城市发达,不可能有许多娱乐城,而乡戏搭台简单,且有现代化气息,所以,它会受大家欢迎的。

生3:我补充,城里的演员多了,就可以分配一些到乡里来,这样那些乡里人就可以听到字正腔圆的各种各样的乡戏了。

师:读文章真仔细,到时,说不定我们还可以看到自己喜爱的名角!

生4:现在有电脑,大家可以上网做各种各样的事,聊天、购物、看电影等,谁还稀罕看乡戏,再说现在的年轻人能听懂乡戏的,实在是太少了,乡戏成不了气候。

生5:不,因为乡戏已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和古董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戏的分量会越来越重。如坐在台下细听,乡戏里还带着地域风貌呢!比方说,江苏的昆曲(锡剧、越剧、师更正)声音尖细突出江南的小桥流水。还有以后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活儿少了,省下的时间多半用来休息、娱乐,因此,乡戏不会退出舞台,还会越来越红火。

……

学生意犹未尽。

听了孩子充满激情的发言,我兴奋不已。其时,我并不在乎这次辩论会的最终结果如何,关键是学生在整个课堂上都处于高亢和兴奋的求知状态中,课堂也因学生语言的生动,而变得生动起来。长此下去难道还怕学生不喜欢自己的语文课吗?

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对语文课堂语言的要求。若要学生的课堂语言生动有趣,需要以教师的语言为媒介来进行渲染传授给学生,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想让学生求知欲旺盛,形象思维见长,情感丰富且易受激发,教师教学的语言就必须力求形象生动,富有情趣,融教育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像一块大磁铁把所有学生的眼光都长时间地吸引住。

学生在课堂上之所以能畅所欲言,对富有文学魅力的文章流连忘返,就是因为有声有色的课堂吸引了他们。

关注学生的语言,让他们展开想象之翼,在语文世界里畅快地遨游,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三、设计覆盖全文的问题,悟中心

高年级的问题要有较大的覆盖面(能涉及课文的大部分内容,有充分的思维空间),有较强的穿透力(能直击课文的要害,有正确的思维定向),有较好的探究性(能引发疑惑,有合适的思维强度)。

如,《二泉映月》中,教师问:“阿炳年少时为什么除了泉水听不到别的声音,而人到中年却能从中听到那么多的声音?抓课文的关键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这里不但包含了探究的指向,而且还有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对交流要求的提示。

《钱学森》一课补充阅读与练习册上都有有关他的介绍,我还另外布置学生回家阅读钱学森的有关书籍。课堂上,尝试着让学生交流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这样不但弥补了课文的空白,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对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很有帮助。

四、学生总结,教师提升

学生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会有排斥、冲撞、融合、认同,在这样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领。尤其当学生有困难不能积极举手时,更需要老师耐心的引领,再读课文,品味语言文字的绝妙之处,体会人物性格的美好等等。

如,课文《二泉映月》,在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后,我就自己的理解谈了看法,学生听得很专心、很投入。这首二胡曲从一声凄凉的长叹开始,接着作者沉痛叙述了自己一生的不幸遭遇。我们仿佛看见一位盲人背着乐器,拉着竹棍沿街流浪的形象。在皎洁的月光下,远处惠山清澈的泉水流淌……世界为什么这样漆黑?生活的出路,人生的希望在哪里?他用凄惨的曲调,倾吐着自己的屈辱和痛苦,诅咒残酷的现实。当炽热的感情平静下来的时候,他又渐渐陷入了沉思,“世界总有一天会变好的吧!”带着微弱的希望,音乐在梦一般的意境中结束。

教师最后的总结和提升,肯定能给孩子神奇般的力量。千万不可以学生不愿意思考就由教师代替,课堂中也不能只是“蜻蜓点水”或“虚晃一枪”,讨论要扎实有效。

到了六年级可以尝试着让学生来总结全文,结合板书从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等方面思考总结,经常这样训练,就不愁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提高。

语文课,应该是教者津津有味,学者兴趣盎然。为了增加语文课的趣味性、知识性,提高教学质量,近几年来,我对语文教学进行了一些摸索。扩大阅读面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我课余时间利用网络搜集了一系列文章,同时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杂志《青年文摘》《读者》等,在课堂上给学生朗读。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同时,我还把自己订阅的杂志直接给学生阅读。

高年级语文课堂乐趣无穷!

参考文献:

吴建英.巧妙运用丰富的材料,动态生成灵动的课堂.时代教育,2012(18).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丽华新村第二小学)

篇8:朝花夕拾呐喊阅读心得600字

记不得是哪天了,闲来无事,我便寻思着去书店转转。书店里,我一个不小心,碰掉了一本书。我将它拾起,眼前一亮,“呐喊”两个字映入眼帘。《呐喊》这本书我是听说过的,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唠叨过,只是真正看到这本书,这还是头一回。我怀着好奇,索性将书打开……

《呐喊》的作者是鲁迅先生,全书分为许多章节,由《孔乙己》《阿Q正传》等一系列小说组成。鲁迅先生创作《呐喊》,据说其本意是为了揭露“人吃人”的黑暗现实,是为了唤醒当时庸俗麻木的世人。在那样的社会里,好人为了自保,经常会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进而变得自私自利、虚伪狡诈。像书中的孔乙己、阿Q,他们的本性都是善良的,然而孔乙己为了生存而偷盗,阿Q为了活着也变得随波逐流。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小说,那些人,那些事,将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再一一进行无情的鞭笞。书中的底层人物,他们自知生活的苦痛,可面对黑暗势力的残酷压迫,他们却又逆来顺受。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节,读过他的书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喜欢这本书,读完之后,我深深敬佩鲁迅先生的为人。社会黑暗,在整个文人阶层“万马齐喑”的时候,鲁迅先生独树一帜,用文章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不满,用文章去唤醒稍有良知的中国人。

联想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依然有着众多的庸人,他们冷漠、麻木,对什么都缺乏热情,他们笃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则。比如在公交车上,不少的年轻人见到老人、孕妇都会把头扭到一边,装作什么都没看见,连基本的公德心都没有了。有些人更是认为这个世界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活充满了竞争的压力,帮助了别人,自己就会多一份压力。试问,在人性丑恶依然存在的世界中难道就不需要“呐喊”了吗?“呐喊”肯定是需要的。

篇9:中学生朝花夕拾阅读心得

读着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我感受到了发自鲁迅先生心底对自由的向往和童年独有的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又将那何首乌连根拔起而弄坏了泥墙;。他与昆虫为伴,在玩弄斑蝥;他又采摘野果,津津有味的吃着。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子急,总是捕不到很多。玩累了,他又听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因而不敢再答应陌生的声音。鲁迅先生这一系列的细致描写,为百草园土涂抹了一笔神秘的色彩,令我无比向往。

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鲁迅先生与同学们们心中的孩子气,当先生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着画。也表现了鲁迅先生童年的乐趣。但是鲁迅先生也从侧面写出旧社会时先生的迂腐。读到这我深深地感受到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可能会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描写童年,读起来使我倍感到亲切,作者的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天真无邪。 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这一篇。童年对我来说已经是过去式了,可是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又勾起了我的回忆,“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我们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那些琐碎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以下那个不同的年代的童年之梦,体验一下那时鲁迅的美好童年。

暑假阅读《朝花夕拾》个人有感心得五

进入初中,我发现中学阶段有许多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大多都选自一本书——《朝花夕拾》,于是,老师让我们去读一读这本鲁迅先生写的一部散文集。

我品味着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年少轻狂时的童真。《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的时候,回味起自己童年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一些当初的味道的,想必还会别有一番滋味吧?!本应该快乐的童年,却被当时的封建思想笼罩着,透出迂腐的气息。从文章表面来看,鲁迅先生都是用了一些温情的文字来叙述的,其实,他把愤怒藏在了文字下。鲁迅先生还在这篇巨作里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强调出了当时封建思想的黑暗。

鲁迅先生不管是对他人的赞扬还是批评,都会毫不掩饰的表露出来,有时还会很幽默。比如阿长与《山海经》的内容大概是这样说的:“阿长是我的保姆,我开始很讨厌她,而且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不耐烦的。之后,她给我讲长毛欺压百姓的残忍故事,她伟大的神力让我敬佩。然而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不但对她的敬意消逝,而且极严重的诘问,甚至要复仇。再后来,在我极度渴望着时,阿长为我买来了《山海经》,这让我又一次对她敬佩……”这段文章,通过“我”一次一次对她态度的转变,突出了阿长的朴实。

篇10:朝花夕拾学生读书心得

相对于自己“离奇”的现状而言,这种留存于记忆当中的“意味”备受心灵的呵护。这种爱意是单纯的、流动的、温柔的,它不仅出现在作者对长妈妈的回忆里,也出现在对“五猖会”的怀想中,还出现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路途。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的回忆录,从童年到少年到青年,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一组组生活画面,呈现在眼前,有对童年生活的向往,有对往昔亲友师长的感念,也有对旧势力、旧文化的嘲讽与抨击。

对他而言,童年生活是快乐、有趣而自由的;对我而言,读他的作品也是快乐、有趣而自由的,也许是百草园的趣事让我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吧,我竟特别的羡慕那个在百草园胡作非为的孩子。当他牵连不断地拔起了何首乌时他该多么快乐啊!当他摘下覆盆子,把它们一个又一个送进嘴里感受它们的又酸又甜的味道时,又会多么满足!当他弄坏泥墙根时,心中也可能会有一些愧疚吧!当他在雪地里捕鸟,看小鸟一个又一个自投罗网时,心中又会多么的激动!生活啊!你欠我一个童年的百草园!

对他而言,成长过程中,那些曾经温暖过他生命的人,让他永生难忘,正是这些爱的供养,让他成为“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

闰土的父亲有很多捕鸟的技巧,曾让小小的他大大佩服;大字不识一个的阿长,历尽千辛万苦为他买来《山海经》,曾让苦闷的他感激不已;藤野先生的关爱与呵护让他在无助中感受到温暖。生命像列车般疾驰而行,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曾经给与我们点点滴滴的爱的供养的人。

对他而言,从旧时代一路走来,生命中充满了遗憾与无奈,这是那个时代的旧文化带给他的,他对这些东西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嘲讽。小小的他多么盼望早早地去看五猖会,父亲却让他背《鉴略》;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他对愚孝行为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对反对白话的行为进行了大胆的诅咒;在《猫·狗·鼠》一文中,对猫的欺软怕硬表现强烈的憎恶,有力地回击了“正人君子”们对他的攻击,千夫所指,横眉冷对,这是多么勇敢的精神啊!

篇11:“朝花夕拾”感动中国

具有“两院”院士双头衔的闵恩泽,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研究,“一辈子都在不停地钻研这件事”,成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思考催化剂的问题是快乐的;当想出一个好的解决方法时,也是快乐的;当课题最终取得成功时,那更是快乐的。”闵恩泽如是说。但最重要的是,他对自己增强了信心,“这项创新的思路和概念完全是我们自己的”。闵恩泽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中国科技人员有能力自主创新!”有人问闵恩泽,“您不断追求创新的驱动力是什么?”他回答,“责任。”在闵恩泽看来,一个人做的事,能够和国家强盛、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闵恩泽对川菜情有独钟,他有“创新好似吃‘麻辣烫’”的精彩诙谐的比喻。“又辣又爱。坚持下去,终成正果。”“又辣又爱”道尽创新的苦与乐,“坚持下去”折射人生尽执着。这让人想起闵恩泽在“文革”期间,交待“罪行”也是“研究催化剂犯过什么错误,遇到什么挫折,收获什么经验”,如此执着的苦乐年华,怎能不让人感动!

年届92岁高龄的吴征镒院士更具神奇人生。用毕生精力“为神州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建户口本”,有“中国植物的‘活词典’”之美名。美国科学院一位院士描述吴征镒,“他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植物学家之一,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方的植物有着广博知识的真正学者。”人们常用“著作等身”来形容作家作品之多,可是衡量吴老科学巨著之分量却要用“公斤”,他用10年时间制作了3万余张中国植物卡片,放满了整整80个标准卡片箱,重达300公斤,成为编撰《中国植物志》最重要的基础资料。嗣后,于2005年出版的80卷126册《中国植物志》引起世界学术界的震惊。吴老的获奖感言让人感动,“我的工作是大家齐心协力做的居多,今天个人得到国家如此重大的褒奖,我只能尽有生之力,多带一些年轻人,带他们走到科学研究的正路上去。”“人生时间有限,有一分力就要用一分力,有一分光就要发一分光。中国有句古语叫‘后来居上’,我们这辈已经过去,希望青年一代在我们的肩膀上再攀登、更向上!”“我愿意把我的肩膀给大家做垫脚石。”古人云,“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吴老真正的做到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八十初度”的吴老提出了被子植物分类的“八纲系统”,震动学术界。业界折服这位老人锲而不舍的创新活力,在吴老的脑海中,“科学重在创新,要开辟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径。”吴老有句肺腑之言,让我们永世难忘,“做学问要真正‘沉在下面’,年轻人不要总‘浮在上面’,要踏踏实实做学问。”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吴老永远年轻?那就是“国家利益从来都是吴征镒的第一选择”。面对日寇的入侵,他以诗言志,“科学不发达,如何敌强邻?”在信念的选择上,1946年,吴征镒年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事业的召唤下,1958年,“不惑”之年的吴征镒毅然弃官走出“象牙塔”,举家迁往云南,寻觅“草木知音”。吴老说得坦然,“我是看到科学院大局已定,可以到云南安心做点学问。”

篇12:《朝花夕拾》阅读感悟

一直以为感性的男人不理智,理智的男人不感性。方中信何尝不是一个例外呢?为了爱人不受煎熬,他宁愿独自流落在一九八五年,承受失去爱人的痛苦。而他也在爱人离去三年后悄然逝去,而在墓碑上最后留的那六个字,更是令人肝肠寸断,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

有这样一个男人,这样的爱自己,已经足矣。

或许作者是残酷的,她不该把陆宜还给未来。可以给他们45天,就应该给他们一生。

也许他们本就不该相遇,一切在50年前就已经成为了注定。

篇13:朝花夕拾阅读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朝花夕拾》的内容(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2、《朝花夕拾》共十篇,分别简要概括主题: 《狗猫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原因)《阿长与山海经》——(怀念小时候的保姆长妈妈)《二十四孝图》——(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五猖会》——(反映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与摧残)《无常》——(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讽刺了当时自称正人君子的军阀统治文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写出了对百草园的喜爱以及对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感受)《父亲的病》——(揭露了庸医害人的实质)

《琐记》——(介绍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新生活,离家求学的一段故事)

《藤野先生》——(写作者与最使作者感激的日本老师的交往和弃医从文思想转变的重要原因)

《范爱农》——(追叙作者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辛亥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

3、《朝花夕拾》中六个主要人物形象:

长妈妈:勤劳质朴善良,但在某些方面又颇为愚昧的农村妇女 藤野先生:严谨认真,平等待人,毫无民族偏见

范爱农: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妥协懦弱 父亲:严厉慈爱 衍太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 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

4、《朝花夕拾》中,温馨的回忆表现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五猖会》中孩子们买“吹嘟嘟”,吡吡地吹上两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无常》一文中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就放他儿子还阳片刻.理性的批判表现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老师让孩子们背一些枯燥乏味的书;《五猖会》中去看赛回前,父亲强迫我背书,让我感到扫兴和痛苦;《无常》一文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公理,反被要求到阴间寻求公正的裁判。

5、《五猖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父亲强迫我背诵《鉴略》而没有具体写东关五猖会的盛况,而是写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逼迫背诵《鉴略》扫兴痛苦的感受,形成强烈的对比,反映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6、《二十四孝图》中最令我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故事,形象的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朝花夕拾》每章内容概括

1、《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3、《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4、《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5、《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 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7、《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8、《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9、《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篇14: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推荐)

——(《朝花夕拾》导读)

2、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严谨、正直、热情,没有民族偏

一、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来又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后来收入《呐喊》《彷徨》两部短篇小说集。与此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大字。

二、作品简介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收入散文十篇。全书由《小引》《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 组成。这十篇散文勾勒了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世态图和风俗画,有现实的战斗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著态度。

三、内容概要

《朝花夕拾》记述了童年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七篇作品,记述了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断,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

《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了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足迹,还反映了海外生活和革命运动的片断。

四、人物形象

1、长妈妈——《阿长与〈山海经〉》,虽然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但是她善良、朴实,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见,关心弱国子民,朴素而又伟大。

3、范爱农——《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有着倔强耿直的性格,愤世嫉俗,可惜环境对他不利,辛亥革命后备受打击迫害,不为社会所容,内心痛苦、悲凉。

4、衍太太——《父亲的病》《琐记》,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女人。

五、艺术特色(推荐理由)

1、选择那些难以忘怀的生活片段加以生动地描述,选择富有个性的情节和细节刻画人物性格,使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在写作手法上,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有机的融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3、语言清新、朴实,亲切感人。

六、当堂演练。

1、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是他1918年为《到三味书屋》选自他的回忆性散文集《》。

2、《朝花夕拾》是我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在1926年写的一部集,共篇。记述了作者童年生活和,回忆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3、根据课内外名著,补全下面的对联。上联:《朝 花 夕 拾》 忆 亲 人 师 长 下联:

4、《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集,这部作品中的十篇文章你最喜欢哪一篇?请说明你喜欢的理由。我最喜欢:

篇15:朝花夕拾,新鲜采摘

不过,要真的考究起来,看图说话是最原始、最本能、最直接的阅读。古代岩画中人、马、牛、羊、太阳、谷神什么的,读来十分精彩,虽不确切知晓先民们所言何事,但总觉得是有内容的。远古的一些大事,狩猎、收获、生殖、祭祀、纪念、战争与和平等等,透过这悠远的屏幕,总是在诉说着什么,让人慢慢来咀嚼。

我曾经到过天水附近的卦台山,据传那里是伏羲“一画开天下”的地方,是个小山坡,气象却不凡。登高望远,但见葫芦河呈S状流过,将地块分作阴阳鱼,是太极图之初始状;而其四周山坡环绕,田块横陈,长短断续,倒也正暗合了卦象。我想,这伏羲大人作为氏族首领,要把这部落疆域之所在,画一个核心的大概。所谓王土臣民,要有个直观的地图来展示说明。这个太极八卦图,是政治版图、是经济地图、是军事地图、是风土水利图、是地理环境图,它什么都是,“一画开天下”哉。

这以后,彩陶、玉器、青铜器上的图形,还要提醒人们睹事辨物,知晓忠奸,趋利避害。秦始皇得天下,也要写放宫室,这都是有道理的。汉画里说的故事,已经是表现天文地理、神仙故事、众生百姓、山川走兽,真是包罗万象了。车马出行、弋射渔猎、冶铁井盐、庖厨宰牲、歌舞宴饮、百戏说唱,神马都有。画宫廷大事有荆轲刺秦,画神异变幻有羽人戏龙。三足乌、九尾狐、嫦娥玉兔、熊羆虎鹿、龙象凤龟,整个儿一动物世界。东王公西王母,天上人间,应有尽有。从史实故事到生活琐碎,从佛道神话到农桑耕织,皆有图可观,蔚为大观,有图为证,图说历史,生动真实,不让文字。所以,人们还是重视图像的。“河图洛书”也是有“图”有“书”,先“图”后“书”。图书馆,“图”还是排在“书”的前面。我认为,今日之“读图时代”正是人们认识世界途径的本能回归。

再后来的绘画,人们往往画自身周围发生的大小事件。画重大新闻的有国家领导人李世民接见番邦首领的《步辇图》;表彰将帅的有《凌烟阁功臣图》;画军事行动的有《免胄图》;画权贵大臣寻欢作乐的有录像式长卷的《韩熙载夜宴图》;画体育运动的有唐人的《马球图》;画贵妇出行的有《虢国夫人游春图》;画熙熙攘攘百姓街市的有《清明上河图》;画宫苑生活的有《捣练图》;画小商小贩的有《货郎图》。画寿星、画婴戏、画牧放、画乞巧,琴棋书画,渔樵耕读,世事皆可入画图。

到了清末民初,沪上有《点石斋画报》,画新闻事,画洋务买办,画本埠商铺,画士农工商各行生计,画火车轮船舟车往来,画学校书童朗朗书声,画烟馆病痨吞云喷雾,画花街柳巷拆白打闹。民间民俗,无所不至,倒也如巴尔扎克的小说,生动真实地呈现了时代的印迹。现在拿来翻看翻看,也蛮有意思的。

民国时候,有陈衡恪先生,住在北京,画了京城的一组人物风俗,用了简略的笔墨表现百姓的生活,取了写实、写生的意味,很有“民国风”。

又有丰子恺先生,画了身边的小人物、小事件、小情境、小街小巷、小儿女趣事,让人读来感到十分亲切体贴。

而今,我看书读报之余,也随手拈了毛笔,拣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把报刊上的图像勾画勾画,也算是个图画笔记吧。记得鲁迅先生有杂文集名曰《朝花夕拾》,也是取了俯拾即是、新鲜采摘的意味。正如城里的人们往往喜欢刘姥姥带来的田间瓜果,都市里的大人也带着小孩到农村去采摘草莓、鲜桃,欢喜的是这一份新鲜的泥土芬香和着这过程的乐趣,同时,也变换了平日生活里单调重复的程式,此中乐,乐无涯。我读报读图,有了心得,图画记之,随手勾勒,自己也得到了一份莫名的新鲜快感。

每天早晚,取了报纸,泡杯清茶,蘸了玄宗墨汁,就着红丝砚台,案头上拈来随手裁就大小不等的宣纸,随看随画,也画出了一叠图画,真实不虚,不打诳语。

国际国内,能知天气;家长里短,能接地气;而三才之中,自有我在焉。

比如“曼德拉去世”,报纸上登了曼德拉竞选时的图片,我画了下来,表现他的英勇顽强;嫦娥三号成功落月,虽说是画在巴掌大的纸上,我也画出了气氛;恒大足球队在广州天河体育场亚冠联赛中夺冠,队员们抛起了教练里皮,入了我的图画;《中国好声音》中的吴莫愁,表情生动,体态婀娜,举手投足间神采飞扬,也很是入画;《老外撞大妈,大妈不让走》,我也画了;《小罗吃红牌》、《博尔特赛过公交车》也是我作品的题目。最近,我还画了一组索契冬奥会上的新闻,有《李坚柔获得中国队首金》、《周洋霸气回归》、《中国男子冰壶队入四强》,也有普京会晤安倍牵了秋田犬的画面等等。

另外,我画了《中国三高》,说的是高雅歌剧;也画了《正月社戏》,画的是活跃在乡间的草台戏班。我画了喜欢的拳手邹市明在训练中,也画了乌克兰的都市风云。

今年暖冬,我画了前海冰场上溜冰的人们。这两天,京城有雾霾,我还画了雾霾中奥林匹克公园晨练中的“光猪跑”队伍。

画了这许多事件这许多画儿,我给起了个名目,叫做范扬的“世事绘”。说的是画了世间的人和事,“世事绘”是实指,也算是大而化之的虚指吧。

朋友杨建国兄看了这些画儿,喜欢。说是要在《东方艺术·国画》上发个专题给大家看看,独乐也众乐,我也挺乐意的。

我想说的是,人们常常要把一些时新的画儿冠名为“当代”、“现当代”、“后现代”,我想,如今我也加入了。我的这些画儿,等于老酒装了新瓶,或是新酒装了旧瓶,也“现当代”了起来。我的这些画儿,我也给加上了一个概念,叫做“现时现刻现当代”。虽说是比不上现场直播,也相当于朝花夕拾吧。“现当代”前加上了“现时现刻”几个字,是为了强调一下“当下性”,人们常说,要把握“当下”,指的不就是我的画儿吗。

篇16:朝花夕拾阅读题答案

有关朝花夕拾的对联:独酌花酒释胸竹,寒衣不胜暑,朝花夕拾谁归属,甜酸咸辣苦

一、简答题:

1.《藤野先生》中记叙了我和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情?你认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答:修订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询问中国女人裹足的情况。先生是一个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不拘小节,没有民族歧视,关爱年轻人,为人正直的人。

2.“我”平时怎样叫保姆长妈妈?什么时候叫她“阿长”的?在《阿长和<山海经>》一文中,我对她的感情发生过哪些变化?

答:我”平时叫保姆长妈妈“阿妈”。在“憎恶她的时候” 叫她“阿长”。我起初“实在不大佩服她”,原因是她“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又不许“我”走动,并动辄以告状相威协;睡觉的姿态不好,占了过多的地方;满肚子麻烦的礼节,等等。后来“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是因为她常对“我”讲“长毛”的故事,某些情况表明她似乎有“伟大的神力”,于是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我的隐鼠被害死了之后,我便当面叫她阿长,表现对她的不满。后来因为她给“我”弄到了绘图的《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又使“我”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

3、《父亲的病》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作者回忆儿时为父亲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是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4、文章写了鲁迅的两次摇头,分别是因为什么?

答:第一次是因为关吏从范爱农一行人等的行李中翻出绣花弓鞋,有损国体。第二次是因为让座“雍容揖让”“分出尊卑”,显得封建。

5、鲁迅的《二十四孝图》一文,对古时的所谓“孝”持有怎样的态度? 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揭示其虚伪和残酷。

6、鲁迅写《无常》是为了表达什么思想?

讽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不得恶报,所谓的“正人君子”根本不是公正的代表。

7、鲁迅回忆藤野先生的目的是什么?

答:在藤野先生高尚的品格中吸取力量,来继续与“正人君子”们作斗争。

8、我得到《二十四孝图》为什么既高兴又扫兴?

高兴的是:鬼少人多②归我一人独有③那里面的故事似乎准确无误④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的讲出一段的事迹。扫兴的是: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9、为什么作者反感“老莱娱亲”的故事?

招致他反感的便是老莱“诈跌”,作婴儿啼,以娱亲意,作者认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换言之,不愿装假,这违背了儿童的心理。

10、《父亲的病》中屡次提及庸医误人的种种荒诞行为,试举一例:如陈莲河用药中要求“蟋蟀一对”,且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等。

11、《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文中的s城是?即指绍兴城。

12、《父亲的病》中鲁迅描写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怎样的实质?

答: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13、《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鉴略》这一事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14、《无常》中塑造的“无常”这个形象为什么会受到民众的喜爱? 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15、《朝花夕拾》中引用《长恨歌》中的诗句是哪一句?

答:《琐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16、《朝花夕拾》中提到《二十四孝图》中哪几个故事?

答:子路负米、黄香扇枕(可以勉力仿效的)、陆绩怀橘(也并不难)、哭竹生笋(就可疑)、卧冰求鲤(有性命之虞)、老莱娱亲、郭巨埋儿(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七篇。(《后记》中还包括李娥投炉、曹娥投江觅父尸、尝粪心忧)

20、作者仇猫的原因是什么?

答:猫的性情和别的猛兽不同,总是尽情折磨猎物才吃下去;与狮虎同族,却一副媚态;到处嗷叫,闹得别人心烦;以为它吃了自己饲养的可爱的隐鼠;伤害了兔的儿女们。

21、长妈妈讲的“长毛”的故事中,“长毛”指的是?

答:洪秀全军和后来一切土匪强盗。

22、对长妈妈的“特别的敬意”是因何而生?又是何时消失?

答:因为她经常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某种情况表明她似乎有“伟大的神力”,所以就有了“特别的敬意”。在知道是长妈妈谋害了自己的隐鼠之后,这种敬意就完全消失了。

23、《无常》中写无常的用意是什么?

答:是说明人间没有公证,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打着“公平”“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之流辛辣的嘲讽。

24、书中提到衍太太的几件事是什么?

答:在父亲临死时怂恿我一直呼唤父亲;鼓励小孩子吃冰;鼓励小孩子打旋;怂恿孩子看下流书籍;怂恿“我”去偷母亲的首饰,还散布流言。

25、“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句话出自哪篇文章章?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

出自《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26、“活无常”指的是什么人?

活无常:①.即无常。迷信的人谓专事勾魂的鬼。②.喻指险恶之人。

鲁迅特别喜欢活无常。而不喜欢死无常。当时社会背景,活无常就是白无常,但是鲁迅将他赋予了一种含义:人性化。希望活无常可以看到并考虑、解决世界上这些恶鬼(喻指反动派)

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五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质朴善良、愚昧麻木、勤劳)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严谨认真、平等待人、和蔼可亲)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妥协、懦弱)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爸爸是无情的,他没有关注到孩子在一步一步的努力,却一味的敷衍孩子,令孩子自尊心受损,便会度日如年。(严厉、慈爱)

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上一篇: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需要满足什么条件下一篇:励志教育:为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