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2024-06-26

学习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心得体会(通用13篇)

篇1:学习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当前社会形势下,不管是一个普通公民,还是一个国家公务人员,知法学法是必须应该做的,中国古来就讲究人治,法治的观念虽然提了很长时间,但是却并未深入人心,普通老百姓有了事情,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诉诸法律来解决,而不懂法的人群也大有存在,也有很多可怜的人因为不懂法而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悲剧。所以,我们一定要学法,当然并不用像律师一样精通各种法律条文,而是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我们需要熟知,并且培养一种法律意识,遇到事情想到法律途径。

作为一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知法学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是国家推行依法治国的重要依靠力量,尤其是基层执法人员,在熟知各项法律条文的同时,还要学会文明执法,依法执法,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们看到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报道城管与小贩之间的很多矛盾,有的甚至升级到人身攻击,这就与执法队伍的普遍素质是有关系的,有的不按照程序进行执法,有的胡乱执法,所以引起了不必要的冲突。所以,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熟知法律,还要严格按照法律执行,才是重中之重,这是我的教育心得体会。

总之,依法治国的推进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我们期待一个法治时代的到来!

★ 建设法治社会心得体会感悟

★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读后感

★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学习感悟

★ 学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心得感悟精选

★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学习心得

★ 法治建设致辞合集

★ 法治建设工作总结

★ 发展纲要心得体会

★ 《纲要》实施中的幼儿园教研

★ 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篇2:学习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马建堂、王作安、毛万春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法律必须和现实结合,在当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主要议题,法治是保障改革的唯一途径。网友“牛沐钟声”认为,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改革偏离法治的轨道,容易让“少数人”得利,会加大失败的风险,最终把“好事办砸”。网友“倪洋军”说,依法治国强调法律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必然会触及一些利益群体的固有藩篱。一些过去惯于靠“权力”说话、依“权势”敛财的官员,会很不习惯。此外,权与法、礼与法、情与法,法治改革是要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这些都是需要面对的改革“硬骨头”。网友“杨永春”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实现遵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实现法律集中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它表明中国只有一个执政党,而这个执政党的宗旨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人民服务,为改革发力。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就形同虚设”,网友“大别松涛”说,最好的信仰就是将法治精神付诸工作、付诸实践。从法律执行的角度来说,司法干部是主体。但一段时间以来,由于部分司法干部的能力、水平、作风不到位,司法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并没有真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信访不信法、信条子不信条文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都是对法治环境的极大破坏。个别领导干部也插手具体案件,以权压法、以言代法,影响法治的尊严。“法律不是权力的橡皮泥”,网友“汶水书生”在帖文中说,特权思想是建设法治中国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部分领导干部失去了对法律的敬畏,存在着“权大于法”的错误意识。法律面前没有例外。领导干部要消除特权思想,心中时刻留“红线”,耳边时常鸣警钟,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党治国。

篇3:学习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中心, 住建部的落实方案在“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上提出了28条具体要求, 阐述了将全面落实依法履行政府职能, 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 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提高住房城乡建设人员依法行政能力。方案中最大的看点是有关房地产的表述被归结为“完善房地产宏观调控”。这被认为是自今年3月份全国两会以来, 住建部在文件中首次谈及房地产市场调控问题。与此同时, 9月9日, 国家发改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 就部署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时着重要求“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 坚持分类调控, 因城施策, 落实城市政府调控责任。凡此种种, 均预示着中央近期的楼市“因城施策分类调控”政策没有发生变化。

尽管在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抑制资产泡沫”任务之后, 一些房价上涨过快的地方政府陆续推出一些调控政策, 但是部分一二线城市地王现象仍然层出不穷, 房价涨涨不休;另一方面, 三四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仍在竭力“去库存”, 无所不用其极地妄图重振楼市。人们观察到, 目前一些热得有点过的二线城市已经相继出台了楼市调控的措施, 包括限制土地价格、分区域设房价红线、提高购房门槛、实行限贷、限购政策等, 比如像郑州、合肥、苏州、南京等, 但是, 这些政策并未从根本上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 未起到防止楼市过热与房价过快上涨的作用。严峻的现实让中央政府、部门调控的相机抉择和相地抉择变得更为重要。否则, 任由市场之手毫无节制地发展下去, 将对中国经济造成极大损害。

住建部的实施方案提出, 未来将根据房地产市场分化的实际, 坚持分类调控, 因城施策。“分类调控, 因城施策”是2015年年初中央确定下来的调控原则, 也是我国十几年房地产调控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把这条原则纳入到未来五年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中, 可见“分类调控, 因城施策”已经成为一条长期性的施政原则, 并且上升到“法治”高度。住建部确立的“分类”“有序”化解楼市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的原则, 顺应了今年4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要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 有序消化房地产库存, 注重解决区域性、结构性问题, 实行差别化的调控政策”。法治化建设比地方政府高官被“中央约谈”更具有制度性意义。

9月14日, 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 向社会公开推介传统基础设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项目1233个, 总投资约2.14万亿元, 涉及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农业、林业和重大市政工程等七个领域。截至今年7月底, 发改委两批公开推介的PPP项目中, 已有619个项目签约, 总投资超过万亿元。在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 进行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现实中, 中国市场仍然存在大量结构性投资机会, 比如, 城市基础设施如地下铁路、地下管网等还严重不足, 这方面的投资可以降低交易费用, 提高经济效率, 社会回报和经济回报都很高;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城镇需要大量住房、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公共服务投入, 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建设方面也还有许多工作可做;发展钢结构、混凝土等装配式建筑, 具有发展节能环保新产业、提高建筑安全水平、推动化解过剩产能等一举多得之效。9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做出决定, 下一步我国将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并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重点, 加快提高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

住建部在落实方案中首次承诺“建立全国房地产库存和交易监测平台, 形成常态化房地产市场监测机制”。实施住宅用地分类供应管理, 完善和落实差别化税收、信贷政策。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 支持居民合理住房消费等。目前, 住建部对于部分房地产市场数据尤其是200多个重点城市的库存和交易数据有比较明确的跟踪, 对于此类城市数据的监测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精准性调控。据认为, 建立全国房地产库存及交易平台, 这在之前住建部的文件中较少提及。政策的明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 可以提前预判市场走向, 储备政策调控;其次, 未来房地产市场已经不仅是城市之间的分化, 甚至一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房源的分化, 这种情况下, 监测机制可以给政策制定提供更科学化的数据和市场依据, 并更精细化地执行分类调控政策。

在土地使用方面, 住建部强调坚持分类供应原则, “实施住宅用地分类供应管理”。分类供应, 主要是指保障房和商品房用地的分类供应;另一方面, 在土地供应时, 根据市场情况, 根据城市核心、城市边缘、远郊区等区域的不同而有意识地调整土地供应数量和节奏。换言之, 如果城市房价上涨过快, 就应当加大土地供应, 如果库存过大, 就应当收紧土地供应。同策咨询研究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 8月份全国302个城市土地市场成交的平均楼面地价环比大幅上扬46%至1591元/平方米。而从同比情况看, 一线城市地价已经呈现翻番的局面。一线城市的供求关系严重失衡是房价高企的基本面因素。

今年4月14日, 国土资源部在其公布的《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已经对“十三五”时期我国房地产用地的方向和原则予以了明确, 要求结合房地产去库存, 实施有效用地调节政策, 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在住房供求关系紧张地区适度增加用地规模;对房地产库存较高的城市, 减少直至停止住房用地供应;允许尚未开工房地产项目用地按照有关规定改变用途, 用于棚改安置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不过, 据观察, 目前中央政府比较担心的是土地价格过高会增加企业成本, 尤其是制造业, 降低投资效率。因此提出限购措施, 减少需求, 希望维持房地产价格相对平稳。

加强住房城乡建设重点领域立法。围绕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 规范建筑、房地产市场秩序, 加强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重点工作部署, 分别在城乡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住房保障、住房公积金管理、工程建设、建筑市场管理、房地产市场管理、农村规划建设管理等行业和领域,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进一步完善住房城乡建设法规体系。根据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要求, 研究修改相关法律法规。

住建部的实施方案确定从2016年正式开始启动, 到2019年年底结束。住建部把落实方案划分为三个实施阶段。其中, 2016年下半年。地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根据方案要求, 结合本地区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实际, 制定具体实施方案。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每年要制定年度计划, 突出年度工作重点, 对本部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做出具体安排, 按照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对工作不力、问题较多的, 将根据情况给予约谈、要求整改和通报批评。2019年下半年, 地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组织总结检查。

供给侧改革最重要的五项任务就是“三去一降一补”, 按照国务院部署, 中央部际联席会议组织了10个督查组, 从8月下旬起, 陆续赴各省区市开展去产能的实地督查。目前实地督查工作已经结束。但是“三去”中的去库存, 不但效果不彰, 而且远未听到督察组的下楼声。中央政府好像仍然在忧虑剩下来的几个月保增长问题。这也是解析今天中国楼市调控政策的模糊性及不确定性的一个重要逻辑。

篇4:学习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一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党中央关于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

二是全面落实国务院的新要求、新部署,着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

三是体现改革方向和问题导向,着眼于解决当前法治政府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针对性、实效性强的改革和法治举措,回应人民群众期待和实践需要。

四是反映各地方、各部门建设法治政府的创新经验和成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先行先试。

五是与近些年来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相衔接,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

起草过程:

2013年3月,国务院法制办启动了纲要起草工作。先后广泛征求意见,召开10余次专家论证会,经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纲要草案。

2015年7月31日,国务院第101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纲要草案。

2015年9月1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纲要草案。

2015年11月1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纲要草案。

二、制定实施纲要背景

(一)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强调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执法是行政机关履行政府职能、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主要方式,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只有建设法治政府,才能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更加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依法治理经济,依法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问题,避免埋钉子、留尾巴。

全面建设法治政府是政府的重要工作。在国务院党组会议部署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时,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要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用法治引领改革发展、破障闯关、推动民生改善和社会公正,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政府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要

为适应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解决当前依法行政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亟须对法治政府建设作出总体设计和全面规划,确定法治政府建设的总蓝图和路线图、施工图。

三、制定实施纲要的意义

制定实施纲要,确保到2020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的小康,同时也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小康。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了这一目标要求。未来5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时期。没有法治政府的基本建成,就难以保障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对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法治是改革发展的可靠保障,厉行法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破解改革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使国家和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近些年来,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成效显著。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法治政府建设在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在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和严格公正实施法律法规等方面亟待加强。

建设法治政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具有示范性和带动性的关键环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迫切要求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具体化、措施系统化,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四、实施纲要的总体框架

纲要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衡量标准;第二部分是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共7个方面的主要任务);第三部分是组织保障和落实机制(共4个方面)。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2.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3.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实行法治政府建设与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相结合。

4.衡量标准:政府职能依法全面履行,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完备,行政决策科学民主合法,宪法法律严格公正实施,行政权力规范透明运行,人民权益切实有效保障,依法行政能力普遍提高。

(二)新时期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任务

对深入推进依法行政面临的突出问题,按照行政权运行的基本轨迹和依法行政的内在逻辑,纲要提出了7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一是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目标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基本理顺,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职责依法全面履行。

二是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目标是提高政府立法质量,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使政府管理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是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目标是行政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决策法定程序严格落实,决策质量显著提高,决策效率切实保证,违法决策、不当决策、拖延决策明显减少并得到及时纠正,行政决策公信力和执行力大幅提升。

四是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目标是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章得到严格实施,各类违法行为得到及时查处和制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经济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行政违法或不当行为明显减少,对行政执法的社会满意度显著提高。

五是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目标是科学有效的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基本形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健全,各方面监督形成合力,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切实保障,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违法行政行为得到及时纠正,违法行政责任人依法依纪受到严肃追究。

六是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目标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公正、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全面形成,行政机关在预防、解决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中的作用充分发挥,通过法定渠道解决矛盾纠纷的比率大幅提升。

七是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目标是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理念,恪守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等依法行政基本要求,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高,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政府各项工作。

每方面任务都规定了具体目标和实现举措,努力做到可细化、可操作、可评价。

(三)落实主要任务的具体举措

新一届政府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纲要规定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总结新一届国务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举措,要求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提高取消和下放许可事项的“含金量”,规范行政许可事项办理,坚决整治“红顶中介”,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二是大力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明确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公布权力清单的要求和时限以及国务院部门开展编制权力和责任清单试点。强调进一步完善负面清单管理方式,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要求建立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清单制度,清理取消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收费基金项目,减轻企业和公民负担。

三是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要求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

四是完善宏观调控。要求健全发展规划、投资管理、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法律制度,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制定并公开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清单。制定并公布政府定价目录,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

五是加强市场监管。要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市场监管方式,2015年年底前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全国一张网”,实行综合监管,推广随机抽查,探索“智能”监管。

六是创新社会治理。要求加强社会治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和法治化水平。

七是优化公共服务。要求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法定化。

八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四)时限要求

省级政府2015年年底前、市县两级政府2016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政府工作部门、依法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权力清单的公布工作,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2015年年底前,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且未按规定批准、越权设立的收费基金项目,政府提供普遍公共服务或体现一般性管理职能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没有法定依据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及收费,一律取消;擅自提高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的,一律停止执行。

2015年年底前实现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实行综合监管,推广随机检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自2015年起用3年时间,对国务院文件进行全面清理,清理结果向社会公布。2017年年底前,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完成对现行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清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2016年年底前要建立统一的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完善网上执法办案及信息查询系统。

2016年年底前,各地区各部门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一次严格清理,全面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未经执法资格考试合格,不得授予执法资格,不得从事执法活动。

各项工作任务除本纲要有明确时间要求外,原则上应当在2019年年底前完成。

五、贯彻落实纲要的组织保障和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党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领导。各级政府要主动向党委报告法治政府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消除制约法治政府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每年部署法治政府建设年度重点工作。加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法制力量建设,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

二是落实第一责任人责任。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将建设法治政府摆在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对不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本地区本部门一年内发生多起重大违法行政案件、造成严重社会后果的,依法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政府部门每年第一季度要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政府有关部门报告上一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要通过报刊、政府网站等向社会公开。

三是强化考核评价和督促检查。各级党委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党组织要领导和监督本单位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决查处执法犯法、违法用权等行为。要加强对法治政府建设进展情况的督促检查,对工作不力、问题较多的,要及时约谈、责令整改、通报批评。

四是加强理论研究、典型示范和宣传引导。积极开展建设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活动,大力培育建设法治政府先进典型。定期通报和曝光违法行政典型案例,分析原因、吸取教训、改进工作。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广泛宣传法治政府建设目标、工作部署、先进经验、典型做法,正确引导舆论、凝聚社会共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法治政府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执笔人:傅增强)

篇5: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近代的法治是从古代法治理论中发展而来的,早在古希腊就有人治和法治之争。柏拉图早期是典型的人治论者,其在《理想国》中主张贤人治国或“知识专政”,他认为“哲学王统治”是最好的治理方式,理想国家是靠贤人的智慧和知识而不是靠法律来掌管的。理由是“尚法不如尚智,尚律不如尚学”。不过晚年的柏拉图却认识到法治的合理性,将法律当作人们追随的“上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氏的这句名言在人治法治之争中显得尤为耀眼。他从一开始就反对先师的“哲学王统治”,而主张“法治”。他认为:“凡是不凭感情治事的统治者总是比感情用事的人们优良,法律恰正是没有感情的”“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平衡”,继而,亚氏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指出了今日我们早已熟知的关于“法治”的经典定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到了近代,法治的光芒穿透了人治的黑暗。英国成为法治实践的策源地,英国哲学家哈林顿对人治与法治也有精彩论述,他认为“有完备的法,则有善良的人”,而不是“有善良的人,则有完备的法”。现代法治理论关注的核心是国家权力,是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尤其是对政府权力的制约。诚如洛克所论证的:法治的真实含义就是对一切政体下的权力都有所限制。

由此可见,法治从精神到形式都对政府权力的行使提出了要求。法治精神的实质是关于法在与国家和权力交互作用时人们对这一关系所选择的价值标准和持有的稳定心态,既法律至上地位的认同问题,它回答的是法律是否具有最高权威问题。无论何种形态的社会,总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存在。如果公众心目中认同的最高权威不是法律,而是什么所谓的“人格魅力”、“权力道德”,那么这个社会肯定不是法治社会,即便不是“赤裸裸的人治社会”也只能是“法治面纱下的人治幽灵”。在凡有权力高于法的地方,法都是随执掌权力人的意志而被随意塑造的。这种社会里的法是呈“人格化”的,没有理性而且多变,人们既无法信赖法律也无法依靠法律,这样只能专而投向“人身依附”或“权力依附”,结果就是“权钱交易”,“权力寻租”等不好的现象横行于世。当法律的权威远不及一人之言时,其结果便是人人自危、无法无天、国将不国。

在权力制约理论方面,西方先哲先行一步。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政治家亚里士多德,他指出一切政体都有三个要素作为构成的基础,即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和审判机能。亚里士多德的分权论可以看作是一种萌芽形态的国家权力制约论。继亚氏之后古希腊政治家波利比阿认为在罗马的制度中存在着一种各个权力互相制约、防止对方无限扩张的关系,并认为这是罗马兴盛的重要原因。他断言,如果国家由各种权力互相帮助,互相牵制,那么无论在什么危急的时候,都可以成为一种很坚固的团体,除了这种政制之外,再也不能找出更好的政制。近代资产阶级权力制约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洛克和法国的孟德斯鸠。洛克在《政府论》中,提出了立法权、执行权和联盟权分立的主张。他认为,政府权力如果成为绝对的不受限制的,就会成为专制的,而必然会危害人民的生命、自由、财产,并且明确地提出“用强力对付强力”的原则。孟德斯鸠在国家权力制约与分权理论方面比洛克又前进了一步。他认为,自由只存在于权力不被滥用的国家,但是有权者都容易滥用权力却是一条万古不变的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因此,保障自由的条件就是防止权力的滥用。他主张防止权力滥用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权力约束权力。建立一种能够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政治体制,以确保人们的自由。

从上述西方学者对国家权力制约的论述和历史实践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一切法治国家都需要对国家权力进行制约,否则就会造成权力的滥用。这是一条被人类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2.国家权力制约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没有社会公正的国家,人民是没有自由可言的。3.只有对国家权力进行制约,才能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篇6: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心得感悟

坚持立法为民。“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则不威看。”立法要坚持以民为本,党员干部要常怀对群众的敬畏之心,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立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维护宪法权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看法治中国。宪法法律权威得到有效维护,才能保障国家根本制度的长期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党员干部要当宪法权威坚定的维护者,自觉按法定权限、规则、程序办事,决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违规干预司法。

强化法制意识。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是新时期机关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素养和能力,也是其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干部要不断强化规则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程序意识,把法律法规内化为心,外化于行,积极主动遵守宪法和法律,尊崇宪法、敬畏法律、信仰法治,自觉为全社会做出表率看。提高法治思维既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由内而外地自觉养成,也需要各级党组织由外而内地持续培育,内在同向发力,才能促使党员干部不断加强法制学习,从而使法制思维成为党员干部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篇7:学习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法治”的理念反复被重申,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更具体地说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推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根本发展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则是推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政治保证。

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全面依法治国,健全强有力的“法治”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在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10月,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起草情况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说明时指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予不可为,必须规范行政权力的配置和运行,扎紧制度的笼子,保证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使我们的政府履职尽责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真正做到在法治的轨道上开展工作。同时,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把自己置身于党纪国法的约束之下,严守党纪国法,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以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式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将依法治国的思想传递给人民群众,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带头做遵纪守法的典范,时刻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始终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违法违纪、破坏法纪的“老虎”“苍蝇”被依法严惩,一些冤假错案得到纠正,赢得了党心民心。

时代呼唤法治,人民期盼法治。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法律是人们维护权利、解决问题、表达诉求的有效制度路径。科学立法,立法为民,严格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公正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够感受到公平正义,要让法治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们的心田,渗透到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让群众依法办事不再难、打得起官司、降低群众依法维权的成本、信法而不信访,坚持崇法尚德,让法治信仰深入人心。

篇8:学习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单选题

1.行政许可由_____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行使。回答:正确

1.A

2.B

3.C

4.D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具有行政管理权的具有行政许可权的各级人民政府的2.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______职能的组织,在法定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回答:正确

1.A

2.B

3.C

4.D行政管理行政收费行政审批管理公共事务

3.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可以委托______实施行政许可。回答:正确

1.A

2.B

3.C其他行政机关其他国家机关有关企业、事业组织

4.D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社会团体

4.经国务院批准,______人民政府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回答:正确

1.A

2.B

3.C

4.D较大的市设区的市县级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

5.专业技术组织及其有关人员对所实施的检验、检测、检疫结论承担______。回答:正确

1.A

2.B

3.C

4.D技术责任行政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

6.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和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但是,______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回答:正确

1.A

2.B

3.C法律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政府法规

4.D行政规章

7.行政机关提供______文本,不得收费。回答:正确

1.A

2.B

3.C

4.D行政许可决定书行政许可证书行政许可申请书格式行政许可申请书

8.关于行政许可听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9.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不予受理或不予行政许可,并给予()。回答:正确

行政机关可以根据听证笔录,结合实际情况作出行政许可决定行政机关应当指定行政机关法制机构负责人为听证主持人听证一律公开举行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认为听证主持人与该行政许可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

1.A

2.B

3.C罚款行政拘留警告

4.D罚金

10.作出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责令改正。回答:正确

1.A权力机关

2.B监察机关

3.C检察机关

4.D司法机关

11.行政机关根据()的规定,对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定期检查。回答:正确

1.A法律、法规

2.B法律、行政法规

3.C国务院

4.D省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12.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回答:正确

1.A法定的程序和期限

2.B法定的条件和标准

3.C法定的范围和内容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进行

4.D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

13.关于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的原则,说法错误的是()。回答:正确

1.A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2.B应当遵循便民的原则

3.C应当遵循协调的原则

4.D应当遵循公开的原则

14.行政许可的实施和结果,除涉及什么外,应当公开()。

1.A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

2.B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商业秘密

3.C商业机密、个人档案、国家保密

4.D公民隐私、商业机密、国家内部文件

15.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回答:正确

1.A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B最高人民法院

3.C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治协商大会

篇9: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心得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是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深化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公民道德建设的好坏,体现了一个国家民众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衰成败。教师的公民道德建设体现在师德上,学校这次组织师德师风学习的讨论活动,对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教师,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师德包括教师职业道德、为人品德和学术道德。一:教师职业道德:

三月初,教育部在《关于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师德作为教师素质的灵魂,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败与否。热爱本职,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从小事做起,如认真执行教育教学规章制度、掌握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认真教书育人。

二.为人品德:

教师应在学生中为人师表,以身立教;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教师还必须带头讲诚信,端正师风,不能收取学生礼物,不能送人情分、恩怨分。有的教师为追求职称、岗位,急功近利,只重科研论文的发表而轻视教学工作,重个人利益、成果而轻集体协作,所以北大有的老师提出,必须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导向,尤其是在聘岗、评级

时,要“学问与做人”并重,将教师的教学态度、学生评价等列入评价范围。优秀的教师,需要“德才兼顾,以德为先”。

三.学术道德:

当前学术界的繁荣和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学风和学术道德方面确实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学术研究中的弄虚作假、粗制滥造、人情文章、学术泡沫、不公正评判、学术交易、浮躁学风,等等,给学术事业和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学术研究是一种客观严肃的真理性研究,学术领域最应该成为社会中一块相对的净土,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术殿堂”。作为知识与真理的发现者和传播者,学者们在学术研究工作中的言传身教对受教育者也会产生深深的影响。而不良学术风气和环境,对许多勤恳敬业、踏实钻研的学者则构成一种严重的不公正。如果任其蔓延,学术领域将难免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循环之中。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学风及学术道德问题的危害性,认识到加强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措施,创建良好的学术氛围及学术制度环境,以此来促进和保障学术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篇10:学习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根据局党组《关于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活动的通知》精神,为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水平。最近,我结合局系统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活动,认真阅读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海宁市市民行为规范》等内容,在此浅谈一下自己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要充分认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必须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于促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要深刻理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主要内涵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我国公民应当遵守、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五句话、二十个字,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些规范是第一次系统地、集中地被作为我国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提出来,这意味(新世纪范本网http://,原创范本免费提供下载基地。)着需要着重强调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在当前公民道德建设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也充分表明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这些基本道德规范,是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点工程。

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实际包含的是十个基本道德规范,这十个道德规范,既是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道德和中国革命优秀传统施行的继承和弘扬,又具有新形势、新时代条件下的新的道德规定,它们的实际内涵和对现实生活需要的回应程度,已远远超出了这些道德原有涵义的范围。比如,“守法”规范,在以往甚至不是作为明确的道德规范来界定的,现在《纲要》把“守法”界定为最基本的公民道德规范之一,是适应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基本治国方略的需要。又如,“诚信”是我国有古老历史的道德规范,但《纲要》现在之所以把它作为公民道德的基本道德规范提出来,其现实针对性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与在计划经济、小农经济等其他经济体制下的“诚信”,各自的内涵必定是有重大差异的。因此,深入认识和理解《纲要》提出的五句话、二十个字所包含的十个基本道德规范,既要考察它们的历史流变情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更要结合现实生活、特别是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赋予这些道德规范以新的内涵和新的生命力。

三、要联系实际,努力做遵纪守法、德才兼备的合格公民

篇11:学习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一个愈加成熟的社会、一个愈加文明的国家,更加强调道德建设的程度。走进新时代,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形势、更加多元的思想文化,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任重道远。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弄懂悟实道德建设规律,从个人做到“知行合一”地崇善向上到全社会呈现“激浊扬清”弘扬道德风尚的图景,再到进一步巩固深化、推进道德建设“遍地开花”,创造形成更加统一完备、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迈向一个新高度。

“知行合一”修炼道德品行,须强化“教育引导”与“实践养成”互联互通。

中国传统从政修养学说特别强调“修”与“养”,修乃“正心”、养乃“正行”。“内正其心,外正其形”是个人修炼道德品行、淬炼道德自律的重要途径,更是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方法。诚然,公民道德“大厦”的建设不是靠一人或多数人能完成的,是需要我们每一个公民在教育熏陶和实践养成中形成“道德自律”,积聚迸发新时代“道德之光”方能绽放出新时代的道德新风尚。各级文明委和党委宣传部要切实履行指导、协调、组织职能,统筹高校、社区、政府、社会形成巨大合力,以良好家风家教、先进模范典型、优秀文艺作品等为载体强化道德教育引导,注重开展各类群众性创建活动、学典型志愿服务活动、移风易俗行动等形势激发民众在道德熏陶中积极实践养成,让道德品行的修炼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激浊扬清”弘扬道德风尚,须推动“积极倡导”与“有效治理”并驾齐驱。

道德建设光是有宣传教育、倡导弘扬是不够的,一个现代文明社会的建设还必须在“有效治理”基础上督促摆正,使其符合时代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才能培育出一个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现代化强国。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受不良思想文化侵蚀和网络有害信息影响,道德领域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道德观念模糊缺失、道德失范甚至伤害国家尊严和民族感情等问题。所以我们在大力倡导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要加大对社会道德失范现象的治理力度,组织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合理运用经济、技术、社会管理、舆论监督等多种方式有力惩治失德败德等不良言行,建立起常态化的惩戒失德行为的机制,涵养“激浊扬清”的社会风气。

“遍地开花”推进道德建设,须融合“实践阵地”与“网络空间”资源力量

。各类阵地是面向广大群众开展道德教育的基本依托和重要场所。随着互联网的不断蓬勃发展,网络空间也发挥着“实践阵地”的作用,它链接着人们的思想动向,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哪里有人,我们就应该将道德建设延伸到哪里。在实践中,我们要发展好各类实践阵地的道德教育作用,抓好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纪念设施保护利用,充分运用各类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结合实际针对性开展道德教育。同时,我们更要加强对网络空间内容建设,引导互联网企业、网民创作生产传播弘扬正能量的网络文学、音乐、电影电视等作品,加强对网民的网络素质教育和正确引导,培育文明自律的网络行为,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让公民道德建设搭载“实践阵地”和“网络空间”迅速成长进步,实现“遍地开花”良好局面。

篇12:学习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中强调,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可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了有显性的指标,还有隐性的指标。具体而言,在国民层面,整体的道德水准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隐性指标,同时也是硬杠杠。

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准,是由具体的一位位社会成员所遵循并践行的道德观念汇聚而成的。因此加强道德建设,把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更加完善,将隐性指标外显,进而加以强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篇13:学习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庞古堆小学赵力

根据上级和中心校安排,我校从8月22日—8月27日为政治学习阶段,学校为我们每位教师准备了政治学习资料汇编,主要内容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合肥市中小学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暂行办法》,《合肥市中小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温家宝《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的更好》等等。通过几天的学习,受益匪浅,《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奋自强、敬业奉献”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这个道德规范是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并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遵循社会主义现实的客观要求而概括的。现将本人学习基本道德规范的体会简述如下:

一、爱国守法

我国人民热爱国家的深厚感情源远流长。但是,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热爱国家的疆土和人民,热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热爱国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国人民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表现为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的责任意识,以及履行责任的自觉行动。

二、明礼诚信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崇尚礼仪和礼让。尊重人和体谅人是文明的表现,它相对于不文明的行为粗俗和野蛮。明礼是文明行为的外在表现。明礼作为道德规范提出来是有针对性的。现在有人不明礼、不讲礼,认为礼是封建主义的东西,这是不对的思想表现。其实,礼并不都是封建主义的,更不同于“封建礼教”。我们不能把传统中的礼,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摒弃,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

三、团结友善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这是一首久唱不衰的歌。民族大团结、爱国大团结的凝聚力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条件之一,是由穷变富、富国强民,有大贡献于全世界全人类的基本条件之一。“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什么事情办不成呢?团结强调集体力量,因此,我们要热爱集体,维护集体,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集思广益,众志成城。

四、勤俭自强

勤,指勤劳、勤奋、勤勉;俭,指俭朴、俭约、节制。勤,就是尽力地不断地去做。勤于思考,勤于劳动和工作,勤于创造,勤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俭,多指生活、用度上的俭朴和节省,不挥霍,不铺张,不浪费。工作不勤奋、生活不俭朴的人,他们大多懒惰而又挥霍无度,贪图安逸享受而又不节制。消耗的费用不足用时,他们的歪点子、坏点子就出来了。小则损人利已,损公肥私;大则坑蒙拐骗,贪脏枉法。我们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深入发展,有利于肃清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消极思想,有利于抵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入和蔓延,从而有利于净化社会环境,美化社会氛围。若人人都能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好自己的工作,热爱家庭、热爱社会,则自然和谐。

五、敬业奉献

敬业的业,指的是职业。我们提倡敬业,就是安于自已的职业,乐于自己的职业,忠诚于自己的职业,在自己的职业中做出成绩。在我们国家,职业有不同之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其宗旨都是为人民服务。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纲要》指出:“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那么,如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呢?作为教师个人,在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我们应该如何发挥表率作用呢?我想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献身教育,爱岗敬业,塑造志存高远的形象。我们倡导“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自觉意识和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个人理想和信念,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干出一番教育事业,还要不断学习,钻研业务。居高才能临下,根深才能叶茂,打铁要靠自身硬,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这水还必须有源之水,活水。这些都告诉我们要做到老学到老,要不断给自己充电,要进修,要广博地学习。

2、淡泊名利,勤奋工作,塑造为人师表的形象。我们倡导甘为人梯,不为名利、勇于奉献的精神,诚实守信、廉洁从教的园丁精神,从思想道德到行为规范上强化自己的榜样意识,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职业形象,管好自己的嘴,不说脏话粗话,不随地吐痰;管好自己的手,不乱扔杂物,不损坏公物;管好自己的腿,不践踏草坪,不斜穿马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3、公道正派,求真务实,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形象。人格是影响人的行为的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的所有内部因素的总和。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公道、正直,为人正派,有正义感。能仗义执言又与人为善。说公道话,办公道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而不会口是心非,心是行非;不会背后搞小动作,能当面指出别人的错误缺点而不背后中伤、诽谤。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跟草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高尚人格的人,一定有强烈的责任心:对祖国尽报效之责,对同胞尽服务之责,对父母尽孝敬之责,对事业尽奉献之责,对生命尽珍惜之责,对生活尽创造之责;这种人既懂得尊重自己,也懂得尊敬别人。

播种思想,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形成习惯;播种习惯,形成性格;播种性格,形成形象。

4、依法执教,严于律己,塑造遵纪守法的形象。我们倡导胡锦涛书记在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我们要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全社会的前列,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为此,我们每位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严格遵守教学常规,依法执教,依法治教,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不违犯计划生育,不参与赌博、不从事有偿家教、不参与封建迷信活动,不乱征订、乱收费。要晓知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的教育学生,要鼓励、欣赏、关爱和帮助学生,尤其是对品行有缺陷、身体有残疾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倍加关怀和帮助。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指责批评家长,不利用学生家长为自己谋取私利。

“为人师表,以德立身”,是新时期师德的重要特征和行为准则,是由千万个优秀教师的师德组成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照亮别人,首先身上要有光明,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让我们身体力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热情地实践崇高的师德,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成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典范。

上一篇:英语演讲稿读书下一篇:乡镇总工会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