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叙事案例

2024-06-25

小学德育叙事案例(精选11篇)

篇1:小学德育叙事案例

“关注”而非“关住”

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 象。

——题记(苏霍姆林斯基)

“老师,我不想转学” ——转学的**

“老师,下学期我可能要转学了!”期末考试临近,就连课间十分钟我也要坐在讲台旁批改试卷,听到仝仝略带沙哑略带忧伤的声音,我放下了手中的红笔。

“你要转去哪个学校?”我很疑惑。

“我要转到南化四小(区内名校)。”仝仝稚嫩的声音中我丝毫没有听出应有的喜悦。

“南化四小很棒啊!怎么好端端的要转学呢?”我试图安慰我们班这个个子最小的小不点,又试图想知道转学的原因。

“我爸爸让我转的,南化四小靠我家近,我家就在南化四小的后面。”说完挠挠头,又眨巴着小眼睛却是一脸无奈告诉我:“可是我不想转学。”

“为什么呢?靠家近多方便啊!”我略带惶恐。“转学以后,我就看不到同学了,也看不到王老师了!”仝仝的心中满满的不舍。

“妈妈救我,有人拉我的耳朵” ——回顾“拉耳朵”事件 小小的年纪,却如此的多愁善感,鼻子突然间一阵酸痛。仝仝对我的依赖和留恋我能感受得到,应该是在“拉耳朵”事件发生以后产生的。

“老师,我家仝仝到底在学校受了多大的惊吓?夜里说梦话让妈妈救他,吓得尿裤子,满头大汗!追问以后才知道是因为在学校看电影时有人拉他耳朵,而且拉得很长。”深夜班级qq群里的这条消息无人关注。

第二天一大早,看到闪烁的qq群,我的心里惴惴不安,看到仝仝的耳朵没事,心里踏实了许多,这才开始调查事情的真相。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告诉我,昨天下午看电影,人很多,我们班的小朋友在黑暗的环境下你推我搡,导致小朋友们像叠罗汉一样拥挤在一起。但是小朋友们都说没有看到有人拉仝仝的耳朵。仝仝却坚持说,就在混乱的情况下有人拉了他的耳朵,而且拉得很长。当时我和班主任戴老师都在场陪同孩子们看电影,都不曾看到有人拉仝仝的耳朵。我的心中充满了疑惑。

于是我打通了家长的电话,和家长说明了事情的原委,由于孩子第一次看大棚电影比较兴奋,在漆黑的情况下小朋友们挤在一起,秩序有点混乱,导致仝仝仝受到了伤害。然而事过境迁,即便我是警察恐怕也很难调查。于是我向家长保证,今后一定密切观察,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一番交流后,仝仝妈妈慢慢开始哽咽,一位出于本能的护犊心理的妈妈在对我卸下心防后一点点地吐露着心声。仝仝虽然是一个男孩子,可是他却是一个非常胆小的孩子。上一年级后也极其不适应小学的生活,谨慎细微,每天放学回来后都主动写好作业,一直等到妈妈很晚回去检查了所有作业,保证没有遗漏任何作业后,才敢睡觉。因为他怕没有完成任务遭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和同学相处时也战战兢兢,班上有两个“小霸王”经常让他帮他们写作业,如果不写就让个子高大的男生来揍他。胆小的仝仝有一次把“小霸王”的作业偷偷地带回家做,被妈妈及时发现了,追问之下才得知了真相。每天为他准备好的铅笔橡皮也总是无故消失,原来是被“小霸王”们掠夺走了。

听到这里,我自责地叩问自己:仝仝在我们这个大家庭到底受了多少委屈?他是怎样每天如履薄冰地度过的?然而现实要比这些遭遇更为残酷,妈妈告诉我,仝仝其实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爸爸妈妈在他上一年级之前刚离婚,虽然判给爸爸却一直跟妈妈生活,因为爸爸有暴力倾向。从幼儿园起,爸爸不仅经常打妈妈还打仝仝,因此才造就了仝仝如此胆小的性格。

妈妈说她一个人抚养孩子非常不容易,希望老师能多关心仝仝。这是一位妈妈的请求,多么简单又朴实的请求,却让我在挂完电话后不禁自责起来。在拉耳朵事件之前,我对仝仝像别的孩子一样严格要求,在一视同仁的教鞭下我居然让一个六岁多的孩子对老师望而却步,心生敬畏。是“畏”多于“敬”,我该如何扭转现在的局面,让“敬”多于“畏”?

“老师,你的手真暖和” ——“关注”而非“关住”。我渐渐有意识地开始关注仝仝,关注他有没有受到“小霸王”的欺负,关注他喜欢跟哪些小朋友一起玩耍,关注他上课听讲得是否比以前认真,小手有没有举起来。我发现了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一些小细节,仝仝很爱和班上比较小个的小女生玩耍,仝仝很爱帮组长一起收作业本,仝仝很爱倒垃圾,仝仝很爱“多管闲事”,那是因为他乐于助人。现在,我只是给他一个赞许的大拇指,他却还了我一个注视的眼神,一双高举的小手;我只是在不经意时奖励他一张口算卡片;他却自己模仿着做了几十张口算卡片,还每天坚持练习;我只是陪他吃了一次午饭,他就从此每天把饭吃得精光;我只是在进入校园时偶遇仝仝,像对待别的孩子一样,拉住他的小手一起走进教室,他却激动地告诉我:“老师,你的手真暖和。”

因为我的“关注”,仝仝逐渐增加了勇气,树立了信心,变得活泼开朗起来,上课也更有精神。有太多像仝仝这样内向的孩子需要得到老师的关注,就如同鲜花小草需要阳光雨露,如同鱼儿需要小河大海,如同人们发一条状态希望得到朋友圈的关注。“关住”一颗心灵,你便埋住了一颗破土而出的种子,“关注”一个生命,生命之花便能悄然绽放。

篇2:小学德育叙事案例

总有那么个“他”,沉默寡言,冷漠不语,几乎不参与班级任何活动;总有那么个“他”,缺乏自信,甘愿落后,不知不觉就被同学边缘化了。作为教师,我们应视“他”为一个具有自身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承担起挖掘潜能、找到闪光点的职责:他或许喜欢追逐打闹、不得消停,却能在体育运动中挥汗拼搏;她或许不爱语数外,却能在音符间找到快乐;她或许上课从不听讲,但痴迷于动手琢磨自己的小制作……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只是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我们要用赏识的目光看待学生,善于抓住各种契机、做出妥当的引导,同时“牵线搭桥”,巧妙借助同辈学生的平行影响力,使教育内化,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一)“那团纸不是垃圾!我也想做护蛋装置!” 大清早,我刚往教室门口一站,正前方讲桌下一团醒目“垃圾”便赫然闯进眼帘:又是L的“包干区”!L是我们班一个“遗世独立”的女孩!课上不听讲,课下无玩伴,永远呈现一种状态——低头不语,独自拨弄早已成为手工用纸的教科书和练习册。一年级入学至今,父母从未露面,只有爷爷拾废品维持着两人的生计。正当我打算亲自打扫时,才看明白这团“垃圾”是几张反复折叠成多层的皱纹卫生纸,不偏不倚的“卡在”讲桌的桌腿下!我心中不禁一震:L这孩子不会是在……!几经追问,L才断断续续的说出了实情:这不是乱丢的垃圾!她也想做出让鸡蛋落地不碎的装置,这是裹鸡蛋用的,但想起那天英语课上的“意外”,老师没注意到讲桌不稳,双手重重的撑了上去,直接踉跄了好几步……她就把皱纹纸折折,垫在讲桌下,先用上……

晶莹剔透的童心!温暖美好的善意!

(二)鸡蛋来了,心暖了

回到办公室,我久久不能平复。L是一个早已被同学贴上了“怪孩子”标签的人,但L绝不冰冷,她心里至少还深植着纯真的童心,还深植着对老师的尊重与温暖,还燃烧着对手工制作的着迷。

手工制作!作为我校“校园记录秀”活动的科技项目,“让鸡蛋飞”挑战赛要求选手设计一个装置,将鸡蛋置于其中,从二楼扔下而蛋壳完好、毫无破损。挑战装置越轻,空中停留时间越长,得分越高。我心中很清楚,即使L全部用那些皱纹纸包裹起来,鸡蛋仍然必碎无疑。

鸡蛋会碎,乐于动手制作、勇于实践挑战的热情不能碎!L刚刚伸出触碰趣味科学的触角,决不能半途而废地“夭折”在我的“讲桌脚下”!隔天,我把L叫到办公室,摸摸她的头,把买好的鸡蛋送给她,并一字一句的告诉她:你很聪明,你一定能做到!末了,我还叮嘱她:你们家可是实验品“仓库”哦,和爷爷一起找找那些瓶瓶罐罐,或许会派上大用场!L跑出办公室,突然又回了头,“赐予”我一个从未见过的温暖笑脸。

(三)备“战”小分队

X是班里品学兼优的孩子,在学生中享有很高“认可度”,L也没少崇拜过她,L又跟她住在一个小区……我不禁“计上心来”,不如由我“牵线搭桥”,让她俩组队备战“让鸡蛋飞”吧!

月底是挑战之日,中午时分,我正路过五(3)班,被两声清脆的“Miss Yan”声音叫住了脚步,居然瞧见X同学带着她的两个小伙伴与小L拥在一起,手里拿着漂亮的装置:“这是我们拆了坏了的雨伞做的,这能让鸡蛋降落得又慢又稳”。L依然显得羞涩,只“惜字如金”的补充一句:这个快递盒里装着鸡蛋!

看到她们这段时间来都能这么和谐的团在一起,我好些激动,幸福而又欣慰地望向她们:“愿你们继续好好合作下去!”

我最终没在终极纪录创造者名单中看见L和X的小分队,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在这次备“战”中,小小的鸡蛋无意间演变成了有力的支点,让L成长了,让她找到了存在,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友谊!

天生我才必有用,“记录秀” 不以分数论英雄。作为教师,当我们摈弃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旧观念,抓住契机,施以妥当的引导和挖掘,“对症下药”,那每个“她”都可以是天才。英语单词之于L,或许只是一堆无法识别的乱码,但折纸、小制作却可以成为她的世外桃源,她可以在这块领地里天马行空。

这也在L的挑战故事中得到了证明:“X说要陪我一起回家写作业,等写完之后,可以跟我一起制作保护鸡蛋的装置。我可高兴了!作业很快就写完了,我们在爷爷的废品堆里找到些海绵,我和X一起用海绵将鸡蛋包裹起来从二楼向下抛,鸡蛋碎了。接着我们又把鸡蛋和水灌进了洗衣液瓶里,又失败了,瓶子太重了。我们不灰心,继续实验。X和我发现了一个被下下来的坏雨伞布,我们把它展开,让爷爷连了根线,我把鸡蛋用海绵包上,用透明胶封好,降落伞带着裹了泡沫的鸡蛋缓缓落地了,鸡蛋居然没有破……”

当L逐渐感受到来自X同学真诚的友好时,她逐渐放下了心防,试着敞开心扉。字里行间中,我看到的是L在与朋友接触中获得的认同感与内心满足感。我,之于L的帮助,绕不开“无法平视”的客观问题,而“牵线搭桥”后的同辈互助,可以将孩子的问题交还到孩子中去解决。比拟来自长辈、老师强制性的帮助,平行的影响显得更为有力,同伴沟通更加容易,对等的同伴关系更适合L进行情感寄托。安全、认同等多方面的需要在平等的同伴交流合作中获得,这远比与老师的交流更为自由。

篇3:小学德育案例

姓名:涛涛;性别:男;年龄:十一岁;现况:五年级学生 (四年级下学期从外校转入) 。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 性格方面表现:以自我为中心, 任性, 自私, 缺乏宽容心, 常与同学打架。

2. 学习方面表现:

该生聪慧, 但自制能力差,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好做小动作, 老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在家长的督促下才能完成, 自信心不足。

3. 生活方面表现:

真可谓是“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 对于物质上的要求, 家长几乎有求必应。在校不能当好值日生, 在家从不帮忙做家务, 不懂得理解关心别人。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1. 长辈溺爱孩子。

他的父母虽然都受过高等教育, 但是, 一直分居两地, 三十多岁才有了这个孩子。他们同学的孩子大多已经上大学了, 有的甚至大学毕业了。相比之下, 年龄偏大的父母会更加疼爱孩子, 甚至溺爱孩子。爷爷奶奶更是对迟到的孙子倍加呵护, 容不得半点委屈。

2.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能达成共识。

孩子的母亲在机关单位工作, 因为她总觉得自己小时候经常被别人欺侮, 吃了许多亏, 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再受到任何委屈。所以, 孩子在和别的孩子闹别扭时, 她支持孩子一定要赢, 宁愿让孩子打了别人自己去赔礼道歉, 也绝不能让孩子吃亏。为此, 他的父母常常互相指责、争吵。由于他在学校和班级不合群、好惹事, 比较孤独, 上学期转学到我班。

3. 家庭教育方式有偏差。

孩子在0~6岁, 采取的是放羊式教育, 爷爷奶奶对他更是“有求必应”;上小学后, 望子成龙心切, 家长过分紧张, 孩子温习时一直陪伴在侧, 心想能及时辅导, 但如此便令小孩丧失自我思考的机会, 欠缺自信, 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

四、个案分析

1. 苏霍姆林斯基说:

“娇纵的爱是最可悲的, 它是一种本能的、缺乏理智的爱。”父母对孩子百般溺爱, 不仅给自己带来苦恼, 而且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当今社会大部分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 家长爱子心切, 百般照管, 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 对孩子投入全部精力、倾入全部感情, 把孩子放在一个全家人之上的特殊地位。处在这样一个地位上的孩子, 必定产生相应的思想, 存在这个意识, 必定产生特殊化的思想——你管不了他。

2. 大量研究表明, 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 与同伴关系一般较差, 小朋友会对他持拒绝态度, 一般会说:

“我不爱跟他玩, 因为他老是打人。”由于他爱惹是生非, 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故而也不易受老师的欢迎。可想而知, 孩子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 久而久之各方面的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鲍里斯·塞德兹说过:人如同陶瓷器一样, 小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 家庭是创造幼儿健康人格的第一工厂。因此, 我认为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因为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 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 我便开始了转变他的工作。第一步是要取得他父母的支持和配合。对于这样一个孩子, 我能接受, 他的父母很是感激, 要改变他的现状, 更是喜出望外, 因为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 毕竟他们还受过高等教育。他父母积极地配合我分析了他性格形成的原因, 找到自己在教育上的偏差和错误, 制订了一个“改变计划”:

1. 父母必须改变对他的态度, 重新调整教育方法, 应该用平常

的态度对待孩子, 不能操之过急, 否则会欲速则不达, 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 学校、家庭相结合加强对其是非观念的教育, 明确哪些事有危害性, 是绝对不能做的。

3. 他对于受一些小冤枉、小委屈最不能忍受, 常常以牙还牙,

甚至大打出手, 不能小事化无, 这一点需要老师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我经常给他讲一些宽容的小故事, 读读关于宽容的名言。如, “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结合他本人的事例来感受风平浪静、海阔天空的美好感觉。

4. 以强项来淡化弱项。

我发现, 由于他从小参加过少年宫的美术培训, 书法、画画有一定基础, 我将班级黑板报的任务交给他。同时, 鼓励他多参加活动, 为他创造展示才华、为集体争光的机会, 培养他的责任感、荣誉感, 体验成功的快乐, 让他能融入这个集体。

5. 学习上, 鼓励他独立完成作业, 大胆发言。

家庭辅导时, 不能一味告诉标准答案, 要采用让孩子“跳一跳, 才能摘到果子”的方式, 发挥孩子的智慧。

6. 根据他的家庭条件, 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到大自然去走走, 多

到书店看看, 增加他的知识面, 提高他的阅读能力, 为他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六、教育效果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经过一学期的了解及教育, 涛涛同学有了一定的进步。期末, 当我把“进步之星”奖状发给他时, 他抱着奖状热泪盈眶地对我说:“谢谢您, 老师!”从他的眼神中, 我看到了自信和自尊。他的妈妈也高兴地说:“这是他上小学后获得的第一张奖状。”

篇4:从叙事治疗到德育叙事

叙事,比较清晰的一种表述是“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研究叙事的心理学家所接受的是这样一种概念:人类行为和体验充满意义,这种意义的交流工具是故事而非逻辑论和法律规定的格式。在叙事心理治疗中,重要的不是“叙事疗法”名称本身,而是叙事的方法。叙事与反思联系在一起,人们在叙说生活故事的过程中,边叙说边审视自己,从而有可能作出反思进而达到自律,对自己的生活也负起责任来。说故事的叙事方法可以视为对现存的思辨、实验、调查、观察和其他传统方法的补充。它使心理过程与内容结合,使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结合,使心理与社会文化历史结合,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背景。

二、叙事治疗与德育的契合

近年来,国内教育研究领域十分关注“叙事”,尤其是在德育研究中,将其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进行探讨。朱小曼、杨广学、施铁如等学者已经作出了表率。朱小曼把生命叙事看成了德育存在的主要方式。有学者也提出,叙事过程就是道德形成和提高的过程。青年学生理解道德问题通常使用的是一种人际间的、情感的和像故事一样的方式,而不是像理解科学知识那样通过逻辑推理或者实验证明的方式。因此,如果我们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青年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而不是道德知识的堆砌的话,我们就应该适应这种需求,了解青年学生的生活,给青年学生叙述生命故事,是非常重要的道德教育方式。许多价值观实际上都已经内隐于那些具有丰富含蕴的开放性的生命故事中了。

三、叙事治疗的方法对德育的启示

作为一种新颖的文化实践,叙事心理治疗极大地扩展了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范围,使得我们不再将自己的视野局限于精神病学,而是将人类生活本身放在后现代的语境下进行重新审视和重新规划。透过叙事心理治疗,不仅可以让当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长,同时还可以让咨询师对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统整与反思。而在道德和道德教育越来越成为沉重话题的情况下,叙事可能是一种值得探究和运用的道德教育策略。通过叙事疗法中“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的有效运用,使我们的德育工作从学生到教育者都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和更深刻的启示。

(一)启示1:“故事叙说”——让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得到倾听和关照

在学校德育中,教师有时候会无意识地受一些传统思想观念影响,把学生看成是纯粹的空的容器,然后讲授课本的既定内容,这些内容是已概括出的条理,而不是他们自身的经验。这种脱离学生生活、以“说教”与“灌输”为基本模式的道德教育,使他们成了完全被动的“接收者”,而不是“接受者”,其结果往往是“接收”不一定“接受”,德育效果不明显就显得理所当然了。那么,德育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呢?“故事叙说”可以实现这一转变。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他生命成长历程中只要经历过或体验过的事情,特别是对他的内心世界发生过“冲击”的事,他就有将其表达出来的愿望,并从“事情”发生之后,他就处在各种可能的解释、说明以及“关照”自己的空间中。如果我们能认真聆听,满足他们的需要,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有助于消除负向情绪情感。人对道德信息的接受是以情绪的活动为前提的,“故事叙说”恰恰帮助学生通过叙事使情绪得到宣泄,有利于道德感的形成。

让主体表达自己的生命故事,即在生命成长中所形成的对生活和生命的感受、经验、体验和追求,它包括叙事主体自己的经历、生活经验、体验和追求以及自己对他人的生命经历、经验、体验与追求的感悟等。他们叙说的内容来源于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和理解,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而非转述、解说别人的故事。故事里包含了随着时间的改变叙事主体对事情的感受、认识、经验、体验与反思,可能还有自己的想象。而对想象的表达包含了生命个体的美好愿望,是“过去”与“现在”的沟通与相互融合。学生自己的叙事直接表达的是对生命的感受和意愿。

学生叙述的故事往往展示了某种问题重重的复杂情境以及个体面对或经历的某种危机。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经历着“成长的烦恼”甚至“苦痛”,却不愿选择家长作为倾听者。封闭带来的迷惘又使他们渴望倾诉,如果教育者能够适时地引领他们表达自我的感受和经验,则将直接有助于其道德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所以倾听显得特别重要。

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过程,是寻求学生个体道德生活的答案,激发其道德智慧,敞开其道德心智视野的过程。聆听学生作为个体生命的叙述,理解这种生命的叙述,进而在理解个体生命的存在本身中捕捉有德育意义的信息,教师给予理解、支持和引导;学生的叙事过程是对教师呈现自己的愿望、理想、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的过程,表达自我生存境遇中的伦理意愿,体现了他对教师的信赖。叙事的意义不在于让学生进行关于事件本身对错的评价,而在于通过自我经验的表达,达到启发和倾诉的目的,使学生领悟到道德的真义,达到对道德的深度理解。

(二)启示2:“问题外化”——挖掘优势增强学生的效能

一般说来,来访者过去生活中发生的系列事件是引起他心理苦恼的原因,通过精神症状而表现出来。过去的系列事件一方面来访者将某些事实过分地用语言叙说,施加了情节,给予这些事实十分强烈的意义;另一方面又被陌生化,产生了一种来访者既不能接受也不能拒绝的意义。叙事治疗师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对求治者挑明事情的“真相”,用问题成因的“真理”来取代控制求治者的不良感受,而是通过引导求治者重新述说,重新编织自己的生活史,从而改变事件的“意义”。简单地说,叙事治疗的过程就是通过叙说,在情节结构中换掉占主导地位的那些事件,以另一个情节结构取而代之,使在新的情节结构中那些曾占主要地位的事件处于附属地位通过外化问题的方式将人与问题分开。叙事治疗理论认为,人是人,问题是问题,问题永远无法界定人的整个存在。这就使得叙事心理治疗并不直接针对问题本身,而是把问题界定为“有问题的叙说”所造成的。

在德育工作中,将问题与人分开,更显得重要。学生往往是因为某些被贴上了的标签而造成自我评价偏差或往标签方向趋进的,德育工作者如果把学习成绩差这样的问题等同于学生,问题是和人一体,那么要想改变就意味着要改变一个人,无论是对于老师或学生都会感到相当困难。通过寻找问题外的闪亮事件,引导学生重构并正确地转换对问题意义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往真正改变的方向发展。强调学生自我改变、自我发展的能力及潜质,尊重其价值观及生活的模糊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已有的对生活经验或问题的说法,转换为新的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新叙说,从而改变了原先有问题叙说的负面意义,进而有助于问题解决。这与叙事治疗体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助人自助”“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三)启示3:“由薄到厚”——积极正面引导

—般来说,人的经验有上有下。上层的经验大多是成功的经验,形成正面积极的自我认同;下层的经验大多是挫折的经验,形成负面消极的自我认同。一个学生如果累积了比较多的积极自我认同,凡事较有自信,所思所为就会上轨道,不需要教师、父母多操心。相反,如果—个学生消极的自我认同远多于积极的自我认同,就会失去支撑其向上的力量,使他沉沦下去。

叙事心理治疗的辅导方法,是在消极的自我认同中,寻找隐藏在其中的积极的自我认同。叙事心理治疗的策略,有点像中国古老的太极图,白点和黑面是共生的。如果在人的内心,当白点由点被扩大到一个面的程度,整个情形就会由量变到质变。找到白点之后,如何让白点扩大呢?叙事心理辅导采用的是“由单薄到丰厚”的策略。叙事疗法认为:当事人积极的资产有时会被自己压缩成薄片,甚至到视而不见。如果将薄片还原,在意识层面加深自己的觉察,这样由薄而厚,就能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

四、小结

虽然叙事心理治疗还需要更多严格的研究来证明它是否真正有效,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样的人群更有效,以便科学地具体运用。尽管如此,叙事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疗法,作为一种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它并不与各种经典心理疗法唱对台戏,而是吸纳各家之所长,力避各家之所短,它也因此为自己赢得了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篇5:小学德育教育叙事

二、案例过程:

有一次,上课时我来到教室门口,就看到一同学正拿着一张奖状在炫耀,发现我马上坐下安静了,我没有理他走了。下课了,他还不出去玩,直到教室里没有学生了,他说:“老师,我要号召几个学生把卫生负责下来,同学们都挺积极的。”说完就像一只欢快的小鸟一样在我身边转。其实,虽然他们初中了,但还是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接着我让他想想又哪里做得不当,是不是应该上课时说这件事,你想到了会有什么影响吗?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因为他经常在别的课上违反纪律。经常批评效果也不是很好。正好借助这个机会,我说,这样吧,你能一周不在课上说话,我就同意你的建议,并由你来负责。

三、案例反思:

篇6:小学教育叙事故事案例

“丁零零”下课了,可还是没有任何有关跳绳的消息,可我想:只要我把这个游戏坚持下去,相信会有更多的惊喜在等着我。第二天放学,我正在教室关门窗,一个平日里性格内向的孩子晓菁正在慢吞吞地整理书包。“要不要老师帮忙?”她低着头,不说话,我走到她身边,她红着脸低声说:“毛老师,我也要告诉你一个秘密,吴梦的跳绳是我拿的,你不要告诉别人,行吗?”我心里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经过漫长而又短暂的三天等待,“借跳绳事件”终于可以结案。“知错敢于承认,你真是个了不起的孩子!那你准备怎么办呢?”“我不敢自己还给她”。“明天你悄悄把跳绳放在老师讲台的抽屉里,我帮你还。不过,以后借东西时,一定要先征得别人的同意,好吗?”她使劲地点点头,我笑了,她也笑了……

篇7:小学德育案例分析-育人案例

二街小学 吴利东

德育工作在各个学科中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作为老师,不能只停留在上好课,学生学会知识。若是和孩子更加亲近,让孩子喜欢上你,那么孩子自然就更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听课更加专心,学习就更加有动力和激情。然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爱好、优点、缺点等。这些都是我们做教师应该去研究的。只有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关爱孩子,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心结,走进孩子的内心,这能成为一名成功的老师。

家庭是孩子第一课堂,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耳孺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陶冶出什么样的孩子。”诚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影响何等重要。

放任型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时间陪伴和学习上的有效监督而养成懒散、逃避和隐瞒的坏习惯。但他们的内心渴望被尊重,被表扬和肯定。同时又常常感到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落,性情浮躁,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蒋子旺,11岁,是我班六年级的学生,农民家庭。

二、学生的问题行为

上课不专心听讲,常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拖拉,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且作业质量差,错误较多;成绩差,各门功课测试都不及格。

三、原因分析

通过家访,我了解到蒋子旺的父母忙于种田,很少和父亲在一起,父亲是也比较放任和纵容孩子的错误行为。孩子一旦放错总是为孩子找理由和借口。

四、辅导策略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接触中我发现蒋子旺也是有进步要求的,也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名好学生,他的淘气只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因此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他,还经常对同学说:“看,蒋子旺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蒋子旺同学的字写得真漂亮。”“蒋子旺同学„„”渐渐的,蒋子旺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他主动冲我笑了。通过努力,蒋子旺成为了班级的灯长,每天很负责得开灯、关灯,同学们也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2.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蒋子旺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详细地分析了蒋子旺在校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让其父亲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和学校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还联系到他的母亲,说服她多用一些时间多关心儿子,多督促孩子的学习,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喜欢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蒋子旺也从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3、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因为习惯不好,常被批评,令李明的心灵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甚至敏感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不愿与别人交往,以故意捣乱来排解心中压力以寻求一种心理平衡。面对他的这种状况,我的教育以保护孩子的脆弱易伤的自尊心为出发点,鼓励他,不当众批评他,请同桌多关心帮助他。适时在全班同学面前肯定他的小小闪光点。

篇8:小学德育叙事案例

一、承续中国以乐育德的传统, 借鉴西方以乐育德的智慧

【案例】某教师在执教《品德与社会》 (苏教版, 下同) 四年级上册《我们的合作》一课时, 教师问学生生活中有哪些事需要合作才能完成, 学生举出了跳绳、跳舞等很多例子。教师接着伴随动画片《三个和尚》清脆而响亮的木鱼声, 读出银幕上“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三句话后问:“三个和尚怎么样了呢?请大家仔细观看动画片后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情节, 并把三个和尚的故事内容通过小组合作表现出来。”孩子们在观看中时而发出会心的微笑, 时而又陷入沉思。

【分析】《三个和尚》是一部经典的音乐动画片。作为一部无台词的影片, 其教育作用大于任何的说教。板胡代表小和尚, 坠胡代表瘦和尚, 北方的管子代表胖和尚。三种主要乐器轮流演奏, 就如和尚们在对话。没水喝了三个和尚均拉长了脸, 三种乐器“唧唧喳喳”奏个不停, 尾部拖着一个幽默的长音, 表示三人争吵不休;而当寺庙着火三人救火时, 三种乐器则此起彼伏, 抑扬和谐, 音乐生动形象地传递出三人齐心协力扑灭火灾时的忙碌情境。教师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表现感兴趣的故事内容, 使他们在稳定的速度、八分节奏的掌握中, 增强合作意识。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音乐和画面, 吸引学生愉快地参与到教学中, 启发并暗示学生只有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才能克服困难, 取得成功。

中国教育家倡导以音乐提高品德。周礼说:“以乐舞以教国子……以和邦国, 以谐万民。”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所倡导的“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里, 将“乐”置于第二位。在他的教育哲学中,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道德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 他提倡的是以音乐来提高品德。春秋时期的公孙尼在《乐记》中说:“乐者, 所以像德也。”意思是音乐是为了进行德行的教化, 明确指出音乐是为德能素质服务的。古希腊的音乐贯穿公民教育, 音乐融入道德培养。本案例中教师通过《三个和尚》这部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秀动画片, 人物的言表心声, 均由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生动、有趣的音乐中不仅收获快乐, 而且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二、呼应新课程综合化要求, 整合音乐与德育课程

【案例】某教师执教《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们共同的家》一课, 在教学壮族相关内容时, 首先请学生观看刘三姐经典对歌视频, 然后教师借对歌的形式和全班同学一起回顾祖国地方大、人口多、民族多。例如师问:“祖国共有多少人口哩, 黑呦呦咯?”生答:“13亿人民手牵手哩, 黑呦呦咯”, 等等。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 情不自禁地挥动双手、摆动身体对歌。

【分析】学科的综合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世界一体化的趋势, 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是科学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提倡整合教学与课程, 避免课程不断走向孤立, 走向萎缩, 走向机械、沉闷。音乐是一种育德的言语方式, 是一种育德的情感表达, 是一种育德的思维方式, 也是一种育德的行为方式。音乐的这些德育属性不是外部强加的, 是音乐的内在品性, 是自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案例中教师结合音乐教材中刘三姐经典对歌这一赏析片段, 借用对歌形式, 有效整合音乐与品德课的内容, 激起学生对各民族的兴趣。学科间的整合, 优化了教学过程, 充分认识并合理利用音乐德育属性, 对于改进德育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挖掘多元音乐资源的本体育德功能, 让德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灵与生活

【案例】某教师在执教《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课时, 导入部分首先介绍《松花江上》歌曲的创作背景, 欣赏完MTV后, 问:“歌中唱到‘9·18、9·18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整日到处流浪’, 是谁逼着我们的同胞离开家乡、四处流浪?”学生们纷纷愤怒地说:“是日本鬼子, 是侵略者!”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 教师以世界经典名曲《英雄的黎明》作为背景音乐, 带领大家一起朗诵诗歌《永远不要忘记》。学生们在朗诵中声情并茂, 热泪盈眶。

【分析】《松花江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 那撕心裂肺的旋律, 使每个中国人为之动容。教师对歌曲的创作背景进行了入情的描述, 激起了学生倾听的欲望, 适时出现MTV, 学生听得入情入境, 回答也真切感人。《英雄的黎明》这首曲子不仅伤感还让人有一种悲壮的感受。当男声合唱团的和声缓缓而出, 一下就把听众带进那悲伤的历史氛围中, 配合着《永远不要忘记》的诗歌朗诵, 教师很好地通过自己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尽情发泄自己的内心情感, 让德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灵。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本案例中教师在导入和结尾创设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性的德育情境, 不知不觉便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挖掘多元音乐资源的本体育德功能, 能让德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灵与生活, 从而提高小学德育课堂的实效性。

篇9:小学德育案例

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性格、习惯,而构成他的性格又有多方面的因素,有来自家庭的教育方法,有来自社会的影响等方方面面。唐佳龙,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没有人真正关心他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正是由于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才使他养成了这样一个坏毛病。这与他得不到真正的爱和关心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改变这些不能急于一时,要慢慢感化他,我们务必坚持不懈去努力,全方位入手,有针对性的对他进行“矫治”。

医生治病都讲究对症下药,医治一个孩子的学习习惯也应如此,找到问题“对症下药”。为了改掉它身上的习惯,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从点滴之处去关心他,爱他,感化他

父母离异,对孩子的打击是很大的,对于一个年仅11岁的儿童来说,缺少了父母的爱就如同失去了半个天空,生活中少了许多快乐。在那次瓜子被我没收后,我询问清原因,第二天就给他买了些瓜子,花生米等,对他说:“你想没想过,当老师把你最喜欢吃得苹果拿走,你高兴吗?别人和你一样,会难受的。咱们班很多孩子家庭条件都不好的,但人家明白不拿别人的东西!以后有什么事情老师会帮忙你!”。孩子低下了头,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期望!

二、抓住点滴进步,大力表扬

此刻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赞同这句话。尤其是对于班上这种状况的孩子。经过我的关注,他的坏习惯有所改善。在每周一次的班会上,我就拿这一个方面为例,表扬他一段时间的表现。同学们也为了让他进步,从小的事例中表扬他。使他的小小优点得到放大,让自己深知他的进步大家看在眼里,提高了他在老师与学生心中的地位。

三、利用友谊的力量影响他

在班群众中,我和他的几位好朋友交谈,让他们监督他,并用他们自己的行动影响他。曾建坤在与他们玩的过程中,他也就慢慢改掉了原先的坏习惯。

历经一个月,唐佳龙拿别人家东西的习惯已经有所改善,不仅仅如此有了老师的关怀,他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课上听讲也比原先认真了。有了同学的关怀,他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多了,别人还会主动找他玩。他的变化令我也很吃惊,原先多些关爱竟是如此重要。

篇10:小学德育案例简析

打靶期小学 侯江华

一、学生情况简介 姓名:李某 性别:女 年龄:十岁 三年级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有学习的干劲,但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2、能按时完成作业,但质量太差

3、上课从不回答问题,好像上课与我无关,无任何表情

4、不喜欢与同学交流

三、个人因素调查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性格内向,下课也很少或甚至不与同学交流,经常独自一人躲在角落里,上学、放学也经常单独行动。也从家长那里得知,在家也如此,不喜欢和村子里的同龄人一起玩,在人面前不拘言笑。

四、个案分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爱好、优点、缺点,都希望自己有所进步;家庭是孩子第一课堂,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耳孺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1、她沉默寡言的原因是因为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她的父母也是属于不善于与人沟通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至于形成了如此性格。

2、虽然她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她也尽力完成作业,不能按质但能按时,自己也希望进步,只是没有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3、由于不善于表述,所以上课不敢发言,思维不活跃,导致越学越吃力,最终丧失信心。

4、家庭成员文化水平低,无法辅导她的学习,也不在乎她的学习情况。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鉴于她有学习的干劲,并非朽木不可雕,只是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任何优点。于是,当偶尔有人没按时完成作业时,我并旁敲侧击:“你看人家李某每次都能按时完成作业,你要向她学习。”这时,她会不经意发现自己也有优点呢!还是别人学习的榜样,自己并非一无是处,从而找回自信。

2、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刻意设计既简单又容易表述的问题让她回答,当她回答正确时,迎来同学的掌声和老师的肯定,激励了她积极回答问题、积极交流的欲望。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回答一些需要很多语言才能表述的问题。

3、安排她一些班务工作,如早上到校开开窗、放学摆摆课桌椅。让她感受到她也能为班集体做一些事情。

4、在课间或各种活动课中,让她多与同学交流,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找回自信,融入班集体,感受自己也是班级的一员。

六、教育结果

篇11:小学德育案例

朱任俊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是经常说谎,不做家庭作业,学习基础也非常差,接受能力也是非常慢的。他的优点是爱劳动,对待同学比较热情。在我刚刚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对这个孩子学习情况是非常不满意的。我始终认为朱任俊这个孩子是一个好孩子,可能和家庭环境有一定的关系。通过家访,我了解到朱任俊家里是三代同堂,居住面积比较小,学习环境比较差;父亲是一名司机,脾气暴躁,经常出差,母亲是一名外地人,文化程度不高,经常上夜班,同时爷爷奶奶岁数比较大了,对朱任俊管教不了。这些问题 导致了朱任俊出现了不爱学习的问题。

通过家访的形式,我了解到了朱任俊家庭情况,这个孩子基础并不差,只是没有缺乏管教和疼爱。因此我通过了多种方式来提升朱任俊的学习成绩。

一、鼓励培养自信心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深知鼓励对于一个学生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厌学,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学习上的鼓励。针对朱任俊不爱学习的情况,我在数学课堂上常常设置一些简单问题,提问朱任俊,以此鼓励他好好学习,并在全班进行表扬。第一次我让朱任俊回答问题的时候,他涨红了小脸,半天没有说出答案,我慢慢引导他的思路,最终他说出了答案。“不错!”当我说出这句评语的时候,朱任俊是非常惊喜的,脸上的喜悦是难以掩盖的。

除了学习上的暂时落后之外,朱任俊生活上是一个好孩子。每次打扫班级卫生的时候,朱任俊总是积极主动打扫,帮助同学们收拾卫生。在学习班会上,我表扬了朱任俊的热爱劳动,号召大家积极向朱任俊学习。通过各种鼓励方式,朱任俊学习热情比以前更加积极了。二、六一小礼物暖人心

朱任俊是一个缺乏疼爱的孩子,因此要想实现孩子成长,必须要予以关爱。在六一儿童节到来时,我针对班上一些家庭特殊的孩子,购买了一些小礼物,其中包括朱任俊。当我把朱任俊叫到办公室的时候,我亲手把自己购买的一套文具赠送给了他。起初他的表情是非常惊讶的,或许他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能获得老师喜爱。我拉着朱任俊的手,告诉他:“天底下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他眼泪在眼圈里直晃,最后“哇”地一声哭了出来,他抱着我边哭边说“老师,你真好,以后我一定好好学习”。在以后上课的过程中,我每次都能看到朱任俊这张认真的小脸。

新年时候,当我了解到朱任俊自己在家的时候,他父亲出差,母亲上夜班了,就主动把朱任俊接到了自己家里,一起过新年,并赠送了朱任俊新年礼物。

三、家访谈心建沟通

有一段时间看到朱任俊总是没精打采,我借着教学间隙询问原因,刚开始朱任俊始终不肯说原因,后来经过不断沟通,朱任俊说出了原因。原来是父亲经常无缘无故地责骂他,让他没有心情学习了。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我决定进行一次深入家访。碰巧我到朱任俊家里那天,他父母都在。朱任俊父亲同样关心孩子的学习,在他的眼里,朱任俊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差学生。首先我介绍了朱任俊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效果,指出了朱任俊的学习优势。当我介绍完朱任俊学习情况之后,他的父亲显然是比较吃惊的,脸上的表情也变得喜悦起来。其次我讲述了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成长的作用。一个不良的家庭环境对于一个孩子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朱任俊父亲听到我这么说,显得非常局促,开始有些不好意思,脸也涨红了。同时我告诉朱任俊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是要循序渐进的,一味打骂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这对于孩子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最后朱任俊父亲表态,一定好好教育孩子,不能耽误了孩子成长。通过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劝说,朱任俊父母都表示要抽出时间来好好陪伴孩子。

经过这次家访,我深入地了解了朱任俊父母情况,同时朱任俊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也有了深入了解。同时我和朱任俊家长建立了定期沟通机制,针对朱任俊学习情况和成长情况,及时进行沟通和协调,通过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来让孩子热爱学习,保持学习热情。

四、促膝长谈解矛盾

朱任俊爱说谎的坏习惯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改正。有一次朱任俊谎称自己家庭作业忘在家里了,以这个为借口不交作业。在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我把朱任俊叫到了办公室里。我向朱任俊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放羊的孩子两次谎称狼来了,骗取山下的人们来帮助他;第三次狼真来的时候,任凭孩子喊破了喉咙,山下的人们也没有人来帮忙。说谎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在我的引导下,朱任俊了解到了说谎的危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朱任俊说谎坏习惯得到了明显改善。

五、党员结对一帮一

面对朱任俊特殊家庭情况,我开展党员结对一帮一活动。在学习上,安排一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帮助他学习,在生活上,我从各个方面对他予以照顾,是他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朱任俊原来是一个不爱沟通交流的人,通过党员一帮一的活动,朱任俊开始乐于和别人沟通,喜欢和别人交流,生活状态和学习状态发生了良性转变。

上一篇:政企合作的新途径新模式探索下一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