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紧张关系原因分析

2024-06-22

医患紧张关系原因分析(精选8篇)

篇1:医患紧张关系原因分析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的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整个医学最本质的东西是医师与病员的关系。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更加扩充了这一概念,“医”已由单纯医学团体扩展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医院全体职工;“患”也由单纯求医者扩展为与相关的每一种社会关系。

传统医患关系中,医生以为患者谋利益为己任,医务工作者享有较高的工作地位。他们为患者解除痛苦,捍卫生命,被施救的患者往往怀着感恩的心态对待治疗自己的一声。

近年来,医患关系却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有日渐激化趋势。说到“看病难、看病贵”,每个患者都有许多话要说,“回扣”、“红包”等不正之风也在群众中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另一方面,据中国医师协会2004年《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将近3/4的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护,认为当前医师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的达60%之多。每家医院平均每年发生医疗纠纷66起,发生患者打砸医院事件5起以上,打伤医师5人;北京医师协会对北京市71家二级以上医院的统计表明:近3年共发生殴打医务人员事件502起,致伤、致残90人。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市场,医护人员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转行的逐年增多。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医务人员不愿让自己的子女报考医学院校。

全国范围内医疗纠纷数量明显上升,但是和医疗事故并不成比例。这反映医疗方面的技术问题并不是主要原因,而是由深刻的社会根源,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因素

社会发展建设和国家基本保障建设包括环保、医疗、教育、养老鸡退休保障、社会救济等等。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注重以GDP(国民生产总值)为导向的经济发展,却相对的忽略了以医疗卫生建设为代表的社会发展和国家基本保障建设。

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在发达国家一般在5%至7%。,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2%—6%。2011年,全国医疗卫生支出6367亿元,比上年增加1563亿元,增长32.5%。虽然增长比例惊人,但是却仅占47.16万亿GDP总额的1.35%,低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甚至低于都难以列入发展中国家之列。从财政支出方面来讲,2010年,我国医疗卫生支出4804.18亿元,比2009年增长20.3%,占全国财政支出的5.3%。

我国成为的医疗卫生系统得到的财政支持远远不够,政府为促进和改善人民卫生条件所做的工作的还不是很够。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发展和国家社会保障发展相对滞后,再加上新药品、新医疗技术和新设备的引进,使得医疗费用大幅度上涨,国家还不具备非常完善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虽然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已经做了多方面的努力,但是仍然会造成许多患者看不起病、吃不起药,而这样的事实和矛盾直接转化成了医患冲突,大多数情况下,医院就成为了冲突发生点。

二、媒体因素

随着传媒业市场化竞争的日益加剧,各个传媒为了维持自身的听众、观众和读者,竞相推出大众感兴趣的热点新闻,已达到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目的。由于经济高速发展而社会发展相对之后,我国在社会治安、环境保护、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而医疗问题由于涉及的受众最广,炒作医疗问题所产生的政治风险最小因而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对

象。

医生和患者本是应该站在同一战线医生和患者原本是站在同一阵线,一起对付共同的敌人——疾病。在媒体过度炒作中,医生和患者被人为划成对立的两面。由于公众对医学知识的相对缺乏,对医疗工作高风险和局限性的不理解,加上部分媒体片面的把医患关系矛盾理解为商业流通中的消费行为关系,强调患方的弱势群体地位,放大部分医生的收红包拿回扣现象,媒体试图扮演锄强扶弱角色以唤起大众的共鸣,对医患冲突直接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2011年8月底,某患儿出生才两天因为肚子有点肿胀,被送到深圳儿童医院就诊。之后,医院作出诊断,孩子得的是先天性巨结肠,要求第二天就做造瘘手术。患儿父亲当时对医院的诊断结果和手术建议很怀疑,拒绝费用10万元的手术,而患儿在另一家医院凭借8毛钱的石蜡油缓解了病情;9月,家长向医院讨说法,发酵成“八毛门”;10月,患儿病情复发,在武汉的医院做手术,证明最初诊断无误;10月底,陈刚向深圳儿童医院公开道歉。

虽然,在这一事件的爆发过程中,患方的父亲处于一种不理性的状态,他不知晓医学,因而可能在认知上有错误,而对医方产生误解。但是我们的媒体方在报导这件事情的时候,又故意制造医方错误诊断并开出天价手术的舆论。诸多媒体方在新闻中链接众多医患紧张关系的新闻去吸引读者的注意,使得众多民众对于医者敌意更加,医患关系更加紧张。

三、患方因素

消费者维权意识高涨——据中国社会调查所连续4年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广州等地对近6000名居民的调查表明,中国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正在增强。在遇到权益受损时,有94%的消费者表示会主动采取各种行动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顾客是上帝”这句商业活动中的口号,被有些患者简单地套用过来,认为医疗活动中也应“患者是上帝”。健康意识加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和家人的健康状况,对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治都更加重视,由此对疾病的治疗效果预期更高。实际上就医疗工作而言,仍有许多疾病目前是无法根治的,每一个患者身体和心理的个体差异,也必然影响每次治疗的效果。

患者对医疗过程参与意识加强——社会文化水平整体上升,资讯发达使患者更方便地了解到与疾病相关的讯息,患者要求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治疗方案、用药及预后。病人自主及参与意识的觉醒是不可逆转的文明进步潮流,知情同意也是患者的重要权利,是患者得到尊重的重要体现。按照知情同意原则,病人或家属必须知晓治疗真实充分的信息,特别是可能引发的风险,取得病人或家属的自主同意。

“就医感受”对医疗满意度的影响——以前的患者只要治好疾病或减轻痛楚就满意了,现在的患者更注重就医感受,希望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心境下治疗并痊愈,这除了要满足技术性医疗服务需求之外,还对人文性医疗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医生要给予人文关怀,秉着同情心和同理心给予病人足够的精神支持,以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一部分经济能力较好的患者还对就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满足病人的社会需求。以在医院生孩子为例,常规顺产数千元就够了,而大城市费用高达上万元的高级产科病房需要提前半年预约。

医疗服务的直接和间接客户——患者是医院的直接客户,但不是医院的惟一顾客;病人家属是医院的间接顾客,对医院的服务可能有比患者更深切的体会。不了解这一点,有时可能会埋下医疗纠纷的隐患。例如成都某大医院发生的一起病人死亡后,其妻子拿刀砍医生的事件,和医院忽略了病人家属的心理和情感不无关系;另外,相对患病的婴儿,他们的家长是医院的重要间接顾客,医院除了对患儿进行治疗外,还需对患儿的家长进行教育,告诉他们如何正确护理、考虑到自己的孩子;对于癌症晚期病人和家属,除了对临终病人做好关怀外,照顾病人家属的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安抚他们失去亲人的痛苦,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医患冲突。

四、医方因素

医护人员收入偏低——众所周知,医生是一个高劳动强度、高风险的职业,在去年非典疫情中,医护人员职业的危险性就充分凸显出来。但医生的收入与其工作的强度和风险并不相称。一个医科硕士毕业生,本科读了5年,加上硕士一共读7~8年,在上海这个国内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工作,最初的3个月只有每月1000元不到的收入。而普通本科只读4年的大学生,在我国一个中等城市的联通公司工作,月收入近5000元。在我国各行业收入排名中,医生的收入在10名以后;而在美国,各行业收入排行榜上排名前8位都是医生(不同专业)。医生收入长期低迷,无法体现工作价值,这也是现在一部分医生收红包回扣的原因之一,同时也造成医生在大众心目中唯利是图的偏见。

医生工作量大——并不是所有医院的医生都忙得不可开交,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够合理,相当多地集中在大城市条件比较好的大医院,而社区医院、中小医院条件比较差;而且在大医院(三甲)看病和小医院的收费档次没有拉开,看同样的病种价格相差无几,患者都愿意直接到大医院去看病,导致医院级别越高,医生工作负荷越大。据艾力彼公司不完全统计资料显示,三甲医院医生工作量平均是县医院的2~3倍。以广州某综合三甲医院门诊为例,一位医生一个上午要诊治30~40位病人,平均每位病人的诊治时间只有五、六分钟。在如此繁重的工作下,医生往往疲于应付,无暇回答患者方面提出的疑问和必要说明,这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潜在矛盾。

篇2:医患紧张关系原因分析

吴依明 电话:***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政县政东平中心卫生院 邮编353602

近年来,医患关系空前紧张,很多患者对医生不信任,甚至采取提防、戒备心理,其原因复杂,纵观分析后可在四个方面作出归纳:

一、社会环境因素

1、在改革开放建设过程中,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金钱观念突出。传统美德、社会伦理底线被践踏,社会公众缺乏对疾病客观、本质认识,错把就医当作一宗商品进行交易。

2、医疗商业化导致政府责任意识弱化,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中责任不到位;医疗卫生事业资金投入比例相对不足,规范与监督医疗卫生服务的法规建设滞后;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落后。医生工资、医院发展及维持医院正常运转所需费用短缺,短缺部分需从医生日常诊疗过程中弥补,使医疗公益性带有浓厚商业特点,成为看病贵的一个原因。

3、社会舆论缺乏正确引导,个别媒体对医疗事件过程不全了解的情况下,偏重或过度报道一方言词,使社会舆论出现偏差,甚至成为某些别有意图的患者用来向院方施加压力的工具,加深了社会公众对医院的不信任、不理解和不满意。引起事态升级,加重医患关系紧张。

3、医疗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医疗纠纷处理法律、法规不完善,催生了“医闹”,使纠纷复杂化、扩大化、商业化、非法化,引发暴力事件,严重扰乱正常诊疗秩序。

二、患者因素

1、病人把就医视作简单的商品交易,只要付费医院就理应提供令人满意的就医环境、服务措施、治疗技术,造成心态失常。

2、病人和家属对治疗期望值过高,忽视医学是一种高风险行业。疾病发展虽有一定规律可寻,但其发展过程复杂多变。病人及家属面对病情恶化或死亡时,无法理解,甚者情绪激动、暴躁,与医务人员发生过激行为甚至引发暴力事件。

3、某些病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规范,以恶意敲诈医方获取不正当利益;有的患者及者家属对医护人员小题大做、无理取闹;有的无视法律,对医护人员大打出手甚至残害医务人员等。

三、医源性因素

1、一些医院存在管理缺陷,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问题突出,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等执行不力,行为不太规范,成为医疗纠纷的隐患;

2、人口数量与医生配比失衡,中国医疗资源占世界20%,但医师人数却不到2%,且大部分集中在城市,现全国平均每万名居民只拥有2-3名全科医生,基层卫生机构矛盾更加突出。医生长期从事高风险的繁重工作,承受着精神上和躯体上双重巨大压力,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医生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受挫,部分医生跨越道德底线,收受红包回扣,出现看病贵、看病难现象。白衣战士形象在患者的心目中逐渐退化,甚至丑化,医患关系空前紧张,缺乏相互信任。

3、医生出于自我保护,患者则对医生缺乏信任,二者促使医生对每个疾病实施全面检查和排查,宁可过度使用医疗资源、增加医疗费用,也不留有后患。如此恶性循规,医患之间就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

四、非医疗因素

随着社会法治进程不断深入,人们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住院患者在医院内发生意外伤害后,依据国家的法律,医院负有监管责任,一旦出现问题,院方很难“全身而退”,由此引起的紧张关系因引起足够重视。

篇3:医患紧张关系原因分析

1医患关系紧张的历史成因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 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一部分, 我国逐渐在医疗保健行业引入了市场经济改革, 大幅减少了对卫生系统的投入。以2000年为例, 发达国家政府承当了医疗卫生总费用的73.0%, 新型国家政府承当了医疗卫生总费用的70.0%, 最不发达国家政府承当了医疗卫生总费用的59.3%, 而我国政府只承当了医疗卫生总费用的39.4%。在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同时对以前的公费医疗运行体制和较低的收费标准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拥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正式编制的人, 才能享有公费医疗的权利, 其他人都是自费医疗人群, 现行的医保方案虽然是全民医保, 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和不公, 只有公务员才由财政兜底, 平均可以报销医疗费用的90%以上;而城镇职工这一比例是70%~80%, 城镇居民只有50%左右, 到了农村则只有30%, 甚至更低。这种低投入和享有医疗保健体制的不公埋下了医患关系紧张的隐患。

2信任危机是医患关系紧张的不稳定基础

信任危机是目前严重的社会问题, 同时也突出地反映在医患关系上。医师和患者, 本该是对抗病魔的并肩战斗者, 是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 然而, 如今医患之间有颇多猜忌怨恨, 甚至出现人身侵害, 陷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之中, 一方面因为“看病难、看病贵”等因素, 使患者对医师的积怨迁怒增多。一项调查显示, 82%的受访者认为“以药养医”, 小病“大处方”、“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穷人富看病”是看病难、贵的最重要因素, 另外, 81%的人认为“医疗费用居高不下, 药价虚高”, 57%的人认为“收红包、吃回扣现象犹存”, 48%的人认为“医师技术水平低、服务态度差, 不问诊, 看病等于开药”。所有这些问题都加剧了患者对医师的不信任感。另一方面医闹成为医师心头抹不去的一块心病, 很多医师反映在和患者发生矛盾时尽管已和患者说明不满意可以投诉, 可以通过行政手段, 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 而很多患者却选择了暴力手段, 使医师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医师成为一种高风险职业。医患之间这种不信任心理一旦出现摩擦力就会立刻喷发战争的火焰。

3医疗卫生系统公益性淡化是引发医患关系紧张根本原因

在政府投入越来越少的情况下, 医院如何生存发展, 谁来养活医师成为医院现实问题, 答案很简单是患者。因而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位置逐渐发生了颠倒。市场化的运行模式代替了公益性运行模式。医务人员的奖金跟科室收入挂钩, 并且收入任务每年都在递增, 大型设备的使用每月都有指标规定。其次药品生产厂家和医疗器械生产厂家通过各种名目的诱惑诱导医师片面性使用药品和过度使用医疗器械。因而形成了小病大治, 穷人富治窘境, 造成了医疗成本不断上升, 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 在患者眼里医院成了黑店, 医师成了劫财者, 无形中增加了医患关系紧张的张力。

4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是医患关系紧张诱因

我国现行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虽然我国在大力推行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和机会, 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健, 但目前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城镇市民和其他普通市民所享受的医疗卫生服务差别相差很大, 社会底层百姓仍看不起病。一项健康调查显示在36.22%未治疗的慢性患者中, 因经济原因占33.37%;而上一年住院调查, 有55.96%的患者因无钱治疗提前出院。所以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根本不能满足底层百姓的健康需求, 医院成为那些健康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底层百姓发泄对象。

5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不完善是医患关系紧张的另一诱因

目前正规的医疗纠纷处理渠道是3种: (1) 医患双方协商解决; (2) 卫生行政部门调解; (3) 民事诉讼仲裁。医疗知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学科, 一旦发生医疗纠纷, 患者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对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 出了问题就归咎于医院和医务人员, 医患双方矛盾对立则协商难有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卫生行政部门出面不易得到患方信任, 而民事诉讼程序复杂, 因此产生纠纷后, 不少人选择“闹”, 希望更多部门介入干预、最后医院花钱买平安, 客观上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后果。

篇4:医患紧张关系原因分析

【关键词】医患关系;政府职能;原因对策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我国政治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作为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构成,医患关系已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不仅医患双方的相互理解尊重配合,更需要政府发挥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职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调节医患之间的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努力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今天,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头等大事。

二、从政府角度分析医患关系产生矛盾的相关原因

2.1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近年来国家财政支出中对医疗卫生支出的比重有所上升,但是整体上财力投入仍不足,且投入主体失衡,政府、社会和个人共担三者之间的比例不协调,存在明显失调,即政府、社会投入较少,个人投入过多。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公布,2012年国家财政医疗卫生支出7245.11亿元,占国家财政支出的5.75%,与上年比较虽然卫生事业增加投入816亿元,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却下降0.14个百分点。因此国家要加大资金投入,才能缓解当前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2.2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工作不到位

政府提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是“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城镇广大职工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要”。而实际改革后,药品价格不但没有降,反而增高,医疗费用增加,个人承担费用过高,引起患者的不满。社会化医疗保障覆盖面窄,人人享有初级医疗保障的目标尚未完全实现;由于医疗保障的低覆盖率,也就导致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损害了医疗体制的公平性。

2.3对医院的监管工作不到位

当前公立医院主要费用是靠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收取的,医院设备购买,规模扩大靠收费来解决。医院的日常开支、发放奖金等支出项目靠收费保障,又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这种机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医院过分注重经济收入而忽视群众利益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目前对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费用,是靠医院自己监督自己,而负有监督职责的卫生行政部门往往监督不到位,而作为患者又不能对医院内部情况进行监督,特别是医疗费用的支出情况不了解,容易产生疑问,从而导致双方矛盾激化。

三、从政府角度提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

3. 1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切实维护群众健康权益

对于关系到國计民生和劳动素质的公共医疗卫生产品,政府财政应成为最主要的投入者。为此,要加大财政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的比例,增加基公共医疗卫生支出规模。争取在每年的公共预算中,公共卫生支出有所增长,同时在今后的财政预算支出中,政府应该在近年来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情况下,用好税收等各项财政收入的增长部分,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尤其是加大药品价格管理机制,引导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合理用药,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3.2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医疗风险社会分担机制

要建立全国医疗风险保险制度,由医院、医生和患者按4:3:3的比例交纳医疗风险保险费用,一旦出现医疗事故,患者向保险公司反映,由保险公司与医院交涉,患者或亲属仅作为利害关系人参与其中,对双方进行监督,一旦协议未达成需打官司,由保险公司聘请律师与医院打官司,费用全部由保险公司承担,患者或亲属仅作为利害关系参与诉讼,确保自己合法权益,法院判决需要赔偿时,由保险公司支付。这样,患者与保险公司打交道就行了,既保证了患者的利益,又使医务人员可以放心地投入到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中去。

3.3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使医患关系按法律法规进行调整

医学科学是所有科学领域中最难的一门,集自然、社会科学于一身,有太多的未知领域,决定了医疗服务具有高风险性。虽然有《职业医师法》来规范约束医务人员行为,但特定的医患关系不能用此法来调整。应根据医药科学的规律特点,建立健全医患关系的法律法规,制定详细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依法规定医患的权利义务,规定统一的鉴定标准,由独立的专家组来鉴定,规定统一规范的住院治疗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明确履行医务人员告之义务和患者的知情权,通过协议书的形式对双方进行约束,避免病人对治疗后反悔,也避免出事故后医生篡改协议书,通过法律法规进行规定,才能在立法上平衡医患双方的权益,既切实维护患者的权益,又能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患之间相互理解信任、尊重配合、共同战胜疾病的融洽关系它需要医患双方的积极努力,更需要政府及全社会的大力支持。相信随着全社会对医患关系问题关注程度的提高,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以及各种协调医患关系的制度逐步建立,我国紧张的医患关系会逐步得到改善,并能最终实现医患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李国英.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方法探讨[J].当代经济,2013(16):31-33.

[2]张小丽.论医患关系的双重性[J].法制与社会,2014(01):238-239.

[3]张晓平.医患关系现状的分析与探讨[J].湘潮(下),2013(09):59-60.

作者简介

胡赛飞(1991-)女,汉,河南省周口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中国地质大学,研究方向: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篇5:医患紧张关系原因分析

一、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

导致公立医院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医方的原因,也有患方的原因,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媒体的原因,它们共同作用,致使医患关系紧张。医方原因

(1)部分医务人员医疗水平低,医德医风缺失

公立医院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存在弊端,缺乏有效的医疗管理制度和约束机制,对医务人员管理不到位,部分医务人员基础出现理论知识欠缺,经验不足,医疗水平低,专业技能不高,职业素养欠缺,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松散,缺乏责任心的情况,极个别医务人员道德素质较差,以医谋私、开大处方、医药回扣等,这些技术水平的限制和医德医风问题会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成为医患关系冲突的重要根源。而医院也没有相应完整的监管机制,使医院管理混乱,医患矛盾愈演愈烈。

(2)医患沟通不到位,医生与患者缺乏理解和信任

相对于私营医院,公立医院拥有更多更好的医疗资源,患者也相对较多,医患双方的沟通渠道不够顺畅,医务工作者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情况不够全面详细,使患者对医疗过程产生片面理解,对疾病及诊疗方法可能产生的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医务工作者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对患者大包大揽,容易对患者产生误导,一旦出现问题则无法收场;在诊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没有及时向家属交代可能出现的后果及应采取的措施,使患者及家属不能及时了解医疗情况。医患之间缺乏信任,互不理解,不能换位思考。(3)经营管理理念滞后,制度不健全

由于管理体制的弊端,公立医院的经营理念滞后,没有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理念,缺乏竞争环境和激励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公立医院管理不科学,缺乏灵活性,缺乏创新意识,不能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院资源利用率低,运作效率低下,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出现医患纠纷时,由于制度上的缺陷,院方蓦然推诿,导致患方过激行为,医患纠纷难以和解。(4)公立医院公益性缺失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不完善,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不足,医疗机构主要依靠市场经济来维持正常运营,形成“以药养医”的局面,医院的公益性质逐步淡化,医院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造成患者不满,发生医疗纠纷。患方原因

(1)对医疗诊疗工作和医学知识缺乏了解,对医疗诊疗的效果期望过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治疗的质量和效果。相对于私营医院,人们对公立医院抱有更高的期望,但对由于医疗行业、医学科学的认识不足,不能理解医疗工作的高风险和局限性,对医疗技术固有的风险性存在盲点,使得患者对公立医院及医务人员寄予的期望,超出了目前医学发展的实际水平,倘若医疗结果达不到患者的期望,总认为是院方或医生的过错,产生医疗纠纷。

(2)患者自我维权意识增强

现在的患者自我维权意识大大增强,一些患者自认为我花钱看病,就是“上帝”,忽视了医疗行业的高风险、复杂、难度大等特点,稍有不如意就不满,求全责备,造成医患关系紧张。(3)患者对医生不信任,不尊重

患者维权意识及健康意识增强,对医疗过程的参与性也在不断地增强,但因为他们对医疗知识的一知半解,以及对医疗工作高风险和局限性的不理解,对医生及医疗过程不信任,不遵医嘱配合医生治疗,不尊重医护人员的劳动,遇到问题,或者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将责任归咎于医生,遇到矛盾时,破口大骂,大打出手,甚至打砸医院的设施,伤害医务人员生命。社会原因

(1)医疗保障体制机制不健全

人民群众对医疗健康的需求日益提高,尽管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要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在医疗消费高支出和居民群众支付能力较低的矛盾中,国家的政策措施和足额补偿难以到位,医院只有向患者收取医疗费用,而医疗保障体制不健全,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诸多因素诱发的矛盾只有指向医院,所以,医患矛盾在所难免。(2)相应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由于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现行医疗事故处理法规缺乏可操作性,医疗赔偿制度不健全,医疗纠纷产生后,法律法规之间不能有效地衔接,医务人员对法律法规相关知识的缺乏和重视程度以及沟通不够,使医疗纠纷解决起来难度很大,加剧了医患关系的不和谐。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在医疗纠纷案件处理过程中,常出现医患双方在对法律规定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媒体原因

舆论和媒体的一些报道有失公平,报道时武断地确定公立医院存在过错,引起公众对公立医院信誉的质疑,误导患者在治病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与医方发生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对医患关系的紧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公立医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议

1转变医院经营理念,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公立医院要回归公益性,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优化医疗流程,规范医疗行为,明确医疗服务价格收费的标准。医护人员要树立“患者第一”的理念,积极推行人性化服务模式,注重人文关怀,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以浓厚的文化氛围,优秀的服务形象,构建医院服务文化,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2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公立医院要对医患沟通从形式、渠道、内容、要求、技巧、效果、考核等方面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保证医患沟通渠道的畅通,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科学知识和技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交流的能力,及时受理和处理病人投诉,化解医患矛盾和纠纷,定期收集病人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为患者提供温馨、细心和耐心的服务,赢得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和对医务人员的理解。患者应该理解,医生所从事的是高技术、高风险且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职业,疾病的差异性、复杂性使得医疗服务中存在许多不可预见性,即存在一定的医疗风险。医生应该理解,患者来到医院往往承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他们期望医生在用医药手段治疗躯体之痛的同时,能够关怀和尊重和尊重它们,以抚慰心灵的创伤。通过加强医患沟通,医患双方相互理解信任,有利于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不断学习,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

精湛的医疗技术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先决条件。要有计划地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在职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按照名医带名科、名科带名院的思路,邀请著名专家讲学、指导,并选派技术骨干外出学习;支持在职的医护人员参加大专、本科自学考试;组织执业医师、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业务知识、业务技术培训考试;鼓励医护人员技术创新,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科研应用;开展医护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如“岗位技术练兵”、“护理技能竞赛”等。同时,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因病施治,从而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筑牢技术基础。

4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职业素质

医德是医术发挥良好作用的基础,是指导和支配医护行为的灵魂,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前提。医生应对医德内涵有充分的理解,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医的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医疗活动中,尊重患者的权益,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职业和专业素养,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言谈举止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实现医患双方良好的沟通交流,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发生。改进医院设施,优化就医环境

对医院设施不断进行维修和改进,使医院达到环境整洁、舒适、优美的状况,营造群众满意、放心、优质的就医环境。加强医院硬件建设,为患者提供优质的环境服务。当前,患者就医过程中出现候诊时间长、检查时间长、排队取药时间长而就诊时间短的情况,这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满。因此,医院管理者要在服务理念上转变观念,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为就诊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如,医院可以在门诊大厅设置电子显示屏,将医院概况、各临床科室的业务范围、专业特色进行介绍,将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向社会公示,公示各种药品、化验、检查、治疗、手术等项目的收费标准,要为患者提供便捷的服务。医院可以提供导医服务,在门诊设立一站式服务台等为患者解答疑问,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体现医务人员的人文关心和一切为患者服务的理念。

6加强与媒体的沟通,正确引导舆论

篇6: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有哪些

1.医务人员态度不好。

有些人初到一家大医院就诊,因为不知道就诊的流程,去问医护人员时,医护人员态度不好,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不尊重患者,有的患者能忍就忍了,而有的患者不满医护人员的态度,引起吵架,严重的大打出手。

2.医生乱开药。

有些医生在给患者看病时,开的药有些是可开可不开的,这样给患者增加了经济负担。有的患者不说什么,但是有的患者不愿意,会找医生理论,这样引起矛盾。

3.患者不满意医生的治疗方案,双方起争执。

医生有自己的治疗方案,患者也有自己的想法,沟通过程中出现矛盾,吵架使矛盾升级。

4.患者不配合医生治疗。

5.有的患者不配合医生治疗,总是有有些过分的要求,医生不能满足对方的要求时,患者不满意,和医生吵闹,激化矛盾。

6.误诊。

误诊是很普遍的现象,医生是人不是神,偶有误诊在所难免。但是误诊造成患者生命危险或留下后遗症的,家属肯定会找医院讨说法的,为此双方产生矛盾。

7.医疗事故。

医疗事故谁都不愿意发生,但是总是难免的。医疗事故发生时,医院和患者家属之间就赔偿事宜和处理办法意见不统一,使双方产生矛盾。

8.患者仗着势力对医生的工作挑三拣四。

有些有社会地位的官员或富家子弟,仗着权势到医院,对医生的工作百般刁难,使医生无法正常工作,稍有微词,就招来人身伤害。

9.患者不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在住院期间我行我素,大声喧哗,随便在病房吃一些影响到别人的食物,不顾忌病友的感受,医务人员和他们谈话,他们反而生怒,致使医患关系紧张。

改善医患关系的几点建议

1 加强医德教育,完善制约机制,寻找医患关系 的平衡点 医德医风同医疗技术一样,其优劣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医德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实践表明,医患之间的矛盾冲突,大部分是由医德医风引起的。因此,必须加强医德教育和完善制约机制,从而找寻医患关系的平衡点。一是 对医务人员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使医务人员牢固树立敬业奉献精神,充分认识医方与患者的对等关系,提高医务人员树立良好医德医风的自觉性。二是完善医德医风制约机制。根据单位实际,建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体系。建立廉洁行医制度、社会监督制度、检查考评制度和医德奖罚制度等, 通过制约措施和激励机制促进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2 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协调医患关系 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拓展了临床医师的工作范围,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医务人员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与医学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作为一名医务人员,不能仅限于下医嘱,开处方,要根据医学的发展,尽快由单纯的医学范围扩大到社会范围,由只注意生理变化到既要注意生理变化又要注意心理变化,只知道病人患的什么病是不够的,还应该知道患病的是什么人,什么情况下容易患病,要运用系统的观念来分析研究医学的有关问题,以适应各种患者医疗、预防和保健的需要。同时拓宽服务职能范围,开展承诺服务、便民服务、导医服务、咨询服务等,适应患者需求,密切医患关系。

3 规范卫生法律法规 由于医患服务的垄断性,在医患关系中,医方处于主导地位,医方与患方通常处于命令和服从的不对等地位。其中对传染病人的分类管理,更具强制性,这是医 疗服务所需要的。这种关系,与民事法律法规的主客体关系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不宜以民事法律法规来规范医患关系。在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加强医疗管理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引入国外先进管理模式,把我国现行的卫生法律法规在处理医患纠纷中的适用度不断完善和提高,有助于把日益复杂的医患关系处理得当,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医患矛盾。

4 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知道自己的病情是患者起码的要求,病人如果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明白,就会对医疗方案不理解,并因此产生矛盾。人和机器不同,在医疗过程中,必须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让患者知情,在大多数情况下,更能赢得患者的配合,使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使医患关系得以融洽。当然,对患者的知情权的尊重,要根据病情的不同和病人本身文化和心理素质等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医生用药问题也是知情权的重要内容。如果是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药品,在使用前必须告诉病人,在征得同意后方可使用。用药时,应遵从廉价有效的原则,而不能动辄就用贵重的药品。

5 注重患者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近年来,医患之间的恶性冲突时有发生,行为人的法律、道德意识淡漠固然是导致冲突的主要原因,但病人复杂的心理变 化对医患矛盾走向极端不无关系。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病人在寻求康复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其中一些难以攻克的医疗难题,如某些疾病尚无有效治疗办法等,病人对此常常产生难以自控的情绪和行为。尤其是癌症患者、伤残严重的患者以及期望值过高的病人,当他们发现自己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又无法摆脱疾病带来的痛苦时,就背上巨大的心理负担。当患者把心理压力以消极的方式表现和发泄时,医患关系的紧张、激化就不可避免的了。所以,作为医方,必须在治疗疾患 的同时,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以求得到患者的理解(下转封三)(上接1836页)与配合,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减少双方误会。

6 积极稳妥地推进医疗保障体制改革 到2002年6月,全国已有93%的地级以上统筹地区启动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覆盖人数约6000万人。但到2002年底,全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还有6个没有启动;全国单独统筹的1500多个县级统筹地区中,还有200多个没有启动;已经启动的多数地区还存在覆盖面小的问题。此外,许多中央直属企事业单位还没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参加当地的基本医疗保险。在考虑城镇医疗保险体制完善与发展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广大农村地区,完善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稳定因素,才能把社会主义医患关系向和谐的方向推进。

篇7: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1、社会医疗保障机制方面。

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医疗风险分担制度不健全等种种原因造成医院“以药养I医’、“以检查养医“,造成患者“看病难’、“看病贵”。

2、法律法规方面。

解决医患纠纷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我国对医疗纠纷处理的相关法律规定过于原则,不便于操作,需要不断完善和补充。此外,懂法的人不懂医,懂医的人不熟法,以致部分概念在医疗系统和法院之间有严重的理解歧义。医患纠纷处理法规的分歧和争议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3、医院、医生方面。

一向以来,医生相对于患者而言是主动的、强势的。部分医院和医务人员没有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而是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没有维护患者权利,保证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服务态度生硬,甚至有收受回扣、红包等现象。

(1)患者方面。患者对医疗工作的特殊性缺乏了解,认为进了医院,花了钱,病就要治好。当病人在付出费用,而治疗效果又不理想时,个别患者就会迁怒于医生。此外,近年来患者的维权意识增强,要求多了解自己的治疗方案、用药及愈后情况等,当患者的这些要求被忽略,信息不对称,使患者认为自身的权益收到侵害,自然就会引起医患纠纷。

(2)媒体方面。个别媒体为了抢新闻,对医患纠纷没有深入调查,没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偏听偏信,在真相尚未弄清之前,做出失实的报道,误导读者和公众,把患者和医务人员对立起来,对医患关系的紧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医患关系紧张怎么解决

解决医患关系紧张,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卫生保健体系,建立合理的医疗资源分配制度,健全医疗保险及医疗责任分担制度,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日益增长的需求,满足医疗机构硬件、软件更新的要求。

尽快完善各种医疗法律、法规,使医患双方、法律界做到有法可依。卫生界及法律界人士要多沟通,减少分歧,逐步形成统一认识,使相关法律法规更具可操作性。

以病人为中心,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减少纠纷、缓和医患矛盾的有效措施。新的形势和社会环境呼唤新的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医务人员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要实行人道主义治病救人,要统筹兼顾,考虑病人的实际消费要求和经济承受能力。此外,医院与医务人员要加强医患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使患者积极地支持、配合诊疗工作。

作为患者应当了解医学的特殊性、复杂性、风险性,由于现阶段医疗诊疗技术还存在局限性,很多疾病用现阶段的医疗手段是无法治愈的。医生不是神仙,不能保证所有疾病都能完全被治愈。此外,患者也应当换位思考,体谅医务人员所付出的辛苦工作。

加强正面宣传,正确引导舆论,新闻媒体应对医疗的风险性、局限性、医疗技术的水平以及医务人员的辛苦和努力进行公平、公正的正面报道,对医患纠纷的报道应该客观。同时,通过宣传活动,增强群众对我国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卫生工作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篇8:医患紧张关系原因分析

Author’s address:Affiliated Xuanwu Hospital,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No.45,Changchun Street,Xuanwu District,Beijing,100053,PRC

目前,医患关系的总体状况是和谐的。通过我们对北京市公立医院医患关系现状的调研数据可以看出,社会对于改革开放医药卫生领域所取得成果持肯定态度,对于目前北京市公立医院的医疗品质状况具有较高的认可度。数据所反映出的一些不满意或问题是局部的和小范围的。但是,这些局部上的不和谐甚或矛盾冲突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患双方对医疗活动的良好感受,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关系目前陷入了一个“患者不满意、医务人员不满意、政府不满意”的矛盾怪圈,问题原因值得深思。

1 政府因素

医疗卫生事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凸显出来。在向国民提供医药卫生服务的过程中,除适当运用市场机制外,政府职能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是我国卫生事业管理的责任主体,在改善医患关系上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近一时期政府在医疗卫生管理方面却存在着一些错位、缺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

1.1 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

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成为医患关系紧张政府因素的首要问题。我国的医疗社会保障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包括传统的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医疗保障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多种保障形式共存情况下,不同保障形式之间程度悬殊,造成社会阶层医疗保障水平上的不公平。

随着近些年各级政府的不断努力,北京市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逐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北京市统计局信息显示[1]:截至2008年末,北京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871万人,比2007年增加88万;全市参加新农合的人数达272.5万人,参合率达92.9%;社会保障相关待遇标准有所提高。本次调查显示:仍有7.1%的对象人群没有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参保人员自费比例过高”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其他方面因素”的第一位。医疗保障模式缺陷造成城镇职工费用承担结构不合理、自费比例过高以及农村人口保障程度较低,降低了市民看病的经济承受力。

1.2 医疗卫生投入不足

医疗卫生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公立医院“以药养医、以医养医”现象和居民个人医药费用支出的增加,医方人群把其列为医患紧张的政府首位因素。医疗卫生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投入总量不足。卫生总费用占GDP比例,标志着一个国家对卫生领域整体投入的高低。卫生总费用占G D P的比重不低于5%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要求,而发达国家如英国为8%、德国为1 1%、美国则超过了15%。数据显示[2],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1978年为3.02%,2003年上升至4.85%,2007年又下降至4.52%。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国民健康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卫生投入总量显然不足。

二是投入结构不合理。卫生总费用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居民个人、公共财政支出、以企业为基础的社会花费。1978~2002年间,我国政府卫生财政支出比重从32.16%降至15.21%,社会保险及其他卫生支出从47.41%降至26.45%,个人卫生支出从20.43%升为58.34%。2007年的卫生总费用中,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分别占20.3%、34.5%和45.2%[2]。横向比较,政府投入的世界平均水平是61.8%,个人支出是38.2%。个人卫生支出比重过高,居民疾病经济负担过重,导致患者承担不起医疗花费。

三是投入区域性失衡。存在卫生投入量城市远高于农村,东部远高于西部的问题。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排倒数第四[3]。卫生费用投入结构性失衡使东部地区及发达城市拥有相对优越的医疗卫生资源,成为患者的就医流动趋向地,形成大城市、大医院优质稀缺医疗资源拥挤消耗的现状,带来医疗质量隐患和医疗服务平均水平下降。

1.3 药品价格制定过高

药品等医用物资的价格是群众关注的重点医疗问题,“药品价格的制定过高”成为老年患者认定的医患关系紧张的政府首位责任,亦为低教育程度(初中以下)和低收入(月收入≤1000元)人群所关注。我国目前的药品进销和价格管理机制导致生产流通领域环节过多,定价机制和价格结构不科学、不合理,药品价格偏高。2005年,国家审计署对卫生部和北京市所属10家大型医院的药品、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进行审计时发现,不少生产企业虚报成本,造成政府定价虚高;在抽查的5家药厂46种药品中,有34种药品成本申报不实,平均虚报1倍多[4]。药品价格的不断攀升是造成医疗费用增加的一个主要因素,自费负担的加重降低了群众就医的满意度。

1.4 政府的医疗监督责任不到位

目前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监督管理仍沿袭传统模式,造成行政干预的内容和方式与市场经济大环境和公立医院微观运行机制不合拍,突出表现为政府和市场机制的错位。一方面政府干预过多,人事、分配管理方式未能发挥市场对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才竞争和流动机制,政府存在错位管理;另一方面政府干预过少,如基本医疗、妇幼保健、精神卫生、传染病和社区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过分依赖市场化,未能发挥政府在保障公平方面的积极作用,政府存在缺位管理。政府职能的错位和缺位,行政干预和市场作用机制不清,公共卫生行政监管职能削弱。政府对公立医院运行的经费补偿不足,造成医疗运行更多的依靠市场,医患之间产生利益冲突。

2 医方因素

由于医患双方信息、知识的不对等性,传统的“主动-被动型”医患关系模式仍然存在。公立医院和医务人员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在医患关系交往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2.1 提供的医疗服务不能令人满意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患方日趋要求医患之间的主体平等、相互尊重、参与合作[5]。目前的北京市医患关系类型以“指导-合作型”为主,但仍有很多医务人员停留在传统服务模式之中。相当比例的人群(47.9%)认为在就医时受到医务人员的不尊重对待,受教育程度愈高,对此感受愈强烈。在出现诊疗结果不佳的情况下,由医疗服务不到位而引起的患方不愉快情绪常会诱发医患冲突。

现今的患方意识已经突破了看好病就满意的传统阶段,还会追求医疗服务的感受满意性,“提供的医疗服务不能令人满意”成为影响医患关系的医方首要问题。本次调查中,医方对医疗服务状况的评价要优于患方,但却有相当比例的人群(38.8%)认为医疗服务状况一般。患方对医疗感受的满意度并不来源于医方的自我感受程度,而是依赖于医方的诊疗行为质量和沟通水平。满意度低反映了医务人员服务意识的淡薄和服务能力的欠缺。原因诸多,但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受医疗服务商业化的影响。部分医务人员出现“重经济、轻服务”的不良思想倾向和错位的价值观,结果必然导致医患矛盾。

2.2 医院的诊疗效果不好

诊疗效果是患者就医的重要目标,对患者满意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医院的诊疗效果不好”成为医患关系紧张医方的第二位原因。医疗品质包括医疗质量、服务、安全和环境,医疗质量是医疗保障的核心内容,是公立医院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管理核心。

目前,医务人员对诊疗存在两种态度倾向,对医患关系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一种倾向是出于美好愿望和对技术的追求,医方对治疗结果处于理想状态,造成对病情和疗效的过高预计、过于乐观,某种程度上拉高了患方的诊疗效果期望值。一旦效果低于预期,明显的反差常会导致医患矛盾。另一种倾向是源于目前医疗环境所产生的压力,对诊疗措施消极、保守。“医生压力大,心情不好”是产生这种倾向的主观原因,司法制度上的“举证责任倒置”则是其最为直接的客观原因。医务人员出于对“举证责任”的顾虑,诊治依据不充分时,不愿做风险医疗行为尝试。

2.3 诊疗中知情同意做得不好

本次调查中,“诊疗中知情同意做得不好”成为医患关系紧张医方因素的第三位原因。医患关系由“主动-被动型”向“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发展,一个主要变化因素就是患方的诊疗过程参与度增加,对医方知情同意工作的要求提高。目前,大多数患者(61.2%)认为应该由“医患双方协商作出诊疗决定”。随年龄的增加,患方诊疗中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增强,男性患者对自主选择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了患方诊疗参与意识、参与能力的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医学科学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患者自主选择检查(35.0%)、治疗手段(31.2%)和用药(21.4%)的机会并不多,反映出客观需要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诊疗过程中知情同意做的不好反映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尊重患方的意识。部分医务人员关注更多的是生物医学因素,而常常忽视患方的心理、社会等因素,缺少对其关心、理解和尊重,缺乏主动沟通的意识。二是做好知情同意的能力。在我国现行医学教育模式下,更多关注自然科学知识,较少系统学习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和哲学等人文学科知识,致使很多医务人员不能适应医学发展需要,突出表现为缺少人文知识素养和人际沟通能力。

2.4 医院存在过度医疗现象

适度医疗应是在现有医疗技术水平之上,适合患者疾病实际情况和全身承受力,充分知情同意,是患者机体、心理收益最大化的医疗措施和行为。医疗措施、行为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经济承受力而异。本次调查所反映出的“医院存在过度医疗现象”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医方因素之一。

近些年,我国医学界开始逐步脱离经验医学模式,学习西方的“循证医学模式”,重视客观证据在诊治中的作用。然而,我国经济水平并不高,人均GDP还较低,无视这一客观现实,盲目模仿西方医疗模式的结果便是医疗成本的急剧增长。医学模式的选择应符合国情,而不要跨越社会经济发展历史阶段。另外,现行法律规定医疗纠纷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医务人员为获得客观依据,检查项目增多、频率增加。此举利在提高了医学诊疗行为的科学性、客观性,弊在对过度医疗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过度医疗的存在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招致患者的不理解与不满。

3 患方因素

3.1 患方对诊疗效果期望值过高

医学的未知领域远大于已知领域使医学科学有了更多的局限性,国内外一致认可的医疗确诊率也只有70%左右,急诊抢救成功率70%~80%[6]。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社会人群平均寿命延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医疗需求增加且呈多元化趋势。但是,社会群体对医学科学知识的了解是有限度的,存在着对医学诊疗活动过高的期望值,成为诱发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

3.2 患方承担不起医疗花费

国家G D P快速增长的同时,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就是贫富差距的加大。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失业人口和失地农民出现,城市及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弱势群体,经济收入无来源或不可靠。一旦这部分人口或家庭遭遇疾病,医疗费支出承受力不足使其处于生活和疾病的双重压力之下,常常会最终转化为医患之间的冲突。问题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相关,患者个人经济负担比例过高是主要问题。

3.3 患方维权意识增强

在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之下,国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律观念不断增强,市场经济促进了公民的平等意识、权利权益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当面对医疗过程中的不理解、不足或医疗过错时,患方常会借助各种手段来捍卫自身权益。若患方合理、合法维权,会对医疗行为产生有益的监督作用,促进医疗品质的提高。但若患方采取暴力、对抗或其他粗暴方式解决问题时,则会对医患关系造成严重伤害。

3.4 患方对医方不信任

医患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在遵循基本道德、伦理原则的同时,还必须树立起信任、负责的精神。和谐医患关系必须基于患者对医生的绝对信任,医生对患者绝对负责的基石之上。社会转型期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经济对社会行为的主导作用对传统人际间诚信体系造成很大的冲击和破坏,社会性信任危机使医患关系也难以幸免。

3.5 患方医疗风险意识差

社会人群医学常识的缺乏导致了患方风险意识和风险承担意识较差,甚或没有任何风险意识。本次调查显示,虽然大多数认为医疗风险的责任应该由医患双方共同承担,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人群(36.8%)和社会人群(29.1%)认为应该由医方承担。诊疗护理行为的高风险性以及生命科学认识的局限性,使得常态下的医疗行为都有较高的生命、健康风险。社会人群和患方把过多的医疗风险责任归于医方,加重了医务人员的风险规避心理,影响了医患信任关系。

3.6 患方参与医疗的意识增强

随着社会民主化的进程,患方在医疗过程中的参与意识逐步增强。但是,患方医学常识的匮乏导致医患之间信息的不对等性,阻碍了患方医疗参与积极作用的发挥。尽管患者有主动参与的意识,但却无实际参与的能力,加之医学的复杂性和经验性特点,造成目前阶段患者真正参与的机会还比较少,患者参与的积极作用十分有限。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同样会诱发医患矛盾的发生。

4 其他因素

4.1 解决医疗纠纷的法规不完善

现行调节医患关系的规定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医方的伦理道德要求上,而缺乏可实际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医患关系的公平主要应该体现为医患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均衡,既包括医方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患方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也包括医患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但现实医疗活动过程中却存在着权利失衡的现象,存在对患方的伦理要求较少,对医方的保护性条款少的现象。法规不完善常常会错误诱导患方以错误甚至极端的方式进行维权,给医务人员和诊疗秩序带来损害。

4.2 少数媒体出现社会功能弱化倾向

媒体既是社会公信力的代表,也是公众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7]。媒体的积极作用在于正面引导和舆论监督,是联系民众、政府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本次调研显示,媒体在改善医患关系上发挥出一定的主导作用。从积极意义上讲,媒体对于医患矛盾或纠纷的报道对医疗过程的透明化起到了一定的有利作用,有利于社会对医疗的监督。但在一些局部问题和具体事件上,有少数媒体由于对社会深层问题、宏观问题把握不够,致使部分报道有失偏颇,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医患之间的社会凝聚力。其原因在于市场化环境中媒体的功能结构失衡,少数媒体出现了社会功能弱化和过度产业化、市场化的倾向。

摘要:从政府因素、医方因素、患方因素和其他因素等方面对北京市公立医院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政府因素包括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医疗卫生投入不足、药品价格制定过高、政府的医疗监督责任不到位;医方因素包括提供的医疗服务不能令人满意、医院的诊疗效果不好、诊疗中知情同意做得不好、医院存在过度医疗现象;患方因素包括对诊疗效果期望值过高、承担不起医疗花费、维权意识增强、对医方不信任、医疗风险意识差、参与医疗的意识增强;其他因素包括解决医疗纠纷的法规不完善、少数媒体出现社会功能弱化倾向。

关键词:公立医院,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9-02-09)http://www.bjstats.gov.cn/xwgb/tjgb/ndgb/200902/t20090209_136443.htm

[2]王世玲.新医改8500亿拆解[EB/OL].(2009-02-23)http://finance.nfdaily.cn/content/2009-02/23/content_4933478_2.htm3.1.3

[3]新华网.我国医疗筹资和分配公平性居世界倒数第四.[EB/OL](2006-03-18).http://news.qq.com/a/20060318/001294.htm

[4]中新网.审计署审计发现看病贵的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EB/O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PI-c/1168654.htm

[5]朱锡光.新时期新型医患关系现状的多维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5,8(2):157-159.

[6]黄丽英.从医患关系的现状看医务社工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J].医学与社会,2004,17(1):29-30.

上一篇:物业管理联动机制下一篇:历史的观点看待家乡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