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实践及思考

2024-06-20

关于县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实践及思考(精选5篇)

篇1:关于县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实践及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

实践及思考

转方式调结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县一级处在改革发展的最前沿,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任务艰巨、责无旁贷。近年来,**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主攻方向,确定了“一二三四五六”的工作思路,即明确“一个中心工作”——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把握“两个关键环节”——发展稳定“双推进”,服务考核“双强化”;统筹“三次产业发展”——提升做强工业、突破做大服务业、巩固加强农业,加快建设富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突出“四个着力”——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到“五个坚持”——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增长方式,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坚持突出重点工作、把握发展规律,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破解发展难题,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保障民生;实现“六个变化”——经济更加发达、社会更加和谐、创新更加活跃、环境更加友好、文化更加繁荣、法制更加健全。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全市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009 年,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30强县中均居第8位,在2010年中国县级市综合竞争力排行中居第21位,被《福布斯》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获得了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等荣誉称号。

一、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构筑发展新优势

调结构、转方式是关系县域经济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是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关键所在。摒弃以消耗资源能源、以低廉劳动力为代价的粗放式、低水平发展,大力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和质量,实现由外延扩张向既注重外延扩张、更注重内涵提升转变,这是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刻启示,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基本要义和核心任务。**市是煤炭资源型城市,在新一轮发展中,必须坚持在调整中发展,在转型中提升,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根本性跃升。近年来,**市以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为切入点,按照“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规模化”的思路,强化规划引领、政策推动、项目支撑、投资拉动、科技驱动,全面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日益深入,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发展高技术及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市围绕构筑具有比较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在提升做强 工业、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上突破做大服务业,形成了三次产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1.提升做强工业。工业经济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要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加快实施新一轮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一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围绕引领发展前沿的产业,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技术路线和推进措施,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实现率先发展和突破。先后引进新上了瑞阳多晶硅、华溢碳纤维、华景光电、恒泰车桥、宝源数控机床附件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全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端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基地,进一步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整合。瑞阳多晶硅在建成年产3000吨多晶硅生产线基础上,拉长产业链条,发展单晶硅制造、硅片切割、光伏电池板制造,打造全国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二是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坚持一手抓政策扶持和增资扩规,一手抓技术、设备的升级改造,推动传统产业产品由中低端向高端延伸,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特变电工投资30亿元新上华东输变电科技产业园项目,打造国内最高电压等级电缆、电缆附件生产基地和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建成后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三是改造整合弱势产业。对无法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进行破产拍卖、“退二进三”,对生产经营困难、产权不清晰、包袱沉重的企业进行改造重组。关停了辖区全部小水泥立窑生产线,投资7亿元建设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及余热发电,替代水泥落后产能。改造重组宏达化 工、楼德化肥厂,投资6.6亿元新上大联碱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并以此为龙头,规划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鲁中循环经济聚集区。2009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3.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73.4亿元,利税13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7%、16.4%和19.1%;今年1-9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1.7亿元,增长27.1%;实现利税140.4亿元,增长38%。

2.突破做大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是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的现实选择和紧迫任务。服务业产业关联度高、增长空间大、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对于壮大财力、增加就业、发展低碳绿色经济、推进节能减排、改善民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带动作用。应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水平并重,把服务业培植成经济增长新的支柱产业。一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和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为重点,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和扶持力度,培植经济增长新的支柱产业。先后规划建成一批现代物流、科技创业、商务服务园区或集聚区,新上了一大批商贸流通、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社区服务、家政服务项目,构建起了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快速推进旅游业发展。围绕“吸引人、留住人”,创新体制机制,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景区景点品位,积极融入大泰山旅游圈,初步构建了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莲花山宗教文化旅游区、和圣故里历史名人文化旅游区、城郊农家乐生态观光旅游区、新汶森林公园休闲旅游区、南部山区生态民俗旅游区“一城五区”大旅游产业格局,**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 市、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和中国自驾车旅游品牌十大目的地。三是大力培育文化产业。**文化底蕴深厚,是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发源地之一,早在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存,被命名为“**人”;商代杞国曾在此建都,“杞人忧天”源于**;和圣柳下惠、乐圣师旷、名相鲍叔牙、良臣羊续闻名于世,圣人孔子、汉武大帝、诗仙李白在此留下多处遗迹。近年来,**市深入挖掘、保护现有文化优势,积极推进经济与文化融合,打造**文化品牌,把文化产业作为提升产业层级、发展低碳经济、无烟工业的突破口,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设立了3700万元的文化发展专项基金,着力打造以忧患意识为核心的“杞”文化、以和谐理念为精髓的“和”文化、以毛泽东著作版本收藏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品牌,组建了全省首家红色文化研究会,建立了红色文献馆,启动了市文化中心建设,和圣园被评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60.3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5%、20%;今年前三季度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33.6亿元,增长19.7%,超过GDP增幅5.3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2亿元,增长18.9%。

3.进一步调优农业。以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为着力点,狠抓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土地流转、合作组织四个关键环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抓农业,着力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设立产业化扶持资金,围绕粮油、蔬菜、畜牧、林果、桑蚕五大主导产业,努力在发展 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上下功夫,通过开展招商引资和挖掘本地大户、企业、合作组织投资潜力,培育建成了一大批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各类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达到108家,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二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通过“多村一品、一乡一业、多乡一业”,连村成片、连镇成带,建设有机蔬菜、马铃薯、设施棚菜、特色林果、桑蚕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平原区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丘陵山区重点发展特色养殖、优质林果,城郊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观光休闲体验农业,启动了朝阳寺农业观光园、**农博园、益民科技生态园、泰安华奥农业生态观光园、芹菜标准示范园等特色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建成了汶南黄花菜、楼德煎饼、天宝樱桃、石莱仔猪四个特色农产品中国第一镇和全省桑蚕基地县、省十大食用菌生产基地。狠抓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培育形成了40多个特色品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三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市乡两级土地流转平台,促进农村土地规范化流转,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发展各类合作组织865个,入合农户12.8万户,占全部农户的37%,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坚持项目立市、项目兴市,打造经济转型升级、提速跨越的强力支撑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发展动力,加强项目建设既是扩内需、保增长、惠民生的现实需要,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长远之计。坚持把招商引资、新上项目作为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最直 接、最有效、最关键的措施,通过集中力量新上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支撑带动力强、能够持续提供税源的大项目好项目,扩大总量、盘活存量、加速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大走出去和请进来力度,充分发挥14个工业乡镇、开发区、四大煤炭集团公司的作用,立足**产业基础,主动加强同新矿、莱钢、首钢、特变电工等大型企业的联系,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从经济主管部门和乡镇街道抽调人员,分期分批到江浙沪等发达地区挂职招商。拓宽民间资本融资渠道,通过设立引导资金、加强金融扶持、降低准入门槛等举措,引导、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新上续建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63个,其中过亿元54个,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48.7亿元;今年年初共筛选确定288个重点项目,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83个,计划总投资266.9亿元,目前已有178个千万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引进国内招商引资项目108个,到位资金63.5亿元;对上争取项目134个,争取资金4.5亿元。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对提升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加快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集约发展

坚持扩大规模与提质增效并重,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思路,以市开发区为龙头,以9个乡镇民营经济聚集区为依托,进一步整合优化产业布局,规划建设“市开发区高端产业园,新汶——小协机械制造、食品加工产业园,羊流——果都——西张庄起重机械、纺织产业园,东都—— 汶南物流、汽拖配件产业园,楼德循环经济产业园”五大产业板块,搭建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和平台,打造全市经济增长的主阵区、特色产业聚集区、集约发展的样板区。市开发区共完成开发面积19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6.3亿元,引进项目总投资508.6亿元,综合实力列山东省县域经济“十大规模企业聚集园区”之首,成为首批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先后被评为全国百佳科学发展示范园区、中国最佳投资开发区、环渤海省级开发区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循环经济竞争力百强、投资环境竞争力百强。9个乡镇民营经济聚集区共开发面积18平方公里,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3.5亿元,进区项目630个。其中羊流起重机械工业园,开发面积8平方公里,聚集发展起重机械制造企业280家,年产起重机械86万吨,建成全国第二大起重机械生产基地,被评为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新汶机械加工工业园,聚集发展起了润通机械、乾元不锈钢极薄板、良达工业园等37家规模企业,其中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家,外资企业6家。西张庄纺织服装工业园,被评为“山东省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四)加强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内涵 突出自主创新这一转方式调结构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引领作用,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优势产业建立行业研发中心,企业设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孵化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服务平台,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广力度,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去年以 来,全市共申请专利580项,其中有7个项目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0个列入省科技计划项目。2009年全市用于科技的地方财政支出达3000多万元,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36%以上。特变电工鲁缆公司在全国同行业首家建立起国家级技术中心,拥有国内最大的屏蔽试验大厅,开发生产国内最高电压、最大截面的交联电缆,“泰山”牌电缆被评为中国电线电缆第一品牌。赛特电工公司开发生产的超细电磁线被应用于“神舟”飞船。**被确定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省十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依法关闭了污染严重的土小企业210家、关停小火电装机容量 4.5万千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位次连续4年保持在全省前五名。

二、调整优化城乡结构,加快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和农村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就需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促进统筹协调发展。**市确立了“构建城市辐射带动、小城镇吸引聚集、新型社区集中居住三级梯次相连、融合衔接、一体发展的现代新型城镇体系,加快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增收、文明化提升“四化”互动,统筹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发展,增强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功能。目前,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2平方公里,人口48.1万,城镇化水平达到56%。

(一)立足高起点,深化完善城镇总体规划。推进城镇化,规划是第一要素,是建设的龙头和基础。**市坚持以建设更加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大城市为目标,秉持规划城市、设计城市、经营城市理念,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定位,研究确定了“西融济南都市圈、东延半岛城市群、北联莱钢工业园、内靠新矿集团”的发展战略和“两线两翼”区域发展规划。市区按照大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人口达到50万人以上;镇区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鼓励相邻村庄跨区域向镇区合并,人口达到5万人以上;新型农村社区按照中心镇标准规划建设,规划设立合村并点集中居住区,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人口达到8000人以上。

(二)坚持高标准,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坚持以路为纲,以水为带,以产业、片区为面,整体布局、组团开发,推动城区由哑铃状向块状发展,城市建设由扁平低向高大美提升。着力打造青云城区东部生态休闲区、北部文化旅游区、南部商贸居住区、西部高效农业区,新汶城区西部工业区、南部居住区、东部物流区、北部商贸区。加强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城市道路、园林绿化、净化美化,实施了青云湖主题广场、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净水厂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启动了百栋标志性高层建筑群建设等重点工程。

(三)提升新形象,强力推进“城中村”开发改造。坚持把“城中村”开发改造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形象品位、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着力点来抓,按照统一规划、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强力推动的原则,大面积、高标准、高质量铺开城区内 村居改造工程,集中连片组团建设,打造集居住、商贸、健身、休闲等于一体,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小区。

(四)突出新特色,加快小城镇建设。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城市化的突破口,紧扣“扩大规模、增强功能、打造特色”发展思路,放大城镇功能,大力培育中心镇,实现经济强镇率先突破、中等乡镇整体跨越、基础薄弱乡镇加快崛起,建成一批工矿型、商贸型、农产品加工型、旅游观光型特色城镇。加快城镇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提升综合承载功能和吸纳能力,鼓励和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商户向商贸小区集中,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城镇区域扩大化、生产发展非农化进程。

(五)探索新模式,大力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方向性战略任务,代表着未来农村发展的必然方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市坚持把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纳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采取以小城镇吸附为主,以中心村辐射、经济强村带动、行政村整合、村企发展联合、城中村改造融合等为辅的“1+X”模式,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将全市916个行政村(居)初步拟定规划为33个城市社区、38个城镇社区、5个农村中心社区、68个农村社区,构 建城区—镇区—农村中心社区—农村社区的梯次结构,并配套规划建设以项目聚集区、种养殖小区、仓储小区、农贸市场“三区一市场”为主要内容的致富平台,以“八室、四站、两栏、两超市、一广场”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平台,形成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志愿服务“三大服务体系”,吸纳安臵当地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对暂时不具备条件的脏乱差村,以“三清、三化、四集中”为重点,集中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农村居住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三、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内在要求,也是其追求的价值目标。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温家宝总理讲话指出,“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注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促进了科学发展成果共享。

(一)切实解决好涉及民计民生的实际问题,增进群众福祉。认真落实利民惠民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就业、社保、住房、医疗卫生等关乎民生的突出问题,每年都精心研究并实施一批为民所办实事,2009年市乡财政用于各项民生事业的投入达到12.3亿元。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实施全民创业战略,优化发展环境,改善创业服务,采取免费培训返乡农民工、提供小额担保 贷款、减免税费、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等措施,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在全社会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企业创产业”的浓厚氛围。今年1—9月份新增就业再就业1.7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按照“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要求,建立起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了困难群众救助、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水平。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线电视通村率、入户率分别达到100%和78%。

(二)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实现全面进步。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进一步健全投入保障机制,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臵,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双高普九”水平明显提升,办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各方面的工作走在了泰安乃至全省前列。统筹发展城乡卫生事业,实施了新一轮城乡卫生服务设施升级改造,进一步健全完善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提高了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人口计生工作,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毫不放松地抓好健康查体、孕情跟踪、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等关键环节,夯实基层基础工作,积极倡导晚婚晚育,优化人口结构,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了人口素质。积极发展体育事业,突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两条主线,建成了高标准的体育场馆和省内一 流的体育公园,先后向省级以上运动队培养输送沈剑、毕文静、王峰、杨世伟、王银行等优秀运动员100余名,先后获得国际冠军40余项、亚洲冠军27项、全国冠军100余项,**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体操之乡、全国业余训练先进集体、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全国县级优秀体育设施评选荣誉奖、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三)大力推进“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良好的社会秩序是顺利转方式调结构、保证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市高度重视和加强信访稳定工作,认真扎实组织开展市乡两级领导干部公开接访活动,健全完善了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预警、预防、研判、调处,信访稳定风险评估,群体性事件应急处臵等机制,千方百计化解“存量”、尽最大努力减少“增量”。始终保持对各类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平安协会”建设,实施了“平安互助网”、“平安灯”、“天目工程”等新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程,保持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活动,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源头防控,有效避免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四、完善体制机制,营造转方式调结构的良好环境 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不断突破、不断实现新目标的过程。只有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举措、工作方法,勇于超越,才能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境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变革,不仅需要经济体制改革,也需要社会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于创新 体制机制。**市坚持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为突破口,通过建立健全务实高效的工作、管理和服务机制,强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各项任务的落实。

(一)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完善的目标责任体系。建立和落实职责明确、执行有力、奖惩分明的目标责任制,把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各项任务量化、具体化、项目化、责任化,层层分解到单位和部门,落实到岗位和人头,成立重点工作领导小组,对确定的重点调整项目实行市级领导包保责任制,并从中挑选出投资规模大、涉及面广、对转型升级拉动作用大的项目成立指挥部强力推进。建立经常化督查调度制度,成立了考核督查委员会,加大调度督查通报的力度和密度,每季度召开一次重点建设项目调度会,督促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率先制定实行了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实行公开问责,强化责任追究。

(二)创新市场化运作机制,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臵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基础性作用,以破解资金瓶颈为重点,搭建投融资平台,设立新型产业、优势产业扶持发展基金,建立起多元投融资机制。广泛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定期向金融部门通报项目情况,最大限度争取银行贷款。放开、放活、放大民间投资,优化创业环境,改进创业服务,营造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企业创产业的全民创业环境。大力推行公共设施代建制、BT、BOT、TOT等多种建设模式,吸引更多资金投入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实现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引进浙江绿城集团参与文化设施建设、旅游开 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达成了建设东部新城区综合性文化景观带的投资协议。

(三)创新服务机制,全面提高行政效率。坚持服务考核双推进,不断强化各职能部门、各级干部的服务意识,构建部门配套完善、联动互进的服务体系,为加速转型、加快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全面、全程、精细、低成本的服务。大力推行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清理、精简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简化办事流程,对重点审批事项设立专门窗口,实行集中办公、“一站式”服务。健全完善以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为重点的行政服务制度体系,围绕调整重点建立专业化服务队伍,开展上门服务、全程服务,形成了对调结构促转型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并联审批的“绿色通道”。

(四)创新工作落实机制,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大力弘扬真抓实干、雷厉风行的作风,坚持以实干求创新,靠落实出成绩,推行“一线工作法”,做到“力量向一线倾斜、问题在一线解决、能力在一线提高、作风在一线转变、政绩在一线创造、干部在一线识别”,进一步精简会议活动,凝心聚力抓调度、抓执行、抓落实、促转型。注重发挥领导班子的模范带头作用,市几套班子领导不分一线、二线,在抓好分工工作的同时,都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倾斜,都向转方式调结构用力,都有包保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和联系的乡镇,积极参与中心工作、加强工作指导、强化调度督查、解决重大问题,在全市形成了戮力同心推动大发展、众志成城建设新**的浓厚发展氛围。

(五)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提供坚强智力支撑。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培育、引进、用好各类高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重视和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聘请中国社科院高级教授,对经济主管部门和企业负责人进行培训;与清华大学合作实施“百名企业家培训工程”,面向全国公开招聘部分优秀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按照“实际、实用、实效”和“市场所需、群众所求”的原则,综合运用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资源,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既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又培养有技能、擅专长、懂管理的产业工人,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可靠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实践证明,转方式调结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认识和把握,适应需求结构和国内外两个市场变化趋势,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转变、在转变中提升,坚持不懈地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发挥项目的支撑带动作用,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坚持不懈地调整优化城乡结构,构建现代新型城镇体系,统筹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发展;坚持不懈地推进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坚持不懈地推进体制机制建设,着力 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的体制机制;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通过持续不断地转方式调结构,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篇2:关于县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实践及思考

鲁政发〔2015〕14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充分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作用,有效激发社会资本活力,增强社会投资信心,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在全面落实好年初确定的各项政策基础上,针对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制定以下补充政策措施。同时,结合省级财政存量资金调整和中央财政资金安排,2015年再筹措资金100亿元,使这些政策措施能够更快更实地发挥作用。

一、强化财政资金引导,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1.实施重点行业升级改造贷款贴息政策。2015年,省财政对地方石化、轮胎、船舶、服装、医药、新材料等产业结构调整遇到困难的投资项目贷款,存在某种市场失灵的特殊领域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贷款,以及重点物流园区和产业聚集区物流中心综合信息平台、社会化仓储设施网络建设、冷链物流等重点项目贷款,按银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财政贴息。政策目的是提升先进产能,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交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贴息期限为1-3年,贴息资金由省财政负担70%,市县财政负担30%。各市政府财税部门、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贷款银行负责推荐企业项目,省财政厅、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审核、发放,省审计厅、监察厅负责监督评估。

2.积极支持装备制造业及新兴产业发展。从2015年起,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保险补偿范围扩大至所有行业领域,省财政对企业购买的在国内率先实现重大创新或能替代进口的装备产品和关键核心零部件产品质量保证保险、产品责任保险、质量保证和产品责任综合险,按不高于3%的费率上限及实际投保年度保费的80%给予补贴,进一步促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快设立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充分利用各类创业创新资金,支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海洋经济等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3.启动实施“工业绿动力”计划。2015年,省财政对纺织、食品加工、化工等热水需求量大的工业企业安装使用新能源集热系统,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推动建设使用新能源工业热力系统;对热电厂燃煤机组(锅炉)改造和工业企业高效煤粉锅炉示范工程,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鼓励企业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在全省扩大实施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政策,对所有节能效益分享型和能耗费用托管型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全部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

4.大力促进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2015年,省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对省政府确定的重大招商招展活动给予补助,推动企业通过展会开拓市场,提振信心;采取企业运营、政府补助的方式,支持“好品山东”网络营销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其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力;对技术水平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总集成总承包示范项目进行财政奖励,通过支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提升一个产业链。

二、完善财政政策措施,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5.加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扶持力度。2015-2018年,对首次领取小微企业营业执照、正常经营并在创办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满12个月的创业者,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并将补贴标准由不低于1万元提高至不低于1.2万元。扩大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使用范围,支持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创新成果和创业项目展示推介等活动,营造大众创业良好氛围。将“创新券”的适用范围扩大到省内所有小微企业,对依托“山东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助共用网平台”,使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学仪器设备发生的费用,省财政加大补助力度,其中对西部隆起带小微企业补助比例由30%提高至60%,其他地区由20%提高至40%,增强企业创新创业积极性,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

6.支持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建设。2015-2016年,遴选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业示范园区(含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业示范园区)数量由每年20家增加至30家,根据入驻企业个数和吸纳就业人数,给予每处不超过5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资金,其中直接购买或租赁已开发闲置房地产楼盘作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的,奖补标准提高到每处1000万元,鼓励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资源,建设一批孵化条件好、承载能力强、融创业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

7.进一步完善扩大就业政策。支持实施“就业+”工程,对能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新上项目、转型升级项目、创业创新项目、教育培训项目等,各级财政专项资金优先给予支持。2015-2018年,对安排困难人员就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城镇各类用人单位,按当地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50%-60%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对初次享受岗位补贴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补贴期限可延长至退休,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加大职业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省级补助标准,将初级工培训省级补助标准由350元/人提高至400元/人,中级工、高级工培训省级补助标准分别由400元/人、450元/人统一提高至600元/人,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技能素质。

8.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援企稳岗政策范围。从2015年起,将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的政策适用范围由困难企业扩大到所有采取有效措施不裁员、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依法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的企业,按不高于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50%给予稳岗补贴,所需资金由失业保险基金列支,补贴资金主要用于职工生活补助、缴纳社会保险费、转岗培训和技能提升等支出。落实好降低失业保险费率50%的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增加公共产品和公益性服务

9.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投入方式,积极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省财政对重点PPP项目规划、论证等前期费用给予补贴。2015年,对民办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养老等新上项目银行贷款,按银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给予财政贴息,贴息期限为1-3年,贴息资金由省财政负担70%,市县财政负担30%。

10.加快推进水利、公路和铁路建设。2015年,省财政加大资金投入,支持水利重大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国省干线安全生命防护及穿城路段安全整治工程,并对工程推进快、效果好的地方给予奖励。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加快石济客运专线、青连等8条在建铁路及济青高速铁路、鲁南快速铁路客运通道等重点项目建设。创新地方铁路建设投融资机制,支持设立山东省铁路建设投资基金,吸引境外资金参与我省铁路建设。

1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15年,省财政增加资金投入,对农村改水改厕、冬季采暖、污水处理、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及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等设施建设给予奖补。重点向社会捐赠赞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民自愿筹资筹劳项目、省重点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倾斜,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

12.开展城镇和困难工矿区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改造试点。2015年,省财政对开展城镇、困难工矿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试点的地区和企业进行奖补,鼓励各市、各企业主动盘活相关小区房屋维修基金,对小区进行建筑物维修、楼道清理、外墙粉刷、危房改造、防护加固、环境整治等,并同步引进专业化物业管理,切实改善老旧小区居民生活环境。

四、加强财政金融配合,努力解决企业资金紧张问题

13.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分担和损失补偿机制。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引导市县政府共同设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资金池,对银行业金融机构2015-2016年向依法纳税的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形成的坏账损失,省级财政给予30%的补偿。市县补偿比率自定,同时银行也要承担必要的风险。对融资性担保机构担保且担保费率不高于1.5%的小微企业贷款担保业务发生代偿时,由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贷款银行按协商的比例共同承担代偿责任。依法纳税的小微企业名单,由各级税务部门提供。

14.实施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补贴试点。为充分运用保险特有的融资增信功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从2015年起,选择部分市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补贴试点,以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为载体,建立“政府+银行+保险”多方参与、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对申请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的小微企业,各级财政按保费总额的30%给予补贴,并对保险公司承保的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赔付率超过150%的损失部分给予相应比例的风险补偿,所需资金省级负担70%,市县负担30%。

15.加快构建覆盖全省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从2015年起,改革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调整部分资金支持建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农业担保机构,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着力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16.设立省级融资性担保机构股权投资基金。通过省级预算安排、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和国有企业出资等方式,3年筹集资金10亿元,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40亿元的融资性担保机构股权投资基金,通过以股权形式出资参股部分融资性担保公司,带动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投入,提高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

17.做大做强省再担保集团。通过省财政和国有企业注资、兼并重组以及利用资本市场再融资等方式,3年内将省再担保集团资本金增加到30亿元,进一步强化再担保功能,优化再担保产品结构,大力发展连带责任再担保和一般保证责任再担保业务,不断提高再担保覆盖率,切实发挥其作为担保行业“稳定器”的作用。

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企业良好发展环境

18.进一步加大减税清费力度。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税收等优惠政策相关事项的通知》(国发〔2015〕25号)规定及国家各项减税清费政策。各地与企业已签订合同的优惠政策继续有效,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实施“营改增”试点过渡性扶持政策,对纳入首批“营改增”试点范围且税负增加超过一定幅度的企业给予财政补助。进一步清理、整合、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年内将省级立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再压减三分之一。全面清理规范强制垄断性经营服务性收费,整顿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改革规范各种保证金、抵押金制度。完善涉企收费基金项目清单及常态化公示制度,清单之外的项目一律不得收费。

19.充分利用政府采购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积极推广政府采购信用担保业务,逐步以信用担保替代现金担保,减轻小微企业保证金负担。完善小微企业优先采购政策,通过预留预算份额、给予价格扣除等措施,支持小微企业扩大市场。探索推广政府采购合同融资政策,积极打造“政采贷”新型融资产品。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将政府向小微企业提供的标准咨询、检验检测等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扩大开放公共服务供给市场,为小微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和广阔发展空间。

20.用足用好现有各项财政政策。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已出台的各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政策措施,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加快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基金运作步伐,增强引导基金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和放大作用。大力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对闲置沉淀的存量资金加大清收力度,收回的资金集中用于农村基础设施、职业教育等公共服务以及亟需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和项目。加快财政资金拨付进度,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山东省人民政府

篇3:关于县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实践及思考

为激励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的积极性, 加快企业“转方式、调结构”步伐, 宣传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经验, 树立“转方式、调结构”典型, 河北省企业联合会经过深入调研并与有关方面沟通, 决定自2014年开始,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转方式、调结构”精英企业推介活动。河北省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刘建业同志亲自起草了审定标准, 现予以公示, 请各企业及有关部门于20天内提出修改意见。

一、联系人:陈玉田李荣

二、联系电话:0311-88616033

三、邮箱:hbqcsb518@sina.com

附件:关于开展河北省“转方式、调结构”精英企业推介活动 (征求意见稿) 。

篇4:关于县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实践及思考

枣庄是鲁南重要的中心城市,素有“山东南大门”之称。现辖市中、薛城、山亭、峄城、台儿庄等五区和滕州市,总人口386.79万,面积4563平方公里。枣庄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是闻名遐尔的铁道游击队的故乡,有滕州红荷湿地、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峄城万亩石榴园、山亭抱犊崮森林公园等风景名胜。枣庄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城区建设日新月异,乡俗民风淳朴,是一座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城市,随着环渤海经济圈和黄淮海经济区的日益隆起,枣庄经济社会步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健康轨道。

近几年来,枣庄市委、市政府以“三六九五”总体思路为指导,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优化,在优化中转型,特别是大力实施资源城市转型战略,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2005年5月,组织召开了由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的推进城市转型理论研讨会。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城市转型战略。2008年3月,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市政府制定的《枣庄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实施纲要》,转型工作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2009年3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我市列入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是山东省、也是东部地区唯一的一个市,枣庄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全市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重要的历史性机遇。我们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一系列政策扶持。中央财政连续四年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2009年底已到位3.02亿元。作为首批利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项贷款的8个试点市之一,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60亿元的贷款协议,为转型项目建设争取金融资金支持。省政府专题研究枣庄城市转型工作,给予我市的省级配套资金达到3.54亿元,并出台了《关于支持枣庄市做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意见》(鲁政发[2009]134号),在产业发展、财税金融、矿产开发和土地利用、民生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给予一系列政策扶持,批准我市提取可持续发展准备金。

城市转型战略的稳步实施,推动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全市GDP完成1201.3亿元,人均首次突破3万元;预算内可用财力达到114.3亿元,人均首次突破3000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0.8亿元,占GDP比重提高了0.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9.8亿元,增长2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55元,均增长9.3%。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机构存贷款、实际到账外资等多项重要指标增幅居全省前五名;16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15项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以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结构优化

我市作为资源型老工业城市,重化工业占比较高。近年来,始终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优化,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比例由2003年的12.2︰56.4︰31.4调整到2009年的8.6︰62︰29.4,一产下降了3.6个百分点,二产上升了

5.6个百分点。虽然2009年三产占比较2008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但相比2003年仍下降了2个百分点,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服务业发展依然滞后。

(一)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较快。2009年,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结构比例为64.4︰2.2︰26.1︰1.9︰5.4。与2003年相比,农、林、渔业分别下降

1.8、1.0、1.3个百分点,牧业、农业服务业分别提高1.8、2.3个百分点。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峄城石榴”、“滕州马铃薯”和“山亭火樱桃”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我市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榴栽植基地、最大的马铃薯二季作产区和重要的樱桃栽植基地。全市共创建省、市级标准化示范基地84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总数达到286个。

(二)优化产业布局,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围绕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支柱产业多元化、新兴产业特色化”的要求,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加

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一是煤化工产业初具规模。目前,全市已建成煤化工企业16家,形成固定资产总额110亿元,在建煤化工项目8个,总投资121亿元,已完成投资40.9亿元。已形成了以化肥、甲醇、甲醛、醋酸、清洁燃料等12种煤化工产品为主的产业体系,基本实现了上下游产品的良性发展,枣庄已成为全国最具潜力、最具竞争力的煤化工基地之一。《枣庄市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获得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成为全省煤化工产业编制的“蓝本”。二是机床产业发展壮大。目前,全市拥有机械制造企业713家,其中规模以上233家,拥有11大类、1000余个品种。滕州市先后被省和国家授予“山东省中小机床制造业基地”、“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等荣誉。三是电力产业“上大压小”进展顺利。我市已累计关停小火电容量67.32万千瓦,完成省政府下达我市“十一五”关停25万千瓦任务的2.7倍,关停容量居全省第一位。在“关小”的同时抢抓“上大”机遇,目前十里泉发电厂第一台6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已拿到“路条”。四是“拆立上旋”推动水泥产业优化升级。近年来,坚决淘汰落后的立窑水泥生产工艺,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旋窑水泥。2007年,启动了“中国水泥第一爆”,目前共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170条,淘汰熟料生产能力1654.8万吨,提前一年完成省政府下达我市“十一五”期间关停和淘汰任务。2009年全市旋窑水泥产量占总产的70%以上,初步实现了由水泥大市向水泥强市的转变。五是科技和品牌引领支撑作用增强。2009年,全市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达到2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9.4%,提高2.1个百分点。华润纸业、鲁南机床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实现了“零”的突破。内丰面粉等19家企业的20个品牌产品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

(三)以文化旅游为突破口,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6个服务业重点城区、15个重点园区、30家重点企业“三大载体”和“四引”、“七个一”工程建设,努力壮大服务业发展规模和实力。整合资源,培育龙头,重点抓好鲁南铁水联运、大运河物流二期、新奥化工物流港等项目建设,培育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打造区域性综合物流节点。继续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工作,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成功举办全国汽车场地越野赛、山东省首届运河龙舟大赛、“春之声”温泉节等51个节会活动,发展节会经济,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枣庄优惠二日游”活动蓬勃开展,台儿庄古城一期核心景区基本建成,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揭牌。2009年旅游综合收入58.6亿元,增长30%;旅游业营业税增长4.2倍,直接拉动住宿和餐饮业税收增长34%,旅游业日渐成为服务业中的一个新亮点。

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已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但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煤炭、建材、电力为主的产业体系,能源消耗和资源依赖程度较高,节能减排、生态环保任务较重,产业结构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善。第二产业仍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和拉动力量,但工业大而不强,初级产品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仍然较高,产业层级较低。第三产业规模偏小,新兴服务业起步较晚。全市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仍然相当繁重,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需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转方式、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着力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实施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力推进大企业集团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先发展服务业,抓好“四引”、“七个一”项目建设,突出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商贸服务、餐饮住宿、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着力把文化旅游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增容。

二、以投资结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抓住了投资结构就等于抓住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点。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我市牢牢把握中央和省扩大投资的重点领域和基本方向,着力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强化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一)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强化政策引导和规划引领作用,引导投资投向重大基础设施、农林水利、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节能减排、社会事业和现代服务业。2009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0.6亿元,同比增长10.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48.9亿元,同比增长11.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20.3亿元,同比增长55.2%。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60亿元,同比增长42.7%,增幅比2008年提高19.6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达10.4%,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投资成为新亮点。2009年是全市服务业投资力度最大、项目质量最好、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第三产业投资增幅分别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53.4和43.4个百分点,与2008年相比,增幅提高15.2个百分点。67个“四引”、“七个一”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8.4亿元,同比增长55%,成为带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中过10亿元的项目2个,过5亿元的6个,过亿元的28个。

(三)城市建设和投资进度加快。截至2009年底,新城区完成投资12.87亿元,累计建成区面积5.3平方公里。启动高铁站前广场、市民中心一期和城中村搬迁工程,新城幼儿园、中医院加快建设,医疗保健中心投入使用,光明大道BRT快速公交系统全面建设,老城区热源置换及供热管网改造工程基本完成,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成功。枣庄火车站实现动车组停靠,枣临铁路、枣临高速公路全线开工建设,鲁南“门户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从第二产业内部投资比例构成看,虽然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改造投资增幅明显提高,但煤炭水泥等传统产业的投资占比依然很大。虽然三产投资增幅速较快,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市投资结构偏重,第三产业投入基数小,欠账多,总体上仍然偏小,三产投资比例分别低于全省、全国7.7和17.9个百分点。在今后投资安排上,应更加突出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引导资金更多地投向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领域,投向产业链长、规模大、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影响力的领域。

三、以重点项目建设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载体

项目建设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和支撑,是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有效举。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培植一批好项目”作为全市各级执政的重要理念,实施“项目年”活动,积极争项目招项目建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抓项目储备。加大重大项目筛选论证力度,围绕煤化工、机械、旅游等重点产业,储备一批优势项目、特色项目。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对外联系,加大项目、资源、优惠政策的宣传推介,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的策划、筛选、评估、分析等各项前期工作,形成了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良好格局。

(二)抓项目立项。对市级立项的项目,只要符合要求,做到快速高效服务。认真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基础工作,完善手续,积极争跑,牵头或会同有关部门争取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八大工业集群、四大特色服务业等项目在国家和省发改委立项。枣临铁路、枣临高速公路、平流层飞艇项目先后在国家发改委立项,庄里水库、十电60万千瓦机组、八一热电厂扩建新城供热电厂等项目得到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大力支持。在省发改委立项的项目个数逐年增加,2009年,共有57个项目在省发改委办理了立项手续,总投资160.2亿元,较上年增长64.5%,其中,备案的工业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额均居全省各市首位。

(三)抓项目建设。2004年以来,共实施市级重点项目300个,完成投资537.4亿元,其中工业项目242个,完成投资460.7亿元,有219个工业项目竣工投产。特别是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市重点项目建设逆势而上,全市投资亿元以上在建项目208个,同比增加29个,完成投资346.8亿元,同比增长40.9%。其中,投资过10亿元项目24个,同比翻了一番。市定5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464.6亿元,完成投资137.6亿元,同比增长38.3%。有8个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占17市总数的8.5%。

(四)抓协调服务。突出抓好金融资金对项目建设的支持,组织“银企会”、“企业联谊会”,引导各种资金投入到好项目、大项目上。2005年以来,枣庄已连续四年召开银企合作洽谈会,签约项目485个,签约资金412亿元,累计资金到位率在80%以上,为我市的项目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深入企业,到项目建设单位进行现场办公,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采取上门服务、特事特办等方式,帮助项目单位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工程建设等方面创造便利条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今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50个城市转型项目中,民生项目3个,城市公共事业项目4个,重大基础建设项目4个,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2个,服务业项目9个,工业项目28个。工业项目中,既包括煤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等优势产业,又包括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充分体现了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

四、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的意见建议

虽然我市近年来坚定不移地实施城市转型战略,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需要省委、省政府继续给予倾斜和扶持。

(一)加大对枣庄城市转型支持力度。枣庄作为革命老区、老工业基地和东部唯一列入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名单的城市,国家和省给予了很大支持,并已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我市城市转型的政策措施。“十二五”期间是枣庄市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切实落实好中央、省已出台的政策措施。同时,恳请省里从政策、用地、项目、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在财税政策和资金上加大支持力度。运用税收调节手段,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两高一资”行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行业技术升级改造。加大对资源型城市节能降耗的奖励力度,对超额完成节能降耗任务的给予超额奖励。积极向中央建议调整税收返还体制,在确定税收返还时,不仅仅以“两税”增量作为基数,而要以当地全部上缴税收的增量作为基数。尽快下达我市开征可持续发展准备金标准,并将枣矿集团在我市转型扶持期间上缴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返还我市,用于生态修复。二是在人才资源储备、引进上给予支持。加快城市转型,打好煤化工、文化旅游、城市建设“三大战役”是我市转方式、调结构的突破点,但相关方面的人才储备不足,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强,严重阻碍了转型步伐。建议省里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两院院士、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来枣工作,在枣庄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促成枣庄留学人员创业园省市共建,冠“山东省”名称、执行省政策、省先期投资,枣庄市出场所,省市两级共管,提升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省级人才专场招聘会,为枣庄招聘急需的文化旅游、煤化工、城市建设等方面的人才,并在招聘、培训人才所需的资金方面给予更大的扶持。

三是帮助解决在转型过程中,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近年,因大批资源型企业政策性破产或依法破产、关停,就业安置压力很大,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险不完善等有关问题逐步显现。建议省里建立有效的多渠道筹资渠道,完善财政补助机制,做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与推进“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医疗保险的结合工作。将枣庄市全部纳入国家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财政上加大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补贴力度,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扶持枣庄建设市级人力资源市场一处,继续对区(市)人力资源市场进行专项资金补助,逐年加大对枣庄市的就业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失业保险调剂金支持力度。

四是加大对环保工作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我市结构性污染突出,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环境基础设施尚未完善,需投入大量的治理资金;一方面我市可用财力十分有限,特别是山亭区、峄城区属于全省重点贫困县,财政非常困难,环保工作处于“两难”局面。建议中央和省加大对我市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将原来按比例上交到国家和省的排污费,30万千瓦以上电力企业的二氧化硫排污收费全部下放归市级财政使用,用于解决治污资金不足的问题。增加我市环保资金项目,扩大资金支持范围,降低或减免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充分考虑我市地处南水北调沿线、淮河流域,要求的水质标准高的实际,加大“以奖促治”的力度。

五是加大对城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农房建设的扶持力度。财政上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帮助争取中央财政对资源枯竭型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的资金支持。在2009年至2012年期间,省财政将棚户区改造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征地管理费等全额返还我市,并帮助争取中央留存部分全额返还,对参与棚户区改造的所有公司应上缴省级的企业所得税(8%)、营业税(20%)增量部分全额返还,用于棚户区改造的补充资金。政策上,今年及今后三年列支的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奖补资金分配方面对我市给予倾斜和扶持。对我市已列入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规划的村庄“腾空地”整理复垦项目给予支持,对通过实施旧城改造及城中村改造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征地管理费全额返还或提高给枣庄的分成比例,用于旧城改造及城中村改造等方面。在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新增建设用地规划和计划指标上向我市倾斜,重点对城中村改造等民生项目给与扶持。批准并适当扩大我市城中村改造“建新拆旧”项目区,并在筛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时,优先安排枣庄“挂钩”项目。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予以重点倾斜与扶持,支持我市申报2010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

(二)帮助枣庄争取享受中西部地区资源枯竭城市的优惠政策。尽管我市地处东部地区,但从经济总量和人均指标来看,仍是欠发达地区。如果能享受到中西部地区政策,对加快我市城市转型步伐,推动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调整,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建议省里在产业发展、财税金融、土地利用、民生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积极帮助枣庄争取享受国家关于中西部地区资源枯竭城市的优惠政策,推动枣庄加快转型。

篇5:转方式调结构报告

“转方式、调结构”工作落实情况报告

“转方式、调结构”是省委、省政府和省国资委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在集团公司的领导下,我酒店“转方式、调结构”工作在有序、有力、有效的开展。

一、盯紧主业不放松,使“转、调”工作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从今年第一季度情况看,酒店营收构成比重为餐饮56%,客房27%,其他17%,在实际经营中,酒店客户市场主要以会议为载体。在落实“转方式、调结构”工作时,我们立足现实,力争把此项工作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

首先是做好对会议的营销,会议是酒店较为成熟的营销产品,客户群稳定、市场认同度高,其对酒店客房、餐饮、娱乐等形成的综合消费,是其他产品难以企及的。据初步分析,酒店50%以上的营收来自会议接待。为此,酒店非常注重对会议的营销。比如在经营场地冲突的情况下,都优先以会议为主安排。今年会议较去年增加了5起,说明营销部门“转”、“调”工作是有成效的。

二是继续打好“餐饮牌”,在巩固现有餐饮经营的基础之上,重点推出“云南传统风味滇菜”、“养生及健康系列菜肴”、“精品面点”。坚持走“走出去、请进来”的路子,学习和借鉴省外成熟经营管理经验,为我所用,继续做好餐饮专项营销,不断提升婚宴品质档次,提高消费标准,处理好婚宴与会议接待在场地使用方面的矛盾。根据经营情况,建立餐饮开发和人才培养基金,即每月按餐饮收入的2%左右,提取用于做强和做大餐饮的专项基金,目前基金余额已达24.8万元。三是合理组合客房在不同时期内的营销策略,有效提高住房率。今年春节期间,销售部根据情况,增加了对高端团队住房的营销,住房率较去年增加12%,就是一次成功营销。在客观分析酒店位置偏,离市区远的不利条件后,我们转变工作思路,将网络、会议及公司订房纳为主推对象,同时对上门散客提供优质服务。今年一季度散客开房率较去年提高近5%,净增近千间。我们的策略是会议、商务用房为主,保持散客入住率稳中有升,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高端团队用房,提高住房率。

总之,争取多接会议,全面提高会议的综合消费,做强做大餐饮,确保住房率稳中有升,仍是2011年酒店经营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这是我们在学习和领会“转方式、调结构”中的深刻体会。

二、明确重点,下移“转方式、调结构”工作,让员工成为“转方式、调结构”主体和实践者

“转方式、调结构”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不能是管理者的一般号召,而是要成为广大员工的实际行动。如何把此项工作落实到具体人,我们的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方面

“转方式、调结构”首先是对市场定位思路的“转”和“调”,其效果就是使市场竞争力和优势显著增强。在深入学习“转方式、调结构”内涵的基础上。酒店在市场营销方面的主要工作是:

第一,确定营销在酒店中的龙头地位,把营销作为酒店经营管理工作之首,作为安排各项工作的起点,在人、财、物等方面全力支持营销,确保其在酒店经营中的重要位置。酒店每月召开两次经济运行分析会,重点是对上半月的营销工作进行总结,对下半月的营销工作作出安排,并提出下半月的经营指标和工作任务。此会议对酒店营销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行几年以来效果较好,仅今年1至3月,通过“经分会”提出的营销措施达上百条,有力的保证了酒店经营工作。

第二,提高全员营销意识。酒店历来倡导“全员营销,惠及全员”的理念。只要完成经营指标任务,员工都有提成。去年中秋月饼销售425万元,员工提成80多万元,今年1至3月仅自助餐一项,一优秀销售员工营销提成就达2.5万元。我们的理解是,仅喊“全员营销”,会变成一句空话,所以我们加了一句:“惠及全员”。其目的就是通过广大员工的努力工作,实现酒店与员工的共赢。现“端午节”已近,酒店已在组织开展“粽子”专项营销,相信也会取得不错效果。

第三,提前谋划全年的营销工作计划。首先对酒店执行的价格体系进行整理、规范,并根据2011年的市场预测对酒店的会议、协议单位、政府单位、会员等价格进行了适当调整,同时规范了酒店所有经营项目的价格执行标准,确保在用工成本上升的同时,保持酒店盈利能力。其次,根据不同客户群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营销思路及政策,确保销售人员有清晰的工作目标和思路。再次,结合酒店的特点和市场状况,制定了异地促销工作计划。按照计划,目前已经进行了省内市场曲靖地区、省外市场北京地区的2次促销工作,这两次异地促销工作在客户市场拓展及订单的获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二季度已排定对成都、重庆、上海、贵州等地的会议及散客市场进行促销。三季度则结合酒店的月饼专销工作安排了玉溪、个旧、开远、蒙自等地区的省内异地促销。力争通过异地促销,扩大酒店的知名度,抢占一些市场份额。

2、管理方面

“转方式、调结构”在管理方面的要求,就是要转变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取得管理实效。今年以来的主要工作有。

一是将2011年确定为酒店的“创新年”,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通过产品、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全面创新,全力提升酒店经营绩效。在工作实施中,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激励机制,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加强人才的培训和教育,不断增强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不断健全有利于创新的用人机制,完善人才的选聘和评价机制。

二是全面推行“4M”管理,把战略绩效管理、战略计划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管理信息管理落实到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酒店已于2月16日启动了此项管理活动。

三是严格执行绩效经营业绩考核机制,努力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加强对经营成本的控制。如从原材料采购、工程建设等方面严格货比三家,进行招投标以求将成本降至最低。建立收入、成本、利润相结合的财务考核体系及经营业绩考核机制。

四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进一步做好工会、共青团工作,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提高酒店的凝聚力、创新力和战斗力。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努力通过文化建设使企业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接受,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不断增强员工的敬业精神,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为酒店的经营发展提供了可靠的队伍基础和人才保障。

3、餐饮方面

一般而言,大多数酒店盈利模式都以客房为主,我酒店则是走以餐饮带动客房、带动其他项目盈利的模式,今年1至3月餐饮收入净增220万元,收入占比达56%,更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成也餐饮,败也餐饮”已成为酒店近几年生存和发展的共识。

在“转方式、调机构”实践活动中,首先是解决餐饮定位问题。经过认真分析和总结,我们把酒店菜品主题定为“生态、营养、健康、时尚”。即通过获取生态食材,进行合理营养搭配,精心烹制,达到食后健康目的,再辅之以时尚理念和元素,共同构成酒店菜品主题和经营理念。

其次,引导员工主动“转”、“调”,激发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员工自行设计的高端宴会摆台装饰,取代传统鲜花材料,既能重复使用降低成本,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此案获得省总工会职工创新成果二等奖。餐饮员工自学的糖喷手工艺,已在餐桌上摆放,在品尝美味的同时,饱览“糖喷”工艺的眼福,体现了员工对餐饮文化的追求。以上两项已在今年集团开展的建党90周年厨艺比赛中展示,获得好评。

三是严格把住食品卫生关。近年以来,食品安全问题已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关注和揪心的地步。在这方面酒店历来都极为重视,把其视为生命。酒店食品无论是初加工还是再加工,都自行完成,没有外购的半成品或成品。在加工过程中,尽量不加入食品添加剂,即使国家许可加入的添加剂也是尽量少用或不用。例如油条,传统做法需添加明矾,我酒店则不添加,而是采用面团自然发酵的传统工艺制作,既确保了食品安全和营养,又保留了传统食品的风貌。酒店通过长期寻找,目前已在大理建立野生菌、稀有食材生产基地。基地按照欧盟、日本的标准要求提供食材,从而使酒店食品安全从源头上把好了质量关。

三、加强硬件建设,使“转方式、调结构”取得实质性成果。

在“转方式、调结构”工作中,集团与酒店都清楚的认识到,经过多年运转,酒店硬件设施陈旧,与经营不配套问题日显突出。为此集团公司决定投资8000万元,将股份公司办公楼,风味美食广场及酒店两栋客房一起进行提升改造,建成一座“环境优美、档次较高、功能齐全”,能独立式经营的酒店。

世博花园酒店二号院前身是世博会接待中心,于2003年由原世博集团交世博花园酒店统一经营管理。现有各类客房114间、大小会议室5个、餐厅1个。因使用时间较长及历史原因导致二号院已不足以应对当前的经营需要。基于集团整合资源开发世博新区的需要,集团确定二号院工程改造项目委托酒店代为实施。目前此项目概念性设计方案已初步完成,待完善可研报告并立项后,进行实施性设计方案招投标。全部工程预计明年5月前建成投入使用。

以上,是我酒店落实“转方式、调结构”工作的情况汇报。“转方式、调结构”、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是企业长期的工作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决按照集团公司的工作部署,以“转方式、调结构”统领酒店战略取向和发展思路,把管理水平提升落实到全年经营管理工作中,为完成酒店全年各项工作任务而努力。

云南世博花园酒店有限公司

上一篇:支部书记职代会总结下一篇:初中作文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