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小实验

2024-07-02

大气压强小实验(共9篇)

篇1:大气压强小实验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小实验

1.覆杯实验

如图1所示,取一玻璃杯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置,放开手后,硬纸片立即下落。若在杯内盛满水后再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将杯子倒置,放开手后,纸片不下落,水也不流出,这表明大气有压强,正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纸片不下落。

2.瓶吸鸡蛋

如图2所示,广口瓶内装少量细沙,将一块浸有酒精的棉花点燃后投入瓶中,然后迅速把剥去壳的熟鸡蛋紧盖在瓶口上。待纸熄灭后,向瓶外浇冷水,瓶中气体压强减少,小于外部大气压强,在大气压作用下鸡蛋被压入了瓶中。

3.小试管爬升实验

如图3所示,将粗试管装满水后,再将稍细的空试管插入粗试管中至一半深度处,将两试管迅速倒置过来,放开细试管后,则会看到细试管在粗试管内缓缓上升,这表明大气有压强。

4.用注射器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如图4所示,取一注射器,把针筒倒夹在铁架台的铁夹中,先将活塞推到针筒顶端,排尽空气后用橡皮套将管口套牢,再在活塞颈上拴上细绳,绳下挂几个钩码,活塞也不易拉下来。

5.用挂衣钩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如图5所示,将两个带有软塑料托的压力衣钩的软塑料托相对,用力挤压,排出其间的部分空气,即使在衣钩下挂一较重的物体,也不易将两个衣钩分开。

6.用橡皮吸盘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如图6所示,将木凳面弄湿,把像皮吸盘直立在光滑的凳面上,握住木柄往下压,这时吸盘内气体被挤压出来,再提起木柄,凳子亦被提起,可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7.用气球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如图7所示,在橡皮塞中插入两支细短玻璃管,一根玻璃管口套上一个小气球,并用线扎紧,另一根接厚橡胶管后与抽气筒相连。用橡皮塞塞紧广口瓶瓶口,用抽气筒抽出瓶中的部分空气,此时套在另一玻璃管口的小气球就膨胀起来。这是由于抽走瓶内部分气体后,瓶内压强减小并小于瓶外大气压强,因而大气压强将瓶外部分气体压进了气球。

8.用钢笔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将钢笔插入墨水中,按下胶管外的弹簧片,将胶管中的空气排出一部分,松开弹簧片后墨水就被“吸”进了胶管中。分析可知,管内气体被排出部分后,管内气体压强小于管外大气压强,在墨水液面大气压强作用下,将墨水压进了胶管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篇2:大气压强小实验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张勤昌

地球周围被厚厚的大气层包围着。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是有压强的,这个压强我们把它叫做大气压强。认真的做一做下面的实验,就会体验到大气压强是确实存在的。

一、倒不满水的杯子

实验器材:玻璃杯1个 细长颈玻璃瓶1个 水

实验步骤:

1.将瓶子里加满水。

2.把玻璃杯倒扣在瓶口上。

3.把瓶子与玻璃杯同时倒置过来后,把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水从瓶中流入玻璃杯里了吗?水会从玻璃杯里溢出来吗?

4.向上提一下瓶子,当瓶口离开玻璃杯中的水面时,瓶子中的水又会流入到杯子里一些,直到玻璃杯里的水没过瓶口时,瓶子里的水就会停止流出。(如图1所示)

实验现象:当瓶口在玻璃杯中水面的上方时,瓶子里的水就会流入到玻璃杯里,只要瓶口低于玻璃杯口边缘的高度,玻璃杯里的水就不会倒满。

现象解释:装满水的瓶子倒置时,水会从瓶子里流入到玻璃杯里,在玻璃杯里的水没过瓶口时,瓶中的水再流出,瓶内气体的压强会小于大气压强。当瓶内气体的压强与瓶内水柱的压强和等于大气压强时,瓶内的水便不再流动;当瓶口离开玻璃杯中水面时,空气由瓶口进入瓶内,瓶子里的水又会流出来,直到瓶口再次被玻璃杯内的水没过,瓶内的水又会停止流动。

二、瓶吞鸡蛋

实验器材:玻璃瓶(装酸奶用的)1个 熟鸡蛋1个 热水

实验步骤:

1.将熟鸡蛋的硬壳皮剥掉。

2.往玻璃瓶中加满热水,过几分钟后倒出玻璃瓶中的水。

3.瓶中的热水倒出后,迅速把剥了皮的鸡蛋放在玻璃瓶口上,使鸡蛋竖直,并用手稍微压一下鸡蛋,让瓶口吸住鸡蛋后松开压鸡蛋的手,这时鸡蛋就会压实在瓶口上。(如图2(1)所示)

4.一会儿鸡蛋就会挤入瓶口中,再过几分钟的时间,鸡蛋就会挤入瓶子中,落到瓶底。(如图2(2)~(6)所示)

5.换用一个大一点的鸡蛋做一做,观察一下鸡蛋哪一端在下面时实验容易成功。

实验现象:鸡蛋被瓶口吸住后,然后慢慢的挤入瓶中,落到瓶底。

现象解释:玻璃瓶中加入热水后,过一段时间,瓶子的温度会升高。把热水从瓶中倒出后,瓶子里的水蒸气会把瓶子里的空气排除去;鸡蛋放在瓶口上后,鸡蛋表面会与瓶口边缘紧密的接触在一起,阻挡了瓶子内外气体的交换;当瓶子冷却后,瓶子里的水蒸气凝结成了水,瓶内的气压会降低,鸡蛋就会被瓶外的大气压力压进瓶子里。

友情提示:

1.可以用毛巾垫着倒玻璃杯中的热水,以免让热水烫伤。

2.选用个头较小的鸡蛋实验时,鸡蛋进入瓶中用时较少,鸡蛋损伤也小。

3.剥鸡蛋硬壳皮时,要小心一些,不要使鸡蛋清破裂或脱落下来。

三、压住筷子的报纸

实验器材:卫生筷1双 报纸1张

实验步骤:

1.把卫生筷放置在水平桌面的边缘,使筷子粗端在桌面上,细端约三分之一的长度露在桌外。(如图3(a)所示)

2.把报纸折叠成两层后平铺在桌面上,用手压报纸,把报纸与桌面间的空气尽量压出,使报纸与筷子接触处的缝隙越小越好,最后报纸展平并压实在桌面上。

3.用手掌或其它较硬的杆状物迅速击打卫生筷露在桌面的部分,卫生筷就会被折断。(如图3(b)所示)

现象解释:报纸被压实在桌面上时,报纸上面整个面都与空气接触,而报纸下面只有一部分与空气接触。当击打筷子时,筷子对报纸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会使筷子处的报纸突然向上移动,报纸向上移动的越快,进入报纸下面的空气速度就会越大,而这时报纸上面的空气几乎是不动的,这样报纸下面的气体压强就会比报纸上面的气体压强小,再加上报纸的面积又比较大,所以报纸会受到一个向下的很大的气体压力,这个压力会把筷子在桌面上的部分牢牢的压在桌面上,当有外力击打筷子露在桌面外的部分时,筷子就会断裂。友情提示:

1.击打筷子时一定要快。

篇3:大气压强小实验

一、测量大气压强实验的准备

准备如下供选器材: 弹簧测力计、 玻璃片、吸盘、刻度尺、小桶、大注射器、小注射器、沙子、橡皮筋及铁架台等。

因为学生已经知道可以根据公式P=F/S确定待测物理量, 所以可以请同学们利用所提供的器材分组讨论来设计一种方案来估测大气压的值。

二、教学策略

(一) 分组讨论、引导置疑

让学生分组实验并用多媒体投影学生的实验方案, 部分学生选用了吸盘测气压的方案, 并请学生分析其可行性, 同时根据学生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简要演示, 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测力计无法拉脱吸盘, 我趁机置疑:怎么办? 学生自行思考得到解决办法: (1) 换用更大量程测力计; (2) 换用更小吸盘。

(二) 拓展思路、注重能力的全面提升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路, 可让学生模仿课本中用注射器测大气压强的实验方案, 在此过程中请学生演示。 在演示的过程中, 有不少学生发现用力拉弹簧直至超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也没有拉动注射器的活塞。 此时, 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原因所在有可能是我们所提供的弹簧测力计量程过小也有可能是注射器容积太大所致。于是换用了容积比较小的注射器 (2ml) , 继续演示。

(三) 强化分析实验数据能力, 注意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

因为大气压强本身教材已有数据,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学生“为了预期的结果而实验”的现象。可以预见, 实验中测得大气压值与标准值是不一样的。 因此, 要注意让学生实事求是的分析实验数据。

在实验做完后, 收集不同小组用此种方法测得的大气压值, 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估, 引导学生分析可能产生误差的原因?学生很容易分析得到空气未排尽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然后继续引导学生分析有无其他因素影响到测量结果, 学生不难想到活塞与筒壁间的摩擦会产生实验误差。甚至还有人提出同学发现在拉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中读数由于抖动等原因, 数字很不易读准, 影响实验结果。

特别要注意的是, 在实验过程中要避免直接将实验的误差原因直接灌输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经历了一定的思维过程, 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品质, 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引导学生参与教材的实验改进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后, 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适当引导学生在基础上改进实验装置尽可能减小实验误差。

首先给出铁架台、注射器、小筒、沙子及弹簧测力计等器材。经过小组讨论有学生提出将注射器竖直放置。这样虽然活塞与筒壁的摩擦依然存在, 但由于活塞有向下的重力所以可以抵消掉一部分, 减小了由于摩擦而造成的误差。接着可继续提问如何测量大气对活塞的压力, 并且最好在静止状态下测量。 学生结合所提供的器材认为可将小桶挂在活塞下, 让小桶拉活塞。我就请爱动脑筋的同学演示具体的操作, 发现小桶要想拉动活塞必须得加沙子, 要测大气对活塞的压力只要测出活塞刚被拉动时桶和沙子的重量就行, 而在静态下进行测量减小了实验误差。 最后, 我肯定了同学们的思维成果, 并收集了同学们用这种方法收集到的数据, 与上一次实验比较数据是否更加接近大气压强的值。

在完成以上工作后, 必须请学生有效总结。学生总结了改进后的优点:第一, 减小了由于摩擦而产生的误差;第二, 在静态过程中测量更易读准数据。 当整个过程结束后, 顺势问学生刚才这个过程是否复杂难懂, 学生都觉得这个过程水到渠成并不难理解;然后继续鼓励学生以后遇到此类问题只要多开动脑筋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帮助学生找到一定的成就感。

三、结束语

在课堂实践中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 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鼓励同学们主动开动脑筋自行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的做笔记, 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 提高了课堂效率, 保证了活动的有效性。更主要的好处是通过创造这样一个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成就感, 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树立信心。

在实验教学中, 可以把较多的时间花在引导学生和学生自主的分析上, 并没有要求学生做很多的笔记。这样一方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学生觉得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自信, 并且因为都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所以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成就感;另一方面学生更加领悟到物理学的严谨。

摘要:针对初中物理的测量大气压强实验存在的实际教学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 改进了实验装置, 提高了实验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

关键词:测量,大气压强,实验,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永数, 李海英.纸上得来终觉浅——测量大气压强实验的教学实践[J].湖北教育, 2013 (5) :48.

篇4:结合大气压强看物理实验教学

关键词 大气压强;实验;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158-02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物理实验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深刻理解,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结合大气压强一节的教学谈谈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认识。

1 实验目的要明确,能够紧扣主题

实验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紧扣本节课的主题,明确实验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与这节课的主题有什么关系。这不仅要让教师明确,而且要让学生明确,让学生带着明确的观察目的去观察实验。如在大气压强一节教学中,从四个方面设计实验:1)让学生体会到大气压强的存在;2)让学生用教师给的几个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来设计实验;3)让学生通过马德堡半球模拟实验感受大气压强比较大;4)通过录像观察托里拆利实验,计算大气压强的大小,步步深入,不仅可以达到让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目的,还能紧扣主题,可以比较好地诠释课程标准的要求。

2 实验的设计要有趣味性、新奇性或惊险性,出乎学生意料的实验通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设计实验时要在能够得到应有的结论的同时,设计得有趣味性、新奇性、惊险性,激起学生的兴趣。人的兴趣与好奇心是相连的,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必然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这节课的开始,笔者设计了三个实验来让学生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1)覆杯实验: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开始推测大气压的存在。

2)温水“烫”扁塑料瓶:在塑料瓶中倒入少量温水(60 ℃左右)振荡几下,然后倒出,把瓶盖拧上,一会儿就会看到瓶子被“烫”扁了,使学生开始相信大气压的存在。

3)瓶吞鸡蛋实验:在实验用广口瓶中放少量细沙,然后将蘸有酒精的棉花点燃,放在广口瓶中;将剥好皮的熟鸡蛋放在广口瓶口,发现直径大于广口瓶口的鸡蛋被吞入广口瓶,同时发出“嘣”的一声,学生感到惊奇的同时,确信了大气压的存在。

这几个实验对学生来说有的具有惊险性,有的更具有新奇性,总之都是出乎学生的意料,能够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效果良好。

3 尽力开齐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实验不是教师的个人表演。演示实验是做给学生看的,并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得到结论。因此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能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如在演示“听话的小孔”实验时,在塑料瓶的上下两端各钻一个小孔(孔的大小要适度,以小一些为宜),在瓶中装入少量的水,当松开上面的小孔时,下端的小孔会向下流水;当堵上上面的小孔时,下端的小孔就会停止向下流水。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观察为什么水从孔中一会儿流出,一会儿就不流了。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会看到在塑料瓶的上部也有一个小孔。然后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堵上这个小孔时,水不会从下端流出?松开时,水就会从下端流出?引导学生说出大气压强的存在。这样做演示实验就不仅是教师的个人表演,而是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只要能够做的演示实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尽可能去做。比如马德堡半球模拟实验,如果用语言来描述一定不能让学生信服,如果让学生做了,参与进去了,真实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威力确实很大,就更具有说服力。马德堡半球实验器材或许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即便有,可能也会因为马德堡半球老化、抽气效果不理想而不能完成实验,那怎么办呢?其实很简单,可以到市场上买大一点儿的吸盘来代替马德堡半球完成实验,找两个力气大的学生来拉吸盘也要费很大的力,推知马德堡半球实验需要更大的力。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就会更加信服实验结论。

4 把生活中的现象搬到课堂上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

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学生习以为常的现象搬到课堂上来,不仅能使课堂内容更丰富、更形象,还能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物理规律,比语言描述更有说服力。在教学中,笔者会提供给学生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如钢笔的笔管、吸管饮料、吸盘粘钩、塑料瓶等,这些东西在生活中常常见到,而且诸如钢笔和吸管饮料甚至就贯穿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通过这些东西来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更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更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也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魅力所在。如果每节课都能坚持这样做,不仅一节课的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而且从长远来看,一定会带给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一定可以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热情。

5 尽可能多设计学生实验,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当中

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中感受物理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动手,一定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物品,自己想办法设计不同的实验,要相信即使是相同的物品,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设计。只要教师能勇敢地放手让学生去做实验,而不是把学生都关在教室里,学生就一定能设计出让教师惊喜的实验,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动性、创造力。其实小小科学家就在学生中间,教师一定不能扼杀他们的创造力。

6 不能做的实验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演示

在中学物理实验室中,有些实验由于条件不允许,或者在课堂上不容易演示,或者不易成功,教师可以借助新兴的多媒体技术通过录像播放一些成功的实验,或通过一些仿真实验来助力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比如托里拆利实验是不可能演示的,原因包括:一是中学物理实验室条件不允许;二是水银有毒,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在教学中用录像的形式让学生观看托里拆利实验,感受前辈物理学家的聪明智慧的同时,还能传递给学生为科学献身的正能量。而且可以利用托里拆利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本实验非要用有毒的水银,而不用水呢?学生通过推理能够得出:如果用水做实验,需要用10 m多高的玻璃管,显然这也不容易做到。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现这些科学研究成果,借此向学生传递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的理念,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篇5:大气压强的创新实验设计分析论文

分析了大学生宿舍空间以及微收纳家具的概念和发展现状,探讨了大学生宿舍和微收纳家具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大学生宿舍微收纳家具的设计功能要求、表现形式及理念。指出,微收纳家具营造宿舍空间带来的空间的灵活性,解决了大学生宿舍中空间不足的问题,为大学生提供更大的生活空间。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空间;微收纳家具;设计研究验证

大气压的存在是“大气的压强”一节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对帮助学生认识大气压的相关知识有不可缺或的作用.虽然大气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由于空气不像固体和液体那样可以直接视觉或有直接的触觉感受,大气压的存在又不为我们所觉察,这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认识大气压有一定的难度或疑惑,必须有足够实验和事例来演示说明.因此在“大气的压强”的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和自主性学习体验到大气压强的存在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引导学生体会到大气压强存在的关键.而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是有限的,能够演示大气压强的实验也不少,但是有些演示实验不是实验过程复杂、效果差,就是成本高,或者费时等等,如马德堡半球模拟演示实验,将两个半球对在一起,然后用抽气机将中间的空气抽出,这就需要较长的时间;由于仪器老化,半球的密封性变差,使得球内的空气也不易抽尽,导致学生在拉球时不用费很大的力就把半球拉开,不能反映大气压有很大压力的物理事实.因此,需要物理教师挖掘实验资源,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展示生动、有趣、明了、简洁的气压应用实例,以加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下面介绍几例大气压强的创新实验.

1敞口气球

你看到过气球吹大后,敞着口不变小的情景吗?许多学生不相信是真的,当看到真实情景时,又百思不得其解.实验器材大的饮料瓶(如5升雪碧瓶)、气球等.首先对饮料瓶作一个简单的处理(其处理方法不说同行们一定能从下面的介绍中明白),然后在气球未吹之前,把气球的顶部向饮料瓶的瓶口灌进去,使气球的大部分进入饮料瓶,再把气球的口反套到饮料瓶的瓶口上.用手握住饮料瓶,现在用嘴对着饮料瓶的瓶口吹气,等气球吹大后,停止吹气.一个气球敞着口不变小的气球就出现在你的面前.学生看了非常好奇,气球吹起来后,必须把气球的口扎紧,气球才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明显变小.现在气球敞着口为什么不变小呢?原来这里巧妙的借助饮料瓶和大气压共同发挥作用,才出现奇特的现象.而学生看到这个演示现象既疑惑又兴奋,这是一个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娱乐性的演示实验,容易形成学生的激情和师生互动,由此产生的课堂教学效果,不言而喻.更令学生疑惑的是,学生并没有发现老师有其他的操作动作,但是,当老师说气球变小,气球真的逐渐变小;当老师说气球停止变小,气球果然停止变小,敞着口保持一定形状鼓着.气球能够膨胀,必须克服橡胶皮的束缚力.因此,吹气就比较吃力.同样,吹大的气球,敞着口不变小,也必须克服橡胶皮的束缚力.靠什么来克服橡胶皮的束缚力,从实验中发现,只有靠负压来实现.怎样产生这么大的负压呢?你应该发现其中的奥秘了吧.不要把这个实验的奥秘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他们探究,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这个演示实验对讲授高一理想气体变化规律知识点也有一定辅助说明作用.吹大的气球敞着口不变小,其实质是一个平衡问题.密闭在气球与饮料瓶之间的气体遵守玻意尔马略特定律:在密闭容器中的定量气体,在恒温下,气体的压强和体积成反比关系.用玻意尔马略特定律就能轻松的解释,敞着口的气球为何不变小.因为气球虽然敞着口鼓着,但是气球内腔的气体是恒定的一个大气压保持不变,假设气球缩小,那么根据玻意尔马略特定律,密闭在气球与饮料瓶之间的气体体积就要变大,而温度几乎是不变的,则气球外围的气压就会变小,因此气球内、外的气压差就会阻止气球变小,所以在这种情形敞着口的气球不会变小,除非使气球与饮料瓶之间的气体与外界连通.这样把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适当延伸,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2飞球吸壁

许多玩具是根据物理原理设计生产的,能呈现物理现象和显现物理规律,其巧妙的设计使外观很精美、色彩很鲜艳,呈现的现象非常神奇,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把玩具功能扩展为教学功能,使学生在好奇中学习物理知识.例如,用吸壁球演示大气压的作用.实验器材吸壁球(玩具市场可以买到).吸壁球的彩色很有吸引力,因为这种球的表面非常特殊,由多种不同颜色的塑料小吸盘组成,塑料小吸盘的弹性非常好.实验方法在讲授大气压强和摩擦力知识点时,用吸壁球做演示实验,对学生也很有吸引力.有些学生可能没有看过这个玩具,先把它向学生展示一下它的外貌,学生对它比较陌生,更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突然把它向黑板抛去,它稳稳地吸在黑板上(如图1所示);再向窗户的玻璃上抛去,它就稳稳地吸在玻璃上,向天花板抛去,它就吸在天花板上.只要是光滑的平面,可以用力直接推上去,也可以向平面抛去(稍有点撞击速度即可),都能吸在竖直的平面上,吸在竖直平面上的时间跟撞击速度和平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撞击速度较大,吸在平面上的时间较长.这个演示实验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便于探究、体验.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现象的原理,学生对大气压强知识的消化也就不难了.让学生在“玩”中学,教师指导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实验现象剖析:当用力把吸壁球抛到竖直的平面上时,由于撞击力的作用,使其中的一个塑料小吸盘内的空气挤出了一部分,塑料小吸盘在恢复形变的弹力作用下,试图恢复原状而使空腔欲变大,这样塑料小吸盘内的气压就要减小为p1,而它的外部大气压p0不变(如图2所示),内外气压差使塑料小∥盘受到垂直于竖直平面的压力F=(p0-p1)S.设吸壁球与竖直平面的静摩擦因数为μ,那么吸壁球与竖直平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M=μF=μ(p0-p1)S.刚开始时FM=G(G为吸壁球所受的重力),由于吸壁球与竖直平面之间总是存在缝隙,外面的空气会不断地通过缝隙进入到塑料小吸盘内,使小吸盘内的气压p1不断变大,随着p1的增大,最大静摩擦力FM逐渐减小,最终当FM接近G时,吸壁球掉落下来.

3一张报纸的力量

篇6:大气压强小实验

唐建军

[摘要]中学物理实验是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重点讨论了如何将«大气压强»中的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以及探讨小组合作学习与实验课型的有效结合,从而进一步提升物理实验教学的高效性。

[关键词] 新课改 大气压强 实验 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上,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几个学习任务或学习问题,以学习任务或问题为载体展开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三助式”教学法,按照下达学习任务、独立自助学习、互助解决问题、暴露疑难问题、师助点拨释疑、下达新的学习任务循环进行。在实验设计上,结合生活实际,化繁为简,将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

大气压强是固体、液体压强知识的延续,是压强知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气压强在知识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大气压强是存在的;知道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过程与方法】体验大气压的存在;探究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渗透物理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感受物理的神奇。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大气压是存在的。

【难点】探究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演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设疑诱导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观察发现法。

二、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老师表演魔术(图1),同一个茶壶(阴阳壶)可以分别倒出两种不同的茶水。

设计意图:学生不仅惊叹魔术的神奇,更好奇魔术中隐藏的奥秘。神奇的现象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探究的课题“大气压强”。

(图1)

(二)探究、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猜想

创设四个与大气压相关的物理情景,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给出猜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图2)

唐建军:重庆市第十五中学校,中学一级教师。

第1页

共5页

1.将装满水的塑料瓶扎个洞有水流出来吗? 2.密封的牛奶瓶能喝出牛奶吗?

3.装满水的玻璃瓶用乒乓球封口倒置,乒乓球会掉下来吗? 4.装满水的试管倒置在水槽里水柱会下降吗?

(图2)

活动二:合作探究,验证猜想。

设计意图: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能积极地进行实验探究,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通过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出乎意料的探究结果,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探究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将学生的好奇心推向了高潮。学生急切的想知道,神奇的现象到底蕴藏着怎样的物理奥秘。(图

3、图4)下面通过改进实验,解密神奇。

(图4)(图5)(图3)

活动三:改进实验,揭秘神奇。

用抽气机抽出真空罩中的空气,创设没有空气的实验环境,再次进行大气压支撑水柱实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图5)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析、对比实验现象、可以归纳得出:正是大气产生了一个压强的作用,从而支撑起水柱。本实验体现了控制变量法和转化法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实验的改进将抽象的大气形象化,降低了学生认识大气压的难度,突破了教学重点。

在学生感知大气压存在的基础上,老师进行总结:由于空气有质量且具有流动性,所以空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的作用,我们把它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活动四:知识应用

让学生结合大气压的知识解释下列物理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一:“彩沙喷‘泉’”。(图6)

设计意图:通过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验二:“魔瓶”。(图7)

设计意图:将两个底部有孔的矿泉水瓶装满不同颜色的水,拧紧瓶盖水不流出,分别打开两个瓶盖,有不同颜色水流出。本实验能首尾呼应,从而解密“神壶”的工作原理。实验三:自制活塞式抽水机模型。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图8)

第2页

共5页

(图6)(图7)(图8)

活动五:马德堡半球实验

紧接着,通过观看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了解物理发展史中的盛事,渗透物理学史教育。最后,老师邀请两个“大力士”同学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图9),让学生直观感受大气压的威力,提出问题:大气压究竟有多大呢?从而引出下一个探究活动测量大气压。

(图9)

(图10)

(二)测量大气压

活动一:估测大气压的大小

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压力、压强知识,利用老师提供的吸盘、弹簧测力计等器材设计实验,估测大气压的大小。(图10)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较容易想到通过测大气对吸盘的压力和吸盘的受力面积来计算大气压的值。但在拉动弹簧测力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变化的,何时的示数等于大气压力的大小?老师引导学生从受力分析的角度进行分析。

(图11)

(图12)

通过受力分析(图11),让学生知道在吸盘被拉开的瞬间,拉力最大,并且此时拉力大小等于大气压力的大小,让学生知道间接测量大气压力的方法。

在吸盘被拉开瞬间,弹簧测力计的最大读数很难读取?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用塑料泡沫卡在弹簧测力计的表盘上。拉动弹簧测力计时,在指针的推动下,塑料泡沫将停在弹簧测力计最大示数位置。此实验的改进简单易行,操作性强,效果明显。(图12)

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发现吸盘中的空气难以排尽,拉动吸盘时受力面积也将发生变化,等

第3页

共5页

等这些因素都将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鼓励学生探寻可以准确测量大气压的方法。活动二:探寻准确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从前面的“大气压支撑水柱”实验入手(图13),让学生思考 “换更长的试管,实验结果又会怎样呢?”。

(图13)(图14)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图14),发现水依然不流出,紧接着提出问题:“大气压究竟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呢?”。

观看大气压支持水柱的视频(图15),引导学生分析获知:大气压的大小就等于它所能支持的水柱产生的压强。但此实验有缺陷:支持水柱过高,实验操作不方便,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换用密度更大的液体---水银来解决问题,从而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由于水银有毒,所以通过视频给学生介绍托里拆利实验(图16),并让学生计算得出标准大气压值,从而找到一种准确测量大气压值的方法。

(图17)(图16)(图15)

(三)活动迁移及课后作业

1.安排学生进行用吸管搬运乒乓球的游戏。这个游戏切合课题、寓教于乐,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图17)

2.我设计了两个课后作业:

(1)收集生活中与大气压相关的物理现象。(2)撰写小论文:《假如没有了大气压》。

(四)板书设计

第4页

共5页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探究性课题,课题内容对学生而言熟悉而陌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中注重实验的选择和设计,将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对大气压有形象、深刻的认识。

本节课是小组合作形式的探究性课堂,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激励和促进作用。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的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的设计,按照“创设情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伍永刚:三助式教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9。

唐建军 ***79x; 卡号:6222 1086 5825 3422 ; 开户行信息:工商银行重庆市分行业务处理中心

第5页

篇7:大气压强小实验

1.教学重点: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测定大气压强。

篇8:“大气压强的大小”教学设计

一、以理论研究大气压强的大小

我们被大气压包围着, 大气被地球吸引而受到重力, 已知地球表面积约5.11×1014m2, 大气总重力约5×1019N, 大气层厚度约106m, 地表空气密度约1.29kg/m3, 你能计算出地球表面上的大气压强吗?说说你的看法。

方案1:因为大气压强的产生原因和液体压强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利用液体压强公式P=ρgh来计算, 得到大气压的值约为1.02×105Pa。

方案2:由压强的定义式可知, 只要计算出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可, 由P=F/S, 即由大气重力除以地球的表面积可得到大气压强为1.26×107Pa。

由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值为何相差这么大呢?学生们可探讨一下哪个方案得到的值可能更合理, 为什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二、以实验研究大气压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大气压。

实验1:利用大气压托水柱, 思考能否说大气压强的大小就等于水柱产生的压强 (转换法的思想) 。如果我们换用更长 (约50cm) 的玻璃水管实验, 发现大气压可以托更高的水柱, 进一步实验如下图所示:约1m长的玻璃管, 一头用气球捆扎住, 灌满水后倒立在水槽中, 发现水柱仍没下降, 这说明大气压可托举更高的水柱。如果把上端的气球膜刺破, 水会喷出吗?演示一下即可真相大白。如果我们让玻璃上端开口处在真空的环境中, 大气压可以把水柱托多高呢?是不是可以顶到“天上去”?

实验2:还原图托1里拆利实验。因为实验安全和操作原因, 所以采用视频播放。从前面有水做铺垫的实验, 我们知道了托里拆利为什么选水银做实验 (其实在水银前他还用了海水、蜂蜜等) 。实验能准确测出大气压的关键是:水银上方是真空。实验中还发现, 玻璃管倾斜, 则水银柱长度变大, 但高度不变, 而一个标准大气压可以托起76cm水银柱, 所以, 我们可以由水银柱的压强得到大气压强的值。对课堂上具体公式的介绍和应用就不再阐述。

三、有趣的“实践”

问题1:讨论:大气压大吗?作用于我们指甲盖上的压力有多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

问题2:一个标准大气压可托起多高的水柱?

问题3:用吸管喝饮料, 饮料是被我们吸上来的还是被大气压压上来的?我们最先吸的是什么?

你能用15米长的吸管吸牛奶吗? (吸管不能剪短) 说说你的想法。

通过一系列相辅相承的问题设计,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进而解决问题。

四、回味实验 (听话的水流)

用一个塑料瓶装半瓶水, 在瓶侧壁打个小孔, 可看到有水喷出, 如果把瓶盖旋紧, 会看到什么现象?动手做一做, 思考水流究竟是听谁的话。

大气压强的内容较多, 知识点繁杂, 需要安排2节课时间, 本节内容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高, 可视情况穿插在教学中。理论探究是对前面压强知识的回顾, 托里拆利实验的研究着重展现物理思维方法并逐步深入, 体会认知探究的过程。最后的问题设计由简到难, 也更有趣, 既是对知识的巩固, 也开拓了学生思维, 提高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穿插, 师生互动融合, 节奏把握适当, 定能使课堂呈现巨大的生命力,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鲁佩用.《大气压强》实验创新设计[J].物理教学探讨 (中学教学教研专辑) , 2014, 32 (3) :67-68.

篇9:以《大气压强》为例谈实验教学

关键词:实验教学;课堂效率;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1(X)-0027-3

设计合适的实验教学,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选取,设计合适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呢?下面结合《大气压强》教学实例谈谈如何组织实验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设计好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教育学和心理学为我们指明了学习活动的第一导向——兴趣,教师应尽可能设计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引导和诱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产生学习动力,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学生普遍存在生活经验不足,实践经验缺乏等特点,因此对抽象的概念,规律的形成与理解,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做好演示实验进行补偿。

当然,有时学生获得的直接经验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利用这一特点,我们设计演示实验时,可以有意识的制造一些陷阱,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发思考,然后引导学生对此做具体的分析和处理,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案例1 在《大气压强》一节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引出大气压强的存在,通常采用“倒杯实验,玻璃注射器的活塞为什么没有被钩码拉下来”等实验来展开教学。可是,在实际实验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反思,如:在做倒杯实验时,要求玻璃杯不能太大,纸片软硬要适度,玻璃杯中不能进入空气,翻转过来时动作要迅速等,否则成功率较低;而玻璃注射器的活塞为什么没有被钩码拉下来实验,则较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觉——注射器活塞对钩码向上的拉力来自活塞与注射器外壳之间的摩擦力。我设计了这样的演示实验:

1、器材:一杯水(染成红色),一个空杯,一个胶头(或橡皮套),一根玻璃管(两端开口,粗细均匀,长20cm,内径约5~10mm均可)

2、演示过程

演示1:出示玻璃管,将空杯置于管的正下方,然后向管内倒水,可看到水从管底流出。

演示2:左手拿管,并且用食指紧紧堵住玻璃管的下端,仍然向管内注入水,至满(见图1)。

教师提问:为什么水不会从下面流出?

学生微笑,齐答:因为管底被手指堵住了。笔者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由于管底被手指堵住,所以手指对管内的水产生向上的压强,支承住了水柱。接着置疑:若此时将管倒拿,使其开口端朝下,水会不会流出?学生纷纷猜测,形成悬念。

演示3:左手拿管不变,同时用右手中指抵住玻璃管的上口,然后将管倒置,(倒置过程中,手指不要松开)。接着故意缓慢移开右手指,使下面的管口露出。这时可见红色水柱并没有流出来!(见图2)

学生大吃一惊!教师自言自语:咦,为什么水没有流出来呢?(可用左手倒拿着管,夸张地放到眼底瞧一瞧)难道管里的水突然没有了重力吗?难道是老师会气功,‘发功’将管内的水吸住了吗?

学生轻笑,同时产生了想获知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

启发:虽然我们看不见管口有物堵住它,但管口附近是不是任何物体都没有呢?

学生茅塞顿开——有空气存在。

因势利导:在管口四周存在着我们看不见的大量空气,这些气体起到了手指的作用,堵住了管口,使管内的水竟然无可奈何地呆在里面。这说明了这些大气对管底的水面有向上的压强,支承着水柱。

这时,仍有学生半信半疑,可进一步说明:因为现在管内的水只有下面受到了大气压强的支承作用,所以很难流出;但如果同时有大气作用在管的上水面,那么上、下作用的气压相互抵消,水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流出来。

松开左手食指,水应声落下。(学生开始相信大气有压强)

演示4:改用胶头,套住玻璃管的一端,再做一遍,同样获得满意效果。

至此,学生对空气有压强已深信不疑。可以十分顺畅地进行后面的教学。

在这个课题的引如过程中,有意识的通过演示1和演示2设置了一个感知陷阱,再通过演示3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认知过程一波三折,加深可印象,取得了一个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体现了规律形成过程的曲折性和挑战性。试想,如果这里设计演示实验时,直接演示实验3和实验4,也可以切入课题,但相比之下,效果就要欠缺一些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怎样的演示实验来引入课题,是需要仔细切磋和推敲的。

2 设计演示实验使学生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科学概念大多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演示实验使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2 仍以《大气压强》一节的课堂教学为例,为加深对大气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的演示实验:

演示5:玻璃杯装满水用纸片挡住,倒立玻璃杯,纸片不脱落,如图1,说明向上有大气压。

演示6:向下.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塞住刚烧过酒精棉球的广口瓶口,很快鸡蛋就被压进广口瓶中,如图2,说明向下有大气压。

演示7:取一只透明的玻璃瓶,塞子上插一根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和一根直角弯管,在直管的下端扎一只未充气的彩色小气球.如图3所示.当用抽气机从直角弯管上抽去瓶内空气时,瓶内彩色小气球被逐渐“吹”大.当取下抽气机时,彩色小气球恢复原状.试对以上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学生分析后教师小结:当瓶内空气被抽出时,瓶内气体压强逐渐减小,气球通过直玻璃管和大气相通,使小气球内大气压强大于小气球外(瓶内)的气体的压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将小气球“吹”大。当取下抽气机时,空气进入瓶内,使瓶内、外压强都相等,都等于大气压强.小气球在弹力作用下又恢复原状。“吹”胀气球的实验可说明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而且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也就是说,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它首先要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实现知识的建构。按照奥苏贝尔的观点,新知识只有在认识系统中找到与之相关联的旧知识作为“固定点”,并在固定点的基础上,促使新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才能使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系统而获得意义,固定点是否清晰,是否具有较强的固定力是实现高效建构的关键。在本案例中,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是建立在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一种基于旧知识的知识建构,教师在这里首先要把液体压强的特点点明,使“固定点”更清晰,有利于同化新知识。通过以上演示实验,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规律的兴趣,并使得课堂效果更有活力。

3 改验证式实验为探究式实验,注重过程,注重体验。

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很多是验证式实验,缺少启发性。我们将其中某些和学生已有知识关系密切的演示实验改探究式演示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设想、观察、分析、归纳而得出新概念、反应或原理。

案例3 对《大气压强》中的大气压强的大小与气体的流速的关系的教学,我就采用了如下方法:

问:看到的这幅图片(一幅有关火车看台的图片),你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吗?老师有一个问题:在火车的站台上,标有一道平行于铁轨的直线。当列车驶过时,不允许旅客站在这条线内,以保证人体与铁轨离开足够的距离。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要解释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做几个探究实验吧!

【实验】研究气流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1)找一条薄纸带,捏住纸的一端,让纸自然下垂,当你用嘴朝水平方向吹气时,你会发现什么现象?若改变吹气的力量和速度,纸带会发生什么变化?

现象:纸向上飘起

(2)找两张相同的薄纸,用手捏住两张纸的一端,让两张纸自然下垂,相距3-5厘米,并使两张纸保持平行。沿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时,猜测会出现的现象。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相同吗?

学生猜测:纸条会被气流向两边吹开

现象:当吹气时,两纸条反而向中间合拢

分析:吹气时纸条为什么会向中间合拢呢?

肯定是纸条受到了力的作用,而且力的方向是指向内侧。那么是什么物体施与纸条力的作用呢?我们分析一下:与纸条接触的只有空气。吹气前,两条纸互相平行,保持一定的间距,没有吸引和推斥,表明它们受到外侧和内侧的力互相平衡;吹气时,两条纸相互靠近。纸条外侧的气体压强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是纸条内侧的气体压强变小了。吹气时与不吹气时有什么不同吗?两纸条内侧的气体的流速较大。

可见,气体流速的改变,改变了气体的压强;而且是气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问:现在你能解释在火车站的站台上,人为什么要与行驶的列车保持适当距离了吗?

行驶的火车和人之间的气流速度大,压强变小。人外侧的大气压大于火车和人之间的气压。这种情况下,会使人大气压挤到火车前,这样非常危险。

【实验】把一支玻璃管插入水中,当用另一支玻璃管对着它的上端吹气时,有什么现象?试一试,怎样对此现象作出解释。

现象:有水从管口吹出。

解释:玻璃管的上端气流速度大,压强小(小于大气压)。所以玻璃管中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从管口出来。

【实验】纸飞机机翼上升实验

我们发现:空气流到机翼前缘后,分成上下两股气流,分别沿机翼的上下表面流过,在机翼后缘又重新汇合向后流去。机翼的上表面凸起,使流速加快,压强减小;而机翼的下表面流速小,压强增大。于是在机翼的上下表面出现了压强差,就有了压力差,这成为飞机上升的动力。当升力大于飞机重力的时候,飞机就可以升空了。

几次对比,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得出大气压强与气体流速的关系,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是认识的基本规律。由于科学教学中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学生又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不少疑难问题很难给学生一个满意的解答。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儿童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这种形象思维是借助对客观事物的表象而产生的,如果离开了客观实际,表象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所以“体验”之法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的情境,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体验的方式很多,如摸一摸、掂一掂、闻一闻、压一压、推一推等,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一个过程,得到深切的感受和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是听和看所无法替代的,可以弥补听、看的不足。以上案例中先用一张纸、两张纸这样简单的教具吹一吹,就可以让学生体验并得出大气压强与气体流速的关系,然后通过做纸飞机机翼上升、吹蜡烛、吹不下来的乒乓球、打乒乓球时香蕉球的发法等日常生活中玩过的实验,既可以加深理解,又可以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总之,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领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做出努力。而科学课堂上,最能吸引学生的正是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成功完美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科学方法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建立概念,形成规律,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运用和发展。同时加强学生对基本实验方法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的训练,多角度、全方面地让科学实验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耿瑞艳主编,《中学理科教学与实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

[2]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3]蒋金山, 试论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改革,《实验教学与装备》,2005.4

[4]毛建强,谈谈如何选取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中学物理》,2005.10

上一篇:“低碳,环保总动员”主题队会下一篇:浅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