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共事方成事高考满分作文

2024-05-09

师徒共事方成事高考满分作文(精选8篇)

篇1:师徒共事方成事高考满分作文

师徒共事方成事高考满分作文

民国初年,清末时大名鼎鼎的神医喜来乐发配宁古塔,刑满归家,筹备着再开“一笑堂”,想凭借自己精湛的医术生存下来。

这天清晨,喜来乐醒来却寻不见徒弟德福,却在德福的房间里发现了一封告别信:“师父,俺走了。这么多年俺跟在您身边鞍前马后地侍候着,医术学到了不少却一事无成。谁都知道有个神医喜来乐。我德福虽无功劳也有苦劳吧,可人们就拿我当个跟班的。俺还年轻,相信凭着勇气和信心我一定会成为一代名医。”看完,喜来乐扔下信,赌气地撂下一句话:“小兔崽子,走吧,师父还能离不了你?”

话分两头,且说德福迎着朝阳走向了他的幸福事业路,脑子里想的是灿烂辉煌的未来。路上还算顺利,途经村子村民的小病小灾都被他治好了。过了些日子,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连绵的春雨一直下着。这天德福去一户人家避雨,院中种着几棵桃树。主人将德福迎进来后却一筹莫展,唉声叹气。德福问其缘由,才知道这家主人的儿子患上了一种怪病。男孩儿身上先是起红斑,继而发展为红肿,脸部肿胀,双眼无神布满血丝,舌头上还有小红点。病发作时,奇痒难耐,找了很多郎中都无济于事。

听完主人的描述,德福满怀信心地承诺,自己定能将男孩儿的病治好。他见了病人,号了脉,初步分析知道是过敏。未经进一步分析他便将过敏原定为花粉,继而便开方抓药。为了尽快见效,他还加大了药的剂量。总之,他有治病的勇气和信心。谁知服药一天后,男孩儿非但没有好转,反而上吐下泻,病情急剧恶化。于是他被主人家逐出门,人家还留下一句“庸医”。

德福正在苦恼之时,却望见了马车上朝这边来的.师父一行人。德福来不及躲避,索性就迎了上去,请求师父的帮助。听完德福对病人病征的描述,喜来乐对德福说:“徒弟啊,你虽然有救死扶伤的勇气,却缺乏经验。若那男孩儿对花粉过敏,他家就有桃树,每年开花,怎能只今年患病。依为师看,造成这男孩儿过敏的是这潮湿阴雨的天气,此地以前少雨干旱,偏今年阴雨连绵,使男孩儿染上病症。我这儿有治此病的法子,但因男孩儿病情加重,为师也不知当不当用啊。”

“师父,救人要紧!”于是德福照方抓药。两三日后,男孩儿病情逐渐好转。经此事后,师徒二人坐在一起谈心。喜来乐说:“徒儿,为师之所以来到此地,是因为我在城里呆不下去了。给人瞧病时,为师虽有经验但害怕出错,担心坏了自己名声,反而没有开方抓药的勇气。本想离开那里另谋出路,是你看病的勇气给我上了一课。”

自此,二人又回到一起,还是那对冤家师徒,经验与勇气成了“一笑堂”成功的秘诀。

篇2:师徒共事方成事高考满分作文

话说有一处穷乡僻壤,基层干部走马灯似轮换,就在大伙以为你方唱罢我登场已成定律,却出一奇人留守八年,真真是将此处变成了“最美乡镇”,闻者皆惑问因,答曰:“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本宫以为,说一千道一万,真要落到实处,不外乎一颗红心,心若到了,力也付了,事便成了,诸位以为如何?

镇还是这个镇,地也还是这个地,风景一直都在,只看的人不同。无心的,过眼只是浮云;有心的,看了便也动心。心念一动还要用心,艰难险阻奈何执意,日里琢磨夜里寻思,任地办法就来了,想法万千付诸行动,这地于是看着渐次就有了不同,竟是因了用心每一处都附上了情,一草一木皆为之生动。

要说那些个不安心的,自然也就想着法子离开,即便这满眼姹紫嫣红,怎奈他无心观景寄情,精巧可人偏说成狐媚相儿,又或者一股乡土气息,见着圆的说爱方的,见着薄的偏想厚的,到底了终是不入法眼。性情好的,只不吭声四处钻营外调,心当然未曾用在此处;性情不好的,保不定成天牢骚满腹怨天怨地,眼见得大好时光蹉跎,挨过些时日走了便是走了,不走的又焉能呆得长久?入眼均是无物,无心定然无力,无力则步步难行。也罢,不可强求。

单论此事,且说前几位基层干部,而今已非从前,学府扩招受教者众,又历招考过关斩将,自是良才,履职者学识才华俱佳,想来该是不辜上意皆有作为,但为何脱颖而出独此一人?同处景,同为人,若说其他已属无益,究其实质不外乎用心。

上天予各人平等,风物一处,行则一端。若不能沉心,则必敷衍于事,于表面浮,于事外漂,故不识事之本质,难寻事之解途,遂难成事。

闲聊一番,可巧想起昨日入集市,见一卖饼人家摊前长队,旁边同档购者寥寥,一时好奇探之,见摊主女儿后院晾晒芝麻,手拣杂碎之后又几番翻簸去除空壳,观之已知其用心,虽未尝饼不明其味,想来味道定然极好,欣欣然排后食之,果然真真堪称美味,继而心生感慨:不过一张小饼,却也如是。想来饼家风景同此村之美,并为异曲同工,倘使处处皆用心,又岂知何处无风景?

篇3:高考满分作文的阅卷评分取向

一.立意要有穿透力

立意是文章的主脑, 是文章的灵魂, 文章的立意要正确、鲜明、集中, 这些都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从阅卷的过程、专家的评述、高考满分作文的内容来看, 高水平的考场作文, 立意不仅要正确、鲜明、集中, 而且要独到、新颖、深刻、有创意。要想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文章的立意必须有强大的穿透力, 能反映生活的本真。

2010年高考, 一位重庆考生的作文《难题》获得满分。文章以充满诗情禅意的画面开篇:六月的黄昏, 庙宇的院墙呈现一片迷离的紫红, 一片树叶飘过高墙, 树叶脉络清晰、色泽澄净。由此, 作者想到了佛境中的菩提树, 从而把“难题”定位在生命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在文章的主体部分, 作者首先以悉达多王子成佛前的故事来诠释“对生命美与真的感悟”是一道难题, 然后进一步提出“对生命美与真的表达更难”。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笔锋一转, 指出“佛主净, 道主无我无为, 而皆可获真我, 获顿悟, 芹溪以无言之恣诉情, 有的是虔诚……菩提、庙宇和我, 也许有了真心, 难题便一道融向天际了吧”, 点明主题, 只要有真心, 难题可解。

“难题”这一概念, 外延比较宽泛, 立意容易流于常规和表层, 而本文考生却能穿透千载时空, 穿透浮躁的世情, 穿透“成熟的心智”, 揭示生命的真谛:只要有澄净的、虔诚的、感动的、爱的真心, 对真善美感悟的难题可解, 对真善美表达的难题亦可解。立意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深刻地反映了生活的本真、世情的本质、生命的真谛, 这篇文章能拨动阅卷者心弦, 其核心价值正在于此。

二.情感要能打动人

作文贵在抒真情, 写实感。行文可以叙事, 可以写景, 可以刻画人物, 但如果要它们打动阅卷者的心, 就要以抒情为点睛之笔,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作者没有写什么重大题材, 也没有抒发什么豪情壮志, 更不采用华丽的辞藻和冷僻的典故, 他只是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选取素材, 用平易、朴实和淡雅的笔触, 略加渲染, 勾勒出人物的音容笑貌, 抒写出自己寄托于这些人和事上的深挚感情, 哪怕只有寥寥数笔, 也都是至情言语, 沁人心脾。大家的文章固然堪称典范, 高考满分作文亦可让我们深受启发。

《这也是一种芬芳》是2009年高考福建卷满分作文。在文章的开头, 作者写自己小时候喜欢看爷爷磨药、熬药, “可当那一缕缕药气逐渐弥漫整个屋内时, 我却厌恶地远远躲避”, 用欲扬先抑的笔法, 为下文抒真情、写实感蓄势。在下文中作者生动地描叙了三个典型细节, 凸显爷爷的慈爱、辛苦、博识。在“我”玩耍、哭闹的时候, “爷爷时常像变戏法似的给我拿出几枚甘草片, 我含在嘴里, 一丝淡淡的甘甜萦绕舌间”, 爷爷的疼爱以及“我”对爱的领悟, 形神毕现, 令人回味。童年的“我”体弱多病, 爷爷常常伛偻着背, 烟熏火燎地为“我”煎药, 并且总会端着一个白瓷碗, 手里拿着两块冰糖, 笑眯眯地递到“我”面前, 爷爷的辛劳和慈爱使苦涩的药汤变得甘甜和芬芳。病榻上的“我”有时也难耐永昼和长夜的寂寞, 于是爷爷拿出家中珍藏的中草药图典, 教“我”关于药材的知识, 爷爷的慈祥、和善和博闻, 让“我”长了很多见识, 获得很大的安抚。文章在结尾处, 画龙点睛地指出“苦涩的药香散发的是爷爷的爱, 细腻, 绵软, 濡染、浸透我的人生, 是我生命最美好的芬芳”, 卒章显志, 照应标题, 总结全篇。

纵览全文, 作者将目光聚集于家庭生活, 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感受最深的事———“喝药”。“童年是在一碗碗褐色药汤里度过的”, 然而, 作者却能于这苦涩的药汤里感悟到爷爷绵醇的亲情和爱的芬芳, 语言朴实, 情真意切, 不事雕琢, 动人心弦, 藉此叩开了阅卷者的心扉。

三.选材要有新视角

材料是文章思想观点站立的依据, 是情感志趣迸发的触点, 是中心主旨汇聚的河床。在材料收集使用中, 要关注重大新闻、时事热点, 关注现实生活、平凡人生, 关注社会道德、人间真情, 关注人与自然、科学动态;对人们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热点事件, 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要能对那些耳熟能详且又颇具争议的历史事件和成语、熟语事件用现代观点加以审视, 对它们的内涵进行创造, 做到古今合一, 重新解读出新意。在剪辑材料时, 当繁则用墨如泼, 当简则惜墨如金, 或改造, 或拼接, 或更换, 或移花接木, 都要针对主题观点的要求进行精当的创造性的剪辑, 这样才能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是2010年高考一位北京考生的满分作文。“夏夜, 繁星在天, 人车如织,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我想起了国家的发展与停滞”, 文章一开始就确定了选材的范围, 把内涵定位于“国家的发展与停滞”, 入题又快又实, 似大而新。围绕“国家的发展”, 作者选取了两则材料。“仰望卫星环宇宙, 西昌百姓笑盈盈”, 以此为纲, 叙写了我国于2010年6月2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的盛况;“上海世博真名世, 百年谁能与媲美”, 用此挈领, 记述了世博会的溢彩流光。这两则材料十分鲜活、新颖, 举重若轻, 时代感非常强, 该考生的选材能力, 可见一斑。围绕“国家的停滞”, 作者列举了网络、媒体上曝光的各种丑恶现象, 表现了“经济迅猛发展”背景下, 道德的“蹒跚停滞”, 表明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选材切中时弊, 现实感很强, 视角独到。

此文选材视野开阔, 从正面写“仰望星空”, 选航天、世博为材, 阐述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从反面写“脚踏实地”, 选网络、报刊上的丑恶现象为材, 揭示加强道德教育、解决社会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材料出新”使得此文赢得了阅卷者的情有独钟, 打出了满分。

四.构思要有闪光点

构思精巧, 是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一项重要内容。做到作文构思精巧, 关键是构思要有闪光点。可以巧用经典, 重新演绎:借用经典故事, 挖掘新内涵, 展示新思想, 成语故事、历史人物或事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 都可以成为作文的主人公或作文的核心事件。可以剪辑片断, 再现生活:生活片断常常能反映生活本质, 以这样的生活镜头入文, 易于展现不同视角、不同场景、不同事件, 不仅画面感强, 还可以省去繁冗的过渡交代, 使文章层次清晰, 重点突出, 从而表现深刻的主题。

《卡梅隆的智慧》是2010年高考一位上海考生的满分作文。文章以美国著名电影导演卡梅隆的电影人生为线索, 以广受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卡梅隆制导的电影“《阿凡达》的绚丽震撼”为核心支撑, 由此开掘出主题。作者先叙述了卡梅隆成功推出《泰坦尼克号》, 然后“忽然蛰伏了起来”, 设置悬念, 吊起胃口, 为展现主题蓄势;接着写卡梅隆坚守梦想, 策划力作, “因为财力物力不够, 技术条件不成熟, 构思未趋于完美”, 宁可把梦想“藏在心里, 悄悄养着”;结果电影巨作《阿凡达》在2009年一经推出, 便“轰动全球”;最后再联系现实, 把浮躁的年轻女作家、高校里的教授们、画廊里的艺术学院毕业生与“卡梅隆的智慧”进行对比, 深化主题:“将幼小的梦想放归心湖, 等它逐渐长大, 日渐丰满, 才会开出万众屏息的绚烂光华。”

这篇文章构思的闪光点, 就在于作者选择了卡梅隆这个让世界瞩目的电影巨人, 抓住了卡梅隆两部电影巨作之间“十几年”的“蛰伏”。这十几年是卡梅隆坚守梦想、精心策划的“十几年”, 这“十几年”的“蛰伏”, 终于在2009年再次成就了卡梅隆, 并在2010年成就了这篇高考满分作文。可以说, 正是这闪光的构思拨动了阅卷者的心弦。

五.语言要有文学性

高考《考试说明》在写作发展等级中有一条明确规定:文章要有文采。语言优美的文章, 见之, 如微风拂面, 赏心悦目;品之, 如美酒飘香, 绕梁不绝。

篇4:高考满分作文必备

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其语言必具隽永的意境美、生动的情趣美和诗意的哲理美,用词生动、句式整齐、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丑石》中写科学家观察丑石时“拉直了目光……”。“拉直”一词,生动传神、新鲜蕴藉,把无形的视线具体化,科学家观察丑石的神态活灵活现。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句式整齐,语言富有哲理,有极大的震撼力。2011北京高考满分作文《竞争是发展的步伐》中“鲜花,因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鲜润;天空,因有了白云的飘逸,才显得静穆、安详”等句子也同样整齐而富有变化,语言灵动优美。

利用各种修辞方法润饰语言,是文坛高手的惯用技法。无论是白居易的《琵琶行》,还是李贺的《箜篌引》中,描写美妙的乐声皆因比喻而使诗歌形象可感,如闻其声。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亭亭的舞女的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又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那荷花、那月光仿佛就在眼前含苞待放,就在眼前洁白无瑕。作者运用通感手法而臻语言之佳境,尽显文章之风采,从而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2011年高考山东作文题目“这世界需要你”,一考生写的是“文字——这世界需要你”。他在文中写道:“当你被刻在竹简,或是被写在绵帛,构成一册册史书的时候,总是很诚恳地记录下不争的史实;当你被马克思用羽毛笔管书写出来的时候,你就是一种伟大的思想;当你被李白、雪莱吟咏成一段段诗句的时候,你就是一种超脱的情怀和理想。”文中用排比,极富文采。最后质检组专家钦点59分。2011高考四川满分作文《总有一种期待》结尾“以勇于挑战的勇气为桨,驾起人生的巨轮,向着成功的彼岸前行”“勇于探索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等语句都以优美的比喻引人入胜。而“那障碍,可能是罗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伦布远航中的连天暴风雨,可能是红军长征途中的绵绵雪山、无边的草地”等句子有比喻,有排比,文采飞扬,气势磅礴,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拍案叫绝。

另外,语言求新还可借助于亲切自然、新鲜活泼的流行歌曲。我布置过一篇以“欣赏”为话题的作文,其中有一个学生写的文章题目是《无与伦比》。内容是周杰伦从初进歌坛的《双节棍》到《十一月的肖邦》《黑色毛衣》《千里之外》《听妈妈的话》《青花瓷》等等。小作者对周杰伦的歌如数家珍,歌词信手拈来恰当而感人,赞美了周杰伦从一个吐字模糊、含混不清的小歌手到一名歌坛实力唱将的成长历程。他的歌是无与伦比的,他在歌坛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由于流行歌曲强烈的社会“轰动效应”,歌词及歌名的“知名度”,容易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况且有的歌词蕴藉丰富,魅力十足如果运用得体,定能妙笔生花。

经典文言文历经百年、千年的考验,语言洗练、意蕴丰富有着极强的说服力。学生作文中经常见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语句,使文章庄重而大气,严肃而厚重。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蒋昕捷的《赤兔之死》令许多资深语文教师感慨良多。作者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卓越不俗的古白话运用功底叫人叹为观止。作者以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表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艺术手法独特娴熟,将赤兔马拟人化,使之有了人的情感和特征,文章因而生动、婉丽、有底蕴,把诚信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慷慨激昂。高度浓缩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晓畅,文采飞扬,让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只能感叹书读得太少。可见,文言文无尽宝藏中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材料。在我们语言越来越时尚的今天,不仅要增加新词外来语,还应在经典古文中寻找我们的营养。只有当语言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它才更有品味。

高考作文除了吸收经典的文言文的精华外,还更要联系现实,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当中撷取有价值、有教育意义的事例,这样文章才能跟具有说服力。而作为中国人每年精神盛宴的非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莫属。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个个感动的人热泪盈眶的事件诠释着真、善、美;鞭挞着假、丑、恶。而获奖人物的颁奖词写得优美、洗练、凝重、感人肺腑,有些我们可以引用。而最有意义的是,平时学习中让学生去模仿,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尤其是可以锻炼语言运用的能力。下面是2012感动中国张丽莉老师的颁奖词:冰雪为容玉作胎——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这样的语句经常拿来让学生体会、模仿,必然能有效迅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为高考作文得高分做好充分的准备。

高考优秀作文给我们的启示是:语言是作文的基础要素,语言表现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作文的得分。因此,考场作文语言应力戒俗话套话,尽量运用鲜活且底蕴丰富的语言,从而为文章注入新内涵,创设新意境,使读者产生新感觉,获得新体验,触发新感悟。

俗话说,得作文者得语文。距离2015年高考越来越近了,希望高三学子能够妙笔生花,写出一篇语言流动优美的高考考场作文,从而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

篇5:掀起高考满分作文的盖头来

一、走进文本,挖掘文本资源

我们可以对文本进行再挖掘,更好的发挥文本的范文作用。试看下列高考满分作文,无一不是活用了教材。“曹操面对沧海,吟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豪言壮语,屈原举身投江之悲壮,岳飞誓死精忠报国忠魂千古不朽……”(《勇敢的心》);“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鲁迅先生曾断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中华民族以自己日后的经历向世人证明:中国人在沉默与等待中得到了爆发……”(《等待春暖花开》)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具有驾驭、深度开发其教育价值的能力。所以,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积累文中经典语言,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现实意义,学以致用。例如,学了李白的诗,有的同学这样写道:“自力士脱靴,玄宗醉酒,贵妃磨墨后,青莲看透了所谓的官场,所谓的名利荣禄。皇帝要的是奴才。于是,他走上了退路,仰天大笑出门去,放白鹿于青崖,游天姥于梦境。他的退隐,让他感受到名山大川之壮美,于是酒入豪胸,三分酿成醉意,七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我们还可以旧材新用,创意设计。学完《阿Q正传》可以尝试写“阿Q新传”;读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可以让学生写“杜十娘新传”,等等。拥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审美构思”,你会获得“妙笔生花”的意外惊喜。

二、走出文本,博采众家之长

欲求文章好,先做读书人。只有不断的读书,才不至于在平时写作中语言干瘪、言之无物,才不至于产生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的尴尬。

让我们再次走进高考满分作文,许多优美的语言都得意于博采众家之长,来欣赏一下旁征博引的妙处吧。“培根说:‘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书》);“‘不是乡愁,没有离乡;不是情怯,没有近乡;不是还乡,没有衣锦;不是黛玉,没有眼泪。’踏上这阔别近六十年的土地,李敖写下了这段话,他没有回来,因为他不曾离去,他的根在这里,同对岸的人们一样。”(《谈意气》)

作文没有巧,只恐读得少。阅读要像蜜蜂采蜜,博采众家之长。例如,“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简·爱》);“当你能飞的时候,就不要放弃飞;当你能梦的时候,就不要放弃梦;当你能爱的时候,就不要放弃爱”……无一不给我们带来思想和心灵的震撼。作读书的有心人,认真汲取世界名著中的养分,收藏一些指导人生的值得珍藏的句子。拥有这“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半亩方塘”,你会获得“清清如许”的“源头活水”。

三、拥抱生活,采撷点滴细节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揭开高考满分作文的面纱,优秀的文章离不开生活。“审读当代自强的英雄洪战辉带着妹妹上大学的生活经历,我们可以发现,如果说拥有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因为拥有知识和能力而骄傲自豪,因为拥有亲情和友情而幸福快乐,而不知道珍惜却使他埋没于平庸,就会分文不值……”(《填充空白》)

要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参加多样、实在的语言交际活动,从中吸取知识,吸取语言材料,从中领悟语言博大精深的内涵,练就运用语言的各种技巧和习惯。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的视野要冲破课堂,去引导学生发现那些具有生命形式的事物。在生活中,那一缕白云、一片残瓦、一根小草以及袅袅的炊烟、潺潺的溪流、烁烁的火苗等无不具有与生命同构的形式,无一不是文学创作的素材。

除了拥抱现实的生活,我们还应去留心一些媒体中的精美语言。可以通过品味优秀节目导语,感受汉语整句魅力:“城市越来越大,每个人都行色匆匆,站在十字街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点落寞,但是,我知道那万家灯火,必定有一盏是为我而点,那就是‘真情’”。

篇6:高考满分作文解密

一、巧饰凤头,“直”“曲”尽妙

“直”如开门见山,一睹全貌;“曲”似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具体有下列三式:

第一,开门见山,可以快速将阅卷老师带入规定情境和思路中。考生可以用自己对题目的感觉和热情去点燃老师内心的感觉与热情之火。如2008年全国(Ⅰ)卷高考满分作文《生命!生命!!》是这样切入的:

“老师,老师,你快醒醒呀!”孩子们一边抽噎一边摇着关老师。

此时的关老师满脸的水泥沫,两条腿压在水泥板下。

就在5分钟前,8.0级地震袭击了这个偏远的村落,在这个简陋的教室里,关老师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果断地将仅有的8个学生护到了墙角,自己却慢了下一步,被掉下来的水泥板砸到了双腿,疼昏了过去。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别致的方法塑造出了关老师的形象,关老师的形象一开始便深深烙在读者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这样的开头有先声夺人之妙,非常“抓人”。

第二,讲究悬念和曲折,以引起阅卷老师的关注。“文似看山不喜平”,有时候入题更需要讲究曲折和委婉,尤其要讲究一点悬念,才能引人入胜。因此,有时候,我们不妨多用一点言辞,以悬念抓住读者心理,引起他们的注意和重视。如2008年广东卷满分作文《不要轻易说“不”》就是这样切入的:

流水之畔,红尘滚滚。问生命:成,你能否有朗月照花,深潭微澜的美艳?你能否有不计顺逆、不计成败的超然?你能否有扬鞭策马、登高望远的旷达?败,你能否有滴水穿石、汇入洪流的意志?你能否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傲岸?你能否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倔强?

不要轻易说“不”,因为——你能!

此篇命题作文,开头是讴歌生命和考问灵魂的交响乐,如此气派,有波澜也有悬念,叫读者和阅卷者不能轻易说“不”吧。

第三,用强烈的反差、对比和映衬来引出题旨,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如2008年上海春季卷满分作文《细微深处》一文开头:

这个世界真的是“大”千世界。大人物,大环境,大趋势,大事件等等,可以说,一个“大”字,充斥了我们这个日益发达的社会。不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凡是跟“大”粘上边,就是大新闻,就能吸引无数人的眼球。

可那些细微之处呢?我们能够忽略吗?无论是艺术、科学,还是人生,我们都无法忽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正是细微,才有深度。

作文开头一系列的“大”似有离题之嫌,接着笔锋一转,便进入自己早已拟定的题目了。开始的“大”与“小”形成鲜明对比和反差,巧妙、贴切而又发人深省。这样的开篇,不是做到了“开门见山”和“曲径通幽”的完美统一了吗?

二、辞真意深,点“睛”活“龙”

点睛,即点明主旨。因为考场作文阅卷时间少,所以不提倡内容过于含蓄,句可以有“睛”,段有“睛”,文有“睛”,不时地点题。这些点题的语句,位置不拘一格,可前可后,也可在中间;关键是要有新意,要有底蕴,尽可能做到理性与情趣的融会贯通,给人以隽永、深刻而耐人寻味的印象。

第一,用感情浓烈的语词来点睛,引起共鸣。文章在写景、叙事或对论点进行了论证之后,结尾才运用凝练简洁的抒情、议论性的语句点题,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中心,戛然而止。如2008年上海卷高考佳作《他们》的结尾:

他们是父亲,伟大而坚韧;他们是父亲,这个世上最爱我们的男人。也许,我们走出考场时,该给他们来个拥抱,我想他们一定会尴尬一下,然后直至老去,也铭刻于心。

文末写到回报父爱,等待已久,“千呼万唤始出来”。如果此篇是父亲之歌,那么最强音在篇末。

第二,用点明主旨的警句,以期留下难以磨灭的余响和值得咀嚼的东西。如2008年上海春季卷高考满分作文《细微深处》结尾是这样的:

细小之处,微而不浅,“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微言大义”,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呢?

连用警句,加以疑问作结,激疑促思,启人心志;驻目沉思,浮想联翩,余韵悠长。

第三,艺术地运用俗语民歌等,以期读者受到感染并乐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我们对俗语、歌词等能艺术地加以改造和利用,并糅进其他修辞手段加以强化,也有可能赋以新意并铸成自己的“名句”,给人以艺术享受与心灵震动,从而达到王蒙所说的“亏他想得出来”。如2008年辽宁卷高考满分作文《坚守心中的道德律》的结尾:

“不论是黄昏,还是晨曦初露,茉莉花,总是洁白的。”正如希腊诗人乔治·赛福斯的这首小诗所说,我们青少年要想有所成就,就一定要坚守住自己的洁白,坚守住自己的芳香,坚守住自己心中的道德律!

这样就增加了语言的密度、力度。

篇7:高考满分作文批判(一)

笔者专门收集了这类作文,研究了一下它们的“满分之道”,其中还真有不少彼此相承相通的“特色”:花团锦簇,文采粲然;勾古连今,博采众长;处处点题,条理显明。我想,把满分作文当作抽检的样本,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无论是代表性还是可信度,都是相当高的。笔者无意于自出新论,只想罗列诸多非正常现象,以引起同行方家的深思与警觉,也希望高中生朋友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汲取经验教训。

时下的高考作文,写题记成为颇为流行的时尚。不管有无必要,不管什么文体,也不管运用得是否准确得体,都喜欢在标题与正文之间插入一句或一段题记。水村也好,山郭也罢,到处斜矗着题记的酒旗。笔者无法精确统计高考中写题记的作文占有怎样一个比重,但是从公布出来的那些为数不多的满分作文来推测,写有题记的作文确实占据着一个相当高的比例。笔者随手收集到如下题记——2006年,《那些永不停息的人》(浙江考生):“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生无所息。”2007年,《梦里花开》(重庆考生):“我们在过去与未来,在时光的边缘,寻找属于自己的梦。只为在梦里,听见花开的声音。”《品尝高考》(重庆考生):“品尝高考,就是在品味一段酸、甜、苦、辣的人生。”《母语如河》(湖北考生):“唐诗过后是宋词,那么国内的‘英语热’过后呢?我们是否该拾回对母语的尊重和热爱?”2008年,《擦干眼泪前行》(陕西考生):“灾难降临,我们痛苦,我们流泪;痛苦之后,让我们,擦干眼泪,昂首前行。”《夜的最后一章》(陕西考生):“夜仔细想想,灯便亮了。风想吹灭灯光,却吹来了黎明。”《一起动起来》(河北考生):“地震来袭的那天,整个世界仿佛都塌了,同胞们不要害怕,全国人民一起动起来,天佑中华。”《在自然中生活》(重庆考生):“心有自然,满城风景。”《在自然中生活》(重庆考生):“人因自然而生,因自然而亡,只有天人合一才是正道。“《给父亲的情书》(福建考生):“父亲,当别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时候,谢谢您让我选择做了我自己。”《举手投足之间》(湖北考生):“我本风雅。”

因题记而夺高分,因高分而引爆题记大流行。一位满分作文得主不无自豪地介绍了满分的经验,原来她的作文就用了一组排比来作为题记,她估计就是这别出心裁的一招,吸引了阅卷老师的眼球,从而得了满分。题记并非她的创举,原来她的语文老师给她找来往年的满分作文让她学习模仿,并传授给她一个技巧:写文章前,用一个题记将作文的中心思想表达出来,整篇文章的内容就一目了然,不会偏题了。曾经的满分作文对后来的作文满分有着怎样巨大的“示范效应”,这就是一个生动的明证。

我无意于过多地指责这位老师和这位同学,以他们的能量尚不足以影响当下的文风,他们不过是这种风气的顺应者而已。但在关乎一个人命运的时刻,顺应未必是发自内心的认同,也许是出于一种被逼无奈或者自我保护。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是:为什么阅卷者特别钟情于题记?为什么写有题记的作文那么容易获得高分?当写题记的风气不断升温并脱离常态时,一些专家为什么不是给以降温提醒而是推波助澜,火上浇油?

篇8:从高考满分作文看作文评价

满分与完美——理性

写作是感性的,而对于作文的评判应该是理性的。高考满分作文的增多说明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满分”的认识更加理性了。

有人说,高考作文60分就是满分,满分就意味着完美!完美就意味着增之一字太多,减之一字太少,挑不出任何毛病,这种说法实在太理想化了。从满分作文中找几个瑕疵或者错误还不是很容易?就算是国内顶级文化学者、散文小说大家的作品中,错误也是有的,所犯毛病有时也并不比一篇高中生的作文高级到哪去。满分作文一定是完美的,这是一个误区,以绝对完美的标准衡量一篇在非常紧张、非常匆忙中完成的高考作文,实在是苛刻得很。我们不妨换位思考,在紧张的1小时内,写出一篇非常优秀的作文,有人字斟句酌、挑三拣四,你恐怕会跟他急。有些阅卷老师不敢贸然打满分,恐怕也是怕人家说自己没水平,找不到文章的错误或问题,所以碰到极好的文章,也不敢打满分。

作文评分是可以量化的,是可以测量的。但是如果理解成一定可以精确量化就大错特错了。1987年,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正式成立了“高考作文评分误差控制课题组”,课题组成员经过调查,研究归纳出影响作文质量的18个因素,分别归属于三大类,即语言表达、层次结构、思想内容,再加上书写就构成了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完全符合标准的就可以得满分,作文出现满分是正常的,也是这个标准正常的体现,如果这个标准制定的满分只是个象征符号,又有什么意义呢?高考作文阅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满分作文的评定经过若干个阅卷老师,层层审查最后才确定,从公开的满分作文来看,绝大部分是经得起推敲的。

满分作文一定不是完美的。满分作文为什么会得满分?因为满分作文一定有其“亮点”,能让阅卷老师在千万份卷子中一见到它就会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当笔者看到2003年甘肃省文科考卷满分作文《蓝色蛹·金色蝴蝶》时被深深打动了,在结构上,该文匠心独运,精心设计了四个小标题,四个小标题连起来,又恰好是文章的总标题。四个小标题下,贯穿着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我”的家庭生活发生变化的过程:丧母——父亲再娶——“我”与后母的隔膜——后母带“我”去看日出——“我”重新发现并找回家庭的爱;一条线索是“我”的感情和认识变化的过程:情感上由迷茫、忧郁转为清新、明朗,认识上由偏执转向理智,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有些语句也是耐人咀嚼:“我站在堤岸上看海,那些蓝色的波涛向我涌来。我深深地理解着堤岸的悲哀:想远远退开,却又动弹不得。”“一个孩子站在广阔的芦苇丛中,没有云,没有风,没有走出去的方向,只有寂寞来来回回穿行的声音。”“我感到背后隐隐的痛,转过头,惊奇地看到了一双金色的翅膀。”文章的语言也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得分点。

当然,作为考试作文,该文章还有不恰当之处,例如:文中“我却总也找不到出口”中的“却”字结合上下文意就显得多余;第一节里的“割离”改为“割裂”,表达更准确。这些瑕疵笔者觉得应该理性地认识,它是完美基础上的瑕疵,可谓白璧微瑕。正如有的考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后也为自己的失误感到惊讶,在高考中能够不紧张的又有几人,笔者认为理性地对待这些缺憾,是对未来人才的爱护,这样可以让考生大胆地说自己想说的,而不是畏首畏尾,担心出错。这样带来的将是整个高考作文的创新、自由与繁盛,长期下去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高考作文更加接近作文本真。

满分与违规——创新

2003年陕西考生吴斌凭借一篇209字的《无题》诗得了满分,很快引起了争议。诗应该说是一首好诗,扣题也比较准确,有相当的文采,但对照高考作文不少于800字这一基本要求,显然有违规的嫌疑,这样的“违规”作文怎能得满分?

满分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还得归功于文体创新。高考诗歌满分也不是从《无题》始,2002年诗歌《选择》同样也得了满分,而且每年都有一部分同学选择诗歌文体。从考题来看,对诗歌这种文体没有做限制,但对字数却做了不少于800字的规定,从题目要求来看还不够准确。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阅卷过程中,对考生的诗歌作文,阅卷指导小组有明确规定:诗歌按行数计算(含题目和小节之间的空行)。绝句和律诗更不受字数限制。凡是诗歌作文,全部集中起来,先给指导委员们传阅评审,后集体讨论,最后定分。这一点,高中毕业班的老师和学生都是清楚的。

有人说一篇“违规”作文怎能得满分?并指出能无视“规矩”的考生,不是优秀的选拔对象,如果这样的作文得满分,对其他的考生不公平。

把高考作文写成诗歌的考生是无视“作文要求”的存在吗?笔者认为还没有哪个考生胆子大到这个地步,与高考过不去。《无题》诗的作者吴斌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高考前老师曾说过,高考作文阅卷诗歌不是按照字数计算,而是按照行数计算,另外诗歌也是他一贯擅长的文体,有风险也要写。看来吴斌也算是敢于吃“螃蟹”的人,我们是不是也该为他的勇敢与自信而喝彩,为他打破常规力求创新而鼓掌呢?

这首诗歌得了满分,把它拿出来给大家看,的确有过人之处。其他考生可以拿来作一个对照,自己是否能够写到这个水平;此外高考是非常严肃的事情,考生也会好好考虑一下,自己能不能写出这样的水平,能不能拿到高分,当然,绝大多数高中生并不能驾轻就熟地运用诗歌这种文体。

把“违规”这样的罪名加到一个高中毕业生的头上,不免有失包容。这对以后的高考作文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考生只求四平八稳,最后只能是千人一面,毫无创新可言。

满分与“疑似抄袭”——包容

每年高考过后,一定会有几篇满分作文陷入“抄袭门”。抄袭是将整句、整段、甚至是整篇文章完全照搬,整篇文章没有丝毫独创性的构思、立意、语言表达,甚至文题、人名、地名也是照用不误,这样的文章只要能够找到原文,就可以确定是抄袭了。而模仿是一种再创造,学生作文常常从模仿入手,目前作文教学也是基本以此为重要方法。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实际上就是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如何区别两者,有人认为根据有关版权法的规定,90%文面相同的就可以确定为抄袭。笔者以为对于学生作文的抄袭判断,还是应该从“量”与“性”相结合的角度去判别。找到原文,根据文面雷同的程度、主题、题材、结构、语言等进行比较,判别一篇作文是否为抄袭作文对于语文教师并不是困难的事情。

如何确认抄袭作文呢?笔者认为:一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搜索原文。判别抄袭作文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找到被抄袭的原文,网络为原文查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各省阅卷组可以组织专人对疑似抄袭作文进行查询。二是尝试实行满分作文公示制度,各省可以及时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公示,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不必要等到高考积分过后,甚至是录取之后,再回头算账。这可以大大减少对于阅卷、积分、招生的影响。三是细化作文评分标准,对抄袭作文的判定做出明确的说明,让阅卷老师有章可循。如浙江省高考阅卷组2007年发给每位阅卷教师一份《关于“套话作文”的说明》,重拳出击“套话作文”。其实“套话作文”也就是在题材、主题、语言上抄袭成分较重的、又不构成抄袭的作文。这种做法很有借鉴意义。

对于行走在抄袭和模拟之间的“疑似抄袭满分作文”,笔者以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还是要多包容。一名学生平时阅读积累多了,遇到自己能够进行“变题”写作的作文试题,有什么不可以轻车熟路地争取高分呢?如一度争议颇多的海南高考满分作文《最美丽的鸟》一亮相,就有人指称其是“克隆”的一则寓言,情节、立意与波兰寓言《猫头鹰和它的孩子》极其相似。还有人反映《最美丽的鸟》抄袭自刊物《故事会》中的《爱的误区》,“揭发者”都说,这篇满分作文与上述两篇文章几乎一模一样。细细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作者受到两篇寓言故事影响的可能性是极大的,但是作者还是做了一定的改动,根据自己的记忆适当加以修改,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对它有所取舍,语言也是自己的,故事开头也有较大变化。另外考生能结合现代家庭生活,做了丰富合理的想像,改成了猫头鹰要找保姆,这应该说是有一定创新的。笔者以为确定为“模仿”更为准确。

学生作文的源泉是生活,有的是直接体验,有的是间接体验,看到一则材料拿来为我所用有何不可。否则我们整日强调的课外阅读究竟用来干什么呢?能够在高考中运用课外阅读材料,也并不是每个考生都能做到的,前提是这个考生要进行广泛的阅读,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另外还要求考生对阅读内容要有较好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对模仿或借鉴要包容,随意指称他人为“贼”,岂不也成了“智子疑邻”的宋国富人。

满分作文的日渐增多说明高考作文阅卷的专家、老师的教育理念更加包容,更加成熟,不拘泥于固有的一种标准去考察作文,不再视满分作文为“雷池”,作文评改中能“不拘一格降人才”,选拔真正有才识的考生。高考作文表现出理性、创新、包容精神,对高中作文教学一定会产生积极影响,开创作文教学“百花齐放”的局面。

上一篇:中考语文解题技巧:议论文论证及诸葛亮策略下一篇:发扬“三创”精神 “两建”工作扎实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