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合作共事新格局构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新机制

2024-06-14

着眼合作共事新格局构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新机制(通用3篇)

篇1:着眼合作共事新格局构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新机制

着眼合作共事新格局

构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新机制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事关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全局的一项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基础性的重要工作。中共南充市委统战部把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作为全市统战工作的首要任务,把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与构建合作共事格局、促进“五大关系”和谐、推进各项统战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谋划项目的理念、实施工程的举措、强化落实的方式,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健全机制,全面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谋篇布局,纳入总体规划

党外代表人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党的人才队伍和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统战部门以及相关单位的工作全局之中。

着力于认识深化。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一个政治工程,要从坚持基本政治制度的高度去把握,需要中共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和贯彻落实。多党合作是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合作,政治协商是党内与党外之间的协商,无论合作与协商,其主体都是人。相对于执政党建设的加强,如果没有各个领域党外代表人士的广泛产生和积极参与,统一战线将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也不能充分发挥。

着眼于长远发展。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一个人才工程,要按照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要求去实施。日前,中办首次印发了《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标志着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在党和国家人才工作中确定了新定位。我们既要着眼于明后两年的换届工作,储备一批新的党外代表人士,务好当务之急;更要着眼于全市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巩固和发展,建立起不同类别和近、中、长期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体系,谋好长远之计。好的蓝图需要好的规划,好的规划才能铸就好的工程。要按照中共中央(2005)5号文件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进一步制定2010-2015年全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五年规划,从明确指导思想、确定建设目标、形成梯队规模、创新路径方法等方面,把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工程体系,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养和培训体系,使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着重于协同配合。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汇集各方力量加以推动。从物色发现、教育培训、安排使用到评价管理,涉及诸多部门和环节,统战部作为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牵头者.理应主动加强与组织、人事、编委、党校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宗教团体、侨、台等方面的联系,及时掌握了解干部安排使用、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信息和动态,沟通协调,形成合力。要适应干部选拔任用的新机制,主动对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四项监督机制”的实行,探索和创新党外代表人士选拔任用的新途径。鼓励、支持党外干部参与竞争上岗、公考公选等方式。按照中央(2005)5号文件和省委(2005)11号文件的要求,我市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的意见》,建立组织、统战部门及相关单位门共同制定规划、物色选拔、培养教育、考察人选、讨论研究、督促检查的协作机制。

二、调查研究,作为重要课题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既是统战工作当前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必须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党外代表人士的基本情况,我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这项工作。

摸清底数。要定期对党外代表人士情况进行普查,随时掌握相关情况、动态和信息,形成信息预测、评估和反馈机制。目前,我市有民革、民盟、民建、民进、九三学社、致公党和农工民主党7个民主党派,正、副主委、秘书长33人,市委委员115人,市工商联有正、副主席22人,常执委161人;作了各级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的党外干部共1825人。市级宗教团体负责人20人。全市统战团体中,安排市海外联谊会副会长5人,市光彩事业促进会民营企业家副会长9人,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正、副会长9人。

找准问题。就我市而言,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地方和单位仍然存在“无用论”、“配盘论”、“争位论”等偏见,在推荐、安排、使用上还没有完全到位。二是来源和储备不足。我市公务员队伍和高等院校新进人员特别是优秀大学生绝大多数为中共党员,个别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多年难以发展,人员老化比较严重。市级机关和县(市、区)公务员队伍中,符合任职条件的党外干部逐年减少。三是旗帜型人物缺乏。随着时代发展,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虽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但与老一辈相比,一些人在政治信念、个人威望、素质品格、合作共事能力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一些领域培养新一代代表人士特别是旗帜型人物的任务仍然很艰巨。四是实职安排数量偏少。南充由于是人口大市,干部积压较多,党外干部的提拔交流比较困难。法检两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相关人民团体的党外干部配备尚未突破。

走访调研。我部每年通过“三会三访”的形式,收集了解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情况、工作情况和意见建议。即每年定期召开党外领导干部合作共事座谈会、党外后备干部座谈会、党外干部上挂下派座谈会;每年到党外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统战工作重点联系单位、党外干部上挂下派单位走访了解。今年上半年,我们还就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组织相关人员,深入九县(市、区)和有关单位开展专题调研,取得思想上的共识和工作上的同步。我部还把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作为重要课题,申请列入了全市软科学科研课题,组织专门力量开展研究,力争形成有份量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三、把握关键,形成制度规范

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外代表人士的工作机制,使党外代表人士从依靠个人努力转化为有步骤、有重点的组织培养,从自然成长转化为制度安排,从随意性转化为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

发现——不拘一格选。党外代表人士包括六个方面,门类较多,规模较大,我们坚持主动抓,注重宽领域、广覆盖,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进行站位排队,预测分析,根据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补充;坚持重点抓,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代表人物、重点培养对象,突出选人重点,实行一职二备或多备,反复进行比选;坚持及早抓,对党外代表人士注重早发现,只有早发现,才能早培养、早使用,要尽量避免因发现过晚而错失培养、使用的机会。着重物色发现中青年党外代表人士,保证后备队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坚持配合抓,与涉及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相关单位密切协作,加强沟通,畅通发现、推荐党外代表人士的便捷通道;坚持协调抓,建立党外代表人士工作重点单位联系制度,加强人才信息交流,开阔选人视野。

培养——多管齐下育。对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必须突出针对性。一是针对政治历炼不足。我们坚持以深化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为主题,对党外代表人士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和优良传统教育,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和思想共识;二是针对实践锻炼不足。党外干部普遍存在经历单

一、阅历不丰、多岗锻炼不足的“短板”,我们每年组织四次以上考察调研活动,围绕重大工程建设、重点项目实施、产业发展、县域经济、民生改善等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选派党外代表人士到中央、省社会主义学院学习,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与市委组织部共同启动党外后备干部上挂下派工作,选派了两批23名党外后备干部分别到市级机关、市辖三区及社区、乡镇挂职锻炼,拓宽培养路径,今年还将启动党外干部第三批上挂下派工作。三是针对统筹协调能力不足。党外代表人士及后备干部中有不少专家学者,在本专业、本领域有一定造诣和影响,但是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能力相对薄弱,应通过挂职锻炼、专项培训等形式强化其行政履职能力,打造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使用——放心放手用。要根据各方面党外代表人士的构成情况,用好现有政治资源,统筹考虑政治安排、社会安排、实职安排的功能特点和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安排到人大、政府、政协等领域培养使用。在政治安排、社会安排和实职安排中,注意突出政治素质,体现代表性;突出方方面面,体现多样性;突出各自重点,体现界别性;突出学有专长,体现层次性;突出建言水平,体现参政性。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安排使用,既要坚持高标准,做到用人不疑,又不能求全责备,充分用其所长;既要委之以责,又要授之以权,使之权责相符。

管理——科学规范管。对党外代表人士进行科学、规范、有序的管理,是做好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基础所在。既要明确各级党委和相关单位的管理职责,又要发挥统战部的主体和指导作用;既要了解全面,掌握德、能、勤、绩、廉等情况,又要突出重点,着重考察政治表现、思想状况、履职情况和廉洁自律等;既要给予热情关怀,照顾帮助,又要加强教育引导,解决问题;既要健全统战部与党外代表人士所属党派团体、所在工作单位共同协作、考察考核的管理体系,又要探索运用党外代表人士个人述职、民主评议、定期考核等多种方式。我市己在部分民主党派领导班子中开展了述职、评议的试点工作。

四、提升能力,确保名副其实

党外代表人士的代表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同样需要通过能力的强化、水平的提升、实践的磨练,才能在使用中人岗相适、能岗相适。

以学习强化功底。当前,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的领域不断拓展,民主监督的范围不断扩大,只有加强学习,才能顺应形势发展需要。

以信念打牢根基。考量党外代表人士是否合格,不仅要看其工作业绩、社会影响和群众基础,更要考察其信念是否坚定、思想是否健康、作风是否正派。要发挥党外代表人士的引领作用,在各个领域培养一批能够与党亲密合作、具有较大影响、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代表人士,形成具有引领作用的群体和团队,在关键时候站得出来、说得起话、帮得上忙,真正起到作用。我们结合民主党派各种纪念活动、暑期学习活动、民族宗教论坛、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双思”教育活动等,加强了对各个领域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引导和思想教育工作。

以实践提升能力。要组织党外代表人士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情民意,走出办公室、实验室和图书室,走进社会、基层和群众,走出自我的小天地,走进实践的大舞台。我市根据培养目标和安排需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建言献策、定点联系、结对帮扶、捐资助学,救灾重建等社会服务等活动,使他们广泛参与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的实践之中,提升实干能力。

五、加强管理,健全长效机制

对党外代表人士的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要把建设与管理、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日常管理与目标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党外代表人士管理的有效机制。

建管相宜,寓建于管。统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其中更主要和更多的是做党外代表人士的工作。对于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而言,首先要立足于建,精心打造一支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同时要着力于管,着重强化党外代表人士管理的目标、思路、方式和重点,做到建中有管,管中有建。

动静相宜,寓静于动。要从时代变迁中把握党外代表人士的根本属性,从现实特点中探索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路径;动与静是相对的,要分门别类建立各领域党外代表人士人才库,完善相关数据、信息等软件管理,做到使用一批、储备一批、发现一批,保持党外代表人士与后备人才相协调、老中青相结合与短中长相衔接的适当比例和结构;动与静是相促的,既要保持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稳定性,又要接轨公务员管理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等新变化探索建立党外代表人士进退留转常态化的新机制。近年来,我部对担任领导职务时间较长、己转任其它职务和退出领导班子的党外代表人士,及时向市委提出建议,使其合理流动,并充实力量,完善结构,己先后有5人交流和转任,新考察提拔了6人。长短相宜,寓短于长。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和周而复始的过程,作为管理也要跟上不同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步伐。要完善利于长远的运行机制,健全务实管用的现行制度,制定各个领域党外代表人士的考核评价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要长计划,短安排,制定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的中长期规划和近期重点,树立使用也是培养的观念,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成熟一个,使用一个;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把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纳入目标管理,密切关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的党外人士,及时把他们纳入视野,跟踪进行培养、安排和管理,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篇2:着眼合作共事新格局构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新机制

切实搞好党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

坚持党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是我们党的一项坚定不移的长期方针,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大妥乡认真贯彻执行上级路线方针政策,建立健全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机制,不断加大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力度,打开视野选人,一把尺子量人,目前,全乡共有党外干部24名,其中副科级党外干部1名,非党站所负责人8名,最大限度地调动党外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形成共谋全乡发展的强大凝聚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精心培养,建立一支数量足、结构优、素质高的党外干部队伍,强化党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人才保障

1.强化人才储备,切实加强党外后备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定期组织开展党外人才资源调查,采取民主推荐、座谈会等措施,近年来,全乡有效建立了一支数量为20余人的党外后备干部队伍。由乡党委和所在单位进行重点培养,优先提拔,不断充实党外后备干部队伍。

2.强化培训教育,努力提高党外干部的综合素质。乡党委政府将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全乡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坚持每年举行四次以上的党外干部培训班,积极推荐党外干部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并将此作为选拔使用党外干部的必备条件之一。通过针对党外干部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多党合作的光荣历史,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科技、依法行政等知识,帮助他们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岗位履职能力,近三年来,全乡共有8人15人次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学习培训。

3.强化岗位锻炼,不断丰富党外干部的实践经验。在工作安排上,乡党委政府对党外干部一视同仁,积极选派党外干部担任驻村干部和其他重要岗位,接受实践锻炼。目前,全乡驻村干部共有22名,其中党外干部占8名,七所八站负责人13名,其中党外站所负责人8名。通过以上方式,安排党外干部在不同的岗位经受磨练、积累经验,从而使他们在政治上能更快成熟,工作能力上有更大的提高。

二、健全机制,制定一套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合作共事体系,强化党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制度保障

1.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确保优秀党外干部脱颖而出。始终坚持用人标准,做到既不吹毛求疵,求全责备,也不搞拉郎配,滥竽充数,确保人选素质。乡党委坚持每年对全乡党外干部的履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对党外后备干部人才库中的党外干部进行了全面考察。在考核方式上,坚持年终统一考核推荐、结合日常跟踪管理表现、基层群众反馈意见,进行综合评价、梯次排队,构建优秀党外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同时也培养了全乡党外干部自觉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立足岗位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

2.建立协商共事机制,确保党外干部岗位责权统一。在认真做好党外人士安排工作的同时,该乡还特别注重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工作的制度建设。把能否与党外人士搞好合作共事、能否培养选拔一批高素质的党外干部,作为检验乡党委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要求全乡各单位党组织:除涉及发展党员等少数党务工作以外,召开党组织会议一律要邀请单位内党外人士参加,积极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研究本部门重要工作和重大事务,要以党政联席会议等形式实行集体决策;在落实行政问责制上,明确党组织负责人与任行政负责人的党外正职负有同等责任,进而保障了党员干部与党外干部地位平等、责权一致。

三、党委重视,营造一个诚相待、真交友、共商议的宽松工作氛围,强化党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环境保障

1.从舆论上用心营造重视氛围。营造党委重视、各部门和社会各界支持党内外合作共事的格局,首先在于提高乡党委政府尤其是领导干部对合作共事政策要求的认识。近年来,该乡统战工作办公室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党外合作共事工作,主动争取乡党委的重视,形成了乡党委政府班子会议定期听取合作共事情况汇报、定期研究合作共事工作的长效机制,由乡党委的重视推动了全乡各部门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广泛宣传党内外合作共事政策知识,有效营造上下重视和支持党与党外合作共事的浓厚氛围。

2.在行动中真心落实关怀政策。乡党委从党委政府领导干部与党外人士“交朋友”入手,建立了乡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分管组织及统战工作的领导,所在单位领导三个层面的与党外人士“交朋友”制度,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定期走访慰问党外人士,带头与党外人士交心交友。党外人士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遇到问题和困难,可直接向联系的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反映,并及时得到主要领导的重视和帮助。同时,还明确党外领导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除有特殊规定外,一律与党员领导干部相同。在工作安排、福利待遇、配备办公设施等方面同等看待,个别情况还优先解决。使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乡党委的重视与关怀,更加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合作共事的岗位工作之中。

篇3:着眼合作共事新格局构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新机制

关键词:高校 党外代表人士 队伍培养

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主要是指在高校内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无党派(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队伍、少数民族代表人士队伍、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的建设。结合高校的统一战线工作,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改善领导班子结构,为高校干部队伍增添生机和活力具有重大意义。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针对学校高层次党外代表人士相对较少、影响力不高、后备人才储备有限、党外代表人士“代表性”不强等问题,围绕《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4号)的落实,充分发挥党委统筹协调作用,通过构建“谋规划、早选苗、提能力”三位一体的培养格局,着眼梯队建设抓后备培养,突出能力提升抓岗位成才,学校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呈现出数量、质量“双增长”的良好局面。

构建“三位一体”培养格局的现实意义

1.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摇篮

高校历来是统一战线各方面人才的源头,是培养党外代表人士的摇篮。高校党委通过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坚持标准、大胆使用等举措,可以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让高校这个知识聚集、思想聚集的地方,真正成为党外代表人士源源不断的输送阵地。通过强化培训、提升能力等教育和引导工作,提高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把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参政议政能力,让高校这个人才高地、科技高地成为参政议政能力突出的党外代表人士培养与实践的人才摇篮。

2.高校是培养青年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阵地

年轻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既是薪火相传的传统话题,又是常说常新的战略问题。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中始终活跃着怀抱理想、充满激情的青年人,是保持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年轻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解放思想的勇气,打开视野的决心,创新体制机制的力度,确保真正优秀的党外人才充分显现出来、及早用起来,形成持续健康成长的体制环境和文化环境;另一方面需要优秀党外代表人士自觉适应新变化,加强自我培养与提升,努力把自身培养成“政治上强”“工作上行”“思路上新”“形象上好”的优秀人才,能够经得起政治风浪考验、经得起人生风雨历练、经得起变革风险挑战、经得起钱色风情诱惑,成为“站得住”“镇得住”“顶得住”“守得住”的党外知识分子榜样。

3.高校是党外代表人士发挥影响力的重要舞台

影响力体现在个人的威信、号召力等方面,权威就是影响力的最高水平。高校汇聚了大量专业领域的拔尖人才,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和行业内,进行战略思考与规划、宏观设计与建构、中观布局与设计、微观探索与突破,在行业内、领域内具有高知名度、高曝光度、高话语权,在运用所学服务社会发展方面,具有更加科学严谨的理论分析、更加详实准确的数据支撑,因此,其对社会服务的影响力和对同类型其他优秀人才的感召力都是巨大的。

构建“三位一体”培养格局的重要途径

1.立足长远谋规划,完善制度达共识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培养工作,多次通过专题研讨、座谈会、调研走访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与建议,通过制定《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把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纳入校院两级党委工作体系中。《实施意见》明确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培养以发现、培育、管理、使用为重点开展工作。

《实施意见》起草和完善的过程,也是思想动员和统一认识的过程。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校党委将“调研走访”和上级精神宣讲紧密结合,变以往统战部门起草文件、背对背征求意见为统战、组织部门联合调研;通过深入基层宣讲文件,与基层党委负责人共同梳理人员基本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这种转变,有利于加强职能部门与基层党组织的沟通,使对策建议更有针对性。

2.着眼储备早选苗,建设梯队选好才

一是构建“组织—人事—统战联动”工作格局,提高选人参与面。把党外代表人士后备队伍建设列入全校人才队伍和干部队伍规划中,多部门合力开展选拔和推荐,广泛物色党外代表人士。统战部门定期听取学院党委推荐意见,依托民主党派、侨联组织推荐优秀后备人选,提高了党外代表人士发现工作的参与面。

二是坚持“政治+业务”双高选拔标准,不断提高选人覆盖面。坚持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选拔标准,努力实现各个类别党外人士有所覆盖,人数不断增加。一方面,要把具有教授职称的无党派人士、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侨联中担任一定职务并发挥较大作用的党外人士、港澳台胞及留学归国人员中的代表人士均纳入学校党外代表人士。另一方面,要结合新形势,面向海外留学人员、年轻人才选拔物色好苗子。

三是以老带新,不断提高后备人才数量质量。进一步加大对45岁以下党外代表人士的物色和多途径培养,对优秀党外代表人士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校—院两级党外后备干部队伍。

3.实践锻炼提能力,理论培训提素质

一是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理论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将“课堂讲授”与“实践考察”相结合,一方面选送优秀党外代表人士参加各级各类专题培训;另一方面开展特色活动,把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引导和教育贯穿于教学科研中。学校先后组织党外人士赴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山东冠县科研示范基地等进行考察,并组织他们参观十余所高校,就如何发挥作用,提高参政议政能力进行座谈交流。学校一名担任教学副院长的无党派人士参加了北京市无党派人士培训班后,主动撰写了培训总结,表示通过学习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认识,在今后人才培养中要更加主动地发挥“胶黏剂”的作用。还有一名担任科研副院长的民主党派人士,参加了北京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班后,表示要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高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促进高校改革的顺利实施,作出一个专家应有的贡献。

二是加大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培养力度。根据党外代表人士专业特长、年龄结构和个人经历等,量身制定培养方案。对挂职干部进行行政能力培训,指导他们在挂职岗位尽快适应角色,大胆开展工作。2013年,学校制定了《关于党外后备干部挂职锻炼的实施办法》,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党外人士到校内处级岗位挂职锻炼。

进一步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

1.高度重视、统筹协调是做好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重要保证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是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正在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推动高校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将是统一战线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基础性的工作。高校党委必须高度重视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强化统筹协调,并组织开展专题研究,进行专门部署、专项突破,安排专人负责,确保工作的长效性。

2.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纳入人才统筹是做好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机制保证

高校党委组织部、统战部、人事处和学院分党委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中应相互支持、配合,加强沟通协调,形成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推进不同层次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人事部门应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纳入全校人才统筹规划;学院分党委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中要积极参与到发现、举荐、培养等各个环节,形成全校上下重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

3.开展党外代表人士培养机制创新是提升其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

党外代表人士能不能真正发挥作用,不仅直接影响到其参政议政的效果,而且也影响到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成败。通过创造机会让党外代表人士参加挂职锻炼,不仅可以让其更直接地了解学校重大决策,而且还可以让其通过多层次、多方面地参与决策咨询和建言献策来拓宽他们的视野,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围绕党外人士自身特色和优势开展创新活动,是增强党外代表人士政治引导和思想教育针对性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上一篇:影响学习成绩的九种错误学习方法下一篇:学习十九大组织生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