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过程聚材

2024-06-24

写作过程聚材(精选4篇)

篇1:写作过程聚材

第一节聚材

材料对于写作的重要如同粮食对于做饭的重要;任何高明的作家或写家、写手,都不能在腹中空空的状态下凭空写作,此即前人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聚材的原则是“多多宜善”。这一环节的主要行为内容是:

一、观察写作中的观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观察,而是作为写作主体认识过程的观察。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知觉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过程。

写作观察的特征是:

第一,它有观察主体和观察客体两个侧面;

第二,它是以视觉分析器官为主的多种分析器官的综合活动;

第三,它是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

第四,它渗透着思维。什么是写作观察能力呢?写作观察能力是写作者进行观察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能动地发现客观事物的特点和变化的心理能力。观察能力的基础是人的感觉,它是视觉、听觉、嗅觉、昧觉、肤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活动。要进行观察,必须使自己的感觉特别敏锐、灵活,其中最主要的是眼明和耳聪。感觉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所接受到的信息,有80%以上是从视觉通道输人的,其次依靠听觉输入。

写作者要眼明耳聪,不仅要求写作者有健全的眼睛和耳朵,而且要求写作者善于运用眼睛和耳朵。具体地说,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集中注意。心理学认为,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这种指向和集中,人才能够清晰地反映周围现实中的一定事物,而离开其余事物。作者在进行观察的时候,眼睛的视线总是对准所注意的对象的某一点,并且不断地转动着视线以转换注意的目标。有意识地集中注意,有助于提高观察的效率。注意力不集中,我们的耳目五官是死的,心思也是散漫的,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观察时要集中注意,活用感官。第二、捕捉特征。写作者用眼看,用耳听,目的在于捕捉客观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是指人的个性、事的差别、物的不同。良好的观察能力要有良好的观察方法协同配合,才能共同完成观察的任务。

观察的方法主要有:

(1)寻根观察法:即老舍所说的“观察事物,必须从头至尾,寻根追底,把它看全,找到它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这种“寻根观察”,必须持之以恒,有的还要反复多次,才能“寻”出事物的“根”,否则就无法下笔。

(2)比较观察法:要观察到一个人物或一个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需要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才能掌握人物或事物的特征。

(3)定序观察法:观察是有意识的活动,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或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或由近及远,或由东到西,或由点到面,或由外及里……观察的顺序、方位不同,所观察到的情状也不相同。大自然的景物在不同时序节令里千变万化,而人类在不同的时间和气候里,也有各种不同变化。进行观察有时须根据需要改换观察时间,以便观察到人物或事物在不同的节令、时间中的不同表现及其特征。

(5)易地观察法:人物或事物在不同的空间里的表现是不相同的。同是一个人物或事物,在不同的地点就有不同的表现。观察事物也同样。如同为松树,平地之松与山顶之松不同。黄山玉屏峰有迎客松,是因山顶风大才使得松树伸出迎客之手。

(6)机遇观察法:这种观察不是按计划进行的,而是遇到机会,及时观察。如对海市蜃楼、车祸、火灾、救人等景物或事件,就需进行机遇观察。

观察的注意事项有:

首先,观察必须“五官开放”,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味觉和躯体觉,特别是要进行联想、思索,要将看与想结合起来。

其次,根据需要借助现代物理、化学的某些仪器和手段进行观察。

最后,观察要事先制订观察计划,按计划进行观察。观察中勤作观察笔记。观察后须进行整理、归类,以便使用观察获得的材料。

二、调查

调查指的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材料、认识事物的活动。“调查”往往和“研究”联系在一起。因为,这种收集材料、认识事物的活动必须是较为系统的,最后的结果应该是寻找到事物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调查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是:有的放矢,实事求是。

调查方法主要有:

(一)典型调查法--“选择一个典型开调查会”的调查方法。

(二)问卷调查法--根据调查目的要求,事先设计出调查的题目,以卷面上列出问题请被调查者回答或填写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后要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研究,从中得出结论。

(三)个别采访--以个人为行为主体进行的调查,主要方法是事先准备好采访要提出的问题,约定时间或随机进行。新闻、通讯、报告文学等写作常需要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调查取得材料。

(四)蹲点调查--到准备报道的单位住上一段时间,广泛地进行调查,使自己对这个单位有较全面、较深刻的了解,从而写出较扎实的文章。报道先进典型,多采取此法进行调查。

(五)现场调查--深入到事件正在发生的现场,调查正在进行的情况。

(六)查阅资料--间接调查方法之一。通过查阅当前的和历史的资料,可以丰富材料的内容,在写作时有更多的材料可供取舍。

调查应注意的事项:

第一,事先做好调查的各项准备工作,如认真制订调查计划,拟出调查提纲。

第二,充分认识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努力从获取第一手材料来开展和深入调查活动。所谓“第一手材料”是指: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而直接从所要报告的事实得到的材料。

第三,对第二手、第三手的间接材料既要大量收集,又要注意核实。这是因为从保真系数来看,这些材料相当脆弱的传递链条,在传递过程中易出毛病而失真。

三、阅读

社会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这是毫无疑问的。要写作,首先必须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进行观察、调查,直接取得写作的材料。但是,由于人们受到时间、空间、精力、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不能人人事事都去观察、调查,这就要求写作者去学习别人的直接经验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知识。因此,写作者必须大量地阅读,用人类的种种智慧来装备自已。

怎样阅读才有利于写作呢?

(一)选择好的书籍。培根说过:“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需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全神贯注,孜孜不倦。”因此,选择书籍,对准读书焦点,就成为学业上有所成就,写作上能有成绩的重要因素。

怎样选择书籍呢?

第一,根据专业需要选择好的书籍。为了选择好的书籍,最好向名家或有经验的人请教,也可通过自己的浏览进行比较,提纯拔萃。

第二,“广博”与“精深”结合。所谓“广博”,就是指既要读理论书籍,又要读文学作品,不但要读写作学和有关的专业书,而且要读专业以外的书。可以说,读书不广博,常常难写作。所谓“精深”,就是指在“广博”的基础上选择一门,深入钻研,力求精通。例如阅读文学作品,不仅要广泛阅读各种体裁的中外名著,而且应该就其中的某一类、某一部精读深钻,加以研究,有了发现之后才能执笔写作。广博与精深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宜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仅广博而不精深,就必然杂而浅。无广博而求精深,也不可得。

第三,勤做笔记和卡片。前人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写作的人,在阅读时必须勤做笔记、卡片。笔记和卡片是记忆的贮存器,是写作资料和素材的好仓库,又是思考的激发器和创作的发源地。为了积累写作资料和素材,除随身带着笔记本记下“思想的火花”之外,要专门置备读书笔记和资料卡片,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勤记笔记,勤做卡片。

第二节分析

分析是思维的深化和具体化。写作中的分析就是要对观察、调查和阅读所得到的写作素材,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的研究工作。这种分析工作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分析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能力,一个写作者必需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对客观事物、社会人生有正确的认识,在写作时才能提出正确的观点和解决的方法,使自己的文章有益于读者,有益于社会。分析,并非是在观察、调查和阅读之后才开始的。事实上,在观察、调查和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就已经在自觉地进行着分析。

分析,在调查和阅读过程中同样存在,并且不间断地进行着。当然,分析的工作在观察、调查、阅读之后的构思过程中显得更为突出。

这种分析工作主要表现为材料的整理、鉴别和观点的概括、提炼。

(一)材料的整理、鉴别对于观察、调查和阅读得来的材料,必须做好整理、鉴别工作。材料不经过整理、鉴别,材料的性质、真伪、主次、轻重就不清楚,也就无法选择,更不能使用。所以,材料的整理、鉴别是材料的选择、使用的基础,对于写作的成功与否,是很重要的。

怎样整理、鉴别材料呢?

以上的类别都是较大的类,适用于平日积累的材料的分类;而对于一篇文章的材料,则要分得细一些。

2、材料鉴别:材料之所以需要鉴别,是因为材料与事实虽有不可分的联系,但两者并不就是一回事,由于材料(事物和事实的各种形态、各种性质、各种来源的表象、表现、反映和记载等)常常是不能准确反映事实的,而有时可能是假象。一般情况下,眼见为实,但有时也会眼见为虚。

鉴别材料的主要方法是核实。有以下一些方法:

(l)溯本求源。应注意:引文要查原书、原件等原始材料;要尽量找到具有第一手材料的人核实几经传递的情况;有现场时,要赶到现场,在现场核实材料。

(2)寻求物证材料。

(3)多方证实各种物的材料、各种人的材料、各种时间的材料,在某一事实上说法是否一致。若一致,基本上就可以认为是得到了证实。

(4)逻辑判断。看这一材料是否符合逻辑规律。

(5)技术验证。有的材料需要进行化验,取得技术鉴定。

(6)校正误差。如将材料送本人审阅修订,或请原单位审核。

(二)观点的概括、提炼在写作中,观点的概括与提炼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现象(材料)只说明事物的表象,而观点才反映事物的本质。对观点的概括、提炼,主要体现为对一般的吸收和对特殊的摒弃,即在大量的同类事物中,通过鉴别、比较,剖开其表面现象,摒除其偶然的因素和非本质的细节,把握此类事物的特征。

对观点进行提炼应注意以下四点:

一、要善于提出问题。

二、必须从全部材料中概括、提炼观点--分析、归纳、挖掘事物的本质。

三、提炼观点要自然地得出结论,避免外加硬套,不能生硬拔高,不要骛趋新奇,走向极端。

四、在表述观点时,用语要准确精当,简明扼要,不能模棱两可,不可故弄玄虚。

第三节创意

写作是一种用语言文字表达人类思想感情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形成写作能力的话因素中,创意能力较其它因素显得更为重要。

第一,在深入生活、学习社会中去发现、去创造。社会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不仅是指生活供给我们写作的素材,而且是指生活启迪我们的智能,使得我们心明、眼亮、耳灵。意,在文学作品中是指主题。这个“主题”是从何而来的呢?当然不是天生,也不是天外,而是在生活中“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第二,要突破陈旧性思路,进行创造性思维。心理学家注意到,人的思维有一定的定向性,并受人的气质、所受的教育和自身经验的影响。这种心理定向,在写作中的表现为构思时沿袭陈旧的思路,阻碍作者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许多文章出现了雷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

第三,正确把握创意的方法。总结前人的写作经验,写作者要“脱套去陈”,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需要把握正确的方法:

(l)深入开掘主题。关于主题的开掘,作者应是一个剖玉的巧匠,不应该是一个单知砸石的小工。不然,即使握有卞和之玉,也难免不轻易抛弃。因此,只有深入开掘--认识、分析、研究、发现,才能获得新颖的积极的主题和思想。

(2)进行改造制作。一般来说,写作者只有对原材料进行改造制作之后才能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使主题具有崭新的意思。

(3)选取立意角度。文章的主题是否新颖、深刻,与立意的角度很有关系。对于同一个事物,立意角度变换,往往会出新意。因为客观事物具有多面性,是立体化的,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去想,就会发现不同的思想意义。其次,借鉴不应依傍古人和他人。这就是说,要做到“创意造言,各不相师”。

第四节运思

运思是作者对材料进行思维加工的过程。在文艺创作中,运思又称为构思。运思对于写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写作从本质上说就是写思维,即用语言文字表现作者的思维活动和结果。不进行运思,就无法写作;不善于运思,就不善于写作。所以要写好文章必须做到“意在笔先”、“凝神结想”、“惨淡经营”、“心营意造”。初学写作者只有勤于运思,在多思多想中锻炼思维能力,才能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进行写作运思要掌握运思的六个特性:

一、创新性。写作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创新是写作运思的目标。创新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创新,常常是辛苦的、艰难的,甚至需要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创新性体现在写作的各个环节上,必须在各个环节上进行创造性思维。

二、求美性。运思的整个过程贯穿着写作者对美的追求。不仅追求内容美,还要追求形式美,并且总是希望自己的文章或作品能绘读者以美的享受。要使作品达到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需要写作者的多方面努力,主要是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立意要既新颖又深刻;结构要有创造性,敢于“标新立异”;语言使用上既符合“约定俗成”的原则,又要进行艰苦的提炼、加工;还要根据文章体裁、读者对象灵活地使用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段,尽可能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三、灵活性。运思中的思维活动是十分灵敏和活泼的,常常不是线性的、连贯的,而是跳跃的、变化的。作者沿着某一个思路进行思索,当受到阻塞时,可以继续钻研,冲破障碍;也可以改换方向,从一个新的思路去思索。在运思中,思维的触角时时伸向四面八方,选择最佳的运思角度,保证思维沿着正确的路线前进。

四、贯通性。运思的贯通性是指不论写什么文章,都要使思维的脉络连贯、畅通。这就是古人论文时强调的“文气”、“文脉”必须贯通,要“首尾一体”。所谓“文气”,有着两个因素:其一是思路--内在的逻辑力量,其二是语气--外在的表现形式。文气的贯通,表现在思路上,就是要合理、有序、连贯、周严;表现在语气上,则是要力求自然、连贯、流畅、通达。在运思中,一般作者都很重视思路的贯通,而对语气上的问题则较少留意,这是须注意的。

五、综合性。运思不是以单一的思维方式进行的,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综合活动的过程。在运思中,直觉、联想、想象、灵感、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方式都在积极地活动着,对运思的结果产生着效应和影响。而且,意识、下意识、记忆、感情也参与其中,发生着积极的作用。

六、个体性。运思是由作为写作主体的写作者个人所进行的。任何文章或著作在写作时,其运思都表现出写作者的个人风格,使运思具有个体性的特征。即使是由几个人合作撰写的文章或著作,在全文或全书的体例、语言、文风等方面有统一的要求、规定,然而在执笔人员对其所分工撰写的部分进行运思(构思)时,也是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他的个性。这是因为,一个写作者的运思习惯是长期形成的,它在集体合作撰写文章或著作时也无法磨灭,而是会表现在运思的过程中。所谓“文如其人”、“风格即人”,就讲的是运思的个体性。

写作运思的主要方法有:

一、自由运思法。作者思维活动不受任何预定的路线、目标的限制,而是自由自在地进行,“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感知开始,作者的思维机制就无拘无柬地运行起来,各种思绪和各种记忆中的表象会连翩不断地呈现,既有形象思维在作用,又有抽象思维在活动。在这种自由运思中,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都是自然而然地出现的,是像泉水涌出来的,又像溪水流出来的。文学创作中的意识流,属于自由运思的范畴,主要是指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和象征等构思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掌握自由运思的方法,要靠学习、借鉴,要靠自己长期的写作实践,去运用,去体会,由“生”而“熟”,由“熟”而“巧”。

二、命题运思法。命题运思又称为限定运思。写作训练中,学生作文时经常要进行命题运思。其方法是,首先对教师的命题及要求进行思考,也即审题,弄清题目的含义、要求的文体和写作的范围;然后根据命题要求选择材料,确定中心,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由于题目是他人定下的,因而作者的思维活动受到了限制,必须朝着规定的写作目标进行运思,并通过运思达到这一目标。与自由运思相比,作者进行命题运思时不能无限制地自由选材、自由立意、自由联想、自由定体(体裁),然而作者可以在命题的规定性之下充分发挥运思的主动性,仍然能够使运思取得良好的结果。这是因为他人命题之后并未完全限定作者只能使用某一类材料,确定某一条思路表达某一种思想,写出某一样感情,而是在这些方面都留有广阔的天地,运思的进行还是比较自由的。前人写旧诗,标题常用“偶成”和“赋得”的词语,所谓“偶成”就是自由运思写作的,而“赋得”则是定题分韵后再运思的作品。

三、形象运思法。这是写作运思中的形象思维方法。这种形象运思法,是一种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思维方法。在文学创作中,它不仅始终不离开生活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形态,而且驰骋着想象、饱和着情感,围绕艺术形象的萌生、发展、成长的过程而进行思维。其思维的结果,不是以抽象的结论,而是以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来揭示出生活的某些本质或规律。形象运思法在写作者进行运思的过程中,是与艺术感觉、情绪记忆、联想、想象等交融在一起的。形象思维并非与理性无关的,而是和抽象(逻辑)思维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能否正确地运用形象思维法来进行写作,取决于写作者的思想水平、生活经历、文学素养及掌握艺术技巧的程度。初学写作者要通过多练和运用情绪记忆、联想、想象来掌握形象运思法。

四、抽象运思法。这种运思又称为逻辑思维或理论思维方法。所谓抽象运思法,不同于感性的直观,它是对于客观事物抽象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方式来反映事物的本质的。抽象运思法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两者是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但它们不是平等发展的,而各有特殊的思维规律。抽象运思法在议论文、杂文、评论(思想评论、文艺评论、新闻述评等)、学术论文写作中经常运用,在文学创作中也同样地存在着。初学写作者可以通过辩论、演讲、发言、写议论文等,掌握抽象运思的方法。

五、创造运思法。创造运思法的主要内容是灵感(顿悟)思维或称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的写作必须使用创造性思维来进行运思。要获得灵感,首先要勤于思维。其次要善于用脑。这里的关键在于作者要选择自己用脑的“最佳时间”,充分发挥大脑的多功能的机制作用,用有意识调动潜意识,从而诱发灵感。

六、想象运思法。想象运思作为一种运思方法,指的是作者进行回想、联想和想象来处理、加工材料,升华和提炼主题的思维行为。首先,早已储存在作者头脑深处仓库中的印象,由于外界的刺激或主观的探求,被启发出来,鲜明地浮现于脑际。这时在头脑中呈现的形象是过去直觉印象的再现,因而称之为回想。它是形象的记忆,但已不同于一般的记忆。回想在文学创作构思中十分重要。在写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场景时固然需要,写游记、自传、回忆录之类的文章就更离不开视觉印象的回想。其次,在进行回想时,常常会从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有的是接近联想,有的是类似联想,又有的是对比联想,还有的是象征联想,以及推测联想。比如李白为了写他与汪伦的友情,经过运思写道回想和联想中的形象,都是作者头脑以外已有的事物,而想象的形象则是作者自己头脑创造的产物。当然,这想象的形象也是以生活中的事物为依据的。

对上述运思方法的理解与掌握,不能只凭记忆,重要的还在于实践,要与立意炼意、聚材选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润饰修改等结合起来,使之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

第五节构篇

在一篇文章从无到有的成形过程中,剪裁和结构处于关键的地位。学习写作就要自觉锻炼这种“剪裁与综合”的能力。

一、剪裁写作者为了组织材料成为一篇“天衣无缝”的文章,首先就要按照构思对材料进行选择、取舍,这就是“剪裁”。剪裁的主要内容是:区别主次,进行取舍,确定详写和略写。

初学写作者提高剪裁能力的方法主要有:

(一)养成敏锐的眼光和善于思索的头脑。写作时的剪裁,从字面上看虽然和服装师的剪裁没有什么两样,但在实质上却是差异很大的。因为,服装师面前有现成的布和剪刀,而写作者所面对的是社会生活和客观事物,它们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和表现,不是可以随意“剪裁”的。这就要求写作者在剪裁之前反复考虑,从那些表面纷坛复杂的现象中看清楚哪些是能够反映生活中某种本质规律的现象,从而将它们选择出来;至于那些不能反映这一本质规律或与这一本质规律无关的现象,则加以剔除。

(二)以确定的主题或中心人物、事物作为剪裁的中心。客观的人物、事物和现实的社会生活及自然界是五光十色、纷纭杂乱的。对它们进行剪裁不能是下意识的,而是要按照立意自觉地进行。凡是有利于表现立意--主题(中心人物,中心论点)的材料,就选取备用,相反的则舍去。以小说写作来说,它是以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和表现作者的思,就要以中心人物性格的逻辑发展作为剪裁的中心。

(三)在剪裁过程中注意完整与多样的统一。写作者对材料的剪裁应当有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安排,不应当是东一片、西一片地剪裁。因此,剪裁之前也要有周密的构思。由于剪裁是为了缝合,所以要从整体上,宏观上着眼,来安排剪裁的每一个步骤,以保证篇章的完整性。当然,完整不等于单调,完整是多样的统一。

(四)剪裁应当注意加法与减法的辩证关系。剪裁不是照搬生活纯客观地进行的,而是要增加一些生活中所没有的东西,删减掉一些生活中本来的东西。尤其是文学写作更是如此。哪里要用加法,何处该用减法,要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来决定。然而减法是用得最多的因此,剪裁就要把那些不相关的、非本质的东西通通剪去。只有这样,那些必需的、本质的东西才会显豁、突出。处理好剪裁中加与减的辩证关系,是整个写作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二、结构结构是紧接着剪裁之后的一项整体构造工作,也称为“布局”、“谋篇”。它的任务是使文章“言之有序”。

文章的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两种:

(一)内部结构主要指构成文章的思路和线索,是文章的内在逻辑在篇章中的表现。思路是写作者写作时思维活动的路线;线索是写作者用以串连全文思想内容的人、事、物、情、理。在具体的写作中,思路和线索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内部结构主要有两种类型:

1、主观型结构。这种结构是以写作者的思想认识、心理活动的次序、变化来组织材料的。主要有:①情感结构。这是写作者按照自己的主观感受、情绪变化来组织材料、进行表现的形式。②思辨结构。其特点是按写作者的思想认识、理性分析进行结构。如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摆出谬论”、“批驳谬论”、“击破谬论”写出的评论文章。③意识流结构。写作者依照自己意识的流动来组织材料。这种结构的内容通常表现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象征暗示”。

2、客观型结构。这种结构是以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结构为依据组织材料、进行表现的。具有明显的“摹制”的特点。主要有:①时空结构。写作者依照客观事物的产生、发展、消亡的时间、空间对材料进行组织和安排,不加任何的改动、调换。②人物结构。写作者客观地依照起初人物的原样进行写作,保存原有人物自身的结构特点。③事物结构。写作者客观地依照事物本身的内在结构组织材料。

(二)外部结构主要指文章的外部存在形式。它的结构方式主要有:①纵式结构。从开头依照“顺流而下”或“直线向上”逐层发展到结尾。②横式结构。从开头至结尾的各层次之间是平列的形式。③交错式结构。即以纵式为主、横式为辅或以横式为主、纵式为辅而纵横交错地安排材料。④连环式结构。用一环扣一环的方式将有关的材料组织起来。⑤包孕式结构。一种结构中包含着其它结构的形式,如大的结构中包含着中、小结构,是故事中套故事的结构。

外部结构的主要内容是: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

l、层次是文章中各层意思的次序,标志着文章内容展开的步骤和次序。一篇文章的主题往往要分几层意思才能表达清楚,每一层意思就是一个层次。层次也称为“意义段”。段落是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相对独立的单位,它服从于层次的安排,是层次的具体表现形式。通常称为“自然段”。

2、文章的层次和段落是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阶段性和人的思维认识过程的阶段性反映,也是文章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安排层次段落,可以分清先后主次,理清来龙去脉,使文章能有步骤地展开,将文章结构成一个连贯的有机体。

3、层次和段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层次是整体布局的问题,是整篇文章展开的一个步骤。层次可包括段落,段落从属于层次;有时一个层次的内容比较单纯,只需一个段落即可说明,这时候层次和段落在形式上是一致的。在写作时,先要把文章的层次安排好,具体的段落在执笔时再斟酌、确定。

4、不同文体在层次安排上有不同的方法。一般来说:议论文的层次应根据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确定它们在文章中的地位和次序。

5、划分段落的原则是:要注意内容的单一性和完整性。凡是揭示层次内容必须单独成段的,就要作为一段。段落的多少和长短,均应视文章内容的需要,体裁的特点,有利于表达来确定。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在文章中体现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的一种结构手段。运用过渡和照应,可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因此,写文章必须讲究“起承转合”。

过渡,是文章中各层欠、各段落之间的桥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般在这些地方需要过渡: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由叙入议,或由议到叙,由写景到抒情;今昔相联;地点、事件转换;由环境到人物;从概述到详述,或由详入简,从正面到反面,或从反面到正面;等等。可以采用段落之间空行、关联词、过渡句(陈述句或设问句)或过渡段等方法过渡。

照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交代又包括伏笔。照应既反映篇章的严谨又表现脉络的连贯。常用的照应方法有:首尾照应,论点照应,性格照应,事物照应,气氛照应,等等。开头和结尾开头和结尾是体现文章结构完整与否的重要标志。它们必须统一在完整的结构之中,不可脱离主题或中心思想而游离于整体之外。

开头的方法很多。例如:开门见山;揭示内容;交代写作动机或目的;直述人事,写景渲染气氛;抒情感染读者;独白或对话;引文兴起议论或叙述,等等。

结尾的方法也很多。例如:点明题旨;总结全文;号召或希望;含蓄深意或提出问题;用开头的表达方式回环照应;干净利落,嘎然而止;等等。运用怎样的开头和结尾,应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和不同的文章体裁、不同的读者对象来决定。要写得简洁、有力,力求新颖、生动。

三、构篇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结构的基本原则是:

(l)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

(2)有利于主题的表现而不是相反。

(3)要考虑不同体裁、不同读者的不同要求。

(4)应“量体裁衣”、“因文布局”,努力求异、创新。

(5)要求做到:严谨、自然、完整、统一。

提高构篇能力应注意四个方面:

第一、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注意“缎炼思路”,重视思维活动条理性的训练。

第二、重视“打腹稿”,要学会“袖手于前”、“凝神结想”、做到“成竹于胸”,使文章结构具有严密鲍逻辑性和条理性。

第三、养成编写提纲的好习惯,按提纲写作。

第四、经常进行剪裁和结构的单项练习,如层次、段落安排,选择开头或结尾,等等。

第六节修改

修改是使文章完成的最后一项工作,只有认真修改、精心修改,才能使文章完成并获得成功。否则,将会“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修改的过程是反复加工、反复锤炼的过程。只有通过反复修改,才能把曲折、复杂的客观事物反映得准确、恰当。

修改可以改正错误的不当的字、词、句、段,达到去粗存精、改错为正、弃坏留好的目的。因此,修改是使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保证。那末,如何进行修改呢?

首先,要明确修改是指初稿写就后直到定稿的一个过程。初稿写得好,也许只需改动个别字、词或标点符号。初稿写得不好,则需花费较多的时间、精力,大段大段地修改,甚至全文重写。

其次,修改文稿可采取以下一些方式:

(一)将全文细读一遍,边读边改正错别字和漏写的宇。

(二)从宏观上审阅主题、材料、结构、语言。

(三)假设自己是读者,考虑一下:“我读这篇文章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

(四)从微观上斟酌、修饰字、词、句、段。

第三,修改文稿的主要方法是:

(一)检查观点:看是否有错误和偏颇之处。如有,应加以订正或重写。

(二)检查材料:看其与观点是否一致。如有不一致的材料,应删去,并改换新的材料。

(三)检查结构:如开头、结尾欠好,应修饰、润色或改写;如发现是多余的,则删掉。对于层次、段落,如认为不顺畅、欠合理、不连贯,应加以调整、增写或削删。对缺少过渡和交代、照应的,则补写。原则是:务使全文“言之有序”。

(四)检查语言:

1、根据不同文体对语言的不同要求进行检查;

2、检查每一个语句是否符合语法,在修辞上是否妥当;

3、通览全篇,看语言风格是否统一。凡是不合要求的,均应修改。

(五)检查文面:文面即文章的外表面貌。检查文面就是要检查文字书写、标点符号、行款格式是否规范化。

具体工作是看文稿:

1、是否符合行款格式要求;

2、是否符合标点符号书写规定;

3、有否错字、别字和不合规范的简化宇;

4、数目字的书写有没有不合要求、规定的。凡检查出的错误,均要认真改正。

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修改能力呢?

第一,学习名家的作品或文章手稿。

第二,向有经验的作者或报刊、出版社编辑学习。也可以请他们修改自己的文章。如无条件,则可以对照原稿和经他们修改的定稿,加以比较、研究。

第三,经常修改自己的文章,并注意小结。

第四,争取帮助他人修改文章,从中取得经验。

写作过程聚材创意运思构篇修改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范文网】

篇2:写作过程聚材

所谓过程写作, 就是强调以实际应用为最终目的,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一种符合高中英语新课标要求的写作教学方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写作是一个重要环节, 而“结果教学法”是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由教师将大量英语写作范文提供给学生, 并由教师来分析、讲解这些范文, 再要求学生根据范文进行写作, 写作完成后由教师批改并打分。结果教学法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始终为被动状态, 写作思路受到限制, 缺乏自由创作思维能力。然而, 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 对过程写作法的推进与实施, 则能够保证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并且在写作时变被动为主动, 全面拓展创新思维能力。

一、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过程写作法的实施步骤

1. 分组讨论

学生开始写作前, 英语教师可为学生多提供些写作体裁与写作题目, 将学生进行四人一组的划分, 并相互讨论, 并在交流时各抒己见, 集思广益以最终确定写作题目。之所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写作题目, 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写自己感兴趣或者比较擅长的内容。

2. 初稿写作

初稿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提纲, 对英语文章进行初步创作。这个过程中, 学生完全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 对自己的英语写作内容予以完善。

3学生互评

学生在完成写作后, 英语教师先不对其评阅。可由四人小组作简单互评。这样, 学生在对同学写作问题及错误予以指出的同时, 还能够学习对方写作技巧及方法。

4. 教师评阅

学生互评后, 英语教师可认真评阅学生的作文, 明确指出他们在文章中所出现的语法错误、语句错误以及单词拼写错误等。必要时, 还可以当面批阅, 或个别指导。

5. 最终定稿

每位学生对同学和老师给予的建议与意见进行综合, 并进行认真修改。同时, 学生最好能够将出现过的错误及修改意见都整理罗列在专门的笔记本中, 以便需要时作为参考, 避免同样的错误重复出现。

二、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巧用过程写作

1.过程写作要具备全面系统写作框架

英语教学中的过程写作仅为一种教学形式, 但仅依靠一定的方法、步骤, 还不足以写出一篇好的英语作文。英语教师应该利用此训练方式, 让学生形成系统的英语创作思路。因此,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能够全面完整地搭建英语写作框架的能力进行培养。比如下面这个写作题: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 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工厂气体排放、汽车尾气以及河流污染等都对人们生产与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作为一名合格公民, 所有人都有义务与责任对那些对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为进行遏制。根据以上内容, 创作一篇120词左右的英语短文。”

依照以上内容, 学生在写作前, 必须要形成一个系统全面的写作框架。第一段描述现阶段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 及其产生的原因;第二段具体介绍为保护环境应该采取的措施;第三段主要是对整篇文章做一个总结。

2. 过程写作要具备精炼清晰的英语写作语句

有了体系与框架, 一篇英语作文基本成形了, 但要精益求精的话, 还要注重遣词造句。因为高中英语语法通常较为繁杂, 而且部分词汇也存在一定难度, 所以在进行英语写作时, 写好内容还对单词与语句的使用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高中阶段, 考生如果想在英语写作部分取得高分, 不仅要正确使用词句, 还要能够熟练使用精美词句, 以达到润色文章的效果。

三、结语

篇3:写作过程聚材

写作过程可分为准备、初稿、反馈和修改定稿四个阶段, 它们相互交叉, 循环往复。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构思阶段, 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 学生对题目进行探索, 了解和发现对题目的认知度。这时所要关注的并不是立刻写出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句子流畅的好文章, 而是使学生先对与题目有关的各个方面进行探索。老师可以采取一些创作技巧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挖掘题材的内容。接下来的第二步就是整理第一阶段产生的素材, 确定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目的, 然后再集中构思, 草拟提纲。准备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 它对提高学生随后的写作活动的积极性和态度十分重要。笔者提出集体定稿的方法,即教师可以用你认为合适的方式把写作题目写出来,或口头或印发或写在黑板上自己决定。要求全体学生口头作答,每人一次说一句,凡是大家认为合适的句子就写在黑板上,若句子略有毛病,可以适当修改后加以采用。如果不能用,可找下个学生再说一句。经过比较,筛选出较好的一句。要特别注意句与句之间的顺序和上下文的连贯性,避免重复或脱节。这种集体黑板作文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把学生“导”入到教师的思路中来,不能形成你对,我也对,大家都有理,最后一片混乱。这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善于控制课堂的发展情况。

二、初稿阶段。

学生经过第一阶段的认真准备之后, 便可进入初稿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构建文章框架, 看是否符合原先的设想。在这一阶段,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 写初稿是一个反复进行的思维创造过程, 是一个构思、修改, 再构思、再修改, 直至完成初稿的过程。对于学生构建框架的能力提高,教师可着力让学生进行缩写练习,如学过一篇课文,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抓住要点或关键句子,删去次要细节,对文章进行概括缩写,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例如,结合每课的问答练习,因为书后的练习是按课文段落的先后顺序排列的,因此把每个问题的回答写出来再稍加改动,这可整理出这篇课文的内容概要。另外,还可让学生先练习段落大意,再过渡到缩写全文。先找出各段落中的关键性句子进行处理,然后按篇章结构,顺序把其自然连接成文,要注意条理清楚,文章通顺。

三、反馈阶段。

反馈是过程写作法的中心阶段, 它介于初稿和修改阶段之间, 通常采用书面和口头两种形式。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增强读者意识, 降低写作焦虑, 弥补自己文中的不足。” 反馈可以来自老师, 也可以来自同伴。无论来自哪方面, 它都会使作者了解到“读者对自己文章的评价和态度, 了解自己对原来想法的表达程度, 了解文章信息是否充分, 结构是否合乎逻辑, 思路是否清晰, 词和时态的选用是否正确。反馈不仅会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 也便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 促进初稿的改进。

四、修改阶段。

修改阶段是过程写作法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在某种意义上说, 修改是一个再认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修改的目的主要是“更好地组织文章的内容和观点, 使作者的创作意图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修改分两个层次: 宏观修改和微观修改。宏观修改涉及的是通篇的内容和结构; 微观修改涉及的只是段落和谴词造句。修改应本着以下指导原则: “文章主题是否突出; 内容是否充实; 内容与写作目的是否一致; 文体是否恰当; 开头结尾是否合理; 细节是否典型充实、富有条理; 论据是否正确; 段落结构安排是否适当; 句型是否正确; 用词是否恰当; 表达是否准确; 有无语法错误; 有无拼写等错误。”以上种种都对学生的修改质量提出了高的要求,笔者在以下方面做了尝试:

1、分析语言错误

因为母语和目的语存在着不同的语法和特点,学习外语总会受学习者母语的影响。随着外语学习的不断深入,一种被称作中介语的独特过渡语言系统在学习者头脑中会形成,这种语言系统是由多种因素对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干扰而形成的一种偏误系统。为了使学生摆脱母语及其他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干扰,逐步向目的语靠拢,写出规范的句子來,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分析比较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并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找出其中的原因,并纠正这些错误。

2、练习句型转换

通过对句型转换的练习,训练能使他们用不同的句子去表达同一种意思,让他们学会并掌握多种表达方法,有利于今后写作时灵活运用,避免句式简单、呆板。具体练习如:简单句与复合句型之间的相互转换、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名种句式之间的变换等等。教师要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句型,从而使语言生动,有变化。例如:

They will have to put off the sports game because of the heavy snow.

可以改用多种句式来表达:

They will have to put off the sports games because it is snowing.

They’ll have to put off the sports games on account of the heavy snow.

Owing to the heavy snow, they’ll have to put off the sports games.

让学生通过句型转换来培养扩展句子的能力,也能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总体而言,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有一个过程,要有足够的写作实践,注重学生的写作过程,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篇4:写作过程聚材

我们以为, 要想完成这一转型, 需从课程内容、写作载体、写作时间、写作课堂四个维度进行。

一、课程内容整合:追求序列建构

(一) 着眼“三线”整合课程内容

1. 单元主题线。

我们以教材为依托, 结合各个单元的阅读课文主题, 对学生进行主题序列写作训练, 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阅读课文的主题为“成长”, 本单元的同步写作训练主题就为“成长”。

2. 课文写作特点线。

我们以教材为依托, 结合具体阅读课文的写作特点与课后练习的提示、要求, 对学生进行微格写作技法的序列写作训练。如对应“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伤仲永》设计题目:“在《伤仲永》中, 王安石只安排了一句语言描写:‘泯然众人矣!’这一句话, 把王安石的惋惜之情清晰地表达出来了。同学们, 你们能不能也描摹出一个场景, 用一句语言进行概括?”

3. 时鲜主题线。

我们以班团活动、社会热点、传统节假日为依托, 对学生进行时鲜主题的序列写作训练。如八年级下册第一个单元的训练任务对应的时间是3月份, 我们在“链接时鲜”栏目中就设计了“3月的重大节日”“时鲜主题学生推荐”两项内容。

(二) 着眼“三块”整合课程内容

1. 微格技法训练板块。

我们要求教师进行限制性分解训练, 使学生了解常用的文体结构常识, 学会基本的写作技巧。因此, 本板块的训练分为两种:写作技巧训练和文体结构训练。两者的具体训练任务分配见表1。

2. 成长主题训练板块。

这是限制性综合训练, 是要把学生的成长内容放到写作的视野中来关注, 具体训练任务分配见表2。

3. 写作习惯训练板块。

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我们分期分年, 由易到难, 序列性地设计了读书随笔、生活随笔的训练任务。这一部分训练内容侧重关注学生的课外生活。具体任务分配见表3。

二、课程载体编写:追求多元同步

我们编写了融日常训练、综合训练与阅读积累为一体的《初中写作同步序列训练学习指导书》。这套学习指导书还追求与学生的生活同步, 与课本内容同步。

《初中写作同步序列训练学习指导书》共分6册, 每学期使用一册。每一册设计了7个单元的训练任务:前6个单元的训练任务与课文内容同步, 第7单元的训练任务为自由创作, 与课文内容不同步, 但训练目标与本册一致。前6个单元按照每个单元三周的训练任务来设计 (共设计了126天126个训练任务) , 第7单元按照两周的训练任务来设计 (共设计14天14个训练任务) 。另外, 综合训练每一个单元一次、升格作文训练每周两次。这样, 初中三年共设计了840天1134个训练任务。节假日学生自备练习本自主写作。

《初中写作同步序列训练学习指导书》分“单元提示”、“日常训练”、“升格训练”、“阅读积累、“综合训练”五部分。 (1) “单元提示”包括四部分内容:“训练序列 (呈现统筹分配的序列训练目标) ”、“链接教材 (呈现本单元课文的文体结构、写作特点) ”、“链接阅读 (呈现教材推荐阅读的名著、教师推荐阅读的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篇目、学生自主推荐的与本单元有关的阅读篇目) ”、“链接时鲜 (呈现与本单元、课文对应的重大节日、历史事件、社会热点) ”。 (2) “日常训练” (见“案例1”) 分五天设计, 共三部分:“自评、他评 (引导学生写完作文就修改, 让教师、其他同学提阅读意见) ”、“目标训练内容 (序列目标的训练任务) ”、“体验最深、最有意义的事和话语 (学生用一句话来记录当天的重要事件、话语, 学生可以记录一件, 也可以记录多件, 给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的空间) ”。 (3) “升格训练”设计了周六、周日两天。其中一天让学生再次修改整理出本周五天的写作内容, 至少整理两天的选连任务, 学生可以在周一到周五期间进行;其中一天让学生根据自己本周的训练不足自主设计一次训练任务。 (4) “阅读积累”让学生回顾一周内阅读的内容, 避免学生只摘抄不温习、应用;让学生记录自己搜集到的与本周“综合训练”作文有关的素材。 (5) “综合训练”把本单元的训练序列目标综合设计后形成一次“大作文”进行训练。

案例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周周二的训练任务

◎目标写作部分。回首童年, 灿烂的春光中, 有和同学踏青的美好回忆;厚厚的相册里, 留住了那么多熟悉的笑脸;毕业纪念册中, 小学同学的签名笔迹似乎还未干……闭眼静思, 那么多鲜活的面容飞扬在眼前———同学们, 用100字勾勒出一位个性鲜明的童年伙伴吧!

◎今天体验最深的事 (话) 、最有意思的事 (话)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优越一些、微机水平高一些的学生, 我们也倡导利用电脑、手机等途径进行网络写作, 但写作的内容还是要来自学习指导书。

三、写作时间调整:追求主体落实

写作应强调学生的“内心世界”的作用, 学生在自我发现中生成的写作内容, 往往容易调动自己的写作愿望、知识储备与经验基础, 更便于完成从计划、执行到监控自己的写作全过程;另外, 初中生最好能在有组织的且能及时得到激励和支持的专门时间内、专业氛围中进行写作。基于上述两点考虑, 我们调整了作文课的课时设置。

一是把两节作文课分成大课 (60分钟) 和小课 (30分钟) , 不再是45分钟一节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的精力、体力允许的前提下,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经历一次 (可以是一次日常训练也可以是一次综合性训练) 完整的写作过程, 超越原先在45分钟内学生的写作思维容易中断、写作行为反复的僵局。

二是把作文课设置在周一上午的第三节课 (大课) 、第四节课 (小课) , 不再设于周四、周五。把作文课调整到周一, 一是为了对本周的日常训练目标进一步明确、拆解, 然后对学生的写作进行集中辅导;二是为了把综合训练目标的部分子目标合理地分解到本周的每一天来进行拆解性训练;三是为了便于学生自主训练, 学生的写作学习在周一时有了明确的方向、任务, 学生可以随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进行自主写作练习。

三是以每三周 (约一个单元的训练任务) 为一个分析时段, 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 自主选择一节课来全面地总结本单元日常训练的情况, 或者是进行一次综合性训练。每三周, 拿出一节课来总结本单元的日常训练情况, 不会多占课时。其次, 平时上课时, 教师也会在阅读课堂上总结学生的日常训练情况, 但毕竟时间有限, 内容单薄。而且, 学生们反复地修改自己的写作序列训练文章, 写作水平提高是稳定的, 需要阶段性地总结一下。尤其是一些训练因子比较繁杂的综合训练任务, 多个子目标的训练效果的合成, 需要在一个时间段里积淀完成。比如, 在“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我们意图进行想象、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的综合训练。我们便在第一周出示了一张繁花盛开的小巷的照片, 让学生给这条小巷命名, 并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景物描写, 发挥想象, 采用多种修辞、多种感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方法, 描写出小巷的美景, 不少于150字。第二周时, 我们又出示了一张阴暗的小巷的照片, 假设这里曾是个陈旧、阴暗、肮脏、冷清的小巷, 让学生发挥想象, 运用景物描写描述它的样子, 不少于150字。第三周时, 我们让学生写半命题作文“××小巷的‘传奇’”, 让学生发挥想象, 假设造成小巷陈旧、阴暗、肮脏的原因是什么?又是什么人的到来让小巷变得非常美丽?在这条小巷中发生了怎样的“传奇”故事?让学生写不少于500字的作文。同时, 我们让学生把前两周的景物描写的最终结果自然地融合到这一次的作文写作中。这样的写作跨周进行, 也是为了让学生真正经历一次完整的写作过程。

四、写作课型运用:追求环节驱动

我们设计的大课和小课的基本流程是一样的, 但日常训练和综合训练的流程又是有差别的, 意图让预写、写作、分享、修改、评价、升格等环节相互驱动, 循环往复, 便于最大化地发挥每个环节的作用。

(一) 日常训练的课堂结构设计。

第一, 大课的课堂结构。周写作辅导:教师解读本周的日常训练目标, 尤其是要明确本周的训练目标和综合训练目标的关系, 让学生明确本周的写作目标和任务, 对学生的日常训练进行集中辅导, 此环节大约安排15分钟;本课写作辅导:投放综合训练目标的子目标, 进行写作指导, 明确本次训练的目标、要求, 师生共同讨论写作思路, 此环节大约安排5分钟;自主写作:学生完成写作任务, 此环节大约安排30分钟。自主修改: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此环节大约安排10分钟。第二, 小课的课堂结构。互改作文:学习小组内互相批阅、交流大课上写的作文, 并推荐出优秀作品, 以备班内交流, 教师同时也要快速地阅读一些学生的作文, 提出修改建议, 此环节大约安排10分钟;完善定稿:学生按照学习小组内的交流情况与教师的建议, 完善文章, 此环节大约安排5分钟;佳作赏析:各小组展示佳作, 并说明推荐理由, 班内加以欣赏、点评, 教师加以总结, 此环节大约安排10分钟;升格拓展:根据课堂交流情况, 学生总结本次写作的成功及不足之处, 明确本周的努力方向, 此环节大约安排5分钟。

(二) 综合训练的课堂结构设计。

第一, 大课的课堂结构。投放题目 (主题) :投放前两周的分解训练目标、达成情况, 明确本次综合训练的目标, 此环节大约安排1分钟;写前指导:解读本次综合训练的目标、要求, 师生共同讨论写作思路, 此环节大约安排4分钟;自主写作:学生独立写作, 此环节大约安排50分钟;自主修改: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此环节大约安排5分钟。第二, 小课的课堂结构。互改作文:学习小组内互相批阅、交流, 并推荐出优秀作品, 以备班内交流, 教师同时也要快速地阅读一些学生作文, 提出修改建议, 此环节大约安排10分钟;佳作赏析:各小组展示佳作, 并说明推荐理由, 班内加以欣赏、点评, 教师加以总结, 此环节大约安排15分钟;升格拓展:根据课堂交流情况, 学生总结本次写作的成功及不足之处, 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此环节大约安排5分钟。

(三) 日常训练总结课的课堂结构设计。

上一篇:油气集输管道腐蚀的防治方向及安全检测下一篇:总经理助理应聘笔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