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入地进行创造性舞蹈教学?

2024-06-29

如何深入地进行创造性舞蹈教学?(精选7篇)

篇1:如何深入地进行创造性舞蹈教学?

幼儿园舞蹈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内容之一,是在音乐的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以动作姿态来表现音乐形象的一种形式。舞蹈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们一听到旋律优美动听的音乐时,会不由自主地蹦蹦扭扭,手舞足蹈。幼儿对舞蹈会有一种本能的反应。3岁以后,幼儿的动作就进入了初步分化的阶段,并且日益精细、成熟,增强了学习舞蹈的兴趣,但受到自身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知识经验等的制约,需要成人通过游戏等多种方式使其初步体验舞蹈。《纲要》也提出 :幼儿舞蹈教育作为实现全面启蒙幼儿艺术素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加上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规律认识不足,依然有以下的一些幼儿舞蹈教育误区。

1、片面追求舞蹈技能的学习,强调舞蹈的动作技巧,一味要求幼儿进行枯燥的训练,这样既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也不能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甚至产生师生间的紧张关系。

2、教师过多以成人的角度审视幼儿舞蹈,设计舞蹈动作。活动中忽视幼儿的主动参与,没有激发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和主动探索的欲望。而且,如果教师设计的动作没有以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可能性为基础,很容易使幼儿受伤。

3、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自身舞蹈知识匮乏,舞蹈能力低下,更缺少正确的教育观念,忽视对幼儿舞蹈的培养。许多家长认为,幼儿参加舞蹈活动没用,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学其他的知识技能。这就使当前的舞蹈教育存在了种种误区。

那我们该如何定位幼儿舞蹈,使得幼儿舞蹈以幼儿发展为本,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注重活动的过程,强调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舞蹈教育向积极有序、全方位的、健康的方向发展的角度出发呢?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对目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结合《纲要》我们把目标主要概况在以下几方面:

1、能够感知舞蹈音乐,理解舞蹈内容,感受舞蹈动作,体验舞蹈情趣,并尝试进行创造性动作表现,舞蹈动作能符合音乐的情感要求及表现手段。

2、喜欢参加舞蹈活动,体现舞蹈活动的快乐,主动积极地用身体动作探索、表达音乐,并能与他人合作,增强对舞蹈活动的兴趣。

3、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掌握运用简单的道具,并能用动作和表情与他人交流。同时我认为内容的选择也是关键一环,我们的选材要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幼儿喜闻乐见的。

同时我们也知道,幼儿艺术教育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启蒙教育。幼儿的审美愉悦包括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性地表现美。所以教师一定要通过介绍舞蹈作品,让幼儿对舞蹈作品感受了、理解了,在表演舞蹈作品时,幼儿头脑中才能有意境,有联想,新旧表象的重新组合才能有再创造想象也就是创造力。幼儿对舞蹈作品理解了、感受了,就不会依样画葫芦作简单的复制,而是有了新意、有了表现力。所以我们在进行舞蹈教学时,从感知舞蹈作品入手,通过四个阶段完成,即感受舞蹈作品、学习动作、学习对形变化、即兴创造。这四个阶段中,第一教时的感受舞蹈作品是学习舞蹈的基础和关键。

一、感受舞蹈作品。

1、感受舞蹈作品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因此感受舞蹈作品必须以感性认识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更多地依赖于直观的、生动的、鲜明的形象。而教材中有的舞蹈,如《采茶》、〈擦窗子〉、〈小兔子〉------只有曲调,没有歌词,只有笼统的标题,幼儿不理解动作代表的意思,以及动作之间的相互联系,比较孤立、缺乏趣味性,幼儿不易记住动作顺序。幼儿学习时是模仿地做出一个个动作,思维、想象不活跃。这样的舞蹈作品在幼儿眼前不是直观可见的实物形象。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想办法,让幼儿通过视觉直观和听觉直观的共同感知活动,伴随着启发性、形象性的语言,为幼儿提供想象的内容,让幼儿感知、获得一个比较清晰的形象。这样幼儿才能逐步投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才能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感受作品,幼儿的感受力才能提高。

2、在引导幼儿感知舞蹈作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幼儿观察的敏锐性,老师提的问题要有目的性、系统性、准确性和敏锐性。每次让幼儿感受都需要有要求,而且只能有一个要求,使幼儿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紧张的状态中。开始提的问题要提笼统的大问题,逐步提小的问题,因幼儿感受力发展的规律是对作品先有一个笼统的整体的感受,反复的欣赏就能有进一步的感受,欣赏越多,感受得越细微、越深入、越全面。如:在排练我们锦苑分园的律动操〈新疆舞〉时,开始的第一、二次欣赏老师的表演后,我们便问孩子:“你看到老师做了什么动作?”第三、四次欣赏又再次问孩子:“老师做了什么动作,是怎么做的?”第五、六次欣赏后又提问:“什么时候变成双圈?什么时候又回到原位?怎么变的?用什么动作变的?”

老师提的问题也要精确,我上过一节用舞扇创编活动〈赶花赛〉,孩子们最后建议创编一朵“向日葵”似的花,我就问孩子们:“开花的动作怎么做的(怎样开花的)?”(从中心向外开,开一朵大红花),一位孩子的点题也为其他孩子指明了方向。这样幼儿的舞蹈动作也得到明确的指点。

观察的敏锐性不仅是发现细微之处的条件,同时也是每个幼儿获得独特感受的前提。只有这样,我们的表现才会是准确的、丰富的

(2)在感受舞蹈时要不断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注意是认识的“门户”,人们只有在注意力集中而稳定的情况下,才能有明确的感知,高效率的记忆和活跃的思维。

在大班集体舞的教学中,我也经常采用示范表演——收起图片听音乐,让幼儿边听边想(好象看到了什么?让幼儿眼前有视像,进行联想)。——大班几名舞蹈出色的幼儿化装示范表演(几名幼儿一起跳,同时身上佩上1234------卡片),让幼儿感知集体舞对形是如何变换的。这样不断地出现新异刺激物,把幼儿的情绪逐步引向高潮,提出问题让幼儿观察,幼儿为了求得进一步的理解,于是引起了强烈的注意,这种稍为被幼儿理解的直观手段,不仅特别容易引起注意,而且能长时间地引起幼儿的注意。

(3)幼儿的知识准备:非常重要,每感受一个舞蹈作品之前,都要丰富有关的知识、印象,幼儿对与作品有关的生活经验丰富,能帮助幼儿更好地感知作品。

3、引导幼儿如何感受舞蹈作品。

我在中班教学时上过一节《擦窗子》。在课前的准备环节中我利用了家庭的有效教育资源,引导家长启发、带动孩子学习擦窗子。这样孩子自己尝试过、时间过,印象也就非常深了,而且因为孩子脑中有一定的表象,也就易于表现舞蹈,会乐于表现舞蹈。中班上学期上教学活动时,我问孩子们:怎样擦窗子?有幼儿说:右手擦的,有幼儿说两手一起擦的,有幼儿说左右轮换擦的,也有幼儿说要呵气才能擦干净。幼儿你一言我一句,把整个擦窗子的方法、过程说得挺完整。我便又引导孩子们倾听哪段节奏更适合做写什么动作?在各种感官结合的情况下丰富了活动的趣味性,增强了孩子们表现欲望。

如:在教律动〈采茶〉时,〈采茶〉的舞蹈和音乐是很美的,但幼儿对〈采茶〉也是一无所知,教舞蹈之前开设了一定的主题网络活动,让幼儿了解茶叶的外形、用途、采茶的方法,以及茶农的劳动情况,从而初步感知了采茶的音乐。当然,教学中的《摘苹果》、《挤奶》等也都需丰富幼儿的社会实践经验的。

如舞蹈《小兔子》的音乐节奏明快、形象也生动活泼,有助于幼儿用动作、游戏加以表现,是舞蹈美和创造性地表现美。所以教师一定要通过介绍舞蹈作品,让幼儿对舞蹈作品感受了、理解了,在表演舞蹈作品时,幼儿头脑中才能有意境,有联想,新旧表象的重新组合才能有再创造想象也就是创造力。幼儿对舞蹈作品理解了、感受了,就不会依样画葫芦作简单的复制,而是有了新意、有了表现力。所以我们在进行舞蹈教学时,从感知舞蹈作品入手,通过四个阶段完成,即感受舞蹈作品、学习动作、学习对形变化、即兴创造。这四个阶段中,第一教时的感受舞蹈作品是学习舞蹈的基础和关键。为了让幼儿感受得更深入,我们当时也准备在开始的导入部分作文章,因为开始的到如部分是激发幼儿感受舞蹈的前提。试想本次活动的感受导入也大致有以下四种方式:(1)提问导入(如教师提问:“你们见过兔子吗?兔子是怎么样的?它是怎么跳的?”。(2)歌曲导入(比如复习相关歌曲《森林》)。(3)故事导入(根据舞蹈内容,创编一个小故事)。

(4)律动导入(比如复习律动《开汽车》,将幼儿带入美妙的律动场景)。老师可以根据幼儿活动的需要进行选择或自行设计。

当然在倾听音乐《小兔子》旋律后,老师可引导幼儿体验舞蹈音乐的性质和节奏,为舞蹈动作创编打好基础。我在中班上学期开展这项舞蹈活动中,我在这个环节上先让幼儿听音乐,问孩子:你听了音乐后有什么感受?(快乐、活泼)。然后让幼儿再听音乐,并启发幼儿选择不同的打节奏方式,如拍身体、用打击乐器等等体验音乐的节拍。

最后环节便可切入主体探讨舞蹈形象、舞蹈动作。这时也可运用相关的辅助外部材料,如播放录象、多媒体课件、展示实物小兔、表演木偶,也可以四种形式同时进行。

本次《小兔子》它的活动重点也是运用多种方式让幼儿感受、体验舞蹈。当然在本次教学中始终以感受为前提,音乐也需要连续不断地播放。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所运用的语言要有童趣、游戏化。从感受舞蹈作品、舞蹈对形、舞蹈动作入手,运用游戏的形式来发展幼儿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创造性地开展舞蹈教学。

1、兴趣教学法。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是推动幼儿去探索知识并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它是指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态度,是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兴趣是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前提。幼儿在意识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直接受兴趣支配,因此在幼儿舞蹈教育目标上应把激发幼儿的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习最基本的技能技巧。教材内容也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才能被幼儿所理解,要克服成人化的倾向,舞蹈的动作要简明,活泼,形象,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我在教幼儿舞蹈时,先把舞蹈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帮助幼儿理解舞蹈内容,促使幼儿跳起舞蹈来能创造性地表达各种舞蹈形象,如小班舞蹈《摘苹果》,开始我就自编了一则故事情节来激发幼儿园兴趣,让幼儿知道自己在舞蹈中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以果农阿姨的身份来表现自己,幼儿在跳这则舞蹈时觉得很开心很有成就感,都感觉自己的苹果丰收了。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恰当地,不断地提供舞蹈刺激,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使幼儿的舞蹈天赋得以很好的发挥,主支参与活动。如在区域活动中,在班中设立“表演区”其中放置不同的头饰、彩带,及幼儿自身喜欢的舞蹈辅,通过播放音乐,让幼儿自由表演,自由创作,培养了幼儿舞蹈的活动能力和对舞蹈的乐趣。

2、生活化教学。

教师要选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本班幼儿具体情况的,具有教育性、艺术性、兴趣性的教材,教材本身要能引起幼儿审美的兴趣。在选择教材时,我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进幼儿的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因此,我选择和编排的幼儿歌舞:如“拉拉勾”,“大家拍手乐陶陶”,“两只老虎”等都受到了孩子的喜爱。如在歌曲“拉拉勾”这篇教材中富有一定的生活故事情节。我在教学时,先让两个幼儿进行情境表演,让幼儿知道这个故事表演的内容。从而理解歌词,学会演唱这首歌,并让幼儿进行表演,因为这首歌曲内容生动,生活中是经常可风的,所以幼儿喜爱这个表演,并从中让幼儿通过表演受到启发,陶治幼儿情操,形成团结友爱的好品德。这样的教材童趣足,并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而且有一定的教育性,艺术性。从而贯彻了《纲要》的教育思想。

我国伟大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也曾指出:大凡健康的幼儿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学习,他们本能地会唱唱歌,会表现舞蹈的韵律。是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随机性地去观察、引导孩子,这样来自于大自然、生活中的音乐活动孩子才会表现出特殊的兴趣与情感,从而满足孩子自我表现的需要,提高能力,丰富孩子的生活,会造成一种事半功倍的学习成效。

在我们幼儿园的实践教学中,好多活动也是自发生成的,餐后散步时分,孩子们对蝴蝶产生了兴趣,抓住教育时机,尊重孩子们的求知需求,我们会支持、鼓励孩子主动去观察蝴蝶的飞,并学蝴蝶飞的动作。由于蝴蝶飞的形象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喜爱,为此他们会敢于去体验,乐于去探究,我们再深入引导孩子发挥想象,进行再续创编,在良好、轻松的自然而然的学习氛围中,孩子们其乐融融。

3、情感性教学。

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剂,美学家施东昌说过:“美感是富有感情特征的。”艺术对人的培养是从“怡情养性”着手的,它要求“以情动人”通过“美——成——理”的过程,使人产生情绪体验焕发高尚情感的激荡,思维的起伏,逐步地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因此,我们在幼儿舞蹈教学中,首先抓住“情”字,通过师生间的互谐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1)为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和儿童观。

的确,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效果。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上课时精神饱满、态度积极,心情愉快,在幼儿舞蹈的教育中,要时常以表扬为主,幼儿好胜好强,正确的评价、表扬和鼓励,对幼儿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是一种强化方式,可以激发幼儿的上进心、自尊心、自信心,用激励的方式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看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进步,并给予及时帮助、表扬,表扬会激发孩子的兴趣。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对刚入园的新中班幼儿来说,这方面的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时的幼儿在音乐能力方面的发展有一定的个别差异。在上舞蹈课时,有的幼儿胆胆怯怯,就连小小的动作都不敢放开来做。针对这样的例子,我在平时就以鼓励表扬为主,对幼儿表现的动作总是能够多看一眼,或满意的一笑,或说一句鼓励话,这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经常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总以老师、妈妈、大姐姐的多重身份去感染幼儿,培养幼儿与我之间的亲情,有了这种亲情,孩子们会在我身边无拘无束地跳啊、唱啊,大胆地表现自己,培养了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音乐活动能力。(2)作为教师应有丰富的情感。

教师的感情对于幼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因为一个教师绝不能是一个冷漠的人,人们常说我们一些幼儿园老师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总是嘻嘻哈哈似乎不懂得什么叫烦恼和忧愁,尤其和孩子们的舞蹈活动中表现出对舞蹈的热爱,而又要把这种兴趣去感染给每个孩子,所以在每节舞蹈课,我们总以一股激情,和幼儿在一起唱啊、跳啊,用优美的动作渲染给幼儿。反映出给舞蹈世界的陶醉,把舞蹈课的气氛渲染得热闹、积极、活跃,如在“小猫”这个音乐律动游戏的教学中,我通过模仿小猫走路的可爱相,表现小猫调皮、机灵的性格,用形象化的手段,和对音乐的兴趣带动全体幼儿积极地投入到表演中,音乐效果也就发挥得很好。

又例如在“两只老虎”这个律动游戏中时,我首先示范给幼儿看这两只老虎的滑稽、可爱的动作,在找东西时,又要表现出老虎贪婪、凶狠的形象,在表演中教师的有趣动作引导幼儿全身心地扑在学习律动游戏上。在身心发展方面得到陶冶,孩子们在我的示范影响下,个个兴致勃勃地随着乐曲的音乐节奏而变化动作,让幼儿沉浸在这无拘无束的游戏氛围中。孩子间的互动也是情感性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这主要体现在邀请舞中,如《石头、剪刀、布》、《我们都是好朋友》、《大家跳舞真快乐》等。

感情也是舞蹈的灵魂,幼儿往往只注意舞蹈步伐和动作而表达不出感情。感情是通过眼睛来表达的。在训练中,要启发幼儿的内心情感,就要训练幼儿的眼睛,让幼儿的眼睛随着老师所指的方向移动,能在空间利用假设目标而转动。(3)游戏性教学。

游戏法是运用游戏的形式和口吻进行辅导的一种方法,舞蹈学习也应该感到是一种游戏活动、是一种娱乐,如学习鸭走步,教师就可以扮演鸭妈妈,让幼儿当鸭宝宝,请鸭宝宝跟着鸭妈妈学本领,还可以戴头饰或穿上服饰。还有小碎步,可用鸡妈妈带小鸡练习。蹦跳步,兔妈妈带兔宝宝练习等。此方法可以引起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学习热情。如上《小树叶》时,我们可根据音乐中的歌词,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化加以展开。我们可让一幼儿戴上树干头饰来充当树妈妈,其它幼儿戴上小树叶的头饰依靠在树妈妈身边当“小树叶”。当唱到“小树叶离开了妈妈”时,当小树叶的幼儿可做被风吹走的动作离开“树干”。这样游戏化、形象化的教学特点能吸引幼儿的注意,也体现了“十五“规划中倡导的“玩中学,学中玩”思想。

三、即兴创作舞蹈。

(一)音乐活动离不开想象,在音乐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我们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创新的。幼儿身上潜存着丰富的创造力和敏感的思维能力,老师要为幼儿设计创造的环境。幼儿学会了舞蹈,并掌握了风格、情绪、节奏后,组织幼儿进行即兴创作,为幼儿创设迁移条件,让幼儿用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创新。让幼儿根据原舞蹈的旋律、节奏、风格自己编动作或改编部分动作。

1、在进行创作前,教师必须提出明确的要求,提出编什么?并启发幼儿把动作做出来。如在〈采茶〉第三课时即兴创作:开始老师讲:“茶林里的茶叶真香啊,招来了那么多的蝴蝶”边出示《蝴蝶》,让幼儿复习巩固原有的蝴蝶动作。由于出示了蝴蝶,创设了茶林清香优美的环境,激发了幼儿的情感。幼儿听着音乐面带笑容,认真地眼不离手地采着。特别是最后,引导幼儿双手捧着篮子使劲地闻花香,这样一闻茶香,就必须起踵、收腹、提胸,动作自然到位也就十分优美了。复习完动作后,老师交代:今天要编《采茶舞》,想想采茶还可以做些什么动作,就再次引导幼儿用语言、动作把自己想象的内容说出来、做出来。

2、老师要在技能技巧上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当幼儿用语言讲出动作的内容,但不会做动作时,教师要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帮助幼儿提高表达的能力和帮助的水平。因为舞蹈的动作除了具有节奏性外,还必须具有造型性,也就是要有美化了的动作。幼儿说出后,教师马上带幼儿做出动作,使动作更加美化,具有造型性,增强了舞蹈的力。

3、在即兴创作过程中,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体温指导时既给幼儿指出创作的方向,又要给幼儿留有一定的创作回旋余地。

(二)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鼓励幼儿有表演的欲望:自信心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是一个人做好工作的前提,幼儿期正是自我评价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在实践中自身的成功与失败和承认的鼓励、支持分不开的。幼儿在充满自信心的条件下就会有兴趣去做,会感到自己有能力,会在活动中充满喜悦之情不怕失败积极地去做。每当努力获得成功时,如果承认给予正确的评价鼓励和表扬,便是一种情感上的强化,会使幼儿形成正确的评价,并推动幼儿勇于尝试和努力,会形成一种独立的进取精神。当幼儿敢于举手时,教师给予鼓励,对编出的动作给予肯定,启发幼儿要创新,要和别人编得不一样,发扎求异思维。

教师还要鼓励幼儿有表演的愿望,因为舞蹈是表演,也是表现艺术。没有表演欲望,就不能表演或创造出好的作品来。当幼儿编不下去时,教师要给予具体帮助,并鼓励他以后编得更好。(三)老师要认真备课,考虑好进行即兴创作时如何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及知识技能水平进行引导,想好示范性的动作,在幼儿中找好带头人,带头创作起示范作用。

总之,教师平时要从多方面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积极发挥想象,提供材料、知识和技能技巧要教得扎实,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技能技巧后才能进行创作。如在即兴创作前,我总有意识地丰富一些男孩子的动作及用动作来表现节奏的练习。在即兴创作时分成几组,一组用乐器伴奏,一组拍手、跺脚打节奏,衬托出欢快的热闹气氛。幼儿自愿任选一组,不能有任何的强迫,因为强迫就会产生消极的不愉快的障碍,自愿,幼儿就会愉快会积极主动舞蹈活动的。

篇2:创造性地进行物理现象教学

一、利用身边物体直观、形象地演示现 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如:很多学生对“分子间有间隙”感到难理解。我就用沙子和小石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来证明这个结论:用量筒1量取20毫升的小石头, 再用量筒2量取20毫升的沙子倒入量筒1中, 轻轻振动量筒1直到沙子全部进入小石头内, 这时就会看到, 混合后的总体积比40毫升少了很多。因此, 认真做好课堂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利用实验现象, 设置疑问, 制造悬 念,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疑能生趣”,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通过实验现象使学生产生某种疑问, 让学生在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产生矛盾, 从而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讲大气压强时, 可创设这种情境:在水桶里装适量红色的水, 拿一空矿泉水瓶按入水中, 使其中灌满水, 倒提瓶底向上提, 教师设置疑问:在瓶口离开水面之前, 瓶内的水会:①是满的?②与桶内水面相平?③全部流出? 有一部分同学猜想会是②这种结果。此时不能让学生马上得到正确答案, 而是让学生带上疑问回家去做这个实验, 得出结论并想想为什么, 然后课上讨论。对于实验结果先猜测, 然后用实验加以验证, 会大大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使其以百倍的信心与勇气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利用演示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的 思维能力

在讲滑动变阻器时, 可先请学生向左或向右移动滑片, 观察灯泡是变亮还是变暗, 教师再提出问题:向左或向右移动时, 灯泡变亮, 到底是什么发生了变化?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移动滑片原来是接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发生了变化。这样既巩固了滑动变阻器原理的概念, 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3:如何深入地进行创造性舞蹈教学?

然而,对于广大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却是着实吃了一惊——“不习惯,没法教”。原因明摆着:心理素质教育对我们很多教师来说都是比较生疏,在以前的教学中从未接触过,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心中无数。本文谈点教学体会旨在抛砖引玉。

一、善于学习,充实自己

孔子说:“学而不厌”。确实,作为一个教师要搞好教育,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案,就得不断地学习。当前的心理素质教育对很多教师是陌生的,虽然以前在学校时,很多教师都曾学过心理学,但毕竟是比较肤浅的,更何况用之来进行教育,有困难是很容易理解的。因此,加强学习尤其重要。

首先,从接触到新教材开始,就加强了有关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把《教育心理学》《高中生心理学》《差生心理学》等书作为案头必备书,努力充实自己;其次,多吸取其他先进教师的优秀教法,及时在教学中尝试,缩短探索时间,提高课堂效益。比如,在今年第九期《政治课教学》中,有“多彩的消费”的教学设计,我觉得其中运用童话故事——《憋气的青蛙》导入新课新颖,在自己的教学中马上应用,学生反应热烈,效果极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二、设置悬念,激情引趣

兴趣是人们从事活动的最佳动力,它使人在学习中变得愉快,推动人积极获得知识技能。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设计出一些悬念,用此调动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与解疑的动机。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导入新课时提问:假设现在你购买了彩票,意外地中了500万大奖,你打算怎么做? (投影答案选项)你会 A. 立刻去商店把自己一直想要的东西全买回来,宁可把钱花光,反正也是意外之财。 B. 计算好,买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合理分配。 C. 尽量不花,也许以后有急用,把钱攒起来。 (学生思考、选择后,教师投影参考答案) 选择A——你们属于大手大脚的奢侈类型消费者;选择B——你们属于理智型的消费者;选择C——你们属于类似于吝啬鬼类型的消费者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用一个消费心理、消费观念测试作为引题, 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幽默诙谐,放松心情

有人说,幽默是教育最主要的,第一位的助手。确实,中学生的学习是紧张的,在教学中,能让学生放松心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之中知晓道理,这何尝不是件美事?因此,幽默常能在教学中起到奇效,从而避免空洞枯燥的说教。

我在教学 “货币的产生”时,讲道:“当你走进新华书店,拿着一本《英汉词典》爱不释手时,怎么办呢?你不可能指望营业员无偿奉送,也不能学孔乙己——‘窃书不算偷’(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并发出愉快的笑声),只能拿钱去买。为什么一张薄薄的‘纸片’,就能买到各种商品呢?”在这里,“窃书不算偷”的巧妙移用,诙谐有趣,增添了语言的幽默情趣。

四、紧贴现实,透视热点

当前的中学生大多是爷爷奶奶、父母亲围着团团转中成长起来,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而一个个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上了高中以后,随着学业负担的加重,很多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大。

我在教学“实现人生的价值”一框时,引入了近日报上的一个案例——“贵阳一有名女记者杀夫案”,着重讲了案件起因:女记者有一女儿,初中毕业后,自费送其入省重点中学学习,但女儿由于本身基础不是很扎实,成绩很不理想,因此,心理压力很大,自觉对不起父母的一片苦心,整天精神恍惚,终于有一天,为逃避现实,投湖自杀,引发后来的杀人案。由于此案中女学生的困惑是当前很多青少年成长中常见的现象,且又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学生反响很大,很多人谈了自己的看法,为女学生设想了解决困惑的对策。这时,适时地引导学生审视一下自己,平时是否也有那种面临困难就焦躁不安,畏惧退缩,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应如何正确对待这一现实。在这堂课里,学生显得格外的认真和严肃。

在教学中,善于运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材料进行启发,分析一些热点问题,能够使学生真正在情感上有所体验,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篇4:数学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但现在很多教师绝对忠诚于教材, 不敢越雷池半步, 导致课堂教学照本宣科, 机械强硬, 课堂教学举步维艰, 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认知和发展.

我认为教师对待教材的态度既要“忠于”, 又要“背叛”, 教师要“用教材”, 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在吃透教材的情况下, 宏观上要遵从教材, 微观上可以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境, 根据自己的经验, 大胆地对教材进行整合.尤其要根据本地区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对课本内容进行改编补充.教师不仅是教者, 更应该是编者, 教案编写的内容要来源于教材, 更要高于教材.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 学生的生活经历简单, 而且基础薄弱, 因而在日常教学中, 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教材适时地进行整合、运用, 从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对教材情境进行整合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 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 教学时, 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 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 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让学生亲近数学.

八年级上册5﹒1函数, 课本创设的情境是火车行驶问题农村好多学生没有坐过火车, 我就改用汽车并且编制成学生熟悉的两地:从土山至邳州, 把小明、小丽、小亮和小华改成本班中四名学生的名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测试表明, 熟悉的东西最先引起人的兴趣, 所以学生很快进入情境, 热情高涨地讨论着问题.

八年级下册7.3不等式的性质, 课本创设的情境是:比较电梯里两个人的身高.农村学生坐过电梯的很少, 我在教学时改用年龄问题:爸爸和你分别是a岁和b岁?6年后呢?3年前呢?学生很容易得出不等式a+6>b+6, a-3>b-3.

八年级下册10.3相似图形, 课本创设的情境是“电影机”和“复印机”问题, 这两者与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太遥远, 因而我改用照片问题, 你用同一张底片洗出的一寸和二寸的照片, 它的形状改变了吗?学生马上兴致高昂起来, 而且很容易导入主题.这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生活中的情境, 强化感性认识, 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由于我所创设的情境, 取材于学生身边的事物, 所以学生感到亲切、有趣, 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 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扎根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二、对教材内容的呈现顺序进行整合

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第二课时, 课本是根据“议一议”中两幅图, 先探索得出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再给出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 最后再完整地总结出两种判定方法, 这样的编排使教学内容比较分散, 连贯性不强, 而且不利于学生概念的形成.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复习同位角的概念, 让学生从两组图中分别找出同位角, 从而设疑, 每组图中∠2与∠3是什么角呢?由同位角的概念对比给出内错角及同旁内角的概念.得出概念后, 引导学生探索:当内错角相等时, 两直线平行吗?当同旁内角互补时呢?把概念调于判定条件前, 既利于学生对比掌握这三种角的概念, 也使教学程序更加自然, 得出判定条件也就不感觉太突兀.七年级下册9.2“单项式乘以多项式”, 课本通过“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总结出法则, 一方面计算较麻烦, 另一方面所有字母只能取正数.而本节内容比较简单, 主要是利用乘法分配律得到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因而我就采用了开门见山的方法, 先复习乘法分配律, 强调其中的字母可以代表任意实数, 也可以代表一个单项式.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两题, 从而得出法则, 便水到渠成.之后, 再让学生计算课本开始时长方形的面积.这样的设计既是对旧知的巩固又是对新知的应用, 也使学生容易接受, 避免了应用题成为部分学生新课伊始的当头棒.

九年级上册4.1“一元一次方程”, 课本是由4个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实际应用题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而本节的重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有关方程的应用在4.3还要专项学习, 所以我引导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直接推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到4.3节时, 再从这4个实际问题出发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这样设计既降低了本节课的难点, 又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还渗透了类比的思想方法, 也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把教材转化为课堂教学, 是教师进行的创造性劳动, 因此要结合学生实际,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我们不能笼统地认为没有按教材的情境和顺序进行教学, 就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关键是看是否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以上范例只是列举教学中对“情境创设”和“内容呈现顺序”进行整合, 而实际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对教材例题进行调整, 对练习题进行增减等等, 这一大胆尝试会使教师的教学“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会使学生的学习“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能根据自己的经验, 结合教学实际, 大胆地对教材进行整合, 使教案的编写不仅源于教材, 更能高于教材,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作者从“情境创设”和“内容呈现顺序”两个方面谈了自己如何开发教材、创新教材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 对于引导数学同仁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定会起到较好的启发.

篇5:如何深入地进行创造性舞蹈教学?

关键词:教育思想;情绪;公平;多媒体

新课改之后,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有了很大的改革,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为了更好地使教学内容和新课改融合在一起,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融入先进的教育思想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要融入正确的指导思想,为创造性的初中数学教学提供先进的数学理念,确立指导思想,引领初中数学走入更高的阶段。在融入先进的指导思想的同时,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相关科学研究表明人是创造性的源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创造力的主宰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采纳学生合理的建议,将其融入教学当中,使得教学更具有新颖性。这不仅能够帮助教育事业更具有新鲜性,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中,阿落提出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同学们自行制作图形,还应该让同学们从生活中收集关于平行四边形的例子,找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李老师积极采用了阿落的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效果非常好,学生不仅积极踊跃地发言,而且学习的热情高涨,课堂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二、将成功和愉悦的情绪融入教学当中

任何一种形式的教学都需要成功的熏陶和欢乐的驾驭,数学更是如此。数学虽然是一门非常枯燥的学科,但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思维活跃性,所以也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利用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提供给学生多练习和发展思维能力的机会,从而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挑战数学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徜徉在成功当中,将这些成功的感觉转化为自身的动力,享受初中数学,享受一定的文化生活,构建良好的创造性教学。

三、将公平带入教学中

在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学习的机会都是公平的,教师不能够因为学习好和学习坏就将学生分成两个等级,只对学习好的学生进行悉心的教导。这样的教学模式是非常荒唐的,应采取公正、公平的态度进行教学。同时要本着因人而异的方针进行教学,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尽相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因为一部分人在这个知识点上理解得很透彻,就认定为这个知识点很简单。要从大众的角度出发,从每个学生的学习感觉做起,真正将知识教透、教会、教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更好地学习。

四、将多媒体和教学结合在一起

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聚集的时代,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个庞大的辅助工具,积极有效地进行教学,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层次。

例如,在学习“变量和函数”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一些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改变学习的难度认识,要将学习从整体化细分成各个部分,然后各个击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化难为易、化繁琐为简单,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

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和涵盖的精华像浩瀚宇宙般无边无际,本文从创造性地开展初中数学教学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粗浅的建议。虽然如此,但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方法研究是无止境的,希望相关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在辛勤工作的同时不断地发现和研究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将教育和教学带入到一个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張兴武.教育创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2.

篇6:如何对幼儿进行舞蹈教学

舞蹈活动不仅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动作的协调、灵活,富有节奏感、表现力,而且可以丰富、抒发、表达情感,起到良好的健身、健心作用。在形象、生动、优美的音乐启迪伴奏下,通过科学系统的舞步教学训练,将有助于幼儿音乐、动作、节奏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它对幼儿走、跑、跳基本动作的协调、灵活和动作的美感起良好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增强幼儿学习、感受音乐和舞蹈的兴趣,提高对音乐和舞蹈的想象和表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陶冶活泼、热情、开朗的性格。

要想使儿童舞蹈水平有实质性的提高,必须加强幼儿在几个方面的训练,如:基本的腿、腰、胯部的软、开度练习、节奏感训练、协调性训练以及舞蹈表现力训练、舞蹈兴趣的培养等等。我在儿童舞蹈教学中注重打基础,结合幼儿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幼儿舞蹈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下面我就根据平时教学积累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对幼儿进行舞蹈教学

第一,对于基本功软度、开度的训练。

接受过舞蹈形体训练的孩子都有体态端正、舞姿优美的特点。这种特点会使她们自我感觉良好、乐观和充满自信。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是流动的雕塑,通过科学的身体训练,基本功、软开度在此时期训练效果最佳,为将来舞蹈表现力和身体素质提高打下良好基础。使孩子们的肢体能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师要求的舞蹈动作,且动作准确、到位,舞姿更加优美、舒展。如:我在幼儿班的舞蹈训练中经常给学生编排一些开胯(含胸、展胸)、开肩膀以及腰、腿的柔软性训练。由于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大,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孩子们个个都能做到坐姿、站姿后背保持“直、立、开”及挺胸腰的正确上身姿态。地面跪下腰及横叉、竖叉多数幼儿都能较轻松地完成。幼儿园内的舞蹈基训对象主要是针对中大班幼儿,平均年龄不足5周岁,这么一群有小的孩子都还处于生长发育期,他们体质相对成人而言较弱;由于年龄小,她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也较弱;同时她们身体及心理的接受能力也较差。这也就意味着授课的成人——教师在训练内容要符合幼儿动作发育的规律。要注意训练的强度要在幼儿的接受能力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运动总的时间长度不能过长,如果过长容易引起幼儿过度疲劳。运动的频率、幅度不能过于激烈,如果让幼儿长时间不停大幅度的一直运动,精神会高度兴奋,这样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一定要控制幼儿的训练强度,使训练有张有弛,以便收到预期成果。训练的深度使之训练中动作及讲解均要简单易懂,幼儿舞蹈基础训练中的动作不能从成人训练中成套搬来,幼儿的接受能力有限,应编排出一套属于本班幼儿实际接受状况的动作,以使得训练得以顺利进行下去。而在训练中的讲解也不宜过深或过于专业化。许多专业名词其实可以不必全都灌输给幼儿,许多动作都用幼儿熟悉的动作名称来讲解,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左右轮臂大可说成啊“蝴蝶飞”或“小鸟飞”等。可以在软开度训练之前安排热身活动,如跑跳步或节奏快的舞蹈小组合进行热身。教师在幼儿软开度训练时要选择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

第二,对于节奏感的训练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一个好的儿童舞蹈必定有一首优美向上的乐曲作为核心。儿童的表演必须与乐曲相配合,节奏准确。儿童舞蹈练习中节奏感差的现象并不少见,节奏感差的幼儿不能按节拍准确地完成动作,不能和其他儿童作到协调一致,从而影响舞蹈质量。儿童节奏感的好坏主要由先天条件和后天培养两个条件决定,在这两者中,后天培养又可弥补先天不足,占主导地位,是主要因素。在节奏感培养过程中,我在上课前准备了一套热身动作组合,随意而又具有较强节奏感的舞姿动作,既起到课前舒展肢体、活动关节的作用,又放松了孩子们的心情,同时使孩子们的乐感得到了培养。在队形的编排上,我将节奏感差的孩子放在节奏感好的孩子后边,利用儿童的模仿能力,通过环境的熏陶,来增强儿童的节奏感。如:热身舞蹈《浪漫樱花》就是利用这样的方法,在每节课前进行练习。做动作前我先让学生跟我一起听音乐,渐渐地在听的过程中加上脚的动作跟打节奏,然后再加入肢体动作,让学生先跟我作,从模仿动作开始,逐渐过度到学得好的同学在前面,带动差一点的同学进行练习,影响她们的动作节奏。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不但孩子们的节奏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而且在动作质量上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第三,对于协调性的训练

由于儿童对动作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受自身先天条件所限,在动作协调性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要想在根本上增强儿童的协调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如果采取灵活的手段、措施,通过逐步诱导,完全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使儿童在舞蹈中作到协调一致。如:可以将儿童不易做的动作分解成几个环节、步骤,也可以分为身体的几个部分的单一动作来进行,采用先分解再连贯,先单个动作再综合练习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动作的强化训练,逐步提高其动作协调性。我在排练舞蹈组合《小海军》时有一个敬礼动作,很多孩子做的很不协调,不是抢音乐就是慢节拍。我就根据节拍将动作分解成几个环节,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练习,掌握每个环节头、手、眼动作要领,然后再将动作串联起来练习,孩子们的动作质量有了明显提高,逐渐地掌握了敬礼这个动作。

第四,对于表现力的训练

在舞蹈教学中,同样一个舞蹈动作有的孩子做就很美,以表演的活灵活现;有的做就不美,动作僵硬、呆板、固滞,毫无表情,这种现象主要是儿童的表现能力和对舞蹈理解能力的差异造成的。要能使儿童舞蹈表演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要提高儿童对舞蹈内容、情节的了解,通过对形象的动作语言的讲解、传授、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让儿童产生情感共鸣,舞蹈动作就能产生感染力。并且不断引导她们对美的自然感受,逐步提高动作表现力。加强对幼儿进行感情训练。感情是舞蹈的灵魂,幼儿往往只注意舞蹈步伐和动作而表达不出感情。感情是通过眼睛来表达的。在训练中,要启发幼儿的内在感情,就要训练幼儿的眼睛,让幼儿的眼睛随着老师所指方向移动,能在空间利用假设目标而转动。例如:表演抒情舞蹈时,要求孩子动作要连贯、柔和,表情自然。表演欢快舞蹈时,要求孩子表现出喜悦的心情、眼睛要亮起来,动作要轻快。有些舞蹈在表演时,情绪是变化起伏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孩子根据情节的变化用相应的情感去表达。

总之,在舞蹈活动中应尊重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需要,教师应自觉适宜把握“教”与“学”的适度,给予幼儿一些选择权利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的交互作用, 创造性进行教学活动,使教学新颖、独特、灵活、丰富,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同时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情感、表情和动作去创造美、传播美、享受美。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地感受到舞蹈所带来的快乐。老师只要循序渐进的按以上几个方面对幼儿进行训练。幼儿的舞蹈教学就会变得简单而轻松。

篇7:如何深入地进行创造性舞蹈教学?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活用文本;联系实际;开放教学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指导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综合课程,但是开课这几年来,许多教师还没有摸索出科学的教学方法。他们面对图片加文字的那点教学内容感到无法下手。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死板地套讲文本,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识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知识重组。教材其实就是个例子,它只是给我们的教学提供范例而已,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就不必拘泥于教材的死板说教,我们只要领会教学内容的精髓,然后根据小学生的认识倾向,与生活经验进行糅合,充分发掘课程资源,活用文本,就会将课堂上得活泼、生动、精彩。

一、把握文本思想,明确教学目的

教材设置的案例可能不契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但是教材是我们实施教学的准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理解文本,总结出教学的目的、主要内容等,然后我们才能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校实情,进行自由发挥,制作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统筹进行课时安排。当然,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均衡性和广深度,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系,并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比如,在教学《认一认祖国政区》时,我们就要认识到其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祖国行政区域及其名词、简称和地理位置、特产等,以此让学生对祖国产生大概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从其他途径获取的相关知识进行横向联系,还可以结合前两节课来完成纵向联系。

比如,在教学《宝岛孩子的心愿》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大家联系前几课学的祖国政区知识等来对台湾的位置进行认识,然后再鼓励大家从电视新闻和别人的讲坛中搜集关于宝岛台湾的历史、风土人情、旅游景点及政坛新闻等。如此引导才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探索和学习,有助于他们的知识迁移,从而生成

能力。

二、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活化教学

新课标告诉我们,品德与社会课需要家校合作,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社区资源和生活资源来进行创造性地教学。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分析实际学情,并能将教学内容很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进行创造性地改编。比如,我们在学习《我生活的地方》中的“我爱家乡山和水”章节时,笔者就根据实际情况将文本中“画画家乡的风光”这个活动改换了,因为笔者觉得我校二年级的同学普遍没有很好的绘画能力,不能很好地用图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改成让孩子们做导游给大家分享“家乡的风光”表达尝试,这最容易唤起学生对美丽家乡的自豪感,大家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山水树木和名胜古迹等进行描述和讲解,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唤起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设置开放主题,提升综合能力

品德与社会不应该是照本宣科的抽象理论课堂,而应该是活泼开放的主题探究。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1)我们要将课程看作开放的动态体系,而不是死板的教条,我们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学过程成为动态的、发展的符合学生认知的过程;(2)要能放开学生的思想束缚,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将他们的学习场所从教室拓展到他们比较熟悉的活动领域,引导他们将实践中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思切入课堂主题展开讨论,实现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3)教学设置开放主题时,我们可以围绕教学内容设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丰富多彩的课程主题,以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比如,在学习《每个同学的权利》时,我们就不要死板地照着书上宣读条理,我们可以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摆脱教条束缚,说一说自己的权利诉求,然后大家总结起来相互讨论,这样以开放的形式让大家参与知识认知和发展,利于大家提升综合能力,完成知识迁移。

四、开展课堂活动,完善活泼教学

小学生活泼好动,我们可以借助这个特点将品德与社会以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的课堂活动的形式展现给他们。比如,我们在教学《走近残疾人》内容时,笔者就让大家通过课堂活动来体验残疾人生活中的痛苦和不便:将学生的眼睛蒙上,让他们当“盲人”,或绑上他们的一条腿,让他们当“瘸子”,在活动时间内让他们去完成一些任务,切身去体会残疾人的感受。这样的活动震慑心灵,许多学生在活动中都哭了……学生在活动化的教学中,有了最具个性的心理体验,这是单纯的传授式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当然,在活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设置的活动必须有助于学生体会和感受,从而提升大家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千万不要哗众取宠,设置与课堂内容相去甚远的活动;(2)课堂活动教学还要考虑到教学气氛和教学情境的匹配,许多活动都是要大家合作完成的,所以,我们要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大家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生成团队凝聚力。

上文是筆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创造性运用品德与社会文本进行活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概而述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理解和掌握教材的思想主旨,明确教学目的,然后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唯有如此才能实事求是,对症下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何建正.浅论创造性使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09).

[2]付宜红.创造性使用教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人民教育,2003(07).

上一篇:吉林古城址介绍下一篇:二年级美术苏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