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融入传统文化

2024-06-23

体育教学融入传统文化(通用8篇)

篇1:体育教学融入传统文化

让传统文化融入课堂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河中学 王庆文

传统文化教育一直备受关注,随着《中华诗词大会》的播出,武亦姝等诗词高手纷纷走红,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议,舆论普遍认为要强化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因此,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经不是“要”或“不要”的选择题,而是“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的正式发行,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相互融合,开启了一条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新路。不过,传统文化进课堂不可能一蹴而就,笔者认为,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学科有机渗透

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渗透模式与单一模式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同地区或学校应当根据各自的地区特色、办学条件、教育对象,充分结合两种模式,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如今,中小学各门学科课程中都适量增加了相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如社会课程有对古代民俗文化、古桥建筑知识的介绍;历史课也包含古代钱币、古代名物、历史人物的内容;音乐课程涉及中国戏剧、古典舞蹈、民族服装;美术课程有国画、陶艺、刺绣;体育课程有中国武术等;数学课程也渗透了中国古代朴素的数学思维。这些教育资源在各学科教学中都是潜隐性的,需要发掘、统整,并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例如,将经典诵读有机地整合到语文课堂中去,将传统文化内容编成歌谣、短剧整合到音乐课堂中去,将传统的舞狮子、赛龙舟等传统曲艺活动有机地融入体育课堂,将古老的面具、画脸谱与现代化妆舞会结合融入美术课堂,等等。只要我们确立自觉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传统文化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渗透就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

2.开发隐性课程资源

目前,传统文化教育已经进入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视野,被很多地区、学校纳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规划之中,要求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因此,无论采用单一学科还是渗透课程组织模式,都必然使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中的显性课程。台湾学者龙应台在谈何为文化时曾说,文化在于祖辈父辈代代相传,因为家家户户耳濡目染,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于焉而形,就是文化。他认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就在于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隐性课程的作用正是“润物细无声”。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各学科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利用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外,还应充分重视学校隐性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将课堂、教材、活动、校园等“共同体”中潜在的传统文化教育因素转变为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真正将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贯彻到中小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学习《质数和合数》一节课,涉及到哥德巴赫猜想,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这方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可以讲一讲他的故事以及他在数学上的成就,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进一步了解中国在数学上的成就。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

3.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传承传统文化,一定要用好传统节日载体。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优秀文化,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好最生动的载体,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载体,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在融入活动中受到启迪。比如清明节在大多学生的眼中是“沉重的日子”、“怀念与哀伤的日子”,认为清明节就是“祭扫先祖墓地的日子”、“许多烈士为国家牺牲,要纪念他们”。除此之外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却一无所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明,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要充分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分析了清明节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怀念故人,二是保护新生。如果把清明仅看成扫墓的节日,是一种偏见。清明节的活动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所以,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的传统节日,要引导学生感受节日氛围,领悟节日内涵。借助传统节日,也可以组织青少年学生进行诗词、书法、组织经典诵读等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传承传统文化,还要亲近生活。传统文化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融入生活之中体现为一种风俗,传承传统文化,重要的是传承风俗。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好当地的非遗载体,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去非遗存在的场域里参观,也可把非遗传人请入学校,让学生应知道自己的家乡有哪些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种教育更现实、更有意义。

4.丰富实践活动载体

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因此,如何搭建与生活的联系、与学生心灵的联系是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所要关注的问题。要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无论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民族意识”,还是对学生进行“潜能开发”“人格培养”,都不可能只通过“传授”达到,而要通过活动这一载体,并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在活动当中获得具体切实的体验,才能更好地使学生的认知得以内化、情绪得以感受、行为得以改善,从而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另外,对中小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但又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还在于它的变革、再生产。它不是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文化的再生产、再创造。传统文化教育期待学生不但能够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要能够进行“文化思辨”,同时还要能“在地行动”,将“知”与“行”结合起来,形成道德意识的转变,并且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或人生哲学,最终体现在日常行为与活动上。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中,还应考虑“在活动中教育”,搭建以“体验”为目的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平台,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活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中华文化的精髓,并在体验中感悟、内化,最终促进自我发展。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探究者和关怀者,并身体力行成为社会改造的行动者,不但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增强他们传承民族文化、提高道德素养的自觉性与责任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历史是国家的根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留住血脉,才能走向复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紧密结合时代特色,让传统戏曲、国画、书法、中医药、传统体育、武术、太极等进校园、进课堂,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很好的沃土、氛围,讲好中国故事,在讲授知识中传承传统文化,将历史的经典、时代的方向播种到未成年人心中,传播社会正能量,助力青少年实现人生大梦想。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河中学 王庆文

邮编:255161 电话:***

篇2:体育教学融入传统文化

如何在现有的环境下,使信息技术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做出适当调整,通过信息技术平台软件,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感悟、传承、发扬传统文化。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教学实践。?

一、文本的引入,感悟传统文化精髓?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说:“我虽然献身于现代科学,但我对我承受的中国传统和背景引以为豪。”传统文化中的精粹篇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道德因素,是极佳的学习材料与内容。?

1.课前练习,潜移默化?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起步阶段,指法教学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课前通常都有一些上机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笔者在这几分钟时间里让学生打一些《三字经》、《百家姓》、古诗等,虽然只有一两句话,一首古诗„„但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精粹篇章,学生练习指法时在与计算机的交互中对这些经典篇章进行理解、鉴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2.课堂操作,顺势引导?

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其学科特点,操作性较强,在课堂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呢?信息技术教材上的文本材料往往比较单一,如《图文并茂赞西湖》只有《西湖的来历》这样一篇文字材料,在备课时对文本材料进行一些处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插入与调整图片,但这些都是在基于文本的内容之中。在教学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文字材料,如白居易、苏东坡的介绍与西湖的渊源、有关西湖的古诗、西湖的来历„„赞美西湖就得了解西湖,在动手操作前花几分钟阅读一下自己感 兴趣的文本,根据文本内容寻找合适的图,有了这个基础,再让学生运用插入图片,进行美化,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更深入了解西湖。信息技术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教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多考虑一点,那么传统文化的内涵就进一步得以延伸。?

二、教材的理解,传承传统文化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在我们的信息技术教材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教学内容。如四年级的《丰富多彩的节日》、五年级的《身边的礼仪》。这些都是很好的材料,渗透着中国人的哲理与智慧。?

教学《丰富多彩的节日》时,学生通过网络能比较容易知道有哪些传统节日。这时教师帮助学生整理一下传统节日,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知道有这些节日后,学生结合自己交流所知的传统节日,然后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两个自己感兴趣的节日,要求有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相关诗词„„保存自己所建的文件夹中,最后同桌互相交流。搜集资料的目的是了解资料,在搜集中为自己所用。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灿烂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仪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面貌。礼仪的教学也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五下有一单元文明小使者,专题教学时更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本单元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演示文稿介绍礼仪,在幻灯片中插入文字、图片、音乐等对象做成演示文稿,在搜集资料时也是对礼仪的学习,音乐的插入教师提供如《茉莉花》、《高山流水》、《广陵散》等传统音乐,让学生边制作边欣赏,作品制作完成后,要根据学生的内容,精心挑选有代表性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演示文稿进行宣传介绍。学生介绍礼仪的同时,也是在学习,这样的学习定会让生活更美好。?

三、活动的结合,发扬传统文化精神。?

现在的校园文化活动非常丰富,信息技术课程也应紧密结合这些活动。如本校开展了读书节活动,我以唐诗宋词为例进行教学,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我的讲解下,学生通过设置竖排文字与古籍的装帧方法(让学生通过实物用word进行封面的设计),对唐诗宋词的理解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

教学自选图形中,结合读书节活动让学生通过艺术字与自选图形设计一枚属于自己的读书章,教学中出示2008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理解这枚印章中的中华文化元素,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学生设计自己的读书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3:融入传统文化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虽然以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受到认识的局限性和主观性对“道”的作用和具体实施的理解不同,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進行阐释。但是,我国古代哲学家的基础和共性是重“道”,是对“道”的存在及生成万物认识完全一致。“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春秋战国时期“争鸣”的很多内容不是对立,而是不同的侧面,互补。例如:德与法对人的规范约束均不可缺。忽視敬“天”重“道”的基础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古代哲学家们的名言。人类生存在无形的“道”场中,“道”平等地作用于世界上每一个人,毫无例外,任何人脱离不开“道”。“天”对人类是公平的,对于世界各地、各族人民不偏不倚。上述古代名言都在《圣经》旧约与新约出版、发行前。由于“人灵多蔽”我们长期視而不見,无所知。人类的一切发现、发明、创造都是在“道”的作用下,成事的是“道”,电、磁、生物……都是“道”中的小;这个论、那个论都是“道”中的小论。人通过“道”认知“天”,但是,遵循“道”顺天意行却不易。为此,人才培养应以道德为首。人对“道”的顺从度(T)可以用百分数如下表示:

人与人顺天意次数S相比可分别表示:

式中:S1:在同一时间段某甲顺天意的次数。S2:在同一时间段某乙顺天意的次数。

Sa:在同一时间段的百分比。Sb:在同一时间段的相对百分比。

T值永远小于1。人无完人,不可能都正确,要顺天意,人与“天”是下和上的关系。不要以己所欲施于人。“道”-人体内部-人体反映相关[1]。我们应尽量做出正确的选择。中文“道”与《圣经》中一词多译的Spirit of God, Holy SpiritHoly Ghost, Spirit ,Word (见John 4:24,Genesis 1:1-25,Zechariah 4:6,1st Corinthians 2:10、12:7, Galatians 5:25,Deuteronomy 4:12,Romans 1:20等等,),都是与“天”为一,至高无上和无形,创造、主宰、指引人类和万物,并无处不在。這充分证实了人类生存于同一“道”场,“道”的作用相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圣经》吻合并不足为奇。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道”翻译成英文应以英文拼音加引号的“Tao”表示,须要时可加译注。晚辈因系初学及繁体文言,白话至简体普通话的变迁和传统的误解,文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根据古籍中的内容予以赐教。

摘要:应重视传统文化。本文对通过融入我国传统文化提高英语单词教学质量抛砖引玉。

篇4:教学融入文化情境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所有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可见,教学过程中,融入情境,让学生参与进来,才能发挥教学的最大效益。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提出了明确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中必须使学生树立文化意识,教授学生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对本国及外国文化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因而,高中英语教学中,要让学习真正发生,必须将文化情境教学融入日常教学中。

那如何才能在教学中融入文化情境呢?笔者以为,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对于英语教师的培养力度,使其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之外,还可以从如下两点入手。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江苏省高中英语课本的设置中,每个单元以一个话题为中心,通过Welcome to the Unit, Word Power, Grammar and Usage, Task, Project和Self-Assessment六个板块的设计,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引领学生逐步提升语言素质。每个单元有一篇主阅读和一篇副阅读,分别反映中国和外国文化,让学生在学习本国文化的同时了解国外,尤其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从而加深其对各国文化的理解。以每个单元的阅读为例,在教授时,教师可以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的亲身经历或看过的电视节目联系起来,增加学生的认同感,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模块一第一单元“School life”时,由于该课恰巧是高一英语的第一课,教师在讲完书本的文章后可以问学生书上描述的校园生活和他们自己感受到的校园生活有何不同,这样就创造了一个“School life”的语境,既结合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也在无形间培养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2.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或多样态的教学方式,拓展学生对国外文化的了解。

通过介绍有关西方文化的读物、网站,为学生播放西方电影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音乐、舞蹈、习俗等,让学生走出课本,领略生动的异国文化;结合外语教学的视、听、说等方面,让学生在了解异国文化的过程中锻炼听力和口语;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英语文化节、英语晚会或是邀请国外学者和专家举行讲座,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异国文化。这些无疑都对课堂教学有所助益。

当然,教师也不是非得刻意地去做这些,而是要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引导学生自发地感知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总之,高中英语教学中,要让学习真正发生,必须将文化情境教学融入日常教学中,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高中英语的教学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高中英语教师不能仅局限于教授学生教材上的知识,还应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充学生的文化知识,将语言教学融入文化背景中。另外,要有意识地讲解学生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篇5: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摘要: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而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些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中华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这是育人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

语文;

融合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将语言文字、民族文学与传统文化三者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精神文明之柱,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魂,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之东方的基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我们育人之师所肩负的重任。

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这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且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令人担忧的学生的文化现状

从自己授课与平时与学生的交谈了解中发现,现在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的学生甚至缺乏起码的常识。这种现象让我感到了深深的担忧:

现状一:许多学生天天嘴边哼唱流行歌曲,却对语文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名句名篇知之甚少,晚自习的时候,同样也发现许多学生应付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便开始翻看一些网络小说,漫画等等,却对中国古典名著近而远之。

现状二:现今学生许多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传统食品汤团、粽子、水饺不如肯德基、麦当劳。每年到了圣诞、平安夜、西方情人节的时候,学生们总是非常兴奋,互相赠送礼物,放学后相约聚餐,可对于传统的节日,学生们却只是停留在要放假,可以休息的层面上。

现状三:如今有的学生连写信的格式、称谓都不知晓;有的学生在写作文时,不会使用成语,更别说是名句了;有的学生对阅读古籍文献、对对联更是感到困难;有的学生认为像范仲淹、文天祥这样的人是呆子,或是杜撰的;有的学生甚至对中华传统文明中的讲仁义、讲诚信等传统美德嗤之以鼻。甚至在一次月考阅卷过程中我发现,在一道关于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施耐庵的《水浒传》的锁具语言运用题目中,竟然有些学生将《红楼梦》和《水浒传》的作者都搞混淆了!这样的错误真是让我对学生的语文文化修养大吃一惊。

现状四:近年来商业文化、快餐文化的泛滥。使网吧、卡通书、娱乐周刊、武打电影、影星歌星纷纷走进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他们被这样的社会文化包围着、浸染着,被喧嚣、浮躁的社会心理影响着、干扰着。他们迷恋于武侠小说、言情故事和武打影视片当中,尤其是网络的出现,更多的青少年空暇时间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漂流,以致不懂得起码的做人道理,不懂得起码的尊老爱幼;对自己的父母轻者出言不逊,重则跳楼恐吓,离家出走。他们中有些人只知道周迅,不知道鲁迅;只知道谢庭锋,不知道雷锋;只知道陆毅,不知道陈毅;只知道张柏芝,不知道毛润之„„

面对学生这样的现状,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也非常心痛,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变学生的这种现状,结合与同事的交谈以及网上相关资料的查询阅读,觉得自己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传统节日熏陶中了解传统文化

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如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自主了解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以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指导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整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进行交流、展示,评出优胜小组。另外还可以建议学生自己动手试着包粽子,给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情趣。走近屈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平时上语文课时,我也在有意识的将这些传统的节日穿插进去讲,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加强了他们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回顾,这样的语文课堂生趣盎然,这样的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二、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万口传诵,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优秀的古诗词不仅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对学生培养语感、发展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都有其独到的作用,可让每个学生受益终生。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就精选了许多优秀的古诗词。从《诗经》中给中的“氓之蚩蚩”到《项脊轩志》中的“多可喜,亦多可悲”在每天时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些古代经典著作,同时选择性的背诵,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古代文言趣事,相关背;一方面是不增加学生额外的负担,另一方面是留有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到相同的诗句留有比较、感悟、体验的空间。由于高中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较好,只要上课认真,再加上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即使遇到难以理解的读句,当他们真正树立起学校的兴趣时,也会积极主动的去查询解决,从而达到逐渐培养古诗词课兴趣的目的。

三、在学习成语故事中感受传统文化 成语是我国独特的文化,它的出现常常和一个个充满故事性的精彩情节相生相连,极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高中语文课程虽然授课安排较为紧张,但在具体的授课中我发现:无论是现当代的文章,还是古代文言经典,中间都会涉及到一些成语,比如李密《陈情表》中的“臣生当殒首,死当结草”中的“结草”,涉及到成语“结草衔环”,比喻报恩等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紧张的授课之余,可以穿插一些课文中涉及到成语,讲解它们的意义,相关背景灯,一方面可以调节语文课堂的气氛,给学习“换换口味”;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得到积累、提高。

除了这些,这学期高二语文组举办的“中华成语大赛”等,采用看图猜成语,一人比划一人猜等形式,也是激发学习语文学习兴趣,积累传统文化的较好途径与手段。

篇6:体育教学融入传统文化

摘 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是我国民族传承的重要部分。因此, 教师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增加其自身的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识字水平; 爱国情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教师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 从而促进学生识字水平的提高, 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锻炼其自身的写作能力。本文就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进行了以下几点研究。

一. 加强语言文字基础教学, 有利于提高学生识字水平。

我国的汉字是表意文字, 汉族的历史和文化都是通过汉字保存下来的。因此,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汉字的认知, 增加他们的汉字知识积累, 提高其自身的识字能力。如, 教师在进行《对韵歌》教学时,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蓑翁对韵》的图片或视频, 通过对传统启蒙读物的介绍, 增加学生对声韵的认知, 从而使他们得到语音、词汇和修辞方面的训练。同时由于《蓑翁对韵》包含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信息, 教师通过讲解其中内容有利于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使他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 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通过定期举办诵读比赛,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从而增强学生对汉字的认知, 提高他们的语文知识水平。又如, 以《‘贝’的故事》一文为例,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 利用图片或动画的形式, 展现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从而使学生了解汉字悠久的历史。教师还可以展示“赚、赔、购、贫、货”等汉字, 这时学生就会普遍感到好奇:为什么它们的偏旁部首都有贝呢?趁此机会, 教师可以讲道:“贝壳可以随身携带, 不容易损坏, 于是古人讲贝壳当作钱币使用。所以, 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这样, 就增加了学生对汉字构造的认知, 促进了他们识字能力的提高。

二. 研读传统文化经典读本,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也是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 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包含爱国情怀的篇目。因此, 教师通过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本,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如教师在《姓氏歌》教学时, 可以带领学生研读《百家姓》的内容。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进行课堂导入, “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学习《姓氏歌》, 你们知道姓氏的含义吗?”同学纷纷回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姓氏是区别人亲疏的符号”。之后,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百家姓》的内容,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 你们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姓氏吗?”学生纷纷开始找寻自己的姓氏, 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明白炎黄子孙血脉相连的道理, 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增加其自身的文化认同感。

三. 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有利于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文化知识, 教师通过教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有利于他们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因此, 教师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他们参与课堂写作的积极性, 进而促进其自身写作能力的提高。如, 教师在进行《传统节日》教学时, 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 你们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了解?你们可以说说自己知道的节日吗?”学生纷纷回答道:“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等。之后, 教师可以趁势引出课堂教学内容,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传统节日。”从而使学生明白多种多样的中国传统节日, 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在课堂讲解结束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 通过让他们描写自身喜爱的节日, 从而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锻炼其自身的写作能力。又如, 以《揠苗助长》一文为例,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生活中有类似‘揠苗助长’的事例吗?”学生通过分组讨论, 有利于加深对寓言故事内涵的理解, 明白做事不应该急于求成的道理, 从而提高其自身的文化素养。此外, 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大禹治水》、《羿射九日》等中国古代故事。教师通过课堂教学, 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 从而促进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

总而言之,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 应该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而小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吸收传统文化知识。因此, 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茜, 范呈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研究[J].中外交流, (46) .

篇7:体育教学融入传统文化

【摘 要】文化是立国之本,中国传统文化是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血液。语文课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并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和培育中华民族文化新的辉煌的历史重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把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呢?本文从注重打造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课堂,注重打造具有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课程,注重拓展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课外活动等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课堂课程 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134

小学阶段是个人在一生中接受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学,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自身成长的养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对广大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把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呢?针对小学语文受教育对象的特点,我们提倡要注重在课堂、教材和课外活动中创设良好的条件,春风花雨,润物无声,创设出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生活实践环境,以加强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在学生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从而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下就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谈几点看法。

一、注重打造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课堂

语文课堂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阵地,我们要充分发扬教师的语文教学艺术,在把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过程中,做到知情合一。因此,教师要遵循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的原则。结合语文实际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一是教师必须拥有扎实的文化功底,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并且善于运用视频、图片等资料把中国传统文化搬入课堂。通过各类形式的活动,把中国传统文化在课堂上多姿多彩地演绎出来。如开展课前三分钟的谈论有关传统文化的故事会,通过一个个鲜明生动、生趣盎然的故事使大家充分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永恒智慧,自觉接受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陶冶。二是教育工作者在把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时,还要注重运用知情感化的方法,体现情感性。小学语文课文中收录了诸多优秀的经典古诗,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并从那些优美的韵律中感受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之美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且引导他们进行适量的课外拓展阅读,如儒家经典的《弟子规》和《三字经》等等,使其基于对这些文学作品的理解之上,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的教育。三是打造完整的文化之课,使文化课具有完整性。就具体的一节课来说,上课前,教师须悉心地酝酿准备好这坛“文化醇酒”,上课时,教师应就课文涉及的文化背景或文章主题体现的传统道德问题来循情发问,并注意突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循循善诱,使得学生之间形成自由而热烈的发言讨论,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陈诉,引导学生深入文境,感受其间蕴涵的文化信息,使学生真正地酣畅淋漓地饮下这杯“文化之酒”,在一场传统文化的大餐中获得身心的升华。

二、注重打造具有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课程

乡土,是学生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乡土,是距离学生心灵最近的地方;乡土,有自己的传说和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又包含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可以说,众多的乡土文化,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因此,把乡土文化观念和内容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很好的引导学生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具体怎么做呢?首先,学校和教育者要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并结合当地的教育和经济水平,制定出一套拥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课程,这既包括看得到摸得着的物质文化遗产又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递给学生们一把打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门的钥匙。就铜仁地区而言,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活着苗族、仡佬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这些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里,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特点。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背景或注释涉及的文化信息,如风俗信仰、节日等,并适时引导学生们积极思索,并适时穿插对相关的文化现象的讨论议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对自己所熟知的文化话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回答,并在相互之间讨论不同的文化现象及其形成、发展流变的过程,充分体会中华文化的这种包容性和各少数族文化间存在的内部差异性,并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认同感。据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后自觉留意自身生活环境,点燃学生在实践中探寻文化奥秘的求知欲望,不断激发其对自身的文化的自豪感,并由此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强的精神。

三、注重拓展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课外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W活动中,我们可以因地制宜的开展一些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开展传统国学进校园的诵读活动,传统诗词书画比赛,具有传统文化话题的辩论赛和演讲赛等等。我们铜仁地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存在本地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的现状,从而帮助他们从小树立传承和保护本民族的文化的意识,逐步树立起对保护和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再者,我们还要注重学校制度等学校隐形课程的教育作用,例如,通过在校内建设纪念孔孟等圣贤的人物雕塑、张贴名人名言和搭设读书亭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主动地接触和了文化名人及其事迹,自觉形成阅读国学经典的习惯,获得有关传统的文化的基本知识,并激励学生以历代文化名人榜样,得到情感道德的陶冶与提升。各地方学校还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特点,通过开设各类教育实践课程,架设一座通往丰富多彩的的社会文化生活的桥梁。如在学习“红色文化”及中国传统的清明祭祀文化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们在清明节那天到铜仁文笔锋进行缅怀先烈的扫墓活动,切身感受蕴含其中的文化氛围,并在教师的指引下,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深刻内涵等等。

篇8:传统文化融入招贴设计的教学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沉淀千年的文化底蕴赋予了我们极大的感官与精神的享受,无论是中国汉字、书法还是水墨画或者说民间艺术文化,都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值得我们珍视与传承的文化瑰宝。将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招贴表现手法相结合,在传统与现代直接寻找切入点与契合处,在吸收与肯定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之上,利用现代招贴理念,汲取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与现代表现手法不同的造型语言,展现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设计手法与表现手段,是目前招贴设计教学的主要课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招贴设计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丽之宝,千年历史的洗礼与沉淀,使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意义深远。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招贴设计教学合理融合,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开启了另一条展现中过传统文化、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的道路,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的保存。另一方面,在招贴设计教学中融入艺术教育,还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是升华学生思维情感、促进学生感性思考、完善学生民族情感、培养学生独立人文精神的强力武器。这两者的科学结合,有助于学生跳出固有的思维方式,摆脱前人的设计之桎梏,使创作者的学习与艺术创作走出当前一味追求模仿的误区。

当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内容,丰富招贴艺术的设计形式与设计元素 , 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现代招贴设计师打破以往单纯模仿外国的僵局,利用传统文化打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招贴设计风格,这既是招贴设计的形势所驱,也是招贴设计的最终归宿。正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靳棣强先生所说:“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能吸养消化,思考发酵,定能创意无限。”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招贴设计教学的探索

(一)教学方向与思路的拓展

艺术设计的学习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技巧或者技能训练,更应该重视的是艺术文化以及艺术文化表现形式的学习。谈及艺术文化学习,首先必须充分理解、尊重艺术文化,这应该作为一项主要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被纳入教育范畴之中。平面广告设计内容千千万万,包罗万象,体现在生活与市场的方方面面,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在设计时就应该寻找广告招贴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并适度与市场相结合,以体现市场的实际需求。 目前,我国的招贴广告已经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即回归本土与贴合市场,这不仅使招贴广告富含一定的文化韵味,同时还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尊崇感。

此外,将招贴广告作为一个载体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还可以更好地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特别是与现代课堂教学的融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更好地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帮助学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以从中提取有用的知识信息,从而将其合理地融入到现代招贴广告设计之中。相对来说,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性,通过课堂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知识文化概念, 使学生从潜意识上重视传统文化,这对于学生在以后的具体实践中应用传统文化元素意义非凡。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文化的应用不仅是简单的外形,要注意更深层次的内在含义上的延伸与拓展,我们要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之上,将传统文化从“形”,延至“意”, 进而传至“神”。

(二)教学方式与过程的革新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招贴设计教学课堂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对于传统课堂形式的改变,改变以前那种以教师为主导,满堂灌与填鸭式教学,转而以学生为主导, 引导学生自有思考,采用一种边学习、边观察、边交流、 边提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自主思维模式。 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了解课堂学习目标、 价值以及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基本要求,明确向学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本节中的影响以及意义, 切实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态度以及了解程度。

在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教师要清晰地了解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之于平面广告招贴的价值认识,结合具体的情况,有意识地创造传统文化的良好教学氛围,以对认识薄弱或者不清的情况予以适当解决。最后,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与学生携手分析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同时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思考角度,研究学生的思维创作,以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思维缺陷与出现漏洞的原因,并更深层地考虑如何进一步引导和适时有度地干预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整个教学流程应遵循先理解、后体会、再实践的方式进行。

在现代招贴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于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理解的一种考验,应用、吸收传统文化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文化的元素直接拷贝到设计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认知并了解传统文化内涵,以更好地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变化与改造, 并使改造后的图形成为整个设计中的一个创新点。对学生构思思维的培养只是现代招贴设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我们主要是通过对“形”、“意”、“色”等元素的提取与衍生来达到预想的目的。首先是关于“形”, 形其基本含义是物象展现出来的外形与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传统文化中一些具有一定文化背景意义的字符或者花纹,比如说表示吉祥意义的万字纹、如意纹、 杂宝纹等,这些纹饰不仅样子精细美观,而且含有一定的文化意义,一举两得。除了直接对此进行应用之外, 还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工具对此进行形式上的转化与变幻, 或者分解或者重组,但一定要注意实际应用意义上的甄别。

其次是“意”,以“形”会“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的一笔,从形态上体会意义上的深远,利用形态将中华民族的情感展现出来,这不仅是对于学生的一个重要要求,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除了积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图像进行提炼与创新之外,还应该进一步带领学生深挖掩藏在这些图形之后的深刻含义。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深层次去理解传统文化之于招贴广告设计的重要性, 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形态、风格以及意义上无限制延展。

最后是对于“色”的把握。色彩可以反映广告产品的基本走向,或者是清新或者是温馨亦或者是“高冷”, 正确对色彩进行把握,有助于我们更成功地实现广告宣传的目的。色彩是平面广告给人们留下的最直观的第一印象,是构成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不仅可以有效表现设计者的情感,同时还可以影响欣赏者的心理与情绪。比如有着信仰以及虔诚含义的黄色,黄色在东方代表光明、希望以及权威,因此被广泛应用在宗教以及皇室装饰之中;其次如红色,代表生命、未来以及生机等, 而在中国古代社会,红色便被民众应用在一些喜庆的场合。色彩的运用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展现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一切都要有完整的具有传统意味的人文精神作为创作的依托。

在整个招贴设计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与强调的是学生的创作技能背后的思想设计与情感表现,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可以以一种艺术的感觉看待整个世界。无论最终的表现手法是具体还是抽象或者说是两者结合,带领学生在领悟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去了解、挖掘民族传统文化都是现代招贴设计课程的重要目标。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招贴设计教学实践——以书法为例

首先,书法线条美的借鉴。线条是书法作品构成的基本元素 , 是视觉形象美的基础,本质上体现着书法的精神特质。借鉴书法中的线条美,首先要做的是理解书法不同线条表现出的含义,并从中提取应用元素结合现代表现手法,赋予招贴广告以新的含义,也使得学生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

其次是对书法的构造美德借鉴。我国的书法历经千年变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形成了不同的字体,展现出了不同的个性与风格,因此,借用不同字体的书法便可以很好地展现出招贴广告的不同内涵。文字是招贴广告的重要构成部分,现代电脑在进行文字设计时,虽然使用方便,但是略呆板,缺乏活力与艺术性。因此, 有必要借鉴书法的构造,将书法独特的可以传递作者情感的功能体现其中,以扩展招贴广告设计作品的文化与表现内涵。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不是一味依赖电脑。

再次是借鉴书法的笔韵以及墨趣。书法是一种时间艺术,所谓时间艺术,即书法的线条随着时间的流动具有不可撤销性、不可重复叠加性,把传统书法的笔韵、 墨趣融合到招贴设计教学中 , 是广告招贴设计对书法艺术进行借鉴的一个难点。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从传统书法中吸收营养也是开拓创作思路的一条途径。

最后,借鉴书法章法的美。真正的艺术不仅要拥有完美的细节,也要拥有完美的整体,整体达到美才是招贴广告追求的最终目标。书法的章法即是书法作品总体布局与总体表现的形式,真正的书法艺术颇为重视章法, 讲究单字与周围字体在组合上的平衡与协调。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从基本的线条笔画到整体的格局构造,就好比调兵遣将,要从容不迫,伸缩有度,讲究气势上的一气呵成,以及展现方式上的力度和神采。招贴设计借鉴书法主要是借鉴书法的构图与章法,以更好地贯彻使用在自己身上,而能更好地为读者呈现出一种较为合理与美观的招贴广告形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借鉴书法章法的美,能够加强学生对招贴中文字、图形等视觉元素的整合,提高学生对整体设计的把握能力。中国传统书法讲究均衡以及韵律,讲究布局上的美观,我国书法篆刻有“疏可走马 , 密不透风”之说,这既体现了书法的基本行文规范,又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艺术形式上的美。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之于中国人意义非凡,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招贴设计教学之中,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同时也是对现代招贴广告设计教学的一种探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招贴设计教学过程中 , 不应固守于旧、迂腐不化,而应作为创造者去开拓新的未来。

摘要:招贴设计是一种依赖受众视觉感受而传达信息的艺术形式,是大众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我国招贴设计教学大量借鉴了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的招贴艺术表现手法,创作风格与形式越来越新颖,但同时在教学中传统文化理念也被忽视。本文首先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招贴设计教学的必要性入手,进而详细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招贴设计教学的探索,最后以传统书法融入招贴设计教学为案例对教学实践进行了分析。

上一篇:建筑课教学设计下一篇:做饭的启示初二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