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融入儒家思想

2024-05-29

体育教学融入儒家思想(精选四篇)

体育教学融入儒家思想 篇1

儒家思想起源于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 并在整个封建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孔子的教育思想很大程度上是承继了夏商以来的学校教育的理念, 关于体育的思想当然也是源于此处。这也成为后来孔子教授“六艺”的主要内容。孔圣人认为, 应从仁、知、勇三个方面培养人才。这和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全面发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在孔子的学生中, 诸如子张等均是武艺高强的勇士。可见, 儒家对人才全面发展相当的重视。

二、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大学生作为一个即将迈入社会的特殊群体, 思想趋于成熟, 行为趋于理智。但同时又面临着生活经验的不足, 和年轻气盛的特点, 这个群体有着一定的独特性。近些年,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 也促使了高校产生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但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 很多教学理念却难以发挥其特点。分析大学生的心理以及高校体育的教学现状, 主要有以下几个不足之处:

1、学生爱好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

据调查很多大学生热爱体育运动, NBA、英超等充斥着学生的眼球, 几乎每一项赛事在大学生中都有疯狂的粉丝。但通过调查, 却发现虽然很多学生喜好体育运动却对身边的体育课缺乏兴趣。细究原因, 是因为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造成的。例如, 对于统一的教学进度和考核标准, 以及上课安排的统一的训练项目感到厌烦。教师无法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他们的发展目标, 无法理解到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而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2、考试模式挫伤积极性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准就是考核学生的体育成绩。这就造成了很多身体素质不是很好的学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从而挫伤了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尤其是专业体育教学中, 这种情况更甚, 体育教学过分功利性影响了学生的情感。

3、学生体育态度、认知水平、习惯不良。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当前高校的学生中, 肥胖的学生比例持续增长。另外, 网络、流行音乐以及各种非主流文化充斥校园, 造成很多学生生活习惯不良, 每天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和晨练的学生屈指可数。这些影响到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借鉴儒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借鉴儒学理念, 将“仁”“礼”等儒家思想有效地融入到当代课堂中来, 将体育运动中增添人文色彩, 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以“仁”教学, 因材施教

以“仁”教学, 因材施教是儒家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子曰:“少之时, 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 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这是结合人在不同时期的特点进行分析, 是因材施教的最好阐述。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因材施教必须以知人为基础的, 在体育教学中没有绝对的后进生, 不擅长篮球可以踢足球, 不擅长足球就练田径, 这也是体育真正的魅力所在。

2、重视“言传身教”

据说:“孔子之劲, 能拓国门之类, 而不肯以力闻。”“孔子射于瞿相之圃, 观者如堵墙”, 可见孔子并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 而是一个擅长体育的健将, 正是孔子自身的均衡发展和言传身教, 使得他培养了大批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当前大学体育课堂中, 很多体育教师仅仅是擅长其中一项或两项体育项目, 比如体操专业毕业的教师仅擅长体操、篮球专业的教师仅擅长篮球, 这在大学公共体育课的教学中是十分不利的。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注重全面发展。

3、寓教于乐, 满足学生情感体验

在儒学的教育理念中, 十分注重与学生的交流, 这对现代体育仍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学比其他课程教学更具有趣味性, 这是体育教学的优势, 但体育教学为群体教学, 单一的教学内容很容易产生学生想学的与老师要教的不同的矛盾。教师多与学生交流, 了解学生的想法, 根据学生兴趣开展分组教学, 可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4、以“中和”思想教学

儒家以“中和”为核心。“中和”不仅能使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也会提高集体凝聚力。“中和”强掉个人思想素质的提升, “君子之争, 以和为贵”即为我们进行体育教学的其中一种思想。要让学生们在强健体魄的同时更加团结, 增强个人素质, 创造出更加和谐的教育学, 真正做到文明体育, 和谐体育。

四、小结

儒家体育思想对于指导今天的体育生活、体育教育以及发展体育事业均有着重要积极的作用。了解儒家学说中的精华, 对处于一线教学队伍中的教师而言有着不可或缺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傅佩荣:《儒家与现代人生》, 业强出版社, 1991年。

体育教学融入儒家思想 篇2

关键词: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高等教育由“全日制课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部分构成,形成完整的高校教育体系,使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兼具专业技能和良好个人素质。本文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主体,思想政治辅导员(后简称“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辅的形式体现。

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关键作用。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建设,以时代为背景,从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个过程中,辅导员工作具有较大能动性和针对性,不拘于简单的目标和程序设定,可以作为面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问题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难的突破口。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失位原因分析

现阶段,高等教育中出现诸如学生学业成绩高但能力不足、专业技能强但思想觉悟差、智商高但情商低,因琐事纠纷而引发较大刑事案件等问题实际上是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失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归因:

2.1 不健康的校园文化

受多元文化冲击,又无系统的、实体的优秀积极文化的“保护”,加之网络时代,特别是自媒体的去中心化、核裂变化、交互性、草根性等特点等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1]。

2.2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效性差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但现实中出现“老师(把思想政治课程)当儿戏,学生当休息”的现象。

2.3 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失位

高校辅导员大多兼管理学生事务的工作,缺少必要时间关注思想教育工作,辅导员成为一个“以学生为产品的企业(学校)的管理者和经营者”,而非教育工作者。

2.4 学生自身状况

“90后”大学生思想开放独立,追求自由,在当前我国教育环境比较宽松开放的环境下,大学生们的思想也更加开放。一部分学生总是觉得自己做得最好、最正确,进而我行我素,只会为自己着想,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唯我独尊[2]。

3 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路径与实践

3.1 将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

儒家优秀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儒家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来源,深入发掘并有效利用儒家文化中有利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是很有必要的。要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首先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3]。

3.2 现在高校中学生自主活动不缺少创造力和激情,但缺少活动条件和思想导向。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一,应将工作重心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

本人所在学院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参与学生活动的实践经验。为了响应党的十八大关于文化建设的伟大方略,笔者所在学院借博雅之名,取其“博闻强识、温文尔雅”之意,打造“博雅系列文化工程”,包括“博雅网”、“博雅讲堂”、“博洋剧场”等子模块,三位一体,有机融合,辅以其他小型文化活动。本工程无意实现博雅教育追求之至高境界,但求能成为西安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文化涵养素养,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强化优良学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原则,使其具有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和丰富充实的健康人性。以“博雅文化系列工程”为例,前期,辅导员通过举办或提供主题活动,加强文化建设,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后期,辅导员通过网络媒体工具,提升效果。辅导员在参与学生活动以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的过程中,有三个主要工作:一是推动活动进行,对学生活动进行方向引导和操作指导,加入中华优秀文化精髓;二是主动举办教育活动,塑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三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增加传播范围,提升活动效果。

3.3 建立与学生家长动态培养教育机制

许多“90后”大学生认为自己既已成年,又考上了大学,终于可以脱离家长的约束,可事实并非如此。高校要与学生家长建立动态培养教育机制,辅导员老师定期和家长沟通学生在校动态,定期和家长们交流有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从而为学生营造“家庭—学校”两点共线的优良受教育和生活的环境,从而塑造他们良好的人格和品德。

4 总结

明确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全面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失,通过对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研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索并创新将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道,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使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兼具专业技能和良好个人素质。

参考文献:

[1]任小龙,沈强.自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7).

[2]曹越.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2).

[3]冯宝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

课题项目:

体育教学融入儒家思想 篇3

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 而从我国精神文明这一概念的本质特点来看, 儒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发展的需要。精神文明建设包含弘扬民族精神、强化思想道德建设等, 而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干, 凝聚着整个民族。

改革开放以来, 受经济全球化与西方思潮影响的当代大学生, 经受着多种世界观、价值观的冲击, 甚至出现了追求享乐、金钱至上的错误价值观, 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进行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 正面引导, 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美德。

1传统儒家思想精华的当代诠释

1.1以仁爱为本, 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

儒家推崇“仁爱”思想, 强调“人和”精神。在儒家思想中“仁爱”的涵义是复杂的, 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首先, 孔子认为“仁爱”的核心是爱人, 《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仁, 亲也。从人二”。这里的 “人”,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泛爱众”, 即使是奴隶也不例外。其二, 孔子认为“孝悌”乃仁之根本, 也就是尊亲、敬长, “事父母, 能竭其力”“敬爱而致恭”。其三, 仁爱的方法为“忠恕”。在处理人伦关系中, 孔子推行“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实质是要求每个人从自身做起,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礼”是 “仁”的外在表现和实现方式, 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 强调“人和”、“和谐”、“和为贵”的思想,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 它体现了人与人相爱互尊、团结和谐的人道主义。

1.2以集体为本位, 强调爱国主义精神

千百年来, 儒家推行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民族始终把爱国主义奉为道德传统的至高原则, “独善其身”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兼济天下”。传统的儒家纲常伦理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具有砥砺作用。那些如“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清朝“禁烟固疆以强国”的林则徐等体现了高度爱国情感和民族气节的仁人志士, 正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国家责任感培养的最好题材, 使这一代年轻学子们真正读懂“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句背后的民族精神。

1.3追求崇高的理想与信念,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

儒家视精神追求为人生的最大快乐, 尤以道德高尚奉为人生的榜样, 儒家思想提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成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高风亮节、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道德境界。“天下有道, 以道殉身; 天下无道, 以身殉道”。时至改革开放的今天, 主张 “为天下兴利”的道德价值观, 研究和汲取儒家思想的优秀遗产, 也具有积极意义, 仍值得提倡。“勤有功, 惰无益”, 当代大学生应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直面困难, 开拓进取, 乐观向上, 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价值尺度、审美标准。

1.4重视家庭伦理, “和谐统一”, 强调人伦关系中的道德责任

儒家思想的人伦关系不仅强调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敬”, 还强调了礼、爱、慈、友、宽等道德责任和义务。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强调以对方为重, 尊重对方, “温、良、恭、俭、让”, “天人合一”, 使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协调的和谐境界, 这也是儒家所追求的目标。这种观念符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 对生态的平衡、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天下兴利”的道德价值观, 是大学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1.5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 尊荣知耻, 强调身体力行

儒家倡导积极有为的人生观, “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 以道德高尚的理想人格作为奋斗的目标与榜样, 把荣辱观念与人格修养、功名成就结合起来。孔子推行“修己”、“克己”, 强调树立高尚的道德修养与人格, 并且身体力行, “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省”; 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 孟子讲“良和”、“良能”, “养身”、“养性”, 强调道德的修养践履。诚如《礼记》曰: “物耻足以振之; 国耻足以兴之。”要研究和汲取儒家思想的精髓, 可以看到, 千百年来, 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这种精神在今天更要一代代传递下去, 在大学德育教育中不断强化。

2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加强儒家思想教育的当代意义

2.1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远大理想

儒家思想倡导胸怀天下、立志报国, 这恰恰符合当代大学德育工作的宗旨, 不仅是教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形成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把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2.2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德育教育更加要运用儒家思想中的精华, 强调整体利益和乐于奉献、胸怀天下、积极进取的精神。 借助儒家思想的义利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3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和谐社会观念和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儒家思想体现了人与人相爱互尊、团结和谐的人道主义。作为独生子女的“90后”大学生, 应当学习儒家思想中“自强不息”、“谦恭礼让”、“宽以待人” 等美德, 在逐渐渗透的西方思潮和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面前, 拒绝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 避免社会意识淡薄的现象发生。大学德育教育必须引导学生爱他人、爱集体、爱国家、爱民族, 大力弘扬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精神, 乐于助人, 尊重自然, 关爱他人, 在社会生活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形成健康的人格与道德标准。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儒家思想教育的途径

3. 1正面教育, 典型引导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应通过树立儒家典型人物, 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的文化, 倡导经世致用, 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儒家义利观造就了无数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 必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思想品德、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1]。这些具有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有血有肉, 生动而真实地呈现和记载了历史, 是大学德育教育中鲜活的人物典型, 其榜样作用对当代大学生正确面对纷纷扰扰、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和西方伦理思想观念的冲击, 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塑造是巨大的。

3.2将儒家思想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背景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它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综合文化积淀, 一方面以经典文献、 制度等形式存在着, 另一方面又广泛地渗透在民族思维模式、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社会各个方面, 甚至成为民族之魂, 内化为国民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 成为强大的力量与文化背景。

3.3借助热点, 拓宽形式, 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

结合社会上层出不穷的热点问题, 例如韩国重儒, 将中医改成韩医申遗, “端午祭”申遗成功, 韩国人发明汉字之争等等, 让国人以特有的方式来关注自己的传统文化, 而这些争议也让国人扼腕不已[2]。 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轮关注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儒家思想精华的普世价值。与此同时学校应拓宽德育教育形式, 使其与社会实践、时代精神紧密结合, 使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3.4利用现代化手段, 创新儒家思想传播体制, 培育传播人才

当代“90后”大学生接触面广阔, 热衷网络等新媒体形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恰好可以根据这一特点, 通过网络、多媒体等形式传递给学生新的信息, 如 《百家讲坛》、《国学堂》等深入浅出的传统文化知识传播形式, 将饶舌难懂的优秀的传统知识通俗化, 从而增强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识[3]。同时, 改革教育制度, 有效推动儒家思想的对外传播, 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沉淀, 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性、民族心理与群体意识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90后”大学生, 应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 科学地吸收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 使其以一种积极的朴素的民族精神、优良品质根植于大学生内心, 传承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晖, 李四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家思想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 (2) :123-125.

[2]崔海波, 唐博超, 张颖.论儒家仁爱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J].绥化学院学报, 2009, 29 (6) :19-20.

儒家教育思想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篇4

一、课堂方法——“熟读精思”

“熟读精思”是儒家主张的读书方法。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语言学习尤其如此。对英语课堂教学来说, “熟读精思”必然要求“精讲多练”。

首先, 英语课堂上必须精讲。精讲不仅意味着少讲, 节约教时, 还意味着简明、透彻、事半功倍。这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做到, 抓住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灵活多样, 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通过独立思考去掌握知识技能, 使学生在课上学得好, 学得扎实。

其次, 课堂上必须有时间多练。“多练”是学生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变为“己有”的有效途径练习, 是学生掌握知识中的的必要环节。为了保证“练”的效果和质量, 英语的课堂训练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要求, 而且各种训练不仅教师要掌握, 还要交给学生。这样, 学生才能由被动地练转为主动地练, 自觉地练, 效果质量才会提高。

二、课后任务——“博闻强记”

儒家提倡“多闻”, 强调要博闻强记, 增长各方面的知识。孔子说:“吾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 敏以求之者也。”孔子教育学生要理解《诗》的字面意义, 增加文学、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语言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要学好英语, 更需要多“闻”多“记”。

众所周知, “一日不背口生, 一日不写手生”。在缺少语言训练环境的学习过程中, 背在英语学习中是不可忽视的。一位清华留学生的英语水平很高, 听说读写都非常准确无误, 令美国教授怀疑他的论文是抄袭的。他在教授的亲自监督下又重新写一遍, 仍然是遣词造句无可指摘, 教授惊奇地问他在哪里学的英语如此扎实, 他说, 不是在名校学得, 就是熟练背会了大学英语课本中的所有课文而已。他总结, 背文章, 是学英语的好途径。“博闻”与“强记”相互影响, 要学生博闻强记, 要让他有充分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机会, 能“闻”能“记”;避免死记硬背不能理解的书本知识。强调博闻强记, 利用记性学习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方法, 不能随意摒弃。应该鼓励提倡学生适当地背诵, 并注意交给训练方法提高背诵能力。

三、教学目标——“学成致用”

孔子说:“可与共学, 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 未可与立;可与立, 未可与权。”孔子认为一个人学成致用, 需要经过四个阶段。“可与共学”是第一阶段, 即开始学习的阶段;“可与适道”为第二阶段, 是选定正确方向的阶段;“可与立”为第三阶段, 是志向坚定不移的阶段;“可与权”为第四阶段, 是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的阶段。只有达到第四个阶段, 才能真正做到学成致用。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 只有具体的实践中才能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以致用是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英语的学习最终必须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让学生体会英语语言的运用, 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运用能力。

上一篇:工程投标报价决策分析下一篇:危机发生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