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污水管理设施建设的理性思考论文

2024-07-06

中小城市污水管理设施建设的理性思考论文(通用9篇)

篇1:中小城市污水管理设施建设的理性思考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面成绩卓著,但严重的水污染趋势难以得到明显遏制和扭转,作者从我国中小城市污水处理的现状,探析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建设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污水管理设施;现状;建设;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面成绩卓著。然而,也应该看到,在持续十数年的巨额财政投入支持下,我国水环境质量的现状却仍然不容乐观,濮阳市属于水资源严重缺水城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这已经成为制约濮阳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全市城区及县城每年排放污水约5300万t,年处理污水量仅有2900万t左右,处理后污水回用率仅为8%。

中小城市严重的水污染趋势难以得到明显遏制和扭转,固然与近年来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密切相关,同时水环境治理项目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收费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和缺陷,也是造成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非正常运行的主要原因。

一、我国中小城市污水处理的现状

(一)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

在水体污染物减排指标方面,虽然“十一五”COD减排10%的目标能够基本实现,但自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出现了COD下降趋势明显减缓的情况。考虑到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十二五”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资源能源消耗仍会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各类污染物产生量还会增加,因此,“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其中对水体污染物仍以总量控制为重点,除继续坚持削减COD外,还可能把水中的氨氮纳入到总量控制中。如何合理有效促进污水再生利用也是“十二五”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随着中小城市化率不断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需求增长依然显著

随着我国中小城市体系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我国中小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污水处理设施作为中小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小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也将随之大量增加。

(三)环保投入将进一步加大

据有关预测,“十二五”我国环保投入将达到3.1万亿元,其中用于各项处理设施的投资将达1万亿元,可以预见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二、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针对设施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按需求有重点地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应注重提高现有能力利用水平,新增能力应突出重点。应根据设市城市、县城和建制镇的不同发展阶段、水平和污水处理实际需求确定新增规模,并从总体上合理控制我国中小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增长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和效果。要强调城市、县城和建制镇的平衡发展。防止出现部分地区能力过剩,另一部分地区又存在能力不足的局面。

(二)注重设施建设质和量的统一

“十二五”既要依据实际需求合理确定新增建设规模,更要结合污水处理设施水平现状和水环境保护目标需要,通过现有设施能力挖潜,提高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负荷。根据经济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地对部分水平落后设施进行必要的升级改造,以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出水指标和排放标准要求。对国家和省级重点流域范围的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必须按照国家规范标准进行设计建设。针对我国中小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部分接纳工业废水的特点,规划及建设阶段应有针对性地提高设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确保污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三)加强管网建设,重视污泥稳定化处理、安全处置和合理利用加强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的前期规划和同步建设,使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充分发挥效益,确保污水能够真正得到收集。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规划研究经济有效、合理可行的排水体制,切实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污染物削减效率。在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指导下,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分类提出“十二五”污泥处理处置能力建设的重点和方向,提倡污泥合理利用,避免水体污染物的二次转移和污染。

(四)设施建设应突出节水先行理念

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优先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特别对于北方缺水城市以及工业产业聚集区域,污水再生需求显著,应从总体规划和合理布局的角度,开展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并通过市场机制和经济调节手段,确保设施运行正常。在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加快制定适用于我国的污水再生利用指南,提供有关污水再生利用项目规划、设计和运行方面的指导。对有关的标准、特别是水质标准要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的结果修改现有的标准或制定新的标准,以确保污水再生利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三、树立科学的设施建设理念

(一)要满足未来中小城市规划发展的需要与可能

中小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到中小城市既有市政基础设施的相互关联和影响,又要满足未来中小城市规划发展的需要与可能。一要强调污水设施建设的开放性,要把设施建设的需求放在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及生活条件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大的需求变化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二要注重污水治理设施建设的系统性,从污水的产生、排放、收集、处理,到污泥的处理处置,再到污水再生利用,要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其内在关系理清;三要充分考虑中小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布局、规模确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做到既满足中小城市发展需要,又不过分超前。

(二)进一步深化污水处理行业体制机制改革

继续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大力推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主体、运营主体招标制度,建立健全污水处理设施特许经营制度,加快推进包括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和利用、污水再生利用在内的价格和收费制度改革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污水处理领域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大力加强科技对设施建设的支撑作用

水专项作为我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关键科技创新及应用示范项目,其研发推广重点将从点源污染物削减为主转向面源和点源削减控制并重,从提高集中式污水处理效能为主转向大型集中式与小型分散式高效技术开发相结合并重,从单纯污染物削减为主转向节地、节能、节材式污水处理技术转变。

(四)明确责任、加强监管,确保设施运行效能

通过建立健全污水水质监测机构,完善相关制度,防止由于进水水质问题影响设施运行效率,并确保出水水质达标。加强和规范中小城市排水管网的管理和维护,确保中小城市配套排水管网设施的完好和正常运行。明确政府和污水处理厂在污泥处理处置方面的责任。逐步建立相对完善的再生水利用制度体系,实现再生水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五)加大财政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

在鼓励民间投资的基础上,国家财政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继续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对设施运行成本进行测算和管理,并依据实际情况逐步调整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在收费不足以支持污水处理设施良性运营时,地方财政要给予适当补贴。此外,各级政府应在规划、土地等方面制定相关支持政策,促进各级政府中小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六)进一步做好“绿文章”和“水文章”

应将污水治理与环境治理紧密联系起来。如从环境的绿化和美化着手,真正做到“有空就栽树、见缝就增绿”,让中小城市成为“森林城市”,城市污水要“全截污、全收集、全处理”,提高污水处理出水标准,推进环城水系贯通和入湖河流综合整治,营造一个“碧水穿城”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坚持群众利益优先,坚持走群众路线,大力推进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保持住房市场平稳健康运行。进一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新建一批基础设施,优化现有资源布局,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军、朱文博、宋梅.我国污水处理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才智.2010年12期

[2]刘军.浅谈城市污水的处理技术[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9期

[3]全国中小城镇市政污水处理工程技术工艺高级研讨会中小城镇市政污水处理工程技术工艺高级研讨会论文集.2010。

篇2:中小城市污水管理设施建设的理性思考论文

具体来讲,行政执法是执行和实施行政法律规范,并将行政法律规范适用到具体人和事,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从而实现国家管理职能。现代行政法的重心是服务行政,现代行政法的实质是服务行政法,它的价值取向在于维护社会正义,增进社会福利,实现法治社会。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实质也应是服务行政,目的是增进广大民众的社会福利,推动依法治市进步,实现依法治国目标。本文拟从上海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能力存在的问题切入,详细分析目前上海城市管理执法效能低下的各种表现形式,并对其成因进行初步探讨。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能力存在的问题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可以看成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公民同意推举某人以其名义进行代理,但是必须满足公民的利益并且为公民服务。为此,必须要认清导致执法效能低下的痼疾,痼疾的治愈过程也就是执法效能提升的过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效能低下凸显出执法能力的症结。从社会利益关系的角度看,执法效能低下在一定程度上是执法实践中广泛存在的利益冲突的客观反映,而从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治理的角度看,过度的、无序的政策执行博弈行为暴露了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组织体系不同程度存在的执法能力不足问题。当前上海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效能主要存在执法信息传播力不足、执法方案抉择力不足、执法资源调配力不足、执法行动协调力不足、执法过程监控力不足问题。

1.执法信息传播力不足。首先,上海各区执法信息管理规范化水平较低,信息管理的机构和制度不够完备,缺乏规范化的统一管理。其次,执法信息调研实效性偏低,大多数政策法规研究机构具有政府背景,官方色彩浓厚,往往根据行政上级的意图开展工作,缺少必要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一定程度上失去可信度。最后,各区执法信息透明度较低,少数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缺少信息公开意识,管理意识强,服务意识弱;在制度建设上,信息公开还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尚未上升为公民维护信息权利的自觉行为,相关法律法规配套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执法信息传播力不足,导致信息传播的广度、深度受到一定影响,甚至发生扭曲、残缺、失真、屏蔽等现象,破坏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合法性,阻碍了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众对城市管理领域法律法规的理解和支持。

篇3:中小城市污水管理设施建设的理性思考论文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城乡规划建设越来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总体规划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然而伴随着社会各项基础建设的发展, 城乡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

1. 城乡规划只注意城市, 不注意乡村。

片面地把乡村作为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 而不是把它当作与城市平行存在的另一种人类聚居形态;片面地对待乡村发展, 认为乡村的发展目标是城市, 片面地把大城市的经济模式和管理模式移植到乡村中来, 无视乡村自己的经济特点和社会管理结构。

2. 在空间规划上, 把城市从城乡规划建设的区域中割裂开来,

各个城市的总体规划都是一种终极的图式, 城市边缘是那种整齐划一的豆腐块模式。现实的城市是一种从市中心向郊区沿交通线蔓延的雪花状图形, 总体规划中的区域分析仅仅是一个铺垫。

3. 在城市治理上, 采用了市管县的模式, 把人类社会的聚居体与行政区划混为一体。

而聚居体就是两种:城市和乡村所属的区域都是作为中央政权的从属, 丧失了发展的自主权。它们决定不了自己的发展前景。城市的总体规划要国务院或者省政府批准, 但是最终的发展结果却没有监督。中国经济要更快地发展, 就必须在解放农村后进一步解放城市。

二、关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几方面问题

1. 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任何一个城市, 或依山或傍水, 或兼得山水成为其整体环境的依托。在城市扩展过程中, 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城市及人居住在这里通过水系、山体及风道等, 吸吮着大地母亲的浮汁。破坏了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就切断了自然的进程, 包括风、水、物种、营养等的流动, 必会使城市这一天地之胎发育不良, 以至失去生命。断山断水被古人视为最不吉利的景观。如果古人对山水格局连续性的吉凶观是基于经验和潜意识的, 那么, 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则是对我们维护这种整体景观基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2. 建立和保护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

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道路修筑、水利工程过程中, 人类占用了大量良田, 毁掉了大量珍稀物种和动物栖息地。其结果不仅破坏自然也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大地景观是一个生命的系统, 是一个由多种生境构成的嵌合体, 而其生命力就在于它的丰富多样性, 哪怕是一种无名的小草, 其对人类未来以及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意义可能不亚于熊猫和红树林。因此, 建立和保护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是城市规划建设首先应当重视的课题。

3. 维护、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

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 是大地景观生态的主要基础设施。污染、干旱断流和洪水是目前中国城市河流水系所面临的三大严重问题, 而尤以污染最难解决。于是治理城市的河流水系往往被当作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民心工程”和政绩工程来对待。城市河流中用以休闲与美化的水不在其多, 而在其动人之态, 其动人之处就在于自然。因此,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 维护、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是城乡规划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4. 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

近年来, 中国建立了不少的防护林体系。但是, 这些国土生态系统工程往往目标单一, 只关注于防护, 无论在总体布局、设计、林相结构、树种选择等方面都忽略了与城市、文化艺术、市民休闲、医疗健康、保健等方面的关系。同时, 由于行政部门的条块管理障碍, 导致了这些已成熟的防护林体系, 往往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被忽视和破坏。一些沿河林带和沿路林带, 往往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在河岸整治或道路拓宽过程中被伐去。其它林网也在由农用地转为城市开发用地的过程中被切割或占用。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上述状况必须改变, 而将原有防护林网的保留并纳入城市绿地系统之中是完全可能的。

5. 开放专用绿地,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单位制是中国城市形态的一大特征, 围墙中的绿地往往只限于本单位人员享用, 特别是一些政府大院, 大学校园。由于中国社会长期受到小农经济影响, 大工业社会形态发育并不完善, 对围合及领地的偏爱, 形成了开放单位绿地的心理障碍。而从现实的安全和管理的角度来考虑也强化了绿地的“单位”意识。但事实上, 让公众享用开放绿地的过程, 正是提高其道德素质和公共意识的过程, 在看不见的保安系统下, 一个开放的绿地可以比封闭的院绿更加安全。

6. 溶解公园, 使其成为城市的绿色基地。

在现代城市中, 公园应是居民日常生产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和进一步向郊区化扩展, 工业化初期的公园形态将被开放的城市绿地所取代。孤立、有边界的公园正在溶解, 而成为城市各种性质用地之间以及内部的基质, 并以简洁、生态化和开放的绿地形态, 渗透到居住区、办公园区、产业园区内, 并与城郊自然景观基质相融洽。这意味着城市公园在地块划分时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绿色块, 而是弥漫整个城市用地中的绿色液体。

总之, 政府重视规划的方式不在于掏更多的钱编制规划, 而在于提供更多的协调资源使其能建立一个空间综合研究的平台。构建和谐社会给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城乡规划能不能在这一理念下获的进步, 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用开放的姿态去正视现在面临的严峻问题。而城乡规划师认识水平的提高, 决策者非凡的眼光和胸怀, 以及对现行城市规划及管理法规的改进, 是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战略性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2]俞孔坚.北京城市园林绿化展望与对策[M].北京:北京园林出版社, 2000

篇4:中小城市污水管理设施建设的理性思考论文

关键词:城镇;污水管理;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 X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41-2

“十一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展顺利,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总体上提前实现;污水处理设施数量不断增长,处理能力显著增强;污水处理量逐年增加,污水处理率和运行负荷率稳步提高;COD减排效果显著;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营领域民间投资不断壮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负荷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现有设施升级改造的压力较大、管网配套建设相对滞后等。“十二五”我国城镇污水处理面临怎样的形势?发展思路怎样,应主要采取哪些政策措施,是我国各级城镇污水处理单位及其工作者应该作以思考的问题。

1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污水处理面临的形势

1.1 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

在水体污染物减排指标方面,虽然“十一五”COD减排10%的目标能够基本实现,但自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出现了COD下降趋势明显减缓的情况。考虑到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十二五”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资源能源消耗仍会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各类污染物产生量还会增加,因此,“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其中对水体污染物仍以总量控制为重点,除继续坚持削减COD外,还可能把水中的氨氮纳入到总量控制中。如何合理有效促进污水再生利用也是“十二五”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2 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需求增长依然显著

随着我国城镇体系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我国城镇市政基础设施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污水处理设施作为城镇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也将随之大量增加。

1.3 环保投入将进一步加大

据有关预测,“十二五”我国环保投入将达到3.1万亿元。其中用于各项处理设施的投资将达1万亿元。可以预见,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2 “十二五”期间城镇污水处理的基本思路

2.1 针对设施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按需求有重点地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应注重提高现有能力利用水平,新增能力应突出重点。但由于区域性差异,有些地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较低,有的城市至今还有没有污水处理厂,因此部分城市还存在新增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需求。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增量需求显著,应进一步提升处理能力。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基础薄弱,需要加强建设。总之,应根据设市城市、县城和建制镇的不同发展阶段、水平和污水处理实际需求确定新增规模,并从总体上合理控制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增长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和效果。要强调城市、县城和建制镇的平衡发展。防止出现部分地区能力过剩,另一部分地区又存在能力不足的局面。

2.2 注重设施建设质和量的统一

“十二五”既要依据实际需求合理确定新增建设规模,更要结合污水处理设施水平现状和水环境保护目标需要,通过现有设施能力挖潜,提高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负荷。根据经济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地对部分水平落后设施进行必要的升级改造,以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出水指标和排放标准要求。对国家和省级重点流域范围的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必须按照国家规范标准进行设计建设。针对我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部分接纳工业废水的特点,规划及建设阶段应有针对性地提高设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确保污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2.3 加强管网建设,重视污泥稳定化处理、安全处置和合理利用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的前期规划和同步建设,使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充分发挥效益,确保污水能够真正得到收集。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规划研究经济有效、合理可行的排水体制,切实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污染物削减效率。在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指导下,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分类提出“十二五”污泥处理处置能力建设的重点和方向,提倡污泥合理利用,避免水体污染物的二次转移和污染。

2.4 设施建设应突出节水先行理念

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优先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特别对于北方缺水城市以及工业产业聚集区域,污水再生需求显著,应从总体规划和合理布局的角度,开展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并通过市场机制和经济调节手段,确保设施运行正常。在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加快制定适用于我国的污水再生利用指南,提供有关污水再生利用项目规划、设计和运行方面的指导。对有关的标准、特别是水质标准要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的结果修改现有的标准或制定新的标准,以确保污水再生利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3 树立科学的设施建设理念

3.1 要满足未来城镇规划发展的需要与可能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到城镇既有市政基础设施的相互关联和影响,又要满足未来城镇规划发展的需要与可能。一要强调污水设施建设的开放性,要把设施建设的需求放在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及生活条件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大的需求变化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二要注重污水治理设施建设的系统性,从污水的产生、排放、收集、处理,到污泥的处理处置,再到污水再生利用,要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其内在关系理清;三要充分考虑城镇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布局、规模确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做到既满足城镇发展需要,又不过分超前。

3.2 进一步深化污水处理行业体制机制改革

继续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大力推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主体、运营主体招标制度,建立健全污水处理设施特许经营制度,加快推进包括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和利用、污水再生利用在内的价格和收费制度改革,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污水处理领域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3.3 大力加强科技对设施建设的支撑作用

水专项作为我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关键科技创新及应用示范项目,其研发推广重点将从点源污染物削减为主转向面源和点源削减控制并重,从提高集中式污水处理效能为主转向大型集中式与小型分散式高效技术开发相结合并重,从单纯污染物削减为主转向节地、节能、节材式污水处理技术转变。应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中,对水专项中相关创新技术和实用成果加以推广和充分利用,在降低设施建设成本,提升设施科技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设施运行效率和污染物减排效果。

3.4 明确责任、加强监管,确保设施运行效能

通过建立健全污水水质监测机构,完善相关制度,防止由于进水水质问题影响设施运行效率,并确保出水水质达标。加强和规范城镇排水管网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城镇配套排水管网设施的完好和正常运行。明确政府和污水处理厂在污泥处理处置方面的责任。逐步建立相对完善的再生水利用制度体系,实现再生水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3.5 加大财政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

在鼓励民间投资的基础上,国家财政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继续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对设施运行成本进行测算和管理,并依据实际情况逐步调整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在收费不足以支持污水处理设施良性运营时,地方政府财政要给予适当补贴。此外,各级政府应在规划、土地等方面制定相关支持政策,促进各级政府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3.6 进一步做好“绿文章”和“水文章”

应将污水治理与环境治理紧密联系起来。如从环境的绿化和美化着手,真正做到“有空就栽树、见缝就增绿”,让城镇成为“森林城市”,城市污水要“全截污、全收集、全处理”,提高污水处理出水标准,推进环城水系贯通和入湖河流综合整治,营造一个“碧水穿城”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坚持群众利益优先,坚持走群众路线,大力推进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保持住房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进一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新建一批基础设施,优化现有资源布局,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進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改善村镇环境,深入开展“植树造林、清洁家园”行动,借鉴城市社区的管理标准和模式,加强村镇管理尤其是卫生管理,力求更加整洁、干净、有经验。

篇5: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

--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

刘严萍,何继新,王磊

(天津城建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在城市发展日益受到资源环境有限性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双重压力下,探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进行界定,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实例,探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以期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关键词:基础设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管理模式;中新天津生态城

一、引言

城市基础设施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虽自2001年以来,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在欧美国家产生,并成为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被视为解决城市因建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一个系统化途径,但其更多地侧重于规划层面。随着城市环境的不断恶化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日益具有现实意义。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现存问题

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开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市场化进程,概括而言: 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和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一般通过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进行建设项目管理。按照2015年6月1日正式施行《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简称《办法》,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具体可以采用投资-建设项目-运营-移交、投资-建设项目-拥有-运营-移交、投资-建设项目-移交-运营等方式。

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目前政府直接投资是主要的资金来源和保障,因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是很完善,各城市的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都处于探索阶段,基本表现为政府自己组织专门机构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政府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管理两种模式。

以上两类基础设施的管理均出现了诸多弊端:(1)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企业不能从宏观的角度考虑整个城市的发展以及项目本身对城市环境和公众利益所带来的破坏;(2)面对多种性质类型的基础设施项目,部门间的组织体制关系纷繁复杂,管理不善;(3)公众发挥外部环境破坏的监督作用的途径和信息有限;(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忽视环境效益,因而出现了城市基础设施经济与环境效益不协调的局面。

因此,城市率先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对实现城市经济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界定

绿色供应链管理(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它考虑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环境问题,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确切定义,目前理论界对此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但总的观点是指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环境保护意识,把“无废无污”和“无任何不良成分”及“无任何副作用”贯穿于整个供应链中[1]。

目前国内外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并无统一定义。综合国内外文献[2-5],本文认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回收的全生命周期中,由政府、企业根据系统内外部环境,共同制定和完善城市建设项目所用原料、施工、运营、回收技术的质量和环境管理标准,并进行内部质量和环境监督,同时协调公众等外部监督主体的整个管理过程,通过对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规划、协调和优化控制来实现项目利益相关方在项目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

课题来源:2015天津建委科技计划项目(天津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管理体制机制与政策激励体系研究)作者简介:刘严萍,(1979-),女,河南汝南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城市管理研究。

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分析--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

2015年5月,天津市政府出台《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天津示范中心建设项目方案》,重点研究实施“创立、改造、限制和废止”的产业政策,支持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资源行动,推进产业绿色化。2013年3月,国务院批准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6,7]。综合而言,中新天津生态城最适合作为推进建设领域供应链管理的试点。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特许经营方案实施流程必须遵照《办法》,基于此,并结合基础设施不同类型项目各自的特点以及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具体情况,现对中新天津生态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探索,表述如下:

为实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天津市绿色供应链管理指导小组级别应设置在财政局、审计局、规划局、建委、国资委以上,和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天津示范中心应处于平等协作地位,共同协调管理中的所有问题,并具有最终调整权和决定权。

城市基础设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经济与环境效益平衡发展,为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保证各主体服从统一的经济与环境效益的调整,因此必须依靠行政力量,政府理应成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首要核心主体,依据工程建设项目的法律法规、工程合同、环保法规、绿色采购及建造标准等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而项目管理公司是市场主体,不具有保障环境效益的行政权力,应处于政府指导下的供应链核心主体地位。

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作为二级管理的主管单位,是市政府下设的直属部门,是二级层面上的首要核心主体,作为公共利益的体现者和维护者,必须从根本上负担生态城内所有基础设施绿色建造的指导和管理责任,对上向天津市绿色供应链管理指导小组和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天津示范中心负责,向下指导中新生态城投资有限公司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的建设项目和管理。为此,必须建立绿色建造项目信息发布平台,网上公开供应链信息,统一市场准入,公平择优确定投资人,披露城市基础设施在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设项目、绿色运营阶段的相关管理信息,与审计部门共享信息,保护市场环境、生态环境和消费者、社会公众的利益,实现各类资本平等参与、投资回报合理、运作透明。

中新生态城投资有限公司在政府监管下,实施公司法人负责制的专业化管理,接受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的直接领导,接受规划、土地资源、建委、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管理,接受公众对于生态城基础设施从规划设计到建设项目运营全过程的环境效益的监督。通过中新生态城投资有限公司的管理,可将所涉及的勘察企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材料设备制造供应商、供应商和物流方,甚至银行、基金机构等金融支持方纳入到一个供应链中。首先,中新生态城投资有限公司和政府之间在平等协商、依法合规的基础上的项目合同,明晰各自的权责,不达绿色标准则须承担相应责任。

公众肩负绿色供应链的推进过程的外部监督的社会责任,是城市管理多主体之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重要推动力量。

五、结论

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实例,探索性地提出政府与亚太经合绿色供应链中心共同引导、投资与管理分离、审计与社会监督结合、经济与环境效益并重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供一定参考。参考文献:

[1] 王能民,孙林岩.绿色供应链管理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刘铮.国内外建设项目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 [J].经济研究导刊,2013(2):157-160 [3] 柯洪,尹贻林.公共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7):149-152 [4] 杨耀红.我国建设项目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探究 [J].经济师,2005(7):143-145 [5] Koskela L.Application of the new production philosophy to construction [R].Palo Alto:Stanford University,1992 [6] 蔺雪峰,汪波,冯剑丰.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城市治理研究 [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84-288 [7] 纪泽民.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项目与管理的多元共治模式探析--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视角 [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4):20-23

篇6:中小城市污水管理设施建设的理性思考论文

进入WTO后,建设大型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环保企业势在必行,通过建立污水处理的合资公司,充分利用金融机构的融资或利用外资等方式,进行环保设施建设,加强市场化运营与管理,与国际惯例接轨,是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探讨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及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分析了各种模式的适用性和特点,针对目前国情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作 者:袁斌 吴对林 卢晚豪 YUAN Bin WU Dui-lin LU Wan-hao 作者单位:袁斌,YUAN Bin(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090)

吴对林,WU Dui-lin(东莞市万江环保分局,广东,东莞,523050)

卢晚豪,LU Wan-hao(东莞市环境监测站,广东,东莞,523000)

篇7:中小城市污水管理设施建设的理性思考论文

大家好,非常荣幸为大家讲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这门课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它是城市管理的这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我们这门课要学什么东西,学什么知识。我们把它划分成四个章节。首先是城市基础设施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理论。第三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第四是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包括这四大部分内容。

一、城市基础设施相关概念

相关概念的界定,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我们的城市基础设施它是指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工程和服务的总称。也就是说它既包括一些工程,也包括一些服务内容。城市基础设施,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广义的概念和狭义的概念,这样两个层次。首先这个广义的这个城市基础设施,既包括一些社会性的基础设施,也包括一些工程性的基础设施。所谓的社会性基础设施比如说我们的医疗、文化、学校、文化机构、学校等等,体育场馆这些我们都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社会性的基础设施。工程性的基础设施,比如说我们城市的道路、桥梁,我们的给水、排水等等这个都是属于工程性的基础设施。而狭义的这个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工程性的基础设施。这个也是我们这门课所指的,就是狭义层面的,并不包括什么医疗卫生、教育等等这样的一些基础设施。

最早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在英国出现的,我们知道英国的城市化率是比较高,城市化的这个步伐开始的也是比较早的。在1812年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煤气厂。1879年在我们中国呢第一个近代给水工程在旅顺建成。这个我们通常把它叫这个给水,而不是给水,所以有的时候会叫给水,实际上是不是很准确的一个说法。此后上海等城市相继建成了给水工程设施。在1880年美国纽约率先利用热电厂向城市供热。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如何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分类。世界银行把基础设施分成了三大类型。首先是公共设施,比如说电力、电信、自来水、卫生设施以及排污、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管道煤气等等。第二类是公共工程,包括道路、大坝、灌溉、排水用渠道工程等等。第三类是交通设施,包括城市和城市间的铁路、城市公共交通、港口、航道、机场等等,这是世界银行对于基础设施的分类。

我们国内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分类通常是按照这样的。

尔在1919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里。真正把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这两个概念呢做出严格的区分,定义、并且使用的人是被誉为经济学中爱因斯坦的保罗萨米尔森,他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指出呢,纯粹的公共物品是指这样一种产品。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城市道路,这是一种城市的公共物品。你走这条道是吧,不影响别人走这条道,就是你对这种,你对这个道路的使用通行不会导致别人对于该道路这个通行的,这样的一个功能。当然呢有一个前提就是道路不能太拥堵,如果太拥堵的话大家都会互相影响。

下面是公共物品的特征,首先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就是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便可以由任何消费者消费。其中任何一个消费者都不会被排斥在外,比如说空气,你有空气可以呼吸,其他人也有空气可以呼吸,或彼此之间不会互相排斥。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搭便车的这个现象。所谓这个搭便车就是指某些个人虽然参与了公共物品的消费,但是却不愿意支付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由于搭便车这个现象的客观存在呢,导致我们后面要讲,就是典型的市场失灵这种情形发生。也就是说通过市场机制没有办法来实现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这是第一个公共物品的特征,消费的非排他性。

第二个特征是消费的非竞争性。这个特征是指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之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是服务的边际成本是0。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多一个消费者这个加入,并不能够影响其他人对该公共物品的消费。这是消费的非竞争性。

第三是项目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只能作为一个整体,被人们享用。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你不能说把一个公共物品划出来,说这是我的,或者某个人的专属的,这个就是不合理的。

下面是公共物品的分类,我们可以根据公共物品是否有竞争性,或者是竞争性的强弱以及排他性的强弱可以把它分成四种类型。首先是非公共物品,非公共物品我们也可以称为纯私人物品,比如说食品、衣服等等。对于这种物品的消费,主要是通过收费的方式。比如说我付费这种方式来实现。第二种公共物品公共资源,比如说公共渔场、牧场、江河、湖海等等。那对于这类资源的使用可以通过税收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直接收费的方式来实现。第三种类型是准公共物品,比如说水、电,公共桥梁、公共游泳池、公共电影院、教育、医疗等等,对这类物品的使用也要通过收费的方式来实现。第四种是纯公共物品,比如说国防环境保护、城市开发的这个道路等等。这个纯公共物品是需要通过税收的方式来消费的。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我们要学习的第二部分理论就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这个可能同学们也都听到过,什么是市场失灵呢?它是指由于市场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所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制的某些领域不灵了。或者说呢由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不完全,或者不充分,市场不能够达到资源的最优配制。

市场失灵通常在以下领域发生。首先信息的不完全性,这是也可以认为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信息的不完全性实际上就是,可以表现为信息不对称以及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这里我们就不多做解释了。第二是外部性,以及第三部分是垄断性失灵、公共产品失灵。其余还有社会公平分配失灵,经济周进行波动等等这些市场失灵的领域。其中我们和我们城市基础设施最关联的是外部性、垄断性失灵以及公共产品失灵。因此我们后面就主要对于这三部分内容来做一个介绍。

首先是外部性,外部性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者是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收益,或者有害影响带来的损失,都不是消费者和生产者本人获得或承担的。那么他有两种表现,一个是外部经济,一个是外部不经济。外部经济是指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也就是说投资某个项目,不仅能够为投资者创造受益,社会其他人也因此受益。那这种表现就是我们称为外部经济,私人获得的利益小于社会利益。第二种是外部经济,私人获得的利益小于社会利益。第二种是外部不经济,比如说投资者投资某个项目,投资者付出了成本,但是社会其他人也因此遭受了损失,那这种情况就是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出现了外部不经济的现象。

我们为了更生动的来说明什么是外部性,什么是外部经济,什么是外部不经济,通过以下的例子大家来做个区分。首先渔民过渡捕捞,大家分析一下这个是属于外部经济还是外部不经济。渔民过渡捕捞,渔民个人获得了这个更多的好处是不是,而导致了其他人发生了损失,所以它是属于外部不经济。第二呢高效率设备的应用使手工生产者大失业,这个呢是属于外部不经济的一个情况。第三,你注射了流感疫苗,减少了别人得流感的机会。这个认为是外部经济,第四养蜂人晾蜜,周围果园产量提高,这个也属于外部经济。第四,旅游者蜂拥而至,导致旅游区物价上涨,舒适度下降,这个是外部不经济的一个表现 接下来我们再看这样的一个例子,某企业为方便运输修了一条道路,方便了周围民众的出行。这个呢也是外部经济。最后这样一个例子,某化工企业向河流排放污水,这是明显的或者典型的一个外部不经济的一个体现。所以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它作为不同程度上的这个公共产品而言,可能会存在着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现象。

市场失灵领域我们还要介绍就是垄断性的失灵这样的情况。这种垄断性失灵是指市场上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家供应商,甚至是独家垄断的局面,垄断厂商通过操纵物价、谋取暴力,使市场均衡作用失灵。同学们可以联想我们这个,我们的移动通信这样一个行业,实际上就存在这样的一些垄断性。

市场失灵的一个,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就是公共产品失灵。这个经济学家撒谬尔森认为呢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通过市场方式提供公共产品、成本高昂而且缺乏规模效率,因此用市场机制来提公共产品是失效的、失灵的。另外一位美国的一个学者哈丁则提出了公地悲剧,这是1968年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这样一篇文章提出的。所谓的这个公地悲剧呢是指比如说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牧场上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来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的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这个牧民他将如何取舍呢?如果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来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不是由这个牧民自己承担的,而是由大家共同来承担的。而且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的时候,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甚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羊破产,这就是一个公地悲剧。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资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使用者,但是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来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过渡使用和枯竭。过渡砍伐的森林,过渡捕捞的渔业资源以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渡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城市交通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个事情,在大城市中这个道路拥堵。比如说这个道路拥堵的时候,对于非动车道,或者叫应急车道,对于应急车道有很多时候都在占用,都希望能够赶超前面的这个排队的队伍。但是每一个人实际上他可能都知道,我走应急车道可能是违规了,或者是对于其他人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但是呢每一个人都没有权利,或者没有能力去阻止旁边的人去占用这个应急车道。由此就形成了我们现在堵车的时候,这样的一个现象。应急车道被占用,这道路更加拥堵,并线的特别多,所以这个也可以用公地悲剧来解释。

公共产品因为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的过渡使用或者侵占是必然的结果,这是公地悲剧这个带给我们的一个思考。

篇8: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理性思考

1. 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财会机构不健全, 财会人员素质偏低。中小型企业多半不设专门机构, 所指定的财会人员也多半一身多职, 既是管理者又是生产者。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在内部财会制度上基本是空白。

2. 融资困难, 资金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 但是, 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

3. 财务管理内容不规范

无论是从资金筹集、资金使用, 还是资金分配上看, 我国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非常不规范。

4. 财务控制薄弱

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 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 造成资金回收困难;三是存货控制薄弱, 造成资金呆滞。

5. 管理模式僵化, 管理观念陈旧

一方面, 中小型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 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 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 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 管理思想落后。

6. 内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落后

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局限于传统模式下的核算体系, 电脑只是办公室的时髦摆设, 并不会运用财务软件及建立自己的微机网络。使得效率低下, 资源浪费。不会将各项业务事前取得的信息进行比较, 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预测, 将隐患消灭于未然。

二、解决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制定或完善相关政策

(1) 中小型企业的经营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资金经营的能力差等决定了它通过市场融资资信很低的特点, 这从客观上要求国家通过稳定的融资机制给予适当的扶持。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针对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及优惠政策。

(2) 成立中小型企业基金

包括特定用途基金、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互助基金等, 其资金来源可以是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及中小型企业的入会费, 管理上实行基金封闭运行, 集中支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政府应该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通过宏观调控使一些银行和其他的金融机构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3) 加快建立中小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型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以服务为宗旨的中介组织, 不能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担保费的收取, 不能以增加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代价。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小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因国情不同, 其运作方式多种多样, 运作主体既有政府部门, 也有协会、公司和专门银行等。但是, 他们的共同特征有三个:一是政府出资、资助和承担一定的补偿责任。二是担保体系和机构绝大部分由政府负责中小型企业的部门负责组织和管理。三是都没有专门从事中小型企业担保的商业性担保公司。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小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由于资金运作方式、操作主体和目的的不同, 其模式和类型也有所不同。所以要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建立不同的担保体系, 现今我国各地都已建立起中小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 正确进行投资决策, 降低投资风险

(1) 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

对内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二是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三是人力资源的投资。目前应特别注意人力资源的投资, 从某种角度说, 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 拥有一定的高素质的管理及技术型人才, 是企业制胜的法宝。

(2) 分散资金投向, 降低投资风险

中小型企业在积累的资本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 可以搞多元化经营, 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从而分散投资风险。

(3) 应规范项目投资程序

当中小型企业在资金、技术操作、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实力之后, 可以借鉴大型企业的普遍做法, 规范项目的投资程序, 实行投资监理, 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做到精心设计和实施。另外, 要注意实施跟进战略, 规避投资风险。

3.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首先, 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决策者要了解会计程序和读懂会计报表, 能够敏锐地找出财务漏洞。更重要的是能用好财务人员, 使他们能出色完成企业的理财工作。其次, 突破“圈子文化”, 走出家族圈, 培养外向观念和主动变革。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 家庭化就成了中小型企业再上台阶的一大障碍。任人唯亲留不住优秀人才, 必须向家族制开刀。浙江金义集团董事长陈金义破小家立大家, 聘请有能力的年轻“外来族”担任经理等重要职务, 举贤避亲, 把企业的用人制建成“跑马场”, 实现用人的公平竞争, 使亲朋好友撤去“保护伞”, 这样也有利他们克服固步自封和依赖攀附心理, 激发改革和竞争意识, 迅速成熟成才。从而把一个家族企业发展为一个高知识量的企业集团, 跻身中国私营企业500强行列。再次, 还要适时辅以最新财会、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和学习, 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教育机制, 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并应适当借助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服务来建立合法、科学及具有适应本企业经营特色的会计核算体系。最后, 管理行为要分界明晰, 领导要区分常规与非常规决策, 不应疲于应付日常琐碎事务, 要提高自身思考、计划、决策和预算分析能力, 尤其要懂得利用财务指标对报表及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和提炼信息, 对企业的财务决策不能光依靠经验与直觉判断。

4.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加强网络建设

国家经贸委中小型企业司司长卫东, 对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工作强调:我国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中小型企业的参与。的确, 中小型企业要发展, 要适应市场经济, 普及会计电算化是当务之急, 实现无纸贸易, 使得一张凭证从制单到记账仅需几秒钟, 建立企业自己的微机网络, 企业与银行企业与企业计算机联网, 实行银行对账系统。这大大缩短了结算时间, 企业办理汇票、本票和电汇等业务仅需要通过电脑操作及现代化的通信设备就可以办理。建立财务控制体系, 通过企业内部计算机网络, 在每一生产及经营过程中, 或某一重要阶段上建立控制环节。没有控制的财务核算, 所造成的损失将难以估算。可建立行之有效的动态报表体系, 即预测、控制、监督三个报表体系。这样, 将记账与财务分析既有分工又有联系地协调进行, 实现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

5. 强化资金管理, 加强财务控制

(1) 提高认识

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 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 企业经营者应转变观念, 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 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所以要层层落实, 共同为企业资金的管理做出贡献。

(2) 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为此, 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动用得到有效配合。比如决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 以免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 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比如应收账款什么时候可收回, 什么时候可进货等, 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否则, 易造成收支失衡, 资金拮据。最后, 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 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应有效配合。

(3) 加强财产控制

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 堵住漏洞, 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 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 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来做。定期检查盘点财产, 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

(4) 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

加强存货及应收账款管理是解决经营流动资金紧缺的困境的重要措施。加强存货管理, 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 避免资金呆滞, 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 定期核对应收账款, 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 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 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 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1].张先治, 中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探讨《会计研究》2003年11期13.

[2]李万海, 中小型企业融资, 《财务与会计》2005年第2期.

篇9:中小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关键词 中小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12-0186-01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这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中小城市严重的水污染趋势难以得到明显遏制和扭转,固然与近年来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密切相关,同时水环境治理项目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收费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和缺陷,也是造成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非正常运行的主要原因。

1 我国中小城市污水处理的现状

1.1 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十二五”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资源能源消耗仍会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各类污染物产生量还会增加,因此,“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其中对水体污染物仍以总量控制为重点,除继续坚持削减COD外,还可能把水中的氨氮纳入到总量控制中。如何合理有效促进污水再生利用也是“十二五”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2 随着中小城市化率不断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需求增长依然显著

随着我国中小城市体系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我国中小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污水处理设施作为中小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小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也将随之大量增加。

1.3 环保投入将进一步加大

据有关预测,“十二五”我国环保投入将达到3.1万亿元,其中用于各项处理设施的投资将达1万亿元,可以预见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2 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建设的基本思路

2.1 针对设施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按需求有重点地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应注重提高现有能力利用水平,新增能力应突出重点。应根据设市城市、县城和建制镇的不同发展阶段、水平和污水处理实际需求确定新增规模,并从总体上合理控制我国中小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增长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和效果。要强调城市、县城和建制镇的平衡发展。防止出现部分地区能力过剩,另一部分地区又存在能力不足的局面。

2.2 注重设施建设质和量的统一

根据经济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地对部分水平落后设施进行必要的升级改造,以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出水指标和排放标准要求。对国家和省级重点流域范围的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必须按照国家规范标准进行设计建设。针对我国中小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部分接纳工业废水的特点,规划及建设阶段应有针对性地提高设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确保污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2.3 加强管网建设

加强管网建设,重视污泥稳定化处理、安全处置和合理利用加强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的前期规划和同步建设,使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充分发挥效益,确保污水能够真正得到收集。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规划研究经济有效、合理可行的排水体制,切实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污染物削减效率。在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指导下,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分类提出“十二五”污泥处理处置能力建设的重点和方向,提倡污泥合理利用,避免水体污染物的二次转移和污染。

2.4 设施建设应突出节水先行理念

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优先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特别对于北方缺水城市以及工业产业聚集区域,污水再生需求显著,应从总体规划和合理布局的角度,开展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并通过市场机制和经济调节手段,确保设施运行正常。在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加快制定适用于我国的污水再生利用指南,提供有关污水再生利用项目规划、设计和运行方面的指导。对有关的标准、特别是水质标准要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的结果修改现有的标准或制定新的标准,以确保污水再生利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3 树立科学的设施建设理念

3.1 要满足未来中小城市规划发展的需要与可能

中小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到中小城市既有市政基础设施的相互关联和影响,又要满足未来中小城市规划发展的需要与可能。1)强调污水设施建设的开放性,要把设施建设的需求放在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及生活条件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大的需求变化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2)注重污水治理设施建设的系统性,从污水的产生、排放、收集、处理,到污泥的处理处置,再到污水再生利用,要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其内在关系理清。3)充分考虑中小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布局、规模确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做到既满足中小城市发展需要,又不过分

超前。

3.2 进一步深化污水处理行业体制机制改革

继续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大力推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主体、运营主体招标制度,建立健全污水处理设施特许经营制度,加快推进包括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和利用、污水再生利用在内的价格和收费制度改革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污水处理领域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3.3 大力加强科技对设施建设的支撑作用

水专项作为我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关键科技创新及应用示范项目,其研发推广重点将从点源污染物削减为主转向面源和点源削减控制并重,从提高集中式污水处理效能为主转向大型集中式与小型分散式高效技术开发相结合并重,从单纯污染物削减为主转向节地、节能、节材式污水处理技术转变。

3.4 明确责任、加强监管,确保设施运行效能

通过建立健全污水水质监测机构,完善相关制度,防止由于进水水质问题影响设施运行效率,并确保出水水质达标。加强和规范中小城市排水管网的管理和维护,确保中小城市配套排水管网设施的完好和正常运行。明确政府和污水处理厂在污泥处理处置方面的责任。

3.5 加大财政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

在鼓励民间投资的基础上,国家财政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继续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对设施运行成本进行测算和管理,并依据实际情况逐步调整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在收费不足以支持污水处理设施良性运营时,地方政府财政要给予适当补贴。此外,各级政府应在规划、土地等方面制定相关支持政策,促进各级政府中小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3.6 进一步做好“绿文章”和“水文章”

应将污水治理与环境治理紧密联系起来。如从环境的绿化和美化着手,真正做到“有空就栽树、见缝就增绿”,让中小城市成为“森林城市”,城市污水要“全截污、全收集、全處理”,提高污水处理出水标准,推进环城水系贯通和入湖河流综合整治,营造一个“碧水穿城”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坚持群众利益优先,坚持走群众路线,大力推进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保持住房市场平稳健康运行。进一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新建一批基础设施,优化现有资源布局,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 寇力斐,王婷.甘肃省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存在问题及污水资源化问题的研究[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1,03.

[2]周俊宏.污水水质深度处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8,05.

[3]董文福,傅德黔.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08,03.

上一篇:室内设计比赛参赛发言下一篇:降本增效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