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企业品质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

2024-07-02

关于中小企业品质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通用8篇)

篇1:关于中小企业品质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

关于中小企业品质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

品质,这是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企业的发展与生存的根本要素,同时它也跟我们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非常敏感。然而在大家重视品质的时代,如何来管理品质,保证品质,提高品质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问题。这个也是一个老话题了,这里我征对浙江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品质现状和存在问题做一个主观分析,并提出我的一些应对措施!

我刚开始接触浙江企业时是在一家中美合资企业,没想到它的管理让我很失望,当然我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后来我发现不是这个企业是这种情况,而是浙江这边的中小型企业都存在着一些通病。现在我将我所发现的品质管理上的问题做一个大概介绍,如果您的企业也有这些类似情况的话,那么你就应该小心了。主要的问题:

一、品质体系不全。A、没有通过ISO9000验证。这个问题是一个企业运作上的根本问题,也引发下面的其它问题。因为没有这样一个比较规范的大框架,内部想要完全靠自己的经验来运作的话难免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毕竟ISO是国内外很多企业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因为客户和形势的要求,很多老板也年年都在搞验证,但有的是半途而废,最后是越搞越难搞。有的部门按标准做,有的部门却不按标准做,有时按标准做,有时不按标准做,使得最后反而比没有验证前更乱。B、通过了验证,但只是一张证书。虽然已经通过所谓的认证,但是跟我接触的有好几家企业的现状是:在实际操作当中,还有很多人不知道ISO9000为何物;更有一位管理层的人告诉我,他们都是要验证了才开始补资料,也就是说平时根本就没有在操作当中运行。

二、人事频频变动。公司墙上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以质取胜,持续改进,顾客满意。然而实际上第一个以人为本就已经出了问题。培养一名合格的员工,公司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人力、物力。并且,越是职务高的员工,所投入的成本也就越高,风险也越高。如果一个公司频繁的招解聘员工,那么它无疑比人员变动少的企业投入更多的成本。记得最深的是我在刚开始那家企业做了一年,居然换了四个经理,在这期间当然还有一种无领导状态了。我绝没有夸张表达,而是事实就是如此。这样的人事变动可能只是极少数,但是你可以思考一下类似这样的人事变动在你的公司里面是否存在!

三、各部门的职责不明。职责不明就造成了各部门的协调成了问题,特别是其他部门不清楚品质部门的作用。没有出问题时,谁都在说都在管,一会儿生产说这个要这样做,一会儿品质过来说这样不行,一会儿项目过来说这样的可以让步接收,一会儿采购过来说现在国内只能买到这样的产品,弄得一线员工不知道听谁的,应该按什么样的标准来做!一到出货时品质部门坚持客户标准或是文件上的标准的时候,产品已经没有一件是合格的了。也无法追究责任,因为谁都在说!还有一种就是谁都不说,你认为这是我的工作范围,我认为这是你的工作范围,最后导致一块空缺没有人管。

四、品质信息的传递书面性与及时性不强。品质信息常常是哪个负责口头说一下,然后听到的人就按此来操作,没听到的人只有发现出了问题才会知道原来已经作了更改。常常如此,造成了有的部门或员工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跟标准差距比较大的就是已做了修改的。这样,真正出了大问题时只能追究个人责任,但损失已经无法挽回了。然而真正的原因却是上层信息管理没有做好。还有及时性不强,常常是客户已经做了更改而车间还在按以前的标准来生产,等到更改通知下达的时候已经做了不少产品了,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五、生产管理混乱。(产品是员工做出来的生产管理是决定品质的根本)①没有明确的场地规划,或有规划也没有按规划的做。这样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车间看起来像一团麻。②产品周转或暂放时没有清楚标明产品状态的跟踪单。这样容易造成员工拿错或是品质人员误判。③不按照作业指导书操作,没有明确的员工奖惩制度,员工责任制不强,积极性不高。

④生产排程混乱,生产计划经常变动但不通知其它相关部门,造成其它部门协调配合的可操作性变差。特别是产品种类繁多品质部门人员少的情况下,更造成了品质部门分不清楚应采用什么样的手段进行控制?⑤员工未进行正式培训和考核。很多人认为:“我的工序非常简单不需要专门的培训,一个老手带一下就好了”。当然这也是一种培训,我也认同这种培训手段,但是没有考核的培训也就称不上是完整的培训。没有考核就上岗,最后造成一大堆不良品堆在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把员工骂一顿也没用。⑥一线员工满意度低。这个责任应该由成本核算来负。一线员工多数都是学历不高的农民工,他们看中的就是我做多少工要多少工资,他们也知道劳动强度越高工资就应该越高。现在有很多企业想方设法在员工身上搜刮利润。比如,有一家企业本来员工工作8小时可以做240件产品,工资是48元,但是由于是计件制他每天多上2小时的班,多做60件产品,工资也就多了12元。这时有的企业就觉得不平衡了,马上降单价。工人没有办法还是要做,而且为了养家糊口,也必须多加班,于是就又多加2小时班。但是这样工资又好像高了,于是企业便再降单价,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员工感到极度不平衡。慢慢的对生产和品质造成影响。⑦员工的进出太频繁。这个问题的害处我也不想多说,只是想提一下在外面找工作的人的心态。有经验的民工,在找工作时会看这个企业是不是经常在招人,如果一年四季在招人的企业,哪怕是一家看起来很大的企业,那么他也不会优先考虑。

六、品质管理人员的从属性混乱。有些企业品质管理是从属于车间的一块,包括我在讲TQM的一本书上也看到有这种配置。书上是这样说的:“当品质比较正常的情况下可以由车间进行管理,而当品质异常时就需要单独分出来”。我不是太认同这种观点。因为,如果品质管理人员从属于车间的话,也就是说品质管理人员工资也要由车间来发放,也就是说品质员工的所有动作都会受到生产部的约束。这样的话,就是监督部门受被监督部门的管理,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你的车装了报警器但是钥匙放在别人手中!

七、没有明确的奖惩制度,奖惩不具有时效性、公开性、计量性。这边多数老板的奖惩制度不明确,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到年终的时候给一笔也为数不少的奖金。其实老板是钱也花了,并且花了不少,但是最后员工对老板很不满意。很多老板想不通,“我每年都给了不少奖金啊!怎么他们还是工作不积极呢?我也非常的公平,全是按照他们平常考勤、工作效率、工作完成情况、事故多少等内容来分配的啊!在这儿我想说的是:你所谓的公平有根据、有记录吗?这个记录及时、公平吗?你的制度合理性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吗?还有最根本的我不太认同这个年终一起发的奖金,它不具备时效性。当一个人做了某件事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及时的给予奖励,而不是过了很长时间,大家都淡忘了时候才补给奖励。其实为人父母的人都知道:小孩犯错时我们要及时的给予处罚,让其记住教训;同样当他做了一件非常棒的事的时候我们也会即刻给予奖励;比如:小孩在学校打架了,教师会马上教育他,家长知道后也会马上做出反映;小孩考试得了第一名,家长可能会当天带他去吃肯德基!企业里面的员工也是一样的,如果他做得非常好,你没有及时的做出反映,他会认为你根本就没有看到,做了也没有太大的意思!犯错了,你没有马上做出处罚,那么后来你做出处罚的时候,他又会认为这是你是故意克扣他的待遇!还有一点要说的是,你到年终发奖金的时候,肯定是有的人多有的人少,可能你认为张三应该多一点,而员工可能会主认为李四才最有贡献。这样下面就有很多怨言了。

其实在现实当中还有很多问题都会影响到品质,这里我就不一一的例举了,每个企业不一样出现的问题也不一样,那么解决的办法也就不一样了,这里我征对上述问题举一些比较实用的解决方案。

对于第一个问题,这个一个根本的问题,根本的问题需要老板亲自来解决。对于没有通过认

证的企业,一般情况下还是因为老板的重视不够,投入到这一块的精力不够。很多人认为这个有管理者代表就OK了啊!管理者代表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是一个施行者,而老板则决定着你能不能顺利的企业当中施行。老板要经常监督认证的进行进度,完成了哪些工作,还有哪些工作没完成,是什么原因,哪些工作完成起来有困难,是什么困难,现在由谁在负责这个事宜?除了资料上显示出来的信息外,还应该不定时的到现场去看看,是不是与资料显示的一样。当然这些工作也是管理者代表和各部门主管经常要做的了。对于已经比较乱的企业的话,我认为最好是做一套完整的文件让各个部门一起学习,让大家都按照我们能做的标准去做。然后再慢慢的走向完美。已经通过认证,但是就是不能按标准来做了企业。其实方法也是一样。这里举一个具体的操作方法:老板已经重视了,那么还需要部门管理人员做出一些具体的措施。比如,做一个公告栏,每天、每周、反映各部门对标准实施的情况;还可以进行评分,最后例出优胜部门和个人进行通报表扬,或是给予一定物质上的奖励。对于车间现场的话也可以把几个流水线,或是小组进行评比,用一个曲线图的形式反映大家每天对标准的执行情况和实际效果。还有就是成立专门的小组征对现在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整顿。大家知道的5S小组也就是这样一种方法。还有就是少不了ISO的专题培训。培训的范围和力度都要增大、增强,不要只是局限在部门主管,关键还是员工。具体可以以每日早会、周会和专门的培训会议等,还有就是以资料、图片、多媒体的等形式进行。

人事变动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员工自己辞职;另一种是公司辞退。第一种情况是员工觉得在公司里面没有发展的希望,或是做得太吃力,或是觉得不能融入企业文化,或是与上级相处不好等等。不管员工是出于这其中的哪一种情况,如果你的企业里面经常出现员工不想呆,或是觉得做得不开心的话。你不要考虑是员工本身能力的问题了,而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你的企业文化已经与现代人的思维和工作习惯脱节。这当然不是一个容易把握的问题,也可能只有社会学家才能准确掌握现代人的工作习惯了。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去研究它,而是从我们和员工的沟通当中发现我们企业内部的文化方面的问题。然后征对这个问题进行改进。比如,现代年轻人都不是太习惯在一个企业呆的时间太长,他们对于年终奖这个概念不感冒,只要做得不开心,他们会随时走掉而不会心痛那个损失。应该说在一开始他们就不期望年终奖能拿到多少钱,他们关心的是每个月消费能不能正常支出。征对这种情况,我想你应该组织更多的竞赛、评比类的东西让他们去争取,并且及时的给予奖励。还有就是多开展互动类的活动,比如篮球赛、桌球赛、乒乓球赛等等。有的时候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东西却能成为员工留恋一个企业的原因。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绝不是前面说的搞一些活动就行了的,主要还是要分析员工不想做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做为一个管理者你不只是一个会安排分配工作的领导,更是一个能帮助他解决工作、生活问题的朋友。我认为的留人策略就是一个:那就是给他一个留下来的理由。我记得我在那家合资公司时,我的第一任上司走的时候告诉我,老板一直要他留下来,但是却没有给他一个能让他留下来的理由。

第二种由于公司经常辞退员工造成常常变动人事的。这个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领导者要求太高,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来完成,或者是根本不可能有人能完成。另一个原因就是你的人事部门太差,没有经过精挑细选就把人招进来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根本没法从事这里的工作。如果是第一种原因的话,我想您需要调整您的要求了。或者说您应该更多的想想员工没能完成工作的客观原因,如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

职责不明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很简单,就是制定职责,责任制度。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明确的制度是不行的。但是如何来定这个规矩呢?怎么定才是最合理的呢?我想这个问题的话就要根据你的企业内部的情况和ISO9000的要求来做了。在这儿我也不可能给出明确的方案。总的原则是适应你企业的现状能符合标准又能得到各部门的认同。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更新你的制度,没有持续改进的制度不是完整的制度。它就跟国家的法律一

样,出现新的问题要根据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增减调整。

品质信息传递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很简单,也是实行追究责任制度。我们制定了一个信息管理的制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要经常检查制度的落情况。比如不定时的检查品质资料发放记录,文件更改记录是不是在填写;另个一个就是施行责任反推制度,在出现问题之后对这个责任进行反推,如果你拿不出来证据证明你确实做了这个工作,那么这个责任就你的了。我举一个实例:客户已经把更改的要求发给了外销部,而外销部门口头通知了其它部门,而没有做好信息传递的记录或是没有得到其它部门接到通知的签字,那么出出问题还是外销部门来负责。还有一种情况是企业内部的技术性资料的更改,通知的时效性不一致(各个相关部门得到通知的时差可能会导致出现问题)而出现问题,那么这个责任也由传递部门来承担。具体的信息传递,最好用文件、通知、公告、等形式。

生产管理混乱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应该由生产部门来解决。在这儿我想提几点品质管理对生产管理的几点基本要求:①现场一定要有规划、规范。各种产品堆放一定要让人能够轻松分别出来。②有明确产品状态的标识。包括品名、数量、生产时间、编号、员工签名、品质状态等基本信息。③生产员工与品质挂勾奖惩制度。④严格按作业指导书进行作业,如果觉得作业指导书不全理的就协调各部门调整直到合理。不能作业指导书上写的和员工操作的完全不一样。⑤员工上岗应该进行培训,并进行考核,合格方能上岗;新员工上岗必须通知品质部门,对新员工的工位进行重点检查控制;生产技术部门对人员各设备的调整应有相应的记录,及时通知品质部。⑥尽量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培训员工的主人公意识,让员工开心工作,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

品质管理人员的从属问题。坚持品质部门是独立的部门,不从属于哪个分部门。从事品质管理工作的员工直接由品质中高层管理人员领导,待遇由品质部门发放。但品质部门人员接受其它任何部门的监督。其它部门有权向品质员工的主管提出对员工的意见。

奖惩制度的问题。我认为及时的奖励和处罚是最有效的。与其把钱放到年终来发,还不如一次少发一点点,让员工觉得老板能看到我的工作,我的工作有成绩了大家是能看到的。奖惩制度一定要公开、公平,对员工的考核最好是能够让员工每天能够看到。关键的一点还是员工认同你的这种考核制度,如果员工反感你的考核制度,那么你还不如不要考核制度。关于上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措施,只是我个人的观点的心得,可能有不当之处,请大家多做讨论以提升我们的管理水平。

07年刚进质量行业时写的了。虽然里面有些东西现在自己看来觉得肤浅了,不过很多大方向的问题还是存在的。。

篇2:关于中小企业品质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

调查报告

根据泰州市政府关于关于提升城市住宅小区开发建设品质的要求,根据泰州市房地产协会的问题调查书,本着严谨的态度、务实的精神,我们对调查书作出了及时的反馈,如下:

一、市区部分住宅小区品质相对不高的症结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宅越来越关注,在生活上已从满足物质要求向满足精神要求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住宅的要求已由原先“住得下”逐渐发展为“住得好”,已从单纯追求房间数量、面积大小发展为数量与质量、功能与环境并重,追求居住的舒适性、私密性、实用性,呈现出多种要求。而住宅小区的品质主要体现在:首先是交通因素,其次是住宅小区还要满足停车要求的车位数量和位置,第三是住宅小区配套服务建设,第四则是小区绿化因素。

在市区部分的小区住宅大都是小高层的形式展现。众所周知在交通方面市区小区住宅已占据绝无仅有的优势,配套的服务建设中,如购物场所、学校、菜场等也是一应俱全,但是品质仍然相对不高,那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泰州老百姓对小高层建筑并没有信心,而这种信心的缺乏主要体现在:配套服务设施中另外一处---物业管理。

首先小高层的物业管理费用高昂,收费难;为了具体落实高额的物业管理费用,好的物业公司,寻找难;如若没有好的物业公司,管理小高层小区,继而更难。这样恶性循环也是造成市区住宅小区品质相对不高的原因。

二、建议市政府在提升城市住宅小区开发建设品质方面采取哪些措施

政府应当严格根据控规、指标,各个部门做好建设的协调工作,具体的户型配比,土地面积尽可能的由开发商调配,流程进一步简化、审批透明化、各项配套单位的收费简洁化、公平。

三、涉房各相关部门应当为提升城市住宅小区开发建设品质做哪些工作,目前仍需改进的开发、规划、设计、市政、公用、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合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与住宅同步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提高住宅建设的整体效益。从而更好的配合开发商的小区的后续的宣传、销售等。

四、开发企业为提升城市住宅小区开发建设品质,需要提供哪些政策、服务等方面的支持

以政府作指导,把房价市场化。建立开发公司的责任制,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按照规范、规程、标准和设计要求施工。水、电、气及时到位、收费合理、统一价格。

五、其他的相关建议

住宅小区建设完毕后,应该做好小区内各项实施起用的协调工作,使小区的商业网点、文教、教育设施等及时的投入使用,保证居民良好的生活环境。

篇3:关于中小企业品质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

早在几年前, 就有专家撰文提出, 作为中小公司融资创新的一种形式, 对小笔短期周转金可实行应收帐款抵押贷款。应收帐款抵押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现行《担保法》, 抵押物是能够清偿、便于管理、可以执行和易于变现的动产、房屋、建筑物、地上定着物、土地使用权以及一些特定财产, 例如预购商品房、在建工程, 等等。应收帐款属于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经常发生的应收债权, 以此抵押、担保贷款, 扩大了抵押物的范围, 更加有利于公司筹集资金, 展开经营。 (2) 对于银行来说, 应收帐款抵押便于控制, 可以加强担保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如果公司不履行主债务, 银行可及时将应收帐款的收益用来优先偿还债务。 (3) 应收帐款抵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公司现金流和为银行提供担保之间的矛盾。例如, 公司以应收帐款抵押而获得的贷款, 可以自由地用以经营, 不受抵押的限制;而应收帐款的收益, 一旦付入应收帐款抵押的特定帐户, 则不能被处置, 这又保证了银行作为债权人的担保利益。

一、应收帐款抵押在现行《担保法》中的地位

公司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的时候, 银行一般要求公司提供担保。担保的意思就是银行希望公司以某种方式作出承诺, 在贷款到期日公司如果无法还款, 那么银行可以对担保人或担保财产采取措施。现行《担保法》规定了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等几种方式。通常银行要求公司提供的担保方式是前三种, 其中又以抵押和质押最为普遍。

简单说来, 抵押就是要求贷款的公司在申请贷款时必须向银行提供相应数额的财产作为担保, 如果该公司到时不还款, 银行可以扣押、变卖抵押财产用作还贷资金。根据《担保法》, 可以作为抵押财产的物品范围很广, 包括土地使用权、生产设备、厂房, 等等。抵押需要登记, 但不必转移财产的占有或者权利证书。质押与抵押的不同之处在于质押需要公司把质押财产或者权利证书转交给银行, 由银行保管, 在贷款到期时如果公司不履行还款义务, 银行可以处分这些财产或者权利证书。质押物包括动产、股票、票据, 等等。现行《担保法》没有明确规定公司是否可以在其应收帐款上设立担保。

如果公司向银行借款, 并且在其应收帐款上为银行设立了一个担保, 这个担保的性质是抵押, 还是质押?实践中没有统一的说法。有的认为, 一般债权作为担保的, 是权利质押, 如有债权证书的, 应当将债权证书交付质权人。财政部在2003年5月15日颁发的5关于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从事应收债权融资等有关业务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中, 认可了应收帐款的担保是质押的说法。根据该规章, 如果公司将其按照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的销售合同所产生的应收债权 (包括了应收帐款) 提供给银行作为其向银行借款的质押, 在此情况下, 与应收债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并未转移, 仍由持有应收债权的公司向客户收款, 并由公司自行承担应收债权可能产生的风险, 同时企业应定期向银行支付本息。

二、英国法的借鉴

在英国, 抵押 (charge) 指抵押人以提供一定的财产或以履行特定义务作为取得借款的一种担保方式, 通常不涉及抵押物法定所有权或受益所有权的转移。质押 (pledge) 指出质人把财产转移到质权人处作为清偿债务或履行其他义务的保证, 其主要特征是将质物转移给质权人占有。抵押又分成固定抵押和浮动抵押。固定抵押 (fixedcharge) 指当抵押设立的时候, 就立即依附于抵押物上, 抵押权人取得抵押物上的权利, 有权限制抵押人处分或损坏抵押物。抵押权人可以申请法院禁令, 阻止抵押人未经授权处分抵押物。如果抵押人非法转让了抵押物, 依法善意取得抵押物的第三人有权对抗抵押权人, 因为他事先并不知道固定抵押的存在, 但是如果他是恶意取得, 则应当排除在外。浮动抵押 (floatingcharge) , 至今仍没有精确的定义。根据最早阐述浮动抵押的法官的论述, 浮动抵押是对正在经营的企业财产上设立的抵押。它依附于时时变化着的财产。这种抵押的本质是它发挥着强大的作用, 一直到提供抵押的企业停业或者抵押权人干涉为止。抵押权人干涉的权利当然可以通过契约推延, 但是如果没有推延契约, 债务人违约后, 他可以在任何高兴的时候行使权利。在另外一个案子中, 法官指出, 如果一个抵押具有我所谈到的三个特征, 那么当然认为它是浮动抵押: (1) 如果它是对公司现行的和未来的财产设定的抵押; (2) 如果那些财产在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中随时都在变化着的; (3) 如果你发现该抵押, 除非将来被或代表着抵押上利益的权利人采取了特定的措施, 就我所谈的特定的财产, 公司可以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

原则上, 区分固定抵押和浮动抵押的标准在于, 抵押设立后, 抵押人是否有权自由处分抵押物。在固定抵押中, 无抵押权人的同意, 抵押人无法处分其财产。在浮动抵押中, 抵押人则可在无抵押权人同意的情形下, 自由处分抵押物, 将所有权转移或设定其它权利。抵押人是否有权自由处分抵押物, 取决于该抵押的性质。

应收帐款的抵押, 情况比较复杂。根据传统的观点, 应收帐款的收益是公司现金流的一个重要成分。这样的话, 便有了一个难题, 如果应收帐款的收益对公司来说非常重要, 是其筹集资金的重要方法之一, 那么一旦在应收帐款上设定一个抵押, 会不会影响公司的现金流乃至阻碍公司的正常经营呢?为了解决为债权人利益而设立抵押和确保公司正常经营之间的矛盾, 以前的判例认为, 鉴于在应收帐款上设定的抵押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公司的运营, 因此在应收帐款上设定的抵押应该是浮动的, 也就是说, 公司在应收帐款上设定了抵押后, 有权继续处置应收帐款及其收益。即使当事人约定在应收帐款上设定的是固定抵押, 如果没有抵押权人的同意, 公司也有权使用、处置该应收帐款及其收益的, 那么这个抵押仍然是浮动抵押。/在鉴别一个合同在应收帐款上设定的抵押是固定抵押还是浮动抵押之时, 法院有时候也有疑问。存在着两个问题, 第一是确定当事人协商约定的抵押权人处置应收帐款或者限制应收帐款上收益的程度。这是一个解释相关协议的问题。第二是在考虑到当事人约定的、强加于抵押权人权利限制的情况下, 判定作为结果发生的抵押是否应适当地归入固定抵押, 或者是浮动抵押。这是个法律问题。

三、完善我国关于应收帐款抵押的规定

应收帐款抵押要区别于一般的帐户抵押。一般的帐户抵押, 其实是个模糊的概念, 大体指公司与银行之间达成抵押协议、在公司的帐户上设立一个抵押。一般的帐户抵押, 面临的难题是, 帐户上的资金是流动的, 数额是不确定的, 而且通过帐户往来资金的性质也是不同的, 例如有的是存款, 有的是新的贷款, 有的是正常的营业开支, 有的是应付帐款, 等等。这么多性质不同的资金通过一个帐户往来, 对银行而言, 最重要的问题是, 如何控制公司使用帐户中的这些资金, 以确保公司有足够的偿还债务的能力。

如果公司只是将其帐户进行抵押、以获得银行的贷款, 那么由此而产生的问题可能有:在抵押期间, 进入该帐户的资金, 不管其是否应收帐款, 都在抵押财产的范围之内吗?在抵押期间, 公司是否有权正常使用该抵押帐户, 也就是说, 即使是为了公司的正常经营, 该帐户中的资金是否可以自由地被提取、使用?笔者认为, 帐户抵押是个不确切的说法。帐户本身并不是财产或者权利, 而是一个暂时存放财产的场所。在帐户上设立抵押, 其实质是以帐户中的资金作为抵押财产、为债权人利益而设立的担保。因此, 帐户抵押的抵押物, 不是帐户本身, 而是帐户中的资金。针对帐户抵押, 可以假设两种情况。第一, 银行可以要求该帐户上的资金只进不出, 公司在贷款期间的所有收益必须进入抵押的帐户, 而且不得提取、使用收益。第二, 公司可以在贷款期间继续正常使用该抵押帐户, 也就是公司的资金可以自由进出该帐户, 但前提是公司必须为了日常正当的经营而使用该帐户。这里有一个平衡的问题, 就是怎样把公司能够正常使用现金流与银行可以获得充分的还款保证结合起来。

第一种情况中, 由于实际控制了公司帐户, 所以银行的权力变得非常大, 甚至可以说介入了公司的经营。对于向银行贷款的公司而言, 这种方式或许不是很理想, 因为贷款的结果是公司正常使用帐户资金的权利受到了限制。公司虽然借到了钱, 但如果这些贷款进入了抵押的帐户, 那么公司的现金流又成了问题。一个可以预计的后果是公司为了既能够贷到钱又可以正常使用资金, 会在不同的银行开立多个帐户, 尽量使抵押帐户上的资金保持原状而隐藏其他帐户。这种做法不仅违背银行的初衷, 因为银行贷款的前提是公司必须完全披露财务信息, 而任何影响还款的措施都会使银行拒绝贷款, 而且这种做法还可能触犯不允许公司开立多个银行帐户的管理规定。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财务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企业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 而应收账款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实现应收账款的良好管理, 能够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但是, 近年来, 我国企业大多忽略了应收账款的管理, 没有切实完善相关对策, 导致了资金大量浪费, 与国外发达企业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针对这样的现象, 企业一定要加强重视, 不断提高员工的认识水平, 增强账目核算人员的整体素质, 从而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为企业的顺利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应收帐款抵押,浮动抵押,固定抵押帐户抵押

参考文献

[1] .饶晓秋.我国应建立应收帐款转让市场.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篇4:邮政企业资金管理相关问题思考

摘要:资金是邮政企业正常运营的基础,可以比作是邮政企业的“血液”,资金管理又是邮政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本文试从当前邮政企业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针对这些问题,找出主要原因,研究了邮政企业资金管理必要性及其系统分析,提出了加强邮政企业资金管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邮政企业;财务管理;资金管理

一、邮政企业资金管理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

1.邮政企业资金管理的现存问题

负债经营在邮政企业中十分普遍,有些企业资产负债率甚至高达80%以上。此外,邮政企业存在现金流量小、成本挂账多、资金上交困难、拖欠职工所得等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1)观念落后

邮政企业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大,在资金管理和运用上大多强调专款专用、专户存储,限制资金的灵活运用,至今还有不少企业固守此种观念。当前,市场经济逐步推进,邮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理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对资金统一管理、统筹安排、灵活使用。但在旧体制的干扰下,邮政企业在资金管理上显得过于保守,比如短期行为多、资金运作不灵活,都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2)资金调度困难

业务收入明显增长,亏损逐步缩减,但货币资金结余数和沉淀资金仍然较大,这在邮政企业财务会计报表中极为常见。如果将积压、沉淀的资金统一调度并充分利用,很大程度上缓解企业因建设资金不足存在的压力。现阶段,邮政企业能够集中调度小部分资金,对分散于企业各方面的大多数资金仍然无能为力,比如银行款项传递不及时,企业资金在途时间长。总之,邮政企业资金管理必须尽快解决资金统一调度、合理配置盘活资金的问题。

(3)资金流动不畅

邮政企业产品(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同时完成,并不存在产品大量占用资金的状况,但其仍然出现了资金流动不畅导致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这主要因为邮政企业固定投入比重过大,且固定投入以房屋等不动产为主,一旦此类投入出现亏损和举债建设,企业生产资金的流动将受到严重干扰。此外,由于历史和制度因素形成的职工福利费和住房周转大额赤字,也对企业资金周转带来较大阻力。

(4)资金流失严重

邮政企业长期处于垄断经营状态,参与市场竞争少,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所受冲击较小,这使之丧失了起码的竞争意识和危机观念。多数企业管理不善,片面追求利润,对资金风险则避而不见,致使企业因对外投资失误和债权长期追索未果而白白流失大量资金。

2.邮政企业资金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直以来,邮政企业都存在资金缺口问题,从目前发展形势看,资金紧缺仍然是邮政企业良性循环的最大障碍,其原因主要在于:

(1)政企不分

邮政企业多以计划经济模式实施经营管理,其难免陷入考评机制不科学、不合理的误区,导致企业量收掺水,纳税和管理费随之增加。

(2)投资盲目

投资不冷静是邮政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尤其在资金贫乏的境况下,邮政企业仍在建设规模化、经营项目多元化等方面耗费大量资金,致使提升邮政核心竞争力方面的投入明显缩水。

(3)人工成本高

伴随“三网”建成,邮政企业获取了更多的科技含量和更大的生产力水平。但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邮政企业的人工成本费用在费用总额中仍占据较大比例。

二、邮政企业资金管理必要性及其系统分析

1.邮政企业资金管理必要性分析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在转型过程中,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之于企业尤为重要。而对邮政企业来讲,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制约和粗放式管理模式影响,企业管理更加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转变粗放型管理方式,实现邮政扭亏增盈目标,邮政企业必须致力于科技发展和企业管理,向科技和管理要效益。

以科技发展创效益,这是邮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长远举措;从管理中要效益,则是邮政企业出效益的最有效途径。在提升管理水平方面,财务管理更具综合性,其直接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经济效益的大小,在实施财务管理活动中,资金管理又占据核心地位。因而,邮政企业应抓住资金管理不放松,深挖企业内部资金潜力,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资金沉淀,疏通资金流转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2.邮政企业资金管理系统分析

资金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邮政企业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变现能力,须从系统建设入手:

(1)核定资金系统

以先进、恰当的计算方法,确定资金的合理需要量,是邮政企业资金管理的基础和关键。根据财务会计稳健原则,企业编制资金计划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选择,而资金计划的制定则是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所需的前提下,以需求与节约兼顾为核资的基本原则,挖掘邮政企业内部资金潜力,积极投入、节约支出,确保资金收支平衡、物资供需平衡、营销环节平衡等,参照经营计划和部门计划进行编制。核定资金系统讲求资金的计划管理和动态发展,依据计划核定需求,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2)筹集资金系统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不免遇到资金出现缺口的情况,加强对销售额、存货、账款收现,或从企业外部筹措资金,是解决企业经营中资金不足问题的基本途径。同时根据生产经营方式的差异,企业筹资渠道和筹资结构也各有不同。邮政企业具备良好信誉这一优势,可促进其获取国家政策更多支持,通过融资、贷款、发行债券、引进外资等多种途径增加可利用资金。此外,巧妙运用企业内部资金供应与使用的时间差,加速资金调度运转,节约支出,也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运用资金系统

运用资金是资金管理中最具实质性的组成部分,企业通过资金的合理运用,达到以最低成本创造最大利润的目标。首先用活现有资金,即及时回收欠款,坚持“款到发货”,提高资金回笼率;集中管理物料采购工作,尽可能压缩采购的在途资金;清仓查库,发现存货等沉淀资金,并对库存结构做出调整;对新项目和对外投资活动多做可行性分析,慎防决策失误。其次优化邮政企业资产配置,将非流动资金融资转化为流动资金融资,调整资金结构,使资金调配工作合理化。

(4)分配资金系统

资金如何分配,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更关乎国家的利益。随着经营机制不断变化,邮政企业内部资金收益分配方式日渐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重点问题。原则上讲,企业分配须在积累和消费合理平衡的理论指导下,趋于多元化和多层次化,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企业内部,根据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对职工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劳动条件、劳动责任等做出记录和分析,分档分配职工工资和奖金,达到“岗薪相符、职薪相符、技薪相符”的最佳状态,以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软实力。

三、加强邮政企业资金管理的有效途径

1.强化资金集中管理

对资金进行统一调度、集中管理,是盘活用好企业资金的关键所在。一则建立资金统一调度系统,参照全网变化所需,及时调剂余缺、合理调配资金;二则建立健全结算中心制度,严控多头开户和资金账外循环的现象,确保资金管理集中统一;三则强化现金流量分析预测,严把现金流量出入关口,严格管理企业经营、投资、筹资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保障企业具备一定的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

2.加强资金审计监督

探寻多种监管形式,保证企业资金运作安全、完整。首先管理好业务收入,确保各个环节足额如实进账;其次开展内部审计,将监督关卡前移,加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再者实施“会计委派制”,完善首问负责制,按时清查资产,及时发现并解决资金管理不顺、产权不明、闲置浪费或被侵占流失等问题。

3.加大企业融资力度

在亏损状态下,邮政企业须加大融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以广开财源,保障企业建设重点。一方面大力自筹和负债,另一方面积极联合建设,或者与其他企业联合投资、共同开发市场,实现优势互补,或者对见效快的业务所需设备采取融资租赁方式,使双方优势都得到发挥,进而保证通信建设资金的有效供给。

4.提升信息化水平

高效率的信息化管理,是邮政企业资金管理良性运行的最新途径。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统一计算机平台,统一信息及业务编码,统一规章制度,统一管理,统一监督”的资金管理体系,并以资金管理为核心构建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在信息化管理下,邮政企业将实现财务系统和销售、供应、生产等业务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进而保障会计信息传递效率和质量、提升企业管理决策水平。

参考文献:

[1]李 维:现阶段邮政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科技信息,2007(4).

[2]张宗武:邮政企业财务管理.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谢 册 魏俊英:邮政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管理对策. 邮政研究,2007(1).

篇5:关于中小企业品质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

平果县邮政局 黄 哲

随着邮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企业民主管理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强化企业职工民主管理,真正发挥职代会作用,以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无疑是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局实际工作的调查研究,谈谈民主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意见。

一、民主管理基本情况的调查

1. 基本概况

我局职工代表大会制每年一月份召开,每个生产班组、各部室均选出职工代表与会,会议期间进行对局行政工作报告、业务发展规划、职工工资奖金考核办法、职工奖罚办法、上招待费报告等进行审核决议,实行职代会民主管理的权利,对领导班子和管理人员等进行民主评议。职代会休会期间,能认真审核答复职工提案,及时转交相关部门并督促解决,做好局务公开、职工维权等日常工作。

2.重要作用

我局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基本上是是沿袭分营前邮电局所建立起的职代会制。与行政领导民主协商对话制度,局长亲启意见箱,职工提案解答制度,局务公开等各类民主监督、民主参与、民主评议、民主管理制度。对局行政工作报告、业务发展规划、职工工资奖金考核办法、职工奖罚办法等,关系邮政企业生产、职工切身利益、生活福利的重大问题,很好地行使了职代会的五项职权。调动和激发了广大职工生产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围绕“重点业务、重点支撑、重点产品、重点推广,重点市场,重点培育”的发展思路,努力完成了市局下达的和本局制定的各项生产任务,确立“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推动改革”的工作思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加快体制转型后的机制创新步伐。为整个百色邮政的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在全局员工中明确邮政企业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这个思想主题,保证和体现了职工主人翁的地位。

同时,锻炼培养了一支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积极分子队伍。赖自卫同志于1988年11月荣获邮电部授予的“全国优秀转运员”称号、1989年8月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的“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12月获得共青团百色地委授予的“岗位标兵”称号。1995年再次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授予的“劳动模范”称号。黄佑斌同志荣获2003全区优秀乡邮投递员称号;2005年梁玉燕同志荣获全区优质服务先进个人称号;2008客户中心荣获全市先进营销集体称号;陈小茂同志荣获2008全市优秀营销员称号。

3.存在问题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产生于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在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职代会虽不断调整以适应形势的变化,但由于其形式到内容设臵等规定的限制,仍无法跳出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特别是邮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当前邮政专业结构大调整,使市场经济的竞争日趋激烈,引发了我局多种经营模式和职工队伍形成了不同利益的群体,难免导致了现行的职代会制度与变革中的现代企业制度之间出现某种碰撞和不和谐。例如:组织机构难以健全;职代会的职权受到限制,无法有效地推进职工民主管理;还有许多职工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模糊认识。有的个别领导干部缺乏民主作风和民主意识,自觉不自觉地践踏了职工的民主权力,给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泼了冷水;有的把本该行政解决,但因是得罪人的事交给职代会讨论。有的是工委成员存有心理负担,他们在工作上唱的是老调子,迈的是老步子,走的是老路子;与行政求得表面一团和气,不愿去增强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生机与活力;正如的有工委呼出“我维护职工的利益,谁来维护我们的利益”。不少职工代表在审议决定企业重大问题时,往往是“签个名字随大流,夹着文件举个手”,提不出具体意见;有的代表为了各自小集体和个人利益争论不休;甚至有的说不明白职代会应使的职权,在很大程度上认为企业重大决策是企业领导者或经营者考虑的问题,表现出民主参与意识不强、缺乏参政议政能力,整体素质差。导致企业经营者觉得民主管理是一种负担;职代会不开不行,使广大职工感到开和不开一个样;工会经费不足,即使想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娱体育活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诸如此类,无疑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企业民主管理作用的发挥,阻碍民主管理工作的深化。

二、对民主管理问题思考的建议 1.努力推进民主管理的立法

法律是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体现。我国目前现有的民主管理立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等,在计划经济时代曾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实行的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使原有的立法、条例远远不能适应、规范现代化企业的管理。也正因为如此,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广大干部群众为了自身的利益创造性地总结和提出了“厂务公开”的经验和呼声,这无疑是对职代会制度的发展和深化。另据报道,海尔收购美国家电巨头美泰要和其工会达成一致意见,“如果和工会的谈判失败,任何并购交易都很难成功”。很多美国媒体认为,海尔兼并美泰将会使美国工人失去工作机会,因此工会有权对并购说“不”。在2009年5月至7月间,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由于破产危机影响而引发的劳资双方剑拔弩张,进而直接导致双龙汽车公司陷入的生死存亡岌岌可危之地,其中工会的影响力不可小视,其工会维护劳动者的强势之态令我们国内人士咂舌不已。同样是工会,在外国就有责有权,在国内就那么容易走样。“南橘之于北枳,水土之故也”,工会的境遇如此大相径庭,问题在于我们缺乏成熟健全的法律环境。故此,只有尽快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统一的企业职工民主管理的综合性法律法规,真正落实了有责有权的工会法律地位,才能较有效地防止因企业领导人、干部、职工个人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水平的差异,造成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工作“可有可无”、“走过场”等虚假现象和腐败现象,才能有效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才能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应有作用。当前在邮政部门市局及以下单位,工会主席一般由行政副职兼任,尤其是县一级邮政部门的工会干事,更是身兼数职,对待工会管理工作是有心无力,常常应付了事。这对工会维权、监督等权利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扰。所以,我们需要探索和尝试改革工会干部管理体制,在一定层次和一定范围内,建立工会干部直接管理体制;或建立上级工会要支持和保护下级工会的工会干部维权保护机制;或将《工会法》中有关保护工会干部的条款细化出具体的实施办法,依法为工会干部维权,保证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制度的实施有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法律依据。

2.努力搞好民主管理的宣传

企业民主管理的发展,始终同工会工作联系在一起,工会必须自觉坚持把搞好职工民主管理作为工作的重点;工会工作状况如何,是企业民主管理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一个基本条件。

首先,要宣传教育一批高素质的工会干部。既政治上可靠,不计名利、密切联系群众,敢于为职工说话办事,热爱工会工作;学习、了解各类法律法规基本知识、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协商谈判技巧;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反映职工意见和要求,不搞形式主义;善于总结经验,能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能提出符合实际的建议和办法。其次,要建立、培养一支具有高度主人翁责任感,敢于行使和善于行使主人翁权力的职工代表队伍。要结合企业实际采取培训班、以会代培和交流考察等方式,组织职工代表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企业民主管理等知识;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职工代表参政议事能力和民主管理、监督能力,切实履行好代表广大职工的职责。再次,在党支部的领导和取得行政领导的支持下,要长期坚持做好各级领导干部和党政团相关部门的宣传协调工作。民主管理决不仅是工会的工作,而是全党、全企业、全局性的政治工作;要在源头参政议政中主动进言献策,把职工群众的正确意愿变成企业的法规政策,为保障企业民主管理的实行和职工民主政治权利的实现打好坚实的群众基础。

3.努力加强民主管理的创新

在新的形势下,坚持与时俱进,加强企业民主管理的创新活动,无疑是企业职工民主管理不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的不竭动力。多年实践证明,要使职工民主管理落到实处,必须要有健全、完善而具体的工作制度。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根据国家现行关于企业职工民主管理的法律法规,特别应当吸收近几年民主管理工作取得的新经验和新成果,遵循提升职代会质量、拓展民主管理不断发展的思路,来制定出一个企业职工民主管理暂行规定的统一制度,力求做到有章可循、切实可行、操作方便。

把握新趋势,认识新时期民主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很有必要探索和突出四个结合。一是职工民主管理必须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相结合。反映在企业的职工民主管理,就是体现人民群众依法治企来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就是要推动企业和职工的全面发展,使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主力军作用在企业和职工的全面发展中得以实现。二是职工民主管理必须与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民主管理并非是游离于企业管理之外管理,它是伴随着企业管理的发展而呈现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只有通过共同参与的民主管理,才能从职工内心真正调动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每一个人潜能。三是民主管理必须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职工民主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和组成部分;企业民主管理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文化的发展层次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是职工民主管理必须与工会维权机制建设相结合。在社会转型期,坚持职代会制度,坚持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建立维权的有效机制,才能切实体现和提高工会的维权能力和水平。

当今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知晓和掌握前沿信息,是创新工作的重要途径。作为在改革转型时期的邮政企业,要适应企业生产的社会化和管理的现代化的客观新要求,适应新观念、新方法、新经验、新模式,就意味着一种挑战和诱惑,意味着一种期盼和热情,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付出和收获。企业职工民主管理更需要去关注、了解、思考和参与。

篇6:关于农村彩礼相关问题的思考

[内容摘要]农村彩礼问题由来已久,虽然《中华人和共和国婚姻法》以及《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对彩礼问题作出了相关规定,一定程度上统一了彩礼纠纷案件裁判尺度,给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带来了方便。但因规定过于简略和原则,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非议,不能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影响社会的和谐。因此对彩礼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规范。本文从农村彩礼的历史由来和现状、性质以及司法实务等方面予以分析,重点论证了彩礼返还制度的缺陷并提出相应建议。为下一步的立法作些有益的探讨论证。

一、农村彩礼的历史由来及现状

彩礼又称财礼、聘礼、聘财等。众所周知,在中国百姓眼里,彩礼是吉祥物,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常把订婚视为结婚的前置程序,而订婚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送彩礼。虽然社会发展让各种婚嫁的繁文缛节精简了很多,但订婚时女方父母收受彩礼在广大农村却被大多数人认为天经地义。彩礼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存活于乡土社会中,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

我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时期确立并为历朝所沿袭的“六礼”婚姻制度,是“彩礼”习俗的来源。“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中的“纳征”是送聘财,相当于现在的“彩礼”,到了唐代,“六礼”的核心就是财礼,女方以接受男方聘财的方式表示许婚,这种婚姻形式延续到中华民国。但在

1934年4月8日中央苏区颁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中,已有了废除聘金、聘礼及嫁妆的规定。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980年以及2001年的《婚姻法》中,均未对婚约彩礼作出规定,但规定了禁止买卖婚姻和借婚姻索取财物等内容。

“彩礼”并非规范的法律用语,人民法院通常按照婚姻财产纠纷来审理农村彩礼纠纷案件。2004年4月1日开始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标志着我国在彩礼问题上立法的进步,统一了彩礼纠纷案件裁判尺度,给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带来方便。但同时也带来很多社会非议,造成新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的和谐。在农村彩礼纠纷问题裁判上如何做到“解纷息讼”,成为困扰基层法院的新难题。

二、农村彩礼性质的法理分析

要解决好农村彩礼纠纷问题,首先必须正确把握彩礼的性质。长期以来,对于彩礼的性质,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理论问题,也是困扰司法实践的难题。但在学界和司法界,普遍认为彩礼的给付是基于缔结婚姻目的,并非完全出于自愿,而往往是迫于民俗和习惯的压力。有关彩礼的性质,有赠与说、契约说以及不当得利说等,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给付彩礼是以结婚为目的的附条件赠与行为。因为赠送彩礼的一方,目的是想将来能够与对方结婚,如果双方缔结婚姻,这种赠与行为所附条件成就,赠与行为有效成立,彩礼就归受赠人所有。一旦双方没有缔结婚姻,赠与行为因所附条件没有成就而

认定无效,接受彩礼一方就应将彩礼返还。

该观点显然与我国婚姻法所确立的婚姻自由原则以及民法通则规定的善良风俗原则相背。一方面,婚姻法强调婚姻关系应以感情为基础,以双方自愿为原则,反对将经济因素置入其中。因为一旦承认婚姻关系的缔结过程中可以附加一定条件,将使金钱关系变成缔结婚姻的重要砝码,可能完全改变婚姻关系的本质属性。同时,我国法律并没有承认婚约的法律效力,赠与彩礼附加结婚条件,违背了法律规定;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给付彩礼属于封建陋习,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相违背,不属于善良风俗。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无效,应属无效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种观点认为,解除婚约后,接受彩礼的一方占有彩礼不予退还,构成不当得利。因为婚约在我国不受法律的认可和保护,双方解除婚约后,接受彩礼的一方占有彩礼就没有合法依据,而给付彩礼的一方却因此遭受财产利益的损害,给付方有权以对方构成不当得利为由请求返还。

该观点显然曲解了不当得利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取得不当得利一般是在违背对方真实意思表示的情况下,而给付彩礼一般都是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基于不当得利所取得的财物,其所有权不因为占有

转移而发生变化,而彩礼会因为双方实际结婚,随着共同生活而使所有权发生变化。如果将彩礼作为不当得利,其所有权始终都属于给付方,那么双方结婚后取得方可能仍需返还。这显然与法律规定相违背。

笔者认为,彩礼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种:一是婚约男女双方在交往过程中非基于订立婚约而由单方赠与或双方互赠的财产,比如一些价值不大的化妆品、礼尚往来的小额礼金等。任何一方获得此类赠与物时,财产的所有权即发生转移,赠与方不能因婚约解除而要求对方返还;另一种是婚约男女双方根据本地风俗习惯,基于订立婚约并以结婚为目的,甚至有时并非出于自愿而给付对方大量现金或其他贵重物品等。受赠方因此所取得的财产只是一种事实上的占有,财产所有权并不发生转移,在物权法上表现为用益物权。这种占有权依据所有人的意思可以消灭,占有权消灭之后,所有人依据返还占有物请求权可要求占有人返还。因此,法律意义上的彩礼应且仅指这一种财产。

当然,对于不属于彩礼纠纷案件的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比如对于借订婚进行买卖婚姻的财物,属于非法所得应追缴;对于以订婚为名,以赠送对方财物为手段玩弄异性者,因赠与方具有非法目的,解除婚约时,其要求返还财产的请求不应得到支持。对于以订婚为名诈骗钱财的,应将诈骗所得退还受害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应追究刑事责任。

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十条明确规定了三种情形下的返还彩礼的规则,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民法院对农村彩礼案件的审判,但在司法实务中,仍有许多问题困扰着司法审判部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诉讼主体的确定

民事诉讼当事人是指以自己的名义就特定的民事争议要求法院行使民事裁判权的人及相对人,分为实体和程序意义上的两类当事人。实际生活中,彩礼的给付和接受,通常是由一方的父母或亲属通过婚姻介绍人给付另一方父母或亲属。这就涉及到诉讼主体如何确定的问题。婚姻法解释

(二)中规定的“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的“当事人”,到底是实体意义上的还是程序意义上的当事人?法律对此并没做出明确规定。如果仅是实体意义上的当事人即婚约关系的男女双方,而婚前的彩礼却是婚约关系一方的父母或亲属给付的,父母或亲属却不是当事人,不是适格诉讼主体,这既不利于维护其合法权益更不利于纠纷的解决。当前起诉到人民法院的彩礼纠纷案件,诉讼主体有的列婚约关系的男女本人,有的列婚约关系男女双方父母,还有的列男女双方及其父母等,很不统一,争议较大。

笔者认为,确定彩礼纠纷案件的诉讼主体,重要的是考虑彩礼的财产权属问题。因为订婚的男女双方一般在经济上不独立,经济基础较差。赠与方所给付的财产主要来自家庭共有财产,而收受方除个人使用的物品外也并非完全由订婚个人支配。实践中诉讼主体的确定可遵循以下原则:如果彩礼的赠与只发生在婚约关系的男女本人之间,给付人给付的是自己个人财产,接受人接受的彩礼未用于家庭生活消费,彩礼成为接受人的个人财产,诉讼主体列男女本人;反之,如果彩礼的赠与发生在婚约关系的男女之间,或发生在双方父母、其他家

庭成员之间,但给付的是家庭共有财产,接受彩礼是以家庭方式出现的,诉讼主体可列包括男女本人和双方的家庭成员。因为此种情形下只列男女本人为诉讼主体,给付方的权利很有可能得不到充分的保障,甚至法院做出了返还彩礼的判决也很难得到执行,往往不利于这类纠纷的解决。

(二)彩礼的界定及返还范围

我国复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现实生活中彩礼名目五花八门。只有准确界定法律上的彩礼范围,明确彩礼的返还范围,才能切实维护双方的利益。而我国当前的法律及司法解释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彩礼问题主要有:一是关于赠与财物的问题。一方面是男女互赠财物,恋爱中的男女双方为表达爱意,通常都会赠与对方定情物、聘物等;另一方面是亲人赠与的财物问题。一般来讲,双方亲属都会馈赠一定物品或现金给新人;二是关于共同花费问题。一方收到彩礼后,往往会拿出部分用于共同花销,如办婚宴等。

男女双方在交往过程中所给付的财物,不能一概视为彩礼。对于赠与财物,应区别对待:对于双方在交往过程中非基于订婚而由单方赠与或由双方互赠的价值不大的财物,即日常交往的馈赠物,可排除在法律规定的彩礼范围之外,赠与方不得要求返还;而对于婚约男女双方依据本地风俗,基于订婚并以结婚为目,甚至有时并非出于自愿而给付对方大量现金或其他贵重物品等,属于法律规定的彩礼范围。在彩礼纠纷案件中,赠与方有权要求受赠方返还。对于亲人赠与的财

物,可按照上述原则,确定赠与对象。如果确定是给特定人的,应按个人财产来处理,但如果是赠与两个人的,应按共有财产进行分割。假如一概不予认定或只认定为一方所有,有违公平原则。对于共同花费,在返还彩礼数额时应当从中剔除,否则很可能造成显失公正的后果。

(三)举证责任的分配及案件的证明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了“谁主张谁举证”一般举证规则。与一般的民事行为所不同的是,彩礼赠与方不可能要求对方出具收条等书面手续,以表明其已收到彩礼。当引发彩礼纠纷时,当事人举证比较困难,一般只能提供证人证言,且多为亲友证言,证明力通常较弱。实践中,许多彩礼案件的证人都是婚姻介绍人,而婚姻介绍人又常常与一方有亲属关系,发生纠纷后,有的不愿出庭作证,有的即使出庭作证,也难保做到客观中立,这些都会直接导致当事人对案件处理的不满,给法官的调解工作带来困难。

在彩礼纠纷过程中,若将举证责任倒置,比如将应由彩礼给付方证明双方无共同生活的责任,改为由收受彩礼的一方证明双方有共同生活,这样证明难度就会大大降低。收受彩礼的一方只要能证明双方存在法律所规定的任何一种共同生活的事实,就完成了举证责任,不承担败诉的风险。同时,对于彩礼纠纷案件的证明标准,法律应明确规定遵循高度概然性原则,只要当事人所举证据足以让法官对案件的法律真实性产生高度信任,并能排除其它合理怀疑,那么就可认定该法律事实达到客观真实。这样更有利于彩礼给付方实现法律赋予其的

返还彩礼请求权,也有利于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

诚然,在司法实务中,对于农村彩礼问题,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探讨,比如就最高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中规定的“同居生活”和“婚前给付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界定,有关如何保护妇女的权益以及是否需要立法承认婚约的合法性等方面。总之,一种法律制度有无价值、价值的大小,既取决于这种法律制度的性能,又取决于一定主体对这种法律制度的需要,即这种法律制度能否满足一定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农村彩礼相关问题的研究,以使其更加适合现实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7:关于中小企业品质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

一、集体企业的类型和特点

自50年代初期新中国完成了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的集体 企业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当时的政策和法律成立了不同类型的集体企业,可以分为以下类型:(1)城镇街道办事处兴办的工业、商业、服务业企业。(2)郊区乡镇兴办为主业服务的工业、商业、服务业运输业等类企业。(3)三产。(4)劳服企业。(5)个体、私人企业注册的集体企业(挂靠企业)。(6)集体所有制的事业单位。(7)联社企业中的特殊类型。(8)供销社企业视同于集体企业。(9)福利企业安排残疾人劳动就业的特殊扶持企业。(10)部分校办企业。

我国的集体企业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1)企业为劳动群众集体共有、共享。(2)企业产权具有多样性。(3)企业人员身份具有多样性。(4)企业变更频繁,基础资料大多失散。(5)平调集体企业资产的情况时有发生。(6)集体企业视同国有企业而丧失自主权。

二、集体企业改制政策、法律适用

集体企业改制虽然没有国有企业改制那样每年都有新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出 台,但其在改制中有以下政策可遵循:(1)集体企业中界定为集体资产的,可以量化到职工个人,在职时可以分红,退休后可归职工个人,也可转让给私营企业或个人。(2)集体企业中界定为国有资产的,职工可以出资受让转为个人股,也可以租赁借用。(3)集体企业的主要经营者和骨干可在改制后的企业持大股。(4)无法界定到个人的集体资产,可设立集体资产管理协会,行使集体资产所有者职能。(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颁布实施后,被有关部门、单位平调、挪用或无偿占用的集体资产,又难以归还的,按以下四种办法处理:按当时的资产价值给与一次性偿还,不能一次性偿还的,可按同期银行贷款利息分期计息偿还;作为集体企业集体股份入股或实行联营;实行有偿使用,由集体企业收取使用费;由当事双方协商采取企业有偿转让等方式处理。(6)集体企业改制后,不再上缴管理费,免交城市服务费,两年内全部返还所得税。

目前,根据我们掌握的材料来看,集体企业改制有以下可以适用的法律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2)《集体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暂行办法》(3)《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产权界定规定》(4)《清理甄别“挂靠”集体企业工作的意见》(5)《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工作的具体规定》(6)《关于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清产核资工作有关政策规定》(7)《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产权界定规定》(8)地方政府文件:北京市政府1999年41号令《北京市城镇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办法》,北京市体改委《北京市城镇集体企业资产管理协会登记管理办法》,北京市经济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快本市城镇集体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 等。另外,有一些地方政府关于国有企业改制的法律文件中明确指出,集体企业在改制中可参考适用这些法律文件。

三、集体企业产权的界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 问题的决定》指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这一阐述明确了产权包括物权、债权、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集体企业的产权界定是指依法对集体企业的财产确认其所有权的归属。集体企业的产权界定要依据“依法确认、尊重历史、宽严适度、有利监管”的原则进行,既要体现“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又要维护集体企业资产的完整,保障各类投资者和劳动群众的合法权益。

根据国家经贸委等三部委于1996年12月27日出台的《集体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应当依据不同情形对集体企业的财产分别作出认定。对集体企业进行资产界定的结果,通常产生以下几种情形,产权归国家所有、产权归职工个人所有、产权归集体企业劳动者集体所有及产权归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劳动者集体所有。下面介绍集体企业产权界定中应当遵循的具体规则:首先,国家对集体企业的投资及其收益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其产权归国家所有。其次,各类企业、单位或法人、自然人对对集体企业的投资及其收益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其产权归投资的企业、单位或法人、自然人所有;职工个人在集体企业中的股金及其收益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其产权归职工个人所有。再次,集体企业中难以明确投资主体的投资及其收益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其产权暂归集体企业劳动者集体所有。第四,集体企业联合经济组织、社区经济组织对集体企业的投资及其收益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其产权归该联合经济组织、社区经济组织范围内的劳动者集体所有;集体企业联合经济组织、社区经济组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缴的用于集体企业的资金(如合作事业基金、统筹事业基金),其产权归该联合经济组织、社区经济组织范围内的劳动者集体所有。第五,集体企业在开办时筹集的各类资金或从收益中提取的各种资金,除国家另有规定的外,凡事先与当事方(含法人、自然人)有约定的,按其约定确定产权归属;没有约定的,其产权原则上集体企业劳动者集体所有;属于国有企业办集体企业的,本着扶持集体经济发展和维护各类投资者权益的原则,由双方按国家清产核资等有关定协商解决。第六,集体企业用公益金购建的集体福利设施,其产权归集体企业劳动者集体所有。第七,集体企业接受资助和捐赠等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其产权原则上按资助捐赠时的约定来确定归属;没有约定的,其产权归集体企业劳动者集体所有。第八,集体企业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等有关政策规定享受的优惠,包括以税换贷、税前还贷和各种减免税金所形成的所有者权益,1993年6月30日前形成的,其产权归劳动者集体所有;1993年7月1日后形成的,国家对其规定了专门用途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按集体企业各投资者所拥有财产(含劳动积累)的比例确定产权归属。第九,政府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为扶持集体经济发展或安置待业青年、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及其他城镇人员就业而转让、拨给或投入集体企业的资产,凡明确是无偿转让或有偿转让但收取的转让费(含实物)已达到其资产原有价值的,该资产及其收益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其产权归集体企业劳动者集体所有。第十,集体企业以借贷(含担保贷款)、租赁取得的资金、实物作为开办集体企业的投入、该投入及其收益形成的所有者权益,除债权方已承担连带责任且与债务方已签订协议按其协议执行外,其产权归集体企业劳动者集体所有。

此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产权界定还应依据劳动部等三部委制定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产权界定规定》中的有关规定执行。另外,如果在集体企业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工作中发生争议和纠纷,由当地经贸、财政(清产核资机构)、税务部门、涉及国有资产的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参加,会同企业主管部门组成联合办事小组进行调解和裁定。集体企业应当按照上述规定的办法开展清产核资,明晰产权归属,进行产权登记工作,并领取产权权属证书。

四、集体企业改制的程序

1、改制方案的制订

集体企业改制可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资、分立重组、兼并、租赁、出售等多种形式进行。集体企业改制方案可由改制企业或由其委托中介机构制订;并且改制方案必须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方可实施。

2、清产核资

集体企业改制应当对企业的各类资产、负债进行全面认真的清查,做到帐、卡、物、现金等齐全、准确、一致。要按照《集体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暂行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对集体企业的财产进行核实和界定。集体企业在清产核资后两年内进行企业改制的,经财政(清产核资机构)等有关部门审批、确认的清产核资结果可作为有效法律依据,企业可不再进行资产评估。

3、资产评估

集体企业改制可聘请具备资格的资产评估事务所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对其所拥有的资产进行评估。

4、交易管理

集体企业的产权转让方式可以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五、集体企业改制一些常见问题的处置

1、原主办单位所有的资产处置

集体企业经过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后,由集体企业占有和使用的原主办单位所有的资产,经双方协商,可以采用投资参股、租赁、借用等形式参与企业经营,也可将产权有偿转让给职工;如将部分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作为借入资产,由企业向资产所有者支付固定资产租赁费或国有资产占用费;原主办单位的法人资本金额很大,而集体企业职工共有资产很少的,经原主办单位的同意,可由企业职工出资受让全部或部分法人财产,进行产权置换和转让,扩大职工参股比例。

2、集体企业整体或部分出让产权

集体企业出让产权应遵循公平、有偿、协商的原则,在同等条件下,本企业职工及资产所有者有优先受让权。规模较小的集体企业,经协商可将全部资产一次性转让给民营企业或个人。

3、集体企业经过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归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资产处置

(1)出资主体明确、产权清晰的

集体企业组建时,全部资产均为职工个人出资,没有国有法人(包括事业法人)出资的;集体企业组建后没有国有资产(含国有法人资产)直接或间接注入的集体企业,可以将产权记在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名下。职工在职期间作为分红依据,退休时产权归个人所有。集体企业中的全民所有制职工可享受该权利,但享受该权利后,不再保留全民所有制职工身份。在改制前,已调离、已死亡(包括离退休后死亡)的职工,不享受这一权利。改制后调离、死亡的职工,其产权可在本企业内有产转让,转让价格由双方自行确定。

(2)出资主体不明确、产权不清晰的

集体企业原始资产有国有资产成分,或企业组建后,政府或国有法人曾对企业直接投资或通过各种方式国有资本间接注入企业的,其产权仍归集体所有,但可将其中的一部分以收益权形式记在在职职工名下,作为分红依据;一部分收益可用于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用于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的收益由企业统一掌握使用,不得挪作他用,并首先用于保障离退休人员就医等基本需求,即特困离退休人员的补助。

(3)归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资产

归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资产,可申请设立集体资产管理协会,作为本企业劳动群众集体共有资产的管理者,行使原企业集体资产的所有者职能。集体资产管理协会,可以在一个系统或一个企业内设立,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的多个企业共同设立。成立集体资产管理协会,要经过所属范围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经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授权的专门机构确认后,到相应的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社团法人登记。

(4)集体企业资产规模较大、产权关系复杂时的资产处置

可采取集体共有资产关系不变,职工出资入股,资产总量增加的办法,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造;集体共有资产部分设立集体资产管理协会。

4、集体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

集体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时,企业占用的国有资产,可由职工出资受让,转为职工个人股;也可将工资节余以配股形式折成职工个人股份,分配给在职职工;并允许企业经营者或经营骨干出资持大股,但其所持股本比例应当在企业章程中明确规定。

由于经营性原因使净资产增加的,企业可将净资产增值部分按一定比例折成股份奖励有贡献者。净资产的增值部分有相应的中介机构审计、评估后认定,具体奖励办法由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改制为股份合作制的集体企业,从改制之日起,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可在两年内全部或部分返还企业上缴的所得税,返还部分归企业所有。

5、集体企业改制中的债务处置

集体企业改制中进行出让、兼并等资产处置行为,改制方案要事先征求主要债权人的意见,方案中要有专门条款规定企业债务的落实及偿还情况。经债权人和有关金融管理部门同意,企业可以剥离部分有效资产作为出资与本企业职工及其他社会法人、自然人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或公司制企业;企业在新企业投资所得红利即出售资产所得资金主要用于偿还债务。

6、集体企业改制中的职工劳动合同关系处置

集体企业改制后,原企业与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仍然有效,但应协商变更使原合同无法履行的有关内容,协商不一致的,可解除劳动合同,并根据国家劳动部门的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集体企业给予职工的经济补偿,用现金一次性支付;在职工自愿的基础上,企业可在资产置换收入中一次性抵扣,将职工应获得的经济补偿金作为投资入股;采用后一种补偿方式的,应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7、改制中未处理的潜亏、资产损失和逾期3年未收回的应收账款的处置

集体企业改制中未处理的潜亏、资产损失和逾期3年未收回的应收账款,经相应的中介机构认定,并由税务机关审批后,可按规定予以核销。

篇8:企业筹资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企业筹资管理,问题,措施

一、企业筹资管理的重要性

一个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对资金进行有效的利用,资金关系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影响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经营结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企业不仅要实现筹资管理方式的科学化和合理化,而且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也要实现资金的高效流通。企业筹资是指企业作为筹资主体根据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和调整资本结构等需要,通过筹资渠道和金融市场,运用筹资方式,经济有效的筹措和集中资本的活动。企业的管理方式要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发展中心,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生产的稳定性和企业经济发展变化的适应性。企业在进行筹资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资金满足需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以及企业的财务风险,从而帮助企业明确资金建设方向。同时,企业的筹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扩宽了企业的投资渠道,为了增加企业的投资力度,就必须合理改善企业的筹资方式和规模建设,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下,才能转变企业的筹资结构,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换句话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心是筹资管理,企业只有选择科学合理的筹资方式,充分发挥筹资管理的作用,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1. 遵循数量与规模的原则

企业在筹资管理的过程中要保证一定的数量和规模,因为企业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资金的数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需要及时记录资金的数量,并对其分析整理,当资金的运行情况和企业的生产情况受到不利的影响时,必须及时找出相应的对策进行解决,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筹资规模,不仅能够帮助企业确定正确的经营方向,而且能够避免由于资金过多出现资金闲置现象。

2. 遵循成本和效益的原则

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目的,因此,企业的筹资管理还必须遵循成本效益的原则。做好企业的筹资成本工作,就需要对资金的来源,投资管理的规模建设以及筹资的时间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不同的筹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筹资成本,因此,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对不同的筹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科学合理的资金筹资结构,最终选择风险小、筹资成本低的方式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3. 遵循合法合理性的原则

企业在进行筹资管理的过程中也必须遵循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确保不同筹资方式与筹资渠道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从资资金来源范围的角度来看,筹资的难易程度受到分布范围以及供供求方式的影响,如果资金的来源发展不同,则它所产生的筹资渠渠道也会不同,最终使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模式也不同,因此,必须须对筹资方式与投资渠道进行充分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分析,这关关系着企业最终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效果。

4. 遵循及时适时的原则

由于资金在企业发展中受到时间的约束,所以企业在筹资过过程中必须要及时,在不同的时间期间,企业的资金在筹集方式上上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企业的筹资管理理人才在进行筹资决策时,不只要了解资金从不同的时间,计算以以及方法上获得的价值,而且要考虑资金在企业的各个环节的运运行情况,最终找出合理的决策方式,保障资金的及时运用。企业业在筹资过程中遵循及时适时的原则,不仅能够防止出现降值现现象,而且能够实现资金在企业利用上的价值最大化。

三、企业筹资管理出现的问题

1. 内部融资不足

内部融资就是将自己的储蓄资本转化为投资资本的过程,随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和企业生产效益的提高,仅仅依靠内部部融资已经不再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内部融资是企业通过内部部积累来进行的融资,主要包括三种形式,留存收益转化为新增投投资,折旧基金转化为重置投资,资本金。此外,与外部融资相比比,内部融资具备成本低,风险低,自主性和原始性的特点,它能够够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问题,降低交易成本和融资成本,加强强企业对剩余资本的控制权。然而,企业内部的融资能力和其增长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未来收益预期、盈利能力和净资产产规模的影响,企业必须要有高度的融资能力和精准的融资目的的。在成熟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自身的利润和折旧等其其他资金在企业中占比很大,已超过50%,但在我国,有数据表明明,即使在温州这类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中小企业的自有资资金比例也仅占40%,主要以银行贷款和民间借款为主,所以,企企业内部融资不足的问题使企业无法做出精确的预算,最终给企企业筹资问题带来一定的影响。

2. 管理人员缺乏法制观念,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许多企业的高层领导认为内部控制就是控制企业的经营成本本,是财务部门应当负责的事情,致使企业的内部控制缺少实用性性的控制内容,只针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调整,财务人员成为了参参与内部控制管理的主要人员,无法对企业经营的全过程进行控控制,这为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极大的财务风险,此外外,管理人员在对企业筹资管理的过程中,过于重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忽视了企业的社会效益,使企业在社会上没有树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在资金短缺时难以获得银行的支持,在对人员的管理上,企业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亦或者是制定了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和执行,内部人员工作散漫,积极性不高,办事效率地下,最终会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3. 缺乏严格的筹资制度和合理的筹资规模

规章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人的行为,在筹资决策的问题上,企业没有建立相关的制度,也没有对已有的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尤其是企业在筹资管理的整体发展规划上没有进行统一有效的整理,当企业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时,企业在筹资方式和筹资渠道上的选择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发展目标,而且使企业的投资方式无法实现多元化,企业如果没能有效地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将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尤其是没有相关制度保障的前提下,无法对筹资后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有效的评价,这种限制了企业在筹资管理上的长期发展。

合理的筹资规模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发展方向,许多企业对筹资规模认识不足,认为只要一味地筹集资金,企业的发展效益将会越来越好,但实际上,企业在筹资管理上并没有建立相关的筹资渠道,由于许多企业发展规模不大,生产效益不高,致使企业大量闲置的资金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最终使企业出现大量财务管理中的经济问题。然而如果企业没有筹集充足的资金,也会使企业未来的计划和业务扩展上出现一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规模建设,而且也会影响企业正确的决策判断。

四、企业筹资管理的解决对策

1. 加强企业的内部融资能力,扩宽融资渠道

首先要对贷款方式进行创新,银行贷款主要看重的是企业的信用,如果企业自身的信用水平不高,缺乏具有价值的抵押物,企业会成为银行贷款的洼地,所以为了提高企业的内部融资能力,企业要提高公司治理能力,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为金融机构树立良好的外部信誉,通过股权、无形资产或其他动产及不动产进行抵押贷款,此外,尽管政府制定了金融促发展的相关政策,但从实际的实施情况来看,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得到多大的利益,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设立扶助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成立贷款审查小组,评估企业贷款的风险程度,建立一整套严格并有效的贷款审批系统。

除了银行贷款外,企业的筹资渠道还包括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件的特定要求和对供货人的选择,出资向供货人购买租赁物件,并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则分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在租赁期内租赁物件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所有,承租人拥有租赁物件的使用权。通过融资租赁,企业可以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能够购买相关的技术设备,使企业在不投入或少投入的状态下,得到设备的使用权,一旦投产经营,再通过分期支付的方式支付租金。筹集资金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大部分国有企业要想突破资金短缺问题,增加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除了对现有的银行贷款和租赁融资方式加深运用外,还应当从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出发,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下,选择较为合适的集资方式,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新的融资方法,通过对现有经济形势的分析,利用债券和信托进行融资是可以被考虑的主要方向。

2. 强化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提高员工素质

强化化企业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首先要重视提高企业内内部管理者的领导水平,要在办好事情的基础上花好钱,加强权力力的制约,提高资金的安全系数,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最终实现现企业目标。提高员工素质需要加强员工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使使企业内部员工能够认同企业价值观,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观念念、意识及概念,减少误操作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同时财务务管理人员应当始终树立风险意识,从根本上降低财务风险。此外外,对于企业的管理层而言,管理人员应当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用,积极执行内部控制规范,增强与企业内部员工的信任感和亲近近感,使内部员工对企业有一种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加与员工的沟沟通和交流,尽可能的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聚力,帮助企业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3. 建立健全筹资制度和筹资规模

企业在筹资方式上的管理主要依靠相关政策的实施,以企业业实际的战略目标为导向,确保筹资目标能够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的筹资目标是以相关的活动建设和企业的基本规范为依据而建立立的,这对企业的决策判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在进行重要要决策之前,需要合理规划筹资管理方式,对筹资的质量实施进行行监控以及建立完善的筹资制度,确保筹资计划的顺利进行。从规规划方式的角度来看,企业需要对多样的筹资方式,筹资时间、筹筹资建立的规模等调查分析后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确保筹资政政策的落实到位。同时要对筹资的质量建立相关的评判标准,尤其其是筹资可能出现的风险、筹资的成本建设、筹资使用的期限等等,确保每一个部分的质量,使资金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达到稳定定性和便利性的效果,一旦这些要素没有达到质量标准和要求,企企业资金运行的安全就会受到威胁,从而会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的实施进度。在对企业的筹资制度进行规划时,需要进行统一的安安排和治理,企业在经营发展中的各个环节、重大的决策制定都需需要遵循相关的制度,尤其是与筹资方式相关的股权问题,与筹资资发行有关的债券问题等,确保企业所建立的制度的有效性和规规范性,从而增加企业在同类企业中的影响力。

实现筹资规模建立的科学化和合理化,首先要对筹资成本建建设进行规划和比较,如果筹资的金额有限,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竞争中就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和建设,在日后的筹资管理中就会会失去有利的机会。如果企业的筹资金额比较充足,大量的资金有有可能会闲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企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从而而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企业在确定筹资规模时,要进行行全面的、科学的、合理的,系统的调查分析和研究,依据企业实际际的经营发展状况筹集一定的资金数量,使企业筹资成本的建设设与企业的发展目标呈正相关关系,从而确保企业筹资规模的成成功建立。

参考文献

[1]姜彦瑶.企业筹资管理问题及对策[J].商,2015,(39):32-33.

[2]贺洋.企业筹资管理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4):143-144.

上一篇:义务献血团日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培训学校的VIP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