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设计

2024-06-07

体育课程设计(通用8篇)

篇1:体育课程设计

体育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其他学科类似,也需要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等,是一个相对缩微版的课程。微型课程让学生学习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拥有感,也给教师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1弥补缺失型微型体育课程

据了解,从应试教育阶段开始,我国体育课教学主要以讲授运用技能、进行身体素质方面练习为主,对学生体育教学没有先从学生体育兴趣培养方面入手,而是直接给予学生行动刺激,造成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体育从行、到信、最后到知的发展过程,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一直停留在行的阶段,随时间推移造成行动力下降,体育随着他们学生时代的结束也一同在他们社会生活中画上句号。因而对学生进行体育兴趣培养、体育认知学习对于终身体育理念实现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连续25年下滑后,已止跌回升,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面临的形势仍不容乐观。超重,肥胖,近视眼,运动能力低下,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字眼与我国青少年联系到一起,这是他们目前体质健康的真实写照。学校体育是学生身体素质的根本保证,有人问:学生上体育课的时间本来就有限,如果再对学生进行体育兴趣培养、体育认知学习那需要很长时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占用体育课时间来专门做这些事的话,那学生真正动起来的时间能有多少?的确,在学生宝贵的体育课面前我们不能忽视,微型课程的出现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微型课程以时间短、主题鲜明、配合信息技术的应用等自居,在应试教育阶段,根据学生年龄增长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为他们制作适合的微型课程内容。如在小学三年级以下主要是动画视频为主、内容主要是关于体育兴趣培养,播放一些关于体育趣事的小故事,每隔一段时间让学生交流他们已经观看的小故事。对于四年级及以上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入最简单的体育认知知识,比如让学生观看在体育活动中发生意外受伤事故如何应对的视频等。对于其他高年级的学生,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给予如营养知识、运动解剖知识、运动生理知识等。弥补缺失型体育微型课程的较好发展需国家、各级学校支持,在课程安排上保证一个星期或半个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学习,相信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此类体育微型课程的学习,会对他们进行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1.2完善课堂型微型体育课程

我国体育课主要以讲授运动技能、身体素质方面的练习为主,传统体育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和动作示范为主,而这种教学方式的局限日益凸显,一些动作技术稍微复杂的`项目学生很难掌握,老师在做示范时,由于有些动作需要连贯性,尽管教师反复示范,仍造成学生对部分细微动作的忽略,不利于学生知识掌握,已不能适应体育教学的整体要求。微型课程给体育教师带来方便,网上关于各种体育知识的教学比比皆是,在上课时,教师可以携带笔记本,对讲解的动作技术进行慢镜头反复播放,再加上自己的讲解示范,有利于学生对动作技术更准确理解和把握,尤其是对低年级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效果更佳。

1.3自主学习型微型体育课程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时代已经结束,现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正以惊人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和学习方式,广大学生也深受影响,社会关于学生与信息技术的评价大多是负面的,诸如学生沉迷于网络等,就这需要教师、家长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成为他们学习的好帮手。在教师课堂讲授结束后,学生如果没有彻底掌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微型课程进行学习,或者是教师课后把课件下发到每个同学邮件供学生巩固复习。教师在讲授内容之前可以适当让学生备课,如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前滚翻动作,然后在课堂上给其他同学讲授,这样网络微型课程就给学生提供了参考,他们可以提前在网上进行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结语

微型课程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其发展正日趋完善,在各领域中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虽然目前其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还相对较少,但更加激励我们对它的进一步探讨。

篇2:体育课程设计

班级:2015级

任课教师:体育教学部

柴静

一、学生学情分析

该班级的学生是 15商务英语本科二班学生。大学生身心发展趋向成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较强的运动能力;在思想与性格方面,学生们普遍积极活跃,个性很强,喜欢挑战与创新,思维跳跃性比较强。教学中要让学生把动体和动脑很好的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再认识所学技能以及创造性运用所学技能的机会,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大学体育一》第九次课的内容第一部分为复习十六式简化太极拳一至九式,学习第十式左右穿梭;第二部分为爆发力练习和800(1000)米跑练习。相较于之前几节课的太极拳动作,本节课的新授内容较简单,学生较易掌握,但要注意对学生动作幅度、节奏和重心的要求。身体素质练习安排了较大的运动强度,其中爆发力练习要注意上下肢、腰腹内容的合理分配;中跑练习要提醒学生合理的分配体能。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

首先复习简化太极拳一至九式,把学生带回到太极拳学习的状态中来;然后示范第十式左右穿梭,使学生对动作有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第三,通过左右穿梭在实战中的运用讲解动作的要领,使学生明白动作的内涵;第四,演练动作,学生跟做;第五,集体纠错与个别纠错相结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身体素质练习:俯卧撑20*2;深蹲跳20*2;两头起20*2 中跑练习:要求(1)4分30秒以内完成(2)尽量匀速

四、教学方式的设计

1、讲解法

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说明动作名称、要领和方法等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带有启发性地讲解,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了解动作的要领和方法,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进行思维,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示范法

示范法是指教师通过具体动作范例,使学生直接感知所要学习的动作的结构、顺序和要领的一种教学方法。

3、纠错法

纠错法是通过教师或同学对学生错误动作在语言或肢体上的提醒,使学生感知动作结构的一种教学方法。

五、教学手段的设计

1、现场教学:主要依靠语言和动作的本节课主要内容进行讲解;

2、网络课堂教学:网络课堂资源可以供学生查阅相关内容,帮助学生课下学习。

六、教学组织管理的设计

1、该课程授课对象为大一学生,整体教学秩序较好;

2、教授过程中有师生互动,增加学生的专注力和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3、练习过程中学生两两一组,相互纠错,提高学习效率。

七、教学过程时间的设计

开始和准备部分15分钟,太极拳学习、复习部分40分钟,身体素质练习部分30分钟,结束部分5分钟。

八、教学规范的设计

1、注意教师着装的规范性,得体大方。

2、上课时使用专业用语,禁止过度的口语化。

篇3:中学体育课程设计探索

1 课程设计特点

体育课程设计是按照新课程的要求, 对体育课实施的构想, 并把这种构想以最简洁的形式记载下来, 为课的实施提供依据, 为课后进行总结和修正提供必要依据, 对课程进行全面设计, 突出了体育课的精细, 杜绝了随意化, 提高教学质量。那么, 体育课程设计和过去的教案有什么特点呢?首先, 课程设计内涵较教案更为丰富, 把新课标的理念贯彻到设计之中, 学习领域宽了, 学习层次较为明确。其次, 课程设计形式比教案简单了, 设计以图示、柜架形式出现, 避免教案中繁琐的模式, 实施中操作性较强, 便于教师操作。第三, 课程设计比较教案更为灵活。设计是一个总体框架, 理念至上。在掌握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 面对体育课动态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变化, 即时对应实施, 贴切实际进行教学, 避免教学僵化的现象。

体育课程设计比较体育课教案占有较大的优势。这样, 以课程设计取代教案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把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如教学引导者、教学主体、教学媒介、教学场地、设备、教学方式、方法, 合理地、科学地进行设计, 为设想与实施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就是体育课的设计。

2 课程设计依据

中学体育课程设计的一句是其形成的初衷, 亦是其期望实现的目标。

中学体育课程标准是教育改革课程建设的基本框架, 代表新的教育思想, 体现新的教育理念。这正是科学的、先进的、现代素质教育的实施蓝图, 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所以, 新课标理所当然的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

学生的身心状况为课程设计提供了度的依据。教育主体是学生, 教育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体育教育是为学生健康所进行的最生动、最直接的教育。所以, 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并以此为据设计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可能保证"为了学生"。

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学环境。教学中自然的和人为的环境对教学起到重要的、甚至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脱离环境而设计的教学, 只能是主观的臆想。所以, 教学环境 (当然包括教学设施和场地器材) , 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依据。

3 课程设计的基本形态

中学体育课是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每一节体育课在设计上基本是由三个工作状态来涵盖, 即引入态、进行态和调整态。

引入态:体育课是典型的动态教学, 教学中学生身体、心理都处在较高水平的运作中, 其中较大强度的运动也是损伤的发因。把学生由一般状态引导至较高水平代谢状态, 提高专注力避免损伤是设计要考虑的问题。教师设计课时采用语言、音乐、图画、场地、器材布置等教学情境、环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迅速引入教学主题所需的状态。

进行态:设计主题根据不同学习层次, 让学生在进行主题活动中满足他们的需求。完善进入五个学习领域, 享受教育, 享受运动, 享受学习、享受协作。设计应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内容。所以在进行态的设计中要给学生一定得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以便满足学生的合理欲望。进行态的设计中, 重点考虑教学主体-------学生活动, 为学生活动而进行流程设计。

调整态:体育教学情况变化明显, 教学效果反映呈现即时性特征。在课程设计中应考虑到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地情况, 预计进行调整的手段与方法的设计, 便于学生运动力度的调节, 心理情绪的调整, 特别是运动技能的调整, 教师应给予注重。运动技能是学生享受运动的中介, 技能是个体与运动产生关系的桥梁, 是运动的乐趣所在。教师的设计使学生与运动沟通, 把学生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渠道。比如篮球, 教师在设计时要考虑到篮球可以给学生带来什么 (其价值所在) , 学生如何享用篮球。包括个人享用和集体享用, 协作性享用和对抗游戏性享用。这其中就有一个技能掌握的设计问题, 在考虑这个问题时应以学生为本, 以篮球运动满足学生的需求, 如场地的大小、蓝架的多少、高低、球的多少和大小等等, 而不要让学生去满足篮球运动的需求 (那是篮球运动员的事业) 。

设计课程调整是为教师教学行为而进行的构思, 在实施中机动性应变化是比较大的, 这可据课堂中学生的即时反馈而动。

4 课程设计的实施流程

相似的、或不相似的体育课均可以出现不同的课程设计。在贯彻新教改理念的基础上, 采用方便、简练的设计以便于施用, 便于教师尽快贯通设计的内涵, 灵活地在实践中展现。中学体育课程设计是将教学中的不同状态合理、有序地规划出来, 作为教学的基本文件, 其表示可以框架式、立体形象的形式出现。

设计中, 引入态内含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和教学媒介三个因素的合理布局。进行态是以学生活动为主, 活动主题可以设计1个或多个。按客观规律设计学生的内容、程序、活动形式、活动布局。调整态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 内容有控制运动力度, 协调掌握提高运动技能, 调整运动场面, 调整运动布局, 增、减运动内容, 激励运动热情等等。

篇4: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

动作技能的获得是通过后天的反复练习获得的。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是练习、纠正错误、再练习、再纠正错误,直至正确无误、完全熟练的过程。体育运动表面看起来是机械重复的,实质上却是一个不断有微小变化的动态过程。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提高的练习质量度会使练习在方向、时间、幅度、力量等方面发生变化。面对比较复杂的动作技能,学习者常常不能直接进入动作本身进行练习,只能通过分解成若干比较简单的局部动作来训练,当这些局部动作熟练后,再过渡到比较复杂的完整练习活动。

运动技术是体育技能学习的先导,通过运动技术学习形成和发展体育技能。体育是以特有的技术形态与运动方式组合而成。不同的运动项目所使用的技术也各不相同,由此形成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在技术的获得过程中,身体的外部感受器与内部感受器相一致,最终使运动技术得以形成。运动技术是一种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重复多次的演练,形成较稳定的身体活动方式。从运动项目本身来说,很多运动项目的学习不单单是技术学习,特别是深受学生欢迎、锻炼价值有比较大的运动项目,它还包括增强体能的学习和战术的学习。

二、设计现状的分析

1. 内容选择的现状

缺乏特色。体育课程内容应该是多样的,但目前的体育课程内容却千篇一律。近几年的体育教材大都缺乏地方特色,华南华北一个样,东西部一个样,不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一个样。新课标放开了手脚让我们自主安排,可体育工作者却还没做好准备,只是新瓶装旧酒。体育内容缺乏学校特色,除了新课标规定的必修课外,学校应根据学生的风格、个性、特色等,开展多样化的体育课,形成学校独特的体育文化,比如轮滑学校、街舞学校、足球传统学校、篮球传统学校等。

未能与时俱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就必须反映时代的特点。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在继承与发扬传统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新的课程内容的引进。在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中,有一部分学校比较重视内容的新颖性,大部分大中小学在内容的设计上不能与时俱进。轮滑在中小学生中很受亲睐,比单纯的跑类项目更易吸引学生参加,对提高学生的体能也很有效果,但开展的学校却不多;一些在健身俱乐部里流行的健身操(如踏板操)深受女生欢迎,很少学校有开展的。另外,体育理论内容的选择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肥胖学生越来越多,学生体质下降,学校的体育理论课可以增设减肥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健康生活方式介绍。

缺乏价值性。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缺乏价值性,表现在:一方面教学内容安排的重复,比如说,短跑中的起跑,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可学生没几个能掌握正确的起跑姿势,因为每次的学习都是匆匆而过,每一次的教学安排都是学习起跑技术、加速跑技术、途中跑技术、弯道跑技术。学生要在十几次课里掌握这么多技术,只能是重量不重质。另一方面,一些内容的设计不受学生的欢迎。比如中长跑,它恐怕是学生最厌烦的项目之一,其实教材的设计者大可以把耐力的训练融入到其他受学生的喜爱的项目中,像篮球的传运球活动。

2. 内容组织的现状

连续性差。体育课程内容的一体化设计,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掌握两三种运动技术及一定的健康知识,为终生体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体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具有连续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连续性不是简单的重复,要体现发展。一个运动项目的学习,不是十几个课时的教学就能做到,而应长期规划,使学生学到系统的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例如,足球教学要让学生不仅掌握单个技术,还要学会简单的战术。但是,目前我们的教学设计却没有做到这一点。

整合性弱。整合性是指整合各种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使学生获得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内容统一起来。要增强体育课程大的整合性,必须改变现在的内容组织现状。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身体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教育。但我们的体育教学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中的运动技术教学,以运动技术学习为中心,忽视了其他部分的学习。

3. 体系的现状

内容匮乏。体育理论认知性内容是体育课程内容不可或缺的,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从理性上对体育的意义和价值有充分的认识,学会将体育锻炼、体育文化和体育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体育实践的实施。认知性内容匮乏处处可见,这与我们重视不够有关。2002年虽然实施了体育新课标,国家加强了对认知性内容学习的规定,但所取得的成绩却不尽人意。观察一下各个大学的操场,我们常能看到为数不少的学生穿着衬衣、皮鞋或牛仔裤在锻炼或上体育课,再把他们的口袋翻开来看看,一定会发现不少学生的口袋里揣着钥匙等硬物。

缺乏互动。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都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体育课侧重运动技术的学习,课外体育活动局限为课间操和一年一次或两次的运动会。除了这些,鲜少学校会再组织其他的体育活动了。 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这两个本应密切联系的部分,一个显得沉闷,另一个显得没有生机,上好体育课离不开课外体育活动的灵活开展。曾经有高中学生说,课外的体育比赛是其体育课上学习技术的原动力。可见,课外体育活动能对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提供强大的支持力。体育课的学习目的应是,学生学习后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而不仅仅是学习。

三、建议

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且要考虑体育技能学习的规律及项目的特点。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有特色、时代性、价值性,要体现地域区别,体现多样性;与时俱进地体现时代性;体现“ 三维”健康观。

篇5:高中体育篮球课程设计论文

【摘要】一直以来,篮球运动都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如何让学生们在学习篮球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是值得每一位体育教师深思的问题。本文简单阐述了在高中体育课程中开展篮球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完善高中篮球体育课程设计,提高篮球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具体策略,以期能够有效促进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体育;篮球教学;课程设计;全面发展;教学策略

引言

自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学生们的课业负担也随之加重,尤其是高三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如何既要保证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又要尽可能的减轻他们的负担,使其保持劳逸集合的学习状态,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篮球运动作为高中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受到学生们的普遍青睐。完善篮球课程设计对于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提高其身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一名高中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思考如何才能通过篮球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养成良好、健康的学习心态,在丰富高中生篮球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开展高中篮球教学的意义

在高中体育课程教学中,篮球是重要的组成环节之一,同时也是深受高中生们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从体育教学知识定位角度来看,篮球体育训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一门体育技术,更重要的是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与我们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初衷是一致的。学校应重视高中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才。而篮球教学作为高中体育课程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对篮球的训练和学习,提升高中生的团结合作与竞争意识,使其养成健康、积极的锻炼方式,掌握一门体育技术。学生在运动时能够充分放松,释放内心的压力,缓解因学习任务繁重所导致的焦虑不安心理。

二、完善高中篮球课程设计的有效策略

1.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开展分层教学。篮球这门运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学习者的天赋要求相对较高,许多动作仅仅凭借个人的意志力是难以做到的,例如“篮下拉杆”这一动作对学生腰腹部力量的要求很高,而个人的对抗能力、力量等则是后天努力所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高中体育教师要充分尊重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分层、分类教学,而不是要求学生达到统一的标准。具体地,高中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可以先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人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群体,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使得教师的课程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也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采用鼓励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积极性。高中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往往较为重视学生对相关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情况,而对学生的内心情感则不够关注,简单地认为,自己所提的要求,学生都能够理解,并且按要求做到。其实不然,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要围绕学生的个人情况展开,包括其心理需求和情感活动。一些学生由于先天因素,在身高、体能、协调性等方面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某些动作达不到教师的标准。此时,教师不应一昧批评,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的进步,并对其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进而在学习时也就更加积极主动,发挥出的潜能也就更加巨大。因此,恰当的鼓励与赞扬要胜于一切先进的教学理论,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投入真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的积极性和热情。

3.强化教学情感投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关于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还可以理解为,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与进步,所以,高中体育教师在完善篮球课程设计时应紧扣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篮球训练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素质,获得更好的发展来进行思考。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一方面,体育教师应将篮球课程与其他高中普通课程看作一样,安排最基本的教学大纲和任务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充分融入自己的情感,深入挖掘有其潜力的人才,对于有天赋的学生要进行积极的鼓励和培养,不仅仅是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负责,同时也为国家篮球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结语

综上所述,篮球训练是高中体育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既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在篮球训练中,应始终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锻炼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考试成绩,从而有效促进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国波.杭州市高中篮球选修模块教材内容选编的研究[J].运动.(22).

篇6:新课程体育教学设计--说课

说课

一、说课的目的

说课是通过主讲人的个人演讲或通过集体的讨论把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和构想,以“说”的特殊形式展现给大家,是教学过程中备课的一种方式。目的是加强备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了解教材重点、难点,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整堂课的设计更适合学生的需要。

二、说课的类型

说课的类型多种多样,从主讲人的形式,可分个人说课和集体说课;从演讲的形式,可分为主讲式说课、汇报(报告)式说课、讨论时说课:从说课的范围,可分为小组(备课组、教研组)说课、大会说课,从说课的目的,可分为以备课为目的的说课、以竞赛为目的的说课、以考核为目的的说课等等。

(一)个人说课

主要是体现个人的思维与构思,把一堂课的设计以主讲的形式或用说课稿的形式,展现给听课者。这种形式主要体现个人的备课特点,简单、方便、快捷。但由于个人思维的局限性,可能会出现片面或思路狭窄的不足。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故而出现了集体讨论式的说课形式。

(二)集体说课

主要是通过多人集体的说课形式来进行。这种形式主要体现集体的构思与遐想,对一堂教学课或教学片段或教材中的某一重点、难点或教师的教法、组织形式、学生的学法等展开讨论,通过“说”来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突破教学中的瓶颈,使教学完美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三、说课的内容

(一)说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因此体育课程不仅应该注意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培养,注意学生的体质、体能的增强,还应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注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启迪与教育,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说教学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主要是由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构成。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这一目标体系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和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在实施教学中,要全面关注五个学习领域目标的达成,特别要加强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

两个新的学习领域的研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达成五个领域目标,应根据教学中的需要。有时体现一、二个目标,有时体现二、三个目标,有时侧重运动参与、运动技能,有时又侧重与身心健康或社会适应,有时体现一个目标为主,另一个目标为辅,主、辅目标相成。说课中,教学目标的确立,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对象的特点来确定。

(三)说教材

在确定教学目标后,应考虑以什么样的教材,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寻求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也是以目标来统领教学内容的真正含义。如果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运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在运动中激发学生的团结协作。这时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围绕着目标来展开。如果教师选择的是短跑教材,就应该考虑如何通过短跑教材来寻求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说教材重点、难点

当今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虽淡化了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掌握,但不等于就不需要动作技术,不需要教材的重点、难点。如果完全不需要动作技术、不需要教材重难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又为何要确定运动技能目标?运动技能目标的达成又从何而来?现在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课,不像传统的体育教学那样,不是教师的技术讲解与示范,就是学生的动作技术的反复练习,非让学生的动作达到精益求精不可,给学生的自主时间与空间太少。《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主体发挥的时间更多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或小组探究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掌握技能与增强体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五)说对象

说课中,无论是目标的确立、教材的选择还是教法组织形式的应用,都必须认真考虑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六)说教法与手段

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多种多样,在教学中,教师应脚踏实地,根据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简单易行的教法与手段,不要为了赶时髦,生搬硬套。教法与手段的应用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动手动脑。

(七)说学法

学法大致可包括: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协作学习法、自我展示法、学案导入法、收集资料法等等。学法的确立,要适合学生的需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八)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全面考虑,使各环节衔接紧凑,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力,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说学习评价

(十)说运动负荷

(十一)说场地器材

说课范例

《体育与健康》课程说课稿(1)

(一)指导思想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五个领域目标为依据,促进学生的团结与协作,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热烈的气氛中,提高技能和体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增进学生对健美操的了解,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对动作节奏感、韵律感的表现力,塑造健美的形体,陶冶美的情操。在快乐体育中,为学生提供多项的体育活动内容,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锻炼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对象与教材

(四)、教法与手段

教法: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提问作答、启发动机、分析诱导、思考讨论、分组练习、归纳小结等,来达到传授技能、提高技能、培养兴趣、激发参与的目的。

手段:主要通过课件的应用,把全套健美操进行播放,学生观赏,老师点评,其目的是使学生对健美操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并通过课件学生进行动作的创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课的不同部分应用不同的音乐效果,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对动作节奏感、韵律感的表现力。

(五)学法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六)教学程序

1、课的常规

2、愉悦热身

3、温故知新

4、新授知识

5、协作性学习

6、展示与评价

7、快乐体育

8、恢复身心

(七)预计效果与负荷

(八)场地器材

【评析】本案例简明扼要的概括了说课的全过程,其最大特点是在教学的每一个过程都设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并把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体现在教学的主要环节上。

《体育与健康》课程说课稿(2)

(一)教材

根据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教材的设置,结合本校实际在初三年限选教材中安排了排球这一项目,其意义是通过排球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排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排球运动的特点与锻炼价值;了解排球的竞赛规则,懂得如何欣赏排球比赛。其作用是通过排球的比赛和练习达到娱乐健身的目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课的设计

1、课的指导思想

2、教学对象与内容

3、教育教学目标——通过排球基本技术教学使学生

达到以下领域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4、教学重难点

5、教学重难点突破的方法与手段

6、教学程序

(1)课间时间

(2)课开始约3分钟(3)热身操约7分钟

(4)教学实践步骤约30分钟(5)课结束约5分钟

(三)器材

(四)教学场地设计

(五)预计运动负荷与目标

(六)展示课件

【评析】该案例的最大特点是,内容全面,设计独特,教师充分利用教学组织手段,对场地和器材做了周密的安排,以图解结合教师的“说”来达到说课的最佳效果。教师还设计了学生学习评价表,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这也是本案例的一大亮点。

《体育与健康》课程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选择

接力跑是运用集体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它是训练学生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的一项良好活动,能更好的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是促进学生集体荣誉感的首选教材之一。根据我校短跑素质较差但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较强的现状。选择此教材即可提高初二学生快速跑的能力,发展灵巧、速度等身体素质,又可使学生养成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良好作风。

(二)课本内容

接力跑、趣味接力游戏、快乐体育

(三)教学目标

课本作为初授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体会接力跑这项特殊的运动项目,初步学习接力跑的各种技巧,并在课堂中贯穿素质教育于教学过程中,采取丰富多样的内容和练习形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定好让距,掌握好起跑时机。难点:高速行进间的接力技术

二、教法分析

课本立足于素质教育的要求,本着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的原则,采用各式各样的教法,促进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对运动的爱好:

(一)学生认识和掌握某项技术或技能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所以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教法。

(二)课本的开始部分采用到室内集中观看课件的形式进行,使学生更加直观清楚地观察到各项练习和动作的整体示范及讲解,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达到以前光靠教师无法达到的效果,而不必让教师在接下来的课中浪费太多时间

(三)采用设疑问答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考,加强对动作的领悟性。

(四)在教学的主要部分均采用音乐。选择合适的音乐来激发热情,放松身心,活跃和调整课堂的气氛。

(五)不论是慢跑、做操还是各种形式的练习,教师均参与学生的练习,这样可以带动学生的练习热情,调节学生的紧张情绪。

(六)主教材接力跑的练习及练习方法较为多样,这既不像以往的教学那样只抓住某项技能技术进行枯燥的讲解和练习,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整个接力跑技术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另外在布置课外作业上也采取了三种方法,让学生课外自由地选择练习,以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

(七)趣味接力游戏是考虑到复习原来一年级所学过的立棒式传接棒法,又可以通过多种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快速奔跑能力、反应能力、和弹跳水平等,达到调节学生的体育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九)值日生的带操和各小组长带队的练习可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能力,发展他们的组织能力,对学生而言,得到了锻炼,对教师而言,更容易做到全面的观察;课堂而言,组织更有序了

三、学法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课的主体,课本由浅入深、全面细致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学习会有较大的帮助。

(一)模仿练习还是目前绝大多数学生采用的方法。

(二)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懂得学习时带着问题去思考,这样更易体会动作的要点和掌握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及程序。

(三)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进行有选择的分组练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由于没有适合自己的练习而达不到锻炼的效果。

(四)观看录像后,循序渐进地学习各项辅助技术,最终能顺理成章的完成完整、完美的动作。

(五)音乐、游戏及快乐体育的介入,使学法有了较大的改善,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程序

(一)常规导入:8分钟

(二)肌体启动:3分钟

(三)实践与体验:26分钟

1、接力跑

2、趣味接力游戏

3、快乐体育

(四)恢复身心:3分钟

【评析】该案例从教材、教法、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课的全过程。重点突出教材与实施教法、学法的紧密关系,并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中构建出课的总体步骤,给人以清新、明了的感觉。

《体育与健康》课程说课稿(4)

一、材料分析

(一)主教材分析

1、教材系统分析

投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技能,又是锻炼身体,增强力量的锻炼手段。

娱乐型体育课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表现自我,其目标在娱乐上。

2、教材选编意图分析

充分考虑初一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素质等情况,结合教材,制定学习计划、目标及任务。安排了持轻物投准、跳绳和游戏,以此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

3、教学的知识技术结构及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正确的投掷姿势

教学难点:协调用力,目标准确

(二)搭配教材的意图说明

本课主教材是持轻物投准,以发展学生上肢力量为主,为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发展,达到体育课对学生身体负荷的要求,搭配了学生比较喜欢的下肢运动跳绳练习,使学生上、下肢均能得到协调发展。

二、教学方法的利用

(一)教的方法

以引导法为主,结合分解教学法,讲解与示范法,自学法,形式变换法、语言鼓励法、分层教学法等,充分地为学生创设成功与表现的机会,并通过引导,激励和帮助学生克服和战胜学习的障碍。

(二)学的方法

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现在我国教学方针提倡减轻学生学业负担,那么体育也不例外,因此我把整个教学过程故事化,情节化,以郊游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乐学、乐练,学的快乐,练的顺心。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实践,动手,动脑,培养了全面的素质。整节课,学生都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能主动、尽力、欢快的活动,真正达到了在乐中学,在乐中练,在乐中受教育的目的。通过以上教法与学法的结合,使学生积极思维,课堂气氛活跃愉快,为发展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学与练的环境。

(三)电化教学手段的利用

电化教学是现代体育教学所必需的。在课前,利用课件,使学生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练习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另外,教学的每个环节我都使用了录音机,在音乐的伴奏下,陶冶学生情操,使他们体验运动的美感和乐趣,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

三、教学课堂设计

教材顺序与时间分配:

1、进入情境:4分钟

2、情境体验:30分钟

3、情境回顾:4分钟

四、组织与队形变换

以往的教学,学生都是在教师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尽管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但学生还是有一种被限制的感觉。而这次课,我不限制学生们站、练的队形,而是让他们选择能看到教师,能听到教师说话的位置即可,这样学生们觉得更轻松些,也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篇7:体育课程设计

序(上)

一、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程序

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教学问题,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教学设计要关注的是学生需要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和最终学生学得怎么样,它不仅仅局限于教学内容的设计,而且要求教学设计者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运用适当的策略使教学更具吸引力和成为吸引人的活动,使学习内容能够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形成一个卓有成效的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一)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设计的策略

科学的、艺术的、精确的教学设计,才会产生优化的教学活动,才会有堪称精品的课堂教学。只有追求新颖与高质量的统一,才有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和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和策划,制订出“教什么”和“如何教”,乃至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和发展”的操作方案。

1.学习需要分析

分析研究教学中学生的需要和存在的问题是体育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决定体育课堂教学设计项目能否成功的基本前提,学习者学习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揭示了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习需要的分析就是解决教师“为何教”,学生“为何学”的问题。只有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才能确定如何解决该问题的合适途径,并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计划时,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实际兴趣,客观、冷静地分析学生的实际反应与教学效果,确定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学习者需要所

采用的教学策略,才会使教学、教学计划立足于一个比较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因此,教师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即确定“学什么”。

2.学生情况分析

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现实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教与学之间才能沟通。学情分析就是考虑“谁学”的问题。其目的是了解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时,把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原有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及其学习策略的最优方式,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编写、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择和运用等提供依据。了解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是体育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情分析时,一是要了解、分析学生对新的学习所具备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学习中所具备的认知加工和体育实践能力,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判断学生对新的学习的关注和接受程度,为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寻求共性的实践依据。二是要分析学生的差异状况,以确定在教学活动中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为可能采用的个性化教学指导提供策略。只有根据“学情”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思路、教学方式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起充满活力的体育课堂教学。

3.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就是解决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不仅仅是对教科书既定的学习内容的动作要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经验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建构,在学习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对运动技能本身的价值判断,设计出更具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学习主题。因此,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学习经验、知识积累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合理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恰当地确立学习起点,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与深度,从学生体育知识的需求,健身的需求,健美的需要,娱乐的需要,终身体育的需要出发,做到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简易性、知识性与实效性、健身性相结合,既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也要考虑到体育课程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教学时数、教学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选择学生必需的、基础的、后天生存和发展必备的、学科中

最有价值的知识技能,精心设计好学习的各个活动环节,把学生获得知识和形成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质量、效度、学习技能的生成、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注意力的保持与调控、学习的互动式参与程度,使学习成为学生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提高能力,从而为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而保证内容效度。

4.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向、评价和激励等多方面作用,是学习者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策略的制定和教学媒体的选择,同时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因此,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基础上,诠释《体育》新教材的精髓,理清体育教学的知识点的认知层次、能力培养要求、情感教育要求等,熟悉体育教学的认知内容及认知内容的发生过程,在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状况、学习体育教学辅助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认知结构特征的基础上,依据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提炼概括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对每个知识点在体育课学习中要达到的认知层次,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析每个知识点在认知过程中所采用的认知方法、思维方法、教学手段,确定出教学中所培养的能力目标,通过体育课所采用认知过程中贯穿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制订出学生要学会的知识与方法及培养层次,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的内容,制订出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感目标及形成层次。从而使教学目标明确可行、具体化,并根据所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教学目标进行分级,呈阶梯式递升,使“教有所循、学有所依”。

5.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学策略设计是以学习理论为依据,既要符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要求,适合教学对象的特点,还要考虑本校、本班及教师本人具体教学条件的可能性。教学策略设计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它包括课的类型、教学顺序的安排、教学方法设计的选用等。在新课程理念下,所设计的体育教学策略应实现下列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学习方式上,应从接受式教学向以自主体验、互助交往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转变;二是

篇8: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计改革探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实验法。

2 体育课程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要想真正使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能与学校的实际、学生的特点、所学专业特色相结合, 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会健身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为将来的工作服务, 当务之急就是对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进行改革。该课程设计从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 调动积极性出发, 最大限度的与本身所学的专业相结合, 这对促进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因此可以推断如果实施必定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具有一定的实际可行性。

3 体育课程设计

3.1 体育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 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主线, 以协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辅助, 以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为目标。

3.2 体育课程设计

3.2.1 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校现状和学生的需求进行了重新定位, 在满足体育课普通教学目标的同时, 适当加入具有针对性的身体训练, 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专业身体素质的到提高的工程中起到辅助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作用, 进而能使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得到提高。

3.2.2 教学内容的选择

采用了“三结合”的方式, 拓展了校外体育项目, 增加了体育理论及养成锻炼习惯的讲授, 对学生所选的内容进行归类和取舍, 具体项目为: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操、武术。另根据学生所选专业, 提升出了适合的运动项目, 增加了钓鱼、射击校外项目, 但是由于实施的难度较校内体育课的实施较大, 故采用了“业余”上课的方式, 上课的次数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

3.2.3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课程的组织实施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体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采用原来的教学方式, 加入了身体调节、伤病的预防、运动后的放松等知识, 起到了较为突出的效果;校外体育课程的组织实施的采用了课外活动时间和周末的部分时间进行, 利用学院的有利地理位置, 学院东侧的鸢都湖距离学院只有500米, 且学院有许多教职工都比较喜欢钓鱼, 聘请他们作为技术指导, 钓鱼设备自备。射击的项目的实施难度较大, 教学资源是联系的野战训练的俱乐部, 鉴于是收费项目, 实施的次数较少, 效果不明显。

3.2.4 课程评价体系

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适当结合, 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不定期的测评与最终测评相结合, 在每一次的上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及进步程度以及对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都做一个简单的客观评价, 此测评与最终课程结束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占最后总分数的70%, 终结性评价占总分数的30%, 以此来核定最终考核结果, 这种方式改变了原来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公正的评价,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 结论

4.1 促进了课程的优化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需求与兴趣爱好, 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且能够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对身体素质的要求, 课程的组织更有针对性, 评价体系得到了完善, 变得相对合理, 有益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4.2 教师能动性和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发挥

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不断加以调试与修正, 要充分发挥其能动性, 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发挥, 因此整个体育课的氛围较以前有很大的转变。

4.3 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融洽, 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转变

教师在整个的授课过程中不再“死板”对教材内容进行强制性的灌输, 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 师生间平等对话, 坦诚地交流的机会增多, 从而增强了对学习的自信心与渴望感, 心理上获得的学习满足感。

4.4 实验效果较为突出

通过新课程设计实验前后学生的问卷调查反映看, 学生对体育课开设情况、组织形式对授课内容及方式的喜欢程度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逐渐浓厚, 锻炼的自觉性加强, 每周锻炼的次数明显增多, 对专业技能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5 结语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授课时间较短, 部分高职院校只开设一年的体育课, 每周两课时很难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建议学校适当增加体育课的开设时间。要想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兴趣爱好, 使之产生能够自觉锻炼的意识, 必须加强对体育对身体影响方面的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 使学生形成主动锻炼的意识。在体育课的教学中适当调整每一个项目较高难度技术水平的考核标准, 适当增加去如何让学生学会自行锻炼和掌握锻炼方法等内容的讲授比重。积极开发课外和校外体育课程文化资源, 挖掘地方和本校的特色体育课程文化资源, 举办体育比赛和双休日体育活动等作为体育课的有益补充。

摘要: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职院校也应该具有自己体育课程设计, 结合高职院校的本身“特点”, 融合体育课程设计的主旨思想, 对该院的体育课程进行了重新设计, 本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适当融合学院的特色和学生的专业, 对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授课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并适当根据学生的需求和专业特点增加了校外拓展项目, 旨在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运动方法, 对将来的工作和就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通过实验证明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计,实验

参考文献

[1]饶英, 余卫平, 赵苏喆.从素质教育角度谈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定位[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3) :42-43.

[2]黄观.拓展训练引入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3, 32 (2) :122-124.

上一篇:物流配送翻译英文文献下一篇:论文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