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用品的现状与问题研究报告

2024-06-21

中国成人用品的现状与问题研究报告(通用6篇)

篇1:中国成人用品的现状与问题研究报告

中国成人用品的现状与问题研究报告

一、成人用品行业现状

据了解,淘宝市场中最大的成人用品电商年营业额已破亿,占据淘宝成人用品市场份额达10%,其体量已经到了可以和知名品牌等品牌议价的地步。

尽管如此,商家却苦于无法投放广告而陷入增长瓶颈。譬如淘宝,其公认的营销利器“直通车”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推广情趣内衣以外的成人用品类商品。同样,站外营销渠道对于成人用品广告投放也有诸多限制,尤其是产品名称、品种、展示方式等均不可能像其他品类一样推广。

多数卖家只能通过传统的搜索引擎营销或者站长联盟的方式打各种擦边球进行营销。而对于逐渐兴起的社会化营销手段,则明显缺乏持续稳定的流量。“大多属于波段性的引爆,可以带来口碑,但转化效果不佳。”

另一方面,社会化营销的成本也要考虑在内。一位从事成人用品移动app的人士直言,公司团队总共10人左右,要专门找到负责社会化营销的人才,薪水至少要四五千块,外加各种大号转发,花销不少。“同样的价钱,不如直接在app store刷榜单。”

二、成人用品行业特点及主要问题

行业标准尚未树立,市场混杂。另一个让成人用品电商颇为烦恼的在于,虽然线上线下均在有条不紊地缓慢推进,但相关的行业标准却始终未能树立,直接造成整个市场的鱼龙混杂。

在行规缺席的情况下,商品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是成人用品电商暴露的最大问题。尤其是部分喷剂、精油、注射类用品,价格上至几百,下至几十,功效说明、使用方法均缺少严格规定。“多数产品都是面粉搅拌而成,用后虽然无害,却是确确实实的假货。”

三、国家产业政策及行业运行环境

成人用品市场到底由谁来管?结论是,正是由于所谓的“多头监管”的现象导致了监管的缺失。

通过咨询专业律师和收集相关资料,我们得知:成人用品市场表面上由卫生、药品监督、计生、工商管理等多家联合管理。但多家联合的结果是管理权限的分散,从而导致了管理的缺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成人用品商店营业资质的审核和违法经营行为的查处,但目前成人用品店中出售的一些商品,比如提升情趣的工具,国家对此还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工商部门执法时缺乏相关的执法依据。卫生部门只负责对食品、保健品卫生的监督和执法,而成人用品中属于药品的商品,则不在他们监督执法的范围之内。

但是同时很多网站平台是没有成人用品的,也给了成人用品产业一个很大的局限。

四、现在有谁在网上卖以及关键词有那些

目前较知名的商城销售成人用品的,便是京东商城、天猫商城。具体关键词成人用品、延时喷剂、狂乱边缘、防早泄、成人延时。京东商城检索成人用品获得的结果如下:

情趣姐

2014年7月31日

篇2:中国成人用品的现状与问题研究报告

作者:曹玉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拟对1979年以后的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历程,以及现状与问题做一客观描述,并就此提出笔者的建议。

一、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逐步加强

改革开放后,在中央的正确领导和统一指挥下,农村教育战线普遍开展了以谋求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为中心内容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正是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不断发展、成熟起来,其改革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9年至1984年,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酝酿发动阶段,其主要内容是拨乱反正,使农村教育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1979年11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共湖南省桃江县委关于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情况报告》,这是中央在改革开放后第一次明确提出农村教育怎么办的问题,主张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实行普通教育、业余教育、学前教育一起抓,三者互相衔接,互相促进,全面发展农村教育,为后来提出的“三教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1980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和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针对我国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并举,国家办学与业务部门、厂矿企业、人民公社办学并举的方针;县以下教育事业应当主要面向农村,为农村的各项建设事业服务;可以适当将一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教育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1983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出了《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农村学校的任务,主要是提高新一代和广大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适应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人才的要求;一定要引导广大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学好知识和本领”。

上述一系列文件精神,基本明确了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在我国农村教育事业中的应有地位,指明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拉开了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序幕。

第二阶段,从1985年至1993年,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阶段。主要侧重于调整教育结构,解决农村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和社会需要的问题。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的管理体制,确定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办学原则;明确提出要由过去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培养人才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提出了19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战略、指导方针和重大政策措施。为了全面落实《决定》和《纲要》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脱离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弊端,1987年2月,国家教委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决定,在河北省阳原县、顺平县和青龙满族自治县建立农村教育综

合改革实验区,将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和脱贫致富以及社会发展与农村教育改革结合起来。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目的是,把农村教育由过去的单纯升学教育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培养急需的人才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其主要内容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坚持“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促进“燎原计划”与“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的有机结合,为当地建设培养迫切需要的中、初级适用人才,从整体上形成与农村科技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教育体系。

1989年3月,国家教委在全国建立了116个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和30个地区(市)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联系点,加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确定的实验县(市),实验县(市)总数近千个,“燎原计划”示范乡镇发展到近万个,分布在全国四分之三的县(市)内。在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地区,教育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初步改变了过去单一普通教育的局面,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都有了很大发展,“三教统筹”的局面逐步形成。

第三阶段,从1994年至今,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形成“教促富、富促教”的良性循环。1994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动员全党和全社会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次提出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同年9月,国家教委在河北省唐山市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步伐,推动农村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目前,各实验区基本做到县有重点高中、职业高中(职教中心)或农民中专,乡镇有普通初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科教中心)、中心完小,较大的村有完小、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基本形成结构合理、比例适当、规模适度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和网络。

二、来之不易的成就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以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因地制宜,积极行动起来,极大地推动了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据中国教育报2001年3月5日的报道,2000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学校数已达4255所,占全国职业高中总数的60%以上,在校生总数224.98万人,占全国的54.28%。农村职业初中1164所,在校生数为85.89万人。以职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民中专446所,在校生17.26万人。农民技术培训学校48.63万所,年培训农民9047万人次。在全国多数地方形成了以县职教中心(或骨干职业中学)为龙头、以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的县、乡、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为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农村青少年和广大农民创造了更多的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农业类专业和农村急需专业的建设得到了加强,农村职业中心实验示范基地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典型。培养了一大批有技术、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与此同时,农村成人教育取得了新进展。2002年,农村成人初等和中等学校达484686所,毕业8189.0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5.69%。一个覆盖全国的县、乡、村三级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基本形成,县级农民技术学校覆盖面达到100%,乡镇达到93%,行政村覆盖面为48%。“九五”期间,农村成人教育累计培训农民4.56亿人次,有力地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根据中央提出的发展规划,“十五”期间,力争年培训农村劳动力达到1.5亿人次,使全国农村劳动力的年培训率提高到35%以上,其中乡镇企业职工年培训率提高到40%以上,每年为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800万农村劳动力提供转移前培训,对农村新增劳动力普遍进行就业前培训。

扫盲工作取也得了历史性成就。1990年国际扫盲年以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扫盲教育的发展,兑现中国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中的承诺,努力实现将文盲率在1990年的水平上降低一半的要求。199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到2000年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的目标,即将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根据1990年、200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成人文盲(15岁以上)数量从18200万减少到8500万,成人文盲率从22.23%降低到8.72%;青壮年(15-50岁)文盲人数从6171万降到2044万,青壮年文盲率从10.34%降到5%以下,实现了我国政府提出的到2000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也实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中将文盲率降低一半的要求。到2002年,经省级政府检查验收,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县级单位累计达到2800多个。2003年9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局(UIS)公布了全球过去10年扫盲最新统计数据并指出:在所统计的40个国家中,中国在扫盲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最大。

中国政府还十分重视妇女扫盲工作。教育部和全国妇联共同开展了“巾帼扫盲行动”,设立“巾帼扫盲奖”,在农村广泛开展了妇女“学文化、学技术”活动,使妇女文盲率大幅度下降。1990—2002年全国脱盲的5040万人中,有62%是妇女。成人妇女文盲人数由1990年的15900万降到2000年的6181万,妇女文盲率由1990年的32%降到2000年13.5%,10年间下降了一半以上。男女文盲率差别由1990年的19个百分点缩小到2000年8.5个百分点。青壮年妇女文盲数量由1990年的4443万降低到2000年的1503万,青壮年妇女文盲率由1990年的14.78%降到2000年的4.21%,妇女文盲下降的幅度超过了全国文盲平均下降的幅度。

三、不容忽视的潜忧

尽管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已经取得可观的成绩,但由于我国农村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距还在继续扩大;相对于我国20多年来经济建设成就和未来发展需要,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仍略显滞后,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忧,其主要表现在:

1、相对水平仍有待提高

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很快,在校生人数和培训人数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但和“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相比,其相对水平仍有待提高!

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改革处的统计,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0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0%,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0%。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只有88万,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就占了60%,平均万亩土地仅有0.80个技术人员,万名劳动力仅有0.16个技术人员。在美国,农民受教育年限平均为12年,我国不足7年,在美国,一项先进技术在全国推广只需一年半时间,而在我国则平均需要6年时间。中国科协于2001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2001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调

查结果显示,2001年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城市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1%,而农村居民只有0.4%;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由东向西逐步下降:东部地区为2.30%,中部地区为0.85%,西部地区为0.65%。

2、滑坡现象急需扭转

自1980年代开始,以农林中专、农村职业高中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主体的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形势发生了逆转,滑坡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其具体表现是:

其一,农村职业教育规模持续下降。2000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在校生为55.45万人,2001年为45.15万人,下降了17.6%。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培训规模也明显下降,2002年培训7682万人次,比2000年减少了1365万人次。

其二,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出现减少趋势。随着农村职业教育滑坡,部分地区压缩农村职业教育的规模,有的县将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合并,甚至改办普通高中学校。

其三,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下降。2001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15.72平方米,生均教学设备和辅助用房为6.3平方米,2002年分别下降为14.69平方米和5.84平方米。2001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的教学仪器达标的学校数为509所,2002年减少为471所,主要是一些达标的农村职业高中转为普通高中或其他学校。2001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生均图书25.5册,2002年减为23.6册。2001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12.3台,2002年减少为10.4台。

其四,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单

一、管理体制不顺影响到职业教育发展。一些农村职业学校脱离农民实际需求,片面注重传统式学历职业教育。而农民更愿意上短期的民办培训班,以很快学到市场需要的热门技术去打工挣钱,这就导致农村职教日趋困难。

其五,农村成人教育滑坡现象也十分严重。根据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的统计,全国农民成人学校在校学生数由1990年的2234.9万人下降到2000年的473.5万人,10年下降了78.8%;当年轰轰烈烈的农科教相结合“运动”在多数省、区现在也趋于沉寂,机构撤了或者并了,经费砍了或者减了,项目免了或者少了,就连“三教”统筹的发源地——安徽省也不例外。

3、“农民工”培训已成当务之急

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是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需要,也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不可或缺的手段。但我国农村劳动力不仅文化水平低,而且所受专业技能培训也十分有限,在受教育程度和掌握专业技术方面,总体上表现为低素质。

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业层次的提高。一方面,低素质的“农民工”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上和“下岗职工”相抗衡,必然失去在城市“拾遗补缺”的机会;另一方面,低素质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增大,因为“缺文少化”的农民们往往只能选择在建筑、运输等部门干体力活,一旦经济过热,则房地产升温、运输繁忙,“农民工”的用武之地就会增多;反之;一旦经济萧条,已经成为经济学家们研究课题的“民工回流”现象就会出现。这样一来,就使得曾经被一些经济学家看

好的中国特色农民流动就业,随着经济周期而上下波动了,这一点在2000年和2001年就表现的非常明显。2000年,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农民们流动就业的形势本来是严峻的,但政府加大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执行力度,结果使修路、修桥的“农民工”陡然增多,据国家农调总队的统计,2000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1999年的6.4%猛增到8.3%(未扣除当年回流数)。到2001年,国债项目陆续竣工,农村净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就一下子跌到了3.14%(扣除了当年回流数),比2000年下降4.6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周期的固有联系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了。可见,无论是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考虑,还是从农民转业的稳定性来考虑,加强“农民工”培训都是当务之急!

四、几点建议

1998年、1999年和2000年全国初中生平均升学率分别为50.7%、50.0%和51.2%,农村地区的初中生升学率可能还要低于50%,即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农村青少年初中毕业后就成为后继农民;农调总队的统计则表明,现有农村劳动力的86.4%未经任何专业技能培训;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通过抽样调查了解到,1997—1999年“回流”民工23%的“回流”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0%以上的职业学校出现生存危机。可见,当前的突出矛盾是,一方面,农民对职业教育存在巨大潜在需求,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却“等米下锅”。为此,我们建议:

首先,要打破职业教育的城乡分割局面,所有职业学校都可以面向农村,不再把农村职业教育囿于县及县以下职业高中和农林专业学校的狭隘范畴,而要使所有职业学校都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取消招生年龄限制,实行弹性学制。为了使农民能上得起学,政府要给予适当扶持,建议将正在高校实行的助学贷款计划推广到职业学校。

其次,要摆脱以农为“笼”的思想束缚,针对农民的职业教育要大胆跳出“农门”,不再局限于传授种植、养殖技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0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例为49.9%,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4.6%,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仅占5.5%。可见,农民迫切需要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能,针对农村的职业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要根据本地经济特点或劳动力输入地的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苏州市就把本地“绝活”——刺绣当作“绿色证书”的教育内容,安徽金寨县职业高中根据本县农民大量去南方打工的特点,设置保安、餐饮等专业,结果招生规模年年扩大,这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再次,要严格劳动准入制度,国家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各行业、各工种职业资格标准,并严格执法,对非法雇佣不具备职业资格人员的企业实行严厉制裁。把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标准相挂钩,“迫使”从业人员走进课堂,促使职业教育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篇3: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现状与对策

一、当前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的现状

近几年来中国体育用品业得到迅速发展, 中国居民用于体育用品的支出已经位于日常基本生活消费之外重要消费支出的第六位, 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总产值更是以每年493亿元的规模增长, 而且当前中国体育用品产量已占据了相当份额的国际市场。据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主任、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秘书长马继龙介绍, 目前中国的体育器材、服装等体育用品的产量至少占全球产量的60%以上。中国体育用品卖遍全球。从体育用品生产和销售企业的数量看, 中国有体育用品生产加工企业304万家。从体育用品业的产值及销售额看, 目前中国尚未有一个准确的数据。2007年4月8日,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的2006年度中国市场商品销售统计信息新闻发布会上, 安踏和耐克分别获得运动鞋和运动服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称号。作为本土品牌, 安踏凭借市场占有率在运动装备领域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据悉, 此次调查范围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 共计抽选了1000余家企业, 调查的商品类别70余种、商品品牌1万余种。完全是通过市场销售量份额和市场覆盖面, 综合的市场占有率来评比, 客观地反映出了行业内品牌消费的现状。从中国体育用品业的出口情况看, 1997年中国体育用品出口总额为38.3亿元, 1998年为45亿美元, 1999年为53.87亿美元。2001年超过70亿美元。2002年中国大陆向美国出口的体育用品占该国总进口额的52.3%, 居第一位, 比2001年的45.3%又提高了7个百分点。2003年体育用品出口总额已达78.19美元, 占2003年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7 9%。从体育用品所有制结构看, 整体上呈现混合所有制特征, 既有国营也有民营。既有中资也有外资, 且非公有制经济占有很高的比重。以浙江省为例, 截止2000年底, 该省体育用品专营制造业中的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达到了51.7%, 其中私营经济的比重最高, 为24.82%, 而国有企业只占0.14%。从体育用品的产品结构看, 目前中国体育用品业已能生产包括运动服装、球类器材设备、运动器械及器材、健身器械、娱乐及场地设备、体育科研测试器材、户外运动、渔具系列、运动装备及奖品、运动保健用品、裁判教练用品共11大类产品。从大类上看, 基本无缺项。从体育用品标准化程度看, 目前中国体育用品标准化程度还很低, 达到国家标准的产品只有17个, 达到行业标准的产品也只有19个。目前中国只有29种体育器材和设备被国际体育组织批准为正式比赛器材。从国内体育用品网络销售来看, 截至2005年底, 中国共有体育大卖场1200家, 运动用品店600家, 地区体育销售160家, 体育电子商务企业3家。海外270余家国际体育用品已在中国建立了近5000家专营分店。2007年, 作为民族品牌的代表——安踏, 已在国内拥有4000多家专卖店。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现已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专业展会。在第十八届体育用品博览会上, 就有境外近900家企业, 300多个体育品牌参展。这其中包括多个国际国内知名品牌。

总之, 相对于中国各类体育服务产品市场而言, 当前中国体育用品市场已进入稳步增长的成熟期。正如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委托KSA独立顾问公司对全球体育用品业现状所作的调查报告中指出的“中国是世界体育用品生产商的可靠基地, 是名副其实的世界体育用品制造大国, 中国已经拥有全球65%以上的体育用品生产份额。”这样的市场份额不仅说明中国是一个体育用品生产大国, 而且也表明中国体育用品市场是一个快速成长的市场。仅以四川为例, 自2003年以来, 四川省的体育用品消费年均增长率都在35%以上。据有关人士保守估计, 四川省体育用品年销售额应该在20亿元以上, 其中年销售额上5000万的企业占到总销售额的50%。近2年来, 四川以登山、探险、自驾车为主题的户外运动发展迅猛。据四川省体育局不完全统计, 截至2005年, 四川省户外用品专卖店已200多个, 年销售额与2003年相比增长了5 0%。

尽管如此, 中国体育用品业由于起点低, 完全进入市场化操作的时间较短, 因而体育用品市场的产品结构不合理, 企业经营规模分散, 标准化程度低, 品牌效应差的矛盾还十分突出。此外, 体育用品市场行业管理不健全、不到位, 缺乏龙头企业、市场集中度低, 新产品的研发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弱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不过, 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人民群众对各类体育用品的消费需求迅速增强, 运动服装、运动鞋帽、运动食品和运动饮料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 中高档的健身器械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在中国家庭中出现, 以及大众对各类体育用品的消费需求的不断攀升, 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将继续繁荣。

二、发展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的对策

1. 进一步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用品产业市场运行机

制和体制创新机制

力争到2010年建立起以间接管理为主的体育用品产业和市场的宏观管理体制, 并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符合体育市场内在要求和体育用品产业发展规律的市场调控机制。大力培育、开发体育用品市场, 完善市场的供求机制, 价格机制, 竞争机制, 通过体育用品市场把体育产品的提供者与体育产品的需求者联系起来, 利用市场机制对体育用品产业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对体育用品的需求。

2. 提高体育消费水平, 促进体育用品市场发展

没有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 就没有体育用品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因此, 培养和发展体育用品市场必须把引导和激发大众体育消费放在重要位置。因为, 体育用品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是体育消费的大众化和体育用品市场的扩大化。多层次、大规模的体育用品消费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及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基础上。从中国城镇居民和部分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看, 应该说绝大部分居民都有一定的体育消费能力。所以, 有专家认为:目前制约中国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不是钱的问题, 而是消费意愿和消费技能的问题。但是, 在中国消费意愿长期以来受到中国传统消费文化的影响。在传统消费文化中, 古代思想家一致崇尚的“黜奢崇俭”对体育消费心理和体育消费行为均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 过度的节俭又往往限制了人们的体育消费视野, 不利于重组体育消费结构和提高消费水平。因此, 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和激发居民体育消费意愿, 促进中国居民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如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会, 树立体育消费健康、快乐、时尚的新形象, 多角度调动大众多样化、分层化的体育消费意愿。同时, 要采取多种途径, 普遍提高中国居民的体育消费技能水平。

3. 进一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在体育用品消费市场中, 体育用品产业经营者必须树立市场营销观念和顾客导向观念。从体育用品市场现实和潜在需求出发, 加强对体育用品市场的调查、研究和预测, 了解体育用品市场需要和消费潮流, 采取各种促销手段和方式, 向消费者传递信息, 引导消费, 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 达到进一步激活体育用品市场的目的。

4. 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国际竞争力

要制定明确的扶持政策, 推进品牌战略的实施, 鼓励和引导大型体育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开展技术创新, 产品创新和营销手段创新, 力争在新世纪的头10年扶持一批在国际体育市场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品牌。同时, 要充分利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体育竞赛活动, 做大做强中国已有的品牌, 有计划地发展和培育新品牌。中国要真正成为体育用品生产强国, 而不仅仅是加工基地, 就必须树立起自己的知名品牌。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 充分认识到“做大”仅仅是过程, “做强”才是最终的追求。

5. 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 推动体育用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在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上升和消费结构处于升级转化的过程中,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城乡之间、城区之间, 不同消费群体之间的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决定了我们不能够采取均衡的发展战略。因此, 中国体育用品市场发展不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全面推进, 应采用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大力发展, 体育用品产业中的少数市场需求大、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关键性环节, 实现体育用品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对不同地域和不同消费群体市场细分, 重点抓住主要的地区和主要的消费群体, 以重点带一般, 迅速做大做强体育用品消费市场。以收入较高的人群带动收入较低的人群, 以城市带动农村, 以发达地区带动次发达地区, 以东部带动西部的不平衡发展模式, 推动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6. 加强法制建设, 为体育用品市场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

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为中国体育用品市场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使体育用品市场发展做到有法可依、规范管理、公平竞争。要通过立法, 制定和完善体育用品发展的政策和有关法规, 使政府和企业行为规范化, 促进体育用品市场有序发展。应加大体育用品市场培育力度, 明确体育用品市场的经营主体, 培养体育用品市场的消费主体, 建立和健全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的中介机构与组织, 建立和健全体育用品市场经营管理制度和各项法规。必须拆除体育用品市场准入壁垒, 打破行业垄断, 引入竞争机制, 给各类投资主体以平等的投资、收益机会, 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7. 加强体育用品市场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是发展任何一项事业的基础条件和必要条件。体育用品产业的专业人才对发展体育用品产业同样也至关重要。体育用品产业的经营者需要具有市场和体育运动两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办体育, 中国具备体育知识的人才往往缺乏应有的经营意识和知识, 体育工作者市场观念不强, 知识结构也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 而一般经营者又缺乏体育运动的专业知识。可以说, 当前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是体育用品产业的人才问题。因此, 国家和有关部门应该不失时机地采取多种方式, 多渠道地加快中国体育用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从而有力地促进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鲍明晓:体育市场——新的投资热点, 第1版,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年

[2]周萌:成都体博会观察[N].中国体育报, 2006.4.20~23.

[3]喻坚:对浙江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思考.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6.6

[4]喻坚:论扩大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文化障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1.1

[5]孙彦李春玲崔晓:论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2 (27)

篇4:中国成人用品的现状与问题研究报告

关键词:出国留学;现状;问题;发展趋势

自1872年清政府派幼童留学美国开始,中国的出国留学活动在起伏中发展,迄今已有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在人数、目的地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关研究也取得了重大成果。

一、关于出国留学的分期

就现有文献资料看,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近代中国的留学教育发端于1872年容闳促成的官派幼童留美。以此为起点,可以以不同的时间或事件为节点进行划分。如新中国成立前后,改革开放前后等等。从中国知网近二十年发表的文章看,可分为晚清时期、五四时期、1927-1937年国民政府时期、抗战时期、建国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后等几大块。但具体到不同作者,又各有划分。

就整个百年留学过程而言,当前比较有影响的是历史学家戴逸和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的划分。他们以时间为主线,结合重大社会事件、留学人员身份、资金来源等几个方面,将出国留学生分为十代。其中,清政府派出的120名留美幼童为第一代,光绪初年(1877年)派出的近百名海军留学生为第二代,20世纪初的留日学生为第三代,“庚款留学生”和赴美求学的“自助学者”为第四代,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为第五代,20年代的留苏学生为第六代,1927-1937年国民政府时期官派和自费赴美欧的留学生为第七代,1938-1948年期间留学欧美的学生为第八代,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向苏联和东欧派出的留学生为第九代,改革开放至今各类公派、自费留学生为第十代。[1]此外,王辉耀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出国留学学习内容和历史使命的演变,将中国百年留学史上的留学生划分为五代,即怀有富国强兵梦想的第一代、抱有革命救国志向的第二代、执着于科技救国的第三代、负有建设祖国使命的第四代、勃发创业热情的第五代。[2]此类划分方法也颇具代表性,例如还可分为师夷长技以制夷时代、追寻社会理想时代、工业建设时代、体验和个人价值实现时代[3],这与前一划分大同小异,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就建国60年多年来而言,程希、苗丹国在《出国留学六十年若干问题的回顾与思考(1949—2009年)》一文中,综合归纳了一些研究者的分期观点,认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留学活动与留学政策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七个阶段,即“文革”前两个阶段(1949—1956年、1957—1966年)、“文革”阶段(1967—1977年)、改革开放后三个阶段(1978—1984年、1985—1991年、1992—1999年),再加上本世纪以来的阶段(2000年至今),并将这七个阶段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改革探索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初期”、“调整发展时期”、“规范化发展时期”和“繁荣发展期”。[4]

改革开放后,随着一系列法律文件的颁布,中国的出国留学政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不少学者以此为节点,对这一时期进行了更具体的划分。例如,刘国福以出国留学管理文件颁布时间先后为线索,分类梳理了出国留学政策的历史发展进程,将1978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分为出国留学管理、公派出国留学、自费出国留学、自费出国留学中介和出国留学人员回国五个阶段。[5]

应该说,学界对出国留学历史的划分并没有什么大的争议。无论哪种划分方法,都体现了研究者根据一定标准对这段历史的解读,对于厘清出国留学的历史发展脉络,构筑相关的研究框架,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出国留学的内容研究

出国留学实际上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出国留学,二是留学归国,关系到出国和归国两个方向的多个问题。从大的方面讲,它包括时代背景、历史沿革、重大影响等;具体来讲,则涵盖留学动因、效益评估、环境适应、政策制定、人员管理等方方面面;再细化则涉及留学目的、求学规划、职业规划、专业的国内外衔接、就业期望值、创业环境、发展前景、统战工作等诸多问题。国内对出国留学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出国留学的动因

近代以来,中国大规模的出国留学主要是为了向西方学习,探求救国的真理和富国的科技。今天,推动出国留学的因素已从单一转为多重,从为国为民转为公私兼顾。这既有理论上的解释,也有实践中的原因;既有集体的共同考量,也有个人的特殊追求。理论上,出国留学动机主要有现代化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经济全球化理论、开放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推拉理论等。[6]特别是推拉理论,是我国当前研究出国留学活动最重要的理论支撑。实践上,出国留学受到比如接受国的“拉力”因素、派遣国的“推力”因素、中间环节因素以及留学者本身内在的动机等的影响[7],具体体现在国际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教育交流的迅速发展,国家政策支持,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供需矛盾的突出,教育产业引进市场机制,促进教育的国际化以及出国留学教育的边际效应影响等多个方面。

2. 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

长久以来,留学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归结起来,不外乎四大价值,即文化价值——中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经济价值——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思想价值——教育观念更新;发展价值——推动学术、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8]陈学飞等人在较大规模问卷调查和专题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和论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派出国留学的成本与收益,并对出国留学的积极影响做了总结,认为出国留学为国家发展做出了七大贡献:一是为国家教育科技界培育出了能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对话的新一代学术领导群体;二是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经验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领导管理骨干;三是使我国几乎所有的学科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更新,提高了我国学科建设和高等教育的水平;四是使我国科研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五是留学人员通过创办高科技企业等,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六是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网络;七是为我国在海外储备了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这项调研,基本涵盖了出国留学积极影响的各个方面。[9]另外,对个人来讲,出国留学也具有很高的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影响留学生归国的因素

出国留学人员特别是官派或公派人员,往往身负重任,需要他们学有所成、报效国家。20世纪80年代,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出国不归或逾期归国现象日益凸显。因此,如何促使留学生按期归国成为我国出国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目前,公派留学回归率较高。1996年实行新的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选派办法以来,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按期回归率达97%以上。因此,研究影响留学生归国的因素主要是指自费留学方面,归结起来主要有薪酬待遇、归属感、成就感、机会成本、环境适应、家庭因素等等。特别是讲求经济利益的今天,物质条件成为多数人特别是自费出国留学人员的首选。相关研究也主要从“经济人”或“社会人”两个角度进行。

4. 归国人员统战工作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国际形势的日益复杂,出于对人才的尊重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出国留学人员的统战工作也开始进入决策机构的视野。早在1990年,针对一批学有所成的留学人员延期不归或申请加入外国国籍的情况,有的政府部门就提出要将留学生列为“统战对象”,将他们称为“新华侨、新移民”。国内较早对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进行研究总结的是《留学回国人员统战工作的现状与对策》(吴洪宝,2003)和《新世纪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联络处,2003)两篇论文。此后,又有十余篇论文陆续发表。内容主要是对归国留学人员统战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并在环境、制度、薪酬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意见。

三、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特点和不足

国内对出国留学人员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此前,受国内政治因素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基于现实状况的考虑,我国的出国留学政策经历了较大的变化。1996年6月,国家批准设立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公派出国留学迎来了大发展时期。2003年9月,国家又完全放开了对自费留学的限制,从而掀起了新的留学高潮。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机构开始关注留学问题。《神州学人》、《出国留学工作研究》等杂志相继创刊,一系列相关学术论文和专著陆续发表。特别是以改革开放三十年、建国六十年为契机,众多研究者和从业者对我国的出国留学工作做了系统的回顾与总结。

目前,已出版的相关著作主要有陈学飞的《留学教育的成本与收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公派出国留学效益研究》、伍金球的《中国出国留学走势》、周棉的《留学生与中国的社会发展》、王辉耀的《海归时代》、谢长法的《中国留学教育史》等,另有相关论文百余篇、研究生毕业论文十余篇。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各有侧重的对中国出国留学这一领域的问题做了比较详实的论述。

总体上,上述研究包括两部分:一是以时间为顺序,以历史发展为脉络,进行纵向研究。这部分研究贯穿了百年来的整个留学过程。也就是说,就研究的间期而言,现有研究已经全部包括在内。二是以内容为划分的横向研究,如出国留学的政策、人员的选拔与培训、留学归国人员的管理与使用、归国人员的统战等。研究方法上,既有定性研究,也有定量研究;理论假设上,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及法学等各个方面;从研究者身份看,则有别于其它问题,有影响的成果主要是相关从业者和高校高级研究者,且本身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

通过对相关著作、论文的整理发现,现有出国留学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和不足。

首先,以时间和文件颁布为节点,注重整体研究,对各个时期的出国留学活动都有所涉及,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出国留学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脉络,但未对某一具体时期专门展开研究。

其次,对公派留学的研究远远超过对自费留学的研究,而公派留学中又以国家公派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目前来看,自费留学的规模将远远超过公派留学的规模,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群体。

再次,重视对留学人员归国后的研究,特别是对他们回国后的适应性研究较多。相反地,对留学人员出国前和在国外的生活、学习状况则较少涉及。实际上,这是归国留学人员的前期管理,前期管理得好,其效应远远高于后期归国后管理的一系列弥补措施。

最后,对策研究多数是应然性研究,缺乏实证分析。不少研究者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一厢情愿的提出了应对策略和方案,可操作性不强。

总的来说,过去二十年来,国内在出国留学的研究特别是在基础性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标志性成果较少、质量不高。这与其他领域问题的研究一样,多数泛泛而谈,针对性差,重复性高。

四、出国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今天,出国留学与一百年前已经有了截然不同的特点和区别,无论是公派还是自费,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众多普通人的选择之一。当前,我国出国留学呈现出几大趋势:1. 人数持续增多,大学生留学人数稳定增长,中学生人数则呈现快速增长之势。2. 自费留学生数量已占了留学生的大多数,达到了总量的90%以上。3. 赴美留学依然是众多留学生的首选,同时北欧等国家日益受到关注。4. 留学专业选择多元化、凸显理性回归。5. 归国人数不断增加,回归创业呼声日高。6. 留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并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对出国留学的研究也应适应形势,增强研究的针对性,体现时代特点。

1. 关于公派出国和自费出国问题的研究

我国出国留学主要分为公派留学和自费留学两大类。公派留学中,又可分为国家公派、地方政府公派、行业和单位公派、自费公派等多种形式。之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公派留学方面,对自费留学生的关注较少。而在公派留学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把公派留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即便是研究单位公派(现有研究主要是高校公派)的论文,内容上也是针对国家公派而言。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开放度的提高,出国留学的形式将更加丰富多元。因此,基于各种形式之间的差异进行分类研究,具有很大空间。

2. 出国留学的社会效益研究

当前研究关注的主要是留学生归国给个人和国家带来的效益或影响。随着我国留学生遍布海外,他们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安全、传播中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值得更多关注。

3. 留学生的海外适应问题研究

过往研究偏重于留学生出国前的物质条件、外语水平、生活习惯等。伴随着中外民事交往的增多和中外文化制度差异的增大,中国留学生的海外适应性、特别是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对留学生对所在国法律制度、文化传统的适应需要长期跟进研究。当前,众多80后、90后留学生以及小留学生数量大增,如何适应外部环境,同时保持对国家的认同,也是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

4. 出国留学的比较研究

地域上,国内各地的留学人员数量有所差别,而且差别较大。但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留学生往往各具特性。因此,对同一地域不同时期的留学生和不同地域同一时期的留学生进行比较,寻找他们的共性和差异,有助于对留学人员的深入研究。另外,随着留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大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加强对其他国家留学管理工作的研究、借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 出国留学工作的系统研究

现有研究多数就事论事,囿于解决眼前的和局部的问题,缺少前瞻性与关联性。在教育国际化的今天,出国留学工作也应该放在世界平台上进行整体考虑,强化对诸如教育软实力、教育安全、留学人员多重国籍、引智工程等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宋健.十代留学生百年接力留学潮[N].光明日报,2003-04-15.

[2]王辉耀.海归时代[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7.

[3]百年留学潮里的四个时代精神[EB/OL].http:

//news.sina.com.cn/cul/2005-01-04/2758.html.

[4]程希,苗丹国.出国留学六十年若干问题的回顾与思考(1949—2009年)[J].东南亚研究,2010(1):79.

[5]刘国福.近三十年中国出国留学政策的理性回顾和法律思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5.

[6]陈学飞.中国留学教育发展的理论背景[J].神州学人,2006(6):9-10.

[7]程京武.出国留学的发生机制及其运作思考[J].高教探索,2001(4):70.

[8]戚德祥,柳海民.出国留学教育价值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27.

篇5:中国成人用品的现状与问题研究报告

【企业网址】(点击看正文)

正文目录

第一部分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章宏观环境分析

2第一节国际人口生育状况2

一、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分析

2二、俄罗斯出生人口发展情况

5三、美国人口出生率发展情况7

四、2013年法国人口出生情况8

五、2013年英国人口出生情况10

六、2013年德国人口出生状况1

3七、2013年日本人口出生情况15第二节中国人口出生率情况17

一、中国人口出生率发展情况17

二、中国的第四次生育高峰19

三、中国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地区差别20第三节中国人口增长及结构分析2

3一、人口总量及人口结构2

3二、中国人口发展取得的成就2

4三、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26第四节计划生育政策发展形势30

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发展回顾30

二、计划生育政策对中国的贡献3

3三、计划生育政策成为新的议点3

5四、国际背景下的计划生育政策调整36第五节中国居民收入及宏观经济发展情况39

一、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情况39

二、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分析40

三、2012年宏观经济运行指标分析

42四、2013年宏观经济运行指标分析4

5五、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展望47

六、2013-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48 第二章婴儿用品行业分析52第一节国际婴儿用品市场分析

52一、全球婴儿用品市场安全问题

52二、美国婴儿用品市场进入寒冰时代

54三、加拿大对婴儿用品市场的监管57

四、欧盟婴儿护理用品市场浅析59

第二节中国婴儿用品发展分析63

一、婴儿用品行业所处阶段及其特性6

3二、中国婴儿用品市场基本状况6

4三、中国婴儿用品市场细分明确66 第三节部分城市婴儿用品市场70

一、上海婴儿用品市场发展分析

二、北京婴儿用品市场发展分析

三、成都婴儿用品市场发展概况

四、临沂市婴儿用品市场发展迅速

7576

第四节婴儿用品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79

一、婴儿用品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的一般特征79

二、婴儿用品消费者对品牌的偏好习惯80

三、婴儿用品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的特殊性8

2四、对婴儿用品经营的启发85 第五节婴儿用品终端市场营销分析88

一、婴儿用品的不同销售模式88

二、婴儿用品店的五大误区90

三、婴儿用品店生存法则9

3四、婴儿用品店营销策略95第二部分细分行业分析

第三章婴幼儿奶粉市场分析99

第一节婴幼儿奶粉概述99

一、婴幼儿奶粉营养成分99

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分类100

三、婴儿奶粉技术发展进程102 第二节婴幼儿奶粉市场发展状况106

一、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回顾106

二、中国婴幼儿奶粉发展步入天然蛋白时代109

三、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步入高质量时代11

1四、中国饮料巨头抢占婴幼儿奶粉市场112 第三节婴幼儿配方奶粉剖析11

5一、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定义115

二、开发中高档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意义116

三、中高档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消费特征118

四、开发中高档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方法1

21五、中高档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推广策略123 第四节婴幼儿奶粉市场竞争分析12

5一、婴幼儿奶粉不正当竞争现象12

5二、婴幼儿奶粉竞争掀起狂潮127

三、洋奶粉冲击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128

四、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竞争激烈130

五、中国婴儿奶粉行业市场竞争趋势分析13

3一、产品开发是第一要素136

二、价格和价值的审视138

三、营销渠道是一大关键点1

41四、促销手段扩大知名度1

43五、需求才是营销的中心144

六、奶粉新营销组合因素产生和发展146 第四章婴儿纸尿裤市场151第一节概述151

一、定义及结构设计151

二、不同品牌纸尿裤的特点1

52三、纸尿裤和纸尿片的主要区别154 第二节纸尿裤市场发展态势158

一、中国纸尿裤市场的发展现状158

二、中国纸尿裤市场商机无限16

1三、中国纸尿裤消费市场分析163

四、发展中国家纸尿裤市场发展潜力大164 第三节中国纸尿裤发展分析167

一、中国纸尿裤质量问题的原因167

二、中国纸尿裤品牌建设前途光明168

三、中国纸尿裤行业启动绿色战略170 第五章其它婴儿用品市场175

第一节奶瓶175

一、中国新型电子显温奶瓶市场概述17

5二、新型高科技硅胶奶瓶或将成市场新宠176

三、PES材质奶瓶市场前景可期178

四、加拿大明确禁止进口双酚A奶瓶181 第二节童车市场184

一、中国童车业企业的生存现状18

4二、中国童车行业的发展策略分析186

三、中国童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189

四、婴儿推车的设计特点及分类选择19

1五、婴儿学步车的利弊辨析192 第三节婴儿食品195

一、婴儿的营养需求195

二、婴儿辅助食品市场有金可挖

三、婴儿营养食品蛋白质含量偏高

四、中国婴儿食品须标注营养成分 第四节其他类204

一、婴儿浴室市场空间大20

4二、婴儿泳疗介绍206

三、婴儿枕头的学问209

四、中国婴儿纪念品市场前景广阔

196198201

1第六章国外重点企业分析215第一节美赞臣21

5一、公司简介215

二、美赞臣实施全程安全管理216

三、美赞臣领军脑部发育奶粉发展218

四、美赞臣脱离百时美施贵宝221 第二节多美滋22

4一、公司简介22

4二、多美滋的优势226

三、多美滋进攻中国中端奶粉市场229

四、多美滋贝乐嘉中国上市231 第三节雀巢233

一、雀巢集团简介23

3二、雀巢企业的发展史235

三、雀巢的模块组合营销经营优势236

四、雀巢成长奶粉抢占中国市场238 第四节强生242

一、公司简介242

二、解析强生婴儿沐浴露的越位现象245

三、解析强生公司网络营销策略247

四、2013年强生婴儿护肤柔湿巾调研248

第五节宝洁2

51一、公司简介251

二、宝洁公司以网络带动开放式创新2

52三、宝洁公司以消费者为本建立创新模式254第六节金佰利258

一、公司简介258

二、金佰利婴儿产品创新发展提升市场亲和力26

1三、金佰利仍看好中国“婴儿潮”263 第七章国内重点企业分析266

第一节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66

一、公司简介266

二、2012-2013年伊利股份经营状况分析269

三、2012-2013年企业财务数据分析27

1四、伊利牛奶开启2013年乳业新格局27

2五、伊利为中国婴幼儿而创新274 第二节杭州贝因美集团有限公司278

一、公司简介278

二、贝因美公司的优势281

三、贝因美公司的市场机会点28

3四、贝因美公司的营销策略284 第三节雅士利287

一、公司简介287

二、雅士利全力做好高品质的售后服务288

三、雅士利以质量打造品牌290

四、解析雅士利优怡系列的成功之道293第四节好孩子296

一、公司简介296

二、好孩子集团进军儿童零售业298

三、好孩子集团童车品牌的建设30

1四、好孩子集团凭新产品拓展市场303第五节恒安集团305

一、公司简介305

二、恒安集团引领中国纸尿裤产业发展307

三、恒安集团的竞争策略分析308

四、恒安集团在殴债危机中改革谋发展310第六节立志美丽31

4一、公司简介314

二、宝宝金水实现民族品牌的市场突围317

三、宝宝金水的市场营销策略319

四、宝宝金水品牌延伸的失误320第四部分行业前景与政策法规

第八章2013-2017年婴儿用品行业趋势前景分析325第一节2013-2017年中国婴儿用品行业前景展望325

一、中国婴儿用品市场潜力巨大32

5二、中国婴儿用品市场前景广阔327

三、中国婴儿用品市场将迎来新一轮“淘金潮”328第二节2013-2017年婴儿用品及经营方式发展趋势3

31一、婴儿用品市场四大发展趋势3

31二、婴儿用品行业发展趋势3

32三、孕婴用品店经营趋势334第九章政策法规339第一节政策解读339

一、国家实行婴幼儿奶粉召回退市制339

二、《婴幼儿配方食品和谷类食品中香料使用规定》发布

三、中国婴幼儿配方食品国家标准将较大程度修改3

42四、婴儿睡眠用品输欧须符合安全新标准345第二节相关法规介绍348

一、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2008)348

二、婴幼儿配方食品和谷类食品中香料使用规定(2008)

三、婴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353

四、GB10765-1989婴儿食品婴儿配方乳粉I35

5五、GB10766-1989婴儿食品婴儿配方乳粉II356

六、纸尿裤片垫行业标准358

图表目录(部分)

340 350

图表:2003-2013年中国人口数据(2)图表: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图表: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准

图表:2010-201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名义增长速度 图表:2013年收入构成情况

图表:2010-2013年工业增加值走势图 图表:2013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图表:2013年中国各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图表:2013年中国各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图表:2013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图表:2013年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图表:2013年中国各地区城镇投资情况 图表:2012-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值

图表:2012-2013年中国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走势图 图表:2003-2013年工业增加值月度同比增长率(%)

图表:2003-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同比增长率(%)图表:2003-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月度累计同比增长率(%)

图表:2003-2013年出口总额月度同比增长率与进口总额月度同比增长率(%)图表:2003-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同月=100)图表:2003-2013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年同月=100)图表:2003-2013年货币供应量月度同比增长率(%)

图表:2013年世界经济最新预测 图表:2013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图表:婴儿用品专卖点优劣势分析 图表:婴儿用品的购物规律 图表:对纸尿裤市场评价

图表:对纸尿裤市场评价家庭收入差异 图表:对纸尿裤市场评价城市规模差异 图表:婴儿枕头学问核心提示

图表:2012-2013年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流动资产表 图表:2012-2013年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期投资表 图表:2012-2013年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固定资产表

图表:2012-2013年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无形及其他资产表 图表:2012-2013年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流动负债表 图表:2012-2013年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期负债表 图表:2012-2013年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益表 图表:2012-2013年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表 图表:2012-2013年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利润表 图表:2012-2013年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营业利润表 图表:2012-2013年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利润总额表 图表:2012-2013年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净利润表 图表:2012-2013年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每股指标表

图表:2012-2013年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能力表 图表:2012-2013年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偿债能力表 图表:2012-2013年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结构表 图表:2012-2013年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表 图表:2012-2013年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 图表: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必备的生产设备 图表: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产品标准及相关规定 图表: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的原辅材料标准 图表:企业必备的出厂检验设备

篇6:中国成人用品的现状与问题研究报告

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宏伟目标,使教育的境界有了一次新的飞跃,而对于成人教育来说,那又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构建“学习型社会”,单靠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还远远不够,还包括纯学习阶段以外的学习、教育。从纵观来看,这种学习、教育包括从婴幼儿到老年人一切学习、受教育过程;从横观来看,又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能满足以上条件的,既不是义务教育,也不是高等教育,而是过去一直被忽视的成人教育。现在一些地区对成人教育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在成教领域取了明显的成效。我县近年来也渐渐重视成人教育,有好几所成人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并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管理模式。但是从全局来看,尤其是乡镇,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认识上的差距较大。

对成人教育范畴的认识。在农村,过去的成人教育在人们心目中就是扫盲,后来扫盲结束了,成人教育也就成了学历进修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那都是面向成年人的,成人教育也就是成年人的再教育。实际上,这只有说对了一半,成人教育不仅仅是对成年人的教育,而应该是终身教育。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秘书长谢国东在《成人教育—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条件》一文中说:“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的最好体现”、“终身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人的一生中所受教养、教育和训练的总和’,在纵的方面,它包括人在婴幼儿、青少年、中老年各时期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在横的方面,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教育”。因此,成人教育所面向的教育对象不仅仅是成人,还包括青少年、婴幼儿。

对成人教育作用的认识。应该说,全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普通教育。对于地方来说,一个乡镇每年能出几个高材生、考上几个重点高中、中小学统考排名第几,对于乡镇领导、学校领导都非常关注。然而,那么多的高材生,有几个完成学业后回来报效地方的,当然,胸怀远志、报效祖国,那是功不可抹(且不说留学生定居他国、为他人所用)。而真正在为地方经济作贡献的,大部分是那些普通学校的学习成绩一般者,他们因为没有考上高等学府(也包括一些考试失常者),只能留在地方,为地方经济出力。如何提高留下来的这些人的整体素质,让他们更好地为地方经济作贡献?这就需要成人教育。

二、成教资源严重缺乏。

师资不足,成教工作缺乏生命力。目前,绝大部分乡镇都只有一名成教专职干部,而所谓的专职,实际上也并不“专”。作为成人教育的专职干部,凡乡镇内一切与教育有关的工作都是其本职工作,不能说是“不务正业”。可是,这些专职干部除了这些本职工作以外,还要干许多与教育无关的工作,偶尔一两次也就罢了,或者工作空余时间做一些,也算是积劳积德,可如果干得太多了,却影响了本职工作,那就是真的“不务正业”了,而作为成教干部,那也是身不由己。在这样的情况下,成教干部很难在教育上想点子,即使有心想一些发展成教事业的,也因为身单力薄,很难做成大事。

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教育经费缺乏,成教工作缺乏动力。目前,我县大部分乡镇还没有独立的成人学校,成教干部的办公一般都在政府办公室,这给自主办全日制班带来影响,即使是一般的培训班,期数太多、人员太杂会影响政府办公。再则,由于经费有限,而一般的短训班又是不收培训费的,但请来的.教师要付授课金,因此,培训班只能少,不能多。

生源缺乏,成教工作缺乏活力。成教工作不同于普通教育,没有固定的生源。现在我县的企业以私营企业为主,以木业为主导产业的私营企业主不需要高学历的人才,那些打工者也不需要很高的文化素养,这样,他们就不需要参加成人学校的各种培训,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此,给成教工作的生源带来较大的影响。

三、对成教发展的几点思考。

前途光明。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我们国家对成人教育越来越重视。国发(====)==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要:“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积极贯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在广大农村地区,要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施’燎原计划’,实行农科教结合,统筹规划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采取更灵活的方式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采取有力政策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加强和改善对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等。教育部====年又制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由于国家重视,近年来,各地的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猛,为当地的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县目前也在加强对成人教育的管理,加大成教经费的投入,因此,成人教育的发展势头很好。作为在农村成教第一线的教师,面对经济发展迅猛与相对落后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尤其是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能发挥具大作用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如何提高他们的素质,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里谈一点个人看法:

首先,要充分认识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农村地区地域面积和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由于文化相对落后,相当一部分村民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很较低,现代文明意识淡薄,出现了与农村城市化快速推进、农村面貌日新月异、经济结构迅速转变、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现代巨变很不相称的落后、消极现象,大批城市化后失去土地的村民“再就业难”,成为游手好闲的“二世祖”;“黄、赌、毒”的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农村经济发展也因为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而受到制约,村民因缺乏必要的文化素质而白白丧失了很多发展机遇,更难以适应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要做好组织工作与思想工作。要成立专门的组织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农村中青年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安排好各村的教学点、授课人员、经费落实等;要做好农村中青年劳动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参加教育的意义讲深讲透,使他们充分认识这次教育完全是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的,从而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接受教育,同时,还要努力为学员排忧解难,使他们积极参加学习。

最后,就要做好各项培训教学工作,合理安排培训的内容和时间,确保教学质量,狠抓教学管理,使每个学员都能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并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学为所用。

加强管理。由于现在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公有经济冲击很大。成人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其办学模式也不同于普通全日制学校。成人学校的管理应该多学习个体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外资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合理利用人才,加强内部管理与外部统筹,在教育培训上要点面结合,既能吸引广大求学者参加,又能在经济上有一定创收(有时候即使赔一点也要办好)。努力创办特色教育,从而提高成人教育的知名度,提升学校品位。

加大投入。成人教育要发展,光靠一个专职干部和一间办公室是远远不够的,要在人力物力上加大投入。其一,要加大师资队伍的投入,强大的师资队伍是吸引求学者的前提;其二,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先进的教学设施、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吸引求学者的基础;其三,要加大政府无形力量的投入,在许多情况下,成人学校的培训要政府行为的介入,政府出台的决策性文件是吸引求学者并使其完成学业的保证。有了以上的投入,生源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上一篇:联想的企业文化是什么下一篇:琅琊榜电视剧中小学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