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高课标语文读本

2024-04-07

普高课标语文读本(精选8篇)

篇1:普高课标语文读本

普高课标 语文读本

语文读本1:你的微笑

诗意人生 1 死水 赞美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4 有赠 5 双桅船 6 中外短诗五首 断章 风雨 错误 回旋舞

在一个地铁车站 异域诗抄 7 致大海 8 你的微笑 忧郁(之四)历史回声 召公谏厉王弭谤 11 12 13 14 赤壁之战 杨烈妇传

《指南录》后序 左忠毅公逸事

高山仰止 怀李叔同先生

附: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 16 王选的选择 17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18 弥盖朗琪罗 19 金岳霖先生 芸芸众生 宗月大师 茅店塾师——鲁游随笔之三 22 普通人 世事记录 落日——记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 24 奥运新闻两则

“中国速度”震惊雅典

用眼泪和尖叫冲散20年阴霾 “我也是一片树叶”——温总理看望清华学生侧记 26 约克·伊万斯今夜值班 时代印痕 27 宿羊山麓之哀鸿 28 29 30 31 哥德巴赫猜想 扬眉剑出鞘 祖国高于一切

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

语文读本2 一朵午荷

自然感怀 1.鲁迅散文两篇

秋夜

好的故事 2.何其芳散文两篇

雨前

黄昏 3.黄山记 4.听听那冷雨 5.恩戈庄园

草木关情

6.牡丹的拒绝 7.林中速写 8.一朵午荷 9.瓦尔登湖

风骚流韵

10.《楚辞》两首

山鬼

国殇 11.乐府和拟乐府四首

东门行

有所思 12.五言古诗三首

哈七哀(其一)

白马篇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幽默趣味 13.谈吃 14.一个偏见 15.手表及其他 16.论帽子哲学

山水清音

17.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18.始得西山宴游记 19.冷泉亭记 20.石钟山记 21.登泰山记 22.登楼赋 23.秋声赋

纷繁人事 24.忆儿时 25.饿

26.忆白石老人 27.林肯总统被刺

情与理的光辉

28.“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 29.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30.走向社会 31.与妻书 32.致卢梭

动物图景

33.螳螂捕食 34.动物的麻烦

35.我和母狮爱尔莎

语文读本3 生命进行曲 世态人生

药 正红旗下(节选)

棋王(节选)

十八岁出门远行 别样女性 快嘴李翠莲记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婴宁 异域视角 我是猫(节选)

墙上的斑点 盛唐气象 李白诗二首

南陵别儿童入京

上李邕

杜甫诗二首

饮中八仙歌

后出塞五首(其一)

岑参诗二首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中唐风标 韩愈诗二首

醉留东野

听颖师弹琴

刘禹锡诗二首

西塞山怀古

汉寿城春望 李贺诗二首

梦天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两宋气韵 北宋诗二首

和子由渑池怀旧

登快阁

南宋诗二首

夜泊水村

金陵驿

附:诗论选读 济世忠告 季氏将伐颛臾

学记三则

谋攻 心忧天下 谏太宗十思疏

六国论

病梅馆记 古为今用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孔孟 生命传奇 生命进行曲

我的籍贯

凤蝶外传 它们是打后门溜进来的 科学趣闻 数学传奇

快乐的电子部族

不久就有两个我吗? 人类之友

草原上的马

林中大事记(节选)

语文读本4

古代戏曲 1.长亭送别 2.赵氏孤儿 3.哀江南

中外话剧 4.鸟人 5.普罗密修斯 6.伽利略传 7.成功

银幕风采

8.阳光灿烂的日子 9.为戴茜小姐开车

玉壶冰心 10.唐五代词三首

更漏子

女冠子

浪淘沙

人生的智慧

附:词的形式 11.北宋词三首

桂枝香 金陵怀古

鹊桥仙

兰陵王 柳 12.南宋词三首

念奴娇 过洞庭

暗香

唐多令

附:长短句 13.元散曲三首

庆东原(其一)

六幺遍 自述

水仙子 怀古 14.明清词三首

南乡子 邢州道上作

长亭怨慢 雁

蝶恋花

人生的智慧

15.毛泽东短论两则

要分析,不要片面性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6.乐观与悲观 17.智慧的诞生

走近科学 18.两种宇宙观 19.人生的境界

走近经济学 20.钱

21.寓言中的经济学

读点杂文

22.庄周买水 23.剃光头发微

读点札记 24.“空城计”和“实城计” 25.《钱神论》

26.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

生当做人杰 27.魏公子列传 28.李白传 29.李贺小传 30.金石录后序 31.徐文长传 32.马伶传

流风遗响

33.苏东坡突围 34.询问司马迁 35.汩罗江之祭

语文读本5

历史投影 1.虬髯客传

2.群英会蒋干中计 3.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泥土芬芳 4.荷花淀 5.哦,香雪 6.受戒 7.泥鳅

拷问灵魂 8.变形记

9.第二十二条军规(节选)

不朽的情思

10.报任安书(节选)11.与吴质书 12.小园赋 13.祭妹文

走近中国艺术

14.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15.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16.谈诗书画的关系

珍贵的尘土

文学的鉴赏 17.孟浩然

18.中国文学的鉴赏

19.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20.谈朱自清的散文

艺术与生活

21.珍贵的尘土

22.艺术既服从自然,又超越自然

科学·文化 23.论科学

24.数学与文化 25.指印

26.数字化与人文精神

量子·原子

27.量子理论的提出与量子力学的建立 28.原子弹外传

宇宙·生命 29.宇宙六问

30.病毒——吃完饭赖着不走的客人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读本

诗歌之部 ◆诗骚情韵

汉广

芣苢

载驰

木瓜

黍离

子衿

伐檀

离骚(节选)

湘君

涉江

渔父 ◆汉魏风骨

陌上桑

十五从军征

行行重行行

西北有高楼

迢迢牵牛星 燕歌行

咏史(其二)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登池上楼

梅花落

玉阶怨

拟咏怀(其二十六)◆大唐之音

在狱咏蝉

感遇(其二)

终南别业

登金陵凤凰台

兵车行

苏小小墓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两宋清雅

山园小梅

戏答元珍

寄黄几复

临安春雨初霁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青玉案 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明清情致

咏煤炭

圆圆曲

又酬傅处士次韵(其二)

绮怀(其十五)(几回花下坐吹箫)

桂殿秋(思往事,渡江干)

蝶恋花 出塞(今古河山无定据)

咏菊(无赖诗魔昏晓侵)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散文之部 ◆先秦论述

马蹄

齐晋鞌之战

叔向贺贫

苏秦说秦王说不行

七发

管晏列传

诫兄子严、敦书

归田赋 ◆六朝辞藻

与杨德祖书

别赋

冬草赋

枯树赋

◆唐音宋韵

吊古战场文

送李愿归盘谷序

黄冈竹楼记

祭石曼卿文 ◆性灵辞章

瘗旅文

虎丘记

浣花溪记

游西山小记

文章写作与修改 读本

凸显个性 作文“个性化”问题之我见

再见萤火虫

我的第一封信

用自己的语言写文章 放飞想象 联想与想象

幻想的彩翼

想象联想技法选 学习选材用材 生活无处不在 鲁迅怎样把生活素材变成文学作品

题材 选材用材技法 学习布局谋篇 选择与安排 怎样锻炼思路

藕断丝连

文脉 学习表达方式 谈叙述与描写 写作的基本功──写生

论据的叙述技巧 关于触发与灵感

谈触发

小羊的刺激 关于情感与思想 感情是特殊的动力与原料

情与辞 关于创新 作文创新与创新作文

一些闲话 要来点儿“邪”的 “文章不厌千回改”

谈文章的修改

谈修改文章

谈修改

“语不惊人死不休” 各国作家锤炼语言的故事 中国现代作家怎样锤炼语言节

从鲁迅手稿中学习锤炼语言

写作要避免的一些毛病 “文章得失不由天”

写什么样的文章

言语交际必须适应对象

闲说作文

从作文到创作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读本

◆为什么读诗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史诗的魅力

伊利亚特(节选)

罗摩衍那(节选)◆抒情的篇章

十四行诗(29)

自由

祖国之歌 ◆爱情的絮语

任凭你在千种形式里隐身

雅典的少女

星星们动也不动

“为什么我爱”你,先生? ◆哲理的沉思

时机

雾中

论孩子

诗艺

幸福

低着头

恶的面具 ◆现代派的风采

夕阳

幽谷睡者

春天及其他

奥利特

一切都是黑暗

预感

挖掘

◆故事的意义

上学的第一天

未婚妻

送行

铃兰花 ◆人物的风貌

梦幻中的孩子们

回忆巴尔扎克

父亲

失落在水中的秘密 ◆风景的描绘

到尼亚加拉大瀑布

冬日漫步(节选)

乡村

我的伊豆 ◆思想的启迪

沉思录(节选)

论妇女教育

美腿与丑腿

读书之乐

◆理想与冒险

堂吉诃德 鲁滨孙漂流记

外国小说欣赏 读本 ◆外省与巴黎

幻灭 乡村故事 ◆旅途与人生

驿站长

灯塔看守人 ◆艺术与人生 最后的常春藤叶 克林索尔最后的夏天 ◆战争与和平第三只鸽子的故事

柏林之围

俄罗斯性格 ◆梦幻与魔幻

圆形废墟

第三河岸 ◆存在与反思

判决 个人的体验

篇2:新课标语文素养微探

一、语文素养这个概念有些宽泛

素养是一个人平时的锻炼和教养, 它所涵盖的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 既包括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品性特征, 也包括个人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体验和情感价值体验。“新课标”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时间活动, 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实现语文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这一要求比较全面, 但是各个要求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体现出来, 层次感不强, 造成目标众多, 有关于学生的人生态度, 有关于学生的认知态度, 有关于学生的道德品质, 那么这些目标要素间如何平衡和衔接, 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语文素养的限定

宽泛的语文素养需要从两个方面来限定。语文素养的培养, 它有一个“变通域”, 即它有一个很大的层次空间和范围, 这样势必导致其内涵丰富, 概念宽泛以至模糊化, 为此, 必须对语文素养从量上进行规定, 即“量化”。所谓“量化”, 就是用客观、具体的数字来规定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实现语文素养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

三、学生原有素养、现有素养和将来素养

“有一千个读者, 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原有的素养也是呈现千差万别的姿态。学生原有的语文素养与其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兴趣爱好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前, 必须进行详细的考察和调研, 具体了解学生的不同秉性, 以此作为原始的教学资料, 努力创设教学赖以进行的良好环境。对于学生原有的素养, 教师要予以正视, 不能存有任何的偏见。在实施差异性教学的过程中, 要因“生”而异:对于一个缺乏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的学生, 教师应从多鼓励其发言、多用语言表扬开始, 逐渐让其认识自己并相信自己, 从而发挥出他的潜能, 进行有效地创造性学习;对于一个粗心大意、丢三拉四的学生, 教师则可以从锻炼其耐性和沉稳性开始, 逐渐培养其稳重心细的个性品质。

四、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融合在“新课标”所讲的“三维目标”中的, 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 三个目标的实现, 即意味着语文素养的实现, 二者是息息相关的。

1. 语文素养, 强调的是养成, 因此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过程, 即循序渐进, 尊重学生心理的发展。

2. 语文素养的培养, 必须融入到各学龄段和各个学期的教程中来, 只有实现了前一阶段的“前素质”, 才有后面的进一步发展。同时, 语文素养必须和教材的传授紧密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在学习文本材料中, 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语文素养。

3. 语文素养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一个人的心智发展, 也就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相关的语文能力, 如写作能力、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等。

篇3:谈新课标语文精读

精读是阅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阅读教学如果离开了精读,其教学目标就难于实现。教与学也难于达到应有的精度和深度。因此,语文教师不但要重视精读、研究精读,而且还要在指导学生学会精读上用气力、下工夫。

精读具有独特性,有其自身规律,指导学生精读前必须根据精读的特点制定可行的指导方案,只要有的放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样指导学生精读呢?笔者认为,精读应抓住三个重点:即步骤、方法和要点。

精读可按以下步骤和方法进行:

一、梳理结构。什么是结构呢?简单地说,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合与构造,也是文章组织安排内容的具体方式。在一篇文章的写作过程中,安排结构是一个重要步骤。有人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人体:主题是灵魂,题材是血肉,而结构则是骨骼。说明了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梳理出了结构,脑海中就有了文章的轮廓。不同体裁的文章其结构方式不同,梳理时要因文体而异。如记叙文是以一件事或一个人物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说明文的结构服务于知识结构,怎样能把有关知识清楚而准确地介绍出来,就怎样组织文章。因此,形式显得灵活多样。一般地说,介绍事物或某种现象,如性质、特征、构造、用途、关系、原因、过程、结果等,在文章的布局上多用横式结构。议论文结构剖析,大致可按以下步骤施行:一是全篇读。议论文一般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议论文的基本方式。初读时可通读全篇,大致了解文章想论证一个什么问题,是怎样论证的、以求了解文章概貌,为进一步精读分析做好准备。二是逐节读。在大致了解的基础上,便可逐节仔细精读,弄清每一小节讲了什么,对文章作深一步理解。三是归并读。各小节内容明确后,以议论文的基本格式为准则,将小节归并成段。属于“提出问题”的一小节并成一段,为绪论;是“分析问题”的小节归并成段,为本论;“解决问题”的小节并成一段,为结论。四是深入读。对段落还可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本论部分,研究作者是怎样一层层论述中心论点的,从而分析出段落中的层次结构。层次结构大致有并列式、对比式、总分式、综合式四种。在理顺结构的基础上,还可对大量的材料去粗取精,舍弃某些个别特点,抽出其中的共同特性或本质特性,以简练的语言列出结构提纲。

二、概括段落大意。精读时在理顺结构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思路,为概括段落大意打下基础。概括段落大意,就是用简练的语言说出每一段落讲的意思。由于文章体裁不同,内容各异,概括段意的方法也可不同,概括段意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只要掌握了方法,概括段意时就能得心应手。下面分类举例说一说。(一)摘要式,即摘录课文的主要语句,联成段意。(二)概括式,即根据内容大意加以概括,用自己的话(或用原文与自己的话串起来)写出段意。应用概括式可以从不同角度概括段意。有的可以同时点明每段的中心意思。有的主要概括情节内容,如《荷花淀》第一部分可概括为:写水生参军,与妻话别。有的可按人物活动的场面加以概括。有的可同时点明结构安排的特点,有的论说文段意还可以同时体现论证特点。(三)提示式,即根据各段内容,简单扼要地提示一下,不作具体归纳,根据这些提示可以联想起段落主要内容。(四)标题式,即给每一部分加上个小标题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从文章中找出一句有代表性的话作标题,也可以用一个词作标题。(五)组合式,即先概括各部分段落所属自然段或各层主要内容,然后将它们组合成段意。(六)找首尾式,即用每段的开头或结尾的一两句话概括大意。

三、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中心思想主要应抓住三点:其一是要明确其体裁,因为文章体裁不同,归纳中心思想的要求不同。其二是要抓住重点。其三是要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摩写作意图,是正确归纳中心的关键。

四、筛选出好词、好句、好段。好词要能分其类释其词连成段句。汉语的词可分为实词、虚词两大类。实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有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另有成语、熟语。熟语含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好词一是要能分清其类别,弄清该词属上述哪一类;二是要能通过字典或其他工具书解释词语;三是要在消化的基础上达到应用,能把词连成句。好句要能辨其型、知其法、连成段。

五、研究其写法。如文章是怎样表达内容的?怎样选择材料的?怎样谋篇布局的?这就要从材料选择、篇章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研究文章的写法,看出其特色,归纳其特点。

精读应把握三个要点:

一是慢,要逐字逐句,逐节逐章地研读,把不懂的文句一一查询弄懂。二是细,要细细地咀嚼,不但要弄懂字面的意思,而且要理解字底的含义;不但要理清内容,而且要分析这些内容是通过什么技巧表达的;不但一般性地了解它的写法,而且要把它与别的作品比较,看出它的独到之处。三是深,要深入思考,深入挖掘,深入总结,从各个角度思考作品的意义,从各个方面挖掘作品深含不露、巧夺天工的技巧,从各个层次总结作品的成功或不足。

教学实践证明:掌握读书的基本顺序,学会有步骤、有重点地阅读,养成仔细阅读、认真分析的好习惯,这对提高阅读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篇4: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探究

一、课堂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明确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 每位教师都承认自己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明确了, 然而这远远不是我们教学任务的全部。在课堂教学上, 老师每节课只是在力求完成教材的任务, 而不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 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 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化。一节课中教师的说话、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大半, 为板书而板书、为演示而演示的现象也不少见。反映在教师的态度上就是生硬急躁, 为教学而教学。上起课来就忘了自己的行为态度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2. 太过依赖多媒体。

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近语文课堂, 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 但是不少语文教师把多媒体教学当成是一种教学必须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 甚至把阅读教学的时效性的成功归于多媒体技术的手段运用上, 特别是在上公开课、评优课或是参加各种比赛课, 都认为没有多媒体就不成为一节好课的错误认识。这样的认识让老师们对手段的运用重视反而对阅读教材教法的研究放松了, 这是一种典型的舍本逐末的做法。

3. 课堂教学内容偏离语文的教学倾向。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里,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为了突出教学设计的新颖独特, 也为了教学内容的更加丰富形象, 有些教师有意或无意地把语文课, 特别是阅读课变成了一节非语文课, 教学中不是教文本所载的内容, 而是出现了文本移位。

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1. 利用好课本中的文本材料。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离不开语文教材, 利用好语文教材资料, 是阅读课堂教学有效的强大基础。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 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材, 它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 是新课程理念、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载体, 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凭借。从教育文化学角度讲, 教材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一种选择。教材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 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更改和补充的。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意识, 形成教学个性。

2. 选择多媒体阅读教学手段。

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特点, 适时使用多媒体手段, 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 那就等于构建了一座桥梁, 能引导学生迅速而顺利地投入教学活动。妙趣横生的动画、形象直观的插图、优美动听的音乐, 为学生的口语表达创设了的情境。阅读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依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检测教学目标是否完成, 利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及时反馈, 提高课堂效率。课件中可以设计大量巩固性训练, 让学生边做边交流互动, 全班同学一起评议, 共同提出修改意见, 这样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和有效互动便得以实现,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 善于提问。

一节成功的语文阅读课肯定需要提问, 问题要重点突出。提问中一定要找到好的切入角度, 这样的课堂才会有声有色, 学生才会在课堂中踊跃发言, 训练能力。教师要从整节课入手、在对整篇课文研究分析之后, 设计出有层次性的、因材施教的一组问题, 多方位、多角度的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 课外阅读。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生活处处有语文。当今社会是信息化、全方位开放的社会, 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文本阅读, 语文学习中很大一部分信息的来源存在于课外书籍中。语言学家吕淑湘曾说语文学得好的人, 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因此,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我们应大力推行课外阅读, 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 是大语文教学观的要求。

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越教问题越多并不断增强提高质量, 由认知活动升化为创造活动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理念影响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更关注学生的发展、创造性思维和人格。应以此为指导, 在课内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努力探索阅读教学中的各种策略, 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 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真正的有主体意识、鲜明个性、创造潜能的人。

参考文献

[1]纪勇.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的课型特点[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 (08) .

篇5:新课标语文板书设计例谈

精要、科学、美观的教学设计能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的,突出重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语文教师可综合运用文字、符号、图表等书面语言来呈现教学内容,反映教学过程,给学生以启发。笔者试图通过以下板书实例的分析来形象直观地呈现多种多样的板书设计方法和形式。

1.关键词语式板书

关键词语式板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精练恰当的关键词来反映教学内容的板书。这种板书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点凸显出来,言简意赅又深入内容精髓,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框架一目了然,运用好了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沁园春·雪》为例:

设计说明:此板书把握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板书内容包括四个方面:①词的内容:上阕描绘北方雪景,下阕抒发革命豪情;②上下阕中的领字:看和忆;③表现手法:上阕借景抒情,下阕情中含景。④词眼: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照应了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且系统完整、层次分明,便于学生理解。板书充分体现了精要的原则,是对教学内容的浓缩和提炼。教师抓住本文的两个领字:“看”和“忆”,由线条、箭头和圆圈构成,简单但能明确重点。同时还体现了美观原则,即文字、符号和线条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上、下阕分明,布局两端,又由词眼紧密联系起来,工整有条理。最后,此板书还便于与教学过程同步:根据教学过程的一步步展开,将教学内容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

2.图示式板书

图示式板书是指教师用线条、图形等抽象符号表达教学内容的板书。此类板书需要教师对课文进行认真的钻研、高度的概括、独到的表达,并要有一定的绘图能力。此类板书示意明了,主观形象,给人以美感,具有教师鲜明的个性特征,往往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活跃课堂气氛。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为例:

设计说明:此板书的整体形状是一座山,紧扣住了文章的题目和内容——宴游西山。反映了文章主要内容:第一段是柳宗元贬谪南荒后郁闷痛苦的心情,欲以历遍永州山水聊以忘忧。(板书:贬谪南荒、郁闷痛苦)第二段:作者笔锋一转,描绘了宴游西山的乐趣,表达了实现自我和自然两相融合的深切感受。(板书宴游西山、物我合一)同时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映衬的艺术手法。此板书思路清晰,突出重点,图画形象直观。

3.回环式板书

回环式板书是指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找出其内部潜存的循环逻辑关系,然后据此组合成一个封闭的回环系统而构成的板书。此类板书需要学生找出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根据相应的关键词组接起来。回环板书的构造有圆形回环、菱形回环、方形回环、套环回环等等。笔者以套环回环举例:

《我的四季》这篇文章中作者将生命的劳作、艰辛、期待、收获浓缩在了四季里,即把人生的阅历浓缩在了生命四季之中。自然的四季——春、夏、秋、冬,人生的四季——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两组关系都是构成回环的,用曲线连接起来便构成了一组套形回环,而本文中贯穿作者生命四季的主线是作者的人生信念,将其置于套形回环当中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板书。此板书格局别致、理趣盎然,往往能使学生豁然顿悟,激发兴趣。

4.线索式板书

线索式板书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提炼,明确教学内容的思路、线索、结构、发展过程等等逻辑关系而构成的板书。此类板书条理清楚,化繁为简,结构严谨,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板书通常可运用到小说的教学之中,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用箭头、直线等符号连接起来,展示故事发展过程,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线索。当然,此板书也可运用在其他体裁中,表现文章的结构脉络等。以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散文《像山那样思考》为例:

此板书由题目《像山那样思考》展开,向学生发问:究竟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思考。而很明显文章的第一段便给出了答案,即是“狼嗥”。接着可通过层层追问的形式来解读。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留意到这声狼嗥的事物——鹿、松林、山等(板书:鹿和山);第四段是作者“我”注意到了狼嗥(板书:我);第五到九自然段则体现了作者对狼嚎认识的变化,分别是经过了两个阶段:过去和后来(板书:过去、后来);第十自然段则深化了主题:万物皆平等,要互相尊重(板书:万物皆平等)。

此板书虽然只有简单的二十个字,学生却能通过它清晰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对狼的认识和态度的变化,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

5.表格式板书

表格式板书是指教师为反映教学内容和思路而设计成表格形式的板书。它有整齐、对称、均匀、清晰、明了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教师可选取几个空格填入相应的内容,给学生一定的启发和参照,然后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重点内容对号入座,由此完成整篇文章的解读和内容的把握。此板书不但系统完整而且脉络分明,有利于加深学生的感知印象,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笔者以《西地平线上》的板书为例:

《西地平线上》主要描写的是三次落日的情景和作者的感受。此表格紧扣文章的内容展开,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概括和归纳出三次落日的地点、特征,作者的感受、描绘日落美景时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由落日产生的联想。填写表格的过程也是学生提取文章信息,概括课文要点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取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完成表格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内容便有了清晰的认识,充分领略了三次落日之美和作者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对文章写法的概括和对作者联想的解析,使学生深切地感受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散文之美。

总之,一个好的板书需要千锤百炼,独具匠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补充,教师教学艺术的结晶。而板书设计形式多种多样,不一而足,需要教师在深入研究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运用,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板书的设计和运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所以语文教师应认真地对待。

参考文献:

[1]蔡伟.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周立群.语文教育实习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6:普高课标语文读本

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3年《高考说明》, 对于文学类和实用类两种文本的要求对比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很明显地看出, 两种类型的文本都具有语言优美、意蕴深厚独特的特点, 而且都是考查C分析综合、D鉴赏评价和F探究这三个能力层级。共性之外, 存在的差异也非常明显:文学类文本侧重于阅读鉴赏, 重在体验、感受、品味、领悟和理解、探究, 强调对文本的审美性阅读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的理解探究。实用类文本则侧重于解读、筛选、整合、分析、评价和探究, 强调对文本进行理性分析和对人生价值、时代精神的探讨。对于审美认识能力尚在形成阶段中, 感性思维相对较弱的考生而言, 选择更为具体明确、可操作性更强的实用文本明显更具有得分的优势。况且在高考考场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下, 心理紧张在所难免, 使得侧重理性分析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更适宜在考场中得分, 因而成为绝大多数考生的首选。

据2012年河北省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统计, 2012年文学类文本阅读是老舍的小说《马裤先生》节选, 选做的试卷为21724份, 平均分为11.74分;实用类文本阅读是《谢希德的诚与真》, 选做的试卷为399362份, 平均分为19.41分, 平均分相差7.67分。2013年文学类文本阅读是小说《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选做的试卷为10742份, 占总数的2.7%, 平均得分为9.77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是《飞虎将军陈纳德》, 选做的试卷为392936份, 占总数的97.3%, 平均得分为17.8分, 两者分数相差8.03分, 分数差距进一步拉大。

2013年高考试题《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的第 (2) 题是:“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影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内容, 加之小说的艺术表现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因此, 这道题目存在明显的难度。相比而言, 《飞虎将军陈纳德》的第 (2) 题是: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 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这是一个简单的信息筛选和整合的题目, 相较于前者, 题目难易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从2013年50份随机抽样的考生试卷来看, 前者的通过率是6%, 平均分为1.28分;后者的通过率是67%, 平均分为3.67分。这种由难易区别造成的分数差距是造成大多数考生选择实用类文本的根本原因。

二、考试导向性分析

考生在面对“选做”题目时“一边倒”的倾向和由此带来的得分差距, 形成了“选做”就是“不选”的尴尬局面。问题还不仅在此, 在高考语文复习备考中, 语文教师和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默契, 教师要求只作答实用类文本阅读, 学生也只作答实用类文本阅读, 而在每次模拟考试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事实上成了尴尬的“鸡肋”, 鲜有学生问津。高三一年中学生就基本上处在与文学作品隔离的“真空”状态。

阅卷专家组明确指出“小说类文体明显练习不够”, 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在高考语文复习备考中的功利化倾向。担忧还不仅仅在此, 作为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尝试之一就在于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相结合, 但是由于不同省市教育水平的不平衡和学生爱好的多样性问题, 完全按照课标开齐各种选修课不太现实。那么对于采用全国新课标语文试卷二选一阅读题的省市而言, 更加容易形成重视实用而轻视文学的不良倾向, 这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的初衷。这种命题形式在考查能力、测试材料、内容安排、形式设置等方面与前几年高考无异, 那么这种换了形式的考查又如何能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或者说文学类作品被边缘化成为最大的隐忧, 这种不良的考试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是毁灭性的。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 学会鉴赏文学作品, 能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 借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文学类文本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主要载体, 但当下这样明显呈现出的重实用文本、轻文学文本的考试倾向很容易造成文学教育的缺失。

三、考试前瞻性分析

“自主选答与限定作答”改变了高考语文试卷的传统结构, 试卷结构的调整是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重要引导因素。其本质是对新课程改革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和学分制评价方式的积极回应, 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这是值得肯定的。这种由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选做形式构成的现代文大阅读会成为一段时间内命题的主要形式, 但是, 对于两种题目难度的把握值得命题者反思。就当前全国新课标试卷而言, 文学类文本主要是小说, 而实用类文本则主要是传记, 由于文体形式不同, 答题难度往往差别明显, 前面的数据统计就是很好的证明。

我们认为, 如果想保持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那么就需要命题者能够调整好两种试题的难度, 使两类文本的试题难度尽量趋近, 真正体现“较高信度、效度, 必要区分度和适当难度”的要求。

篇7:应对新课标语文高考题型策略

摘 要:高中化学是学生的必修课程,其内容的选择与知识体系的构建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成绩与化学知识水平。本文介绍了高中化学应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同时从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注重知识渐进性与层次性两方面分析了如何构建化学知识体系,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关键词:高中化学;内容选择;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124-03

应对考试,有真才实学的同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在平的教学及备考复习阶段,要把应考的策略授之于学生,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做出满意的答卷,下面针对新课标语文高考题型浅谈应对的策略。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选择题要选出正确的选项,而它又有干扰项,这要明白命题者设置的答题陷阱。明确陷阱种类,拿选项去对照原文,便能辨析正确的选项,错误的选项。陷阱种类有①断章取义;②强加因果;③偷换概念;④张冠李戴;⑤无中生有;⑥混淆是非;⑦逻辑混乱;⑧说法绝对;⑨答非所问;⑩曲解原意;⑾以偏概全。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题型是3个选择题(每小题3分)和一个译文题(2个句子共10分)

1、判断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下面第2、3题中会考查一个题

2、下面对句子划分停顿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应对策略:平时多朗读文言文,积累语感,把握一般在哪些字词后面停顿。

3、文中表明主人公××× 正确的一项是( )

应对策略:作好审题,理清题目所问的人物的具体内容或所指,如是直接的言行或间接的表现。

4、下列对课文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这一小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内容要点的归纳和中心思想的概括。

应对策略:识记一些文言常识;把握文本的意思。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在复习备考中,立足课内,辐射课外,注重课本复习,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对课文内文章熟读成诵进而形成敏锐的语感,把文言文当作文章来读,强化语感训练。

(二)诗歌鉴赏(11分)

1、分析妙字、字眼,某词是全诗的关键。

解答步骤:①解释该字的意思;②该字在诗句里的含义;③该字在句中表达的效果、烘托的意境或情感。回答格式: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2、诗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3、这首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心情、心境)

备考知识,表达情感(心情、心境)的词:孤寂落寞,寂寞无聊、离愁之苦,孤独,自由闲适,惆怅感伤,悠然自得,忧国忧民,感时伤乱……。

4、意境型,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备考知识,意境的特点:荒凉萧条、幽静闲适、凄凉冷清……描绘的画面要知道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由景物或加上人组合成画面。

5、句意型,这句诗好在哪里(从这句诗的含义、作用、表达上的特点,语言特色,表达作者的情感方面作答。)

6、语言特色,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7、对比鉴赏,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方法:找出相关的比较点,一般是内容,主题、表现手法等。对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作答。

8、判断观点型。对诗词中 ,这人这样认为,你同意吗?请说出理由。回答格式:我认为 ,原因是 (从原诗中找出理由,并分条陈述)。

(三)古诗文名句默写

古诗文名句默写主要是理解性默写,3个小题6个句子共6分,其中高中课本4分,初中2分。应对的方法:把初中、高中要求背诵篇目,做到既能背又能写,同时要能理解课文的意思。

三、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两题选一题作答。

1个选择题5分;3个简答题6+6+8=20;共25分。1选择题,五选2,下列五项中正确或错误的两项是( )。

1、开头、中间、结尾段的作用。

2、修辞手法作用

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句分析其具体作用,要明白常用的修辞手法作用的描述。

3、表现手法的作用

确认文章所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句内容作答。考生要储备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托物言志、铺垫、自描等的作用。

4、表达方式的作用

明白描写、记叙、说明、抒情、议论这五种表达方式,作用的描述。

5、不同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我):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第二人称(你):拉近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给读者以真实感。

第三人称(他):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

6、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四、语言运用

1、辨析和修改病句

应对措施:①懂得划分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②能分析出现的六种病因:A、语序不当;B、搭配不当;C、成分残缺或赘余;D、结构混乱;E、指代不明;F、不合逻辑。

2、正确使用词语,题型有①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②选择词语填空,(一般是对近义词的选择)。

应对措施:①懂得词语的意思,结合语境就能判断。②知道成语误用类型:A、望文生义;B、褒贬误用;C用错对象;D、谦敬不当;E、不合语境;

3、句子排序(语言表达连贯)

4、段落中补写句子

在段落中补写句子,所补写的句子要求简明,这样对所写的句子有字数要求;意思上要求与上下文连贯、得体、鲜明、生动等,在分析时,要兼顾所补写句子的上下的内容,使补写的句子能与上下文衔接而通顺。整体上把握该段的中心意思;用好关联词,关注关联词;注意细节——标点符号,特别是冒号、分号、问号等。

5、仿句

首先明确题目的要求,在仿写时要达到题目的要求。关键在于分析例句要准,因为要拿例句作为模型来仿,如果抛开例句去写,那就不是仿句仿写出的句子要与例句结构相同或相似,尽量使字数相等,修辞手法、感情色彩一致。仿句类型有嵌入式、续写式、命题式、开放式、对联等。

6、图文转换

题型:①表格文字转换题;②图文转换题;③漫画文字转换。

解答方法:①作好审题,看清图表的标题,以标题入手,准确把握图表的主题。②捕捉图表的信息要素,信息不能多余也不能遗漏,若是图画,要弄清图画中人或物整合形成的特定情景,体察作者所要传达的主题思想与价值观;若是表格,要弄清信息要求之间的数字量化关系,一般抓住最高的数字和最低的数字。③漫画题,针对现实问题,一般是讽刺、批判、告诫、社会生活中不良的现象。出题形式:A、描述漫画的内容;B、写出漫画的题目;C、漫画的寓意。在回答时要上升到说明人的行为,用文字来表达时语言要简练,思路要清晰。

五、作文(60分)

1、题型:纵观近几年,题型主要是材料作文,其次就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独字题作文,看图作文。

2、要求: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自己立意,找准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3、应对方法:①积累作文素材。关注国际、国家、社会最新动态,热门话题。素材可是人物精典事例,名言警句、诗句等。

②训练作文开头方法,开头要明,要简。可采用开门见山法;妙修辞法(比喻、排比)。

③豹尾法:画龙点睛(归纳总结,揭示中心),升华式;照应式,前呼后应,照应文题或开头;引用名言警句,诗句歌词;排比式,用排比句收尾;对比式;抒情式。

文体上新颖别致,可用题记,小标题、日记、演讲稿、采访式、编故事等。

篇8: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刍议

一.教师启发阅读,改变“杰克现象”

国外一个叫杰克的学生在校缺乏阅读兴趣,觉得听课没味道,但对课外阅读却过分迷恋。阅读学家卡罗尔把这“杰克现象”形象地概括为“课内的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看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实施阅读教学的首要一步。

教师在启发阅读过程中,就要适当地充当“营销员”的角色,在课堂上做做“广告宣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讲到《守财奴》,尽可能要求学生读原著,并开出一条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展示“金钱社会生死搏杀”的书单,再绘声绘色地介绍“四大吝啬鬼”,引导学生由19世纪读到17世纪,读到文艺复兴时期,由小说读到戏剧文学。只要教师声情并茂地“推销”,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定会课内“心动”,课外“行动”。通过教师的启发阅读,学生会积极参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兴趣再反作用于课内阅读兴趣,形成良性循环,“课内海明威”可望与“课外海明威”一样精彩。

教师的启发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教师要拟出阅读目标,使学生对“读什么,学什么,怎样读,怎样学”心中有数,并按目标努力去实现。②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给予他们求异的机会,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③教师要启迪学生品词析句,体会所表达的特定含意,理解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

教师启发阅读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积极地读书,主动地领悟体会。在重点难点处,以巧妙的导语,提问以及点拨,使教与学契合。

二.学生自主阅读,张扬“鉴赏个性”

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作品的再创造,就包含了本身的价值,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有教学个性的张扬,才有学生鉴赏个性的张扬。

例如阅读课文《项链》,评析作品的主旨,传统的定论是“讽刺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但换个角度阅读,若玛蒂尔德不安于清贫,想过好日子就是“追求享乐”,去跳舞想借项链就是“虚荣心”作怪,那么是否见到“炖肉”就心满意足地赞叹不已的丈夫才应是肯定的对象?还不是在肯定“安守本分”的价值观吗?所以有人认为文中感叹人生的变幻无常,“极细小的一件事可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是点睛之笔。这两种评价哪种更“合理”?是否还有更令人信服的评价?教师大可不必越俎代庖,急于下结论,何不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自己去“说长道短”呢?其实,结论本身并不一定重要,重要的是这种张扬学生鉴赏个性的阅读教学方法是“附加值”很高的艺术。

学生自立阅读,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个体认识的差异性,让学生独立地读书,独立地思考,独立地做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一读,想一想,进入自觉、自动的学习状态,从而展开想象、联想,活跃思维。教师通过对阅读目标的启发,使学生有目的地自主阅读,自己沉思,自己感悟习得。

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学方法的核心,不仅仅在于读懂课文,更重要的是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引发想象力,激发思维、诱发创造力。

三.学生群体互动阅读,相互“启迪感染”

在《关雎》这篇文章中,可以采取学生群体互动阅读的教学方法。教师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位女子为什么值得君子“寤寐求之”?学生通过群体互动阅读,经过充分的切磋,分析找出答案:如“窈窕可见身材苗条”,“淑女”说明气质美丽而高雅,“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体现了女子的勤劳与动作美。讨论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学生通过群体互动阅读,感知了爱情的痛苦是深切的痛苦,很快找出了“君子”采取的措施:“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教师适时要求学生讨论出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学生会设想出三个:第一,君子淑女终成眷属,进入了美满的婚姻生活;第二,爱情故事并未有圆满结局,只是在追求之中;第三,“君子”相思成狂,幻想与“淑女”最终结婚的喜乐场面。这时学生们的理解又深入了一步:向往幸福的生活,肯定健康的爱情。情感的相互感染使小组学习更具和谐民主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敢于发表意见,谁也不愿落后;讨论的相互启迪使学生进入良好的思维状态,同学间的思维碰撞促使了创新火花的迸发,课堂上多了“我有不同意见”,“我有补充”的学习热情。

学生群体互动阅读的核心,在于强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使他(她)们摆脱思想的羁绊,充分展开思考、讨论,共同寻找较合理、有价值的结论。

上一篇: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申报材料下一篇:和众村是我的老家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