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癌症现状和趋势

2024-05-29

中国癌症现状和趋势(共8篇)

篇1:中国癌症现状和趋势



我国常见癌症现状与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每年世界有 1000 万人患上癌症,而死于癌症人数约 6 万, 占全球死死人数的 12%。我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 180 万,死亡 140 万,平均每 3 分钟就有 1.3 人死于癌症,而且癌症的发病率呈急剧上升到的势。据《文汇报》报道,在过去不到 20 年的 时间内,我国癌症发病率上升 69%,死亡率增长了 29.4%。从我国来看,去年癌症新增病例 人数约为 139 万,占世界癌症发病总数的 17%,基本接近1/5。其中男性发病率接近世界平均发病率,而女性癌症发病率与 1986 年相比下将了近24%。近20 年来,胃癌一直是我国最多发肿瘤,新病例数基本保持了世界胃癌病总数的 1/3 以上,而肝癌、食管癌的新病例书占全球发病指数的一半或一半以上,其中胃、肿、肝、食 管、结直肠、口咽肿瘤居于我国多发肿瘤前几位。只得注意的是,我国女性的肺、肝癌增长 速度十分惊人,与 1979 年相比,女性肺癌的发病率增长了近15%,肝癌增长了近77%。他 们预测,未来消化系统肿瘤仍将是我国多发肿瘤。如果粮食污染、食品卫生和饮食结构等诸 多问题得不到根本的改变,我国消化系统肿瘤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保持高发势头。尽管肺癌目前在我国还不算是最高发肿瘤,但其新病变和发病率增长速度使人堪优,近20 年里,男性肿瘤新增病例数增加了近214%,女性增长了 183%,在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烟草没有得到广泛控制的情况下,估计肺癌在未来的 20 年中仍将有交大幅度的上升。另外,乳腺、胰腺、前列腺、卵巢癌等一度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度肿瘤,由于近几年随着我国生活 水平提高、饮食西化、人口年龄结构改变和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今后将在我国有一定幅度 的增长.由于近10 年来我国坚持对宫颈、食管癌进行一、二级预防,诊治水平和研究不断提 高,这两类癌症的发病率将有可能持续下降。


篇2:中国癌症现状和趋势

麻威 外运131 国际航运与业务管理

1.物流现况

1.第三方物流服务规模较小。

2.我国不仅第三方物流服务规模较小,而且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也较小。3.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4.物流企业信息技术水平较低。

5..物流管理体制,法规和技术标准不完善。

6.由于各个部门规定不统一,不配套,从而使交接手续繁琐,不能保证物流的通畅运行。所有这些都会导致物流企业成本的增加。7.物流的技术标准尚未建立起来。8.物流管理人才匮乏。9.我国物流成本较高。

解决方法:

1.提高对物流业重要性的认识,要把物流业作为先导产、业和重要产业。

2.深化物流企业改革,做大做强物流企业,并建立企业联盟。

3.建立统管物流业的政府机构和中国物流行业协会,规范物流业的运作。4.加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企业运作效率。

5.在高等院校设立物流管理专业,抓紧培养熟悉现代物流的高素质人才。6.利用外资,重点引进跨国物流公司,加快我国物流业的发展。7.尽快建立信用制度,开展商业诚信服务。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市场化趋势加速和中国加入WTO,面对日趋完善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由于中国物流业市场进入的扩大,必将使中国物流产业融入全球性物流产业跨国化、全球化和因特网经济化的潮流之中,加上全球电子产业发展的良好趋势,中国物流产业必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及其中意义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密切关乎人民生活水平和一国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生存和在生产起重要作用。研究物流产业化和当今物流的发展趋势是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所以,中国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综合来看,可以简略的得出9点当今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1.移动改变物流,电子产业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毛细血管属性、去中心化属性将颠覆传统的物流结构,自下而上的组织变革将催生新一代的巨无霸物流企业。

2.平台化将渗透到适合标准化规范化的所有物流环节,各具特色的平台将依托自身的核心资源开枝散叶,而生态圈将是不约而同的目标。

3.简单业务走向平台化,而复杂的、个性化的、需要定制的业务将进一步凸显供应链的价值,并率先在某些专业的垂直一体化的细分领域取得成功,资源整合、虚拟物流、依托方案顾问能力的第四方物流将走向前台。

4.在跨境电商的驱动下,国际物流将蓬勃发展,各种相关物流要素进一步完善、丰满和沉淀,多样化的模式将满足多样化的国际物流需求,2015是跨境物流业务的定型元年。

5.钱将继续流向各种平台概念股,轻资产的、资源整合的、移动概念的各式运营平台容易获得资本青睐,而他们拿到钱后会做2件事情,一是让自己身子变重,二是花钱砸客户。

6.互联网金融最关键的要素---信用将大部分落在物流身上,供应链金融会反向推动物流企业提升管理和服务,未来金融的趋势是虚拟的、线上的,而可视化的物流是唯一真实、可控和可信赖的。7.IT技术从辅助走向核心,成为物流企业最重要的软实力、发动机,IT2.0将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深刻改变企业的组织、流程、互联互通和服务方式,而大数据经过了几年的积累将具备初步的应用价值。

8.各种形态的物流企业将殊途同归,从相对单一的功能性物流走向综合性物流,多元化是共同的选择,未来快递、配送、仓储、干线、多式联运、国际、电商、支付等要素会融合,大家长得越来越像了。

9.标准化才能规模化,而个性化更能体现出服务价值,用标准化的产品服务个性化的客户,是传统物流企业不错的战术选择,不过,你会发现,竞争对手悄然变了,那些掠食者、创新者可能从你意想不到的角度切你的蛋糕,他们光着脚、跨着界、携着钱。

前景: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物流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物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我国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

2.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8年的18.3%,物流费用成本呈下降趋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3.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截至200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8.0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3万公里,港口泊位3.64万个,其中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1167个,拥有民用机场160个。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物流技术设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4.我国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物流统计核算和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不过,与国外物流业高度发达相比,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一些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一是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二是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三是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四是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五是物流技术、人才培养和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加深,物流行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物流市场需求急剧萎缩,运输和仓储等收费价格及利润大幅度下跌,一大批中小物流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提供运输、仓储等单一服务的传统物流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整体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不但造成物流产业自身发展的剧烈波动,而且对其他产业的物流服务供给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当前中国物流业面临的形势。

我们应该能够看到,实施中国物流业的调整和振兴、实现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不仅是物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及时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一是要解决当前物流企业面临的困难,需要加快企业重组步伐,做强做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保持产业的平稳发展;二是物流业自身需要转变发展模式,向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业发展,通过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提高自身竞争力;三是物流业对其他产业的调整具有服务和支撑作用,发展第三方物流可以促进制造业和商贸业优化内部分工、专注核心业务、降低物流费用,提高这些产业的竞争力,增强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

2.及时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和全球销售的发展模式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产品供给时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增强国民经济的竞争力。二是为了适应国际产业分工的变化,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改善投资环境,抓住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机遇,吸引国际投资,促进我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三是随着全球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国内现代物流服务企业,提高物流服务能力,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物流企业竞争。

3.及时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保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我国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货物运输量、社会商品零售额、对外贸易额等将大幅度增长,农产品、工业品、能源、原材料和进出口商品的流通规模将显著增加,对全社会物流服务能力和物流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中西部地区要求改善物流条件,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物流成本差距,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区域间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及时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有利于加快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有利于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增加城乡就业岗位,扩大社会就业;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缓解交通拥堵,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内外、城乡和地区间商品流通,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的物流服务需求,扩大居民消费;有利于国家救灾应急、处理突发性事件,保障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全。

篇3:当代中国留学现状和趋势分析

(一) “留学”一词的起源

“留学”一词的起源最初可追溯到古代的日本, 当时“留学”一词实为“留学生”的简称。1300多年前的唐朝国力强盛, 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交流等各方面都特别繁荣, 与我国相邻的各国纷纷慕名而来, 差派其外交使节前来交流学习, 以示友好。在众多国家中, 日本政府派遣的外交使节次数最为频繁。据记载, 日本政府为努力吸收中国先进的科技和文化, 曾13次派遣使节来中国。这些被派遣的使节有一个特定称谓, 即“遣唐使”。“遣唐使”在中国停留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年, 两年的时间不能满足日本人全面深入学习吸收唐朝先进文化的需要。因此, 日本政府再次派“遣唐使”时增加了“还学生”和“留学生”。这就是“留学生”的起源, 我们今天谈到的“留学生”就是当时遣唐使回到日本后依然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

后来, “留学生”这个词就一直沿用下来, 其语义也有了变化发展:凡是留居外国学习或研究的学生, 都称作“留学生”。

(二) 留学的发生和发展

任何国家开展的对外活动都有其想达到的目的。当时日本从最开始只派“遣唐使”到增派“留学生”和“还学生”, 也有其价值和意义。事实上, 原因是论当时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程度, 唐朝远超过日本。而日本政府也意识到自身相对落后的现实状况, 想要提升自己的经济水平和生产力。由于中国与日本之间仅一水之隔, 而拥有便利交通的日本自然选择来其最佳学习对象中国学习。

再来回顾一下中国近代的留学史。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最初倡导者和发起人是容闳, 他是第一个从美国顶尖大学毕业的中国人。容闳于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 1854年11月13日获得学士学位。在耶鲁大学受过高等教育后的他目睹当时正处在水深火热的中国后, 怀着一颗以教育救国的心在毕业之际就赶回中国。他梦想将自己在美国学习到的西方发达经济制度、先进科技和西方文化传播到当时苦难深重的中国, 使中国摆脱落后被列强欺压的现状, 步入文明富强的新时期。

从以上两个不同时期的实例可得出这样的结论, 留学现象并不是单纯的双方进行交流学术, 而是经济的来往、综合国力的差距而促进推动产生的。经济建设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的交流决定了社会文化层面的互动。留学就是其中的体现之一。古代中国“丝绸之路”现象正可以有力地说明这一原理。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 极大地推动了东西方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朝的兴盛。此外, “丝绸之路”也使各国间的经济差异减少了。从这方面来看, “丝绸之路”和“留学”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同样的作用。由此, 我们也进一步看到, 经济发展是带动社会其他各方面发展的根本原因, 也是留学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目前中国留学生现状及原因

(一) 留学现状分析

从2006年至2010年以来, 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处于不断上升趋势, 而2009年的留学增长率与2007年相比更是高出了20%多。截止到2013年底, 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总数突破为45万人, 同比增长超过了24%, 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与此同时, 据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统计, 中国已经成为这些国家留学生的最大生源国。而在外留学人员主要分布在美洲和欧洲。

(二) 留学原因分析

1. 经济全球化。

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科技和通讯各方面的发展使这个世界已成为了“地球村”, 因而经济全球化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 据权威机构有关报告, 国际经济在这个时期仍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 年均增长速度可达3.2%, 比20世纪90年代的增长率高出0.6个百分点, 世界经济总量将增长40%以上。尽管发展中大国经济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将逐步上升, 发达国家的相对比重也有所下降, 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中依然起主导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 留学市场也在蓬勃发展。从整体角度认识留学,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前往其他国家学习不同的文化, 大多留学生的最终目标无非是获得良好的就业资本。而留学生群体一路增长的现象终究根源于经济发展。若没有扩大的经济交流来往, 就不会有活跃的留学现象。

2. 经济贸易往来。

近年来出现的留学热源于各国经济的增长和密切交流。现在我们通过数据来看看2013年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额情况:至2013年9月双边贸易额为30603.7亿美元 (《2013年前三季度对外贸易运行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相对地, 中国和爱尔兰两国2006年中国对爱尔兰贸易额刚突破50亿欧元大关, 达53.09亿欧元, 截至2013年九月份, 中国对爱尔兰的贸易顺差是175亿欧元。我们可以看到:在2013年中爱双边贸易的数据额只是中美2013年全年数据的1/30左右, 这个差距相当之大。另外根据在外留学分布图, 我们选取了2009年与2010年数据, 欧盟经济体最大的两个国家德国和英国, 大洋洲以澳大利亚作为代表, 亚洲以中国的邻国日本和韩国作为代表, 和中美的经济贸易额做个比较:

本数据来源于:http://www.gov.cn/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综合以上数据资料来看, 爱尔兰和一些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双边贸易额较低,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申请去此类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数量少的原因。相比之下, 美国每年都是中国留学生的主要目标。而具有位置优势的亚洲各地也颇受中国留学生的青睐。分析其原因在于中美贸易往来频繁, 经济联系密切, 有较多的交流互动, 因而中国留学生对美国了解程度自然深于交流不多的世界其他国家地区。而从全球贸易形势来看, 中美贸易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舞台上的主角。

3. 其他。

当然, 就留学生个人看来, 出国留学的目的大多为了获取国外更高的文凭, 以便回国后能凭此谋得一份更好的职业。单个留学生汇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整体, 而留学生这个整体的情况也是由他们的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除了经济因素, 导致留学差异状况的其他一些原因我们也在这里作如下探讨: (1) 美国尖端的现代科技理论吸引了较大比例学理工科的留学生。我们可以从留美学生专业分布数据看到, 工程学、生物与生命科学、金融及管理等学科的中国留学生较多, 分别占总数的27%、19%、36%, 而社会科学和其他类的学生仅仅只占总数的18%。 (2) 艺术文化:同样, 世界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也吸引着多数学习音乐的留学生。 (3) 教育体制的区别:西方教育与中国国内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存在较大差别。例如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让学生自己去想, 想学什么东西;而中国教育总是要实现给学生做出什么细致烦琐的各种规定, 该学什么, 学多少, 什么时候学, 该怎么学等。此外, 在育人目标、课堂、师生关系、考试制度、班级人数、时间、成绩单、教材和课外生活方面中美教育也存在巨大差别。 (4) 移民:对加拿大和澳洲和美国, 这个移民也是留学生考虑因素最多的;某种程度上来讲, 还是归因于经济上的问题。

三、留学发展趋势

(一) 中国经济和货币地位的改变

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趋势越来越大, 让以美国和日本为首的西方国家迫使中国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 意味着人民币对外购买力的增加。但反过来说, 人民币升值带来了国内通货膨胀, 其负面影响就是国内老百姓的生活质量逐年下降。在这样的趋势下, 越来越多留学生选择出国留学。

(二) 中国国内教育资源始终呈稀缺状态, 出国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小

中国目前有13亿人口, 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 截至2011年4月27日, 中国高等院校有3059所;对比之下, 爱尔兰420万左右人口却有50所以上可以颁发本科以上学位的高等院校, 平均每十万人就有一所大学, 远远超过英国和澳大利亚每50万人一所, 加拿大40万人一所, 同美国相当。而中国13亿人口却只有3000所左右的包括所有学历层次的高等院校, 中国教育太稀缺, 在未来十年, 不会有改善;而在爱尔兰, 就有7个大学, 14个理工学院, 5所独立院校, 20个私立院校。另外, 虽然每年出国留学的人数不断地在增长, 但是出国人数还是小的比例。2010年, 中国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为957万人, 而2010年的留学人数是28.5万人, 中国高考总人数对出国留学人数还是低于100∶3, 这个数字还是比较少的。

(三) 传统观念影响

此外, 传统观念也影响着中国留学。“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传统观念使得中国传统家庭和学生本人认为出国是一个很好的深造的选择, 这样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是一种把出国留学读书进行高层次的学历深造和个人将来经济长远发展连接起来了。

四、结束语

综上, 从唐朝时的“留学”到中国近代的“留洋”, 再到现代的“留学热”, 留学,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大产物, 正活跃于国际舞台上, 并将一直持续下去。

摘要:本文依据现在社会热点讨论的出国留学问题对当下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状况、原因及趋势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性分析。出国留学热主要受经济全球化、中外越来越密切的贸易往来和与国内不同的教育制度等原因影响。留学生可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实现职业理想、促进自我成长与完善、获得成就认可。并且随着我国和世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留学队伍, 留学热不仅会一直持续下去, 并且会越来越受到中国学生的青睐。

关键词:留学,现状,趋势分析

参考文献

[1]苗丹国, 程希.中国留学政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下) [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3) .

[2]陈昌贵.我国出国留学政策的演变与未来走向[J].高教探索, 2007, (05) .

[3]陈跃.对中国在美J-1签证留学人员“豁免”政策演变之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 2007, (03) .

[4]邵巍.中国留学溯源与分期[J].神州学人, 2001, (07) .

[5]张早玲.我国家庭自费出国留学教育投资决策研究[D].云南大学, 2011.

篇4:中国癌症现状和趋势

关键词 园林工程;绿化苗木产业;城市绿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26.2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100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园林工程作为城市中环境绿化美化的重要一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认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1]。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设计者往往考虑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工程中加入了绿化元素,这对提高城市的环境与整体综合印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园林绿化行业中苗木产业的发展,对国家的总体经济有着积极的影响。

1 简要分析园林绿化苗木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园林绿化工作正在迅速发展,根据长期对相关园林绿化企业苗木的销售数目统计可知,整体上来看,绿化苗木的销量现在呈現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我国大中小城市建设中绿化的面积还在增加,绿化工程的增加带动了苗木产业的迅速发展[2]。实践表明,在不同的城市中需要的绿化苗木的种类也不相同,市场中常常出现一个品种非常抢手,而其他品种无人问津的情况,且有时建设单位需求的品种非常不适合在该地区生长。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有些地区会购买大量价格低廉,质量没有保证的绿化苗木,这些苗木多用于城市住宅区的绿化部分。另外,也有建设单位对各类苗木的质量要求特别高,很多的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完全不能满足建设单位的需求,因此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也存在着一部分园林绿化苗木产业销量逐年降低,有着破产的危险。

当前,我国的园林绿化苗木产业整体的发展水平还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专业化生产方面,我国的苗木生产技术和生产水平还比较落后,很多技术还不够完善,对苗木的移植、嫁接、新品种的研发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3]。在规模化经营方面,我国的园林绿化苗木产业普遍存在规模化经营不合理的现象,不仅产业自身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园林绿化苗木产业的发展。此外,在苗木的多样性方面逐渐体现出了弱势。这主要表现在我国的苗圃建设和管理方面。一方面,苗圃中的苗木多数都是同一品种,且普遍缺乏特色;另一方面,园林绿化苗木产业本身就是一项高成本、高收入和高风险的产业,只有保证苗木的质量,并选择品种特殊的苗木,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但苗木生产的多样性已经逐渐成为当前我国的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发展中的瓶颈。

2 简要分析园林绿化苗木产业的发展趋势

由于国家提高了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人们对于园林绿化工程也越发重视,且要求也越来越高[4]。因此,设计单位对城市进行总体规划时,要考虑园林绿化中绿化苗木的科学与协调性,保证工程在具有美化、净化环境的功能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园林绿化中绿化苗木行业的经济发展。在城市建设的园林工程规划过程中,会使用种类繁多的植物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装饰和补充,园林建设中通常会使用树木、花草等植物凭借自身不同的颜色来构建造型。设计单位总体的设计要求就是城市建筑的风格要与园林中的花卉园艺绿化达到和谐统一,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体的协调性。因此,园林绿化中绿化苗木产业要加快研发或引进绿化苗木的种类,并满足颜色和质量的要求,对于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要考虑植物拥有的最基本的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要满足人们对周围居住环境需求。园林绿化中绿化苗木工程应该达到不仅作为供人观赏的风景线,还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一种行业。近年来,大型园林企业也处在蓬勃的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物质水平的提升,品味的提高,人们在选择位置定居时,不仅看建筑物所处的位置与质量,更多地会考虑周围的环境,因而建筑单位对建筑周围的园林绿化工程越发重视。虽然现在城市中人口的密度非常的大,但是人们在选择住宅区时,也会关注周围的环境,而园林绿化工程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要保证园林绿化中绿化苗木的质量,才能使绿化苗木公司更好更快地发展。我国的国土广大,各地区的温度差别较大,在园林绿化中绿化苗木的培养过程还要参考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保证苗木的存活率,这样还避免出现较大的损失[5]。绿化苗木相关企业应该在苗木培养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规划,对于不同的建筑工程有着不同的苗木组合方式,企业本身相当于是“专业”的,在与建设单位交接的过程中不能以自己的个人利益为得失,应该考虑整个社会的经济运作与发展,保证苗木的质量,不贩卖使用病苗,保证园林工程的质量,后期的维护有控制起来,争取降低整个社会的经济损失。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使其尽快成长为城市园林苗木供应的主力军。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注重苗木产业龙头企业和育苗大户的培育。要在现有林木种苗企业和国有苗圃中,选择一批有一定规模的骨干企业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其创立品牌、培养核心竞争力,引导其引进、试验、开发科技含量高的苗木繁育新技术和绿化苗木新品种,注重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使其逐步成为产、供、销一条龙的经济效益好、知名度高、有发展后劲、辐射能力强、能够带动苗木产业发展的苗木培育龙头企业。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发展苗木产业的引导,积极为企业和农户牵线搭桥,帮助、鼓励育苗户采用公司加农户或村民联合体等经营形式,吸引各种投资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积极发展苗木产业[6]。要按照生态、优质、高效的原则,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和育苗大户,使苗木产业走上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道路,着力挖掘绿化苗木产业的经济潜力,不断开拓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3 结语

园林绿化工程虽然不是作为城市建筑的主体工程,但作为对于整个城市的规划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它的发展是国家城市在建筑中的必然趋势。绿化工程发展起来势必带动绿化苗木产业的发展,在当前的状况下,园林工程是使人类与自然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的必然选择,对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要想苗木产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集中精力提高苗木的质量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改革才能使企业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鑫军.我国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发展研究[J].北方园艺,2012(19):97-100.

[2]张恒基.我国园林绿化苗木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5):183-184.

[3]李泽相.行情看好的园林绿化苗木[J].四川农业科技,2002(3):15.

[4]王丽冬.浅谈我国园林绿化苗木生产现状、问题与策略[J].吉林农业,2012(1):155.

[5]魏洪杰.中国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发展探讨[J].湖北林业科技,2012(4):56-59.

[6]王洋.当前我国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才智,2009(17):29-30.

篇5:中国肉牛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肉牛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本文介绍了我国肉牛产业的`现状,并与国外肉牛产业的状况进行了比较,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作 者:孔保华 陶菲 刁新平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哈尔滨,150030刊 名:肉类研究英文刊名:MEAT RESEARCH年,卷(期):“”(1)分类号:F407关键词:肉牛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篇6:中国汽车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汽车市场大背景:汽车产业初具规模,国产中低挡车是主力军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汽车产量实现两次突破,第一次是1992年突破百万辆大关。但是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为控制通货膨胀进行宏观调控,GDP增长速度持续递减,汽车市场也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年增长率最高不过7.3%,最低仅为2.1%。到了1999年和2000年,汽车产量的增长率分别达到12.3%和13%,出现第二次突破,即2000年跨过200万辆。今年1~9月,我国汽车产量185.38万辆,比去年增长12.9%。预计全年汽车产销增长率将达到14%~15%的较高水平,总产量达到235万辆左右。

当前,我国汽车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品系列和生产布局,建成了第一汽车集团、东风汽车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国产汽车市场占有率超过95%,载货汽车品种和产量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轿车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得到了缓解,摩托车品种和数量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并有部分进入国际市场。今年前三季度,摩托车产量已达717.6万辆,我国仍是世界摩托车第一生产大国。

我国现阶段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较低,因而低档汽车的销售量最大,特别是在城镇,低档农用车销售量更大。汽车产品中,中档、低档汽车的销售约占全部汽车销售量的80%,各类国产高档车销售仅占20%。

二、汽车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场培育滞后,限制了汽车消费的增长。目前缺乏一套完善的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尤其是一些地方采取地区保护政策,限制使用非本地企业生产的汽车,人为分割市场。乱收费和繁杂的购车手续抑制了个人购车的积极性,阻碍了汽车需求的增长。生产企业的产品品种、价格、经营机制、市场开发及售后服务等方面也不能适应个人购车的要求。

2.厂商开发能力弱,制约了新产品的发展。我国汽车生产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汽车工业产品开发投入少,手段落后,数据积累少,人才匮乏,尚未形成高水平的汽车产品开发体系和自主开发能力。

3.零部件发展仍然落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少。目前,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投资力度仍然不足,占整个汽车工业总投资的比例不到30%。地方、部门、企业自成体系,投资分散重复,没有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骨干零部件企业,也未形成按专业化分工、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难以体现规模效益。零部件工业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4.重复建设严重,散乱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1999年底,全国共有汽车厂商2391家,其中整车企业118

家,改装车企业546家,摩托车企业136家,发动机企业51家,零部件企业1540家。国家批准的轿车建设规模为112万辆,已验收或建成的轿车生产能力91万辆。汽车产销量在1万辆以上的有16家企业,其中,三大汽车集团上汽、一汽和东风资产占有率为62.04%,市场占有率为71.76%,利润占有率为87.96%。

目前不顾客观条件,盲目新建汽车项目的势头仍然存在,使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三、汽车工业将是扩大市场内需、支持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汽车工业将是扩大内需、支持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汽车工业是产业关联度高、规模效益明显、资金和技术密集的重要产业。现代经济增长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进入一个依赖轿车进入家庭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同时,围绕汽车的服务业也将得到迅速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汽车工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

目前,我国加快发展汽车工业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从需求角度看,“十五”规划要求交通运输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会对载货汽车的发展提出巨大的需求;同时,轿车逐步进入家庭消费,市场需求更大,持续时间更长。200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707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1%,并保持平稳增长,已达到轿车进入家庭的起步阶段。目前汽车需求正处于快速增长的初期,其中家用轿车需求增长的前景十分广阔。考虑到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且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很大,轿车需求的高增长期有可能提前到来,并为汽车工业发挥主导产业作用提供重要的市场支持。

从供给角度看,我国冶金、石油、化工、机电、仪器仪表等工业的发展已经为汽车工业大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公路网建设高速发展也为汽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十五”期间将是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按照国家汽车工业“十五”规划,2005年,我国汽车产量为320万辆左右,其中轿车产量为110万辆左右,汽车工业增长值为13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左右,汽车产品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汽车产品出口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8%左右。2005年摩托车产量约为1300万辆,摩托车出口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5%~20%。

四、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

入世对改善我国汽车市场环境,调整产业结构,筹措发展资金,参与国际分工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入世以后,关税降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取消,尤其是服务贸易的开放,将使我国汽车市场国际化,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汽车工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迎接入世,1994年国家颁布实施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规范了汽车发展模式。应该看到,我国汽车工业具有后发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入世后外资的进入和市场开放后竞争的加剧对改善市场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研究开发能力以及参与国际分工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今后十年,将是汽车消费市场迅速扩张和汽车行业大规模整合的十年。根据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对我国10家整车制造商和90家零部件供应商的调查,预计2010年轿车市场销量将达200万辆,增速最快的将是排量1~2升的私人用车。2010年后,中国轿车市场将由3~4家全系列和1~2家针对细分市场的制造商所主导,经过大规模整合的中国零部件供应商的整体数量将减少70%。

汽车工业发展形势喜人,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特别是“入世”以后,国门完全打开,我国的轿车产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汽车企业处于同一个大市场,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激烈的竞争与挑战。我们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完整的轿车开发能力和自主的品牌,零部件制造体系相对薄弱,汽车产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仍十分落后,企业规模还难以与国外大公司抗衡。所有这些问题必须认真面对。

打通国际大市场,也给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使我们可以有机会在与强手的合作与竞争中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和服务经验,不断完善自己。同时也逼迫我们把自己做大做强。为了应对国际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国家将致力于汽车工业的战略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出两到三家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入世”后对幼稚工业的“保护期”进一步加大力度,开放市场,加强对汽车产业的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抓紧清理减少不合理税费,鼓励百姓的汽车消费。

纵观近来汽车行业市场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中国汽车市场更多的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所以说未来中国汽车市场存在机遇也潜伏着风险。

班级:09车辆2班

姓名:黄文师

篇7: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现状和趋势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现状和趋势

外来入侵物种,在几年前这个名词还仅仅为少数科学家所知;现在,很多人都已经意识到它的.危害了.也许我们要特别“感谢”一种来自遥远南美的陌生生物--食人鲳(又名食人鱼),因为,正是那次沸沸扬扬的食人鲳事件,才使生物入侵的现实威胁实然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作 者:丁晖 徐海根 吴军 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刊 名:世界环境英文刊名:WORLD ENVIRONMENT年,卷(期):“”(3)分类号:关键词:

篇8:中国癌症现状和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逐渐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技术转移作为获取技术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1]。技术转移可以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创造经济效益,是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2],也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后,吸收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先进技术,从而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3]。2007年“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开始实施,我国的技术转移促进行动正式开始[4]。

目前分析国际技术转移研究趋势的论文不多,分析国内技术转移研究状况的论文则更加稀少。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2001-2012年这12年间在我国大陆地区发表的有关技术转移的文献进行了较全面的定量统计。描述和评价国内技术转移研究的总体状况,在比较国内外技术转移研究之间的差异后,对国内研究工作中需要改进的方面提出建议。

1 数据和方法

本文的数据选取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了追求研究数据的“纯粹性”,避免检索范围过大造成的无用数据过多现象对研究的不利影响,本文仅以“技术转移”作为检索主题,在标题和关键词中检索2001-2012年这12年间的文献。保存的数据包括文章的作者、标题、关键词、来源、作者单位、发表时间等信息。对检索结果进行“清洗”,剔除法律法规政策、文摘、人物访谈、会议评述、书评、征稿通知等非研究性的文章,最终的到2 607条有效记录。期刊的影响因子数据以CNKI的最新检索结果为依据。运用统计软件对保存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评估分析国内技术转移研究状况。

2 结果与讨论

2.1 文献数量

对2 607条记录的统计表明,各年文献数和期刊数基本保持上升趋势(见图1)。其中,论文数量最多的2010年的论文数(301),是论文数量最少的2002年的论文数(97)的3倍。期刊数量最多的2010年的期刊数是期刊数量最少的2002年的期刊数的2.6倍。表明国内技术转移研究在不断升温,技术转移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2002-2003年和2006-2007年增幅较大,分别达到72%和31%。前者可能与我国加入WTO后大量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引起技术转移研究的升温有关;后者可能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发布,促进国内技术转移研究有关。值得注意的是,2011-2012年间,文献和期刊数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我国对于技术转移的研究热度正在趋缓。

2.2 产出方式

在2 607篇文章中,仅有一位署名作者的作品1 350篇,占总数的51.78%;合作作品1 216篇,占总数的46.64%;未署名的作品30篇(1.15%),以研究课题组或机构署名的11篇(0.42%)。从时间趋势看,合作作品占比保持上升趋势,并且在2011和2012年超过了单独署名作品的比例,其中,2011年合作作品占比达到56.9%。单独署名作品占比则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占比最高的2001年为67%,占比最低的2011年为41.38%。从统计结果看,国内技术转移研究呈现从独立研究向合作研究转变的趋势,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势是合作研究。

在一些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单独署名的情况比较普遍[5]。但技术转移的研究不仅仅是纯粹的对学说的论述,技术转移涉及的研究方向较多,通常包括技术、管理等多学科的内容,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国际性,单个研究人员一般很少同时精通多个学科的知识。所以,技术转移的研究需要以合作研究为主要模式,在研究的产出中合作作品应该占据主流。

2.3 研究机构及其分布

对2 607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所在机构的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时不包含216篇未交待第一作者机构的论文。

图2为第一作者所在机构的类型分布。其中高等院校发表的论文占比最高达71.15%,表明高校研究人员在技术转移研究中占有很大的优势。如果结合具体机构的论文发表数量看,这一特点会更加明显。在发表论文20篇以上的16家机构中(见表1),有14家属于高等院校。

统计结果显示,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也是国内技术转移研究的主要力量,其所发论文占比分别为13.09%和11.71%。在发表论文20篇以上的16家机构中,中国科学院的发表论文数居第2位,科技部的发表论文数居第11位(见表1)。在政府机构中,开展技术转移研究的主要是科技部门,包括全国或地区性的科技部、科技厅、技术交流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等。

企业及其他机构,尤其是一些关注技术转移的国际组织、国内的相关协会的研究人员,也在我国技术转移的研究中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但从产出论文数量来看,所占比例很低,合计仅占论文总数的4%(见图2)。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由于企业、国际组织、相关协会的研究往往不以论文发表为目的或主要表现方式,也可能说明国内企业和相关协会对于技术转移的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综合来看,国内技术转移的研究以若干高校、中国科学院和科技部等主要机构为依托,基本形成了稳定的研究群体。尤其是排名较为靠前的几家机构,大多都有专门的与知识产权、科技创新管理等研究相关的教学或科研机构。在这些机构的周围聚集了一批研究人员,规模优势使得这些机构在项目申请和获得社会资助方面更有竞争力,从而促进了论文数量的增长。从企业论文占比很低来看,国内技术转移研究的“产学研”结合做得并不好,我们期待技术转移的研究能够对经济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也期待有更多企业和民间组织的研究者参与到技术转移的研究中来。

2.4 论文的地区分布特点

对论文的第一作者所在机构的所在地区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时不包含216篇未交待第一作者机构的论文,从机构的空间分布来看,几乎每个省级行政区都开展了技术转移的相关研究,但在分布上不均衡。北京(609)、江苏(219)、上海(199)发表的论文分别占比25.46%、9.16%、8.32%,三地发表的论文总数占比超过2/5。经济发达地区的北京、江苏、上海、广东是国内技术转移研究产出集中的地区,中部地区技术转移研究的产出较为平均,西部地区技术转移研究的产出较少(见表2)。

分析发现,同一地区的论文数量主要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城市辐射。以江苏省为例,出自南京市的论文有182篇,占全省的83.11%,其余则分散在杭州、苏州、盐城、无锡等地。湖北主要以武汉为中心,辐射到荆州、襄樊等地。周凤华[5]等在研究我国知识产权的研究进展时发现,我国知识产权相关的研究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密集程度关系较大。技术转移的研究与知识产权的研究有些类似,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密集程度是主要影响因素。经济发达地区在表2的前10名中占有6个席位。经济发达地区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依靠雄厚的经济和科研实力参与技术转移的研究。

2.5 论文的期刊分布特点

2001-2012年,2 607篇论文共发表在856个期刊上,其中484个期刊只含有1篇论文,比例为56.66%;159个期刊含有2篇论文,比例为18.57%;71个期刊含有3篇论文,比例为8.29%;34个期刊含有4篇论文,比例为3.97%。本文对国内出版技术转移相关论文的主要期刊的论文数据进行了统计,得出10种主要期刊的相关数据如表3所示。其中,期刊影响因子为该期刊在CNKI中的影响因子,排名依据论文数量。

影响因子是最早由美国的ISI(科学信息研究所)提出的一项数据,指论文在一定时间内被引用的次数,用来测度论文的质量和期刊的学术水平。经过多年的发展,CNKI也发布了相应的期刊影响因子数据,为评价国内期刊的学术水平提供了有效依据。结果显示,10种主要期刊的影响因子较高,大部分在各自学科中排名靠前。《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在科学研究管理的学术期刊里排名前三位。说明国内发表的技术转移研究论文的学术水平较高。《科技管理研究》以较高的论文数量排名首位,促进了国内技术转移研究的发展。

2.6 论文的主题分析

本文以2 607条记录的关键词为基础,对技术转移论文涉及的研究主题进行了分析,最常用的20个关键词分布如表4,其中,排名(%)为依据关键词的数量进行的排名及在该时间段含有该关键词论文数占该时间段总论文数的比例。

论文的关键词可以凝练全文的主题,使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关键词,可以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对于开展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6,7]。在2001-2012年国内技术转移研究论文中,共有2 900个互不相同的关键词,其中有2 113个关键词只出现过1次,369个关键词只出现过2次,133个关键词只出现过3次,这三类关键词占总关键词的90.17%。大量的低频关键词表明研究的不连续和研究重点的悬殊。只有9.83%的关键词出现不小于4次,这些关键词可以被视为技术转移研究的主流研究方向。把2001-2012年这12年的关键词进行3年一个周期的划分,其中2001-2003年、2004-2006年、2007-2009年、2010-2012年分别包含的论文数量为363、561、824、859。

技术转移、跨国公司、技术创新排名前三,并且在数量上明显高于其他关键词(见表4),是国内技术转移研究的焦点,根据祝林等人对国际技术转移研究状况的介绍,创新、管理是国际技术转移研究的焦点[8],国内外技术转移的研究焦点并不相同。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技术进步、科技成果转化这三个关键词的排名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它们正逐渐成为国内技术转移研究的热点。根据祝林等人对国际技术转移研究状况的介绍,科学、产业化、网络、公司、信息、美国等是国际技术转移研究的焦点[8],国内外技术转移的研究热点也不相同。呈现下降趋势的关键词是FDI、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技术引进。

2.7 研究的学科偏向

技术转移的研究涉及的主题较多而且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因此对于技术转移的研究必须具有开放的研究态度和跨学科研究的模式。前文提到,收录技术转移研究论文的期刊共有856种,其中“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127种。CSSCI来源期刊是国内社会科学领域的权威期刊,被该类期刊收录的技术转移论文可以反映技术转移研究被学界所接受的程度。本文以2012-2013年度CSSCI来源期刊(共535种)为基点,对12年间被CSSCI收录的论文的学科分布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

被CSSCI收录的论文共有482篇,占总数的18.49%,由于CSSCI来源期刊仅占社科期刊总数的10%左右,可以说,技术转移的研究得到了学界的一定程度的认可,也可以看出,该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被CSSCI收录的论文中,属于经济学的论文最多(203篇),占比达到42%,其次是管理学(187篇),占比达到39%。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并且需要一定的数据支持,更多的涉及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从这一点来看,国内技术转移的研究做得较好。教育学的论文46篇,占比达到9.54%,法学、哲学的论文各11篇,占比为2%,历史学、环境科学、情报与文献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论文数较少,这种现象可能表明国内技术转移的跨学科研究做得还不够好。

3 结论

1)文献及期刊数量在2001—2012年这12年间,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2002-2003年间增长速度最快,但是在2011—2012年间有所减少,国内对于技术转移的研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稳定增长后,其热度正在趋缓。

2)独立署名的论文占总数的51.78%,合作论文占总数的46.64%,从时间趋势看,合作作品占比保持上升趋势,并且在2011和2012年超过了单独署名作品的比例,国内技术转移研究呈现从独立研究向合作研究转变的趋势,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势是合作研究。

3)研究机构以高等院校为主,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次之,企业参与较少,研究的“产学研”合作不够理想,国内发表技术转移研究论文最多的机构是清华大学,在发表论文20篇以上的16家机构中,有14家属于高等院校。

4)经济发达地区的北京、江苏、上海、广东是国内技术转移研究产出集中的地区,中部地区技术转移研究的产出较为平均,西部地区技术转移研究的产出较少,同一地区的论文数量主要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城市辐射。

5)2 607篇论文共发表在856个期刊上, 《科技管理研究》以较高的论文数量排名首位,促进了国内技术转移研究的发展。

6)技术转移、跨国公司、技术创新是国内技术转移研究的焦点,国内外技术转移的研究焦点并不相同,高校、技术进步、科技成果转化这三个关键词的排名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它们正逐渐成为国内技术转移研究的热点。

7)被CSSCI收录的技术转移论文中,属于经济学的最多,其次是管理学,再次是教育学,法学、哲学、历史学、环境科学、情报与文献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论文数较少,国内技术转移的跨学科研究做的还不够好。

参考文献

[1]陈静,林晓言.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我国技术转移新途径分析[J].技术经济,2008(7):1—6+17.

[2]曹建国,刘伟,蔡卫星,郑永平.产学研合作中的专利技术转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488—490.

[3]郑伟.技术转移与经济增长研究——基于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的视角[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3—16.

[4]司尚奇.我国技术转移合作网络治理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5]周凤华,朱雪忠.2000—2004年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科研管理,2006(4):53—60.

[6]CHUANG K Y,HUANG Y L,HO Y S.A bibliometric andcitation analysis of stroke-related research in Taiwan[J].Scientometrics,2007,72(2):201—212.

[7]HO Y S.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adsorption technology in en-vironment scienc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cience,2007,1:1—11.

上一篇:小学语文优质课《借生日》评课稿下一篇:呼叫中心服务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