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抗震纪念馆

2024-05-02

唐山抗震纪念馆(精选11篇)

篇1:唐山抗震纪念馆

游唐山抗震纪念馆有感

在未上大学之前在书本上常看到关于1976年发生在唐山的7.8级大地震,只看到过很少的几幅插图,场面惨烈,但也听说震后的唐山建设很好,经济发达。终于有幸来唐山上大学,一睹唐山的风采。大一的时候在学校组织下游览了唐山抗震纪念馆

那是去年的时候去的,大致忘了里面的布置情况,但那种感觉却记忆犹新——震撼,心痛,却又欣喜,振奋。震撼心痛的是我看到了关于更多的记录地震的场面,又了解了当时的真实概况。中国新华通讯社于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向全世界播发了以下消息:我国河北省冀东地区的唐山-丰南一带,7月28日3时42分发生强烈地震。天津、北京市也有较强震感。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这次地震为7.5级…,中国在几天后再次公布了经过核定的地震震级:里氏7.8级。唐山,一座上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已经在一场没有预报的特大地震中夷成废墟。中国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的震撼》一书,公布了以下数字:死亡242769人,重伤164851人,轻伤544000人。我也看过冯小刚拍摄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但我觉得再怎么拍也拍不出当时的真实悲惨场景。欣喜振奋的是唐山人民在震后没有被吓到,而是在这个近乎成为原始时代的废墟上团结一心进行了灾后重建工作。唐山人民在这片土地上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将悲痛化为力量,“白天搞生产,晚上建家园”,终于在1986年唐山大地震10周年的时候,市区有98%的居民搬进了新房,1988年10月则全部迁入新居”。伟大的唐山人用10年建了一城,1986年7月28日,1万多名唐山各界人

士聚集在纪念碑广场举行唐山抗震10周年纪念大会,“正式宣告唐山重建基本结束”。而在1990年11月,唐山市政府因为震后重建工作而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这一奖项的获得给了唐山人民灾后重建工作的充分肯定。“唐山精神”因此也伴随着唐山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形成了。

然而这一系列的成就不仅是因为唐山人的勤劳与智慧,更是与党的正确领导是密不可分的。现在的唐山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更是快速发展。唐山人正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一是区位优势,二是沿海优势,三是资源优势,四是产业基础优势,五是精神财富优势,快速成长着,也在努力打造着新优势,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唐山。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我们不可避免自然灾害的袭击,但我们必须有面对灾后的勇气。中华儿女在这方面展示了大无畏的精神。面对灾难,我们全国军民一心,众志成城,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友爱互助,自强不息,让灾后的家园更加温暖美好。地震摧毁了我们的家园,却催不毁我们坚强的意志,抹杀不掉我们的智慧。唐山精神不仅是唐山精神,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我们将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之下打造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

2012年5月12日

篇2:唐山抗震纪念馆

今年是唐山抗震30周年,8月8日,团区委组织团区委委员及部分团干部参观了唐山抗震纪念碑。大家全体肃立——向地震罹难的同

胞和抗震救灾中捐躯的烈士们表示悼念,向崛起的唐山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

在团区委书记同志的带领下,大家来到抗震纪念碑前,默默地诵读着碑文:主震方止,余震频仍,幸存者即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匍匐互救,以沫相濡,谱成一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共产主义壮曲悲歌。地震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急电全国火速救援。十余万解放军星夜驰奔,首抵市区,舍死忘生,排险救人,清虚建房,功高盖世。五万名(来源:好范文 http:///)医护人员及干部民工运送物资,解民倒悬,救死扶伤,恩重如山。四面八方捐物赠款,数十万吨物资运达灾区,唐山人民安然度过缺粮断水之绝境。与此同时,中央慰问团亲临视察,省市党政领导现场指挥,诸如外转伤员、清尸防疫、通水供电、发放救济等迅即展开,步步奏捷。震后十天,铁路通车;未及一月,学校相继开学,工厂先后复产,商店次第开业;冬前,百余万间简易住房起于废墟,所有灾民无一冻馁;灾后,疾病减少,瘟疫未萌,堪称救灾史上之奇迹……经七年奋战,市区建成一千二百万平方米居民住宅,六百万平方米厂房及公用设施。震后新城,高楼林立,通衢如织,翠荫夹道,春光融融。广大农村也瓦舍清新,五谷丰登,山海辟利,百业俱兴。今日唐山,如劫后再生之凤凰,奋翅于冀东之沃野。抚今追昔,攸忽十年。此间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宣示着如斯真理: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人民解放军忠贞可靠,自主命运之人民不可折服……

篇3:唐山抗震纪念馆

关键词:底框—抗震墙,设计,结构方案

近年来,在城镇地区出现了许多的底框—抗震墙结构房屋,底层为商业,上部为住宅的多层房屋。底层商业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平面布置上满足了灵活的要求,上部住宅一般为多孔砖砖混结构,这种结构形式既满足了商业要求,又给附近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另外该结构形式还比较经济。但是,历次震害表明,该结构在震害时底部发生变形集中,因出现大的侧移而严重破坏,甚至坍塌。即从结构抗震角度而言,该结构抗震整体性能差,“头重脚轻、上刚下柔”,最容易引起底层的严重破坏,从而危及整个房屋的安全。所以需要设计上更加慎重的解决好有关问题,保证其结构的安全性。本文叙述该结构在设计时的几方面要点。

1 结构方案方面

1)不应采用两种不同的结构受力体系。比如将邻街的一半设计为底框—抗震墙结构,而另一半为砖墙体落地的全砖混结构,在一个结构单元内造成平面刚度和竖向刚度二者都产生突变,对抗震十分不利。2)房屋的平立面布置应规则、对称。底层框架房屋平面上凹进凸出,会导致各部分质量不均匀,或者建筑物外纵墙被人为割断,严重影响抗震刚度。从历次震害看,底框结构的房屋体形应简单、对称,结构抗侧力构件的布置应尽量对称,以减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对平立面是否规则,应以GB 50011-200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震规范》)中第3.4.1条、第3.4.2条为依据。如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平面不规则,则应按抗震规范第3.4.3条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3)底部框架结构的柱网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7.5 m左右,并且框架梁上悬墙数目不应超过一道。同时考虑底部框架梁横断面高度取值应控制在1/5~1/8梁跨,如果柱网过大,会使梁断面及配筋出现异常现象,而上部悬墙数目增多,更会加重这种现象。梁的断面及配筋过大,使底框结构中本来就存在的强梁弱柱的问题更为突出,使这类房屋的结构安全储备大大降低。4)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要限制,高宽比要适当。要满足《抗震规范》中第7.1.2条、第7.1.3条。建筑立面应避免头重脚轻,结构重心应尽可能降低,尽量避免设置屋顶女儿墙、水箱间等。5)必须在底部框架中布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抗震规范》规定:不能采用纯底框结构,一定要在两个方向设置抗震墙成为框架—抗震墙结构。当底层没有设计抗震墙时,上刚下柔;若仅设横向抗震墙时,横刚纵柔,上面几层砖房的质心与底层纵向和横向的刚心位置偏差较大,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发生扭转破坏。结构设计中抗震墙如何设置,有时需要反复计算,多次与建筑专业协调。通常抗震墙的布置原则如下:a.抗震墙布置应“均匀、对称、周边、分散”。同时要考虑底框上面几层的砖混结构质心位置,使底层纵向和横向的刚心尽可能与整幢房屋的质心相重合。b.抗震墙间距应符合要求。横墙的间距限制主要是防止楼板平面出现过大的变形而不能使各层的地震作用传递到抗震墙上。因此与楼、屋盖的刚度有关,一般底框结构的楼、屋盖采用现浇为宜,在6度,7度,8度抗震设防时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分别为21 m,18 m和15 m。c.抗震墙不宜布置在同一条纵轴线上。在沿街底框房屋的设计时,设计人员往往按照业主的要求,在沿街的纵墙上开设大洞口,便于营业和经营,仅在内纵墙上设置剪力墙,这样对抗扭转是极不利的。d.控制抗震墙高宽比。《抗震规范》规定:抗震墙的高宽比应在1~4之间。因为当抗震墙高宽比大于4时,其等效侧向刚度不予考虑。当抗震墙高宽比小于1时,此时可称之为低矮抗震墙。低矮抗震墙的抗侧力刚度和承担的地震剪力较大,变形和耗能能力较差,受地震作用时为剪切破坏。为此,低矮抗震墙应设结构缝将墙体分开。e.抗震墙的形式有L形、T形、[形、口形、Ⅱ形、一字形等。从受力角度和使用角度分析,宜优先选用L形、T形,不宜选用一字形。

2 结构计算方面

1)应认真复核结构计算模型,保证模型的准确合理。2)侧移刚度的控制。《抗震规范》中强调,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应接近,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时不大于2.5,8度时不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比值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时不应大于2.0,8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在实际设计中,常遇到底部框架承载力验算不满足,靠增加抗震墙的数量或厚度来满足,但侧移刚度比限值又满足不了的难题。如果采用设置结构洞口的办法,即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上设置洞口并采用轻质砌块材料填实的方法,可在满足承载力验算要求的同时又符合侧移刚度比限值的要求。3)底部剪力法仅适用于刚度比较均匀的多层结构,对于具有薄弱底层的底层框架砖房,应考虑塑性变形集中的影响。底部剪力法对底层地震剪力要乘以一个1.2~1.5的增大系数。4)底框剪力分配不能按照框架—抗震墙的方法进行,因为底层框架砖房只有底层是框架—抗震墙,且底层还有塑性变形,所以要采取双保险的办法。对抗震墙要使其承担全部剪力,对框架要按刚度比分配,不过要注意,在刚度计算时框架是按弹性计算的,而抗震墙开裂后刚度会退化。据有关试验数据得知,其刚度将下降到弹性刚度的20%~30%。5)底层框架柱应考虑地震的倾复力矩引起的附加轴力。6)框架梁中的扭转效应不可忽视。底部框架结构中悬墙对框架梁产生的扭转效应十分明显,尤其是对边梁及一根梁上有两个以上反向扭矩作用时这一反应更为突出。与抗震墙相连的边框梁应按连续梁计算其内力。7)剪力墙下基础应考虑地震效应组合。8)对于结构计算软件的局限性应根据计算软件技术条件进行必要的补充计算。

3 抗震构造方面

1)材料强度要求。《抗震规范》规定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材料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要求:框架柱抗震墙和托梁的混凝土等级不应低于C30。2)砌体抗震墙的最小厚度为240 mm。沿框架柱每隔500 mm配置2ϕ6拉结钢筋,并沿通长布置。在墙体的半高处设置与两端框架柱相连的水平系梁,梁高可为60 mm。墙长大于6 m,应在墙内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3)底部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应设置为带边框架的钢筋混凝土墙,边框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墙厚的1.5倍,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墙厚的2.5倍。边框柱的截面不宜小于不设钢筋混凝土墙的框架柱,且不宜小于墙厚度的2倍。因使用要求无法设置边框柱的墙,应设置暗柱,其截面高度不宜小于2倍的墙厚度,并应单独设置箍筋。高宽比小于1.0的抗震墙设置竖缝断开时,竖缝处应放置两块预制的钢筋网砂浆板或钢筋混凝土板,其厚度可为50 mm,宽度与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的厚度相同;竖缝处两墙端应设置暗柱,暗柱的截面范围为1.5倍的抗震墙的厚度,暗柱的纵筋不宜小于4ϕ16,箍筋可采用ϕ8,间距不宜大于200 mm;对于边框梁的箍筋除其他加密要求外,还应在竖缝处1.5倍梁高范围内给予加密,箍筋加密间距不应大于100 mm。4)剪力墙的边缘构件要求。《抗震规范》规定: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部分,应符合建筑抗震规范关于钢筋混凝土的有关要求,此时,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7度,8度时可分别按三、二、一级采用。如果按此规定,则一层剪力墙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5)托墙梁要求。7度以上抗震地区,托墙梁应按普通受弯梁计算,上部载荷对无洞口墙可适当折减,对有洞口墙不应折减。在托墙梁配筋设计时,应按墙梁构造适当增加梁上部贯通负筋以保证托墙梁在无地震工况下的合理应力分布。6)加强过渡层的楼盖、构造柱。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板时,板厚不宜小于120 mm,并应少开洞、开小洞。当洞口尺寸大于800 mm时,洞口四周应设边梁。《抗震规范》规定过渡层应在底部框架柱对应的位置处设构造柱,且构造柱与下部的框架贯通,构造柱的截面应不小于240 mm×240 mm,纵筋6度时不宜少于4ϕ14,7度时不宜少于4ϕ16,箍筋ϕ8@200。

4 结语

底部框架—抗震墙作为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其抗震性能先天不足,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设计中有一定局限性和难度,但也有很多内在规律可循,只要在设计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按照规范要求逐项认真落实,就一定能使结构设计达到安全、合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GB 50011-200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2]GB 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

[3]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篇4:唐山抗震纪念馆

一、唐山抗震纪念馆概况

唐山抗震纪念馆始建于1985年,是我国唯一一座有关地震、抗震和防震的现代化、高科技、高品质专题纪念馆。唐山抗震纪念馆坐落在唐山市中心抗震纪念碑广场西侧,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700平方米,整体建筑设计外圆内方,外镶紫红色陶瓷面砖,沉稳大方;分为上下两层,收藏陈列了唐山地震资料、实物,以及唐山人民抗震救灾、新唐山建设成果及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是普及地震与防震减灾知识,进行地震科学研究的专业展馆,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德育实践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在国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现有固定大型综合性展览《今日唐山——唐山市建设成就展览》,充分展示了震后30年唐山建设的辉煌成就。自1986年开馆至今,唐山抗震纪念馆已接待国内外各阶层人士500万左右人次,在传承唐山防震减灾文化,弘扬军民抗震精神,开展德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唐山抗震纪念馆发展现状及相关活动

唐山抗震纪念馆是一个服务性机构,在发展历程中,不断探寻提升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的对策和措施,为公众奉献出了精品展览和优质服务,充分践行了回顾创业历程,告慰罹难同胞,遣忆八方恩情,教育后世子孙,激励全市人民努力奋斗的主题思想。不仅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招募并培训青年志愿者义务讲解员、举办巡回展览、主题征文、座谈、演讲等。自建馆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一直深切关怀唐山抗震纪念馆的发展和成长,先后有8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来纪念馆参观、视察。2016年7月28日,在唐山抗震四十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唐山市进行调研考察,并在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纪念墙前,向唐山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了花篮。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要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三、抗震四十周年给唐山抗震纪念馆的发展启示

(一)充分挖掘纪念馆自身资源,创新主题活动和服务项目

首先,纪念馆要对藏品和展品进行定期改陈,为节约人力、物力和成本,可针对陈列布局向观众进行调研。改陈的频率可定为三个月一次或者半年一次。改陈时,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进行分场地布置,比如,为低龄儿童设置充满童趣的自然、科技类展场,为学龄儿童和成人设置唐山历史、文化类展场以及地震科普知识等。其次,纪念馆可以利用自身资源,提供多种主题性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是纪念馆发挥德育功能的途径之一。

(二)提升讲解员职业技能与素质,为观众提供专业化服务

唐山抗震纪念馆是面向社会开展社会教育、弘扬抗震精神的载体,而讲解员则是链接纪念馆与观众的纽带,也是纪念馆社会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知识信息的不断扩张,观众的知识结构及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讲解员,就要不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逐步达到学者的专业水准,只有这样,才能对观众的现有知识起到补充、深化、旁证的作用。唐山抗震纪念馆面对的观众是全社会公众,包含了各个年龄段的观众、各个社会层次的观众、各个文化层次的观众,从国家元首到普通大众,都有可能是讲解员需要接待的对象。为了提高纪念馆社会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讲解员在提高专业水准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分年龄采用不同的讲解方式和节奏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打造防震减灾宣传的阵地,以便更好地激发观众爱国和爱唐山的热情。

(三)采取纵横战略合作,提升纪念馆社会教育效率与质量

著名的“卡斯顿教学模式”提出了博物馆学习的三个要素,分别是博物馆要素、教育要素、学科要素,通过活动目标预设-博物馆教育预期评估-确认实施-结束后量化质化评估等通用模式,来完成博物馆教育行为的具体落实。发达国家博物馆在未成年人教育上就很好低践行了“卡斯顿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唐山抗震纪念馆也可借鉴发达国家纪念馆的做法,在纵向上与学校、图书馆、学生培训机构等联合,打造纪念馆“第二课堂”,利用纪念馆资源优势撰写专题教学课程,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在横向上,纪念馆之间要从战略高度实现行业携手,打造纪念馆教育产业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结语:一言以蔽之,唐山抗震纪念馆是唐山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肩负着传承历史文化、服务社会民生的重要使命。纪念馆要充分发挥创新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以提高社会效益,充分发挥纪念馆社会教化和育人功能,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做出贡献,让抗震纪念馆真正成为全中国、全世界了解唐山的窗口。

篇5:弘扬唐山抗震精神征文

正确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与利义,指道义。是一种精神信念和理想追求,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利,指利益、功利。义利之辨是我国哲学史上的一大争论焦点。关于两者的关系,我国历史上有不同的观点。儒家旗帜鲜明地倡导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主张关键时刻可

以“杀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孔子孟子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董仲舒也认为“利以养其身,义以养其心”。墨子认为:“义,利也。”墨子三表中,最重要的第三表是“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之利”。墨家认为“义”在世间万物的价值中,是最宝贵的;而“义”的内容不是别的,正是“利”,是国家百姓的大利,即“义”也就是“利”,“义”、“利”二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宋代程颢也有义利之辨,他认为:“大凡出义则人利。[文章-http:///找范文,到]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

虽然人有与动物一样的“趋利避害”本能,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有高于“利”之上的“义”,即不以“利”为最终追求,而以精神的高尚为最高追求;不是所有的“害”都一概回避,而是以“义”为准绳,遇到合于道义、应该做的事,就勇于去做。因此传统道德观视“义”为一种精神信念和人生的最高价值标准。我国传统道德价值取向的形成是围绕“义利”关系的争论而展开的,因此,“义利之辩”的过程,就是中国传统道德价值、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反映和缩影。

中国传统道德观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受几千年传统道德的熏陶,国人崇尚以义为重,主张先义而后利,甚至在关键时刻能舍生而取义,见义勇为是体现义利之辨的精髓和典范。荀子说:“重死,持义而不挠,是君子之勇也。”见义勇为,源于《论语·为政》。孔子也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意思是“见到应该做的事而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从另一方面讲就是“见义勇为”。见义勇为从大的方面来讲是一种民族气节,体现在个体身上,它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生修为。古往今来,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英雄不胜枚举。古有义不辱节的苏武,守死不屈的颜真卿,“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近有为抢救国家财产与大火搏斗而光荣献身的向秀丽,舍生忘死热血忠魂的郭钗等。他们为了民族大义和公共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性命,是舍身取义的楷模。

为弘扬中华民族见义勇为传统美德,匡扶社会正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市于1997年批准通过了《唐山市奖励和保护公民见义勇为条例》,对见义勇为行为给予奖励和保护。另外,为了鼓励倡导见义勇为,我市还专门建立了见义勇为奖励基金。所有这些都为弘扬正气、维护社会公平、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见义勇为的良好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华民族重视义、追求义,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风格与民族气质,是民族精神宝库中一笔非常珍贵的财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下处理好义利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义利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是:人生在世,要以义取利、以利济世;平时不因“利”的诱惑而改变人格和节操;身处两难抉择时,应见利思义、以义制利,甚至怀义去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都有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强化了人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但是,以逐利为目的的市场经济,更滋长了人们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甚至有人见利忘义,为一己之私利而不择手段地弃大利(即义)于不顾。这既有社会的原因,更是自身道德修养欠缺造成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更应树立人们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的良好风气,倡导人们的公德意识,引导人们将公共利益放在首位,将义也即大利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传统美德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它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所以,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必须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传统的义利关系不只表现为大是大非面前的舍生取义,如为正义而牺牲、与歹徒搏斗、舍己救人等等,还表现在一般问题上的敢作敢为,比如抵制假冒伪劣、制止商家的缺斤短两、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等等。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折射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只要是为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为了公共利益,将应该做的付诸了行动,就是“见利思义、以义制利”这种传统道德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完美体现。

篇6: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作文

在1976年7月28日那天的深夜,当人们还在深眠时,唐山大地震突如其来,给这座人口一百多万的城市带来悲伤,二十多万人在此次灾难中遇难,十多万同胞因此而受重伤,而轻伤者则也有五十多万。

这是前所未有的灾难,也是前所未有的惨烈!如今,唐山已经重建完工,但20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依然能感受到四十年前那场地震的余震。

唐山人从未忘记那场灾难,而国人也将永远记住那个悲剧……

篇7:抗震纪念馆(小编推荐)

以前读过《唐山大地震》这本书,这本书使我感受颇深,让我了解到7·28发生后,唐山被废墟掩埋的惨状以及家破人亡的悲剧,但令我记忆深存的却是面对地震这个恶魔,唐山人民以及全国人民表现出来的“泰山压详不弯腰”的精神和团结互助,先人后己的高贵精神。

这次参观完唐山抗震纪念馆令我对唐山地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唐山人民的抗震精神由衷的敬佩。

唐山抗震纪念馆是为纪念1976年唐山大地震,纪念唐山人民抗震救灾的伟大业绩,弘扬抗震精神,教育后世子孙而建立的永久性纪念馆所。

唐山抗震纪念馆坐落在唐山市中心抗震纪念碑广场西侧,始建于1986年,原名为“唐山抗震资料陈列馆”。1996年,为纪念抗震救灾20周年,唐山市委、市政府对原馆进行了改扩建,同时更名为“唐山抗震纪念馆”。

纪念馆内设有大型综合性展览《今日唐山——唐山市建设成就展览》。展览共分九部分,集中表现了百年工业重振、罕见震灾、抗震救灾、新城崛起、蓝色梦想主题。第一部分综合介绍了唐山的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以及震后的发展情况。第二部分客观的反映了唐山大地震给唐山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极其惨重的损失,记述了唐山人民在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英雄壮举和伟大业绩。第三部分至第九部分展示了在地震废墟上崛起的新唐山的风姿。

这次展览一方面以突出重点、体现特点、展现亮点为原则,充分展示了震后30年,特别是近十年来,英雄的唐山人民弘扬抗震精神,建设繁荣美好新唐山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以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相信科学为原则,充分挖掘历史资料,加大了抗震救灾、防震减灾的展出内容,使地震文化资源得以全面整合,展览体系完整而独具唐山特色。并且在展陈设计方面更加考虑观众的感受与互动性,还采用各种技术将展览不断的推向新的高潮,使观众精神振奋,目不暇接。馆内还新增设了电动扶梯、直升电梯、残疾人坡道等设施,使展馆功能更加科学完备而富有人性化。

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3时42分53.8秒,夜幕笼罩下的唐山市,万籁俱寂。陡然,一道蓝光刺破夜空,紧接着,天穹旋转,大地抖动。街道、铁路、楼房,在强烈的摇撼之中错位、变形、倒塌......23秒钟内,一座年产值约占全国百分之一,拥有百万人口的华北著名的工业城市,被夷为平地,变成一片废墟。

这次地震震级为里氏7.8级,使唐山人民蒙受了巨大灾难:24万人死亡;上万个家庭解体;97%的地面建筑;55%的生产设备毁坏;交通、供水、供电、通讯全部中断,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地震发生后,曾有西方国家报道:“唐山将从此在中国的地图上抹掉了”。但唐山人民、全国人民并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天灾所吓倒,更没有向它做出任何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毅力,不懈的努力,振奋的精神与之作斗争。

震后,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人民十分关怀,立即组织大批人力、物力披星戴月地赶往灾区救援,大批医药、食品、衣物、建筑材料等救灾物资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迅速的源源不断的运往灾区,伤病员和老人儿童很快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与此同时,由于震后唐山形式十分不乐观,医疗人员以及设备供不应求,大家采取了转移伤员的行动。将被救出来的伤员运往飞机场然后运往全国各地的医院进行救治,导致了唐山附近地区的医院均出现人满为患的情况。虽然如此,各医院还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这些伤员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

无情的地震也为唐山、为全国带来了一批批的流离失所的儿童,这些孤儿们在地震中不仅身体上受到伤害,而且心灵也受到沉重的创伤,让他们承受失去父母的悲痛。幸好,全国在为伤员进行救治地同时,也在寻找那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能够为这些孤儿提供一个正常家庭生活条件的家庭,这些家庭都积极主动的提出收养这些孤儿的决定,并保证像对待亲生子女一般关照他们。正是社会无私的爱,使这些失去家庭的孩子重新体会到了家庭的温暖,体会到了中国这个大家庭的温馨。

地震发生后,很多国家提出要向中国、向唐山伸出援助之手,但均被毛主席断然拒绝了。可令人震惊的是国人并没有对毛主席这个很“傻”的决定愤慨,而是纷纷支持这一决定。因为在中国当时的国情,接受援助就是向困难屈服,向外国人示弱。相反,拒绝援助,中国采取国民自救的方法正式向外国人展示中国人民自强、团结、顽强不息精神的时刻,是向他们展示中国国力的时刻,中国不可能一直软弱下去,必有一天会走上振兴之路,也是向他们展示“唐山将从此在中国的地图上抹掉了”这一谬论的时刻。

唐山地震发生后,经过唐山人民、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唐山很快得从地震中走了出来。对伤员进行救治,对孤儿进行安置,对倒塌的房屋进行重建,这些工作都一一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着,不久后,一个全新的唐山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的面前。正是抗震工作的顺利进行才有唐山的重建,才会有今天这个繁荣昌盛的唐山。

唐山抗震工作,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唐山、全国人民的坚强的抗震精神,团结、友爱、舍人为己的精神,体现了中国必定走向繁荣,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然趋势。

篇8:唐山抗震纪念馆

一、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要素

一是在抗震设计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薄弱层 (部位) , 使之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又不使薄弱层发生转移, 这是提高结构总体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二是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 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协同工作。例如框架———剪力墙结构由延性框架和剪力墙两个分体组成, 双肢或多肢剪力墙体系组成。三是构件在强烈地震下不存在强度安全储备, 构件的实际承载能力分析是判断薄弱部位的基础。四是强烈地震之后往往伴随多次余震, 如只有一道防线, 则在第一次破坏后再遭余震, 将会因损伤积累导致倒塌。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冗余度, 有意识地建立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 主要耗能构件应有较高的延性和适当刚度, 以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 提高结构抗震性能, 避免大震时倒塌。五是要使楼层 (部位) 的实际承载能力和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的比值在总体上保持一个相对均匀的变化, 一旦楼层 (部位) 的比值有突变时, 会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导致塑性变形的集中。

二、荷载与应力分析

(一) 荷载与外力的种类。

建筑的荷载指的是使结构或构件产生内力和变形的外力及其它因素, 分为竖向荷载, 以及水平荷载。此外, 又分类为经常作用于建筑上的力, 以及临时作用于建筑物上的力 (临时荷载) 。在结构设计上, 因固定荷载产生的长期应力, 以及在固定荷载上再加上临时荷载时, 视作短期产生的应力。对于在结构支承上的主要部分所施加的长期与短期的应力值, 必须确定它们不得超过各容许应力值。

(二) 荷载与结构因素。

刚接指构件与构件之节点上的角度, 即使受到外力使钢架产生变形之后, 其角度仍然不会产生变化的连接形式。而框架结构则是指各节点的构件由刚接而成的构架。在对应于竖向荷载的结构方式上, 比框架结构更能够加长跨距, 或降低框架的重量。在对应于水平荷载方面的构件上来说, 若与框架结构相比, 由于能够加强水平荷载, 于是就被当作补强框架结构的抗震要素来使用。

(三) 连接点的种类。

在建筑结构上, 支点与节点都是的重要连接点, 我们把连接建筑地基与其他结构体的接点称作支点, 而把两支以上之构件的交点就称作节点。当构件上有外力作用时, 在支点上产生反力的构件会维持静止状态。支点上所产生之反力的数量, 会因支承方式而有差异, 移动端在垂直于移动方向的方向上出现一个反力, 回转端在直交方向上出现两个反力, 固定端在直交的两个方向与固定端弯矩的一个方向上产生反力。

(四) 应力与变形。

轴方向力是当外力作用于材轴方向时的应力, 若在任意点上相互产生拉力时就称作拉力, 相互产生压缩时就称作压力。剪力则是指外力想要从构件轴线呈垂直方向切断构件之时, 在任意点上产生之一对应力。弯矩是指外力想要对于构件产生弯曲作用时而在任意点上产生之一对弯矩。屈曲是指外力持续增加时的某一时刻急遽产生变形的现象。

三、确定整体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一) 刚重比是结构刚度与重力荷载之比。

它是控制结构整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也是影响重力二阶效应 (P—△效应) 的主要参数。通常用增大系数法来考虑结构的重力二阶效应, 如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结构位移可用未考虑P—△效应的计算结果乘以位移增大系数, 但保持位移限制条件不变 (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1/550) ;考虑结构构件重力二阶效应的端部弯矩和剪力值, 可采用未考虑P—△效应的计算结果乘以内力增大系数。一般情况下, 对于框架结构若满足:Dj≥20∑Gj/hj (j=1, 2, …n) 结构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结构的刚重比增大P—△效应减小, P—△效应控制在20%以内, 结构的稳定具有适宜的安全储备, 该值如果不满足要求, 则可能引起结构失稳倒塌, 应当引起设计人员的足够重视。

(二) 刚度比和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

其是控制结构竖向不规则的重要指标。剪切刚度主要用于底部大空间为一层的转换结构及对地下室嵌固条件的判定;剪弯刚度主要用于底部大空间为多层的转换结构;地震力与层间位移比是执行《抗震规范》第3.4.2条和《高规》4.3.5条的相关规定, 通常绝大多数工程都可以用此法计算刚度比, 这也是软件的缺省方式。

(三) 层间位移比是控制结构平面不规则性的重要指标。

其限值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规》中均有明确的规定。需要指出的是, 新规范中规定的位移比限值是按刚性板假定作出的, 如果在结构模型中设定了弹性板, 则必须在软件参数设置时选择“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以便计算出正确的位移比。在位移比满足要求后, 再去掉“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的选择, 以弹性楼板设定进行后续配筋计算。

(四) 剪重比是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参数。

规范之所以规定剪重比, 主要是因为长期作用下, 地震影响系数下降较快, 由此计算出来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太小。而对于长周期结构, 地震动态作用下的地面加速度和位移可能对结构具有更大的破坏作用, 若剪重比小于0.02, 结构刚度虽然满足水平位移限制要求 (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1/550) , 但往往不能满足结构的整体稳定条件。设计人员应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刚重比与剪重比的合理取值。

四、隔震结构设计

一般的建筑物是由建筑物整体吸收地震动的振动能量。大地震时, 会在大梁与柱子上发生损伤, 并且有损坏建筑物功能之虞。另一方面, 隔震结构的建筑物是在建筑物下方设置一种地震时比其他层产生更大水平变形的“隔震层”, 使得上层建筑物不容易与地基共振, 同时集中吸收振动能量。由于振动能量不容易传递到上方建筑物, 于是就降低了大地震时产生损伤的可能性。这不仅能保护建筑物使用者的生命, 也能够使功能的维持以及收藏物的保护变得可能, 也可缓和地震时的恐怖感。隔震层采用即使发生50mm~60cm之水平变形也无妨的构造。

(一) 构成隔震层的隔震构件。

1. 铅制缓冲构件。

利用高纯度的铅材料的塑性变形而制成的铅缓冲器。除此之外, 尚有利用摩擦原理的缓冲器, 利用油通过小孔时的阻抗而成的缓冲器, 以及利用黏滞体的剪断阻抗原理而制成的缓冲器等。

2. 叠层橡胶。

为了支承上方的建筑物, 以及避免与地基共振, 需要垂直方向坚硬, 但水平方向柔软的支座。叠层橡胶是将厚度数毫米的橡胶与钢板交互重叠接合, 施加热与压力, 发挥橡胶特有的弹性, 就能够满足这个条件。

3. 钢制缓冲构件。

在隔震层吸收振动能量, 担任衰减振动的作用而制成的缓冲构件。由于隔震层在水平方向产生很大的变形, 因此根据变形状况, 采用将振动能量消耗的机制方为合理。钢条缓冲构件是利用钢料的塑性变形。

(二) 地震时建筑物摇动的比较。

1. 隔震结构的建筑物。

由于隔震层在水平方向极为柔软, 于是地震时的大部分变形都集中在隔震层上。这样可缓和上部结构的摇动, 也不容易引起家具的倾倒及外墙的剥离, 而且几乎不会发生柱子与梁的损伤, 是步行困难者利用的设施。

2. 一般的建筑物。

一般的建筑物在地震时会将振动传递到整个建筑物, 于是家具就会倾倒、外墙剥离, 而且柱子与梁也产生损伤, 各个楼层发生几乎相同程度的变形。

3. 部分楼层柔软的建筑物。

如一楼挑空、二楼以上墙壁多的建筑物, 当某一楼层比其他楼层柔软时, 地震时的变形就集中于柔软的楼层, 因此会有崩塌之虞。崩塌之楼层会出现极大的损害, 纵然其他楼层的破坏较少, 但是建筑物却变得无法使用。

(三) 隔震层的位置。

根据建筑物的功能与结构性质选择隔震层的位置。基础的隔震需要基坑, 但是其与非隔震层部分之间的衔接, 采用最低限度, 就能够给建筑物整体带来隔震的效果。中间隔震层的电梯与楼梯的连接困难, 适用于地下楼层多的情况, 或无法设置基坑的情况, 还有地震时上方楼层比特定楼层更容易振动的构造的情况。这类情况之下, 隔震构件需要防火包覆。

(四) 隔震构件的能力与特性。

大变形时的垂直支承能力:隔震构件要求即使在大变形时也能够确实支承建筑物的质量。叠层橡胶需要设计成当最大变形发生时重叠部分不得小于直径1/2以下的尺寸。采用直径小的叠层橡胶时, 必须采用在大变形时可支承建筑物之质量的构造。

五、结语

篇9:唐山抗震纪念馆

为进一步提升档案机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贡献力,扩大档案事业资政惠民、服务社会的影响力,2015年以来,市档案馆加大了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力度,致力于拓展档案馆服务社会功能,实现档案现实价值,在唐山晚报开辟了《唐山档案》专栏,讲述唐山从清末至今200多年的往事,向社会再现唐山的人文历史和发展轨迹。

为确保每一段历史、每一个事件的真实性和可信性,负责编研工作的相关人员,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尊重档案原则,从馆藏中认真遴选能够反映各个时代特色、历史事件的档案资料,以此为主线,借助互联网、相关档案、书籍资料等,多方查找,充实印证档案记载,丰富档案的信息量,使其更加有可读性,百余字的文稿每每都要翻阅大量档案资料,深入挖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字里行间饱含着忠于史实,以史为鉴的精神。受到了广大市民的高度评价,接到了很多读者的来电、来信,甚至亲自到档案馆与工作人员畅谈读后感、回忆当时的历史印迹。

篇10:唐山的作文:唐山-月坨岛游记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汪洋大海,蔚蓝和大海和蓝蓝的天空融和在一起,天连着水,水连着天,就像一块广阔的蓝布,而月坨岛就是一颗镶嵌在这块蓝布上的耀眼的明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我们登上月坨岛,看到一个个帐篷像蒙古包,排成一列,美丽极了。再向那边看去,一座座荷兰木屋稳稳的座落在水面上。我很好奇:四根木桩能固定一间屋子?我心里有许多个为什么,恨不得一一提出来,在这住可是铺着水盖着天,美极了!

我们又来到了娱乐广场,有多姿多彩的游戏项目,就说扔飞镖吧,是把飞镖朝气球的方向扎去,我虽没有练习过,但竟然扎爆了十个气球,得到了一把雨伞当小礼物。

最后,我们来到温泉城,泡了一段时间的温泉,那滋味真美妙!尤其是从滑梯上滑下来的那一刻,溅起层层水花,有趣极了。

太阳偏西了,我们高高兴兴地离开了月坨岛,我依然恋恋不舍地望着那个地方,想着那个地方。

篇11:唐山地震纪念馆观后感

唐山抗震纪念馆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中心的抗震纪念碑广场,始建于1986年,原名“唐山地震资料陈列馆”,1996年进行了改扩建,更名为“唐山抗震纪念馆”,2006年纪念唐山地震三十周年之际又进行了大规模的调展改造。扩建后的纪念馆建筑面积为5380平方米。

纪念馆建筑设计新颖别致,外圆内方,造型独特。中间方厅耸立,周围圆厦环抱,馆顶呈台阶状自西而东向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中心倾斜。馆内大厅正中矗立着江泽民总书记为唐山人民的亲笔题词。

馆内共分为两层展厅,中央大厅一、二层贯通。展览客观反映了1976年那场举世震惊的强烈地震给唐山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惨重损失;讴歌了唐山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以及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顽强精神;展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唐山人民的亲切关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人民无私的援助。珍贵的历史资料感人肺腑,给人信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直观生动的现实教材。

展厅内实物展柜,展出了被震坏的时钟、当年最早向党中央汇报震情所用的电台、抗震救灾工具以及全国各地给灾区人民的慰问信件、衣服等实物,同时还有防震减灾常识的宣传。展览运用了场景复原、大型浮雕、艺术造型等等现代化展陈手段,不仅有珍贵的历史图片、电脑合成图、光电地图、程控图等,而且大量运用多媒体景观艺术,如幻影成像、虚拟现实、影视与场景结合等手段,使观者动容,心灵震撼。

为了使唐山抗震纪念馆能够充分发挥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职能作用,唐山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对其进行调展改造。调展改造后,在基本保留建馆初期建筑结构、尊重原有“天圆地方”设计思想与建筑风格的同时,对整体建筑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与扩建,在展馆西侧新加建了办公设备管理区,对馆内空调、消防、监控、电气系统等进行了更新,并新增设了电动扶梯、直升电梯、残疾人坡道等设施,使展馆功能更加科学完备而富有人性化。

2006年调展改造后纪念馆展出主题为《唐山抗震成就展览》一方面以突出重点、体现特点、展现亮点为原则,充分展示震后30年,特别是近10年来,英勇的唐山人民弘扬抗震精神,建设繁荣美好新唐山所取得的党派成就。另一方面以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相信科学为原则,充分挖掘历史资料,加大了抗震救灾的展出内容,使地震文化资源得以全面整合,展览体系完整而独具唐山特色。抗震纪念馆现有固定陈列为《唐山成就展览》,展陈面积3500平方米,展线长度620延米,采用图片、实物、景观、多媒体等多种高科技的展出形式,声、光、电相结合,体现了新型展馆的现代化气息。展览共设置景观模型及艺术品21个,等离子电视6台,电子触摸屏4台,实物展品共3大类50余件套,照片400余张,静态图表12个,光电图表14个,文字版31个。三组巨幅铜制浮雕展示了唐山的过去、现在、未来;大型地台模型直观地展示了唐山的地形、地貌及行政区划;地震科普电影给观众身临其境感觉的同时又了解了地震科普知识;FLASH动画片用非写实的手法介绍了唐山陶瓷历史、工艺及流程,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身。

调展后的《唐山抗震成就展览》,包括序和9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序)渤海明珠——唐山;(1)百年城市,工业奠基;(2)罕见震灾,举世震惊;(3)抗震救灾,气壮山河;(4)新城崛起,生机盎然;(5)防震减灾,造福人民;(6)蓝色思路,走向世界;(7)经济建设,跨越发展;(8)和谐社会,繁荣文明;(9)展望未来,再创辉煌。展览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点、展现亮点和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相信科学的原则,充分展示了震后30年特别是近10年来,英雄的唐山人民弘扬抗震精神,建设繁荣美好新唐山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展览》展板36块,展线长100米,展览分为两部分,对地震的形成机制、地壳运动,防震减灾的相关法律文件、城市建、构筑物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及城市防震减灾和农村抗震知识、城市社区防震减灾的主要内容、社区防震减灾应急实施方案、农村建房的抗震措施、城市和农村建房避免或减轻地震灾难的办法等方面内容进行宣传展示。

唐山抗震纪念馆开馆以来,共接待了国内外各阶层人士350多万人次,年接待观众近20万人。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80余位,其中有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曾庆红、尉健行、迟浩田、彭真、万里、何鲁丽、赛福鼎·艾则孜、铁木尔·达瓦买提等等。此外,还接待了联合国减灾十年委员会秘书长、欧盟副主席、美国地质调查局局长、美国塞达拉皮兹市、瑞典马尔默市、英国林肯市、日本酒田市等友好城市代表团、古巴妇女代表团、美国共产党代表团、国际轮椅基金会等世界五大洲近百个国家的外宾数万人次。

唐山抗震纪念馆于1995年被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将以整洁优美的内外环境、生动详实的展览内容、热情专业的讲解服务,充分发挥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作用,为地震科学和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

(一)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6秒,我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一次7.8级强烈地震。这次震惊世界的“7.28”大劫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地震灾害,也是迄今400多年来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次。

这次地震的震中(北纬118°11′,东经39°38′)就在唐山市区,震源深度11公里,极震区烈度达XI度。28日晚6点45分,唐山市附近的滦县又发生一次7.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烈度为IX度。

人类将永远铭记历史的这一个时刻:公元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3点42分53.8秒。仅仅在一秒钟以前,地球的表面似乎还是平静的。只是在此前一二天,整个唐山市及其附近地区闷热难忍,人们普遍感觉呼吸短促,胸口堵闷,烦噪不安。27日前半夜唐山市区绝大多数市民被这种异常的燥热从屋内驱赶到街头巷尾。夜已经很深了,人们才陆续回到房中,可是依然难以入睡。

然而,谁又能知道,一场可怕的灾难正在逼向人们?7月28日凌晨3点多即大震前夕,唐山大地上空,颜色怪异的地光到处闪烁,不时有强大的“信号灯”般的光芒照得大地亮如白昼;3点42分,沉雷般的地声由地下滚滚而来,似风吼雷鸣;42分56秒,地光和地声达到了高潮,随着地面突然卷起的一阵黑色旋风和巨大声响,几道骇人的光亮刺破漆黑的夜空,大地疯狂地颤抖起来。震惊世界的唐山“7.28”大地震发生了。

这是一场罕见的天灾。在短短的十几秒内,在强烈的摇撼中,这座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顷刻间被夷为一片废墟。80%以上正在酣睡的人们来不及反应就被埋在瓦砾之下,造成惨重的伤亡。整个华北大地在剧烈震颤。天津市发出一片倒塌房屋的巨响,正在该市访问的澳大利亚前总理惠特拉姆被惊醒了,他所居住的宾馆也出现了可怕的烈缝。北京地区摇晃不止。人民英雄纪念碑在颤动,砖木结构的天安门城楼上,粗大的梁柱发出仿佛就要断裂的“嘎嘎”的响声。在华夏大地,北至黑龙江省满洲里,南到河南省正阳、安徽省蚌埠、江苏省靖江一线,西至宁夏的吴忠、内蒙的磴口一线,东至渤海湾岛屿和东北国境线,这一广大地区的人们都感觉到了异乎寻常的摇撼。据调查,唐山地震的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有感范围波及全国14个省区,总面积约相当于国土面积的1/3,其中,陆地面积约为2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3%。

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它是由西安、兰州、成都、渡口4个地震台的513型中强地震仪所记录的地震图测定出来的。它代表的能量是3.2×10⒗J,这相当于一个12.5万千瓦发电机组连续运转8年的总发电量,相当于1945年美国投向日本广岛的400颗原子弹同时爆炸!

唐山地震是极为少见的城市直下型地震,其灾难之惨重,损失之巨大,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被列为本世纪10次破坏性最大的地震灾害之首。据统计,在唐山地震中死亡的人员共有24.24万人,重伤16.46万人;造成截瘫患者3817人,失去父母的孤儿4204人,轻伤仍需治疗者达36万之多。其中,唐山市死亡13.59万人,占总人口106.19万人的12.8%;加上死亡的唐山市流动人口1.3万余人,则唐山市死亡近14.9万余人,全家震亡、断门绝烟的7218户,占市区总户数的4.5%;重伤8.1万余人,其中,终身致残者1700多人。地、市属郊县死于地震的为6.9万余人,重伤5.6万余人,其他地区死亡2万余人,重伤2.7万余人。

震后的唐山大地,房屋倒塌,烟囱折断,公路开裂,铁轨弯形,地面喷水冒砂;全市通讯中断,交通受阻,供电、供水系统被毁坏,整个唐山市成为一片废墟,景象惨不忍睹。据统计,唐山地区震毁公房1479万平方米,其中唐山市1043万平方米,占全市公房屋总数的77%。唐山地区倒塌民房530万间,其中唐山市12万间。从经济上计算,唐山地区总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48亿元。北京、天津及河北省的一些县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唐山地震的震害之大,从下列事实中可见一斑:全市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生命线工程全部破坏,严重危及人们生活。所有厂矿全部停产。所有医院和医疗设施全部破坏,大量伤员无法就地治疗。唐山电厂、陡河电厂厂房倒塌,设备损坏,烟囱断裂;变电站、输电线路严重破坏,总计影响已投入运行和正在建设的发电设备,约占京津唐电网发电量的30%。通信楼房倒塌,砸坏通信设备;市内和长途电信线路严重破坏,使唐山地区15个市、县、区对内对外通信全部瘫痪。京山铁路破坏十分严重,地震时正行驶在京山线的7列客、货车和油灌车脱轨。铁路桥涵严重破坏达45%。铁路、信号、通信、调度、供水、变电等建筑物和设备严重破坏。蓟运河、滦河上的两座大型公路桥梁塌落,切断了唐山与天津和关外的公路交通。全区71座大中桥、160座小桥和千余道涵洞及280公里的油路遭到严重破坏,公路基本阻断。市区供水管网和水厂建筑物、构造物、水源井破坏严重,供水中断。开滦煤厂的地面建筑物和构造物倒塌或严重破坏,停电使井下生产中断,近万名夜班工人被困在井下,矿井内大量漏水,震后一二天内,多数矿井的生产设备被淹没。唐山钢铁公司所属各厂厂房倒塌和严重破坏,构筑物部分破坏,设备、电气、热力、燃气管线被砸坏,高炉、化铁炉、转炉因停电、停水使铁水、钢水凝铸在炉膛内蒙古自治区。唐山境内的陡河、邱庄、浑河的三座大型水库和般若院、八一两座中型水库的大坝滑塌、开裂,防滑墙倒塌,410座小型水库中有240座震坏,6万眼机井淤沙、井管错断,占总数的67%。大量农田水利设施破坏,沙压耕地50多万亩,咸水淹地70多万亩,毁坏农业机具5.5万余台(件),砸死大牲畜3.6万头,猪44.2万多头。

面对如此严重的灾害,党和政府迅速采取和实施了国家级的救灾对策,实行以解放军为主体,各专业抢险救灾队伍大力协同;现场救护和以邻近的轻灾区及外省市为强大后方的救援体制,展开了大规模的抗震救灾工作。

1.救灾组织与指挥。

7月28日晨6时,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唐山地震救灾紧急会议,决定建立中央救灾指挥部,由国务院四位副总理和北京军区司令员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京、津、唐地区的救灾;建立唐山救灾指挥部,由河北省政府、省军区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唐山现场救灾的组织指挥工作;建立河北省救灾后勤指挥部,由河北省政府、省军区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唐山地震救灾的后勤保障工作。同时,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办和有关省、市、自治区亦成立援唐指挥部,主要负责专业救灾的指挥及援唐的组织工作。会议还决定调集解放军北京部队、沈阳部队及有关军兵种部队参加救灾。

2.抢救、抢修、抢通和抢运。

地震使近百万人被压埋,水、电、通讯和交通中断,抢救、抢修、抢通和抢运成为抗震救灾最紧迫的任务。

首先,参加抗震救灾的十几万解放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工作。驻灾区部队最先投入抢救,投入兵力占部队总救灾兵力的20%,但救出的群众占部队总抢救人数的96%,充分体现了就近及时抢救的作用。其他部队则迅速开进,分片部署,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因地制宜,全力抢救,创造出许多救灾史上的奇迹。地震6天以后,还从震塌的楼房里救出10名被困人员,其中埋压最长时间达12天零15小时。8月6日基本完成救人任务后,解放军又投入主要力量开展艰巨的清尸工作,及时掩埋了尸体,稳定了群众的情绪,防止了环境的污染。

邮电部组织了9个省、市、自治区邮电部门和部直属单位共派出抢修队伍1200多人和大批车辆、通讯设备,及时到达灾区,按照“先沟通、后恢复;先干线、后支线;先保证重点、后逐步扩大”的原则,实施地下电缆、电台、通信车以及飞机、汽车等多种方法,进行应急抢通,保证了应急指挥,于9月1日前基本恢复了邮电通讯。

军、民航空部门则迅速架起空中桥梁,承担了巨大的救灾空运任务。指战员打破常规,增加空运吞吐量,在空投食品、内运救灾人员和应急物品、外运伤员等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据统计,震后半个月内,唐山机场起落各类飞机2885架次,平均每天近200架次,7月31日一天达354架次,平均2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

交通部以及解放军、河北省工程队和当地养路人员约3.5万人则迅速投入公路、桥梁的抢修抢建,贯彻“交通干线、重灾区和不通车的优先修复”的原则,架设浮桥实现应急沟通,又抢修公路提高通过能力。至8月10日,唐山全区已恢复通车,保证了大量救灾人员和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灾区。

铁道部和铁道兵则从12个铁道局、6个工程局和铁道兵3个师等28个单位调来4.2万多人,投入铁路抢通工作。到10月下旬,就使京山、通坨铁路的运输能力达到了震前水平。

运输部门则出动两万多辆汽车,配合铁路、航空展开紧张的抢运伤员和物资工作。截至当年底,共把以下大量物资运往灾区:粮食7661万斤,饼干点心3644.7吨,食糖1230吨,肉947.1吨,蔬菜1406吨,衣服157.3万件,鞋41万双,炊事用具528.7万件,火柴6110箱,肥皂11562箱,洗衣粉32吨,药品293.7吨,苇席262万片,苇箔154.2万斤,草袋255.6万个,木材897.3万根,毛竹111.4万根,铅丝1000吨,铁钉1030吨,油毡86.51万卷,石棉瓦36.45万片,塑料布1043吨„„。

供水部门则进行了抢修供水会战,从外省市运来了器材和15000米水龙带、40多吨钢管,按先易后难,尽快逐步恢复供水能力的原则,先解决临时供水,再分区分片抢修、分别供水,最后统一供水。到10月唐山全市共恢复水源井31眼,平均日供水量达5.2吨,基本解决了群众生活用水和部分生产用水。

3.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

震后,13个省、市、自治区和解放军、铁路等系统的2万名医务人员组成了280多个医疗队、防疫队、携带药品、器械到达灾区,迅速开展了规模巨大的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工作。据全区不完全统计,需急治疗的伤员(不包括小伤)达70.8万人,其中重伤16万人。为此,抗震救灾指挥部合理部署医疗力量,全力进行现场救灾护,同时根据国务院决定,检伤分类,组织后送,开始了历史上罕见的全国范围内的伤员大转移,截至8月25日,共动用159列火车,470架次飞机,将100263名伤员运往吉林、辽宁、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江苏、安徽、山东、浙江、上海11个省市。到9月上旬,各医疗队共治疗伤病员159万人次,其次抢救危重伤病员6.34万人,做各种手术2.95万人。

大震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疫情。据统计,震后几天,饮水中的大肠肝菌数超过国家饮水卫生标准的几

十、几百甚至成千上万倍,一些地区每平方米粪便上苍蝇密度平均达400~500只,每平方米垃圾堆上,平均每小时孳生蝇蛆3.4万只。震后三四天就发生大量的肠炎、痢疾,一周左右达到高峰,市区患病率高达10%~20%,农村高达20%~30%。瘟疫!唐山面临着新的死亡。8月2日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防瘟疫领导小组,并请求国务院派防疫队支援。8月3日前后,7个省、市、自治区和河北省各地的防疫队1200多人,火速直到灾区,5万多件防疫器械、400多吨防疫药品、100万份疫苗、菌苗从全国四面八方源源运到灾区,迅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防疫灭病运动,集中力量打防治痢疾的歼灭战,全面防治流感、流脑等冬春传染病和伤寒、乙脑等夏秋季传染病,先后进行了清尸防疫、消毒杀虫、预防接种、治疗现患和除四害、讲卫生运动。1976年入冬,根据卫生部指示,唐山又进行了一次尸体再清理,以数万民兵为骨干的清尸队伍,将所有掩埋深度不够的尸体重新挖出,或火化或深埋,完成了一项极浩大的工程。次年春暖季节,唐山安然度过灾后的传染病暴发期,传染病发病率比常年还低,创造了震动世界的奇迹--大灾之后无大疫!

4.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唐山是中国京津唐重要经济区的组成部分,是华北的著名工业城市,工业总产值224亿元,约占全国的1%。唐山扼京津通往东北的交通要冲,是国家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素有“煤都”之称。人口106万,市区73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000人。7月28日地震使这座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夷为一片废墟。党和政府在开展抗震救灾的同时,即从全国14个省市调集23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和7万多人的施工队伍及大量物资,帮助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唐山地、市、县属企业复产和部分复产的企业占总数的85%;唐山地区14个县市粮食单产和总产均已达到丰收的1974年的水平。1977年底,唐山市工业总产值已达震前1975年水平。

重建新唐山,贯彻建设小城镇、合理利用土地、做好城市总体布局、防灾减损的原则进行。震后的新唐山由原两大片改建成三个城镇,一般建筑物以抗Ⅷ度设防,生命线工程适当提高设防标准。经过周密准备,1979年下半年,唐山开始大规模重建工作。国家拨款50多亿元,共集设计施工队伍10余万人,至1984年,市区已建成1200万平方米居民住宅,600万平方米厂房及公用设施。震后的新唐山,高楼林立,通衢如织,翠荫夹道,春光融融。广大农村也瓦舍清新,五谷丰登,山海辟利,百业俱兴。唐山如劫后再生之凤凰,奋翅于翼东之沃野。

唐山地震的伤员损失如此惨重,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启示和教训:

第一,震前未能作出准确的短临预报。虽然地震部门对整个华北地区和京津唐渤张地区有过不止一次的地震中期趋势估计,但终究限于地震预报科学尚处于探索和经验积累阶段,对地震缺乏规律性认识,也缺乏预报这种类型地震的经验,未能做出短临预报。同时,地震工作的基础设施不够健全,技术装备落后等也是重要原因。

第二,各类建筑没有考虑抗震设防。唐山市虽位于地震区,直接坐落在发震断裂带上,过去基本烈度却一直定为Ⅵ度,整个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及其他系统均没有抗震设防的任何防灾准备。另外市区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过高,如原市路南区的建筑密度高达70%,因此造成惨重损失。

第三,地震应急准备不足。唐山抗震救灾的组织指挥总的说是成功的,但由于灾情严重,震前应急准备不足,应变能力低,信息系统失灵,因此,救灾初期的组织指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局部失控,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和损失,影响了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四,拒绝外援是一项失策。唐山大震发生后,联合国及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表示愿意提供各种援助,但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中国因强调自力更生而婉拒了一切外援。实际上,自然灾害是全人类的灾害,适当接受国际人道主义的外援与自力更生的方针并不矛盾,对抗震救灾是不无裨益的。

此材料来源:今视网综合附件

(二)唐山地震留下的不仅仅是伤痛

——抗震纪念馆的守护者

日前,笔者来到坐落于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西侧的唐山抗震纪念馆,这里正紧张地进行施工改造。“今天一定要把墙上的小洞堵上,细节的地方请大家务必注意!”侯亚全耐心地向施工人员布置着任务。在唐山抗震纪念馆工作了近15年的侯亚全,是这次抗震纪念馆改扩建工程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他“侯工”。

52岁的侯亚全经历了30年前的那场大地震,对地震造成的灾难至今记忆犹新。

当他从废墟中被救出时,发现老母亲被压在自己的脚下。他使出全身力气搬动砸在母亲身上的房梁,救出奄奄一息的母亲,送到附近的临时医院抢救,可是当时强心针已经用光,大夫们也无能为力。他拼命地给母亲进行人工呼吸,但最后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母亲离去。“亲眼看着老母亲走了,我这心„„”说到这里,侯亚全哽咽难言。

将母亲简单安葬后的第三天,侯亚全就回到单位,投入到地震救援队伍中。1992年,他调到唐山抗震纪念馆,负责保卫安全工作。他工作细心、认真,自己绘制了展馆的平面图,图中标注了灭火器材和安全出口的位置,贴在大厅里,为参观者提供方便。2001年,他担任抗震纪念馆工会主席,经常组织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侯亚全说:“我在地震中捡了一条命,所以现在的每一天都要活得有意义。”

说起自己的这份工作,侯亚全非常自豪:“唐山抗震纪念馆是唐山的窗口,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和外国友人都来这里参观过。我的职责就是守护好这个窗口,干一辈子也乐意!”

——党氏三姐妹的情谊

无情的地震打碎了无数个美满的家庭,4204个小生命成为孤儿。震后,河北省石家庄紧急筹建了一所育红学校,来照顾这些地震孤儿。被送到那里的孤儿,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写有自己父母姓名的小布条,其中只有3个不满一周岁的女婴身上没有布条。校长董玉国和老师给她们起名为党育红、党育苗、党育新,后来她们被称为“党氏三姐妹”。

姐妹3人同住一间房,育红学校老师对她们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照顾,令她们终身难忘。年龄最小的党育新回忆说:“我后来听年龄较大的同学说,有的老师还用自己的奶水喂养我们,她们真的很伟大。”

姐妹3人在育红学校共同度过了5年无忧无虑的生活。1981年,一对奥地利夫妇收养了没有任何亲人的大姐党育红。那时正值放假期间,同学们都回亲戚家探亲去了。放假回来,育苗、育新好久没有看到大姐,经常问起“姐姐怎么还不回来”,可是她们只是5岁的孩子,什么都不懂。

9岁那年,育苗回到唐山,住进了社会福利院;育新被接回亲戚家抚养。从那时起,三姐妹分开了,自此以后,三姐妹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如今,育红远在奥地利维也纳,育苗当兵转业后成为河北涿州一家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育新在唐山市残疾人联合会工作。由于育红身在国外,联系较少,育苗和育新之间经常互通电话。

三姐妹分别后的第一次相聚是在1996年唐山大地震20周年的时候,姐妹3人同吃同住,开开心心地玩了十几天。虽然育红不会说汉语,但是她能叫出育苗、育新的名字。

如今,30年后的党氏三姐妹已过而立之年,育苗、育新都已有了5岁的儿子。尽管震后经过民政部门的努力查到了三姐妹的真实姓名,但育苗和育新始终没有改姓。因为她们相信这是命运的安排,是党和祖国养育了她们,是地震赐予了她们不可替代的情谊。

——20对轮椅夫妻的传奇

震后的高位截瘫患者,要面对只有15年生命极限的国际医学界的断言。然而,康复村里的20对截瘫夫妻,却一年年打破了这个极限,至今依然幸福安详地生活着。

康复村是唐山市政府1991年出资120万元建成的专门接收震后截瘫夫妻居住的小型社区。每对夫妻住房的室内家居设施全部特意变矮,便于坐在轮椅上使用。尤其是卫生间,隐藏在靠床一面墙的推拉木板里,卫生间里设置了和床高度一致的水平垫子,垫子中间就是马桶,再向里则是洗澡的水龙头。这可称作是专为截瘫病人设计的无障碍住房。

2005年9月,唐山市政府又出资170万元,对康复村进行改扩建。现在每户的住房面积由40平方米扩大为58平方米,房内大大小小的设施全部更换一新。院里还安装了康复器材,为截瘫病人提供运动休闲的场所。20对夫妻居住在康复村里,其乐融融,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当初,每一对截瘫夫妻的结合都不被人们看好,但是他们坚信两人可以相濡以沫,白头偕老。56岁的杨长禄和56岁的张秀霞,就是这样一对不舍不弃的轮椅夫妻。在彼此帮助和鼓励的过程中,两人彼此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现在夫妻二人在康复村里过着恬淡幸福的日子,安度晚年。

20对轮椅夫妻的生活来源主要靠政府补贴,身体较好的夫妻自己能做些轻便的小生意,比如开三轮车拉客人、刻印章、配钥匙等,以此自食其力,减轻政府负担。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唐山抗震纪念馆】相关文章:

唐山学院07-02

唐山人才范文05-17

唐山大地震05-07

唐山钢铁集团06-14

唐山开滦一中范文06-01

唐山高三期末范文06-01

唐山丰润方言范文06-01

视察唐山讲话全文07-14

唐山各县一中排名07-17

唐山摸底语文试卷07-17

上一篇:写秋天的词语及句子下一篇:那面小砖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