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如何体现

2024-06-27

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如何体现(共8篇)

篇1: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如何体现

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如何体现“特色”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幼儿园逐渐形成了园所的特色课程。而无论何种特色,归根到底,是注重研究幼儿自主学习的方式,帮助幼儿养成自主学习和分享合作的习惯及主动探索的意识,将教育特色落实于教学之中。

与“四自”园本课程同行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园已在进行情感教育研究的延伸与拓展,在教育科研和不断学习新课程观中进行思考的积淀。

我们认为,学前教育阶段课程更应关注幼儿主动学习意识和态度的培养,一个拥有自主、自信、自律、自理品质的人才是个性与社会性真正完美结合的人,才是有可能应对各种挑战、适应社会发展,创造幸福生活的人。正是基于这样的课程观和教育价值观,我们确定了以培养幼儿“四自”意识、品质、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四自”即自主、自信、自律、自理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使孩子“形成自主,增强自信,懂得自律,学会自理”,让孩子在主动探求的状态下快乐成长,为其一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早期素质基础。

1.一日活动环节优化设置,提高幼儿自主、自律意识和能力。

我们科学安排幼儿园一日活动,将一日活动环节进行调整和划分,将过去线状的环节结构重组为块状结构,减少不必要的过渡、等待环节。如:晨锻与早点组合;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组合;下午户外活动与点心组合等。对环节过渡的组织方法我们也进行了摸索:音乐暗示法即在孩子吃点心、换组、进教室、准备材料等之前的过渡环节利用特定音乐作为提示,让处于自由活动状态的孩子听到音乐信号能立即投入下一活动,既减少了无谓的等待又培养了幼儿的自主、自律意识。制作图示法即教师将一日活动环节用图表形式(只有时间,内容空缺)展现给幼儿,并请幼儿将每一时间段中固定的环节用图画画出,再贴在空缺处。以此使每位幼儿了解每一时间段的环节内容和要求,培养幼儿的自主、自律意识。

2.自主性集体教育活动,形成有自主空间的学习环境。

集体教育活动是教师在同一时间段内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幼儿开展同一内容的学习活动。在“四自”园本课程实施中,多数领域学习活动都是通过此种方式进行的。但根据主题的不同,教师可灵活选择整合教学形式(一般时间为40分钟,根据主题需要将两至三个领域内容融合在一次教学活动中完成),或普通教学形式来完成。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我们发现,创建自主性集体教育活动环境是落实“四自”园本课程的关键,建立一个温暖、有应答的,尽可能满足儿童需求,有自主空间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幼儿的“四自” 培养。它包含以下8个方面的要素:

a)师幼情感互动流畅

b)学习活动有乐趣

c)学习内容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d)安全感和信任感

e)既宽松又紧张活泼,既有纪律又有自主、自由的空间

f)学习形式灵活多样,有与同伴合作的机会

g)自己的努力和成功能够得到认可

h)对学习活动的走向和结果的可控制感

3.区域化学习形式,促进幼儿自主意识的提高。

区域化学习形式是一种低结构、高开放的教育组织形式。在“四自” 园本课程中既是集体教育活动的补充,又可做为集体教育活动的延伸。区域化学习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儿“四自”发展目标和兴趣,根据活动的目标,设置多个学习区域,提供具有层次性、操作性、趣味性的材料,满足不同发展层次幼儿的需要,幼儿可以自主地选择多种适合自己的材料、合作伙伴、学习进程等,幼儿在与材料、同伴的互动中发展自我,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孩子学习活动的观察者、引领者、对话者,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幼儿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教师的教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幼儿的学也更有自主性和趣味性。

区域化学习活动形式具有幼儿活动自主、自选,教师指导“跟进—支持”,师幼关系平等、和谐,环境材料可选多样,活动时空开放等特点。该形式顺应了幼儿的发展需要,拓展了幼儿的学习空间,推进了幼儿的自主学习。

4.“四自”特色活动,让“四自”深入幼儿。

“四自”特色活动是指各班级为实现“四自”课程目标,培养幼儿“四自”品质,专门设计组织的日常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中,形式灵活多样,班级各有特色,成为落实“四自”目标的重要隐性途径。在日常活动中班级开展的“四自”特色教育活动。如:培养自主:“大带小游园会”、“学做小学生”、“环保时装设计师”;培养自信:“棒!棒棒!It’s me”、“超级星期五”、“宝宝说天气”、“优点大集合”;培养自律:“四自”礼仪小明星、“四自”升旗手、“环保小天使”;培养自理:“穿衣秀”、“特色小帮手”、“巧巧手”。

“四自”园本课程是具有培养完整儿童价值取向的课程,其构建过程具有园本性、动态性、开放性等特点,由于教师和幼儿是构建课程的主体,因此课程又具有适应性、可操作性。其价值取向明确的目标体系,形式丰富的教育内容,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的组织形式,多元化的评价,为儿童创造了可以自主、自由、自信奔跑的课程跑道,一批批孩子在课程中萌发了自主、自信、自律、自理的早期人格素养。

快乐动手”为孩子的智慧生长奠基

我园是一所省级示范性实验幼儿园,始建于1976年。在幼儿园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用心呵护,快乐动手,智慧生长,多元发展”的办园理念,凝练了“快乐动手”特色文化。幼儿园独特的文化形成发轫于“动手做”活动课程的开发,历经10年的研究与探索,我们经历了从散点式的动手做系列活动走向独立的园本课程的过程,进而影响基础课程的实施,最后形成“快乐动手”的独特幼儿园文化,并渗透在日常活动中,优化了教师的教育行为,改变了幼儿的学习方式。

我们“动手做”活动课程建设,主要从3点出发:

1.顺应幼儿天性的需要。幼儿天性好奇、好问、好探究,喜欢动手操作。我们顺应幼儿的这些特点,重视他们的需求及发展潜能,给予他们创造的机会与条件,使其潜能得到发展。

2. 践行现代教育理念的需要。“听会忘记,看可能记住,只有做才能真正理解”,“儿童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动手做”活动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让幼儿在快乐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3.挖掘课程资源的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幼儿园也逐步“城市化”,成人常常忽略身边的教育资源,热衷于购买的教玩具,扼杀孩子的“野性”。我园周边丰富的农村资源:水稻田、山芋地、野菜地等,是幼儿体验生活、积累经验的实践场。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组织与实施“动手做”活动课程。

先有对课程总目标的综述,然后将其具体化,再分解为年段目标,实现年段目标间的递进。如:对幼儿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方面,小班注重“有困难时不哭,愿意尝试,能寻求帮助”。中班强调“能积极想办法,勇于尝试”。大班则注重“能迅速充分调动已有经验,不断尝试,直至成功”。

1. 课时设置(见图1)

2. 师资配备

幼儿园专门成立了“动手做”活动课程建设组,建立3个课题研究组,根据老师特长和经验招聘“项目责任人”,形成了以项目责任人为中心的动手做活动设计团队。各组通过经验分享式、问题聚焦式研讨互通信息。

3. 实施技巧(见图2)

4.资源开发

(1)多层面开发园内资源,打造浓郁的动手环境。

首先,我们从园内景点、环境布置以及班级特色区域创设等方面,建设动手的物质环境。其次,开发“巧手节”、“感恩节”、“科技节”、“美食节”四大节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舞台。

(2)多渠道引进园外资源,构建动手做活动课程的开放平台。

首先,我们充分利用家长动手特长,培训教师,保证特色教师队伍的发展。其次,引进园外专家资源,规范课程开发的流程。最后,建立园外交流平台。

5.课程评价(见图3)

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及《幼儿园指导纲要》,借鉴《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幼儿发展评估手册》,从幼儿发展、课程实施质量两方面制定了本课程评价体系。评价过程从量的评价转向质的评价,从终结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

篇2: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如何体现

曹坪镇中心校

宋惠琴

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笔者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在在转变思想方面下功夫,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面向少数尖子生为面向全体学生。那么“减负的目的是什么?减负和勤奋学习的关系如何?怎样才能做到减负增效?”我有以下几点粗浅认识:

一、教师要明确认识什么是减负增效、如何减负增效。首先,应该明确减什么。“减负”是减去超出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能力以外的学习任务,减去学习活动中机械重复而对开发学生智能无用的作业练习,减去过时、烦琐与实际应用无关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放弃违反教育规律,简单粗暴、落后的教学方法,革除教学治理中仅以教学成绩评价教师教育成果的不当做法。并不是不要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

其次,正确把握“减”与“加”的关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这说明“减负”并不是只减不加,而是要把握好“有所减”和“有所加”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人们从根本上改变重知识灌输,轻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重智育,轻德育;重视升学考试科目教学;重文化知识传授,轻体音美等基本素质练习;注重关心学生学习成绩,轻视学生思想变化、心理状况和行为仪表等违反教育规律的做法。要加强和突出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勤奋、刻苦、探

索、博闻慎思、好问、有恒的学习品质,礼貌、文雅、友爱、自尊、自重的交际习惯等,培养其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

二、减负增效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

减负增效的中心在课堂。提高老师课堂教育教学效益和学生课堂学习效益是中心的中心。

方法之一是“五个精彩”,即“精彩的热爱,精彩的讲课,精彩的作业,精彩的沟通,精彩的活动”。通过这“五个精彩”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师生互爱达到精彩的程度。可以说感情交融在一起了,师生感情是减负增效第一位的。这是提高课堂效益最主要的,忽略了这一点就失去了减负增效的根基,换句话说减负增效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减负增效就是一句空话。做出各种减负增效的措施都会以落实不了而告失败。有位老师的素质很高,讲课非常生动、形象,吸引住了学生,学生感到上这个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一个同学说,“因为今天有数学课,我昨天晚上兴奋得好长时间睡不着。” 老师讲课讲得精彩到学生盼着上你教的课,还会出现厌学的现象吗;老师留的作业是否精彩,关键是学生愿不愿意做你留的作业。作业精彩表现在作业题目的质量上,可留可不留的作业就没必要留,更不要留学生反感的作业,必须留的作业要突出精彩,以前教师搞“题海战术”的很多。布置的练习没有选择性,不管是有用无用,是否重复等摆出了一大堆,学生苦不堪言,穷于应付,事倍功半。现在要减负,就必须精选习题,精心琢磨,自编自拟也必不可少,这样的习题目的性更强,减负增效更明显。准备好了的习题可早作准备,或写在黑板上,或写在投影片上。一部分可作课堂练习之用,另一部分作课后作业。让学生感到老师的情感;师生之间的沟通不只是班主任老师与学生的沟通,而是全 2

体老师与学生的沟通。组织活动要精彩,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兴奋,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一个美好的记忆,让他们尽情享受集体的温暖。

方法之二是抓科研落实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教育科研推动教育思想的进步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减负增效必须有先进教育思想做指导,先进教育观念做基础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先进教育思想和先进教育观念靠教育科研来建立。先进教育思想和先进教育观念是教育科研中逐步形成的,而减负增效也在教育科研中逐步落实。“中心协调理论”是国家级课题,它的宗旨是减负增效。中心协调理论是按学生认识规律展开的教学过程中,实现“指导”与“作业”在难解性问题与可解性问题的转化中而适时转替,来实现教学平衡。“指导”指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作业”指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难解性、可解性问题以学生力所能及与否划分,“教学平衡”指的是师生无效劳动降到最少。创设知、能发展高度统一的教学活动优化态势,其中包括“问题平衡”与“班级平衡”。“问题平衡”指的是认知活动积极有效的良性发展状态。“班级平衡”指的是集体性问题与个别性问题的转化而适时转替,达到面对全体学生的目的,使各类学生的需要都得到某种程度满足的教学态势。

方法之三是贯彻“努力提高单位时间学习效益”的学习方法。“单位时间”指的是一节课,一小时或一段时间。“学习效益” 指的是学习的速度和密度,数量和质量。“努力”指的是精神状态,顽强拚搏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提高”指的是目的,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重点是纵向的比,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自己的将来与现在比。提高单位时间学习效益的作用是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多知识、在相同时间 3

内获取更多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单位时间学习效益的核心是时间的管理,通过加强时间的自我管理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树立时间就是知识,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培养自己争分夺秒的精神,把一分钟当数分钟用;努力提高单位时间学习效益的关键是树立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思想,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培养自觉性,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专心致志的学习精神;努力提高单位时间学习效益的重点是不断纠正自己不良学习行为习惯。努力提高单位时间学习效益的落脚点是培养责任意识,培养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学校负责,对事业负责,树立承担起历史使命的责任感。

篇3:如何体现小学美术教学地域特色

一、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及任务

美术教育是当前全面教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将小学美术纳入教育体系,其目的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而是培养当前学生特质,即培养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及审美素养。小学美术教学特殊的学科性质,决定了美术教学不仅要注重教学结果,更要注重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美术能力的锻炼、对学生良好品质及创造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首先,小学美术教育在当前课改背景下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美术技能训练,而是一种美术文化、人文素养及美术素养的培养;其次,对小学生的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的美术教育,小学美术教育是为小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并注重对学生想象力、感知力、审美力及表现力方面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及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结合美术新课标理念,这就要求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要脱离传统美术教学那种教师在黑板上画,学生在课桌上画的模式,而是要注重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手、脑、嘴有机协调动起来,使学生能全心全意、自发自主投入美术学习当中。

二、如何把地域特色与美术教材结合起来教学

1. 依托教材,在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丰富学生想象力

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在具体教学中不再单纯让小学生掌握某种美术技能,也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画家,要清晰认识到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依据当前美术新课标要求,要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合到美术教学中,我们一线教师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条理分明、整体划一的美术教材,而应该不断开发挖掘地域特色,在继承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美术教学。

如,在教学小学美术《敦煌壁画》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依托教材对敦煌壁画的介绍,再结合敦煌这一地域文化资源,将敦煌千年历史文化融入教学之中。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寻找并搜集敦煌壁画的相关资料,如有机会还可以组织学生走进这座历史空间,引导学生用眼看、用心感受,帮助学生亲自描摹敦煌壁画。如壁画中《九色鹿》《狩猎图》和《飞天》几幅经典形象,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壁画后自己用粗细不等的线条来进行搭配,从构图、色彩及造型方面去分析,从而感受壁画风貌及艺术特色。

2. 依托教材,在教学中融入艺术风格,培养学生个性创新

创新是民族迈向强盛的根本。在美术教育中依托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将很大程度上启发学生个性创新。如在教学《敦煌壁画》时,由于《敦煌壁画》属于欣赏评述类,教师可以让小学生了解并认识到敦煌壁画的成就,从美术角度学习敦煌壁画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国之瑰宝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敦煌壁画的历史演变,如在《飞天》形象中,在建设初期,敦煌地区画师尚不熟悉佛教题材和外来艺术,在对飞天的绘制中处于模仿阶段,运笔豪放大胆,但显得粗狂朴拙,深受印度飞天及西域飞天的影响;但演变到西魏,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一种是西域式飞天,一种是中原式飞天;到隋代时,就出现了中西合璧式的飞天;到唐代后,飞天达到最完美境界,其飞扬彩带的翱翔美已经完全中国化,虽然飞天的故乡在印度,但此时期的飞天却是中国特色的飞天。此时就可试问学生:如果敦煌的艺术家一直处于模仿阶段,那么现在的敦煌飞天能否享誉全球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由此可以教育学生:学习美术,模仿固然占据重要部分,但不能一直处于模仿阶段,只有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创新完善,这才是美术艺术的生命所在,一位画家成就的高低取决于他是否敢于创新,是否形成了个人的风格,最终取决于他创造力的大小强弱。

篇4:论我国建筑工程如何体现城市特色

关键词:建筑风格 城市特色 人文 地域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001—02

1 引言

作为我国人大代表的美术委员曾经在一次“两会”中这样形容中国城市的建筑发展:“中国的城市形象如今已沦为满嘴金牙的小商人。”而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院长潘公凯则更为尖锐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的建筑设计师所能接受的美术教育仅仅局限在绘制建筑设计效果图的水平,而对审美能力的培养方面却毫无建树。”而康军(教授、研究馆员、天津市政协委员)也较为严肃的提出了必须对“城市建筑色彩进行规划”的提案。

2 我国的城市建筑发展现状

2.1 旧城的保护与发展

“老北京城”这个称呼不仅是“老北京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更是中国人曾经一度的骄傲。我们常常向“老外”炫耀:老北京城是世界上布局和规划最好地古都,更是世界的都城中将原貌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古都。自元代兴建大都(今天的北京)开始,尤其是在刘秉忠和弟子郭守敬、赵秉温等一大批天文、地理、水利专家对城市和宫殿的规划设计后,以紫禁城为中心,“九门”为门户,胡同、四合院为特色,牌楼为点缀,北京城逐步达到了现在的布局规模,宫殿的设计与建造和整个城市实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城市与建筑上的最高成就。

解放以后,有关部门连续拒绝了当时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提出的“京西建新都”和“建筑城墙公园”方案,老北京的城墙和城门被无情地拆除。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为了跟上经济发展的步法,在交通压力和城市迫切发展的压力之下,北京城处处皆是拆迁工地,胡同拆了、四合院拆了、老大街拆了……北京旧城只保留了25片保护区,仅占内城总面积的37%,800年建成的古都在这短短几十年内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牺牲品,2/3的老北京城在这短短几十年内被夷为平地,进而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换来生活的便利,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拥堵的交通和满目疮痍的城市,连一位驻北京多年的外国大使在卸任离京之际都特地找到北京的政府官员说:“对于北京的旧城,你们手下留情吧。”连外国人都于心不忍,我们又怎能视若罔闻呢?

2.2 我国当代城市建筑的发展特点

从9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旧城改造运动。中国各种建筑特色,每一个周期的流行,都按照一个模式进行着:首先一种建筑特色被一些较为出名的建筑设计师从国外引进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随后,在周边的中等城市出现跟随的风潮;而后,这种流行风逐步蔓延到小城市;最后波及到城乡级别。经过逐级的传播演化,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原先我们所追求的“英伦风”、“地中海风格”、“现代感”、“贵族庄园”,一旦在国内落地生根,不仅无法保留其原有的风貌,甚至夹杂了我们勉强灌入的“中国风”以后,既没有取其精华也没有弃其糟粕,变成了“不土不洋”的四不像。

2.3 我国城市建筑发展的经验教训

从我国近20年以学习西方现代建筑为主的发展模式来看,中国城市面临着缺乏特色的危机,这不仅仅是指城市采用了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还包括了城市建筑颜色的大同小异,建筑风格的照搬抄袭。无法在建筑风格上体现出城市的艺术和人文气质,丧失了其作为城市名片——这一最为重要的功能的作用。然而,公正的讲,纵观世界所有名城的形成过程,在以建筑风格为代表的城市形象方面都有一个长期探索、调整、磨合的过程,以是传统和现代和谐统一,这一方面也恰恰是改革开放后发展时间只有数十年的中国城市所最缺少的部分。

3 我国城市建筑工程需注意的问题

3.1 不盲从、不轻易跟随

我国城市的发展大都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起初就要把旧社会的一切都摒弃掉,将平房全部改为楼房,然后在“全球化”的号召之下,所有的大城市都照着纽约、曼哈顿的样子建造钢铁与玻璃的大盒子。但是,随后所有的城市都发生了特色危机,城市趋同现象日渐严重,这才又想发展特色。而我国的城市总是跟随着国外城市发展,亦步亦趋,加上由于政治、文化、理念等原因,我们的跟随却又总是无法完全学到别人优秀的方面,当发现走错了的时候,又不能作出有效的调整,只能不知所措甚至于错上加错。

3.2 旧城改造要慎重

相比起紫禁城、颐和园等重要文化遗产,四合院似乎显得无足轻重;相比起高耸气派的现代建筑,四合院显得不够气派,不够光鲜亮丽,甚至有些杂乱、破旧。但是四合院以一种安静、平和的姿态对待着在其中居住的每一个人,这种亲切的感觉非置身其间而不能体会,这种以人为本的人居观念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现代建筑理念的最高标准。然而,我们以城市拥堵、交通不便为借口,更没有仔细的征求百姓的同意,就轻易将其拆除。

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人将拆迁作为旧城改造的唯一选择,这是大错特错的。城市的概念是四维的,除了三维的空间还要加上时间,只有时间的沉淀才能显现出城市的韵味,对于我们这个以历史悠久为代表的文明古国更是如此。而为一座城市留下时间印记的就只有城市的古建筑了,轻易拆掉这些就是销毁这座城市的记忆,毁灭这座城市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一切文化和历史的承载物。

3.3 法律的跟进

在旧城保护的立法方面,我国有一定的滞后,立法的速度往往赶不上现实发展的速度,而等到有法可依的时候,古建筑的拆迁已然完成,新建筑的施工已然开始,一切都已于事无补了。另一方面,立法部门也存在一些部门分割、职权不明、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最后,在法规的执行方面,依然存在一些地方没有发挥到法律的监管作用,对违法违规的行为没有做到对应的处罚。

4 我国建筑工程契合城市特色的策略

4.1 提高建筑师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操守

一名广义上的建筑师应当不盲目追随流行,要注重建筑本身和环境、自然、风俗传统以及人文的关系。同时,作为一名建筑师,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着坚定而不可动摇的信念。不能因为外界的压力轻易放弃自己的道德操守,不屈服于权贵,不盲从于利益,秉承自身的创作理念。而对于中国的建筑师,还应当注重对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方面的培养,如国画、中国传统文学、地域风俗,尤其是在城市的文化特色方面。除了本土情怀,建筑师还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在建筑的设计中借鉴世界建筑界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为自己的本土建筑设计添砖加瓦。

4.2 把握城市的人文与地域特色

建筑物的特色能够显示出城市的文化、风貌特色、人的精神,构建出城市建筑艺术的丰富内涵。为了避免“万楼一样”、“千城一面”的无特色危机,建筑师必须培养出民族文化自尊的态度、城市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创新的精神,注重弘扬民族文化的优势,发挥地域文化的特色,挖掘历史文化的内涵,把握国际建筑业发展的脉搏,以建筑工程艺术来体现出城市所独有的人文特色。

风格是地域的特征,也是城市的特征。各地域、各城市的建筑风格凝聚着当时、当地几乎全部的意识形态的特点。如果无视历史传承、城市特色的继承和发扬,建筑很容易就失去生命力,更不用谈体现城市特色。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世代代发展、演变的结果。在世界的各大著名城市,人们大多容易可以看到代表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而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差别十分明显——所谓“十里不同音”,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各有千秋,这些都为建筑师们提供了独特的灵感源泉,为城市建筑的特色发展奠定了基础。

4.3 建筑物的功能体现城市特色

建筑物是为人类提供工作、生活、休闲等活动的场所,因此,建筑物的功能性是其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功能的完善是为了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建筑在功能取向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城市的人们的个性,生活、活动的多样性,以及在物质和心理活动方面的特殊需求。坚持在建筑中植入城市文化,把握整体,注意细节,完善功能,不仅要提高建筑质量和建筑的美观,还要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自然需要。建筑的适当不再只是满足人们居住最为基本的要求,更不是单纯形式上的摆设,而是要充分考虑当地人的生活规律,注重生活空间的合理搭配,使建筑物既实用、耐用,又舒适、安全。“经济”也不再仅仅是投资金钱多少的问题,还要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出发,把节水、节地、节材、节能的要求精确化、系统化,多使用能够循环利用的建筑方法和材料,推进“绿色建筑”。“美观”也不仅仅是造型和色彩的靓丽,而是要促进外观和功能的协调统一,使人们在体验各种风景和功能的同时,感受建筑的艺术,获得美的享受。

5 总结

对于一个有特色的城市,它的建筑也必定是特殊的。如果一个城市的建筑总是盲目的模仿,即便它拥有极佳的地理环境,丰富的人文历史,这个城市也难免毫无特色,落入俗套。一个完整的城市,必须有其独特的形象代表,这个城市才具备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城市的建筑就担当了这个重要的角色。人文历史的差异、传统习俗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差异与自然地理特征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建筑方向,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决定了城市的建筑发展模式,时代功能的需求决定了城市建筑的发展着重点。并且对于一座一流的城市,其建筑特色也必定是不同的,有其特殊之处。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下)[J].中国园林,2000(2):32—35.

[2] 姚远.中国老旧城区该如何保护[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1(01).

[3] 尹吉.关于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问题的思考[J].江苏建筑,2007(05).

[4] 王朝阳,张建坤,刘志刚.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循环保护研究[J].江苏建筑,2010(02).

[5] 顾伯平.城市建筑特色与文化自觉[J].求是,2009(11).

[6] 杨芸.城市住宅地域性与建筑设计[D].天津大学,2003.

篇5: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如何体现

摘要:在初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历史教师必须真正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做好自身角色的转变,完整准确地把握初中历史教学目标及内容,采用探究式学习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新课程理念;素质教育

新世纪之初,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当前新课程改革给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更新教育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出发点,走出历史教学死记硬背的误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等方面,已成为新时期历史教学的新任务。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在教师教学的转变中,观念是最关键的,它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方式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生发出来的。要通过集中课程的培训和教师自学各种方式,使广大历史教师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课程标准,使教师深入了解历史学科改革的突破点,增加历史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同感。

(一)要确立新的教学观。

新的教学观要求广大历史教师理解、明确教学不仅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的创新与开发的过程。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由教学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教学不仅要重视教学要达到的目的和所获得的结果,而且还要重视为达到教学目的必须经历的过程。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要倡导正确的学生观。

要确立:“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还要把学生看成独特的人,他们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且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各不相同,他们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时,还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教师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和知识强加于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头脑和意愿,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二、实施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历史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中有关“过程与方法”的.总体目标,参照“教学活动建议”,实施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一)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情绪。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导语,采取歌曲导入、故事导入、以旧引新等。比如讲吐蕃时,播放青藏高原(歌曲)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新教材对偏难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就使教师能够把部分时间留给学生。

例如,我在讲授《三国鼎立》时,先让学生在课下搜集相关资料,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课上让学生适时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大家讲讲这些故事,谈谈自己的想法,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既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又培养了学生敢于发表见解的辨别能力,给学生提供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其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编写新课程下的教材的图文。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均有图片资料加以引证说明。这不仅增加了历史的直观性,更改变了以往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为学生动手提供了可能。在讲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让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展示文成公主入藏的盛况,让学生了解文成公主入藏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掌提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段之一。教师向学生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入求知的高度。由于历史的不可再现性,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更要着力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例如,在讲述李冰修筑都江堰时,让学生思考:岷江水流湍急,修堰时怎样才能更加牢固又同时解决防洪和灌溉两大问题呢?此外,我还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有关书籍,分析评价历史人物。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学识!提高了学生能力,使学生在自学中学会了多角度分析历史、认识历史,从而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实际生活中,能够正确认识身边的人和事,更好的融入现实社会中。

(二)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提倡多种教学方式。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汁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过程。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既可以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各种直接交往活动进行,也可以通过印刷物、广播、电视、音像制品、网络等手段开展。

在学习中应该遵循学习的准则,提倡多种教学方式。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及教学条件选择教学方法。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应多层次、多方位地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提供多种辅助性教学材料,以利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特别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开展课堂讨论;举行辩论会;举办历史讲座、讲演会;对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鉴赏并仿制古代钱币、兵器、农具、服饰等历史文物;采访历史见证;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等。

(三)教学及学习手段应多样化和现代化。

教师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历史教学的内容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因素,历史教师有责任通过这些教育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不仅可以从历史教学内容中充分挖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和有意识培养学生的优良情感品质。教师还要发展学生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应共同明确教学目标,交流思想、情感,实现培养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点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善于创设历史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善于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提出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鼓励学生在思想和学习方式上大胆创新;注重探究式学习,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历史或现实问题的能力。

篇6: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如何体现

“作业系统按是指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地设计出来的一套练的方案或题目”,它包括课文的作业、单元的作业,整部教科书学生作业的类型、题型、数量。作业系统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四大系统之一,长期以来却受到研究者的忽视,它的结构和编排往往得不到教材编写者的重视。顾黄初先生认为,教材功能的延展发挥是知识、范文、作业和助读四大系统的有机统一、协同作用,因此在重视知识的优选、范文的精择的同时,应强调作业和助读系统的优化设计。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先生曾说过:“只把课文的典范性看做是语文课本的生命,既不符合现代教材观,也不符合现代语文课文的实际。现代的语文教材观,是既要求遴选典范而恰当的课文,又要求设计内容充实而又富有启发性的练习思考题,还要穿插配合必要的图像,以及编写语文知识等。这时语文课文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同最初的课本的一个重要区别。”可见,作业系统是现代新型语文教材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它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着眼于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要求,提出与闻新课程教材编写的一系列新理念,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材观,开拓了语文教材改革与建设的新视野。作为语文教材的四大组成系统之一的作业系统也必将以全新的面孔来应对课程标准。那么,如何在语文作业系统的设计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呢?本文试从课文后作业的角度来谈新课标下语文作业系统的构建。

新课标给语文作业系统带来的变化有:

一、形式上的变化

1、题型由单一走向多元。作业系统题型单一、陈旧、缺少变化,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新课标提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因此,作业系统的题型应当力求新颖,多样,并尽可能贴近生活中语言运用的实际。只有加强题型的多样性,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的开阔,才能激发学生的练耳、练手、练口、练脑的兴趣。在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作业系统中,常见的题型有注解、答问、论述、列举、概括、归类、作文等等。这多半属于所谓的主观性的题型;有选择、改错、判断、填空、列表等等,这多半属于所谓的客观性的题型。上述种种题型,又可以衍化出种种不同的出题方式,可以通过眼视、耳听、口说、笔述等不通的途径来完成,以利于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的全面训练。以作业系统中的作文为例,就可以改写、仿写、续写、写读后感、心得、评论、演讲稿等多种题型。

2、题量由多到少而精。新课标认为,“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应当少而精”新型作业系统的设计应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减少题量,精选练习,把学生从过去练习题的汪洋大海中解救出来,让学生多些时间来读书,夯实一生的精神基座。另一方面,也把老师从练习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语文教改的实践中去。根据这一原则,教读课文一般可以安排三、四道题,自读课文一般两道题。练习题的设计,一般包括整体感和课文、文笔精华研讨和开放性,拓展性练习。整体感知的练习,强调让学生自主地阅读课文,多数课文都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部分名家名篇则要求背诵。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技能,如熟练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学习圈点批注和做摘录卡片,学习朗读、默读和精读的方法等。文笔精华的练习,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或揣摩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或联系上下文,重点品位语句的含义,以积累精彩的语言,培养语感。开放性、拓展性联系,或进行比较阅读,或联系课外阅读、或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以突出探究、体验。讨论等学习方式。

3.编排形式的变化。新课标提倡“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语文教科书的演变过程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惟有作业系统,几十年如一日,惟一的变化是将原来的练习改为研讨与练习或思考与练习,而在编排上还是沿袭以往的体例(练习一、二、三),缺乏趣味性、灵活性。这种单调枯燥,一成不变的编排,使得作业系统落后于其他系统,难以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成为整本教科书中的一个“败笔”。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作业系统的编排形式,如俄罗斯的教科书,用蓝色数字表示口语和书面语有关的专门练习,蓝色右上角加“*”号表示提高难度的练习,圆黑点表示复习所学材料的作业。英国用“→”来标示作业的要求,用连续的“→→”来标示作业的步骤,用各种色点(红、绿、蓝)标示活动作业的项目。我国教材的作业系统也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编排得更加灵活,富有趣味性。可采用符合的方式,例如:用五角星来表示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用问号表示可以讨论的内容,用感叹号表示需要重视的内容。也可以采用图案的方式,例如:用电脑的图案来表示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题型,用一群孩子来表示合作学习题型。除此之外,还可用不用的标识将练习题分出层次来,例如用深浅不一的符号来表示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

二、内容上的变化

新型作业系统的设计应有助于知识的延伸、拓展。现有的语文作业系统可以说是课文的简短重现,它的内容大多数直接选自于课文、设计的目的也是为理解和巩固课文服务。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新型作业系统应基于这种理念进行设计,从课内出发,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向课外拓展、延伸,力求突出“大语文教育”的特色,呈现出变内向聚敛为外向延伸的开放式设计格局,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延伸、拓展型作业系统设计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①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做“福建”,其内容包括有关作者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其他文体介绍等。

②拓展性练习题的设计,可以单独设题,也可以渗透在整体感知和文笔精华的练习题中。

③相关网站的介绍。可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也可以根据作者进行,还可以根据相关内容进行。如在《论语六则》一课后列出有关孔子的网站

2.注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新课标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以往的作业系统也有思维训练,但大都强调的是基础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的回答多为认知记忆性和推理性的问题,他们只需要对实施或其他事项作会议性的重述,或经过认知、记忆和选择性回想等过程,从事再认行为。至于设定标准或价值观念,据以对事物从事评判或选择的批判性问题,就比较少。创造性思维作为思维能力中一个最活跃、最可贵的因素,它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思考。新型语文作业系统的设计中应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编制这些创造性思考能力的训练的问题时,要考虑以下三个原则:

①问题没有单一标准的答案。

②问题的答案不是仅限于现有的教材内容。

③问题的叙述应以学生的知识为基础。学生在回答创造性思考能力训练的问题时,须将要素、概念等重新组合或采用新奇、独特的观点,作出异乎寻常的反应。如《荷塘月色》一文可以构建这样的练习:设计清华园的荷塘公园。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位于清华大学校园,假设校长在朱自清逝世后,打算以荷塘为中心建设校内公园……如果你去应征,会交上一份什么样的设计图呢?这种类型的问题可以较好地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不是在已经暗示或提供明确答案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或既定的思路思考,求得一致的答案。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并无单一性质的标准答案。

篇7:幼儿园的特色课程有哪些

从目前大多数的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发展状况看,都普遍存在以艺术特长或超前教育作为特色课程的错误认识。俐文教育无论数学领域的《幼儿快乐数学》《三维操作数学》、还是语言类的《经典绘本阅读》、《互动分享阅读》等都是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阶段,从幼儿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为出发点,保障孩子快乐的同时,培养孩子的学习和认知能力,更在将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独立性“脱掉”了华丽浮夸的枷锁,实实在在的让孩子们玩中学、学中玩,乐在其中、成长在其中。

很多家长都非常关心孩子上幼儿园有什么效果,或者说孩子上幼儿园能学到什么。

有的家长重视幼儿园文化课的安排情况;有的家长却觉得识字、算数不利于孩子成长,他们更关注音乐、美术特色的幼儿园,想开发孩子的艺术潜能;还有“蒙氏教育”“多元智能”“华德福教育”等各种理论流派的特色幼儿园,让家长陷入了“选择恐惧”。

面对各式各样的幼儿园课程、教育理念,我们该怎么选?

全面发展是基础

对于这些特色课程,我们还是主张全面发展是基础,不能因为偏重某方面的能力培养,就忽略了其他方面。所以,大家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这所幼儿园能不能为孩子提供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发展的条件。如果一所幼儿园的音乐教育非常好,但是不能保证孩子每天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这对孩子的健康和长期发展就很不利了。

适合孩子的才最好

不过,这些形形色色的课程确实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在我们眼中,没有所谓“正确”或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校,最重要的是要适合孩子的性格。如果您的孩子性格活泼、喜欢运动,那么一个有着大操场和丰富的户外活动的幼儿园肯定会让他更高兴的。

其实在培养孩子拥有一种特长的同时,也是在培养孩子自信,克服困难,抵御诱惑,战胜不良情绪,提高自己做事的毅力,使孩子身心愉悦等等一些做人的优良品质。 因此经过我园园领导和老师们多次教学研究讨论,在本学期我园相继开展了《乐酷搭建》(男孩)、《形体舞蹈》(女孩)、《创意美劳》。

《乐酷搭建》

乐酷积木是儿童喜爱的玩具。小朋友自己动脑动手便可以拼插出变化无穷的造型,令人爱不释手,被称为“魔术塑料积木”。《乐酷搭建》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想象力、结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孩子在活动不会满足于千篇 一律的造型,他有时候会想出一些新的结构,这其实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创造力,不仅如此还能增强耐力及对建筑科学的兴趣。孩子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不停地研究布局、结构,这有利于他们掌握物体形状,辨别空间方位,把握二维和三维空间及其转换。而且幼儿还可以借助搭积木的搬运,堆建,拆除达到训练大动作肌肉的目的。

乐酷作品

《形体舞蹈》

《形体舞蹈》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情操陶冶和智力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舞蹈是通过形体运动,表达人的情感的一门视觉艺术。形体舞蹈不仅仅可以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体态、动作的协调、灵活,富有节奏感、表现力,还有助于幼儿在音乐、动作、节奏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它也对幼儿走、跑、跳基本动作的协调、灵活和动作的美感起良好的促进作用。并还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丰富情绪体验、陶冶情操,让孩子拥有热情、开朗、阳光的性格。

小班

中大班

《创意美劳》

创意美劳是当今美工教学中最富有教育意义并能充分调动幼儿自主能力的艺术活动,在《创意美劳》活动中我们让幼儿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幼儿拥有开阔的思路和主动思考的能力。作品表现形式丰富,不拘泥于材料的限制,没有专业的绘画形式划分,可以运用所有的美术形式进行表达。也充分表达了幼儿的自主性。

小班

中大班

篇8: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如何体现

请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谈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是如何体现我国新课程改革理念的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1)知识、(2)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于高中生物课程的性质,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现行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相比不难看出,标准对于高中生物课程性质的分析更加深入和精辟;对于21世纪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上,标准与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一样,都强调“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以及“倡导探究性学习”,这显然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标准还强调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到了课程理念的高度,使高中生物课程理念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全面。

一下几点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

1.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3.以发展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关乎祖国的未来。新课改是振兴教育,适应国际潮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唯一选择。新课改理念应超前与现实并在现实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师作为课改的实践者,在教学实践中,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新理念,学习掌握新的教育要求和专业知识,掌握新的专业要求与技能,细化课标要求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三维目标”,在课改中实现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与新课程同行,与新课改一起成长。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探索与研究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模式。由于新课改的许多理念最终是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得以实现的,要构建和谐、互助、愉悦的多元交流和相互支撑的鲜活课堂生活,合理有效地开发各种教学资源,教师是推进课改的最关键因素。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促进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行为的创新呢?作者就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上的一点体会,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一、强化学习,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把握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具体表现是:提高科学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即平等对待、同等机会、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倡导“活”与“动” 的统一;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即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因此作者在新课程标准改革实施开始,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学习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内容体系、学习方式和实施与评价,结合学校生物课程教学的具体实际,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课改的理念:

1.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单一接受式教育,难以让学生获得体验、研究和发现的机会,因此,新课改提倡由单一化的个体学习向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实现的。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要创造出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达到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具体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和操作实施过程,使课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主体参与与多层次进行探究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体发展的目标。同时,对于新课改的深入实施,需要教师在教学观念和实践方式上及时进行观念更新,转变思想,以坚实的步伐走进新课改课堂,实施新课程改革,彻底摒弃观望和等待的思想,坚决克服“敷衍、旁观、畏惧”的心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凸显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课标中明确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在教学目标设置上体现多元化,就是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联系,加强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体验式学习,强调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既需要关注教学内容上的要求,促使学生达成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同时也需要关注教学中情感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培养真正的人作为生物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要能够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只是编者、作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共同对话的文本,教师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调整教法,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以发展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过于对工具学科的重视必然会导致应试教育的升级,而生物学科课堂则比较适合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到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生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生物学家艰辛的劳动和大胆的创造,他们给人类留下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财富,他们的科学理念、人格品德,同样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开掘,合理利用,将这些典型的科学史实与生物学科知识相融合,让生物课堂演绎人文情怀。时代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途径也在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的信息传播过程,教与学的过程看似平静,其实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精神就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对知识的研究与探究,着眼于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的探究,着眼于学习方法的指导,结合具体内容联系实际进行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探究过程中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一般性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难点问题合作探究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又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

人的学习能力有多种,有记忆、阅读、感知、计算、推理、分析、归纳、判断等,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传统学校教育中有相当一些能力不仅难以考查,也难有培养的机会,如设计、组织、个性、合作、表达等。其学科课堂重视的只是记忆、阅读、感知、计算和判断能力,其他的学习经验者十分缺乏,更谈不上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新课改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变化,老师作为这场改革的先锋和具体实施者,应该在新课改中以“学习”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当前的教育现象和学习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一改过的唯“分”论,要科学评价学生,要求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要体现出“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精神,注重发展性和过程性评价,教师要欣赏、尊重学生,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而且还使他们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经验。

二、立足课堂,把课改新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决策与具体教学过程之中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新课程需要有新理念支撑,需要教师具有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变“要我改”为“我要改”,并为之付诸于实践:

1.融进去,蹲下来,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中要求,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要与学生一道寻找道理,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如果一个人对认识事物缺乏浓厚的兴趣,那么他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首先融进去,然后蹲下来,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确定参与的方向,激发强烈兴趣,形成主体参与的明确目标,我越来越体会到导语的重要作用,好的导语可以导引和控制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心理定势和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使学生迅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可以说精彩巧妙的导语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如学习“矿质营养”前导问:“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其次是让学生课堂上敢说多说、敢问多问、会说会问,把学习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我在新课改学习中充分认识到,让学生课堂上敢说敢问,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堂质疑探究,提高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钻研知识的兴趣。再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学习内容,产生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意识的强化活用,形成教与学的互相推进。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用谈话、交流的方式,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情感反馈,增强教师语言、表情等教态的亲合力,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变知识点的灌输为引导学生主动、深入的思考。

2.拓展教材外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构建训练体系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大胆尝试以探究、理解、体验、分享与合作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将“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将“给出知识”转向“引向知识”,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只有动起来,以研究者的心态触摸课堂,以实践者的行动改革教学,才能在困惑中追求,在研究中豁然开朗,在实践中分享成功。多年来,我总是要求自己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不断创新,每节课上都有亮点,经常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变换切入的角度,如讲“无性生殖”时,我以绵羊“多利”入题;讲述遗传物质章节时,则从介绍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引入正题。使学生入课便有新鲜感。而在教法设计上则主要是单元整体教学和课堂教学。单元目标从单元整体出发,对单元内课文处理的课时、教法及整个单元的节奏作统筹安排,经过累积――整合--提升――迁移的途径来完成单元教学目标。

实验课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又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安排分组实验时,我改过去的随机分组为有目的分组,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新课标分享与合作的理念要求。课后练习分章节训练和单元训练,建立灵活的训练体系,包括巧妙的题目设计、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标本测试、多媒体图象制作测试以及调查分析等多种形式,深受学生的欢迎。

3.加强外语和信息科学的教育,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新课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它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都是提前数周或数天开始备课,充分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资源优势,尤其是外文资源,制作出精美的课件,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巧妙设计出人与计算机的“对话”,用不同语音提示答题的对与错,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一系列人机交互的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的目的。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整个课堂充满智慧的快乐和创造的喜悦,学生们都情绪饱满、精神愉悦、积极参与、勇于表现,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通过新课标教学,我还体会到加强外语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维习惯,拓宽思维方式,我不仅自己这样做,而且还要和引导求学生跟我走,在诸如生物进化、动物行为以及遗传生殖等一些具有开放性内容的教学中,我总是采用让学生也上网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然后再进行课堂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一个共同效果:外语扩展了他们的视野,信息技术增强了他们对内容的理解和兴趣,知识量与日俱增,对学习生物兴趣的人数也倍增。

4.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恰当评价和正确引导学生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从而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学生最想知道,也最想得到教师评判的。所以,合理公正的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我的体会是:课堂评价要细化、要具体化,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对成绩好的、对成绩暂时后进的;对性格内向的、对性格外向的等都应注意根据对象、场合等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测试评价应灵活,我尝试建立了同学间自评与互评、教师的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这个评价体系使学生们把学到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得到巩固和升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探求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思维方法和应用新知识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进行高中《生物》一章节的知识测试中,我就没有以书本上现成的知识结论作为测试对象,而是利用多媒体制作图象,表现心脏的外部结构和形状,提出“直接出入心脏的血管有几根?”,“哪几根?” “它们里边分别流动着动脉血还是静脉血?” “其生理意义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围绕课本内容思考,结合人体生理发挥想象,收效非常明显。

以上是我实践新课改的点滴体会。我是一名高中生物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践者,坚定新课改方向不动摇,对生物学课改的过程进行一点探索,伴随着高中生物新课改的步步深入,我一路实践一路总结,深深体会到课改带来的春风。我在课改中成长,也在课改中收获,我所带的班连续两年位居会考榜首,辅导的学生多人取得生物科学实践活动优秀奖。同时我也深深品尝到了课改带给我的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无奈。但我坚信新课改是振兴国家教育,适应国际潮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唯一选择。只有改革旧课程才是教育的出路,我会继续发挥新课改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自己的专业素质与课改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梁愈.新课程理念的创新及教育教学行为指南.中学生物教学.2006(7):9-10.2.童庆年.新课改理念及对生物学教师的要求.中学生物教学.2006(11):9-10.3.胡继飞.论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的观念转变.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4.薛广林.新课改背景下对生物教学评价的思考.中学生物学.2004年02期

上一篇:初中有关夏天写景的作文下一篇:节约经典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