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优秀作文

2024-06-28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优秀作文(通用19篇)

篇1: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优秀作文

仰望星空。我是一只渴望自由飞翔的鸟。虽然有金灿灿的鸟笼供我居住,有精美的佳肴供我享用,有富裕的主人的万般宠爱。可是,我是一只渴望自由飞翔的鸟,我婉转的歌声是唱给大自然的赞歌,我漂亮的羽毛需要风雨的洗礼,我明白,对于一只鸟而言,天空才是她成长的地方,华美的鸟笼怎能孕育出天之骄子?

脚踏实地。不,我是一只宠物鸟,一只只能渴望飞翔的鸟,我注定属于娇生惯养。我那因没有锻炼而软弱无力的翅膀并不适合逆风而上,我那尾羽会因为风雨而残落。我不像同伴们那样有足以丰富的经验与能力以养活我自己,更别说成家了。我将踏踏实实地为主人歌唱,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在笼中过完一生。

可是,我每每听到窗外鸟儿们幸福的歌声,看到健壮的翅膀与沾满天空颜色的羽毛舞出的精灵之舞我又是多么的羡慕!若我得以回归大自然,我将历练我自己,使羽毛变得丰满而有力;我将交到许多朋友,与她们共舞抑或是询问些这样那样的经验,一起出外觅食;甚至,我可以与另一只英俊的鸟儿生下一窝小小鸟,幸福地听着她们亲切的叫声。

是的,鸟儿只属于大自然!

我决定飞向广阔的天空,在一天,主人看着我吃饭后,一如既往的慈爱地抓住我,将我拿出笼子仔细地玩弄、观赏着。我突然开始挣扎起来,主人没料到平时一向乖巧温顺的我突然间的暴躁举动,手忙脚乱地想要抓住我,他扯住了我漂亮尾羽上的一根毛,我不管了,既然已经开始决定去做就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来完成目标。我奋力向前一飞,羽毛被硬生生地拔了起来,生疼生疼,可我并不在意。

我真的看见了如茵的草地和娇羞的花朵,我的“英勇”举动引来了一群同伴,我马上加入了她们并交到了很多好朋友。

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立下目标,不妄想,努力去做,我们原来都可以成功的!

篇2: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优秀作文

原始人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除了打猎与捕鱼外,整日里无所事事。于是,每到夜幕降临,看着天空,数着星星,成了人们入睡前最好的消遣!星空对他们来说神秘的,遥不可及却令人着迷!

这些单纯的原始人心里很明白,他们永远得不到天上的星星!但是他们可以每天晚上看着它们入睡,做着拥有它们的美梦!这算比较原始的信念吧!一种自我安慰,也就生出一种生活下去的勇气!在赖以生存的地球上快快乐乐的过好每一天!这就是梦想存在的意义!

仰望星空意味着一个人梦想产生的开始,脚踏实地意味着一个人仍活在现实世界中。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是人不可以没有梦想,否则就像原始时代的人们,单调的,只为了衣食住行而四处的奔波,毫无意义、日复一日的虚度时光,何来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啊?

可梦想离我们是如此的遥远!我曾一度认为,梦想有无与否,都不会影响日常的生活起居,根本就没有现实意义!不如定下一个易于实现的目标才更有冲劲!我这么想也就这么做了。我制定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拥有全新的苹果笔记本电脑!为此,我付出了很多很多!当我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时并没有太多的兴奋。反而有着一种怅然若失的迷茫!那时,我才明白目标一旦实现就不再是目标!它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失去了价值,那么这价值就是引导人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吧!

我终于明白了梦想离现实是如此遥远!因为如果没有这段距离,它也就不再是梦想,所以梦想是不能被实现的!梦想的形成是我们下意识中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在现实世界中抽象化的意志体现。它其实是一种信念。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梦想,如果不予理睬,只看现实就会失去方向,迷茫、混乱的活着;如果肯定自己的梦想就会产生对生活的责任感,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篇3: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人类对哲学的思考、对宇宙的发问始于仰望星空。星空给予我们好奇、困惑、启迪、佐证, 它让我们对世界及自己产生了无限的遐思, 并启示我们脚踏实地地去寻找答案。在浩瀚天地间, 每个人都渺小得如沧海一粟, 正是对星空的仰望, 让无数卑微的灵魂产生了伟大而高远的理想, 并脚踏实地地去付诸实现而成就了伟业。

夜幕广阔而深沉, 其上镶嵌的灿烂星斗闪烁隐现, 激发起人类摘星的欲望, 然而, 越是想接近星空的人, 越不能脱离地面。正如尼采所说:人仿佛树木一样, 树冠越是高大繁荫, 树根就越要深扎于大地。生而为人, 我们不可能离开现实, 所以, 当我们追求精神高度的时候, 也不能忘却泥土的深沉与清香。张爱玲的“平生三恨”, 无非就是“海棠无香、鲥鱼多刺, 红楼未完”。她这三个短语, 将“雅俗共赏”一词诠释得淋漓尽致。仰望星空而追求科学、深悟哲学奥义的人不可脱离群体, 否则, 一旦纵向跃入天际, 脚下无根, 身旁寂寥, 纵使再精妙的科学发现, 也无处施展, 再经典的哲学思考也无人倾诉。到那时, 科学与哲学, 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脚踏实地的人, 总有摘星的一天。而一旦摘星, 有些人就忘却了大地上还有万千同类遭受着苦难。罗素在《我为何而生》中写道:爱与知识将我带入天堂, 而对人类苦难痛彻心肺的怜悯, 又将我带回地面。仰望星空, 让人产生了伟大的理想与深奥的哲思, 但比理想、比哲思更重要的是悲悯的情怀。那些有悲悯情怀的哲人们, 一面仰望星空, 一面俯下身来亲吻大地, 求助同胞。他们的足迹印在泥土上, 而他们的人格光芒却随着夜空中的星辰一同闪耀, 永不消亡。爱因斯坦为避免核垄断将核技术“泄露”给敌方, 钱学森拒绝美国一流的研究条件冒险回国。也许有人不解, 他们为什么要从星空坠落回泥泞的地面, 但没有人能否定他们人格的光辉。

星空的美丽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去跳跃, 地面的坚实便于追梦的人脚踏实地去行走。行走在地面的人离不开对星空的仰望和向往;而摘星的人也无法离开大地的支持与灵魂的回归。仰望与行走, 本就是相依而存, 相辅相成, 不应该被剥离。所以, 不应该有“仰望或行走”, 只应是“仰望与行走”。

仰望星空, 让卑微的灵魂变得高大;脚踏实地, 让虚妄与浮华沉淀为永恒的美丽。

篇4: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喜摄影,爱PPT,在心智障碍领域工作三年,目前尝试搭建性社会学与心智障碍领域之间的桥梁,将性领域的专业人士引入心智障碍领域,为心智障碍者提供服务的一线特教老师、社工及心智障碍者家长开展性与性别等相关内容培训。

毕业后,杜静晨来到了这家带有专业的残障研究色彩,并将先进的理念通过培训、项目等方式带到一线服务机构中的机构。她一直觉得在这个领域工作最重要的是两个字——情怀。“很多机构的创办人,正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经历,才会全身心地投身于这份事业里,并且为之奋斗一生。虽然这份工作在我看来是一份有价值的工作,但它和任何工作都一样,只不过刚好比较适合我个人的特质而已。当然,我更希望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怀。”

杜静晨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个听故事的人,既然如此看重自己的读者身份,其实干什么工作都是体验生活。可是面对互联网+的时代,杜静晨对自己的要求绝不那么简单,她说:“很多传统的公益模式,甚至是项目操作方法已经不再适用,我们需要跳出刻板的方式,尝试接受新的事物,寻找突破。当我意识到,我是一个正在逐渐失去年龄优势的90后时,我想我需要赶上这拨互联网的潮流,去干些热闹的事儿,学习一些技能。”

Q@A

Q: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A:三年里,我看到了太多NGO人的生活状态,他们在不同的社群做着努力,环保的、劳工的、儿童的、LGBT的、残障的等等,我一次次被他们的故事洗礼。社会给予了我主流价值观,命运却让我来反省和解剖自己的思想。我想,不管以后我在哪里,做什么,富有抑或是贫穷,我都会带着这份自省心走下去,如果可以通过行动而改变社会问题,我愿为之努力。

Q:迄今为止,你认为做过的最牛叉的事情是什么?

A:其实,真没什么牛叉的事儿。如果非要说一个,印象比较深的是去年,我给50名心智障碍者和30多名社工、家长分享性教育的内容。那是我第一次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开口谈性,也是第一次和不同障碍类型、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心智障碍伙伴谈性到底是什么。

Q:你怎样看待别人对90后的评价?

A: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可怕的是我们在不了解他们全部的时候就给他们贴了标签。90后还在成长,标签也是动态变化的。

篇5: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作文

我静望着天,沉沉地遐想。云灰蓝,星儿亮。风儿跳着舞,扬起一丛萤火,渐欲辨不清,浅黄与星光。星儿浅窝轻靥,翩翩跳起舞蹈,鸟儿停在檐上,叽喳歌唱鸣叫。星星问月亮:“我跳得好不好”月亮一边点头,一边笑弯了腰。浅浅淡淡,洋洋洒洒,她们旋转跳跃,为大地播洒光芒。黑夜的静谧里,有一抹清风的低吟与树叶的浅唱,袅袅传向远方。我躺在星空下,为童真畅想。

我合上了眼,静静的遐想。变成宇航员,我浮上了天。不约而同地,星儿与我牵起了手,月亮和云彩拉起了钩。“跳吧!跳吧!”夜空的派对里,我们跳起踢踏。脱掉宇航服,摘掉太空帽,我和星星呀,变成了泡泡。这泡泡呀,不怕火烧,飞到那一头,与太阳环绕。金色的夜晚,淡紫的朦胧,交映在天空的幕布上,永远不能忘。小小的心愿,大大的成长。我躺在星空下,梦想里翱翔。

我漾起微笑,甜甜地遐想。微微踮起双脚,背上长出了翅膀。摘下我亲爱的小星星,轻轻种在地上。冒出了芽,结出了果,树上有彩色的花纹,果实是斑斓的小星。摘上几篮来,做成星星饼绵绵软软,星星糖甜甜香香。我把它们呀送给可怜的孩子,失去了故乡。瞧他们为家乡彷徨,看他们纯真的目光!愿战火早日停熄,和平鸽展翅飞翔,孩子们远离饥荒,笑容永映脸庞。我躺在星空下,遐思复祈祷,完美的希冀里,祝福在徜徉。

月亮悄悄沉下,星星隐没了光芒。我缓缓进入梦乡,迎接明天的太阳。只可惜飘向远方的思念,掩不住城市的忧伤!车流与霓虹灯连成海浪,冲刷成城市中永恒的殇。星星们,月亮呀,何时才能与你们再会只盼飞跃层层高楼,穿过重重人墙,于时间的长河里逆流而上,再回那小乡村的星空下——

篇6: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作文

十年寒窗,一展锋芒。烈日流金的盛夏,坐在灯火辉煌的大厅,仰望着台上的准清北学子们,听他们侃侃而谈那些经验与感触。

台上的他们像是天际明亮的星辰——梦幻而完美,又那么遥不可及。尽管如此,脑海里还是闪过了一个念头——几年后,我会不会也像他们一样,站在这个舞台上如他们一般意气风发……

又不禁哑然失笑,这个梦想谈何容易!

可祝源铎说,去年的他,也是这样坐在台下,仰视着台上光芒万丈的学长学姐们,内心也曾如电光火石般,闪过这个近乎不切实际的梦想。而今日,却一样破茧成蝶,成为那站在聚光灯下的人……

不由感慨——梦想,总还是要有的。

梦想并非好高骛远,而是远方引领人前行的火焰与星光。或许星光不够明亮,是别人的不屑,却是自我的一切。或许火焰不够耀眼,别人只看见浓烟,但自我却能看到火光。

温总理曾在《仰望星空》里道:“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在我心中,燃起灿烂的烈焰,响起期望的春雷。”

因为有梦想,所以敢在黑暗中前行,一心一意,只为远方的桂冠。因为有足够疯狂的梦想,就要承担与之相配的重量,那些小风小浪,都能够一笑了之。

但,鲁迅曾言:“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所以,怎能光有梦想?还须乘风破浪。

在人生的低谷中,无数魑魅魍魉,令人防不胜防。在现实的沉浮中,梦想的光也许很微弱,皇冠的重量,也常常超乎想象。但,心有信仰,脚踏实地之人,就能在黑暗中成为自我的太阳。

就像三毛说的,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黑暗不会致盲,绝对的光明才会。当看清了自我身处的黑暗,慢慢平静下来,放低姿态,停止抱怨,不再眼高手低,而是埋头于数学的错题重做,语文的每日阅读,英语的单词背诵……等熬过去时,就会发现,自我所有的光明,竟然都来自于以往那些没有打倒你的黑暗。

如此,那过去了的,才能成为亲切的怀恋,如此,黑暗才是财富,才是伏笔,才是于此刻助力成长,于未来收获感激的。当我们坚定地做好自我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时,就会获得一种平静和持久的力量。脚踏实地迈好自我的步子,每一步,也许都很迷茫,但每一步,又都踏实而心安。

珍惜每一次仰望星空的豪情,脚踏实地的足印,笃学不倦,不负韶华。那些抓住梦想的人,都不曾放弃奔跑。譬如汤凯麟,人们只惊艳于他以化学竞赛两度金牌的战绩保送北大,入选国家集训队的殊荣,却忽略了他厚厚的笔记本,无数的习题册,外出竞赛时火车上依然刷题的身影,还有图书馆里名曰“打发时间”的专注。

如此,便无须感慨于他们的成功,折服于他们的成就——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仅有以仰望星空为动力,脚踏实地去前行的人,才能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一鸣惊人。

抬头,以他们为星辰,我欲仰望星空,追逐梦想。

篇7: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高中作文

人类对哲学的思考,对宇宙的发问始于仰望星空。星空给予我们好奇困惑、启迪、佐证,它让我们对世界及自己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并启示我们脚踏实地地去寻找答案。在浩瀚天地间,每个人都渺小得像沧海一粟,正是对星空的仰望,让无数卑微的灵魂产生了伟大而高远的理想,并脚踏实地的去付诸实现而成就了伟业。

夜幕广阔而深沉,其上镶嵌的灿烂星斗闪烁隐现,激发起人类摘星的欲望,然而,越是想接近星空的人,越不能脱离地面。正如尼采所说:人仿佛树木一样,越是高大繁荫,树根就越要扎根于大地。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离开现实,所以当我们追求精神高度的时候,也不能忘却泥土的深沉与清香。张爱玲的“平生三根”,无非就是“海棠无香、鲋鱼多刺、红楼未完”。她这三个短语,将“雅俗共赏”一词诠释得淋漓尽致。仰望星空而追求科学,深悟哲学奥义的人不可脱离群体,否则,一旦纵向跃入天际,脚下无根,身旁寂寥,纵使再精妙的科学发现,也无处施展,再经典的哲学思考也无人倾诉。到那时,科学与哲学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脚踏实地的人,总有摘星的一天。而一旦摘星,有些人就会忘却了大地上还有万千同类遭受着苦难。罗素在《我为何而生》中写道:爱与知识将我带入天堂,而对人类苦难痛彻心肺的怜悯,又将我带回地面。仰望星空,让人产生了伟大的理想与深奥的哲思,但比理、比哲思更重要的是悲悯的情怀。那些有悲悯情怀的哲人们,一面仰望星空,一面俯下身来亲吻大地,求助同胞。

他们的足迹印在泥土上,而他们的人格光辉却随着夜空中的星辰一同闪耀,永不消亡。爱因斯坦为了避免核垄断将核技术“泄露”给敌方,钱学森拒绝美国一流的研究条件冒险回国。也许有人不了解,他们为什么要从星空坠落回泥泞的地面,但没有人能否定他们人格的光辉。

星空的美丽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去跳跃,地面的坚实便于追求梦的人脚踏实地去行走。行走在地面的人离不开对星空的仰望和向往;而摘星的人也永远无法离开大地的支持与灵魂的回归。仰望与行走,本就是相依而存,相辅相成,不应该被剥离。所以,不应该有“仰望或行走”只应是“仰望与行走”。

篇8: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

近日, 一名曾经的县理科状元、考入重点大学的高材生, 因大学毕业后没找到理想工作而四处流浪的新闻引发广泛评议。虽然据最新消息, 故事的主人公已与某软件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 但这件事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值得深入反思。

站在就业“十字路口”的大学毕业生们应该反思。“如果找不到喜欢的工作, 我宁愿不工作。”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不少大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就业观念。如果这样的就业观念不及时转变, 只知道“仰望星空”胸怀理想, 不知道“脚踏实地”认清现实, 美好的愿望就难免会屡屡碰壁。

承担着教书育人重任的学校应该反思。有的学校单一注重学习成绩, 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进而造成部分学生满足于高分考名牌大学, 在培养创新思维和开拓能力等方面却动力不足。再加上目前有些教育内容适用性不强, 不接地气, 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就业难, 这已成为当代教育的短板。

社会和家庭也应当好好反思。长期以来, 对于“高考状元”和考上大学的“天之骄子”们, 社会舆论多是一片赞誉声, 描绘出大好前程, 而对于今后前进道路上可能布满荆棘坎坷、可能遇到困难挫折, 却缺乏教育和引导, 也使得很多年轻人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反思并不是要“打棒子”, 而是要总结经验教训。无论是“高考状元”还是普通的大学毕业生, 步入竞争激烈的社会, 即使遇到一时的困难或挫折, 都不应该在唉声叹气中消磨意志, 荒废生命。只有不胆怯、不逃避、不钻牛角尖、放低期望值, 踏踏实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 一步一个脚印向自己的理想努力奋进, 在实现自我与回报社会中取得双赢。真正仰望星空的人一定是根植于坚实大地的。同时, 家庭、学校、全社会也应齐心协力, 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人生教育和挫折体验, 增强其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篇9: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

关键词:文章;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09-01

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这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作文课不能强化外在能力技巧的操练,而丢弃内在的文化熏陶与生命情感的滋养哺育。否则,失去放飞心灵的生命欢歌和享受课堂文化的精神熔铸,不可能写出高水平的文章。

《生命的化妆》中,林清玄借化妆师之口,通过化妆的四种境界——最高明的、次级的、拙劣的、最坏的,引发至文章境界:“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这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作文课不能强化外在能力技巧的操练,而丢弃内在的文化熏陶与生命情感的滋养哺育。否则,失去放飞心灵的生命欢歌和享受课堂文化的精神熔铸,不可能写出高水平的文章。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夯实了文化的底子,才能厚积薄发。作为重要的积累手段,阅读时要注重积累精神资源——表达的范式、品味的经验、情感的体验。要出乎其外,将习得的知识内化,通过自我积累与自我建构,打好“精神的基石”,获得能力的迁移。

有效的阅读,不仅是接受吸收,更是创造。我们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依托文本,走进作家塑造的世界,重温高端体验的同时,进行系列作文训练,以期仰望作文高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你在讲解大纲规定的新教材时,就应当用大纲以外的知识的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学生感动于文中史铁生与他母亲的亲情,感动于史铁生顽强的精神的同时,我呈现史铁生的相关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史铁生,从中寻求到一些精神上的力量,寻求到一个精神上的支柱。因为,史铁生和他的作品是最真实、最鲜活、最典型、最常用、最感人至深的素材。在2010年,这位“让历史铁一样生着”的“生命的舞者”——史铁生离开人世之时,学生们纷纷成文——《人,在追求中闪光》、《点燃生命之灯》、《读<命若琴弦>有感》、《订做一副翅膀》、《感谢生活》、《坚持,我的选择》、《守住灵魂》、《守望生命》、《站在文学的入口》、《聆听生命的弦歌》、《绽放》……从思想的引领者、人生的智者、生命的舞者、生活的强者等方面来深深怀念这位浇灌着我们心灵之花的文学大师。

《唐诗宋词》选读文本为我们精选了诸多名篇,可以丰富我们情感世界,提高我们文学修养。学习孟郊的《游子吟》,要求学生根据“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细腻心理描写,想象母亲心底涌动出的难以诉说的情愫。学习张籍《秋思》,分析作者如何借助寄家书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刻画,真切地描绘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进行这方面的作文训练,可以使叙事变得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赤壁赋》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创作的名篇,讲究辞采,体物铺陈,句式长短不一,用韵错落有致。期间还创作了豪放派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中国古代有诗人‘穷而后工的说法,苏轼正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名篇。你如何看待‘穷而后工这种现象?你能从古代文学家中举出哪些类似的例子?”这些作文训练方式,提高学生语言的表现力,锻炼思维力,增进思想的深度。

篇10: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高中作文

温家宝总理说:“年轻人,既要敢于仰望星空,也要学会脚踏实地。”这既是温总理对年轻人的殷切期盼,更是个人甚至国家得以发展和强盛的重要前提。

仰望星空不是妄自尊大。希特勒妄图称霸全球,以失败告终。拿破仑怀揣征服欧洲的野心,最终倒在了滑铁卢战役中。日本企图三个月灭之中国,却也在投降书上签了字。仰望星空不应是夜郎自大,而是以脚踏实地为保证的。周总理能够在黑暗的旧中国拥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正是因为他有脚踏实地从事革命事业的毅力,有必胜的信心和打持久战的恒心。可见,仰望星空要以脚踏实力为保障,我们不仅要抬起头,将自己的希翼寄托在满天星辰中,也要保证自己能够立足于这坚实的土地,将自己一步步的足迹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脚踏实地也不是盲目努力,毫无目标。为何高中生们报志愿时苦于大学专业的选择?为何众多大学生在毕业后失去方向,碌碌无为?为何在人才稀缺的社会中依然有不计其数的“海归”变成“海待”?难道是他们荒废学业,荒废光阴?其实不然。只是他们过于执著于埋头苦干,不曾抬眼去注视那广袤的星空。更不曾将自己的理想化作一颗星,点缀在未知的天际。故而,脚踏实地要以仰望星空为前提,人只有有了目标有了理想,才不致在无限大海中迷失方向,也不致在各种挫折面前轻易倒下。

由此,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不可偏执其一。我欲仰望星空,追求“鹰隼诚翼,风尘吸张,奇花出胎,矞矞皇皇”般的壮阔,须具备脚踏实地的毅力和恒心。我欲脚踏实地。追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境界,则须拥有仰望星空的志向和抱负。二者并行,方可成就理想走向成功。

篇11: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高中作文

--题记

千百年间,浩瀚的苍穹繁星闪烁,神秘莫测,这一切看似那么遥不可及,与地球上的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但,仰望星空,从嫦娥奔月,后羿射日这些神话故事开始,人类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星空的探索。今天,那一艘艘不同国家的航天器正在飞向遥远的火星和更远的外层空间,人们也可以登上月球,在星空宇宙中漫步。这个过程,历经了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心血,但人们拥有“飞天”的梦想,从未放弃过。而这一切,都是源自心中的梦想。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如果没有伟大的志向,没有坚定的信念,那么我们人生路上就将缺失一道最美丽的风景。对于我们而言,梦想它必不可少。梦想,是一种希望,让人们拥有前进的勇气。

我们伟大的总理周恩来,少年就怀大志,立志要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在他年少时,起早贪黑,无论饥饿,也不管自己的身心,仍然坚持读书。正是这种梦想,给了他前进的动力,铸就了他惊人般的毅力。终于,在不懈的努力后,他成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指引着中国人们,走向独立,走向强大。

梦想是那么美好,是那么重要。有了它,我们可以在黑夜中找到前进的道路;在狂风暴雨的海面上,找到人生的风帆。但是,要达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刻,只有脚踏实地,这才有可能。

人类飞天的梦不是仅仅靠梦想而实现的。而是几代人的脚踏实地的奋斗,一点一滴的积累,才会有今天的成就;伟大的周总理,不是仅仅有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梦想就成为伟人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拼搏与努力才成为一代伟人。因此,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

篇12: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初三作文

——题记

有人说应该学会仰望星空,否则会目光浅短;有人说应该学会脚踏实地,否则会一无所成;但我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应该仰望星空,还应该脚踏实地。因为,仰望星空会是我知识面变宽,脚踏实地回事我踏踏实实走完人生的全程。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其实一个是寻找梦想一个是实现梦想。两者之间没什么矛盾之处你可以说仰望星空,是为了树立目标寻找前进的方向,而脚踏实地则是为了进一步的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我认为两者之间都必不可少。

今天的我们,已经没有了生存的威胁。所以我们每天并不必仰望星空,猜测着明天的天气,也不必每天脚踏实地,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捕捉猎物。但我想,我们还是应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古人仰望星空,观察雨,雾,雪,水的形成。食物丰沛使我们不必寻找水草肥美的天堂,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想去的地方。古人仰望星空,在今夜的仰望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

我们仰望的星空,确定梦想的方向。

我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在茫茫的大草原上,向远处眺望一望无际,。只有长长的地平线,我便走啊走啊,走不到尽头。我想这天就意味着梦想,但我们无法飞翔,直接接触梦想,不过我们可以脚踏实地,走向地平线,在那里,我们我伸伸手就能够到星空。地平线就是,梦想交汇到现实的所在,就是我们心中想去的地方!

脚踏实地,走向地平线,实现梦想。

仰望星空似乎是求索者的姿态,然而在仰望星空中,好似,能看到各种其妙的东西,但就是看不到我自己的影子。在一味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自我也被蒙蔽。好似追求越高自己就越轻。慢慢的也就没有尊严了!

然而,脚踏实地这种地面上的姿态,无疑更加深刻。因为此刻,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脚踏实地也是一种创造。创造的是自己的财富、经验、与水平。只有先获得一种自我的认同,才能被别人认同、被整个世界认同。也只有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尊严。

仰望星空,超越现实束缚自己的梦想。

篇13: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优秀作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方式,创新人才

近年来,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极其迅速,而信息化教育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说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实大家都不陌生,教育界关于该论题的观点、看法铺天盖地,但要真正弄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来龙去脉及未来发展方向,首先要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内涵;其次透析过去,立足现状,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沿着整合目标走下去,那么未来之路必将是宽广的。

一、回归原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说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因而整合的目标就可以定义为:通过整合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方式,有效地改善教与学,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上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能深刻、透彻领会到整合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追溯过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

追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起源应该是随着“计算机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际上就兴起了“计算机文化”这一说法,随即我国的教育部门也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始开展计算机教育活动。到了90年代随着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的日益普及,“计算机文化”这一说法也就随之发生了改变,“信息文化”、“信息技术”等说法相继兴起,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健康发展。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纵观整个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初雏形只是计算机文化和计算机技术。在这个阶段,人们重视的只是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运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CAL(计算机辅助学习),办公自动化等都是这个阶段炙手可热的。但此时只是简单技能的应用,改变的只是教学的一些手段和方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根本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结构,只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补充、延伸和完善。在这种背景中,众多教育者对计算机教育进行了反思和探究,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从此,文化素养论逐渐兴起,IITC(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运而生。

三、立足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到今天仍处于初级阶段,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种种误区。

(一)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内涵理解不透彻。

现在仍然有许多的教育工作者,认为所谓的“整合”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穿插其他学科的知识。就拿我所教的高中信息技术来说,在讲授信息查找的章节时,信息技术教师通常只是把搜索的任务设为其他学科的内容。比如,搜索某一句古诗的详细信息;搜索某一处旅游胜地的相关情况等。这样就认为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地理等其他学科的整合了。其实整合的内涵根本不在于此处流于表面的任务内容,而是学生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是如何主动探究任务的,完成任务的,有时候甚至没有完成任务也无所谓,关键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分析,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学到了方法,知道了正确的或者错误的方法,促使以后更主动、更好地学习,这才是整合的真正目的所在。

(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抱有悲观论调,认为其实际效果不大。

在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他们认为与其花时间搞这么多技术、工具、课件,不如在教学中多讲,学生多练的效率高。而且有时候整合会把教学内容表现得太形象、太直观,学生就不需要通过思维和想象等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反而使得学生动脑思考的机会减少,从而降低了学生思维的能力。于是很多教师就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实就是个空架子,只是表面漂亮,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多大的作用。在现实的教学中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存在,整合是把“双刃剑”,但不能因此而有悲观、极端的论调,从此就否决整合之路,这样整合就会有“因噎废食”的感觉。

(三)理解整合的内涵,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由于种种阻力而妥协、将就。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长期的、艰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阻力、困难。很多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都反映由于平时工作量比较大,在教学中根本没有余力每一节课中都进行整合,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在平时的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只有搞科研活动,或者开公开课的时候才会花大量的时间做一个漂亮的课件,考虑到教学活动中的整合意义。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更要加强教育者的整合观念,让广大教育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对整合充满希望,并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定地走下去。

四、仰望未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未来之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将是一条光明之路,但从当前整合的现状看,走好这条路还需要付出诸多的努力,在教育实践中要不断地探索、反思,寻求整合的正确途径。

(一)改变传统观念,以先进教学理念为指导。

既然整合是一场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就必须摒弃传统的落后的教学观念,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多年的实践使得教育者习惯了教师为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学生很多情况下都是被动地接受,这与整合的目标是相悖的。我们的整合强调的是高层次的融合,也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运用于教学。整合之路要走下去,就一定要改变观念,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既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营造“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环境。

(二)提高教育者综合素质,培养信息技术能力。

整合是否有功效关键是看施教者如何进行整合,换句话说整合的效果直接受施教者自身素质的影响。只有教育者工夫深,整合才能事半功倍。那么应该如何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呢?关键是学习。让广大教师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学习高水平信息技术技能,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开发整合的人力资源。例如,在校,很多教师都参加网上的在线培训,PS、Flash、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定西市安定区东关小学,甘肃定西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对于当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应用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开放性,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能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是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整合误区整合要点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既是20世纪科技发展的结晶,又将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既是重要的社会通讯工具,又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与手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 关于课程整合

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强调各个学科领域的区别和界限,从而防止各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整合性的根本在于它的学科交叉性和它支持知识联系的整体性。它们之间显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正如国外一些教育家所指出的,课程整合指的是“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地联系起来的专门努力”。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认知工具的本质使它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其他学科而独立存在,只有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其他学科内容的过程中,才能彰显信息技术工具的强大生命力。

从浅层次看,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整合,是以其PPT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学习使得教师的技术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同时很多其他继续教育的机会也使我们提高了素养。

(三)提高教育物质条件,重视教学资源建设,改善现代教育环境。

软硬件的完善,高水平的现代化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物质条件。没有这些物质支撑,整合就是“无米之炊”,纸上谈兵。所以学校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软硬件的建设,创造现代化高水平的教学环境。计算机、投影仪、电子白板等现代化设备的投入使用必能使整合锦上添花。物质条件改善后,整合还要注重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现在很多学校都建立了教学资源库,把教师的优秀教案、课件、珍贵的资源都集合在一起,要知道整合并不是要求所有的教师都制作出独一无二的多媒体课件,写出与众不同的教案,而是要对众多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理和利用,为自己的教学服务。物质条件提高了,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环境就会得到大大改善,整合就又向前迈了一步。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未来之路,我们充满希望,

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或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从而既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能力,通过促进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使之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使得信息技术成为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从深层次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创造一种新型的教学授递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教学结构变革的主要标志是师生关系与师生地位作用的改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可能。这正是素质教育目标所要求的,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大力倡导、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因。

二、和谐教学结构的构建

1. 整合误区分析

当前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以下问题:不清楚为什么要整合、什么是整合和如何进行整合,如把信息技术的使用认为一种时尚或上级号召,或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相加,作为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甚至扩大化地不管学科与教学内容的实际,言必“多媒体”、“网络高科技”,或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通过其他学科进行有效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在应用过程中,由于一味产生依赖性与使用过度化(CAI的泛滥),甚至出现了机器代替人这种新的专制化问题。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点

(1)教学结构整合: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要密切关注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通过其教学功能的积极发挥,做出有利于教与学的有机组合与调整。还要注重单双向型“媒体—学生”、单双向型“教师—媒体—学生”等教学模式的单独使用或多种并用实现课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整合是一项长期的、艰辛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强调的是一种观念、方式的变革、融合。在整合之路上,我们既需要仰望星空,同时又需要脚踏实地。只要自信地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路上,我们必将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上、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1(8、9).

[3]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访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9).

[4]鲍海军.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再认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11(8).

篇14: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超越,是我们给予高考中的自己最好的礼物。如果把我们向往的生活比作一个小岛,超越则是一条平静的航道;如果把生命化为一片土地,超越就是那粒通向秋天的种子……一个人可以出身贫贱,可以遭受屈辱,但绝不能缺少超越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你就会失去行走的能力,永远也抵达不了本可以抵达的人生大境界!

一个15岁的男孩,为了逼迫父母出钱赞助自己学习音乐,有朝一日当上歌星,不惜割腕自杀、离家出走,最后,流落到收容站,彻底中断了学业。

一个45岁的中年男人,在繁华城市的城乡结合部,住着不到十平米的出租屋,每天为了生存,苦苦挣扎。他与那个15岁的男孩唯一不同的是,每天早晨,在熙熙攘攘的锅碗瓢盆交响曲中,他,臂膀上搭一条白毛巾,支着帕瓦罗蒂的姿势,高歌一曲《我的太阳》。

与少年一样,中年男人40多年来,心中始终都藏匿着一个瑰丽的音乐梦,不同的是,这一路走来,他的音乐梦已融化成血液流淌在琐碎平凡的日子里,而那个少年的音乐梦,却被个人的虚荣和好高骛远所戕害。

一个15岁的少年尚有机会从弥天大梦中醒来,而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人,中梦想的毒太深,等到迷途知返的时候,才知道,积重已然难返?

我认识一个流浪男歌手,年过三十,一直矢志不渝地在皇城根下做着北漂。他全部的生活来源皆出自女友那拮据的工资和寡居妈妈那点可怜的退休金。女友想结婚,哪怕裸婚,只要他有个正常的职业即可。母亲想看到儿孙绕膝,哪怕他一事无成,只要他能够懂得脚踏实地。女友与母亲的这点最简单最基本的要求,流浪歌手却都不能满足。他一再叫嚣:我距离成功只有半步之遥了,为什么你们就没有耐心等待?

在所有梦想狂人的眼里,只要愿意等待,梦想总有一天会施与怜悯和恩宠,自己总有一天会完满实现命运的超越。可梦想不是慈善家,永远不会因为哪个人表现得过分可怜就悲天悯人地给予关怀。它需要的从来都是板上钉钉的成功份额,比如才华,比如勤奋。

还记得多年以前,央视做的一期特别纪录节目——《小人物的梦想》,报道过一个来自西安某山区的女人的故事。那个30岁的女人从小到大的梦想就是走出大山,像个职业女子那样去生活。可彼时的她,有需要照顾的老公,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大片需要打理的农田。走出大山的梦,对于一个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山里女人来说,不仅遥不可及,而且也不现实。

十年之后,我再次在电视上看到了这个女人的故事。此刻的她,满脸都是骄傲和满足。她没有走出大山,却在距离村子几十公里远的县城里做了一名售货员。当年,要想成为都市白领的梦,散是散了,但取而代之的,却是更贴近生活更具现实感的圆梦的风景——她终于看到了山外的风景,也终于有了自强自立的平台。

所有梦想,都像高高飞在天空的风筝。是一直仰头看着风筝越飞越远,还是尽可能地拉回牵住的线,让梦想接近地面,具有踏踏实实的烟火感?这是所有人都有可能面对的人生命题。毋庸置疑的是,梦想只有接近地气,才能更具有生气和活力,也才能赋予超越命运的条件勃勃的生机……这些营养与厚重,只有地气能给,也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行得通。

篇15: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作文

北极燕鸥,一种追逐光明的鸟。他们热爱阳光,热爱温暖,拼尽全力的去追求。为了一年两个夏天,他们从南极飞到北极,从北极飞到南极,不惧困难,不畏危险,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只凭单薄的身躯,一双渺小的翅膀,一份坚贞不渝的信念,不撞南墙不回头,将一生都献给了自己忠实的信仰。上帝只给了他们一双翅膀,他们用它一往无前的飞翔。他们在用生命宣告:“给我一双翅膀,追逐生命的阳光!”

这,就是逐梦。就是对梦想星空的仰望,它可以让最渺小、最平凡、最脆弱的力量变得无懈可击、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董卿,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站在春晚的舞台上以典雅的微笑和过人的智慧博得观众一年又一年的喝彩。突然,她想要创新,她想要展现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于是就有了《朗读者》。你以为很容易吗?不!12集的节目长度,超过一年的奔波、忙碌:找赞助、请名家、写方案、剪素材……在接近两年的筹划时间里她哭的次数比过去十年的总和还多。可她没有放弃,脚踏实地奋起反击,拼尽全力,勇敢坚毅的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胜利。

梦,美好,灿烂,令人憧憬。但追梦的过程,痛苦,艰难,难以忍受。这两年来,高考生、大学生因挫折跳楼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他们在逐梦的过程中被现实无情地击倒,便一蹶不振,寻死觅活。所以只有真正坚韧、百折不挠的英雄才披荆斩棘,走到了最后。是啊,逐梦不是像童话故事一样水到渠成,而是像百二秦关终属楚一样困难。经历更疯狂的暴风雨,才会有更美丽的彩虹。

刘媛媛说:“nozuo,nodie,就nolife!”因此,新时代的年轻人们,让我们继续坚持和忍耐,因为苦心人天不负,只要我们在梦想上保持“恒温”,奇迹之吻终将印上你的额头。

篇16: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作文

儿时,她是吴刚永远伐不完的桂树林,她是嫦娥那神秘的广寒宫。长大了,她苏东坡高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加加林的绕月环形,是“月亮代表我心”的受人爱慕。此时,雪在寒夜中独舞,月在暗中叹息。人类何时才能完成今生的梦想。那冰冷无比的月球,何时能成为人类眼中的另一个水球,另一个天地,另一充满美好的世界。那时我愿化作一缕清风,轻轻地吹散她的忧愁,给她欢乐与清凉。我愿化作一片彩云,永远依偎在她的声旁,直到天荒地老。月球爱你一万年。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人一个庸俗的名词,可是自从盘古开天辟地,能有几个人正真理解人生的价值。地球自转一次就是一天,公转一次就是一年,时间是何等的珍贵。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岳飞精忠报国,是陶渊明南山采菊。我们要的是脚踏实地,而不是还没有学会走,就想跑了。我们要的是持之以恒,而不是滥竽充数。从前年之前望着鸟儿遨游天际,心里想得太多太多,便问自己为何不能飞,今天登月已成现实。人类前世脚踏实地,踏出了今世的幸福。我在异度空间里,幻想着未来,美好的未来。畅想着千年之后宇宙的模样。那是人类的足迹遍布宇宙,这一切让多少人失去生命,让多人折痛隐形的翅膀。可幻想目前终究是幻想,想要成为现实。还要走一定的努力。付出了,你才能得到。

他又叫银月,他浑身浴血,奥林匹斯山是他的宝剑,火卫一,火卫二是他的左刀右剑,陨石的摧残并没有使他退缩,他无坚不摧,无人能挡,他那把剑永远指向前方。他那锈红色的身躯吸引了多少学者,流星火雨多少次让地球重生。又有多少人买下了去他那的单程票。宝贵的数据,代表这又有人要牺牲。我用肉眼看不不见你,责怪自己没有望远镜,但我始终相信我的感觉,黑色夜空释放着一种想念。我努力闭上了双眼,感觉着自己所看不见的世界。我幻想看得见天边,幻想着他那不老的容颜,幻想着地球的孪生兄弟。虽然爱不会永远,但我的梦回一直传承下去,直到海枯石烂。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登月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要善始善终。每次开始都昭示着最终的结束,而每次结束有意味着新的开始。春天去了,还有再来的时候,花谢了,还有在开的时候,云散了,还有再聚的时候。不要在开始中期待太久,不要在结束时留恋太多。有一劳永逸的开始,跟会有无法拯救的结束。要学会,该开始的要义无反顾的开始,给结束的要干净利落的结束。尘埃在空气中凝结,最后生成磅礴的云雨,沙石在蚌中打磨,也可以成为迷离的珍珠。有时渺小的开始,也能成就宏大的事业,平凡的开始,可以走出伟大的未来。

篇17: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作文

而正是这样的一个小小的愿望,为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动力。

我热爱阅读,喜欢领略文字带给内心深刻的震撼,更爱用一笔一纸描绘自己的真情实感。我时常幻想有那么一天,我可以自由支配我的时间,一整天呆在图书馆里,没有学习与生活上的困扰,只有书藉与文字,没有过多的束缚,不必看那些枯燥的课本,只是吸收语言的魅力,品味书香的浓郁,那该有多美好……

但这毕竟只是梦想的蓝图,立足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为了梦想中的大学生活,进入初三后,我开始逼着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步入初三便主动上交了手机,补习功课,每天上课都全神贯注地听,不懂就问同学和老师,考试失利也不会气馁,而是总结经验,确保下次不会再犯,不骄不馁,不急不燥,便是我到了初三的改变……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必须更加努力,全身心投入学习,因为只有好的成绩才能上好的学校,以后才会有更多的选择权,过自己向往的生活。

篇18: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优秀作文

学生的关注点包括:

1.关于月球(包括月球环形山、月球表面温度、没有空气及与 地球关系等)

2.关于太阳系(包括火星、金星、木星、土星、冥王星等,不包括 太阳和地球,但是讲到流星)

3.关于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银河系特点等)

4.关于宇宙(包括宇宙大爆炸、光年、星座、北极星、黑洞、白 洞、虫洞等)

这一课,学生没有关注的点为:月相形成原因、太阳特点、地球的特点、日地月三者的关系等。

地球空间单元的概念就是在一次次的观察和建模中逐渐清晰起来的,而脚踏实地地观察和记录,是进行一系列建模的基础,同时对学生兴趣的开发、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全面体验观月,感知天文

1.引领学生长期观察月相变化

学期伊始,教师就确定本学期的重点观察对象为星空,同时, 提前学会使用星座图,学会利用星座图观察星空,确定星座位置。

我把学生按照兴趣分成几个观察小组(可以是朋友,可以是同桌,也可以是邻居等),每天早晨或傍晚7:00,观察并记录月相的形状、相对建筑物的位置(提醒学生,按照农历的日期记录),用简图画下来或拍下来,并在每节科学课上展示,教师及时进行奖励。连续观察两个月以上(以防天气变化,连续几天看不到月相),直到上“月相”一课集中展示。

2.及时解决观月中遇到的问题

收集学生在观察中遇到的问题,用即时贴的方式征集答案,预热对月相形成的思考,教师也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观察要求,引领学生思考。

古诗中描述的月相是农历什么时候的月相?

月亮圆缺一次的周期是多少?

为什么有时候能在白天看到月亮?

你看到连续几天的月相亮面有什么特点?

在实际操作中,我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2015年春天连续一个多月的阴雨使第一个月的月相观察成为泡影,偶尔一天晴朗,我立即让学生观察记录,但还是没法形成规律:3月11日~13日(农历二月十九~二十一)天晴,接近下弦月,没有看到朔。3月24日~ 28日(农历三月初三~初七)接近上弦月。4月6日(农历三月十六) 上“月相”新课。

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调整了记录方法:全班每个人都去查找自己农历生日的月相,并剪下来,在教师的帮助下贴到观察图上, 结果我们就有了一张比较完整的月相图。

3.充分暴露前概念,提供新的证据

在学生没有充分认知月相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描述月相?我还是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点———自己生日的月相入手。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月相排列在黑板上,但是,无论是形状还是亮面朝向都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这恰恰也充分暴露了学生的前概念。

这时,我把一张全月月相图投影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对照,重新排列,并提醒学生说出他们调整的依据: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上半月的月相亮面朝西,并逐渐变大变圆,下半月的月相刚好相反,亮面朝东,逐渐变小变缺,直到朔日看不到月相。

同时,教师还需要提供新的证据:每天同一时间观察月相,月亮的位置每天都会往东移一点点,周而复始。进一步提问:这说明了什么?你能试着解释一下吗?

在学生初步提出猜想“月相的形成与月亮绕地球逆时针运行有关,并且月亮是靠反射太阳光发亮”后,利用动画再现学生的猜想,并请学生思考:你看到所有月相的变化形成了吗?月球和地球、太阳的相对位置有什么特点?月球怎样才能发亮?

三、指导建立模型,深化概念

要建构学生宇宙单元的概念,不能停留在教学知识和概念上, 要充分利用模型来模拟天体星系等的运动,这是由地球空间单元的特殊性决定的。本单元,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证据来模拟天体的运动,建立天体运动模型,从而建构概念。

1.月相形成模型

在充分认知和猜想的基础上,教师提供黑白半球教具,要求学生和同伴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月相变化。在建模前,教师先和一位学生进行互动,其他学生对照动画进行修正,如月亮的亮面始终朝向太阳,并围绕地球逆时针转动,观察者面向月亮等,这样就为模拟实验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教师进行指导。各小组完成模拟以后,我们又改用两位学生的脑袋模拟月相变化过程(脸的半个球面为亮面,头发的半个球面为暗面),其他同学判断四个特殊的点,会出现什么月相(朔、上弦、望、下弦),这样新的概念就形成了。

2.日食、月食模型

2009年7月22日的日全食是一次全面普及日食的好机会, 我本人也是当时迷上天文的。于是,在制作PPT时,我把那时的记忆重现在学生面前,精美的日食全图、十八般兵器观日食等勾起了学生美好而深刻的回忆,同时,日食观察的注意点、日月食的类型等知识也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认为日食或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利用模型模拟日食、月食形成,是本课的重点。教师只要提供合适的材料(手电筒、地球仪和小球),放手让学生探究,他们一般都能自主设计、分工合作,通过建立模型、交流讨论等活动自主得出结论。这样既能保证学生获得概念和经验,又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3.太阳系模型

太阳系的概念是在建立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建模前,辅以简单的动画演示,可以看到太阳系的整体运行状况,初步形成学生对太阳这个天体系统的概念。但是,无论是动画还是教材中的太阳系图,都不是真正意义上太阳系的存在状态,那么怎样完善学生对太阳的概念呢?

建立一个太阳系模型,关键是对数据的处理: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我们按比例缩小了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把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八大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单位:厘米)0.05,0.12,0.13,0.07,1.43,1.20,0.51和0.49(可用材料袋里的材料),而他们与太阳的距离为(单位:米):5.8,10.8,15,22.8,77.8, 142.9,287.1和450.4,显然无法在操场上完成这个模型的构建。在这样的构建模型过程中,学生第一次在头脑中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 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地球更是宇宙中一颗渺小而特别的星球。

4.宇宙模型

有了前面建立星座模型的经验,学生对于光年的认知已经初步形成,因此宇宙概念的形成就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几光年或者几十万光年、100亿和1000亿等庞大的数据已经超越了学生能直观感受的程度,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视频、动画等,让学生了解宇宙正在膨胀着、不断运动变化着,还要尽可能科学地解释教材中恒星的一生,渐渐地,在学生头脑中建构一个较完整的、发展的宇宙观。

我们可以利用电脑软件降低“宇宙”单元的学习难度,比如通过在电脑中安装“模拟星空”软件和“Google earth”软件来辅助教学。只要在模拟星空软件中输入当地的坐标、观察的时间和季节就可以显示出星空的景象,并且在主要星座和恒星上作标记,这样便于学生认星。这些三维的动态软件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摘要:地球空间单元的概念是在一次次的观察和建模中逐渐清晰起来的,而脚踏实地地观察和记录,是进行一系列建模的基础,同时对学生兴趣的开发、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以教学难点的突破为出发点,在积极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裹挟着学生一起脚踏实地地观察,在拥有更多直观、深刻印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19: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在企业科技创新之路桥梁建设上总能捕捉到他指挥若定的神情;

在“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实践中总会感知他执着的精神;

…………

这位同事们眼中可爱可敬的伙伴儿便是现任福建省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简称:科技咨询中心)主任杨勇。23年青春岁月献给科技服务事业,他甘之如饴。如今,他的调研足迹已踏遍全省,“成果之花”也绽放于全省各个企业。

2006年以来,杨勇先后担任着福建省“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副主任、省科协企业科协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协调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省科协金桥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等服务企业科技创新领导机构的相应职务。他虽身兼数职,但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会协调、敢担当、善计划”就是杨勇的法宝,而且这也渐渐成为他的一种习惯。

在2013—2014年度全国“讲理想、比贡献”表彰活动中,杨勇获得优秀组织者称号。殊荣背后必有付出,脚踏实地就是其见证。

“结合福建省特色,积极探索‘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新模式,整合优势资源,把‘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作为科协介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成为支撑和引领企业技术创新的载体。”杨勇说。作为活动负责人,他深知进行创新工作何等重要。因此,“大联合、大协作”成为推动全省“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创新发展、深入实施的工作方式之一。

如何使群众性技术创新成为“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源泉?杨勇绝非纸上谈兵。多年来,他积极与福建省经贸委、科技厅、国资委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沟通协调,推动了“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深入开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据统计,2013年以来,全省共组织2608家企业13万科技人员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完成项目2598项;提合理化建议11628条,采纳7328条,实现经济效益约13.1亿元;举办创新办法培训1019场,共57458人参加;举办知识产权战略巡讲230次,有13068人参加。

2008年,福建省科技咨询中心进入了一个新的角色——承担企业科协组织建设和管理工作。企业科协作为科协系统的基层组织,是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如果能加强企业科协组织建设,无疑能为“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长效开展保驾护航。为了更快“入戏”,使企业科协更好地开展工作,杨勇带领团队开会讨论、组织调研、研究对策。

第一,创新思路,以基层科协组织建设盘活科协系统组织发展,整合科协系统的专家智力资源、技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各地科协组织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第二,推进企业科协“增覆盖、强作用”工程,组织起草《关于加强新时期企业科协建设的意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调研,为基层科协和企业科协组织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第三,探索和创新基层科协工作机制,调动基层科协的积极性,引导各市县(区)科协及企业科协密切协同,分工合作,按照各自优势有所侧重地开展工作。

在杨勇的领导下,全省基本建成了省市县(区)三级科协及企业科协组织网络,畅通了各级科协的交流合作渠道,使改革取得了实效。从2008年底截至目前,全省企业科协组织从284家壮大到2289家,其中1526家企业科协组织以不同条件开展深度不一的“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为全省“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内涵深化、有序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院士专家工作站是智企合作的有效工作模式,也是福建省“院士专家八闽行”活动常态化、项目化的有效载体,更是深化“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内涵的有效形式之一。如何能顺利开展此项工作?杨勇下了一番苦工,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没条件,创造条件也得进行下去”。为此,他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先后组织出台了《关于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意见》、《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等文件,成立了省工作站建设协调小组。

一是把工作站项目成果进行转化和推广,激发企业建工作站的热情,推进企业与工作站的项目合作;二是在建站过程中发挥科协的资源优势,征集企业技术需求,以项目推介会为主要形式,促进技术创新。

据悉,目前全省省级联合授牌4批工作站共129家,其中2013—2014年,全省建设工作站65家,进站工作的院士达54位,院士团队专家383名,合作项目103项,企业科技人员1497名骨干参与项目研发。杨勇还先后组织省科协“十佳院士专家工作站”评选、“福建省院士专家示范工作站”遴选各一次。

“低调务实、勤奋进取”是杨勇一贯的工作风格,他既有科技人的踏实勤奋,又有改革者的锐意进取。

2014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企会协作创新计划”,使得福建省科技咨询中心尝到了“甜头”。重担自然落在了杨勇身上,他组织“企会协作创新计划”申报工作,在38家申报单位中遴选推荐了12家单位向中国科协申报。该项目既整合了科协系统的优势资源,又形成了科协系统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为“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实施探索出新渠道、新模式。

此外,杨勇借助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平台——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资源、成果与企业需求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全省“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提供了新平台。他发挥海峡西岸地理优势,拓宽项目征集渠道,加强与台湾地区的交流合作,举办了系列论坛和对接会,促进了大批项目成果的成功对接。也因此,在2012年他被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组委会授予十周年个人荣誉奖。目前,在2013—2014年两届交易会上共对接院士及其团队项目23项,总投资62.45亿元,项目涉及电子信息等多个省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

作为科技事业服务中介,杨勇团队总会想方设法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他借助“企业科协科技信息服务项目”这一平台为企业自主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在他的协调下,全省于2013年首次开展该项工作,并组织召开过4场“企业科协科技信息服务与专利工程师培训会”,共193家企业、248名科技主管参加培训,培训专利工程师212名,企业注册达到102家,完成典型案例12个;2014年,他组织了2场培训班,培训企业专利应用工程师302名,其中高管101名,新增注册企业67家,新增典型案例5个。

为企业发展,他可以跑遍大江南北;为技术创新,他能够做到忘我;为喜爱的事业,他愿意承受“风里来、雨里去”的酸甜苦辣。这或许就是科技服务的力量!

上一篇:大班语言《月亮船》课后反思下一篇:《夏洛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