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证明(信)

2024-06-28

研究生证明(信)(共18篇)

篇1:研究生证明(信)

证明信

姓名:

性别:

身份证号:

考生报名号:

现就读于XX学院,XX学院,2010级XXXX专业,本科。今参加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经审定准予考试。

特此证明

XX学院

XX学院

2013年11月11日

篇2:研究生证明(信)

教育(体)局:

(单位)接收

(院校)

(专业)毕业生

(姓名)到我单位工作,现已报到,户口落入我市

派出所,请办理入户落户通知书手续。

身份证号码:

报到证编号:

接收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篇3: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研究

一、行政诉讼证明标准概述

对于证明标准的概念,理论界对于其研究已经趋于成熟,它是研究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基础。在笔者看来,证明标准是指当事人运用证据证明待证事实所要达到的程度,只有证明达到该程度之后,裁判者才会认定其主张。

“行政诉讼证明标准是法官在行政诉讼过程中判断当事人举证责任完全与否以及判断证据的质和量达到何种程度才可以得出指控事实存在与否的结论的一种规则。”(1)行政诉讼证明标准具有自己的特性,我国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行政诉讼证明标准具有中间性,低于刑事诉讼而高于民事诉讼证明标准,并且取决于具体判决种类。”(2)除此之外,应当根据案件的性质作出相应的区分,如果案件涉及到重大的社会利益,那么证明标准应越严格。

二、我国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现状

我国《行政诉讼法》虽然未明确指出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但从分析来看,我国行政诉讼案件的证明标准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针对三大诉讼一元化的证明标准,理论界和实务界均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反思,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一是三大诉讼审理对象不同,混淆了不同诉讼在客观上存在的实质差异。二是这种标准要求与真实的案件事实完全一致的目标,迫使审判人员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调查取证,导致审判效率低下,浪费有限的司法资源。三是当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案件事实,审判人员受该标准限制很容易在调查取证和审核认定证据过程中先入为主,导致裁判不公正。

在如何构建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探索中,理论界和实务界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行政诉讼证明标准应当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

三、英美法系国家的行政诉讼证明标准

我们知道,在普通法系的国家,其法律较为零散,没有统一的成文法典,在诉讼制度上的构建也是没有统一的法律加以规定。但这并不妨碍普通法院对诉讼的进行,且相对于大陆法系国家,如德国和法国,普通法院的判决得到更多市民的尊重。在英美法系国家中,没有专门用法典统一规定行政诉讼制度,但在其司法实践中,构建了一整套包括适用于与行政诉讼相关的法律制度,这套制度具有宪法上的法律依据,也有来自于前人的判例,而普通法系的国家是承认判例法,也是它们国家的重要法律渊源。前者作出的判决在相同案件下应作出同样的判决,这使前者的判决具有比大陆法系国家的影响力更高。其中,最重要的有著名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确定的法院具有的司法审查权力。在这权力当中,法院拥有的司法审查权在经历了上百年的完善,已经趋于成熟。其中的司法审查程序在具体的案件中如行政诉讼中,其司法审查程序就有将事实部分和法律部分加以区分,虽然在具体标准上有所不同但将二者相区分是一致的。

四、大陆法系国家的行政诉讼证明标准

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其行政诉讼证明标准与英美法系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德国,为了适应不同的复杂程度、不同类型的案件,其行政诉讼证明标准具体划分为三种:高度盖然性标准、提高标准和降低标准。这种划分方式明显严谨于英美法系国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德国是采取职权主义的国家,即法官在诉讼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法官不仅要对法律作出专业判断,还要对案件的事实基于自己的内心确信作出理性的判断。这种裁判模式迫使德国为了裁判更加公正且更能被双方当事人接受而不得不对行政诉讼证明标准采取较高的证明标准。

五、对我国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建议

笔者认为,我国行政诉讼证明标准应当区分事实部分与法律部分,分别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并建立相关制度以保障其实施。

(一)法律部分的证明标准

笔者以为,可以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做法对事实部分和法律部分加以区分,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其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在事实部分认定上,根据司法尊重原则,行政机关在事实部分的认定方面更有权威性,法官应当尊重行政机关关于事实部分的认定。其二,在法律部分方面,法院作为司法机关,相比行政机关更具专业性,法院对法律的决定可以代替行政机关的决定。

对于法律部分的证明标准,笔者以为,作为大陆法系国家,我国采取的是职权主义,而在大陆法系国家中法律较为完善的德国,在行政诉讼证明标准上,其法律部分主要由法官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加以判断。与职权主义相对应,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法律不作详尽的规定,赋予法官充分的自由裁量权,并且其对法律作出的判断可以排除行政机关对法律的判断,充分发挥其专业能力,这也有利于保持法院作为司法审判机关的形象。试想如果法官对法律作出的判断都不能够被肯定,那么法院的判决将不被尊重,这对于我国的法治建设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应该赋予法官充分的自由裁量权。但为了防止权力被肆意滥用,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仍要以案件的证据、涉及的相关法律为裁量基础,在此基础上作出的法律判决更能被广大人民接受。

(二)事实部分的证明标准

对于事实部分的证明标准,在普通法系国家,其有专门的陪审团对事实部分作出认定,尤其是在刑事案件中,陪审团对案件事实具有较大的决定权,但在我国,法官不仅要对法律部分作出相应的判断,还有对事实部分通过尽职的法庭调查以及取证作出认定,虽然给以了法官较大的权力,但在具体案件的司法实践上,尤其是重大的复杂案件,法官并不是万能,对于已经发生过的事实很难再现,因此对于事实部分应作出具体区分,将证明标准分为普通和特殊两类情形。

在案件较为简单且事实容易确认,如当事人对事实部分没有争议,只是对法律部分有不同的意见,这时候案件事实很清楚,可以直接认定,在这种情况下,以求真标准为行政诉讼的普通标准,当然该标准也适用于案件涉及到重大的社会利益纠纷。该标准应尽最大的努力寻找案件的真实情况,同时,要求案件中的证据没有可疑情况。

在特殊的情形下,适用可靠性标准。比如在认定某一事实时,由于双方当事人现有的证据不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都不能够证明自己所主导的事实证据充分,足以否定对方证据,那么在该种情形下,采信证据可靠性明显较大的一方。这不仅可以减少法官追求无法达到的真实情况的压力,同时也能定争止纷,达到解决纠纷的效果,若案件悬而未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性。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完善的自由心证制度,我国的自由心证制度有待建立,因此建议我国尽早建立自由心证制度。

近年来,自由心证制度在我国有逐渐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在民事案件中,运用自由心证审案更令人信服。在此之前,我国法学家对建立自由心证制度一直争议不断,担心我国司法现状会导致腐败等其他的反效果,但司法实践表明,自由心证制度的利远大于弊,而且只要我们在制定该制度时做出相应的限制或监督机制,必然可以将其负面影响等反效果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正如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一样,将自由心证公开能够有效杜绝腐败。那么如何公开自由心证,最好的做法是增强判决书的说理性。尤其是在行政案件中,判决可能对社会的稳定性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应完善判决书的说理性以保障自由心证制度的建立。其中,在判决书公开说理方面,尤其是行政审判法官在公开其裁判的事实认定及法律适用上应进行充分说理,最后的裁判结果也应结合相应的情形说明理由。如果法官在制作裁判书时不说明判决理由,则规定相应的惩罚措施。此外,为彻底改变心证过程不完全公开的滞后状态,还应保障新闻媒体和公众等旁听的自由,完善心证过程的公开。

参考文献

[1]王晓杰.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重构[J].行政法学研究,2004(2).

[2]高家伟.行政诉讼证据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工商出版社,1998.

篇4:研究证明鸽子可识别抽象数字

在实验初级阶段,研究人员设置了35组图片,每组图片包含1—3个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的物体。受训的鸽子需要首先识别出图片组所含物体的数量,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轻啄这些图片组,就能得到小麦粒作为奖励。接着,研究人员进一步增加每组图片包含的内容,将识别范围扩大到了1—9个物体。结果受训鸽子的排序正确率依然维持在很高的水平。

来自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研究人员达米安•斯卡夫说:“我们一直以为,只有以人类为首的灵长目动物才具备识别抽象数字规则的能力。然而这个实验证明,鸽子其实也具备类似的能力,而且其能力水平可能与猴子不相上下。”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还发现,图片组包含的物体数量之间差距越大,鸽子识别的速度就越快,其正确率也越高。这一结果与1998年美国科学家利用猕猴进行的类似实验结果相同。

“由于脑结构与人类不同,鸽子识数的过程显然和人类是有区别的,”达米安说,“而且可能还有其他鸟类和鸽子一样拥有复杂思维的能力。”

目前,达米安博士还计划利用新西兰食肉鹦鹉进行类似的实验。这种鹦鹉据称拥有与6岁儿童同等水平的智商。

(来源:中国日报网)

篇5:研究生在校证明

张某某,男/女,19**年*月**日出生,目前为我校*****学院*****专业20**级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学号:20********。如符合我校毕业相关规定,该生将于****年6月毕业。

特此证明。

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院中央财经大学**学院

篇6:研究生退学证明

第二十四条研究生退学后的善后问题按下列办法处理:

(一)入学前为在职人员的,退回到原单位。

(二)入学前为应届毕业生,因学业成绩不及格退学的,由培养单位负责,原则上在其来源省(入本科学习前的户口所在地,后同)安排、推荐就业,报培养单位所在省的毕业生调配部门审批,办理派遣手续;

研究生退学后就业按入学前的学历安排、推荐。在培养单位规定时间之内没有接收单位的,退回其来源剩

(三)其他研究生,退回其生源所在地。

第七章奖励与处分

第二十五条培养单位要定期对研究生进行德、智、体全面考核,对于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应予以奖励和表扬。奖励和表扬采取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结合,以精神鼓励为主的原则。奖励与表扬的形式有:通报表扬,发给奖状、证书、奖章、奖品、奖学金,授予荣誉称号等。

第二十六条对犯有错误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可视其情节轻重给以批评或纪律处分。处分分六种:(1)警告;(2)严重警告;(3)记过;(4)留校察看;(5)勒令退学;(6)开除学籍。

留校察看以一学年为期。受留校察看处分的研究生,在察看期满时确已改正错误,可按期解除察看;在留校察看期间有显著进步表现的,可提前解除察看;经教育不改的,可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

第二十七条研究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培养单位可酌情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的处分:

(一)有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行为者,组织和煽动闹-事、扰乱社会秩序,侮辱和诽谤他人而坚持不改者;

(二)触犯国家刑律,构成刑事犯罪者;

(三)破坏公共财产,偷窃他人财物,造成严重损失和危害者;

(四)酗酒、赌博、打架斗殴,情节严重者,品行恶劣,道德败坏者;

(五)考试作弊或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影响恶劣者;

(六)经查实属靠徇私舞弊考取研究生者;

(七)违反培养单位其他纪律,情节严重者。

第二十八条对犯错误的研究生,要严格要求,热情帮助。处理时要持慎重态度,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处分要适当。允许本人申辩。

当事人对处分决定不服的,应在15日内向培养单位研究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申诉,研究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复查,在接到申诉请求后的15日内作出申诉处理决定。

研究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组成,由培养单位确定。

第二十九条对研究生作出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处分,由培养单位审批,报上级主管部门及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教部门和国家教委备案。其中有特殊情况,须报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教部门审批。

第三十条研究生被勒令退学、开除学籍后回其生源所在地。对勒令退学者发给学习证明,开除学籍者不发给学习证明。

第三十一条研究生的鉴定、奖励、处分等材料要归入本人档案,不得撤销。

第三十二条被取消学籍、退学、勒令退学、开除学籍者,不得申请复学。

第八章毕业与就业

第三十三条研究生按培养计划的规定,完成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成绩合格,完成毕业(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德体合格,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

第三十四条研究生提前达到毕业要求的,经培养单位考核批准,可以提前毕业,按国家有关规定就业。

第三十五条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硕士生一般为>至三年;博士生一般为三年。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学习任务,一般不能延长。因特殊原因未能完成学习任务,经培养单位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

第三十六条研究生毕业时,培养单位要做好毕业鉴定。鉴定内容包括德、智、体三方面。

第三十七条研究生通过培养计划规定的学习,德体合格,但毕业(学位)论文未能通过者,准予结业,发给结业证书。

第三十八条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结业证书由国家教委统一印制。肄业证书、学习证明由培养单位印制。

第三十九条毕业研究生依据国家有关就业规定由国家安排就业或推荐就业;结业研究生由培养单位推荐就业。

第九章附则

第四十条定向、委托培养研究生的学籍管理,除定向、委托合同另有规定外,按本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培养单位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本规定由国家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篇7:研究生在读证明

在读证明

兹证明同学,学号:,性别:,出生年月:年月日。经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并录取,年9月进入我校学院专业学习,学制年,现为年级研究生,正常毕业时间为年7月。

我校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认可的全日制高等学校。导师签名:

学院(盖章)石河子大学研究生处

篇8:证明责任分配的相关研究

一、证明责任的定义

所谓证明责任是指在法院审理过程中, 由原告或被告方承担的提出证据证明自己主张的责任, 如果不能提出证据或提出了证据但达不到法律规定的要求, 将承担其主张不能成立的危险[1]。这一个定义笔者是比较赞同的。从字面上看来, 此定义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提出证据证明自己主张的责任, 二是如证明不行则要承担不利后果的责任。这也是现在学界比较流行的双重含义说的一种提法[2]。

二、证明责任的分类

现代证明责任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证明责任两种。主观证明责任 (又称为提供证明责任) 的观念最早出现于罗马法时代, 其关于证明责任分配存在两大原则, 一是“原告负举证责任”, 二是“主张之人负举证责任, 不存于否认之人”。这两大原则解决的都是主观证明责任意义上的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3]。客观证明责任 (又称为判定责任) 的概念所解决的问题是, 如果诉讼中的一项事实主张最终不能被证明时, 也即法院对法律规定的要件事实于最后仍真伪不明时, 将其不利 (败诉) 归于一方当事人, 以此作出判决。那么此时可以说是该当事人对该法律规定之要件事实负有证明责任。

在我国,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证明责任仅仅指主观证明责任,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1986年李浩教授在《西北政法学院学报》上指出举证责任具有双重含义:行为意义上举证责任和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4]。前者是指当事人对所主张的事实具有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 后者是指在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 主张该事实的当事人所承担的不利后果。这种不利的诉讼结果既表现为实体法上的权利主张得不到任何法院的确认和保护, 又通常表现为因败诉而负担诉讼费用, 此时要强调真伪不明的状态[5]。

三、证明责任的分配主体

所谓分配的主体即承担证明责任的法律意义上的人, 众所周知, 双方当事人应为证明责任的主体, 这一点已经得到学界的共识, 勿须讨论。在此我们主要讨论一点, 即人民法院能不能作为证明责任分配的主体?有的学者认为:在诉讼中人民法院是证明责任的主体。法院为保证其审判的正确性, 必须对双方的叙述和提供的证据材料进行审查, 判断双方谁是谁非, 同时要收集必备的证据, 来证明判断的正确性, 这本身就是一种证明过程[6]。笔者认为此种说法有不妥之处。因为如果要承担证明责任, 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承担败诉风险的不利后果, 而人民法院作为判决者, 无论审判结果如何, 都不会对人民法院产生任何败诉的后果,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 说人民法院能够承担证明责任, 很明显是把证明责任认为仅仅是指主观的证明责任, 这显然是错误的。

四、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

由于事实真伪不明的诉讼大量存在, 案件事实真伪不明产生的不利后果也总是客观存在的, 而证明责任的分配直接关系和影响着一方当事人实体权利的实现。因而在证明责任理论中证明责任的分配比认识证明责任更重要或更有现实意义。

(一) 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配

一般认为, 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远非民事证明责任那么复杂, 其证明责任分配理论也相对简单。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 在刑事诉讼的证明责任分配中均遵循一条基本原则, 即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始终有控诉方承担, 刑事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有罪和无罪的义务[7]。可见, 无罪推定原则是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主要标准。然而, 学界中有一种观点却因此而把无罪推定原则绝对化, 认为公诉案件由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对被告人提出有罪的指控。因此, 作为控诉方的人民检察院承担全部的证明责任, 必须向法庭提供足以证明被告人有罪的确定、充分的证据[8]。但笔者认为无罪推定原则并非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唯一标准, 如果被告人提出精神不正常、正当防卫、紧急避险, 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否则就应承担证明责任。也就是说, “控诉方没有必要证明每一个被告人都不是正当防卫, 不是紧急避险等等。只有辩护方提出这样的辩护理由时, 这些事由才需要由辩护方证明”。可见, 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并没有否定其对自己的主张承担举证责任, 在某些情况下, 举证责任也会从公诉方转移到被告人身上[9]。

(二) 行政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配

在行政诉讼中基于依法行政的要求, 加之行政行为一般仅体现行政机关单方意志, 故应有行政机关来证明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否则, 应视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不合法。因此, 行政诉讼原则上应由行政机关承担证明责任。在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应当是案件事实, 而不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虽然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 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 并不能说明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是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作为证明对象的只能是案件事实, 而不能是法律适用是否正确[10]。

(三) 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配

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相比前两种来说比较复杂一些, 在这里需要做一个重点讨论。学理上对于其分配存在着不同的学说, 主要有: (1) 法规分类说。 (2) 待证事实分类说。 (3) 法律要件分类说[11]。纵观我国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体系, 具体方法是以“法律要件分类说”为标准, 确立这样的证明责任分配标准。 (1) 主张权利或法律关系存在的当事人, 对产生权利和法律关系的特别要件事实负证明责任。 (2) 主张已经发生的权利或法律关系变更或消灭的当事人应当就存在变更或消灭的事实负证明责任[12]。 (3) 民事实体法等法律法规对证明责任的负担已作出规定时, 从其规定。 (4) 在法律法规对证明责任的负担没有作具体规定的,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证明责任的分担[13]。

在一些特殊类型的案件中, 如果按照一般规则分配证明责任, 可能造成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的失衡, 违背程序公正和诉讼效率的初衷, 不能很好地实现实体法立法的目的。因此有必要对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作出补充和变通, 学理上称之为证明责任的倒置。对此, 笔者有些自己的看法。所谓证明责任的分配, 必定是当事人双方都有承担证明责任的可能, 只是由于法定的原因, 分配的对象有所不同而已。不能因为分配给己方就是正置, 分配给彼方就是倒置。笔者觉得证明责任问题用分配一词就完全可以搞清楚, 学理上人为地界定为正置和倒置, 难免有画蛇添足之嫌。

在此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为证明责任的特殊分配方式, 下面笔者就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来说明此种举证责任的特殊分配。医疗损害的确定必须同时符合以下四个要件: (1) 医疗消费者与医疗机构存有服务合同关系; (2) 有医疗消费者生命健康受损害的事实; (3) 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行为存有过失; (4) 医疗行为的过失与医疗消费者的损害有因果关系[14]。举证就是要证明以上四个要件全部成立, 患者才能胜诉。但由于医疗机构与患者的地位不平等性, 法律为了协调两者便作出了特殊的规定, 即患者只需证明 (1) 、 (2) 两个事实, 其他两个有医疗机构负责证明, 如果医院证明不能便要承担败诉的后果。谁承担后果只是一个分配的问题, 是因为事前就分配好了, 而不是因为本来承担证明责任的一方因为确实不能证明, 进而法律就把责任进行倒置。在这里要考虑到一个孰先孰后、孰因孰果的问题。

从本质上讲, 不管证明责任如何分配, 它们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寻求一种合理、科学、理性的途径分配证明责任, 以便使案件争议事实尽快地查清, 使案件得到快速、高效、公平、正当和合理的解决。可以说, 真实、公平、正义和效率是各种学说追求的共同价值理念。因此, 在确立证明责任分配理论时, 要尽量做到注重发现事实, 注重公平原则, 注重程序正当性, 注重诉讼效率[15]。

最后笔者再来谈一下证明责任的转移问题。所谓证明责任的转移是指特殊案件中或者特别情况下原本由一方承担的证明责任转移给另一方承担。有学者认为证明责任的转移与倒置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首先, 二者所属法域不同。倒置属于实体法调整的范畴, 而转移则属于程序法领域;其次, 二者的法律后果不同。在倒置的情况下, 若不履行证明责任则必然导致不利的法律后果, 而在转移的情况下, 若不履行证明责任, 只是其提出的主张不能成立, 并不必然导致最终被定罪的结局[16]。笔者对此颇有疑惑。所谓证明责任的转移其实质也就是在案件审理中证明责任的再次分配, 其分配原则依然要按照实体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因此, 证明责任的转移亦属于实体法的领域。另外, 证明责任的含义本身就包括要承担真伪不明时的不利后果, 前述观点说证明责任转移的情况下, 若不履行, 只是其提出的主张不能成立, 并不必然导致不利的结局。但笔者觉得如果不必然承担证明不能的不利后果, 那恐怕转移的就不能称之为证明责任了。

摘要:证明责任在学界一直都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证明责任的分配问题更是其重中之重。本文在总结学界相关学说的同时, 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研究成果, 以期能够为构建证明责任这一诉讼制度的核心大厦贡献片瓦。

篇9:关于行政处罚证明标准问题研究

关键词:行政处罚;证明标准;参照物

一、应考虑的价值因素

(一)及时性

及时性,是包括行政处罚在内的各种行政行为的显著特点,是行政执法机关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我们无法想象,对销售劣质食品等常见的违法活动,需要长时间地进行充分的调查取证以满足过高的证明标准要求,因而不能及时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或给予行政处罚,导致劣质食品大量进入消费环节、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二)效率性

用于行政执法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若无论行政处罚幅度是宽是严都设定较高的证明标准,违法行为无论是轻是重都投入等量的行政执法资源,这种表面上的公平,实则造成严重违法活动得不到及时处理进而引发更大社会危害的后果。

(三)公正性

公正性贯穿于法律活动的始终,是一切法律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和追求。行政处罚行为作为法律活动的一种,其公正性理应得到保证。体现在行政处罚证明标准上,就是需要确保通过调查尽可能地“复原”违法行为过程,确保行政处罚所依据的违法“事实”真实可靠。

(四)多元性

多元性,可以看作是对行政处罚效率性要求的延伸。不同的行政处罚案件所涉及的权益大小及所适用的程序繁简不同,要求的证明标准也不应相同。多元化,就是要求行政处罚的证明标准,应当与行政处罚行为将给当事人带来利益损失的多寡成正比。

二、对现行行政处罚证明标准的评价

现行的《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行为的证明标准并没有进行直观的表述,只是作出了“以事实为依据”(第4条)、“违法事实不清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第30条)等原则性的规定。结合错案行政责任追究机制中对“错案”的判定标准,以及人民群众朴素的正义观来看,可以认为实践中行政处罚的证明标准是客观真实标准,即“所确定的事实,必须与客观上实际发生的事实完全相符合,确定无疑。”客观真实标准要求行政处罚建立在真实的、可靠的和不容怀疑的违法行为事实基础上,使每宗案件都被办成“铁案”。客观真实标准使得当事人得以“过罚相当”,有利于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但是,理想化的客观真实标准,其弊端也是明显的:一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追求绝对客观真实、将过去发生事件完全还原的做法,完全违背了人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规律,不切实际。事实上,当事人出于自保的本能,往往采取隐匿证据等手段掩盖违法事实、逃避行政处罚,这使得对客观真实的追求更是“水中月、镜中花”。二是对客观真实的追求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行政执法资源,违背了行政处罚对效率性和及时性的要求,制约了行政执法机关对违法活动的打击力度,损害了社会整体利益。三是翻看《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以及大量的法院判决文书,我们可以发现“以事实为依据”的客观证明标准适用于一切法律活动中。这种“一元制”的证明标准,采用的是一概而论的机械主义态度,不区分民事、刑事、行政等不同法律领域在价值权衡、社会功用、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不同,混淆了3个法律领域在客观上存在的实质差异,在实践中不具有可操作性。

在不切实际的证明标准和不合理的错案追究机制的双重压力下,相互印证证明已经成为行政执法的实际证明模式。相互印证证明模式的特点是将取证活动公式化、机械化,在数量上要求对一个事实进行证明的证据不是单一,在内容上要求各个证据之间不存在相互矛盾之处。“相互印证原则通过证据主要信息内容的相互支持和证据间的相互印证,来增强证据的可靠性、可把握性和可校验性,因此受立法和司法实践者的青睐。”对于具体案件而言,理想证据状态是违法事实简单、证据搜集充分且指向一致,这种情况基本可以认为案件至少在表面上达到了客观真实。但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既有支持性的证据,也有反对性的证据、两种证据均无法被完全否定。这种证据对立的情况,自然不能满足相互印证证明模式要求,更无法符合客观证明标准所设定的客观真实情形。照此思路,没有几个行政处罚决定是可以做出的,大量的违法活动将难以得到惩治。

三、可参照物

(一)盖然性证明标准

按照理论界的一般观点,民事司法活动适用宽松的盖然性证明标准,这主要体现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3条。盖然性是事物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而非必然。适用盖然性的证明标准,意味着诉讼双方所持有的证据,均不能完全驳倒对方,真实的情况既可能符合原告甲之言、也可能符合被告乙所述,因此法官只能根据诉讼哪方的证据更能令“与案件无关并具有一般智力的正常人信服”——更具优势来作出判决。适用盖然性证明标准的合理性,在于“通过事物发展高度概率合理评定证据证明待证事实成立与否的可能性,明显更接近客观真实,更符合事物发展概率的,即可认为其具有优势”。

(二)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

刑事处罚适用最为严格的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适用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意味着如果以现有证据,不能排除犯罪行为并非是犯罪嫌疑人所为的可能性,则不能判定犯罪嫌疑人有罪。例如,被害人报案称犯罪嫌疑人在公交车上盗窃其手机,但在犯罪嫌疑人身上不能搜查到被害人的手机以及镊子等作案工具,且被害人承认是在临下车前才发现放在手提包内的手机不见了,由于犯罪嫌疑人一直站在她身边,所以认为是此人偷了她的手机。“站在身边的人就是偷手机的人”,这种判断是应当受到怀疑的,所以不能判定犯罪嫌疑人盗窃了被害人的手机。

(三)两种证明标准的差异性

盖然性证明标准与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的不同,能导致相同的证据条件下作出截然相反的事实认定。典型的如1994年发生的辛普森“凶杀”案。尽管警方搜集到的能够证明辛普森故意杀人的大量物证,但辩护方抓住了关键的3点:一是尽管现场提取的血痕经检验是辛普森的血液,但提取血痕的包装物不符合检测技术规定的要求、存在污染血痕的可能,被检的血痕本身就存在質量问题;二是在辛普森家中搜查得到的染有被害人血痕的袜子,其上的血痕可能是有人故意泼洒上去的,而不是在杀人现场沾染的;三是重要证人的证词有漏洞、且该证人对黑人有种族歧视,其证词的可信度遭到怀疑。

参考文献:

篇10:研究生实习证明

现已通过实习。

特此证明!

XXXX单位(实习单位盖章)

篇11:研究生证明(信)

函 调 证 明 材 料 信

请转你处组织部门为我处党员发展对象

写一证明材料,连同函调回信一并转回。

附注:证明材料见附表

党组织:xxxxxxxxxxxxxxxxxxxxx党委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函 调 回 信

第号

证明材料共

页,现转你处请查收。

附注:

党组织:

篇12:考取研究生证明

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考取研究生高校名称。

上述情况属实,特此证明。

备注:此证明仅用于考取研究生的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申请贷款展期。

辅导员签名:学院(公章)

考取研究生的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申请贷款展期说明:

1.毕业离校前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复印件交到资助中心,并领取展期申请表;如果通知书未到,则提供由辅导员签字,并有学院盖章的考取研究生学院证明,并领取展期申请表。

2.研究生学校开学后,填写展期申请表交由考取院校加盖相关公章。

3.在9月5日之前,将展期申请表、通知书复印件和身份证复印件寄送到资助中心,寄出一周后,进行电话询问。

篇13:例示不等式的证明研究

例1:证明:对任意n∈N+, 都有。

例2:证明:对任意n∈N+, 都有。

例3:证明:对任意n∈N+, 都有<3。

例4:证明:对任意n∈N+, 都有。

以上例题如果直接使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论证, 会发现在n成立的条件下推n+1成立时, 例题结论矛盾。数学归纳法的成立可以由正整数的完备性与可刻划性给予解释, 但是以上的几个例题和一些其它类型的证明题, 如果直接使用数学归纳法会出现错误。因为在不等式的放缩过程中, 数学归纳法就像多米诺骨牌, 缺少一张就无法正常玩牌。

以下我们用其它适合的方法给予证明。

1.证明:由贝努利不等式得, ) , 通过数列求和后, 上式=

显然成立。

故对任意n∈N+, 都有。

2.证明:因为,

显然2-<2成立, 故对任意n∈N+, 都有<2。

3.证明:

综上所述, 对任意n∈N+, <3。

4.证明:∵

∴得

各式相加, 有

又∵

综上所述, 对任意n∈N+, 都有

通过以上分析, 在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有困难时, 我们可以考虑是否出现了如文章所说的问题, 当遇见此类问题时, 灵活地采用其它做法, 才能达到证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华罗庚.数学归纳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63.

篇14:我国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完善研究

关键词 证明妨碍 当事人 完善建议

当事人要使自己的事实主张能够得以认可,就需要对该主张进行证明。对方当事人的阻碍行为必然导致负有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有可能不能证明其主张的事实,而承担其不能证明的不利后果。故证明妨碍的非正义性事不言自明的。

一、证明妨碍的概述

证明妨碍,是指不负有证明责任的一方当事人通过作为或不作为阻碍负有证明责任的一方当事人对其事实主张的证明。证明妨碍主要表现为:销毁、藏匿、篡改可用于对方证明的证据资料;通过手段阻止证人出庭作证等。

在我国民事诉讼体制中,越来越强调当事人在揭示案件事实方面的作用,当事人的证明责任以及在民事诉讼中得以确立,法院也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大量进行职权调查,而是变为更为消极的证据审查和判断。这样的情况增加了当死人自行收集证据的压力,当事人需要掌握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来摆脱不能证明带来的不利后果。由于当事人利益的对立性,在现实中必然会出现一方当事人阻碍另一方当事人证明的现象,然而,妨碍证明的行为是违背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的,是该被禁止的。

二、证明妨碍的完善

由于证明妨碍存在的不正当,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有关规制其的制度措施。且这些对于对付证明妨碍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制措施。对于现行民事诉讼发第102条规定的“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行为属于证明妨碍的行为,其被界定为对民事诉讼秩序的妨害。对此,应采取的对策是,法院可以对行为人处以罚款、拘留等措施;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法院调查取证。一旦行为人实施了证明障碍的行为,对方当事人便很难获得证据对自己的事实主张加以证明,因此,可利用民诉法规定的法院调查取证制度,即当事人向法院申请,由法院依职权向持有证据的对方当事人调查取证。

(3)推定主张成立。现代型纠纷多样化的出现,其中环境污染纠纷、产品质量纠纷和医疗纠纷等大量增加,这些纠纷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证据的偏在性”,即大量能够证明法律要件事实的证据被集中控制于另一方当事人,且往往是加害的当事人一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证据规定》第75条规定:“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也就是所谓的“主张推定成立”。

(3)证明责任倒置。其法理意义在于,如果没有对方当事人妨害证明的行为,负有证明责任的一方的当事人是能够证明的,由于对方实施妨害证明的行为导致无法加以证明,因而承担不利后果,这对原来负有证明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是不公平的,所以实行证明责任倒置也是为了诉讼的公正性。

(4)降低证明标准。通过降低当事人证明标准,使得当事人即使缺乏某些证据时也能够实现其主张的证明,同时,也是妨害的损失因此降低,保障权利的实现。

拟制自认。拟制自认,是指当对方当事人实施了妨害证明的行为,妨碍另一方当事人证明时,视为对方当事人承认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主张。

有效防止妨害证明的行为,消除证明妨害所造成的影响,实现裁判的公正性是完善民事诉讼制度和民事司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结語

证明妨碍行为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导致攻防平衡的诉讼结构失衡,不但损害了民事诉讼程序中的程序利益和实体利益,且严重干扰了正常的诉讼活动和诉讼秩序,危及私法秩序,更让诉讼迟延及诉讼成本的增加,有违诉讼经济和诉讼效率的理念。因此,对证明妨碍的完善迫在眉睫,同时也应建立起相应的、长期的长效机制推动我国司法程序的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1]包冰锋.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研究[D].博士论文,2011(3):5-10.

[2]陈晨.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探析[M].公民与法(法学版),2014(1):22-24.

篇15:研究生在校就读证明

性别

所在学校

身份证号

学号

兹证明:学生自年月

至今就读于我校学院系翻译硕士专业(MTI)学习,研究生在读证明。如成绩合格将于年月取得学位证书。

学院盖章学校教务处

(盖章)(盖章)

年 月 日

篇16:研究生学历学位证明

XXX为南昌大学医学院2011级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号:XXXXXXXX,专业:XXXXX。如能通过论文评审及答辩,可于2014年7月获得毕业证、学位证。

特此证明

篇17:考取研究生录取证明

姓名:学院:

专业班级: 考取研究生高校名称: 合同号:原还款时间:读研学制年数:

上述情况属实,特此证明。

备注:此证明仅用于考取研究生的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申请贷款展期。

辅导员签名:

学院(公章)

篇18:超越数存在性证明与判断研究

数起源于数, 一个一个地数, 也就有了自然数。然而, 自从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计数起, 直到19世纪以前的漫长历史中, 几乎没有人感到需要给数加以严格的定义。随着数学的发展——尤其是十七八世纪, 数学分析蓬勃发展——到了19世纪, 由于分析学本身逻辑基础不严密, 在前进中出现了困境, 特别是B.Bolzano, K.Weierstrass, B.Riemann等人先后举出了处处连续而不可微函数的例子, 使数学界大为震惊。人们感到不能把分析学的理论系统建筑在不可靠的几何与物理的直观臆想上, 而必须建立在严密的逻辑基础上。也就是说, 数学分析的理论奠基, 必须有严格的实数理论。1889年, 在意大利数学家G.Deano给出了自然数公理的基础上, 迅速地将其扩张到整数环以至扩张到有理数域。终于, 在19世纪末, 德国数学家G.Cantor使用有理数基本序列建立了实数理论。在此同时, 另一位德国数学家R.Dedekind用有理数的分割从另一侧面对实数进行了构造。

一、实数系统的构造

(一) 有理数域的不完备性

有理数域是一个对加、乘及其运算的逆—减与除四种运算封闭的、稠密的有序域, 如果从有限的算术角度看, 有理数域已是很完美的数系了。但是, 从分析方面考虑, 分析学的最基本的极限运算下, 有理数域却不是一个封闭的数域, 也就是说, 有理数域是“不完备”的。可以证明一个收敛的有理数序列, 一定是有理数基本序列。事实上, 若nli→m∞qn=q0, 则对任给的正有理数ε, 都有自然数n0, 当自然数n>n0时, 有, 于是, 当n>n0, m>n0时, 有。所以{qn}也是一个有理数基本序列。

现在要问:“如果{qn}是一个有理数基本序列, 是否也一定收敛到一个确定的有理数呢?”回答是否定的。

考察有理数基本序列这里给出的{qn*}是一个有理数的基本序列, 但是不收敛于任何一个有理数。

(二) CANTOR实数系统的构造

正因为有理数域有着本质上的缺隙——“不完备”性, 就决定了有理数域不能作为分析学立论的基础, 而必须寻求新的数系来满足严格的分析学立论的逻辑基础的需要。下面就对实数的Cantor构造加以阐述。

1. 在全体有理数基本序列{qn}所组成的集合M上引入下述定义:

有理数基本序列的等价:设{qn (1) }与{qn (2) }都是有理数基本序列, 如果nli→m∞ (qn (1) -qn (2) ) =0。就称{qn (1) }与{qn (2) ) }是等价的。记为{qn (1) }~{qn (2) }。

2. 实数定义:

有理数基本序列的集合M按等价关系“~”划分的每一个等价类称为一个实数。我们用R表示全体实数的集合。

3. 有理实数:

设q0是一个有理数, 则每一项都等于q0的序列{q0 (n) }确定一个M的等价类。这个类里的任一有理数基本序列都以q0为极限。从而, 可把该等价类看成是由有理数q0生成的, 它所确定的实数就称为有理实数。

4. 无理实数:

如果有理数基本序列{qn}没有有理数的极限, 就称以它为代表的等价类所确定的实数是无理实数。例如, 有理序列{qn*}, 其中的等价类所确定的实数, 就是无理实数一自然对数的底e。

5. 实数的加法与乘法:

设实数α、β是以有理数基本序列{qn (1) }与{qn (2) }为代表的等价类, 称以{qn (1) +qn (2) }及{qn (1) ·qn (2) }为代表的有理数基本序列的等价类分别为实数α同β的和与乘积, 记作α+β与α·β。

6. 正有理数基本序列:

有理数基本序列{gn}称为是正的, 如果存在正有理数ε0和自然数n0, 使自然数n≥n0时, 不等式gn≥ε0成立。

7. 正实数:

由正有理数基本序列等价类所确定的实数称为正实数。记全体正实数的集合为R+。由上述构造的实数集R关于加法运算是一Abel群。

我们以Q*记为R中全体有理实数组成的集合, 显然Q*是R的子域。设q是任一有理数, q*是其对应的有理实数, 做映射:σ:q→q*, 其中q∈Q, q*∈Q*;则有:σ (q1+q2) = (q1+q2) *=q1*+q2*=σ (q1) +σ (q2) ;σ (q1·q2) = (q1·q2) *=q1*·q2*=σ[q1]·σ[q2], 故σ是同构映射。如果q10, 所以σ[q2]-σ[q1]=σ[q2-q1]=[q2*-q1*]= (q2-q1) *∈R+, 即σ[q2]>σ[q1], 从而σ是保序映射。可见有理数域Q与实数域R的一个子域Q*同构, 因此, 实数域是有理数域的扩张。

经过前面构造扩充后的实数域R是否可以弥补原有理数域Q关于极限运算不封闭的缺隙呢?也就是说, 实数域R是否是完备的呢?经过证明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

二、代数数与超越数

(一) 超越数存在性的CANTOR证明

CANTOR对超越数存在性的证明主要是基于以下事实, 即实代数数是组成了一个可数集合, 而实超越数集是不可数的。

所以我们有以下命题:实代数数集可以与正整数集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或者说实代数数集与正整数集具有相同的势。

考虑所有代数数组成的集合, 即所有形如a0xn+a1xn-1+……+an-1ω+an=0, (其中ai互素, a0为正, 且方程式不可约) 方程的实根。定义方程的高度N, N=n-1+a0+a1+……an, 其中ai表示ai的绝对值。对于给定的一个N, 有有限多个代数方程与它对应。在这些方程中, 我们除去那些可约的方程。因为与N的一个给定值相对应的方程个数是有限的, 故相应地也只有有限多个代数数, 我们用φ (N) 来表示N对应的代数数的个数。

现在根据N和每个N对应的代数数按顺序排列, 我们就可以得到代数数集与正整数集的一一对应关系, 即证明了代数数是可数的。

现在我们考察以下命题:在数轴上的任一小段上, 总有无限多个不属于给定可数集的点, 即由数轴上一小段所表示数值的连续统, 其势大于任何给定可数集的势。这个命题间接地说明了超越数的存在性, 只需要把命题中的可数集取为代数数集就可以了。

为了证明这个命题, 我们构造如下的代数数表。

其中, 所有的代数数都用十进制小数形式表示, 则没有一个数是会以9的无限序列结尾;因为等式:1=0.9999999……99……表明这样的数是个完整的十进制数。如果我们能构造一个十进制小数, 它在上表中找不到, 且不以9的无线数结尾, 则这个数必定是个超越数。利用CANTOR指出的简单办法, 我们能找出不只一个这样的数。例如, 假设一个超越数的前五位小数已被给定, CANTOR的方法如下:它的第六位小数取为非9的且与第一个代数数的第六位小数不同的数;第七位小数取非9的且与第二个代数数的第七位小数不同的数;如此类推, 用这种方法, 我们就得到一个十进制小数, 它不以9的无限序列结尾, 也不包含在上表中。这样, 命题得证, 即超越数是存在的!

(二) 刘维尔数

早在CANTOR之前, 法国数学家刘维尔就通过构造的方法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超越数的存在性, 即他通过代数数的一个有理逼近性质, 构造了一个的超越数, 其构造方法如下:

如果ξ是一个n次实代数数, 则只存在有限个有理数p满足ξ-p燮1 (q叟0) , 该性质给出了实代数数必须qqqn+1满足的一个条件, 凡不满足这个条件的实数一定是超越数。刘维尔根据这一原理, 构造了第一个超越数:。

(三) 几个常见的超越数

1. 超越数e

1873年, 法国数学家厄米尔特应用微积分的工具证明了e是一个超越数, 他的主要证明思想略。

2. 超越数π

1882年, 林德曼证明了π的超越性, 他的主要证明过程略。

3. 一个定理及其关于超越数的推论

我们首先给出一个定理:设α1, α2, ......, αm是m个互异的代数数, 如果有m个代数数α1, α2, ......, αm满足, 则αi=0, i=1, 2, ......, m。

通过以上这个定理我们可以很简单的证明e和π的超越性。

推论1:e, eα (α为任意非零代数数) , π是超越数。

证明:若e是代数数, 则有:0=1·e+ (-e) ·e0, 其中1, -e是代数数且不为零, 则与给出的定理矛盾, 所以e是超越数。

同理可证明eα为超越数。

若π为代数数, 因为i是代数数, 所以iπ也是代数数, 于是eiπ是超越数, 但eiπ=cosπ+isinπ=-1是一个代数数, 矛盾, 所以π是一个超越数。

推论2:设α是代数数, α≠0, 则sinα, cosα, tgα都是超越数。

证明:设sinα是代数数, 因为α是代数数, 所以iα, 2isinα都是代数数。

其中:1, -1, -2isinα均是代数数, 不全为零, 矛盾, 所以sinα是超越数。

同理可证明:cosα, tgα都是超越数。

推论3:设α是代数数, 若α≠1且α≠0, 则lnα是超越数;若α≠0, 则arcsinα, arctgα为超越数;若α≠1, 则arccosα是超越数。

证明:设lnα是代数数, 令β=lnα且β≠0, 则有eβ=α是超越数, 与题设矛盾, 命题得证。

同理可证明arctgα (α≠0) , arccosα (α≠1) 的超越性。

结论

尽管从超越数被发现以来, 数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超越数, 以及判断和构造超越数的方法, 但我们至今仍然没有能够判别所给数的超越性的具体方法, 比如e+π, 虽然我们证明了e和π都是超越数, 但我们不能判别e+π到底是代数数还是超越数。再比如欧拉常数:, 我们甚至不能判断它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因此判断一个数的超越性和无理性是相当困难的。

摘要:由于有理数域在无限这方面存在不完备, CANTOR构造了实数系统, 使实数域完备。从而引起人们对超越数的观察, 在证明了超越数的存在性后, CANTOR给出了一种简单构造超越数的方法, 刘维尔和林德曼也做了相关研究, e和π是目前所发现的大量超越数中最常接触到的两个。

关键词:超越数,代数数,CANTOR证明,构造判断,超越性

参考文献

[1]A.N.Parshin;I.R.Shafarevich.数论IV-超越数:英文影印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1

上一篇:高档小区对讲联动电梯门禁悄然兴起下一篇: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