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情况调查展示演讲稿

2024-05-10

农村教育情况调查展示演讲稿(共8篇)

篇1:农村教育情况调查展示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12级软件的刘妍,我的队友分别是来自11级电气的王立君和12级软件的李凤月。我们的队伍名称叫做钥匙。我们希望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成为解决社会上某些问题的钥匙。

先说说我们的调查的目的和动力吧。从大环境上讲,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较多。据统计:我国有80%的学生是在农村接受中小学教育的,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学校,这严重限制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从我们团队的情况来说,我们的组员都来自农村地区,对农村教育现状有着切身的体会,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教育现状,关注农村孩子的发展,我们的小团队,一行四人来到了我们队员王立君同学的家乡山东聊城临清市进行实地调查。

现状:

我们来到临清市,第一站是松五完小。像很多农村学校一样,这所小学新增了教学楼和多种教学设施。但是当我们走近教学楼时,看到的却是破旧的教室,从我们的观察中发现,这些教室都存在着采光条件不合理,保暖设施不到位等问题。我们注意到位于一楼的广播室十分简陋,只有大喇叭等简单设备。随后我们来到了操场,操场只是简单地土地,没有明显的跑道和足球场,这个季节操场上杂草丛生,旁边还有周围村民倾倒的垃圾,操场上有几个单杠都已经生锈,孩子们玩单杠的时候,安全根本得不到保证。

离开时,我们看到了厕所,没有冲水设施,只能人工打扫。而且面积有限,厕所又离教学楼较远,在学校里课间上厕所都要跑去跑回,给师生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离开学校后我们像几个当地的小学生了解情况。据学生描述,学校中没有食堂,很多学生家中父母因农忙等原因无法准备午餐,学生中午不回家,只能去外面买馒头咸菜或者一些无法保证质量的的零食充饥。而且学校的供暖设施在冬季经常发生故障,教室内外温度相差无几,即使穿着厚重的棉衣也无法御寒,冬天时很多同学们都会冻手冻脚,非常难受。

这是我们所发现的三个问题:师资水平低;教师负担重;教师培训落后;

在问及教师和课程时,小同学说,他们几乎没有年轻老师,老师的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音乐美术体育课也是大多让学生们自由活

动,根本无法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这是表面的素质教育,实质是只重视语文数学的应试教育。英语课上能够练听力的机会极少,而且老师发音与磁带里不一样。假期补课是他们约定俗成的事。老师就是平时上课时的老师。应试教育的思想以深深的禁锢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但家长和社会则过分看重于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教学结果,导致县镇教育部门对学校和老师们定指标、下任务;

农村普遍存在着接受学前教育很不规范的现象,绝大多数幼儿只接受一年的学前教育就进入小学,错过了幼儿智力发展的最佳期,造成学生发展很不均衡。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家庭条件较好的家长为了使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不惜花大价钱送孩子进城读书,而家庭条件较差的家长也因看到上学没有好出路,让孩子初中毕业就回家劳动,更有甚者,小学便辍学回家。农村学校的生源严重流失,这给学校的教学带来很大影响,制约其发展。这给农村教育现状带来的的影响是雪上加霜,制约学校的发展。还有些留守儿童,爷爷奶奶监管力度不够,往往他们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而且养成一些恶习,或有自卑内向等心理问题。

最为严重的就是观念问题,农村中仍存在应试教育与读书无用论。有许多家长、学生认为辍学打工比较赚钱,大学生也很多找不到工作,很多毕业等于失业,同时应试教育也在城市不断蔓延,农村学生考上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的比例较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使绝大多数学生感到升学无望,对学习失去信心,部分学生纷纷辍学,加入了进城打工的大军。很多家庭不重视对女孩的教育,很多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这些都制约了我国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措施:

从此次调查中我们感慨颇多,每年国家在教育事业上的投入都相当可观,但不难得知,这些资金中绝大多数被用在了城市重点学校的建设上,农村学校少之又少。所以为改变这种现象,各级教育部门应该成立专门机构,对资金的流向、用途进行专门监督管理,坚决杜绝发放过程中的克扣、偏流现象,确保经费合理分配。

各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还有只有教师队伍强大了,学校的教学水平才能提高,农村的教育状况才能改善。上级教育部门应统筹下级教师分配情况,对需要老师的学校及时补充,而且要确保他们在学校任职的时限,不能中途转校。同时也要加强在校老师的培训。创造条件

和机会使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

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农村孩子们的幸福笑容。

我们作为大学生,现在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他们。总体上农村的教育环境应该引起教育部门的注意,并作出相关政策去帮助他们、我们也要珍惜现有的学习资源,学好我们的专业知识,才能不辜负我们所占有的那么好的学习条件。我也想在这里呼吁大家,少在宿舍打会DOTA,LOL,少刷会空间人人微博,多多关注时事热点,多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就会发现,这个世界需要不断努力不断进取的我们。

篇2:农村教育情况调查展示演讲稿

2007级计算机:周通指导老师: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蔡少华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从我国学制状况看来,九年制或八年制的义务的教育包括了初等义务的教育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两个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按规定在义务的教育学校完成了九年或八年的义务教育学习,即可达到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

而义务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实施”两基”国检计划以来,我们方城县都为顺利通过”两基”达标验收而集全部力量来攻坚,取得了显著成绩,教育投入、设施建设、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但是农村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等待解决。

从义务教育发展来看,关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的复兴,对整个教育的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施行两年来,为我县义务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模式、管理机制与制度支持。但是因为再好的法律条文在实施过程中都难免出现偏差和问题,通过调查来发现这些问题,将是对义务教育发展的良好推动。

一、调查内容及数据

方城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南阳盆地东北隅,伏牛山东麓,唐白河上游。东邻舞钢、泌阳县,南接社旗县、宛城区,西连南召县,北依鲁山县、叶县,是南阳市的北大门。县域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61公里,总面积2542平方公里。我县共有16个乡镇,577个行政村,总面积2542平方公里,总人口100.3万,是一个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财政较为困难的农业大县。2008年全县工农业总收入60.16亿元,财政经常性收入1.3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85元。全县共有中小学校493所,其中小学455所(含民办学校18所),在校生55676人(含民办学校学生3700人);初中38所(含民办学校8所),在校生32926人(含民办学校学生6900人);全县初中、小学专人教师总数7163人。

在暑期的两个月的时间我,我走访了教育局采集了以下数据,对我县的具体

教育情况进行了如下的调查,并将其分成了以下几个部分:

1、我县的师资水平:

全县现有的4399名小学专任教师中,学历合格4322人,合格率为98.2%;初中2764名专任教师中,学历合格者2677人,初中教师合格率为96.9%。2005年以来,新补充小学教师12人,全部为合格学历:新补充初中教师0人。全县451名小学校长,451名参加了岗位培训,并取得了培训合格证书,合格率为100%.全县有4399名小学教师,2764名初中教师取得了三级以上的任职资格,教师职务评聘率为100%,师资基本上做到了专业对口,学科配套,结构合理。师资数量基本足够,但质量上有待商榷。

3、我县的办学条件:

全县共有小学455所,城区每所小学的服务半径基本在1.5公里以内,有利于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全县个乡镇都认真搞好初中学校的定点布局工作,并由乡镇统一命名。全县小学校舍建筑总面积位350759平方米,现有小学在校生55676人,生均6.3平方米;初中校舍总面积246945平方米,现有初中在校学生32926人,生均7.5平方米。现有D级危房5580平方米,正在予以拆除,B,C级危房正在加紧修缮。初中的教学仪器建设上,全县有0所初中达一类标准,17所初中达二类标准,其余初中达三类标准;在小学仪器建设上16所小学达到一类标准,350所小学达到二类标准,其余达到三类标准。这说明我县的办学条件在逐步的改善,老旧的教室校舍都在渐渐的被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取代。

4、我县的教育经费:

一是在教育之处总额中做到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前三年教育总支出分别为15797万元、18928万元、21851万元,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分别为:8845万元、10511万元、16236万元,财政拨款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5.99%、55.53%、74.71%。二是城市教育附费附加征收:2005、2006、2007三年城市教育附加征收分别为139万元、171万元、263万元,落实征收分别为113万元、117万元、275万元,少征68万元。城市教育费附加管理体制已经建立,并理顺了资金运行渠道,并保证及时拨付教育部门使用。经费制度的合理、经费保证到位,教育经费已经不再是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调查分析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县是农业大县,但是通过我县义务教育情况的调查,了解到,在全国普遍存在的乱收费,务工人员留守儿童,残障儿童入学等问题解决的比较好。但是我县教育不存在着以下问题:

1、存在超级大班现象。

由于人口密度巨大,有近五万多人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靠一个年财政经常性收入不到一亿四千万的穷县负担,而且,虽然实行了分片入学的政策,但由于外来人口和学生择校的原因,城区中小学和全县大多数乡镇初中存在超级大班,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甚至在全县的小学中,平均每个班级也有七十多人,在各乡镇初中每个班级几乎都在一百人以上,了解到,最多的一个班级竟然有一百三十三人拥挤的班级。坐在后面的学生的听课效果极差;老师不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成长,使学校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有的老师竟然连自己的学生都不认识;而且在这样的空间里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健康也危害极大。究其原因是随着地区适龄人口的变化,学生择校和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不足。

2、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危房面积较大,教学辅助用房短缺。

大部分图书室图书不足,质量差,复本率高,可读性不强。且全县所有乡镇所在地小学教学一起陈旧,数量不足,破损率高。体音美器材严重不足。大部分学校活动场地不足一些边远的点小甚至连基本的教室、桌椅等必要条件尚且不能满足,更不用提素质教育、科学技术教育了;不少中小学还没有电脑室、语音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没有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场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普九工作数量上的提高,而质量上的不断下降。还有最为棘手的是危房问题:由于我县绝大部分校舍是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一无两有”,”六配套”时突击性建的砖木结构瓦房,虽然近年来得到大面积改造,但是多数校舍的服役期满,一次在近时期内危房将不断产生.据统计,全县发现B,C级危房六万平方米,D级危房5580平方米。学校建设的配套设施,如围墙、大门、厕所的数量不足。全县部分中小学却围墙4万平方米,校舍19玩平方米。教育硬件设施的不完备,也是现阶段基础教育的凸显问题。

3:初中辍学问题

从前三年的数据来看,初中辍学率有升高的趋势.由于受经济大潮冲击,初中

学生,尤其是初中毕业班辍学现象严重,有的毕业班辍学流失率在20%以上!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受经济大潮的冲击,农民多了一条可以让孩子尽快为家庭分担负担的选择,再加上社普遍崇尚物质利益的现象对广大青少年身心的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致使许多中小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主观上没有对学习的渴望,不思进取,再加上升学压力过大,河南高考十比一的录取率,让更多的人的高中没有了现实意义,起初就没有好的开始,课程越缺越多,又因为班级人数过多,老师也无力管教,最后跟不上就只有辍学了。因此要提高基础教育的教育水平,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必要的,地方政府、学校要不断加大对学生德育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能简单的强调升学率。

4、教育发展资金问题。

生均公用经费没有到位,前三年中共缺150多万元,2005年城市教育附加为113万元,数额不足,2006年为117万元数额不足,2007年也没有达到足额征收。全县中小学“普九”欠债尚未完全化解,累计数额在3000万元以上。教师工资中76元地方补贴不到位,退休教师安家费,死亡教师丧葬费,抚恤进还没有完全落实。政府不能提供相应的工资、住房、福利等待遇,教师待遇低自然没有了高素质的老师愿意“下乡”,而全县现在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是民师转正,大部分年龄在55岁左右,知识技能滞后。以四里店乡为例,全乡367名教师,50岁以上189人,其中55岁以上63人。农村教师编制过少,学校缺编,再加上病休原因,部分学校不得不重新聘用代课老师。全县每年退休教师200多人,而近年来基本上很少补充新教师,形成了更大的教师缺口。而且,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由于能力有限而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培养,造成了目前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过剩,另一方面是农村缺乏大量高素质教师的现状。

三、针对分析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如下:

基础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民族和国家得兴旺发达,对教育的优化调整刻不容缓。所以我经过思考,针对显现出来的问题提出几点解决的建议。

1、小学、初中实行就近入学原则,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完全被父母宠爱着的,绝大部分家长都会选择离自己家距离近一点的学校让自己的孩子入学,方便自己的照顾和减少孩子上学路上可能的危险。现在在县第一小学就读的邹婷婷,本来可以去被公认的教学质量比较好的县第一初中读书的,就是因为路程比较远,父母便让她到最近的第三初中报了到。而又因为三初中附近是大片居民区,就造成的三初中的实际上课人数,远远超过了其容纳量,这就必然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解决办法需进一步优化调整学校布局,加强学校建设,保证学校服务半径和最佳效益。一般情况下,学校离居住区距离以学生步行距离不超过1公里为准。

2、教室关系到学生和老师的生命安全问题,建议:一,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和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金用于农村义务教育,保证地方教育附加全部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二,内部挖潜,整合教学资源。各个学校合理利用自身资源,做到学校教室,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用地的充分利用,不浪费。并加大对教育发展的重视,可以采取,分乡镇由县领导直接负责,并在乡镇政府中层投层分派责任区的制度,由领导监督,组织政府各个只能部门对教育的支持,细化任务,做到教育资的合理利用。并:严格工程项目和专项资金管理,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危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帐核算,确保专款专用。

3、对于初中学生辍学的问题,可以借鉴,完善“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流生报告及动员流生返校制度”、“禁止使用童工制度”、“完成义务教育证书制度”等一整套使学生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的制度。加强执法力度,政府要对拒不履行义务、不及时送辍学子女返校学习的家长或监护人依法强迫其履行义务。工商、劳动、司法、教育等部门要对招用童工的单位和个人及”流生”的家长进行处罚。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对学生的转学、休学、缓学、复学、借读等严格管理,从社会环境上遏制辍学问题。增强农村初中教育的吸引力,要求学校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生活,积极进行课程改革,重视对学生通用技能、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消除厌学情绪。还应该完善义务教育助学金制度,减免特困学生的杂费、书本费、寄宿费,避免因学费问题辍学。

4、教育资金问题作为对国家基础教育的建设,它受制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策略。就地方政府而言,能做的是,在争取增加财政经费投入的同时,采取有效的资金管理体制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问

题的现实选择。

在调查的过程中,教体局领导也都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表示了关注,并介绍了解决的大致思路:主要为加强监督,保证现有条件下的教育资源合理利用,并开拓新形式的各方面的教育投入。

四、结束语:

篇3:农村教育情况调查展示演讲稿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苏北地区农村成人中, 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学历占14%, 高中、中专学历占10%, 初中占33%, 小学占28%, 不识字或识字不多占15%, 呈年龄越低学历越高的趋势。年龄比例:20岁以下占6%, 21~30岁占33%, 31~40岁占25%, 41~50岁占27%, 50岁以上占9%, 表明农村成人劳动力年龄比例趋于合理。

调查中我们发现:46%的农民知道减免农业税的惠农政策;28%的农民知道良种补贴;35%的农民知道粮食直补政策;25%的农民知道农机补贴政策;26%的农民知道农业综合补贴, 说明我国的各项惠农政策深入人心, 为广大农民所称赞。

57%的农民主要从事的产业是三产;24%的农民主要从事的产业是二产;19%的农民主要从事的产业是一产。说明农村以三产和二产为主业。

33%的农民参加了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67%的农民没参加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说明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还需大力推进, 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

2013年参加各种农民培训, 参加1天的占19%;参加2天的占14%;参加3天的占18%;参加4天的占16%;参加4天以上的占22%。表明广大农民有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的愿望。

42%的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收入;提高技能水平的占47%;获得政策扶持的占21%;得到尊重占7%;获得补贴占7%;获得学历占10%;获得证书占6%。说明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和提高技能水平, 获得学历的愿望较低。

7%的农民期望接受的教育培训层次是一事一训;21%的农民期望接受的教育培训层次是证书培训;6%的农民期望接受的教育培训层次是中专培训;11%的农民期望接受的教育培训层次是大专培训;47%的农民期望接受的教育培训层次是短期培训。表明广大农民有希望通过短期培训获得较高收益的心理。

33%的农民期望获得粮食方面的培训;期望获得水果方面培训的占18%;期望获得蔬菜方面培训的占25%;期望获得花卉方面培训的占18%;期望获得养殖方面培训的占21%。表明广大农民希望获得农业方面的培训。

65%的农民希望的培训方式是现场实习;选择面对面授课的占12%;选择电视广播的占14.5%;选择VCD的占4.5%;选择多种方式结合占10%, 选择其他方式占6%。表明大多数农民希望的培训方式是现场实习。可能由于现场实习能得到老师的指导又能进行技术操作获得技能, 农民对这种培训方式比较喜爱。

35%的农民愿意在本村接受培训;25%的农民愿意在城市接受培训;10%的农民愿意在县城接受培训;25%的农民愿意在乡镇接受培训;5%的农民不愿意接受任何培训。表明农民更愿意在离家近的地方接受培训, 不愿远离家去参加培训。

影响接受教育培训的主要因素:35%的农民是没有时间;16%的农民是没有钱;22%的农民认为当地没有学校;10%的农民认为没有合适的内容;其他占27%。这就需要相关培训教育部门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情况, 妥善安排农民教育和培训工作。

当前农民教育和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没人管占24%;不方便占11%;内容不切合实际占24%;费用太高占18%。

28%的农民认为当前的农民教育培训内容不实用;认为泛泛而谈的占23%;认为操作训练少的占47%;认为培训课时不足的占16%;认为内容单一的占9%。

34%的农民所在村有文化活动室;有体育活动场所的占57%;开展文化活动的占22%;村干部紧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占8%。

农村远程教育存在以下问题:29%的农民从未参与过远程教育;认识不足占20%;多媒体课件播放占33%;课件内容与当地农民的需求不符占22%;学员请假的占5%。

6%的农民有过创业的经历, 94%的农民没有创业的经历。

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认为是外出打工的占56%;认为是家庭农业生产的占37%;认为是家庭经营工商业的占10%;其他占9%。

10%的农民外出务工地为县内乡外;省外占33%;市内县外占27%;省内市外占30%。

当您发现有好的工作时, 是否立刻辞职到更好的单位, 回答是的占24%, 回答否的占76%。

篇4:农村教育情况调查展示演讲稿

关键词:农村中职校 学生 职业素养 调查 分析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7.38

为了解近年来新密及周边地区的用人市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我们在2015年9月分别对本校8个专业的在校生及数家企业,就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做了《中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情况调查问卷》、《用人单位对中职生职业素养的评价调查问卷》的调查。以下就是本次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农村中职校生对职业素养教育的要求

本次问卷共设计了三十个小问题,主要涉及学生对职业素养了解程度及诉求、专业兴趣、课余时间、毕业打算、就业心理等6大方面。共发出问卷200份,有效191 份。具体分析如下:

1.了解诉求 认为了解和非常了解职业素养的占79%,认为学校应该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占90.5%。

2.专业认识 对所学专业感兴趣的占58.1%,不感兴趣或说不清的占41.9%。

3.课余时间 经常参加实践活动的占14.1%,而偶尔或从不参加的占85.9%;课余时间聊天或游戏的占64.9%。

4.提高素质 要提高表达交往能力的占74.3%。

5.毕业打算 毕业后打算求职创业的占45%;要提高正确择业占26%,要提高职业素养的占55.4%。

6.自信心 需要提高自信心的占55%;沮丧放弃的占22.5%。

二、农村中职校生在职业素养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数据,结合多年来的一线经历,发现当前农村中职生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对职业素养认识偏差

就学生实际表现及企业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职业素养的理解不是停留在原先的“专业能力”层面,就是认为与“职业素質”“职业道德”等同。

2.兴趣不高,缺乏应变力

除去想升学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的比例占多数,这多是因选报专业时受父母或介绍老师影响造成的。同时,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机械,缺乏变通能力。

3.懒于实践,缺乏吃苦精神

超过多半数的学生(85.9%),从不或偶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究其因,不是过于懒散,就是怕吃苦。“在家靠父母,在外装糊涂”,是其基本的处事原则。

4.时间观念不强,缺乏责任心

不认真听讲,作业拖沓,敷衍了事;不遵守上下课时间规定,随意迟到;实训课成休闲课;不认真完成值日和其他劳动任务。

5.缺乏毅力,自律性差

对确定的目标,明知道该怎么做,就是静不下心,把持不住自己;没有恒心,得过且过;集体活动散漫;整天沉迷于游戏,不能自拔。

三、农职校现阶段改进职业素养教育的建议

1.强化职业素养教育观念

第一,更新观念,加强师资培训。学校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纠正对职业素养的片面认识。要不断地采用各种途径,比如,派专任教师接受专业的职业素养培训;定期邀请职业素养培训师进校对教职工进行专门培训;聘请有丰富经验的老技师入校做师生的“共同教练”;利用国培、省培等学习机会,让更多的教师接受到本专业(行业)的专业素养培训,以充实提高全体教职工的职业素养方面知识和能力。

第二,加设课程,提高学生认识。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知识的讲授,要让学生全面了解职业素养所包含的内容。可根据学校整体课程安排,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心理健康》、《形象与礼仪》等课程基础上,增加专门的职业素养课程,使学生充分懂得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是与职业客观要求对接的过程。

第三,学科渗透,师生共同学习。要发动师生积极参加各级主管部门开展的关于职业方面的竞赛,比如 “文明风采”竞赛活动。教师可充分利用各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的联系,与学生共同探讨职业素养方面相关知识。通过举行“我的理想”、“我爱我的专业”等征文比赛和演讲活动,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把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

2.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

首先,注重引导。在新生入校前,各专业可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有计划、有目标地对初中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引导,使学生对职业学校的概况和职业有一个初步了解。

其次,专业启蒙。在暑期开学前,让有意上学的学生,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制作项目,学习如动画制作、电子小产品、机械小产品等制作,促其对将要学习的专业有进一步认识。

第三,创设情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展示某个行业现状或模拟其操作流程,设立一个虚拟环境,使其切身感受将要进入的行业氛围,促其产生学习专业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第四,巩固效果。结合并参照“5+1”比赛项目标准,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类技能比赛,如“形象礼仪赛”、“电子技能赛”、 “车身修复美容赛”、“钳工技能赛”等,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以激发其更强烈的职业兴趣。

3.培养多种素养和能力

第一,学校要善于通过举行形式多样的(诸如运动会、技能节、各类社团活动等)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争取通过对部分学生(如学生会、班干部、护旗手等)进行沟通、组织能力以及合作、责任与服务意识的培养,以点带面,带动全体学生共同提高自身素养。

第二,学校可以利用暑期时间,有目的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相关的社会实践,如组织营销专业学生街头参与推销;电子专业学生工厂见习;养殖专业学生养殖实践等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敬业精神及踏实认真的品质。

第三,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融合作用。学校要立足于专业设置,根据产业需求,将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与职业标准、生产过程对接,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中。

4.引导强化学生自律意识

要让职校生从沉溺的游戏中解脱出来:

首先,必须正视网络游戏对学生的不利影响,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制定相应的纪律进行“堵”。如课堂上严禁玩游戏,禁止充电;严格作息制度,严查就寝情况等。

其次,学校还要“疏”,要向学生开放校内网络设施,发动专业老师制作健康积极的多媒体材料,为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提供物质条件和内容保证。

再次,科任老师在保证课堂纪律情况下,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有疑问或感兴趣的内容,让其适当“百度”,既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使其体会网络的正向作用。

总之,农村中职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等有形素质,更要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及精神等隐性素质的培养,要树立以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为核心目标的观念,为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2.徐飚主编.职业素养基础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07

篇5: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调查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在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上只有0.5%,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受教育水平的低下,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农村与城市人均收入没有缩小,反而不断加大。作为具有近9亿人口的农村,其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经费投入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教育投资总量大幅度增加,但教育投入水平依然较低,经费短缺的矛盾仍然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投入总量低,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7年我国人均教育经费约121美元,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等显示:200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5931元(约2042美元),教育投入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6348.3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01%。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投入水平,与发展中国家也有较大的差距,这与我国各级政府经常强调的重视教育,特别是重视义务教育是不适应的。二是生均教育投入水平低,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更低。三是教育投入在地区间和城乡间差异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与城市差异巨大。在同一省区,义务教育投入城乡差别也很大,农村的投入极少,许多地方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由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不足,造成了农村义务教育出现一系列的现象,如:农村办学条件差、教师流失、学生辍学等。四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混乱、使用效率不高。由于我国财政支出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导致许多教育经费投入不到位、资金拨付不及时,同时,部分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较为薄弱,甚至部分地区存在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二)师资问题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各级政府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地位待遇,解决教师工资保障,稳定骨干队伍作出了不懈努力。但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1、教师总量不足,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据中西部9个省(自治区)的学校数据统计,2006年,3万多所农村小学的班师比平均仅为1:1.3,4万多个教学点的班师比平均仅为1:1,均远低于全国小学1:1.9的平均配置水平。为解决教师不足的问题,部分地区因财政困难,不得不以较低报酬聘用代课人员,而不是按照编制正常补充合格的新教师。2007年,全国中小学仍有代课人员37.9万人。其中,有31万人(占81.8%)分布在农村学校。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小学、初中的教师必须有中师、大专的学历,但实际情况是,不少农村中小学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统计,2005年农村小学专任教师的合格率为96.8%,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仅为26.7%。农村初中教师专任教师的合格率为85.6%,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为9.8%,农村与城市教师的学历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在教师职称上的城乡差异也较大。2007年,全国小学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为48.2%,城市高于农村

9.5个百分点以上。全国初中中高级职务教师所占比例为48.7%,城市高于农村19.2个百分点。各地城乡中、高级职务教师的比例差距较大,配置不均衡,是造成农村义务教育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

2、教师流失严重

从2006年统计资料显示义务教育教师流失情况为农村教师流失66.3958万,县镇教师流失23.9527万,城市教师流失16.3523万。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农村教师流失最为严重。由于农村中小学特殊的地理环境,制约了农村教师的自身发展,农村学校给教师提供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是非常有限的,别提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有时连必要的教学具都难以满足,导致青年教师在农村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另据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承担全部继续教育费用的比例是95%,而县城的只是50%。农村教师缺乏专业学习的机会,缺乏资料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此外,待遇的不平衡、超负荷的工作量、子女的教育问题等等造成了教师农村教师流失严重的问题。

(三)辍学问题

近几年,农村学校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各个年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失,尤其是初中阶段尤为严重,令一些学校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学校、社会、经济、家庭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居高不下。农村中小学生辍学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这几个原因相互交织,决定了这一社会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解决。

1、应试教育的缺陷,加大了学生的厌学心理

在课改数年后的今天,仍把应试教育作为升学、评价教师业绩、衡量学校质量管理的主要手段,使片面追求升学率成为学校工作轴心,成为广大中小学生的无形压力,造成许多学生心理失衡,目标迷茫。分数的竞争、家庭的压力使部分升学无望的学生不堪胜任,对读书产生惧怕心理,学生经历了几次考试失败体验并逐渐积累,就会形成“我不行”的自卑心态。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困生”很难得到教师的帮助。久而久之,他们无法承受考试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只有选择辍学。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城市中心”的倾向较为严重,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学校,尤其是贫困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无法帮助那些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适应农村生活。而且农村初中升学率低,约在30—40%,大部分农村初中毕业生要走向农村或其他劳动岗位,而现行的农村教学内容仍围绕升学考试组织,根本不适应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许多升学无望的学生感到学校里学的东西对他们无用,而有用的东西又不学,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3、经济压力大,促使学生辍学

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最主要原因虽然不是经济问题,但其内在原因还是多与经济有关,比如:农村学生大学的入学率在不断降低、费用不断升高、就业压力越来

篇6:农村义务教育实行情况调查报告

报 告 人: 张强机械工程学院2010级包装1班2010112132调查主题:农村义务教育实行情况

调查成员:张强

调查时间:2012年5月10日到5月20日

调查地点:重庆市南岸区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中小学生、学生家长、中小学教师、不同阶级不同年龄的群众 报告摘要:教育费用、家庭支出、教学质量、学习压力

引 言:

目前,我国农业在总体上实现了温饱、进入小康的目标,已经开始向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迈进。然而,中国农村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目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的状况,这将成为阻碍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这样,如何培养大批安心在农村的专业人才和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适应农村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成为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而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在农村普及义务教育,关系到广大农村中小学健康成长的基础,关系到亿万农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整个农业,农村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应该说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农民义务教育的负担较重,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

调查过程:

1.关于家庭在2011年全年中支出最多的项目。7.37%的被调查者反映是购买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性支出,25.70%的被调查者反映是吃穿用等生活支出,51.39%的被调查者反映的是教育支出,9.76%的被调查者反映是住房及医疗支出,5.78%的被调查者反映是其它支出。可以看出,教育支出的在大多数被调查者的家庭支出中排在首位,农民的教育费用负担比较大,远远高于农业生产、吃穿用和住房与医疗费用等支出项目。

2.关于目前义务教育收费的合理性评价。23.90%的被调查者认为小学合理,初中过高,13.75%的被调查者认为小学过高,初中合理,45.22%的被调查者认为都过高,17.13的被调查者认为都比较合理。综合比较,认为收费都过高的被调查者的比例高于认为都比较合理的被调查者,认为小学收费合理的被调查者占41.03%,认为初中收费合理的被调查者占30.88%,认为小学收费过高的占

58.97%,认为初中收费过高的占71.12%。可以看出,总体上还是认为过高,义务教育收费还是被调查者意见比较大、比较多的问题。

3.关于家庭中义务教育费用不能及时缴纳时的采取的办法。57.76%的被调查者的家庭向亲友求助借贷,8.37%的被调查者的家庭请求学校批准缓交,4.18%的被调查者的家庭请求政府帮助,3.59%的被调查者的家庭选择让受教育者辍学,15.34%的被调查者的家庭想其它办法,10.76%的被调查者的家庭不借贷或没有这项支出。这表明89.24%的被调查者的家庭中存在缴费困难,并且大多积极争取解决,或以自己借贷的方式解决,或找学校、政府帮助。只有3.59%的被调查者的家庭是在缴费困难时采取消极态度,选择让受教育者辍学。

关于学生对义务教育的满意情况。

4.关于学生对义务教育的满意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对在校学习感兴趣。并73.7%的学生认为学习很有必要,其中半数的人认为应该加大学习力度。农村学生普遍表现出了对学习的热情,但与之相对的,有21.9%的人不满意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认为目前农村教学质量差,不能因材施教,硬件设备不齐全,课程资源难以开发。这样的教学条件导致老师上课仅仅只能照本宣科,拓宽不了教育视野、扩展不了教学内容、丰富不了课堂教学。

5.关于教学质量状况。通过调查,一方面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据了解现在中学中的教师大部分是中专毕业,小部分是全日制大专毕业,更有甚者是在70年代初中毕业的。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据了解,农村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500元左右。另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骨干教师的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使农村生源流失。在有些地方,农村生源流失问题已比较严重,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或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都流向了城区比较好的学校。从学生家长的反映看,有大部分的学生对学校的师资条件不满意,认为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敬业精神不够。反映问题有:有的教师教育时间缩水,往往让学生自学;有的教师不批作业由学生代批,个别甚至连考卷也不批,仅根据平时的印象来给分;有的教师体罚学生等。

6.关于学校经费,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状况.由于经费短缺,乡村学校的教育设施都得不到改善,校舍不能得到及时修缮和增加,学校环境得不到改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太平镇黄豆坪小学教学楼及器材非常简陋。在我们调查的学校中,大部分是没有标准操场的,更不用说足球场了。有的学校只有一个设备比较简陋的电脑室,有的甚至没有。

7.关于学生学习压力的状况。有一多半的学生认为学习压力大,一半的学

生认为课本难度大,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课余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农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的刺激,如考试的压力,作业的压力,家长期望压力等。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往往比城市学生更大。解决问题的方法:

1、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2、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的合理需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本标准。

3、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要良好。

4、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及时足额发放。

5、希望农村政府,能够真正的将国家的政策思想落实到位,真正的给农民“减负”。也让孩子们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日后为祖国多做贡献。

6、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7、多方努力,积极配合,共同营造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总结:

篇7: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情况的调查

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 梅朝

摘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逐渐被卷入到市场化的大潮中,他们日益明显地感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外出务工成为农民舒缓经济压力的最佳选择,这把剑却是一把双刃剑,舒缓了经济压力,也给家庭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留守在家的儿童,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监护人监督不力,学校有心无力,导致孩子的不利发展,其状况堪忧。我以家乡英山县为代表,调查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家庭,从中得出一些结论,探索问题的症结,重新审视三农问题,为城乡和谐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一份力。

关键词:三农问题,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城乡差距,农村学校

正文:

英山县地处大别山南麓,是典型的山区县,全县版图面积1449平方公里,40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35万。近年来,随着农业产生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大批农村人口纷纷离开土地涌向城市,选择了进城务工的生存发展道路。这种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打破了长期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导致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农村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据统计,英山县35万农业人口中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达10万余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达10572余人,有些乡镇“留守儿童”比例高达48%。这些“留守儿童”60%以上由祖父母、外祖父母隔代抚养,26%在亲戚家寄养,13%在寄宿学校或熟人、老师家托养,另有1%左右的孩子基本处于无人监管状态。这些人对孩子是抚而不养。经调查,问题学生中“留守儿童”占到75%左右,而且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多,学困生越来越多,学校管理难度越来越大。有些学生在节假日就四处闲逛,到网吧玩游戏,乃至和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少年”混在一起。有的染上抽烟喝酒的坏习惯,有的打架闹事,甚至小偷小摸,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在一些地区,留守子女实际辍学、失学比例居高不下,其中或者是因为家中缺少劳力“早当家”,或无人管教、放任自流以致成绩太差升学无望而厌学或弃学。

调查中我发现以下几个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⒈ 家庭结构单薄化和家庭功能失调

近年来,农民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多数年轻夫妇一般不愿像他们的父母辈那样多生孩子,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施行,家庭的单薄化十分明显。这样就造成了两个不可避免的后果。第一孩子在家庭里缺少玩伴,有较强的孤独感。第二核心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如联合家庭或主干家庭。这样的话,就难免不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由此,如果仅从家庭这个微观单位来看,留守子女问题即是由经济结构转换引起家庭功能失调或缺位所致。英山县的初二学生王博,父母在新疆打工,由奶奶抚养。奶奶对王博很无奈,学习不好,年纪轻轻就加入了本地的流氓组织,对老人也是非打即骂。学校根本没法管教或者是不想管教。另一个学校的学生刘杰学习优异,深的老师喜爱。但是父母都在外打工,对其学习无暇关注,学费也是一拖再拖。家长对教育的不合作态度,让刘杰很为难。

⒉ 现代传媒和新型娱乐方式的影响

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可以说无孔不入,以致少数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另外,由于农村孩子缺少公关活动的场所及设施,他们既没有少年宫也没有儿童活动中心,只有黑网吧是向他们开放的,流连在网吧就成了部分孩子课余的主

要生活方式。这种流行性,不仅成绩差的同学,成绩好的同学照样会玩一些流行的游戏,像穿越火线、地下城与勇士。王博和刘杰就是在网吧认识的。

⒊ 校外同龄人的影响

初中生,特别是二、三年级学生的行动能力逐渐增强,他们期望和社会接触,而校外正好有这幺一批年龄和他们相仿的一群。其实这些人也是刚从学校走出去的,初中毕业,没能考上高中,外出打工年龄较小,在家里不会也不愿种田。总之,他们没有正儿八经的事可以做,三五成群,四处游荡就是他们的形象。根据我们在调查中从英山县治安部门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当地整体治安状况随着人口的大量外出而逐步好转,但是同时青少年的犯罪率却呈上升趋势,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⒋ 新的读书无用论

由于国家对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不再实行包分配的政策,而是通过市场的方式来配置这些新生的劳动力资源,双向选择不可能一次成功,毕业之后一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遇到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毕业即失业也是客观存在的。长期以来农民把入伍和升学看做是跳出农门并吃上“皇粮”的两条路子,现在出现了变化,一些人就夸大了它的负面效应,认为辛辛苦苦读书到头来还是要打工,没个稳定的工作,还不如一些文化水平低的同龄人。

⒌ 父母本身的影响

进城务工没有改变农民的身份,但改变了职业和生活方式,从而价值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如,在对金钱的态度上,对家庭价值的理解上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孩子或者通过家庭本身的变化来影响孩子。方咀中学初二班的杨杰曾经是班上的优秀生,但进入二年级之后,成绩逐步下滑,并且经常去电子游戏室通宵玩游戏,因花销太大,就把家里的机床给拆掉卖了。后来,班主任经过了解才发现,原来杨洁的父母外出打工之后,都觉得自己长了见识,积攒了一些钱之后,做起了生意,双方随着交际面的扩大,思想感情上也起了变化,及至最后谁也不满意谁。离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解脱,但对孩子则是一种伤害,杨洁就是这样被伤害的。

⒍ 被委托人缺乏必要的教育知识

一般来说,农村中有一定能力和具备相当素质的人更倾向于外出务工或经商,这样,剩下的就只能是所谓“386199250部队”了(妇女、儿童、老人、傻子)。老年人被委以看管孩子的责任,并不意味着他们有相应的能力和知识准备。无论孩子被委托给爷爷奶奶或其它亲戚,被委托者实际上已经担负了监护人的部分责任。但是老人文盲率远高于青年一代而且代沟明显,根本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和思想教育。

(二)政策因素

除此之外,教育设施较差以及教学质量不高使农村学校不能胜任新时期青少年教育的重任,对于那些留守孩子则更是直接的挑战。

⒈教育资源紧缺以及财政投入缺乏激励机制。

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政策,在教育上也是如此。城市的教育投入完全是由国家来承担,而农村教育则由农民来负担。一所城市中学可能会投入上亿元,而农村地区大多数县的年财政收入也不过如此,能投入到教育上,特别是乡村两级的资源更是屈指可数。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在全国义务教育投入中,乡镇负担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2%左右,而县乡两级负担的87%基本上都直接来自农民,也就是说农村义务教育的费用基本上都是由来农民直接承担的。农村教育设施落后以及教学质量不高是在这种城乡有别的教育投入体制下长期累积的结果。

⒉ 政策的刚性

政策的刚性一方面体现为政策的滞后性,不能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体现在不能区别对待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异上。如果是针对条件较差地区所出台的政策,于状况较好的地区而言无

疑是不公平的,会束缚这些地方的发展。如果是针对条件较好地区所出台的政策,执行起来对落后地区来说则可能会雪上加霜。英山县一位资深的教育工作者曾向我抱怨说,“所谓一费制,就是一次性地废掉农村教育,一次性地废掉这一代孩子”。这个说法或许有点夸张,但却反映出政策的刚性所带来的农村教育的困境。

3.以入学率为取向的评价机制。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的机制仍在发挥着主导作用,考核学校和教师的主要标准还是入学率一类的硬指标,因此在实践中大行其道的依然是应试教育的那一套做法,反映在教师对待学生的的态度上,就是“带好一个差生,不如培养一个好生”,一些升学无望的孩子就在有意无意中被抛弃了,而留守学生占了被抛弃中的绝大比例。

(三)对策性思考

由以上分析可见,留守子女问题源于转型期的特殊性,但在机制上起着根本作用的仍然是传统体制,或者说,留守子女问题是传统体制的滞后性在转型期的突出表现。

据此,我不揣浅陋,认为,从解决农村留守子女问题乃至提升农村整体教育质量的角度来看,应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以期缓解问题或为解决根本问题奠下基础。

1.改革现行教育投入体制,逐步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比重。适应税费改革以及取消农业税的新形式,在现阶段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转移支付的资金不被挪用和占用。不管是财权适应事权,还是事权适应财权,只有在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基础上,明确各级政府之间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权责,才能从投入体制上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2.不仅从理念上更重要的是从制度上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弱化统考制度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为农村教育创新留下广阔的空间。有了宽松的环境,农村学校才可能逐渐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机制,从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其个性、气质出发,因材施教,把包括留守学生在内的所有孩子一个都不少地纳入到学校素质教育的关怀视野内。

3.鼓励民间资源进入教育行业,制定多种优惠政策,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缓解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紧张状况。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各级各类学校真正成为独立的办学主体。只有这样,学校之间竞争的压力才能转变为学校内部提高教学质量、关心学生成长的动力。

4.设立课后活动中心。节假日越多,留守孩子就越觉孤独,在社区或学校中成立课后活动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或者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弥补放学后及或节假日的教育空白。

5.在有条件的农村学校设置心理辅导办公室,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培训心理辅导老师,并纳入到教育系统的管理工作中去。

6.加强区域经济,让农民工家乡就业,实现双赢。

篇8:农村教育情况调查展示演讲稿

关键词:农村教育硕士政策,农村教育硕士,农村中学

为了提高农村中学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加强教师队伍建议, 促进城市和农村中学教育均衡发展, 2004年国家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即“农村教育硕士政策”。即:取得农村教育硕士入学资格的学生, 必须先到学校任教三年, 第四年到高校脱产学习研究生课程, 第五年再回原单位边工作边完成学业。但因种种原因, 这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碰到不少问题, 为此本课题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实施状况以及农村中学对农村教育硕士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广西农村中学进行抽校调查, 调查对象以农村中学中层以上的领导为主, 个别学校是任课教师。共发放试卷46份, 收回35份, 有效问卷30份。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认识、熟悉和理解情况调查。 (1) 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内容了解情况调查。调查结果告诉我们: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非常了解”的只有13.3%, “一般了解”的占46.7%, “不了解”的占40%。这说明许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这项政策不甚了解。 (2) 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招生对象的看法调查。这是一题多选题, 调查结果表明, 选择“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占45.7%, 选择“具有本科学历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占100%, 选择“本科毕业生”的占80%。这说明所有被调查的对象都认为:“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招生对象应该是具有本科学历的中小学教师, 而不应该只有应届本科毕业生才有资格。 (2) 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执行情况调查。 (1) 对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重视情况调查。从调查结课我们可以看到选择“很重视”的占6.7%, 选译“重视”的占26.6%, 选译“不重视”的占66.7%。结果告诉我们,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重视还很不够。 (2) 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经费落实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选译“落实”的占6.7%, 选择“部分落实”的占46.6%, 选择“不落实”的占46.7%, 差不多半数以上的学校认为农村教育硕士的经费是没有落实的。 (3) 农村中学对农村教育硕士需求情况调查。 (1) 对“学校是否考虑签约培养农村教育硕士生”的情况调查。调查结果告诉我们, 有53%的学校考虑签约, 20%的学校不考虑签约, 27%的学校选择“无所谓”。 (2) 学校最缺乏的学历人才情况调查。从调查结果就们可以看到, 选择“中专”学历和“大专”学历的没有, 选择“本科”学历的占26%, 选择“研究生”学历的占74%。 (3) 对是否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任教情况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 有硕士以上学历任的学校占40%, 没有的占60%。 (4) 对农村中学选拔人才的标准的情况调查。 (1) 对招聘时注重教师哪方面能力的情况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 选择“注重教学能力”的占80%, 选择“科研创新能力”的占13.3%, 选择“管理能力”的占6.67%。这说明招聘中学教师首先看重的是“教学能力”。 (2) 在招聘时最关注的是应聘者哪类学习成绩情况调查。这是一项多选题,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 选择“基础课成绩”的占86.6%, 选择“专业课成绩”的占93.3%, 选择“实习成绩”的占80%, 选择“其他”的占13.4。 (3) 招聘时最重视应聘者哪类品质情况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选择“敬业精神”的占93.3%, 选择“责任心”的占86.7%, 选择“工作积极主动”的占73.3%。 (5) 对毕业任教的教育硕士研究生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有关方面的情况调查。 (1) 对毕业任教的教育硕士总体满意度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 选择“很满意”的占20%, 选择“基本满意”的占66.7%, 选择“不满意”的占13.3%。 (2) 对毕业任教的教育硕士研究生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是否适应中学教学的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认为“完全适应”的占33.3%, 认为“基本适应”的占60%, 认为“不适应”的占6.67%。 (3) 对毕业任教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情况调查。这是一项多选题,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 选择“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的占60%, 选择“好高骛远、不安心本职工作”的占40%, 选择“缺乏责任心”和“缺乏踏实、勤奋精神”的分别占13.3%和20%。所以毕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二、启示和建议

课题对农村中学领导及老师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认识理解、有关部门对政策的执行、农村中学对农村教育硕士的需求情况、选拔人才的标准以及教育硕士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是真实可靠的。通过问卷调查, 我们了解到有关部门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认识、理解、执行等情况, 农村中学对教育硕士的需求情况, 毕业的教育硕士在任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农村教育硕士招生政策的调整和修订以及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1. 调整和完善“招生政策”。

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城市来说差距很大, 这将影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 创新“农村教育硕士招生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调查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大“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宣传力度。从农村中学领导或教师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非常了解的只有13.3%, 不了解的占40%。这就说差不多半数以上的老师甚至领导不知道有这么一项政策。所以有必要加大对这项政策的宣传力度, 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来。 (2) 加强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执行的监管力度。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 各有关部门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重视不够, 上面根本没有切实可行的一个政策执行的监控计划。以致于有关部门在执行过程中互相推诿扯皮, 敷衍了事。所以有必要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政策执行监控措施, 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 不断修订招生政策。 (3) 重视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经费不足问题。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培养经费不到位, 46.7%的人认为培养经费没有落实。实际也存在教育部门与财务部门互相推诿扯皮, 人事局、财政局等部门以种种说辞不落实农村教育硕士的工资关系, 以致于许多农村教育硕士工资福利及政策规定的其他待遇都得不到落实。所以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经费可以由国家财政统一划拔管理, 直接下拔给培养学校。 (4) 扩大农村教育硕士招生对象的范围。从调查结果我们看到, 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农村教育硕士的招生对象应该是具有本科学历的中小学教师, 而不应该只有应届本科毕业生才有资格。所以有必要扩大农村教育硕士的招生对范围。

2. 按农村中学所需人才标准修订培养方案。

从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 60%以上中学是没有研究生学历的老师任教, 而又有73.3%的学校认为最缺乏的学历人才是硕士研究生, 农村中学急需硕士研究生人才, 而数量也比较大。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出发, 制订出适合农村中学教学的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方案, 以便于能培养出适合农村中学教学的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重视农村教育硕士教学能力的培养。从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 农村中学在聘用教师时, 80%的学校看重的是应聘者的教学能力, 所以有必要调整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 减少理论性课程, 增加实践性课程和技能课, 如开设一些技能大赛、模拟上课、评课等课程。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应紧密切合农村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 以提高农村教育硕士的实际教学能力为主要目的。 (2) 加重专业课的课时量, 减少公共教育理论课的课时量。从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 农村中学在选拔人才时首先看重的成绩是“专业课成绩”, 所以一定要重视专业课的教学, 适当增加专业课的课时量, 少开一些公共教育理论课。 (3) 加强对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农村中学对毕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满意度调查可以看到, “很满意”的只有20%;对教育硕士毕业研究生存在的问题调查中了解到, 教育硕士研究生存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好高骛远、不安心本职工作等问题。这就说教育硕士研究生在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还有所欠缺, 各培养单位务必重视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 重视农村教育硕士的职业道德教育。

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够扎根农村中学的优秀人才, 但农村中学生活环境艰苦, 发展机会也不多, 要使农村教育硕士热爱农村教育, 终身服务于农村教育事业, 务必加强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精神修养。所以在推选农村教育硕士时一定要将那些有将毕生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思想、有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的优秀毕业生和中小学在校的优秀教师推选上去。

“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不断改革和完善, 为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有助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它是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

参考文献

[1]杨卫安.农村教育硕士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兼论教育硕士培养多元化倾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1, (9) .

上一篇:乡村发展政府经济职能下一篇:中班秋季学期班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