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自查报告与农村义教体制改革情况调查报告

2024-04-14

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自查报告与农村义教体制改革情况调查报告(共9篇)

篇1: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自查报告与农村义教体制改革情况调查报告

县环保局、县财政局:

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对我乡省级农村环保专项资金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概况及进展

我乡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为第二批省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项目所在地为莱溪乡莱溪村,主要针对该地区生活垃圾乱丢乱放,烂果随处可见,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影响农民的饮水安全和盱江一级支流沧浪河的水质等主要环境问题,采取“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焚烧”的方法,先期对有机垃圾进行沤肥,而后集中无机垃圾进行焚烧;对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集中到氧化塘、净化塘处理后直接灌溉或排入河道。通过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有效保障居民饮水安全,进一步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为村庄村容、村貌的美化、优化提供服务。该项目总投资80.2万元,污水处理工程58万元,垃圾处理工程18万元,其他间接费用4.2万元,申请专项资金50万元。自206月做好施工准备开始,到目前,已按实施方案基本实施完成,准备申请项目验收。

二、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

省农村环保专项资金50万元于2月底到账。我乡对申请到的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无挤占、挪用现象,资金使用票据、凭证真实,资料完备。符合专项资金管理使用规定。具体开支情况如下:

项目类别

支出项

单位

数量

单价(万元)

小计(万元)

污水处理

氧化塘

14

2

28

净化塘

2

2

4

垃圾处理

环保垃圾桶

200

0.005

1

垃圾屋

12

1

12

垃圾运送车

1

5

5

合计

50

三、取得的效益

一是提高群众环保意识。通过项目的实施,使群众参与到环保建设中来,一改乱丢乱放、污水随意排放的习惯,更加注重维护环境的整洁优美,促进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村民素质。

二是实现环境效益。通过垃圾处理,确保了村庄及周边无白色污染,无暴露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通过污水处理,有效避免污水横流的恶劣现象,解决污水处理难题。结合农村庭院绿化,进一步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为村庄村容村貌的美化、优化提供了服务。

三是实现经济效益。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可作为灌溉水或其他用途使用,从而节约淡水资源;同时,环境条件的改善可降低与污染有关疾病的传播,减少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

四是实现社会效益。通过污水处理既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又改善当地农村的生态环境条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对我县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篇2: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自查报告与农村义教体制改革情况调查报告

情况报告

寿光市国土资源局

2011年10月10日

土地整治是切实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和提高土地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全面清理检查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管理情况及成效,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和改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和财政厅制定的《全省农村土地整治专项清理检查方案》要求,我局结合我市实际迅速行动起来,在全市范国内深入开展了农村土地整治专项清理检查工作,对2006年以来的项目进行自查。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农村土地整治基本情况

(一)2006至2010年土地整治项目立项情况。寿光市2006年至2010年期间立项的项目共有43个,整治规模共计2864.7077公顷,新增耕地共计939.719公顷,预算投资共计8832.9万元。其中:使用新增费地方留成部分安排项目4个;使用耕地开垦资金安排项目39个。

(二)2006至2010年土地整治项目验收及项目效益情况。

寿光市2006年至2010年期间共有32个项目通过各级 1

验收,完成整治规模共计4822.34公顷,实现新增耕地1633.7067公顷,实际支出11684.78万元。其中包括2006年以前立项项目6个,2006至2010年立项项目28个。通过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平整土地面积1633.7067公顷;修建灌、排渠管道共计980.328千米,投资2288.56万元;打机井共计167眼;修建田间道共计227.402千米,投资877.76万元;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共计4822.34公顷;新增粮食产能共计14703360公斤;收益人数共计99993人;新栽农田防护林工程148404株。

(三)2011年土地整治项目立项情况。

2011年寿光市土地整治项目立项2个,整治规模共计3806.65公顷,预计新增耕地面积共计240.76公顷,预算投资共计14196.71万元。

(四)2006年至2010年土地损毁与复垦情况

寿光市2006年至2010年土地复垦计划安排项目14个,复垦规模共计98.6313公顷,预计复垦后耕地面积共计89.5707公顷,预算投资共计379.57万元。2006年至2010年实际完成土地复垦项目8个,新增耕地面积共计49.5867公顷。

二、土地整治成效

通过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生态效益是明显的,经济效益按农业项目标准也是可行的。

达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符合土地整理的目标。

(一)增加了耕地面积,保障了用地需求。

通过土地整理,增加了耕地面积。弥补了我市建设用地指标的不足,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有余,有效保障了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用地需要。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加。

通过土地整治,将分散零乱、高低不平的地块合并成形状规则、面积适度的标准农田;整理后的土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优化了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的效率和集约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加,为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三)农民得到了实惠。

一是提高了耕地产出率。经过整理后的耕地,土壤肥力得到提高。二是农民通过参与土地平整等施工,可以直接获得劳务收入。三是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通过乡村道路建设解决了村民出门难、行路难;通过防护林建设,村庄得到了绿化;通过清淤排渍,改善了村民的卫生环境。

项目区的建设不仅为当地和全市带来了良好的“三态”效益,而且理清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为培育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探索了新路,对周边

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对人民和社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存在的问题及有关建议

一是土地整治项目从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到立项、批复、实施,持续时间较长,期间物价、劳动力价格上涨等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导致项目实施成本加大。建议定期根据市场实际情况,适时对定额标准作出调整,以便使预算更符合实际,同时项目批复后,及早组织招投标,抓紧时间开工,争取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工程周期。

二是植树难,成活率低。

根据规划设计,在整治项目田间道路两侧和生产路一侧一般都会配套植树工程来保护路基、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但因树木成材后会胁到农民的庄稼,加上树木会吸收土地的养分和水分,很多项目区的农民对此有较大抵触情绪,有的甚至将自己地头上的树木折断,致使项目工程植树成了难题。从目前项目实施情况看,由施工单位完成植树造林工作难度较大,建议由乡镇人民政府牵头,相关利益村和镇直有关部门完成植树工程,既能降低工作难度,又可以保证树木成活率。

三是后期管护欠到位。

项目投资预算中没有后期管护资金,业主单位在后期管护上存在制度瓶颈,虽然项目完工后都与项目所在地政府签

篇3: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自查报告与农村义教体制改革情况调查报告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苏北地区农村成人中, 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学历占14%, 高中、中专学历占10%, 初中占33%, 小学占28%, 不识字或识字不多占15%, 呈年龄越低学历越高的趋势。年龄比例:20岁以下占6%, 21~30岁占33%, 31~40岁占25%, 41~50岁占27%, 50岁以上占9%, 表明农村成人劳动力年龄比例趋于合理。

调查中我们发现:46%的农民知道减免农业税的惠农政策;28%的农民知道良种补贴;35%的农民知道粮食直补政策;25%的农民知道农机补贴政策;26%的农民知道农业综合补贴, 说明我国的各项惠农政策深入人心, 为广大农民所称赞。

57%的农民主要从事的产业是三产;24%的农民主要从事的产业是二产;19%的农民主要从事的产业是一产。说明农村以三产和二产为主业。

33%的农民参加了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67%的农民没参加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说明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还需大力推进, 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

2013年参加各种农民培训, 参加1天的占19%;参加2天的占14%;参加3天的占18%;参加4天的占16%;参加4天以上的占22%。表明广大农民有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的愿望。

42%的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收入;提高技能水平的占47%;获得政策扶持的占21%;得到尊重占7%;获得补贴占7%;获得学历占10%;获得证书占6%。说明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和提高技能水平, 获得学历的愿望较低。

7%的农民期望接受的教育培训层次是一事一训;21%的农民期望接受的教育培训层次是证书培训;6%的农民期望接受的教育培训层次是中专培训;11%的农民期望接受的教育培训层次是大专培训;47%的农民期望接受的教育培训层次是短期培训。表明广大农民有希望通过短期培训获得较高收益的心理。

33%的农民期望获得粮食方面的培训;期望获得水果方面培训的占18%;期望获得蔬菜方面培训的占25%;期望获得花卉方面培训的占18%;期望获得养殖方面培训的占21%。表明广大农民希望获得农业方面的培训。

65%的农民希望的培训方式是现场实习;选择面对面授课的占12%;选择电视广播的占14.5%;选择VCD的占4.5%;选择多种方式结合占10%, 选择其他方式占6%。表明大多数农民希望的培训方式是现场实习。可能由于现场实习能得到老师的指导又能进行技术操作获得技能, 农民对这种培训方式比较喜爱。

35%的农民愿意在本村接受培训;25%的农民愿意在城市接受培训;10%的农民愿意在县城接受培训;25%的农民愿意在乡镇接受培训;5%的农民不愿意接受任何培训。表明农民更愿意在离家近的地方接受培训, 不愿远离家去参加培训。

影响接受教育培训的主要因素:35%的农民是没有时间;16%的农民是没有钱;22%的农民认为当地没有学校;10%的农民认为没有合适的内容;其他占27%。这就需要相关培训教育部门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情况, 妥善安排农民教育和培训工作。

当前农民教育和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没人管占24%;不方便占11%;内容不切合实际占24%;费用太高占18%。

28%的农民认为当前的农民教育培训内容不实用;认为泛泛而谈的占23%;认为操作训练少的占47%;认为培训课时不足的占16%;认为内容单一的占9%。

34%的农民所在村有文化活动室;有体育活动场所的占57%;开展文化活动的占22%;村干部紧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占8%。

农村远程教育存在以下问题:29%的农民从未参与过远程教育;认识不足占20%;多媒体课件播放占33%;课件内容与当地农民的需求不符占22%;学员请假的占5%。

6%的农民有过创业的经历, 94%的农民没有创业的经历。

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认为是外出打工的占56%;认为是家庭农业生产的占37%;认为是家庭经营工商业的占10%;其他占9%。

10%的农民外出务工地为县内乡外;省外占33%;市内县外占27%;省内市外占30%。

当您发现有好的工作时, 是否立刻辞职到更好的单位, 回答是的占24%, 回答否的占76%。

篇4: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自查报告与农村义教体制改革情况调查报告

1.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发挥了较好的支持推动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设立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6年专项资金规模1亿元,2007年增加到2亿元,2006~2010年5年累计投入省级专项资金9亿元,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建设,突出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促进了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概括省级专项资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1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 据统计,5年间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46亿元,县(市、区)投入专项资金10.77亿元,乡镇投入4.09亿元,加上省级投入,各级专项投入总计达到25.3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占35.5%,市(州)级财政投入占5.8%,县级财政投入占42.5%,乡级财政投入占16.2%。

1.2有效捆绑了各类资金项目和集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专项资金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在省专项资金引导支持下,按照资金项目投入渠道不改、使用方向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和打捆使用农村泥草房、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商贸网点、市场流通、清洁能源、科技推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绿化美化、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水库移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形成合力。在整合项目的基础上,在全省进一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机制,有效整合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力量,创新建立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方式。同时,积极发挥了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5年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达到227.06亿元,其中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43亿元,占20.4%;各级各部门单位帮扶投入14.74亿元,占6.5%;发动社会能人和有关团体、企业捐助投入3.9亿元,占1.7%;乡村集体投入51.55亿元,占22.7%;农民自主投入94.12億元,占41.5%。省级专项资金辐射带动效应达到1∶25.23,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3有力支持了项目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和村屯改造 5年时间,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了试点阶段“百镇千村”和深入实施阶段1000个示范村建设,支持农村道路、饮水、桥涵、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1538个,支持农村文化广场、村部、卫生所、有线电视等社会事业项目609个,支持农村院墙、边沟、垃圾处理等环境改造项目437个,支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424个,支持改造农村泥草房50110户。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1.4强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化 全省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和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5年时间,利用省级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规划编制经费2220万元,地方配套3280万元。开展并完成了全省696个乡镇(街)、9306个行政村、38539个自然屯和364个国有农场的自然概况、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规划布局等11个方面数据普查,支持完成了28个县(市、区)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和1361个试点(推进、示范)村、51个省级试点镇建设规划编制任务,促进了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1.5支持启动了多层次、大规模培训,提高了各级干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和工作信心 5年时间,在省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从2009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选调生)进行系统培训,实施3年已完成培训任务6000名。还支持组织3期90人的韩国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5期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新农村建设思路。

2.当前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使用面临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省级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尽管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已经出现了总体规模少、支持力度弱化、拉动带动作用下降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2.1建设成本快速攀升,极大地削弱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调查中发现,农村各项建设上已经出现3个大幅度上涨:一是建筑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现行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与2007年比较,水泥售价480元/吨,涨幅90%;红砖0.4元/块,涨幅130%;钢材3600元/吨,涨幅34%;木材2300元/立方米,涨幅187.5%;河沙70元/立方米,涨幅100%。地砖、油漆、房瓦、玻璃等价格均有大幅上涨,总体上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上涨1倍左右。二是人工费和机械租用费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农村力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6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100元/人·天,涨幅67%;木瓦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10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200元/人·天,涨幅100%。无论是力工还是木瓦工,雇佣单位中午还要负责1顿午餐。钩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1000元/台.班,涨到目前的2000元/台·班,涨幅100%;推土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800元/台·班,涨到现在的2000元/台·班,涨幅150%。三是工程造价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开安镇柳树洼村修建4.5米宽水泥路工程造价由2007年35万元/公里,涨到目前52万元/公里,涨幅49%;修建砖道工程造价由2007年11万元/公里,涨到目前21万元/公里,涨幅91%;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修围墙由2007年250元/米,涨到目前480元/米,涨幅92%;修边沟由2007年65元/米,涨到目前120元/米,涨幅85%。由于原材料价格、人工机械费用、工程造价成本大幅度上涨,目前全省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只能起到2007年的1亿元资金的支持作用,支持作用削减50%。

2.2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数量增多,单位专项资金支持额度明显减少 2007年省级新农村建设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50个试点镇、200个试点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50万元。2010年全省启动1000个示范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20万元,资金额度下降60%。村干部普遍反映:省里给的资金少,每年建设一个项目都不够用,希望省里能像2007年那样多给一些专项资金支持。

2.3示范村建设内容增多、标准提高、投入增大,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拉动带动效应逐步减弱 2010年全省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制定了建设指导标准,对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整治、社区建设、精神文明、基层组织7个方面37个重要建设内容都进行了明确和规范,新农村建设已由过去路、水、电、气、房等基础建设转到全面发展、基础完善、功能配套、服务提高上来,一般1个2000左右人口的中等村,新农村建设由过去投资500万~10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500万元以上,有的建设投资更多。调查中了解到: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前几年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房屋改造投入达1200万元,今后尚有道路、打井、排水沟、围墙、休闲广场、蔬菜大棚等项目建设投入1500万元需要筹措;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目前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913万元,今后还要建蔬菜大棚900栋和15栋楼的农民新村,尚需大量资金投入;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现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0万元,尚有12公里边沟、12公里围墙、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清洁能源、房屋改造等资金投入1200万元需要筹措;今年,长春市绿园区增加垃圾处理一项就投入了2000多万元,为24个行政村购置10台钩车、200辆手推车,修建11个垃圾中转站,安放22个移动垃圾箱,实现了垃圾户集、村转运、区统一处理。由于示范村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所需建设资金也不断增大,因此,省里每年投给村里20万元的专项资金,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其拉动带动效应明显减弱。

2.4加快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势在必行,资金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瓶颈 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参观了东丰县横道河子镇合力村秸秆气化站,大家一致认为大型秸秆气化站具有投资合理、使用方便、清洁环保、易于推广的特点,“一家点火、百家做饭”,是农村清洁能源推广的主要模式,也是实现农村环境整洁的关键。会后,各地纷纷要求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2010年和2011年省里拿出一部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建设了26个大型秸秆气化站,一方面由于建设点少,无法满足示范村纷纷建设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成本增加,建一个可带动300户的大型秸秆气化站由原来投入120万元增加到180万元,资金筹措的难度增大。全省9306个行政村每年都在建设1000个示范村,如果没有专项资金用于大型秸稈气化站建设,就很难加快推广这一清洁能源生产模式,农村环境整治也无法实现突破。

3.关于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的建议

虽然2007年以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保持在2亿元,但鉴于目前建筑原材料涨价、人工费机械费增加、工程成本大幅提高,加之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广、建设内容丰富、标准提高,全省亟待大规模推广大型秸秆气化站这一清洁能源等实际情况,就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3.1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主要是:“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专项资金制度。省、市、县三级政府要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专项资金”。建议省政府成立由省农业、财政部门组成的专门督查组,对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设立情况、投入使用情况、发挥效应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确保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有投入、有规模、有带动作用。

3.2逐年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 建议2012年省政府在保持原有2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再增加6000万元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重点扶持50个示范村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每个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扶持12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6亿元。2013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800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8亿元。2014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1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3亿元。

篇5: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自查报告与农村义教体制改革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对公用经费使用情况的自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建立,是惠及亿万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新机制的建立后,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有了较大增加,一些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为贯彻落实云财教(2009)299号文件和镇财教(2009)16号文件通知精神,使我镇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落到实处,坡头镇中心学校对全镇各学校进行了专项检查,现将检查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检查组

坡头镇中心学校按县教育局的要求,成立了由中心学校陈校长为组长,杨副校长为副组长,政教主任、会计、出纳、村校校长、部分教师代表为成员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专项检查组,对全镇各类学校进行专项检查。

二、检查的情况

1、收费情况:坡头镇各校均严格按照县教育局的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了零收费:即不存在收取学杂费、补课费、教辅资料费,也不存在变相收取其他费用。各校没有收取地方教材费,也没有出现“先收后退”现象。

2、经自查,2009年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经费均按时足额下拨到

各学校,中途根据各校的使用情况,不同程度的增加经费,确保了全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各校在经费支出上,均做到量入为出,勤俭节约,不存在有超支现象,都保持在年度经费预算内;各校也没有将公用经费用于人员经费开支、学校基本建设、偿还债务及列支招待费等;中心学校在安排和使用经费时,严格按照有关文件精神,保证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基本开支,并安排了相当一部分经费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经费;在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票据上,中心学校严格按照昭市教联(2006)9号文件规定多次对各校进行培训,经检查,各校支出票据基本规范;全镇各校无擅自订购大宗物品和进行校舍维修的行为,订购大宗物品和校舍维修都坚持民主理财原则,并召集班子成员进行集体研究,按程序报批;各校均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台帐,并有专人负责,确保固定资产不流失。

3、预算管理情况方面:经自查,坡头镇中心学校会计接受培训并按要求编制了相应年度的预算,预算编制基础数据与年初报表,两基报表吻合。学校的年度经费收支预算项目均坚持了真实性、完整性、科学性、透明性、绩效性的原则;不存在有赤字预算。

4、校务公开情况方面:各校均建立了校务公开制度,对公用经费的收支的情况进行了公示;各校每学期开学初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及寄宿生生活补助名单都进行了公示,严格按补助标准,足额发放到贫困寄宿生的手中,整个发放过程接受了社会的监督。从未引发社会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

5、坡头镇中心学校对有寄宿条件的堰塘中学、仁和中学,加强

了学生宿舍和食堂的管理,首先是建立健全了宿舍管理制度,并安排有责任心的老师担任宿管,学校领导带班,组织相关人员定时不定时抽查宿舍的管理情况。从食堂卫生、食物安全,饭菜数量、价格等方面对两所学校的食堂进行严格的管理。

三、存在的困难

1、我镇学校点多面广,各村校出纳的业务素质较低,票据有待进一步的规范。

2、固定资产台帐需进一步的建立健全,并落实相关管理人员的职责。

四、整改计划

1、中心学校将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管理力度,加强对各村校出纳的培训力度,确保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所提高,按相关要求进一步规范收支票据。

2、中心学校将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措施,责任到人,确保固定资产能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坡头镇中心学校

篇6: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自查报告与农村义教体制改革情况调查报告

导自查报告

根据《xx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办公室关于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专项督导的通知》(闽政教督〔XX〕30号)通知要求,县教育局会同县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督学、学校认真对照督导内容开展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参加本次自查的督学共9人(其中专职督学4人,兼职督学5人)。

按照(闽政教督〔XX〕30号)通知要求,本次自查范围涵盖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90所(其中村完小17所、教学点137个、乡镇小学18所、初中校18所)。督导的重点内容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教学条件和基本生活条件,主要包括下列13项内容:1.是否存在D级危房;2.是否每名学生都有课桌椅;3.寄宿学生是否一人一床位;4.是否有安全的饮用水;5.食堂是否满足师生就餐要求;6.厕所是否满足师生需要;7.教室和寝室门窗是否完好;8.学生上下学是否存在突出安全隐患;9.寄宿制学校是否为学生提供营养餐;10.边远山区教师是否享受山区教师津贴;11.是否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12.是否按规定拨足公用经费;13.是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

针对13项督查内容,组织督学及全县190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摸底、造册登记,建立了自查台账。从自查情况看,13项内容除上下学有突出安全隐患点这一项必须整改外(全县共有13所学校,初中校7所,小学包括教学点6所,存在安全隐患点共18个,初中校11个,小学包括教学点7个),其它12项全部符合相关要求。

二、存在问题

8个安全隐患点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学校门口路段和公路交会处未设置减速带或无标志牌(xx中学、xx中学、xx中学、xx中学、xx中小、xx小学);二是上下学期间家长自己联系不符合营运要求的车辆接送学生或学生乘坐超载车辆(xx中小、xx中小、xx中学、xx中学);三是学校门口路段窄,放学时学生拥堵(xx中小、xx中学、xx中学、xxx中小,xx中学门口路段还存在弯急、坡陡,忠信中学上下学时经常有社会青年在学校附近欺负学生)。

三、整改措施

篇7: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自查报告与农村义教体制改革情况调查报告

镇江市丁卯中心小学

一、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留守儿童18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8人,父母双方都在外务工的有12人,父母一方在外务工的有6人。他们分别就读于一年级1人,二年级6人,三年级1人,四年级5人,五年级4人,六年级1人。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工作,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不理想。一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照顾不到孩子的学习;二是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

2.行为习惯较差。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忙于生计,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挑食挑穿;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骂人、打架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留守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三、关爱留守儿童所做的工作

1.建立留守儿童基本信息档案,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中标识,全面掌握留守儿童信息,并及时更新。

2.对经济上特别困难的留守儿童,视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学校给予一定收费的减免补助,以满足留守儿童生活需要。

3.对学习上后进,且监护人无力辅导的留守儿童,跟踪他们的学习成绩,任课教师利用学生放学后的时间无偿对其补习,以提高成绩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4.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与社区联合关爱留守儿童,加强关爱服务。

面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校曾邀请了新区港中的心理辅导老师来我校对高年级的孩子进行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我校还定期的以讲座的形式对孩子们进行法制与交通的安全教育,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去年,在新区爱心妈妈团体和市媒体的共同关爱下,我校留守儿童参加了“社会妈妈献爱心”的公益活动,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不仅体会到了社会大家庭的关爱,更在经济上得到了一定的资助。

5.注重家校联动,定期开展家访,与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经常沟通联系。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我校留守儿童中的相当一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缺乏法律意识,对子女的一些义务缺乏认识。学校老师积极向家长宣传《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教育和引导家长依法履行第一监护人的责任,在进城务工时妥善安排好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五、下一步工作举措

我校在接下来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上将拓宽思路,开展“五个一”育人活动

1.谈一次心。帮扶教师每周与留守儿童谈一次心,了解他们一周的学习、生活、情绪、交友、身体等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2.过一个快乐的生日聚会。各班要建好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生日,记入档案,要大力开展向留守儿童送一句生日祝福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简便易行、温馨祥和的活动,让每位留守儿童过一个快乐的生日。3.读一本好书。帮扶教师指导学生每学期读一本好书。三年级以上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并分年级段进行书评,陶冶学生的情操。

4.写一封亲情书信。帮扶教师监督、指导留守儿童利用传统节日、长辈生日、寒暑假等特殊日子给远方的家长写一封亲情书信,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篇8:苏北农村地区辍学情况调查报告

经调查, 目前苏北农村地区的中学生辍学现状非常严峻, 比如一所乡镇初三的一个班级, 初一开学有四五十人, 但是却只有两三个人升上了高中。有的村很多学生在初中就已经进城务工, 很多未满十八岁已经结婚生子。苏北农村地区中学生辍学率远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 已经高达30%-40%, 特别贫困地区甚至可能超过50%。高辍学率背后的原因有哪些呢?以下是笔者对辍学原因的分析。

二、辍学原因

(一) 家庭原因

1. 重男轻女思想

重男轻女思想随着时代的进步正在逐步淡化, 但是仍影响着农村较贫困家庭家长对孩子优先上学权的选择。

2. 家庭贫困

现在虽然有对贫困家庭的扶助政策, 但对于有些家庭来说则相当于杯水车薪, 并不能完全解决上学产生的费用问题。

3. 父母知识水平不高

很多父母由于自身知识水平有限, 因此往往不能够正确认识知识对人的思想和能力的塑造作用, 更多着眼于知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而农村很多方面的劣势使得父母的愿望难以达成,

4. 父母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一方面, 家长之间的吵嘴、打架甚至离异, 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致使孩子灰心沮丧, 敏感自卑, 精力难以集中, 对学习失去兴趣而辍学;另一方面, 很多父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造成留守儿童无人或者疏于看管, 长期的散漫状态致使学生对学校诸多规矩更加抵触;另外, 有些家长整天忙着挣钱, 家庭条件较好的就会用钱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 致使孩子娇惯散漫, 无心学习。

5. 现实压力不断加大

邻里之间常常在金钱上进行攀比, 孩子毕业后, 还要面临结婚的高支出等问题, 这些都使家长希望孩子早点挣钱, 减轻压力。

6. 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冲突

农村挣得都是血汗钱, 而且在用于必要的物质消费之后, 基本上都所剩无几, 所以他们会力求把钱花在刀刃上, 而教育是长期投资, 能否收到回报还是未知数, 所以他们更愿意把钱省下来, 而且孩子辍学以后还能再挣一份, 减轻家庭负担。

(二) 学校原因

1. 学校管理问题

有的学校上网、谈恋爱、打架等问题蔚然成风, 学习氛围比较差。而这些学校往往管理更加严格, 但基本上是以“求稳”为宗旨, 只要学生不闹出事, 学校就会选择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 这相当于对学生行为的放纵, 更增强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2. 教师素质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教师教学压力较大, 而发展潜力有限, 所以很难引进到素质较高的教师, 即使引进到, 最终很多也会流向城市, 导致农村教师素质普遍不太高,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教师的知识水平有限, 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 内容枯燥, 形式单一, 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是教师的道德素质问题, 有的老师显得特别的粗暴, 不仅会用具有侮辱性的语言, 甚至体罚学生, 令学生在厌倦老师的同时, 更加厌倦学习。

3. 教学设施

受经济条件影响, 农村很多学校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 即黑板授课, 这不能够满足现代化水平下学生对先进教学设备的要求。

4. 片面追求升学率

农村地区由于很多方面不占优势, 所以更加注重在教学方面进行弥补, 但只是通过过分加强知识课的方式, 而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和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较为轻松愉悦的环境。

(三) 社会原因

1. 法律的约束力不够

《九年义务教育法》虽然早于1986年就已经颁布, 但是法律宣传、约束并不到位, 所以老百姓对此了解的并不多, 法律意识淡薄。政府对于不遵守法律的家庭也未采取相应措施。

2. 社会不良诱惑不断增强、增多

网吧、不健康光盘、书籍等的逐渐泛滥对学生来说都是极大的诱惑;街头巷尾的赌博也使学生整天耳濡目染;疏于管教和暴力影视的影响使学生更加崇尚武力。这些使学生染上很多恶习, 更难沉下心学习, 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读书无用论”思想冲击

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看到了更多发财致富的契机, 读书的至高地位受到了挑战, 人们不再把读书看成是唯一出路。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 社会对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 可是农村地区由于环境、师资等条件限制, 决定他们很难考取理想的高中和大学, 甚至毕业以后还要面临工作难的困境, 这时更是产生了“读书无用论”思想, 加上用人单位对童工的限制并不是很严格, 更是为辍学推波助澜。

(四) 教育自身问题

当前教育评价制度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1.

在应试教育现状下, 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好坏, 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 所以学校会大搞题海战术, 考试公布成绩并进行排名, 随之而来的是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

2. 学校和教师角色和任务的异化。

学校、教师本来都应该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的形象存在, 但是教育评价机制使得他们将孩子作为实现高升学率的筹码, 一味的从升学率出发。面对激烈的竞争, 学校向教师要求升学率, 教师就不得不把压力施加在学生身上。这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也加重了教师重优忽劣的现象, 有些学校甚至放弃升学无望的学生提高升学率, 师生之间形成了较为畸形的关系, 影响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使得学生厌学心理加重。

三、关于缓解苏北农村地区中学生辍学问题的建议

鉴于以上辍学现状及原因, 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希望社会、家庭、学校能够形成合力, 共同致力于该问题的解决。

(一) 政府是“控辍保学”的先行官。

政府要主动承担起普及义务教育的责任, 将控辍保学工作落到实处。

1. 首先对于家庭, 一是要进行九年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工作, 让家长和学生对九年义务教育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二是加大督查力度, 对违反义务教育法擅自辍学的家庭进行适度惩戒;三是加大对贫困家庭扶助力度, 并建立监督机制, 防止贪污、挪用、走后门等不良现象, 使钱能够用于扶住真正贫困的家庭;四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形式向父母宣传一些积极的教育方式, 以及不当教育方式的危害性。

2. 其次对于用人单位, 如果出现招收童工的事件则进行严惩。

3. 最后对于学校, 一是严禁补课, 如果发现不符合规定的补课对主要负责人严惩;二是禁止体罚学生或恶性语言的侮辱, 如果发现并证实, 就对教师进行相应惩罚;三是加大教育投入, 改善学校教育环境尤其是教育设施;四是对于致力于农村教育的教师给予一些鼓励性政策, 并严把质量关。

(二) 家庭是“控辍保学”最有力的保证

学校和教师多鼓励家长改变放养式的教育方式, 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约束和监督, 多关心孩子的学习, 了解他们在学校的状况, 经常和孩子进行交流。

父母应自觉观看一些教育类节目, 经常向孩子传递正能量, 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 进行鼓励式教育, 不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育评价机制要转变

评价机制的转变才能带动社会、学校和家长观念的转变, 当评价机制有效地转变了才能全力推进素质教育, 实施公平教育。

1. 开展多维度评价

学生具有个性的差异, 所以可以从多角度去看待和考评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 不要紧紧围绕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 如可以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审美能力、运动能力等多个维度来评价学生, 让学生的各方面都能得到开发, 进而去全面认识自己。逐步取消各级各类的排名, 避免单一的成绩评价机制。

2. 革新“中考”“高考”这类教育选拔制度, 剔除它“指挥棒”的作用

在初中、高中阶段国家都致力于培养文化型人才, 但是农村地区在各方面都落后于城镇, 不具有竞争力。所以, 应该开展农村教学改革, 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实际需求, 在保证执行义务教育计划的前提下, 调整部分教学内容, 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技术教育, 可让有意愿的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 同时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做法, 减轻学生压力。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通过各种活动可以发现学生在艺术、科技、体育等方面的才能, 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 从而增强学校和学生的双向认同, 激发学习热情, 找到自我价值, 增强自信心。

4.

在对教师的考评中, 也不应该将升学率作为唯一评价标准, 而要将升学率、及格率、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 甚至辍学率放到一起考评。

(四) 政策需要转变

1. 经常对农村地区的教师进行培训, 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增强教学能力。

2. 因材施教, 宽容并允许差异。对于一些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 比如对于聪明但调皮的学生较多的的班级, 可以分配较少的学生, 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

3. 重视幼儿园和小学教育, 从小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并让学生意识到“读书有用”。

(五) 防患于未然

1. 学校要经常邀请家长到学校开家长会, 了解孩子近况, 使学校和家庭加强联系, 进行共同教育。

2. 学校和政府一起努力, 共同净化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因素, 尤其是网吧、游戏厅, 更要严抓、严打。

3. 多开展积极有益的社会活动, 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进行正确引导, 增强对事物的辨识和对不良事物的抵制能力。

四、结语

农村学生的辍学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尤其是党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的战略思想, 农村教育的发展是最重要环节, 因此, 改变农村教育现状, 控制学生辍学是现在我们学校的首要工作任务, 为此我们要坚定信心, 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 确实要把控辍工作做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突破口, 强抓在手、落到实处。最后, 愿辍学生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 重返校园, 也愿今后的教育向着更健康、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摘要:古语云:“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育更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近年我们却发现, 农村地区的中学生辍学现象反而出现了不太乐观的趋势, 不少未成年人纷纷走进工厂, 涉足社会。这无疑是国家发展的障碍, 社会和谐的隐患, 家庭期许的遗憾。因此, 找出辍学原因, 防辍控辍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苏北农村,辍学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魏爽.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06) .

[2]廖其发.关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问题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4, (02) .

[3]王玉华.对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的思考[J].成功 (教育) , 2009, (10) .

[4]靳建洲.农村中学生辍学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1, (16) .

篇9: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自查报告与农村义教体制改革情况调查报告

一、改革试验进展情况

2011年11月,平罗县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首批2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同年12月,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批复了关于平罗县以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试验方案。按照国家对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平罗县结合实际,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为基础,以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土地规模化经营为抓手,在农村土地管理基础制度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试点进展顺利、社会稳定。

(一)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

全县13个乡镇、142个村、1078个村民小组、6.1万户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基本完成,共实测登记土地面积96.7万亩。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已完成99%,农村集体荒地确权登记颁证已完成95%,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已完成96%,农村房屋确权登记工作已全部完成。

(二)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基本确立

平罗县以推动农村土地资源资本化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先后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荒地、农村宅基地和农村房屋确权登记工作实施细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荒地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房屋产权评估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登记办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基金筹措管理办法》、《收储农民承包地、宅基地和房屋参考价格暂行办法》、《农村集体荒地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发展家庭农场指导意见》等23个配套办法和细则,从确权登记、评估补偿、交易流转、抵押融资、退出收储、重新分配等各个环节制定了符合实际、较为合理的制度和政策。

(三)县、乡、村三级农村产权管理服务平台已经建立

平罗县组建了县级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服务中心,设立农村产权流转信息发布、登记备案、价格评估、抵押贷款、农业保险、纠纷仲裁、社会保障等一站式服务窗口。在13个乡镇依托民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窗口,62个村成立农村土地信用社,落实办公设备,实行专人负责,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管理。

二、农村改革试验取得的成果

(一)摸清了农村土地的“家底”

这次改革试验,彻底摸清了村(组)土地承包关系和地块、面积、空间位置等相关数据,并将地块、面积、空间位置、地级类别、权属等清查落实到农户或其他承包方,逐户摸清了农户家庭承包土地状况,对承包人、承包经营权共有人、承包地块、面积、四至、土地变动等各方面情况和信息进行收集、归纳、整理、核对和确认,确权登记面积较二轮承包面积溢出55万亩,溢出率高达137.5%。

(二)解决了较为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

平罗县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中,将土地所有权以村为单位确权给村集体经济组织,而没有以队(组)为单位进行确权,保证了集体土地归村集体经济组织内全体成员所有,解决了各队(组)集体荒地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同时,为解决历史遗留的饲料地、自留地、造林占地以及地力等级折算造成的二轮承包地实际面积与合同面积不符等问题,确权时在二轮承包地的基础上,按照增加20%的比例,将集体荒地按照二轮承包地确权给农户。对土地权属模糊、四至不清、面积不实、地级不符和流转不规范等历史遗留问题和纠纷,按照“保持稳定、尊重历史、照顾现实、分类处置”的原则,妥善予以解决,先后查找和解决了236件历史遗留问题和纠纷,其中,引导当事人依法理性地反映和化解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123件,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化解67件,通过仲裁和诉讼方式解决6件,确保了确权登记工作顺利开展,消除了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隐患。

(三)探索建立了五项制度、四项机制、三项基金

1.五项管理制度。

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民采取转包 、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有序流转土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了向流转受让方颁发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书制度,赋予流转受让方的权益。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30余万亩,颁发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书62份。

二是农村集体荒地经营管理制度。农村集体荒地使用权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农民或其他法人可以采取投标、竞拍、公开协商等形式承包经营,承包费收取标准由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进行议定,承包费等收入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主要用于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全体村民社会保障补贴,逐步提高农民在集体土地资产收益中的分配比重。这项工作不仅规范了农村荒地管理,摸清了集体荒地资源,壮大了集体经济,更重要的是让农民参与了集体资产收益分配,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截至目前,全县签订集体荒地承包合同4.2万份,收入承包费262万元,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三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在城镇建设规划范围外,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取得并已经确权为经营性的集体建设用地,可采取出让、转让、出租、转租、抵押等多种方式有偿使用和流转。集体建设用地收益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其中提取20%作为村级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配套资金。

四是农民宅基地管理制度。按照“一户一宅”原则,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可以通过转让、退回等方式在本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间进行流转。鼓励农户通过买卖、赠予、作价入股、抵押、租赁等形式,推动农民房屋产权依法流转和增值变现,逐步实现城乡房屋同证、同权。

五是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融资制度。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三权”抵押贷款,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与之相适应,成立了平罗县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评估委员会(随后将转化为评估中心),负责统筹、指导、协调、监督全县农村资产评估工作。目前,已办理“三权”抵押贷款308笔,发放贷款1991.5万元。

nlc202309012309

2.四项经营机制。

一是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补偿机制。对本人申请且符合退出条件的农户,经村集体经济组织审查批准予以补偿,由集体经济组织出资收储经营或流转经营。农户自愿退出荒地承包经营权,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回,给予适当的开垦费补偿,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发包给其他人承包经营。

二是重新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机制。采取以村为单位,把确权给村集体土地的20%作为预留地,对退出土地的农民因生活不能得到保障等原因重新申请承包土地经营的,经批准按照协议退回补偿款后,可按原面积再次承包经营。

三是农民宅基地使用权退出机制。对自愿退出宅基地和房屋的农户,其宅基地和房屋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储,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进行复垦。目前,全县已退出宅基地689户,1322亩。

四是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担保机制。设立农村产权抵押贷款风险基金,对没有还贷能力或还贷延期的,可从风险基金中先期垫付,及时规避金融部门信贷风险,建立金融部门服务农村保障激励长效机制。

3.三项基金。

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收储基金。由县级财政出资300万元,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收储基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主要用于农户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补偿周转金。

二是农民退出宅基地收储基金。由县级财政出资200万元,设立农民退出宅基地收储基金,主要用于收储农民退出宅基地和房屋补偿周转金。

三是农村产权抵押贷款风险担保基金。由县级财政出资300万元,设立农村产权抵押贷款风险担保基金,主要用于为没有还贷能力或还贷延期的农户进行先期垫付还贷。

(四)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

平罗县探索建立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企业经营、家庭农场为主要模式的土地规模经营主体,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培育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166个,规模流转经营土地14.09万亩,其中家庭农场107个5.58万亩、企业经营29个4.64万亩、土地股份合作社22个2.1万亩、专业大户7个0.09万亩、土地托管1个0.1万亩。

平罗县改革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效,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效益,加速了现代农业发展,推进了统筹城乡进程,实现了村集体和农民土地收入“双增”,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双赢”,农民市民化和土地规模经营“双促进”。

三、当前存在的几个问题

目前,平罗县农村改革试验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三个:

(一)个别具体环节和细节问题还不完善

一是在土地确权中,没有按照增人增地、减人减地的原则进行小调整,农户承包土地零碎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二是农村土地和房屋管理信息系统尚未建立。三是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主体投资较大,但资金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弱,需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四是前期土地丈量登记确权工作不细致、不准确,引发了许多矛盾和纠纷,也造成了重复劳动。

(二)制度规定部分内容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平罗县制定的有关土地改革的制度、办法中有些条款涉及行政权力对公民权利义务的限定及设定处罚。根据立法的有关规定,上述问题只能由法律、法规或政府规章来设定。抵押、拍卖等调整民事行为关系的规定,属国家专属立法权。基金的设立应当经国务院或财政部批准。

(三)缺乏经费保障

农村改革是一项敏感性、政策性强的工作,特别是以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更是工作量大、程序冗繁、耗时较多,改革成本较大。经过计算,每确权登记一亩土地大约需要花费30元,平罗县实测确权登记土地96万亩,需要资金2880万元,再加上工作经费和各种制度设计补偿资金,资金需求量大约在3500万元左右。预计,宁夏全区土地确权登记面积在1700—1800万亩,资金需求量大约在5—6亿元。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而言,地方财政难以承担,需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帮助解决。

四、涉及农村土地管理相关法律问题的比较分析

我国目前涉及农村土地管理相关的重要法律法规,主要有《宪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

(一)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方面的法律问题

我国《宪法》第10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土地管理法》第10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该法进一步明确了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为“农民集体”,农民集体又分为村农民集体、村内农民集体、乡(镇)农民集体,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有经营管理的使用权。

《物权法》第60条规定:“对于集体所有的土地和……依照下列规定行使所有权:(一)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二)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三)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可以看到,《物权法》与《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有着很大不同,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成了可以行使所有权的主体。

这里存在几个问题:一是《物权法》和《土地管理法》对土地的相关规定不一致,应该以谁为准?二是如何在实践中确定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主体,什么是村农民集体、村内农民集体、乡(镇)农民集体,我国现行法律并未明晰。三是农民土地权益方面还存有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的权利不平等的现象,如国有土地可以抵押贷款,但农民集体土地却不能。这些问题难以界定,易导致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错位与虚位,会使得个别地区产生“虚权”问题,致使农民无法充分行使土地产权,农民在土地上的利益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

nlc202309012309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面的法律问题

我国《宪法》第10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土地管理法》第14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第15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的,必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条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不变。承包地不得买卖。第15条规定,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第32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第42条规定,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可以自愿联合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第44条规定,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适用本章规定。第49条规定,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第50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该承包人死亡,其应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在承包期内,其继承人可以继续承包。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到,除了“四荒”地外,我国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都必须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而且承包用途必须是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对象必须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流转方式包括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但其他方式未明确有抵押。如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必须是从事农业合作生产。可见,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受限的,流转对象、方式、用途都有规定。

(三)农村建设用地方面的法律问题

《土地管理法》第43条规定,我国的农村建设土地规定用于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该法第59条规定,农村建设用地还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并办理审批手续。第60条规定,农村建设用地兴办企业或者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企业的,应当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第63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

《物权法》第183条规定:乡镇、村企业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抵押。法律允许乡镇、村企业的厂房所占用的土地可以抵押,一旦抵押权实现,就会出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

可见,为了避免乱占农用地进行非农建设,现行法律对农村建设用地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和用途管控制度。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入股、联营,也可以出让、转让、出租,但禁止用于非农业建设,只有因破产、兼并企业,连同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建设用地才被允许因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发生变化而改变土地用途,这是法律红线。

(四)宅基地方面的法律问题

《土地管理法》第62条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依照本法第44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根据《物权法》第152条的规定,宅基地使用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集体所有土地、在该土地上建造房屋及其附属物的权利。《物权法》第153条规定: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适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物权法》第184条规定,宅基地不得抵押。

宅基地是用于村民建设住宅的农村建设用地,但是因为是用于村民住宅,其主要作用就是保障村民在农村有所居,使用权主体只能是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而不包括其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更非城镇居民,而且只能用于建造村民的个人住宅,因此在流转方面,宅基地比其他农村建设用地更为局限,而且对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又申请宅基地的,明确不予批准,宅基地除了自用外,基本上没有其他合法或顺畅的流转形式。

五、平罗县农村改革试验对全区农村改革的启示

(一)农村土地改革必须稳步推进

土地制度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制度,土地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回顾历史,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都与正确的土地法规及政策密不可分。从建国前夕的土地法大纲,到改革开放初期确立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到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再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农村土地制度的每一次变革,都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作为资源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在今日的中国越发突出。当前的农村土地改革,其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关键是农业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实质是利益关系的重新分配调整。因此,在改革中必须始终坚持以维护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深入扎实地开展工作,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既要改革,又要和谐稳定。

nlc202309012309

(二)农村土地改革必须因地制宜

平罗县人少地多,地缘地籍结构复杂,具有较大试验空间,对全区而言具有示范性。平罗县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同农民房屋所有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集体荒地使用权确权登记一揽子进行,将切实改变当前农村经营活动中产权不清、无法估价、无权交易、无质抵押贷款的局面,为下一步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合股经营、流转交易、质押融资”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农村金融创新奠定坚实的产权基础。平罗县提出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和流转、交易、收储制度,有利于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和农民市民化,有利于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利于盘活农村存量资产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平罗县的改革试验方案,还设计了引导农户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股份制农场、新型家庭农(牧)场、村队联合社、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村队企业化)等多种经营模式,为解决农村面临的“谁来种田、谁来养畜”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这些经验的取得,是平罗县根据自己的实际,集中民智民力,不断探索实践得来的。但是,我区各市县的情况与平罗县又不尽相同,因此全区的农村土地改革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三)农村土地改革必须与农村的社会保障、户籍、住房、就业、城镇化进程等政策配套联动,同步推进

土地流转的农民、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年轻的新生代农民,大多进入了城市,有一些农民成了市民,他们希望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但是,目前农村改革内容单一。严格意义上讲,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是二轮土地承包工作的后续工作,是有关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本身不具有改革的创新性和前瞻性,拿单项工作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推进,与农民群众期盼改革的强烈愿望不相适应。因此,我区农村改革要进一步扩大范围,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突破。

六、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健全农村土地改革制度,完善规则、出台配套政策

目前平罗县农村土地经营管理改革的五项制度、四种机制和三项基金有待审查、修改,与之相配套的规定、规则、办法等还需要细化完善,进一步强化改革试验中的纠错机制。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大胆实践,扩大改革的范围和深度

对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希望改革的,现实中确实不合理、不公平需要改革加以纠正的,能够通过改革解决深层次矛盾的,可以在可控范围内进行试验。对试验探索要设定条件:一是坚持农民自愿;二是坚持土地收益主要用于农民、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三是坚持建设用地指标不能突破,耕地占补平衡或有增加。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行,对于试验中的经验和教训,应及时评估、总结、纠正。

(三)对平罗县改革试验区进行跟踪分析,认真总结

在试验区加大政策、资金和智力支持力度。借鉴平罗县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制定和完善全区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的政策办法。提前谋划全区农村改革的政策和办法,适时把改革向全区推开。

(四)进一步完善农村改革的法律制度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通过行使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适时作出相关决定或决议,为我区农村土地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责任编辑:汤星颐

上一篇:这,就是生活美文下一篇:学院表彰大会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