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024-06-29

微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精选14篇)

篇1:微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微课设计: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

庆小

沙晓红

学教目标:

1.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理解 “瞻仰”等词语的意思,学会用“无论„„总是„„”造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3.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仿照课文由部分到整体或者对比的手法写一种植物的特点。学教重、难点:

1.精读课文,感悟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2.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种植物的特点。学教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习设计: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理解词语。⑴易读错的:

⑵易写错的: ⑶我理解了这些新词语 2.朗读课文,提出问题。微课流程:

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开始我的微课展示。上课!起立!请坐!

一、揭题质疑并呈现问题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伸出手,跟老师写课题。“龄”左边是——,右边是——,“樟”是木字旁。一起读。2.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师:课前同学们做了充分的预习,请将你认为易读错的和易写错的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互相学习。2.默写词语:

瞻仰

繁衍 3.集体批改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瞻仰:恭敬地看。课文中写人们瞻仰——(宋庆龄的故居)。我们还可以瞻仰什么? 过渡:同学们课前预习时都有哪些疑问呢?

三、质疑,呈现问题。

⑴宋庆龄是谁?师:谁知道?(指名说)师:你真会搜集资料。老师课前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并进行了整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 ⑵还有吗?樟树有什么特点?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

⑶过渡:老师发现同学们在提问时不但抓住了课题,还关注了课文内容呢,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请一列同学开火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哪几自然段写了樟树?

⑷(学生读完第3小节)师:停,这一小节就一句话,老师第一次读到这儿的时候,脑中闪出了一个问号,你呢?有疑惑吗?请你说?你有一双慧眼,发现了这一小节的特别之处,为你点赞。那作者为什么要把这句话单独列为一个小节呢?快速读读1-3小节,比一比,想一想。是的,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突出这是两棵特别的樟树。看来,我们在提问时,还可以关注作者的写作技巧呢!继续读。

四、探究解决问题——樟树的特点

1.师:找着了吗?(4、5)找得真准。2.感悟樟树的外在特征

⑴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你觉得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⑵交流 ①枝干粗壮。

你从哪儿知道的?学生读后,师: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谁和他的感受一样,也请你读。读的真棒。老师感受到了樟树的粗壮。男生一起读。②树叶稠密

你从哪儿感受到的?请你也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谁也想读这句话,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的,这个“亮”字用得真好,写出了樟树青翠欲滴,充满活力。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多美的叶子啊!女生一起读。接着谈。③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的?请你。

是啊,樟树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环境中,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想象一下,一年四季中,樟树会经历哪些磨难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出示句式: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请你也用“无论„„总是„„”说句话。

④同学们看黑板,这几个词中有一个最关键的词语能概括其他三个词,想想是哪个?说说你的理由。樟树的蓬蓬勃勃就表现在他的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所以我们的板书可以改一改。⑶师小结:刚才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作者先写樟树的 和

,这是局部,再写樟树

,这是整体,作者就是这种方法把樟树的外形特点表现出来的(板书:外)。请大家完整地读读这一段,细细体会。⑷⑸这么优美的文字让我们把它永远记在心中。同桌互相背一背。一起来试试。过渡:背的真好!樟树还有什么特点,默读第5自然段。3.感悟樟树的内在品质

⑴交流。板书:香气拒虫

文中是怎么写的?请你读。

⑵“本身”一词说明樟树的香气是与生俱来的,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⑶引读:即使当它——,当它——,它的香气——。

是啊!即使当它变成小小的手串时,它的香气——,当它粉身碎骨,变成木屑的时候,它的香气——,无论变成什么样子,无论在什么环境中,它的香气——。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樟树的——这就是它的内在品质。(板书:内)

⑷这一小节除了写樟树,还写了什么?你来读。写了石榴树的什么?为什么要写石榴树呢?(对比)这样对比有什么好处呢?(通过写石榴招虫,更能突出樟树的不招虫。)是的,我们写文章时也可以运用对比这种方法。⑸让我们对比着读读这两部分,感受樟树的可贵之处。4.练笔。

⑴同学们,要想表现事物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它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两方面来写,下面就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来写一写我们学校的松树。先看要求,请你为大家读一读。[出示要求:仔细观察,写写松树的外在特点(由部分到整体)或内在品质(对比)。]友情提醒:选择松树的一个特点写一写。下面仔细观察,认真想想。⑵交流。

⑶说的真好,那就赶快动笔吧。⑷点评。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宋庆龄奶奶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还有一个疑问没解开,为什么人们总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必须走进宋庆龄,请同学们课后完成这个作业,你来读:上网搜集资料或阅读《课文同步拓展阅读》第22课,走进宋庆龄,深入了解他。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篇2:微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一、突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

1.有一个地方,是老师向往已久,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去成的。(出示宋庆龄故居图片)瞧,就是这儿。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地方吗?(板书:宋庆龄故居)

2、这个龄是生字,你们已经会读了,读这个字时要注意什么呢?请你带着大家读一读。怎么记这个字呢?

对了,龄是个形声字,左边表意,右边表音。拿起手指,跟老师一起来写这个字。注意,最后一笔是点。

3、谁知道什么叫“故居”?“故”就是旧的、老的意思。“居”就是住所。

我家的房子已盖了十几年了,现在还住着。叫不叫故居呢?

对,以前住过的房子就叫故居。

5、你知道宋庆龄是谁吗?谁能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一下。教师补充介绍宋庆龄相关资料。

6、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写全课题)。从课文题目看,你觉得这篇课文应该主要写什么?(樟树)你能通过朗读课题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突出来吗?我们一起来读好课题。

二、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

1、大家课前都将课文预习了吧!谁来读这些词语? 很好,字正腔圆,看来你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到位。

那么,在读这些词语时有哪个字需要特别注意的呢?请你带着大家来读好这个词。再来读读第一行的文字,你发现了什么?请女生一起来读好这组词。

全班一起读。

2、在这几些词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吗?

预设一:繁衍后代

请你找出文中带有繁衍后代这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能利用这句话中的词语,解释繁衍后代吗?

预设二:瞻仰

瞻仰是什么意思,谁知道?对,瞻仰是指恭敬地看,什么时候我们会用到这个词呢?同学们还记得上次我们去扫墓吗?当时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去看烈士墓的?所以,我们可以说瞻仰烈士墓。除了瞻仰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的词语?

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重课外知识的积累,真棒。

预设三:蓬蓬勃勃

什么意思?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想想能换成什么词语?(生机勃勃、枝繁叶茂)所以蓬蓬勃勃就是生命力很旺盛的意思。谁来读好这个词语。生命力还不够旺盛,读的时候声音再响亮一些。语速再慢一些。

3、这些生字中你觉得那个比较难写,需要特别注意的。

预设一:繁

表面看来繁的笔画比较多,其实仔细看来也比较简单,上面是敏捷的敏,下面是糸字底。

预设二:瞻

瞻是看的意思,所以是目字旁。右边的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一点。先写一个撇刀头,下面一个厂,撇,点,最后是一个言。拿起书本,翻到129页,描红。

生字描红完了请用你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写好的同学要学会等待,等待也是对别人的激励。

4、这些字会写了,能不能正确的区分呢?谁来组词?

5、光会读生词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拿起书本,我们一起读。(教师引读1-3小节。)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呢?谁来读第四自然段? 读得真不错,通过你的朗读,老师看到了两棵茂盛的樟树,我们一起来学着她的样子,读好第四自然段。

樟树四季常青,长得蓬蓬勃勃,它的可贵之处又在哪里呢?谁来读第五自然段。如果第五自然段要分给两个人读,老师该怎么分配?那就请你和同桌来读这个小节。一个人读描写别的树的句子,一个人读描写樟树的句子。樟树不仅外形美,还有可贵之处,因此吸引了无数的人前来观赏,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小节。

三、把握文章主旋律,顺清脉络

1、课文中哪几个小节具体描写了樟树?那课文又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呢?

2、谁知道1-3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宋庆龄故居有两棵樟树)

3、那第6小节又主要写了什么呢?(人们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4、同学们,这种从课题入手,先找出重点段落再进行分段的方法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借鉴一下。

四、精选课文一部分,品读感悟

1、(出示图片)这座白色的小楼就是宋庆龄的故居,当年她在那里接见重要的外国来宾。周恩来觉得那里的房子小了一点,劝宋庆龄搬个家。宋庆龄同意了吗,你从哪句话中读出来的?(出示: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2、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红笔标注“舍不得”)

谁能读出她的不舍来。

3、(出示樟树图片)瞧,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能用一两句话来描述一下吗?(1)课文又是怎样描述这两棵樟树的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读第四小节。

这两棵樟树给你什么感觉?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樟树生命力的旺盛?(板书:蓬蓬勃勃)(2)课文哪些句子具体描绘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再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你可以拿出笔来划一划,并且多读几遍。

预设一: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1)读着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枝干粗壮)(2)这就是樟树的枝干,你有什么话想说的?

(3)是呀,樟树的枝干真粗呀,几个人的手牵起来,才可以把它抱住。能通过朗读体现樟树的粗壮吗?

先试着自己练一练。还没有体现枝干的粗壮。

粗是粗了,我觉得樟树的枝干伸得还不够远,谁还想读。读的真好,这才叫“伸得远远的”。大家一起读。

(3)还有哪句话也写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预设二: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1)稠密的树叶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老师刚刚听见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你赞叹什么呢?

(2)是的,樟树的树叶真多啊!多得——这树叶真密呀!密得——树叶既多又密,这就是稠密的树叶。(板书:树叶稠密)

(3)理解了稠密这个词语,相信你们现在一定能读好这句话。男生先来读。女生读。全班一起读。

4、那么同学们,樟树的蓬蓬勃勃是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的呢?从哪里能看出来(四季常青)?

(1)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想象一下,樟树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请你用上下面的句式说一说,同桌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

无论_____ 还是_____,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2)现在除了蓬蓬勃勃之外,这两棵樟树还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是的屏示:这是两棵树。这是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

这还是——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精神的两棵樟树。

5、让我们再一次来来读好这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这次不仅要体现樟树的蓬蓬勃勃,还要体现樟树那顽强的精神。

4、这么精彩的文字,不把它背下来实在可惜,自己先试一试。谁来背。你的记忆力真好。还有谁愿意背。

5、樟树长得如此充满生机,怪不得宋庆龄不愿意离开这座白色的小屋,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篇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导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 领悟课文内容, 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一、检查预习, 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2.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 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 看大家的预习效果怎么样。

(1) 字词检查。指名朗读课文中的5个生字, 2个绿线内的生字。

(2) 指名朗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

(3) 提出疑难问题。

预设: (1) 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这两棵樟树?

(2) 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樟树前留影纪念?设计理念:这里直接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既是对学生认真预习的肯定, 又能在检查中引导学生掌握提高预习效率的方法。事实上, 预习已经成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就没有必要人为地将学生拉回到零起点上。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学生在学习中能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他们自主思维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二、交流探讨, 直奔中心

1.品读第4节, 感悟樟树的“蓬蓬勃勃”

(1) 赏樟树的蓬蓬勃勃。

播放宋庆龄故居樟树的录像, 欣赏樟树的蓬蓬勃勃。问樟树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 品樟树的蓬蓬勃勃。

阅读第4节, 画出文中描写樟树蓬蓬勃勃的有关词句, 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随机出示:

枝干粗壮:写出了枝干的粗

伸向四面八方:写出了枝干的多

伸得远远的:写出了枝干的长

绿得发亮:这是一种怎样的绿呀!你们能想到哪些学过的词语? (绿油油、像抹过油一样, 青翠欲滴, 郁郁葱葱, 浓绿、淡绿、新绿、嫩绿……)

稠密:透过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引导学生想象, 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 (叶子你挨着我, 我挨着你, 挨挨挤挤的;叶子一团抱着一团;叶子层层叠叠, 密不透风, 就像一把绿绒大伞……)

(3) 想樟树的蓬蓬勃勃。

想象说话, 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

文中说樟树四季长青, 该是多么的不易啊!同学们想象一下, 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樟树要经历多少磨难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出示:无论是________________还是_______________,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4) 读樟树的蓬蓬勃勃。

过渡:狂风吹不倒它, 骄阳晒不枯它, 冰雪冻不死它, 雷电劈不坏它, 面对如此顽强的樟树, 你的心里会涌起怎样的情感? (赞美、崇敬)

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崇敬和赞美有感情地朗读第4节。

A.生生评价, 有感情地朗读

B.内化语言, 指导背诵

C.同桌相互介绍樟树的蓬蓬勃勃

(5) 画樟树的蓬蓬勃勃。

设计理念:通过品析文中的关键词句, 让学生感悟樟树的特点:枝美、叶美、充满生命活力;通过想象说话训练,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樟树生命顽强的美, 生命旺盛的美, 生命蓬勃的美;在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 然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从而水到渠成, 让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 积累美词佳句。

2.品读第5节, 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

(1) 默读第5节, 樟树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借机板书:品质可贵。

(2) 再读课文, 画出描写品质可贵的有关语句, 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3) 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 随机出示语句。

A.“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 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a相机理解 (香气从一发芽就开始有;它的香气与生俱来)

b你怎么理解“香气能永久保持”?

启发想象:

(1) 当它枝繁叶茂的时候, 它的香气浓郁;

(2) 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 它的香气_____; (依然如故)

(3) 当它制成家具的时候, 它的香气_____; (依然不变)

(4) 当它变成木屑的时候, 它的香气_____; (仍然不变)

(5) 当它零落成泥的时候, 它的香气_____。 (仍旧保持)

c指导朗读, 体会香气的永久保持, 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

B.出示语句:“这木质存在一天, 虫类就怕它一天。”

引导点拨:只要它存在一年, 虫类就怕它________; (一年)

只要它存在十年, 虫类就怕它____; (十年)

只要它存在百年, 虫类就怕它_____; (百年)

只要它存在____年, 虫类就怕它______。

…………

(4) 怪不得作者这样评价: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那别的树木又是怎样呢?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5) 引导学生对比朗读, 体会作者写作的意图:通过对比, 突出樟树的品质可贵。

(6) 指导背诵。

设计理念:通过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 读出自己的思考, 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体会感悟樟树的品格。

三、探究阅读,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1.读最后一段, 解疑: (1) 宋床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2) 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2.交流同学们课前搜集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 了解宋庆龄伟大的人格魅力。

3.合作探究“樟树”→“故居的主人”有什么紧密联系, 找出樟树的可贵品质与宋庆龄可贵品质的相似之处。 (樟树外形美, 品质美, 宋庆龄气质高雅, 仪态端庄, 心灵更美;虫子惧怕樟树是因为它有一身的香气, 敌人怕宋庆龄是因为她有一身正气;樟树虽历经磨难, 但它有顽强的生命力, 而宋庆龄历经人生的风风雨雨, 却依然是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 无私奉献……)

4.揭示写作手法, 作者表面写樟树, 实际上是借樟树赞美宋庆龄, 这就是借物喻人的手法。

5.小结。

教师总结: (出示“树人合一”的课件) 人们总爱在故居的樟树前留影纪念, 因为它是宋奶奶的化身, 宋奶奶的生命已经与这两棵樟树融为一体。宋奶奶就像这樟树一样四季常青, 芳香四溢。她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篇4:《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品评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第22课,谁把课题读—遍?

师:看老师板书课题:“龄”是个生字,左边是?(生:齿)右边是?(生:令)我们完整地把课题读一遍。(生齐)

师:从课题我们就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

生:(齐)樟树。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段落直接描述樟树的样子和特点?

生:课文的第4~5自然段。

【点评】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执教者从课题入手,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既帮助学生理清了文路,又为下面的学路和教路统一作好铺垫。

二、品词析句,感悟特点

师: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请大家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注意边读边找出相关的词句画出来,然后好好地读一读,品一品,把你的体会就写在相关的词句旁边。清楚了吗?(生边读、边思、边画)

师: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下面,就请你抓住所画的词句说说你的体会。我们先看看课文的第4自然段。(出示)

生:这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我是从“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这些词语体会到的。

师:你能抓住描写枝干的词语来体会樟树的莲蓬勃勃,非常好。(板书:蓬蓬勃勃)还能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

生:我从“稠密的树叶”中“稠密”这个词,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其实樟树蓬蓬勃勃的美,不光展现在它的枝繁叶茂上,还展现在哪里呢?

生:樟树的蓬蓬勃勃还展现在它顽强的生命力上。你看,樟树虽然不高,但它的叶子却绿得发亮,而且四季常青,充满生机和活力。

师:你透过了“绿得发亮”和“四季常青”这两个词,感受到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生命力。

生:从“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可以看出任凭季节怎样变换,樟树的生命力始终那么顽强。师:你是抓住句子来体会的。看来,樟树从外到内无处不散发出蓬蓬勃勃的美。(出示图片)看,这就是那两棵枝繁叶茂、蓬蓬勃勃的樟树。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两棵樟树“蓬蓬勃勃”的美展现出来吗?自己先练一练。(生练读,指名读)

师:(一生将描写枝叶的句子读得比较平淡)孩子,从你的朗读中,我真的感受到了樟树顽强的生命力,但樟树的枝干伸向哪里?我的印象还不够深刻。请你把第一句再读一遍。让我再好好地感受一下。(生又读)当读到樟树的枝干伸向哪里的时候,速度要慢一点,声音要轻一点。听老师读。(范读)孩子,你再来试一试。(生读得好)

师:看来,只要你用心,就能把书读好。像她这样,我们一起美美地把这个自然段读一遍——(齐读)

【点评】于永正老师说:“对于小学生而言,最重要的阅读能力是品味能力,尤其是词语的品味能力。”林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捕捉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层层深入,步步逼近,感受樟树的形态特点和顽强的生命力,使学生读其言,见其形。

师:这还是两棵怎样的樟树?我们看看课文的第5自然段。就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请你抓住相关的词句来谈。(出示第5自然段)

生:我从“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本身”一词可以看出这是两棵香气永久保持的樟树。(板书:香气永久)

师:能具体说说香气能永久保持到什么程度吗?

生: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师: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

生:(齐)仍然不变。

师:即使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

生:(齐)仍然不变。

师:这还是两棵怎样的樟树?接着谈。

生:这是两棵拒虫的樟树。我是从“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这个句子体会到的。

师:樟树香气能够永久保持,而且可以驱虫,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板书:可贵之处)谁来读?让大家好好地体会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生练读、指名读)

师:课文的第4自然段展现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美。第5自然段作者又写了樟树的可贵之处。其实,这些都是对樟树特点的直接描写,也是具体描写。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第5自然段的开头,还有这样的一段文字,谁来读?(指名读)

师:你觉得这是写樟树的吗?(生:不是的)是写——

生:写别的树木容易招虫。

师:课文应该写樟树呀,而作者却写到了别的树木上。是不是跑题了呢?你认为该不该把它去掉?为什么?请你读一读,想一想。最好把你的看法跟同学交流一下。

生:作者是用别的树木来作比较,更加衬托樟树与众不同的可贵之处。

师:对,那就是香气永久,可以拒虫。你看,无论是对樟树的直接描写,还是间接的衬托,作者对樟树都充满了喜爱之情和和深深地敬意。这份喜爱和敬意又潜藏在一些不为人注意的关联词语中(出示两段文字:将关联词语变红),请你试着朗读这两段话,注意这些关联词语。读出作者对樟树的这份美好的情感。(生练读)

师:这两段文字写得非常精彩,你能不能借助这些关联词语把它积累下来。自己试一试。(一练背指名)

(出示:樟树不高,但____,而且____,____。稠密的树叶____。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____,还是____,它们总是____。

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____。即使____,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____。只要____,虫类就____。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点评】樟树的“可贵之处”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教学时,教师不光引导学生得其意,品其言,还悟其法,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实现语言的内化和情感的升华。

三、结合资料,表达敬意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香气能够永久地保持,而且可以驱虫。人如其树,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宋庆龄的一些资料了吗?(生:搜集了)宋庆龄的身上也有许多和樟树一样的可贵之处。那么,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又在哪里呢?老师这里也有一份宋庆龄的故事。请大家快速浏览。读—读,想一想,边读边画出—些重要的内容或词句。(出示要求:读《宋庆龄的故事》,完成写话)

师:想一想,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呢?读后,请你任选下列一组词语来赞美她,结尾用上“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这句话。(1)无论……总是……(2)只要……就……(3)即使……仍然……(生读、画、思、写)

师: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又在哪里呢?写好的同学,把你的发现和理解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无论国民党反动派怎样威胁、恐吓她,宋庆龄总是毫不畏惧,与他们进行坚决地斗争。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生:即使国民党反动派用尽办法想收买她,但宋庆龄仍然一身正气、严词拒绝。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生:只要宋庆龄还活着,她就绝不向反动派屈服。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师:宋庆龄身上还有许多可贵之处,就像这两棵樟树散发出的香气,使敌人惧怕,让朋友敬佩。同学们,这两棵樟树默默地陪伴着宋庆龄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如今,伟人已去,但樟树常青。来到宋庆龄故居,仰望这两棵樟树,你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生:我很怀念宋庆龄。

生:对于宋庆龄,我很崇敬。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读这三段文字。(学生配乐朗读第4~6自然段)

师:学到这里,你还认为课文仅仅写的是樟树吗?(生:不是的)作者写樟树的目的其实是____。

生:写樟树的目的是赞美宋庆龄身上像樟树一样高贵的品质。

生:借樟树来赞美宋庆龄,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法。以后,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写一写这样的文章。(板书:借物喻人)

【点评】宋庆龄的“可贵之处”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怎样才能化难为易?教师除了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课上还为学生提供有关宋庆龄的故事,让学生阅读、圈画、思考,为学生“铺路搭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由“树的可贵之处”感悟到了“人的可贵之处”。

附:宋庆龄的故事

1936年,宋庆龄得知国民党反动派非法关押了陈赓(ɡēnɡ)等七位著名的爱国人士,十分愤怒。在那炎热的七月,她不顾疲劳,带着十几位救国会同志来到苏州高等法院。自请入狱,敌人被吓得一个个狼狈不堪。宋庆龄一身正气,让敌人敬畏,他们被迫当场释放这七位爱国领袖。

宋庆龄还十分支持抗日,常常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有一次,她收到一封装着两颗子弹的信,信里写着:“警告你,子弹是不认人的!……”宋庆龄看完,临危不惧,坚定的说:“我是不怕他们的!”

此外,蒋介石和汪精卫曾经想用很多钱来收买宋庆龄,要她到他们的政府里去做官,但是宋庆龄都严词拒绝了,还把他们狠狠地骂了一通。

篇5:《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主要板书.计划

枝干粗壮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拒虫香气 崇敬怀念

永久保持 高贵之处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抄写生字词三遍2组词;3造句;4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描红

课外读课文

背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2、学习生字词语。

3、能根据提供的断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一)揭题:出示宋庆龄图像,简介宋庆龄,理解“故居”的意思。

(二)出示樟树的图片,简介樟树。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三)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四)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篇6: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只识不写,理解“蓬蓬勃勃”“繁衍”“瞻仰”等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重难点:

1.、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本文一唱三叹的开篇方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直接导入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樟树有关!板书课题,重点学写“龄”字,齐读。3.简介宋庆龄故居:出示图片,宋庆龄故居,位于淮海中路1843号。1948年至1963年,宋庆龄在此居住并从事国务活动。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同年9月,中央决定,将此处作为永久纪念宋庆龄的故居。纪念馆的主要任务是介绍宋庆龄伟大光荣的一生,对宋庆龄遗物进行保管整理和研究。主楼始建于1920年,是一幢白墙红瓦的西式三层别墅,楼前是草坪,屋后是花园,四周樟树环绕,终年葱茏苍翠。楼下客厅挂着孙中山遗像和毛泽东看望宋庆龄时的合影,宋庆龄曾在此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及政治家。楼上是宋庆龄的卧室和办公室,现陈设着她生前用过的物品。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课文哪几小节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四五小节)(1)出示第四小节。

先读好词语:枝干粗壮 树叶稠密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理解“稠密” 蓬蓬勃勃(2)读好第四小节。

概括节意:写出了樟树的样子:蓬蓬勃勃

(3)出示第五小节。指名朗读,理解“繁衍”。这一节又写了樟树的什么?(可贵之处)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香气永存,香气拒虫)小结:课文四、五小节向我们介绍了这两棵樟树的样子和特点,那么其它小节又写了什么呢?

三、学习第4小节。

1.生自由读第4小节,说说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蓬蓬勃勃)理解:蓬,形容草木长得旺盛,勃,生命力旺盛。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形容植物长得茂盛,有旺盛的生命力。那两个词连在一起呢?(长得非常茂盛,有很强的生命力。)这就是叠词的效果。

2.细读第4小节,说说从哪些词句能体会到樟树的蓬蓬勃勃?

(1)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二个伸字,体会樟树的粗壮,生命力强)指名读

(2)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稠密换词理解,抓绿得发亮体会樟树生命力之强)(3)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抓关联词“无论„„总是”体会生命力的旺盛,出示填空,让学生用关联词练说:“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指名读

3.指名读第4小节。作者先写了樟树的枝干和树叶,再写了樟树给我们的总体感觉。这是按照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了樟树的样子。在写感觉时,还能抓住它的形状和样子来写,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4.难怪宋庆龄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出示填空: 这是两棵樟树。

这是两棵()的樟树。过渡:这还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四、学习第5小节。

1.生自由读第5小节,思考圈划。2.组织交流:香气不变、抵抗虫类。

3.樟树的这种可贵品质哪一句话把它表现出来的?

(1)出示句子: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2)填空说话:即使当它()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4.引读句子: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改为“一年、十年、一百年“引读这句话。

5.点出这段文字中所有的关联词,去掉后和原文比较,能否去掉?(关联词在这里突出了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是本文的第一个写作特点。)6.背一背,只出示关联词。

7.这一段里除了写樟树,还写到了别的树,为什么?

(对比,衬托出了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是本文的第二个写作特点。)8.难怪宋庆龄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出示填空: 这是两棵樟树。

这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

这是两棵()的樟树。

9.小结:第4、5两个自然段,作者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向我们介绍了樟树的特点,这两棵樟树不仅外形秀美,而且木质可贵,难怪宋庆龄会舍不得搬家。

四、学习第6小节。

1.现在这两棵樟树还在,但是宋庆龄离我们而去了,前来参观的人们每次来都喜欢在这两棵树下留念,为什么呢?

2.树和人有何相似之处?出示,樟树和宋庆龄的图片。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她?

3.出示资料,运用关联词语“无论„„总是„„”“只要„„就„„”来说一说。4.出示:“名人卡片”,写出宋庆龄和樟树的相关联的地方。这是本文的第三个写作特点:借物喻人。5.引读第6小节:难怪人们„„

6.出示美国记者安娜的评论:“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最高雅的女性。”

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仿照第4、5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你喜爱的一种树的样子和可贵的特质。板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蓬蓬勃勃

气质高雅 香气拒虫

一身正气 树

篇7:《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那这两棵树到底有着怎样的高贵品质呢?课文用了两个自然段来介绍。

第一、四季常青。樟树一年四季,郁郁葱葱,蓬蓬勃勃。生命力顽强,她枝干粗壮,绵延蓬勃。这一特点特别像宋庆龄的一生,她一生为了中国的革命和解放事业忙碌不停,历经坎坷,但是不屈不挠。

第二、香气永存。樟树一生就有一种淡淡的香气,这种香气让所有的虫子都惧怕不已。香气不会随着树木的死亡而消亡,只有木料存在一天,香气就一直都在。这恒久不变的香气,多像是宋庆龄高贵的品质呀!她一生忙于人们的解放事业,生命不停,奋斗不止。

篇8:微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一、语文课上要教语文

叶圣陶先生曾说:“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口头的指“听说”, 书面的指“读写”。可见, 语文教学应立足语言文字, 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对一篇课文来说, 教学环节设计紧紧围绕课文的语言文字, 才抓对了教学的起点、立足点。而且, 抓住语言文字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无论哪篇课文, 都有教不完的语言文字。如果都抓, 显然既不必要, 也不现实。《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 有哪些值得抓、要抓实的语言文字训练点?通过反复研读教材, 我们就可以发现, 苏教版教材有一个很好的编排体例, 那就是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 都提示了一篇课文的教学要点。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2.用钢笔描红。3.读读下面的词语。4.读读下面的句子, 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5.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 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这些题目在提示我们, 对于这篇课文, 应该进行哪些语言文字的训练。显然, “感悟、积累、运用”, 是这些要点背后的要求。具体说就是:读课文, 练感悟;积累描写树木的词汇、语段;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学习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说话。

想到这些, 我不由得心生感慨:我们的语文课上可以做的事情真不少啊!不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落到实处, 我们的语文课堂必然会在半空中兜圈子, 从而失去应有的真意。

二、文道统一是真语文

现今, 愈来愈多的语文课堂正着力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 并不断通过实践探索, 总结出不少操作层面的智慧。但同时, 另一个重要层面被忽略了——课堂教学抓住了“语”, 丢掉了“文”。更有甚者, 完全曲解了“语”的内涵, 缩小了“语”的外延, 将“语”的教学仅仅局限在字词句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上。

语文教学凸显“文”, 就应该光明正大地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谋篇布局、段落层次、表述方法以及文字的流畅和韵律等, 完全不必犹抱琵琶半遮面!在这些方面,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就是一个极好的学“文”的素材。比如, 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不应让学生感受、认识吗?如果学生学完本篇, 脑海中只有樟树的一些印象, 感受不到樟树的可贵之处和宋庆龄的博大情怀的联系, 就难免流于疏浅。再如, 本文谋篇布局的方法很巧妙, 单就写樟树来说, 作者从事物的不同方面来写, 每写一个方面, 都围绕事物的特点写具体。此外, 作者介绍樟树, 还由表及里, 由外观到内质, 给读者留下了完整、深刻的印象。在“围绕特点写具体”方面, 本文也很有独到之处。如, 对樟树的香气, 作者除了步步深入, 层层推进, 还恰当地运用对比, 使人充分感知樟树香气之悠长。

课堂教学中, 见语又见文, 才能使言语蕴涵的意象丰满、鲜活, 也才容易体悟文章所含之情。就《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来说, 注重“文”的特点, 有利于学生的“感悟”。注重“文”的特点, 同样有利于学生的“积累、运用”。把握住文章的结构、层次、脉络, 方便快速积累;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的能力;明晰了作者的思路, 在反复诵读中, 更容易感受语言的流畅与韵律。

“课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 正面论述了语文学科性质和地位, 即不能单纯强调某一方面, 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应看到, 语言并非生冷的抽象符号, 它感情真挚, 内涵丰富, 通达天地, 畅晓古今, 可谓包罗万象。人文关怀, 智能发展, 品德熏陶, 习惯培养, 方法习练等, 都应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达成并得到足够重视的。

三、思想思路要和谐共生

思想是一堂课的灵魂, 当下的课堂一定要有思想, 有了思想, 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但因为思想是灵魂, 故不能多样, 更不能走样。《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首先是有疑而学, 一步步追问“主人为什么舍不得樟树?仅仅是舍不得吗”?其次是以读为主, 理解樟树的外在和内在的美, 继续引导, 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舍不得, 更是离不开。同样, 作为一节课的思路, 不仅仅是教者的教学思路, 也是学生的学习思路, 还应该兼有文本呈现的固有思路即文路。有效地整合教路、学路、文路于一体, 才是课堂真正的思路。思路是一节课行走的方向, 不能偏向, 更不能岔道。旁逸斜出、节外生枝的课堂, 有时虽然热闹, 但只能是“高耗低效”, 只有沿着预定的路走下去, 才能“更高、更快、更强”地走远, 抵达理想课堂的彼岸。

篇9: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3.通过对课文中“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等关键词句的理解,感悟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4.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课文主要写的内容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生齐读)

师:近三百字的文章浓缩成八个字作为题目,以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题目,这也是定题目方法之一,我们在以后学习中试着用一用。

2.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请同学们准备听写。老师提高一些难度,我一下子读两、三个词,你敢挑战吗?(请一同学上黑板板书)

粗壮 永久保持

稠密 瞻仰

四季常青 枝枯叶落

师小结:我们不仅要做到正确、工整地书写生字,还要注意一定的速度。

3.学习了1~3自然段,回忆一下,有一次,周恩来同志劝宋庆龄奶奶搬家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生齐说)

二、引导质疑,筛选主问题教学

师:爱思考的同学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读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谁能说说心中的疑问?

预设:

1.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2.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这两棵樟树?

师:读到这儿的时候,老师也心生疑惑,巧的是,我们不谋而合。(出示问题)我们先来探究第一个问题。(指名读)

3.师:答案就藏在课文的4、5自然段里。听清老师的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4、5自然段,要求字字入目,边读边想句子的意思。可以读慢一些。

(提醒:课文的插图也是学习的好帮手,可以图文对照起来学习。)

4.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于思考。请同学们静思默想,圈划出相关的词语,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体会。

5.巡视后,相机出示某同学学习感悟的过程:(课件)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特点 多 长

我来试一试:

同学们,你从句中的“伸”字,感受到了什么?在书上写出来吧。

6.师:不要面面俱到,把你感触最深的地方标出来,请同学们继续学习。

三、细读课文,体情悟道

第一板块:交流樟树的外形美

1.预设:生长特点

你看到了两棵怎样的樟树?

交流。

板书:蓬蓬勃勃

看“蓬”和“勃”这两个字,“蓬”的上面是草字头,“勃”的右边是力量的力。蓬勃指的是像小草一样具有生命的活力,这“蓬蓬勃勃”指的又是什么呢?

瞧,当我们把词语叠起来用时,它的意思就更进一层。

这句话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蓬蓬勃勃?

2.预设:外形

(1)师:你还从哪些词、句看出樟树旺盛的生命力?

(品味“伸”和“亮”)

(2)抓特点,“枝干粗壮”,如果它像一个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强壮、健壮。(品味用词的精准)

师:咱们学语文,不光要读懂词语的意思,还要去细细地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师:三句话,两个人读,如何分配?

师小结:作者从樟树的枝干写到叶子,再写它的生长特点,一步步地写出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这两棵生命力顽强的樟树吧!齐读第4自然段。

教师指导背诵。

第二板块:交流樟树的内在美

1.自学提示

这段话围绕哪个词写的?特点是什么?怎么写具体的?

2.这也是樟树的可贵之处,出示重点句,品评

(1)指名读,“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内在的美)

(2)“永久”换个词是“永远、长久”。

(3)这种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书上是怎样写具体的?

“只要……就……”练习说话。

3.别的树木怎样?(指名读)而樟树的香气使虫类害怕,可以(板书:拒虫)

写法点拨:课文写樟树,作者为什么写石榴树等别的树木?有什么作用?(对比——衬托,更加突出樟树香气拒虫的可贵之处。)

4.朗读指导:大千世界,植物繁多,而唯有樟树,才有这种永恒的香气,令一切害虫胆战心惊。让我们一起带着敬佩之情来读这段文字。

三、回顾第二个问题

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这两棵樟树?(假如时光可以倒流,看看主人生活的场景,突出对树的感情。)

四、走近宋庆龄

1.书上有一幅宋庆龄插图,用一个词概括你的印象。

教师指导看图:宋庆龄(美丽、高雅、端庄……外在美,你能透过它美丽的双眼看到她的内心世界吗?)

2.看资料。适时启发、点拨:宋庆龄给你什么印象?宋庆龄和樟树有什么联系?

3.师:其实,这生命力顽强,具有可贵之处的又何止是这樟树呢,更有那面对强敌,毫不畏惧,一身正气的这两棵樟树的主人宋庆龄奶奶。如今,斯人已去,樟树犹在!当人们怀着崇敬之情……(指名读最后一节)

4.“瞻仰”一词读出了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对宋庆龄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五、人树合一,品味写法

1.讨论: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2.小结写法:在人们的心中,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而是宋庆龄的化身。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在樟树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这篇文章表面写樟树,实际是在赞美宋庆龄,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

【布置作业】

学用“借物喻人”的写法,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事物,写一个小片段。

篇10:《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

二、从课前准备、上课过程情况进行反思

(一)课前准备情况

课前进行充分的备课,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并使用好我校导学案,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紧紧围绕学情调查中小组内汇总出的问题进行导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得更多知识,能力得到不断地增强。在上一节课的预习引领环节就引导学生进行了预习:重点对生字、新词、重点句子勾画及理解;多朗读课文,试着理解课文内容;搜集关于宋庆龄的资料等。

(二)上课过程反思

1、教学中一直努力的践行着我校“两步八环节”教学模式。通过学情调查,学生提出了预习后不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人们要在樟树前留影?课堂紧紧围绕这个主要问题,解决问题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导学时抓住樟树的外形特点、可贵之处以及人与树的关系展开分析。对这个重点问题,进行了两次小组讨论,给足了学生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理解、体会。外形特点从“蓬蓬勃勃”入手,抓住“枝干”、“树叶”、“四季常青”等三个方面,让学生从“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来体会樟树顽强的生命力,并对学生进行了朗读指导。樟树的可贵之处是在它枝

枯叶落,做成家具之后,依然能保持香味并且驱虫,这是其他树木所没有的可贵之处。从品读樟树的可贵,进而启发“树与人”的关系,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宋庆龄的了解毕竟是浅显的,文中也没有做详实的介绍,如何让树与人之间架起桥梁呢?于是就详细地向介绍宋庆龄的生平事迹,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展示、合作交流,学生就能够逐步理解“故居——樟树——故居主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宋庆龄同志的高尚人格。通过对宋庆龄这个人物的渗透感悟之后再来回答课后的问题,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那是因为樟树有着和宋庆龄一样的品质,和樟树合影就如同和宋庆龄合影一样,等等。学生在这种多读多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篇1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借物喻人,通过樟树写宋庆龄同志的高贵品质。写樟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重点写樟树内在美。

“人们总爱在宋庆龄故居樟树前留影纪念,为什么?”从这个问题出发,在讲课过程中,我从外表美和内在美两方面入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划出关键字词,说出自己的感受。樟树的外表美中,重点从“蓬蓬勃勃”入手,学生说出了“枝干粗壮”,“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四季常青”这几个关键词。在讲内在美的时候,重点从这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入手。在这里,渗透写石榴树的作用。学生能够讲出来是为了突出樟树的`不易招虫,但是没能说出“作对比”的写作手法。正是因为樟树有这样一种可贵的品质,宋庆龄才舍不得它们。

篇1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反思

安宁市实验学校 蔡惠丽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初步理解词语意思,重点指导“繁”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形式地朗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了解樟树的两个特点。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樟树的两个特点。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按要求大声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读词。

3、检查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教学“繁”字,指导书写。

二、再读课文,思考: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1、指名回答,板书:蓬蓬勃勃 香气永存

2、读(1-4)作者怎样写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1)解读句子。理解“四季常青” 2)指导朗读。3)练习背诵。

3、读(5)哪些地方写出了樟树香气永存? 指名汇报,板书:拒虫

三、小结。为过渡到人埋下伏笔。

板书设计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舍不得? 崇敬? 瞻仰?

蓬蓬勃勃 树

香气永存 人 人如其树 树如其人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安宁市实验学校 蔡惠丽

我执教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简短,但文中樟树的象征意义比较深刻,不易被四年级的孩子所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准备从樟树的特点入手,然后引导孩子们熟读课文,了解樟树的特点,为下节课体会宋庆龄先生的优秀品质做好铺垫。

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把生字词的教学作为铺垫,重点放在指导孩子们对课文的阅读上。上课铃响起后,见到孩子们可爱的笑脸,心中一股爱意油然而生,先前的紧张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我有条不紊地带领孩子们读题,释题,初读课文,孩子们高兴地认准了生字词,顺利地读通了课文。在上课的过程中,对文本的阅读指导,我感觉还是比较生动的,抓住了樟树“蓬蓬勃勃”与“香气永存”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深入、感悟也比较深刻。

每次教学总是留有遗憾,我认为自己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堂语言不够精炼、优美。

2、对文本的解读要更多地关注学生。

3、要让课堂充满活力。

篇13:微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能借助板书背诵课文相关段落。

2.揣摩作者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和“香气拒虫”可贵之处的写法, 并能结合相关资料, 感悟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相似之处, 进而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破题导入, 理解题意

1. (板书:宋庆龄, 边板书边强调“龄”的写法。) 有谁了解宋庆龄? (周恩来称她为“国之瑰宝”“20 世纪的伟大女性”。) 相信学了课文之后, 你对她会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2. (板书:故居) 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吗? (曾经居住过的屋子。) 那么, 刘老师曾经住过的屋子能叫“故居”吗?你曾经住过的屋子能叫“×××故居”吗?为什么?一般来说, 当人们使用“故居”这个词的时候, 总是把它与杰出的人物联系在一起的, 如鲁迅故居、宋庆龄故居等。你我都是普通人, 所以我们曾经居住过的屋子, 只能称之为“旧居”。

3. (板书:樟树) 樟树在全国各地都有, 是一种很普通的树。但由于生长在宋庆龄的故居, 因此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4.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请大家齐声读题。

二、检查预习, 理清脉络

1. 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课文, 生字词都会读了吗? (幻灯出示课后“习题3”的词语) 这是课后“习题3”的词语, 请大家小声读一读, 读准字音。

(指名两生分行读)

2.字音响亮, 读得很准。这其中, 有几个词老师要提醒大家注意。

“四季常青”的“常”这个字强调的是“不变”, 有“永远保持”的意思, 所以是“经常”的“常”。打开书, 照着书上的样子, 把这个词认认真真地抄写一遍, 写在“习题3”旁边的空白处。

“瞻仰”的“瞻”, 目字旁, 表示往上或往前看。 (联系上下文, 理解最后一自然段中的“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 文中瞻仰的是什么?我们到雨花台瞻仰什么? (革命烈士陵园。) 现在你知道文章为什么不用“参观”了吧?这就告诉我们用词造句不仅要准确, 而且要传情。

“繁衍”是什么意思? (近义词:繁殖;联系上下文理解“养儿育女”。) “繁”的笔画较多, 请你仔细观察, 看看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得正确、美观。“每”的笔画的变化 (幻灯出示) , 告诉我们书写笔画较多的字时, 要注意笔画间的穿插、避让。请你在课后“习题2”描写一次, 然后再在空白处临写一个。

(生齐读词语)

3.生字词掌握得不错了, 你们有信心把课文读通顺吗?建议大家再去认认真真地读一读课文, 这样, 等会儿你就会更有把握把课文读好。

4.课文一共有6 个自然段, 老师想请4 个同学来读, 第一个同学读第1~3 自然段, 其他三个同学分别读第4、第5、第6 自然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 猜猜老师这样安排他们读的原因是什么。 (注意引导评价, 将个别读和齐读融合起来。)

三、质疑问难, 生成话题

1.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无华, 浅显易懂, 大部分的内容同学们自己就能够读懂。现在, 我想请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 看看自己还有哪些问题, 请你提出来。

预设1:关于词。

(1) 寄生: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 一方受益, 另一方受害, 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 蓬勃:兴旺, 繁荣。

预设2:关于学生的提问。

(1) 为什么树木容易招虫? (没有让虫类害怕的香气。)

(2) 虫子为什么怕樟树的香气? (香气中含有许多化学物质, 这些香气本身就可杀菌驱虫, 虫子自然害怕。)

(3) 课文在第3 自然段才点出这是樟树, 而且是单独的一句话, 这是为什么?

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种表达方式的确非常特别。是啊,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 而要放到后面单独安排一个自然段来告诉读者呢? (引导学生弄清这样的安排, 一是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是能够起到强调的作用, 以引起读者的关注;三是能够更好地起到过渡衔接的作用。)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前3 个自然段, 用心体会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4) 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那两棵樟树? (请生板书:舍不得) 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请生板书:留影纪念)

2. 这两个问题都跟什么有关? (樟树。) 所以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先得干什么? (首先得去了解这是怎样的两棵樟树。) 下面就请同学们把目光聚焦到课文的第4、第5 两个自然段, 小声读一读, 看看樟树具有怎样的特点。[师相机板书:蓬蓬勃勃、香气拒 (驱) 虫]下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词语去默读第4、第5自然段, 边读边想, 作者是怎么把樟树的特点写出来的。读的时候把让你眼前一亮的词语或者句子圈画下来, 然后在空白处简要地写写自己的想法或感受。等一会进行交流, 看谁的发言精彩。

四、交流对话, 深入理解

1.刚才, 同学们静心默读, 边读边思, 边思边写, 一定有了许多发现。我们先来交流作者是怎样把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写具体的。谁第一个发言?

(幻灯出示:樟树不高, 但它的枝干粗壮, 而且伸向四面八方, 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 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预设要点:

(1) 抓“伸” (点击变红) 理解。

同学们, 你们留意到这两个“伸”了吗?谁来当樟树“伸伸”看?用力些, 枝干伸得再远些。 (问表演的学生:“你有什么感受?”问看的学生:“你觉得这棵樟树怎样?”) “伸”字虽普通, 却深刻地表现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富有力量。 (板书:伸。指名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2) 抓“发亮”理解。

这句话中哪个词你感觉用得妙? (点击“发亮”变红) 太阳能够发亮, 因为它本身能够发光;小露珠能够发亮, 因为它可以折射光。叶子会“发亮”吗?那么, 叶子“绿得发亮”究竟是指什么意思? (叶绿耀眼, 充满生机。) 一个“亮”字写出了绿之深、绿之浓, 写出了樟树的活力和生机, 实在是太精彩了。 (板书:亮。指名再次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3) 抓“无论……总是……”理解。

从这组关联词语中你读懂了吗? (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 蓬蓬勃勃的这个结果是不会变的。) 一年四季, 三百六十五天, 樟树会经历哪些磨难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幻灯出示句子:“无论是____还是____,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生造句, 师强调“蓬蓬勃勃”这个结果没变。) 是啊, 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 不管条件多么恶劣, 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一读这句话。 (指名有感情朗读)

(4) 这一段,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板书:枝干—树叶—四季常青)

(5) 根据板书总结并背诵。

作者写枝干粗壮用了一个“伸”, 写树叶稠密用了一个“亮”, 写四季常青用了一个句式“无论……总是……”, 条理清楚地表现出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段落, 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有序和精当。我们还可以根据这样的提纲 (指板书) 帮助我们背诵这个段落, 你也可以看着插图 (幻灯出示) 进行背诵。自己先试着背一背。 (指名背, 齐背。)

2.下面, 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樟树“香气拒虫”这个特点写清楚的。谁先说?

预设要点:

(1) 抓对比理解。

①不写石榴树生虫行吗?这样对比着写有什么好处? (更能凸显樟树香气拒虫的特点。) 是的, 对比能够鲜明地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这种写法也值得我们借鉴。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 你能举出这样的一个例子吗? (生举例)

②请学生邀请同伴读书, 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读后点评:这样一对比, 就更加凸显了樟树香气拒虫的可贵之处。

(2) 抓关联词语理解。

①让我们看看直接描写樟树香气拒虫这一可贵之处的三句话, 说说你的发现。

(幻灯出示: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 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 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 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 虫类就怕它一天。)

②第1 句主要讲什么? (有香气、香气永久保持。) 哪些词能看出这香气只有樟树有?哪个词强调了这香气能够永久保持? (点击“而”“却”“而且”变红, 指名读句子。)

③第2、3 句和第1 句有什么关系?实际上说得还是什么意思? (进一步说明香气能够永久保持, 久到什么程度。) 这两句话是怎么把“香气永久保持”说清楚的呢?自己好好读一读, 想一想。

④引导:第2 句用了一组什么关联词语? (点击“即使……仍然……”变红) “即使”表示“假如”, 也就是退一步说, 哪怕樟树枝枯叶落、制作成家具的时候, 香气仍然不变 (引读) 。第3 句“只要……就……”这是进一步强调, 木质存在香气就保持, 香气保持虫子就害怕。

⑤同学们, 你们看屏幕上红色的词都是什么词? (关联词。) 小小关联词, 在连接句子和表达情感上的作用真不小!谁愿意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读, 齐读。)

⑥作者就是这样运用了一些关联词语, 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了樟树拒虫的特点。

五、知人论世, 感悟高贵

1.同学们, 还记得我们先前提出的那两个问题吗?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谁来回答?那么, 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呢?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吗?等我们读完了下面的这些资料, 相信你对这个问题会有更深的理解。

2. (幻灯出示资料) 下面老师请几个同学分别来读, 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思考:宋庆龄和这两棵樟树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3.交流。

(1) 宋庆龄永葆青春, 就像樟树———蓬蓬勃勃。 (板书:永葆青春) 齐读第4 自然段, 这一遍读, 应饱含对宋庆龄的赞美之情。

(2) 宋庆龄一身正气, 敌人闻风丧胆, 就像樟树——— 一身香气, 虫子害怕。 (板书:正气拒敌) 齐读第5 自然段, 读出对宋庆龄的敬仰之情。

4.同学们, 现在知道为什么人们总爱在她故居的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了吗? (指名说)

六、升华情感, 布置作业

1.同学们, 这篇文章是在写樟树吗?看似在写物, 实际上是写人, 这就叫借物喻人。 (板书:借物喻人) 在人们的眼中, 这两棵樟树就像是宋庆龄。透过这两棵樟树, 人们仿佛就看到了宋庆龄。难怪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 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 作为永久的纪念。

【板书设计】

2.树如其人!朗诵外国人眼中的宋庆龄的形象 (幻灯出示) :

当时在上海, 只有一个光辉灿烂、无与伦比的人物, 她就是勇敢、美丽而又孤独的孙中山博士的遗孀。

———美国著名记者、作家海伦·斯诺

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最高雅的女性。

———美国记者安娜·斯特朗

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只是一枝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 不, 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狮。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

3. 这就是外国人眼中的宋庆龄!她的名声, 不仅在中国的大地上传播, 而且香飘过洋。她的品德就像樟树一样飘洒着永远的芳香!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次齐读课题。

4.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篇14:《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磨课心得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课文以树喻人,借樟树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和永葆拒虫香气的特点来表达对宋庆龄的赞美和怀念之情。几次听到教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收获启迪,于是便有了自己尝试的念头。

深知丰厚的底蕴是上好课的基础。便买来《宋庆龄传》,细细品读;搜寻别人评鉴宋庆龄的各种文字,细细咀嚼;观看纪录片《宋庆龄》,细细品味。通过这种“骆驼式”的接纳后,再转眼看课文,呵,还真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宋庆龄的影子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有关描写和评述她的文字在我眼前精灵般地摇曳,一波一波地激荡起我的设计灵感。经过几个夜晚的奋斗,第一稿新鲜出炉:

一、 导入课题。

1. (出示宋庆龄照片以及外国友人评价宋庆龄的两段话)

① 她是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最高雅的女士。

② 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是一枝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狮。——罗曼•罗兰

2. 引出人物宋庆龄并简单介绍。

3. 揭示课题。

二、 走近樟树。

1. 樟树是宋庆龄生前最喜欢的树木。作者笔下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什么特点呢?自由读课文,带着问题思考。想一想:这是两棵的樟树。(用课文里的词语概括)

2. 正音

3. 交流问题:这是两棵的樟树呢?(蓬蓬勃勃,永葆拒虫香气)

4. 探究樟树的外形、特点。

▲ 樟树的蓬蓬勃勃

(1) 着眼文本,细读体会:哪些语句让你感到樟树的蓬蓬勃勃呢?(抓住“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及“无论……总是……”这样的句式体会。)

(2) 想象说话,提升感悟:烈日炎炎,樟树______

暴雨袭来,樟树______

北风卷地,樟树______

无论是______还是______,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3) 引导背诵,强化体验。

▲ 樟树的永葆香气(拒虫)

(1) 抓关键词句,体会樟树可贵之处:自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樟树又有什么可贵之处?

(2) 句式训练,拓展深化

即使______,______,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无论是______还是______,它总是永葆香气。

只要______,虫类就______。

(3) 感受写法,对比鲜明:课文还写到了其他的树,为什么要写别的树?

三、 感受宋庆龄。

1. 拓展资料:宋庆龄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她与她所喜爱的樟树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相通之处?默读三则资料

★ 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夫人,她一生追随孙中山,为革命工作70多年。始终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英勇战斗,从不向反动势力妥协,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革命斗志。

★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宋庆龄继承孙中山的遗志,继续担当重任,并显示出罕见的坚定和勇气。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屠杀工农群众和共产党人。为了拉拢她,蒋介石竭力动用一切力量(弟弟子文、妹妹宋美龄、甚至是年迈的母亲)进行劝说,甚至用金钱诱惑,希望她改变立场。但她坚定地维护孙中山的遗教,站在劳动人民一边。并联署通电全国,尖锐谴责蒋介石。

★ 宋庆龄支持抗日,常常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有一次,她收到了一封装着两颗子弹的信,信里写着:警告你,子弹是不认人的!宋庆龄看完了,坚定地说:“我是不怕他们的!”即使是面对戴季陶的以死相挟,她仍大义凛然地说:“要想让我不说话,只能是砍掉我的头。”

……

2. 深化理解:读着这些故事,你又联想到了文中的哪些句子?(随机出示,再

次品读文中有关句子。)

3. 揭示写法:课文落笔于樟树,用意却在写人。樟树的蓬勃生机、高贵品质,

无一不是宋庆龄伟大人格的体现,这就是借物喻人。

4. 小结引读:在人们心中,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

在樟树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因此——(引读第6自然段)

5. 激情升华:宋庆龄高尚的品格与美德香溢四海,许多人高度地评价她,由衷地赞美她(课件展示文森特的专访片段以及纪录片《宋庆龄》片尾以何香凝的诗为歌词而创作的歌曲)

6. 延伸写话:当你来到宋庆龄的故居,站在这两棵樟树前,你又会想到些什

么?请写下来。

四、 作业:推荐阅读《宋庆龄传》

背诵课文。

看着教案,颇为得意。可试上下来,问题就凸显出来。整一堂课,几乎是教

师的表演课,滴水不漏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刻意雕琢的美丽语言,层层递进;精心制作的课件,动人心魄;课外拓展的资料充斥着课堂……可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哪里去了?文本哪里去了呢?经过深刻的反思和“痛苦的抉择”后,决定回归,回归到教学的原点,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需,站在“学”的基点上,再一次细读文本,几番修缮调整,定稿如下:

一、 分层导入

1.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树。板书:樟树。见过樟树吗?看到樟树,你会想起哪些词语?交流

2. 还要一起来认识一个人。板书:宋庆龄。“龄”是个生字,和老师一起写这

个字。左右结构,左边是个牙齿的“齿”,表意;右边是个命令的“令”,表音。写的时候,注意笔画的穿插,结构紧凑。注意后鼻音,一起读一读。

说说你所知道的宋庆龄,她留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 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题目就叫——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完成课题、齐读

课题)

4. 质疑: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什么是“故居”?——随及解决;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宋庆龄与樟树有着怎样的关系?——置后解决)

二、 初读感知

1.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正音释义:有哪些字词的读音或者字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3. 梳理脉络: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樟树?还写到了什么?

三、 感悟樟树(略,教法基本同前)

四、 品读人物

1. 读课文,找出表现宋庆龄和樟树之间关系的句子。

2. 交流,品读:“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1) 这两棵树指的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作者在第1~2自然段中并没写出,到第3自然段着重指出,就像是一个神奇的摄像镜头,带着我们由远及近,由模糊而清晰、由疑惑到恍然大悟,一步一步地走近樟树,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对于这两棵樟树,宋庆龄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

“舍不得”三个简单的字,却包含了宋庆龄的无限深情,你觉得表达了宋庆龄怎样的情感?(喜爱、敬仰、眷恋、鞭策等)

(3) 因为“舍不得”,宋庆龄拒绝了——

因为“舍不得”,宋庆龄以樟树自勉,自励——(根据你所搜集到的资料,

说说宋庆龄坚持革命、品质高洁的小故事)

3. 听着听着,你联想到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呢?感情朗读。

4. 树如人,人如树,樟树便是宋庆龄的化身。因此——(引读第6自然段)

五、 小结写法

1. 揭示写法:借物喻人

2. 拓展深化:吟诵何香凝赞美宋庆龄的诗《唯菊与石》以及《青松》《红梅》《秋菊》《竹石》《石灰吟》《卜算子•咏梅》等诗感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特点和作用。

3. 作业延伸

(1) 造句:无论……总是……;只要……就……

(2) 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创作一首小诗或一篇短文。

实际显现的教学效果是可嘉的。反观之,这一次的教学设计因学设教、化教为学。教师心中装着学生,装着教材,装着“语文”。从导入开始,樟树和宋庆龄这个人就像一条线索,从分到合,从暗到明,贯穿始终。设计符合了教材的特点,贴近了学生,真正做到了以文为本,以生为本,教学中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这样的教学,或许没有了美丽如画的课件,没有了教师才情的挥洒,朴实、淡定了些,但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既得意又得言,这何尝不是一条语文教学走向“返璞归真”的路呢?

张庆先生曾言语文教学的八字方针:倡简、务本、求实、有度,让我们谨记在心。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科学小论文下一篇:《广玉兰》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