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发展规划

2024-06-28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精选6篇)

篇1:苏州工业园区发展规划

工业园区项目发展规划

工业园区项目发展规划

根据“工业强县”指导思想,通过建设高质量工业园区,坚持扩张工业总量、提质增效总体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建立具有五原特色的工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按照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规划符合我县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工业项目,整合轻化工工业园区、有机食品工业

园区。两个园区总规划面积26642亩,其中工业用地规划面积21342亩,规划入园项目53项,工业项目占地13363亩,总投资167.13亿元,产值198.98亿元,利税38亿元。

轻化工工业园区:

规划总面积8330亩,其中工业用地7240亩:三类工业用地2234亩、二类工业用地2278亩、工业发展备用地2730亩。园区主要以轻化工产业为主。入园企业27户,总投资129.61亿元,产值131.6亿元,利税27.5亿元。

有机食品工业园区:

规划用地面积18312亩,规划入园项目26项,总投资38.03亿元,总产值67.46亿元,利税10.6亿元。有机食品工业园区分二块地界,一号地界位于真心区,入驻项目以食品加工业为主。二号地界位于鸿鼎区,入驻工业项目以葵花产业化加工项目为主。

轻化工工业园区

(三类工业用地项目发展规划)

表1.1

序号

项目名称

占地面积

(亩)

总投资

(万元)

总产量

产值

(万元)

利税

(万元)

同泰玻璃制品公司新建四座玻璃窑炉

160

6400

新增5万吨

9500

1000

玻璃模具生产线项目

2095

70000套

3000

926

新建日产180吨格法玻璃生产线项目

145

12000

54000吨

17000

2340

年产18万m2彩色水晶玻璃板材项目

3000

18万m2

5400

2200

年产1.2万m3泡沫玻璃项目

3125

1.2万m3

3600

1215

富源农产品公司扩建45000吨番茄酱项目

280

19000

45000吨

20000

4200

年产3万吨三聚氰氨项目

300

25000

30000吨

30000

4700

碳氨改尿素技改项目

120

5000

7万吨

7200

1300

年产10万吨复混肥项目

112

3000

10万吨

7800

920

年产10万吨甲醇项目

135

9840

10万吨

11124

3750

年产4.5万吨无水乙醇项目

147

10082

4.5万吨

25980

4764

年产3.6万吨淀粉降解餐具项目

180

11894

3.6万吨

30264

7500

蒙藏公司新建4×12500kva铁合金冶炼炉

7200

3万吨

12000

1600

新建钢筋砼制品项目

5500

5万m3

5900

1150

合计

1850

123136

188768

37565

轻化工工业园区

(二类工业用地项目发展规划)

表1.2

序号

项目名称

占地面积

(亩)

总投资

(万元)

总产量

产值

(万元)

利税

(万元)

篇2:苏州工业园区发展规划

序号

项目名称

占地面积

(亩)

总投资

(万元)

总产量

产值

(万元)

利税

(万元

)

1

年产00m3葵花集成材项目

300

12839

20万m3

34375

18495

2

玉米深加工综合开发项目

615

63000

赖氨酸2万吨,乳酸1万吨,衣康酸0.2万吨,长链二元酸0.1万吨

175000

12000

3

彩色包装用纸项目

76

3400

1万吨

6600

1100

4

年产3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

220

19000

3万吨

51000

9400

5

柔性石墨制品项目

30

1580

1500吨

2730

430

6

高纯稀土生产线项目

126

9258

1000吨

15400

2250

7

工业硅冶炼项目

145

10000

15000吨

12000

2600

8

年产10万吨有机硅单体工程

750

103600

10万吨

83000

13200

合计

2262

222677

224939

380105

59475

轻化工工业园区

(工业发展备用土地规划项目)

表1.3

序号

项目名称

占地面积

(亩)

总投资

(万元)

总产量

产值

(万元)

利税

(万元)

1

年产60万吨玉米甲醇项目

950

160675

60万吨

96000

34058

2

年产30万吨燃料酒精项目

610

89000

30万吨

185000

26000

3

年产20万吨二甲醚项目

1000

200000

20万吨

160000

30000

4

费纸处理制浆造纸生产线项目

490

50440

12.5万吨

46200

7400

5

年产30万吨apmp浆和40万吨高档包装纸

1500

445000

30万吨吨apmp浆、40万吨高档包装纸

260000

80000

合计

4550

945115

747200

177458

篇3:曹妃甸工业生态园区发展规划研究

建设曹妃甸工业生态园区,就是将曹妃甸工业生态园区建设成为一个以可循环再利用的资源和环境为物质基础发展经济;以生态系统的生态链为模仿模式,构筑生产一消费一分解体系和以物流、能流、信息流的畅通为主线,优化物质代谢途径的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系统。

1 总体构想

维持工业生态园区生态系统所需要的大量营养物质和能量需要从系统外部输入,产生的大量废弃物也要输出或通过各种环保措施来分解,是一个不完全、不独立的开放系统。建设曹妃甸工业生态园循环经济系统,遵循三类三级模式,以物质、能量的再生循环为基础,通过信息、产品、服务的交流,有效地分享资源,寻求资源能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从而缓解经济、环境、社会间的矛盾,达到工业生态园区的协调发展。

1.1 发展目标

根据曹妃甸工业生态园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曹妃甸工业生态园区发展战略等资料,确定曹妃甸工业生态园区循环经济建设的初期发展战略。到2010年,建立以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信息保障体系为支撑的循环经济发展框架、循环经济物流与能流数据信息库和评价管理系统,基本建成曹妃甸工业生态园区循环经济实施框架。

1.2 实施途径

循环经济建设的途径分为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次。在企业层次,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在区域层面,通过建设企业之间工业生态链或生态工业园区,实现企业间废物相互交换;在社会层面,通过建设静脉产业,实现废物再利用和再循环及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后进行物质循环,倡导绿色消费、建立绿色社区,构建循环社会的基础框架。

逐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工艺,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审计和ISO14000认证,重点引进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企业,建成曹妃甸工业生态园区物流与能流数据信息库。

1.3 优先领域

1)尽快建设循环经济信息库与交换中心,实现能流和物流信息化管理,为企业、园区进行循环物质、能量的交换提供信息平台。

2)围绕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鼓励低消耗、低污染和高产出产业发展,合理制定与完善产业规划方案。

3)以短缺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突破口,采取激励政策和强制技术标准为手段,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使用。

4)围绕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鼓励低消耗、低污染和高产出产业发展,合理制定与完善产业规划方案。

5)以高能源消耗和重点污染产业为主要控制对象,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度,控制污染物排放。

2 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探讨

时代的发展,要求曹妃甸工业生态园区的发展模式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 “自然一产品和使用一再生资源”闭环式循环经济工业发展模式,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延长和补充产业链,实现工业生态化网络体系建设。

2.1 清洁生产推进规划

2.1.1 清洁生产推进目标

以生产规模大、清洁生产潜力大;环保管理体系较完善,技术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原材料和能源用量大、环境污染较重为原则,选择重点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计和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建立与认证工作。到2010年,曹妃甸工业生态园区开展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达到65%,工业园区企业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认证率达到35%。

2.1.2 推行清洁生产要强化清洁生产意识

清洁生产摒弃了末端处理高投入、低产出、生产与环境管理分离的弊端,而是把环境保护与工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手段,减少废弃物的生成量和排放量,从而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1]。所以,为了在生态工业系统推行清洁生产,首先要加强企业领导的清洁生产意识,正确认识清洁生产对于我国生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正确认识清洁生产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使企业自觉实施清洁生产政策。

2.1.3 完善清洁生产立法

建立相应的生态工业发展法规或条例,为我国生态工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我国的环境管理政策法规尚不健全,有关清洁生产的规定多分布在其他相关法律规章中。另外,加入WTO以后,随着市场的全方位开放,许多原有的政策可能已经不适应 [2]。

2.1.4 清洁生产鼓励政策与保障措施

1)编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主要行业特别是原材料和能源工业规定推进清洁生产具体目标与要求,并将其列入环境保护计划和工业部门发展目标。

2)在制定产业政策时,把清洁生产作为工业生产的指导方针,鼓励资源节约、质量效益型工业发展,限制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工业发展。拟定产业管理规定和技术政策,要包含清洁生产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引导企业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把环境管理与生产管理结合起来。

3)提高园区准入条件,拒绝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园区规划的项目进入生态工业园。积极引进综合利用工业废物的企业,制定并实行利用清洁能源、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清洁工艺与设备、清洁产品优惠政策。

4)排污费和环保专项资金优先用于开展清洁生产。金融机构政策性贷款,应对清洁生产项目给予倾斜。允许企业对实施清洁生产的固定资产投资实行加速折旧,提高企业清洁生产的积极性。

2.2 工业生态园区发展规划

曹妃甸工业生态园区的生态化作为发展循环型工业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在工业生产组织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2.2.1 加强园区整体管理

园区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和发展战略。通过统一的物流、交通、能源、信息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整体运行效率。开展园区的ISO14001认证,建立事故应急系统,开展园区企业清洁生产审计,制定实施配套政策,提高园区整体管理水平。

2.2.2 提高工业园区发展协调性

完善产业链,着重解决核心产业群的资源再利用问题。建立园区与周边地区的资源和能源供应协作关系,保证园区物流和能流的畅通。

1)建立管理机构,完善决策机制。

成立曹妃甸工业生态园区领导小组,设立执行办公室,统一管理园区企业,制定园区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落实贯彻国家有关税收、财政政策,制定有利于园区发展的投资、税费优惠政策,为园区发展创造条件;建立起合理分权、权责明确、各负其责、相互制约、协调运转、科学管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和机制,鼓励公众参与,重大决策采取听证制度。建立信息公告制度,使广大公众能及时得到关于生态工业园区的信息,使公众参与得到保障。

2)构建信息平台,完善生态管理。

建立工业园区公众信息平台,整合园区有关生产、销售、资源、管理以及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信息。集成办公自动化系统、生态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公告系统,定期发布生态工业园区环境状况信息。

3)加强能力建设,完善支撑体系。

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利用国家开发曹妃甸的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国内外高素质人才;通过竞争上岗,实行优胜劣汰。增加资金投入、创新研发模式、提高研发能力,加强与各相关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3 保障措施

3.1 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发展资金和人才

切实增加循环经济发展的投入,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积极支持循环经济项目申请银行信贷和国家专项资金,进行设备租赁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重视发挥人才作用,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用人机制,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培养循环经济建设所需各级各类人才。

人才是知识创造、传播和创新的主体,也是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形式得以持续下去的最大基础,循环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因此,曹妃甸工业生态园区的循环经济若想快速发展,就必须要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对引进的人才,要在工资待遇、住房条件、科研设备及经费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使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积极创造条件吸引省内外、国内外专门人才,加快培养与引进发展生态产业急需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依靠企业自愿行为,按照市场规律,组织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利于循环经济引进技术、人才和资金。

3.2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搞好生态工业园的统筹规划

曹妃甸工业生态园区的整体定位是发展工业新城,即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统筹发展,二、三产业的统筹发展,工业和环境保护的统筹发展。为此,必须做好统筹规划。

进行合理的区域产业布局。在区域产业布局时,应推行“组链”和“补链”战略。 第二,构建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各项政策体系。借鉴高新技术园区的做法,完善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制定税收、信贷、进出口等优惠政策;提供产权、分配、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等制度条件。同时,强化园区生态管理。园区管理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园区的生态工业特性,对现有或规划建设的工业园区,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建设和管理,这也是衡量生态工业园区的一个重要条件[3]。

3.3 完善园区生态管理体系

建立曹妃甸工业生态园区的管理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产品层次,要求园区尽可能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生态设计和环境标志产品要求,开发和生产低能耗、低污染、低(或无)污染、经久耐用、可维修、可循环和能够进行安全处置的产品;二是园区的企业层次,尽可能在企业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同时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三是建立园区水平上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废物交换系统。这样,通过企业和产品不同层次的生态管理,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提供保障。

3.4 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围绕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资源综合利用等,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利用产业导向和优惠政策,鼓励外商投资高技术、污染防治、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鼓励外商设立生态经济研发机构,积极开展有关项目的合资合作。

参考文献

[1]董莉,彭永芳.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发展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6(10):285-287.

[2]王蓉.起草《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城市条例》的基本考虑[J].法制与管理,2004(4):12-16.

篇4:苏州工业园区发展规划

【关键词】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建设;资源节约

工业园区规划是一种经济活动,在进行规划时必须要遵循其内在的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规律,减少污染物的输出是通过园区经济系统循环流动实现的,能够使业园区内减少污染物的产出,在保护了自然环境的同时,经济也随之稳步增长,实现了园区规划与经济建设的和谐统一。而在工业园区中,其规划要能够体现出资源的有效利用,并最大限度的提高园区内各项生产效率,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并能够减少能源的排放是园区规划的目标。本文主要以吉林经济开发区为例,探讨了工业园区的建设和规划情况,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其他地区工业园区规划提供一些借鉴。

一、工业园区基本状况以及主导产业

(一)工业园基本概述

吉林经济开发区位于吉林省西北部,位于丘陵与松花江河谷流域的交界地带,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当地物产资源丰富,周边有林业资源、矿产资源、以及各种生态资源。该地区经济开发区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建立,并在不断发展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随着资源开发的加深,导致当地经济总量逐年降低,工业发展较好的企业以玉米深加工企业为主,并且企业之前的联系不是非常强,整个园区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

(二)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其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对未来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结合地区优势,将该地区的主导产业确定为化工实例雄厚的吉化集团,以及借助丰富的物产资源发展起来的食品加工产业,该地区是产量大省,玉米产量是非常丰富的,为此,玉米的深加工也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通过结合上面的主导产业以及地区优势,将工业基础较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与生物制品产业、粮食加工产业作为产业园区开发和规划的重点。

二、循环经济规划

可以将市场前景好、地区优势强、科技水平高、产业關联较强的产业之间构建出发展的链核,通过这种链核使企业间的技术、资本得以互补,并实现产业延伸,彼此相关,层次分明的运作发展。通过构建这种园区发展模式能够使企业集合地区资源优势,形成整体优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以及食品产业

鉴于该地区农产品储量丰富,进一步扩展食品产业的规模能够增强市场竞争力,其中,对农产业进行深加工以后能够使粮油产业、水果蔬菜、肉类、发酵产业间形成一个系统的食品产业系列。在玉米深加工基础上可以借助先进技术,利用物理、化学等手段发展相关产业,比如,该地区利用科技手段能够改变淀粉特性,发展出了聚乳酸-PLA新产品,是淀粉深加工的成果。

此外,可以增加特用玉米的开发,在园区内种植和培育能够使玉米营养含量更高,在带来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能够改善人民的营养供给,提高畜牧业的发展,从循环经济角度来说,加大对这些特用玉米的培育和加工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玉米原料的消耗,提供了资源转换的效率。

(二)汽车零部件产业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非常雄厚,并且依托于强大的工业技术基础汽车零部件已经由单个零部件转化为了系统性的采购。其产业系统的设计和采购全部都转移到供应商负责,并且能够使零部件生产的质量得到提高,生产程序得以简化。并且零部件供应商拥有非常强的实力,为车间生产提供系统化的技术支持。

(三)生物制品产业

吉林地区物产丰富,生物多样性强,为此,可以在园区中加大生物制品的生产,毒株的生产种类非常多,在此基础上可以研发功能更强、毒性更持久的细胞适应性毒株。因为MD、IBD等毒株已经被研发出来,并且很少有疫苗能够抵抗该毒株的侵袭,为此,研发多种疫苗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而一些新的病原体、抗原体的致病性非常强,这同时也是开发的基础和起始点。但企业也要对未来疫苗试剂有一个初步的预测,从而尽早的进行研究。

(四)园区关联产业设计和规划

开发区较为封闭,并且周围是面积较大的农田,为此,在园区内可以生产作物有机肥料,可以将其当成园区生产的原料,利用农业优势发展养殖场,可以为蒙牛、伊利等企业提供原料产品,促进园区食品原料的深加工。此外,可以利用污水处理厂对食品生产有机废物进行深加工,发展无公害的生物菌项目。

在对以上两个项目进行规划基础上可以明确各个方面的关系,并由此形成了特色产业链,实现了精细化生产。借助化工配套设施,在园区周边远离农业生产的地方发展汽车化工产品,以中间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为核心向四周汽车生产加工扩散,实现内外联合规划,建立起产业联合形式的网络,使整个园区朝横向和纵向闭合方向发展。

结语

本文以吉林工业园区为例对循环经济发展背景下工业园区发展和规划方法进行了分析,体现了要想使工业园区的规划符合地区发展实际,并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就要开发当地的特色产业,借助当地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业园区持续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严己,陈凌云.大区域视野下的镇级工业小区转型发展与规划思考——以上海浦东空港工业园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3(z2):75-79.

[2]郭琪,陈阳,章晶等.转型发展背景下工业园区存量型规划探索——以景德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3,29(5):23-28.

[3]张杰,王烨峰.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工业园区发展瓶颈的制度解析——兼论苏锡常地区工业园区规划的制度创新[J].规划师,2011(9):9-14.

[4]史玉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型工业园区规划设计——以上海莘庄工业区西区为例[J].规划师,2012,28(z1):10-14.

篇5:苏州工业园区发展规划

一、项目背景

辽宁铁岭工业园区是沈铁工业走廊的先导区,处在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半小时经济圈内,与沈阳沈北新区隔河相望,区位优势明显;沈哈高速公路、102国道、京哈铁路、地铁2号线纵贯园区,交通便捷。

产业规划 | https://f.qianzhan.com/chanyeguihua/

铁岭市地处辽宁省北部,松辽平原中段,是辽宁省14个省辖地级市之一,沈阳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是吉林、黑龙江两省通往其它省市和出海港口的重要通道,铁岭市南与沈阳、抚顺毗邻,北与吉林省四平相连,东与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吉林省辽源市接壤,西与沈阳市法库县、康平县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为邻。

该园区主要是依托了铁路的粮食主产区、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以及新兴的煤电能源产业的优势,进行各个园区的分工与定位。懿路工业园定位为有色金属加工业及汽车零部件产业、腰堡工业园定位为机械制造业、凡河工业园定位为新型建材业、平顶工业园定位为冶金铸造业、横道静脉产业园定位为环保产业、镇西工业园定位为木制品加工业、阿吉工业园定位为锻造业。

二、项目意义

在新铁岭大铁岭建设的滚滚热潮中,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铁岭县工业园区规划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九通一平”标准,具备了承载国内外各类产业转移的能力,正在成为载体坚实、政策优惠、环境优美、服务优良、最宜创业的投资热土,成为了招商引资的“香饽饽”,园区的要素保障能力有了极大提升,承载力也更强。园区“硬环境”和“软环境”共同发展,引得各类企业纷纷“抢滩”入驻。2011年园区在建项目达到51个,其中超亿元项目23个,项目到位资金80亿元。

目前,该园区在建项目的投资规模较大,金飞马制漆、永安铝镁合金、华夏重工、中利电缆二期、三和管桩、优力安制动器、博傲装备制造、海亮立体停车位等8个项目投资超5亿元,大项目数量创历史新高。山东华夏、永安铝镁、博傲装备制造、优力安制动器、丹利消防器材、三和管桩二期、中利科技二期、路网科技等38个项目厂房、办公楼主体已完成,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建成。引进项目符合园区产业发展方向,新引进项目中,有色金属加工型项目13个、汽车零部件项目33个,主导产业项目占全部引进项目的90%,有力地促进了有色金属和汽车零部件两大产业集群的发展。

同时,在扎实开展“三个一”服务的基础上,巩固完善各项服务措施和方法,确保将各项服务落实到位。加强了“校企对接”工作,形成了畅通的校企互动渠道,技师学院、县职教中心共为企业提供技术工人500余名;加强了“企企对接”,园区燃气、通讯、电视网络、公交等服务项目采取市场化运作,由企业投资、企业管理、企业受益;进一步筑牢了研发平台,与技师学院、县职教中心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有色金属、汽车零部件、新型建材、机械加工等产业提供研发服务;进一步降低了发改委、消防、建委、工商等相关部门行政收费标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

未来,该园区将更加重视符合产业定位项目的引进工作,并提高整体服务水平,真正为企业生产谋福利,不断做大做强产业集群,进而将铁岭打造成为一座新型的现代高科技城市。

篇6: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经验总结-

文章类型:转载

内容分类:调研

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正式启动。13年来,园区已经成为一个初具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园区开发建设所走过的历程,是我国推进改革开放和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成功缩影。园区发展所取得的成果,是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实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动体现。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认真总结和推广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进一步提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水平,更好地发挥其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园区开发建设的主要历程

园区启动建设以来,认真贯彻落实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中新合作开发,结合国情和开发建设实际,广泛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之路,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模式。园区开发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酝酿启动阶段(1992—1994年)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指出“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在新加坡高层引起了积极反响。当年9月李光耀资政率团访华,表达了中新合作建立借鉴新加坡经验载体的意向。此后,中新双方围绕合作开发事宜进行了多次协商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选址苏州。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1994]9号),同意江苏省苏州市同新加坡有关方面合作开发建设园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同年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苏州市人民政府和新加坡裕廊镇管理局、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开发财团签订了《关于借鉴运用新加坡经济和公共管理经验的协议书》和《关于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区商务总协议书》。5月12日,园区首期开发建设正式启动。

为确保园区项目顺利实施,中新双方建立了由两国副总理共同担任理事会主席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由苏州市市长和新加坡裕廊镇管理局主席共同主持的双边工作委员会,由新加坡贸工部软件项目办公室和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负责日常联络工作。经原外经贸部批准设立了园区开发主体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举行了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首次会议和双边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新双方开始联合对外招商,韩国三星、美国BD等首批14个外资项目落户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培训工作正式开始。

(二)奠定基础阶段(1995-2000年)

这一阶段,借鉴新加坡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经验,共同编制并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了园区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全面展开了首期重大基础设施及水、电、气及供热等大型源厂建设,基本完成了首期约12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和工业地块招商任务。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正式建立了园区行政管理主体—园区工委、管委会及相关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了专业招商队伍和招商网络。1999年6月28日,中新双方工作小组签订了《关于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有关事宜的谅解备忘录》,确定从2001年1月1日起,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实施股比调整,中方财团股比由35%调整为65%,中方承担园区开发公司的大股东责任和园区管理的主要工作。

(三)加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2001年,中新股比调整后,园区与时俱进,适时调整阶段性开发目标与策略,从“全力向东开发挺进”到“产业升级、科技跨越、服务业倍增三大计划”实施,再到新十年发展目标及“四个示范区”目标的提出,以更高的起点、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不断加快开发建设步伐,基本完成了中新合作区基础设施及周边各镇主要路网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建成了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博览中心、行政服务中心以及一批教育卫生、商业休闲、社区服务等现代化配套设施。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在中新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股比调整当年即扭亏为盈,2003年底彻底消除累积亏损,并保持5年连续盈利,2005年又按上市要求进行了改制,走出了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一步强化了中新双方的互信合作。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中新合作区规划面积扩大到80平方公里。

二、园区开发建设的主要成果

在中新两国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园区始终坚持走集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了高速、高质、高效的跨越式发展,综合发展指数连续多年名列国家级开发区前列,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中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成功典范之一。发展成果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13年来,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30%左右,经济总量、效益同步增长,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超过70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49万个,2003年全区经济总量就达到了开发前的苏州全市水平,相当于十年再造了一个新苏州。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6亿元,比开发之初增长了73倍,按户籍人口人均GDP达3.6万美元,相当于苏州市平均水平的3倍、江苏省的8倍,接近新加坡水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6.3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70亿元),同口径增长150倍。目前,园区以约占苏州市4%左右的土地和人口、7%左右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5%左右的注册外资、实际使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主要经济指标对全市的贡献份额比开发初期提高了8倍,已成为区域发展的强劲引擎和主要增长极。

(二)开放型经济水平逐步提升

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突破3000家,引进注册外资24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4亿美元,其中投资上亿美元项目达89个,76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设立了115个项目;累计批准设立内资企业1.1万家,注册资本1156亿元。进出口规模从成立之初的几百万美元增加到567亿美元,其中出口284亿美元。2007年,园区综合保税区监管货值达380亿美元,入区操作业务企业达2000家,遍及全国25个省市,正在成为苏南及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之一。积极“走出去”,先后与苏北地区的宿迁市合作建设了苏州宿迁工业园区,与老挝合作开发了万象综合开发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与以色列、印度等国家与地区之问的交流合作,中新合作经验不断拓展、推广和提升。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6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60%,信息技术(IT)产值和集成电路(IC)产值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和16%,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液晶面板出货基地和芯片制造与封装测试基地,大型客车和芯片产能位居全国前列,已连续举办六届的中国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博览会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IT专业展会,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光电、软件、动漫、精密机械、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第三产业同步发展,占GDP比重逐年提升,现代物流、服务外包、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已集聚软件设计、金融服务、风险投资、物流仓储、动漫制作等服务企业400余家,5家企业入选江苏省服务外包前十强。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累计科技投入超过200亿元,建成投用各类科技创新载体200万平方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4%,累计引进专业技术人员30万人。以企业为主体实施各类科技项目534项,其中科技部火炬中心的重点科技计划、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0项,累计申请专利4650件、专利授权超过2000件,初步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居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创新亮点企业。

(四)协调发展成效突出

集约发展成效显著,中新合作区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平均投资强度达17亿美元、工业产值超100亿元,投入产出水平居全国开发区前列。单位能耗持续下降,2006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0.43千克、二氧化硫排放量0.3l千克,为苏州市平均水平的1/7和1/

15、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l/40,万元GDP耗能0.374吨标准煤,为苏州市和全国平均水平的1/3。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相继建成了环金鸡湖八大景观工程、10个生态公园和主干路网绿色走廊,累计建成绿地面积240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5%,形成了“一环、三湖、四园、六带、十二苑”的生态园林布局框架,区域整体环境建成了IS014000国家示范区,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6.8,高于江苏省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目标值16.8分。中新合作区就业人口达27万人,常住人口超过12万人、境外人员超过1万人。2007年园区城镇职工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3.2万元和1.3万元,比开发初期增长了3倍多;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40平方米和60平方米,率先全部达到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大类18项指标。

园区发展取得的成果得到了中新两国领导人的充分肯定。2002年4月,胡锦涛副主席(时任)访问新加坡时指出:“在中新苏州工业园区项目上的成功合作,给双方带来了切实利益”。2004年5月,温家宝总理会见到访的新加坡李显龙副总理(时任)时指出,“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合作的典范,对促进中新关系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07年7月,吴仪副总理(时任)在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九次会议上充分肯定园区“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在成为先进产业的聚集地、外商投资的密集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有益经验”。新加坡领导人对园区发展成就也给予充分肯定。2004年5月,新加坡李显龙副总理(时任)在出席第七次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时指出,“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竞争力最强的开发区之一”,“是新中之间最重要和值得骄傲的合作项目”。2004年6月,新加坡李光耀资政在出席园区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时指出,“苏州工业园区已经取得‘青出于蓝’的成绩,是中新双方都满意的项目”,“已成为一个规划周详、管理效率高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园”。

三、园区开发建设成功的主要原因

园区13年的发展历程是邓小平理论的成功实践,谱写了中国开发区建设史上崭新的篇章。园区开发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怀支持下取得的,是中新两国政府真诚合作、全力推动的结晶,也是园区开发建设者奋力开拓、创新发展的结果。

(一)园区发展取得的成就,首先归功于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引

1992年,邓小平同志关于学习新加坡经验的讲话直接推动了中新两国政府创办园区项目。对外开放基本国策、邓小平理论是推进园区开发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按照“三个有利于”要求,园区大胆借鉴新加坡经验,积极创新开发模式,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力保证了开发建设顺利推进。园区发展的成就无不闪烁着邓小平理论的光辉。

(二)园区发展取得的成就,是中新两国领导人高度重视和两国政府真诚合作的结晶

中新两国领导人高度重视园区的发展,先后多次视察园区,为园区发展指明方向。两国政府专门成立了联合协调理事会,李岚清副总理、吴仪副总理和新加坡李显龙总理、黄根成副总理先后担任理事会中新双方主席,迄今先后举行了九次中新理事会和十次中方理事会,及时协调解决园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明确了新的发展目标。国务院先后就园区开发建设专门出台了七个文件(国函[1994]9号、国函[2006]128号、国阅[2002]37号、国阅[2003]1l号、国阅[2004]71号、国阅[2006]70号、国阅[2007]62号),赋予园区多项特殊政策措施。商务部牵头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先后在项目审批、财政税收、外事管理、海关监管等方面授予园区特殊的管理权限和先行先试政策,各理事单位对园区发展给予了具体指导和帮助。新加坡全国动员,抽调国内最优秀的人才参与园区规划建设,专门成立“软件”办公室,负责向园区转移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土地规划开发、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园区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园区发展取得的成就,是江苏省、苏州市及园区共同努力的结果

江苏省、苏州市始终把园区作为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政策措施,集中全省全市人力、物力与资金、资源全力推动园区开发建设。13年来,园区加强领导,坚持借鉴与创新有机结合,坚持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坚持亲商亲民理念与优质高效服务高度统一,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统筹协调,取得了合作开发的丰硕成果,走出了一条率先发展的成功之路。

四、园区开发建设的主要经验

回顾过去的13年,园区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在竞争中寻求主动,在规划开发、招商引资、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社会建设、体制创新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坚持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实施,不断提升开发建设水平

科学超前、先进合理的规划,是促进资源整合、凝聚开发合力、保障开发水平、增强开发区持续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规划先行”、“规划即法”是园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最值得推广的园区发展理念之一。

园区开发之初,就借鉴新加坡和国际先进城市规划建设经验,编制完成富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总体发展规划,并先后制定300余项专业规划,形成了严密完善的规划体系。所有规划项目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度,重点区域和重要景观项目规划设计面向全球公开招标。在规划中率先引入“白地”、“灰地”、“弹性绿地”等先进理念,对短期内不明确用途的地块实施弹性控制,有效提高土地开发效益和集约利用水平。

园区规划注重实施,坚持以规划引导建设、以城市设计指导地块开发,强调规划执行的权威性与强制性,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项目,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开发建设过程中投资者超出规划范围的要求,严格执行“违规申请”相关程序。目前,园区开发现状与13年前的总体规划蓝图基本一致,为投资者营造了可预见的、低风险的投资环境。

借鉴新加坡“需求未到,基础设施先行”的做法,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开发建设原则,适度超前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严格按规划功能区域和控制指标整体推进开发,所有重大项目全部进行环境影响评佶,所有建设项目全部实行一站式审批,纳入有形市场招投标,所有建筑工地全部使用商品混凝土,避免了滚动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保证了开发建设的高强度与高水准。中新合作区每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平均投资强度达到5.6亿元,首期8平方公里建成区平均建筑密度达60%、容积率达1.3,接近新加坡中心城区水平。

(二)坚持全球定位,创新招商方式,不断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园区始终突出招商工作的龙头地位,积极拓展招商思路,构建招商网络,创新招商方式。充分发挥中新联合招商体制优势,坚持大小项目并举、内资外资并举、二三产业并举、存量升级与增量引进并举的方针,先后建立以管委会招商局、科技招商中心、各镇招商中心以及CSSD招商部和各国有公司为主体的专业化招商队伍,开创性地实施小分队、多批次“敲门招商”,注重运用以商引商、中介代理招商、行业主题招商、网上信息招商、投资代建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及创投参与、债券发行、上市并购等多种有效手段,形成严密高效的招商网络资源,使园区常年保持数百个项目源和数十亿美元的项目储备规模。

园区倡导“择商选资”理念,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基地型、旗舰型项目作为招商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及其关联项目,引进位居产业核心地位的龙头项目,带动相关配套项目进驻。近年来,根据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产业转移新变化,园区坚持内资项目与外资项目招商并举,统筹兼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更加注重招商资源向科技项目、服务业项目、税收型项目转移,加快从招商引资向择商选资和招才引智转变。

(三)坚持科技兴区,注重载体建设,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园区始终把科技进步作为立区之基、强区之本,在不断扩大外来技术溢出效应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能力,加快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从“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从“园区制造”向“园区创造”转型。

园区先后制定出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园区、鼓励设立研发机构等10多项扶持政策,启动实施“科技跨越计划”、领军人才创业工程、310工程(重点培育1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密集型企业、10家快速裂变增长的科技型上市企业、10家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领军型企业),建成集成电路(IC)设计、软件评测、人才培训、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认证以及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等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设立、集聚各类风险投资、创业担保、产业投资等基金规模超过200亿元。

园区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载体建设力度,平均每年科技投入增长30%以上,尤其是近年来,科技三项经费连续3年实现翻番增长。注重发挥国资先行示范带动作用,先后出资70亿元组建成立了创投集团、科技发展公司、教育投资公司等国资创新投资主体,规划建设创新功能载体800余万平方米,建设了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集成电路产业园、动漫产业基地和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等8个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园区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积极推进企业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校在项目开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工程中心及实验室建设、产学研联合体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基地等领域广泛合作。积极与武汉、长沙、西安、成都等中西部地区开展技术交流与人才合作,组织科技人才互动与大学生就业招聘活动,并为华中科大、西安交大、中科大等中西部高校或研究机构提供上亿元资金支持。通过与美国、以色列、韩国等国家共建研发平台、联合攻关、引进海外成熟技术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四)坚持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园区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管理,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争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

园区以构建生态文明为核心,全方位引入了“功能分区”、“项目分类”、“产业引导”、“雨污分流”、“清洁能源”、“废污控制”、“景观绿化”等先进环保理念,建立了“污染禁入—生态缓冲—雨污截流—集中供热—垃圾处理”五道环保防线,建设了覆盖全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安装污水管网成分构成(TOC)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区域污水处理水质远程监控,从源头上消灭和减少了污染,大大节约了末端治理成本,初步建立以环境保护规划为龙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兼顾源头控制与全过程治理的环境保护体系。

坚持从污染预防、总量控制入手,强化环保前置审批,推行绿色招商,对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风险大的项目实施一票否决。开展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试点,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中水回用、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等循环经济试点和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等活动,区内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固废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2%和95%,大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建筑创建活动。实施“碧水、蓝天、绿地”工程,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屏障,持续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绿地生态系统和城市景观水系。注重加强对重点排污、排气单位的监管,加强交通运输、建设工地产生的废气、扬尘控制管理,加强湿地保护,不断优化空气、水体等环境质量。积极保护和开发利用园区特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址,构建独特的城市人文环境,形成自然、清新、生态的城市环境风貌。

(五)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推进和谐园区建设

始终突出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坚持发展与惠民、富民与强区相结合,确保开发建设成果惠及全区人民。

借鉴新加坡公积金制度,结合开发实际,建立覆盖全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各类参保人员达38万人,参保企业6600家,参保率达100%。为企业职工建立公积金制度,采用预筹积累方式和以会员个人账户为主,在不增加企业负担、不减少员工收入的前提下,一揽子解决员工养老、医疗、生育、住房、失业救济等多项社会保障;对征地农民按年龄和就业情况分别建立“保养”(提前养老保障)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设立保养安置、社保救助、就业创业三道保障防线;对弱势群体建立贫困帮扶制度,并逐年提高保障标准。同时,全面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及大病统筹制度,最高保额可达20万元。

按照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将中新合作区周边三镇纳入总体发展规划范围,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标准管理,实现区、镇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服务对接共享。新建现代化动迁小区50个,90%农户得到安置,5万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换为具有就业创业技能的新型市民,拥有较为稳固的工资收入、物业收入和股权收入。对征地农民就业创业先后实施“双五个一工程”:第一个“五一工程”,建立一本IC卡就业管理台账,强化一种技能培训,腾出一批适应性岗位,培育一种创业致富光荣氛围,探索一条股份合作、失地不失业的共同富裕新路子;第二个“五一工程”,建设一批富民载体,培育一批富民合作组织,壮大一批特色产业,扶持一批致富带头人,兴建一批便民利民设施。

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农村教育,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试点,探索进行“工厂式”、“实训式”职业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创立以邻里中心和社区工作站为依托的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建立覆盖全区的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先后成立园区外企党委和私营个体经济联合党委,基本实现全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覆盖”,并组建园区工会联合会、工资指导理事会、公积金理事会、外企协会以及行业协会等各类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自我管理有效衔接互动的新型群团组织,为园区形成优良企业文化及和谐劳资关系奠定良好基础。

(六)坚持学习借鉴,创新体制机制,不断营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园区紧密结合国情和发展实际,学习借鉴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经验,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机制、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园区特点的管理体制和开发运行机制。

按照“小政府、大社会”要求和扁平化管理模式,坚持“精简、统一、高效”原则,整合归并政府职能,减少管理层次,坚持授权管理与授权开发分开,简化事前审批(行政许可),强化事后监督,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管理效率。所有公务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分期、分批赴新加坡培训,一专多能,交叉兼职,并实行绩能考核、末位淘汰和动态管理。

学习借鉴新加坡招商和企业服务经验,提出“亲商”服务理念,建立“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的亲商服务体系。一是建立以“一站式服务”为核心的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创新建立了更符合园区发展实际的新型海关监管体系。包括进出口陆路口岸以及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首创电子报关和空陆联程通关模式,设立虚拟国际空港功能,进出口货物可直接在园区一次性办理通关手续,形成在国内、国际领先的海关监管机制。三是建立“无处不在、无微不至”的亲商服务机制。定期主动上门为企业服务,帮助协调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管委会各部门严格依法规范处理经济社会事务,形成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

始终坚持按市场化运作,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基础设施开发、招商引资、项目管理、咨询服务等事务,开创了政企严格分开、市场运作的开发区建设新模式。2001年中新股比调整后,按照市场机制积极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借鉴新加坡淡马锡模式,组建了地产、建屋、置地、创投、市政、物流、教投、科发、圆融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国资公司,充分发挥国有国资企业在开发建设中的支撑、示范和引领作用,并引进了中海集团、晋合控股、万科地产、港华燃气等一批品牌响、信誉高的大集团、大公司参与园区开发,在共同发展中加快开发建设步伐。

上一篇:生活随笔近期的学习总结下一篇:家具导购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