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村庄规划建设

2024-06-09

苏州村庄规划建设(精选九篇)

苏州村庄规划建设 篇1

(一) 城乡统筹背景下, 农村面临经济结构转型

统筹城乡发展, 是党的十六大总结几十年来在处理城乡关系, 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在以城哺乡, 以工哺农的政策支持背景下, 大都市周边的村庄, 有可能形成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模式, 而发展旅游业作为改变乡村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 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二) 旅游型村庄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

国内旅游业的兴起, 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旅游型村庄将成为体验乡村文化和乡村遗产的重要目的地, 成为集度假、休闲、康体治疗等于一体的重要旅游空间。同时, 旅游型村庄的发展成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动力之一, 为乡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并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旅游型村庄的作用在我国当今乡村变革和发展中充分体现了出来, 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新动力、新模式、新途径。

(三) 苏州旅游型村庄发展已初具规模

苏州广大的农村地区山清水秀、古迹名胜众多、风情民俗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是传统旅游资源的富集地, 同时也是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现代农业资源的聚集地。苏州乡村旅游资源占到全市旅游资源的70%以上, 各类乡村旅游点多达300多处, 目前已推出22条乡村游线路, 各类乡村旅游区点150余处, 占江苏省的近三分之一。2008年接待游客总量达到720万人次, 全市具有1万余张床位的乡村旅游接待规模, 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25亿元, 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5万人, 间接就业10万余人, 带动相关产业实现收入125亿元。至2010年底, 苏州计划建成3-5个具备现代服务功能的乡村旅游集聚区, 5个以上旅游特色镇, 10-25个旅游特色村 (见图1) 。

二、苏州旅游型村庄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传统特色受到挑战

苏州作为江南鱼米之乡, 传统水乡风貌独特。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早期工业无序建设的恶果逐渐体现出来:环境污染、河道淤积、水土流失、水乡建设风貌消失;传统建筑、古村古建缺乏保护, 损坏严重;新建建筑特色缺失、体量过大, 对村庄的景观风貌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 缺乏规划与政策引导

与城市相比, 旅游型村庄格局的保护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大拆大建现象严重, 传统风貌和文脉不断受到破坏, 难以形成商品增加农民收入。另外, 旅游时间短、花费少、旅游参与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规划从区域的角度合理统筹。大部分景郊型村庄都存在明显的淡旺季差别, 旺季时景区人满为患, 服务设施如饭店、住宿供不应求, 而周边村庄却因卫生、服务设施达不到应有标准而错失良机;淡季则出现景区服务设施和村庄农家乐为争夺客源而产生的恶性竞争。如何寻求一种区域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可持续模式, 需要合理的规划以及有效的政策引导贯彻实施。

(三) 村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根据苏州旅游型村庄民意调查, 游客最为不满的是村庄卫生条件与相关基础设施的配套。由于各景点基础服务设施简陋, 村庄生活垃圾等缺乏必要的处理手段与场地, 污染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村庄的道路建设与给水设施基本能满足村民的使用, 但旅游交通线路的合理组织仍有待提高。

(四) 公共配套档次不高、同质化严重

在生活配套设施方面, 由于村庄的发展一直处于自生自育状态, 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一直依托于城镇的发展, 因此, 其配套设施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建设, 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同时, 由于近年各景区纷纷投资开设卡丁车、跑马场、垂钓等游乐项目, 这些项目档次低、重复性高, 但取得的收益却不尽如人意, 以至类似景区开始“血拼”争夺客源。因此如何突出特点, 发挥自身优势, 让游客在在乡村旅游过程中, 享受舒适卫生的“城市待遇”, 是旅游型村庄建设的重点。

三、新乡村主义理论框架

旅游型村庄规划建设的推动, 需要有重要的理论架构来作为研究与政策推动的分析及论述依据。整理与分析近期农村发展的理论文献, 以下提出新乡村主义作为新时期苏州周边小城镇旅游型村庄规划与建设实践推动与进一步分析检讨的理论依据。

(一) 新乡村主义理论核心内容

新乡村主义, 就是从城市和乡村两方面的角度来谋划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和打造现代乡村旅游产品来实现农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它是一种农村生活方式, 也是一种乡村价值重建与农村再生的社会工程。

新乡村主义思想拥有三大核心内容:乡村治理 (rural governance) 、乡村复育 (rural restoration) 与乡村多功能 (rural multifunctionalism) 。乡村治理是关于乡村管理机制的建构, 涵盖网络治理与区域伙伴关系的重建;乡村复育是通过环境复育与村庄规划的手法, 重建小城镇广大农村区域的聚落与田园景象。乡村多功能是以多元的功能取代过去专注粮食生产的单一经济体导向的乡村发展, 缩短城乡发展差距, 重塑乡村价值, 来发展农村社会与经济。

(二) 新乡村主义与旅游型村庄规划建设构想

新乡村主义农村再生政策与旅游型村庄规划建设的构想如下:

1. 聚落核心圈

以乡村复育的方式, 构建一个具有生态、生产、文化与休闲, 并能自我代谢维生的永续多元化村庄聚落。在这个目标下, 推动旅游型村庄复育主要的土地利用规划包括闲置空间活化与再利用、公共设施整治、城乡交流、村与村交流协作等几项。

2. 近郊田园圈

近郊田园圈是指距离聚落300到500公尺范围内的区域, 作为聚落与专业农园之间的隔离缓冲带。它的主要功能一方面在隔离与节制农舍蔓延, 另一方面也起到维护聚落良好生态环境的作用。此外, 这个区域也是发展乡村旅游, 提供各类休闲娱乐的场域。

3. 专业农业圈

这个圈域是传统农业生产 (特别是稻米或其他经济作物生产) 的主要区域, 为过去农村经济命脉之所系。同时, 它在自然生态体系的功能上, 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在水土保持、气候调节与稻米文化继承和发扬等功能上, 显得尤为重要。

4. 聚落间联系通道

聚落间联系通道主要指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的联系通道 (见图2) 。它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单体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对构建多元、高效、生态的乡村旅游平台有重要作用。

四、苏州小城镇旅游型村庄规划与建设研究

(一) 旅游型村庄空间布局规划

空间规划对旅游型村庄内部景点景区规划布置有较强的统领作用, 可将村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整合, 使旅游点之间通过旧村改造,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提高旅游村庄硬件服务质量。通过村庄空间规划, 增强村庄旅游服务产业的整体水平, 提高各旅游点的“点击率”, 扩大村庄各旅游点整体接待服务质量。基于新乡村主义思想和苏州旅游型村庄的基础条件, 提出以下三种空间布局模式:

1.“核环式”布局模式

依托旅游型村庄自然景观中的核心生态资源, 形成既具有景观内核, 又具有中心外围空间格局特征的布局模式 (见图3) 。这种布局方式往往以自然景观为核心, 规划形成内聚式核心, 该核心区域保障了核心区域对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和生态敏感性的重要作用。村内居民点以自然村落的形式环绕其周围, 之间有便道和车道连接。各居民点之间的交通联络道路围绕成环, 沿线布置饭店、餐饮、商店等服务设施, 如苏州的旺山村和林屋村就属于“核环式”布局模式。

2.“多核”布局模式

“多核”模式是把景观核心和服务中心分开, 以生态景观为背景, 形成多核, 并通过交通线路连接 (见图4) 。这种方式针对于缺乏明显的自然生态景观作为布局的核心, 通过精心设计, 把服务集中在保护区边缘的一个辅助型社区内, 该社区在为游客提供基本服务的同时, 还设置了各类娱乐休闲场所。若娱乐休闲场所逐步增加, 则由此可衍生出带状空间的串珠状多核模式, 如树山村和缥缈村的乡村牛仔俱乐部。

3.“圈层”布局模式

“圈层”布局模式比较适用于混合在居民点之中的人文景观, 如受到严格保护的名人故居、古村群落 (见图5) 。核心层是纯粹的旅游景区, 村落保存着完好的建筑形态和村落肌理;第二个层次为旅游设施区域, 承担部分不能在核心保护区开展的旅游服务;第三层为村民生活区, 是构成整体风貌空间的基础, 如金庭东蔡等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古村落。

(二) 旅游型村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旅游地的住宿设施要避免设在脆弱生态敏感性区域或传统农业劳作区, 最好选择在建设控制区或环境协调区内, 把旅游对原生态影响降到最低。同时, 旅游设施的规划应结合不同类型村庄的主题, 它将直接关系到旅游地的效益以及旅游地发展潜力。

1. 经营性服务设施:联合化

为了推动餐饮、住宿这些经营性服务的规范化、规模化, 提出一体化、联合化经营模式, 这是实行规模化经营体系的基础, 因此要通过横向一体化手段,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农户间的联合。例如, 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建立“农家旅馆联合体”, 采取股份合作制的运营机制, 明确分工与责任, 统一对外宣传开拓市场, 统一调配客流, 统一协调价格, 统一管理服务质量, 统一收受和处理客人的投诉, 从而形成合作社内部各农家旅馆间相互制约和监督, 对外合力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新形象。

2. 生活性服务设施:双轨化

卫生所、图书室等生活服务设施可结合村委会设置, 避免噪声干扰等不利影响。旅游型村庄需营造舒适、宜人, 富有“村庄都市”特色的新时期村庄人文环境。生活设施配置实行双轨制, 有利于村民、游客不产生过多交叉, 且在更大范围内解决游客滞留、游客对村民的干扰问题。

(三) 旅游型村庄交通设施规划

结合城乡路网改造, 改建、扩建、新建乡村公路, 提高乡村旅游区 (点) 客运班车直通率, 进一步提高旅游型村庄的可进入便捷度, 建立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

1. 增强道路系统的可达性与保留原真性。

旅游型村庄交通系统与城市交通系统不同的是, 旅游型村庄的道路对迅速快捷的要求不是很高, 但对各个景点可达性、便利性要求较高。同时, 村庄道路应以人性化、原真性为重, 避免笔直或过宽的道路。

2. 停车场的集中设置。

随着自驾出游的日益盛行, 村庄停车设施方便与否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游客出行的选择。为避免村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场地布置主要考虑停车安全和减少对村民的干扰, 宜在村庄出入口集中布置, 或结合村口旅游综合服务区布置。

3. 设置便捷的公共交通。

完善公共交通是区域统筹思想的体现, 为了满足特殊时期 (如清明、“五一”、“十一”或其他大型旅游活动期间) 的大客流量需求, 加强村与村之间的联系, 统筹均衡各村客流, 有效利用资源, 积极推进公共交通建设, 如金庭镇环岛公交建设 (见图6) 。

(四) 旅游型村庄景观规划

乡村景观区别于其他景观的关键之处在于其自然为主的生态景观、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旅游型村庄的规划和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应用, 可以借鉴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的一系列原理和方法。

(五) 旅游型村庄区域协同规划

网络治理与区域伙伴关系的构建也是新乡村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地理单元内部的各个旅游型村庄在打好服务业基础的同时, 由于空间距离相近, 应避免村庄联盟之间的雷同发展, 应各自寻求自身特色, 树立自身品牌。按照竞争优势的原则来确定某一旅游型村庄在地理单元内部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是旅游型村庄在区域中寻求自身个性的有效手段。苏州金庭镇为区域级旅游景区, 包括林屋村、缥缈村、衙甪里村等村庄联盟, 其中明月湾古村、庭山村为开发较早的旅游型村庄, 已形成自身的形象主题, 远期可发展林屋村、缥缈村、衙甪里村为景郊服务型村庄, 各个村庄自身应配备完善的综合服务设施, 并按各自的资源特色冠以不同的主题形象。这些村庄的的服务功能将丰富西部环太湖绿色度假与文化休闲区的旅游职能, 延伸了景区腹地, 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成为了苏州乡村旅游集聚四大区之一 (见图7、图8) 。

五、结语

旅游型村庄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打破了一、二、三产业的界限, 延伸和拓展了农业的功能, 将三次产业有机融合, 使其成为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新兴产业。它除了直接促进农业发展外, 还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商贸、交通、饮食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在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作用明显, 为农村经济开辟了新的增长点。同时, 它对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助于探索出一条以旅游助农、以旅游兴农、以旅游富农, 农业、旅游互动的新型农村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苏州市乡村旅游总体发展总体规划.2008

[2].朱恩琪.苏州旅游型村庄规划研究.苏州科技学院.2009

[3].付启敏吴刚.简论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4

[4].周志龙.新乡村主义农村再生政策与土地使用规划理论架构.台北大学.2005

[5].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青岛出版社.2003

苏州村庄规划建设 篇2

群众满意是根本

初秋时节,走进太湖之滨的东山镇陆巷村,一幢幢农舍花木环绕,一条条村路整洁有序„„村民王大爷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别看我们村不大,但生活环境很好,出门就是风景,每天就像生活在画里一样。”

“整治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与村民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整治开始之前,村里就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宣传动员,整治规划出台之后,我们又积极与村民商讨规划内容,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并就整治项目进行逐项表决,取得了大家的支持。”吴江区肖甸湖村妇女主任钱玉英说道。

“但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还是有一些困难的。毕竟,无论是砸掉一只旧水缸还是处理掉一些乱堆乱放的废弃物品,都会涉及村民的切身利益。” 钱玉英坦言,之前,肖甸湖村散养鸡鸭的情况比较普遍,在拆除棚圈时,遇到了阻碍,不理解的村民坚持先拆除别人家的,再拆除自己家的,工作曾一度陷入僵局。为了获得村民的支持,肖甸湖村的村干部一遍遍上门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并尽量满足村民的合理要求。村民张会东告诉记者,以前每家门口都是自己搭建的鸡鸭棚子,十分杂乱。整治中,村里给每家每户门前都安置了一个木制的鸡鸭棚,整齐划一,十分美观。

对于清理村民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的建材等物品,肖甸湖村给予了村民一定的经济补偿,并将清理回收的材料最大程度地进行了再利用,兼顾了村民利益与村庄环境的整洁有序。此外,还统一在村民农宅旁规划了小菜园,围上了竹篱笆,方便村民种菜耕地,让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与整治后的村庄环境在无形中融为一体。

在陆巷村,“旧屋换新宅”已成为了这里收购保护古建筑的一种方式。“对于已经损坏且不适宜居住的古建筑,我们在村旁统一为村民置换135平米的新建住宅,多余的面积则折算现金补贴给村民,最大程度地维护村民利益。”陆巷村村支书叶庆容说道,“但这项工作的前提是‘村民自愿’,如果村民还是想住在以前的老房子里,只要不破坏建筑风貌,我们也不会强求。”

“农民群众对村庄环境变化的满意及认可程度是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成效的‘试金石’。在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中,要充分尊重民情民意,尽力办好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工作。”江苏省村庄环境整治办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指出。

结合村民意愿,依靠村民力量,积极组织农民群众参与村庄环境整治,是苏州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能够顺利推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太仓,村庄环境建设被纳入“勤廉指数”测评体系,让村民对环境整治中所落实的项目工程和基层干部的工作实绩进行测评,以测评结果衡量老百姓的幸福满意度;在常熟,村民的想法及建议被充分纳入到整治工作中,成为制定《常熟市村庄环境整治行动宣传工作意见》和《全市村庄环境整治公益宣传意见》的依据。

王璇 董红兵 赵怀民

苏州村庄规划建设 篇3

随着我国经济取得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弊病也日益突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要加快我国城乡进程, 将国家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村庄, 缩小村庄与城市之间的差距, 真正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经济城乡一体化是当今国家的发展战略, 也是解决民生问题, 实现国家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1]。

要想将村庄的建设与规划做好, 就一定要结合实际, 对当前农村现状进行了解分析对症下药。本文探讨了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实现村庄与城市经济的衔接的办法。具体措施有:村容村貌的整顿,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此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注意村民的文化思想建设, 不断发展农村的教育文化科学卫生事业;对村民进行民主化管理让村民过的幸福;同时这些措施与村庄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 真正提高农村生产力实现村庄与城市的有机结合。

1 广西村庄的现状

广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广西复杂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广西村庄独特的发展状况, 村庄分布零散交通不便。虽然广西的村庄有极高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 但由于独特的环境, 造成了村落的分布散乱, 经济发展缓慢, 资源得不到开发, 城市化进程缓慢[3]。

1.1 村庄环境脏, 村容村貌差

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 广西散落村庄住宅多以砖混结构为主, 还有部分土肧结构, 这就造成了村容的不整。由于村内交通不便造成了很多生活垃圾无法快速统一处理, 垃圾堆放使得村庄环境脏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各种工地施工建设没有统一规划, 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没有明确的界限, 缺少公共绿化。村内没有统一的道路规划, 而且路以土路为主, 不卫生也不整洁。环卫建设差造成生活垃圾污水不能及时处理, 牲口多为放养, 使村庄环境乱上加乱。

1.2 村庄规模小, 分布散乱

由于广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历史原因, 造成了广西村庄规模小、分布散乱的特点。由于广西还是一个一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撑的省份, 这就更加使得村庄的分布的不集中性。哪里有土地哪里就有村庄, 土地资源分布零散是村落分布散乱的主要原因。在山区交通不便, 本身就不丰富的土地资源被分割成一块一块, 这也就造就了村落规模小。综合这些原因, 在广西村庄中进行资源整合变得异常艰难。

1.3 村庄建设布局混乱, 建筑密度不合理

广西的村庄建筑没有统一的规划。村庄的建筑是集收纳与居住一体的特殊建筑, 在建筑过程中, 建筑主人往往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对房屋进行规划。这就造成了村庄的居民建筑难以统一规划, 使得村庄房屋参差不齐、布局杂乱, 这是当今大多数农村改造的难题。再加上如今村民的盖房热情正高, 使得统一的管理规划变得更加艰难, 村民住房的大量承建也造成了原本不大的村庄变得异常拥挤。

1.4 基础设施简陋, 底子薄

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向是农村改造的工作的重点, 众所周知, 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与现在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 在村庄, 传统落后生产方式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使得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处于落后或者是发展停滞状态。在广西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要想加快广西村庄城市化进程, 加快广西传统农业的转型, 就要大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2 广西新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村规划中有很多现实化问题, 管理层面的协调不利, 造成建设改造工程缓慢。缺少相应的人才, 使得城村建设走了很多弯路, 建设效率低下, 同样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1 村庄规划仅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修补, 缺乏整体规划

当前大的发展趋势是城乡一体化, 为了加快城乡化进程很多地方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造, 这样确实加快建设速度, 但这只是表面实行。村庄本身的基础设施就比较薄弱, 在如此薄弱的基础上进行建设, 毫无疑问无法带动村庄真正实现城市化。这种缺乏长远眼光的做法是靠不住的。这就像是盖楼, 基础没有打好建筑是不牢固的, 也是永远建不高的。总的来说就是缺少整体的规划思想, 一味追求速度, 这样只能给未来的城镇发展带来麻烦。

2.2 村庄规划与土地规划脱节

对于广西这样一个高度依赖农业的省份来说, 土地真的十分珍贵。如果在经济还未完全转型的阶段, 土地规划没有做好, 那么将使城乡化进程发展变得异常缓慢。在当前阶段没有处理好土地规划问题就相当于没有处理好经济问题。没有经济作为支撑, 一切建设与发展都是一句空话。村庄规划只有与土地规划同步进行才能真正将城镇建设实打实地做好。

2.3 村庄道路规划体系不健全, 道路管理不足

有句话说的好, 要想富先修路。由此可见道路对于一个地方经济建设是多么重要, 道路是一个地区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广西复杂的地形造成了广西道路体系先天不足, 这样就给广西的城镇化建设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村庄的道路体系不健全就好像管道的阻塞, 物质交换效率低下就造成建设的效率低下。所以对于村庄的建设改造应该从村庄道路规划抓起, 道路修得好就能高效地进行接下来的基础建设。而对于道路管理, 这是一门系统性的科学, 要想真正进行道路管理需要人才的支撑。道路的管理实际上与道路的规划施工同等重要, 所以在村庄道路建设和管理问题上有一体化的设计才是最完美的。

3 广西农村规划与建设的改进措施

从总体上说, 当前广西的经济依托是农业, 所以要进行农村建设和改造不能以牺牲农业经济为代价, 或者说将农业改造放在第一位, 优先进行农业产业的升级改造以保证经济, 为后续城乡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2]。

3.1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整体规划

农村的生活方式与城市的生活方式不同。在农村大部分活动与生产密切相关, 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就要求结合他们的生产实际。而他们的房子同样要采用利于生活生产的设计方式, 所以对于乡镇房屋的改造要结合乡村的生活实际, 不能一味照搬城市的规划模式。此外农村的建设还要依据当地的风俗习惯, 不夸张的说民俗才是一个村庄文化的根本, 能否将民俗融入到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 才是新农村建设能否走得坚实的重点。

3.2 注重结合当地农民的生产方式

不同的地区生产方式不同, 而迎合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才能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的转型, 同样也能获得相对好的群众基础, 这样更有利于未来的城镇化建设。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第三产业没有很好的发展空间。而服务业是未来经济的发展的主要动力, 所以要从基础服务业做起, 先解决农民的农业生产问题。也就是说服务业可以从服务村民的基本生产做起, 不仅可以推动服务业的发展, 还能加快村庄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型。

此外结合当地农业的发展实际, 进行相应的农业发展规划。结合当地的风俗结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进行有农村特色的文化建设。实行民主化管理, 积极加强法制建设。

3.3 加强道路规划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道路建设是一个地区是否能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道路规划在整个城乡规划中应该优先进行。道路建设对于村庄来说是一项战略性发展决策, 能不能走好这一步直接关系到未来其他方面建设是否可以走好。

道路是一个系统, 所以道路的规划一定要做到协调统一。道路建设要有很好的整体性才能真正发挥道路对于乡村建设的作用。如果一个系统没有整体化的规划, 根本无法发挥道路在城乡建设中的作用。所以要真正了解当前村落各地的状况, 结合以后的发展方向进行整体性规划。并且道路的建设要协调各方面的因素, 因地制宜地制定计划。

3.4 保障农村建设的资金注入

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 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转型、地区经济转型等都需要庞大的资金作为保障。作为一个农业作为经济支撑的地区, 如何在不伤害农业经济或者说是发展农业基地的基础上进行村庄的建设变得非常重要。最好的发展方式是经济转型与地区建设同步进行, 这样就可以保障自己养活自己。此外政府要实行一整套高效的监管机制, 保障资金流动的畅通。

除此之外, 积极地吸引外商投资, 也是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经济转型重要途径。

4 结语

广西的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要结合当地发展的现状, 整合自身资源做出积极的调整布局。要有整体思路和长远的眼光, 多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方式, 对村庄进行一体化的规划和改造。在进行村庄建设时同样注意村庄民风民俗的保留, 结合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 进行农村新型文化建设。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城镇化建设相对落后, 只有真正解决农村的问题才能真正改善民生, 才能更好地支撑国家的经济建设。只有将城乡规划建设做好才能实现村庄与城市经济的对接, 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以广西村庄为例, 通过对村庄现状的分析提出规划方案, 并就规划建设建设中的具体细节和难题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规划,建设,广西村庄

参考文献

[1]高晓戌.浅谈新时期村庄的规划与建设[J].山西建筑, 2010 (2) :25-27.

[2]刘利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规划与实施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 2011.

做好村庄规划建设美丽乡村 篇4

关键词:村庄;规划;思考

1村庄状况与问题

由于农村生活习惯的原因,导致旧村庄存在破旧房、老损房、空置房屋多,存在无修、翻、改建资金和能力等状况及问题。一是长期居住的旧村庄存在脏、乱、差、破,不规范等问题;二是人畜禽粪便、灰土、垃圾、柴草、秸秆等乱倒乱堆,无人制止;三是旧村庄道路“弯曲道、羊肠道、毛毛道”“暖天恶臭味,风天扬灰土,雨天满道泥”;四是旧村庄内道路无规划,宽窄不一,无花草树绿化;五是村庄存在缺失建设规划,房屋建筑南北宽度不同,院落长短不齐的问题;六是无划定收集、处理、存放、管控生活垃圾的统一点位和柴草秸秆等垛存区域,给人居生活环境带来污染和危险;七是对新建和改造的村庄或部分较好的老村庄,缺乏统一管控的长效机制和措施等状况及问题。

2村庄规划的主要原则

2.1村庄规划与自然结合原则

在村庄规划中,要重视现有风土风貌,乡土民俗。利用好现有条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坡地平地互用,宜山、岗坡阳面,忌山、岗、坡背面和易滑坡、泥石流等风险大的地域。根据土地利用价值、利用率与自然现状结合,依地块区域所有权属确定村庄用地。遵循规划与自然结合,相互协调的原则。

2.2村庄规划整体性原则

村庄整体性规划是村庄建设的关键,也是协调村庄各业发展,建设美丽村庄的基础。因此,要把整个村庄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和生态条件进行整体整合运用。把建设用地、规划、格局、内容、标准,纳入村庄总体平面规划、建设规划设计中,并对村庄的总体、定位、公共事业、村级私人工商业、基础设施、道路、绿化等功能统筹规划布局,力争整体、完美,宜居住、宜生活、宜发展。

2.3村庄规划复合性原则

在新村庄建设前和旧村庄改造时,要把建设项目用地性质、用地规划、建设内容之间的混合、布局、空间与地面利用、合并建设情况,进行合理布置,有序整合。努力打造规划设计,优化居住生活环境和空间配用的村庄复合性规划。

3村庄规划的重点

经综合归纳,村庄规划重点为:一是重点考虑村庄文化规划。充分利用或挖掘历史文化、人物文化、休闲文化、创意文化、现代文化、远古或近代科技等,作为村庄规划的重点,实施村庄文化建设;二是重点考虑村庄自然现状规划。充分利用山地、坡地、平地、生态资源等因素,宜居则居,宜游则游,宜园则园,宜商则商,宜花木果则花木果等自然现状,重点考虑村庄规划和建设。打造居住与游玩、社会服务、休闲庄园等民宿式的自然圣地,提高乡村居住生活品位;三是重点考虑村庄模式品牌规划。要充分考虑村庄多功能模式,把居住生活式、田园农家乐式、商企运营式、农业耕作式等功能规划项目进行重点融合,搞好模式品牌规划,打造知名品牌经济;四是重点考虑村庄活动节规划。要重点打造民风民俗活动节、农村庆典活动节、民间名人、名物、名景活动节,名优特农产品宣传节等规划;五是重点考虑村庄美化规划。要充分考虑各项有效易实施的综合措施,重点搞好村庄美化规划。通过村庄绿化、道路硬化、村庄亮化、环境净化、建筑群体、园林、景观、广场建设等村庄美化,打造形成长效的村庄美化规划和建设。

4村庄功能结构规划

4.1实地状况

山区半山区域选山川地、岗坡地;平原地区,选择地势较高地带;有河流的选距河流500百米以外地块,有湖泊水库的择距湖、库千米以外地块,尽量用荒地、废地,不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做到不影响河湖库水的景色,不破坏或污染水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功能结构规划和建设特色村庄。

4.2村庄建设情况

整理土地后再建设,先通地下给排水、供电、热、气、配置消防、电视、网络等隐形工程主管道规划设计;进行地上通路、建筑物主体规划设计;减少或杜绝地表明管明线,地上建筑物外主体悬挂管、线,或各种管、线交叉成网的问题;搞好村庄功能结构规划,并顺次建设村庄。

4.3村庄地块的地势、地貌、地形、位置和发展方向

要从实际出发,宜仿古型则仿古,宜现代型则现代,宜大型村则大村,宜多村(屯)合并型则多村(屯)合并,宜园区型则园区,要有前瞻性地进行科学规划和建设村庄。

4.4村庄建设风格

苏州村庄规划建设 篇5

但是目前新农村建设多集中在关注村庄这个本体之上,研究其如何更新、改造和重生。而本次晋江经济开发区村庄回拨地规划关注的则是村庄这个本体的衍生物。它并不是村庄现有的建设范围,而是村庄发展所必需的,关系到村民的生存。

晋江市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尤以民营经济最具特色。晋江市2003年入选“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2004年综合发展指数、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分别位居全国第13位、第5位,11个镇入选全国千强镇。2006年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105亿元。

晋江经济开发区总面积20多平方公里,于2000年正式动工兴建,2005年被确定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06年经国家发改委审核正式定名为“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它是晋江市规模最大的开发区,入驻企业和工业产值最高,成为晋江工业产值主要的增长点之一。

在晋江经济开发区成立初期,开发区建设征地基本采用发布公告、调查登记、发放补偿、征收土地的方式,由于建设初期开发区内农民生活水平相对较差以及当时的物价水平较低,因此在初期征地过程中村民均较为配合,开发区方面也对所要征用的土地进行必要的控制和管制。

但是伴随着工业产值的快速增长和工业企业的大量涌现,工业用地的规模也呈快速上升趋势。同时农村居民维护自身权利意识在不断增强,这使得工业用地的征地成为政府最难解决的一件事情。因此晋江市政府为了解决工业用地征地的问题,做出了对征地村庄在其所征地面积内给予7%的回拨地,作为村庄今后发展的用地,用以解决村庄在失去土地后的发展和村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引导居民将征地后的回拨地、补偿款用于发展服务业,让后勤服务在开发区形成一种社会化的局面。”

晋江村庄并不像国内大多数地方的村庄一样将农业作为主要产业,其大多数村庄依靠第二产业作为主要产业,因而征地主要是将村庄自身的第二产业发展空间进行了压缩和限制,使得村庄自身利益受损,因而导致了村民对征地的不配合。为此晋江市政府决定在晋江经济开发区安东园区先启动村庄回拨地的布局规划,将其作为试点,待成功后作为示范进行推广。

村庄回拨地的用途主要为以下几个方向:

1. 工业用途:

作为村庄现有成规模企业的发展用地。目前村庄自身发展起来的企业大部分都分布在村庄内部,这导致了工业生产对村庄生活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并且由于村庄内部很多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了工业企业生产所产生的废水、废气等随意排放,严重污染了村庄的内部环境。回拨地用作工业用地,可以将村庄内部的企业搬迁到该处统一管理,也有利于工业企业的扩大和发展。

2. 商业用途:

伴随着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大批企业的入驻,带来了大量的人口。这些人口所带来的巨大商机为村庄回拨地提供了另一个有效益的用途——商业店面,村集体可以自行经营,也可以进行出租,获得的收益对村民分红,保障失地村民的生活来源。

3.居住用途:

企业入驻带来了大量人口,这些劳动人口的居住配套也是需要解决的,因此为职工解决居住问题也成为了村庄回拨地的主要用途之一。建设外口公寓进行出租,不仅解决了外来人口的居住问题,也成为村集体的一项收入来源。

本次规划过程是一个漫长繁琐的过程,规划主要目的是通过编制本规划,消除村民在征地过程中存在的顾虑,满足村民对回拨地布局及其使用方面正当的要求,架设一座村民与政府的沟通桥梁,改变原有的征地方式,促进和谐经济开发区的建设。

在规划初期,政府方面组织了相关村的村民代表集体参观了厦门海沧区在开发建设中为失地村庄建设的外口公寓和店面,通过实例来消除村民的疑虑。在此之后,项目组在初步方案基础上通过实地走访,与经济开发区范围内涉及的3个镇(街道)、20多个行政村的相关领导和村民代表进行认真沟通与协调,再对方案进行修改,并进行第二轮走访。通过长期不懈的走访和沟通工作,村民也理解和认可了项目组的工作,接受了村庄回拨地的想法和布局,为开发区方面顺利征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为了有效增加村庄回拨地的未来收益,晋江市出台了规定,要求企业获得的工业建设用地中,配套的附属设施建设用地不得超过7%(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这条规定有明显漏洞,因此建议政府方面改为生活配套设施建筑总面积不得超过总建筑面积的7%),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严格限制工业企业在其企业用地内建设生活配套设施,目的就是希望将企业内职工的生活配套问题交由周边村庄的回拨地建设进行解决。

同时在村庄回拨地的使用方面,也有几点个人想法。在编制本规划中,村民代表对村庄回拨地的布局及使用非常关心,同时也有些迷茫。因为面对这么多可利用的土地,村民感到如何开发建设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有资金方面的,也有技术方面的。

资金方面,如何能让村集体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来开发建设,这是每个村庄都会面临的难题。晋江虽然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但是村集体却没有多少资金。因此如果村集体自身来开发这些回拨地,极有可能因为资金和村民自身认识问题而导致建设的档次低、定位偏差大而形成对村集体财产的损失和浪费,村民空守着大片回拨地,项目上不来,村级经济上不来,一些村被迫搞短期低端项目,大有“村村点火”之势,对环境和资源造成潜在威胁,使得有限的宝贵土地资源得不到应有的价值体现。

技术方面的,目前村庄回拨地仍然是集体所有制,在村庄回拨地上搞建设,直接面临着就是产权所有制的问题。开发外口公寓只能是出租而不能出售,建设厂房也是一样情况,这就对回拨地的使用有了一定的限制,在集体所有制的土地上建设和经营项目如何解决产权问题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全国,对村庄回拨地的利用也有一些可借鉴的实例。如广东省惠州大亚湾区管委会推行“回拨地返租”,既维护了村民的长远利益,又保证了村民的眼前利益。管委会与村集体签订协议,将回拨地返租起来,作为开发建设中一些配套设施的建设用地,既可以摆脱村庄自身开发回拨地的局限,也可以弥补园区管委会用地不足的局面,可谓双赢。

“回拨地返租”是破解这些难题的有效措施。晋江经济开发区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来处理村庄回拨地开发建设中的问题。由管委会统一与缺乏开发建设能力的村庄签订返租协议,统一经营和运作,按比例给与村集体分红,既保证了回拨地的有效利用,也为失地村民提供生活保障。

总结整个规划的过程,笔者有以下几点心得:

1.合理可操作的规划才是最好的。笔者在规划工作中看过很多美好的蓝图和宏大的设计,最终“图上画画,墙上挂挂”。追其根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不可操作。当一个操作性不强的美好规划放在实施者眼前的时候,可能得到的并不是赞美。因此,一个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才是最好的规划,也许它并不理想,但是它很现实。

2.“沟通”比“管制”对规划的实施要有效得多。改变原有的传统征地方式,充分考虑到失地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由带有强制性的行政管制到带有主动性的沟通交流,这可能是今后政府在征地问题所应该选择的方式,才有可能在目前强调“以人为本”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达到征地和实施开发建设的目的。

3. 规划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角色的再审视。规划师往往受雇于政府部门或开发商,而因为这个关系,规划师往往代表着这些强势群体的利益,使得规划出来的成果对处于相对弱势的民众的利益产生一定的损害,而这正是目前规划师所经常面临的问题。作为规划师,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基于公平的前提下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这是我们的社会角色。但是规划师需要服务于业主,因此如何在业主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寻求一个“双赢”的结果就成为了这个时代规划师的最主要任务。

摘要:本文通过福建省晋江市经济开发区村庄回拨地规划,对目前开发区建设村庄用地征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尤其是对工业园区内村庄建设由原有的“管制”逐渐过渡到“沟通”、“引导”的思维转变进行了着重介绍。

参考文献

[1].福建晋江市经济开发区安东园区村庄回拨地布局规划.中规院厦门分院.2008

[2].福建晋江市经济开发区五里园区村庄回拨地布局规划.中规院厦门分院.2008

[3].“串珠”破解发展“不等式”.广州协作网

[4].工业“引擎”助推三产发展.晋江经济报

[5].晋江市统计年鉴

苏州村庄规划建设 篇6

一、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1、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的要求

村庄布点规划是村镇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 是各级政府引导和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村镇规划工作中还存在着对村镇规划工作的重视不够, 规划权威性不强, 规划制定不够规范, 规划实施管理缺失等一些问题。因此, 编制村庄布点规划, 严格规划实施管理成为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当务之急。

2、规范村民集中区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今年来我省正掀起村民集中区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我市结合塌陷区搬迁的自身特点, 从协调资源开发利用, 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条件着手, 组织编制村民集中区建设规划。在编制过程中, 暴露出没有村庄建设规划指导, 造成选址不合理, 存在用地性质不符或占用城市规划道路, 造成二次搬迁等问题。因此, 编制《淮北市域村庄布点规划》已经迫在眉睫。

3、科学管理, 指导村庄建设实施的需要

村庄布点规划是当前村镇体系规划工作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农村建房无序, 宅基地面积失控, 配套设施严重缺乏等问题突出, 直接影响村庄基础设施布局和村庄整体风貌成效缓慢。因此, 编制村庄布点规划, 对科学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避免基础设施重复投入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村庄现状概况及存在问题

1、现状概况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三区的7镇2办 (渠沟镇、烈山镇、宋疃镇、古铙镇、段园镇、朔里镇、石台镇、高岳办、矿山集办) , 包含96个行政村, 范围内共计自然村639个, 其中中心村96个, 基层村543个。农村住户12万户, 农村人口47人。

2、主要存在的问题

农村地区经济实力弱, 村庄数量多, 分布广泛, 规模差异大。人均村庄建设用地面积偏大, 村庄建设较乱现象荼毒, 卫生条件较差, 农村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部分村庄受采煤塌陷威胁较大, 严重制约我省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村庄布点规划的范围和目标

本次布点规划的范围是相山、杜集、烈山三个区的村庄, 总用地面积约773平方公里。

规划总体目标是“撤小村、并大村、整治空心村, 建设中心村”。以整治农村环境为抓手, 形成“一个中心村带动若干个基层村协同发展”的农村新社区格局。通过村庄布点规划实现“三个集中”, 即“工业向园区集中, 农民向城镇集中, 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四、村庄布点规划的类型及村庄规模的确定

由于村庄所处区位不同, 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 城市发展空间拓展等因素, 在实施布点规划时, 分为“城镇型村庄”和“农村型村庄”两种类型。城镇型村庄布点:注重与城市空间发展相协调, 村庄集中建设, 与城市空间发展有机融合;按照集聚、资源共享原则, 在城镇规划要求下进行城镇社区建设;农村村庄布点:更加注重尊重民意, 政府引导;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努力形成一批梯次合理、相对集中、设施共享的新型农村社区。

村庄规模依据安徽省村庄布点规划技术要求的要求, 结合淮北市农村地区的典型特征, 综合分析后确定:中心村规模控制在3000-5000人;基层村规模人口在1000-3000人;考虑到淮北市采煤塌陷等实际情况, 局部地区村庄耕作半径可适当加大, 本次规划控制在2.5公里内。

五、技术路线与规划思路

1、技术路线

在充分研究村庄现状特征的基础上, 按照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尊重民意、适当超前的原则。依据2种类型, 5种建设模式, 运用村庄布点规划的最新理论、方法、对村庄进行合理布点, 以达到淮北市城镇和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2、规划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立足于城乡、区域统筹发展, 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统领新农村建设全局, 以村庄整治、土地复垦、产业发展为主要手段, 进一步优化村庄布点, 积极塑造乡村宜人空间, 提升乡村生活品质, 改善乡村生产条件, 促进人口集聚、设施共享、环境提升, 实现淮北市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和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

六、村庄布点规划中村民集中区建设的模式及成果

根据淮北市资源采掘型城市的特点及村庄现状特征, 村民集中居住区主要采取五种建设模式, 一是采煤塌陷搬迁模式:主要分为塌陷搬迁和未塌先搬两种形式, 将采煤塌陷村庄搬迁安置与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结合起来;二是集镇改造开发模式:充分发挥集镇建设配套齐全、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优势, 靠近镇区的村庄, 尽可能地与镇区规划一并考虑, 争取更多的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向周边村庄延伸, 尽可能地让镇区附近村庄共享镇区的建设成果。规划通过单建或联建的方式, 建设集中居住区, 吸引农民向集镇集中;三是建设征地搬迁模式。因城市道路建设、开发区建设以及城市发展, 需要征用土地, 搬迁村庄, 规划通过另选新址集中建设, 高效集约利用土地;四是空心村整治模式:将空心村治理与集中居住区建设结合起来, 通过就地安置, 或者是置换土地, 选择新址集中建设, 集约利用土地, 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 改善居住环境;五是并村自建模式:尽可能地依托那些发展条件好、潜力大的村庄, 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 引导农户本村加入、邻村迁入、跨村并入, 解决群众居住分散问题;

结束语

通过对淮北市村庄布点规划的探讨, 希望为今后村庄布点规划编制与实施探询更好的经验, 进一步完善村庄布点规划中的不足, 促进土地资源、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发展, 实现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摘要:从村庄布点规划的必要性入手, 对村庄未来发展类型进行判断, 综合确定技术路线, 分析预测村庄的合理规模, 合并方式、建设模式, 科学布局村庄空间。提出淮北市村庄的主要建设方式, 科学引导农村地区建设发展。

关键词:村庄布点规划,村庄类型,村庄建设模式,村民集中区

参考文献

[1]《淮北市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苏州村庄规划建设 篇7

一、农村组织分化对村庄治理与和谐村庄建设的积极影响

1.农村组织分化能促进农民的利益表达

在一定意义上, “当某个集团或个人提出一项政治要求时, 政治过程就开始了。这种提出要求的过程称为利益表达”。[3]组织比社会个体在表达利益要求时更具有优势, 各种组织不但可以替代传统个别精英所承担的利益代言功能, 而且在民主社会中更有利于综合多方利益主体的意见, 发挥集体力量进行有效的利益表达, 以组织形象出面进行各种利益表达也容易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另外, 多元主义集团理论认为, 组织是社会个体与政府机构的中介, 组织成员通过组织表达意见, 而政府主要通过各种组织来综合民意、制定公共政策。因此, 组织为搭建个人与政府之间的交流平台提供了可能。随着我国农村组织的分化, 农村多样化组织为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组织基础, 拓宽了农民的利益表达渠道。一是实现了农民之间的联合, 为农民提供了利益表达的平台, 使得农民的诉求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 从而不易被轻视和忽略。这些组织既可以把农民的要求、愿望、建议等利益需求反馈给政府, 又可以把政府的意图、处理意见等方针政策及时地传达给农民。这种政府和农民关系的双向互动, 不仅有力地促进政府和农民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政府和农民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路径依赖, 也有利于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二是农村组织是组织农民进行合法政治参与、整合农民利益、疏导农民不满的有效方式。通过农村组织的内部机制有效协调农民的要求和行为, 把分散化的非法参与转化为组织化的有序参与;通过农村的组织化建设, 减少政府与农民的直接面对, 在政府和农民之间形成桥梁和纽带, 有利于缓解基层政府与社会之间由于政治参与所形成的压力。所以, 塞缪尔·亨廷顿指出:“组织是通往政治权力之路, 也是政治稳定的基础。”[4]

2.有利于实现村庄的善治

村庄治理是指政府、乡村组织以及村民等利益相关者为了增进乡村利益和促进乡村社会发展而共同参与、谈判和协调的持续互动的过程或状态。村庄治理是对传统政府一元统治模式的超越, 其特点是强调多中心参与、分工协作, 目的在于实现村庄的最终善治。而“善治的本质特征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 是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一种最佳关系。善治有赖于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 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与合作, 就不能真正的称为善治”。[5]随着社会事务的日益增多、农村内部阶层的分化以及农民需求的日益多元化, 政府和村委会的乡村管理能力渐显不足, 这就需要有不同的组织主体来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管理。一是农村组织参与村庄治理可以弥补政府功能的不足, 适应农民丰富多彩的社会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分化, 农民的需要层次多、领域广、变化快, 政府组织体系无法全部满足。因此, 需要形形色色的非正式组织, 从经济的到非经济的、从专业的到综合的、从休闲娱乐的到表达权利要求的,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从而缓解乡村矛盾, 促进乡村稳定, 实现村庄善治。二是农村组织参与村庄治理可以抵制和克服政府组织不合理的、甚至侵犯公众利益的行为。

3.有利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随着农民民主意识的增强以及民间组织的出现, 农村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广泛参与, 能够充分反映农民的意见和要求, 提升乡村治理的民主化程度。村民可以通过其所在的相关组织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 乡村自治组织的发展使得基层政治权力的载体——政治实体更加多样化, 使得政治权力不再集中在少数政治实体甚至是少数政治角色手中, 使得政治权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农民的认同。这样既能维护群众的自身利益, 也会减少农民的非制度性参与, 促进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在村民自治组织较有能力并作用突出的村庄, 村委会与党支部的问责性就明显加强, 在积极互动中双方制衡机制自动生成, 村庄公共事务的处理则更符合民意。而这一切都是农村民间组织出现的结果, 因为农村民间组织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平台, 农民可以通过组织来选举代表, 参与村庄事务的管理和政策的制定, 通过组织来反映群众的心声, 维护农民的利益, 甚至一些村规民约的达成, 都是由相关民间组织牵头或提议而形成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民间组织具有民间性和可监管性及其财务管理的透明性、公开性, 因而容易取得村民的信任;另一方面民间组织具有民间性和自愿性并具有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等内部机制, 因而可以成为进行农村民主教育的有效形式, 成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农村民间组织正是通过自下而上的形式参与村庄治理, 不仅推动了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 也为农村民主政治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 农村民间组织是村庄内部联系的纽带, 是乡村民主生活的平台, 也是乡村民主的有效组织形式, 它有效地拓展了农村的治理格局和空间, 使我国的村民自治制度在实践中不断趋于完善和发展。

二、农村组织分化对村庄治理与和谐村庄建设的消极影响

1.农村组织分化程度低影响了农村自治水平

当前, 我国总体上农村组织分化程度还不高, 主要表现为农村自治组织数量少, 不成熟;血缘、地缘性色彩浓厚, 功能单一, 社会参与力弱;农村组织运行机制不健全等。由于社会管理体系缺乏, 农村组织化程度不高, 致使一些农村“三农”问题突出, 治理严重缺失。

一是农民经济权利得不到保障。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 农民既面临着与变化莫测的市场之间的矛盾, 又面临着同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博弈, 农村组织分化的低程度使家庭个体经营和市场之间缺乏沟通环节和平衡机制, 发展生产、经济结构调整、农民转行转业等得不到有效的组织和服务, 又由于农民利益集团同非农利益集团在参与和影响政策制定中处于劣势, 农民的意愿往往被忽略, 致使农民面临巨大的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和政策风险, 农村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加剧。

二是农民政治权利严重缺失。农村低组织化无法在实质上保障农民政治上的充分参与, 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难于保障, 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 这既销蚀了农村社会组织的权威, 又伤害了农民的感情, 强化了政府权力与乡村社会的背离。特别是当利益严重被剥夺时, 农民必然以非制度化、甚至是激烈的暴力参与方式来维护他们的权益, 造成严重的村庄政治治理危机。

三是不利于农村福利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农村社会事务工作是实现农村治理、维系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集体经济的相对减弱与农村的低组织化造成农村社会事务工作的弱化, 农村教育、医疗及其它公益事业普遍缺失, 农民贫困与农村发展滞后形成恶性循环。而且, 农民正当要求和权益由于无法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反映, 始终处于被动的政策关怀之中, 农村的社会动员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差, 致使农村治理与和谐稳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2.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弱化不利于农村力量的整合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弱化主要表现为农村党组织在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严重下降, 对农村社会的动员能力、整合能力降低。一是在经济方面。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村经济结构开始从一元向多元转化, 经济资源从集中向分散转变, 农村党支部可控制的经济资源大幅减少, 权力性影响力的物质基础严重削弱, 农民在经济上对村级党组织依赖程度大为降低, 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分散的家庭之间的经济联系、经济关系日趋淡化, 党组织对农民在利益方面的吸引力、影响力大大减弱。二是在政治方面。村民自治制度和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农村党政关系从一元权力结构向二元权力结构转型, 出现了两个权力主体——村党组织和村委会。虽然现行法律和党内法规对村委会和村党组织的自治权和领导权做了相应规定, 但由于领导权和自治权的边界和范围划分不明确, 造成了村委会和村党组织两个权力主体之间的矛盾和碰撞, 越权、争权事件屡屡发生,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党组织的影响力, 其整合功能不断丧失, 对村庄治理的控制正在逐渐减弱。三是在组织方面。农村出现了大量民间组织, 在一些民间组织较为发达的农村, 民间组织开始成为村务管理的主体和影响村民生活的主导力量, 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和影响着广大群众, 使农民对村级党组织的依赖程度和认同感大为降低。还有些民间组织为了扩大影响, 经常拉拢一些有影响的党员干部参加, 使他们成为小团体的代言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农村政权主体权威和社会控制的削弱, 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组织和怀有一定政治意图的组织有所增加, 一些沉寂多年的旧权威开始复苏, 出现了“宗族权威、宗教权威、武力权威”和党政主体权威互动的局面。这些都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威和影响力造成了很大冲击, 甚至构成了严重威胁, 不利于农村各种力量的整合。

3.各分化组织的无序发展对村庄治理和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了威胁

农村组织分化明显, 在发展过程中一些无序现象时有发生, 农村组织的无序发展无疑对村庄治理和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了威胁。一是农村组织有可能被村庄精英操纵。村庄精英是指那些在村庄中拥有相对资源优势, 其社会影响力超过一般村民平均社会影响力的那类村民。在组织成员中, 那些担任职务的积极参与者往往都是村庄精英。由于农村精英在农村具有特殊的社会影响力, 国家政权会为了保证其权威能量和治理秩序, 注意对他们的培植和吸纳, 力图通过这一中介来实现对农村的有效治理。本来已经处于优势地位的农村精英又有了国家权力的支撑, 为他们走进村庄权力结构、操纵农村组织提供了便利。一旦组织被少数精英人物操纵, 村庄精英的价值观就会左右组织成员的意识与行为, 组织对已确立的精英价值观的保护胜过对普通村民需求的保护, 组织的观点就不会是其成员需求的真实反映, 就不能广泛代表民意进行政治表达。二是组织间矛盾复杂。随着农村组织的不断分化, 各个组织代表的社会群体、追求的价值目标、表达的利益诉求和内部运行的机制等都会有所不同。组织之间的异质性和差异性必然带来组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有关农村组织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甚至缺位的情况下, 组织之间的行为失范将会更加严重。如村民委员会的依法自治与村党组织的领导地位的权力冲突, 村民委员会与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冲突以及村民会议与村民代表会议的冲突, 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之间的不协调加剧, 宗族组织之间的利益纠纷和对村治权的争夺以及对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渗透、收买甚至控制等等都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村治秩序, 导致乡村社会矛盾激化和治理成本提高。三是非法组织出现。非法组织是指未经政府审批而自发成立、以追求非法利益或以非法手段追求其特殊利益的农村组织。如各种黑社会组织、帮会、宗法组织、非法宗教、迷信组织、地下传销组织等。农村非法组织使党的政策方针和国家法律制度在农村地区的实施受到影响, 非法组织对村庄事务的强势参与, 构成了对村级组织权威的挤压, 在村庄治理中分割着体制性权力, 严重危害到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 使村庄治理处于无序之中。

三、农村组织分化背景下村庄治理与和谐村庄建设的对策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在农村组织日益分化的背景下,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村庄治理和农村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优化组织设置, 扩大组织覆盖, 创新活动方式,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应主动适应乡村治理机制运行的需要, 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与时俱进的调整和改革党组织的设置、活动方式, 增强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渗透力。一是理顺村党组织与其它民间组织特别是村委会的关系。从制度上合理划分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职权范围, 并使二者实现不同层次上的协调和统一。在职权划分上要体现党组织管方向性“大事”, 村民委员会管具体事务的原则。二是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 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动员力和凝聚力。按照“五个好”村党支部的要求, 切实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 提高战斗力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发展的能力。三是改进农村党组织的组织设置、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 积极构建以村党组织为主体、产业党支部 (党小组) 为骨干、党员中心户为基础的新型农村基层组织体系, 实现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2.鼓励、规范和引导农村组织充分合理分化

鼓励、规范和引导农村组织充分合理分化, 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是向善治目标转变的必经途径。一是要鼓励农村组织充分合理分化。从思想上消除对于农村组织分化的恐惧, 从制度上消除对于各种非正式组织的不合理限制, 使各种形式、各种功能的农村组织都有宽松的成长环境。政府应进一步转变职能, 将乡镇机构改革中转移出来的部分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交由农村民间组织承担。政府还要从广大农民利益出发, 依靠农民组织来缓解社会矛盾, 减少社会冲突, 制定并完善关于农民组织建设的相关政策法律, 保障农民组织的合法地位, 为农民组织发展提供合法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二是规范和引导农村组织充分合理分化。改革现有的民间组织管理制度, 建立起一套基于培育、服务原则下的管理制度, 在相关法律中明确农村组织的性质、地位和职能, 落实农村组织备案制度, 将更多的农村组织纳入合法活动和依法管理的轨道上来, 既有利于农村组织合理、有序分化和规范发展, 也有利国家对农村组织的监督管理, 不至于形成体制外的非法组织, 或是不利于农村政治安全的非法活动。政府要有针对性的对农村民间组织实行分类管理, 协调理顺其内外部关系。引导农村组织真正成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组织。

3.打击各种非法组织

由于违法存在的农村组织, 无论其追求的是非法利益还是以非法手段追求利益, 都是与其他合法组织乃至整个社会严重冲突的, 对于这些农村组织, 必须依循法律途径予以打击和制裁, 并从源头上铲除其存在和发展的土壤, 特别要注意防止和铲除那些披着合法外衣的非法组织。一是健全立法工作, 提供法律依据, 科学界定农村组织的合法与非法。二是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法制宣传教育和科普教育活动。积极教育引导群众, 使他们分清合法与非法组织活动的界限, 不得利用非法组织和非法手段干扰政务、村务、教育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健康等非法活动。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引导群众学文化, 学科学, 学法律, 不断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三是职能部门要建立高效、灵敏的情报信息网络, 广泛搜集各种非法组织活动的内幕性、预警性情报信息, 为有效开展打防工作提供支撑。从根本上铲除非法组织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 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总之, 农村组织分化背景下的村庄治理是一项伴随着挑战与机遇、失范与规范的复杂工程。必须不断探索具有系统化、组织化和民主化的新型村庄治理机制, 建立起以建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结构关系为目标, 以民主政治为其制度保障, 以社会群体组织化为其社会基础, 以现代价值导向系统为其精神动力的多元化有机治理系统, 实现农村组织分化背景下的村庄科学治理与和谐村庄建设。

参考文献

(1) 徐秀丽.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2) 苑丰, 刘武芳.缺乏分层与缺失记忆型村庄的农民互助合作问题初探——以乡村治理与农民组织化为分析框架[J].中国发展, 2005, (04) .

(3) (美)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 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4) (美)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 1989.

对村庄规划中能源规划的思考 篇8

当前, 我国农村中使用的能源包括电能、煤炭、燃气以及生物质能和太阳能, 各种能源既相互独立又存在一定的联系。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的能源消耗与日俱增, 对各种能源进行统一合理的规划, 有助于在规划阶段较准确地把握能源供需总量, 对于实现农村的低碳生态发展具有实质性的作用。

2 村庄电力规划

2.1 电力供应系统规划

2.1.1 结合农村发展建设引起的各种变化并考虑远期用电需求, 科学分析预测用电负荷。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必然推动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各类现代化电器的迅速普及和居住环境舒适度的提高, 城镇居民的用电负荷势必增大。但此过程中也必然伴随着新型能源的普及。因此, 必须综合考虑, 进行合理的负荷预测。

首先需要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选取恰当的电力负荷值, 发达地区农村的电力负荷必然会取较高值;其次, 在负荷的选取中, 还要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 是炎热地区还是寒冷地区, 是否需要供暖及供暖期等, 炎热地区对电力负荷的要求较高, 寒冷地区地区则可以通过煤炭等降低电力负荷;再次, 还要考虑当地的资源条件, 有无可利用的其它能源, 如天然气、太阳能、生物质能等, 如有其它可用能源, 电力负荷也可以取较小值。

2.1.2 从长远考虑, 确定经济适宜、互为补充的电力供应系统。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普遍采用的电力供应方式是从县城或乡镇等上一级电网引入, 便于管理, 也有利于形成电网的规模效益。但有些地区有其特殊的资源条件, 而且我国各种灾害频发, 从经济上和安全上考虑, 有必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条件, 因地制宜采用多种可再生能源实现电能的生产, 如建设风力发电站、小型水电站、太阳能光电板等。

我国风能储量巨大, 内蒙古、西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是我国风能最为丰富的地带。在村庄规划中, 风力发电是风能利用最适宜的方式, 对于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边远农村地区, 规划建设小型风力发电站不失为一种经济实用的风能利用方式。

有河流经过的偏远地区, 电网的引入投资巨大, 可考虑建设小型水电站, 实现电能的自产自供。

青海、西藏等太阳辐射强烈的的农村地区, 可以充分利用地域优势, 规划建设太阳能光电板, 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此外, 对于有企业自备电厂的发达地区的村庄, 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可以通过协调进行电厂的技术改造, 实行热电联产为周边农村供热, 既可以提高煤炭利用率又减少了大气污染。

2.2 电力输配系统规划

首先, 要根据当地村庄近、远期规划, 科学分析预测配电网络及设施的发展需求, 加快建设适应农村的实用型、节能型的配电网络及设施, 加强农村电气化建设。

其次, 优化配电线路和配电设备, 根据村庄居住形态的特点, 按照“接近用电负荷、小容量、短半径”的原则, 合理配置配电变压器, 保障高水平的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

此外, 在村庄规划中应做到高低压配电网络布局的美观, 并与路灯、电信、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统筹规划, 力求电力网络地下化, 把农村电网建设和村容村貌的整治结合起来。

规划建设实用、节能、安全、可靠、美观的电力输配系统, 必将有力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有力推进村庄规划建设。

3 煤炭、燃气利用规划

煤炭作为我国长期依赖的常规能源, 仍然占据我国能源结构的主导地位, 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冬季取暖、日常炊事主要采用煤炭、薪柴、秸秆等, 以瓶装液化气作为补充, 太阳能、沼气等新型能源的使用仅占极小部分。煤炭取暖不仅缺乏安全性、可靠性和舒适性, 而且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浪费能源, 极易造成大气污染。

从之前调研收集的资料来看, 大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加之各个村庄布局散乱, 推广集中供热和供气的可行性较小。因此, 必须改善能源供应方式, 逐步加大新型能源使用比例, 降低煤炭等的使用量。具体说来, 就是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条件,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 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清洁生产为切入点, 以沼气池建设、秸秆气化、太阳能利用、生态种植养殖等技术为手段, 构建相互补充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并结合村庄环境整治规划, 实现村庄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

4 生物质能利用规划

生物质能源是目前农村能源的主体, 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牧草、薪柴、人畜粪便等。当前大部分农村地区, 农作物秸秆、牧草、薪柴主要被用作燃料直接烧掉, 人畜粪便作为农业生产的有机质肥料, 但其堆放储存极不利于环境卫生。同时, 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也是村庄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

结合村庄规划, 可建设沼气池, 将农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用于制取沼气, 其设备简单、投资少、清洁环保, 生物质能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既可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又有助于农村的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

沼气池容积可根据建池户的发酵原料种类、数量、用气水平和养殖业发展规模、产气率来设计。在村庄规划中, 应统筹考虑, 将沼气池的建设与改圈、改厕、改厨同步进行, 人畜粪便, 农作物秸秆、柴草、厨房垃圾都可以投入沼气池内。沼气池夏季产气量大, 对于3~4口之家, 建设一座8~10m3的砖砌圆柱型沼气池, 即可满足全天用气, 并且可以配合使用太阳灶, 太阳能热水器等解决炊事、烧热水用能;冬季沼气池产气量不足时可以使用煤炭或液化气作为补充能源。

对于农作物秸秆、牧草、薪柴较多的地区, 也可以规划建设秸秆汽化站, 实行集中供气。采用秸秆制备气作为气源, 每户每天只需植物资源3~5kg, 即可解决全天生活用气。此种方式需要在村庄内敷设燃气管道, 将燃气由秸秆制气站引至各用户中的调压箱, 投资相对较大。

5 太阳能利用规划

太阳能是一种资源量巨大、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我国太阳能利用的潜力巨大, 除四川盆地及其相邻地区外, 大部分地区的太阳能资源都相当丰富。太阳能的利用方式除上述太阳能光电板发电外, 还包括有太阳能暖房、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 但不同纬度、不同地形和气候条件, 太阳辐射强度的差别很大。

太阳能热水器是目前农村太阳能利用的最佳方式, 其造价低, 环保节能, 可大大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我国城市广大住区中早已广泛采用太阳能热水器, 在当前的村庄规划中, 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太阳能热水器, 配合使用电能、生物质能。

此外, 各地区还可以根据各地太阳辐射强度的大小建设太阳灶用于日常炊事, 以及被动式太阳房, 以降低冬季采暖能耗。

6 结语

以上所述只是农村能源利用最普遍的方式, 必须结合农村发展的现状和实际特点进行统筹规划。对于某些处于城郊的村庄, 可以进行市政基础设施的改造扩建, 尽量将供热、燃气管网延伸至此, 实现能源的集中利用;对于某些靠近煤矿、热电厂的村庄, 也可以就近利用当地的廉价能源;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利用地热能辅助采暖。

总之, 在村庄能源规划中, 电力规划是基础点, 煤炭、燃气利用规划是着手点, 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规划是创新点。规划中应“因地制宜, 多能互补, 综合利用”, 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条件, 建立适宜的能源体系, 更好地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曾晶, 张卫兵.我国农村能源问题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3 (3) .

[2]朱成章.加快中国农村的能源电力建设[J].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7 (44) .

苏州村庄规划建设 篇9

1 制订新农村村庄规划的背景

大连市人民政府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为加强对我市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通过对农村的进行规划, 提高我国农村的经济环境, 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为我国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发展的机遇, 在此基础上结合大连实际从村庄整治入手, 规划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村, 实现城乡和谐, 促进整个大连的和谐, 已成为我们当前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1]。市委、市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并以市领导牵头, 确立了示范村的建设。市委、市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 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

2 新农村规划的指导思想

2.1 “田园特色”规划思想

良好自然条件、特色农业、绿意葱茏的自然山体, 进一步奠定了其优美生态环境的格局。随着现在人们生活的高速化, 人们更加向往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 因此大连梅家村的规划以“田园特色”为指导思想, 力求将梅家村发展成为“山青水秀新农村、旅游休闲后花园”型新型乡村。

2.2 积极治理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我们要重视人于自然的和谐关系, 对我国农村的人居环境, 打造一个绿色、环境优美、田园式的新农村。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中要处理好人民群众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对于糟糕的自然环境要采取有效的办法进行治理, 改善我国农村的人居环境。在土地的使用上要做好合理的安排, 集约节约用地与统筹城乡用地之间的关系, 我们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考虑, 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同时注重协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确保我国新农村建设稳步进行。

2.3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基本国策, 也是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战略, 经济的飞速发展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但是经济的发展不应高建立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上, 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一旦遭到了破坏要想修复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 自然为我们这些人提供了一个发展空间, 又要为后代提供一个永续利用的空间物质环境, 即可持续发展。

2.4 新农村规划时要坚持以人为本

我国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国家, 在进行建设是都要先考虑到人的需要, 对于人提出的合理的要求要尽量的满足, 我们要为人的生活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还要处理好现实生活中的人机关系, 促进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2.5 新农村规划突出特色与专业发展

特色与专业是发展动力, 是新时期乡镇的发展中, 特色和专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梅家村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已经形成了特色发展的优势, 在建设的过程中把把土地、房屋和基础设施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特色发展模式。因此我国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突出特色和专业的发展思想, 是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的越来越好。

3 新农村村庄规划的编制原则

3.1 立足现在、面向未来, 综合统筹的原则

规划即要立足于现实情况, 对现实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作出公正、客观的分析与评价, 同时又要面向未来, 对未来的可能发展情况作出科学理性判断, 起到确实的指导作用, 这就需要局部与整体, 近期与远期等综合统筹, 使乡村良性健康有序的发展, 即要立足现在, 又要以高起点的合理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

3.2 新农村规划要具有本地特色

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制定的规划要具有当地特色, 这样可以吸引大量人的目光, 使新农村建设的越来越好。梅家村已经形成具有一定基础的特色产业蔬菜、樱桃等农产品生产经营。另外, 植被优良的山体, 便利的交通, 这些均应作为发展的重要元素, 融合到规划设计中, 为其发展壮大提供有利空间。

3.3 可实施性原则

规划的美好蓝图终究需通过付诸实施来实现, 这就需要制定合理的指标体系和村镇发展空间, 国家在新农村的规划中颁布切实可行的政策, 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制度的保障。在进行新农村村庄规划时规划人员要制定合理的规划措施, 采用行之有效的手段进行新农村的村庄规划, 为新农村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保证行农村村庄规划的可实施性。

4 规划目标和技术路线

4.1 规划的目标

在任何的规划中都需要规划的目标, 通过规划目标确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规划方案, 在梅家村的村庄规划中也是有规划目标的, 梅家村规划主要是为了存进梅家村的经济发展、改善梅家村村民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 缩小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 提高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 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向全面小康实惠迈进。同时对新农村村庄进行规划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规划目标。在经济领域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建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模式, 增加农民的人均收入, 促进农村产业化结构的形成;在社会领域可以是农村的民主法制逐渐的健全, 是农民在农村生产生活中有法可依;在文化领域, 提高居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了解科学种田的知识, 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确立村庄规划的目标减少人们对环境的破化,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还有就是我们对村庄进行规划是为了创建一个现代生活型的新型乡村社区。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与建设, 把我们的村庄建设的更加美丽和谐。

4.2 新农村村庄规划的技术路线

在进行村庄规划是要从村庄的背景出发, 了解村庄发展的现状,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内涵对村庄进行规划。通过对村庄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了解村庄的结构和产业分布, 以村庄的规划目标为基础对村庄的产业布局, 人口分布进行合理的安排[2]。都与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保障机构进行合理的布局, 同时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对村庄进行规划, 提出存在规划的总的布局和理论,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村庄进行统筹规划, 最终确立存在的规划方案。

5 结束语

我国当代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 合理的编制是建设本地特色农村的前提。因此需充分结合农村的区域特色、经济、历史及人文环境, 综合协调各方面需求, 营造整体和谐、局部特色鲜明的新农村形象, 提升新农村整体质量。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经济水平提高的体现, 也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又一重大突破, 新农村的建设使我国农村的发展旧貌换新颜。

参考文献

[1]常瑞甫.肖运来.县域尺度上新农村建设规划初探[J].北京:农业工程学报, 2012 (6) :43-4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苏州村庄规划建设】相关文章:

村庄村庄规划范文05-24

村庄规划汇报06-04

村庄规划目录06-20

村庄建设模式06-04

村庄规划建设范文05-24

村庄建设规划编制06-25

村庄建设规划合同06-25

村庄改造建设规划06-25

村庄建设规划山西06-25

村庄建设规划汇报06-25

上一篇:组合图形下一篇:高清直播互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