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文检索操作过程

2024-04-24

1论文检索操作过程(精选6篇)

篇1:1论文检索操作过程

薄弱学校工程填报操作过程

(一)第一步:找到网址----用学校账户登录---------工程建设管理----新建单体建筑物信息维护----填写完整后保存----学校审核(通过)---多项目的继续新增、填写审核,结束后,填写“汇总校园规划信息维护表。

第二步:登录县级账户611002300,密码123----找到学校进行县级审核-----打开薄弱项目管理----申报该校信息------在申报表中查询到该校信息并与下发的学校项目建设表中的数据核对,相符则工作完成。

薄弱学校工程填报操作过程

(二)第一步:登录区县账户611002300,密码123

第二步:工程建设管理---项目管理----项目学校维护---查询学校(若无)----点击新增---选择专项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确定---选择学校---学校代码(输入学校代码或名称)查询-----查到该学校---选择该校----确认(下方)----右上角点击保存----专项工程---项目学校列表中查到该校----选中该校----点击右上角审核按钮---审核通过。

第三步:规划情况管理----新建单体建筑物维护---查到该校---选择学校----新增填写、审核 第四步:填写汇总校园规划信息维护表---新增填写---保存---审核

第五步:打开薄弱项目管理----申报该校信息------在申报表中查询到该校信息并与下发的学校项目建设表中的数据核对,相符则工作完成。

篇2:1论文检索操作过程

撰写课题调研检索报告的目的是真实记录科研人员调研领域文献的过程,以便查验科研人员撰写的相关综述论文的全面性和科学性。1课题调研检索报告的结构

课题检索报告的形式不是唯一的,学习了本门课程后要求撰写的检索报告,要求有封面、目录、课题分析、检索策略、检索式及检索结果、检索体会,另外撰写综述论文反映领域研究进展和趋势。1)封面

写明检索课题的名称、完成人信息(姓名、班级、学号)、完成时间等。2)目录

目录能让查阅者对本报告内容一目了然。3)课题分析

对课题的重点研究内容要有一个分析判断,只有判断正确了,才能进一步做针对性地检索。4)检索策略

包括数据库或检索工具的选择、检索词的选择和通用检索式的制定。5)检索式及检索结果

就所选择的数据库,逐个列出数据库名称、每个检索式所检出的文献量,以及从这些检出文献中挑选的相关文献数量及每篇文献的完整记录格式,如标题、作者、作者单位、刊名、摘要等信息。6)检索评价

经过对一个课题的系统检索,谈谈有何体会。重点放在检索过程中检索策略的调整,要有具体的调整过程。

2课题检索报告案例

[案例课题名称]:纳米材料TiO2在植物净化空气中的应用

检索报告

纳米材料TiO2在植物净化空气中的应用 姓名:

学院: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班级: 金属090 学号: 10094293

完成时间:2011年11月15日

1.课题分析.....................................................................................................................4 2 文献范围及检索工具...................................................................................................4 [文献选择点评]................................................................................................................5 3 检索词及检索式析取...................................................................................................5 [检索式点评]....................................................................................................................6 [更合理的检索式]............................................................................................................7 4检索过程及结果............................................................................................................7 4.1 维普数据库................................................................................................................7 4.2 万方数据库................................................................................................................9 4.3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11 4.4 EI数据库..................................................................................................................12 4.5 SCI数据库............................................................................................................16 [检索过程点评]..............................................................................................................25 5.检索体会...................................................................................................................25 [检索心得点评]..............................................................................................................27 [检索报告综合点评]:..................................................................................................27 6综述论文案例..............................................................................................................28 Application of TiO2 Nanomaterial on Plants to Purify the Air..................................28 [综述论文点评]..............................................................................................................36

1.课题分析

当前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为社会所重视,伴随着快速的工业化进程,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区域性大气污染威胁。纳米技术及材料的应用将会为我们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提供全新的途径,作为光催化剂的TiO2可以很好地降解甲醛、甲苯等污染物,几乎可达到100%。纳米TiO2光催化剂也可用于石油、化工等工业废气处理中,改善厂区周围空气质量。另外,利用纳米TiO2的光催化性能不仅能杀死环境中的细菌,而且能同时降解由细菌释放出的有毒复合物。在医院的病房、手术室及生活空间安放纳米TiO2光催化剂还具有除臭作用。另一方面,绿色植物在空气净化上的巨大作用人尽皆知,但是植物的净化作用效果不是很大,并且不同的植物只能相应吸收部分有害气体。此外,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植物能否生存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能否利用纳米材料TiO2与绿色植物相结合,通过两者的协同作用,达到更大程度地促进对空气的净化就变成了人们研究的新方向。本课题旨在利用所学的文献检索知识,检索国内外有关纳米材料TiO2在植物净化空气中应用的文献,寻求纳米材料TiO2与植物净化空气的交集,经过阅读与整理文献,了解此类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对研究进展的分析,了解纳米材料TiO2对绿化植物净化污染空气的效应及植物抗逆性的主要影响,总结已有研究中的难点以及解决这些难点的途径。文献范围及检索工具

这是一个材料与环境结合的相关课题,故必检数据库如下:(1)中文数据库:

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1989年至今); 万方数据库;

中国专利数据库(1985年至今)(2)外文数据库:

Elsevier(Science Direct)数据库; SCI数据库(1985年至今); EI工程索引数据库(1980年至今)

其中包括了全文型数据库,也有文摘型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相信通过对这些数据库的搜索,收集的文献涉及面广阔,研究水平也比较高,可以满足课题的要求。

[文献选择点评] 1)目前大型的中文文献检索工具主要有维普、万方、中国知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等,这些数据库的文献互不覆盖但有交叉和重复,因此建议在进行文献检索时,同时考虑这些文献检索工具。

2)SCI数据库主要收录期刊文献,而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也可能是会议文献,因此应考虑SCI和ISI Proceedings数据库。

3)除上述列举的外文文献检索工具外,与本课题相关的还有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SciFinder)、欧洲专利局专利检索也涉及相关领域,建议增加这两个数据库。检索词及检索式析取

暂时根据课题的核心词制定出最基本的中英文检索词,待检索时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完善。在检索词的选择上要注意同义词、近义词、不同拼写方式等。

在研究课题的初期,主要应用课题的核心词做适当的组配,而成为检索词进行文献查找。对于本课题,最核心也最具显著特征的词是“二氧化钛”,而对于该词,有相应的化学式TiO2,如果只考虑其前者,预计会造成极大的漏检,严重影响检索的查全率,所以要把”TiO2”也作为检索词在检索过程中与“二氧化钛”用相应的逻辑运算符连接共同检索,以提高查全率。而对于检索词“植物”,因实验可能会通过对一种植物研究来概括,标题中可能不会直接提到“植物”二字,所以尽量不要限定在标题字段检索。另外,对于课题研究中诸如应用、研究之类的词义太宽泛的词不应设置为检索词,不然也会极大的影响查全率。除此之外,可以加以一些检索词进行限制或者精炼以提高查准率,不过为了保证查全率,可以采取先宽泛检索再进行二次检索或二次精炼的方法,同时保证查全率和查准率。所以,经过分析,暂时确定TiO2、二氧化钛、空气、净化、植物为本课题的中文检索词,在检索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检索结果,对检索词做灵活而适当的改变,在保证查全率的情况下提高查准率。

对于英文检索词,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截词符的使用,因为英语中一个词义的表示有多种形式,尽可能的思考某些词不同的表示形式,使用截词符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检索的查全率。

例如,对于“净化”一词,至少可以有”purify”和”purification”两种表达方式。所以选择”purif*”作为检索词。”vegeta*”作为植物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也同样使用了截词符。最后就是要注意二氧化钛英文的多种表达方式。检索根据具体的检索情况,可以挑选之中的部分组配组成检索式,以达到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核心检索词:TiO2、二氧化钛、空气、净化、植物

TiO2、titanium dioxide、plant、air、purif* 5 其他检索词:纳米材料、半导体溶胶

air pollution、vegeta*、ornamental、photocatalyst、nanomaterial、NTSS、TiO(2)

通用检索式:

S0 净化*空气*植物

--全面了解利用植物净化空气的文献

S1 植物*(TiO2+二氧化钛)

--了解有关二氧化钛在植物上的应用的文献

S2(二氧化钛+TiO2)*净化*空气*植物

--了解有关二氧化钛对植物净化空气作用的文献

S3 纳米材料*净化*空气

--了解运用纳米材料净化空气的文献

S4 NTSS*空气*植物

--了解二氧化铁半导体溶胶在对植物净化空气作用的文献 S5 photocatalyst*air*plant

--了解光催化剂与空气污染相关文献 S6(TiO2+” titanium dioxide”)* S7(TiO2+” titanium dioxide”)*

purif*air--了解二氧化钛与空气净化相关文献 purif*”air pollution”*(vegeta*+plant+ ornamental)

--了解二氧化铁与植物共同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相关文献

这里,“*”表示逻辑“与”,“+”表示逻辑“或”,检索时根据具体的检索工具和检索结果对检索式的形式进行调整。

[检索式点评] 1)这部分的总体思路是很清楚的,运用了同义词或近义词,如,二氧化钛的化学式TiO2,联想到“植物”一词在文献中可能以某一种植物如“马拉巴栗”,将纳米材料作为二氧化铁的近义词等;在编制检索式方面也尽量注意查全率与查准率的综合因素,如S0、S1、S2,S6、S7两组检索式的文献量逐步缩小等。2)但在检索式编制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1)对于为什么使用“半导体溶胶”这个近义词,在课题分析和检索词析取部分没有做明确说明,在检索式中也没有出现该词。通过对文献的阅读了解到:有些研究二氧化钛对植物的作用的文献中会指明使用了二氧化钛半导体溶胶或二氧化钛溶胶,而单纯的含检索词“半导体溶胶”的文献与课题相关性较小,故可舍弃该词;但二氧化钛半导体溶胶的缩写NTSS却不能舍弃,否则会引起漏检。

(2)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使用标准检索界面,检索含有“二氧化钛”和“净化”的文献明显比同时含有“二氧化钛”、“净化”以及“纳米材料”的文献多,这说明,仅使用“纳米材料”将漏检其他用于空气净化的纳米材料文献,由于本课题主要研究二氧化钛纳米材料与植物一起在空气净化方面的作用,使用“纳米材料”可以发现一些非二氧化钛的纳米材料净化空气的研究文献。

(3)当检索同时含有“净化”与“纳米材料”的文献时,发现一些文献中并没有直接使 用“空气净化”一词,而是使用了“大气净化”、“环境净化”,表明应增加“大气”、“环境”等词作为“空气”的近义词。

(4)S7中使用了污染一词,会严重影响查全率。

(5)受vegetable的启发,在中文检索式中增加了“蔬菜”一词进行试检,发现多数为蔬菜污染或水生蔬菜对水体的净化方面的研究文献,与本课题关系不密切,在挑选相关外文文献时需要注意。

(6)在S5中使用了光催化剂作为检索词,但在中文检索式中未出现。

(7)在外文检索式中,应使用and、or、not作为逻辑算符,以示与截词算符区别。

(8)使用检索式时,应具备一定的逻辑条理性,遵循文献量从多到少的原则,通过对更大范围文献的浏览,可以发现一些更合适的减少文献量的关键检索词,在保证查全率的同时达到查准率。

[更合理的检索式]

S0’

净化*(空气+大气+环境)--了解有关空气净化的中文文献,发现与植物或二氧化钛相关的其他检索词

S1’

净化*(空气+大气+环境)*植物

--全面了解利用植物净化空气的中文文献 S2’

植物*(TiO2+二氧化钛+NTSS)--了解有关二氧化钛在植物上的应用的中文文献 S3’

(二氧化钛+TiO2+NTSS)*净化*(空气+大气+环境)*植物

--了解有关二氧化钛对植物净化空气作用的中文文献

S4’

光催化剂*净化*(空气+大气+环境)*植物

--了解光催化剂对植物净化空气作用的中文文献,仅使用光催化剂会有一定的漏检率,但由于本课题并非了解所有的光催化剂的情况,以找到有价值的参考文献为主。

S5’

photocatalyst* and purif* and air and(vegeta* or plant or ornamental)

--了解光催化剂与植物净化空气相关外文文献

S6’

(TiO2 or ” titanium dioxide” or NTSS)and purif* and air--了解二氧化钛与空气净化相关外文文献

S7’

(TiO2+” titanium dioxide” or NTSS)and purif* and air and(vegeta* or plant or ornamental)--了解二氧化钛与植物净化空气相关外文文献

4检索过程及结果 4.1 维普数据库

考虑到中文数据库所检文献有很大的交集,初尝检索想通过维普数据库先在TiO2和植 物两者间寻求交集,初步了解纳米材料TiO2的特性及其在植物上的应用,而在文献更全功能强大的万方数据库再做深一步检索。

打开维普传统搜索,在检索框内输入检索式S8(S8是在S1的基础上指明了检索字段M):

S8 M=植物*(TiO2+二氧化钛)

时间限制在2005-2011年,得到10条检索结果,选择相关性较大的4篇文献如下:(1)张萍 崔海信 宋娜 李玲玲.纳米TiO2光半导体材料防治植物病害的初步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2).-13-16.【文 摘】 纳米TiO2光半导体材料是一种具有抗菌与环境净化功能的新型环境友好材料,试验首次探索了将其应用于植物病害防治的可能性。在黄瓜霜霉病防治研究的栽培试验中发现,喷施纳米TiO2光半导体溶胶材料可以显著地降低黄瓜霜霉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减少叶片病斑数量与病斑面积。试验研究结果初步证实了其对黄瓜霜霉病害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为以纳米TiO2光半导体溶胶材料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植物抗菌剂与保护剂的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2)张萍 崔海信 张志娟 钟儒刚.纳米TiO2光半导体溶胶对植物光合机能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230-233.【文 摘】 TiO2半导体颗粒的光催化机理类似于人工模拟光合作用,笔者初步探讨了其在植物体上对光合机能的影响;以锐钛型纳米TiO2光半导体溶胶为材料,在栽培试验中,对黄瓜喷施不同浓度的纳米TiO2溶胶,然后测定光合参数、根系活力及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黄瓜叶片喷施一定浓度的纳米TiO2溶胶材料后,在叶片表面形成透明、连续、稳定的TiO2薄膜,能显著促进光合速率的增加,同时根系活力得到提高。这为纳米TiO2光半导体材料在农业上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3)李玲玲 崔海信 张萍.纳米TiO2光半导体溶胶对植物病原微生物的抗菌性能.农业工程学报.2008,24(8).-223-226.【文 摘】 鉴于纳米二氧化钛半导体材料在医学、环保领域对细菌、病毒等微生物长效、安全、无残留的成功抑制,本试验探讨纳米二氧化钛半导体材料在植物领域对植物病原微生物的杀灭与抑制作用。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纳米TiO2半导体溶胶材料,无菌瓷板涂布成膜,黑光照射,统计病原菌存活数、相对抗菌率,鉴定TiO2溶胶的抗菌效果。结果表明,该溶胶的平均粒径为30.6nm,为锐钛矿型,分散度、稳定度良好,成膜与附着力良好。抗菌鉴定表明,3次均匀涂布成膜的抗菌瓷板效果最好,涂布高于3次,膜易脱落;对在3次成膜瓷板的相对菌落存活数统计表明,与对照相比,TiO2溶胶对植物细菌性病原菌具有显著的抗灭与抑制效果,延长照射时间,抗菌能力增强;相对抗菌率表明,延长光照为24h,相对抗菌率为100%,对各菌种的抗菌率无差异。因此,TiO2半导体溶胶材料是一种强效的、广谱的新型绿色环保抗菌剂。

(4)张萍 崔海信 李玲玲.纳米TiO2半导体溶胶的光生物学效应.无机材料学报.2008,23(1).-55-60.【文 摘】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TiO2半导体溶胶材料(nano-TiO2 semiconductor sol,NTSS),并测定了抗菌性能;以黄瓜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了NTSS在防治植物细菌性/真菌性病害及增加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方面的光生物学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溶胶材料中TiO2颗粒的结晶型为锐钛矿型,平均粒径为30.6nm;TiO2溶胶材料可在叶片等固体表面形成连续、稳定的抗菌薄膜,具有很强的光氧化活性,抗菌率达到99.9%;通过人工接种病原菌试验及田间病害调查试验发现,黄瓜喷施一定浓度的NTSS后,可显著降低叶片病斑面积、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霜霉病的发生具有抑制效果;测定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发现,NTSS对叶绿素(Chl)及类胡萝卜素(Car)的生成具有促进作用。

4.2 万方数据库

进入万方数据库在标准检索界面中输入检索式S9(S9是在S2的基础上指明了检索字段“关键词”):

S9 关键词=(二氧化钛+TiO2)*净化*空气*植物 命中6篇文献,选择其中相关度大的3篇文献:

(5)刘艳丽 周建民 徐胜光 陈能场.马拉巴栗净化室内空气中甲醛的研究.生态环境.2007,16(2).-332-335.【文 摘】 采用观赏性植物马拉巴栗(也称发财树,Pachira aquatica)进行甲醛去除试验,在模拟箱内通过甲醛分析仪研究甲醛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模拟箱(1.25 m×1.25 m×1.25 m)内甲醛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0.24 mg·m-

3、0.40 mg·m-3 和0.53 mg·m-3时,分别经过10 h、14 h和11 h后甲醛的去除效率可以达到100%。在空白箱子及放植物的箱子内壁及植物叶片上喷洒1%的二氧化钛(TiO2)溶胶后,二者分别经过12 h和10 h后降低为零。试验证明,马拉巴栗对甲醛具有良好的吸收降解效果。

(6)聂磊 叶敏怡 代色平.纳米材料对蜘蛛兰及其环境效应的影响研究.广东园林.2009,31(4).-19-21.【文 摘】 试验探讨了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对城市绿化植物蜘蛛兰净化污染空气效应及植物抗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蜘蛛兰具备一定净化尾气污染的能力。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处理下能有效提高蜘蛛兰在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减少空气含菌量。同时,纳米材料处理减轻污染空气下的植物叶片细胞质膜透性,降低膜脂过氧化水平,增加叶绿素含量,从而提高植物叶片抗逆性。本文对纳米光触媒与植物触媒交互作用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7)聂磊.二氧化钛纳米溶胶对空气污染胁迫下海芋生理特性及环境效应分析.湖北农业科学.2011,50(8).-1628-1633.【文 摘】 为了探讨纳米材料对空气污染胁迫下植物生理响应及环境效应的调节作用,以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Linn.)Schott]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纳米材料对城市绿化植物的抗逆性、光合作用等生理指标及净化污染空气效应的影响:研究了二氧化钛纳米溶胶时模拟酸雨胁迫下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光合作用日变化以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芋具备一定的净化尾气污染能力。二氧化钛纳米溶胶预处理(0.2%~0.8%)后,能有效提高海 芋在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中的评价指数,减少空气的舍茵量。同时,纳米材料处理能减轻污染空气下的植物叶片细胞质膜透性,降低膜脂过氧化水平,增加叶绿素含量,从而提高叶片的抗逆性。在空气污染胁迫下,海芋叶片的“光合午休”现象加重,日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明显降低,而细胞间隙CO2浓度(Ci)增大;经过纳米材料预处理后,Pn、Gs和Tr能不同程度地增加,而Ci降低,其中以0.4%浓度预处理下的效果最好;可见二氧化钛溶胶预处理能够不同程度地缓解空气污染胁迫下非气孔因素引起的海芋叶片光合速率的下降,降低对光合系统的破坏作用,提高胁迫下的光合能力。试验同时对纳米光触媒与植物触媒交互作用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为了提高查全率,缩小检索范围并查询年限较新的文献,改用检索式S10(S10是在S1的基础上限定了文献时间范围,使用“关键词”检索字段):

S10 关键词=(TiO2+二氧化钛)*植物*时间=2005-2011 命中55篇文献,选择与课题最为相关的1条记录:

(8)郭莉

王丹军

王晓涧

赵峭梅

李东升.纳米TiO2对豌豆萌发及生长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352-5355 【文 摘】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TiO2粉体,通过XRD、BET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并以豌豆为植物探针,研究了其对豌豆萌发及生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纳米TiO2对豌豆萌发及生长的影响与其粒径及投放量有关,投放量一定,粒径越小,其影响作用也越大;当粒径为51 nm、投放量分别在1~40和1~20 g/L范围时,纳米TiO2依次对豌豆萌发及幼苗生长起促进作用,表现出了较高的生物活性,当投放量超出对应范围时纳米TiO2对豌豆萌发及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为了了解植物单独作用下对空气净化的影响,选择检索式S11在期刊论文中进行检索(S11是在S0的基础上指明了检索字段“关键词”,并限定了文献时间范围):

S11 关键词=空气*净化*植物*时间=2008-2011 命中35篇文献,通过简单阅读具有综述性的几篇论文的文摘,选择了4条记录:(9)刘艳丽

陈能场

周建民

徐胜光.观赏植物净化室内空气中甲醛的研究进展.工业催化.2008,16(9).-6-11.【文 摘】 根据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污染现状及其对人体的危害性,列举了甲醛的治理技术,综述了国内外观赏植物净化室内空气中甲醛的研究进展。观赏植物对甲醛的去除途径主要是通过茎叶吸收、植物代谢与转化以及根际微生物的降解作用等。在植物根际添加微生物营养型吸附基质或者在植物叶面喷洒二氧化钛溶胶以及在植物叶际、根际接种微生物等方式将会强化甲醛的去除效果。

(10)吴平.植物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的净化能力研究.四川林业科技.2009,30(3).-105-107.【文 摘】 目前室内空气污染是人们最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与化学和物理净化的方法相比,植物净化室内空气污染物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综述了3种主要室内空气污染物特征、危害;并对植物的净化研究发展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一些室内空气污染物植物净化研究的建议。

(11)金荷仙

史琰

王雁.室内植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综述.林业科技开发.2008,22(5).-14-18.【文 摘】 综述了室内植物在净化室内空气、增加负离子、挥发物抑菌杀菌、调节情绪等方面对室内环境及人体健康的作用和影响。介绍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研究需要解决的室内植物对污染物耐受能力、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代谢和解毒机理、室内植物挥发物含量等问题和未来相关研究发展动向进行简要分析。

(12)李静涛

潘百红

田英翠.室内植物净化空气的研究概述.北方园艺.2010(11).-214-216.【文 摘】 通过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分类和室内观赏植物净化各种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机理的分析,探讨了室内观赏植物净化室内空气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室内植物净化空气的研究提供参考。

4.3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

因为TiO2在植物上的应用不多,大多作为单独的光催化剂净化空气,故将检索词稍作放宽,然后根据需要自己选择。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高级检索,用检索式S12进行检索(S12包含了S1,且被S2包含):

S12 摘要=(空气 or 植物)and(二氧化钛 or TiO2)and 公开(公告)日=2005 to 2011 命中专利101项,其中发明专利91条,实用新型专利10条。使用这个检索式进行检索主要为了检索怎样制备出含有TiO2的调节剂应用在植物净化空气上。经过筛选,选择相关性大且时间较新的1篇文献:

(13)董南男;李玉龙.一种含有纳米二氧化钛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 201010300550.7【申请日】 2010.01.21【公开(公告)号】 CN101785481A

【摘要】 一种含有纳米二氧化钛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它涉及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它解决了目前含二氧化钛纳米促进植物生长剂中纳米二氧化钛使用浓度低、吸收利用率低和附着力差的问题。生长调节剂由纳米二氧化钛、附着剂、水、分散剂、渗透剂和添加剂制成;制备方法:向水中按顺序加入附着剂、渗透剂和分散剂、纳米二氧化钛和添加剂,再持续搅拌1~2min,即得到含有纳米二氧化钛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本发明可促进植物生长,用于农作物增收。

将检索式稍作调整以提高查准率,同样进入高级检索,用检索式S13进行检索(S13包含了S2):

S13 摘要=(空气 and 植物)and 名称=(二氧化钛 or TiO2 or 纳米)and 公开(公告)日=2005 to 2011 命中专利9项,其中发明专利7条,实用新型专利2条,经过筛选,选择其中2条:(14)聂磊.一种植物纳米复合材料净化空气污染的方法.【申请号】 200910041628.5 【申请日】 2009.08.04【公开(公告)号】 CN10162359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净化空气污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稀土元素化合物掺杂的纳米二氧化钛溶胶涂抹在植物叶片上,将该植物放于需要空气净化的环境中。本发明所述净化空气的方法,将光触媒与植物触媒融合的生物纳米材料结合应用,在强化空气污染净化功效 显著,能为解决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提供一种节能环保、高效安全、先进可靠、成本低廉的解决方案。

(15)马建领.一种多功能纳米养生仿生植物【申请号】 201120021716.1【申请日】 2011.01.24【公开(公告)号】 CN201911359U

【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仿真植物装饰工艺品,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纳米养生仿生植物。其既能模仿植物的外表,同时又能模仿生命的生命和内在功能。分解空气中的异味、有害气体,杀灭空气中的细菌、病毒,释放大量负氧离子,净化空气、改善环境,有益身体健康。本实用新型包括设置在容器中的仿生植物本体,容器内设置有负离子发生器,负离子发生器的负离子发射探头伸出容器。仿生植物本体的枝叶上涂覆纳米光触媒、纳米远红外材料、纳米负离子材料。

4.4 Engineering Village数据库

在Engineering Village数据库中选择专家检索,输入检索式S14(S14包含了S7),限定时间在2005-2012,如图附录1-1:

S14((((TiO2)WN TI)OR((“titanium dioxide”)WN TI))AND((“air pollution”)WN KY))

图附录1-1 Engineering Village数据库检索图

命中13篇文献,经过筛选,选择其中5条:

(16)Kwon, Soonchul;Fan, Maohong;Cooper, Adrienne T.;Yang, Hongqun.Photocatalytic applications of micro-and nano-TiO2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 38, n 3, p 197-226, May 2008

Abstract: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micro-and nano-titanium dioxide(TiO2)has been utilized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degradation efficiencies of various contaminants in both water treatment and air pollution control.This article i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overing current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of micro-and nano-TiO2.The mechanisms of contaminant degradation of nanoparticle TiO2 are reviewed, and its special properties are compared to micro-sized TiO2 in air purific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115 refs.)摘要:微型纳米二氧化钛(TiO2)已可用以显著提高水处理和空气污染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的降解效应。本文是一篇综述文献,涵盖了微型纳米TiO2当前环境应用方面的研究。研究了纳米颗粒TiO2的污染物降解机理,并将其在空气净化和水处理上的特殊性能与显微尺寸TiO2进行了比较。

(17)Grubb, Geoffrey F.;Bakshi, Bhavik R..Energetic and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of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s and the Environment, 2008, 2008 16th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s and the Environment, ISEE.Conference: 2008 16th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s and the Environment, ISEE, May 19, 2008-May 22, 2008 Abstract: The methods of energy, exergy, and life cycle analysis are applied to a new nanomanufacturing process producing 40 nm titanium dioxide particles.The use of identical boundaries for each analysis allows for direct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from each method.It was found that the thermodynamic methods identify spray hydrolysis as a significant sink in the process and life cycle analysis shows it to be the largest source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Despite this agreement, there are some discrepancies between methods, and exergy analysis appears to giv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that energy analysis overlooks.Of course the optimal method for a given application depends on the intended goals of the analysis.(19 refs.)

摘要:能量、有效能和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被应用到了新的纳米制造工艺来生产40nm的二氧化钛颗粒。为每一种分析使用了相同的界限以允许每种方法所得结果能相互比较。我们发现热力学方法把喷雾水解当作工序中最重要的一步,生命周期分析认为它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来源。尽管有相同之处,这些方法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有效能分析往往比能源分析给出了更多信息。当然,对于给定应用的最佳方法取决于分析的预期目标。

(18)Jo, Wan-Kuen;Kim, Jong-Tae.Application of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sis with nitrogen-doped or unmodified titanium dioxide for control of indoor-leve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v 164, n 1, p 360-366, May 15, 2009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evaluated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sis, applying an annular reactor coated with unmodified or nitrogen(N)-doped titanium dioxide(TiO2), to cleanse gaseous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at indoor levels.The surface chemistry investigation of N-doped TiO2 suggest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residual of sulfate ions or urea species on the surface of the N-doped TiO2.Under visible-light irradiation, the photocatalytic technique using N-doped TiO2 was much superior to that for unmodified TiO2 for the degradation of VOCs.Moreover, the degradation efficiency by a reactor coated with N-doped TiO2 was well above 90% for four target compounds(ethyl benzene, o,m,p-xylenes), suggesting that this photocatalytic system can be effectively employed to cleanse these pollutants at indoor air quality(IAQ)levels.The degradation efficiency of all target compounds increased as the stream flow rate(SFR)decreased.For most target compounds, a reactor with a lower hydraulic diameter(HD)exhibited elevated degradation efficiency.The result on humidity effect suggested that the N-doped photocatalyst could be employed effectively to remove four target compounds(ethyl benzene, o,m,p-xylenes)under conditions of less humidified environments, including a typical indoor comfort range(50-60%).Consequently, it is suggested that with appropriate photocatalytic conditions, a visible-light-assisted N-doped photocatalytic system is clearly an important tool for improving IAQ.(46 refs.)摘要:本研究评估了可见光光催化,使用了一个涂覆了未改性或氮掺杂的二氧化钛环形反应器,来净化室内水平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氮掺杂TiO2的表面化学研究表明,在氮掺杂TiO2表面并没有显著残余的硫酸根离子或尿素。在可见光照射下,对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降解,在使用了氮掺杂TiO2的光催化工艺远远优于未改性的TiO2。此外,对于四种目标化合物,涂覆了氮掺杂TiO2的反应器的降解效率远高于90%,表明了在室内空气质量水平下,这种光催化系统可以有效地净化这些污染物。因此,可以认为,在适当光催化条件下,可见光辅助的氮掺杂光催化系统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工具。

(19)Strini, A.;Cassese, S.1;Schiavi, L.Measurement of benzene, toluene, ethylbenzene and o-xylene gas phase photodegradation by titanium dioxide dispersed in cementitious materials using a mixed flow reactor.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v 61, n 1-2, p 90-97, October 27, 2005

Abstract: A method for the measurement of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titanium dioxide dispersed in cementitious building materials was developed as part of the European Project Photocatalytic Innovative Coverings Applications for Depollution Assessment(PICADA).The method is based on a specially designed stirred flow reactor.It is aimed at the measuring of the photodegrad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in air at ppb level at the surface of photocatalytic materials.The use of an actively mixed flow reactor results in a uniform concentration of reactants at the catalytic material surface at high conversion factors which also allows to measure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bypassing the limitations impo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gradients of unmixed flow reactors.A titanium dioxide modified cementitious material was studied by applying the described method, with a benzene, toluene, ethylbenzene and o-xylene(BTEX)mixture used as organic pollutant standard.The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and irradiation levels used throughout the study were comparable to those that can be found under real ambient conditions.The effects of variation of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irradiation level and titanium dioxide percentage in the cementitious materials were studied.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a pure titanium dioxide film was also measured to stand as reference benchmark.The cementitious photocatalytic material showed an interesting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with linear dependence versus pollutant air concentration and irradiance.On the other hand the variation of titanium dioxide content(from 0 to 5.6% as dry powder)in the cementitious mixture showed a non-linear relationship denoting a relative loss of efficiency at higher concentrations.(25 refs.)摘要:作为欧洲项目PICADA的一部分,二氧化钛光催化活性在水泥建材分散检测方法得到了发展。该方法是基于一个特别设计的搅拌流式反应器。它的目的是在ppb水平的空气中,测量有机化合物在光催化材料表面的光致降解率。利用混流反应器在高转化率的条件下,能使反应物浓度催化材料表面变得均匀,这样就能通过利用未混合流式反应器的浓度梯度来测量光催化活性。我们通过应用该方法研究二氧化钛改性水泥材料,以苯、甲苯、乙苯和邻二甲苯的混合物作为有机污染物的标准。本研究中污染物的浓度和照射水平能与真实的环境条 件所媲美。我们研究了污染物浓度、照射水平和水泥材料中二氧化钛的百分比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测量纯的二氧化钛薄膜的光催化活性以作为参考基准。水泥光催化材料显示出了有趣光催化活性,比与空气污染浓度和辐射程度呈线性相关性。另一方面,在水泥混合材料中二氧化钛含量的变化却呈现出了非线性相关性,造成在较高浓度下相对效率的损失。(20)Feng, Guo-Hui;Hu, Yan-Jun;Li, Guo-Jian;Cao, Guang-Yu;Chen, Xu-Dong.Experiment of active carbon and nano-titanium dioxide photocatalysis technique to eliminate tiny contaminants in air.Shenyang Jianzhu Daxue Xuebao(Ziran Kexue Ban)/Journal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v 22, n 3, p 432-436, May 2006 Abstract: In order to enhance indoor air quality and improve the techniques of purifying presently,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new purification technique, active carbon and nano-titanium dioxide photo catalysis technique and does the experiment about purifying indoor air pollutant.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purifying capabiliti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different influencing factors by the experiment of purifying formaldehyde i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simulated and compares the purifying capabilities of three kinds of purification web applied to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ctive carbon and nano-titanium dioxide photo catalysis web and active carbon purification web and nano-titanium dioxide photo catalysis purification web.The result shows purification efficiency of the new purification technique is 15% higher than other two kinds of purification techniques when the air speed is 3 m/s and contaminant concentration is low i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For active carbon and nano-titanium dioxide photo catalysis web, the influence of airflow velocity on purification efficiency is not obvious.The difference of cleaning efficiency is less than 8% when the airflow is at high or low velocity.And the new purification technique possesses stronger capability of absorption and decomposition on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ntaminants and less resistant of airflow and can avoid the producing of new contaminants and realizes the regeneration of active carbon in the same place and prolongs the life-cycle of active carbon.The experiment shows the new purification technique makes up for the disadvantages of present purifying techniques and cleaning efficiency is enhanced about 20%.It provides the basis to purification techniques applied to air conditioning system.(9 refs.)摘要:为了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和改善现有的净化技术,本文引进了新的净化技术、活性碳和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技术,并进行了净化室内空气污染的实验。本文通过空气调节装置模拟下的甲醛净化实验,分析了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净化能力,并比较了三种净化网络模式的净化能力——活性炭和二氧化钛光催化网络、活性炭净化网络、二氧化钛净化网络。结果显示,当空气流速是3m/s并且空气调节装置的污染集中较低时,新的净化技术的净化效率高于另两种15%以上。对于活性炭和二氧化钛光催化网络,气流速度对净化效率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当气流速度较高或较低时,净化效率之间的区别小于8%。此外,新的净化技术具有较强的吸收、分解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能力,抵抗气流能力较弱,能避免新的污染物的产生,并实现活性炭在同一地方的再生,延长了活性炭的生命周期。实验结果表明,新的净化技术弥补了现有净化技术的缺点,净化效率提高了大约20%。它为净化技术适用于空气调节系统奠定了基础。

为了寻求光催化剂TiO2在绿色植物方面的具体应用,尝试用检索式S15(限定时间2008-2012)和S16(限定时间2000-2012)检索: S15((((plant)WN KY)OR((vegeta*)WN KY))AND(((“air pollution”)WN KY)AND((purif*)WN KY)AND((english)WN LA)))S16((((photocatalyst)WN KY)AND((air)WN All fields))AND((plant)WN All fields))收获不大,分别命中12条和10篇文献。因参考价值不大略去,希望能在之前所检文献中TiO2在空气净化方面的知识点中找出其与植物协同作用下对空气净化的影响。4.5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

用检索式S17进行检索,S17 主题=(TiO(2)or TiO2 or “titanium dioxide”)AND 主题=(plant or ornamental or vegeta*)NOT 标题=(wastewater*)NOT 标题=(water*)命中记录435条,时间限定在2005-2011,运用了SCI的分析工具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图附录1-2 web of science检索结果国家/地区分析图

图附录1-3 web of science检索结果机构名称分析图

图附录1-4 web of science检索结果出版年分析图

经过分析结果,整合发现:我国关于此课题的研究所发表的被web of science收录的论文最多,美国与西班牙也发表了较多论文。机构方面,西班牙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和我国的中科院对此课题的研究积极,发表的论文数列科研机构的前二位,而通过图附录1-4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对此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逐步升温,每年的发表论文量都稳步上升。但是,通过对这些论文内容的研读,其中也有不少与此研究课题有一定偏差,原因是作为光催化剂,TiO2被大量研究,但是对其在植物上的应用的文献相对较少。

将结果分别按被引频次和相关性降序排列,还可以通过二次精炼选择综述论文,最终经过筛选,选择其中7条:

(21)Klaine, SJ(Klaine, Stephen J.);Alvarez, PJJ(Alvarez, Pedro J.J.);Batley, GE(Batley, Graeme E.);Fernandes, TF(Fernandes, Teresa F.);Handy, RD Handy, Richard D.);Lyon, DY(Lyon, Delina Y.);Mahendra, S(Mahendra, Shaily);McLaughlin, MJ(McLaughlin, Michael J.);Lead, JR(Lead, Jamie R.).Nanomaterials in the environment: Behavior, fate, bioavailability, and effects.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2008,27(9): 1825-1851 被引频次:208 摘要: The recent advances in nanotechnology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crease in the use of nanomaterials in products in every sector of society have resulted in uncertainties regarding environmental impacts.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view are to introduce the key aspects pertaining to nanomaterial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to discuss what is known concerning their fate, behavior, disposition, and toxicity,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those that make up manufactured nanomaterials.This review critiques existing nanomaterial research in freshwater, marine, and soil environments.It illustrates the paucity of existing research and demonstrates the need for additional research.Environmental scientists are encouraged to base this research on existing studies on colloidal behavior and toxicology.The need for standard reference and testing materials as well as methodology for suspension preparation and testing is also discussed.摘要:在纳米技术领域最新进展以及社会中各个行业对纳米材料产品使用的相应增加,这导致了对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本综述旨在介绍有关纳米材料在环境中的关键环节,并讨论什么方面涉及它们的行为、特性、倾向和毒性,特别关注了那些人工纳米材料。本综述批判了现有的在淡水、海洋和土壤环境下进行的纳米材料研究。它说明了现有研究的缺乏和有必要进行更多的研究。环境科学家被鼓励基于现有的胶体特性和毒理学的研究进行探究。参考和测试材料标准的需求以及悬浮液的制备和测试方法也在本文中进行了讨论。文献类型:Review(22)Sharma, VK(Sharma, Virender K.);Yngard, RA(Yngard, Ria A.);Lin, Y(Lin, Yekaterina).Silver nanoparticles: Green synthesis and their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ADVANCES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09,145(1-2): 83-96 被引频次:206 摘要: This review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silver nanoparticles(Ag NPs)preparation by green synthesis approaches that have advantages over conventional methods involving chemical agents associated with environmental toxicity.Green synthetic methods include mixed-valence polyoxometallates, polysaccharide, Tollens, irradiation, and biological.The mixed-valence polyoxometallates method was carried out in water, an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solvent.Solutions of AgNO(3)containing glucose and starch in water gave starch-protected Ag NPs, which could be integrated into medical applications.Tollens process involves the reduction of Ag(NH(3))(2)(+)by saccharides forming Ag NP films with particle sizes from 50-200 nm, Ag hydrosols with particles in the order of 20-50 nm, and Ag colloid particles of different shapes.The reduction of Ag(NH(3))(2)(+)by HTAB(n-hexadec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gave Ag NPs of different morphologies: cubes, triangles.wires, and aligned wires.Ag NPs synthesis by irradiation of Ag(+)ions does not involve a reducing agent and is an appealing procedure.Eco-friendly bio-organisms in plant extracts contain proteins, which act as both reducing and capping agents forming stable and shape-controlled Ag NPs.The synthetic procedures of polymer-Ag and TiO(2)-Ag NPs are also given.Both Ag NPs and Ag NPs modified by surfactants or polymers showed high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gainst Gram-positive and Gram-negative bacteria.The mechanism of the Ag NP bactericidal activity is discussed in terms of Ag NP interaction with the cell membranes of bacteria.Silver-containing filters are shown to have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in water and air purification.Finally,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Ag NPs to the 18 ecology of aquatic environment are briefly discussed.摘要:本综述概述了银纳米粒子的绿色合成方法,该法比传统方法更具有优势,涉及了与环境毒性相关的化学制品。绿色合成法包含混合价态多金属氧酸盐、多糖、托伦斯、辐射和生物学。混合价态多金属氧酸盐的方法在水中进行,一种环境良好型的溶剂。含有葡萄糖和淀粉的AgNO3溶液得到淀粉保护的银纳米粒子,可被集成到医疗应用中。托伦斯过程涉及到了Ag(NH3)2+的还原,糖类形成尺寸5nm0-200nm的银纳米粒子薄膜、尺寸20nm-50nm的银水溶胶粒子和不同形状的银胶体粒子。HTAB(正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使得Ag(NH3)

2+还原,这得到了不同形态的银纳米粒子:立方体、三角形、线形和齐线形。通过照射银离子的银纳米粒子合成并不涉及还原剂,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工序。植物提取物中的环保型生物有机体含有蛋白质,作为还原剂和包覆剂形成稳定和形状易控的银纳米粒子。银聚合物和TiO2-Ag粒子的合成工序也同样给出。银纳米粒子和表面或聚合物改性银纳米粒子都表现出对革兰氏阳性和革兰阴性菌较高的抗菌活性。根据银纳米粒子与细菌的细胞膜的相互作用,我们还讨论了银纳米粒子杀菌活性的机理。含银的过滤器在水体和空气净化中展现出了抗菌性能。最后,简要讨论了银纳米粒子对水生环境的人性和环境影响。文献类型:Review(23)Navarro, E(Navarro, Enrique);Baun, A(Baun, Anders);Behra, R(Behra, Renata);Hartmann, NB(Hartmann, Nanna B.);Filser, J(Filser, Juliane);Miao, AJ(Miao, Ai-Jun);Quigg, A(Quigg, Antonietta);Santschi, PH(Santschi, Peter H.);Sigg, L(Sigg, Laura).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ecotoxicity of engineered nanoparticles to algae, plants, and fungi.ECOTOXICOLOGY, 2008,17(5): 372-386 被引频次:109 摘要: Developments in nanotechnology are leading to a rapid proliferation of new materials that are likely to become a source of engineered nanoparticles(ENPs)to the environment, where their possible ecotoxicological impacts remain unknown.The surface properties of ENPs are of essential importance for their aggregation behavior, and thus for their mobility in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systems and for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algae, plants and, fungi.Interactions of ENPs with natural organic matter have to be considered as well, as those will alter the ENPs aggregation behavior in surface waters or in soils.Cells of plants, algae, and fungi possess cell walls that constitute a primary site for interaction and a barrier for the entrance of ENPs.Mechanisms allowing ENPs to pass through cell walls and membranes are as yet poorly understood.Inside cells, ENPs might directly provoke alterations of membranes and other cell structures and molecules, as well as protective mechanisms.Indirect effects of ENPs depend on their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may include physical restraints(clogging effects), solubilization of toxic ENP compounds, or produ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Many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bioavailability of ENPs, their uptake by algae, plants, and fungi and the toxicity mechanisms remain to be elucidated.摘要:纳米科技的发展导致了新材料的快速扩散,有可能成为人工改造纳米粒子(ENPs)的环境来源,而它们的生态毒理学影响尚不清楚。ENPs的表面性能对它们的聚集行为非常关键,从而对它们在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性和藻类、植物、真菌的相互作用都十分重要。ENPs跟天然有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良好,因为会改变ENPs在地表水或土壤中 的聚集行为。植物、藻类和真菌的细胞都具有细胞壁,构成了相互作用的基本位点和阻碍ENPs的进入。允许ENPs穿过细胞壁和细胞膜的机制还知之甚少。细胞内,ENPs可能直接造成膜和其他细胞结构、分子及保护机制的改变。ENPs的间接影响依赖于它们的化学和物理特性,并且可包括物理约束(堵塞效应)、有毒ENP化合物的溶解或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许多关于ENPs生物利用度,对藻类、植物、真菌摄取度和毒性机理的问题还有待澄清。文献类型:Review(24)Herrmann, JM(Herrmann, J.-M.);Duchamp, C(Duchamp, C.);Karkmaz, M(Karkmaz, M.);Hoai, BT(Hoai, Bui Thu);Lachheb, H(Lachheb, H.);Puzenat, E(Puzenat, E.);Guillard, C(Guillard, C.).Environmental green chemistry as defined by photocatalysis.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7,146(3):624-629 被引频次:49 摘要: Photocatalysis is efficient in several fields.Firstly, in selective mild oxidation: oxidation of gas and liquid hydrocarbons(alkanes, alkenes, cycloalkanes, aromatics)into aldehydes and ketons.Primary and secondary alcohols are also oxidized into their corresponding aldehydes or ketones.The high selectivity was ascribed to a photoactive neutral, atomic oxygen species.Once platinized(only 0.5 wt.% Pt)titania may catalyze reactions involving hydrogen(deuterium-alkane isotopic exchange and alcohol dehydrogenation).For fine chemicals, high initial selectivities enable titania to address most of the twelve principles of “green chemistry”, such as the synthesis of 4-tert-butyl-benzaldehyde, an important intermediate in perfume industry by direct selective oxidation of 4-tert-butyl-toluene with air.A new field recently appeared: thio-photocatalysis.Oxygen was replaced by sulfur, using H2S as a convenient and reactive source.For instance, the conversion of propene in 1-propanthiol was successfully obtained.The reaction was performed using either US or TiO2.The latter was much more active than US.In environmental photocatalysis, titania becomes a total oxidation catalyst once in presence of water because of the photogeneration of OH* radicals by neutralization of OH-surface groups by positive holes.Many toxic inorganic ions are oxidized in their harmless upper oxidized state.The total degrad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pesticides, herbicides, insecticides, fungicides, dyes, etc....)is the main field of water photocatalytic decontamination.The UVA solar spectrum can de advantageously used as demonstrated by many campaigns performed in the solar pilot plant at the “Plataforma Solar de Almeria”(Spain).摘要:光催化在许多领域很高效。首先,在选择性轻度氧化的中:气体和液态烃(烷烃、烯烃、环烷烃、芳烃)被氧化成醛类和酮类。伯醇和仲醇也被氧化成其相应的醛或酮。较高的选择性归因于光敏中性原子氧自由基。一旦镀铂(质量分数仅0.5%),二氧化钛可能涉及氢催化反应。对于精细化学品,高的初试选择性使二氧化钛满足了绿色化学十二条原则中的大多数,例如4-叔丁基苯甲醛——一种通过在空气中与4-叔丁基甲苯直接选择性氧化的重要中间体的合成。最近出现了一个新的领域:光催化硫代。通过使用方便的活性源H2S使得氧被硫取代。使用US或TiO2进行反应。后者比US更具活性。在光催化环境中,存在水时,二氧化钛成为一种完全氧化的催化剂,因为通过正空穴OH-表面集团的中和,使得OH*自由基的生成。许多有毒的无机离子被氧化成无害的氧化状态。有机污染物(农药、除草剂、杀虫剂,染料等)的总降解是水体光催化净化的主要领域。在阿尔梅里亚太阳能测试平台,UVA太阳光谱可以方便地展示在太阳能电池中试装置进行的许多活动。会议信息:1st European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of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 Chania, GREECE SEP 07-09, 2006 Tech Univ Crete Aristotle Univ Thessaloniki 文献类型:Article;Proceedings Paper(25)Ze, YG(Ze, Yuguan);Liu, C(Liu, Chao);Wang, L(Wang, Ling);Hong, MM(Hong, Mengmeng);Hong, FS(Hong, Fashui).The Regulation of TiO(2)Nanoparticles on the Expression of Light-Harvesting Complex II and Photosynthesis of Chloroplasts of Arabidopsis thaliana.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2011,143(2):1131-1141 被引频次:0 摘要: Recent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TiO(2)NPs)could significantly promote photosynthesis and plant growth, but its mechanism is still unclear.In this article, we studied the mechanism of light absorption and transfer of chloroplasts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caused by TiO(2)NPs tre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iO(2)NPs could induce significant increases of light-harvesting complex II(LHCII)b gene expression and LHCII II content on the thylakoid membrane in A.thaliana, and the increases in LHCII were higher than the non-nano TiO(2)(bulk-TiO(2))treatment.Meanwhile, spectroscopy assays indicated that TiO(2)NPs obviously increased the absorption peak intensity of the chloroplast in red and blue region, the fluorescence quantum yield near 680 nm, the excitation peak intensity near 440 and 480 nm and/or near 650 and 680 nm of the chloroplast.TiO(2)NPs treatment could reduce F(480)/F(440)ratio and increase F(650)/F(680)ratio and accelerate the rate of whole chain electron transport and oxygen evolution of the chloroplast.However, the photosynthesis improvement of the non-nanoTiO(2)treatment was far less effective than TiO(2)NPs treatment.Taken together, TiO(2)NPs could promote the light absorption of chloroplast, regulate the distribution of light energy from PS I to PS II by increasing LHCII and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light energy to electronic energy, water photolysis, and oxygen evolution.摘要:最近的研究表明,二氧化钛纳米离子能显著促进光合作用和植物生长,但其作用机理仍不清楚。本文我们研究了由TiO2纳米粒子处理造成的阿拉伯芥中叶绿体光吸收和转移的机理。结果表明,TiO2纳米粒子能诱导光色素复合物II(LHCII)b基因表达的显著增加和阿拉伯芥中LHCII II在类囊体薄膜含量的显著增加,并且LHCII的增加高于非纳米TiO2处理。同时,光谱检测表面,TiO2纳米粒子明显增加了红光和蓝光区域里叶绿体吸收峰的强度,荧光量子产率在680nm的附近,叶绿体吸收峰的强度接近440到480nm和/或650到680nm。TiO2纳米粒子处理能减少F(480)/ F(440)的比例,增加F(650)/ F(680)的比例,并加快叶绿体整个供应链电子传递和氧化速度。然而,非纳米TiO2处理的光合作用改良效率远低于纳米TiO2处理。一并考虑,TiO2纳米粒子能促进叶绿体的光吸收,通过增加LHCII和加速光能量向电子能量的转移、水的光解和释放氧气调节光能量从PS I到PS II分布。文献类型:Article(26)Ghosh, M(Ghosh, Manosij);Bandyopadhyay, M(Bandyopadhyay, Maumita);Mukherjee, A(Mukherjee, Anita).Genotoxicity of titanium dioxide(TiO(2))nanoparticles at two trophic levels Plant and human lymphocytes.CHEMOSPHERE, 2010,81(10):1253-1262 被引频次:4 21 摘要: The environmental fate and behaviour of titanium dioxide(TiO(2))nanoparticles is a rapidly expanding area of research There is a paucity of information regarding toxic effect of TiO(2)nanoparticles in plants and to certain extent in humans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s on the effect of exposure of TiO(2)nanoparticles in two trophic levels plant and human lymphocytes The genotoxicity of TiO(2)nanoparticles was evaluated using classical genotoxic endpoints comet assay and DNA laddering technique DNA damaging potential of TiO(2)nanoparticles in Album cepa and Nicotiana tabacum as representative of plant system could be confirmed in the comet assay and DNA laddering experiments In Mum micronuclei and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correlated with the reduction in root growth We detected increased level of malondialdehyde(MDA)concentration at 4 mM(0 9 mu M)treatment dose of TiO(2)nanoparticles in Album cepa This indicated that lipid peroxidation could be involved as one of the mechanism leading to DNA damag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ytotoxic and genotoxic potential of TiO(2)nanoparticles and bulk TiO(2)particles in human lymphocytes also reveal interesting results While TiO(2)nanoparticles were found to be genotoxic at a low dose of 025 mM followed by a decrease in extent of DNA damage at higher concentrations bulk TiO(2)particles reveal a more or less dose dependent effect genotoxic only at dose 1 25 mM and above The study thus confirms the genotoxic potential of TiO(2)nanoparticles in both plant and human lymphocytes.文献类型:Article 摘要:二氧化钛(TiO2)纳米粒子的环境行为与特性是一个迅速扩大的研究领域。关于TiO2纳米粒子在植物甚至一定程度上在人类身上毒性影响的信息还比较缺乏。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营养水平上TiO2纳米粒子的接触,植物和人类细胞。我们利用经典的基因毒性彗星实验和DNA阶梯技术来评估TiO2纳米粒子的毒性。TiO2纳米粒子在以烟草为代表的植物系统中的潜在DNA损伤能在彗星实验和DNA阶梯试验中得到确认。母核及染色体异常与根系生长的减少有关。我们检测丙二醛(MDA)含量的增长水平为4mmTiO2纳米粒子剂量。这表明,脂质过氧化作用可能是导致DNA损伤的机理之一。TiO2纳米粒子和块状TiO2颗粒在人体淋巴细胞的潜在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的对照研究也揭示了有意义的结果。随着DNA损伤在一定程度上的减少,TiO2纳米粒子在0.5mM低剂量时有基因毒性,而较高浓度的块状TiO2颗粒只在1.25mM或以上剂量才显示出或多或少的依赖效应基因毒性。因此,本研究证实TiO2纳米粒子在植物和人类淋巴细胞的潜在基因毒性。

(27)Hussain, M(Hussain, M.);Ceccarelli, R(Ceccarelli, R.);Marchisio, DL(Marchisio, D.L.);Fino, D(Fino, D.);Russo, N(Russo, N.);Geobaldo, F(Geobaldo, F.).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photocatalytic application of novel TiO(2)nanoparticle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0,157(1):45-

51被引频次:16 摘要: Novel TiO(2)nanoparticles(TNP)having a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in a vortex reactor by sol-gel process with optimized operating parameters.These 10-20 nm TNP were characterized and compared with TiO(2)synthesized by solution combustion(TSC)method and commercially available TiO(2)(degussa P25 and anatase by Aldrich).Characterization was performed by X-ray diffraction spectroscopy(XRD),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alysis,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EDX),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diffuse reflectance 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scopy(DR/UV-vis), and Fourier transformed-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TNP showed comparatively smaller size with little porosity between them, good crystalline anatase with small rutile phase, higher BET surface area, confined band gap energy, and higher OH groups.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ethylene(a naturally occurring gas produced by plant tissues, engine exhausts, and plant and fungi metabolism)has been investigated at ambient temperature in an ad hoc designed pyrex glass photocatalytic reactor, by using these TNP and compared with TSC, and commercial TiO(2).Higher photocatalytic conversion of ethylene was observed for TNP compared to TSC and commercial TiO(2).Mixed phase of TN with high surface area might induce the adsorption of ethylene pollutant and water with generation of OH groups(oxidizing agent)on the surface of TNP leading to higher photocatalytic activity.文献类型:Article 摘要:具有高的比表面积的TiO2纳米粒子(TNP)通过溶胶-凝胶法优化操作参数在涡流反应器被成功合成。这些10-20nm的TNP被表征,并与溶液燃烧法(TSC)合成的和市售的TiO2进行了比较。通过X射线衍射光谱(XRD)、比表面分析、能量色散型X射线光谱仪(EDX)、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漫反射紫外可见分光法(DR/UV-vi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进行表征。TNP表现出带有小孔隙率的相对较小的尺寸、带有小金红石相的结晶锐钛型、高的BET比表面积、密闭的带隙能量和较高的OH基团。光催化氧化乙烯(一种产生于植物组织、发动机排出的废气和植物、真菌代谢所产生的气体的天然存在气体)已经于室温下一个特设的光催化反应器进行了研究,通过这些TNP并与TSC和商业TiO2进行比较。TNP中观察到与TSC和商业TiO2相比较高的乙烯光催化转化率。高比表面积的TN混合相可能诱导乙烯污染物的吸收,水中在TNP表面OH基团(氧化剂)的生成导致更高的光催化活性。

(28)Mondal, A(Mondal, Anindita);Basu, R(Basu, Ruma);Das, S(Das, Sukhen);Nandy, P(Nandy, Papiya).Benefici al role of carbon nanotubes on mustard plant growth: an agricultural prospect.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2011,13(10):4519-4528

被引频次:0 摘要: Nowadays an increasing application of nanotechnology in different fields has arisen an extensive debate about the effect of the engineered nanoparticles on environment.Phytotoxicity of nanoparticles has come into limelight in the last few years.However, very few studies have been done so far on the beneficial aspects of nanoparticles on plants.In this article, we report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WCNTs)having diameter of similar to 30 nm on Brassica juncea(mustard)seeds.Measurements of germination rate, T(50)(time taken for 50% germination), shoot and root growth have shown encouraging results using low concentration of oxidized MWCNT(OMWCNT)treated seeds as compared to non-oxidized as well as high concentration OMWCNT treated seeds.For toxicity study we measured the germination index and relative root elongation, while conductivity test and infra-red spectra were also performed to study the overall effect of oxidized and non-oxidized nanotubes on mustard seeds and seedlings.摘要:如今,纳米技术在不同领域越来越多的应用带来了人们对于人工纳米粒子对环境的影响的诸多争论。纳米粒子的生物毒性在最近几年里引人注目。然而,到目前为止在纳米粒子对植物的有利影响方面很少研究得到完成。本文,我们宣告了直径约为30nm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对的雪里蕻(芥菜)种子有益作用。通过低浓度氧化多壁碳纳米管(OMWCNT)与非氧化以及高浓度OMWCNT的处理的对比,发芽率T(50)(50%的发芽所需的时间)以及芽和根的生长的测定已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结果。对于毒性的研究,我们测量了发芽指数和根相对伸长量,而电导率测试和红外光谱也用以进行研究芥菜种子和幼苗的氧化和非氧化碳纳米管的整体效应。文献类型:Article 进一步通过检索式S18(S18在S5的基础上指明了检索字段)了解植物在净化空气中的研究,查询关于TiO2在其中的应用:

S18 主题=(purif*)AND 主题=(plant or ornamental or vegeta*)AND 主题=(air)但与本课题相关性大的文献不多,在此不列出。4.6 Elsevier(ScienceDirect)数据库

在ScienceDirect的快速检索中输入检索式S19,限定时间为2008-2012进行二次精炼: S19 All fields= TiO2 AND plant AND air

得到392条记录,再从文章类型和主题多次精炼,选取相关度最高的一篇文献:(29)Remya Nair, Saino Hanna Varghese, Baiju G.Nair, T.Maekawa, Y.Yoshida, D.Sakthi Kumar.Nanoparticulate material delivery to plants.Plant Science, 2010,179(3): 154-163

摘要: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various nanoplatforms in medicine under in vitro conditions has generated some interest in agri-nanotechnology.This technology holds the promise of controlled release of agrochemicals and site targeted delivery of various macromolecules needed for improved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efficient nutrient utilization and enhanced plant growth.Processes such as nanoencapsulation show the benefit of more efficient use and safer handling of pesticides with less exposure to the environment that guarantees ecoprotection.The uptake efficiency and effects of various nanoparticles on the growth and metabolic functions vary differently among plants.Nanoparticle mediated plant transformation has the potential for genetic modification of plant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Specifically, application of nanoparticle technology in plant pathology targets specific agricultural problems in plant–pathogen interactions and provide new ways for crop protection.Herein we reviewed the delivery of nanoparticulate materials to plants and their ultimate effects which could provide some insights for the safe use of this novel technology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rops.Keywords:Nanomaterial delivery;Nanoformulations;Agriculture;Effects of nanoparticles on plants

摘要:在体外条件下,医学上各种纳米平台的成功应用使其在农业纳米技术上产生了一些兴趣。这项技术希望能控释农药和靶向输送改善植物抗病能力所需的多种生物大分子、高效的营养植物并促进植物生长。诸如纳米封装的工艺过程显示了在少接触环境时更高效的利用和更安全的操作的益处,并保证了生态防护。不同植物的生长和代谢功能的各种纳米粒子的吸收效率和影响并不相同。纳米粒子调节的植物转化有可能进一步改善植物的基因改良。具体来说,纳米粒子技术在植物病理学上的应用针对在植物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中具体的农业问题,并提供了作物保护的新方法。在此,我们回顾了纳米粒子材料进入植物的输送过程和它们的影响,这可以为改善作物的安全使用的新技术提供一些见解。

在这29篇文献中,有2篇通过各种数据库均未能获得全文,故下载了27篇能获得全文的文献,最终综述论文的撰写将基于这27篇文献。

[检索过程点评] 1)作者在检索过程中注意尝试使用了不同的检索式,以发现更多的相关文献,如在万方和SCI、EI的检索过程中都分别尝试了两个检索式。2)在检索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根据查全率的要求,在所选择的每个检索工具中,应使用相同的检索式,如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时使用的检索式与在维普和万方数据中使用的检索式不同,可能导致漏检。

(2)与通用检索式相比,作者在具体检索过程中使用了“关键词”作为检索字段,可能导致漏检。

(3)在Engineering Village、Web of Science中实际使用的检索式没有进行简化处理,不利于解读。如,检索式S14与S14’、S15与S15’、S16与S16’、S17与S17’等价:

S14’((TiO2 OR “titanium dioxide”)AND “air pollution”)WN KY S15’(((plant OR vegeta*)AND “air pollution” AND purif*a)WN KY)AND(English WN LA)S16’(photocatalyst AND air AND plant)WN ky S17’ 主题=((TiO(2)or TiO2 or “titanium dioxide”)AND(plant or ornamental or vegeta*)NOT wastewater* NOT water*)S18’ 主题=(purif* AND(plant or ornamental or vegeta*)AND air)(4)作者表示有两篇文献的全文无法获得,但未介绍具体使用了哪些手段。事实上,除了各种馆际互借途径外,也可以选择向原文作者索取原文。

(5)选择关键文献时,可以结合评价单篇文献的方法选择高质量的相关文献。

5.检索体会

1)通过本次课题,我了解了纳米材料TiO2强大的光催化作用及其在净化空气、处理污水、灭菌消毒等诸多领域地广泛运用;了解了植物在净化空气和观赏性方面的结合及其单独作用对空气净化的局限性;了解了纳米材料在环境、环保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

2)在文献信息检索过程中,要想得到满意、正确的检索效果,关键是能否构造出描述 全面且能正确揭示信息需求的检索式。检索词是检索式的基本组成元素,如果选择不当就很容易造成漏检和误检。选择检索词时应先确定核心词,再确定其他的检索词,并充分考虑同义词、近义词,采用截词符、邻近算符和布尔逻辑算符进行组配制定多个检索式进行试检索,并根据检索结果及时调整检索式,使得查全率和查准率都能得到保证。在本次检索中,检索式S17使用了布尔逻辑算符NOT,因为TiO2的光催化效果在废水处理上的应用也很大,为了提高查准率故去掉标题中含有wastewater*和water*的文献,但仅去掉标题中含有废水处理的文献是因为很多文献同时介绍了净化空气和处理废水,如果在主题中除去会大大降低查全率。在考虑同义词、近义词时可以咨询专家,可以利用一些数据库具有的功能,例如维普的同义词扩展等,也可借助工具书等,当然借助这些工具的时候要能联系学科实际,仔细推敲,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切莫走入机械的僵化误区。

3)对已查到的文献应做到及时阅读,这不仅是为了增强对本课题的了解,以便在接下来的检索中明确检索方向,更重要的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阅读,能启发我找出一些不太能想到的同义词和特定称谓,从而作为新的检索词,做更深入的检索。对于本课题,中文检索词的选取没有太大的争议,但是如何确定合适的英文检索词却是本次检索的一大难点。首先,“二氧化钛”作为核心检索词有多种表达方式,比较容易确定TiO2和titanium dioxide,但是在SCI数据库检索时,发现很多关于二氧化钛的论文是这样表达的:TiO(2),而EI数据库则没有,所以在SCI数据库中如果不注意到这点,会造成极大的漏检。其次,对于“植物”一词的表达形式也是多样的,在确定plant和使用截词符的vegeta*后,发现ornamental有“观赏植物”之意,故检索时应该全方面考虑。此外,photocatalyst、NTSS等词也是在大量试检索后确定的,此外,也可以借助GOOGLE翻译、CNKI翻译助手、中外专利文献数据库。最后,对于“纳米材料”一词,可根据数据库选择是否加入检索式,因为此词的意义不是很大,但在检索二氧化钛相关文献较少的情况下可使用nanomaterial甚至是nano来增加查全率。

4)在文献检索的过程中,要学会利用文摘型数据库找线索,全文数据库找原文,学校提供的全文数据库主要有ScienceDirect和SpringerLink等。通过检索,我可以充分了解各数据库的功能及检索环境,提高检索熟练度,对自身是个很大的提高。要知道,文献检索不是一个单调的过程,而是在不断检索中调整往复的过程,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耐心和扎实的基本功。这种过程使得我可以准确快捷地搜集到需要的情报线索。

5)在SCI数据库中可对检索结果按被引频次、相关度等进行排列,可以让我很好地选择合适的文献。通过二次精炼,能够查询自己想查询的国家、机构、作者等的文献,在查询到大量文献时更可以通过此功能精炼出综述文献,通过对综述文献的阅读,初步了解该课题的脉络层次和背景知识,对本次文献检索具有重大意义。SCI数据库是个极好的结果分析的数据库,利用它我们可以得知在该研究领域中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有哪些,先进的研究机构有哪些,某些引文和某位作者的水平如何,从而判断出我们自己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对我们研究水平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6)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虽然近年我国经济、科研等方面的进步十分惊人,但还是得承认,英文数据库中的文献内容所包含的科研成果才是最先进、最前沿的,所以提高英文水平,对文献检索的提高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对于我们本科生,还是尽量先从中文文献入手,适当通读具有代表性的英文文献,这样才能写出比较好的综述论文。在信息时代,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作为一名理科生,掌握良好的文献检索能力和信息检索意识,对今后 的学习、深造甚至在工作岗位上都有极大的帮助。

7)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本校和外校多名研究二氧化钛及土壤环境方面的专家教授请教了关于二氧化钛在植物上的应用,获得的回答总结如下:纳米TiO2作为光催化剂研究得很多,但在对植物的研究上相对比较少,因为这不是光催化研究的重点。关于二氧化钛与植物联合净化空气,在日本使用比较多,如果用日文上网查,一些商业网站上会有信息的。科研与实际应用有所区别,所以很少文献可查。如果想设计实验,建议用甲醛或甲苯为底物,对照设计必须仔细考虑,光源建议用可见光,不宜太强,另外要控制温度和湿度,最好在线监测底物浓度。

可见,为了解二氧化钛在植物净化空气中的应用,还需掌握好基本的日语,这对我来说有些困难,希望能通过所查的文献写出一篇较为全面的综述论文。

[检索心得点评] 1)作者对检索工程中的一些经验总结很有借鉴意义,如,对检索式S17中使用了NOT算符;寻找同义词、近义词以及英文检索词的一些技巧和工具等

2)作者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分析功能比较熟悉,而Engineering village等其他检索工具也同样有分析功能;对检出文献进行分析除了可以了解当前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外,还有助于发现更有价值的文献,包括:影响力高的文献(被引次数高的文献)、前沿研究文献(发文量多的研究机构的文献)、领域重要出版物(载文量高的出版物)、最新研究文献(按时间排序)等。

[检索报告综合点评]:

这是**同学在**大学第三届(秋)文献检索知识竞赛中的一等奖作品之一(为了符合课程教学的示范性,编者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和点评),具有以下特点: 1)报告的结构完整;

2)文献检索过程中,通过对已经检出的文献的阅读分析,不断调整检索词; 3)在每个数据库中应尝试多个检索式,以取得较好的查准率和查全率;

4)特别指出:文献检索的过程不是一个机械僵化的过程,以检出的文献是否与课题调研目的相关以及检索式是否尽可能遍及更多的相关文献为根本目标。

3.综述论文案例

纳米材料TiO2在植物净化空气中的应用

**(**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 200237)

摘要:介绍了纳米材料TiO2的特性及其作为光催化剂对净化空气的效应,简述了植物净化空气的研究进展,综述了TiO2在植物净化空气中的应用,探讨了纳米材料TiO2对绿化植物净化污染空气的效应及植物抗逆性的主要影响。

关键词:TiO2;光催化剂;植物;净化空气;抗逆性 中图分类号:TB383;TU986

Application of TiO2 Nanomaterial on Plants to Purify the Air

WU Jie(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ngineering,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237,China)Abstract: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the properties of TiO2 nanomaterial and its effects on purifying the air when acted as photocatalyst.It also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the air purification of plants.Moreover, it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of TiO2 nanomaterial on plants to purify the air.The effects of TiO2 nanomaterial on air pollution purification capacity and stress resistance of plants are also studied.Key words:TiO2;photocatalyst;plant;air purification;stress resistance 当前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伴随着快速的工业化进程,我国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等地正面临着区域性大气污染威胁。在城市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城市绿化植物生长状况普遍较差,不但难以发挥净化环境的功效,而且本身难以生存。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诸如金属氧化物TiO2的许多纳米粒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纳米技术及材料的应用将会为我们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提供全新的途径。TiO2光催化剂具有高活性、稳定性好、无污染、对人体安全无害等优点,在环境治理、水处理、无污染化学反应及空气抗菌净化等方面有着良好的作用[2]。同时我国钛资源相当丰富,因此纳米TiO2 材料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空间。然而,纳米技术以及包括TiO2在内的纳米粒子在农业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步阶段[3],有关纳米TiO2光催化剂对植物生理,包括光合作用影响方面的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本文通过查阅2005年以来纳米TiO2光催化作用、绿化植物单独作用以及两者协同作用下对空气净化所产生效应的相关文献,简介了光催化法和植物净化法这两种净化空气的主要方法,综述了TiO2在植物净化空气中的应用,探讨了纳米材料TiO2对绿化植物净化污染空气的效应及植物抗逆性的主要影响,并对纳米材料TiO2未来在环境工程中发挥绿色、环保、高效的作用进行了展望。1 TiO2光催化净化空气 1.1TiO2的基本性质

纳米TiO2除了具有与普通纳米材料一样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外,还具有其特殊的性质,尤其是光催化性能。

1.1.1 TiO2的晶体结构

大多数研究表明,纳米TiO2光催化活性受结晶形式的影响[4]。TiO2具有金红石型、锐钛矿型和板钛矿型三种晶体结构类型。板钛矿结构的TiO2属于正交晶系,锐钛矿和金红石结构的TiO2 属于四方晶系。锐钛矿结构的TiO2光催化特性最好,板钛矿型和金红石型的大粒径TiO2基本没有光催化活性。锐钛矿和金红石晶体结构如图1.1所示。

图1.1 晶体结构示意图 1.1.2 TiO2的光催化特性

纳米TiO2具有半导体能带结构,能带和导带之间的带隙能为3.2eV,其能量相当于波长为387.5nm的紫外光,当被该紫外光照射时,处于能带上的电子被激发到导带上,生成高活性的电子(e-),同时在能带上产生带正电荷的空穴(h+)。在紫外光的照射下,纳米TiO2颗粒能够激活吸附在其表面的H2O和O2,产生氢氧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等活性氧类物质[5],能够杀灭细菌,分解有机物,清除恶臭和油污。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具有高效率,是因为其具有以下特性:(1)小尺寸粒子,高比表面积;(2)易于与污染物接触;(3)具有吸水性小颗粒,能防止污染物的气相集聚[6]。

1.2TiO2的光催化应用

近年来,人们对半导体光催化剂在处理污水、净化空气、消毒等上应用的研究有比较大 的兴趣[7-8]。

1.2.1 TiO2的光催化机理[6,8]

在描述TiO2的光催化特性时简单地提到了其光催化机理,现作详细说明。

当照射光能量大于或等于3.2eV时,TiO2价带上的电子(e-)被激发,跃过禁带进入导带,同时在价带上产生相应的空穴(h+),从而形成具有高度活性的光生电子-空穴对。

h387.5nmTiO2eh

(1)

在(1)反应中,e-具有很强的还原能力,h+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催化剂表面存在H2O或OH-和h+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和(3)

hH2OOHH

(2)

hOHOH

(3)

e-和催化剂表面的O2及上面反应生成的H+继续发生反应(4)(5)。

O2eO2

(4)

O2HHO

2(5)

反应(2)和(3)产生的羟基自由基·OH是一种无选择性的强氧化剂,氧化势能为2.80eV,在自然界中仅次于氟,可以氧化各种难降解的有机物,使其分解成H2O、CO2和其他无机物。总反应可以表述为:

OHpollutantO2products(CO2,H20,etc.)

(6)

要实现污染物在TiO2表面降解首次要求激发光的能力大于或者等于TiO2价带与导带的带隙能产生电子和空穴;光催化剂TiO2的能带隙能必须大于活性物种O2/H2O的电势;反应(2)、(3)、(4)的反应速度应大于电子e-和空穴h+的再结合速度。

1.2.2 TiO2净化室内空气

室内有害气体包括由装饰材料及油漆涂料等放出的甲醛、苯和生活环境中产生的甲硫醇、硫化氢、氨等,这些气体的少量存在就能使人体产生不适感。甲醛是导致癌症、胎儿畸形和妇女不孕症的潜在威胁物,而长期吸入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9]。在居室、办公室的玻璃门窗、陶瓷等建材表面涂敷TiO2光催化薄膜或在房间内安放TiO2光催化设备均可有效地降解这些污染物,净化室内空气。

1.2.3 TiO2净化室外空气

室外污染气体主要指由汽车尾气与工业废气带来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硫化物,利用纳米TiO2的光催化作用可将这些气体氧化,形成蒸汽压低的硝酸、硫酸以及二氧化碳等,产生的硝酸和硫酸可在降雨过程中除去,而且雨水经过大气中粉尘的中和几乎无酸性,从而 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1.2.4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纳米TiO2光催化剂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功能材料,在环保领域有着巨大的开发潜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实际应用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纳米TiO2光催化剂的固定化技术需要完善,催化效率还不够高,纳米TiO2的光谱范围需要拓宽。Virender K.Sharma等研究的银纳米粒子[10]和Wan-Kuen Jo等研究的掺氮纳米粒子[11]可以提高纳米TiO2在可见光下的催化效率,改变TiO2的一些特性。如何解决以上问题,便成为了纳米TiO2光催化方面的研究方向。2 绿化植物净化空气

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在室内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室内的空气污染和沉重的工作压力引发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植物与人共享室内空间不仅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也是身心健康的最佳调节剂。现以净化室内空气为例简单介绍下植物在净化空气上的研究。

2.1植物净化空气的方式与作用

植物净化室内空气中的甲醛主要是通过植物的茎叶吸收、植物代谢与转化以及根际微生物降解作用等完成,不同室内植物对甲醛、甲苯或氨等有毒物质的净化能力具有差异,主要取决于其本身代谢循环、气孔密度、叶面积大小、蒸腾速率及根系周围土壤细菌情况等因素[12]。植物叶表面在短波紫外线的作用下,还会发生光电效应,使空气负离子增加。空气负离子被誉为“空气维生素和生长素”,具有降尘、抑菌等功能,在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人体保健、防病治病等方面效果显著。此外,植物在其生理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挥发性物质,具有杀毒抑菌和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2.2植物净化空气的优点

有效期长,多数植物对甲醛的吸收能持续到50日以后;不消耗能源,大多无特异性,具有比较全能的净化能力;无二次污染,能将吸收的污染物无害化或转化为自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美化环境,保证身心健康[13]。

2.3植物净化空气与其他方式相结合

单一的植物修复技术虽然在净化空气中具备良好的作用,但采取植物修复联合其他如开发吸附基质、光催化或者接种微生物会取得更好的效果[14]。近年来,光催化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为植物修复联合光催化技术去除室内空气中的甲醛等提供了可能性,将经过可见光敏化的光催化溶胶喷涂在植物的叶面上,可以与植物相结合共同净化空气。3 纳米TiO2联合植物协同净化空气

TiO2在20世纪早期就用于商业生产[15],如今其在植物上的应用也偏向商业化,因此可查文献不多,而是在商业应用和专利发明方面有较多体现。近年,国内在纳米TiO2应用于植物方面的研究较多,纳米TiO2联合植物协同净化空气很有研究价值。如前所述,纳米TiO2在太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催化作用,产生了电子和空穴,通过不断地电荷分离,完成了光能到电能的转化。这一过程类似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被称为“人工模拟光合作用”。31 实验表明,纳米TiO2能促进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增加,促进植物成长,协同植物净化空气。

3.1TiO2作用于植物的影响 3.1.1 TiO2防治植物病害

纳米TiO2光半导体材料是一种具有抗菌与环境净化功能的新型环境友好材料,探讨纳米TiO2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可以为设施园艺作物的病害防治和无公害生产开辟一条新途径。张萍等[16]以黄瓜为研究对象,在黄瓜霜霉病防治研究的栽培试验中发现,喷施纳米TiO2光半导体溶胶材料可以显著地降低黄瓜霜霉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减少叶片病斑数量与病斑面积。试验研究结果初步证实了其对黄瓜霜霉病害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以纳米TiO2光半导体溶胶材料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植物抗菌剂与保护剂的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3.1.2 TiO2促进植物光合作用

张萍等[17]还以黄瓜叶片为研究对象,研究了TiO2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叶片表面喷施纳米TiO2溶胶后,形成一层透明、连续、稳定的TiO2薄膜,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显著的促进功效,并且促进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不同TiO2浓度处理之间,当浓度大于0.6%时,净光合速率增幅缓慢,差异水平不显著。喷施TiO2处理后3h测定,光合速率呈现下降趋势,可能与植物本身的“午休”现象有关。另外,喷施TiO2后,蒸腾速率和根系活力也呈上升趋势。而MDA含量和电导率变化差异不显著,说明纳米TiO2光催化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对叶片细胞没有破坏作用,叶片细胞仍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基于纳米TiO2材料具有防治病害和促进光合作用等多方面的生物学效应,显示其在农业生产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1.3 TiO2促进植物成长

郭莉等[18]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TiO2粉体,通过XRD、BET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以豌豆为植物探针,研究了其对豌豆萌发及生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纳米TiO2对豌豆萌发及生长的影响与其粒径和投放量有关。粒径一定,当投放量分别在1-40和1-20g/L范围内时,纳米TiO2粒子可依次促进豌豆种子的吸水和幼苗 根系的生长,对豌豆的萌发和幼苗生长都具有促进作用,表现出了较高的生物活性;而当投放量超出对于范围,会产生抑制作用。

3.2TiO2 促进植物净化空气

刘艳丽等[19]采用观赏性植物马拉巴栗进行甲醛去除试验,试验过程中在放植物的箱子内壁及植物叶片上喷洒了1%的TiO2溶胶,证明了喷洒溶胶后,对植物净化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

3.2.1 TiO2对绿化植物净化空气的效应及抗逆性指标的影响

聂磊等[20]以蜘蛛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TiO2纳米材料对城市绿化植物净化污染空气效应及植物抗逆性生理指标的影响。样地位于广州市广园中路主干道两侧,空气污染严重,污染类型为尾气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铅等。结果表明,蜘蛛兰具备一定净化空气污染、改善道路空气质量的能力。在城市主干道旁恶劣的尾气污染环境下,蜘蛛兰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数值明显偏高,叶绿素含量偏低,说明植株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细胞膜的相对透性增加。丙二醛(MDA)含量与叶片抗逆性密切相关。

逆境加速了膜脂过氧化链式反应,使自由基增多,同时破坏了SOD等保护酶系统,于是积累许多,如丙二醛等有害的过氧化产物。而丙二醛含量越高,膜脂过氧化程度越强,植物衰老就越迅速。加上MDA本身对植物生长发育和细胞分裂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它与蛋白质结合引起蛋白质分子间的交联而形成交联物,可使细胞膜系统发生变形,从而引起膜透性变化,最后导致植物受害死亡。叶绿素作为光合色素,参与光合作用中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在植物光合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是反映植物光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环境因子的改变会引起叶绿体色素含量的变化,进而引起光合性能的改变。因此植株叶片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数值的偏高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偏低,使主干道旁的蜘蛛兰在外观上直接表现为叶色枯黄,长势较差,生长状况不良。TiO2溶胶纳米处理,对维持蜘蛛兰细胞膜结构、降低其膜通透性、保持叶绿素含量方面有较好效果,能有效降低叶片自由基的积累,有助于维持植株细胞结构的完整性。

最近,为了探讨纳米材料TiO2对空气污染胁迫下植物生理响应及环境效益的调节作用,聂磊又以海芋为实验材料[21],采用了相似的研究手段,研究了纳米材料TiO2对城市绿化植物的抗逆性、光合作用等生理指标及净化污染空气效应的影响。纳米TiO2溶胶处理对维持海芋叶片细胞膜结构、降低膜通透性、保持叶绿素含量方面有较好的效果,能有效降低叶片自由基的积累,有助于维持植株细胞结构的完整性。纳米TiO2溶胶处理还可以增强植物的根系活力,这与叶片细胞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增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是这三者共同的作用促进了植株吸收水分能力的提高。总体而言,0.4%的纳米TiO2溶胶处理后,对提高海芋在空气污染胁迫下的抗逆性、光合作用指标及净化污染空气的效应具有明显的作用。纳米TiO2溶胶对植物胁迫的调节可能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低浓度对植物具有保护作用,另一方面纳米TiO2在太阳光照射下光催化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当自由基的量超过机体抗氧化系统的清除能力时,自由基会直接攻击细胞膜系统,造成膜脂过氧化,使细胞膜透性增加。试验结果证明,0.2%、0.4%、0.8%浓度的纳米TiO2光半导体溶胶处理大棚海芋植株后,与对照海芋植株相比,叶片组织中MDA含量和膜渗透性变化不显著,说明喷施纳米TiO2溶胶后活性氧并未对细胞膜系统造成伤害,叶片细胞质膜仍然保持较高的稳定性。

3.2.2 TiO2在植物净化空气上的实际应用

如前所述,TiO2光催化净化空气技术比较成熟,而TiO2在植物净化空气上的应用并不光催化的重点,因此TiO2在植物上的研究偏向应用而不偏向科研。马建领发明了一种多功能纳米养生仿生植物的实用新型专利[22],植物本体的枝叶上涂覆了纳米光触媒,这种仿生植物既能模仿植物的外表,同时又能模仿生物的生命和内在功能,分解空气中的异味、有害气体,杀灭空气中得细菌、病毒,释放大量负氧离子,净化空气、改善环境,有益身体健康。聂磊发明了一种植物纳米复合材料净化空气污染的方法[23],该方法包括将稀土元素化合物掺杂的纳米TiO2溶胶涂抹在植物叶片上,将该植物放于需要空气净化的环境中,本发明所述的净化空气方法将光触媒与植物触媒融合的生物纳米材料结合应用,在强化空气污染净化功效显著,能为解决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提供一种节能环保、高效安全、先进可靠、成本低廉的解决方案。董南男等[24]发明了一种含有纳米二氧化钛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目前含二氧化钛纳米促进植物生长剂中纳米二氧化钛使用浓度低、吸收利用率低和附着力差的问题,可促进植物生长,用于农作物增收。另外,一些日本商业网站有较多关于光触媒加工观赏植物的产品。可见,在TiO2作用于植物净化空气方面的实际应用还是较多的。

3.2.3 TiO2作用于植物净化空气的难点及存在的问题

由以上研究可以得出,TiO2的添加量是其对植物净化空气效应影响的关键因素,不同的添加量可能会影响其促进效应,甚至会产生抑制作用,相关机理有待进一步分析。同时,纳米TiO2光触媒处理植物叶片后,可有效提高植物在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方面的能力,其原因是由于植物触媒与光触媒之间存在加成效应,还是纳米材料通过提高植株抗逆性而进一步发挥出植物的净化污染能力,或者是两者之间并无直接相关,而在各自发挥着自身的净污能力,其机理还有待通过进一步的探索和试验分析来解释。此外,TiO2可吸收的光谱范围也是一个影响TiO2光催化剂效率的重大因素,怎么提高催化效率,使其大幅度地促进植物净化空气是一个难点。然后,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还是纳米光触媒产品在生物安全方面的效应,尤其对植物安全性的影响,这方面的信息非常匮乏[25]。光触媒的使用可能会引起细胞膜和其他细胞结构或分子的改变,影响保护机制,有潜在的毒性[26-27]。所以,纳米材料TiO2在植物上的应用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但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问题都会逐渐被解决。4 结论

纳米TiO2光催化效应的应用较多,研究得比较成熟,广泛地应用于处理污水、净化空气、杀菌消毒等方面,是光催化研究的重点。可以看出在净化空气方面,TiO2光催化法和绿化植物净化法各有优势和缺点,而两者协同净化空气的效果相对好很多,虽然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其理论与方法还是一直在进步。在纳米材料TiO2处理下能有效提高植物在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减少空气含菌量。同时,纳米材料处理减轻污染空气下的植物叶片细胞质膜透性,降低膜脂过氧化水平,增加叶绿素含量,从而提高植物叶片抗逆性。环境污染是人类生存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而纳米科技是21世纪的主流技术之一,如何将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更好且安全地应用到植物生长,并辅助其净化污染空气中来,是纳米科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重点研究和发展方向。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在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上会发挥极大的作用,为人类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 Anindita Mondal,Ruma Basu,Sukhen Das,et al.Beneficial role of carbon nanotubes on mustard plant growth:an agricultural prospect[J].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2011,13(10):4519-4528.

[2] 李玲玲,崔海信,张萍.纳米TiO2光半导体溶胶对植物病原微生物的抗菌性能[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8):223-226.

[3] Remya Nair,Saino Hanna Varghese,Baiju G.Nair,et al.Nanoparticulate material delivery to plants[J].Plant Science,2010,179(3):154-163.

[4] M.Hussain,R.Ceccarelli,D.L.Marchisio,et al.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and photocatalytic application of novel TiO2 nanoparticles[J].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157(1):45-51.

[5] 张萍,崔海信,李玲玲.纳米TiO2半导体溶胶的光生物学效应[J] .无机材料学报,2008,23(1):55-60.

[6] Soonchul Kwon,Maohong Fan,Adrienne T.Cooper,et al.Photocatalytic Applications of Micro-and Nano-TiO2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J].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38(3):197-226.

[7] A.Strini,S.Cassese,L.Schiavi.Measurement of benzene,toluene,ethylbenzene and o-xylene gas phase photodegradation by titanium dioxide dispersed in cementitious materials using a mixed flow reactor[J].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2005,61(1-2):90-97. [8] J.-M.Herrmann,C.Duchamp,M.Karkmaz,et al.Environmental green chemistry as defined by photocatalysis[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7,146(3):624-629. [9] 吴平.植物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的净化能力研究进展[J].四川林业科技,2009,30(3):105-107.

[10] Virender K.Sharma,Ria A.Yngard,Yekaterina Lin.Silver nanoparticles:Green synthesis and their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J].Advances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09,145(1-2):83-96.

[11] Wan-Kuen Jo,Jong-Tae Kim.Application of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sis with nitrogen-doped or unmodified titanium dioxide for control of indoor-leve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9,164(1):360-366.

[12] 金荷仙,史琰,王雁.室内植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综述[J].林业科技开发,2008,22(5):14-18.

[13] 李静涛,潘百红,田英翠.室内植物净化空气的研究概述[J].北方园艺,2011(11):214-216. [14] 刘艳丽,陈能场,周建民,等.观赏植物净化室内空气中甲醛的研究进展[J].工业催化,2008,16(9):6-11.

[15] Geoffrey F.Grubb,Bhavik R.Bakshi.Energetic and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of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 [C].//Proc 16th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s and the Environment.Piscataway: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2008. [16] 张萍,崔海信,宋娜,等.纳米TiO2光半导体材料防治植物病害的初步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2):13-16.

[17] 张萍,崔海信,张志娟.纳米TiO2光半导体溶胶对植物光合机能的影响[J].中国农业通报,2008,24(8):230-233.

[18] 郭莉,王丹军,王晓涧,等.纳米TiO2对豌豆萌发及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352-5355.

[19] 刘艳丽,周建民,徐胜光,等.马拉巴栗净化室内空气中甲醛的研究[J].生态环境,2007,16(2):332-335.

[20] 聂磊,叶敏怡,代色平.纳米材料对蜘蛛兰及其环境效应的影响研究[J].广东园林,2009,31(4):19-21.

[21] 聂磊.二氧化钛纳米溶胶对空气污染胁迫下海芋生理特性及环境效应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8):1628-1633.

[22] 马建领.一种多功能纳米养生仿生植物.中国,201911359[P].2011-08-03. [23]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一种植物纳米复合材料净化空气污染的方法.中国,101623594[P].2010-01-13.

[24] 董南男.一种含有纳米二氧化钛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101785481[P].2010-07-28.

[25] Stephen J.Klaine,Pedro J.J.Alvarez,Graeme E.Batley,et al.Nanomaterials in the Environment:Behavior,Fate,Bioavailability,and Effects[J].Environment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2008,27(9):1825-1851.

[26] Manosij Ghosh,Maumita Bandyopadhyay,Anita Mukherjee.Genotoxicity of titanium dioxide(TiO2)nanoparticles

at

two

trophic

levels:Plant

and

human lymphocytes[J].Chemosphere,2010,81(10):1253-1262.

[27] Enrique Navarro,Anders Baun,Renata Behra,et al.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ecotoxicity of engineered nanoparticles to algae,plants,and fungi[J].Ecotoxicology,2008,17(5):372-386.

[综述论文点评] 这篇综述论文是在课题检索报告的基础上写成的,具有以下特点: 1)论文结构符合标准; 2)综述内容较全面; 3)文字表述较流畅;

4)在综和述的基础上,还有对相关领域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篇3:基于检索协议的元数据互操作研究

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DataaboutData),是描述数据的结构化数据,其作用体现在可以对数据对象的描述、整合、控制和选择上。目前,国内外不同领域存在多种元数据标准,诸如DC(DublinCore,都柏林核心数据集)、CDWA(Categoriesfor theDescriptionofWorksofArt)、VGA(CoreCategoriesforVisualResources)、FGDC(FederalGeographic DataCommittee)、GILS(GovernmentInformationLocatorService)、TEI(TextEncodingInitiative)、EAD(EncodingArchivalDescription)等。当用不同元数据格式进行资源描述、检索和利用时,就需要解决多种元数据格式间的释读、转换问题,以确保系统对用户的一致性服务,即实现元数据的互操作(Interoperability)。元数据可以作为不同系统之间的中间体实现异构的、分布式的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将这些信息系统整合成为统一的信息资源。但是,因为元数据存在的多样性,实现元数据间无障碍转换、提取和共享往往是个难题。所以,研究元数据的互操作、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是当前数字图书馆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目前,元数据互操作主要有3种类型:语义互操作、语法与结构互操作和协议互操作[1]。前二者互操作主要描述元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继而建立元数据互操作的原型和原则,属于逻辑层面的互操作。语义互操作实际上是为一种元数据的元素和修饰词在另一种元数据标准里找到相同功能的元素和修饰词,又可以称为元数据映射,是元数据互操作的主要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在语义匹配上的效率往往不高,会造成数据信息的损失,而且在每种元数据之间建立语义互操作关系或映射也不太现实。语法与结构互操作比语义互操作通用性更强,语法规定了元数据机器可读的编码规则,结构规定了元数据内容、句法和语义结构。解决语法、结构互操作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标准的资源描述框架,并利用它来描述所有元数据格式,各个应用系统只要能正确解析标准描述框架,就能解读相应的元数据格式,实现元数据的互操作。RDF/XML组合是目前结构、语法互操作的最佳方案,RDF(Resource DescriptionFramework,资源描述框架)是W 3C提出的用于描述Web资源的元数据标准,RDF采用XML作为交换和处理元数据的通用语法体系结构,可以满足多种元数据的描述需要,减少了创建元数据模式的工作量,而且保证了元数据的高度互操作性,但另一方面,为了保持充分的灵活性,RDF遵循着“越少规则越好”的语义网最小权利原则,仅仅提供了一个描述关系的通用模型,而对描述资源的属性集采用了与XML中的标签类似的策略,没有任何限制,这种灵活性赋予具体应用很大自由的同时,也允许不同用户使用同一名词说明不同的对象或使用不同的名词描述相同的对象的风险,因为这种语义上的含糊,同样会使得机器对语义的错误识别,这涉及具体领域的知识词汇集问题,RDF并没有在这方面给予指定,而是通过Ontology技术来解决。

协议互操作是通过定义一个公认的、彼此遵循的检索协议来实现的,此协议应该满足以下基本条件:本身具备互操作性,允许用户在协议范围内建立满足自己特殊需要的元数据格式。元数据协议互操作是一种在元数据逻辑层面互操作基础上技术层面的互操作,可操作性强,简单、灵活且易于遵循,理论上可以实现完全无损失的元数据互操作。OAI-PMH与Z39.50正是目前为解决元数据互操作的两个重要应用领域,以下试作详细地阐述和分析。

2 基于OAI-PMH检索协议的元数据互操作

2.1 OAI简述

1999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圣达菲市,由图书馆和信息资源委员会(CommitteeofLibrayandInformationResources,CLIR)和数字图书馆联盟(DigitalLibraryFederation,DLF)组织召开了以“电子出版物互操作”为主题的研讨会,与会人员首次提出了OAI设想,思路是使用一个公共的标准接口,存储电子文档的网络服务器通过这个接口来揭示自身电子文档的元数据,这些元数据可以被其它服务器读取和利用,这个接口就是OAI协议的雏形,也叫圣达菲协议。OAI协议当初只应用于电子出版资源之间的互操作,在现实需求推动下目前已可应用到任何数字资源的互操作。2001年1月,研发人员推出了OAI协议测试版,即OAI-PMH 1.0(OpenArchive Initiative-ProtocolMetadataHavesting);同年7月出了1.1版本。经过1年的试用,在2002年6月,又推出了OAI协议的正式版OAI-PMH 2.0。现在的OAI执行机构设在美国Cornell大学和LosAlamos国家实验室。

2.2 OAI-PMH技术框架

OAI-PMH协议框架定义了两种工作角色:数据提供者DP(DataProvider)、服务提供者SP(Service Provider)[2]。DP将其拥有的元数据用公共元数据格式表达,并通过OAI-PMH协议提供统一的标准化接口,向外部揭示自身的元数据,SP则通过OAI-PMH协议获取数据提供者的元数据,并以这些元数据为基础为用户提供进一步的信息增值服务,实现元数据的互操作,并可进一步解决跨库检索等问题

OAI协议要求数据提供者与服务提供者事先都要在注册服务器中进行注册。目的是要对数据提供者与服务提供者进行组织,更重要的是执行相关验证程序来确保所登记的数据提供者或服务提供者是否完全符合OAI协议的规定,确保数据提供者和服务提供者都遵守OAI协议规范框架。注册服务器除了提供注册界面,还提供查询界面,让服务提供者查找数据提供者,用户查找服务提供者,这类似Internet中的域名解析。

OAI-PMH的请求可以表达成HTTP请求形式,采用HTTP的GET和POST语句进行编码,所有请求都包含一个基础的URL地址,至少一个Key=Vaule形式的关键字参数。请求命令通过HTTP所使用的DP服务器向数据仓库传输变量与内容,由服务器程序根据变量及其内容进行处理,以XML形式返回结果。OAI-PMH提供6种基本命令:Identify、ListMetadataFormats、ListSets、GetRecord、ListRecord、ListIdentifiers,可以实现从服务提供者与数据提供者的数据查询、获取等交互。OAI协议工作的基本模型见图1。

OAI-PMH协议定义了以下7个最基本概念和定义[3]。

(1)收割器(Harvester):在服务提供者服务器端运行的负责从支持OAI-PMH的数据提供者收割元数据的程序。

(2)仓储(Repository):是通过网络可达的(accessible),能处理嵌入到HTTP中的OAI-PMH请求的服务器。

(3)条目(Item):在OAI中指可以在服务器端进行传输的仓储元数据的基本构成。

(4)唯一标志符(UniqueIdentifier):是从仓储中抽取一个条目的元数据时采用的关键字。

(5)记录(Recorder):是仓储应答OAI协议请求所返回的XML编码的字节流。这种请求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该仓储中一个条目(item)的元数据。

(6)集合(Set):是仓储将条目分组的一种可选结构。数据提供者使用集合的目的是为了让服务提供者有选择性地收割记录。

(7)选择性收割(SelectiveHarvesting):OAI-PMH协议允许在元数据获取过程中,收割服务器中某一部分满足要求的元数据记录。OAI协议设计了两个简单的选择标准来限制记录的获取,一种是基于时间戳(datastamps)的选择法,每个记录都有时间戳,时间戳中存储着该条记录生成、修改等操作的时间信息,可以只选择在某一时间范围内新生成或新修改的记录;一种是基于组(Set)的选择法,支持OAI的网络服务器可以按照主题生成若干个小组,各个小组的主题各不相同,依据每个元数据记录所描述的主题信息将记录划分到主题最接近的组里。每个小组里的元数据记录都有共同的主题,如一条元数据记录涉及到多个主题,可以将记录划分到多个小组内,这有点类似于文献主题法的思想[4]。

协议中还包含了流控制(Flow Control)机制和纠错机制。

2.3 元数据互操作的实现

2.3.1 元数据发布

鉴于世界上各类元数据标准纷杂而不统一,造成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异构,给元数据互操作造成了巨大的障碍,OAI规定数据提供方必须统一使用都柏林核心集(DC)元数据形式提供元数据,非都柏林核心集(DC)元数据在使用之前要先进行转换。元数据则是以记录的方式存储在支持OAI协议的网络服务器中,每条记录都对应一条完整的元数据信息。

2.3.2 元数据收割

服务提供者首先要在本地建立收割器程序,通过收割器向数据提供者发出请求,请求的命令嵌入到HTTP中,收割器接受从数据提供者返回的应答结果,数据提供者采用XML编码的形式返回结果。例1是arXiv.org服务器对服务提供前端服务器的GetRecord命令的响应代码,GetRecord命令要求根据指定的记录条目号和元数据格式,从仓储中得到某一记录[3,返回的代码基于XML形式。

例1:arXiv.org服务器响应代码。

OAI技术因为捆绑了HTTP、XML等当前Internet的主流技术,应用比较简单,而且具有较高的操作性和灵活性,因此受到普遍欢迎。目前,许多国内外主流跨库检索系统都已经支持OAI协议。如国外的NDLTD、NSDL、Metalib、Encompass、Webfeat等知名的跨库检索系统;国内中国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开发的跨库检索集成系统也提供了OAI连接器;CALIS的统一检索系统也支持OAI协议。由此可见,OAI协议已在元数据互操作和跨库检索中已得到普遍应用。

3 基于Z 39.50检索协议的元数据互操作

3.1 Z 39.50协议简述

Z39.50是“信息检索应用服务定义和协议规范”(InformationRetrivalApplicationServiceDefinitionandProtocolSpecification)的简称,最初由美国国会图书馆等机构开发。1988年以版本1称为ANSI国家标准,截至2001年已发布了4版,国家标准化组织(ISO)将其采纳为国际标准,标准号为ISO 23950。

Z39.50相对于OAI,其功能更加完善。Z39.50将异构系统的检索指令和结果通过一个公共的方式来表达,从而支持异构系统元数据的互操作。Z39.50协议能够表述抽象复杂的搜索,可以实现文件排序,更新数据库,查询的定义、控制和存储等功能。它的基本技术构架简单,但分支相对复杂。由于Z39.50面向复杂检索,主要支持M 2M操作、依赖特定的客户端/服务器以及它们与受主系统的绑定,采用Marc作为元数据标准,需要一对一的事先设定,而且本身并不能低成本地被识别和解析,这使其在通用领域、一般检索和P2P检索中的应用受到很大局限,难以成为一个公共的转换机制。因此,一般只有标引详细复杂、数据质量很高,对互操作要求也较高的系统才采用。

3.2 基于Z 39.5O协议的元数据互操作实现

Z39.5O协议是基于分布式的客户机/服务器(C/S)或者浏览器/服务器(B/S)体系结构定义的,客户机和服务器分别称为“源端(Origin)”和“目标端(Target)”。Z39.5O源端可以由Z39.50客户机(Zclient)或者是基于HTTP协议的Z39.50网关来实现。Z39.50客户机的方式需要事先安装专门的客户端软件,而采用Z39.50网关的方式则不需要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服务器上的Z39.50网关来获得服务[5]。

实现流程上,源端向目标端发出建立连接的请求,目标端做出回应,连接建立成功;源端发出检索请求,服务器端分析检索式,并从后台数据库中找到满足检索条件的元数据,将所有满足条件的元数据标识组成结果集,返回到源端;源端发出显示某个记录的内容的请求,并给定在结果集中的编号,服务器端找到对应的元数据,将其返回到源端;源端发出停止连接的请求,目标端做出回应,连接结束。Z39.50可以被看作是对一个数据库的更抽象的描述,它不涉及数据的具体结构、名称,也不考虑数据库的具体实现,与用户界面和服务器端数据库的管理也不相关,这种独立的逻辑结构,完全可以适用于网络环境下的元数据互操作。

Z39.50在通讯过程中提供的服务通过11个基本结构块表达,这些信息结构块被称为设施(Facilities)。这些设施包括:初始化、搜索、获取、删除结果集、浏览、排序、访问权限控制、账户与资源管理解释、扩展服务和终止。每一种设施分为一种或若干种服务。每一种服务都设置了源端与目标端之间特定类型的操作。Z39.50应用程序在实现其功能的过程中,根据需要选择这些服务[6]。图2是基于Z39.5O协议的元数据互操作实现基本模型。

目前,在Internet上存在着大量的Z39.50服务器,这些服务器连接着国内外许多大型图书馆的馆藏书目数据。用户只要采用一种基于Z39.50的检索软件就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同时对世界上多种含有Z39.50服务器的异构平台数据库进行查询、获取等操作,实现文献资源的开放共享。目前,应用Z39.50技术最多的是图书馆领域,包括公共书目查询、编目数据共享和馆际互借等。欧盟0NE项目加拿大的vCuc项目、东京工业大学电子图书馆和台湾“Z39.50数据库整合等系统”以及Calis等数字图书馆项目也都应用了Z39.50技术。但另一方面,Z39.50协议体系庞大、内容繁杂,配置难度较大,使其推广和应用受到很大限制,特别是近几年Z39.50技术未有重大突破,有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

总之,基于OAI-PMH和Z39.50二种检索协议的元数据互操作质量较好,效率较高,占据着元数据互操作方法体系里比较重要的地位,我们需要在充分研究、完善的基础上充分应用,为当前数字图书馆建设和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做好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毕强,朱亚玲.元数据标准及其互操作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0(5):666-670

[2]Hunter P,et al.Maia technical ideas of OAI-PMH.URL:http://www.oaforum.org/tutorial/,2008

[3]Lagoye C,et al.The 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protocal for metadata harvesting,URL:http://www.openarchives.org/OAI/openarchivesp-rotocol.html.2008

[4]张萍.OAI元数据获取协议.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26(6):560—562

[5]朱超.关于元数据互操作的探讨.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28(6):644—647,655

篇4:重视操作探索过程

一、通过操作,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知道什么是余数

我给孩子们每人发了10根小棒,让孩子们进行平均分。因为有上学期学过的整除的基础,学生能很快摆出平均分,并能说出相对应的除法算式。有每份是2的,有每份是5的,甚至还有每份是1的。我又给孩子们提出这次我们来分个每份是3的,你能摆出来么?学生们发现这次的平均分出了状况——最后剩的一根没有办法分了,我说那就再来每份分4根看看什么情况——又剩下不够分了。

孩子们发现,把一个数平均分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了以后有剩余的情况。在复习了除法各个数的名称以后,让孩子们给这个剩余的数也起个名字。于是,“余数”这个名字在孩子们的探索中得出来了。

二、通过操作,理解有余数的除法计算过程,能够写出和操作相对应的算式

孩子们喜欢动手摆一摆,我还要求孩子们不仅会动手摆,还要根据摆的情况写出正确的算式,比如9根小棒摆成了2、2、2、2、1,有少数孩子认为9根小棒分的是5份。但是,随即就有孩子说因为除法是平均分的,最后一个1它没有参加平均分,是平均分以后剩下的数,所以这样摆的小棒只能是9根小棒平均分成了4份,还多一根。算式就是9除以4等于2余1。把学生摆的小棒转换成正确的算式非常重要。

三、通过操作,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格式,能够知道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的道理

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格式,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经过寒假的较长时间的休息玩耍,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遗忘。这个需要多次的强化练习,反复训练,熟能生巧。

四、关注问题

1.学生操作和教师的板书结合,让学生更加看的清楚、降低难度。板书的每一次画图,每一个算式,都要精心排版,把最好的给孩子们,助他们学习一臂之力。

2.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相结合,培养手脑并用,发展思维。适当给孩子们思考的时间,想一想为什么,还有让孩子们進行小组或同桌讨论交流,共同分享自己的思考。

篇5:信息检索及应用1

2011305200618

设施1102

王哲

1.检索工具或数据库:华农大图书馆馆藏书目数据库 检索过程:开机-----进入winXP-----图书馆打开ie浏览器-----输入网址:Y29.80 主题:设施农业 索取号:S62/1216

摘要:

中图法分类:S62

〖馆藏信息〗

条码号 95395174 95395175 95395176 95395177 95395178 95395179 2.题名:设施农业在中国 作者:易中懿科学技术部 附加信息:

出版项: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国际标准书号:7-80233-101-3 馆藏地点 样展 流通 流通 流通 流通 流通

流通类型 中文图书 中文图书 中文图书 中文图书 中文图书 中文图书

状态 在馆 在馆 在馆 在馆 在馆 在馆

应还日期

卷册说明

页码:637页

价格:CNY80.00 主题:设施农业保护地栽培 索取号:S62/6054

摘要:

中图法分类:S62

〖馆藏信息〗

条码号 95434218 95434219 95434220 95434221 95434222 馆藏地点 样展 流通 流通 流通 流通

流通类型 中文图书 中文图书 中文图书 中文图书 中文图书

状态 在馆 在馆 在馆 在馆 在馆

应还日期

卷册说明

登录网上图书馆 注册账号

本人借阅史--输入起始年月---输入终止年月

〖读者借阅史信息〗

操作日期 操作时操作类型 馆藏地题名

索取号

条码号 间

2012.07:流通01.10 41:13 借出 2012.07:流通01.10 41:16 借出 2012.07:流通01.10 41:19 借出 2012.07:流通01.10 41:21 借出 2012.07:流通01.10 41:24 借出 2012.07:流通02.29 37:54 还回 2012.07:流通02.29 37:57 还回 2012.07:流通02.29 38:02 还回 2012.07:02.29 39:流通35 还回 2012.07:02.29 39:流通39 还回

无超期记载 点 流通 毕淑敏作品.5:话说生命

流通 惠特曼诗歌精选 流通 辛亥: 摇晃的中国 流通 民国的故事 流证照中国:1911-1949:特殊通 年代的纸上历史 流证照中国:1911-1949:特殊通 年代的纸上历史 流通 毕淑敏作品.5:话说生命 流通 辛亥: 摇晃的中国 流通 惠特曼诗歌精选 流通 民国的故事 I267/2238 95527161

I712.24/5026 95676405

K257.07/1267 95687827

K209/4444 95488723

K260.6/3880 95676829

K260.6/3880 95676829

I267/2238 95527161

K257.07/1267 95687827

I712.24/5026 95676405

K209/4444

篇6:信息检索与利用试题1答案

1、从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到三次文献,是文献从无序到有序、从无组织到系统化的过程。(×)

2、从文献检索的角度来看,一次文献是检索对象,二次文献是检索手段。(√)

3、题录、目录属于一次文献;期刊论文属于二次文献。(×)

4、综述和百科全书属于二次文献。(×)

5、在众多的信息源中,期刊是最重要的信息源。(×)

6、核心期刊是指经常使用的期刊。(×)

7、关键词和主题词都是表征文献实质性内容的词汇,前者是经过词表规范的,后者是未经词表规范的自由词。(×)

8、《中国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是由分类号(代码)和类名来揭示信息的主题概念。(×)

9、题录型的检索工具,其著录项目包括题目、作者、文献出处、文摘。(×)

10、一项发明创造要获得专利权必须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零次文献:未经正式发表或不宜公开或大范围内交流的比较原始的素材、底稿、手稿、书信、工作文稿、工程图纸、实验记录以及各种口头交流的知识、经验或意见论点等。

2.数字图书馆: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撑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它将文字、图像、语音、影像、软件和科学数据等信息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存储,以网络化方式进行连接,为用户提供实时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3.搜索引擎:是一种能够通过接受用户指令,并向用户提供符合其查询要求的信息资源或网址的系统。

4.专利文献:专利审批过程中产生的官方文件以及出版物的总称,是专利制度的产物。

三、问答题(共50分)

1、高校图书馆的作用。(8分)

答:(1)根据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收集各种文献信息,并且加工有序,为学校教学科学研究提供文献信息保障;

(2)根据教学、科研和课外阅读的需要,开展流通阅览、读者辅导工作;(3)开展参考咨询和文献信息服务工作.(4)开展信息检索与利用的教学与辅导工作等.2.信息检索和文献检索的区别。(10分)

答:信息检索和文献检索之间存在产生过程和归宿的不同.信息检索涉及方法论以及人们对情报活动的能动反应,最终结果是获得一种特别的信息----情报.而文献检索更多研究检索结果的形式,其最终结果仍然只是载体,这种检索存在的前提是载体与内容的不可分割性.这样,文献检索事实上已经将有可能获得的部分情报给抛弃了.3.文献信息的主要形式和各自特点有哪些?(12分)

答:(1)手抄型:指古旧文献和未经付印的手稿以及技术档案之类的资料。

(2)印刷型:以纸张为载体,通过包括铅印、石印、油印、胶印等方式得来的产品。此类文献历史悠久,收藏丰富、系统。

(3)缩微型:以感光材料为载体,利用摄影技术将手抄型或印刷型文献微缩而形成的文献资料,包括微缩胶卷、缩微平片、缩微胶套和幻灯片等。

(4)机读型:采用电子计算机和光电磁技术,通过编码和程序设计,把文字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读的语言,输入机器,存储于磁带、磁盘等载体。阅读时,由计算机按指令和存入的标识将存入的信息转换为文字或者图像输出。

(5)视听型:声像资料。通常以感光材料或磁性材料为载体,以光学感光或电磁转换为记录手段而产生的一种文献。4.简述提高检索效果的措施。(10分)(1)提高检索工具或者检索系统的编辑质量;(2)提高索引语言的专指性;(3)提高标引质量;(4)提高检索人员的业务水平.5.简述检索语言的作用。(10分)

(1)标引文献信息内容以及外表特征,保证不同标引人员表述文献的一致性;(2)对内容相同以及相关的文献信息加以集中或者揭示其相关性;(3)使文献信息的存储集中化、系统化、组织化,便于检索者按照一定的排列次序进行有序化检索;(4)便于将标引用语和检索用语进行相符性比较,保证不同检索人员表述相同文献内容的一致性,以及检索人员与标引人员对相同文献内容表述的一致性.(5)保证检索者在按不同需要检索文献时,都能获得最高查全率和查准率.1、文献的的类型有哪些?

答:文献的类型可以分为图书、期刊、研究报告、专利文献、科技报告、学位论文、会议文献、标准文献、科技档案、产品技术资料、政府出版物、报纸、声像资料、数字出版物、网络出版物。

2、中文期刊检索工具的特点有哪些? 答:中文期刊检索工具的特点有3个

一,服务方式多样化,主要有镜像网站和在线阅读两类服务,二,各中文明刊库都有自己的浏览器,只有正式登录的用户才有下载保存和浏览全文。

三,中文期刊库多用简单的二次检索,一般同时有简单检索和高级检索。

3、专利文献的含义及特点

答:专利文献的含义,它是专利制度的产物,是科学技术的宝库。它融技术、法律和经济信息于一体,是一种重要的科技文献。

专利文献的特点:一,娄量巨大,内容广博,二,内容新颖,报道迅速。三,内容详尽、具体。四,格式规范、语言严谨。

4、科技档案的概念、种类和特点

答:科技档案,是指在生产建设中和科技部门的技术活动中形成的,有一定工程对象的技术文件的总称。

它的种类有,科技研究档案、生产技术档案、基本建设档案、设备仪器档案和专门性科技档案。

它的特点分:专业技术性、成套性、现实性、复用性、保密性和种类类型多样性。

四、问答题:分析报刊的特点、分类以及主要作用。(14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1论文检索操作过程】相关文章:

过程管理论文04-20

阅读过程管理论文04-16

过程管理论文范文05-10

艺术鉴赏过程论文05-11

艺术创造过程论文05-11

科技论文投稿过程05-03

艺术鉴赏过程论文05-12

过程写作法论文05-12

论文指导过程记录06-09

随机过程课论文06-23

上一篇:鑫海金工实习报告下一篇:征收土地补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