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困惑与对策

2024-06-29

教师的困惑与对策(精选8篇)

篇1:教师的困惑与对策

试探民办学校教师的困惑与对策

巴东神农溪高中 王联荣 朱承敏 焦晓玲

一年一度的湖北省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协会年会又在江城落下了帷幕。如何打造一支民办教育精锐之“师”?怎样建设一支相对稳定适合民办学校特色的教师队伍?仍然是与会民办学校的董事长和校长们倍加关注且普遍头痛的话题。民办学校与教师的雇佣性、生源不足与质量差的劣根性、教师教学成功感的弱化性以及人际关系的松散性,直接危及着民办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笔者想以近六年的民办教育实践见闻入手,从民办学校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困惑入笔,与民办学校的举办者、管理者和研究者们共同交流稳定教师队伍的良策。

一、民办学校教师的五大困惑

1、归属忧虑困惑。随着国家一系列民办学校发展政策的出台和各级党委政府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新举措的出现,从沿海到内部,从东部到西部,吸引了一大批弄潮人跻身民办学校打造自己新天地的教师们。初来乍到,满目新奇,有工作热情,有强烈事业心,有显著工作业绩。可一旦沉浮于民办学校这条看似熟悉而又陌生的河流中,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诸多忧虑:在激烈的生源大战接连失败后学校怎么办?学校经营管理不善教师将怎么办?今后养老退休怎么办……尽管有《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日益健全的各级配套法规,来保障民办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但由于现行教育体制和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公办学校的自我保护功能逐步完善,特别是民办学校生源质量较差、举办者投资办学目的受限、教师生活条件相对落后,没有公办学校管理体制下教师相对可以依赖的归属感,使他们常常无法把在岗在职的民办学校视作自己的发展归宿,很难满足他们对前途向往和后顾之忧等方面的需求,心存短期意识,稍一烦躁就走人。

2、自身地位困惑。从民办学校的管理现实看,民办学校教师潜意识里认为董事长(或校长)执撑着“生杀”大权,决定了自身的“被雇佣”地位,容易滋生自卑感和被“炒鱿鱼”的危机意识。特别是他们的工作(服务)对象即民办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相对较差,学校教育教学基础设施有待完备。而学校举办者因受利益驱动,必视学生和家长是铁打的营盘,而教师是“流水的兵”,教师的优势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致一些学生及家长从骨子里形成一种优越感,从对教师的经济地位上看不起演化成对教师人格的轻

视。包括“八小时之外”、双休日和节假日,教师往往穷于应付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疲于应付学校事务性管理,苦于应付因受非正常因素影响的自身权益保护,好象随时处于“待命”状态,难得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洒脱时间和空间,但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争取相应的劳动报酬,只能埋头苦干,以致时常心力交瘁。或深思熟虑或一时性起,另寻“养爷处”的念头油然而生,义无反顾地寻找新的人生驿站。

3、工作压力困惑。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是生命线,安全事故是高压线,生源数量是起跑线。因此有人说“当一名优秀的民办学校教师更难!”此言有理!民办学校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当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而且要具备出色的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同家长的沟通能力,还要具有充沛旺盛的精力。民办学校的教学工作有人定论为“五分管,五分教”,特别不能一味埋怨学生基础差、不自觉、难管理等等,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个性特征去寻找相应学习方法,要在沟通中结合家长的需求去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要先家长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同时,加班加点补课,不能享有正常娱乐休息,是民办学校工作的一大特色。教师要豁达乐观,乐于奉献,注重摆正心态,学会调节,来释放工作压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民办学校自身特色,也才有自己立足的空间。工作压力往往让民办学校教师力不从心,无所适从,时常出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4、经济利益困惑。兴旺的民办学校之所以能让众多的教坛精英加盟,说句实在话,很大程度上是优越于公办学校的“薪金”收入让他们怦然心动。但随着近年来公办学校不断加薪,绩效工资逐步落实,使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教师之间的工资差距在渐缩小,尤其是公办学校的高福利待遇和综合长远利益优势的驱动,又不得不让已经稳定下来的民办学校教师再次权衡,大多选择“回头是岸”。同时,有的民办学校举办者和主管部门认为:民办学校教师工资比公办还要高,工作条件还要好,片面认为劳动程度还要轻,应该知足!至于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培训、医疗养老保险、奖励表彰等方面的支出,往往坚持能省则省,能节约就节约。殊不知,就是“蝇头小利”往往让老师们感到寒心,“节”丢了人心,“省”散了凝聚力,使之“身在曹营心在汉”。

5、人际关系困惑。民办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职员工大多是招聘合同用工,谁是老板?谁是老板心腹?大家心知肚明,揣摩领导心态投其所好,不乏存在施展非正当生存伎俩的土壤。古人有云:“最不幸者,为势家女作翁姑;最难处者,为富家女作师友。”民办学校的学生大多是来自殷实家庭,身染富家子弟不良习气,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家长的期望、社会的需求反差极大,为迎合家长的味口、为保住生源(即学校财源),对孩子的表现可能报喜不报忧,对个别“害群之马”

也只能绥靖怀柔。诸如此类,兼听者方可识得并留住“英才”,偏听者就会“炮制”人际关系纷繁复杂,有识之士只好愤而远去。

二、走出困惑的五大对策。

1、目标定位,激发事业心。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和管理者选聘教师时首要作出理性的选择是什么样的教师是学校最需要的教师,什么样的教师可以推动整个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以岗量才,因人适岗,还要适合教师个人发展,力促教师人力资源成本与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益成正比。为了寻求自身更大的发展来到民办学校的教师,大多能把民办学校的发展作为自己全新的事业为之奋斗,只要我们能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灿烂的明天,容易激发起教师的事业心。学校自身要做到办学方向正确,奋斗目标明确,用科学的制度和激励的措施,把领导的意图和学校决策变成教师的共识,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让教师与学校兴衰相依,荣辱与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放手使用干部和重用教师,在使用中发现优秀人才,把他们培养成为学校的骨干和教师群体的标兵;为他们创造自我发展的条件,满足他们贡献才智的愿望和成就事业的需求,要让教师感受到学校每一个成果凝聚着每一位教师辛勤汗水,每一步发展与每一位教师息息相关,激励教师想事业干事业成就事业,真正做到事业留人。

2、科学管理,激发上进心。民办学校教师为渴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竞争理念和民主意识犹为强烈。民办学校要把竞争机制、民主管理机制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积极引入教师管理工作中,提倡在竞争中共同前进,用制度来引导人,用纪律来教育人,用目标来激励人,实现以“事”为本的行政约束向以人为本的自我约束转变。注重把学校的发展内化为教职工认同的理想,把管理纪律内化为教职工自觉的行动,实现规章制度和教职工的理想、追求、情感的统一。管理者们要把教师当作发展事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尊重教职员工的知情权,增强其参与意识,提供参与的条件和机会,提高参与的能力、程度和水平,切实推动学校民主化进程。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直接关系到师资队伍的稳定,也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民办学校对教师的工作评价要以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不得以奖惩作为教师晋升、重用、加薪、评奖的唯一依据。学校领导还要及时对教师的成绩做出肯定,让他们经常处于满足感和光荣感中更好的工作。工作评价要立足帮助教师诊断自己专业素养的长短,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建立学习型学校,督促其自我学习或参加培训,扬长补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使他们获得更高层次的满足。如果民办学校的举办者或管理者能够用好“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原理,就能达到让教师与学校“共同成长”的目标,在学校得到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身得到了提高。通过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整合整体队伍的实力,最终带来教育教学与管理质量的不断提升。

3、环境和谐,激发愉悦感。为教师施展才能、发挥作用、学习深造提供宽松愉悦的环境是稳住教师的前提。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宜人的发展环境打造稳定教师队伍的重要因素。教师普遍追求自身的社会价值,特别注意社会公平。作为民办学校不仅要有高规格的教学设施和学生食宿场所,以吸引学生,还应不断改善教师办公、生活、住宿条件,包括满足业余爱好和休闲娱乐的设施,来稳住教师。领导身体力行,弘扬正气,树立典型,榜样带路,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让教师获得充分的心理平衡,倡导健康和谐、团结协作、融洽相处的校园人际关系,让学校的人际关系充满互敬互重,亲密无间的和谐气氛,使教师能心情舒畅地放手在学校里工作,把精力集中在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上。学校的举办者和管理者要创造适宜教师自我发展的环境,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为教职员工的教育培训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时间保障。为教师职称聘定、人事代理和继续教育包括再就业提供平台、创造机会、争取政策,让他们在“学校发展我发展”的引领下得到实惠。

4、以人为本,激发能动性。

民办学校的管理者不仅要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更应该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教育是“人培育人”的事业,学校的管理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人的发展”。人的活动实质上就是“需求-动机-激励-行为这一过程”的周而复始。这就是需要确立教师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围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来设计学校的管理框架,激励教师发挥自身的潜能,在自我不断超越中推动、实现学校的发展。情感激励是激励艺术的最高境界,民办学校的独特性容易导致教师个人对学校及同事间的情感淡薄,学校的举办者或管理者对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校长应作教师的“主心骨”,让学校成为教师情感的依托处和归属所。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关心他们;要与教师交流情感,让他们有说话的机会,有申诉的渠道,有发泄的地方;要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要允许教师犯错误,也允许他们改正错误,坚持情感留人。工作中多支持,生活上多关心,遇到困难时多帮助,主动做老师的贴心人,当教师的“保护神”,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大限度的激发老师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5、维护权益,激发积极性。

从管理学的期望理论来透析,民办学校要尽可能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和物

质需求,提高教师期望值,才能达到最佳的工作绩效。民办学校董事长或校长的利益与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应该是一致的。稳定教师特别是留住优秀教师,坚持待遇留人尤为重要,不仅要兑现招聘教师时的承诺,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奖励制度与福利政策,有条例,有规章,一切按章办事,不搞随意性;按照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鼓励好的优的,约束劣的差的,不搞平均分配;竭尽全力办理医疗养老保险,解决教师后顾之忧,为老师们排忧解难,积极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通过多管齐下,使教师感到领导对自己是看重的是关心的,有难可依,有优可靠,创设温馨环境,把集体的温暖送到每个教师及家属的心中。当他们的的权益得到了充分保障,当他们的需求得到相对满足后,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师队伍的整合力、战斗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走出民办教师的困惑,稳定教师队伍,是目前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旋律。事业留人是前提,情感留人基础,待遇留人是关键,管理留人是手段,环境留人是条件。稳住了教师就是贮备了学校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人才资源。稳住了队伍就为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人力保障。只要我们民办学校的办学者和管理者能按教育规律办学,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教师的事业心和上进心,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就能真正打造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符合民办学校自身特色的教师队伍,民办学校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篇2:教师的困惑与对策

参赛题目《教育改革中农村边远山区

小学教师的困惑与对策》

姓名:

学校名称百色市右江区龙川镇那银小学

联系电话:***

教育改革中农村边远山区小学教师的困惑与对策----------广西百色市右江区龙川镇那银小学

黄月兰

【摘 要】教育改革给农村边远山区的小学校带来可喜的变化,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种种困惑。困惑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师资力量的困惑。只有明确自己存在的困惑并寻找解开困惑的方法,才不会引领教师走向教育误区,才能保证教育改革顺利推进。

【关键词】教育改革农村小学教师困惑对策

众所周知,当前的教育正进行着一场盛况空前的改革,改革的势头正如浩荡春风吹拂着祖国的每一个角落。毫无例外,作为农村边远山区的小学校,我们欣喜地享受着改革带来的可喜变化,同时我们也忍受着改革带来的阵痛与困惑。阵痛与困惑就像绊脚石阻碍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困惑,如果不排除就会引领教师走向误区,给教育带来巨大损失。本人在农村边远山区从教20多年,对当前教师所面临的困惑深有体会。现就当前农村边远山区小学教师面临的困惑进行剖析,并发表自己肤浅的对策,愿与同感的同事们共勉。困惑一: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的困惑。

顺应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随之进行变革,于是教育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前的教育呈现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新的教育观念与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顺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措施,校本继续教育培训就是其中之一。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导向和有效的培训指导,大多教师征订的继续教育教材只是浏览浏览而已,甚至有的书躺在角

落里原封不动,于是面对众说纷纭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感到眼花缭乱,深感困惑,变成了无头苍蝇乱飞乱撞。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已经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又抓不着柄,盲目的效仿使我们的教师变成了邯郸学步。这种现象从教育的高度来说是致命的,既伤害了自己又耽误了人家子弟。试想:一个教师连路都不会走,又如何教学生走路?

对策:

1、改变旧的教育观念。

旧的教育观念是指以“应试教育”为核心形成的观念,“输灌”与“强制”是其基本特征,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它给社会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已达到非改不可的地步。作为教育直接实施者的教师必须对“应试教育”产生的负面效应作深刻的透析、反思并切实改变。教育观念的改变其实就是从“应试教育”观念到“素质教育”观念的改变。

2、确立新的教育观念。

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我们应确立下面的教育观念:①课程观的转变;②教学观的转变;③教师观的转变;④学生观的转变;⑤评价观的转变。

3、转变教师的角色和行为

4、转变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式。

本人认为抓住了以上四点,新的教育观念的内容也就明朗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就随之改变。然而,新的教育观念博大精深,教学手段教无定法,主要还是依靠教师不断地学习、领会、探讨。

困惑二:教学目标的困惑

谈到课堂教学,不少教师心存同感:天天讲素质教育,天天讲改变教学方法,拿着课本走进课堂该让学生学会什么真弄不清。说实话,这样的感触可不敢张扬出去,不然让那些教育领导和教育专家知道问题可就严重了。可是现实是回避不了的,问题的结症不解开,我们的教育就不能发展。结症的根源在于教学目标的困惑。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中就会无的放矢,形成“猴子下山”的教学方式,抛弃了小学阶段确立的“基础”地位,不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想到什么就教什么,其结果学生两手空空什么也学不到。

就小学而言,其教学总体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具有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学生个性并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简单地说就是教会孩子建立建全的人格。就传授文化知识而言,目标强调的是“基础”,就关注成长而言,目标强调的是“有个性”和“身心健康”。再说在《小学课程标准》中,对每个科目、每个年级的教学目标都确立清楚,只要我们认真学习、领会,课堂教学中就不会感到茫然。

对策:

1、认真学习、领会《小学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2、认真学习、探讨,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困惑三:师资的困惑。

办好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育改革的直接实施者,在教育改革中起决定性的力量。透视边远的农村小学,其教育改革举步维艰,收效甚微,探其原因很大程度归结于师资力量的薄弱。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师资缺乏,老龄化,缺少新生力量。

边远的农村小学,一个教学点一个教师担任着二至三级复式教学的现象被视为理所当然,一个村校一至六年级六个班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亦称不足为奇。沉重的课程负担使教师们抽不出时间进行教学研究与业务进修。再者教师老龄化相当严重,开拓进取之心全无,只余保守工资之力。再加上级很少吸收新生力量加入教师队伍,这使得边远的农村小学连正常的教学秩序都无法进行,又哪来的教育教学改革余地?

2、教师责任心不强,得过且过。

俗话说:“山高皇帝远”。边远的农村小学对上级施加的压力较小,导致有的教师不思开拓进取,责任心不强,我行我素,工作得过且过,有的甚至把家务看得比工作重要。

对策:

1、希望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师资的缺乏进行合理调配。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修炼,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榜样,发扬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的创业精神,为师一任,造福一方。

3、开拓进取,认真钻研业务知识,进行在职继续教育学习。总之,教育改革是一项浩大工程,任重而道远。改革过程中教师存在种种困惑是很正常的,存在困惑并不是坏事,因为有了困惑我们才会寻找解开困惑的钥匙,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教育改革才能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王呈祥〃奠基中国——教师的爱与责任

篇3:教师“二次成长”的困惑与对策

上述观点引发了我的反思。为什么过去我在工作上也任劳任怨, 虽学名家、仿大师, 但是终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上课——下课——批作业”, 只是像一台工作的机器一样整天忙忙碌碌, 结果只是习惯当教参的“搬运工”、教材的“肢解者”、教法的“克隆人”、管理的“代言人”。造成这些现象的客观因素固然很多, 但是恐怕与我不重视理论、甚至敌视理论的主观因素更有关。这说明我正遇到第二次专业成长的瓶颈。我总认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已做出一些成绩, 而这些成绩是从大量的教学经验中积累而来的, 只是凭经验教学。当然, 这些教学经验对我的第一次专业成长是有效的, 但对二次专业成长则效果不大, 有时甚至无效。

从这几年我个人专业二次成长的经历看 (如左下表) , 读书思考是二次成长的必经之路, 课例研讨是二次成长最有效的途径, 课题研究是实现教师专业突破的的重要方式, 论著撰写是教师专业生涯的重要台阶。[2]但是, 贯穿其中主线, 也是二次成长的最常规的方式就是教学反思。

现在我终于懂得:一个缺乏教学反思的教师会成为一个被动、消极执行命令的教育者, 而这样的教育者注定成不了一个好的教育者。为此, 教师只有坚持系统反思, 才能将自己零散的教育教学经验理性化, 才能从简单走向成熟, 从杂乱走向明晰, 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一、培养反思意识的素养

过去, 我一直坚持“没有教学经验怎么懂教学”的观点, 认为“教育理论就是纸上谈兵”。这种漠视教育理论的作用的观点, 实际上是一种封闭性的孤芳自赏。

其实, 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常变的, 教育的环境是常变的, 教育的任务也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如果教师坚守一种固定化、模式化的教育教学经验, 就会收效甚微。因此, 教师要打破教育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一要返回思考:追求根本, 寻找本源;二要反向思考:批判质疑, 把握本质;三要反复思考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实施, 螺旋上升, 树立“学习即需要”“教学即研究”“活动即载体”“成长即成果”的专业成长理念。边教学, 边思考, 边研究, 边实践, 边归纳, 边升华, 促使教师对日常教育生活案例、叙事、日志、课件、评课、反思记录等实践经验及时总结与优化, 不断探寻教育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合, 并将此作为一种高度自觉和自主的自我专业研修行为、一种积极的精神活动、一种高层次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二、培养反思定位的素养

当前, 课例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中最有效的行动研究方式之一。为此, 教师要主动参加课例研究活动:“思目标——这节课究竟要干什么”;“思教材——课堂需要怎样的教材”;“思环节——哪些是课堂必备的环节”;“思学生——学生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思细节——该提什么问题, 如何反馈”, 自主搭建“新教师——师徒研修”“成熟教师——反思研修”“成功教师——知识共享”等成长活动链, 并参与新教师实习型学习场、骨干教师研讨型学习场、名教师展示型学习场的研讨, 学会“行动——反思——再行动——再反思”的系统循环研究;在课改沙龙、课例探讨、同课异构、课堂开放周、优质课比赛、巡回示教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中, 坚持“三说”:“照着说”, 即教学经验阐释了哪些问题, 如何为其提供经验支撑;“接着说”, 即教学经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什么新方法或怎样的新视野;“重新说”, 即教学经验有可能指向什么新的问题, 用一种怎样新的理论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三、培养反思转化的素养

当前, 教育理论可分为相互联系的三大类:一是“经验性理论”, 即讲做法, 可操作, 重实践, 理论隐藏在其中, 理论成分较弱, 实践成分较强;二是“建构性理论”, 有假设, 有模式, 重过程, 有一定理论根据, 同时又接近实践, 有操作性;三是“原理性理论”, 有原理, 有推论, 重演绎, 有一定的经验基础, 但强调建立体系。教师尤其要学会对“原理性理论”“建构性理论”的反思与思考:一是坚持经验自诊定向, 学会经验剥离与优化;二是善于把握经验的理论定向, 学会原理引领;三是突出坚持经验的论证定向, 学会去粗存精。这样, 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转化为“经验性理论”, 将原理和模式渗透其中, 突出“教学经验”与“操作方法”, 打造专业成长的教与研、思与写的共同体。

四、培养反思行动的素养

教师教育研究要落地生根, 教师必须自主进入一种研究的状态, 其中教育叙事无疑是对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表达方式的一种补充。教师要善于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 通过教育叙事, 把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 以及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 这就是教学智慧。这种教学反思成果表达主要采用叙述的方式:“教学设计→教师执教→倾听评价→教学反思→修订策略→再施教学→撰写报告→形成教学课例”, 与极其规范的学术论文相比, 这更容易让教师掌握。

为此, 教师一要选好行动研究基点:将“草根研究”作为一种策略性研究;二要突出行动研究重点:视“问例教学”作为一种诊断性研究;三要强化行动研究亮点:把“微型课题”作为一种比较性研究;四要抓住行动研究热点:选“反思随笔”作为一种反思性研究。[3]从而学会从教育案例、成功的教学方法、教学中的失误、教学中的感悟等教育实践活动中去发现论题、发掘论题, 并提出假设、反驳假设、产生新的问题, 不断修正已有的解释, 形成新的见解, 从而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实现教师在备课反思中得到“磨炼”, 在授课反思中得到“快乐”, 在课后反思中得到“解惑”, 在研究反馈中得到“提升”。

五、培养反思写作的素养

一篇优秀的教学反思教科研论文, 离不开文章构思的“新”与“巧”。首先,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观察和体验, 从熟悉的事件里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写过的内容, 力求以新的形式写出新的思想、新的境界。其次, 教师要突出“巧”, 即对教科研文章巧妙构思, 如何开头, 如何结尾, 如何过渡, 哪些先写, 哪些后写, 哪些详写, 哪些略写……都要有—个通盘的考虑。为此, 教师在平时的反思写作时, 当内心产生一个观点或者有些感悟时, 应去找些相关的教科研论文看看, 从中找到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或拓展思路、或加深感悟、或启发布局、或巧立标题, 学习和研究作者在写作上所运用的一些技巧。其次, 教师要重视标题选择。一般论文一级标题用短语, 二级和三级标题用句子, 由此再拟定文章内容之间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并斟酌修改。这样写出的反思教学论文就能达到“精雕言辞, 细琢文路”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海林.教师二次成长论——卓越型教师的成长规律与成长方式[EB/OL].http://wangxiaojian.blog.hexun.com/40589117_d.html.

[2]万伟.骨干教师二次成长中的五大转折——由一次暑期教师培训想到的[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0, (2) .

篇4:课改中教师的心理困惑与对策

1.调整师生关系引发的不适感

我国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以“师道尊严”为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知识传承方面,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因而师生关系是一种单向性的“我主你客”“我说你听”式的服从关系。在伦理道德方面,传统的观念置教师于“道德说教者”的绝对尊严的地位,因而认为教师是无可置疑的“长者”,学生是理所当然的“弟子”,师生关系成了单一性的“老对幼”“长辈对晚辈”的说教关系。新课改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和谐为特征,在上述两个领域中师生关系均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在知识接受领域,师生之间不再是单向性的“我主你客”“我说你听”,而是平等的对话伙伴和合作者。在伦理道德领域,教师须从“长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走到学生中去,走到公共舆论的中心。因而,教师的行为不再简单地等同于教育行为,他们必须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教育性。应该说,有效地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其出发点是积极的,也带有很强的针对性。但面对这些变化,教师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心理适应过程。

2.“两手准备”的茫然感

我国新一轮课改的目标是要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转变,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种转变是全方位的系统变革,不仅要在教育思想观念层面上实现转轨,而且在系统构建和实践操作层面上同样要实现转轨。但从当前的改革实践看,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诸多环节还没有很好地实现相互配套和互为保障,新的考试制度和督导评估体系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因此,许多学校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方面轰轰烈烈地开展新课改,另一方面却在扎扎实实地抓应试。正如一些校长所说的那样:“我们不得不有两手准备。”不久前,有报道南京课改轰轰烈烈,高考凄凄惨惨,有人认为是课改影响到了高考成绩。最近又有报道南京出台政策:学生每周六天上课,给教师的感触是非常复杂的。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教师不知是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尽快地做好角色的转变,还是要固守原有的应试技巧来应付沉重的升学压力,无所适从的茫然感由此产生。

3.提高自身素质的焦虑感

新课改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在知识结构上,从原来只要求会处理局部知识到处理学科内的综合知识,发展到要求会处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在思维方式上,从继承接受知识,到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习惯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能力上,从模仿他人进行教学,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发展成为具有驾驭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从使用传统的书本、黑板、教鞭等进行教学,到掌握使用投影仪、幻灯、录音机等基本电教手段,发展成为能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等等。参照这些标准和要求,许多教师感到自身的素质与之相差甚远,似乎高不可攀。因此,不少教师深切地感受到由于自身素质的缺失将难于适应改革的要求,遂有“跟不上形势之感”,并由此而产生无助感、焦虑感。

4.否定自我的痛苦感

新课改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都要有根本性的转变,对于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挑战和超越。面对这种变革,年轻的教师由于在教育教学经验和观念上还没有定型,适应尚容易些;年纪稍大一点的教师要发生这种角色转变,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成就感强的优秀教师,他们原本依靠自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要他们否定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放弃他们认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法宝”,将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这种痛苦的情绪如果没能得到有效地调适,极易产生对改革信念的动摇,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心理压力能成为人们活动的动力,对活动起激励作用,但压力过大会引起有机体过度的情绪紧张,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引发一系列的身心疾病。因此,教师如何克服心理困惑,适应课改需要是十分重要的。

1.更新观念,实现角色转变

课程的成败系于教师,教师能否适应课改的需要关键在于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主要体现在如何从应试教育的羁绊中解脱出来,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既体现出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它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发展;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要求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致力于培养人的适应与创造相统一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特别是要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使自己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教学方法等都有一个彻底的转变,认真研究现代社会条件下中学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并付诸实践,在课改实施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

2.加强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进入21世纪,知识发展的一个明显的重要趋势就是知识的一体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走向高度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发展速度将越来越快。目前,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现状很难跟上这一趋势。占大多数的中青年教师几乎全是应试教育强化出来的产品,在文化修养方面普遍存在着先天不足。一名合格的教师不应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传授者,也不应是固守一门学科的狭隘的专业人士,而应成为具有丰富知识的人才,科学、技术、哲学、宗教、艺术等学科都要涉猎,明白一二。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思考课改问题,在教学中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3.教研结合,提高教学水平

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是推进课改的必要手段。目前,中学教学方法的改革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探索和创造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流派,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推动了教学改革的发展。课改明确要求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我设疑,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出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多维的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篇5:副科教师班主任面对困惑的对策

实践中分析:造成副科教师作为班主任所面对的困惑与压力的原因主要有: ① 社会急功近利、浮躁的大环境下,副科教师自身价值无法有效体现,从而造成其作为班主任的个人威信、自身魅力难以被学生、家长接受。② 课程设置的变化,使副科教师班主任工作缺乏连续性。

③ 中考压力下,学校从成绩角度出发有班主任“主科”化的倾向。这使得副科教师成为班主任的机率大为减少。

④ 副科教师作为班主任对班级成绩、学生上课状态的把握,非课堂时间的利用,中考冲刺的促进等方面有自己不利的因素。

⑤ 由于以上四点,使得副科教师班主任心理状态极易受到影响,容易产生焦虑、不自信等不良心理状态,这是副科教师班主任困惑的主要表现。

在对班主任工作“主科”化的现实下,副科教师班主任的工作难度在增大。与此同时,副科教师班主任所面临的各方面的压力与置疑也越来越大。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赢得学校、家长和学生的信任与支持,是每一个副科教师班主任必须思考的问题。副科教师班主任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副科教师班主任能否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以及学生、家长对成绩、升学的需求。副科教师班主任始终不能忽视班级成绩对自己工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初一可能不是很大,但是随着学生升入更高的年级,学生与家长会越来越看重班主任对班级成绩的促进与引导的能力。而这时,副科教师班主任将面临巨大的困难。因此,信任与成绩是问题的核心。下面将从这个角度浅谈副科教师班主任面对困惑将如何应对。策略一:取得信任

副科教师班主任必须取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必须建立自己在学生与家长心目中的威信。作为一名教师,其魅力与威信主要体现在授课过程中。因此,一名副科教师班主任的成功,是建立在其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之上的。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充分展现本学科知识魅力和个人教学魅力,同时还要考虑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授课策略,争取在课堂上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使他们爱上自己所教的科目,进而接受这个班主任。班主任工作的成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副科教师班主任要想取得家长的信任,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建立与家长的联系,(比如:电话交谈、信件、面谈、短信、电子邮件等)在联系中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把握学生学校表现以外更为真实的情况,是促进学生成绩提高,全面发展的前提。通过多种途径地与家长沟通,可以让家长感到班主任对其孩子的重视,更为重要的是让家长感到班主任对工作的负责,从而得到家长对自己的信任。操作案例:在取得学生、家长信任方面我有个较成功的案例。

在期中考试结束后,我召开了一次学生家长、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座谈会。同一类型的几个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一起参加。一般情况下,孩子是很反感家长会的,总认为老师会在会上向家长大肆告状。因此,刚开始这些孩子对这个座谈会是很反感的,而家长也对此心有顾虑。随着座谈会的进行,老师、家长、孩子逐渐开诚布公地讲出自己的看法,达成了共同的认识,增进了各自的了解。可以说,这次座谈会是一次成功地情感交流会,会后家长和孩子更加认同了班主任的工作,增进了对班主任的信任。策略二:寻求帮助

1、寻求主科老师的帮助:副科老师班主任在实际带班过程中,必须学会寻求各方帮助。这其中,最关键地是寻求主科老师的帮助。班主任的角色之一是协调者,协调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以及任课教师间的关系。一个成功的班级体是与任课教师团队的和谐与努力分不开的。因此,作为副科班主任,要有一种为主科教师服务的意识,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喜欢主科老师。

寻求家长的帮助:家长+学生+学校,是等于

3、大于

3、还是小于3,这确实是个问题。没有家长的帮助,学校教育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的。而作为一名副科老师班主任,就更应该学会寻求家长的帮助。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制定不同教育策略,并且要实施这些教育策略,是班级建设必不可少的。向家长准确地反映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并在家长的帮助下落实这些要求,会对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

寻求学生的帮助:在一个班级中,我认为学生也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如何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引导学生协助班主任进行管理,体现一名班主任的智慧与功力。作为一名副科教师班主任,如何把握学生的作业、上课等状况是很重要的。而寻求学生的帮助就成为了一条捷径。充分相信班委,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你就会得到学生的帮助。策略三:数字分析,掌握情况

副科教师班主任最大的挑战是班级成绩。作为班主任,副科教师班主任无法在主科上给予本班学生更多的帮助。因此要想提高本班成绩,副科教师班主任就必须在班级学习气氛的营造上,学习环节的把握上,成绩状况的把握上下足功夫。要多询问(问教师、问学生、问家长)、多看(看学生行为习惯、学习状态)多听(多听课)。同时做好数据整理工作,分析每一次考试,把握学生整体学习成绩。通过数据分析,我可以对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了如指掌。他的优势科目和劣势科目,他的学习状态的波动,他的位置等都一目了然。同时,还可以建立班级成绩数据库、班级与其他班级初级对比表等,把每一次考试都当成中考,像分析中考那样分析每一次考试。这样,学生才能有动力、有目标,才能在实际的学习中重视每一次考试,从而提高自己。

总结

副科教师是可以成为一名成功的班主任的。虽然社会的变迁、学科的调整、家长与学生的期望、学校的安排给副科教师作为班主任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只要你把教育当成一份事业,只要你真的热爱你的学生,只要你把自己的学科魅力充分显现,只要你怀着一颗负责任的心,那么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碍一名副科教师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篇6:新教师的困惑与收获

----XXX 初入XXX学校时,还记得X校长进行新教师培训中,问过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选择陶XXX学校?”很清楚的记得当时我的回答是“

1、希望大学时所学的专业能够派上用场。

2、XXX的飞速发展吸引着我。

3、希望有一个发展自己、提升专业技能知识的广阔平台„„”

以前在初中时,总是觉得所教学科不能与专业对口是一大遗憾,总觉得生活太过于安逸,缺少一些挑战。来到XXX,最大的收获就是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学不完的新知识,做不完的学生工作,备不完的课„„

记得去年刚来学校时,就有幸担任了班主任一职,接了两门计算机专业课程,其中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全然陌生的一门学科,当时看到教材的我便傻在那里,瞬间才明白,原来大学的我学的东西是那么的少,少的让我觉得那几年似乎什么都没学一样。这就注定了我接下来的日子,每天除了要处理好班级事务外,还得不停的学习,学习,学习„„对于全然陌生的理论知识和一无所知的实践操作,我通过向X老师、X老师、X老师、X老师,X老师,甚至是当时管理机房的“小孩子”X老师来了解熟悉知识点。所以第一个收获便是收获了很多个很好的“师父”。

第二个收获便是,感受到这里浓厚的人情味。虽然平日工作很累,但是同事间的关系很是融洽,学校或是科室也会组织一些活动来丰富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当遇到困难时,办公室的前辈总是会手把手的教我怎么做,这让我少走了好多弯路。同样,这里的学生,不管是在楼梯间还是在学校外,见到老师,总是热情地道上一句 “老师好!”

第三个收获当然是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平日众多师父的提点,和网络的学习,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很大的扩充,在授课技巧方面也得到改善。

要提到来XXX学校的困惑,其实也还是有蛮多的。比如说,我所在的XX部,平日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向更高级的学府输送人才,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以什么为中心?究竟是考试的分数,还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是综合素质?

再比如,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心中一片茫然。参加工作的前6年,在初中一直教授的学科是英语,并且评上了初中英语的一级教师。来这突然转换成计算机应用,那计算机又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等,我究竟要发展成哪一种类型的教师呢?

还有,对于我们的编制的去向也是一个困惑。

篇7: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杭州绿城育华小学陈贤彬

十月中旬,有幸到上海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新思路作文教学研讨会,近距离走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江苏吴江的薛法根老师的《素描作文》;杭州拱墅区张祖庆老师的《图片作文》;河南濮阳的武凤霞老师的《活动作文》;南京的孙双金老师的《观察作文》;上海的贾志敏老师上的《想象作文》;杭州的王崧舟老师《诗意作文》。回来之后,结合之前语文教研组做的一个调查:在常态作文教学中,你会遇到那些困惑?针对老师存在的主要的困惑,回顾我这次听课的内容,在专家的课堂实录和讲座中向大家举例、截取,做一个如实陈述。

第一类困惑:

1、如何在作文指导中创设相关的情境,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

2、怎样创设学生的生活情境?如何解决学生思路狭窄,无话可话的问题。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的主编李振村老师在总评中所讲的话中有一句这样说道的:作文课要营造一个故事场,我们要把作文课变成一个故事,让学生在这个故事场中留下情感。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习作氛围,给学生创造一个想说、愿说、敢说、有的可说的场景,引领着学生在愉悦的心境和浓郁的情趣中进行作文训练,就像在说故事、讲故事、谈故事一样。

比如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素描作文课本课,开始,通过提问:桌子上放着什么?学生回答:水和沙子。老师觉得学生的表达不清,老师就引导学生说清楚,是一杯水还是一满杯水?于是薛老师设计的围绕着水和沙子的故事场就要开始了,薛老师围绕着杯子里的水、沙子、石子这三个事物,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小实验,第一个实验:把石头放入盛有水的杯子,水溢出。

2、把两块石头放在盛满沙子的杯子里。

3、先把石子放在空杯子里,再把沙子倒入装满石子的杯子里,最后再把水倒入。

学生们也在老师创设的这一个个的情景中进行观察、交流、探讨、思考、再加上薛老师充满智慧、睿智的引导和个性化的点评让学生感受到薛老师课堂的民主、有趣调动了学生说话的乐趣,使学生在这个故事场中尽情抒发着自己的感受。

王菘舟老师的“诗意作文”,是一节虚拟的亲情测试课。王老师先让学生写下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最爱的五个人,然后一步一步让学生划去一个,直至全部划去。而在每划去一个时,特别注重心灵感受的交流,通过王老师激情性的语言诱导,使学生在这虚拟的世界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挣扎,去努力,把自己完全融于这个爱的抉择的世界中,也正是因为创设了这样一个亲情抉择的意境,才让学生有话可言表,有情要表达,有一种非写不可的创作的欲望。

张祖庆老师的图片作文是单幅看图作文,是我们教材中的单元习作,“在温哥华街头,一群鸭子过马路”,是我常态作文中可借鉴的。首先,张老师出示几张有关杭州西湖野鸭子的新闻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出示温哥华鸭子过马路的图片,围绕这幅图片猜想可能发生的故事等环节的设计,正是李振村所说的作文课要营造一个故事场这一说法的真实体现。

这种故事场或生活情境,生活体验也可在课前做好准备,如在写人物时,事先对人物进行接触采访;在动物时,事先饲养观察,写观察日记等,习作教学进行“前作文”指导。

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指出,习作教学应从“前作文”开始,要教会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本领,如:四上第四组习作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具体地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习作前一个月布置了这样三项任务:

1、观察体验,根据家庭情况和个人学好,选择合适的小动物来饲养。

2、写观察日记:把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饲养期间发生的故事记录下来。

3、交流,与同伴交流饲养体会。这样进行“前作文”指导,故事场的吸引更大,学生应该有话可说,而且各有各的体会。

第二类困惑:

1、要不要写法指导,需不需要范文„„

2、进行写法指导,学生会不会停留在固定的作文套路里拔不出来;过细的指导,会写出千篇一律的作文;写作方法可以无痕渗透吗?

首先思考:吴忠豪教授在《国际视野下的小学习作教学改革》中指出的问题——作文目标的两种价值取向:是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以实用文体写作为主,还是以文学创作为目标。或者说是我们培养的是今后走上社会的实用人才还是以文学创作为主的作家。

接着吴忠豪教授指出:“新思路作文要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方法与策略。”作文还是有法可依,有径可寻的,让学生掌握一点写作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薛老师的素描作文告诉学生“写好作文要用好四个宝贝:用眼睛观察,也就是眼力观察力;会听听力:动脑想思考力;还有就是自己做自己的老师学会修改,修改能力”。

孙双金老师在作文讲评课上同桌互相修改环节,要求学生画出同桌的好句子,并说出理由,当学生充分谈完后,老师总是不失时机的准确的概括性的做一个小结,告诉学生,这个同学这样写的好处以及他所使用的写作的方法,比如:有个学生认为同桌引用的贝多芬的名言他很喜欢,觉得特好。孙老师也及时的给与了这样的评价,引用贝多芬的话恰当,用得贴切,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引用名人名言使文章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这一方法可用。还用这个学生的用词准确,这是一种联想,这是一种排比,如果增加一些描写就更好了等等,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与技巧的渗透。

王崧舟老师的诗意作文课中讲到作文的奥秘不再写,在于听,文章要有祥有略,当学生讲到划去亲人的名子时我手中的笔在摇晃,手中的笔好像变成了一把刀子时,老师点评这是一种侧面描写,通过描写笔来衬托自己害怕、痛苦、悲痛的感情。

张祖庆老师引导学生可以常规写法,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写故事。也可以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以第一人称来写(巡警、鸭妈妈、落水小鸭),出示两篇范文:第一篇:鸭子妈妈的角度:《累并快乐着》;第二篇:鸭子的角度来写:《有妈的鸭子像块宝》,看完说说异同,最后学生再分工:有写鸭子妈妈的、有写鸭子一的、有写落水鸭子的、还有写巡警的,这样分角度,分角色进行写作,写出来的作文不会是千篇一律的。

还有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中指出,他有八大写法训练要点,在办300多期的《评价周刊》时逐一落实。

第三类困惑:

1、怎样引导学生把单幅画的内容写丰富?

2、看图作文如何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我这里重现张祖庆老师的《看图作文》过程,应该会有所收获。

一、出示杭州西湖野鸭图。

在出示单幅图(温哥华街头鸭子妈妈带领小鸭子过马路图)之前,先出示系列杭州西湖上的鸭子妈妈和鸭孩子的图片。引导说话,创设故事场。

二、出示温哥华街头鸭子妈妈带领小鸭子过马路图 引导学生思考:记者就拍这一幅图片,还会拍什么图片?

三、出示自制卡通图。

1、A、鸭子郊游图。B、鸭子落入下水道。C、鸭子妈妈向巡警求救。D、一个下水道图。E、鸭子得救了。

2、思考,哪一幅图最有趣。生:鸭子向巡警求救。

3、如果你是鸭子,你会怎样向鸭子求救。

4、学生表演,三只小鸭子和老师。学生思考如何表演。老师和同学到幕后准备。

5、师生表演,在你们的脑子当中,求救会是怎样的版本?

6、继续看,哪一幅图最有趣。

生:救的过程最有趣(些图末画出,就只有一个下水道的

7、展开头脑风暴。巡警是怎样艰难营救?巡警想出了什么办法营救鸭子?营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后来是样克服困难营救成功的?

8、还有哪一张是最有趣?

师:最后一幅也最有趣,蕴藏着很多道理。

张老师把一幅展开,变成多个画面,把最关键的一幅画空缺,充分让学生想象,这样学生写出来作文各有精彩,不会千篇一律。

这次研讨会给我一大感受:文章不厌百回改。

如: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革命》中指出:“多改”强于“多写”,他的学生为了能上班级的《评价周刊》,周一晨读时间,学生互改作文,初选录用到终改录用之间的修改要经过几次修改,输入电脑过程的修改,样报的修改,四人小组修改,这一系列主动、自主、合作的修改,不管是修改人或被修改人,都是一个“习作”的过程。

薛法根老师:让学生完成作文后上台朗读,教师在一旁有针对性的指点改。这种当堂性的修改让学生明白了怎么改,为什么要这样改,给予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孙双金老师:让同桌交换用不同色彩的笔修改,并把好的部分划出来欣赏。要求学生说出你为什么划了这种话,好在哪里,还让作者讲出,你为什么用上这个词语、句子。让学生明确了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篇8:中职教师的心理困惑与破解对策

长期以来, 以中专学校为代表的中职教育, 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灿烂风光了一阵子,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近些年高中热、高校热且蜂拥而上, 受到了应试教育的挤压和冲击, 再加上一些用人单位的畸形用人消费观的诱导, 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 已经被视为“二等教育”、“次等教育”。在一些地方决策者眼中, 中职教育仅仅被视为教育的补充, 在教育规划中招生和经费的投入都是少之又少。许多中职学校在新一轮的教育资源整合中并的并, 撤的撤, 中职学校大幅缩减, 生源数量也在减少, 生源素质更是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中职学校的重要角色之一———教师, 他们一方面需要在教育教学时面对素质相对低下的生源, 另一方面又要面临社会声望的下降, 于是自觉和不自觉中渐渐就成了被边缘化和被忽略的对象。与中小学教师所面临的应试竞争压力不同, 中职教师直面的还是生存的压力, 因此他们常常在尴尬的境地中感觉心理压力极大, 表现出失落、困惑、浮躁、焦虑乃至倦怠的情绪, 对中职学校的教育和教学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本文分析中职教师的几种心理不适及成因, 并提出解决心理困惑的方法, 同时呼唤社会各界对广大中职教师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怀。

(一) 师生关系难把握。

现在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下降, 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各校为了争生源, 也不论学生是否初中毕业, 要否参加中考, 只要完成招生任务即可, 最后的结果是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差生”面极大, 而且这里所说的“差生”, 是不仅学习差, 而且思想表现差, 即所谓的“双差生”, 有些地方为了避免落个歧视的嫌疑, 起了一些较委婉的名称叫“学困生”或“问题生”, 等等。

在一次上海市中职学校教师论坛上, 一份关于上海中职教学现状的调查显示, 有八成的教师认可社会上流传的“中职生是‘差生’”的观点。调查研究中显示, 认可“中职校‘差生多’”的占80.70%, 只有19.30%的教师表示“不同意”。当然, 反映在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上, 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有些用人单位对当今中职生素质的评价不高了。

教师在管教学生时, 遇到稍懂事的还好, 但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理你, 爱咋样就咋样, 这样导致老师上课效率无法保证, 一节课四十五分钟, 常常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而浪费很多时间, 常常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批评教育学生时, 如果碰上一些心理脆弱的问题生, 麻烦就大了。有一次, 某职校一女生在考试时用手机作弊, 当场就被老师没收了, 这位老师说:“到你班主任那儿去拿。”那位女生说:“你会后悔的。”一说完就跑出去要跳楼, 幸好被其他同学拦住, 不然这位老师就真的得后悔一辈子了。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对学生的吵闹采取不闻不问、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 结果, 又怕被巡视或值班领导看到了挨批, 常常陷入两难境地。所以许多教师感到很矛盾, 也很郁闷, 总觉得师生关系难以把握, 久而久之, 有的麻木了, 有的却积“郁”成“疾”。

(二) 教育教学缺激情。

睡觉的, 讲话的, 打闹的, 玩手机的, 下棋的, 吃零食的, 甚至抽烟的, 等等, 面对这样的一群学生, 上课效率自然比较差。中职教师上课的时候, 在更多意义上就变成了教学的管理者、教学秩序的维护者, 面对这样一群学生, 教学互动就很难行得通, 有的老师干脆就“满堂灌”, 讲完拉倒, 所以老师对备课准备不足, 上课也谈不上激情, 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更多的是为了应付检查, 就更谈不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激情了。对于这样的学生, 教师对他们成才的期待感自然也降得很低, 反正这些学生最终也就是个普通职业劳动者, 只要确保他们在教室、在学校平安无事就可。有些老师不知如何面对此种现状, 情绪常常显得很低落。

至于当班主任, 就更不用说有激情了, 甚至可说是少人问津, 班主任待遇高低倒在其次, 最主要的是面对着这样一大群的被义务教育淘汰下来的失意者, 说不准哪一天就会像定时炸弹一样, 说爆发就爆发, 稍有个不留神, 那可是吃不了兜着走。据调查, 如果不是为了评聘职称, 则中职教师中十有八九都不大愿意当班主任。

(三) 压力增大有焦虑。

长期以来的中职教育, 一直是中国教育的软肋, 被遗忘在教育的角落。一段时间以来, 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责任不明确, 对职业教育也不太关心, 投入的经费更是少得可怜, 中职教师的社会声望也跟着逐年下降。近些年, 随着高校的扩招, 全国各地也是一窝蜂地上增设高中, 加上各地政府的功利思想作怪、独生子女的比例增加, 中职学校的撤并势头不减, 中职生源急剧萎缩。据了解, 某省一中职学校的生源每学年甚至只招到几十人。这使许多教师产生一种强烈的生存的危机感, 对前途有一种极强的担忧感。一方面, 他们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学校很快地就这么“消失”, 另一方面, 又为自己面对这样的困局感到无可奈何, 也觉得无能为力, 他们的职业成就感和对学生的期望值也在下降, 时间久了, 也就难免产生焦虑的情绪, 看上去焦躁不安, 严重的甚至导致失眠, 尤其是那些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 上有老, 下有小, 一旦真正下岗, 那麻烦就大了。五十多快奔六十的人在等退休倒无所谓, 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还会略好点, 觉得自己年轻还有退路, 即使下岗也不怕, 还有别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 许多中职学校为了生存不是适应市场需要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而是简单地将招生任务硬性摊派给教职工个人, 这无疑就更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

(四) 急功近利颇浮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老师是学生心灵的守护神, 是做别人思想工作的。而今天的中职教师, 一方面, 在看不到很远的未来时, 心情是很复杂的、很矛盾的, 也是很无奈的, 另一方面, 中职学校必须像其他事业单位一样面临事业单位改革, 什么时候也可能像企业职工一样被解除合同, 感觉捉摸不定的, 与同是教师的中小学同行相比甚至是更有可能的。因而, 有门路的老师纷纷跳槽或改行, 没有门路的老师只有望洋兴叹。当然也有一部分教师走也走不了, 活得又不精彩, 于是, 就开始得过且过、随大流,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满足于现状。也有些老师就有点自暴自弃, 具体体现在对短期急功近利的买彩票 (甚至六合彩) 或炒股票的浓厚兴趣上, 还有些老师开始“养基” (买基金) 、炒房、炒汇。有些教师把相当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这些方面, 乐此不疲, 长期下去, 教学效果当然也就是可想而知了。实际上, 这些现象也从侧面体现了许多中职教师的无助感和浮躁。

适度的心理压力能成为人们活动的动力, 对所从事的工作有正向的激励作用, 但压力过大, 则会使情绪紧张, 降低工作效率, 甚至诱发心理疾病。中职学校教师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呢?根据多年的实践, 我以为:

(一) 对中职教师自身而言, 应面对现实, 更新观念, 积极调整心态。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中职教师应意识到自身的使命和责任。随着市场经济的纠偏功能, 人们使用人才的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用人单位过去那种动不动就使用本科生的高消费人才观, 现在也意识到是有欠缺的了, 毕竟今天的中国还没有奢侈到连打扫拉圾的清洁工也非要用本科生不可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 今天的中国, 并不缺大学生, 近些年从东南沿海渐渐向中西部地区幅射的“用工荒”, 告诉我们中职教育还是大有作为的。我们虽还不能说, 中职教育的春天真正来了, 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日益开始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并且逐步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来强化中职教育, 包括从首度对经济困难的中职生发放困难补助金, 到涉农专业免学费, 再到所有中职生第一学年全免学费, 并承诺将适时全免学费,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良苦用心, 更让我们看到中职教育的希望。

因此, 我们应当积极面对现实, 强化自身继续教育, 提高专业素质,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重新认识这些所谓的“学困生”、“差生”、“问题生”, 并对他们施以更多的爱心和关怀, 根据他们的特点, 采用更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去呵护和帮助他们成长。也许有些中职生们一辈子也长不成参天大树, 但让他们成为健康成长的小树不也是很好的吗?这总比把这些学生直接送到社会上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好吧?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也是在以另外一种形式为国分忧。

(二) 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而言, 应切实重视中职教育, 落实措施, 扶持壮大职教事业, 利国利民。

党和国家领导人长期以来一直十分关心职业教育, 专门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并且出台了许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但在实际工作中, 也许是由于经济实力还有限, 也许是出于其他目的和各种各样的考虑, 一些地方政府实际上并没有把中职教育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来。可以说, 那种上面抓紧了才应付的忽视中职教育的做法, 其实已经或正在伤害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科学的发展。一方面, 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另一方面, 许多用人单位却找不到所需之人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了, 近年春节后的多地用工同时出现“用工荒”, 终于让有关部门明白这是职业教育长期在不经意中被漠视后的代价, 许多职业学校都快无法生存下去了, 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后果, 其实是一种漠视中职教育的后果。因此, 地方政府就应更有远见地调控, 大力扶持中职教育事业, 让大学生去做大学生应做的事, 让中职生去做中职生该做的事, 各司其职, 各尽其能, 这样的社会才会和谐, 这样的发展才可持续, 这才是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今天党和国家出台政策逐步为广大的中职生发放助学金或减免学费, 这实际上也是在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 那就是中职教育再也不能任其放羊、任其自生自灭了。认真去分析中职生的数据就会发现, 来自农村的居多, 来自城市弱势群体的居多, 女生比例特别大, 把这些初中毕业生引上中职教育或技能培训的道路, 为解决这些弱势群体的就业, 为他们解困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中职教育, 首先应做到不歧视中职教育, 在所有教育事业中, 职业教育可说是最弱势的群体, 更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怀和呵护, 扎扎实实地将有关政策落到实处, 关心爱护广大中职教师的健康成长, 改善他们的待遇, 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使他们安居乐业, 爱岗敬业, 无后顾之忧。

(三) 就中职学校而言, 应切实重视研究市场对职业教育的导向,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耐心做好教师思想工作, 适时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 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发挥作用。

中职校一定要切实认真重视市场经济对职业教育需求的研究, 办好市场需要的专业, 靠质量求生存, 靠品牌谋发展, 做大做强自己的主专业, 发展有潜力的、有后劲的辅专业, 做好成人继续教育, 深度开发短期培训, 主动为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先发展的产业服务, 为培养更多的适用的、合格的技能型的中职人才和普通劳动者服务。

与此同时, 在抓好教育教学管理的同时, 更应做好教师思想工作, 建立良性的激励机制, 真正关心教师, 促进并鼓励教师的成长, 特别是他们的心理成长, 对于一些教师出现的心理问题应及时、尽早、主动地进行疏导、干预。适时展开心理教育, 必要时请一些心理学专家到校为广大教师做专题心理讲座, 并有针对性地做适当的心理辅导, 帮助他们提高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调整能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 社会对人才需求和就业格局的转变, 各级有关部门已经日益认识到中职教育的重要意义, 并且正在逐步采取各种措施亡羊补牢。这为中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广大中职教师应克服自身的心理困惑, 调整心态, 积极面对现实,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全社会都应对中职教师予以更多的理解和关怀, 那么中职教育之花一定会在春天里绽放得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第1版) .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第2版) .

[3]李小菊.课改中教师的心理困惑与对策[J].教书育人, 2006, (3) .

[4]徐静, 温涛.关注教师心理危机[J].教书育人, 2006, (4) .

上一篇:幼儿安全教案《地震来了我不怕》下一篇:放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