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及解决对策

2024-05-28

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及解决对策(共11篇)

篇1: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及解决对策

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及解决对策

困惑1:面对教材中的识字量之大,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教材中的识字量之大,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这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最突出的、最困惑老师的问题。对有些中重度的学生非常吃力。所以对于我来说,首要摆在我面前的问题就是:“面对教材中的识字量之大,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对策:

面对识字教学带来的困难,除了向新课改的的前辈们讨教经验外,我把识字教学作为一项突出的教学内容来抓,并确定了“以培养兴趣为切入点,倡导识字方法的多样性”的教学思想,终于使识字教学取得了一点有效的途径:

一、培养孩子的识字兴趣。

1.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多识字。喜欢得到别人的赞赏,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是每一位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多运用“你真棒”、“你真是我们班的识字大王”等激励性语言使学生愿意识字、体会到识字的乐趣。

2.鼓励学生做小老师。小学生有着非常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做小老师可以使学生充分地表现自己。早读或认读生字时都可以让学生来领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奋性。

3.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一年级的学生喜欢做游戏,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游戏情景,如开火车游戏,把所有的字让学生有顺序地读。

篇2: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及解决对策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解决问题置于数学课程的核心地位,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笔者就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内容,对人教版实验教材进行整体研读,并对学生学习该内容的情况进行调查与访谈,发现按教材的编排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并不乐观,并存在种种困惑与问题。

一、困惑及存在的问题

(一)机械交换,不明题意

在教学“一图二式”后,再让学生学“有问号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学生易受“一图二式”负迁移的影响,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不理解问号求的是什么,而只是机械或模仿性地交换减数和差的位置来列式计算,如图①,40%学生列式为:7-3=4,7-4=3。教师一再强调:题目告知什么?求什么?求的问题要用已知信息进行计算,算出的结果写在等号右边,学生不明题意,仍我行我素。

(二)感性有余,理性不足

在用减法解决问题时,学生往往不能完全按图意来理性分析,通常需要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按行为发生的顺序,通过想象编织故事,进行感性理解。如一幅图中左边有3个△,右边有2个△。学生往往编题为:一共有5个△,去掉3个,还剩几个?或一共有5个△,拿走了2个,还剩几个?又如图②:一共有7只猫钓鱼,还剩5只在钓,走了几只? 60%的学生写7-2=5。教师提示:“走了的2只”是要求的未知信息,要用已知信息总数7减部分数5来计算,学生无法理解。经访谈,真想替学生说“老师,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教师访谈算式为7-5=2的学生想法,生:一共有7只猫约好来钓鱼,已经来了5只,求还剩几只没来?原本不懂的学生豁然开朗。

(三)关注局部,忽视整体

在初步认识了加减法后,对学生作了如下学情调查:看图写算式(左边5个苹果,右边2个苹果)。30%的学生写的减法算式为:5-2=3,认为一共有5个苹果,拿走2个,求还剩几个。这部分学生只关注局部,以为多的部分就是总数,缺乏整体联系的意识,不知道总数是7,可见对减法意义还未真正理解。

(四)关注情境,忽视问题

教师往往会以为求总数是学生最易理解的,但在学了“用数学”后,对于类似图③的题目,60%的学生却用减法计算,算式为6-2=4。经访谈,学生根据图片情境,认为“共6朵花,摘下了2朵,还剩几朵”,教师提示:问号打在大括号下,表示求什么?学生限于情境的直观情节,仍不确定用加法解决。

二、原因分析及思考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一番分析和思考。

(一)教材编排方面

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在“认识1~5”后编排了“加减法初步认识”(一图一式);在认识“

6、7”后编排了“一图两式”加减法,所求的问题是开放的;在认识“

8、9”后又编排了“用数学”即解决问题,所求问题不是开放性,而用“?”指定所求之处;之后再编排全部开放式的“一图四式”。尽管教材编排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但低年级学生受感性思维制约,难以在“有无问号”之间进行自觉跳转、理性理解。另外,在“用数学”中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和加减法意义,列相应算式;但“一图几式”编排意图是让学生借助图帮助计算10以内的加减,初步感知加减法算式中各数间的关系,造成学生对算式意义不甚理解。在“用数学”中用“?”表示所求的问题,教材却清楚展示图片答案,干扰了学生对信息和问题的辨别。

(二)学生学习特点方面 1.学习迁移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学习的迁移性往往会对学生解决问题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加法对减法的负迁移。由于学生最先认识加法,对它的掌握已非常牢固,求总数只要把两个部分合并相加即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求和,意思是一样的,学生对用加法计算的“一问二式”很容易理解,由此,学生会负迁移到用减法解决的问题中去,对于求部分数,学生会想当然认为也是“一问二式”。另外,学生还会出现“一图二式”对“一问一式”的负迁移。①、②的“一图二式”加减法教学,教材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看图体会加减法间的联系,利用联系推想出算式的得数。减法的“一图二式”教学后,学生会负迁移到求部分数的“用数学”中,学生就不知问题究竟求的是什么,以为写出一道减法算式,就可联系推想出另一道减法算式,误以为意思也是一样的,造成学生只关注算式表面现象,忽视对求部分数问题意义的理解。2.思维特性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直观思维占主导的。一年级上册出现的减法初步认识往往是让学生解决:还剩下多少?孩子的认识水平也仅仅是停留在“求还剩多少就用减法”的直观层面,未抽象形成“总数-部分数=部分数”的数学模型,因此所有学生的看图编题,都会加上自己的想象。如把上述的“△”图编为“去掉、拿走„„,求还剩„„”,在学生的印象里,以为去掉、走掉、跑掉,求剩余部分才是用减法,加上想象描述成具体情节,更具直观性,帮助理解算理。教师如直接告知总数、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如此抽象学生较难理解。3.空间感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低段学生的空间感较弱,表现在书写顺序与故事情节的顺序往往具有一致性。如图②“一共有7只猫,还剩5只在钓鱼,问走了几只”,当题目的叙述形式与生活行为顺序不一致时,学生利用自己生活的经验,根据事情发生的行为顺序进行思考,将答案写成7-2=5。告诉总数和剩余的部分,求去掉的部分,学生习惯先在心里算出未知数,再用总数减去掉的部分,等于剩下的部分。而对于用总数减去剩下部分数求去掉的部分,学生难以理解。以上访谈最终学生还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问题转化成了“一共有7只猫约好来钓鱼,已经来了5只,求还剩几只没来?”即总数-部分数=剩余部分数,将逆向叙述转化为顺向,算式和行为顺序一致方才领悟。4.信息刺激的强弱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图和信息同时呈现时,图的刺激比文字更强,图的注意力更抓小学生的眼球,而文字的注意力则被淡化。看图解决问题,大部分一年级学生不会真正看问号求的是什么,而很大程度上受直观情境的干扰。尽管教师已教学大括号和问号的意思,但一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40%的学生只关注到图的直观信息,特别是情境故事,而很少会关注到抽象的文字和问号等数学符号信息。如图③,“盆里还剩4朵花,掉了2朵,求原来有几朵”,学生直观看到“掉了2朵”就用减法,没有理会问号的意思,求的是原来一共有几朵花。

三、对策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职业就是研究人。教师在教学中要跳出教学经验,“走进”学生,读懂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特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模型,逐步体验、感悟、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一)由动到静——自主构建问题

低年级学生往往容易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感兴趣。如教学用减法解决问题,笔者抓住课堂上正发生的故事:(1)演一演:师出示5颗糖,现场奖给积极发言的同学2颗。(2)说一说: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根据正发生的事,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完整说3句话(老师有5颗糖,奖出了2颗,还剩几颗)。(3)画一画:用简单的符号画图表示刚发生的事。如生:;生:;生: ;„„ 这样让学生亲历由动态问题情境到静态符号表示的过程,由感性认识到符号抽象、自主构建问题,易于理解图文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图信息强刺激”造成理解题意不全的现象;同时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克服“只关注局部,忽视整体”的问题。

(二)从无到有——内驱产生问题

一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先入为主,受第一印象影响特别深刻。解决问题如直接呈现教材例题(如图④,引发不了问题意识,学生不免纳闷:“书上不是明明已告知答案(还剩4个向日葵),为什么还要算呢?”有无病呻吟之感,缺乏提出问题的内驱力。因此,个人认为例题的教学呈现应如图⑤,先遮住部分数,呈现问号,让学生有明确的问题感;接着练习如图⑥,有问号,也有不完整的图示信息;再到“一图四式”(提供全部信息,需学生选择其中2个信息,想象假设提出一个问题)。这样从问题呈现图示内容的“无”逐渐到“有”,学生的问题意识愈加深刻,才能对“?”郑重其“视”,克服“只关注情境、忽视问题”的现象和“机械交换、不明题意”的迷茫。

(三)从扶到放——沟通建立模型

学生学习每一种运算的意义就是经历一个“建模”的过程。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如何在该过程中对加减法意义有更深的认识和体验?笔者认为在产生问题内驱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创编。如在以上“奖糖果”事情后,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动手“创作”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并列式计算解决。

如生:我本来有5个苹果,送给同桌2个,还剩几个?算式是5-2=3。生:停车场有5辆汽车,开走了2辆,还剩几辆?生:草地上有5朵小花,被摘走了2朵,还剩下几朵?师补充:有5支粉笔,还剩下2支,老师用去了几支?„„师:“为什么有的事情是发生在教室里,有的事情发生在停车场里,有的说的是摘花,有的说的是分学具,有的求剩下部分,有的求用去部分,完全不一样的事,却能用同一个算式来表示呢?”生:虽然事件是不一样的,但它们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一样的,都是从5里面去掉2,剩下3,所以都用5-2=3来表示。这样让每个学生都亲历“减法”意义的构建过程,通过操作、创设能用“减法”解决的问题,然后整体上比较、概括所编“问题”的共同之处,因而能够认识到减法解决的就是“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模型。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过程,体验、积累解决问题经验,感悟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发展,困惑,对策

连锁经营作为零售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 经过近20年的发展, 在我国零售业市场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市场国际化时代的到来, 国际连锁零售业巨头大举进入我国市场, 一方面促进了我国连锁零售业的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也使我国相对弱小的中小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陷入举步艰难的境地。因此, 对我国中小型连锁零售业发展中的困惑及解决对策予以探讨,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连锁零售业发展现状的特点

我国连锁零售业发展现状表现为速度快、地区发展不平衡和结构发展不平衡三个基本特征。

1. 连锁零售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连锁零售业的发展处于雏形阶段, 当时的规模和行业都十分有限。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入, 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连锁零售企业集团, 连锁经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进入21世纪, 我国流通领域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世界知名连锁零售业巨头也加快了在中国市场上的布局, 促使我国连锁零售业进入加速发展时期。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2 0 0 2年以来, 我国连锁零售业以年均20%或更高的增长速度持续高速增长, 大大高于我国零售业同期发展速度。

2. 连锁零售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据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连锁零售业发展最快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少数发达的中心城市, 如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地, 个别地区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但处于二、三线的中小城市的发展则相对滞后。

3. 连锁零售业发展结构性不平衡

近年来, 进入我国的外资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速度快于内资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速度;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速度快于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速度。以家乐福在中国的发展为例, 2002年家乐福在中国仅有35家大卖场, 到2006年末, 已经发展到102家, 年均增幅高达30%以上, 大大高于我国连锁零售业年均增幅2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国内连锁零售业发展的状况看, 排名靠前的上海的联华超市、华联超市、北京的华联超市等大型连锁超市近年来的年均增长速度也接近或高于30%, 大大高于同期我国连锁零售业平均发展速度, 与此相反, 我国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则处于举步艰难的境地, 连锁零售业发展的结构性不平衡显而易见。

二、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惑

我国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之所以发展缓慢, 其原因除自身条件限制外, 还与国内零售业市场竞争的状况有关, 与国内外大型连锁零售企业比较, 在经营、管理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 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主要表现在:

1. 经营观念落后, 管理水平较低

我国一些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是由传统零售企业转型而来, 虽然在组织形式上实行了连锁, 但经营和管理方式依然带有传统商业所留下的痕迹, 与规范运作的连锁经营貌合神离。据调查, 目前一些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连起码的统一采购、统一配送都难以做到, 更没有完善的现代化、智能化的采购、销售、库存管理联动系统, 库存控制、采购订货等业务依然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处理。

2. 企业无自身的鲜明特色

国外一些著名连锁零售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有自己的经营或管理特色。如日本7-11便利店营业时间的与众不同, 美国沃尔玛超市以商品低价来招引顾客, 法国家乐福则以经营地点的选择取得优势。相比之下, 我国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普遍缺乏自身的特色, 选址的随意性, 经营商品的雷同化, 不注重经营策略上的拾遗补缺, 致使出现多家企业同台竞争的局面。

3. 企业组织规模小, 规范化管理程度低

我国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由于资金规模小, 现代化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连锁经营的运作不规范, 导致企业管理水平不高, 连锁经营的优越性难以充分发挥, 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速度。

4. 面临大型连锁零售企业进场布局的威胁

从国内外连锁经营发展的经验来看, 某一地区大型零售企业的进入, 都会对周边中小型商业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2008年初, 家乐福在沈阳的第六家连锁分店开业, 据对周边2000米商圈调查显示, 圈内的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严重者损失客源达2成以上。可见, 大型零售企业的布局对周边中小零售企业的冲击。

5. 自有资金有限, 制约了发展速度

大型连锁零售企业集团资本实力雄厚, 对外扩张的需求和能力都很强, 特别是已经进行股份制改造的上市公司, 募集发展资金的渠道比较畅通, 而国内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则因体制、规模、信誉等级等限制, 很难通过融资方式获得大量发展资金, 加上近年来房地产价格的迅速攀升, 投资成本增加, 进一步加大了中小连锁零售企业对外扩张的难度。

三、中小型连锁零售业解困与发展的对策

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的优势在于规模, 而规模小恰是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的弱势所在。连锁经营的基本特征是在经营与管理上实行“五统一”, 即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目前许多中小型连锁企业组织特别是自愿连锁企业组织, 距离上述标准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 经营运作上的不统一和管理上的不规范是目前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小型连锁企业要积极加强组织建设, 针对劣势找出路, 挖掘优势求发展。

1. 针对劣势找出路

(1) 合并重组, 加强联合, 集分散经营的小资金为集团经营的大资本。如:我国原有行业系统内的一些同类零售企业组织完全有条件联合起来, 组建连锁企业集团, 变分散经营的小资金为集中经营的大资本。

(2) 通过合资、合作、参股以及发展自愿连锁等组织形式, 把同类连锁零售企业联系到一起, 扩大资本实力, 分享规模经营所带来的利益。

(3) 实行部分功能的联合运作, 变小资金单独运作的劣势为大资金联合运作的优势。如国外流行的, 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出现的联合采购、委托代理采购、借用或加盟他人配送中心等, 都会有效地降低商品采购管理成本。

(4) 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在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下, 联合组建地方连锁物流采购与配送中心, 这是解决地方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集中采购配送难题的有效办法。

2. 挖掘优势求发展

(1) 挖掘自身的特色, 走特色经营之路。中小型连锁企业挖掘自身的优势离不开“特”字, 特色经营往往成为企业经营至胜的法宝。如沈阳大东副食品商场超市当年自主开发了“新帝”品牌生日蛋糕系列食品, 并形成了自制品牌食品的经营特色, 今天他们又将这一自有品牌扩大到包括日化产品在内的自有品牌系列产品, 进一步降低了企业部分产品的采购成本, 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 开发新的经营领域, 扩大利润来源。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同样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 通过多条渠道挖掘利润来源。如做本地产品的企业代理商或做异地知名企业产品的销售代理商, 既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又可以用较小的资金做较大的生意。如沈阳市时代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年前还是一家仅有四家分店, 总营业面积不足万米的民营小型连锁零售企业, 近年来他们作为广州保洁公司日化产品沈阳地区的销售代理商, 积累了可观的资金, 2007年末迎来了万米营业大楼的落成开业, 拓展经营领域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3) 寻求优势资源集中开发。对外投资是企业扩张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于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而言, 分散对外投资不仅投资风险高, 而且经营与管理的难度也会很大。因此, 走集中性对外开发的道路是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对外扩张发展的明智的选择。国内外分散投资失败和集中投资成功的例证屡见不鲜, 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也应借鉴国内外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首先在本地区集中开发, 当条件成熟需要向异地扩展业务时, 也要走集中发展之路, 回避分散投资的风险, 获取集中经营的优势。

以上是对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惑的分析以及解决对策的初步探讨, 希望能够为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绍卫:连锁的成功不在于模仿.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9, 89

[2]许清安:透视沃尔玛进军.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12, 97

篇4: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及解决策略

数学教学困惑策略新课程要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改,改革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学到一定的基础知识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块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但是由于受到学生思维水平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学生的有效学习受到一定的阻碍,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多的困惑。

困惑一:学生学习中的两极分化严重

首先。由于班级中学生来源不同,家庭教育不同,新转入学生知识起点的不同是导致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其次,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方式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更适合部分智力较好,反应快的学生,他们在合作讨论,或是实践操作,都能超常的发挥,这是两极分化的另一个原因。

针对这一困惑,教师首先要客观的对待这种差异,必须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個别差异的,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数学,虽然有些学生信心百倍,但最终成绩还是不理想,必须承认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起点,每个学生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值得表扬.在课堂提问中把比较难的问题留给优等学生,让他们展示的时候就让他们展示,让学困生树立佩服优等学生的思想,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比较容易的问题留给学困生,让他们也获得成就感,从而增进求知欲望.其次,在课外作业上多写些激励性评语,如“最近你的数学进步很厉害”“你的作业太棒啦、你上课回答的太完美了”等,就这样小小的评语在师生的心灵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作为教师,不要吝惜表扬,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关爱中点燃进步的火花,增强必胜的信心。

困惑二: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个别同学有厌学情绪

1.大部分学生由于数学基础差,上课时,教师再降低知识点,他们也如同听“古文”一样,而实际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也不可能为这个别学生过多地降低全体授课的知识起点,因而不愿听讲;

2.个别同学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还在思考某种娱乐活动、某个开心事或受到周围同学的干扰,久而久之,养成了不爱听课的习惯。3.家庭缺乏管教,进网吧、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

针对这一困惑,我认为培养学习兴趣是关键,应该从以下三点来着手:(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展开积极思维,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全体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以动促思培养兴趣。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学中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察和操作,运用直观教具,丰富学生的感知认识,通过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让学生的手、脑、眼、耳、口等器官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深化学习兴趣。情感教学不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授课时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愉快的课堂气氛,诱发学生良好的情感因素,并且通过具体实例、直观教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对那些沾染恶习,不愿学习,屡教不改的同学,就要和家长多沟通,查找原因,对症下药。

困惑三:课外作业质量差,个别同学抄袭别人作业屡教不改

基础差和个别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是课外作业质量差和抄袭作业的主要原因;另外,教材例题内容较浅,学生对例题中涉及不深的习题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学生只好求助老师或家长指导,在无法完成指导时,就会出现作业质量差或抄袭作业的现象。

针对这个困惑,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1)加强学生品德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学困生基础知识的辅导;(2)教师授课不能只满足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要根据教材自己编写一些练习,举一反三,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作业质量;(3)作业尽量当堂完成,如果当堂完不成,与家长沟通,让学生在家长的监督和指导下完成,并要求学生按时到校,不要提前离家,杜绝抄袭作业的渠道。

困惑四:学生心理、生理方面的困惑

1.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形成学习的不良态度原因很多,有的是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长远的学习动机,有的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专心,有的是由于学习或生活方面存在一时不顺利,转变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久而久之,养成了不正确的学习习惯。

2.缺乏良好的学习方面的性格特点,个别学生对学习数学信心不足或着丧失信心,有的学生缺乏坚强的意志,没有坚持性和自制力。

3.心理活动或认识活动上有某些缺点,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方面比较成功,但方法不当,学习不灵活,有的学生学习马虎,作业、考试中经常出现不该出现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注意力分散,思路不开阔,以致分析、综合能力差。

4.个别学生学习成绩差,也有生理方面的困惑,如听觉迟钝或视力不好等,都能造成成绩与好的学生有一定距离。

针对这个困惑,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1)教师对学困生心理障碍抚慰是实施转化工作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时刻警惕对学困生的厌弃、落后、惩罚等心理定势,以平等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学困生,给学困生以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为学困生的转化创造良好的条件。(2)给学困生以理解和尊重是促进转化效率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爱护学困生的自尊心,在关心学困生成长的基础上,给予理解和尊重,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克服他们的胆怯心理。(3)发现“闪光点”,以表扬和激励的方法促进使学困生转化。学困生存在着较强的自卑心理,教师应注意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在激发中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表扬,使它们在获得愉快的精神体验的同时,感受到温暖和信任,从而产生自尊心和自豪感,形成进步向上的内在驱动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应善于诱发和催化,因势利导,促进发扬光大。同时在表扬激励时应实事求是,公正客观,切忌“拔苗助长”式表扬。教师应针对学困生自尊与自卑矛盾统一的心理特征,对这些心灵受伤的同学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困惑五:学生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

由于我班借宿生多,家中无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其学习成绩,如部分家长外出打工,孩子由老爷爷或老奶奶照顾,管理不善;有些孩子家务负担重,无暇顾及学习;还有些家长只顾自己看电视、自己玩,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或父母本身工作任务繁忙,无时间指导孩子学习等。

针对这一困惑教师应多与家长沟通,因为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要求教师不能过分突出或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建立家长交流信息群,建立家校联系卡,学校层面组织召开家长座谈会,有针对性的进行家访等形式,促进交流,让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趋于正规化,争取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对学困生进行教育,从而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总之,解决教学中的困惑,是一项长期、艰巨而细致的工作,是涉及到社会、学校、家庭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正视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因人施教,不断地去尝试、探索,最终能够克服困惑,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5: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

魏继征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而识字、写字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之基础。课改进入了第十个年头,教师的教学理念得以更新,“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这一观点已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认同,其实它不仅是低年级学生的一个学习重点,而且是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学习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大家往往会被一些问题所困惑,从而影响了识字、写字教学的效果。

困惑一:学生学习的随意性大,怎样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 困惑二:如何区分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教学时应该如何把握尺度?

困惑三:专题识字课与阅读教学中的识字教学有何区别?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尝试——

一、把握目标,准确识字

(一)认清课型,把握重点

低年级有专题的识字课,如识字

1、识字2……,这类课型的重点是识字、写字、积累词语,短文或儿歌要以读为主,少讲或不讲,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背诵,积累语句。而由识字专题带出的课文《秋天的图画》《从现在开始》《窗前的气球》等,虽然在教学中也要重视识字、写字教学,但它是属于阅读教学课型。在低段的阅读教学中,识字写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是毋庸质疑的,但如果整节阅读课中都只进行识字教学活动,或者在整节阅读教学中只进行对课文的学习,对文本的感悟,我就觉得处理不当了。因为阅读教学不仅承载识字教学的任务,还担负着积累语言、朗读教学三大主要任务。那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将识字、朗读、积累语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识字为阅读服务,在阅读中进一步巩固生字,同时做好词句的积累,而不能将三者割裂。

(二)研读教材,区分认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低年级识字要“认写分开,多认少写”。人教版教材在每一课后面都安排了两类生字的学习,每一位语文老师在备课时都应该认真研读教材,区分清楚本课教学中哪些是要求“会认”“会写”的字,切莫胡子眉毛一把抓,加大了识字教学的难度。同时还要关注学情,注意在这些生字中哪几个字是学生难记的,哪几个字是学生熟悉的,在教学时就要重点指导记住那些难记的字,想出一些更好的、更巧妙的方法帮助记住它,而对那些熟悉的字不必花费太长的时间下功夫,这样才能提高识字的效率。

(三)明确目标,准确达标

会认的字只需做到“见其形读其音”,只要求能认识、记得住,带有音节读得准,去掉音节能认识,去掉音节换个地方读得来,在语言环境中不读错。不须过多的字形、结构、字义的分析,更不需要书写的指导。用崔峦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不抄,不默,不考。”

会写的字则要能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写得正确、端正,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只有对这两类字的教学目标了然于胸,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失、游刃自如。

二、创设情境,灵活识字

新课标除了对识字量作了明确规定外,同时还要求: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要让孩子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语言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在设计教案时,要以各种活动和游戏为载体,创设恰当、丰富、有效的识字教学情境,增加学生的识字情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一)创设字谜情境,在编中识字 低年级学生由于好动,好奇、喜新,课堂上利用这些心理特点,适当创设猜字谜情境,不但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时,可以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编成字谜,让小朋友去猜,去读,甚至可带领学生进行谜语的创编,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识字兴趣。如二年级上册《识字7》可以这样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动物朋友,它们是谁呢?咱们先来猜一猜,好不好?依次出示两则谜语:1.说它象鸡不是鸡,尾巴长长拖到地,张开尾巴象把扇,花花绿绿真美丽。(孔雀)。2.不识字,把字排,秋天去,春天来。(大雁)。学生自由读,猜谜语,借机学习生字:“孔、雀、雁”。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一课,则可以通过猜谜语来巩固生字:1.小水珠落在舞台上(治)。2.看见一分钱(盼)。在学生兴趣盎然之际,借机引导学生能自编谜面让同学也来猜猜行吗?学生可能会编出“王家兄弟学文化(斑)”等字谜。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创设字理情境,在辨中识字

字理教学以字理解析为切入点,将一个个方块字变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使识字内化为自身需求。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它让学生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受到文化的熏陶,了解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文化内涵。全国第一届汉语拼音与识字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吉林省的一位老师在执教二年级上册《识字5》时是这样设计的——

小朋友们坐得真精神,看你们的眼神我就知道咱们班的孩子一定都很聪明!老师写一个汉字,考考大家,看你们能不能认识这个字。板书甲骨文“ ”字。在古代,甲骨文中的“多”字就是这么写的。古人把汉字造好后,在使用中又不断地修改完善。比如,这个“多”字就经历了这样一些字形的演变。(播放“多”字的字形演变)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故事,自己的道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识字5》就处处讲到这个“多”字。

字理知识的介绍,让学生惊喜地发现,原来汉字是经历这样的演变而来的。在整个识字过程中,学生通过联想,把抽象的汉字符号和形象的图画加以联系,使汉字在脑中变得富有趣味性,更易于记忆,同时教师也达到了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三)创设图文情境,在赏中识字

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直观的、生动的、形象的事物或者画面更具有吸引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结合教材教学特点,可以采用图画与文字同步出现的形式,加深学生的印象,做到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借画学词,赏画解词。如在一年级下册《识字3》生字中,“朝霞”和“碧野”是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其中包括“朝”、“霞”、“碧”三个生字。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选择图片欣赏学习生字词的方法。在课堂上,借助精美的图片,把一幅幅太阳刚刚升起,照耀着云彩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的目光一下被吸引了,通过观察图画和适当引导,学生逐渐发现所有的图片都是早上,而且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这时,顺势引导学生,记住“朝”的字义。同样,借助碧绿的原野图片,让学生感受鲜明的色彩,引导学生知道“碧”是青绿色。这样,学生既感受到了词语的美,又理解了词义,当再次认读时,学生读得不仅仅是生词了,而是带有画面的词语。

(四)创设生活情境,在引中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自主识字。一年级上册《自选商场》教学片断—— 师:今天的语文课,我们要去一个特别的地方。听说,那儿藏着许许多多的宝贝。同学们想不想跟我一块儿去那个地方寻宝?(课件出示:自选商场图)

师:这是哪里啊?——自选商场。(生齐读课题,师注意正音。相机进行“商”“场”两个字的学习)

上课一开始,老师就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场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识字。

(五)创设游戏情境,在玩中识字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游戏活动符合低年级学生心理发育的特点,学生对游戏活动极易产生兴趣。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游戏,创编生动、活泼、吸引学生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在游戏中学会知识。1.开展竞赛活动

将游戏竞赛活动贯穿于识字教学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识字。如“手拉手,看谁朋友多”的扩词活动中,让全班学生一起为“雨”字找朋友,“雨点、雨衣、下雨、雨伞、风雨、雨水、春雨……”这足以显示出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力。还有走迷宫、摘果子、找朋友、猜生字等都是大家常用、喜欢的竞赛形式,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2.做对口令的游戏。

对口令游戏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同台唱戏”的形式,改变以往沉闷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师生之间显得更加和谐、融洽。如师说:拎拎拎东西的拎;学生答:明白,就是提手旁的拎。或者师说:我出桶;学生答:我对木桶的桶(师生互对口令)。然后让学生同桌练习对口令。全对的,给他大拇指表扬;错了的,教教他;又对又快的,送给他两个大拇指。

3.玩“扑克牌”游戏 “扑克牌”是学生平时生活中喜欢的一种游戏,认知面广,几乎学生都会玩。移植到课堂中进行改良,便成为帮助学生识字的好帮手。即要求学生将已经学过的或即将学到的生字制作成扑克状的识字卡,课堂上组织同桌或前后位同学玩扑克游戏,边出“牌”边读出字音,不认识的或读错的先放在一边,谁先出完“牌”,谁就是“识字小能手”。而那些没有及时打出的牌上的字,学生可以及时请教同学和老师,把手中的牌继续打完。

(六)创设问题情境,在诱中识字

篇6: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碱滩镇太平小学 吴金华

在送走一个毕业班后,这学期我接受一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可是,根据我以往的经验和听到其他老师的反应,北师大语文教材的教学任务相当重,再加上我们学校,班级学生多,特别是一年级孩子的学前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我在教学的同时有了一些困惑。

1、在教学中,我发现一年级孩子们的差别太大,布置同样的任务,有的学生十分钟就能完成任务,然后无事可做。有的学生很长时间也完不成任务,可又不能置之不理,老师要等他们很久,所以总有很多时间浪费在四五个学生身上。例如:拼音的教学。有的孩子上学前已经学得不错,可有的几乎不懂。在教学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学时,已经会认的孩子觉得已经会认了,于是没有学习兴趣,学得浮而不实;而不会的孩子呢,跟着会的孩子会读,一单独认,又不会了。

2、面对教材中的识字量之大,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教材中的识字量之大,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这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最突出的、最困惑老师的问题。对有些中重度的学生非常吃力。所以对于我来说,首要摆在我面前的问题就是:“面对教材中的识字量之大,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3、在教学写字开始,我通过图片画面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写字姿势,什么是不正确的姿势,让孩子们在头脑中形成可参照的“书写形象”,同时,我还结合坐直姿势告诉他们写字姿势不正确会给我们身体带来害处。可我发现现在孩子写字时,执笔的方法是千奇百怪,坐姿是五花八门。每次一到写字时间,我都要苦口婆心地叮嘱“一寸,一拳,一尺”,还经常用榜样的力量去激励他们,“王琦小朋友写字姿势真漂亮!”话音一落,能看到很多孩子齐刷刷挺了挺腰板,抬了抬脑袋,调整了握笔姿势,可坚持不到3分钟,又故姿重演。

4、如何指导一年级学生的写话教学。

5、我们总是提倡要共同发展,让优等生吃饱,后进生吃好,可在实施起来觉得太难了。课堂上绝大多数时间是优等生在动脑、在发言,有时专门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鼓励后进生发言,虽然能答上来,但一节课下来,很难把课上的知识全部掌握。有时为了让差生能多掌握一些,有的题目或内容要多讲好几遍,这样一来好生又是在浪费时间,刚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生是什么材料就培养成什么材料。话虽这样说,可分数的成分占得越来越重了,即使个别学生的智商低的只考一位数的成绩也要算到班级成绩里面去,没办法老师们也只能把这智商低的,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每天死拉硬拽得让他多学会一分,看着他们勉为其难的样子,我也替他们难受。可是一个班五六十人,这课堂我要怎么才能把握?要让学生得到锻炼,要照顾大多数,要完成教学任务,要学好基础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这一切的一切,我怎么样才能协调好呢?

6、班级管理中如何处理好乱丢东西的习惯。

篇7:一年级语文新教材教学中的困惑

上山小学 邱丽鸿

在送走一个毕业班后,这学期我接受了一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从六年级到一年级,真的是一次脱胎换骨的经历,以前,只要一句话,学生就能将你要办的事做得妥妥的,现在,一件小事,就得重复好多遍,还不一定办好。重点是我们学校,全是外来农民工子女,家长配合度极低,再加上学生的学前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孩子根本就没上过幼儿园),因此,我在教学的同时有了许多困惑。

1、今年的一年级语文教材课本,可和往年大不同,从外形上看,比传统的小学语文大了许多从内容上看,教材使用了“识字在前,拼音在后”,专家们说:孩子们首先入学有一个入学的适应期,这个入学适应期之间开始学拼音,因为拼音比较枯燥都是一些字母,所以说家长在孩子学拼音的过程中有诸多的烦恼。觉得孩子们有的地方学不会,或者说中间有很多孩子学的比较慢,容易上火,拼音滞后了以后,可能这个担忧就不必要有了。因为第一单元首先就是我是中国人,我爱学语文,紧接着是个识字小学,什么水、火、口、天、地、你、我、他这些。这些都是孩子生活中比较熟知的一些汉字,就减轻了他们学习中的一些压力。等这个入学的适应期过去以后,基本就是开学的一两个星期了,然后再开始学拼音。孩子们从心理上说,或者说从他们的认知特点上来说,就比较顺理成章了,家长在这方面烦恼会少一些。

但我的困惑是:在识字过程中又穿插拼音,孩子们拼音还没学,怎么拼读?应该来说,在城市,或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这些都比较适合,因为孩子们幼儿班学过,但在农村学校,特别是我们学校,全是农民工子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幼儿班只是让家长更放心地去打工,而不在乎孩子学了什么,还有一些孩子连幼儿班都没上过,家长们反应:老师,孩子拼音不会读,要不要写,怎么写?优化设计中将拼音与相对应的字连线,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书,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2、在新版部编教材中,中国风的体现特别浓厚,如:京剧、剪纸、象形字、传统文化的儿歌、童谣、古诗文等,这些都是中国非常经典宝贵的东西,她体现了国家对国学,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是值得提倡的。但我有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只要孩子熟练诵读就可以了,还是要向孩子介绍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

篇8: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及解决对策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 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为目的, 注重学生的直接经历, 通过合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由于师资、课程资源等各种主客观原因, 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

1. 认识偏差, 学校、家长和学生都不够重视

有很多地区在实施新的高考方案后,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只是第三批录取院校的高考科目, 第一批和第二批并不计算这门科目的高考分数, 因而只有高考重点科目才是学生、家长、学校关注的中心, 他们根本不愿意把时间花在这门学科上。学校及家长对此学科的冷落, 忽视了在这门课程上的资金投入设备设施配置、活动场地以及教师业绩考核等问题, 影响通用技术课应有价值的发挥。

2.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通用技术是一门全新的学科, 目前缺乏相关专业的教师培训, 很多学校的技术通用教师是从其他各行各业转行过来的, 很少有学校从社会上招聘一些有相关技术实践经历的专业人员。虽然有关部门和学校都组织了一些针对通用技术教师的培训, 但大多数是讲座, 教师只是了解了通用技术的理念, 无法把它应用到实践中去, 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创造出相应的教学情景,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新课程教学资源有限, 开发意识薄弱

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注重实际操作, 注重人与物的互动, 要求学生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的课程理念, 说明仅以教材和学校有限的场地、器材作为课程资源, 根本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如果广大教师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 仅仅局限于把教材上的内容讲授给学生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那么很难实现这门课程的目标。

4.教师缺乏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受时代观念与专业知识的局限以及重视度不够, 学校课时安排有限, 在通用技术课堂上, 还是以教师为中心, 授课过程中照本宣科, 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严重制约着学科的发展和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优化策略

1.让学校、家长和学生知道通用技术的重要性, 提高重视程度

学校领导者要明确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未来,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 设置足够的技术课程的课时, 对教授通用技术的教师与传统课程的老师一视同仁, 提高他们的待遇, 并将此课程列入教师考核与评价的范围, 从而提高教师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

2.加强学习, 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改善师资, 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一方面, 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多读专业书籍, 提升操作技能, 多与同行交流, 总结经验。另一方面,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根据每位教师的素养程度, 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 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

3.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 也是普通高中的重要任务, 有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学校应充分利用实验室, 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实验室的现有仪器和工具, 鼓励师生利用生活用品自主设计并制作器材。学校也有必要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争取经费支持, 购进设备, 建设实验室, 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校外的图书馆等场所, 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来培养学生。

高中通用技术是一门不可缺少的课程, 尽管现在面临着一些教学困境, 但只要学校、师生和家长能够予以足够重视, 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努力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创新教学方式, 丰富课程资源, 一定可以顺利走出困境, 让通用技术教学这门课程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通常会遇到的认识偏差, 如知识储备面临考验、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和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不合理等, 面对这些问题, 提出对策, 以期推动通用技术学科教学的扎实开展,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困惑,对策

参考文献

[1] 李新发, 罗玉莲.中学教师面对新课程的困惑及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 2006 (4) .

篇9: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困惑;解决措施

初中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的关键时期,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任务越来越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但是在改革实践过程中,问题与困惑逐渐显现,这对于教学改革的成效非常不利,同时也会阻碍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尽早指明思想品德改革中的问题与困惑,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解决,以保证教育改革的成效。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困惑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项改革就是中考实行全开卷考试,这一改革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思想品德开卷考试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刻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能够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致使改革的意义不能得到实现。

例如,全开卷考试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误导,学生会认为开卷考试要求不高,难度不大,不用投入太多精力去学习,甚至不用做过多练习,完全依赖课本,考试的时候直接查找课本就可以,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学习积极性降低,思想品德课堂的效率就会随之下降。除此,老师对于这种开卷考试的模式经验不足,不能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随机应变,局限于传统闭卷考试的教学方法,上课讲课本,下课背课本,练习不灵活,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越来越差,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成效,而且和教学改革的初衷相悖,不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新课标教学改革提倡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不要局限于学习结果。但是事实上,大多数思想品德老师依然把教学重心放在学习结果上。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完全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关注学习结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倾向于引导学生记忆已有的结论和答案,不鼓励自由发挥。在评价教学效果时,老师单纯以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作为依据,完全忽视教学方法,让学生机械地背诵,对学生实行题海战术。老师的这种“只重结果,不求过程”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会阻碍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这些与教学改革的目的不相符,必然会阻碍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影响教学改革的成效。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思想品德改革的重要方向,要求思想品德教学要与时俱进,关注实事思想品德。但是大部分思想品德老师并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依然把教学重点放在思想品德课本,不能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课堂,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更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同时,教学资源匮乏也是很严重的教学问题,缺少教学资源,就会导致教学内容枯燥,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就会降低,就会影响教学改革成效。

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成效的解决措施

1.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观念

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正确解读开卷考试的目的,要让开卷考试的意义得以实现。老师要认识到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的侧重点是有所区别的,不能沿用闭卷考试的教学模式。开卷考试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创新、拓展思维的能力,老师要认识到这些目的并加以正确引导。老师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讲解课本,不能简单要求学生记忆理论知识,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上,老师要在给出已有的理论和答案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多方位思考,联系相关知识,得出不同的答案。

2.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要摒弃“只注重教学结果,忽视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老师不能单纯地以学生的学习结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课堂上,老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可以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深刻理解,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愉悦。例如,在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给学生播放3·15晚会或者其他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案例报道,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现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与处理方法,这样既能让学生领悟知识,又能引发学生思考,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改革的成效。

3.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与时俱进

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知识,要适当引入社会热点问题。不同时期社会热点问题不同,思想品德教学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实时更新,要把课本知识与实事热点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才能实现教学改革的意义。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老师要提高教学质量,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时丽华.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23):387.

[2]邓军梅.如何改革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J].祖国:建设版,2013(8):79.

篇10: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

 

西藏山南扎囊县中学 尼玛扎桑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学生们在越来越“成熟”了,越来越现实。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但我们的社会现实、人们的行为方式与思想政治课的教材脱节,由此给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困惑。

【关键词】困惑 思想政治 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越来越浮躁,什么事情都追求高效,有时真恨不得一步登天。当然学生也不例外。现在的学生们在越来越“成熟”了,越来越现实。我们开始怀念那些中学时代过得单纯的日子,希望今天的中学生也能跟过去一样。这是绝不可能的,因为今天的社会已经不是昨天的那个了。但是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今天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要想改变,比思想先行。我们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而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身理、心理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我们这时候抓好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我在教学中却产生了很多困惑。

一、思想政治教材中的观点与学生的现实脱节

思想政治课本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起着引导作用。但因为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学时,我发现教材中的观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段距离,学生感觉较陌生,理解和实施教学活动比较困难。社会的发展也使人们的思想不再单纯,而是更加复杂。对物质的渴望使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变得可有可无,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放松了,有的甚至是产生了一种知识无用论,放弃了学习。这样的思想自然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们觉得这些现实与教材中教学的内容产生矛盾,由此而产生了迷茫心理。政治课理论性较强,如果单靠老师在讲台上讲解,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更是觉得枯燥无味,不想学习。

二、学校的教学与家庭教育不协调

在教学活动中,每位政治教师,不仅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文明、伦理道德、法制纪律、理想情操等多方面进行教育与培养。这是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需的,也是思想政治课在实现整个中学教育目标方面所承担的重要任务。然而,现在的学生家长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家长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因为客观的原因从整体上看是较差的,这就制约了家庭教育水准的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之间形成的“偏差”,必然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老师在课上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助人为乐,许多家长教育子女“在外面要少管闲事”;学生在校“学雷锋”,学生回到家里,却以自我为中心,贪图安逸和享受,在家当“小皇帝”、“小公主”。这种教育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这就是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寻找对策,为实现和谐社会培养更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对政治教学的`错误理解而学习方法不对

在人们的认识中,总以为政治属于文科,没有什么需要理解的知识,有的只是一些政策纲领,上课根本没有必要认真地听,只需要考试之前临时抱抱佛脚就行了。这种思想在学生中并不是少数,反而占了很大一部分。这其实是对政治教学的误解,究其根源,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应试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实行的是灌输式教学,不管学生对教的知识理不理解,只要他们能够背下来,考个好成绩即可。久而久之,不仅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印象,而且长期以往老师想要改变也很难了。(范文网 )那么,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改变学生和教师的这种错误观念,必须坚决地贯彻实施新课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关注学生的身理、心理健康,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事物。同时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政治、思想问题,让他们觉得政治并不是“假大空”的代名词,跟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也很实用。这样学生自然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四、单一的教学评价制度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一般都是以考试分数为主,平时表现为辅。对教师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将教师视为客体,评价标准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评价机制实际上并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建立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老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的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只有彻底解除学生的束缚,才能解开困惑,轻装上阵,创造性地学习。

篇11:作文教学中的困惑和解决

我在作文教学中碰到最大的难题是学生怕写作文、烦写作文、写不好作文。作文写不好主要表现在:立意不深刻;选材不感人,不新鲜;内容空泛,缺乏文采,没有真情实感,中心不突出;写法不新颖。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源于兴趣。需要热情,而这种热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因此,作文的命题要围绕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来确定,这样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命题要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就必须把准当代学生思想的脉搏,把触角伸进学生的心灵中去,捕捉他们生活的热点和兴奋点,看他们每天是怎么想的,想些什么,喜欢什么,厌烦什么。把题命在他们心里,写他们想说、想写的东西,作文命题具有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可以拨动他们的心弦,激起他们写作的冲动,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去写,所以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因此,作文命题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让学生有话可说。

我们还须蹲下来拿放大镜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势和特长,对学生的习作要多挑大拇指,多褒奖。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文章也是夸出来的。如“小荷才露尖尖角”“你是才女” “你的文笔犹如一股清新的小溪奔流而下”“文如其人,你的文字是那么机灵睿智”„„来调动学生写作兴趣。

而写作兴趣的持久浓厚又依赖于写作成功感的获得。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优秀习作,可在班上开展作文展览,交流写作经验念,可编成集子传阅,让大家阅读作文内容,学习写作技巧,从而达到学生对作文教学的自觉参与与借鉴,增强写作能力。可推荐到报刊发表等,达到激励效应,激发中学生写作热情。

二、广泛阅读积累词汇

学生作文水平不高还往往因为语言不生动,缺乏个性,没有穿透力。北大教授王尚文先生说:“人在语言中发展,人在语言中提升,人在语言中创造。”阅读和写作是不可分割的,教师应想方设法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有意识地摘抄积累、感悟和运用,指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使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都得到相应提高。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数量,就能形成语感,积累了丰厚的词汇,为以后写作打下基础。我们可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在习作中选词炼句,如运用修辞,变换句式,运用格言警句等。

开学初我就要求学生拓展阅读范围,向学生推荐阅读中外名著、《青年文摘》《读者》等报刊杂志,每周写《文集》(摘记格言警句句 摘记精彩中外经典名著语句片断 写阅读感悟 精彩片断的仿写 编写童话寓言 写生活札记等。)每节课用三分钟让学生讲一个寓言、童话故事、名著精彩片断、人物介绍、人物故事。提高学生阅读写作兴趣。

三、走进生活搜索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因此实际的生活体验才是作文的源泉。可是一些学生不注意观察积累,因此缺乏生活体验,无法下笔行文。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温室长大, 生活圈子比较小,生活面太窄,不会关注社会。没有了夏天下河洗澡的乐趣,没有了冬天打雪仗的经历,没有了感受邻居关心的体验,而这些又恰恰是喜怒哀乐最鲜活的体验。既然脑袋空空如也,他们只能胡拼乱凑,苦思冥想,瞎弄一篇应付了之。因此,鼓励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尤为重要。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一切手段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要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生动的具体事例。在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要让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苦读、集体劳动、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同时还要注意在观察时,不能只是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应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我就让学生在《文集》中写《生活札记》要求学生:从日常的普通现象中悟出生活的哲理。从多彩的自然现象联想到纷繁的社会生活。积累感悟生活。学生只有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意,才能搜索到写作的素材,学生有了积累,有了材料,写作时就会情到文至,思到章出。

四、要善于选取素材抒写真情实感

学生文章乏味内容空洞的主要原因往往是因为没有新鲜的感人的事情。学生写作要写真事。要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事,我手抒我情。要说心里话,说实话,说非说不可的话。这样,文章才会情真意切,才会感人。作文应该是描绘“我”眼中的生活,抒写“我”内心的世界。什么样的作文内容才能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人一腔,而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与众不同呢?应该是学生最熟悉,最擅长的内容。我们去引导学生发现独特的生活体验,与众不同的写作材料。教育部在2000年在对中、高考的作文考试指令中要求: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写真就好,有情更佳,扬善则美。

学生有了写作的材料,教师还应该指导他们怎样布局谋篇,合理地组织和安排材料。要求学生有朴实的文风努力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他们写真话、写实话。因为作文除了传播信息、说明事理、描述形象之外,还要以情动人。正确抒情,应该借助于文中的叙述或议论。只有带着情感反映的生活和写出的感受,才能动人。使文章产生强烈的抒情效果。只有这样才会领悟生活,陶冶性情,进而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

五、大胆展开想象创作。

想象是作文的翅膀,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使作者文思泉涌,浮想联翩,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文章形式更多样,文章的主题更深刻,思路更广阔。因此,在写作训练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思维的形象性,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以此来指导作文。在启发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提几个这像什么呢?看着这些,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怎样的场景呢?促使学生从实际的事物出发,由此及彼,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创作。

六、改变批改方法,指导学生善于修改。

评改作文历来为众多教师所头痛。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敢于放手,要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评改欲望,力争做到教师的面批、精批与师生互批、学生共批相结合,提倡写、评、改一次性处理。这样趁热打铁,学生就会兴致勃发,信息反馈快,评改质量高,批改费时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通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采用学生互评互议的方法,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学生相互批改时,我不仅要求他们找别人作文里的病句和错别字,还要求参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给别人的作文评分和写上评语。通过修改自己或别人的文章,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上一篇:白玉果蔗组培脱毒苗快繁技术研究下一篇:新形势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