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营方式杨平

2024-05-11

转变经营方式杨平(精选6篇)

篇1:转变经营方式杨平

蔡云: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营方式

主持人商国臣:从各地十二五规划可以看出,产业园上马和扩建令人瞩目,如贵州要建白衣特色产业园,黑龙江要建哈大齐工业走廊工业区,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各地千亿级产业园规划就有10余个,这意味着在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入各类产业园区建设高峰期,我们首先问一下蔡秘书长,各地政府为何大规模上马这么多产业园区项目,国家在鼓励工业园产业地产方面有哪些政策,另外从目前中国产业发展状况来看,市场是否真正需要这么多产业园区,在供求比例上面会不会失衡,如果失衡将会带来什么影响?

蔡云:我想关于整个产业地产,应该从两个层面去看,首先从国家层面看,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多年,国家要求十二五期间,一个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营方式,这两个方向推动了我们国家整个产业升级换代,等于说时代要求我们所有的产业,要求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一个变化,这是国家层面的要求。另外从房地产业协会,从行业的角度来讲,中国房地产发展了这么多年,现在进入了成熟的发展期。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发展的引导,我们都知道在去年以及今年国家对房地产宏观调控,导致了一些房地产企业纷纷进入我们的工业园区发展方向里面,在这种情况下,究竟产业园区的发展适合不适合房地产业的发展。

任何投资都有洼地效应,我们开发企业看到了工业园区这些年取得了一些成就,有了一些收益,获得了一些发展,他们就会在这个行业进行一种投资,这种投资对住宅产业来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具有专业性的投资领域,如果产业园区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需要产业的配给,需要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对于工业地产来说,不是遍地开花,人人都可以搞,而且无序增长的环境,包括整个国家省一级、市一级、区一级、县一级开发区这么多,比比皆是,进入无序的发展对于我们国家政策,包括对于国家资源配置来说,包括整个经济发展来说,应该是一种灾难性的。这种发展应该同步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既然有了这个行业,正如我们做住宅产业一样,我们发展必须经过良莠不齐的时代,这种时代会随着不断成熟,不断的提升产业档次来引导它的发展,任何企业都想发展住宅,包括质量不健全,政策不健全。既然有了住宅产业发展作参考,对于工业园区的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就应该想到国家这个工业园区的探讨,作为房地产协会来讲,今天我参加这个会议受到一定的启发,特别是跟工业园区开发结合在一起,包括跟政府结合在一起,我更认识到我们应该有这种责任,去向国家、政府提供更好的建议,同时指导我们开发企业进入工业园区的发展,促进我们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篇2:转变经营方式杨平

从单店经营向连锁经营方式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对私营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彻底杜绝了企业的私有性质,私人资本和资产阶级作为一种经济成分和阶级结构,在新中国彻底的消失。但是,这种所有制形式的改造,严重地背离了生产力发展实际状况,使得中国的商业零售业经营变成千店一孔,毫无生机可言,“工业生产什么,商业销售什么”成为计划经济条件下供需关系的典型写照。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1992年,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深入贯彻,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商业零售业焕发生机,最早呈现出由单一的单店经营向连锁经营方向的转变。这种以连锁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的转变,是以新成立的百货店为支撑的。而传统意义上的那些商业企业,却往往因为还有一些计划性指标在手,吃惯了计划经济饭,而显得裹足不前。以安徽为例,1995年12才开业的安徽商之都,就于在亳州开设了第一家连锁经营店,迈出了中国商业界开设分店的先河。单店经营模式的改变,使得我国商业零售业的发展进入高速发展快车道。

从单业态经营向多业态经营方式的转变

伴随着连锁经营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和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我国商业零售业也在不断进行新尝试、新方式、新融合。首先,在品类整合上发生变化。过去传统的零售店,是以百货一个大品类为主,随着商品生产的不断发展,商品供给逐步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发生转变,这就要求零售业在单店经营中不能只以百货为主,要适应消费者对商品需求变化的要求,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商品服务。其次,适应开放式竞争的需要。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专卖店、夫妻店不断涌现,迫使零售业变化业态经营形式,引厂进店也就顺势出现。同一卖场内,自营、品牌专卖、柜面出租等形式应运而生。再次,经济效益的需要也决定了单店经营的零售业必须扩大经营范围。从1995年至,我国商业零售业经历了由单一以百货为主向百货、超市、家电、专营、零售批发、餐饮、娱乐等多业态并举的重大的转变。

从商业经营向商业地产综合经营方式的转变

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我国商业零售业正式对外开放。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中国各地方政府借此东风,推出了许多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这些超国民待遇的条件,有力地吸引了国际上大型跨国企业的眼球,纷纷涌入中国,乐购、大润发、沃尔玛、家乐福等在我国一、二线城市到处安营扎寨。正是这些跨国企业的涌入,“shopingmall”的概念也迅速蔓延,商业综合体顺势而生。一些有实力的零售业企业立即转变固有的、传统的 “以商养商”的商业经营方式,采取并购、合作、购买土地开发等形式,大力发展以商业地产开发为主、反哺商业经营的“地产、商业”两轮驱动的商业地产综合经营方式。由于商业房地产投资有着不可估量的获利前景,一时间,引得无数商业零售企业竞相参与其中。当然,由于商业房产投资较大,加之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有可能导致一些企业面临巨额资金难以收回的情况。因此,应该正视商业房地产的投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

从传统经营向创新经营方式的转变

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我国商业企业无法规模化对接出口贸易转内销的产能以及国内市场与国际贸易无法贯通的问题。国内商业零售企业商品经营同质化严重,打折竞争和商品价格虚高现象成为一对不可克服的矛盾。同时,由于进货成本上升,加之租金、人力成本增长,企业的利润变得越来越微薄。这迫促使商业零售企业一方面谋转型,求发展;另一方面,加快了创新经营步伐。20以来,商业企业在打造物流链供应、自主品牌开发、贴牌生产(OEM)等创新经营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创新必须遵循商业伦理,那种毒胶囊、三聚氰胺、鼠肉当作羊肉卖的“创新”,只能是商业伦理的缺失和社会道德的沦丧。值得肯定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商业企业在创新经营方式上都走出了一片新的天地。比如,安徽徽商集团在抓好销售规模的同时,开辟商业物流经营的新道路。

从单体经营向多边合作经营方式的转变

伴随着连锁经营、商业地产的开放式发展,商业零售业的经营规模呈几何级数的跨越式跃进,几万平方甚至几十万平方的商业综合体已经屡见不鲜,这就要求作为商业开发商从过去以我为主开发、拓展经营场地,转向寻找多边合作经营。所谓多边合作经营,就是以某一零售商业地产开发商为主开发、建设大型或特大型商业综合体,采取招商、合作、出租、出售等多种形式,形成百货、超市、影院、娱乐、休闲、餐饮等功能齐全、方便消费者一站式消费的经营场所。这种多边合作经营的模式,已经在我国许多城市得到大力发展。比较有名的就是万达广场。多边合作具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购物方便、环境优良等明显区别于传统卖场的显著特点,颇受广大中青年消费者的喜爱。

从实体经营向实体加电商经营方式的转变

篇3:关于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思考

一、我国农业经营方式发展历程的回顾

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发展历程,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我们党对农业经营方式的探索, 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经历了三次大的历史性变革。

农业经营方式的第一次变革是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发展小农个体生产经营。从1 950年冬到1 953年春, 根据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我们党在广大农村开展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土地改革运动。在这次土改中, 我们党坚持依靠贫农、雇农, 团结中农, 中立富农, 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发展农业生产的路线方针, 顺利完成了预期任务。通过这次土改, 彻底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并免除了苛刻的地租, 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次土改之所以在农业经营方式上实行分散的小农个体生产经营, 主要是由我国当时的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等一系列客观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农业经营方式的第二次变革是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1年起, 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党中央决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建立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有简单的共同劳动的临时互助组和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实行某些分工分业而有少量公共财产的常年互助组;第二阶段是成立具备更多社会主义因素的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而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农业合作社, 也就是集体农庄、初级社;第三阶段是建立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 即高级社。但是, 农业合作化运动存在着过急过快、形式单一的偏差, 而后来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更是把这种偏差推向了极端。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农业经营方式忽视了我国当时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现实状况, 剥夺了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给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严重束缚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营方式的第三次变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 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并在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和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78年12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草案) 》明确提出了建立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并随着农业实践发展的推动逐步形成和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农业经营方式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农村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二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三是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它在坚持农业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 让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纠正了过去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的不足, 克服了过去“吃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弊端, 有统有分, 统分结合。总体来看, 这种农业经营方式适应农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调动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 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农业经营方式存在的问题

30年来农村发展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它奠定了农业持续发展、农村稳定繁荣的制度基础, 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目的就是要更好地稳定农民对土地经营的预期, 调动广大农民增加土地投入的积极性, 树立长期经营、持续发展的理念。然而, 不可否认的是, 这种农业经营方式也还有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地方, 如在如何清晰界定农户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的边界、如何保障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如何强化和规范集体统一经营等问题上, 都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同时,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推进, 经济社会发展也在不断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出新要求, 进一步产生了创新与完善这种农业经营方式的体制机制的压力与动力。具体分析, 当前我国农业经营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产权问题。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 分别属于集体和农户个体所有。然而,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当前土地所有权主体——集体往往不能很好地履行其主体地位, 不能为农户提供有效服务, 甚至于在许多地方则是过分运用其所有权主体地位, 随意征地和改变土地用途, 这就往往导致处于弱势地位的单个农户无法充分拥有其承包土地的产权。

2. 市场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 统一的和国际逐渐接轨的农业大市场已经形成。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处于一家一户土地承包的经营方式, 由于土地被分割成无数小块, 无法进行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操作, 农业生产始终停留在手工作业的阶段, 劳动生产率仍然低下。随着中国入世程度的不断深入, 这样个体农户就很难和国内外的大农业进行竞争, 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3. 经营规模问题。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农产品生产商之间不再是进行简单的价格战, 而是在农产品的深加工、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以及营销方面进行深层次的、专业化水平的竞争。而目前我国农户是分散的个体生产经营, 基本上是手工劳动, 无法进行农业机械化、自动化作业, 因而很难形成规模化和标准化, 这就使得个体农户在面对专业化水平很高的农产品生产商竞争时处于绝对弱势地位。

4. 产业问题。

产业问题主要表现为我国农户家庭经营绝大多数还游离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之外, 仍然从事单一的农产品原料生产, 正是因为此, 农户家庭发展面临种种桎梏:一是农民不能分享产前和产后部门丰厚的利润, 不仅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剪刀差”问题;二是农户家庭易陷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生产, 农业生产链条短, 农产品批量小, 生产成本高, 销售手段落后, 市场信息不灵, 进入市场的能力薄弱, 难以形成稳定的销售市场和渠道。

5. 管理问题。

主要表现为家庭 (农户) 经营决策上的盲目性, 产品的单一化和市场行为的趋同化。选择生产经营项目, 往往是“跟风”、“随大流”, 不能正确地运用价格、成本、利润等经济杠杆和指标进行投入与产出、成本与利润的比较, 造成经营的低效率, 增产不增收。同时, 分散的小农生产经营方式吸纳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能力十分有限, 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实施有很大的排斥性,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以致农产品产量较低, 品质不高, 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上述问题的存在, 表明我国现存的农业经营方式还处于由分散经营向统一经营的过渡时期, 与现代农业要求的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发展还有很大差距, 急需进行完善和创新。

三、因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由上述分析可知, 当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农业经营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度化的分散经营限制了农业发展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等问题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 给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障碍, 因而必须着力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推动这种农业经营方式的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发展, 使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农业经营方式向现代化转变, 以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发展。

第一, 进一步推进家庭经营模式的创新, 使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 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 着力提高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根据现有家庭经营组织的内在缺陷, 强化其内在素质的改造, 使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这种改造包括产权制度的完善与改革、经营机制的转换、经营规模的扩大、有机构成的提高、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和内部经济关系的转化等方面。目前应注意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明晰农地产权, 建立规范的农地流转机制, 促进家庭经营组织产权制度的完善和经营规模的扩大。主要是稳定农户对土地的承包权和使用权 (包括继承权) , 明确农户的土地收益权, 扩大农户对土地的处置权 (包括租赁权、转让权、抵押权等) , 建立规范的农地流转制度。由于土地是农业生产经营的最基本生产要素, 明晰农地产权能防止对农户生产经营自主权的侵蚀, 有利于形成农户自主决策机制, 稳定农户经营预期, 调动农民土地投入的积极性。因此, 明晰农户对土地的产权、建立规范的农地流转制度是实现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前提条件。二是通过发展兼业经营和联合经营, 增强农民家庭经营组织的经济实力。家庭经营要实现内在性组织形态的变迁, 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基础和支撑。目前我国家庭经营经济实力增强的途径除了国家和集体的必要援助及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自身效益的提高外, 主要还是靠兼业经营和多种联合经营,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非农产业相对农业而言是一种回报率很高的产业。农户在搞好农业生产经营的同时, 若广泛从事非农产业活动, 可以获取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 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从而能够增加科技投入, 购置现代化生产工具, 提高生产经营的有机构成, 逐步减弱劳动密集型技术措施, 加强资本密集型技术措施。三是培养知识型农民, 提高农民自身创新能力。新经济时代的知识化革命, 迫切需要大批懂技术、懂经营的现代化的新型决策者。因此, 要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农业资本投资的主要领域, 加强农民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教育, 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 增强农民制度创新能力, 校正农民生产经营中片面追求短期利益和个人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非理性行为。提高农民知识化水平, 关键在于给农民创造良好的培训机会和宽松的学习环境, 逐步形成以农业高校为龙头, 以农业职中为主干、以农业技术学校为基础的现代化培训网络体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民队伍的形成, 将赋予农民家庭经营组织以新的活力, 促使其不断创新提高, 以适应21世纪农业发展的新需要。

篇4:坚持管理创新转变经营方式

作为天津港集团骨干企业——天津港五公司自1983年成立以来,经过多年发展从设计吞吐能力200万吨,发展成为拥有天津港第一个深水泊位,年吞吐能力2800万吨以上,以接卸散杂货为主的天津港集团骨干企业。在保持吞吐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天津港五公司也面临着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难题。

作为一个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变有多种途径。我们在充分分析公司现状的基础上,决定从管理人手,力求依靠管理的创新,积极践行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由效率型向既重效率又重效益型转变,由单一经营型向开拓经营型的转变,坚持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安全、向管理要和谐,保持了企业良性发展态势。

经营精耕细作——转重生产为重市场

市场就是企业的战场,谁重视市场营销,谁就能第一时间抢占市场先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天津港五公司及时调整市场营销策略,将过去被动接受市场转变为主动抢占市场,确定了“以最佳方式组织生产,实现稳固货源,扩大市场份额”的市场开发战略,努力做到“三个坚持”:坚持树立市场开发信息先行理念。成立了专业的市场开发组织机构,加强市场调研和分析,提高市场反应能力。通过完善市场信息沟通平台,建立市场信息分析机制,及时扑捉市场信息,努力开发潜在客户和贸易合作伙伴,提高高附加值货类在吞吐总量中的比例;坚持强化客户关系管理。根据客户的综合实力和在公司生产经营重要程度,建立了客户经理负责制,对市场和客户进行细分,实行分类管理,加大扶植对公司贡献大、发展潜力大的重要客户;坚持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不断优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通过引进实力强、管理规范的大型外租车队,进一步规范运输秩序、优化外租车队市场,严格落实“待客户有信有誉、保货物无差无损”质量方针,实现市场与现场的“无缝对接”,以优质的服务来维系客户、招揽货源、打开市场,以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构建起公司牢固的客户关系网,实现了以功能开发带动市场开发的经营模式转变。

组织精雕细刻——转快字当头为好字优先

近年来,天津港五公司大力构建流畅、有序、安全环保的生产组织体系。又快又好和又好又快一字之换映射出从“重量”到“重效”的深度思考和实践。天津港五公司坚持从改进作业流程人手,强化生产组织标准化管理,以制度先行和优化机制为核心,积极推行标准化作业时间考核机制,实行21点派工制度,加强船、货信息滚动计划兑现,提高船舶预编会和船前会质量,加大现场组织、货场摆布、疏运保障、交通疏导等作业环节的有效衔接与流畅的考核力度,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日作业计划兑现率达97%,船舶动态兑现率达99%,大大高于考核指标;同时,加大了货物流程监控。在保证效率的基础上,突出强化了货物安全质量优先理念。通过实行码头设置摄像头、倒运车辆安装GPS定位系统和进出口门卫刷卡的“三位一体”全程监控系统,实现了矿石作业全封闭式管理;并通过严格实行安全区域负责制,推行定置化管理,坚持包船、包区域、包路段专人检查管理和定置、定位、定时安全作业方式,进一步明确了各作业区域职责,有效避免了人机交叉作业隐患,形成了公司全覆盖、无盲区安全管理机制。“预控无漏洞、把关无过失”的承诺构建起了既讲效率又讲效益,既好又快的生产组织保障体系。

成本精打细算——转追求量增为量效并重

“要效益”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面对货场不足造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局面,天津港五公司坚持效率和效益并举的原则,大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把效益优先观念渗透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全面压缩经营管理环节的不合理开支,努力践行经营理念由单一追求作业量向既保吞吐量又追求效益最大化转变。为此,天津港五公司加大了财务部门的综合控制力,明确财务审批权限,逐步划小核算单位,细化、量化预算指标,建立基础数据,增强落实预算指标的执行力,形成了数据化管理的预算指标考核体系。并重新对人工成本进行分析、测算,强化人工成本的预算和考核,科学的控制人工成本,确保了预算指标有效控制。同时,加强了生产过程中成本核算和预控:通过建立单吨成本和单车成本预控机制,有效地强化了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核算与考核;通过推行矿石漏斗卸货工艺标准化作业模式,进一步优化了作业工艺流程、货场布局、人机配置标准;通过科学合理配置货场资源,加大外租货场和车队管控力度,降低了由于内部组织衔接不畅造成的成本浪费,有效地把生产过程中成本管理与公司经营目标有机的统一起来,实现了提高收入、节约成本目标。力足好与快的有机结合,天津港五公司找到一条量效并重、协调发展的路子。

管理精益求精——转粗放型为精细化

近两年来,天津港五公司坚持走精细化管理的发展之路,形成了精确计划、精确控制、精确考核的管理格局。通过建立科学的标准化管理模式,规范操作流程,减少管理的随意性,优化了生产组织管理流程;通过深化绩效考核机制,推行“岗位关键工作辨识”管理,进一步简化、细化和量化了绩效考核内容和环节,提高了工作执行力;通过理顺管理职能,明确职责分工,合理规范岗位设置,避免部分岗位人浮于事,部分岗位人员紧缺的矛盾,形成了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通过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和配置,健全完善奖金考核办法和散矿船舶作业标准化考核办法,减少考核环节,发挥了激励机制的杠杆作用;通过安全管理机制创新,倡导“安全管理全员负责制”理念,推行定置化安全管理模式,建立区域负责制,开展“全员参与的危险源点辨识”,形成了公司全覆盖、无盲区安全管理机制,有力地促进了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

“精”字引领——管理创新结硕果

精字引领的系列举措,为天津港五公司这个老企业注入了新的生机,焕发出新的活力:

篇5:转变经营方式杨平

关键词:土地流转; 农业经营技术条件; 农业经营组织形式; 转变

农业承担着社会基本保障功能,其发展对于整体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迅速远远超过了农业的增长速度。如何在促进农民增收和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农业的长足发展,是广西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根据历史经验,农业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源于农地制度的变革和随之而演变的农业经营方式。目前,农地制度改革整体尚在探索之中,不过已放宽了土地流转的敞口,新形势下土地的流转使得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现代、高效农业成为可能,它对现存的农业经营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农业经营方式需作出何种转变,广西又该如何实现这两者的有机统一呢?土地流转形势

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并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在此政策推动下,培训新型经营主体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土地大量闲散使得土地愿意流转的供给增多,在需求和供给的双重作用下,土地流转的势头越来越旺。

农村土地流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预期效果。它有利于土地集中化耕种或改造,对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高效益农业具有明显的助推作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2 新时期的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2.1 农业经营方式的内涵和现状 目前,学术界对于农业经营方式内涵的界定意见繁多。有的学者认为农业经营方式就是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或者要达到经营目标所选择的生产技术道路、技术途径(王征兵,2002);有的学者认为农业经营方式反映了人们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即农业的生产关系(吕大洲,1986)。本文接受的是河南大学邵明伟教授关于农业经营技术条件、权利结构和组织形式相结合的三层次的农业经营方式。据此,农业经营方式应该是:在既定的土地产权制度下,农民采取不同的分工协作关系、利用不同农业生产技术寻求最佳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和组合方式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方式以及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由此,现行的农业经营方式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和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半机械的分散经营。

2.2 土地流转形势下对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要求

在市场起决定作用的新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下,农业的生产经营更多地由市场竞争决定,其效益由其质量等竞争力决定。同时,由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因此,新时期的农业必然要走出一条低成本、高品质、高就业的道路。这就要求组成农业经营方式的三个层面作出不同程度的转变。从农业经营的土地产权角度来讲,在不改变基本土地制度的前提下,改革土地产权制度,促进土地流转,使农村土地向适合规模化、组织化、机械化方向转变。目前,土地流转已使得农业经营方式从权利结构上开始转变,但是要达到土地流转的预期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的现代农业,还应该从农业经营技术条件和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上作出变革。因此,从农业经营技术条件上来讲,应该开展精细密集型农业,将传统的粗放式劳动密集型转为资金、生物化学技术和机械化并重的精细集约式劳动密集农业。从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来看,应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传统的分散经营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合作经营转变;同时,还应配套建立健全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3 土地流转下促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3.1 明确土地产权,促进土地市场化交易

篇6:转变经营方式杨平

禅学中有一则有趣的故事,说的是人对事物的认知要经过三种境界,其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其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其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此山已非彼山,此水已非彼水。世上万物大多如此,连锁也不例外。当我们满怀憧憬投入连锁这一心仪已久的“美人”的怀抱后,你会发现“恋爱”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美人”甚至有时还会变得“面目狰狞”。是连锁不适合我们这一行业吗?非也。“做正确的事”(方向)远比“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效率)重要,有太多的人听过管理大师德鲁克的这句名言,但是我们往往殚精竭虑的是用科学的方法往死胡同里钻。为什么我们会做出这种情非得已而事实上又南辕北辙的事呢?原因在于我们对连锁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象上,是那样的肤浅;原因在于连锁经营上的真经往往隐藏在思想的深处,而我们思想上却对连锁经营上的认识存在着思维方式与观念上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将会带领我们远离连锁的初衷。

传统国有企业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连锁经营,我认为在思维方式与观念上必须实现以下方面的转变:

一、连锁的组织建设应由重视“有形”的统一向重视“无形”的统一转变。

相对于连锁中“采购、配送、财务、……”几大有形的统一,连锁中“共同的价值观与经营理念、思维方式……(企业文化的核心)”等无形的统一往往不受管理者的重视,大家在努力地实现有形的统一的时候,却不知无形的统一才是连锁中“统一的统 一”。为什么连锁后企业对市场的反应反而迟钝了?为什么连锁后部门之间的扯皮现象反而更多了?许多人认为是利益分配的问题,但是利益背后的还是观念的不一致,观念不一致 带来利益不一致,利益不一致 带来行动不一致,行动不一致带来连锁最终变成了封锁。由于连锁是“大兵团”协同作战,相对单兵作战而言,搞清楚连锁的目标方向是企业生存的基础:那就是我们连锁究竟是干什么的,我们最终是适应市场的需要而诞生的,

所以公司一切经营活动的目的判断的标准只有一个:是否贴近市场。要做到这一点归根到底就是两句话:顾客第一、员工第一,(不是口号)前者解决企业存在的理由问题,后者解决企业的发展动力问题,除此之外别无他招。 朴素的思想造就伟大的企业,这些无形的思想朴素得不能再朴素了。然而,恰恰是这样一些尽人皆知的、一再被验证的、每个人都认同的朴素的道理,才是企业成功的真正秘密所在。杰出的公司之所以杰出,就在于他们彻底地实现了这些无形的、朴素的思想。

1、“无形”的统一是方向,“有形”的统一是效率。

怎样才能使连锁的方向不至于在经营中不知不觉的偏离呢?在实行连锁过程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企业成功的关键是隐藏在有形力量背后的无形的文化力,正是这种无形的文化力为连锁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实现了连锁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没有正确的方向,企业就会南辕北辙,找不到北,而且是越努力离目标越远。沃尔玛、麦当劳、肯德基……这些连锁企业,它们成功的关键是一种科学、先进的经营文化力,而连锁有形的统一则为这种经营文化力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而已,

2、“无形”的统一是灵魂,“有形”的统一是外表。

没有灵魂的人常被人比喻作“行尸走肉”,同样,连锁并不是达到采购统一、配送统一、财务统一、品牌统一……等N个统一就万事大吉了,有形的统一只是连锁的外表而已,在这些统一的背后,还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统一在起决定的作用。老子说:“天地万物生于有形,有形生于无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有形。”连锁先连心,连锁先连魂,连锁先连道,才是首先需要解决的统一的最高统一,没有灵魂的连锁由于专业化分工后,势必造成各部门之间的内耗。

3、“无形”是目的,“有形”是手段。

上一篇:2011年各高校MTI翻译硕士真题回忆版(精华)下一篇:交通系统二00四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