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论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浅析

2024-06-02

事业单位论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浅析(精选8篇)

篇1:事业单位论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浅析

事业单位论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浅析 [摘要] 事业单位为保证国家方针、政策的顺利贯彻执行,必须建立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本文主要分析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

[关键词]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环境

一、前言

2010年年末,在财政部的财政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和成熟,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相对薄弱,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环节。内部控制是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安全完整,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及效果的基础。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为保证国家方针、政策的顺利贯彻执行,必须建立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营造理性、严谨、务实的控制环境。一个单位有了良好的控制环境,管理层就能重视内部控制建设,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行政管理职能,有效控制经费的增长和铺张浪费,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和谐良好的组织文化。任何一个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如国家政策调整、行业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以及内部舞弊等。事业单位的目标

是履行国家赋予的公共管理职能,发挥经费的最大效应。内部控制是为保证组织经济活动正常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达到提高管理效率、防止管理层的逾越和串通舞弊、控制风险的效果。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维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保护国有资产,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内部控制应当贯穿于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全员参与,全面控制,不存在空白点。重点关注主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依据所处的行业环境和经营特点,根据职业判断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通过优化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和权责分配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加以调整,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5个要素。内部环境是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基础,规定单位的纪律和架构,影响管理目标的制定,营造单位的文化氛围并影响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是企业制定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控制环境构成一个单位的内部控制氛围,反映单位内部人员特别是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是所有控制方式和方法赖以存在和运行的环境。内部环境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内部审计机制、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5个方面。

一、治理结构

事业单位具有特殊性质,只对政府和上级部门负责,单位治理结构不设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所以单位负责人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将发挥关键作用。如果管理层只受一个人或几个人支配,单位经营风险、管理目标以及对公共管理职责的落实,都难以保证。单位的管理层应该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性,引起思想上的重视,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提高内部控制要求,单位负责人对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有效负主要责任。要真正树立起单位负责人为财务工作和内部控制建设第一主体的意识,加强对事业单位负责人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相关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职业素养。财政部门、人事部门和审计部门联合对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管理层相关人员进行内部控制知识培训,使他们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强化内部控制意识,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单位管理层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诚信和道德观念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保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管理层通过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营造和保持诚信的环境,使员工在一般和特定情况下能保持正确的判断和操守。管理层分为决策、监督、管理3个层次,对本单位内部控制活动承担决策、监督和执

行的职能。

二、机构设置与权责分工

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简单,机构设置按照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和制衡的原则,综合考虑本单位的业务性质、管理要求、文化理念等因素,合理设置内部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责任权利,避免职能交叉、缺失和权力过于集中,形成责权一致、互相制约、互相协调的工作机制。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应抓住关键点,根据业务流程和经济活动中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进行监督检查。事业单位要根据不同的业务需要设置内部机构,权利责任落实到各相关单位,体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要求。每笔业务要经过两个或两上以上的部门和人员处理,使单个人或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其他人和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相关联,相互监督和制约。所采用的组织结构要有利于管理,有利于信息沟通。

单位要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机构和岗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落实,确定各职能部门或业务单元对于内部控制的权利义务并进行整合,向管理层报告内部控制建设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即专门负责内部控制在各部门间的组织协调和日常事务工作。

单位要赋予内部审计部门适当的权力确保其独立履行审计职责,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提出建议;对管理

层负责,发现问题及时沟通,有对异常情况进行追查和提出处理处罚建议的权力。

财会部门是内部控制制度的中心。单位的各项业务都要经过财务部门的审核登记入账。财务部门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保障会计信息处理程序和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完整。应赋予财务部门负责人相应决策权力,在经营策略、风险评估和决策等环节发挥关键助手和参谋作用。

三、内部审计机制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控制制度制定过程中提出建议,对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帮助单位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事业单位为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应设置单独的机构,配备具有较高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人员,保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是促进组织提高经济效益,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出改进意见,对内部控制体系运用信息系统和沟通渠道进行公正的分析判断和监督评价。内部审计职责包括审计会计账目,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审核内部控制执行的效率和效果,向上级管理层报告,保证内部控制制

度更加完善。要注重事前审计,对于计划和预算的内容进行分析论证,预测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利因素,事前提出纠正和修改的建议,供管理层决策参考,避免决策失误。在经济业务执行过程中,把实施情况与计划和预算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失误和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使计划更加符合实际。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分析评价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从实际出发,履行经济监督职能,保证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内部审计包括事前计划和方案,事中对审计程序的选择和应用、工作底稿、记录和复核、报告编制与审批,事后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实务准则》中强调,“内部审计师必须独立于他们所审核的活动”,这是内部审计机构最重要的原则,保持独立性,才能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

四、人力资源政策

事业单位由于其特殊性,人员比较稳定。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内部控制有很大帮助。单位内部

控制的成败取决于职工素质的高低。保证单位所有成员都具有诚信、道德价值观和职业能力的人力资源政策,是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单位应根据业务活动的需要,按照人力资源的框架要求,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任职权限、任职条件、工作要求,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聘优秀人才。对选聘人员实行试用期和岗前培训相结合制度,进行严格考核,考核合格,正式上岗;考核不合格,应及时解除劳动关系。

单位应制订长期培训计划,提高职工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胜任能力。培训要结合业务特点,因材施教,合理规划,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关心职工自身发展的文化氛围,加强后备人才建设,促进全体职工的知识技能持续更新,不断提高职工的服务效能。

事业单位应建立科学的指标评价考核体系,对管理人员和全体职工进行考核和评价。制定与业绩考核挂钩的薪酬制度,切实做到薪酬安排与职工贡献相协调。对各级管理关键岗位职工实行定期轮岗制度,明确轮岗范围、方式等,形成员工的有序流动,全面提高职工素质。根据法律健全职工退出机制,明确退出条件和程序,确保单位和职工的利益不受损害。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职工,先暂停工作进行培训或调整

工作岗位,安排转岗培训,仍不能满足岗位职责要求的,按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单位关键岗位人员离职前应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进行工作交接或离任审计。定期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总结,分析问题和不足,完善相关政策,使单位整体团队充满生机和活力。

五、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事业单位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养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具有协作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的企业文化。管理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以自身的优秀品格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带动整个团队,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总结优良传统,挖掘文化底蕴,使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道德水平。引导和规范职工的行为,对职工的精神风貌、仪容仪表、工作纪律、待人接物、环境卫生、组织管理等做出规定,培育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增强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使职工的价值在单位得到充分体现。对不同级别的职工要一视同仁,建立融洽的组织环境。事业单位要建立丰富多彩、积极正面的企业文化。

篇2:事业单位论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浅析

一、内部控制环境概述

(一)控制环境的内涵和界定

控制环境规定单位的纪律与架构,影响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塑造单位文化并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从广义角度来看,影响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环境因素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如图3-1)。

(二)影响控制环境的因素

分析影响控制环境的具体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一方面是“人”的因素。

另一方面,如果企业设置了合理的组织机构,建立了有效的控制政策和程序,从表面看内部控制存在,但由于管理者疏忽大意,精力分散,判断失误,职能越权,对控制指令随意性居多,就会造成控制失效;或是执行人员相互勾结,串通舞弊,也会造成无效控制。

此外,受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内部控制大多针对日常经常性的经济业务,当内部环境发生突然变化,对个别、偶然发生的业务或者情形,较少建立相应控制,一旦发生这种业务,就不存在相应的适当控制,原有的内部控制也无能为力。

(三)控制环境中人与制度的关系

现代内部控制理论认为,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主要是人。

“人”才是内部控制中的根本和核心因素,人的素质、品行与能力是决定控制制度作用发挥的根本因素。

内部控制过程既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过程,又是一个“人”与“制度”不断协调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日益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日趋复杂,其内部控制愈显重要,“人”与“制度”的互动关系也越来越受重视。

[案例分析] 高校己不是一片净土!

本市高校违纪违法案件:

1997年~2004年207件,其中大案要案57.3%,经济类案件占各种案件的首位占47.7%;

2003年涉案金额是1998年的36.8倍。

1997年~2004年涉案院校44所占北京高校总数的75.86%;

涉案领域广:办班、考试、招生、财务、校产、后勤、基建、科研、教学等各部门。

以高校职务犯罪-----进行剖析

(1)高校职务犯罪的现状

2(2)高校职务犯罪的特征

三大病症:招生病、采购病、基建病

两大趋势:年轻化、高学历、高层次 集体腐败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环境的主要内容

借鉴COSO 报告,行政事业单位控制环境一般也包括:

诚信和道德观、单位的治理结构、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单位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一)诚信和道德观

1、单位负责人的诚实性和道德观

2、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3、道德宣传与指导

4、严格一致地保持诚信行为和道德标准

5、激励机制与道德约束结合

(二)经营管理理念和风格

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理念和风格包括了他们对待经营风险的态度和控制经营风险的方法、对财务和管理的重视程度、对法规的反映以及对人力资源的政策及看法等,这些态度和看法无不深深影响内部控制的建立、执行与成效。

1、管理者的素质

2、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

3、管理者对风险的接受程度

4、管理者对信息处理以及会计控制系统所持的态度

5、对于重大内部控制事项的态度

(四)组织机构设置

组织机构是单位进行计划、执行、控制、协调和监督职能的整体框架。一个单位的组织结构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组织机构的设置与职能的划分。

2、内部机构主管人员的配备与能力。

3、组织机构的应变能力。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组织机构,明确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部门。

虽然各个组织所处的环境、采用的技术、制定的战略等有所不同,但是任何组织在进行机构设置时均需要遵守下列原则:

① 目标原则; ② 有效管理幅度原则; ③ 分工协作原则; ④ 权责原则; ⑤ 便于操作原则; ⑥ 动态适应性原则。

组织机构设置还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 ① 确定组织设计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② 进行职能分析和职能设计; ③ 设计组织结构的框架; ④ 管理规范的设计; ⑤ 人员配备和训练管理; ⑥ 反馈和修正。

在考虑组织机构设置时,单位的不同部分组合起来的方式有多种,具体应采取下列策略:

(一)确保组织结构的适当性及其提供管理单位所需信息的沟通能力

(二)按照管理人员所担负的责任,判断其是否具备足够的知识和经验

(三)保证各管理人员所负责任的适当性

(四)单位应根据环境的改变相应调整其组织结构

(五)注意员工尤其是负责管理及监督职能的员工人数是否充足

(五)权力和责任的分配

组织机构的设置只是给单位的管理运行与控制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框架,真正进行这些工作的主要还是企业员工。

因此,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权责分配。

管理者要明确权力和责任的分配方法,增强组织的控制意识,明确划分各岗位、各环节的权力和责任,确保各职责权限在严格控制下履行。

组织结构合理,权利责任分配适当,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行政事业单位职责分配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

(1)在单位内部是否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将业务授权、业务记录、资产保管和维护以及业务执行的责任尽可能地分离;

(2)数据的所有权划分是否合理;

(3)是否已针对授权交易建立适当的政策和程序。

(六)单位文化

单位文化建设是构建有效控制环境的必然要求。从影响控制环境的要素来看,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人的因素。

另一方面则属于组织、政策、措施方面的问题。

单位文化是一种精神状态的文化,它渗透于内部控制活动之中,又流溢于内部控制活动之上,是无形的、内隐的,而且不能借助物质形态的技术手段进行控制和操纵。

因此,内控文化的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1)管理者要身体力行。(2)要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3)要建立创新激励机制。(4)要有物质保证。

单位文化建设,还要特别重视三点: 一是要注重引导。二是要长期坚持实行。三是要防止片面性。

单位文化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和不断发展的。

(七)人力资源政策

从内部控制的对象看,无论是对财的内部控制,还是对物的内部控制,其基准点都在于对人的内部控制。

人力资源政策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关注在员工录用、培训、提升及报酬方面政策和实务的合理性。(2)使员工明确自己的责任及管理者对他们的期望。(3)了解员工工作绩效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4)针对偏离既定政策和程序的问题,建立适当的补救措施。(5)制定恰当的职业标准和道德标准并作为员工业绩考核的依据。(6)合理的员工候选人背景审查制度。

(7)制定详细、明确的职务晋升和工资晋级标准。具体的操作:(1)招聘和雇用。(2)培训。

(3)评估、晋升和赔偿。(4)惩戒措施。

(七)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单位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

其范围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检查。内部审计主要具有:监督、评价、控制和服务4种职能。其作用主要是防护性作用和建设性作用。

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内部审计机构按照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的要求,主要履行的职责包括:

(1)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含占主导地位的单位,下同)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

(2)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3)对本单位内设机构及所属单位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4)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审计;

(5)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进行评审;(6)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经济管理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

(7)法律、法规规定和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要求办理的其他审计事项。

内部审计程序通常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以及后续审计4个环节,应根据管理层确定的职责范围和委托的工作任务对审计项目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三、行政事业单位控制环境特点及影响

控制环境包括治理职能和管理职能,以及治理层(监管部门)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

1.在组织结构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层次和结构相对简单,难以发挥有效牵制约束作用。

2.在监管部门(治理层)制衡方面,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业务监管部门大多实行事后监管,因此单位日常监督力度较弱。

3.在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内控意识薄弱,不利于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

4.在对职位胜任能力的重视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财务职位胜任能力重视明显不足,不利于单位控制环境建设。

5.在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万面,行政事业单位有完善控制环境的优势,但也有不足。6.在诚信和道德价值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职员有着良好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有助于单位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

四、内部控制环境实务案例

案例 从报销舞弊案件看内部控制环境 [案例启示]

从本案例中可得到的以下启示:(1)内部控制的建立往往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2)内部控制本身就是对个体行为的制度限制。(3)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篇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浅析

2010年年末, 在财政部的财政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和成熟, 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相对薄弱,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环节。内部控制是实现经营目标, 保护资产安全完整, 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及效果的基础。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 事业单位为保证国家方针、政策的顺利贯彻执行, 必须建立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营造理性、严谨、务实的控制环境。一个单位有了良好的控制环境, 管理层就能重视内部控制建设, 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不断完善行政管理职能, 有效控制经费的增长和铺张浪费, 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形成和谐良好的组织文化。任何一个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 如国家政策调整、行业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以及内部舞弊等。事业单位的目标是履行国家赋予的公共管理职能, 发挥经费的最大效应。内部控制是为保证组织经济活动正常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 达到提高管理效率、防止管理层的逾越和串通舞弊、控制风险的效果。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维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保护国有资产,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内部控制应当贯穿于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 全员参与, 全面控制, 不存在空白点。重点关注主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依据所处的行业环境和经营特点, 根据职业判断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 通过优化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和权责分配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 加以调整,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5个要素。内部环境是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基础, 规定单位的纪律和架构, 影响管理目标的制定, 营造单位的文化氛围并影响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 是企业制定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控制环境构成一个单位的内部控制氛围, 反映单位内部人员特别是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 是所有控制方式和方法赖以存在和运行的环境。内部环境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内部审计机制、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5个方面。

一、治理结构

事业单位具有特殊性质, 只对政府和上级部门负责, 单位治理结构不设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所以单位负责人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将发挥关键作用。如果管理层只受一个人或几个人支配, 单位经营风险、管理目标以及对公共管理职责的落实, 都难以保证。单位的管理层应该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性, 引起思想上的重视, 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提高内部控制要求, 单位负责人对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有效负主要责任。要真正树立起单位负责人为财务工作和内部控制建设第一主体的意识, 加强对事业单位负责人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相关培训, 提高管理水平和职业素养。财政部门、人事部门和审计部门联合对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管理层相关人员进行内部控制知识培训, 使他们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强化内部控制意识, 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单位管理层的知识和技能, 以及诚信和道德观念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保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管理层通过身体力行, 以身作则, 营造和保持诚信的环境, 使员工在一般和特定情况下能保持正确的判断和操守。管理层分为决策、监督、管理3个层次, 对本单位内部控制活动承担决策、监督和执行的职能。

二、机构设置与权责分工

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简单, 机构设置按照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和制衡的原则, 综合考虑本单位的业务性质、管理要求、文化理念等因素, 合理设置内部机构, 明确各机构的责任权利, 避免职能交叉、缺失和权力过于集中, 形成责权一致、互相制约、互相协调的工作机制。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应抓住关键点, 根据业务流程和经济活动中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进行监督检查。事业单位要根据不同的业务需要设置内部机构, 权利责任落实到各相关单位, 体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要求。每笔业务要经过两个或两上以上的部门和人员处理, 使单个人或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其他人和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相关联, 相互监督和制约。所采用的组织结构要有利于管理, 有利于信息沟通。

单位要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机构和岗位, 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落实, 确定各职能部门或业务单元对于内部控制的权利义务并进行整合, 向管理层报告内部控制建设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即专门负责内部控制在各部门间的组织协调和日常事务工作。

单位要赋予内部审计部门适当的权力确保其独立履行审计职责, 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 提出建议;对管理层负责, 发现问题及时沟通, 有对异常情况进行追查和提出处理处罚建议的权力。

财会部门是内部控制制度的中心。单位的各项业务都要经过财务部门的审核登记入账。财务部门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 保障会计信息处理程序和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完整。应赋予财务部门负责人相应决策权力, 在经营策略、风险评估和决策等环节发挥关键助手和参谋作用。

三、内部审计机制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 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控制制度制定过程中提出建议, 对执行过程进行监督, 帮助单位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事业单位为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应设置单独的机构, 配备具有较高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人员, 保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是促进组织提高经济效益, 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提出改进意见, 对内部控制体系运用信息系统和沟通渠道进行公正的分析判断和监督评价。内部审计职责包括审计会计账目, 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审核内部控制执行的效率和效果, 向上级管理层报告, 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要注重事前审计, 对于计划和预算的内容进行分析论证, 预测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利因素, 事前提出纠正和修改的建议, 供管理层决策参考, 避免决策失误。在经济业务执行过程中, 把实施情况与计划和预算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失误和存在的问题, 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使计划更加符合实际。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 还要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 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 分析评价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从实际出发, 履行经济监督职能, 保证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内部审计包括事前计划和方案, 事中对审计程序的选择和应用、工作底稿、记录和复核、报告编制与审批, 事后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实务准则》中强调, “内部审计师必须独立于他们所审核的活动”, 这是内部审计机构最重要的原则, 保持独立性, 才能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

四、人力资源政策

事业单位由于其特殊性, 人员比较稳定。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内部控制有很大帮助。单位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职工素质的高低。保证单位所有成员都具有诚信、道德价值观和职业能力的人力资源政策, 是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单位应根据业务活动的需要, 按照人力资源的框架要求, 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任职权限、任职条件、工作要求, 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聘优秀人才。对选聘人员实行试用期和岗前培训相结合制度, 进行严格考核, 考核合格, 正式上岗;考核不合格, 应及时解除劳动关系。

单位应制订长期培训计划, 提高职工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胜任能力。培训要结合业务特点, 因材施教, 合理规划, 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关心职工自身发展的文化氛围, 加强后备人才建设, 促进全体职工的知识技能持续更新, 不断提高职工的服务效能。

事业单位应建立科学的指标评价考核体系, 对管理人员和全体职工进行考核和评价。制定与业绩考核挂钩的薪酬制度, 切实做到薪酬安排与职工贡献相协调。对各级管理关键岗位职工实行定期轮岗制度, 明确轮岗范围、方式等, 形成员工的有序流动, 全面提高职工素质。根据法律健全职工退出机制, 明确退出条件和程序, 确保单位和职工的利益不受损害。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职工, 先暂停工作进行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 安排转岗培训, 仍不能满足岗位职责要求的, 按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单位关键岗位人员离职前应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进行工作交接或离任审计。定期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总结, 分析问题和不足, 完善相关政策, 使单位整体团队充满生机和活力。

五、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事业单位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培养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具有协作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的企业文化。管理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以自身的优秀品格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带动整个团队, 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总结优良传统, 挖掘文化底蕴, 使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道德水平。引导和规范职工的行为, 对职工的精神风貌、仪容仪表、工作纪律、待人接物、环境卫生、组织管理等做出规定, 培育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 增强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使职工的价值在单位得到充分体现。对不同级别的职工要一视同仁, 建立融洽的组织环境。事业单位要建立丰富多彩、积极正面的企业文化。

篇4:事业单位论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浅析

一、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前提

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离不开一些基本的前提条件,本人认为有三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一)顶层设计必须以标准建设为推动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而言,不可能由各个单位随意地按照单位领导的个人意志进行,如果这样内部控制必然会出现不同的标准和结果,必须进行全国范围的顶层设计,即由财政部门同相关政府部门联合研究制定一套科学的、权威的、统一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国务院部门和系统在此基础上,根据法律法规和行业监管规则,制定相关政策性文件,明确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要求。

(二)实施为主体必须落实在行政事业单位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制定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在组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

(三)评价必须以政府监管和社会评价作为必要的补充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效果怎么样,单纯依靠行政事业单位自我评价是不科学的,为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实施内控规范,财政、审计等政府监管部门应对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明确单位负责人为内部控制第一责任人,健全内部控制组织架构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而单位负责人行使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就必须组建内部控制建设的组织机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由单位负责人担任组长的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负责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工作的牵头部门。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职责:为内部控制建设项目提供总体指导;定期召開项目协调会,就关键问题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负责内部控制建设项目的管理与监督,并控制项目进度;推进解决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内部控制建设阶段性成果进行复核与确认。 内控部门职责包括:确定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计划及工作范围; 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内部控制调研与风险评估;了解、记录与评估各部门和下属单位的内部控制现状;推进各部门和下属单位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并向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汇报;整理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相关成果,并组织对单位相关人员的培训等。

三、明确单位议事决策程序,完善议事决策机制,确保内部控制在决策环节的有效实施

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决策及议事方面,必须制定单位领导班子议事决策程序等有关制度,完善议事决策机制。能较好地实施内部控制的议事决策机制需要做到: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大额资金使用、大宗设备采购、基本建设等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每个单位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 但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做好相关会议记录,如实反映每一个领导班子成员的决策过程和意见,并请每一位领导班子成员核实记录并签字,及时归档。

四、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是实施内部控制的有效保证。单位对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应制定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 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以及业务经办、财产保管、会计记录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五、把好单位用人关,营造和谐的单位文化,创建有利于实施内部控制的良好氛围

一个单位怎样选人、用人,直接关系单位事业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在选人、用人问题上,尽管有各种规章制度,但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看, 单位应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任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 教育,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单位文化是单位在存续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单位应当加强文化建设,由领导带头,积极营造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文化。

六、完善财务体系,规范会计行为,从会计信息方面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财务体系是指财务机构、会计人员和财务会计工作的有机结合。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完善财务体系。行政事业单位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对于规模比较小或者财务管理比较混乱的单位,上级单位可以考虑收回其财务管理权,只在这些单位设立报账点;规模较大的单位应尽量实施财务集中管理,确保全单位财务管理政策统一,会计核算集中。

近年来,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以部门预算为龙头的预算编制体系、以国库集中支付为龙头的预算执行体系、以绩效评价为龙头的监督体系构筑了新型的我国公共财政体系. 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非税收入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和政府绩效评价的改革创新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强化管理,配套制定相关办法,确保各项改革得以贯彻实施。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可以制订如单位财务管理办法、经费支出标准、差旅费报销管理办法、会议费报销管理办法、库存现金管理办法、采购管理办法等内部管理制度。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七、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将人控与技控有机结合

篇5:事业单位论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浅析

本文通过对环境监测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和成因分析,提出了加强内部控制的重点环节和采取的相关措施,使环境监测事业更好地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和当前环保事业的发展.

作 者:柳耘  作者单位:宜昌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湖北宜昌,443000 刊 名:现代商业 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年,卷(期): “”(4) 分类号:F2 关键词:环境监测   事业单位   内部会计控制   改进  

篇6:浅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内部控制

专业:会计 班级:08秋 学号:735 姓名:郑桂玲

【内容摘要】近年来,国有资产流失、会计信息失真导致的经济犯罪问题以及由行政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公款吃喝玩乐挥霍无度引起的党员干部作风危机等问题日渐严重,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事业单位管理的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规范有利于本单位的健康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混乱必将给整个单位产生毁灭性后果。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的管理,一般也设有专职的财务会计人员来具体负责,单位的一位副职领导一般也会分管这块,但人终究有七情六欲,而铁面无私的制度却又显得死板僵硬。因为,我们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人员需要在尽量禁止私欲的情况下,活用会计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将我们的单位内部会计部门管理的规范有序,真正做到既能为本单位职员工谋福利而又避免损害相关对象的利益。

【关键词】行政事业 会计 内部把持

一、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事业单位管理的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规范有利于本单位的健康发展

1、行政事业单位“一把手”对行政事业内部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视是抓好本单位内部会计管理规范化工作、进而促进本单位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

2、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的“以身作则”是本单位的内部会计规范化管理、继而巩固本单位的健康发展成果的重要保障。

3、行政事业单位的专职会计财务人员的强烈职业道德责任感是具体落实好本单位内部会计规范管理工作、继续保障本单位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

4、顺畅有效的外部审计监督机制是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规范化工作、保证本单位运转“不脱轨”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混乱必将给整个单位产生毁灭性后果

1、由于个别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本身存在的作风问题,导致其本人“无身以则”,故重视本单位内部会计部门规范化管理问题也显得苍白无力。由此一来,上梁、下梁如出一辙,本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混乱成为了必然。

2、正是存在着上条的不利氛围,个别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使用公款进行一些私人的招待活动屡见不鲜,或者导致单位招待费用开支庞大,日积月累,终于拖垮了本单位;或者虚列开支报销项目,导致了本单位会计财务部门行政报销事务管理的混乱。

3、行政事业单位报销单据的签批完全是单位一把手一支笔“签”了算,个别职员工与单位领导关系好的,可能他“泡妞”的开支都能报销(除了“公款私招”外,另一种最常见的情况是公车私用),但是其他职员工却在办理一些小差事的过程中可能还要自掏一点腰包。如今,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的司机一般也是由其亲朋好友,总之是能够沾亲带故的人来当,其个人的日常开支都仅有可能由坐其“副驾驶座”的人兴起时的擦擦几笔后“充公”了。如此下去,领导对行政事业单位报销的有的放纵,单位内部会计财务部门的看领导眼神办事,必将成就了会计部门的“傀儡”、领导的“附庸品”的地位,进一步加剧了本单位内部会计管理的混乱,可谓“成未必萧何,败却是萧何”!

二、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的现状

(一)单位主要负责人内控意识淡薄,基础管理单薄。内控意识是内控环境中的关键内容,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内部把持度得以健全和实行的基础性保证。内部把持理念的缺乏,对内部把持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管理单薄。行政事业单位大多数会计是从其他非会计岗位转岗而来,或者单位的主要领导意属谁就叫谁做会计工作,部分会计人员连从业资格证书都没有,这成为了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主要原因之一。在具体操作中,印鉴票据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应用制度、、“收支两条线”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等都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撑;领导“一支笔”审批情况还比较广泛,重大事项没有履行集体审批决策;工作人员调离岗位也不及时办理盘点、交接手续等。

(二)费用开支不够规范,内部会计缺乏有效把持。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一般仍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实绩、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大部分都还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呈现出粗糙、缺乏预见性的特点。加上预算的刚性束缚的缺失,频繁对预算进行调整追加,出现了超支的局面,而“赤字”部分则常常要举债维持——备受诟病的单位私设“小金库现象”[1]也于此时应运而生。此时,单位领导与会计部门负责人不仅还不对资金支出合理性的进行分析,缺乏成本效益核算,节源截流,甚至还放纵各项费用重复浪费、开支金额宏大的开支项目产生,造成举债唯艰的局面抑或“小金库”的资金垫付的越来越庞大,终于导致单位账目不清、会计财务管理混乱。另外,专项经费被挤占、挪用现象也较广泛,致使专项资金未能施展其应有的资金效益。

(三)没有对固定资产实行动态管理,资产管理混乱。一是固定资产台帐登记工作严重滞后;二是低值易耗品和固定资产划分不清;三是所有权和应用权不清。定期的资产盘点、登记工作没有按规定履行,上级的专项检查工作也时常流于形式,致使固定资产管理出现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混乱状况。这极易导致资产台账与实际不符以及固定资产的流失。在履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的过程中,或许是从无到有的原因,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一般得到了有效把持,但一旦采购回来投入使用以后尤其是该设备与过高的期望效益相差甚远之后,就往往对资产的应用管理缺乏相关的内部把持热情,重购轻管现象比较广泛。

(四)制度不健全,无章可循,违章难究现象严重。有效的管理把持需要坚实的基础,有的单位没有单独制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管理的随便性较大。有的单位虽有内部财务方面的管理制度,但很不完整,且流于情势。缺乏明白的岗位义务制度。一是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及经办人没有很好的分别制约,存在出纳兼保管等现象;二是重大事项决策和履行,没有很好的分别制约,存在“重大”无标准,“决策”无民主的现象;三是财产清查没有形成制度,清查期限、清查程序不明白;四是内部审计没有形成制度化,该设内审机构的不设,该配备专职或兼职内审人员的不配置;五是疏忽风险把持,造成宏大隐患甚至丧失。

三、造成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理念不到位,缺乏义务感。一是对内部把持的概念不明白,不懂得内部把持的意义所在;二是对会计工作不器重,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配备要求不高,会计人员广泛存在业务素质偏低的缺陷;三是单位负责人不够重视会计工作,使内部会计把持制度的作用得不到很好施展。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内部会计把持乏力。事实上,迄今为止,我国还缺乏一套对事业单位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指导性规范,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虽然在基本理念、原则、方法也方面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但设计思路主要针对企业,对事业单位的针对性与适应性相对较弱。这也是导致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把持乏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外部环境不到位,不和谐。从外部环境来说,内部把持制度的建立与实行不只是一个单位自身的事情,还应当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目前,社会大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作用极其渺小,财政、审计等部门监督各有着重点,疏忽了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把持建设的督促。

(四)相关政策不到位,会计审计监督乏力。一方面没有建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内部会计把持的监督检讨工作;另一方面虽然具备内部审计机构或指定专门的审计人员,但不能对内部会计把持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及履行有效性作出客观公平的评价,对履行成果的评价也缺乏有效的考核制度。

四、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内部会计控制意识,强化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单位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内部会计控制在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范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单位经济目标等方面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党风廉政、机关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自身学习,提高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并明确单位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业务经办人员各岗位工作人员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的责任和要求,建立有效的相互制衡、激励奖惩的机制,充分调动整个内部会计控制队伍的积极性,形成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单位内部行为。全面清理整顿单位原有的各项管理制度、办法,依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有关要求,制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一是分工控制。对于不相容职务,必须进行分离负责,不能由一个人同时包办兼任。二是业务记录控制。在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记录时,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落实凭证制作、传递、保管等每一环节的控制要点,以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及时和正确。三是财产安全控制,确保单位财产物资安全完整。四是预算控制。规范单位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的编制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

(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一是要严格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审查,认真贯彻执行新《会计法》关于会计从业人员的相关要求,加强培训、考核。二是要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单位财务文化的培养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四)发挥财政与审计部门作用,强化监督控制。财政部门是会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管理部门,应对有关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检查,改变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局面。在执行检查任务时,应着重加强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帮助单位建立和完善现有的制度,指出单位管理上的漏洞,从而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建设作为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完善。

(五)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考评体系,强化责任追究。对一些单位领导随意任用会计人员或因个人意志导致内控失效的要予以追究责任。只有客观公正地给予考核评价、奖励或惩罚,才能激励和促进推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关部门及员工尽心尽责地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1995〕29号文转发财政部、审计署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的意见》第二条;

[2]1999年10月31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四号令公布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

[3]1999年10月31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四号令公布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

[4]《新修订的〈会计法〉所实现的若干重要突破》,《会计研究》2000/1

篇7:事业单位论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浅析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主要通过财务核算和利用会计信息对各项工作进行指导。内部控制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控制核心,只有建立切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能防控财务风险。文章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和对策,以期通过执行严格的财经纪律,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会计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保护资产,加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提高经营效益,贯彻执行所制定的各项管理政策,促进单位经济健康成长而在单位内部所采取的组织规则和一系列调节方法与措施。长期以来,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核算较企业来说相对简单,涉及环节较少,内控度认识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财务收支无法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如何通过建立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促进作用,达到防止财务风险、提高管理水平、严格财经纪律的目的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2001年6月财政部颁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2003年2月财政部颁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上述关于内部控制规范适用范围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在内,但主要在企业单位实行,却没有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度详细解释,而行政事业单位控制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少。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控意识不足,内控制度弱化。有的单位认为建立控制制度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而这种人力、物力的耗费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又难于确定,因此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2.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目前,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很少组织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很大一部分人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有的单位会计人员是一岗多职,岗位之间没有起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

3.监督考核机制不到位。目前,内审机构大多与会计部门平行,依附于执行机构,权威性和独立性不够;在审计内容上对单位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评价涉及不多,无法起到监督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忽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考核挂钩的监督机制,形成了重考核,轻内部会计控制的现象。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分析

内部控制机制的主体是内部控制结构,有了合理的结构就能有比较理想的机制。其内部控制结构包括:控制项目及环境、财务会计系统、控制流程。其中控制项目指内控制度的基本单位。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或实施某项政策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控制环境不能无限扩大,应该控制在单位可控范围之内,否则内控制度就很难操作。第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受其上级部门影响比较大。财务会计系统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业务活动方法程序。财务会计系统有很强的内控作用,但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事前控制作用差,所以不能简单的由财务会计制度替代内控制度。控制流程指管理者单位制定的方针政策、程序,用以保证达到内控目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流程通常较少考虑成本效率制约而把严密性、政策性放在首位。以上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内控结构,为合理建立内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措施和对策

内部控制包括会计控制、管理控制、业务控制和法规执行控制。会计控制作为首要控制方式具有很强的控制力度。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采取多层次、多方位的会计控制方法,来达到内部控制目标。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监督和控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而会计系统采取了一系列特定程序,从而成为强有力的内控手段。

l.会计岗位职责明确、相互牵制。无论会计岗位如何设置,都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是会计岗位设置应当与单位内部管理和会计业务相适应;二是各会计岗位都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并能够进行考核;三是各会计岗位之间分工明确,业务往来应当有记录,以分清责任;四是实行职务分离,即一个人不能同时兼管可以隐匿自己所犯错误和不轨行为的职务,如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和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五是对各个岗位进行定期考核。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相容机构和岗位之间全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2.会计核算按程序办理。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会计核算业务流程控制,主要是会计核算的程序、方法等应当符合会计法规政策的要求。二是会计核算具体业务的控制,是指在办理具体会计核算业务时应当贯彻有关内部控制的要求,以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对会计业务的控制,由于核算业务不同而各异,如对现金的核算,应当体现职务分离,相互核算,权限控制的要求,现金收支人员应当及时与会计人员进行核对并定期盘点。

3.严格控制财务收支。财务收支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对财务收支权限的控制应当是收支的重要控制点,其基本要求是:一是授权批准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是指单位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包括:(1)应规定每一类经济业务的审批程序,以便按程序办理审批,以避免越权审批、违规审批的情况发生;(2)授权批准的范围;(3)授权批准的层次;(4)授权批准的责任。二是权限统一。财务收支权限的授权应当体现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不能将单一的财务收支审批权经办权同时授权多个人,否则,失去控制的有效性。三是职权分离。是指财务收支的审批人与经办人必须职务分离。

4.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控制。对国有资产的有效控制应当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由专人保管。即单位和各项财产应当专人保管,限制无关人员接近财产。二是职务分离。即财产的保管人员,使用审批权限应当经过授权严格执行,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接触资产。三是定期清查。即财产保管人员定期进行账物清点,保证账物相符,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

(二)授权批准与集体决策制度相结合

通常情况下,任何经济业务均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主办、批准、执行和记录。每一步骤应由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来完成,任何人员或部门都不能在未经其他人员或部门核算、复核或记录的情况下进行一项业务。单位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责,经办人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同时,授权批准要与集体决策相结合。单位重要事项决策是上级或法律赋予单位领导人的权利,即单位领导人的职务行为。内控制度要求,每一种权利都要接受纵向制约(即单位内部上下级之间),同时也要受到横向制约(即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在实际操作中,不一定每件事都必须集体决策,可以按照重要性原则规定审批金额起点,对于起点以下的经济决策事项实行授权审批,起点以上的经济决策实行集体决策。

(三)预算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为财政资金,也就是说,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的依据是经过批准的预算,预算规定了单位支出方向和支出规模水平,所以预算是内部控制不可缺少的手段。部门预算必须形成一套严格的程序和系统。主要表现在预算编制、上报、批准、执行、分析、考核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为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一要把单位预算和内设部门预算合二为一;二是完善部门预算的调整制度,从调整时间、方法、程序等作相应的规定;三是推行部门预算和所属各级预算,对单位所属各级非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要求编制预算,克服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四是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完善预算控制制度,确保资金的正确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和考核

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层次,强化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对内部单位定期进行各项审计,并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有效程度作出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合规。内部审计人员要提高政治素质、审计业务素质、审计法规素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加强跟踪落实审计决定、审计意见,真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提高单位各项管理水平。

为了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定期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检查内部会计制度是否得以有效遵循,执行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原因如何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同时对于严格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或者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是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使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需要利用机制、系统的观点来对其进行探讨、研究和实践。如何设计出一套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科学、有效的会计控制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文献

[1]尹款梅.加强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初探[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6,(6).

[2]韦道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探讨[J].科技与经济,2005,(4).

[3]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J].会计研究,2006,(2).

[4]韩小玲.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中国农业会计,2005,(12).

篇8: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浅析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内部控制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5个要素。内部环境规定企业的纪律和架构, 影响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 营造企业的文化氛围并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 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下面结合事业单位的特点, 从上述五个方面阐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

一、治理结构

事业单位, 是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 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 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其上级部门多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政府职能部门。这就意味着它只对政府和上级部门负责, 内控环境受其上级部门影响比较大。所以单位负责人和管理层的思想意识对建立一个卓有成效的内部控制环境起着绝对关键的作用, 也就是说管理当局是内部控制环境的基础。如果管理当局由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控制, 单位经营风险、管理目标以及对公共管理职责的落实, 都难以保证。管理工作具有的科学性、客观性是永远的真理, 管理者的态度和认识问题却是带有很大的主观性。领导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所持态度有直接关系,

单位的管理层应该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性, 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一个合理、完善、有效的制度体系。首先, 建立确实可行的制度, 制度的可操作性是制度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其次, 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 设置专人负责对制度进行动态管理, 及时发现、把握和解决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确定制度的落实和监督。有的单位没有单独制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 管理的随意性较大, 或有制度, 但不完整, 流于形式, 忽略了其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 导致内控走过场, 内部控制制度是“印在纸上, 挂在墙上”应付检查的装饰品, 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机构设置与权责分工

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简单, 机构设置应按照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和制衡的原则, 综合考虑本单位的业务性质、管理要求、文化理念等因素, 合理设置内部机构, 权利责任落实到各相关单位, 体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要求, 避免职能交叉、缺失和权力过于集中, 形成责权一致、互相制约、互相协调的工作机制。

财务部门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中心, 所有的经济业务活动都会在财务部门体现。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 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 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因此, 加强内部控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 而是应该由单位领导重视内部控制, 带领全体职工实施内部控制, 要树立内控制度人人有责、干部职工人人从我做起的思想。

三、内部审计机制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 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事业单位应设置独立于财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 并配备具有较高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人员, 保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审计人员对单位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检查, 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及时发现存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并借助专业手段分析评价其风险程度。进而提出改进建议或措施, 完善单位内部控制系统, 防治和制止违规违纪、违反事业单位规章制度的行为发生。加强跟踪落实审计决定、审计意见, 真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 加强内部会计控制, 提高单位各项管理水平, 保证事业单位业务活动健康有序地运行和发展。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实务准则》中强调, “内部审计师必须独立于他们所审核的活动”, 这是内部审计机构最重要的原则, 保持独立性, 才能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是促进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 维护国家财经法规和事业单位规章制度贯彻落实的必要保证。

四、人力资源政策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直接依赖于负责创建、管理、监控内部控制的人员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单位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职工素质的高低, 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内部控制有很大帮助。

事业单位应根据业务活动的需要, 按照人力资源的框架要求, 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任职权限、任职条件、工作要求, 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聘优秀人才。职员的胜任能力和正直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聘任、训练、待遇、业绩考评及晋升等政策和程序的合理程度, 即人才政策。

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 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选对人, 使聘用员工的能力与岗位相匹配, 事业单位必须在用人环节把好关, 才能降低员工胜任能力不足所产生的风险, 切实降低用人成本, 使用人效益得到真正提高。二是制订长期培训计划, 提高职工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三是充分评估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的员工可能产生的风险, 对不适应岗位要求的员工要坚决调换岗位或辞退。四是满足职工的需求。人都有一种渴望成功的心理需求, 而福利和待遇正是它的体现, 在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前提下, 让执行者感到辛勤工作得到的和一旦失去这份工作将要失去的优厚经济来源, 减少职工短期管理行为, 以“情”带商。

五、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引导企业整体和企业成员的价值及行为取向,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激励员工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企业发展不断进取。

事业单位应加强文化建设, 培养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具有协作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的企业文化。建立行为规范, 向所有员工传达, 并且管理层要身体力行, 起表率作用, 引导和规范职工的行为, 增强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强化风险意识和法律责任。

事业单位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资产的安全完整, 提高风险意识, 保证单位经济活动的高效廉洁, 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摘要: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是否能有效实施、控制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本文从五个方面浅析如何构建良好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 深化内部控制理念, 落实内部控制措施, 促进事业单位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

上一篇:经典幽默的小学五年级歇后语下一篇:请给他们一点自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