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中的学情分析

2024-04-14

初中化学教中的学情分析(精选6篇)

篇1:初中化学教中的学情分析

如何运用学情分析提高教学有效性

我们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他对学习内容的前期了解,要有效备课就一定要了解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才能在教学中采取适用的教学策略。我的学情分析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对班级进行摸底考试,看一看学生对某一阶段知识的掌握程度。把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类和分层次,以助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中下生提问并弄清学情。

课堂上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整体面貌,学习习惯。上课时 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指导下一步的学习安排和计划,绝不只管自己讲,不管学生接受,同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习惯和投入的多少。

三、我的学情分析不但是这一课内容的学情分析,还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有关的科学,要学会很好地应用身边的知识为我们的教辅桥搭路。

例如教学《原子的结构》一课。本课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种类发性改变,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这样的知识,并很想知道原子是不是永远不能再分了呢?这样的疑问下来建构的,再上这一课之前,分子与原子区别与联系一定要求绝大多数学生过关,否则后继的教学会受到严重影响,在物理知识中原子的结构作了简单介绍,只知道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但三者在原子中的关系需要在本课题中完成。特别是三种微粒在原子中的电性和电量关系、质量关系、空间位置和所占据的体积的关系是原子构成的难点。

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我采用分散难点,分段进行概念教学的方法。首先让学生通过看模型、看动画的方法找到原子中的两大部分:原子核核外电子,搞清楚它们的空间位置关系,再来分析,原子核还可以再分吗?分成质子和中子,能过读表牢记氢原子中无中子。再来构建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的电性关系,一定要着重强调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在此基础上再构建电量关系,通过读表获得在任何一原子中质子的数目与电子的数目是相等的,在此,给学生说清楚质子与质子数目的关系。然后由学生来总结原子带不带电的问题,找到其中的原因,并总结原子不带电的两条必要因素:(1)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2)质子的数目与电子的数目是相等的。原子内各种微粒的质量关系通过读表得出:电子的质量很小,对原子来讲轻若鸿毛,1个质子与1个中子的质量几乎是相等的对原子来讲重若泰山。再此基础上再来描绘原子中原子核所占据的空间体积和电子所运动占据的空间的对比关系:一只蚂蚁与体育场的区别。

只有层层递进,一步一个脚印,跟据学情来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才是有效的。

篇2:初中化学教中的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目的:通过分析初中生的学情特点,旨在让学生学会本课程的正确学习方法,让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以更好的提升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教学对象:初中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全体学生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屈道魄与法治的观念、思组、价值观等去认识社会、看待社会以及解决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涉及道德与法治的问匙,帮助学生成长并更好地生沾,在这一数学过程中,应当进行科学的学情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学设计才的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道视与法治;教学;学努分析

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分析学生的学习认知、兴趣、动机、情感以及潜在的学习能力,围绕学生的种种特性开展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每一门的教学中对学情的分析是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最重要的环节,也是首要的工作。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也不例外,要科学地分析学情,对于道德与法治,主要分析学生对此的认知、知识能力及兴趣动机,在此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一、认知倾向分析

由于每个初中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以及学习的习惯不同,导致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认知倾问 这些认知倾向的不同表现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同,对教学方式的适应不同,以及对教学的环境习惯程度不同等 有的学生倾向于融入集体学习,有的学生锁向于独立自土学习,有的学牛倾问于冲动学习,即能对课堂问题作出及时反应但又缺乏谨慎思考,相反有的学生则倾向于进行缜密思考再作出判断 学生的认知倾问 接金影响学 习习惯反学习力式,因此,在道德法治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分析学生不同的认知倾向,才能使教学过程适合多种类型的学生分析学生的认知倾向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提升教学效果,在分析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认知倾向分为知识结构和心理情感两类。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的理论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全面地分析学生的这两方面的倾向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科学更加人情化。同时,通过分析学生的不同认知倾向,在教学过程中还可进行分组教学,将

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结合分组,一方面可以使组内的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借鉴,集大家之优势解决实际的问题;另方面,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改进自己的认知倾问,兼具独立思考、乐于分享、果断判断与全面深入思考的品质于 体,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适应未来长远发展的需要。

二、知识能力分析

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是实施因材施教及梯度教学的基础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根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特点,这里主要讨论通过分析知识能力即已经达到的知识能力和将要达到的发展能方来进行和 读 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如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的“王义 课,在 设计中就应当分为两个梯度。一是判断正义是非,二是用正义的观念指导社会生活。前者即是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可以直接判断是非,因此在教学中就要

多设计自主学习的环节,减少理论的灌输,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进行思辨思考,也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后者则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指导学生进行社会现实的思考以及规范自己的社会生活行为,通过对这一未来的发展能力分析,教学过程中就要更多地进行案例分析,使学生对正义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融入价值观中,指导未来的生活。

三、兴趣动机分析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不同需求来设计教学课堂、选择教学方式和教学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的念头,使教学不再是 方驱动,还有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作保障。如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本中的案例探究呈现方式可以选择当下非常火的教学容,可以匹配小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正能量小品形式既新颖又富有趣性,其内涵也十分深刻,最适合用于课堂教学,学生通过对小品的欣赏、挖掘、探究,加以合理联想和判断,最终能够深刻地领会课程要义,并更容易与自己的价值观念相结合,逐步地渗透于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促进学生的道德和法治素养的提升。总之,教学活动应以满足学习需求、促进全面发展为目标,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对学情进行充分有效的分析,把握好学生的认知倾向、知识能力及学习的兴趣点,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模式与策略,并重视学生成长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

篇3:备课中的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征分析

(一)学生现在的学习特征和能力

调查我校本届一年级学生特点,得出如下结论:

1. 识字方面: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91% 的学生已经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来识记生字。

2. 阅读方面:能够借助课文中的图画阅读课文的学生占70%左右,30%—40% 的学生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简单词句的意思,具有初级的阅读能力。

3. 质疑方面:具有较高的质疑能力的学生大概占 7.8%。另有31% 的学生能够质疑。

4. 独立思考方面:能较好完成学习任务进行独立思考的学生大概有30%-45%的学生需要借助老师或者同学的提示才能完成,还有25% 的学生通过思考完成学习任务的困难很大。

( 二 ) 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1. 写字方面:低年级学生具有观察时间短、目的性不强、精确性不够等特点,因此在观察汉字的结构时极易出现不细心,常常笼统、模糊,只说出客体的具体个别部分。在书写生字时,出现结构不美观、笔画错误。

2. 朗读方面: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有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70% 的学生应该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在个别语句上还是需要教师的指导。

3. 思维方面: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在理解各篇文章解决问题时所用的方法及思考过程会比较困难。80% 左右的学生需要教师的启发及提供学习支架,因此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创造自由、开放的发展空间,以便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 收集学习资料方面:90% 的学生独立查阅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还是比较弱。

二、学习目标

1. 学生能够借助学校门户网站资源平台的“识字模块”识记并掌握 66 个生字,正确书写 30 个汉字,准确率达到 100%。

2.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

3. 按照课前自学指导书的要求,围绕单元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资源的收集,开阔学生的视野,巩固字词的识记,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分析学习内容特征

( 一 ) 分析内容所处的地位,理清教材知识体系

以专题组织教材是本册教材编排的特点,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独立的学习主题,本单元与前后课文之间有内在的联系,相互照应。

( 二 ) 教学重点

1. 识记并掌握本单元我会认的生字并能熟练运用,能够正确、规范地书写我会写的生字并能熟练运用。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理解并感悟:遇到问题,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四、学生主体策略的设计

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指导书进行自主性的预习。让学生体验预习、自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反思问题的过程。

2. 交流讨论:学生参加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有关内容。

3. 信息检索: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整理资料。

五、教师主导策略的设计

1. 合作教学:教师成为学习活动中的有效引导者、平等合作者,所设计的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取行动,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一种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

2. 情境教学法: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充分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联结。

3. 示范讲解:在指导学生书写汉字和理解文章内容时,教师要进行示范讲解,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

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作为情境创设工具、交流协作的工具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进行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成为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5. 问题导向法:教师要根据本单元每篇课文的“主线”,设计问题,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从而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结语

篇4:备课中的学情分析

【关键词】学情分析;减负增效;备课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一直是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的工作重点。如何做到减负增效则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主要措施。而备课时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则成为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课时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认知倾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才能设计出最有效的教学方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下面从“学习者特征”“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特征”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征分析

(一)学生现在的学习特征和能力

调查我校本届一年级学生特点,得出如下结论:

1.识字方面: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91%的学生已经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来识记生字。

2.阅读方面:能够借助课文中的图画阅读课文的学生占70%左右,30%—40%的学生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简单词句的意思,具有初级的阅读能力。

3.质疑方面:具有较高的质疑能力的学生大概占7.8%。另有31%的学生能够质疑。

4.独立思考方面:能较好完成学习任务进行独立思考的学生大概有30%-45%的学生需要借助老师或者同学的提示才能完成,还有25%的学生通过思考完成学习任务的困难很大。

(二)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1.写字方面:低年级学生具有观察时间短、目的性不强、精确性不够等特点,因此在观察汉字的结构时极易出现不细心,常常笼统、模糊,只说出客体的具体个别部分。在书写生字时,出现结构不美观、笔画错误。

2.朗读方面: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有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70%的学生应该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在个别语句上还是需要教师的指导。

3.思维方面: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在理解各篇文章解决问题时所用的方法及思考过程会比较困难。80%左右的学生需要教师的启发及提供学习支架,因此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创造自由、开放的发展空间,以便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收集学习资料方面:90%的学生独立查阅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还是比较弱。

二、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借助学校门户网站资源平台的“识字模块”识记并掌握66个生字,正确书写30个汉字,准确率达到100%。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

3.按照课前自学指导书的要求,围绕单元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资源的收集,开阔学生的视野,巩固字词的识记,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分析学习内容特征

(一)分析内容所处的地位,理清教材知识体系

以专题组织教材是本册教材编排的特点,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独立的学习主题,本单元与前后课文之间有内在的联系,相互照应。

(二) 教学重点

1.识记并掌握本单元我会认的生字并能熟练运用,能够正确、规范地书写我会写的生字并能熟练运用。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理解并感悟:遇到问题,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四、学生主体策略的设计

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指导书进行自主性的预习。让学生体验预习、自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反思问题的过程。

2.交流讨论:学生参加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有关内容。

3.信息检索: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整理资料。

五、教师主导策略的设计

1.合作教学:教师成为学习活动中的有效引导者、平等合作者,所设计的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取行动,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一种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

2.情境教学法: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充分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联结。

3.示范讲解:在指导学生书写汉字和理解文章内容时,教师要进行示范讲解,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作为情境创设工具、交流协作的工具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进行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成为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5.问题导向法:教师要根据本单元每篇课文的“主线”,设计问题,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从而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结语

学情分析是教学的切入点,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针对学情的需要性和适应性展开,以学生学情为依据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周一贯.“学情”,不该遗忘的教学资源[J].中国小学语文教育论坛,2003(6).

[2]王荣生.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9(12).

[3]周晓阳.基于“学情判断”的教学有效性观察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 2010(2).

篇5:浅论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

泊头市富镇中学 李冬艳

学情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形成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依据教学设计,认识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还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有什么作用,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教学有延续性的特点,从教学角度而言,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任务能否完成,主要取决于我们对学习者情况的掌握程度。只有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直到学习者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使教学获得成功。因此,教学的出发点应该是学生,而不仅仅是教材和内容。教学活动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学引导,促进学习者学习;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有效地学习为目的。

一、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了学生存在而进行的教学,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还应对 所面对的学生情况进行分析,但在实际的备课中,教师对学情的分析往往局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知识本位的学情分析

在学情分析时强化知识,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只有对所教知识的分析,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和影响学习的相关因素分析。

(二)忽略学生的已有知识

有的教师在备课时仅仅知道学生才学过的知识,对于要教学的新授知识,哪些学生已有了解,了解了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完全接触缺乏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是他们进行真实教学活动前的真实状态,这些状态是教学得以展开的基础性资源。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缺乏了解,就会使教师完全凭经验教学,这样的教学往往在一个不合适的起点上进行,也会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甚至不知道把学生的已有知识作为教学的资源加以利用。

(三)忽视学生个体潜在的状态

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课堂表现不放心,一遍遍的重复讲解和示范,没有给学生思考回味的空间,通过教师的替代思维来表现教学的完美;还有的教师上课总是喜欢让个别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通过好学生的替代思维使教师顺利完成教案。

(四)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能顺利进行,以理想的状态进行教学,教学只是为了走过场。因此,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而不见,用划一的目标、统一的要求和唯一的评价标准备课,进行“一刀切”的教学。

二、学情分析新理念

学校教育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选择并发展其优势智慧。因此,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慧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慧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在教学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发展的学生观

根据多元智慧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教师看待学生应时刻清醒的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多种不同智力不同程度的组合,问题不再是一个学生有多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学校里再也没有“差生”的存在,只有各种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

(二)个性化教学

每一个个体都有着独特的智力特点,学生不可能在单一的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方面得到有效发展,某一种教学方法只能适用于某些学生,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智力差异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及方式,鼓励学生运用独特的学习方式。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智 力特点,允许并鼓励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式。(三)个性化的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基础,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

三、学情分析的落实

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备课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一)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处于不同的认知阶段,要分析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老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老师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来灵活把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也不同,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另一方面又要适度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二)学生的兴趣、动机分析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是行 动的动力,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的兴趣和需要。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所追求的英语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因此,教学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想方设法启动学生内驱力,将外在教学目标系统转化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学习英语的动机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内动力。因而在设计中,教学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三)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分析

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学生达到目标的基础。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备课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四)学生的认知倾向分析

篇6:浅谈小班化数学教学中的学情分析

——以“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为例

〔内容提要〕每一次在写教案的时候都有“学情分析”的内容,很多教师都意识到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应引起我们的思考。“但究竟什么是学情分析?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学情分析?怎样通过有效的“学生解读”服务现实课堂教学呢?笔者以“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为例,谈谈小班化教学中的学情分析。

〔关键词〕学情

分析

有效

越来越多的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关注学生的真实发展,关注学习起点的把握,“学情分析”高频率地出现在教学预案的设计中。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而从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来阐述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没有学情分析的内容分析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所以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多数教师已从单一的教学内容的分析,逐步将对学生的现实状态、学习基础等作为活动设计的重要一环,纳入到教学目标与预案设计的前期设置之中。

一、小班的学情内容的分析究竟有哪些呢?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学生年龄特点分析包括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老师;不同年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还有不同年龄学生的感兴趣特的话题不同,在小班中,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2.小班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小班化班级由于学生人数占优优势,教师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察、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3.小班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分析

分析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在小班中,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并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班级整体学习风格:一个班级的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不同的学生个体也是如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二、那么怎样才能通过有效的“学生解读”服务于现实的小班课堂教学呢? 笔者认为立足于“儿童立场”的“学情分析”,更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习过程,因此在分析教材内容、把握知识逻辑的同时,更需要分析学生群体、个体的特点。现结合“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一课的“学情分析”的展开为例来谈谈个人的思考和实践。

(一)观察——摸清学生群体、个体的认知倾向

认知倾向也称认知风格,指学习者在认知即信息加工和组织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的稳定的独特倾向。表现在学习者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不同认知倾向的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比如群体思维外显的班级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冲突的形式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并注意个体的思维提炼。而群体思维内敛的班级中,教师要多鼓励多种思维方式的交流,引导学生在吸纳方式中内化知识、方法结构。在认知倾向的定位中,教师要将小班学生的实际状态作为教学的整体来把握。

观察法是主要的研究方法。观察分析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对学生个体的言语和行为的观察、记录来判断其心理特点的基本研究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日常教学过程,细致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认知倾向等,进而设计符合特定学生的思维路径。

(二)调查——把握学生群体、个体的经验储备与可能状态

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运用。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经验储备、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数学问题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学习内容和目标,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1. 从教材内容的分析中剖析学生的可能状态。

如“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教学中,首先是借助教学内容的分析,对学生情况进行整体的把握。

(1)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其一,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小数乘法的计算学习,对于“转化”的方式解决小数乘法有了清晰的认识。其二,在章节学习之前学生已进行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对于其计算的算理有了清晰的理解:即哪一位上的数去除,商就在哪一位:对于商中各位的意义,余数的意义,不够商的O等多种情况与整数除数进行类比联系后有了较为完整的分析过程。

(2)已具备的方法基础:转化思想的建立,整数除法、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分析。

(3)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将除数仍按小数进行计算;不会将作为除数的小数转化成整数,计算过程中会出现小数除小数的计算困难;商的位置不准确,即算理不明确;其他的问题。

基于以上的分析,在教学中教师会将算理分析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过程进行分析认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2. 借助问卷分析准确了解现实状态。基于教材内容的剖析是对学习者外部的分析,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问卷的方式,通过采集数据的分析,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为教学目标定位、预案设计提供依据。

附:“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前期调查问卷

(1)小明的妈妈买了6千克苹果,共用去5.7元,那么你知道苹果的单价是多少元吗?(2)小红的妈妈买了每千克4.2元的鸡蛋,共用7.98元,你知道共买了多少千克?(3)超市大降价,萝卜每千克0.55元,白菜每千克1.1元,白菜的单价是萝卜的几倍?(4)学校用300元采购了每张4.5元的电脑光盘,你来算算最多可以买到多少张? 3.借助师生共同备课,摸清认知水平与经验层次。

在课前与部分学生交流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法,大致了解学生的需求状态和问题指向。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1)今天这节课我们能不能独立学习,会有什么困难?(2)如果你是教师,会怎样来清楚地与同学们交流计算方法?(3)可以设计怎样的练习进行巩固?

(三)综合分析——精确了解小班学生群体、个体的能力、思维状态

学习目标不仅局限于知识层面,而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化知识的同时,体会方式方法、思维结构的应用。学习过程中新旧思维方式的同化、转化、应用、提升,都需要通过精妙的方式使之激活,而这种激活的刺激首先是对学生能力、思维状态的精确分析与把握。因此在分析学情中,除了解相关经验储备外,学生学习能力与思维状态的分析也至关重要,可以说这是“学情分析”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通过前期教材内容、问卷调查、师生交流后,借助数据的分析,可以较为准确地剖析班级中学生能力、思维状态的情况,为教学目标的确立、学习活动的设计提供依据:

1.学生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中正确率较高,结合另外两个竖式的过程,说明学生在由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向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过程中,学生对于算理的理解不再是难点。那么怎样在教学中沟通算理就成为重要的过程。2.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估计的解题策略,即运用除法与乘法的逆运算、大致估计商的范围等来解决第3个问题,直接写答案的大多是这种方式。他们是通过估计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并没有进行竖式计算。那么估计与除法计算怎样有机联系,才能帮助学生在计算中有效地形成计算的方法呢? 3.大部分学生已有了将除数转化为整数进行计算的意图,但由于表达形式上的不足,无法准确地呈现。而一半学生仍没有走出小数点的束缚,与整数除法进行类比迁移时形成了负迁移,这部分学生的问题解决需要教师的指导分析。那么怎样在教学中聚集到这点上,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分析,推动计算品质的提升呢?

“学情分析”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可能状态,也需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可能。即明确学生现实的思维状态,通过对现有状态的引导、激活,提升学习品质;明确学习内容的价值,分析借助内容可以在哪些领域或层次中提升学生能力,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升到怎样的层次要求,等等,为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设计的实施提供量化的标准。

(四)整合分析材料——确定教学目标与设计学习过程

通过前期针对班级学生思维状态的了解,结合问卷情况的分析,由此本节课的教学组织与指导的目标与过程主要体现在:(1)教师在常规积累中要设置有针对性的“商不变的规律”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方式,找准最近认知发展区。(2)引导学生在对呈现的资源进行类比分析中,找到共同点,沟通除法计算的算理,形成清晰的解题方式。(3)融合估算的分析过程,在算理分析中提升学生的数感。(4)借助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聚类分析中综合提炼出计算方法,在横向、纵向联系中突出“转化”思想。

这样教学的组织与指导基于学生的认识,重点不再是为了讲清算理,而在于:(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沟通除法计算的法则,形成除法计算的一般方法,并在过程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2)在主动地估计数的范围大小的过程中归纳计算方法,结合具体问题提升数感。(3)突出“转化”思想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将数学思考走向前台,对学生产生深层次的影响。(4)有机地将两课时的内容(位数不够,被除数需补O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整合。【片段一】第一课时的引入

这3个计算你会做吗?先估计一下得数是多少吗?说一说,是怎样来思考的? 0.12÷0.03=3.6÷O.8=7.98÷4.2= 生1:我估计第1题答案是4,因为可以把这个计算看做是12÷3,转化成整数来进行计算。

生2:我估计第2题是4点几,我也是把它看成36÷8口算的。师:为什么都这样来计算呢? 生: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把小数转化成整数。

【分析】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念就是把握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识起点组织教学。这里按一个估计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转化”的过程,为计算、提炼法则做准备。利用小班的优势,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意见。

【片段二】第二课时:被除数需要补O 老师呈现学生在解决1.1÷O.55时出现的5种计算过程。师:这5种计算过程你都看得懂吗?有没有错误的?互相说一说。生1:小数点的位置不对。

生2:我爸爸教我还要划0,被除数不够,还要先补上一个O,这样对位就不会错了。

师:那通过比较,你认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应该怎佯计算,要注意些什么? 【分析】不同资源的呈现,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计算的过程。在生生互动交流分析中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解决划O、补O问题(格式规范)——解决对位分析(明晰算理)——对比反思归纳算理。使学生在聚类分析对比中经历法则的提炼过程,在关注算理的同时强化算法。

有效的学情分析,帮助教师快速地了解到执教班级学生对小数除法计算的理解程度,在把握认知起点的同时,通过资源的对比沟通,使得计算方法结构化,突出了思考方式,对教材、对单元内容教学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我们想引领学生到我们想让他去的地方,那必须首先知道学生现在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位数学专家说过的话。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习活动本身就要基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在小班化的教学中,教师只有静下心来细心地观察与思考学生的实际状态,才能确立合适的教学起点,进而设计切合学生的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学习过程,形成在学生真实现状基础上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忘我工作的老爸作文500字下一篇:调查报告个体工商户